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医疗服务方案范文

企业医疗服务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医疗服务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医疗服务方案

第1篇:企业医疗服务方案范文

【关键词】COPD;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氧气驱动雾化;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高。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一般痰量较多,且黏稠不易咳出,或并存支气管痉挛,严重影响了肺内气体交换。临床上常静脉使用抗感染、平喘(主要是(2受体激动剂及茶碱)、化痰等药物,但平喘、化痰药物用量相对较大,且全身分布,局部浓度低,效果欠佳且副作用较大。鉴于此,我科从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对30例AECOPD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0例均为我院呼吸内科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21例,女9例,年龄55~80岁,平均(67.4±6.3)岁;对照组男23例,女7例,年龄52~81岁,平均(65.7±7.1)岁。两组年龄、性别、体重、吸烟指数、病程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全部病例符合AECOPD的诊断标准[1]。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氧疗、抗生素、茶碱、化痰及营养支持治疗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同时辅以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操作步骤:将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2.5ml+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mg注入氧气驱动的射流雾化器杯内,连接氧气。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然后口含雾化器喷嘴,深慢呼吸,以5~6L/min的氧流量进行雾化,每次总时间15min,每天2次。两组均以入院后连续治疗7日为1个疗程。

1.2.2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咳嗽、咳痰、气喘)、肺部体征(干湿音)、血气指标(PaO2、PaCO2、SO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情况进行0~3分(4级)评分,据此计算出每位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总积分,作为疗效判定的依据。具体评分标准见表1。

1.2.3疗效判定显效:临床症状、体征、血气指标、FEV1%明显改善,总积分减少≥2/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血气指标、血气指标、FEV1%均好转,总积分减少1/3~2/3;无效:临床症状、体征、血气指标、血气指标、FEV1%无明显改善,总积分减少

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疗效比较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是以氧气作为驱动和利用高速氧流量造成负压将药液迅速裂砾成微小颗粒,使药液雾化颗粒进入气管深部的一种雾化方法。其优点:①有氧气作为动力可将较小的颗粒吸入气道和较小气道,从而改善局部气管痉挛、消除炎症;②药液经雾化后用药剂量小,起效快;③雾化吸药时同时还进行氧气吸入,可有效改善缺氧症状,达到双重治疗;④雾化颗粒随着吸气动作直接送达呼吸道发病部位,甚至可达下呼吸道深部,局部药物浓度高,直接作用于靶器官上,可迅速有效地扩张支气管,改善肺功能,疗效好,避免了全身给药产生的不良反应;⑤氧气吸入器价格便宜,一人一具,有利于防止院内交叉感染。氧气驱动雾化操作要点如下:①首先,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和雾化吸入宣教,解除病人的顾虑;②在雾化吸入时,教会患者正确的吸入方法,确保大部分药物颗粒吸入下呼吸道;③采取坐位或半卧位、侧卧位(抬高床头30°),并保持雾化罐直立且整个吸入过程无漏气;④氧气湿化瓶中湿化液不宜超过≤1/2,以防湿化瓶中部分蒸馏水被带入连接管和雾化器中,造成药物浓度降低和管道阻力增加,影响气流动力和气雾微粒大小不均匀,延长雾化时间使病人疲劳。⑤根据病情需要及雾量大小调节氧流量,避免加重二氧化碳潴留。⑥在雾化吸入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眼睛接触到药液或气雾,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呼吸、SpO2、心率、心律变化及其他不良反应。⑦对于不能适应较长时间雾化者采用间歇吸入法,反复进行直至吸完所需的雾化药液;⑧雾化吸入前、中、后,均应指导病人注有效咳嗽排痰,必要时辅以拍背或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第2篇:企业医疗服务方案范文

医疗行业主要包含三大产业: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医药。其中,美国医疗服务、医疗器械销售收入都已经超过医药销售收入。在不久的将来,医疗服务将成为全球最大、最盈利的服务产业之一。随着生物芯片、家用血液仪、医疗磁卡、社区医疗检测站等信息采集、记录手段的普及,未来的医疗服务产业将形成以数据库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在激活数字医疗服务市场方面,和政策也在发挥重要作用。例如,2004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了一个新规范,要求药品以及血液和血液制品等生物产品,必须在标签上采用条形码。布什政府还推出了建立全国医疗电子信息系统的计划。这些举措将带来数百亿美元的医疗信息服务支出。从远期看,我国政府推出的医疗机构信息化方案也将催生数千亿元的新市场。

为了抢占先机,IBM、思科、GE、西门子、飞利浦等国外都推出了进军医疗信息服务行业的投资计划。世界著名电器企业西门子甚至做出了把医疗产品和服务作为未来公司主业的重大决策。我国的华为、联想、浪潮、方正、紫光等国内企业也推出了数字医疗解决方案。方正甚至披露了大规模进军医疗行业的投资计划。

专利部署

一百年前,国外就已经出现商务专利。不过,纯粹的商务方法专利极为罕见,其专利性一直没有浮出水面。1998年,在“州街道银行诉签名集团案”中,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裁定,虽然涉案专利申请寻求保护纯粹的商务方法,但是美国专利与商标局不能把它排除到可专利的主题之外。由于美国是判例法国家,这个裁决完全改变了美国专利与商标局的专利审查规则,对美国信息服务行业的商务方法专利抢注活动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每年的商务方法专利申请有数万篇。美国信息服务产业非常发达,规模也很大。专利制度能够促进服务技术创新,避免大家相互抄袭商务模式、经营方法。这样,信息服务行业才能出现一些服务水平高、技术实力雄厚的行业巨头。

到2010年,我国信息服务从业人员将达到700~900万人。在这个行业,专利,尤其商务方法专利是规范竞争秩序的最好武器。我国已经有一大批信息服务企业在部署专利。例如,最近在纳斯达克市场风光无限的百度公司就是一家信息服务企业。目前,搜索竞价排名的收入已占百度公司总收入的80%左右。第02117998.0号专利申请是百度公司保护、独占这项业务的主要武器。它的保护范围适中,技术禀赋、撰写质量都很高,完全符合我国专利法及其专利法实施细则的各项规定。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部、复审委员会要从保护国家战略利益的角度重视这项专利申请。

在医疗信息服务方面,我国企业的技术实力、人才储备、市场腹地都不比国外企业差。但是,我国企业的专利部署意识太差,尚未就数字医疗解决方案、医疗服务提供方案等抢注任何专利。相反,国外企业在抢注各类医疗商务方法专利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就。

国外大企业的成就最突出。例如,IBM公司第200306107号美国专利申请公开了病人信息管理系统,第200414819号申请公开了健康护理活动中对病人生物检测数据的管理方法、系统和程序,第200507119号申请公开了病人看护方法分类优选的方法和系统,第200518266号申请公开了病人可控制的医疗记录读取方法、系统和装置。西门子及其关系企业在医疗行业公开的专利申请文件有数千篇。仅西门子医疗系统公司公开的申请就有1200多篇,其中相当一部分申请属于数字医疗方法申请。

国外中小企业的专利部署成就也很突出。例如,美国华盛顿的心脏智能公司公开了28项美国专利申请,其中6项已经授权,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公开了14项专利申请。这些全部属于商务方法专利申请,大部分属于纯粹的商务方法专利申请。目前,该公司已经就自动采集和分析心脏信息的系统、远程病人看护系统等抢注了多国专利。美国加州的健康英雄公司公开了76项专利申请。其中,8项属于合作申请,68项属于单独申请。这些申请大部分属于医疗商务方法专利申请。从技术领域看,G06F17/60分类号下有18篇申请;其余分类号下最多有6篇申请,大部分为3篇以下申请。值得注意的是,它的PCT申请有19篇。WO0006024号文献保护针对心理病人的微处理器程式化诊断设备和方法。WO0011578号文献保护健康管理处理控制系统。WO0015103号文献保护用于健康自动管理的多病人监护系统。WO0017799号文献保护模式化和可记录的人体动态风险评估方法。WO0017800号文献保护用行为和激励来降低被保险病人保险风险的远程机系统和方法。WO0225551号文献保护用生物检测方法辅助多用户健康监视的远程计算机系统和方法。该公司的美国授权专利有43篇,例如,第5822715号专利保护糖尿病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和方法。它的欧洲授权专利有3篇,在德国、加拿大、新西兰也有少量专利申请。

,几乎各个医疗服务领域都已经出现专利申请。有些专利技术的市场前景非常看好。例如,巴拿马的真点公司就无线健康监视系统抢注了专利。有些公司和个人就邮件辅助的病人服药选择和专家咨询系统、自动语音式医疗咨询与救助系统、远程互动式病人视频监护和咨询系统等抢注了专利。这些技术的前景也非常乐观。

第3篇:企业医疗服务方案范文

下载“掌上医院”手机APP,身体不舒服时,就通过手机实时挂号,直接赶往医院就诊。

住进医院,生命体征动态监测系统,会通过患者手上腕带追踪和智慧床垫实时测量,病人身处何处、健康状况等信息都明明白白地浮现在屏幕上,一有异常,信息系统能第一时间通知医生……

这些情景已经或正在成为我们身边医院的新常态,这背后是智慧医疗产业的强大支撑。来自杭州高新区(滨江)的智慧医疗企业,正用这些前沿的技术、产品和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实现这些可能。他们改变了医院诊疗和病人就诊模式,让“看病”这个老大难问题,变得轻松起来。

近年来,杭州高新区(滨江)努力实现从“天堂硅谷”到“智慧e谷”的跨越,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其中,智慧医疗产业成为一股发展迅猛的新力量。目前,该区已经集聚了医惠科技、银江股份、和仁科技、创业软件、泰格医药、好络维等一批“智慧医疗”创新企业。

随着“杭州国家高新区智慧医疗产业基地”项目正式落点该区,该区也明确了发展智慧医疗产业的蓝图:大力发展智慧医疗网络服务业及其装备制造业,力争用10年时间将打造出一个千亿级的智慧医疗产业基地。

“智”解看病烦:

医院“聪明”患者舒心

一次次排队,一次次拿报告,一次次缴费……一提起去医院看病,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

在大医院,医生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稀松平常,面对一拨又一拨如潮的病人,他们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否则小小差错就可能导致激烈的医患矛盾。

信息经济时代,智慧医疗企业应运而生,他们让医院变得信息化、人性化、智慧化,同时也减轻了医患双方的负担。在位于高新区(滨江)的医惠科技的模拟医院,我们见到了这样的情景:

在自助机上完成自主挂号后,在候诊时,患者先到医院的自助评估机前,自己做一回医生。按照屏幕要求,患者依次自主录入血压、血糖、温度、身高等基本信息,提前完成医生要问的基础性问题,然后到门诊系统和护士确认。轮到患者看病时,医生的电脑页面上已经有了他的基础信息,大大节约了病人的就诊时间。

对于身体虚弱的患者,营养点配餐管理系统通过二维码腕带,随时了解病人信息和身体状况,为病人提供流动点餐服务,避免出现食物禁忌的情况。

在输液室内,有移动门诊输液系统维持秩序。输液前,医生先刷一下患者手腕上的腕带及输液器上的条码,确认信息无误,再进行输液。

育婴室里,婴儿纤细的手臂上被戴上小小手环,手环里嵌入智能芯片,随时追踪婴儿的行踪;有人把婴儿抱出育婴房,警报器就会报警。

从患者的状态,到医疗器械消毒,到药品分发以及医疗垃圾收集处置。医院的每一个环节都被信息化、智能化,这都是智慧医疗信息平台在出力。

医惠科技的服务对象已遍及600多家国内医疗机构,对医院内部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从数据、业务流程、管理、服务等多方面为智慧医疗提供支撑。

在高新区(滨江),还有服务对象达3000多家的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创业软件;拥有电子病历系统、临床数据中心(CDR)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数字医疗信息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和仁科技等一大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智慧医疗企业,为缓解看病难提供技术支持。

24小时守护:

健康管理如影随形

移动互联网是个放大器,搭起了医院――患者――亚健康人群的桥梁。急病上医院,慢性病患者和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如何改善?在高新区(滨江),有一家公司在国内率先专注“移动智慧医疗”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的国家高新企业――好络维。

该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平台,搭建了以区域(省级)医疗为龙头,向下连接市(县)二级城市医院乃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三级医疗体系,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百姓在社区服务中心就可享受到大医院的专家服务。

公司的专业便携医疗设备进入百姓家庭,可将监测的人体生理参数远程传输到医院平台,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大医院提供的精准的个性化医疗服务,提醒你管理好自己的健康。

在杭州,这样的产品和平台已经得到应用,服务患有慢性病的基层百姓。作为桐庐一项惠民工程,桐庐县卫生局在各乡、镇、村建立远程诊疗点,利用好络维公司的无线网络生理参数监测仪、腕式监测呼救定位器及无线网络血压计、心电采集器等检测仪器和设备,建立以心电诊疗、血压为主的分级远程健康管理网络平台,共发放2000多台监测设备终端。

医生虽然不能随时在你身边,却有一个24小时运转的监测平台守护你的健康,成为你生命的卫士。

项目运行近3年来,监测人次超过18万人次,其中血压监测16万例,单导心电监测1万余次,多导心电1万余次,远程心电会诊500余例,新发现心脏、血压问题病人800余例,处理紧急呼叫200余例,成为了桐庐县名副其实的“生命网”,为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在高新区(滨江),像这样专门从事远程医疗系统研发的企业还有不少。华为杭州研发中心推出的智慧健康协作应用解决方案可以实现远程会诊等诸多功能。该区另一家企业银江股份,也把智慧医疗作为重要发展领域,生产开发了移动门诊输液系统、移动临床信息系统等众多智慧医疗解决方案。

2014年8月开始,高新区(滨江)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开始启动,“智慧医疗”项目将逐步落地。目前,该区卫生局正在与好络维等企业进行洽谈,引入更多新智慧医疗产品服务本地居民。

目标千亿级:

智慧医疗规划新天地

在高新区(滨江),智慧医疗产业不仅有落脚之处,更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空间。

在高新区(滨江)西部入城口,该区规划了5.6平方公里的智慧新天地,并在智慧新天地建设智慧医疗产业基地。

智慧医疗产业基地项目主要功能分为产业发展、服务配套、基础设施三大类,规划总面积88.27公顷。据初步测算,智慧医疗产业基地总投资将达到150亿元以上。

在这片三江交汇、山水相望之地,作为浙江省“智慧医疗”操作系统软件技术创新综合试点,智慧医疗产业基地将重点培育和发展智慧医疗网络服务业和智慧医疗装备制造业,打造“智慧医疗”产业集群,实现智慧医疗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联动发展。

第4篇:企业医疗服务方案范文

东软医疗软硬并举

在医疗领域,东软是个“全能型”选手,它既能生产大型医疗设备,又能提供从公共卫生到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以及远程医疗的全套解决方案。

在国内医疗业,东软是目前惟一一个如此“全能”的高科技企业。但是媒体尚无对东软医疗的全面报道,以至于东软医疗像个“谜团”,很多人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些人不知道作为一个软件企业的东软还能生产CT;还有些使用过东软CT等医疗设备的业内人士,不知道东软还能提供医疗卫生的全套IT解决方案。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到了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卢朝霞教授,希望能全方位解读东软医疗,并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东软医疗。

缘起:第一台国产CT

东软进入医疗设备领域要追溯到1995年。卢朝霞给记者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早在1988年,沈阳某家医院花50万美元进口了一台CT机,组装后开机时出了问题,国外厂家的人一直没有维修好,一直闲置,成了“植物人”。有一天,沈阳卫生部门对外张贴了“招贤红榜”,试图将其维修好,而当时的东北大学的两位年轻教师郑全录、李甲递前去揭了榜,结果花了不到90天的时间就把机器修好了。从这以后,东北大学校领导就提议:“你们能修好CT,那么你们能不能研发和生产CT?”

1990年,东北大学成立了计算机影像工程技术中心,开始了国产CT的研究与开发,1994年6月,由东北大学研制的CT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技术鉴定,但要作为一个产品生产出来再销售,还有很长的过程。1995年11月,东北大学为了推动一直在校园里孵化的CT科研成果尽快产业化,并解决他们后续发展资金问题,决定将东北大学计算机影像工程技术中心并入东软。东软从此开始投入研发力量,最终于1997形成了能够在市场上销售的CT产品。

1997年,东软医疗所生产的第一台国产CT获得国家生产许可,成为中国惟一能够生产CT的民族医疗企业,使我国成为继美、日、德之后第四个能够生产全身CT的国家。CT是现代医院必备的诊断装置之一,技术含量极高。在东软之前,全球只有3个国家的6家公司具备CT扫描装置的研究与生产能力。我国市场被几个跨国公司垄断,东软医疗的崛起彻底打破了上述落后被动的局面。

“东软对我国大型医疗器械的贡献就如同通信行业的华为。”卢朝霞如是说:“东软CT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局面,使CT价格大幅度下降。” 东软CT率先在业内通过了FDA和CE认证,使中国研发和制造的CT机以及后续研发成功的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成功出口到美国、欧洲、中东、南美、非洲等55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国产大型医疗设备从无到有、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市场的质的飞跃。东软不仅有能力冲破CT等医疗设备关键技术的国际封锁、突破市场垄断,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依靠自主创新获得产业化成功、实现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并为中国医疗产业国际化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作为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数字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建设单位,东软在CT之后继续研制彩超、数字X光机、核磁共振等其他医疗设备,目前已具备10大类55种产品。2009年5月26日,东软自主研发的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在沈阳研制成功,并获得了美国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成为中国第一家能够生产并面向国际市场销售PET的公司。

每年,东软医疗都盛装出席国际上最大的医疗器械专业展RSNA(北美发射学会年会)以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作为中国本土厂商,东软推出的CT、核磁等大型医疗设备引起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国际和国内医疗市场的重要力量,在大型医疗器械领域,惟有东软可以与GE、西门子、飞利浦等跨国公司厂商相抗衡。

发展:软硬并举

东软医疗在把硬件(医疗设备)做大做强的同时,医疗软件也在同步发展,软硬并举,力争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据卢朝霞介绍,东软医疗软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是面向大医院做HIS。从最初的门诊收费系统,发展到后来的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住院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库房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连数据库都是东软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中国医大盛京医院是东软医疗的早期典型客户,当时东软用适合的软件、适合的硬件,为中国医大盛京医院架构了一个投资少却很有效的系统,院长每天都能看到收入情况、经营情况、库存状况等。中国医大盛京医院也是东软最忠实的客户之一,东软每年都给他们的系统不断地扩展,增加新的功能。

第二是社保。东软是在全国最早涉足社保系统的软件公司之一,早在1994年,东软就在辽宁省抚顺市做社保系统,当时还社保业务还没有设置个人账户,而是由企业统一交费、差额拨付,东软在对大力业务和政策研究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第一个面向社保个人账户管理的大型数据库应用系统;1996年,东软获得了辽宁全省社保系统,并在河南洛阳市和太钢、本钢成功实施社保系统;1999年,东软作为骨干研发单位参加了“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的研发和项目管理工作。围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核心平台”,东软在社保行业“五险合一”的解决方案涵盖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2000年5月,劳动部推出“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之后,东软相继为全国各地上百家社保用户实施了核心平台。

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东软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一,中心城市社保用户数已达200多家,实施医保的医院和药店数达15000家,其中,中大型医院有300~400家。

第三是以社保系统推广应用为机遇,大范围实施HIS、PACS等信息系统。由于社保的医疗保险系统要和医院端进行接口,东软就做了医院端的系统,这就为东软医疗带来了HIS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医院都购买了东软的CT等医疗设备,他们要把影像管理起来,这就为东软医疗带来了PACS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基于一些偏远地区医院客户的需求,东软以北京天坛医院为会诊中心,广泛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让更多的偏远地区的医院客户享受到一流医院的资源。

创新:剑指“新医改”

面对“新医改”3年内投资8500亿元的市场机会,东软相识而动,并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009年2月,东软集团针对国家即将推出的“新医改”政策,成立了跨业务单元和部门的“东软医疗卫生业务发展中心”,用以协调和推动公司医疗卫生业务的研发和市场工作。4月19日,东软在深圳“医疗春季会”上,推出了面向“新医改”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东软此次推出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以“服务医改、惠及民生”为宗旨,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卫生数字字典为标准,形成覆盖医药卫生信息化全过程的系列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解决方案、医疗服务体系解决方案、医疗保障体系解决方案、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解决方案,为主管政府部门和各级医疗机构提供高性能价格比的数字医疗设备、软件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

据卢朝霞介绍,东软此次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有如下特点:第一,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推出医疗设备包(CT/CR/DR/数字肠胃/高频X线机/黑白超声/心电监护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可以提升基层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能力;第二,面向基层和偏远地区医院提供的普及版医院信息系统、医学影像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和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可以提升基层医院诊疗能力,基层医院也能看好病,缓解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第三,推出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基于健康档案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康档案提供高可靠性技术支撑;第四,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可实现全民,全生命过程的高质量医疗服务;第五,区域(社区)卫生解决方案,为少生病、易看病、看好病、少花钱提供支持;第六,基础药物管理解决方案,对基础药物的供应、配送和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管,使老百姓真正享受到药品降价带来的实惠。

据介绍,针对新医改,东软在组织架构方面的准备还是比较超前的。首先,东软在去年就把医疗软件从原来的政府事业部分拆出来,成立医疗软件事业部,因为医院管理系统有其特殊性,与政府其他业务是不同的。其次,把原来隶属于软件产品事业部的PACS分拆出来,划归到医疗软件事业部。第三步,新医改之后,东软在今年5月将医疗软件事业部并入到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让医疗软件、医疗服务与医疗设备和数字化医院整体建设有更加紧密的结合。

东软成立的“医疗卫生业务发展中心”,横跨多个事业部,卢朝霞本人亲自担任此中心的主任。譬如区域医疗卫生业务,它既与政府相关,又与医院相关,还与电信运营商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跨业务部门的、综合的机构来运作。业务发展中心加强了东软对医疗行业的投入,并统一进行客户分析、市场运作、解决方案整合以及售后服务。

“东软看好医疗卫生市场发展前景,同时也看到竞争的激烈,为此,东软已经在组织、策略、研发和市场等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整合了自身在数字医疗设备、医院信息化、医疗保障、公共卫生等领域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服务实践,为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和落地提供切实的实现手段和技术保障。”卢朝霞说。(更多医改和信息化专题报道请参考计世网:省略w.省略/topic/20090327/index.shtml)

采访手记:

终结HIT作坊式时代

中国的卫生IT产业缺少“重量级全能选手”,活跃在中国卫生行业的IT公司大都规模不大,属于一种小而散的作坊式经营模式。东软或许是中国HIT产业作坊式时代的终结者。之所以下如此判断,原因有三。

首先,东软就是做IT服务起家的,擅长IT服务。东软积累了金融、电信、政府、电力等大量国计民生关键行业的客户服务经验,对于行业客户需求的理解和响应,是东软进入任何一个行业最雄厚的资本。

其次,软硬兼备,产品线最齐。在医卫行业,它既能生产大型医疗设备,又能提供从公共卫生到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以及远程医疗的全套解决方案。

第5篇:企业医疗服务方案范文

一、医院成本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医院成本是医院由开展预防、医疗、康复等医务服务及其辅助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人员经费、耗用的药品及卫生材料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提取医疗风险基金和其他费用等。“医院成本管理”是指医院通过成本核算和分析而提出成本控制措施、提升医疗成本效能的活动,由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组成。通过成本管理工作,医院在保证并提高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利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措施,按所预定的成本限额、成本计划、成本费用开支标准予以开支,并对成本形成过程进行计算、控制、调节、监督、分析,及时揭示实际成本与成本限额、成本计划、成本开支标准的偏差,了解成本升降原因,采用有效的措施纠正、限制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控制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满足医院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需求,从而提高医院内部预算的管理水平。随着经营环境等因素的不断变化,成本管理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转变:由传统的关注成本核算向注重成本控制转变,由传统的关注成本的经营性控制向注重成本的规划性控制转变,由传统的关注静态成本管理向注重动态成本管理转变,由传统的关注产品的制造成本向注重总成本转变,等等。作为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者,应该积极应对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及时更新成本管理理念,将新的、更适宜医院发展的成本管理方法融入到医院的日常运营管理中,以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成本管理方法有多种分类,比如实际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法、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战略成本法等。医院应该结合自身的成本管理目标和实际情况,将不同成本管理方法加以综合运用。下面主要探讨目标成本法在医院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二、目标成本管理的概念、实施程序及与传统成本管理的区别

(一)目标成本法的概念和特点

“目标成本”是指基于产品的竞争性市场价格,在满足企业从该产品中取得必要利润情况下所确定的产品或服务的最高期望成本。“目标成本法”是确定目标成本、以及围绕目标成本落实而展开的一系列成本控制活动的总称,是“成本管理和利润规划的一种系统性管理程序”。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从产品开发的最初阶段开始,贯穿产品生命周期始终,并将整个价值链纳入其中;其特点,是改变了成本管理的出发点,即从生产现场转移到产品设计与规划上,从源头抓起,具有大幅度降低成本的功效。

(二)目标成本法的实施程序

在市场调查、产品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目标成本组建跨职能团队并运用价值工程法(或价值分析法)等,将目标成本嵌入产品设计、工程、外购材料等的过程控制之中,以使产品设计等符合目标成本的要求将设计完的产品生产方案投入生产制造环节中,并通过制造环节的“持续改善策略”,进一步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三)目标成本法与传统成本管理的区别

目标成本法的管理模式为“客户收入-目标利润=目标成本”,根据市场来确立定价和利润;而传统的成本法的管理模式为“客户收入=产品价格+平均利润”,将产品设计出来再加上公司的预计利润从而确定产品的价格,这种定价不能反应市场的需求。目标成本法把降低成本的重点放在企业产品的研究、开发、规划与设计阶段,主要进行事前的规划、控制;而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是把注意力放在产品投产后的制造阶段,进行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与核算。目标成本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将成本设定与控制放在首要位置,以保证成本控制不错过关键时期。

三、目标成本法在医院成本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一)医院全成本核算层面的目标成本法原理运用

在医院全成本核算层面,主要运用目标成本法的原理,首先进行市场调查,收集相同规模医院(如资产总量、床位总数、年度门诊住院人次等方面)的全成本支出数,根据医院3~5年中期规划来分解年度的具体经营目标计划,结合医院年度事业发展、科教项目投入需要,决策出医院年度目标结余额,确定出医院具有竞争性的年度目标全成本金额。组建由医院行政后勤、医疗辅助、医疗技术及临床科室参与的成本管理委员会,将医院目标全成本根据开支范围分解为人员经费、卫生材料及药品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提取医疗风险基金、其他费用(包括办公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印刷费、水费、电费、物业管理费等),剔除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固定费用,对其余成本运用价值链分析法进行全过程分析,优化医院管理、医疗岗位设置,在符合医院内部控制制度规定的基础上简化行政管理审批流程、业务办理流程,提高医院内部运行效率和医疗服务效率,实现医院的目标成本。

(二)目标成本法在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病种成本核算层面的细化运用

如果将医院的医疗服务视同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那么医院投入的是医疗设备、药品、卫生材料及医务人员的劳动等卫生资源,产出的产品是诊疗活动。由于医疗服务项目收费和病种收费实行政府指导定价,将目标成本法细化运用到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病种成本核算中时,首先,要确定医疗服务项目和单病种的收支结余目标额。结余目标额根据服务项目、单病种偿付标准、财政补助标准、科室近年收支节约率并结合医院年度收支结余计划的分解数予以计算确定。其次,计算医疗服务项目、单病种的目标成本。根据计算公式,目标成本等于偿付标准加上财政补助标准减去结余目标额。最后,根据医疗服务项目、单病种的目标成本,分析与实际成本的差异;组建跨职能的团队,对医疗方案、临床路径进行全流程作业分解,重新设计或优化方案,调整目标成本。第一,通过比较医疗服务项目、单病种的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分析查找差异产生的环节、作业项目及原因。第二,根据医疗服务项目或单病种涉及的部门,组建由临床科室医师、护士、该领域医学专家、医疗辅助科室、技术科室、行政管理人员、药品生产厂家等参加的跨职能团队,根据循证医学依据,通过价值工程分析方法,在保证治疗效果、提升患者满意度的前提下优化临床路径设计、优化治疗方案,压缩成本;同时要注意与药品、卫生材料厂家的沟通、协商,一方面通过公开采购的方式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根据治疗方案的需要,请厂家生产研制高效低价的药品。优化过程中重点考虑缩短平均住院床日、尽量减少高价药品和高值卫生材料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化验次数、增加必要的服务项目,使流程更趋于合理、有效和节省。通过价值工程的多次往复,消除其中不必要的作业、保留有效的作业、减少不增值的作业、强化增值的作业,最终确定出覆盖从药品、卫生材料的采购、门诊诊治、检查、化验、住院诊治到出院结算等全流程、全范围的最优的目标成本。第三,根据优化确定的治疗方案组织开展医疗服务工作,并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进行持续改进。目标成本的制定工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一定时期的最优临床路径和治疗方案,会在未来随着药品、卫生材料、医疗设备、医疗技技术的不断更新,医院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变得落后,会导致医疗服务项目和单病种的目标成本不再适应医院成本管理工作的需要,故在未来的期间,应进行持续不断的优化。医院应将目标成本的考核纳入绩效管理中,通过绩效引导员工完成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要求,并实现目标成本的持续改善。成本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与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紧密结合,通过实践摸索,运用趋势分析、结构分析、量本利分析等方法,把握成本变动规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综合管理体系,实现医院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程薇,吴曼,候常敏,等.医院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07-148.

[2]徐元元,田立启,候常敏,等.医院经济运行精细化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284-320.

第6篇:企业医疗服务方案范文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是公共选择的结果,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点,即具有社会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身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使它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起着“减震器”和“安全网”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社会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社会稳定担负着巨大作用,因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医疗保险,政府以各种形式来组建、完善和提供社会医疗保险。在理想的情况下,医疗保险的提供不应改变被保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医疗费用的变化,也就是说,保险当事人的行为不应该影响保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增加医疗费用的支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一条件是很难满足的。在医疗保险中,医疗费用并不是完全由个体所患疾病来决定的,它还受个体对医生的选择、就医习惯和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内容等因素的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由于医疗保险的提供,它为患者提供了过度利用医疗服务的动机和激励机制,也给医疗机构的过度供给创造了更多机会和条件。即通常会引发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是医疗保险机构所面临的一个最重要风险,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我国如何减少道德风险,提高对有限资源的利用率,防止对医疗卫生资源的过度消耗,却值得我们认真去探讨与研究。

二、道德风险及表现形式

在保险领域里,道德风险是任何一个保险人都必须面对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风险。国家实行基本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后,使医疗机构和患者都成为“经济人”,而“经济人”在做决策时就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其出发点。我国的基本社会医疗制度推出时间较晚,医疗卫生体制也存在诸多的缺陷,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在我国就更为严重。如何对其加以有效的防范与控制显得极为迫切。

(一)道德风险的概念及其影响道德风险最早源自于保险业,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经济生活中各个领域的各个方面,成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道德风险亦可称之为“败德行为”,一般是指一种无形的人为损害或危险,是市场失灵的一种形式。泛指市场交易中一方难以观测或监督另外一方的行为而导致的风险。[1]在医疗保险领域,道德风险是指一方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在经济活动中,道德风险问题相当普遍。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斯蒂格里茨在研究保险市场时,发现了一个经典的例子:美国一所大学学生自行车被盗比率约为10%,有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发起了一个对自行车的保险,保费为保险标的15%。按常理,这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应获得5%左右的利润。但该保险运作一段时间后,这几个学生发现自行车被盗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这是因为自行车投保后学生们对自行车安全防范措施明显减少。在这个例子中,投保的学生由于不完全承担自行车被盗的风险后果,因而采取了对自行车安全防范的不作为行为。而这种不作为的行为,就是道德风险。可以说,只要市场经济存在,道德风险就不可避免。

(二)不同角度下的道德风险

1、从时间的角度分析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来自于个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机会主义倾向假设以有限理性假设为前提。[2]是指人们借助于不正当的手段谋取自身利益的行为倾向。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以发生时间上的先后为依据,可以将道德风险分为事前的道德风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事前的道德风险与事后的道德风险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1)事前道德风险。保险可能会影响被保险人的防灾、防损措施,改变被保险人的行为,个体通过选择不同预防措施会影响自身疾病发生的概率。事前道德风险会对被保险人疾病发生的概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增加保险人在医疗费用方面的支出,给医疗资源带来更多的消耗。心理风险是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的一种无形的因素,它指由于人的不注意、不关心、侥幸或存在依赖保险的心理,以致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的因素。如企业或个人投保了财产保险后放松对保险财产的保护措施;投保人身保险后忽视自己的身体健康等。逆向选择是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现象。逆向选择是说一个制度的实施非但没有把好的对象选出来,反而使比较差的入选了,逆向选择的存在说明此项制度是不合理的或者说是有待改进的。利用制度缺陷而获得额外利益的行为肯定是非道德的,或者是道德水平下降的。逆向选择使社会承担的风险随着道德水平的下降而提高。心理风险直接影响个体的逆向选择,也影响事后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个体的心理活动必须通过其行动来实现其目的,但心理风险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法律无法对其加以控制,只能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其具体行动进行约束来减少心理风险。事前道德风险的发生是制度安排不合理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扭曲的现象。

(2)事后道德风险。个体在患病后相应的治疗成本不是固定的,患者可以在从便宜到昂贵的各种治疗方案中进行选择。实际上,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并非越昂贵越好。由于这种形式的道德风险对于医疗费用的影响更大,因此,在医疗保险中,事后道德风险的防范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道德风险的发生与疾病费用的价格弹性有关,价格弹性大的医疗服务可能产生更大的道德风险。在这种道德风险的作用下,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相对较高的个人可以靠玩弄道德风险来解决不能享受医疗保险或享受待遇较低的家属及亲戚朋友的看病吃药等问题。[3]因此,在经济学中,将道德风险看作是人们医疗保健服务价格的需求弹性造成的经济激励机制的理性反应。

2、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根据道德风险中不同主体在微观上的表现,可以将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分为患者的过度消费引起的道德风险和医疗服务人员的诱导性需求而引起的道德风险。

(1)患者的过度消费心理。患者在投保之后,其实际承担的医疗费用下降导致其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上升现象。由于社会医疗保险的提供减免了个体所需支付的部分或全部医疗费用,造成个体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就会比没有医疗保险时的需求量大,从而导致对医疗卫生资源的过度利用。

(2)医疗服务人员的诱导性需求。医疗服务人员利用其信息优势诱导患者接受过度医疗服务的现象。在诱导需求中,患者的不合理的医疗需求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被医疗服务人员激发出来的。医生兼具医疗服务的指导者和提供者的双重身份,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又存在严重不对称,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生的收入与医疗费用的高低成正比,促使医生对诱导需求产生强烈的愿望和动机。他们就会通过增加服务量和提高服务价格来实现自己目的。

三、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分析医疗服务具有准公共性及专业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提供服务价格和数量时,可能偏离市场的实际需求水平,造成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经济学对医疗服务的观念,在于强调医疗服务的需求是强调医疗服务是消费者用于生产健康的投入要素。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受伤害,而且还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由于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医疗服务又具有高度专业性,这导致消费者和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使得医疗服务的供给方缺少内在的成本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甚至可以造成供给方的诱导性需求,必然使医疗费用上涨的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确立医疗保险制度,其初衷在于分散疾病风险,减少因医疗费用开支过大而造成的家庭收入水平的大幅度下降,从而保障公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但是,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客观上提高了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水平,加大了对医疗卫生资源的消耗。我们必须看到,医疗保险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消费者的道德风险意识,使得人们对医疗服务产生过度消费,进而导致全社会医疗费用开支不合理的过快上涨。医疗保险领域所涉及的医院(医生)、患者、医疗保险机构三方都非常清楚自己的利益所在,并且都会尽量维护自己的利益,相互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博弈关系,于是,道德风险也由此而生。在医疗保险运行过程当中,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患者都不需要自己掏钱,而是由第三方来支付的,因此造成道德风险的概率就大大增强。

四、道德风险产生的途径探讨如何防范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必须首先对道德风险产生的途径进行分析,才能对如何防范道德风险提出有针对性建议。医疗保险市场与普通的市场相比有它的特殊性,医疗保险市场实际上存在三个主体,即:保险人、被保险人和医疗服务提供者。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也来自这三个方面,即:一是被保险人(患者);二是医疗服务提供者(医院);三是保险人(医疗保险机构),医疗保险机构的职能是直接由法律、法规规定的,因而其实质上属于医疗卫生体制范畴。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而给医疗保险带来的道德风险更为严重。

(一)患者的道德风险作为医疗保险的需求方,患者就诊时医药费不需要自己支付,而由第三方(即医疗保险机构)来支付,患者的医疗消费需求可能会无限膨胀,出现小病大养、门诊改为住院等现象。在参加医疗保险的情况下,人们将面临较低的医疗价格,当消费者只需支付其医疗费用的一小部分,且他们的消费行为又难以观察时,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需求就不可避免。这种因医疗服务的提供使社会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而形成的过度使用医疗服务资源的道德风险与医疗保险的目标相冲突,不利于医疗风险的完全彻底转移。而且会严重破坏医疗保险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医疗保险机构支出增加,甚至亏损,正常运行难以为继,进而导致医疗保险市场萎缩。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膨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预防的忽视从而增加疾病发生概率。众所周知,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结构、自我保健行为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减轻疾病造成的危害。参加医疗保险后,被保险人往往认为自己参加了保险,患病时医药费可以报销,不需要自己掏钱,对如何避免风险的工作可能就会较少去做,如吸烟、不太注意饮食和不太注意锻炼身体等等;个人减少了健康预防措施,从而改变疾病发生的概率,增加了医疗费用的支出,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短期内虽然无法观察到,从长期上看却增加了医疗卫生费用的支出。

2、患者的“过度消费”心理。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后,患者就诊时不需要自己付费或付费很少,部分患者会提出要求给予过度检查及选择昂贵治疗方案。“过度消费”的心理倾向很普遍,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多多益善”的消费动机。许多患者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在许多情况下,治疗方案的选择可以有多种,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治疗方案都可以使患者恢复健康,而使用何种方案取决于医生的偏好和患者个人的意愿,在提供社会医疗保险的条件下,患者相互之间存在攀比心理,使用低成本方案治疗的患者会觉得自己吃亏,因此往往会放弃“便宜”的治疗方案而选择“昂贵”的治疗方案,出现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现象,从而影响医疗保险机构的成本控制。

(二)医疗服务提供者的道德风险在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患者对医疗知识的匮乏,使患者缺乏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数量进行事先判断的知识和能力,缺乏对医疗服务的提供者所提供服务的质与量是否符合自己病情的准确信息。国家不允许其他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医疗行业具有较高的垄断性,造成医疗服务提供者的道德风险是各类道德风险中最为严重的。

1、医疗机构对医疗服务的垄断性。医生在其提供医疗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掌握着主动权,对医疗技术又拥有足够多的信息,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不能讨价还价,难以控制卫生消费的种类与数量,加上疾病具有突发性和需求缺乏弹性的特点,患者的被动地位非常明显。病人在接受医疗卫生服务时,通常不能像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购买一般物品那样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来进行选择。医生则可以通过抬高医疗费用,或降低收治标准或分解住院套取结算单元等方式增加医疗机构收入。在医疗卫生市场,病人获得的信息是相当不充分和不透明的,如医疗卫生的服务质量,医生的工作资质与技术水平等几乎找不到客观真实的鉴别资料。尤其对要支付的价格具有不可预测性,病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就更没有选择余地,一直要到医疗服务提供结束后才能知道。医疗卫生市场存在的这些信息障碍使其不能正常而又有效地运转。

2、医疗服务的过度供给创造了需求。较高的专业性使医疗服务常常处于垄断地位,医院具有医疗服务供给的排异特权,不允许外行提供医疗服务。在信息不对称严重存在的情况下,医生要求病人做什么检查,吃什么药,病人只能唯命是从。一方面,医生为了保护自己,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的风险,存在着不适当服务现象,医务人员从最大限度减少自身利益损失的角度出发,要求患者做“高、精、尖”医疗设备的检查,甚至在病情已确定的情况下,仍然建议患者做这些检查。另一方面,来自医疗服务提供者的道德风险表现为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过度供给”行为,也就是在传统的按服务付费制度的情况下,医疗服务提供方因为其提供服务越多,得到的收益就会越大,医生的收入与其提供服务量的多少是成正比的,这种经济利益上的好处往往鼓励医疗服务提供者提供过多的或昂贵的医疗服务,从而诱发了需求。并且医院和医生的收入与其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数量相联系时,在利益驱动下,开大处方、小病大医等就成了一种必然出现的现象。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通过更换不同剂量的药品,提高用药档次,将过去价廉、疗效高、实用的药品变为价格昂贵的药品。这就是所谓的医疗服务领域的“萨伊定律”:医疗供给创造医疗需求。[4]

(三)医疗卫生体制造成的道德风险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医疗卫生体制,也使我国医疗卫生领域道德风险更具有复杂性。实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后,对基本医疗保险政府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医疗卫生服务不创造经济效益,为减少医疗卫生费用的支出而把医疗卫生事业市场化、产业化,许多道德风险也由此而生。

1、“第三方支付”制度医疗服务提供者的道德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与“第三方支付”的制度设计有关,医疗服务的费用不是由被保险人本人直接支付,而是由第三方支付。这种“第三方支付”的特点和结果是:(1)患者(被保险人)和医生(医疗服务机构)在“交易”过程中的感觉是“免费的”。在“第三方支付”制度下,尽管医疗费用在交易过程中金额可能很大,但他们双方在整个“交易”过程中都面临着“零”成本;由于医疗服务的需求者并没有受到其支付能力的限制,其结果必将是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背离。(2)在“第三方支付”制度下,医生事实上是被保险人和保险人这两个委托人共同的人,在这复杂的委托关系中,由于信息严重不对称,医疗机构、保险机构、患者三方之间信息不通畅,加之健康的标准和治疗的效果与其他服务相比很难界定和度量。所以,“健康”这个标准就难以写进合同之中,更何况一种疾病存在着多种治疗方案,不同个体之间在体质上也存在差异,采取哪一种为最佳就更难以明文规定了。由于医、保、患三方权利义务的不对等,医务人员和投保人为了各自的利益可能联合起来对付保险机构。[5]

2、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对卫生资源的配置过多地集中在东部地区、大城市、大医院,集中在医疗上,而不是公共卫生和广大农村基层,造成了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状况。受市场经济作用的影响,卫生资源的重复配置所形成的闲置和浪费,加上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的改造、医疗补偿机制不完善所引发的诱导需求等因素。[6]

注:①本表系调整后的测算数;②按当年价格计算;③2001年起卫生总费用不含高等医学教育经费。数据来源:卫生部《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3年,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3.04%上升到1988年的3.27%,1998年则上升为4.7%,特别是1998年到2003年的短短5年,上升到了5.62%(见表1)。卫生总费用的筹资渠道不外乎三种:即政府、社会和家庭。政府财政预算中用于卫生的总费用在全国的卫生费用支出中所占比重从1982年最高时38.9%下降到2000年最低时的15.5%。家庭筹资却从1978年20.4%上升为2001年60.0%,并且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我国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不断地大幅度减少,个人支出自然大幅度增加。最后都表现为个人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国家相对减少对卫生事业的投资和拨款,又对集资加以限制,鼓励卫生医疗机构广开财源,提高效益,采取的措施是把医药费收入与医院利益挂钩,把医疗卫生事业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这一切都具有促使卫生保健系统进入市场,或使其逐步适应商品化的倾向。医疗机构对资源的利用极不合理,存在极大的浪费。

3、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太窄。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非常低(见表2),承保范围和水平也有很大的不足。新实行的基本医疗保险也没有为职工家属和学生提供保障,在实际运作中更没有覆盖城镇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截至2003年底,基本医疗保险仅覆盖城镇职工人口的31.10%,其所占城镇总人口的比例仅为20.81%(不包括全国农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过窄,造成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一人生病,全家吃药,一卡多用(医疗保险卡)等中国特有的风险问题。

数据来源:根据各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有关资料汇总

4、医疗制度不完善具体表现为政府制定的“以药养医”政策,使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医院)必须依靠销售药品实现自己的生存,并且还要从药品的销售中获利,医务人员的收入也与开出药品价值的多少相联系。医生的工资奖金与医院的经济收入挂钩,想方设法从病人身上创收就成了医生的本能选择。部分地区出现平时不参加社会医疗保险,身体出现不适需要住院,就以自由职业者身份去参加医疗保险,出院后就停止缴费。也是制度上的缺陷。常宁市中医院的“经济管理方案”,就是一种“以药养医”政策的具体体现。这种制度的存在更促使医疗机构想方设法从患者身上创收,并且这种制度并未触犯现有的法律和政策。院方声称,经济管理方案符合《劳动法》第47条和国家三部委2000年31号文件,具有明确的政策法律依据。[7]这种“不给钱给政策”的方式已经成为主管部门纵容医院乱收费的通行方式。政府一味鼓励卫生行业去讲究经济效益,财政自给,这就相对地转移开了对“预防为主”政策的关注,因为预防和保健在经济上是不盈利的,因此出现了整个社会对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事业越来越不重视的倾向,从而给未来的健康和医疗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湖南等地几乎灭绝的血吸虫病又有复发抬头的迹象,就是忽视预防和公共卫生事业的恶果之一。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国家体制和政策造成的。

五、道德风险的防范以上分析了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根源,道德风险给多方的利益带来了损失,是各方主体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制度约束软化而导致的一些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法规的社会现象。加强对道德风险的防范也是势在必行。如何防范道德风险自然应从其产生的根源着手。

(一)对被保险人的防范措施

1、适当提高医疗保险自负的比例。提高医疗费用的个人支付比例,可以鼓励参加保险的患者参与成本管理,监督医疗供方道德风险并防止其与医生合谋。但是,患者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处于劣势,医生对医疗费用的影响力远远强于患者,且患者的过度消费也必须通过医生的配合才能实现[8]。由此可见,这种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此种方法必须与其它方法配合使用。

2、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全民覆盖。当前,我国应取消二元社会,不应该像现在这样搞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管治,通过户籍管理制度强化社会等级身份等歧视性的制度,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真正实现广覆盖。如果全社会中每个公民都享有基本的卫生医疗保健,根本就不可能也不会出现中国特有的一人生病,全家吃药,用别人的医疗保险卡来冒名顶替的现象。国家应强制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均应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不允许“想保就保,不想保就不保”的现象。

3、提高全民的卫生保健意识。参加医疗保险后,参保人认为自己拥有保险,患病不需自己付医药费或只需支付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往往会放松对自己的卫生保健工作。针对此种情况,可以采取经医疗机构诊断,因患者吸烟、酗酒等不良卫生习惯等原因而直接引起的疾病提高自付比例或者拒保。而对很少患病的参保者则可采取降低自付比例、提供免费体检等方法作为一种奖励。鼓励大家加强自我保健,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城市以社区、农村以村庄为单位,定期举办卫生保健知识讲座,提高人民的卫生保健意识。

(二)医疗服务机构道德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医、患双方的信息存在严重不对称,现行的“以药养医”的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机制,医务人员的个人收入与医务人员为医院创造的经济效益挂钩,也推动了医疗机构道德风险的滋生和蔓延。

1、改革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部门。当前我国医疗机构的管理机关是各级卫生部门,而保险机构作为“第三方支付”者,没有对医疗机构的管理权,起不到监督作用。应对卫生医疗体制进行改革,将医疗机构的管理权交给保险机构,卫生部门则监督医疗机构和保险机构相互之间业务往来关系,对医疗机构提供技术上的指导。

2、行使对医疗机构的检查权。医疗保险机构要定期对病人的付费单据对照病历、处方等进行核对检查。要建立和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的评审和鉴定制度。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企业和病人对医院服务质量、费用等有权进行监督,包括对不合理的医疗服务拒绝支付医药费,索取赔偿直至解除医疗保险合同。[9]也可以参照商业保险的做法,即在病人住院后的规定时间内,必须向医疗保险机构报案,否则,医疗费用将要被保险机构扣除一定的比例,医疗保险机构则应及时派人员到医院进行实地检查,予以核实。在患者治疗过程还应不定期进行巡查。

3、切断“以药养医”的渠道。政府及有关管理机构应该加大药品市场改革力度,一方面,加大医药产品生产结构的改革,规定医疗机构采取招标采购,提高采购的透明度避免众厂家竞相向医疗机构推销药品,暗地给付医生回扣,导致医药价格严重偏离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实行医药分离,即医生只拥有处方权,医院只提供诊疗服务,除备有急救所需药品外,不能直接向患者出售药品,患者凭医生的处方在定点药店购买药品。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医院和医生不直接涉及药品利益,可以有效地遏制医药费用的大量增加。

(三)改革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现存的许多医疗道德风险从表面上看是医院和患者两方造成的。笔者却认为,其实许多问题都是政府在体制上没有理顺,各职能部门没有负起应承担的责任而引起的。必须对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改革。

1、改革药品生产和流通模式。药品由药品生产企业流通到消费者身上时,是通过层层加价的方式进行的。我国生产药品的企业有5千多家,存在药品生产企业重复建设多、规模小、水平低,竞争激烈,药品超额利润多数被药品经销商所赚取,企业在销售领域投入的经费过大,销售成本过高,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对现有的药品生产企业进行兼并,减少企业数量,提高规模生产能力。药品营销企业更有1万7千多家,同样存在小而多的现象,相互之间为生存,不断进行着恶性的竞争,经销商为了使自己的药品及医疗器械能推销出去,采取给医生药品回扣、对招标方或医疗机构的人员进行商业贿赂等方式,成为医疗界的一个毒瘤。可以实行由药品生产企业直接参与投标,减少中间环节。也可以采取药店直接由医疗保险机构经营,药品生产企业只需要通过竞标的方式与社会医疗保险定点药店之间产生业务往来,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将事后按服务项目后付制改为按病种预付制。按病种预付制,就是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诊断、病症、手术、疾病严惩程度等因素,将病人归入不同组,每个分组都代表具有相似病症和适用相似治疗方案的病例。再根据疾病轻重程度及有无合并症、并发症等将每组分为若干级,对每一组及其不同级别都制定相应的支付标准。[10]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按病种预付制强化了医院降低成本的动机,使医疗服务提供者承担了部分医疗成本风险,同时考虑不同病种和不同医院的级别,议定各项服务的合理收费标准。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实施按病种定额预付制后,在促进医院努力提高医疗服务的有效性、避免不必要的支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按病种预付制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竭力推荐的一种支付方式。

3、提高国家在卫生费用方面的投入。尽管卫生费用的总额增长较快,但卫生事业本身的发展却赶不上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且这种增长是在国家投入不断减少,个人支出不断增长,个人在卫生费用支出所占的比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实现的。只要多数百姓自费就医,看病贵就永远是制度难解之痛;只要多数医院还要直接向病人赚取维持运转的费用,看病贵就是社会挥之不去的阴霾。不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医疗卫生筹资机制,不从分配制度上兑现宪法的承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因此,提高国家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是根本。

4、加强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工作。国家对预防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忽视,也体现了这种重眼前而忽视长远的社会哲学。今天忽视了对慢性病发生和扩散的主要危险因素的预防,如吸烟、高血压、食物构成、环境污染等,今后将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更何况健康方面的损失具有不可逆性。世界银行1992年的一个研究报告预测,按照中国目前的人口、健康及政策状况发展下去,卫生健康费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将由今天的3.4%增长到2030年的24%。如果是加强预防,提高现有的医学水平和服务效率,这个比例到2030年则可以保持在10%左右;而仅仅是预防本身就可以把这个比例降低15%。可见预防对整个国民经济是一种效益极高的投资,它对中国未来的健康卫生状况、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建议将基层的卫生医疗机构改为保健康复机构,为本社区的居民提供医疗保健及预防知识。

六、结语本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进一步老龄化,对现有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构成双重的压力。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仍然存在成本高、效率低与公平性差等问题,不深化改革就难以应对经济转型和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改革的关键是更加有效和充分地提高医疗服务资源利用的效率,同时强化政府在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为弱势群体提供最后医疗保障等方面所肩负的职责。表面上看,患者、医疗机构存在的道德风险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根本的原因是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与政策体制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只有国家改变认识,改革目前的医疗制度,才能改变目前的状况。不管是从社会效益还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国家都应该更加重视医疗保健事业,应该把预防疾病和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用法律的形式变成国家行政和财政支出固定的一部分。预防为主,免除后患。曾被联合国称赞的初级卫生保健网和公共卫生网是中国的长处,是中国能在短期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法宝,应该保持和发扬。应该使公共卫生事业制度化、规范化、群众化。当前,我国医疗保健的重点已不再是流行病和急性病,而是预防和治疗慢性病;不再仅仅是妇幼保健问题,而是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不再仅仅是饮食和水的卫生问题,而是综合的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变迁所带来的健康问题。健康是人类共同美好的追求,每一名患者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受治疗的权利,医疗卫生服务不论从经济,还是从医疗的角度,均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国家理应实现全民医保,不要再让“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只是一句口号。

参考文献:

[1].赵小苏、王永其、宋余庆、王建宏:“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道德风险及其防范”,《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年第8期

[2].陈永升:“医疗保险中医疗供方道德风险行为分析”,《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赵曼:“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约束机制与道德风险规避”,《财贸经济》,2003年第2期

[4].贺巧知、慈勤英:“医疗保险道德风险的控制机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年第6期

[5].张晓燕:“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分析与控制”,《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4年第1期

[6].姜新旺、黄劲松:“社会医疗保险中医方道德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软科学》,2005年第1期

[7].洪铮、李珍:“医院和医疗保险的经济学分析”,《卫生软科学》,2005年第3期

[8].李玮、黄丞、蒋馥:“存在道德风险的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中各市场主体行为分析”,《预测》,2003年第1期

[9].邓超、侯建明:“对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及其约束机制的探讨”,《金融与经济》,2005年第4期

[10].代志明、周浩杰:“试论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防范”,《卫生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11].余艳莉:“浅谈健康保险中如何控制‘过度医疗’”,《经济师》,2005年第6期

[12].史文璧、黄丞:“道德风险与医疗保险风险控制”,《经济问题探索》,2005第2期

[1]赵曼:“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约束机制与道德风险规避”,《财贸经济》,2003年第2期,第54页。

[2]赵曼、柯国年:“医疗保险费用约束机制与医患双方道德风险规避”,《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第113页。

[3]张晓燕:“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分析与控制”,《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4年第1期,第11页。

[4]陈永升:“医疗保险中医疗供方道德风险行为分析”,《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35页。

[5]张晓燕:“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分析与控制”,《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4年第1期,第11页。

[6]李凯峰、王小平、张越、林世昌:“现行医疗保险制度的缺失及对策”,《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6期,第11页。

[7]莫林浩:“收入不如门卫,医生良心的逆淘汰”,载《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27日。

[8]史文璧、黄丞:“道德风险与医疗保险风险控制”,《经济问题探索》,2005第2期,第62页。

第7篇:企业医疗服务方案范文

一、CRM的概念和医疗服务的特点

CRM是客户关系管理的英文缩写,是美国于1995年首先提出的一种商业策略。CRM按照客户的分类情况有效地组织企业资源,培养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并以此为手段来提高企业赢利能力、利润以及客户满意度。对客户来讲,CRM是一个不断加强与顾客交流,不断了解顾客需求,并不断对产品及服务进行改进和提高以满足顾客的需求的连续的过程,对企业来说,CRM是一个辨识、获取、保持和增加可获利客户的方法和过程。CRM注重的是与客户的交流,企业的经营是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传统的以产品或以市场为中心。

CRM首先是一种管理理念。将客户视为最重要的资产,通过完善的客户服务和深入的客户分析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而保证客户终生价值和企业利润增长的实现。其次,CRM 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CRM整合了客户、公司、员工等资源,对资源有效地、结构化地进行分配和重组,便于在整个客户关系生命周期内及时了解、使用有关资源和知识;优化、简化了各项业务流程,使得公司和员工在销售、服务、市场营销活动中,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改善客户关系、提升绩效的重要方面与核心业务上,提高了员工对客户的快速反应和反馈能力;也为客户带来了便利,客户能够根据需求迅速获得个性化的产品、方案和服务。第三,CRM是信息技术,软硬件系统集成的管理办法和应用解决方案的总和。CRM应用软件通过信息技术使企业有了一个基于电子商务的面向客户的系统。

医院对患者提供的医疗服务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服务。无论是用药、治疗还是手术都对患者身体有侵入性。从小处看,医院关系着个体的健康和生命;从大处看,医疗保障制度关系着国计民生。因此,医院的经营管理在实现经济效益之前应该首先实现其社会效益。其次,医疗服务的对象――患者是非常特殊的。一方面,他们有疾患痛苦,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个体的差别很大,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中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相对有限,“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非常突出。“以患者为中心”的口号已经提出很久了,许多医院在某些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改进和探索,但是很少有医院能在战略高度上认识和实践这一思想。

由此可见,在现代商业实践中,CRM通过个性化的服务,尽可能地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和企业收益的最大化之间的平衡。因此,CRM这一管理思想、经营手段在医院的经营管理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二、中国医院的现状

虽然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服务的质量正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医院的经营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主要关注到以下三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许多医院的价值观不清晰。对于赢利性医院和非赢利性医院的划分,更多的是理解为纳税与否的区别。相对于考虑“以患者为中心”,很多医院把更多地精力放到了上规模、上等级,放到了设备投资,大楼建设上。其次是医院经营管理方式上存在缺陷。医院更多的是交易行为。有些医院鼓励多开药、多做检查或多做治疗;个别医院甚至将业绩目标通过责任制的形式分解到个人,将个人收入和开的处方及治疗单挂钩。在对待病人问题上,忽视病人需求的多样性,与患者沟通渠道单一,药品、器械、床位的成本都想方设法地转移到患者身上。医院的布局、医疗流程并没有更多地想到患者的便利性。在对待内部员工问题上,忽视医生、护士所承受的工作压力,医生、护士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而收入待遇低,激励机制不到位。另外医疗资源利用也很不合理。专家门诊会涌进许多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相应地疑难危重病人的救治反倒挂不上号,或者即使挂上了号时间上也等不起,专家和有经验的医师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利用。第三是医院信息化建设没有系统化考虑。近年来医院信息化建设投入很多,但由于没有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这些信息化所带来的变革,系统的建设缺乏前瞻性,往往是让系统来适应医院的流程,许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很难随着信息化的建设影响医院的运作;另一方面,系统建设还停留在理顺内部管理上,还没有把目光投到外部的患者关怀,患者管理上。

三、CRM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从我国医院的特殊性和现状可以看出,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经营管理已是当务之急,而CRM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通过应用CRM,从改造医院的价值观入手,变革医院的经营管理,合理使用患者信息,尽可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首先,医院经营管理必须重新定义其价值观。必须建立以“提供健康保障和生命保障”为核心的价值观。将医院的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明确所要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范围。只有正确理解患者价值才能更有效地组织和利用好医疗资源。

第二,必须“以患者为中心”变革经营管理。企业的战略、业务流程、战术、技能与技术五个领域对实现CRM的企业来讲都很重要,这五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如技术可以推动战略,业务过程能够影响技能,可以设计战术来利用技术等,CRM是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提升的过程。企业通过对五个领域的协同工作以及互相驱动,从而使企业的CRM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我们认为明确和优化医院的业务流程最为关键。例如,在上海,已经有医院简化交费流程。原来,患者从“挂号-门诊-交费-检查-交费-治疗-交费-拿药”走完一个流程要多次排队交费,而现在只需经过“挂号-门诊-检查-治疗-拿药-结帐”至多两次排队交费的流程,患者无不感到便利。只有当医院的流程从方便患者的角度出发,将就医的各个环节分解,以“减轻患者疾痛,让患者家属减忧”为标准重现组合,才能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医院的效率。其次,医院的组织,特别是组织文化要倡导以人为本,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贯彻落实。一方面,要关心医护人员,为他们创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还要从生活、精神上关怀他们,使得他们愿意将同样的关怀感受传递给患者,另一方面,医院要面向患者设计组织,设立专门的患者服务中心或病友联谊会等患者社区,加强与患者的双向交流。再次,医院的布局和设施,特别是患者接触较多的部门要注意位置的影响。很多医院的布局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偶尔来就诊的患者就像个迷宫。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医院在走廊、通道标明方位,也可在挂号时提供简易院内地图或是增加导医人员。最后,医院的推广方式要更贴近需求。不只是简单的铺天盖地的广告,可以根据医院的慢性病人或住院病人的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将服务也随宣传一起做到位。宣传、服务可联合大型厂矿企业和社区做好群防群治的基础工作。提倡大服务,防病、治病、随访都要重视。在医院的经营上,综合性医院可根据患者疾患的发病率、严重性规划科室的建设,做强所在地区急需的专业,专科医院可以研究患者的人口分布特征,走出去办院,到患者多发的地区或人口密集区设点。通过这些手段合理利用优质医疗资源。

第三,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首先通过信息化建设,特别是CRM系统的应用,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服务效率,将内部管理和外部的客户管理统一起来。已有一些医院应用了PDA来输入床边医嘱,简化了信息处理流程,大大提高了效率。用好CRM的数据库,还能提高术后回访、满意度调查等医患沟通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其次,有了CRM系统,促进了新型医患关系的建立。建立切实可行的分诊制度,建议通过主治以上技术职称的或高年资的全科医师预诊、分诊,根据患者的轻重缓急安排接诊医生,并对危重疑难病人由接诊医师跟踪治疗,保证治疗的连续性。从而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患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预约和选择最合适的医生,满足部分患者对医疗服务的特殊要求;每个医生还能够在系统的帮助下方便地与患者沟通,不光是治疗过程中,在预防和随访阶段都能提供优质服务。医院可以设立专门的客户服务中心,对慢性病人和预约或合同病人进行关系管理和服务管理。对于一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需求,如咨询、健康教育等可通过呼叫中心、网络等多种沟通渠道进行双向交流。补液、配药等服务可与社区医疗机构合作,为患者提供便利。

总之,CRM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有助于实现患者和医院的双赢,帮助医院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CRM对医院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在于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上,特别是通过提高营销活动的针对性、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合理组织利用好医疗资源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等几方面来实现的。

四、医院经营管理中应用CRM要有所扬弃

CRM在商业系统中首先要分析客户的价值,然后再提供差别化的服务并专注于对企业有价值的客户。医院管理也强调对患者的个性化服务,但是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医院有救死扶伤的义务,而且人道主义和社会效益对于医院来说理应比经济效益优先考虑。医疗服务中患者的分类标准应该是疾患的轻重缓急,最需要重视的是危重、疑难患者,其次是手术病人和慢性病人。

第8篇:企业医疗服务方案范文

Q:太平财险作为一家具有国际化股东背景的民族保险企业,多年来在业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的经营状况如何?A: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太平”)作为当今中国保险业历史最悠久的民族品牌,创立于1929年,解放后,与其他民族保险企业一起成为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成员公司,专营境外业务。1999年受命全面控股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所有境外经营性机构,并于2011年10月列入中央管理。截至目前,中国太平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保险业唯一拥有资产管理、在保险等保险牌照最齐全的跨境综合经营的保险集团,其经营区域覆盖中国内地主要区域,同时包括港澳、欧洲、大洋洲、东亚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业务创新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得到了海内外广大客户的好评,尤其是近年来,集团在“三年再造一个新太平”的战略引领下,业务得到长足地发展。一是“总对总”战略合作不断深入。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信双赢”的原则,先后与中国农业银行、中石油等12家央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战略合作。二是财产保险大型承担项目不断增加。中国太平积极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为众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提供保险保障和风险管理顾问服务,先后承保了北京地铁十五号线建筑工程一切险,港珠澳大桥建工一切险、京沪高铁建工一切险等。

三是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中国太平作为一家以跨境综合经营为鲜明特色的金融保鲜集团,通过在港澳地区,欧洲、大洋洲、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子公司,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保险保障和风险管理顾问服务。合作客户有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气等。

Q:太平财险经营范围涉猎非常广泛,目前太平财险主推哪些产品呢?

A:中国奢侈品行业发展前景良好,市场广大,聚积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太平财险愿意为市场的高端客户群提供一揽子保险金融服务,与客户共同成长,实现共赢。

太平财险在这次奢博会上主推两款产品:GBG太平全球医疗保险和太平齿科保险。截至2011年底,中国内地的千万富豪人数第一次突破102万人,其中亿万富豪人数已达63500人,比上一年增加了3500人,涨幅5.8%,而且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随着财富的不断增加、生活水准的上升,高端人群的“富贵病”、“亚健康”人数与日俱增,迫切需要高端医疗产品的贴身服务、太平财险针对这些需求,精心设计了两款医疗产品,为高端客户群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一是GBG太平全球医疗保险打破地域束缚,承保经过特别设计的各类产品,实现便捷的直付医疗服务,每人每年最高保额可达800万元,客户可在全球各地随时享受高端医疗服务。针对团体客户,GBG太平全球医疗险可根据团体行业特性,订制特殊方案。2012年,太平财险为1000多名国外在华留学生提供了高端医疗服务,赢得了客户的好评。

二是太平齿科保险是太平财险与瑞尔齿科联合推出的一款产品,是国内首款专为高端客户规划的齿科医疗方案,涵盖诊断预防、基础治疗、复杂治疗三大类治疗项目,畅享全国直营诊所内直付高端医疗服务以及无限次无限额的预防保健服务。

Q:目前太平财险的发展重心是什么?未来太平财险的奢侈品市场的推广计划和发展方向?

A:自中国太平划入中管以来,太平的品牌影响力及市场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太平财险在努力拓展传统业务的同时,更注重业务创新,开拓新兴市场,关注高端市场的需求,改善营销模式,实现由传统的单一销售型向综合服务型模式的转变,为客户量身定做打造适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借助网络支付电子化,金融虚拟化的浪潮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保险服务。

1.开发适合中国家庭特点的保障保险产品。公司将利用深厚的境外承保经验,融合中国本土与国际优势,根据中国高端客户与国际高端客户不同的保险需求,开发个人、家庭、亲子、夫妻多样的保障类型的保险产品,为不同类型客户提供保险服务。

第9篇:企业医疗服务方案范文

传统建设方式导致信息出不了医院和卫生管理机构的“围墙”,无法到达居民家庭和个人,居民自我管理的信息也无法进入这个“围墙”。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各类互联网医疗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但这些新兴业务模式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体系信息无法互通,无法形成全过程信息闭环管理。

目前,“互联网+医疗”建设模式与弊端。云医院模式是以区域为单元构建的云医院,没有底层服务支撑,很难实现卫生服务的整体云化,无法形成以人为中心的闭环服务体系。

网络医院模式是通过大型网络医院与药店等终端合作,其本质是扩大医院的虹吸作用,有悖分级诊疗的改革方向。医院健康云模式是以医院为中心的医联体健康服务模式,通过一家龙头医院推动,无法形成区域规模效应,很难建立生态系统。

因此融达认为建立“互联网+医疗”的全过程信息闭环管理,需依托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家庭医生签约为入口,以可穿戴和便携式监测设备为抓手,以健康云平台为依托、构建若干垂直服务通道,形成全流程服务闭环生态系统。通过构建健康云+的生态系统,实现资源协同、服务可及、医疗闭环、三医联动。

通过垂直服务通道,实现医疗资源下沉,让远程在线指导变得触手可及,使每一个基层医生背后都有大资源实时提供支撑。通过可穿戴和便携式设备,解决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服务走出医院围墙,居民在家即可享受到各种优质医疗服务。贯通公有云和私有云,使居民健康管理数据与临床诊疗数据一体化,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医疗健康服务闭环。引导区域内医疗机构和医生在平台注册,支持医疗、医药、医保三联动,形成全新健康医疗生态系统。

随着“互联网+”深度融合和应用,医院去中心化将成为必然趋势,以人为中心的互联网一站式健康管理模式将逐步成熟,居民的就医场景、健康管理方式、卫生管理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

上海融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和中医智能全面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开发,是国内最早基于云计算模式开展医疗卫生信息化业务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