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设计相关理论范文

城市设计相关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设计相关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设计相关理论

第1篇:城市设计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电力;工程;设计

电是工农业生产的动力,也是城镇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能源,因此,供电系统对于城镇的发展建设十分重要。供电工程规划,一般以区域动力资源、区域供电系统规划为基础,调查搜集城镇电源、输电线路及电力负荷等现状资料,并分析其发展要求,对城镇供电进行统筹安排,以满足城镇各部门用电增长的要求。

确定出电力系统的负荷及发展水平之后,如何满足负荷的需要、用户的需要,这就需要进行电力、电量平衡,电源规划设计以及电力网规划设计,其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电源的选择

电源是电力网的核心,小城镇供电电源的选择是小城镇电力工程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的合理与否,对于充分利用和开发当地动力资源,减少工程建设投资,降低发电成本和电网运行费用,满足小城镇的用电需要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电源的第一种类型为发电站。目前我国小城镇主要有水力发电站、火力发电站、风力发电站,还有沼气发电站等。水力发电一次性建造投资虽然比较高,但运行费用低廉,是比较经济的能源。目前我国小城镇的自建电站中,小水电站占绝大部分。火力发电是燃烧煤、石油或天然气发电,其一次性建造投资高,运行费用也高,我国小城镇除少数产煤区外,很少建造这种电站。风力发电是利用风能发电,沼气发电是燃烧沼气发电,这两种发电的方法,还处于研究阶段,目前在小城镇还未大规模应用。

电源的第二种类型为变电所。变电所是指电力系统内,装有电力变压器,能改变电网电压等级的设施与建筑物。变电所可采用区域网供电方式将区域电网上的高压变成低压,再分配到各用户。这种供电方式具有运行稳定、供电可靠、电能质量好、容量大,能够满足用户多种负荷增长的需要以及安全经济等优点。因此,在有条件的小城镇,应优先选用这种供电方式.

2变电所的选址

变电所选址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主要着眼于提高供电的可靠程度,减少运行中的电能损失,降低运行和投资的费用,同时还要考虑工作人员的运行操作安全,养护维修的方便等。所以必须从技术上和经济上做慎重选择。

3确定送配电线路的电压

小城镇电力网送配电线路的电压,按国家标准主要有220 kV, 110 kV, 60 kV,35 kV, 10 kV, 6 kV, 3 kV, 380V, 220 V等几个等级。采用哪个电压等级供电适当,应做全面衡量,主要应考虑以下几点:

3.1电力线路输送容量与输送距离.在电力线路输送容量和输送距离一定的条件下,传输的电压等级越高,则导线中电流就越小,线路中功率损耗或电能损耗也就越小,这就可以采用较小截面的导线。但是电压等级越高,线路的绝缘费用就越高,杆塔、变电所的构架尺寸增大,投资就要增加。因此,对应一定的输电距离和输送容量,要有一个在技术、经济上均较合理的电压。

3.2用电等级与供电的可靠性。用户的用电等级是根据其用电性质的重要程度确定的,重要用户对供电的可靠性要求高,用电等级就高。

用电负荷根据供电可靠性及中断供电在政治、经济上所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程度,分为三级。

一级负荷:对此种负荷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亡、重大政治影响、重大经济损失、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等。

二级负荷:对此种负荷中断供电,将造成较大政治影响、较大经济损失、公共场所秩序混乱等。

三级负荷:不属于一级和二级的用电负荷。一级负荷的供电要求有两个以上电源供电,两电源之间应无联系,或虽有联系但能保证不同时受到损坏;二级负荷的供电要求是做到故障时不中断供电;或中断后能迅速恢复);三级负荷对电源无特殊要求。

电压等级与可靠性是相关的,电压等级越高,可靠性也越高。但是,在同一电压等级中,供电的条件越好,可靠性越高。

3.3用电设备的电压等级。用电设备的电压等级直接确定了对供电线路的电压等级要求,一般可设置与之相当的电力线路供电。当条件允许设置变配电装置,而用电的可靠性要求较高时,也可以提高一级电压等级向用户供电。

选择电网电压时,应根据输送容量和输电距离,以及周围电网的额定电压情况,拟定几个方案,通过经济技术比较确定。如果两个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相近,或较低电压等级的方案优点不太明显时,宜采用电压等级较高的方案。

4电力线路的布置

电力线路按结构可分为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两大类。架空线路是将导线和避雷线等架设在露天的线路杆塔上;电缆线路一般直接埋设在地下,或敷设在地沟中。小城镇电力网多采用架空线路,其建设费用比电缆线路要低得多,且施工简单、工期短、维护及检修方便。

电力线路的布置,应满足用户的用电量及各级负荷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同时应考虑在未来负荷增加时留有发展余地.

5小城镇道路照明

道路照明方式有:杆柱照明方式、高杆照明方式、悬索照明方式和高栏照明方式等4种。其中杆柱照明方式运用最广。近年来,有的小城镇在道路交叉路口开始采用高杆照明。现仅就杆柱照明和高杆照明作一简介。

5.1杆柱照明方式

在杆柱的顶端安装照明器,杆柱沿道路配置,这种道路照明布置方式为杆柱照明方式。其特点是照明器可以沿线形任意布置,并能有效地照在路面上,经济性、诱导性较好,因而运用最广泛。

5.2光源的选择

选择光源既要考虑其效率高、寿命长、光色和显色性好,又要考虑经济性。道路照明常用的光源有:低压钠灯、荧光高压汞灯、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灯。

其中高、低压钠灯的光效率最高。

5.3照明器安装高度

灯具安装越高,眩光越少,整个照明的舒适性增加,但照明的利用率下降。一般气体放电灯的杆高在10―15 m是经济的。

5.4照明器的排列方式

要使路面照度分布均匀经济,灯具的合理配置是很重要的。最基本的排列方式有5种:一侧排列、交错排列、相对矩形排列、中央悬挂排列和中央分离带排列布置方式。其中一侧排列其经济性较好,加之小城镇道路宽度不大,故较常采用。如果道路中间安装间隔,道路的宽度之间的比率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5.5高杆照明方式

在一个较高的杆子上,安装有由多个高功率和高效率的光源组装在一起的照明器,在广阔范围内进行大面积照明,称为高杆照明。

高杆照明的光源选择也应考虑效率、容量、寿命、显色性等,一般采用高功率、高效率光源。多数采用大容量氖灯、水银灯、荧光水银灯、钠灯、金属卤化物灯等。在小城镇使用时,对显色性要求不高,一般可采用高压钠灯或荧光高压汞灯。

6结语

发展小城镇,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国外城市化发展趋势做出的战略选择。发展小城镇,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城乡与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们在为小城镇设计电力工程时,要具有大局观战略眼光,考虑深远,贴近实际情况。从而建设出可使用、可进化的电力工程。

参考文献

[1]王超.《新农村建设中的小城镇发展》,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第2篇:城市设计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项目管理;平安城市;风险管理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在朝着一个崭新的方向飞跃式地变化,然而这其中却充满了众多的安全隐患。如何让我们生活的场所更加安全,如何构建一个强大的安防网路来保证整个城市的安全,显然运用科学、先进的技防手段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在这种前提下,城市安防应急系统的建设将显得愈发重要。现代项目管理理论认为,任何项目都有风险,项目风险管理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项目风险管理技术已成为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城市安防建设工作是一个涉及面极广、工程量浩大的项目,因此,其项目建设中的风险不言而喻。

一、平安城市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一)平安城市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定义

项目都是由人组成的团队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进行的,这些客观的物质因素和人为因素都构成潜在的风险因素。不同的组织,不同的专家对项目风险管理有不同的认识。从系统和过程的角度来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种系统过程活动,是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涉及诸多因素,应用到许多系统工程的管理技术和方法。

一般来说,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项目管理团队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和风险控制,采用多种管理方法、技术和工具,对项目所涉及的各种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采取主动行动,尽量使风险事件的有利后果(带来的机会)最大,而使风险事件带来的不利后果(威胁)降到最低,以最少的成本保证项目安全、可靠的实施,从而实现项目的总体目标。然而项目风险的大小是可以衡量的,因为风险与客观环境有关,故当环境中某些因素发生变化时,风险的性质,大小都可能随之发生改变,人们可以通过风险管理技术来发现和认识风险变化的规律。根据风险的广义定义,平安城市建设项目的风险可以定义为在平安城市建设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发生的对平安城市建设项目目标的实现和运营可能产生干扰或导致平安城市建设项目受到损失的不确定性影响。

(二)平安城市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特征

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特有的规律可循,风险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普遍现象,也具有它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根据风险固有的特征和平安城市建设的特点,现总结平安城市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具有一下特征:

1、客观性。风险的存在取决于决定风险的各种因素的存在。也就是说,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风险,只要决定风险的各种因素出现了,风险就会出现,它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比如只要有施工就会存在施工安全风险、施工进度风险等。因此,要减少和避免风险,必须及时发现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2、无形性。风险不像一般的物质实体,能够非常确切的描绘和刻画出来。因此,在分析风险中,应运用系统理论、概率、弹性、模糊等概念和方法进行界定或估计、测定,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虽然风险的无形性增加了人们认识和把握风险的难度,但只要掌握了风险管理的科学理论,系统分析产生风险的内外因素,,恰当的运用技术方法和工具手段,就可以有效的管理风险。

3、相对性。一个企业对于风险都有一定的承受能力,这种能力往往因项目性质、项目大小和时间而异。例如,有平安城市建设经验的企业和无经验的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因其承受力不同而不同,同样是平安城市建设,其覆盖的城市大小相差甚远,即项目大小差别对同一个企业面临的风险也不同。另外,风险和任何事物一样也是矛盾的统一体,一定的条件会引起风险的变化,风险的性质、风险的后果都存在可变性,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某些风险可以较为准确地进行预测和估计。

4、突发性。风险的产生往往给人一种突发的感觉。当人们面临突然产生的风险,往往不知所措,其结果是加剧了风险的破坏性。平安城市建设中,我们不能预测哪个监控点位被撞坏,也不能预测哪个施工工序在何时何地会出错。因此,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平安城市建设过程中,更应加强对风险的预警和防范研究,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和防范机制,完善风险管理系统。

5、多样性。平安城市建设中存在着许多种类的风险,如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合同风险、合作者风险等,这些风险之间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

6、多变性。风险的多变性是指风险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风险性质、破坏程度等方面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例如,平安城市建设的运维管理中面临的环境就是一种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之中的风险。当业主要求、技术资金等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风险的性质和程度也将随之改变,因而要求实施动态、柔性的风险管理。

二、平安城市建设项目中的风险识别

平安城市建设项目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风险,风险大多数情况下是潜在的,随着项目的进展而变化。项目风险识别过程是描述发现项目风险、确认项目风险的主要活动和方法。项目风险识别是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若不能准确地识别项目面临的潜在风险, 就会失去处理这些风险的最佳时机。

平安城市建设项目风险识别就是确定何种风险事件可能会影响该项目、并将这些风险的特征整理成文档。项目风险识别是一项贯穿于整个平安城市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的项目风险管理工作。它不是一次, 而应有规律的贯穿整个项目中。风险识别一般包括识别内在风险及外在风险。内在风险指项目工作组能加以控制和影响的风险, 如人事任免和成本估计等。外在风险指超出项目工作组等控力和影响力之外的风险, 如市场转向或政府行为等。严格来说,风险仅仅指遭受创伤和损失的可能性, 但对项目而言, 风险识别还牵涉机会选择 ( 积极成本) 和不利因素威胁( 消极结果) 。任何能进行潜在问题识别的信息源都可用于风险识别, 信息源有主观和客观两种。客观的信息源包括过去项目中记录的经验和表示当前项目进行情况的文件, 如工程文档、计划分析、需求分析、技术性能评价等。

平安城市建设项目风险识别是平安城市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中的首要工作,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识别项目中的潜在风险及其特征这是项目风险识别的第一个目标。因为只有首先确定可能会遇到哪些风险, 才能够进一步分析这些项目的性质和后果。例如,施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安全隐患,施工单位资质及信誉度、点位挖坑后对围挡的使用、安全员巡视及时与否,这都是造成安全风险的因素。所以在项目风险识别工作中, 首先要全面分析项目的各种影响因素, 从中找出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并整理汇总成项目风险的清单。

其次,识别风险的主要来源。例如,在项目建设中最重要的支撑是人才,人员流动性太大势必会影响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那么,导致人员流动性大的原因就是组织人员管理风险的主要来源。只有识别清楚各个项目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才能够把握项目风险发展变化的规律, 才能够度量项目风险的可能性与后果的大小, 从而才有可能对项目风险进行应对和控制。

最后,我们还要预测风险可能会引起的后果。项目风险识别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缩小和取消项目风险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在识别出项目风险和项目风险的主要来源之后, 必须全面分析项目风险可能带来的后果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比如当监控立杆倒下后是否影响周边高压电线,是否影响其他公共设施,未使用围挡或围挡被偷后,基坑对行人人身安全威胁程度大小等。当然, 这一阶段的识别和分析主要是定性分析,而主观信息源则是基于有经验的专家的经验判断。

三、平安城市建设项目风险评估

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实现项目成功地运作, 企业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平安城市建设项目是任何安防领域里甚为重要的项目之一,然而基于所有项目所共有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一次性和独特性等特点使得每个项目的实现过程中都存在着诸多风险, 如生产风险、完工风险、技术风险、经济风险、组织协调风险、政治社会风险、自然及环境风险等。这些风险不但增加了项目的管理难度, 还增加了项目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因此, 为了更有效地运作项目, 项目风险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平安城市建设项目风险评估是在其对应的风险识别的基础上, 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 并量化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影响范围, 估计和评价该风险的社会、经济意义的过程。针对平安城市建设项目的风险评估方法一般可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其中,定性评估接近于人们的思维方式, 是一种感性的、相对直观的方法, 它主要是对无法量化和量化水平较低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 或者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作定性分析, 得出更加可靠的结果。而平安城市建设项目风险的定量评估则是一种科学、客观、理性的方法, 它主要是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频率、损失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分析风险可能的影响。

四、平安城市建设项目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通过对项目风险规划、识别、估计、评价、应对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项目风险管理达到预期的目标,它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监控风险实际上是监视项目的进展和项目环境,即项目情况的变化,其实质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吻合,同时寻找机会改变和优化风险规避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使得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需求。

项目风险监控的主要任务是采取应对风险的纠正措施以及全面风险管理计划的更新,它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的风险监控工作任务:第一,跟踪已识别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包括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产生的条件和导致的后果变化,衡量风险减缓计划需求。第二,根据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时识别、分析,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对于已发生过和以解决的风险也应及时从风险监控列表中调整出去。

五、结束语

我们需要牢记的是风险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平衡的艺术,它要求项目经理、项目团队及股东有一定的胆量。有效的风险管理要求与项目相关的全体人员都积极参与进来,包括项目团队的成员、高层管理者、顾客,项目经理的身份是协调人及记录着。组织必须为风险提供一个清晰的流程、工具及资源。风险管理的成功,有赖于企业打造鼓励员工对风险进行中肯及随时随地的交流文化,这一点可能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晓红,徐玖平著:《项目风险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2] 毕星, 翟丽著:《项目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

第3篇:城市设计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 EPC总承包模式;建筑项目管理;设计院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45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072- 03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建筑行业相关主管部门的政策推动下,业内在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建筑单位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尝试新的项目管理模式与方法。EPC模式为目前我国工程承包市场上大力推行的总承包模式之一。笔者拟通过对设计院转型EPC总承包模式相关的项目管理经验及体会作如下总结,以期在业界发挥一定的借鉴作用。

1 EPC总承包的定义

通常所说的工程项目总承包模式,简称“EPC总承包”,是指业主在项目立项后,将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材料和设备采购任务一次性发包给一个工程项目承包公司,由其负责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采购的全部工作,最后向业主交出一个达到动用条件的工程项目,被形象地称为“交钥匙工程”。

2 EPC总承包模式与传统承包模式下的项目管理特征概述及比较

2.1 EPC总承包模式的项目管理主要特征

EPC的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负责,协调设计、采购、施工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设计的主导作用,在设计、采购、施工进度上深度合理交叉,这既有利于缩短工期,又能对整个项目进行有效的成本、质量、进度和HSE的综合控制,实现无缝衔接,提高工作效率。

2.2 传统承包模式的项目管理特征

传统承包模式主要是指设计-招标-施工的模式。先单独委托一家设计单位进行从方案图直至施工图的设计,建设单位自行采购主要的设备、材料,在此基础上通过招标方式,把拟建工程项目通过合同的形式,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

2.3 EPC总承包与传统承包模式的项目管理特征对比

现将EPC总承包与传统承包模式的项目管理特征进行列表对比,详见表1。

2.4 设计院转型 EPC总承包模式项目管理的优势

通过表1的对比分析,笔者认为EPC总承包模式项目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①充分体现了设计在项目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实行以专业设计院为主体的EPC总承包,使设计院将其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融入到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设备选型采购、施工方案、调试运行等各个建设环节中,使项目建设始终处于及时、有力的技术支撑之下,设计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②有利于提高建设质量。项目的建设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质量,这在以工艺技术为核心的大型项目中尤为明显;专业设计院可以在设计中统筹考虑设备选型采购、施工工艺水平,系统优化设计方案,能有效地提高项目的设计质量,准确采购符合要求的工艺设备,从而在技术层面上保证项目质量;在项目的实施阶段,专业设计院对工程的建设技术要求和设计意图的领会,较之其他单位更加准确到位;此外专业设计院可有力地促进设计、采购和施工的融合,使设计、采购、施工等工作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项目的质量始终处于系统、可控的状态。③有利于缩短建设周期。项目的建设周期包括前期阶段、设计阶段、设备采购阶段、施工阶段和试运行阶段等,而设计咨询服务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专业设计院可以在设计阶段就考虑设备的选型采购,缩短设备的采购周期;可以在设计和设备选型的同时,根据施工工艺水平考虑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缩短项目的施工周期;施工的同时提前考虑进行设备的单机调试和联动调试,缩短项目的试运行周期。④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在以专业设计院为主体的EPC总承包模式下,业主只需签订一个EPC总承包合同,而传统模式中的设计委托合同、设备采购合同、施工合同等均纳入EPC总承包合同,合同关系简单明确,有利于项目的组织与协调;另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专业设计院与设备供应商、施工分包商优势互补,减少了中间环节,加快了信息反馈,形成设计与设备供应商及施工分包商的良性互动,使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3 设计院转型EPC总承包模式的项目管理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1 未能真正认识到EPC总承包模式的理念

就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还有很大部分人对EPC总承包模式的理念认识尚不十分清楚,甚至偏激地认为该种项目管理模式仅是单纯地增减了管理费用,或是个别业主为了避开相关法规的限制,仍比较倾向将工程实施解肢并分段招标的模式。针对该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进一步加强EPC总承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宣传力度,帮助人们真正认识到其本质内涵。一方面积极宣传报道工程总承包的特点、优势和典型事例,使工程总承包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先关单位召开EPC总承包研讨会、研讨班等以加强主动学习。

3.2 EPC总承包模式的具体管理机制尚不十分完善

目前很多企业在开展EPC总承包时依然沿用的是以前的施工模式,缺乏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相关人才的匮乏影响着我国工程总承包的推广和开展。就此笔者认为:当前的企业应在自身组织结构的重整上加强力度,不仅要尽快地建立其适合企业开展EPC管理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而且还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各种控制体系,通过规范项目管理运作,提高工程总承包管理水平,形成标准化管理;在人才方面,应充分地吸收国外的相关经验,大力培养满足EPC管理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设计、设备采办、HSE控制等方面的人才,以适应国内外工程建设市场的需要。

3.3 EPC总承包模式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健全

尽管EPC总承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我国已推行有一段时间,但基于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除了20世纪80年代由国家计委与建设部所共同颁布的《工程承包公司暂行办法》以外,几乎再未出台过与“工程总承包”相关的法规,很大程度上妨碍了EPC总承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地方的深入推广,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地方政府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均未掌握切实可行的规范化管理方法。基于此,笔者认为必须认真贯彻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不断建立和健全各类建筑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做到门类齐全,互相配套,避免交叉重叠,遗漏空缺和互相抵触,更重要的是,应尽快出台《EPC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及细则,以此规范对工程总承包的市场管理,这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首要任务。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伍仁.EPC工程总承包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8:46-65.

[2]曲东,李平.浅谈限额设计在EPC总承包项目中的实施[J].山西建筑,2009,35(34):278-279.

第4篇:城市设计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 旅游伦理教育 课程设计

1.引言

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培养出大量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伦理道德问题: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缺乏服务意识、信用危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伦理素质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旅游伦理素质的养成在于高校。

而从目前旅游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学科设置来看,都比较侧重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而在学生的伦理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因此,本文从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伦理教育的角度,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

2.旅游伦理教育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旅游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重视旅游伦理教育和研究。国外对旅游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观念教育和行为规范。Sharp Paine(1991)认为通过逻辑分析、推断反思和对道德决策模式的合理评价等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训练,个体在旅游实践时更有可能做出明智的选择;Hay和Foley(1998)曾构造了一个以伦理为基础的六步教育模型。Tribe(2002)提出了两个根本原则基础,以作为培养学生强有力的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同时还提出了三个主要的教育形式: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和工作安置。Klonoski(2003)认为高校旅游伦理教育必须以哲学为基础,同时呼吁加强观念意识教育。

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国内旅游伦理问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对旅游者伦理的研究,而对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研究较少。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目前关于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研究的成果仅有:王志明[1]探讨了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夏赞才等[2]呼吁应将旅游伦理教育引入到旅游高等教育中来,王屏[3]提出了高校旅游伦理教育实现的路径,张晓磊[4]提出了旅游伦理教育的主客体、旅游伦理教育的特征、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因此,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研究无论是内容还是实现途径都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3.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伦理认知状况

我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一些在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以及通过网络形式对已毕业大学生就伦理认知、伦理行为等问题进行了伦理认知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对伦理认知还了解不够,由于伦理认知不够,从而影响日后伦理行为的缺失。

(1)旅游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公德教育缺失。

调查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伦理道德的缺失。在被调查者中,存在在旅游景区、景点游览过程中产生损坏景区环境和景观质量、不尊重当地文化等的行为,如在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弃物、乱涂乱画、践踏草地等行为。这类不文明行为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调。同时,在旅游交往过程中,存在公共生活道德、交通秩序、礼仪规范等社会公德的缺失。

对旅游管理者来说,也存在旅游伦理道德观匮乏的现象,如经营者盲目建设对景观污染和文物古迹的破坏;没有保护好旅游地文化,导致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正在或已经在外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被逐渐同化,使得旅游目的地的社会传统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迫切需要培养着这种生态伦理观,把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成为一种伦理意识。

(2)专业认同度不高,服务意识不强。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不高,很多学生都是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调剂到旅游专业的,因而,入学后有调离本专业的现象。从学生的专业兴趣来看,调查结果显示:43%的学生“比较感兴趣”,48%的学生“不太感兴趣”,9%的学生“完全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不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他们选择从事服务行业的态度。在对“你是否愿意从事服务行业”的调查中,35%的学生“比较愿意”,42%的学生“一般”,20%的学生“不太愿意”,3%的学生“完全不愿意”。一个人对其所学专业的兴趣,直接影响其择业的态度,所以很多毕业生对于选择到旅游企业就业存在很大的顾虑。

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专业性质认识不清,就业信心较为缺失、缺乏服务意识的现象。

(3)经济伦理缺失,信用危机严重。

在旅游行业中,经济伦理主要表现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游客和管理者所具备的互利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对经济伦理并不了解,更没有意识到经济伦理的缺失对信用危机的影响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在对“是否有自己创业的打算”的调查中,有15%的学生表示有“强烈的创业意向”,11%的学生表示有“打算”。在这些学生中,问及在今后的创业中如何进行经营时,有很多学生表示会夸大广告宣传,维护企业利益。如果进入旅行社行业,33%的同学表示会有意识地在带团过程中缩短游客的旅游时间,而延长游客购物时间。

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经济伦理,出现不道德行为等现象。

4.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的内容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明确提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有助于热情周到的接待”,也“应当鼓励把旅游者交流的价值以及这种交流产生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利益和风险引入教育课程”[5]。最新研究认为旅游伦理教育是建设旅游伦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6],加强旅游伦理教育、培育人们的旅游道德意识是旅游伦理建设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在旅游业中扮演着两种角色:旅游消费者和旅游职业人。作为旅游消费者,开展和加强旅游伦理教育可以使其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旅游职业人,开展和强化旅游伦理教育可以使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遵循一定的旅游伦理道德,规范其行为。因此,高校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这一关键群体实施专业伦理教育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它最终体现的是专业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伦理素质。

因此,我认为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

(1)基础伦理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基础伦理知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知识。这一层次主要表现为社会公德伦理和交往伦理,如遵守社会公共卫生秩序、确保公共安全、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懂得交通秩序,等等。

(2)核心伦理知识。

核心伦理知识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独特的伦理知识。这一层次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方面,如具有互利的精神、竞争的意识、职业的忠诚、诚信的品德,等等。

在这一层次中,需要综合多学科、多层面知识的教育内容,将伦理学、职业社会学等领域中的核心知识纳入专业伦理知识结构中,加强旅游伦理知识教育。因此,在这一层面中,需要把旅游伦理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1]。核心伦理知识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生态伦理知识、旅游经济伦理知识、旅游审美伦理知识、旅游职业伦理知识,等等。

(3)延伸伦理知识。

延伸伦理知识是在基础伦理知识和核心伦理知识的基础上,对专业伦理素质的最终体现,通过延伸伦理知识的不断渗透学习,使学生树立持久的伦理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这一层次的知识主要是通过逐渐渗透的方式来获取,是一种长期的过程。因而,在教学形式主要表现为注重日常活动,加强实践教学。一方面要在课堂上增加各种类型的案例来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实习环节,每个学期都设置一定时间的实习环节,但需要改变传统实习中对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和考核,增加对学生伦理方面的培养。在实习内容上,大一、大二可以超越旅游行业的实习,大三、大四需要在旅游业所涉及的各个行业中轮流实习。

5.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构想

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内容的具体实施需要通过设置课程体系来实现。我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伦理道德的认知现状,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

图1 旅游伦理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本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采用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结合的方法。显性课程就是指通过一些课程的设置来明显的、确切地告知大学生伦理知识,如《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伦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职业道德》等课程的开设,如图1所示。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伦理判断技能,改变或增强学生的伦理道德观。隐性课程也就是指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专业教育实践和教育界过着必不可少的、直接有效的组成部分,如图1右边所示,这部分可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显性课程中隐含教育因素;第二,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建设诚信校园,学校、院系根据专业特点优化专业学习环境,如建设园林化校园、围绕专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等,从而培养对本专业的热爱、树立职业尊严、提升职业自豪感;第三,创造自由、安全的新型师生关系,给同学创造轻松氛围,加强表现机会;第四,密切学校与社会环境的联系,增加实习机会,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职业氛围,养成服务意识。

6.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多方面的配合。但是,作为专业伦理教育,首先应从学校教育入手。因此,本文将旅游伦理教育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并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从旅游伦理角度进行了重新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志明.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探讨.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2):136-140.

[2]夏赞才,任燕.旅游伦理:旅游高等教育中重大缺失.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2):122-127.

[3]王屏.中国高校旅游专业学生伦理精神培养初探.理论月刊,2009,(3):105-107.

[4]张晓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伦理教育研究.知识经济,2009,(2):125-126.

[5]夏赞才.全球旅游伦理规范.旅游学刊,2000,(3):71-74.

[6]韩玲.浅议旅游伦理教育.道德与文明,2005,(4):67-71.

第5篇:城市设计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字】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念

前言: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在人们日程生活中并不陌生,因为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是现代年轻人选择居住城市所重视的一个主要因素,也决定着现代老年人的养老城市的选择。因此,城市规划的理念和城市设计的理念逐渐成为了不少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打出的宣传标语,希望借此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老年人选择自己的城市。然而,很多城市的发展都是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文化氛围以及地域特征,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的。所以,探讨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内涵、功能以及历史发展概况、理论发展概况,进而分析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区别与联系就有了意义。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内涵

(一)城市规划的内涵

城市规划是以专家决策、科学论证、发展眼光为前提,研究城市的合理布局、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和城市的未来发展的综合部署,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前提,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社会结构发展、空间结构、经济结构进行规划。

(二)城市设计的内涵

城市设计,又叫做都市设计,现在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普遍接受的内涵是城市设计是一门学科,一门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学科,一门关注城市城镇功能、城市面貌、规划布局的学科。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在设计复杂过程中寻求城市中的实体安排和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和谐[1]。

二、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功能

城市规划的功能是为城市的发展服务的,即通过对城市的发展结构、空间结构、经济结构进行专家决策、科学论证,并用发展的眼光,对城市的布局、发展、建设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依据和指导,从而对城市建设、城市运行做好一定的基础作用,推动城市建设、城市运行进入正常的轨道。此外,城市规划的功能还体现在理念上,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是以什么样的理论进行指导城市规划的,把城市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不仅考虑的是建筑实体、经济实体等,还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人文环境的建设,即依据城市特征建设富有人文气息的城市特色,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完成对城市的规划。在这一系列城市规划中,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也就是,城市的规划和发展都是以人为标准的,也就是说,人民对城市规划的意愿必须放在城市规划的首位,不能只依据合理规划和完整规划而忽视掉人民对城市规划的意愿。因此,城市规划的功能,简单的来说,就是为了人民的生活、工作环境更为舒服、惬意。

城市设计的功能,则是立足于城市规划,在总体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城市设计,这些设计包括建筑的设计、环境的设计、道路的设计、人文景观的设计以及公共空间的设计。因此,相较于城市规划的理论性和指导性,城市设计更有实际性和具体性,可以把城市规划的理念通过城市设计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在城市设计之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使城市规划以更好的城市设计来服务于人民,这一点,在城市设计当中最为棘手而且难度也最大,这是因为,在当前的城市设计中,所有的建筑、环境、景观、活动空间都不是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了,而是依据人民的需求与否进行城市设计。这就使得在很多时候,会出现很多城市规划中所没有的一些城市设计,这就导致了城市设计在实际执行总会出现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城市设计好与坏的标准也就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而城市设计的功能,简单的来说,就是服务于人民,用具体实际的建筑、空间来实现人民生活的惬意、舒服[2]。

三、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发展进程

城市规划是随着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善、城市的出现而不断发展的。在世界上,城市规划这一概念和理论都出现的非常早而且成熟,在实践上也取得惊人的成绩。

城市规划在中国,主要是与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古代中国典籍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对城市规划的记载,如《考工记》中的都、王城、诸侯城的不同城市的建设制度,还有道路系统和用地功能分区。在《商君书》中更是提到了农田土地分配比例,并要发展人口、粮食、建城等相应条件。在《墨子》中更是记载了城市建设与城防的重要性,以及城市规模与农田、粮食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主要着眼于军事思想和整体观念,讲求城市与自然的关系,重视等级观念。这在我国后来的城市发展也有所体现,都是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强调城市的结构形态,即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域,完成城市规划的不同功能。

城市规划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建筑十书》,系统阐述了城市环境卫生、城市选址、城市公共建筑布局等原则,并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到了中世纪,逐渐形成以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到了近代,则基于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在现代,东西方的城市规划都着重于城市规划理论的建设、城市规划的实践以及城市建设立法,逐渐的融合各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是城市规划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符合人民生活的意愿。

城市设计则是新近发展起来的学科,最早出现在欧美国家,这是因为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提高,导致现在城市中功能分区的增多,这就为城市设计在实际建设中带来了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在城市设计上进行了丰富的实践,促使了城市设计飞跃式的发展[3]。

四、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区别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总体上的规划,而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城市规划对城市设计具有指导性,城市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设计和施工。因此,城市规划就具有数据性和抽象性,而城市设计却表现出图形化和具体性。

(二)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联系

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的蓝图,从上面介绍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中也可以看到,城市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是对城市规划的具体实践。而且,城市规划的理念和城市设计的理念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人民的生活更美好而进行规划和设计的。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在内涵上就可以看出区别与联系,而且在功能上,城市设计也是以城市规划为基础进行设计和建设的。从发展历史上来看,城市规划具有悠久的历史,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都有丰富性和系统性,使得世界城市的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而城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但是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静,余翔.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J].天然气与石油,2010,02:59-62.

第6篇:城市设计相关理论范文

ABSTRACT: The reflection of the localization , integration , standardization and legitimation in urban design are the present need and a newly work field be opened as well as a base of the breakthrough of urban design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Beautification only in urban design is very single consideration that should get rid of in operation. The paper expresses the links between localization , integration , standardization and legitimation in urban design.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景观、环境品质日益受到重视, 城市设计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城市规划管理中。但由于缺乏全面的认识, 城市设计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效能。因此, 正确认识城市设计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准确把握城市设计的定位与发展趋势, 确立当前城市设计工作的思路和重点, 对当前城市建设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当前城市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上尚未达成共识

现代城市设计从开始产生到现在,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摸索,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 由于城市设计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 在城市设计缺乏主流理论的情况下, 人们对城市设计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在认识论上和方法论上尚未达成一定的共识, 特别是城市设计在现有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与关系不明确。对于城市设计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存在、还是依附于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而存在, 对于城市设计在何种层面上或何种程度上与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相结合等问题没有明确, 导致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在工作中的认识错位。

1.2  宏观上缺乏整体性

目前, 国内城市设计的开展缺乏宏观层次上的研究和系统指导。城市设计不是在城市的整体范围内、在统一策略的指导下有重点、分层次、全面性地开展,而是盲目地投入于城市局部地块、街道的景观环境设计, 在很多情况下, 只顾及于为城市重点形象工程服务, 甚至与景观整治、环境改造联系在一起, 成为城市中掩丑遮弊、装点修饰的重要手段, 沦为城市美化设计。这种状况, 是与城市建设水平的发展不相适应的, 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 导致城市品质的参差不齐, 使城市设计的宗旨大打折扣。

1.3  实际运作中缺乏法制依据

目前, 我国还缺乏成熟的城市设计法规, 完整的城市设计法规体系更是没有。这种情况, 一方面导致管理部门的工作缺乏章法, 主观性、随意性因素比较大, 例如, 城市设计的编制就是五花八门, 管理部门面对多种多样的设计成果, 缺乏明确的评判指标, 在审批过程中难于决择;同时, 没有明确的审批程序, 导致城市设计成果的管理和落实实施缺乏明确的步骤安排。另一方面, 严重影响了城市设计工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也不能满足城市设计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要求, 使城市设计的实施目前只停留在政府行为深度参与的公共性很强的项目上。在许多主要由业主开发行为聚合而成的地段建设中, 城市设计往往只具有技术的引导性, 不具有法令的强制性和行政的实效性, 严重影响了城市设计的实施效率。

2  城市设计的地方化

2.1  是当前城市设计研究的切入点

当前, 对城市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2) 城市设计的具体手法。

基础理论的研究, 无疑是不断提高城市设计水平的根本, 同时也是它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的依托。然而, 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 对各种概念的界定不同,对城市设计的外延与内涵的理解不同, 城市设计在理论上还存在着很多纷争, 主流理论尚未确立, 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检验和总结。固执地停留在基础理论的争论上, 不仅会降低城市设计的实效性, 同时也延缓了城市设计在实际建设中发挥作用。

具体手法的不断摸索和创新, 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和想象力的领域, 对于城市空间景观环境品质的提升, 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然而, 孤立的手法营造,可能会使城市建设出现点睛之笔, 但也会丧失对大规模的空间景观环境的关照, 同时使自身失去现实的实效。

从地方化的思路出发, 紧密结合城市自身的空间景观环境特质, 结合城市设计工作的实际状况, 使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结合在一起, 从而使理论手法运用与城市特色相融合。因此, 地方化是城市设计研究的切入点, 使其在理论上和手法上都获得支撑。

2.2  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

任何一个地区或城市, 必须根据自身城市化的特点, 审时度势, 及时开展城市设计活动, 以确保城市空间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 能够协调、均衡地发展, 促进城市生活质量的实质性提高,顺应并一定程度上引导地区城市化的进程。日本横滨从1960 年代中开始意识到城市设计问题,于1970 年代初成立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城市设计小组, 结合横滨在空间环境方面的缺点和特质, 展开了切合实际同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工作, 为城市空间品质的提高和改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使横滨走上了一条“创造性和实验性的城市”道路。1980 年, 发表《城市设计宣言》, 1989 年发表《城市设计交流宣言》, 1992 年举办《横滨城市设计论坛》, 横滨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焦点城市。

2.3  是体现城市特色的要求

没有特色的城市是不会得到人们认可的, 城市的发展不能以某种既定模式为基准, 而要结合特定的地区和城市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城市设计活动中, 确立一种合情合理的价值准则和理性标准, 以引导城市建设形成特色和独有的魅力, 避免与其他城市的雷同, 有现实意义, 也是城市设计的终极目标之一。

横滨城市设计小组在工作中, 根据横滨城市自身特色确立了工作的重点, 如: (1) 保护步行者的权利; (2) 尊重地形和绿化的地域自然特点; (3) 保护和延续历史的城市创造; (4) 丰富绿化和开敞空间; (5) 尊重沿河和滨海开敞空间; (6) 增加人们相互交流和接触的公共场所; (7) 既要有形式的美, 又要有内容的善。围绕这些课题, 横滨经过近30 年的建设, 形成了由水、绿化、开敞空间交织相衬的城市特色, 成为颇富特色的日本现代城市。

3  城市设计的整体化

3.1  是对城市设计的全面理解

城市设计的目的不是仅仅限于城市中局部地块的环境改造和景观整治, 这样还只是把城市设计局限在局部“美化城市”的层面上。城市设计以人的精神感知和行为活动的品质作为目标价值取向, 其所涉及的控制要素跨越了从人文到自然各个层面, 构成一个以有形要素为载体的环境系统。因此, 城市设计不是狭隘的景观环境设计, 更不是局部地块的形象工程设计, 景观环境设计只是整体的系统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 是不能脱离整体而独立完成的。同时, 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和人人平等的民主原则, 城市设计的终极目的就应当促进城市整体范围内的空间、景观、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 因此应当涉及整个地区或整个城市等大规模环境。

3.2  是形成城市特色的保证

目前, 国内许多城市在城市建设中不考虑自身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特征, 不顾城市实力, 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形象工程的建设中。这种做法, 造成了许多城市的雷同, 事实证明,简单依靠几个地块、几个街区的景观环境表现, 不会形成城市的整体特色, 甚至会造成城市的分块割裂, 给人华而不实的印象。

横滨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围绕着地形和绿化、步行空间、沿河和滨海开敞空间这些特色要素, 长期经营, 塑造了独特的城市风貌。由此看到, 整体化正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城市特色的形成, 需要整个城市范围内的环境品质的互动协调, 需要特色景观环境要素在一定程度上的均质分布。通过对全市域范围内的城市景观环境要素的整体研究,确立特色纲领, 树立全局观念,提炼具有特色的控制要素, 在整体范围内统一协调, 合理分布,有利于城市特色的整体凸显。

3.3  是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基础

城市的形态特征存在着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的划分次序, 正确的整体化思路是确保城市设计工作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构架之下, 在保证城市景观、空间、环境平均品质的基础上, 确立从整体到局部的划分体系, 并从中确立重点。

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划分,首先需要从宏观的层面确立城市空间、景观、环境特征及要素构成与分布, 并划定重点地区, 在此基础上, 针对重点地区展开详细的景观空间环境设计, 构筑城市精华。每一层次都取决于上一层次设计的限定, 尽管每一层次之间的限定可适当松弛, 但整体的、方向性的限定仍是基本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始终存在引导与反馈的关系。

4  城市设计的规范化、法制化

4.1  是城市设计发挥实效的必要条件

历史表明, 城市设计的理论、实践与立法是相互促进的,现实的生活环境问题促进了设计理论的探索和实践, 而在引起各种影响因素共同关注的时候, 其规范化、法制化又成为必须。

城市设计规范化、法制化,包括设计管理、实施维护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条例, 是为整个设计过程服务的一个行动框架和对社会经济背景的一种响应。同时它又是保证城市设计从图纸文本向现实转化的法制保障, 城市设计的内容作为土地使用的外在条件(规划设计要点是土地使用的本质条件, 具有法律效力) , 从统一有序的城市空间总体上指导和控制具体的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 同时又为个体设计和环境设计留下充分的创作余地, 成为城市整体与个体之间的纽带。从管理层面上看, 城市设计是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有必要通过规范化、法制化的手段, 加大管理力度, 提高它在规划管理中的实效性。

4.2  地方化为城市设计的法制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普遍性的城市设计法规法令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深思, 在城市设计发展和应用比较早的美国、日本等国, 都没有覆盖全国的城市设计法规。目前, 国内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建设水平有比较大的差异, 所面临的城市设计问题也不同, 被动地等待普遍性的城市设计法规和操作规范是不可取的, 将会严重滞缓城市品质的提升。因此, 地方化的思路为城市设计法规的法制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不同城市, 可以适时地根据自身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设计工作的实际状况, 因地制宜的拟定城市设计的相关法规法令, 维护城市设计工作的客观性和稳定性, 促进城市设计工作持续、规范地开展。

4.3  是城市设计整体化的保障

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各种层面、各种范围内的城市设计, 都是城市设计实施的依据, 就整体性而言, 仅仅依靠这些是不够的, 要实现在城市整体范围内品质的均质提升, 解决大规模环境的特色和质量问题, 需要从政策层面上来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规范管理, 制定更深入细致的政策和标准。

美国旧金山针对城市自身的特点, 编制了覆盖全市的《城市设计准则》, 作为城市中环境建设的管理依据, 对城市整体范围内的空间景观环境进行引导。尤其是对那些非中心、非重点的地区, 对那些没有专门编制城市设计方案的地区, 标准与准则极大地发挥了作用, 使这些地区的空间景观环境纳入城市整体的水平控制之中, 避免建设品质的参差不齐。因此, 通过各种政策、标准和设计审查来管理较大地区范围的环境特色和质量的作法应当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 上述政策和标准的制定也正成为城市设计师的重要工作。

5  规范化、法制化的三个层面

5.1  规范机构组织形式, 促进城市设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目前, 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城市设计都是由分散的各职能机构负责, 各机构分别处理各自管辖范围内的专项设计问题。这种形式有不少弊端, 尤其是在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 各机构履行的职责常常混淆, 导致城市设计目标不确定, 缺乏整体策略指导及相互间的协调。

事实上, 城市设计往往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城市设计必须寻求一种能够统一和均衡这些因素的机构组织。

日本横滨在城市设计实施的开始, 即成立了城市设计小组,主要通过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的建设, 步行商业街区和绿化开放空间的复兴, 向市民们传播普及城市设计的信息, 同时, 设想发展出一套能促进各行政机构之间和政府与民间合作的工作体制。随着形势的发展, 横滨城市设计小组升格为城市设计室, 职能也有所转变, 管理、引导和协调成了工作的重点。与外其他设计者相互合作逐渐增多, 城市设计的实施面也不断加大, 甚至扩展到横滨市郊区。鉴于城市设计活动性质和范围的扩大横滨城市设计室又增加了景观建筑师、市政工程师等新成员。从而保证了这一机构能更有效地工作。同时也与外聘专家,如照明工程师、雕塑家、历史学家、行政官员及城市管理者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在一方面, 适应了城市设计活动数量增长的需求, 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城市设计组织和相关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工作亦更具规范。到了1990 年代, 全日本的城市设计活动在横滨的带动下, 取得了显著成绩, 社会各界及市民们亦对城市设计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城市设计室这样的机构自身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有关城市设计的各种活动和实践亦更易于为广大公众所接受。

因此, 严密高效、统一稳定的机构组织, 会使城市设计工作卓有成效。有效的城市设计机构组织应该包括城市设计实施管理机构和城市设计技术机构。实施管理机构具有行政管理权, 是城市设计实施的协调、审查和批准部门。城市设计技术机构是实施管理机构的技术支持部门, 为实施管理机构提供技术咨询, 包括城市设计的总体策略研究、城市设计的编制、各种城市设计法规的制定等。

5.2  明确城市设计体系, 促进操作程序的规范化、法制化。

在我国, 城市规划体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整体系, 是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干。而城市设计无论是整体的或局部的阶段都不具备独立的法定性和完整性,在以法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中更不能独立运作。因此, 当前的城市规划体系作为完整的、法定的体系, 是城市设计落实与实施的基础和依托。各阶段城市设计的纲要性内容都应该在各层次的城市规划中得到落实, 从而保证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在法制管理中获得落实。

按照地方化与整体化的思路, 将城市设计划分为单独编制的城市设计和各阶段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设计, 单独编制的城市设计又分为整体城市设计和局部城市设计, 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互配合、紧密协调, 构筑完善的城市设计体系。

整体城市设计主要是针对对城市整体空间景观环境具有结构性影响的范围所展开的城市设计, 通过研究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和物质空间等宏观层次控制因素, 从整体上确立设计范围内的城市结构、景观环境特征及其构成, 建立长远的、有特色的城市形态与人文活动的目标体系和结构体系, 在此之下, 确立实现这一目标体系和结构体系的要素构成与控制原则, 划分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 为局部城市设计的展开提供依据。

局部城市设计主要根据整体城市设计的原则, 对整体城市设计所确立的重点地区和广场、灯光等城市构成要素展开专项城市设计。对于以政府行为为主的重点地区, 如政府行为深度参与的公共程度较高的公共环境设计等, 可以由局部城市设计直接指导具体的方案设计并进入实施管理; 对于以业主开发行为为主的重点地区, 需要将局部城市设计转换为具体地块的城市设计指引, 由城市设计管理部门通过行政管理的手段, 对个体建筑设计和环境设施的设计进行指导、审查和批准, 使城市设计得以实施。

对于一般地区, 其空间、景观、环境方面的设计和控制, 主要根据整体城市设计所确立的基本要求与控制原则, 通过在各阶段城市规划中城市设计的逐步落实, 并最终提出一般控制要点来进行实施管理。而在此过程中所确定的需要重点控制和细化的地区, 则进一步开展城市设计, 并据此提出城市设计指引。

5.3  健全法规体系, 促进城市设计的依法运作与管理。

健全的法规体系不仅是城市设计工作自身必须遵守的共同准则, 同时也是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实施中的法规保障。

健全法规体系, 首先应该明确对一个城市应该从哪些控制要素上重点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当前, 对各种控制要素的内涵与外延界定不清, 随意性比较大, 有的以景观作为控制要素, 有的以环境作为控制要素, 有的以空间作为控制要素, 也有的则是混合交叉在一起。针对这一问题, 通过对各种城市设计理论进行理性和切合实际的梳理, 根据不同城市的空间景观环境特征, 并结合城市设计工作的实际状况, 对各种控制要素进行界定, 建立科学、合理的要素分类, 确定城市设计控制要素体系, 作为编制各种城市设计成果以及管理实施的重要技术支撑文件, 对于一个城市的具体的城市设计工作的展开是可行而必要的。

健全法规体系, 需要在明确控制要素体系的基础上, 制定全市性的城市设计策略和规则, 为各种城市设计成果与控制文件提供普适性的标准或准则, 从宏观上指导城市设计在城市整体范围内的实施, 保证城市空间景观环境品质的整体水平与持续提升。在美国, 除了在“土地利用区划管理规则” (Zoning Control) 以及“土地细分规则” (Land Sub2pision) 中包括的城市设计内容以外, 还制定有“全市性城市设计规则”和“全市性的城市设计导则”, 或通过“城市设计白皮书”之类的政策。

为避免城市设计成果的形式各异, 促进各种成果的有机衔接和体系化, 需要制定关于城市设计编制的各项技术规定, 从成果的构成上对城市设计的编制进行限定, 使城市设计编制工作规范化、系统化。

为了使城市设计成果实施,需要将方案有效地转换成具体地块的管理文件, 因此还需要制定关于编制城市设计指引的相关技术规定, 对如何编制城市设计指引进行了系统规定, 实现从城市设计的各项控制导则到每块用地的具体指引的有效转化, 提高城市设计实施的效率和可操作性。

6  结语

城市设计的定位和发展趋势, 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课题。城市设计的地方化、整体化与规范化、法制化还只是对城市设计的一个阶段性的理解, 避免了城市设计在“城市美化”层面上和单一设计项目范畴上的局限性。其立足点, 是紧密结合城市自身的空间景观环境特征和城市设计工作的具体状况, 这一点,正是当前城市设计最具实效、最有开拓性的工作领域, 也是城市设计在理论上和手法上获得突破并得到验证的基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深圳市规划国土局. 深圳市城市设计体系背景研究. 2000.

2  段进, 著. 城市空间发展论[M]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第7篇:城市设计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城市设计;理论;体验;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072-02

现代城市设计致力于城市良好空间环境的塑造,强调设计的人本主义与生态保护思想,对于现代城市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开展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工作时间较早,对此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许多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和建筑学专业都会开设城市设计课程。相比之下,我国的城市设计各方面工作开展的时间虽较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有关城市空间设计的工作不断涌现,城市设计已经成为规划师与建筑师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并逐渐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中分离出来,发展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1]在城市规划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开设城市设计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空间设计能力,开阔视野,使学生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去审视和了解城市,并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具体的规划实践。

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与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建立对城市空间的完整认知,熟悉具体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具体设计工作。

为了完成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与目标,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研究应从基本理论教学、体验式教学以及设计实践教学三个环节入手,并针对具体教学内容与目的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知识要点,提高实际设计能力。

一、基本理论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是整个城市设计课程的基础环节,对于基本理论的掌握有助于学生理清概念,建立对所学知识的初步认知。

1.教学内容

城市设计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指导思想、设计原则和具体的设计方法。这些是城市设计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解的基本内容,也是核心内容,它是进行体验式教学与设计实践教学的基础。

2.教学目的

通过对基本理论的介绍和说明,使学生对城市设计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了解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以及现实意义,并能够理解基本概念、设计思想与方法。

3.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如果单纯依靠文字的描述很难使其产生深刻印象。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一方面应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条件,使学生对较为抽象的概念更加容易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交流沟通,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可以在课堂上设立讨论和提问环节,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师生之间充分交流,教师也能从中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在课外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校园网络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丰富知识,开阔眼界。

二、体验式教学环节

城市设计主要研究的是城市空间环境。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具体城市空间的调研体验相结合,将课堂理论知识形象化,改变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

课程安排学生对城市空间的现场调研,将班级学生划分若干小组,并划定适宜的空间范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地块。地块调研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街区的尺寸、道路层级、建筑性质、建筑形式与高度、开敞空间、空间尺度、区域的轮廓线、主要路径、地标与重要节点等。[2]同时,要求绘制区域的意象地图,对区域空间环境的优劣能够予以综合分析评价。

2.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对于城市空间的感性认知,培养学生空间的尺度感以及空间分析能力,使其能将理性的基础知识与对城市空间的感性认知相结合。

3.教学方法

对于具体城市空间的体验主要可采用现场踏勘、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乘坐交通工具和徒步调研,从感性层面了解不同出行方式对于城市空间的感受,认识不同空间尺度比例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走访询问生活工作在此区域的居民对空间环境的感受和需求,认真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挖掘空间内在的生活与文化属性以及其中存在的社会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力和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借助手工模型和图纸来解析城市空间环境,借此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思路,传递其核心想法。在此应特别注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探索性学习的鼓励。在这一阶段中,教师不应进行过多的干预和指导,而是充当组织者和答疑者的角色。

三、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城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单纯理论课的讲解和案例分析,不能完全让学生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知识,只有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设计的综合素养。因此,设计实践环节应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在相应的讲解过程中安排设计课程作业。

1.教学内容

城市设计就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城市空间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设计实践环节应选择几类较为典型并能够代表不同层次的城市空间作为设计对象。宏观层次的城市设计任务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分析城市整体的空间结构形态、发展战略、城市整体意象。中、微观的城市设计以城市中的局部空间环境为对象,侧重于对具体建筑实体、空间以及环境的设计安排。[3]

2.教学目的

通过城市设计绘图作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考分析能力以及对于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于所学课程的认识,全面掌握各种设计要点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具体的城市空间设计中去。

3.教学方法

在设计实践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独立设计分析为主,以课堂讲授为辅。在学生设计构思阶段安排方案讨论会,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提出自己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和同学共同交流,从而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设计方案。对学生创造性的设计方案,予以鼓励和引导,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更好地完成设计作业。在设计实践过程中,着重强调城市设计基本原则和设计方法在具体空间设计中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最终评图讲解阶段,对图纸中的优缺点予以详细说明,与学生共同探讨和分析,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与能力。

4.各教学环节的相互渗透

基本理论教学、体验式教学、设计实践教学这三个部分并非相互独立,而应将其看做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一个完整教学体系。理论教学是课程学习的基础,体验式教学和设计实践教学是对于理论教学形象化的认知与实际的应用。在相应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体验式教学与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能够调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习效率,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小结

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城市,并针对具体空间进行设计。为此,在教学工作中应安排理论教学、体验式教学与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并将三者相互结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参考文献:

[1]唐子来.不断变革中的城市规划教育[J].国外城市规划会刊,2003,(3).

第8篇:城市设计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改革;

中图分类号: TV984 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总体规划发展概述

城市规划是根据国民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并且结合相关的自然环境以及各种条件政府对其进行的相关发展规划,统筹兼顾、综合部署,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发展,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2、城市特色构成要素

2.1、 规划结构和布局

规划结构和布局是城市特色在空间上的投影。规划结构是一种综合各个方面的布局形态,主要包括了对城市用地功能、城市道路系统、城市河湖绿化系统等。具体的规划布局会涉及到居住区、开发区、街道、广场或某一建筑群本身及其相互之间的规划设计构思。城市的布局形态和规划布局的构思组成了城市特色的一个总体框架。每个人区域有着不同的特色和发展空间,构思奇巧的空间布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建筑的形象。

2.2、园林绿化

园林绿化给人民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增添了城市的生机,净化环境,强化特色。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很多城市也是比较重视城市的绿化的,所以现在不仅是城市绿化发展的很好,并且已经涉及到成熟的一些风景区和山林绿地,从而使得生态环境得到大大的改善。沈阳、郑州、合肥、成都等城市结合环境综合整治,利用水面建成的绿化带,现如今已成为城市景观的一大特色。所以要使园林绿化为城市增色,不仅需要重视街道绿化和居住区绿化,更要抓好河湖水面、公园、山林绿地与城市绿化的紧密结合,使其能够形成城市绿化系统。

2.3、城市色彩

城市色彩综合了各个方面的色彩,是一种美的反映,主要包括了建筑物、道路、广场、广告、车辆等人工装饰色彩和山林、绿化、天空、水色等自然色彩的综合反映。江浙一带是古朴的水乡景色,它主要以青瓦白墙的建筑,加上石桥和河流水色组成了城市色彩。青岛、威海等城市,蓝天、碧海、绿树、红瓦、黄墙,形成了海滨城市的优美色调。人们对色彩的喜爱常常会从内心感受来表达,各种环境人们对其色彩的感受和需求也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在阴雨多雾、阳光稀少的地区,人们会希望明快的色调来调整压抑的心理;在严寒的北方,炎热的南方,人们对色彩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成功的运用色彩是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气候以及人们的具体心里想法和要求,使人工色彩既能弥补自然色彩的不足,又能适应人们的心理需要,从而使城市环境变得更加美丽迷人,更加富有特色。

3、城市设计科学的不足

①工作周期短

就目前的很多城市的需求情况来看,设计任务要求时间短,工作量大是遇到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因此会缩短前期的相关准备工作,特别是设计所在地没有常驻机构的外来设计单位,会缺乏对设计对象城市长期的资料积累和直观感受,也就不会在设计前期很充分的了解城市环境以及人文历史、城市经济等。在设计周期短的压力下,将己有的城市设计成果进行适度修改,成为一些设计单位的常用手法;由于没有充分了解设计对象城市的具体情况,缺乏足够的设计依据,设计方案往往与城市实际发展条件不符,与城市原有的生成形态和文化背景会出现很大的差异,由此造成许多城市设计成果徒有美好的设想,却缺乏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个人主观性强

设计工作往往不可避免的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性色彩,在建筑设计领域,最终的建筑形象、建筑风格往往就是建筑师个人的风格和偏好。当设计的尺度放大到更大范围的城市区域时,城市设计者个人的主观想法就会产生局限性。城市功能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其的规划设计需要更多的理性判断和客观分析、更多的从公众利益和社会价值出发思考城市问题,个人偏好需要降为其次。而面对要求快速成型的设计方案,设计者对公共利益和社会价值的深入思考显然是不足的。

③城市设计理论的系统性不足

我国城市设计领域对于国际理论思潮的很多方面都有涉及,但是与国外的城市设计思潮相比,我们的理论在繁荣多元的探讨方面略显不足,尤其是缺乏系统化的研究。城市设计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不足导致了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出现了随意性较强,方法各异的局面。各时各地的城市设计目标、设计任务、设计方法流程甚至大相径庭。这其中就难免会出现城市设计工作混乱无序、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使城市设计的科学性大大降低。

4、物质承载系统的实施方法与手段

4.1、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可以分为市域城市形态和主城区城市形态两种。

市域的城市形态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整个区域内的所有城市情况,除了设计本身的城市外,与周边城市相互协调,形成城市群,共谋利益、共同发展,以共赢为基础目标,集约化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从形象上来说有

利于提升城市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说可以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产业的恶意竞争和资源的浪费。

主城区形态直接影响到城市发展和城市形象。在城市形象设计过程中,应该遵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等上位规划的要求,同时也要针对一些上位规划中规定的城市形态进行简单的调整,争取达到打造独特的城市形态的目的。

4.2、城市公共空间

①城市街道空间打造一一步行优先,道路顺畅:

街道空间是城市中非常重要的公共空间,除了正常的交通功能外,还承担着大量的社会生活功能。我国大中城市步行通勤量占到了总出行量的约1 /3,因此,我们必须对街道空间的建设加以重视,打造良好、舒适的不行空间环境。建议将各类步行道整合成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步行商业街、步行文化街、步行休闲街等主题街道。

②城市广场空间打造一一文化先行,品质优先:

打造良好的城市广场空间需要结合城市的特色和历史,利用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建筑艺术、环境艺术来表现广场空间,利用各色活动来展示广场空间,同时提高广场空间的人气,从而达到展示城市环境和城市文化的目的。

③多样发展,提升活力原则:

城市公共空间正在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无论是空间形态还是活动种类甚至是使用人群,这种多元化的发展为城市公共空间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应在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特色的前提下丰富公共空间的功能与形式,提升城市活力。

4.3、城市建筑

①建筑风格: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与所在的地域有关,同时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等都会影响建筑风格。在建筑风格的处理上,也应该从建筑布局、建筑形态、建筑手法的运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城市原有建筑为基础,不能标新立异,忽略城市总体风格和己有的建筑风格。

②建筑色彩:建筑的色彩构成了城市的主色彩基调,是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元素,是城市形象和艺术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一个城市形象的好坏,建筑色彩的艺术感首当其冲,特别是城市当中的一些富有代表性的建筑,其自身色彩都应具有地方特色,协调一致,合理搭配。

③建筑高度:在各个组团中考虑不同的簇群式高层建筑布置,形成明显的城市轮廓线,而不是撒芝麻一样的均质对待。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应与居住、开放空间混合布置,提高老百姓对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增加幸福感。

综上所述,城市的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的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它不仅需要城市规划的科学指导,创造性的规划设计,还需要很多的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应体现各个方面的理念,从而保证城市的很好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城市设计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概念;关系。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city of continuously thorough, our country city construction is also gradually increase. City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detailed planning is gradually recognized by people.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city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detailed planning, the difference and connection between about city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detailed planning of the city, and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detailed planning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and optimized content.

Keywords: city design; construction of detailed planning; concept;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设计从西方引进已经将近三十年了,我国的城市设计在这些年的时间和探索中,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和经验,城市设计对城市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但是,社会上有一些学者,总是认为城市设计可以取代修建性详细规划,甚至于,将属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项目确认为是城市设计,比如,居住区城市设计、中心区城市设计、校园城市设计、道路城市设计以及广场城市设计等。下面本人就对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关系,做简单的探讨,仅供同仁们参考。

一、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概念

1、城市设计的概念。城市设计又被叫为都市设计,研究设计工作的对象是城市,往往介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工作。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相比,具有图形性和具体化的特点;城市设计为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是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也就是包括建筑物、自然地形、绿地、道路等,城市设计规划的是城市空间和整体形象,比如,庭院空间、城市广场。城市设计的复杂就在于,它是将城市的居民心理健康和实体安排相结合,并以其为考虑的重点,通过对景观标志和物质空间的正确处理,为城市居民营造一种愉悦的大环境,是居民居住的快乐,从而为整个城市的发展提供良性的目标。

2、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概念。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依据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属于城市详细规划的一个方面,往往具体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就是为了对建设项目做出规划设计和具体的安排,来满足上一层次的需求;同时,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下一层次市政工程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提供参考。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整个城市规划体系里最具体、最实际的设计过程,真正落实了上一级规划的规定,真实的反映规划的整体思路。修建性详细规划就是研究具体的空间、环境、型体及各功能的组成,解决具体的交通组织和功能分区的规划设计和实施。

二、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1、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区别。城市设计是一种物化的劳动,是一种设计的成果,一般情况下是在电脑的存储设置里,应该属于一种商品,城市设计是设计人员的劳动成果,是城市进行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可是在城市规划的成果体系里,却没有以城市设计为单独的成果形式。而在法定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却将修建性详细规划加以明确的规定。在详细规划的内容里有如下的规定:对规划内的用地,按照不同的性质进行规划界限,确定适合用地的建设;对于各用地建筑的密度和高度,以及绿地率的各项指标进行确定,对于建设用地的公共设施配置、停车泊位以及出入口的交通方位,都作出一定的规定;对于各用地建筑的色彩、体积和体量,这些城市设计问题,也做出一定的指导性原则规定。由此可见,城市设计存在于详细规划之内,假如想将城市设计单独的分离出去,就会遇到一些麻烦,如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若把城市设计从列单内容中分出,就会失去法定的效力,没有法律的规定,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编体主体政府,就没有了法律的依据,这样去进行城市设计,岂不是就属于违法行为。另外,城市规划强调的是各方面之间的协调和综合,如果把城市设计抽离出去,怎么会出现美化城市的现象呢?尤其是,现在的城市规划一再强调,不能仅仅拘泥于单纯考虑物质空间的设计,还要重视城市居民的精神界面,考虑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问题。因而,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2、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联系。城市设计的核心和重点任务就是对城市主体人的研究。城市设计的研究成果不是具体型的设计方案,而是以概念性设计、指导性设计、思维方式和设计法则表现出来的,具体包括了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和景观设计等领域。城市设计一般研究的内容,往往是关于社会文化、美学以及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基础应用。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指根据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对具体的地块建设提出设计和安排。在《城市规划 编制办法》里,对修建性详细规划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对住宅建设、医院建设、学校和托幼建设等建筑进行日照的分析;详细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进行投资效益的分析;以及分析建设的条件和综合技术方面的经济论证等。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工作内容,从分工的粗细来看,城市设计侧重的内容是思想构建层次,而修建性详细规划侧重的则是工程实施界面;假若从思维方式来看待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属于感性思维,而而修建性详细规划则是理性思维;若从法定立场来看,城市设计的内容,还没有法定的规定,而修建性详细规划则是属于法定规划内容。因而,有的学者就提出了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属于相同内容的设计,因而提出广场城市设计、居住区城市设计、道路城市设计、中心区城市设计和校园城市设计,细想一想,广场、居住区、道路、中心区和校园等,这些都属于城市的研究区域,并不能等同于城市,城市设计是属于特定的专门设计,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分区规划一样。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设计内容,都是有可遵循的法规规定或者有章可依的规则,比如,广场修建性详细规划、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这些规划内容,都是可以具体实施的。

三、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当然了,新型的专业和学科分类,也使我们有了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我们现在城市所处的大环境是开放、多元的,在这种宏观的环境下,现代城市建设理论才被人们所重视和采纳,新的学科理论是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的,只有正确的看待学科专业领域的分类和互补问题,才能使新的学科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现在,我国的城市设计体系还能够适应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但有一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比如,现在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规划阶段主要有四个基本层面,也就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今天,本文探讨的就是这四个基本工作阶段的重要环节——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是进行合理的安排城市具体建设项目,进行规划设计,考虑的内容有建设的经济状况、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进行开发设计的强度,因而,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从属于规划范畴内的设计工作,绝不是简单的设计就可以代替的。其实,学科、专业之间设互补互利的关系的,可以彼此制约,也可以彼此扶持。修建性详细规划存在着内容方面的欠缺,需要进行补充和优化,城市设计的思维和法则正好可以弥补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一些不足。同时,要想实现城市设计的人性化,正需要在其他相关规划和设计方面进行城市设计思维和法则的应用,这些城市设计思维和法则的应用,正好可以使规划和设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完善。

结语:

现代社会的城市设计唤醒了人们对城市主体——人的关注,也就是在营造城市和设计城市领域中,时刻不忘了对城市中人的研究,关注人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思考人如何去影响和塑造城市的问题。修建性详细规划本身是有缺欠的,在实际的工作中,如果应用了城市设计的思维和法则,就会解决自身的不足,而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方法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实施,在保证法定规划前提下,加入了一些城市设计考虑的观点,比如,分析行为需求、分析设计色彩、分析设计夜景和分析空间尺度等,在完善、优化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同时,实现了城市设计的人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远翔;徐苏宁;;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人理论的城市设计行为理性探讨[J];《规划师》论丛;2011年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