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全日常管理机制范文

健全日常管理机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全日常管理机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全日常管理机制

第1篇:健全日常管理机制范文

关键词:教学管理;管理机制;管理效率;淘汰机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254-02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端,强化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对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我国在校硕士研究生共有1374584人,博士研究生共有271261,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共有461693人,研究生的总量十分庞大。不仅如此,报考研究生的数量与录取比例也在逐年攀升。在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如何实施完善的教学管理,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摆在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问题。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13年财政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以下简称《意见》),从财政拨款制度、奖助政策体系、收费制度三个方面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力度。研究生不仅能够享受到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还能够通过参与教学、科研、管理获得资助。这无疑对高校抓好研究生管理工作,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在此基础上,高校行政部门更应结合研究生管理特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笔者试图对此做一番探讨。

一、高校研究生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管理对象呈现复杂性

目前,就读研究生的人员结构呈现多样化,主体构成部分不再以应届毕业生为主,既有往届生,也有在职人员,既有本专业考生,也有跨专业考生。不同的生源构成决定了其生活方式、生活阅历、社会经验存在较大的差异。不仅如此,研究生教育的规格、层次和类型也有全日制、非全日制、“硕博连读”的差别。不同结构的研究生集中在一起接受大体一致的管理,必然面对因为不同的读研需求而导致的管理工作的复杂。

(二)管理方式具有分散性

由于专业和研究方向的不同,研究生之间的课程学习相对分散独立,彼此的接触也不多。加之调研、出差、实践等方面的影响,使得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少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即便是同一年级、同一宿舍的同学,也很难像本科生那样朝夕相处。此前,复旦大学黄洋被同宿舍舍友投毒致死的案例,已经从侧面反映了研究生同学关系冷漠、集体观念单薄的特点。因此,研究生的管理方式具有分散性。

(三)日常管理具有系统性

研究生日常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系统是由多个行政部门协调组成的,既有负责教学安排的,也有负责培养管理的,还有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以及就业指导服务的。这些行政部门的设置不仅无异于本科生的教育,而且在某些方面比如说科研,比本科生管理更为细致,更为规范。不仅如此,还有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学术科研的引路人。有这么多行政人员助力研究生的管理,相信研究生管理工作必将科学、有序和高效。

二、研究生教学管理的重点

(一)健全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效率

管理的机制不仅直接决定了管理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管理的最终结果,研究生教学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这就要求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效率。首先,需构建一种结构清晰、权责明确的管理梯队。目前,作为研究生日常管理基层单位的学院,普遍采用院长领导下的研究生教学秘书与辅导员的双重管理机制,责任重、事务多是普遍的特征和现象。实践证明,这种双重管理架构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今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工作,组建一支权责分明的专业管理队伍,灵敏、高效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势在必行。

其次,严格制定并执行程序化、信息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传统的基层研究生教学管理机制虽然有相应的政策作为依托,但是随着研究生教育内容的逐步扩展,实际操作中常出现无章可循的问题,此时的管理常暴露出随意性。因而必须要建立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制度条款,快捷清晰的规范管理行为。

最后,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完善教学保障体系。从某种程度上说,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高弹性的工作,不仅取决于管理人员的水平,同时也取决于其管理的精力投入。在研究生双重管理机制下,建立量化的管理考核和评估机制,客观公正地批判教学管理的过程和成果,并以管理效果为依据,对相关人员进行一定的奖惩,以此有效地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管理效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了解群体特征,找准工作切入点

考虑到研究生工作群体的特殊性,深入了解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特征,全面了解管理对象,准确把握工作的切入点,也是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研究生这个群体在年龄、家庭背景、社会经验、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社会阅历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从群体的整体素质上看,高知识储备、文化素质、独立意识强等特点又决定了该群体对教育管理的水平要求较高,不愿意盲目地接受说教,他们更加注重对个性和个人发展的追求,需求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同时,研究生也存在自我意识明显、感情脆弱、缺乏团队精神等缺点。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特点与本科阶段有着明显的差别,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制,这使得导师对其的影响巨大,即使是拥有相同培养目标的同一专业学生,其培养过程和结果均可能出现巨大的差异。研究生需要根据研究方向进行独立选课,这导致其学习和科研场所较为分散,学习和生活节奏有明显的差异,这也造成了班级集体性相对弱化,组织纪律性较为松散,集体活动难以开展,给管理活动带来一定的困扰和障碍。

三、针对教学管理特征的制度改进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撑自主创新的战略性力量,也是推进创新型国家的构建和“中国梦”实现的主导力量。2012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58.4万,研究生以上学历已经达到43万人,但是研究生的总数和质量仍有待提高。怎样在后危机时代,满足国家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以及不断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目前研究生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一)因材施教,科学设置专业及其课程

新经济时代更加注重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的核心依赖于创新人员的个性化。每一个个体都有其最擅长和最感兴趣的领域,因此在注重基础课程和专业设置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个性化的发展,因材施教,科学设置各专业及其课程。研究生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学习方向和知识的载体,应该既注重共性理论知识的传播,又要注重前沿动态和个性化知识的获得,整个课程的设计应遵守从基础到专业再到学科前沿的模式。设置基础课程应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综合性,体现出广度,注重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应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任务;设置专业课程则更应注重本专业学生的特长及需求,结合最新的理论和实践动态合理设置课程的深度、精度和高度,教授时应更多地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鼓励学生有所突破和创新。

(二)创新在读研究生考核制度,引入淘汰机制

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实际上是“严入宽出”,而美国等国家则推行“宽入严出”政策。与美国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在屏蔽了一部分人获取研究生教育机会的同时,也给另一些在读研究生提供了堕落的机会。在我国,只要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和面试,即可获得研究生教育机会,在读期间,很多学校出于各方面顾忌,学生的各科成绩及毕业论文基本上都能达到毕业要求,导致很多研究生在读期间,学业荒废,副业四起,没有危机感和进取心。因此,应引入研究生淘汰制度,创新并严格执行研究生考核制度,对未能到达考核要求的学生,坚决淘汰。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在读研究生的危机感和创新热情,提高研究生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重视论文质量,杜绝学术腐败

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也是研究生在校期间掌握与运用知识的侧面反映,因此高校硬性要求研究生也是保证研究生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是,目前高校过多注重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数量,而忽略了论文本身的质量,诱发了很多的学术腐败问题。因此,完善研究生的制度迫在眉睫,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提升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减少甚至杜绝学术腐败现象的发生。首先,高校应该建立导师与学生连坐责任制,导师必须对所带研究生所要发表的文章进行严格的审阅,这样可以减少论文的抄袭等学术腐败问题。其次,高校应鼓励研究生多发表较高质量的论文,改变原来的“重量不重质”的现象,真正通过论文的质量来考核研究生教学水平问题。再次,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出版机构的监督与管理,严格出版社对研究生论文的审核程序,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予以发表,这样可以较好地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

(四)加强社会实践,营造创新氛围

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高校研究生培养不可忽视的问题。研究生在熟练掌握自身专业知识之余,应该加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开拓学术视野,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课题和调研,真正将自身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提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企业以及政府应该积极与高校联办研究生实践项目,定期地邀请高校学生参加调研与实践,这样既能够为企业解决困境,又能够提升高校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另外,学校应该积极营造创新的氛围,将创新项目引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定期举办各种科技活动,鼓励跨学科学生组团自主选题、自主创新,借此鼓励跨学科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激发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德峰.关于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1(10).

〔2〕陶金.关于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2).

第2篇:健全日常管理机制范文

1、农村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一是全市仍有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水库,其中相当一部分进入了农村地区,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二是农村自身水污染严重。牛、羊、猪、鸡等牲畜家禽的饲养和貂、狐等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化肥农药的过渡使用,严重影响了农村的水环境,饮水不安全,不仅损害农村群众的身心健康,而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严重制约因素。三是仍有部分的山地水土流失严重,不但使山丘区耕地退化,土质脊薄,产量下降,还造成了河流水库泥沙淤积。据统计,全市仍有200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

2、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综合利用效率低。由于现有农田水利工程运行时间长,建设标准低,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加上近年进行园区开发,大量小型水利工程如扬水站、倒虹吸、排涝沟、引水渠等破坏严重。全市80%的小型水利工程存在渠道淤积、灌溉设施不全、灌溉费用高等问题,直接影响水利工程设施效益的发挥。

3、管理机制不适应农村水利发展要求。从调研情况来看,造成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既有资金短缺的原因,也有机制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农村水利工程尤其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主体不明确,尚未形成一套良性的运行管理机制,农田水利的投入补偿机制未形成,当前推行的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管理由于工程设施落后、思想认识不够等原因,没有在全市普遍推广,工程日常管理维护人员和经费短缺,水利工程使用效率低。

二、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多渠道融资,健全政府主导的的多元投入机制。农村水利建设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直接为“三农”服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政府应切实承担起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责任,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建议政府及财政部门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基金,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补助,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在加强对水资源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等规费征收的同时,最大限度返还用于水利工程建设。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投资回报机制,调动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民营水利发展,通过拍卖、租赁、承包和收益权抵押等方式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规范和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

2、落实工作责任,健全农村水利组织领导机制。各镇(办)要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农田水利规划,明确年度目标任务,抓好项目实施,加强检查督促;基层水利人员要深入建设现场,搞好技术服务。对自愿投资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社会团体、企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给予积极支持、充分肯定和必要的精神鼓励;政府、部门、社会、农民要齐抓共建、加大投入,逐步建立“政府引导、民办公助,县乡发动、村社组织,自力更生、群策群力”广泛深入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长效机制。

3、搞好工程规划,健全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是基础。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建议各镇,自下而上编制农田水利建设规划,逐级审核汇总,形成全市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报市政府批准实施并适度纳入财政预算。水利部门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努力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性,使农田水利设施的功能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编制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时,要充分发挥农民用水户协会的作用,坚持农民群众参与的原则,认真听取农民群众、农村基层组织的意见,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4加强指导检查,健全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开展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要根据工程建设规模和受益范围的大小,实行分级负责、分类管理。村内工程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组织建设,跨村工程由镇(办)负责组织建设,跨镇(办)工程由市政府负责组织建设。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农民用水户协会的中坚作用,建立有效的用水户协会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确定协会建设主体、项目法人的地位,将国家补助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交给协会建设与管理,充分调动协会积极性。建设项目要实行公示制度,采取招投标和项目评估等办法,确保工程质量,保证项目效益。政府补助资金要根据工程性质、农民筹资筹劳情况,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等办法,实行筹补结合、多筹多补。建立健全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切实规范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的管理。

第3篇:健全日常管理机制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和谐宜居城市的总体目标,全面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着力提升整治标准、改进管理手段、创新体制机制、推进长效管理,努力推动城乡环境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为二十二届省运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二、整治范围和工作目标

(一)整治范围。城区、城乡结合部和乡镇政府驻地,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路两侧及所有村庄,重点是省运会“赛、住、行、游”所涉及的主控道路(路段)和重点窗口、出入口道路、旅游景点。

(二)工作目标。突出一个重点(迎省运会重点区域),开展五项整治(城乡垃圾、环境污染、城市“六乱”、绿化美化、路域环境整治),全力推进治脏治乱治污、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集中攻克城市管理中的顽疾、难点,有效改善城乡环境的薄弱环节,确保省运会“赛、住、行、游”所涉及部位卫生整洁、环境优美,推动城乡面貌实现根本改观和人居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整治内容及责任单位

(一)迎省运会重点区域整治

1、高速以东、路以北区域的环境整治。按照治脏、治乱、治污、绿化、亮化、美化的要求,做好我区责任范围内整治工作,所涉及乡镇、街道、开发区要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各责任单位制定单项整治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职责,层层细化任务,7月底完成整治任务。

2、省运会重点部位。围绕省运会“赛、住、行、游”所涉及运动员驻地、比赛场馆一中、参赛所经路线、旅游景点、窗口部位及周边环境,实施治脏治乱治污、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二)城乡垃圾整治

1、全面推行“全时段、全覆盖”的环卫保洁体制。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扩大保洁范围,消灭死角和盲区。城区全面实现“一日两扫、巡回拣拾、全日保洁”;非城区实现“一日一扫,巡回拣拾、全日保洁”,完善城区主要道路定时冲洗和每日洒水降尘作业制度,特别要加强连通省运会“赛、住、行、游”的重点道路、场所的保洁。要加大投入,逐步从人工作业向机械化作业转变,进一步提高保洁效率和质量。强化措施继续推进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建设。按照今年制定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区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职责,健全机构,配备人员,建立健全“两级政府(区、镇)、三级管理(区、镇、村)”的管理机制,明确各级市容环卫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工作职责。8月底完成各项环卫设施配套,达到“户集、村收、镇运、集中处理”的目标要求。

2、加大建筑工地治理力度。城区和交通干道两侧的建筑工地,必须按标准设置施工围挡和车辆冲洗设施,对出工地车辆进行冲洗,严禁带泥土污染道路;所有进出工地的运输粉状物料车辆必须封盖严密,杜绝撒漏。

3、加强老旧小区管理。有物业管理的小区要实行规范管理,无物业管理的小区由所在乡镇(街道、开发区)实行托底管理。

4、加大河道治理力度,清理河道内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白色污染等,加强监管,保持河道整洁;及时清除水面漂浮物,保持水体清洁;进一步规范河道采砂、涉河项目审查、审批,及时查处随意向河道倾倒垃圾等行为,维护河道正常管理秩序,做到水清、岸绿、坡洁。

(三)环境污染整治

对全区所有相关行业实施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扬尘污染综合治理;继续对所有化工企业及产生其它异味的非化工企业实施化工异味污染综合治理;取缔所有“土小”企业;抓好散落在农村的化工、建陶、建材等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私拉乱倒、偷排偷放污染物的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杜绝城区烟囱冒黑烟现象,城区企业的炉窑要安装脱硫除尘设施,茶水炉、小餐饮饮食灶、浴池锅炉等全部改烧清洁燃料;加强交通干线、铁路沿线两侧可视范围内所有排放烟尘、粉尘及化工异味污染企业的监管,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确保省运会期间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四)城市“六乱”整治

加大城市“六乱”治理力度,突出整治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路两侧以及乡镇驻地和村庄等重点部位、重点地段和重要区域。统一规划、定点设置露天经营摊点、临时疏导摊位或便民街,按照“主干道禁摆、次干道限摆、小街巷规范摆”的管理要求,集中整治占道经营、乱摆乱放、流动摊点;严格治理、规范管理城区内洗车点、摩托车维修点、自行车维修点;依法查处未经批准设置的各类早市、夜市、占道经营、流动经营、店外加工等违法违规行为;合理规划、加快建设便民市场、劳务市场,方便市民,疏导商贩,从源头上解决占道经营问题。对主要道路两侧建筑立面进行整治,拆除废弃建筑物、构筑物和残墙断壁,对陈旧建筑物进行粉刷或改造,对墙体、立式平面、建筑物顶部广告进行整治;按照“乱堆乱放清干净,乱贴乱画刷干净,乱搭乱建拆干净,陈旧建筑粉饰一新,广告牌匾设置一新,沿街门脸修饰一新”的要求,对路、般阳路、吉祥路等5条道路进行立面整治。统一整治、设置门头牌匾,严格控制临时性宣传广告的设置。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清理乱贴乱画。深度治理户外广告,拆除没有规划手续和手续到期的大型立柱广告牌,进一步提升户外广告的设置档次,美化、亮化城市景观。

(五)绿化美化整治

1、继续抓好建成区外沿水系、沿道路、环城镇、环企业、环村庄“两沿三环”绿化工程,加强路域环境绿化治理,做好可视范围内荒山绿化,做到“三季有花、四季长青”;抓好日常管理,绿化带内无杂草、垃圾、白色污染,无种植农作物,无人畜毁坏林木现象;加强病虫害防治,及时清理死株枯枝并及时补植,保持绿化带整洁美观、完好。

2、对重点部位实施绿化美化、亮点打造、环境提升,抓好城区便民绿地建设,实施“鲜花进城”工程,提升城市绿化的艺术含量和文化品位,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简洁大方、欢乐祥和的城市绿化景观。继续加强对主次干道、城市出入口、繁华地段、车站及相关的周边道路绿化带、精品绿地的养护管理,保持绿化带、精品绿地整洁、卫生。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确保省运会期间整洁优美、规范有序。

(六)公路路域整治

1、严格控制并及时清理沿途撒漏,加强扬尘治理;开展平交道口整治,平交道口设置规范,距路面边缘硬化长度不少于50米,并保持整洁、卫生;加强交通管理,依法查处公路上堆放物品、摆摊设点、设置障碍及维修、清洗、随意停放车辆等违法违规行为,国道、省道两侧外缘50米范围内无集市贸易;开展超限超载撒漏治理,依法查处撒漏扬尘、超限超载车辆;对交通干道两侧的物流货运市场进行治理,硬化场地,杜绝货运车辆带泥土污染路面。

2、以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大检查为契机,以治脏治乱为重点,抓好张博路、张博附线、湖南路3条文明样板路以及路、泉王路等主干道的综合整治,全面清理道路沿线两侧的煤炭、水泥、石灰等经营存放点,5月底前全面清除,切实解决道路沿线环境脏乱差问题。沿线乡镇要抓住植树造林时机,在道路两侧建设高标准的绿化林带,积极进行植绿、补绿、增绿,依靠高档次的绿化提升景观效果。

四、保障措施

(一)严格标准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出成效。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坚持理念创新与手段优化并举、拓展思路与拓宽领域并重的原则,推动实现长效管理、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功能,扮靓城市形象,使城市管理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实现城乡面貌的崭新变化。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政府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第三年规范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巩固综合整治成果,实现全市城乡环境整洁、有序、和谐”的目标要求,进一步落实责任机制、完善监督奖惩机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以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保障城乡环境始终处于整洁、优美的状态。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特别要强化迎省运会环境整治责任的落实,完成对省运会涉及道路(路段)周边、重点窗口、出入口、旅游景点等重点部位的排查,逐段落实整治任务及责任单位、责任人,并登记在册,建立整治档案,重点部位的环境整治任务6月底前必须完成。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及有关部门、单位要于5月20日前将整治活动方案及迎省运会整治档案报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4篇:健全日常管理机制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 机电系统 管理 修护

在打造安全、快速、高效的高速公路运行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要及时准确地协调好高速公路纷繁庞杂的交通流,需要借助到由交通监控、通信、照明、供配电系统等技术设备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被总称为机电系统。而在高速公路里程不断增长的形势下,智能化建设已成为高速公路发展的基本方向,其关键就集中在机电设备系统的管理与维护上。

1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管理与维护的思想与基本原则

在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管理上必须要遵循全过程管理、维修措施系统化的指导思想,关键是要落实好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1.1坚持机电系统的可靠性管理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在机电系统建设除重视系统的先进性外,很需要更多地关注到系统的可靠性,并应当将其列为首选指标。譬如说关键机电设备或软件、数据存储设备等都应保有一定的冗余配置或拥有自保护功能,这样即便部分设备出现瘫痪性故障,也不会对机电系统构成较大影响,可满足系统不间断的运行。

1.2坚持设备的安全管理

机电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设计考虑不周或实际运行与设计标准不符等情况,致使机电系统遗留隐患,日常使用中的误操作也会形成机电安全运行的潜在威胁;同时,在机电系统设备已基本实现全线、全省乃至全国联网的运行情况下,网络安全建设也成为设备安全管理的新内容。

1.3坚持设备维护的“预防为主,重点控制”

第一,坚实设备维护以预防为主的思想。主要是指加强设备的预防维护,依据设备分类,健全日常巡检与定期维护相统一的预防维修制度;重复性故障发生部位,应展开针对性的改善维修,防范同类故障再次发生;设备维护管理前移至事故萌芽发生阶段,由管结果变为管因素;完善设备状态监控,着重保证系统维护和设备完好率,尽可能地降低维修费用。

第二,坚持设备维护的重点控制。要区别好设备的不同重要程度,将维修资源相对地集中于高速公路运营的重要设备和故障常发设备上,采用针对性较强的分级管理和维修对策,在有效节约经费的基础上,满足正常运营的要求。

2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管理与维护的具体措施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管理与修护是公路运营单位的基本工作,除要求一线工作人员坚持上述基本管理原则、落实各项管理维护制度外,更需要有科学的管理机制,技术精湛的专业维护队伍作定期的检查维护,使机电系统管理拥有强有力的技术职称,有章可循,推动管理与维护工作能持续良性地得以展开。

2.1推进机构建设,发挥专业化管理与维护优势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在管理维护工作普遍存在有点多、线长、面广,任务艰巨的困难。要有效地保障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供配电、通信等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必须要巩固工作人员的管理维护意识,建立起专业化的维护队伍,走精细化管理的道路。

首先,工作人员的日常维护。管理与维护机电设备的常识与意识融入到一线职工的工作中,包括运营单位领导、监控中心直至一线的维护员、收费员在内,都需要积极参与到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中,形成“群策群力查隐患,同心齐力保畅通”的工作氛围。主要是通过对现场设备进行规范化管理与维护如定期的处理、防水防锈处理等,维护好各收费站工作的正常秩序,使机电系统得以高效、安全的运行。其次,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始终不能放松。应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素养放在机电系统管理维护的首要位置,可组织专业化的技术培训、技能考核,全面检查单位技术人员处理设备性能故障及应急协调配合的能力;与社会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设备厂商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获取可靠的技术支持,也可邀请专家进行现场实践操作指导,开设知识讲座,力求打造出一专多能的专业维护队伍。

2.2科学管理,构建“三级维护管理体系”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管理与维护应坚持分级管理制度,落实“三级维护管理体系”:

现场设备管理。由设备使用人员主要是一线收费员、监控人员等负责设备的日常管理、清洁和保养工作,发现安全隐患的须及时上报。

二级设备管理。这是机电系统管理维护体制的重点,包括日常巡检和日、周、直至年度维护作业,应急抢修以及相应的协调工作,该部分内容应由专业维管人员负责。

三级设备管理。系统设备更新、全网效能测试、机电系统完工测试和交付验收以及重大技术方案审定等,均应当由运营单位协调设备供应商、建设企业等单位参与完成。

2.3建立省市路网统一的备品备件管理中心

随着高速公路路网的延伸,机电工程的收费、供配电、通信及监控等主体系统也得到逐步健全与完善。高速公路的机电系统管理必须确立系统管理的理念,将设备规划、设计直至维修、改造,乃至于报废更新的整个寿命周期都需要考虑进去,尽可能地将故障成因消除在事前,而非仅局限于设备使用中的维护管理。

因此,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管理与维护应打破一路一备的模式,将系统备品备件、拟购物资和正常维护所需备品备件合并起来,经费管理与购置相统一,使备品备件的库存更趋科学化,杜绝重复购置、备件积压等问题。此外,备品备件管理中心可逐步并入到“三级维护管理体系”建设中,严把设备关,有效地从根源上杜绝设备安全事故并降低故障发生率。

2.4自主研发机电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囊括监控、通信、收费以及供配电等系统与配套附属设施,且分部工程中还包含有若干分项子系统,技术涉及面广、功能繁杂,这些都为机电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在建设专业高效的维修管理队伍的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设备管理和维修效率也是极为必要的。信息管理系统应设置如下功能:拥有设备台账,可对设备作生命周期内的跟踪管理;备品备件、维护工具和技术方案可实现最佳配置;能够为系统维护费用与备件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能够及时获取设备的运营信息,防治结合,快速处置设备事故;设备管理实现科学化、制度化和网络化。

第5篇:健全日常管理机制范文

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共同营造一个文明、整洁、绿色、和谐的社区环境,确保创建工作效率和效果,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创建目标

认真贯彻党的十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居民为中心,以优质服务和卫生环境为重点,以社会效益为根本,以创建卫生单位为动力,着力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精神,坚持“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爱卫工作方针,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完善中心基础设施和功能,提高卫生管理水平,增强居民的卫生与健康意识,努力创造一流的人文环境,确保20xx年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的检查验收,实现创建目标。

二、建立健全创卫组织机构,层层管理,责任到人

1、成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领导小组。

2、管理责任到人,检查督导到位。健康教育督导、传染病防治监管、门前三包督导、室内卫生督导、室外卫生督导、厕所卫生督导、食品卫生督导、饮水卫生督导、除“四害”督导等。

三、主要任务

1、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在辖区设置多处健康教育宣传栏对居民进行健康宣传,宣传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意义,提高创卫意识,利用专题讲座、宣传栏、横幅、社区网站等多种方式,增强公众的卫生公德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公共场所设立禁烟标志,广泛宣传普及各种健康知识,增强市民健康意识。

2、改善环境卫生,美化社区面貌。健全创卫机构和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区爱卫会下发的各种环境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完善辖区内道路、绿地、路灯、居民区的建设以及生活垃圾、化粪池、垃圾站等环卫设施;严格执行“门前三包”制度,强化清扫保洁措施;达到社区环境绿化、亮化、美化的目标。

3、依法实施传染病防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开展传染病监督管理、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网络直报等工作;规范免疫接种,提高计划免疫接种率;及时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传染病的暴发与流行。

4、切实加强除四害工作。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完善管理制度,开展群众性的整治环境活动,消除四害孳生地,降低四害密度,巩固除四害三项达标成果。

5、提高居民区卫生水平。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居民区卫生设施完善,卫生管理规范,形成干净、整洁、美化的良好局面。

6、通过创建活动,提高居民对辖区卫生状况的满意度。

四、加强管理,确保实现创建目标

1、认真制定和实施社区创卫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各项卫生工作制度,定期召开创卫会议,及时布置、检查、总结创卫工作。

2、创卫专职、兼职工作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

3、社区要做好每天的卫生清扫及保洁工作,督导员各司其职,每周三次督导检查,每月进行一次综合检查。

4、每月最后一周的周末为全社区卫生日的卫生挂牌大检查。

5、积极做好环境卫生维护工作,定期做好灭“四害”的工作。

6、进一步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净化社区环境,全面推进环境改造、整治工作,努力打造清爽干净、秩序井然的新面貌。

7、加强对辖区各单位门前的三包管理,安排专人负责办公室楼前的垃圾清扫工作及门前秩序的维护工作。

8、加强居民区卫生管理。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检查评比活动。全体职工要以大局为重,以社区为荣,时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自身做起,消除卫生死角,保持社区内环境整洁。努力营造一个文明、舒适、绿色、和谐的社区环境。

五、工作重点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20xx年底前,完成各项硬件项目建设。一是对照检查标准,增加、更新垃圾桶、果皮箱等垃圾收集设施。二是对办公楼门前的宣传栏进行全面整修、更新。

2、改善辖区环境卫生。尤其是进出口道路及汉正街周边环境卫生。

3、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活动。选择工作重点开展爱国卫生活动,精心组织,广泛动员辖区居民参与,力求取得实效。巩固除四害工作成果,必须落实每年春、秋两季灭鼠、灭蟑,夏季灭蚊蝇的统一投药行动。

六、实施步骤

创建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一是成立社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领导小组。二是召开社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动员大会,明确创建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职责。三是制定具体创建工作方案。四是开辟创建专栏,营造创建舆论氛围。五是进行层层动员、广泛宣传,形成全员参与创建的良好工作氛围。

第二阶段:全面落实任务阶段。一是按照分工,由社区分解任务,落实任务到人,全面实施各具体工作方案。二是重点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各督导人员明确职责。四是建立健全社区长效管理机制。

第三阶段:模拟自查,重点攻坚阶段。社区创建领导小组组织模拟达标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整改完成后进行第二次模拟检查。

第四阶段:迎接检查阶段。继续巩固完善各项创建工作,全面完成创建工作,以高标准、高质量的工作迎接国家卫生城市专家组对我区考核验收,确保实现创建达标。

2016年社区创卫工作实施方案3

为了进一步完善市容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社区环境卫生工作管理力度,使之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根据区政府《东湖区关于社区环境卫生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联系街办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 组织机构

按照“街办牵头、社区落脚、自我完善、全民参与”的原则,7个社区均成立了“社区环卫工作站”。 由街办环卫所长分管社区环卫工作站,全面管理、协调、督导本辖区社区环卫工作。由各社区主任任站长,社区分管副主任任副站长全面负责本辖区社区环卫工作的管理、作业。根据辖区有偿服务户数9296户、按照人均服务240户,测算出需要安排社区保洁员38人。

二、 责任范围

社区环卫工作站负责辖区范围内居民楼道、庭院、房屋间距、通道、平顶以背街小巷等区域,各社区具体责任范围划分基本按所辖路段划分。

三、工作任务和职责

(一)街道办事处职责

1、负责将社区环卫工作列入社区及社区干部年终综合考评范围内。

2、负责制定社区环卫工作的各项制度和人员职责。

3、综合管理、协调、指导本街办社区环卫工作;督促社区环卫工作站日常作业;对作业质量进行日常检查;定期进行考评,并做好考评记录。

4、统一管理本街办社区环卫工作的经费,设立社区环卫工作经费专项账户,并接受上级财政部门审计。同时,对社区环卫工作站社区环卫工作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内部审计。

5、负责组织社区参与各级政府组织开展的各项环卫整治任务,收集活动资料。

(二)社区环卫工作站职责

社区环卫工作站全面负责责任范围内清扫保洁,袋装垃圾收运,广告垃圾清理,棚顶、屋顶、吊挂等垃圾清除,以及社区垃圾果壳箱的清掏抹洗等环卫工作。

1、负责综合组织、管理、协调本社区环卫工作;合理配置社区保洁员;对社区保洁员进行日常管理;对作业质量进行日常督促;定期进行评比,并做好评比记录。

2、负责按标准收缴本社区居民住户的居民卫生费和袋装垃圾费,上交街办社区环卫工作经费专项账户。

3、负责本社区环卫工作经费的预算编制以及社区环卫工作经费的使用,并接受街办及上级财政部门审计。

4、参与各级政府组织开展的各项环卫整治任务,收集活动资料。

四、工作要求

1、间隔、庭院清扫保洁

作业方式:每天“两扫全天候保洁”,即上午普扫一次(原则上7:00时以前完成,但各社区应充分考虑区域性和季节性等情况来确定普扫的时间),下午普扫一次(14:00时以前完成);保洁在普扫后根据相关的保洁时间7:00-18:00时进行巡回保洁。

作业标准:做到“三无三净”,路面、地面、房顶无积存垃圾,无成片零散垃圾、渣土,无污水污物,以及沟眼净,墙根净,花坛绿地净。

清扫保洁人员要求:明确自身岗位的工作范围,清楚作业质量标准以及作业时间要求,穿戴好环卫标志服和持证上岗。

2、居民楼道清扫与管理

作业管理方式:居民公共楼道(过道)每周清扫2-3次。发现楼道乱贴乱写的垃圾广告及时清除;发现居民在楼道堆放吊挂杂物及时劝阻,动员清理。

作业管理标准:楼道整洁,达到“三无”:即无垃圾渣土;无乱贴乱写乱画;无乱堆放、乱吊挂。

3、居民生活垃圾收集管理

收集袋装作业方式:袋装垃圾做到每日定时上门收集二次,上午一次(7:00—10:00时);下午一次(2:00—4:00时);及时收集,及时清运,做到日收日清,并教育居民在规定时间(上午8:00前,下午2:00前)内放置袋装垃圾。

作业标准:居民生活垃圾坚持实行袋装垃圾收集,袋装普及率达到100%,规范率达到95%以上,楼道内无乱扔乱倒垃圾现象。

垃圾收集人员要求:明确自身岗位的工作范围,清楚作业质量标准以及作业时间要求,持证上岗。

4、环卫附属设施的清洗保洁

收集作业方式:果壳箱每日掏抹干净,掏抹次数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但原则上每天不少于二次。

作业标准:果壳箱应美观、适用,与周围环境协调,完好率不低于98%,箱体外无脏物附着;保洁工具及保洁车车身外壁保持清洁,摆放适宜。

5、其他作业任务。

五、工作经费

社区环卫工作经费主要来源于两块:一是政策性收费,包括居民卫生费和袋装垃圾费,由各社区环卫工作站收缴,收取的费用上交街办社区环卫工作经费专项账户。二是政府购买社区环卫岗位的年补助经费193200元,购买的社区环卫岗位主要从事社区环卫工作,其经费全部补助给街办社区环卫工作经费专项账户。

街办社区环卫工作及经费专项账户内的经费全额为社区环卫工作经费,由街办统一管理,独立核算,专款专用,自收自支,自负盈亏。

社区要与清扫保洁、垃圾收集人员签订承包责任状并健全日常检查考核制度,奖优罚劣。

第6篇:健全日常管理机制范文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 高职院校 发展规划

近年来,高职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地方高职院校迅速成长的良好机遇,抓住机遇、控制风险、促进高职院校平稳有序地快速发展,是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发展风险控制的首要环节在于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的风险管理。在此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探讨高职院校在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中如何合理实行全面风险管理,以期对高职院校科学有序平稳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规划目标风险控制的制度设计

对规划目标进行风险控制是个贯穿始终的历时性过程。高职院校必须从自身所处的内外部条件和主客观环境出发,科学地、全面地考察目标规划所涉及的条件依据、目标选择与设定、过程评估、控制监督等方面,通过完整的制度设计,实现对目标规划的制定、实施、评估、调整等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在制定目标规划时必须考虑到八个基本要素。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在制定规划目标时,以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综合考虑到其八个基本要素,这里仅重点分析制定规划时在管理环境、目标设定、风险应对,以及在控制活动和监督方面所做的实践和探索。

管理环境是影响学校发展以及日常管理的潜在而不容忽视的方面。它涉及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以及学校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等人文因素,同时还包括学校的管理机制、组织结构、资源配置、人力资源等等。高职院校由于历史原因,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学校的教职员工中相当大的比例来源于本校毕业生或邻近院校毕业生。这样的人力资源配置优点是价值观等要素相对统一,其缺点是学缘结构单一,对外交流不畅,管理控制力较差。如何优化组织结构,强化管理机制,均衡人力资源,成为学校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问题。高职院校在制定规划目标时,首先考虑全面风险管理的控制要素的内部环境这一基本要素,即在制定规划目标时既要依据内部环境的现实和有利因素,又要克服内部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内部环境方面,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在2011―2015年发展规划中确立服务定位为:根植厦门,服务闽台,面向全国。人力资源配置方面,提出通过实施“云顶人才计划”,通过外引和内培,提升和优化人才队伍。

目标设定既是风险管理的内容,也是风险管理的依据和标准。是指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情况具体确定各个层次的目标,目标的设定受到学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确定各个层级的目标为:办学规模:到2015年,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达7000人;开放教育和继续教育学历在校生达15000人,累计开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30000人次。专业建设:到2015年,全日制高职专业总数达到35个左右,初步形成11个专业群。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校在编教职工总数达到550人左右,其中专任教师达到350人以上。科学研究:注重通过闽台合作开展旨在服务产业的应用科研。校园基本建设:整体规划思明、集美两校区基本建设项目,建成一个总体布局合理、两校区功能互补、绿色生态和特色鲜明的现代大学校园,校舍总建筑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以上。

风险应对是高职院校管理者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应对风险,以求控制、化解、降低或规避风险的应对措施。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为完成规划全面目标,防止实施过程中顾此失彼,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合理配置资金资源。积极筹措规划实施所需的配套资金,并针对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制订各个阶段的资金需求计划并确保资金到位。通过绩效考评,强化资金使用效益。改进资产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和实践资产管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有机结合的内部运行机制。

确保风险管理活动在学校的控制下正常运行,需要在完成规划目标过程中开展控制活动,即制定学校对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程序、方法及应对措施。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在完善支撑保障体系、完善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加强内控研究与机制制定,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建立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依法办学。建立健全学校重大事项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发挥积极作用的机制,加强教代会、团代会、学代会建设,推进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

通过内部管理活动进行的持续监督,以及独立的评价等活动以确保风险管理始终贯穿于工作目标以及组织执行中。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在规划目标监督方面,推进风险监督管理,发挥财务部门监督、群团组织监督作用,认真落实教代会职权,实现民主监督制度化、规范化。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全面风险监督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在制定发展规划之前,“辨别可能对实现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所有重要情况和事件”。组织各部门采用定性技术和定量技术对风险进行评估,以衡量其影响,为风险应对提供依据,即对预期事件的风险评估和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对事件风险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评估,以及对风险的潜在可能性及其影响的评估。同时,学院制定发展规划时预测将会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件会对学校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包括正面的影响与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对学校有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的事件开展事件识别,为制定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排除风险,积累发展的确定性。信息和交流是风险管理活动的环境基础,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在识别、评估、反应、控制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信息按照一定的形式和框架进行有效交流,使全校各个风险管理部门各自履行其风险管理职责。

二、规划目标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全面风险控制下制定规划目标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了蓝图,与发展蓝图付诸实践同样重要的是对规划目标实施进行风险控制。规划目标实施过程中进行风险控制构成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实现规划目标发挥着不可或缺、不能忽略的重要作用。

笔者曾就高职院校战略规划实施中的全面风险管理提出了一个基本框架,该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持续收集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管理动态信息系统。其二,评估战略实施过程的风险。其三,风险管理机构定期总结和分析已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及时对前期策略进行反馈调整。其四,制定并实施高校风险管理解决的内部控制方案。针对重大风险所涉及的各管理及业务流程,制定涵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尽管这一基本框架只针对战略规划实施,但对其他层次的规划目标的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也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为案例分析,我们认为,规划目标在实施中的风险控制,主要涉及目标规划在实施中的执行力和控制力的风险管理。执行力是指各个教学二级院(系或部)和行政处室(教辅)对于各个层次的目标规划在具体执行中所体现出的效力。控制力是指校内的上级单位(部门)对下级单位(部门)在目标规划执行中的管理和监督能力。

在规划目标执行过程中,发现有些方面尚存在须加强之处。如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会形成在下属系(部)和行政部门之间的利益不尽一致。同时,各部门之间的执行力和控制力本身也不均衡,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目标规划在执行中非平衡发展,这必然削弱了目标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的执行力和控制力,从而增加了目标规划的实施风险。

全面风险控制视域下,加强规划目标在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加强规划目标尤其是战略目标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从源头上避免或降低执行力和控制力的风险。高职院校的目标规划要考虑区域特征、历史和文化因素、自身的人力资源和组织管理现状等,强化为区域发展服务的意识,其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应该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第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专门机构,以加强事件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风险管理的专门机构目前很少在国内高校中建立,地方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在风险管理机构的建设上更应该先走一步。

第三,平衡各部门院系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强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建设。部门院系的利益趋于一致有利于战略目标分解为部门院系目标,并进一步分解到个人目标,反之则容易在学校内部形成利益分化,使得对于战略目标实施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组织机构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应该围绕战略目标规划来进行,并在战略目标形成以后内化为各种制度以保证执行,从而增强执行力和控制力。

第四,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中的信息交流,包括在识别过程、评估过程、反应过程、控制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信息。把所得到的信息在一定平台上及时有效交流,使校内各个风险管理部门及时做出反馈,降低目标实施的风险。■

第7篇:健全日常管理机制范文

着力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实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各高校积极加强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共享,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帮助。

一、构建高校创新创业APP管理平台的重要性

创新和创业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大学生的创新活动能带动创业,而创业活动又有助于促进创新。这决定了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统筹考虑,建立系统的一体化教育管理模式。近年来,在各级教委以及高校的高度重视和着力推动下,校园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9339项,参与学生人数共计120345人,投入项目经费共计4.98亿元。但是,创新创业活动中,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如一些高校的创新与创业教育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有限的资源投入一般仅惠及较少部分的学习优秀者;各高校的创新创业的项目很多,但配给的指导老师很少,部分指导老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但当面对创业这个有着很多学科交叉的项目时,很难给出学生全面专业化的指导;立项初期,老师很难找到有潜质、积极主动的好学生,学生也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校园创新创业体制不顺、信息不对称、资源共享不充分有关。因而积极构建创新创业APP管理平台,不仅有利于打破不同管理部门、院系之间的隔阂,实现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也便于广大师生借助平台交流实现创新创业项目信息、在线咨询、项目组面向全校在线招募成员、大创项目及双创课程的在线管理等多项功能,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加专业、高效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创新创业APP管理平台的发展现状

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创业扶持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创新创业热情高涨,一大批创业辅助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且发展迅速。这些软件中有侧重于为早期创业者提供创业与融资资讯的创业邦、36氪等,有侧重于为创业者、大学生提供在线视频教学及实训、创业技能服务的优米创业、创业之星等,还有侧重于帮助创业者找寻合作者、提供项目投资服务的创投圈、i黑马、拉帮结伙以及为创业者答疑解惑的我懂等。

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这些软件各有所长,比如优米创业、创业之星所提供的课堂视频和模拟实训的知识点比较全面,创业邦的融资服务比较便捷,我懂等软件的回答比较及时等,但也存在着其课程比较贵、回答者的身份与学科背景不一定与问题匹配、回答者的专业性无法掌控等具体问题。可见,上述软件的目标客户是全社会有意创业的各界人士,而非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尚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的需求。针对这一情况,为更好地高校学子服务,应建立专门化服务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实践实训的服务平台。

三、高校创新创业APP管理平台的构建

1.APP管理平台的搭建目标

高校搭建创新创业实训信息服务平台,是为了创新创业实训体系中的日常运作工作进行信息化,通过利用高等院校教师的碎片化时间,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训提供线上和线下的实时咨询服务,从而实现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一体化管理。为此,高校创新创业APP管理平台应依托于第三方平台(IOS平台,安卓平台)开发,实现如下主要功能:

1.1项目组成员招募

在线完成项目成员和伙伴招募,包括学生招募学生和老师招募学生。

1.2在线指导

大创项目、大赛项目以及孵化项目在进行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学生可通过平台将问题推送到相关专业的教师手机上,教师进行在线或者线下的解答。

1.3项目资源库检索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在校园创业帮上检索到相关的项目和专利技术资料,这些项目来源于大创项目、比赛项目、孵化项目和科研项目。

1.4创新创业在线课程管理

借助平台实现老师在线授课,学生在线提问、课程作业也可在线、上传及批改。

1.5大创项目管理

建立大创项目各个阶段的评价标准,将大创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结题和评奖过程管理纳入统一在线管理。

1.6大赛管理

对于高校组织的各类比赛或者选拔赛,承担大赛信息、网上报名、网上评审和网上结果公布等职能。

1.7考评管理

氛围教师考评和学生考评两个系统,前者根据教师对大赛、大创项目、在线咨询和孵化项目的指导对教师进行考评,后者根据学生参加大赛、大创项目和入驻孵化基地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学分。

2.推进APP管理平台建设的措施

2.1建立平台运营管理机制

首先要成立学校层面的平台管理机构,协调好人事调配、资金落实、院系课程安排等一系列平台运行的相关内容,统一调配资源;其次要健全日常管理监督体系,建立师生团队进驻平台的准入资格审查和实践活动质量考核制度,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措施,确保平台各项子功能的实现;最后还要及时总结平台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优化,使平台以最佳状态运行。

2.2打造优秀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创新创业活动要顺利开展,必须要有具备较高专业水平和强烈创新意识的导师队伍。为此,应鼓励专业教师结合科研项目开展学术研究和项目指导,并吸收一批具有创造力的工程师、创业者、校外导师、博士生、硕士生等以专职或兼职身份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使平台运营资源更为丰富,项目任务对接更为顺畅。

第8篇:健全日常管理机制范文

一、农广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如果将农广校比喻为一个躯体,农广校硬件设施是支撑这躯体的骨架,师资建设是驱动躯体生生不息的智库即大脑,而体系建设则是农广校的灵魂,是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根本保障和制度基石。自1980年成立以来,农广校已形成中央、省、市、县、乡的五级办学体系。在新的历史阶段,农民教育培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农民教育培训的内涵更为丰富。新型职业农民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不仅包括种植养殖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自身的素质和觉悟,也包括对于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时势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二是农民对于教育培训的领域及内容的需求更加广阔。不仅是种植或养殖过程,也包括后期的加工及销售;由过去的单一技术,向综合全面技术转变;由单一的第一产业,向加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转变。三是农民教育培训的区域性和地域性更加明显。不同区域和地域,由于主导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农民受教育培训程度和培训需求不同,农民教育培训表现出很强的区域性和地域性差别。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办学、培训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广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各级农广校大都加挂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牌子,承担着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任务,但是,由于各地经济社会的运行状况和对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同,影响和制约着农广校的体系建设。

(一)自身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部分农广校对自身定位有偏差,加之农广校承担的农民培训任务逐渐增多,各级政府难以保障对农民教育培训相对宽松的财政支持,特别是近年来上级农民科技培训项目资金在使用上无基础建设列支,造成农广校培训设施匮乏或老化、实训基地得不到强化和更新,乡级办学一度出现断层的局面,影响制约着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形势不断变化,一方面,农民对于知识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养殖方面,更拓展到创业、社会化服务等领域,原有教师队伍缺乏系统培训指导、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另一方面,教师队伍长期得不到补充,年龄老化、知识固化、思想淡化在所难免,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因此,应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课程设计和后续服务问题

在农业生产和创业培训中,农民遇到的问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实时性等特点,因此原有的固定课程难以满足这种需要。此外,培训具有时间、范围的局限性,而培训后学员在具体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当出现问题时,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后续服务。

(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经费问题

农广校承担的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必须依靠各级财政的大力扶持。培训项目资金来源多数以项目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形成,受地方财力影响,往往难以满足需要,势必影响培训效果;对于非项目类的农民科普性培训,更是缺乏全面系统规划和应有的工作力度,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

(五)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问题

从事农业一线生产的人群中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和妇女,这类人群的特点是文化基础差,且平时家庭事务及农田事务比较繁忙,学习积极性不高,培训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另外,部分基层干部对农民参加科技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宣传、组织工作认识不到位,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是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

三、解决办法

(一)加强设施建设,健全工作制度

加大资金投入,有计划地进行农广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体系建设;明确农民教育主阵地的职能定位,多申报承担农民培训项目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示范任务;建立健全日常校务管理机制,完善对教师的激励机制,奖励在农业科技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职员工。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科技兴农的主阵地

为提升农广校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层次,使之适应教学培训的需要,可采取的措施有:加强业务学习,选派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组织教师到基层锻炼和实践观摩,提升实践操作能力;组织教师进行考察学习,进行学术交流;设立常规制度,规范管理专兼职教师队伍。

(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农民培训需求

要搞好农民培训工作,就要深入乡镇、农村和田间地头,积极进行基层调查研究,根据农民当前自身情况及具体需要制定培训课程计划。了解农民产业发展和知识需求,针对农业产业特点开展针对性培训,满足农民求知期望和知识需要,提高培训效果。

(四)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壮大农广校体系建设

抓住中央、省对三农工作的扶持优惠政策,在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农村实用人才认定试点和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等项目的基础上,把握农民教育的契机,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并就项目开展做好详尽计划,以充分利用项目资金,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发挥最大效益。

(五)设计全方位培训课程,长期跟踪服务

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把课堂设在生产一线,田间地头,充分发挥“四个课堂”(空中、流动、田间和固定课堂)的优势,建设三网合一(天网、地网、人网)的多功能一体化科技教育服务公共平台,积极推进三进村(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和农业科技入户的长效机制,努力构建新型农民终身教育培训体系。

四、农广校未来建设的发力点

《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产业导向、需求牵引”原则,聚合优势资源,形成以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为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未来的体系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明确自身定位

农广校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主体,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基础依托。定位的明确应从目标、性质、作用和思路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农广校目标是培养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农业发展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和一定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农广校是公益性的事业体制;三是农广校是专业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是农民培训教育的主阵地;四是农广校的办学思路是坚持农民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并重,根据农民实际制定弹性、合理的学制。

(二)加强职能建设

明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技术传播、科学普及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及依托农广校建立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作为保障和服务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职能机构的性质,承担农民教育培训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指导服务的职能。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建立科学有效的机制,使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建立农广校常规运转机制,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持和日常管理的进行。此外,还需建立激励机制,保证办学人员及教师队伍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农民培训事业中。

第9篇:健全日常管理机制范文

关键词:供电企业;安全管理;可行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4-0143-02

1 安全管理与推行精细化工作相结合

有序管理的重点是先“理”后“管”。管理工作先淡化“管”的意识,包括权利和约束,通过梳理自己负责的工作内容,明确职责,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做细、求精。

(1)强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落实了《供电企业反违章工作管理规定》、《供电企业作业现场到位人员规定》、《倒闸操作全过程管理规定》、《季节性事故预防专项工作制度》等等并严格考核。供电公司应坚持开展每月一次不定期的全局各生产单位进行夜查,并每月进行通报。

(2)全面开展安全日常管理工作。第一围绕安全生产管理基本原则,即: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技术(用高科技、新技术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即使发生误操作也保证不发生事故、即使设备有缺陷也要保证不发生事故)、结果(保证安全生产的必备条件人员、设备、管理、时刻在最佳状态)。第二是建立健全所有安全工作各类台账,落实安全工器具配备、采购、检验、保管、使用的管理规定,制定安全工器具年度规范管理规划。第三是完善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使之充分发挥作用。第四是完善了应急管理体系、事故调查体系建设。

(3)为了使各项安全生产专项工作落到实处,需要加强各安全生产专项工作方案的可操作性,通过宣贯、检查、调考、考核等手段,提高了各基层单位专项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实现隐患查改闭环管理。

(4)针对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第一要进行分类汇总,根据重要程度、紧急程度、整改目标制定近、中、远期工作计划;第二是实施阶段,在实施中明确部门和负责人,制定精细的实施方案,保证计划的完成;第三是检查、评定阶段,以时间和效果作为对结果的核心考核内容;第四是提高、总结分析阶段。对实施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纳入规范成为新的标准,对存在的问题继续制定计划,进行整改。通过计划、实施、检查、提高的不断循环,形成阶梯式上升,建立了闭环管理机制。通过开展“五查”工作、两个专项监督工作、“反违章、除隐患、百日安全活动”、“电力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百问百查”活动,夯实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

2 安全管理应与两个提升相结合

为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强化执行力,供电公司要做好“四结合”工作:即提升工程与“规范年”活动相结合,准确把握两者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步推进、无缝对接、全面整改;提升工程与深化“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相结合,深入剖析和解决机制、流程、制度中存在的不协同、不顺畅的问题;提升工程与供电所管理问题排查相结合,建立县公司领导分片包干制度,分组带队深入基层、现场,开展有“三访三查”(访台区、访农户、访村民组;查乱收费、查违规收费、查搭车收费)工作,了解第一手信息,指导和解决供电所管理问题排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工程与日常工作相结合,要紧紧围绕改进同业对标和业绩考核指标开展工作,坚持以追求实效为准则,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力求通过发现与改进问题,不断夯实管理基础,全面提升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实现小型作业模式化,大型作业标准化。

3 加强精细化安全管理,强调和提升安全管理的创新能力

(1)供电企业要通过实施送电专业防止线路跳闸“四项”(防污、防雷、防鸟、防外力)重点工作,配电专业防人身“四项”(作业前控制、现场作业标准化、带电作业规范、作业技能培训)重点工作,变电运行管理“四项”(交接班、汇报;倒闸操作“一日一票”、设备巡视、事故处理)重点工作,使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基础管理等都得以提升,充分说明实施和推动精细化安全管理需要创新管理。

(2)以送电专业防线路跳闸“四项”重点工作为例。要针对220kV跳闸次数居高不下问题,开展在杆塔上安装自治防鸟针、接地体改造等工作。在实施中,供电公司要针对每次跳闸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不断调整专项工作的侧重点,以降低220kV跳闸次数。

4 推进安全管理应与强化标准一体化体系相结合

(1)供电企业推进安全管理,首先要抓好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班组是安全工作的基石,供电企业要实现班组安全管理,就需要结合推进制度标准一体化建设,国家电网公司挈领起草的“三集五大”管理通则,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八项管理通则。管理通则属公司制度标准一体化体系框架一级管理规范,是相关专业的“基本法”。通则既突出制度对管理成果的固化、优化、深化作用,也突出制度建设与管理创新的关联性互动,还突出制度在深化“三集五大”建设中的适用性

要求。

(2)供电公司编制的通用制度标准,包括通用制度与通用标准,试行后将逐步取代各单位既有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标准,既形成一贯到底的制度标准内容体系,改变了公司层层制定制度标准的格局,实现制度标准科学简约的效果。

(3)供电公司开启制度标准一体化建设,将以“三集五大”体系磨合提升总体要求为导向,重点围绕管理通则和通用制度标准检验与评价,逐步形成自上而下的制度规范。内容包括加强实地情况调研,增进管理通则穿透性;开展制度标准一体化建设试点,建立闭环管控机制;加快技术支撑手段建设,实现制度标准一体化管理等。

5 安全管理要善于融入现代安全科学理念

(1)精细化安全管理只是手段,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精细化的安全管理与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创造安全、宽松的作业环境,真正实现本质安全化。

(2)几年来,供电企业不断发展新科技,一些新的作业器材上马,如配置了作业斗臂车、检修平台车、杆塔防坠落装置等安全机具。这些不仅保障了员工作业安全、极大降低了员工作业强度,实现了部分检修作业机械化,为各项技改、大修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供电企业安全管理要求,各基层班组间要主动协调,开展工作衔接,实现整体优化,并开展安全文化培训,将培训工作与部门评先选优、与干部政绩考核、与职工切身利益挂钩。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手段务实高效。培训即明确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奖罚标准,又把优质服务、增供扩销、经营理念和基础管理四位一体化培训纳入考核范围,做好班组考核、人头考核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