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经济动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创新驱动;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23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145
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上就是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限制、相互促进的历史。从使用自然的棍棒到自己制造石器,从发明使用火、弓箭、陶器到驯养家畜,从单纯的农业生产到手工业、商品及城市经济的出现,直到后来的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经济发展到今天,体现了人类高度的智慧,彰显了科学技术对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影响。
但是,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不但影响甚至已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亮出了红牌。一个自然环境恶劣、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拥堵的城市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牵制和压抑,因为这样的自然经济环境,不可能吸引投资商和大量的消费群体。可以说,自然用它必然的规律和铁的事实,在提醒人类,疯狂发展经济的结局将会使人类与自然玉石俱焚。
要使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可以说,通过创新驱动保护生态环境,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一、只有创新驱动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减轻经济发展对自然的破坏
(一)新能源是经济发展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根本保证
纵观2016年新能源领域十大创新关注点,归纳起来,新能源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新的能源管理观念,像能源互联网智能技术,就是新观念新技术背景下的能源管理,就是通过互联网这一电子新技术,实现能源分布使用等信息的及时反馈和科学的选择控制;二是新的能源利用系统,像智能户用分布式光伏系统、光伏应用终端、大规模风电消纳技术和电动汽车的动态无线充电技术,这些新的利用系统将促进能源的科学利用;三是新的能源来源,像自主第三代核电技术、太阳能薄膜电池、氢燃料电池汽车、锂―氧电池等,这些环保性能高的新能源将逐渐取代旧能源;四是新的能源回收系统,像动力电池的系统管理技术,能源回收将从另一端实现能源的节约利用。不难看出,新能源中的这些创新热点对环保的重视。
(二)新材料将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与自然相协调
新材料被称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可见新材料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新材料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生态环境材料”是新经济形势下产生的新提法,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它主要是针对旧的材料使用过程提出的。旧的材料使用过程,就是“将大量的资源提取出来,又将大量的废弃物排回到自然环境”,这种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已经吃到了苦头。
(三)新工艺将节省能源并减少污染
提倡绿色新工艺,从根本上消除污染。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不但可以改善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气废水的状况,还可以节省能源,降低能源的消耗。所以说,新工艺对保护生态环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需要国家相关的部门和单位花大力气进行改造。
二、只有创新驱动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放生产力,有条件和精力正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一)创新能够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只有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下的劳动生产,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彻底解放劳动者,为劳动者创造培训、提高的环境和条件。如果劳动者总是疲于奔命,根本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提高素质,而素质低下的劳动者,不可能关注生态环境。
(二)改进和创新生产工具,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对生产工具进行新一轮的创新改造,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完成的新课题。那些严重破坏和污染环境的旧生产工具,必须从生产活动中退出,新一轮生产工具的变革,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
(三)重新认识劳动对象,能够使劳动者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充分表现在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上。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的劳动对象从陆地、海洋、天空一直扩展到了外太空,这是人类对自然的胜利,也是人类盲目扩张的结果。人类必须重新科学地认识劳动对象,强化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思想观念,才能进一步提高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三、只有创新驱动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形成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引导世界经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健康发展
(一)创新强国,可以在国际竞争中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的新经济常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才能在经济发展中引导新的方向。要想在国际经济生活中有发言权,就要创新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
(二)在“一带一路”的国际产能合作中,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推向全球。
“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家级顶层战略”,它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寻求共同发展的国际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和平、发展、互信、融合、包容”的经济合作和政治发展中,必然会把这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推向世界范围。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梦想,在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点上,在经济合作中更容易达成共识。
(三)创新观念,以人为本取代以物为本,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引领世界经济的新潮流。
旧的经济发展观念过度重视经济的发展,片面强调GDP的高速增长,忽视了人的需要和利益,甚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损害,这种损害直接表现在破坏环境给人类的正常生活带来的威胁。因此,要想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回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健康经济的新常态,也是世界经济的新潮流。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到科技日报社考察时强调,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主旋律,全面推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局面。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解决这个问题,是发展“以人为本”的经济新常态的首要问题。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将从根本上清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和桎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紧缩过程已经开始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中国经济学家 陶冬
CSFB研究报告2004年6月11日
5月份中国工业产出的同比增长率为17.5%,而4月份这个数字为19.1%,这显示出当局在使投资和经济减速方面已经取得了成果,考虑到去年同期因SARS在统计上引起的低基数效应,这一紧缩速度还被低估了,在投资数据方面也与此类似。在CPI(消费者价格指数)仍未突破5%的情况下,不会马上加息。这一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6月份的CPI同比增长数据,以及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估计在两三个月内这将变得明朗。
实际上经济紧缩的过程已经开始,突出表现在对银行信贷实行事实上的“窒息疗法”:企业非常明显感觉到银根紧缩。但是预期此后仍会有更进一步的紧缩措施出台。例如信贷配额、升息、甚至类似于上一个周期中的行政措施。这在未来12~18个月内将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产生长期影响。
抽回过剩流动性,疏通货币传导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夏斌
国研网2004年6月4日
中国货币政策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当央行调控意图需要放松货币时,“松”的货币未必能流到央行调控意图中的行业和企业,到央行调控意图需要紧缩货币时,也未必能从央行调控意图中的行业和企业收回货币。这时总量与结构的矛盾,导致多少年来简单数量调控在市场上积累了大量的多余流动性。
在中长期我国必须加快金融改革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稳步、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巧妙、逐步地抽回市场多年积累的流动性,在近期按照市场原则,相机抉择,确确实实推进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以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配合政府其他部门的政策手段,继续贯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容偏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于保平
国研网2004年6月4日
2003年全国粮食缺口接近5000万吨,和国家现有的粮食库存量相比是不应该引起较大幅度的粮食价格上涨的。因此,2003年10月开始出现的粮食价格上涨,并非单纯由于当年粮食减产,应该和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粮食的宏观调控机制仍不完善有关。因此,目前的粮食价格波动,很难排除国有粮食部门推波助澜,想在流通体制改革上重回老路的因素。2003年当年粮食生产出现比较大的缺口,国有粮食库存如果不出库,是比个体粮贩囤积居奇还要严重的问题。
同时,粮食的宏观调控机制也有待完善。当粮食价格出现比较大的波动,国家粮食库存充足,怎样运作来平抑价格波动,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和规范的常规和应急方案。建议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为减少和避免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干扰,可以考虑赋予粮食主产区粮食出口权和粮食主销区粮食进口权。
【金融】
金融改革应有清晰方向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
《财经》主办“新闻媒体与金融改革高级研讨会”2004年6月1日
中国20多年来的金融改革的问题一直没有减少,例如中国政府实际上希望金融部门部分行使财政职能,发展和支持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大型企业,并利用资本市场为国企改革和脱困服务,片面地强调支持大型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了实体经济最有活力的部门与金融部门之间的背离。银行业支持的国有企业在真正的市场当中是不赚钱的,贷款就形成坏账。
这些现象的原因与对金融改革的方向以及金融本质认识不清有关。金融的基本作用是配置资金,金融是个服务行业,最优金融体系取决这一体系如何把动员起来的资金进行最佳配置,获得最高的回报率和竞争力。与发达国家高技术和重化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不同,中国有竞争力的是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部门或者是资本密集型部门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生产环节,相应的金融体系应该以中小型的地区性的金融机构为特性。
上市融资应承担更多真实成本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贝多广
《财经》主办“新闻媒体与金融改革高级研讨会”2004年6月1日
关键词:竞技运动;发展;态势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4—00088—04
奥运会作为最高级别的体育盛会,呈现给世界的是竞技运动能力的最高水平。2012年伦敦奥运会早已落下帷幕,中国代表团获得排名金牌榜第二和奖牌榜第二的好成绩,这一成绩打破了我国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创造的32枚金牌的海外参加奥运会的最好成绩纪录。成绩的获得固然离不开广大体育运动工作者的努力付出,但是繁荣发展的竞技体育背后带来的是我国群众体育的明显滞后,全民体质的逐年下降、众多慢性疾病的高度频发等,无不彰显着长期大力发展竞技体育而忽视群众体育所带来的弊端。本文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为主线,根据竞技运动的主要特点,多角度分析竞技体育在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旨在使用我国体育运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竞技运动的概念界定
何为竞技运动?至今,我国体育运动理论界也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竞技运动的概念问题不单纯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竞技运动本身生存和发展关系非常直接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劳动是竞技运动起源的内在条件,游戏是竞技运动起源的人性本能,战争是竞技运动起源的外在动力,宗教是竞技运动起源的精神土壤。在我国,将竞技运动亦称为竞技体育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同,俨然已是当代体育的核心部分。它以比赛作为基本的形式,且具有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与社会有着广泛的结合面,从而产生多方面的效益。一般把竞技运动概念解释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身体能力、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比赛”。在这种观点的导向作用下,直到今天,只要一提到竞技运动,人们就会认为这是指以“夺标”、“争冠”为目的的高水平竞技运动。高水平竞技运动,亦称“精英运动”,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高水平的运动表演或成绩主要服务于经济、政治或其他社会目的。任海等通过研究将竞技运动概念定义如下:竞技运动是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及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不管是在高水平竞技运动中还是学校体育或群众体育中,都有竞技运动形式存在,也就是说,竞技运动在当今社会是各项体育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2 我国竞技运动的主要特点
1959年3月,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在德国举行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获得了中国竞技体育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从此以后,国际各种竞技运动会上就常常会看到中国人的身影以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并且听到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回荡在赛场上空。中国自1979年回归到奥运比赛场后,逐渐形成了以竞技运动为核心的体育运动发展模式。
在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模式上,在借鉴多国竞技体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与考虑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建国初开始我们就采用了举国体制。举国体制就是举全国之力发展体育,其形成是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等共同决定的,在建国初期和后来很长一段发展时间都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乃至国际形象的提升带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举国体制是以政府为主导,主要通过行政手段管理竞技体育事务,统一配置竞技体育资源的管理体制。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举国体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但是竞技运动的举国体制是中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主要特点,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伦敦奥运会后,举国体制究竟应该如何改革才能更加适应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是一个值得广大体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3 我国竞技运动发展态势的展望
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表彰总结大会上提出我国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这为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前进道路。中国体育将面临一场广泛而重大的功能百分比的再分配,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化,而竞技运动的改革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伦敦奥运动会后,应该重新审视高水平竞技体运动在整个竞技运动的地位。打破竞技“为国争光”的思路,对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进行革新,重新对国家体育总局的组织形式、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体制进行调整和完善。我国综合实力的高低,可以通过很多方法和途径去证明,在奥运会上获得的奖牌数量只是其中的途径之一,而不是唯一。
3.1 竞技体育的管理模式将得到改变
传统上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一直采用的是举国体制的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和运动项目职业化、市场化的发展,俱乐部和各行业协会将成为主导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力量,国家体育总局将成为一个独立的管理部门,而不应该成为市场的主体,各俱乐部根据市场需要,培养优秀运动员、运动队,组织不同级别的比赛,做赛事宣传与推广,让不同地域的优秀运动员进行人才市场选择与流动,让人才、项目等都拿到市场上进行选择,优胜劣汰,走上职业化发展道路。
3.2 竞技体育应与群众体育结合,改善国民体制健康与慢性疾病的发生
竞技体育必将与群众体育更多的结合,竞技体育独大的传统格局将被打破,多种竞技体育项目群众化将成为趋势,改善国民体质与部分慢性疾病。目前,影响国民体质下降的因素有很多,但体育运动较少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居民身体活动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其后果就是居民体质降低,身体健康水平的低下,慢性疾病高发。中国进入慢性病高负担期,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八成国人懒得动,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缠上崛起的中国,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电子产业和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予了电子游戏的发展动力,电子游戏在各个群体中广受欢迎,开展得如火如荼,形成了一种产业。广大青少年是电子游戏的狂热追随者,而长期的沉溺于游戏之中,势必造成一系列的严重后果。青少年的体质与健康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未来的兴衰,青少年体质问题以及慢性疾病的运动疗法将成为中国体育的主流发展趋势之一。因此乔玉成通过体育锻炼、平衡膳食、戒除不良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人的体质水平,通过发展科技消除对人类体质发展不利的基因,以抵消人类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退化。
3.3 竞技运动应进行市场改革,妥善处理运动员退役安置问题
高水平竞技运动应该进行市场改革,在竞技运动发展同时考虑运动员选材、文化教育、职业培训等问题,妥善解决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等问题。高水平竞技运动作为一种可供观赏的商品,其价值具有特殊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高水平竞技运动的作用体现可表现为发挥政治外交功能、振奋民族精神、刺激科技进步、促进文化传媒的发展、满足娱乐需要等方面。尽管我国高水平竞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巨大,但当今其在我国的发展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水平竞技运动作为一种职业,其发展水平如何往往可以由从事这项运动的人数多少来判断。我国长期以来竞技运动员主要来自于家庭贫困的孩子和有一技之长的青少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就业观、人生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高水平运动员退役之后的安置与保障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的社会现状,使得更多地青少年与学生家长在选择从事竞技运动时多了一些顾虑。此外,在我国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下,能吃苦耐劳、刻苦训练的孩子和舍得孩子吃“苦”的家长也越来越少,同时在全民体质普遍下降的大背景下,高水平运动员的选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我国举国体制下的高水平竞技运动员究竟有多少人可能很难统计。大多数高水平运动员由于缺乏系统的文化学习,除了运动技能本身以外,没有其它额外的生存技能,虽然目前部分省市体育局定期对运动员组织一些技能培训班,但由于个人认识、文化背景、训练安排等因素影响,真正对运动员就业所带来的帮助有限。计划经济时代,可以由政府出面进行工作的安置,而今市场经济时代,高水平竞技运动员的就业朝着自主选择出路的方向发展。如何保障这些运动员退役后的二次就业问题,将是我国体育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因此,在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基础之上,如何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生存技能在一段时间内将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3.4 竞技体育的社会推广将与休闲体育的发展紧密结合
休闲体育是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对增进健康、强健体魄,预防疾病与康复,提高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生活内容与加强人际关系,以及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等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随着节假日的增多,居民的休闲时间将越来越多,体育将成为人们休闲时的一个必要手段,层出不穷的运动游戏和运动项目将满足人类社会在休闲时代所需要的身体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随着奥运会成绩的取得,使得国人一段时期内会增加对体育项目的喜爱与参与,调查发现,对我国部分城市居民参与的体育项目的调查显示,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位居居民最喜欢的项目前列。同时,非奥运会项目但能广泛开展的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的项目也受到了广大居民的喜爱,将成为今后群众体育发展的方向。比如太极拳、气功、五禽戏、健身操、快走、慢跑、跳绳等运动形式,节奏不是太快,适合那些常年受慢性病折磨的群体。竞技运动融汇于全民健身运动中,可以激发广大锻炼者的积极性,提高运动的实效性。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应该多方面创新大众健身与竞技运动结合的形式,一方面普及多种竞技体育项目,为竞技体育项目培养更多更基层的优秀后备人才,另一方面创设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的非奥运项目,培养特色项目,使其普及化,如在我国北方地区流行的“僵尸舞”,刚开始只起源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后来经过黑龙江省群众体育比赛推广,现已推广到东北三省,其整齐划一的动作、对身体各方面的锻炼也深受居民的喜爱,成为了当地居民体育锻炼的必备之选。今后应该动员社会力量创新大众健身与竞技体育运动结合的形式,以群体运动的形式组织,以竞技运动的形式表现,使我国竞技体育运动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3.5 竞技运动将继续加强运动风险管理,切实做好运动员的保障工作
运动风险伴随着竞技运动的发展而存在,近几年我国运动风险事件频发使得更多人关注竞技运动的负面效应,也使得诸多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就各体育院校的运动会而言,很多学校的运动会只成了形式摆设,减少开办次数或是不得不开。普通群众对于运动技术风险的不了解、运动队过份追求运动成绩而忽视运动风险等都是影响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运动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运动员在从事竞技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将大打折扣。作为体育职能部门,必须加强运动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规避等问题,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有效降低和避免风险发生几率,加强运动员的个人保险、保障工作。
4 小结
竞技运动的定义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界定,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结合与发展将成为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将竞技体育整合不同的体育运动形式发展,将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体质健康带来促进作用,竞技体育的发展涉及的方面很广,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势必受到诸多方面的阻隔与挑战,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军事利益、社会利益等,这就需要广大的体育从业者转变意识,适应发展,使得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能早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胡亦海.竞技运动起源辨识、历程断想、功能启迪[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5):5—8.
[2]田麦久,雷厉,田烈.我国竞技体育理论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12(7):46—52.
[3]周爱光.对竞技运动概念的再认识[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6):5—6;10.
[4]任海“竞技运动”还是“精英运动”?——对我国“竞技运动”概念的质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6):1—6.
[5]赵建新,王浩,杨永晶.竞技运动与竞技体育差异分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26(6):89—92.
[6]布赖恩·麦克利克,刘文浩.美国的体育与竞技运动:两者的比较与对照[J].体育学刊,2000(3):123—128.
[7]孙科,杜成革.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及其变革走向[J].体育学刊,2012,19(1):19—24.
[8]刘玉锋.八成国人懒得动,“生活方式病”缠上崛起中国[EB/OL].http:///20120902/n3521 16619.shtml.2010—09—02.
[9]刘建和,毛俐亚,岳海鹏,等.影响北京奥运后中国竞技体育走向的几个因素(论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1—5.
[10]乔玉成.进化·退化:人类体质的演变及其成因分析——体质人类学视角[J].体育科学,2011,31(6):87—97.
关键词:国外天然气;经济;特征;建议
1、国外天然气产业概况
天然气作为一种优质、环保能源,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一种特殊商品,从被开采出井口到配送给终端用户需要特殊的运输方式。当前,全世界天然气运输主要采用两种方式:管道传输和液化运输,管道方式是其中的关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每年全世界约75%的天然气通过管道网络传送到终端用户手中。从产业组织角度看,依靠固定管道网络来传输其产品的天然气产业典型地表现出网络型产业的特征。天然气运输管道投资具有资金密集、回收期长和沉淀性强的特点,管道运营企业的边际成本长期低于平均成本,规模经济特征明显,由一家企业来提供此服务是最具效率的,并且管道网络能够较长时间运营,经济租金持久存在,天然气管道网络一旦投资建成,管道网络运营企业在相对于消费者的谈判中便拥有了较强的市场势力,具有自然垄断性。因此,天然气产业由于技术和经济上的原因成为了规制研究的重点。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天然气产业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规制体系,并仍处于不断完善之中,我国天然气产业起步较晚,行之有效的规制体系缺位已成为制约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国外天然气产业发展特征
从世界范围看,多数国家天然气产业的发展普遍经历了几个阶段。初期,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所需投资巨大,尤其在管道输送设施方面,为了加速管网设施的建成和保证投资能够得到合理回报,各国政府通常赋予了天然气企业垄断专营特权,部分国家甚至采用国家垄断方式。企业的运营通常是纵向一体化的,集天然气采购、运输、销售和配送业务于一体,向终端用户提供捆绑式服务,政府则对整个产业实行严格规制。在此情况下,天然气产业基础设施发展很快,管道运输和配送网络迅速铺开。
随着管网设施的建成,垄断导致的低效率逐渐受到质疑,多数国家以竞争机制的引入为重点,一方面对纵向一体化企业进行分拆,或要求其向终端用户提供非捆绑式服务,另一方面开放管网系统,使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天然气的管输和销售业务,形成竞争格局。同时还赋予终端用户更多的选择权,允许大批量用户直接从供应商处购买产品。此时,天然气价格不再受政府控制,定价以市场方式进行,规制的重点集中于第三方对于管输网络的接入和管输费用。
天然气产业进一步发展,管输网络和地方配送系统进一步放开,天然气产业链各个环节都由独立企业进行运营,不再存在任何捆绑式服务,包括居民用户在内的终端用户具有更多的供气选择权。天然气交易现货市场之外还出现了二级市场、期货市场,现货交易、短期合约取代长期合约成为主导,天然气产品定价市场化,竞争范围扩大。政府仅对管输和储存网络的接入、网络的使用费率进行规制。
天然气管道输送网络具有“瓶颈”性质,多数国家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多是以管网运输设施的建设为标志,其完善程度代表了发展阶段,并伴随着一系列竞争性市场的形成。天然气产业内部出现了自然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自然垄断主要集中在输配存环节,竞争局面则出现在生产和销售领域。规制重点集中于输配存环节,总体表现出放松趋势。
3、国内外天然气价格研究
从国际天然气价格来看,2012年马来西亚出口平均价格为3814元/千立方米,俄罗斯出口平均价格为2232元/千立方米,我国2012年进口LNG和管道天然气的平均价格为2809和2744元/千立方米。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的天然气平均实现价格分别为1125元/千立方米、1282元/千立方米1299元/千立方米,明显低于国际市场水平。
由于国内天然气价格与进口天然气价格之间存在倒挂,进口天然气较多的上游企业承担了很大的亏损。例如,中国石油公告其2011、2012年销售进口天然气和LNG累计亏损达214、419亿元(经营利润口径)。若维持目前气价水平不变,亏损额度将随着进口量的增大而迅速扩大,明显影响上游公司的盈利能力,打击加大进口的积极性。因此,上游公司成为了推动天然气价格调整的最主要利益相关方。
过去,中国与俄罗斯的进口天然气管线谈判陷入僵局,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气价问题,以去年数据估算,若按俄罗斯平均出口气价进口天然气,则上游公司需承担倒挂达1000元/千立方米左右,仅考虑东线进口量380亿立方米达产情况下,上游公司亏损将达到300亿元以上。
天然气气价相对于替代能源具有明显优势,这是消费量大幅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但除民生用气外,其余用气领域的公共属性不强,当前较低的定价水平未能反应天然气资源的稀缺性,造成了资源可能向低效率行业分配的现象,更加剧了当前天然气供需的紧张,也是对天然气资源的一种相对浪费。
在北美和西欧相继放松天然气市场管制之后,天然气市场的改制与重组一时成为国际天然气经济研究的热点。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区或国家的天然气市场体制结构和运行机制、政府的管制政策、市场供需现状与趋势、天然气交易、市场参与者的构成及其市场地位、所有制结构和发展战略等。在这方面,国际天然气信息中心(CEDIGAZ)的研究成果较多分析也较深入透彻。涉及到亚洲、拉美、西欧、东欧和欧盟天然气市场。
CEDIGAZ在分析研究了亚太地区的天然气市场现状后指出,亚太地区天然气市场的发展与地区内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天然气基础设施薄弱,需要加紧建设并加大投资力度,地区北部的国家仍以进口LNG为主要能源,南部国家需加强管网建设以促进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据21世纪后欧洲天然气工业的重大变革,天然气市场重组及全面开放的情况,CEDIGAZ又对欧洲天然气市场进行了专题研究,重点研究了欧洲天然气市场的上游公司和下游公司、欧洲天然气贸易、天然气公司战略及欧洲天然气供需总趋势等。
4、我国天然气发展建议
我国天然气经济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自上世纪末以来关于天然气政策法规、项目技术经济评价、天然气工业发展战略、天然气市场与价格、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天然气工业政策的研究和价格改革建议,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采纳或应用。国外当前研究的重点也是我国天然气工业和天然气市场发展即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我国天然气经济研究除了继续关注国内天然气工业动态,研究天然气工业和天然气市场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外,还应加强国内外天然气资源潜力和供需远景,市场管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进口天然气资源,包括LNG的经济问题、天然气供应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国外天然气价格变化与形成机制对我国天然气价格和市场需求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结语
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使用天然气,但是这些国家的天然气产业,或者还处于起步阶段,或者还未建立现代规制框架,或者大量依靠进口而缺少高压管输网络,因而分析范围就主要集中于美国和欧盟国家。重视国内天然气工业统计与分析研究,开发和建设我国天然气经济数据库,编撰权威的中国天然气工业年度报告与发展展望,可以为国家制定科学、合理的天然气工业和市场管理政策,以及为油气公司拟定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企经营者;动态化管理;激励约束;动态股权激励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9-0042-05
为破解以企业经营者为代表的企业各类核心员工的激励难题,现代企业不约而同都会想到选择各种灵活多样的股权激励方式,但股权激励机制需谨防适得其反。《第一财经日报》曾发表乔新生文章,列举了如下案例:“店小二干活不赖,东家高兴,决定涨工资。店小二磨磨蹭蹭不出门,东家奇怪,琢磨半天,恍然大悟,决定把店里的股份奉送两成。办理完交接手续,店小二一屁股坐在炕上,不动弹了。东家心中不痛快,问为什么还不去干活。店小二微微一笑,我也是股东,现在平起平坐了。”上述虽然只是个虚构的案例,但从中不难看出企业经营者一旦成为股东后的普遍心态。企业股权激励机制的危险可见一斑。
纵观全世界从过去到现在上演的一幕幕不合理的国企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丑剧,成就此极少数人造富机制的元凶是严重的分配不公平(按职务等级而非按贡献等级决定分配)、权力不公平(信息不对称、行使权利成本差异导致大小股东博弈不均衡)体制和资本市场上公司圈钱、股民投机。在民营非上市企业,也需要妥善解决经营者和员工因实施股权激励而产生的各种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好上述问题,对于企业的股东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者来说,是对其所持管理思想、管理经验、管理方法与思维模式的一次新的严峻考验。
一、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方式存在的问题
对以经营者为代表的企业关键人,在传统的各种激励体制下尽管也有不少用于分配激励的短、中、长期激励方案,各有其长处,但也有各种问题。比如与业绩直接挂钩的物质奖励,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员工越富裕这种低层次生理需要的满足越不强烈,其边际激励效用递减的效果越明显,而对大多数企业经营者来说一般都恰好符合这个“比较富裕”或“非常富裕”的前提条件。在股权激励诸方案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股票期权激励方案,但该方案的实现受证券市场外在影响大于受个人内在经营努力程度及结果影响,若应用于垄断性行业企业,更加上企业经营环境的得天独厚,高管努力程度与企业经营绩效更加不成正比。这种结果与行为的不相关性使股票期权对高管的激励约束效果实质上打了大大的折扣。另外,如上述案例所述的直接授予实股或以虚拟股权进行激励也未能达到想像的效果。对此,认识到股份制也有缺陷而对经营者持股制度施以动态化改造的动态股权制改革,固然提出了股权动态化激励约束并进的思想,但在对所有应用对象的影响力及实施股权和分红动态化的方法上,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或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主要表现在:首先,该模式下所设立的岗位股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体制影响而不能完全按照员工的实际能力和绩效划分,岗位股一旦确定又将使以后的分配受到很大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难以通过提高工作绩效来弥补此方面的先天缺憾。并且,同一岗位事实上形成平均主义分配,如两个持股相当但个人绩效却相差较大的高级经理,主要收入的分配所得却是相同的,这种情况必然挫伤贡献大者的积极性,对其后续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其次,股权变动依据不尽合理。动态股权制的“动”体现在高管等关键人股权变化与企业总体业绩挂钩,贡献股即以此为据进行奖惩。这种关联虽迫使掌握信息的关键人出于自身利益而相互监督,但由此产生的问题也很多:一是责任归属不合理,一旦出现集体性的责任承担必损害真正的贡献者;二是股份增加的关联因素可能是团队绩效而与实际可划分的个人业绩脱离,容易造成搭便车;三是限于岗位和等级因素,很难保证多数人获得贡献股增量,致使事实上普通员工股权比例将一直下行,造成企业内不同群体在贡献方面的发展机会不均等、不公平。
如上所述,传统的股权激励方式并非是破解企业经营者激励难的一味灵丹妙药。与这种赋予股东身份类似的激励方式还有职务提拔等,也是同理。由此可见,尽管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在努力推动促进企业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各项改革,这种呼吁改革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但由于缺乏能在收入分配和人员管理上真正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思想本质的具体可行的操作模式和可相互比较的业绩衡量体系,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很难真正让这一科学管理的思想得到落实。在此背景下,寻找一种更符合企业经营者等核心员工心理特质且更具激励约束效果的新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便十分重要。
二、构建动态化激励约束机制,破解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难问题
1. 明晰激励思想。一般认为,高管和其他各类关键人员适用有条件或无条件赠送或购买实股以及配置岗位虚拟股权等股权激励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方式选择本身不是影响激励约束效果的主要因素,而在于获得及行使这个权利需要什么条件,获得股权后又应该如何动态调整以不断适应人才真实价值的变化,这才是主要的。第一,在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上,不管对何人才,实股还是虚股,股权激励均要严格门槛,明确购买或以现金奖励换股份及分配虚拟岗位初始股份的程序,确保公平,让真正有贡献者而不是特权者获利,对各层次都应该控制持股者比例,而不是对某层次搞一锅端且平均化的全层次无差异激励。第二,股权激励实施后,要定期实施股权结构的全员化分层次的动态调整,以使持股者消除惰性,时刻有股权的危机意识,并使多做贡献者的股权能通过业绩的竞争逐渐增加。要避免权力者自定贡献自我加冕。要区分层次订立绩效标准,分层次实施股权动态化。切不可让权力介入对贡献的认定,以岗位标准代替贡献标准,不可将激励少数关键人建立在使多数人或基层做贡献者应得利益受损的基础上。
2. 建立激励模型。本着按股份(或级别固定比例)分配与按业绩比例分配统筹结合思想,在员工期初股权比例基础上,按其业绩比例采取加权方法计算综合动态分配率。公式如下:动态分配率=[期初股权比例+(可用于比较的个人业绩/总业绩-期初股权比例)×贡献分配率]/全体员工动态分配率之和。如果用Rn′表示某员工当期动态分配率,Rn表示期初股权比例,Pn表示可比较的业绩,∑Pn表示可比较的个人业绩总和,∑Rn′表示员工当期动态分配率总和(易证∑Rn′=1),r是股东大会通过的当期贡献分配率,则:Rn′=Rn+(Pn/∑Pn-Rn)×r=Rn×(1-r)+(Pn/∑Pn)×r。
3. 激励模型的应用。此模型可用于对现有激励工资(与团队绩效或企业效益挂钩)和股份分红方案的改进,也可应用于其他薪酬类型(如表1所示)。
针对表1中不同切块比例的各类报酬形式,基于管理者不同的管理风格和期望达到的目标,可选择以模型所设计的分配计算方式来总体取代现有的各种薪酬组合,亦可按类型逐项取代,重新计算高管及员工的报酬分配,起到按岗位与按业绩相统筹、历史贡献与现实贡献相协调的作用。
以动态分红为例。假设有一家兄弟股份公司,弟弟股权为3%,哥哥97%。在弟弟当年经营业绩分别是0万元、10万元、50万元、100万元四种情况下,假设在此用于比较的总业绩∑Pn为100万元,r经兄弟协商为30%,则弟弟、哥哥两人动态分配比例为如下集合:(2.1%,97.9%),(5.1%,94.9%),(17.1%,82.9%),(32.1%,67.9%)。而此前不论何种情况,无论弟弟和哥哥是否努力,他们分配比例始终为(3%,97%)。两者之间在应用模型前是一种不平等的分配博弈关系,而应用后他们之间的分配关系发生了“接近本质层面”的改变,双方利益均得到兼顾,成为一种合作关系。这种更为和谐的分配关系必将激励弟弟努力工作,从而推动企业效益持续改善。
4. 应用效果分析。模型的设计使员工在传统分配方式外获得其当期贡献增量(或负贡献减量),能强化对员工短期行为的激励约束。它巧妙运用了加权平均法。常规的加权平均法用于根据对指标的评分及某指标的所占权重进行合并分值的计算,而此处它只是用于对分配比例的计算。由于两块需要进行加权的股权比例(或是以固定工资或岗位津贴等所占比例转化而来的按岗位的固定分配比例)和业绩比例的所有员工的总和均为1,经过加权后,所有员工得到的综合动态分配率的总和也必然为1,这验证了模型设计的正确性。作为管理者,只须适时调整模型分配中的不同加权项目所占的权重,即可达到不同的激励或约束效果。同时,更为巧妙的是,按模型计算出的分配比例进行组织内部某种类型收入的分配时,如果将所有员工应得收益的规定比例不分配现金而转增股份(实股或岗位股等虚拟股份),会出现转增后所有员工股份比例按下述规律变化:若该员工当期业绩率相对期初股权比例或岗位虚拟分配比例上升(即Pn/∑Pn大于Rn)时,转增后新的股权比例上升;若业绩率下降(Pn/∑Pn小于Rn),则转增后新的股权比例下降;若业绩率与按各类员工所处岗位应该达到的绩效比例(即对应每位员工预先设置的岗位分配比例或是法定股东的股份比例)相称,则转增后股权比例等于期初股权比例而维持不变。这意味着如果法定股东(实股股东)或以岗位价值参与虚拟股份分配的虚股股东们在出现工作懈怠的情况下,其现有股东地位的稳固性也将逐渐减弱,除非其相对业绩在团队中达到与其地位(岗位、职务)相符的应有程度或者更好,股权份额将维持原状或会“绩增股涨”,方能保证或提升其在整个股东团队中的地位。
5. 应注意的问题。在以动态股权激励模型计算出的分配所得转增已持有的股份时,对员工所持有的属实股可用股抵现,对所持有的虚股则不抵减分配的现金,而将计算所得的收入按事前确定的可转比例以面值换算成相应股份直接增加原股数进行处理。
三、“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激励方法与传统激励方式比较
1. 组合方式的不同。相比一般传统方法只是简单将几种激励手段搭配使用,本方案试图通过设计一种有机嵌套的混合机制来实现创新。动态配置资源有利于组织增效,但常见的动态化手段在运用上采取的是组合式方式,各手段相互间不发生关系。本方案则通过分配模型构建,以分配活动为基础,有规律地将企业高管的收入、股权和岗位嵌套链接成一个交错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系统中一个元素按某比例变动都将引起其他元素同时对之响应,即建立起比例化渐变管理方式。此种方式的好处是:无论是对高管收入的控制还是对股权和岗位的控制,是硬化了软手段而软化了硬手段,从而使得无论是软手段还是硬手段的应用都刚柔并济,效果显著且更以人为本。比如在硬性手段使用上,强调以业绩为基础,通过业绩变动影响股权比例,当股权比例渐变低于岗位任职所需股权额度后,实施岗位调整。与传统方式不同,这里业绩与岗位变动挂钩是以股权为中介,不能直接影响岗位。此处业绩是特指能用于收入动态化分配计算的个人指定类别业绩,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扩大化概念,这样利于高管集中抓指定业绩项目,而摆脱除监督之外的其他事项干扰,也利于高管群体之间各负其责,便于相互比较。
2. 动态化实现方式不同。与动态股权制相比,本方案在收入动态化、股权动态化及岗位动态化实现方式上进行了创新。第一,在收入分配上,动态股权制是按劳、按资与按贡献分配三位一体,采取的是劳动工资、虚拟岗位股分红、对高管等特殊群体奖励(或扣罚)贡献股的方式。对虚拟股份分红,也是完全的按股份分配,如果站在同一级角度对此进行相互比较,会发现这种按资分配方式福利化倾向明显,并不能产生激励约束效果。而以贡献股来奖励或约束高管,这实际上是一种团队激励工资计划,只不过是以股权代现金实施激励,针对的是特殊的人群,挂钩的是团队绩效(企业效益)而非个人绩效,这将因不能避免搭便车而降低激励约束效果。本方案采取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分配方式,只要股东大会或董事会作出表决,则无实施障碍,能替代原方案适用于激励工资以及分红计算,挂钩的是个人绩效相对值及个人所处岗位相对分配价值,既强化了与高管个人绩效的正向联系,减少了搭便车现象,又能顾及其现有岗位的固定分配权(或股权),两者折衷还能起到统筹平衡不同利益主体诉求的积极作用。第二,动态股权制在股权动态化上不能使人人都有权公平参与竞争并获得贡献股的奖励。在本研究中,所有员工都有机会凭个人贡献实现股权比例的增减同向变动,这更有利于促进公平、强化同级竞争,进而强化激励约束效果。在按上述新计算的动态分配比例进行红利分配时,可将其中一部分以发放股票而非现金的方式转增股本,这会使股权比例发生有规律变化,与当期业绩增减形成同向对应关系,实现以渐变方式撼动股权根基,在压缩“养懒汉”空间之时亦符合弹性原理,不一棍子打死,而是硬中有软,充分给予人选择自己理性行动方向、努力提高绩效,而绩效改善之时,亦可能是股份回升之日。股份的增减趋向取决于员工业绩率(反映员工的相对努力程度)与期初个人所持股份比例的比较。这样,在动态分配收入的基础上,又进而实现了与股权结构变化的联动,软硬手段交叉嵌配的效果是“1+1>2”。第三,动态股权制在岗位变动上采取的是传统的按能力和业绩进行选拔和聘任的管理方式。本研究在岗位初始聘任上是延续的,在聘后管理上通过划定不同岗位任职及续聘所必备的股份比例条件,以更为弹性地实施“业绩比例―收入分配比例―股权比例”的联动机制,渐变影响岗位去留,方便对员工进行预警,体现组织的关爱。这比之直接使员工升迁或降职的方式更含蓄更有弹性,显然更符合知识经济时代注重人性化管理的潮流。
四、“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激励思想评析
1.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三个功能。第一个功能是用以改善一切涉及分配的问题,包括各种收益资源的分配,如股权分配、股权分红、工资分配、奖金分配及福利分配、权力分配等其他资源分配,还包括承担责任比例(负收益)的分配。这是它的基本功能。第二个功能是用以改善股权或岗位等因素由于过于固化缺乏弹性而影响股权或职务等因素的激励效果。这是它的核心功能。第三个功能是用以实施动态化的岗位管理。通过将一定的股权比例与岗位聘任挂钩,从而形成从收入到股权,从股权到岗位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机制,产生比一般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更大的激励约束效果。本功能属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扩展功能。如果三个功能齐备,即同时在管理实践中运用,那么所产生的激励与约束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2.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适用范围。该模型能适用于以下方面:首先,它能对现有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教科书中所介绍的职位工资、技能工资、绩效工资等传统工资体系存在的激励缺陷加以修正和完善;其次,它能应用于各种股权激励设计方案中,提升现有方案的激励约束效果,解决所存在的诸多不足;再次,在收入分配上,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可以自成体系。动态股权激励模型能广泛应用于股份制及非股份制的任何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理论上对政府行政机关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分配活动亦适用。最后,动态股权激励模型除了能适用于对收入分配活动的改善,而且对一切有形或无形资源的分配均适用,可以大大提高激励约束效果。因而,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激励理论与方法的提出,不仅极具理论意义上的创新,而且具有极其强大的实践价值和极其宽广的应用空间。
五、小结
与传统激励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相比,动态股权激励模型通过用股权激励的有关做法,吸收相关激励方法的长处,借鉴传统组合式激励方案的优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有机融合、兼收并蓄的激励理念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该模型在解决人力资源的激励与约束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运用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改进国企经营者各激励方案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本文围绕动态股权激励模型,以收入分配改革为切入点,通过比例化精确及有弹性的管理方式,从收入分配、股权激励、岗位聘任三方面同时建立起动态化联动响应机制,能极大地强化对国有企业高管的激励约束效果,也必将在客观上更加有助于发挥这类关键人群体的积极和重要作用,促进企业管理机制的健全和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宿春礼.现代公司股票期权方案设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宿春礼.现代公司员工持股方案设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罗辉.再造企业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郑玉刚,盛儒青.动态股权制与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07,(22).
[5]郑玉刚.动态股权激励静态模型[J].上海经济研究,2008,(1).
[6]陈庆杰.职业素质对经理人逆向选择的制约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
[7]郑玉刚.企业经营者的股权设置与分配策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9).
关键词:城镇建设 经济发展 隶属度函数 协调系数 协调发展
问题的提出
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最早出现在钱纳里1975年出版的《发展的模型:1950-1970》一书中,通过模型回归,提出了城镇化率与人均GDP的一般对应关系。汪金敖认为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王波对经济与城镇化的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经济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但对于我国目前的城镇化建设状况如何,是否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理论界存在很大分歧。
占主流的观点认为我国的城镇化严重滞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另一种意见则是觉得前者夸大了中国城镇化滞后的程度,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大体合适,只是略微滞后。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不是城市化滞后,而是隐性超城市化。不管是超前还是滞后城镇化,以前的研究主要是静态的研究,鉴于此,本文采用基于熵值法的动态评价方法对我国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情况进行动态研究,以求能客观反映我国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否相协调,首先要对两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选取,本文按照客观性、科学性、完备性、一致性和数据获取可能性的原则,结合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数据资料的来源情况,最终筛选出31个能比较集中反映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经济指标12个,城镇指标19个,具体指标如表1所述。
动态综合协调系数的计算
协调系数是指某一系统与其它系统相适应的数值,反映了隶属于“协调”这个模糊集合程度的指标,其取值为[0,1]之间的实数。协调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W表示协调系数,X为子系统实际发展水平;X *为协调发展水平;K=2/S,S为方差,W(i/j)是i子系统对j子系统的协调系数;W( j/i)是j子系统与i子系统间相互协调发展程度的协调系数;W(i, j)是i系统与j系统的综合协调系数。若实际发展水平越接近协调发展水平时,协调系数越大,说明协调发展程度越高;实际发展水平与协调发展水平的离差越大时,协调系数越小,说明协调系统协调发展程度越低;当实际发展水平与协调发展水平相等时,协调系数为1,说明系统完全协调;当实际发展水平与协调发展水平的离差趋于无穷大时,协调系数趋于0,说明系统完全不协调。可见,协调系数能反映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通过协调系数可以直观、方便的评价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状况。
本文通过选取我国31省市1995、1997、2000、2003、2005、2007和2009年七年的数据,首先采用墒值法和理想点法相结合的时序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出我国1995-2009年的城镇化综合动态发展水平和经济动态综合发展水平,再结合隶属度函数,运用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了1995-2009年我国31省市的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动态协调系数,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分析
(一)协调系数等级划分
协调系数的大小表示其协调程度,它的不同区间划分可以作为不同协调程度的衡量标准。为了使协调系数更直观地评价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结合相关协调发展研究的理论,本文把协调系数划分为6个等级,协调系数大于0.6即达到协调状态,如表3。
(二)我国各省市城镇建设与经济水平的协调发展结果分析
我国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区域差异明显,东部最好、中部次之、西部较差。我国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东部协调性较高,中部次之,西部较差,东西部差距较大。我国东部地区的省市,除福建外,其它省市的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系数都大于0.6,均达到协调状态,其中,北京、上海和广东三省市的协调系数最高,均大于0.9。中部地区除河南和河北两省的协调系数小于0.6外,其余省市的协调系数都大于0.6,已达到协调发展状态,但协调系数最高的湖南也只有0.791,落后于东部地区很多省市。西部地区的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较差,除重庆、四川两省市的协调系数大于0.6外,其它11省市的协调系数都低于0.6,属不协调发展状态,其中、新疆和青海三省的协调系数低于0.19,为极度失调状态,西部13省市的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较差,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也存在一定差距。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系数W(i, j)是由W(i/j)和W( j/i)两部分共同决定的,如果W(i/j)值大于W( j/i)值,表明i系统优于j系统,即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城镇化建设水平,是滞后城市化建设;反之,如果W(i/j)值小于W( j/i)值,表明j系统优于i系统,即城镇化建设水平高于经济发展水平,是超前城市化建设。从计算出来的W(i/j)、W( j/i)和W(i, j)值来看,只有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和重庆六省市的W(i/j)值与W( j/i)值差距较小,这六省市的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系数比较高,均大于0.8,其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达到良好协调状态。其余25省市的W(i/j)值都大于W( j/i)值,即这25省市的城镇化建设都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其中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北、湖南、海南、重庆和四川12省市的综合动态协调系数虽然都大于0.6,但其城镇化建设水平仍然滞后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建设水平仍有待提高,而、新疆和青海等省市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忽略了城镇化建设,其城镇化建设远远滞后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亟需大力增强城镇化建设力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趋势增强。从1995年到2009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大部分省市的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协调性趋势增强,从1995年到2009年选取的七年样本计算出来的静态协调系数来看,1995年,我国只有北京、上海和广东三省市的协调系数大于0.6,到2003年,已经有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和湖南等16省市的协调系数大于0.6,但到2009年,除、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和贵州等10省外,已经有21省市的协调系数大于0.6。而从计算出来的7年的综合动态协调系数来看, 我国31省市中,有18省市的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系数大于0.6,只有13省市的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系数小于0.6,而且北京、上海、广东三省市的协调系数大于0.9,已达到优质协调发展状态,浙江、江苏两省市的协调系数也大于0.8,达到良好协调状态。所以总体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协调发展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协调性趋势增强。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从1995年到2009年,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趋势增强,但我国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区域差异明显,而且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这对社会发展产生种种消极影响。当前我国在生产、消费、人口、土地和环境等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无不与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相关。当务之急是明确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巨大战略意义,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土地政策和户籍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关系、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方式、健全投融资体系和增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等措施,缩小区域差异,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与经济水平的协调发展,从而进一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相关建议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发展规划。规划是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镇的基础手段和依据,科学合理的城镇发展规划可以有效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也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从而有利于我国城镇建设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区域差异明显,因此,要从实际出发,以协调为原则,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缩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差异。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基础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发挥效益慢等特点,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因此,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共建、共享发挥集聚效率和规模效率,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此外,国家应该在城镇改造、公路、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支持,地方政府要根据自身财力状况,重点支持城镇供排水、环境整治、信息网络等公用设施建设。同时,也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管理,应设立统一的城市公共资产管理机构,对城镇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运营、养护、维修、扩建、改进等环节,确保基础设施长效作用的充分发挥。
加强制度创新和城镇管理。要加强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财政投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制度和体制创新,为城镇发展创造条件。同时,政府要加强城镇规划、政策引导、信息咨询、投资环境和公共品供给等引导和管理,健全服务职能,提高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成德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0.10
2.汪金敖.农村城镇化: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J].求索,2000,5
3.王波.论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的良性互动[J].东岳论丛,2004(6)
4.孙永正.城市化滞后的弊端[J].城市问题,1999(6)
5.王大用.中国的城市化及带来的挑战[J].经济纵横,2005(1)
6.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关于“十五”时期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几个问题[J].宏观经济管理,2000(4)
7.邓宇鹏.中国的隐性超城市化[J].当代财经,1999(6)
8.姜波.警惕城市化泡沫[N].经济日报,2004.10
9.李晓莉.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阶段与推进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08(2)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gravitons send to graviton with reverse speed of 1.5×1010m/s, and calculates the deflection angle (about 1.75″) of thelight and the precession angle of Orbitof mercury perihelion (about 0.104″)through sun surface by graviton anti-digital model. The precession angle of a century of Earth Day is about 43.1808″, the theoretical and measured values are exact match. Finally it introduced the calculating formula of solar system planetary precession angle: cos?驻?棕=■=■≈0.99°.
关键词: 引力子;反速度;偏转角;进动角
Key words: graviton;reverse speed;deflectionangle;the precession angle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273-041 引力
1.1 传递引力的粒子——引力子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统一了天上和地下的力,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科学家成功地解释了行星、月球的运动,潮汐的成因等等,其中最伟大的成就是1846年发现了海王星。每隔76年回归一次的哈雷慧星也是因为太阳引力的牵制所致。今天,人类登上月球、卫星飞向蓝天、宇宙航行变成现实,哪一项离得开万有引力定律的计算?
同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相仿,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认为,任何物体周围都存在着引力场,而存在引力场的空间是弯曲的空间,更确切地说,是弯曲的时空,因为在他的理论中,时间、空间和物质早已融为一体,相互不可分离。爱因斯坦的新引力理论得到了许多实验成果的支持,譬如水星近日点的进动,恒星的光线在太阳引力场中的弯曲,银河外星系光谱的引力红移。那么,引力场是怎样传播的呢,爱因斯坦从麦克斯韦那里得到启发,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既然电磁场是通过电磁波传播的,那么引力场看来也是通过引力波传播的;电磁场是通过“光子”使物体相互作用的,那么引力场理所当然是通过“引力子”使物体相互吸引的,可见引力场也同电磁场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爱因斯坦的引力波理论,究竟能不能成立?引力子究竟是否存在,物理学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围绕着这个问题的辩论常常是唇枪舌剑,难解难分。看来,人们只有找到了引力子或探测到引力波,才能检验爱因斯坦的预言是不是正确。引力子、引力波成了新引力理论的试金石。
1.2 引力子反速度的假设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成功的揭示了引力与质量、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为人们认识宇宙创建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但在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中出现这样的疑问:引力的本质是什么?引力能否量子化?引力产生的机制是什么?引力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这些是牛顿引力定律无法做出回答。后来爱因斯坦提岀了广义相对论,他认为宇宙时空因引力而成为弯曲的状态,他还认为引力以光速的速度传递着。这为人们认识引力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得出宇宙时空是弯曲的局部正确的结论,后被日食后光线是弯曲的这一实验事实所证明。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给出的引力空间只是一个几何场空间,说明了:引力场只是几何形式,还是无法回答引力的本质问题。而且他的光速是宇宙的极限速度概念极大的限制我们认识引力的本质。还有在广义相对论的理论框架中我们无法把引力量子化,因为在数学上出现了零为分母的现象,从而导致诸多的无穷大。无穷大可以说是数学上的灾难,将人们带进对宇宙永远无法认识的深渊!现在让我们摆脱爱因斯坦光速是宇宙的极限速度的概念,回过头来再看看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引力的本质就隐藏在这个万有引力公式中。只要我们假设引力具有反速度这个概念,揭示引力本质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我们假设引力子具有反速度这个概念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万有引力公式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在质能方程里能量与质量之比等于光速的平方,而万有引力公式中引力常数G的倒数正好等于质量与能量的比值,为此我们假设引力子具有反速度从理论上是可能的。那引力子的反速度等于1/G=1.5×1010m/s。有了引力子反速度这个概念,为我们打开认识宇宙反时空的大门,同样为我们打开认识暗物质的大门。这样我们就会突破认识引力的瓶颈。引力的本质就是引力子以1.5×1010m/s的反速度运动的结果,因这个过程总是吸收能量的,所以它表现出引力的效应。
我们知道万有引力常数G,表征着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F=G■(1)
那我们问1/G是什么呢?我们变换万有引定律的公式得:■=■(2)
对上式两边平方得:■■=■■(3)
上式中(M1·M2)2表征是质量M
即(M1·M2)2M(4)
(F·r2)表征是能量E
即(F·r2)E(5)
由此推出:■■=■(6)
上式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c2=■正好相反,所以我们提出引力以反速度传递引力的假设是有道理的。
2 用引力子反速度计算光线经过太阳表面的偏转角
爱因斯坦认为,由于太阳附近时空弯,从太阳表面附近通过的光线,轨道将发生偏转,偏转角由下式计算:
?驻?兹=■(7)
M和R分别为太阳的质量和半径,具体算出?驻?兹=1.75″。已知太阳的半径为R=6.95×108m,而引力子反速度为■=1.5×1010m/s。
那光线经过太阳表面时太阳中心对光子产生的引力使光线发生偏转,其偏转是太阳中心对光子的引力产生的,下面我画出光线经太阳表面所产生的偏转角如图1。
设一光线从点M出发,到达太阳表面的A点,假定光线不发生偏转继续沿着直线行走与太阳半径相同的路程到达B点,使四边形ABCO构成一个正方形,分别延长AB、OC到F、E,使四边形AFEO就构成一个矩形,则∠EAF就是光线经过太阳表面所形成的偏转角?驻?兹。
因为AO=AB,所以当光线不发生偏转到达B时所需时间为t,则t由下式计算:t=■=■≈2.346s(8)
由于引力子是以1.5×1010m/s的速度传递着引力,所以在约2.346秒钟的时间使光线在A点发生偏转正好到达了E,所以AE的距离由下式计算可得:
AE=t■=2.346×1.5×1010=3.519×1010m(9)
由于引力子传递引力时其反速度会产生变化,我们根据引力子反速度的数字结构可以求出引力子反速度的的变化率?驻■。
先列出引力子反速度的数字结构:
■=■ ■ ■ ■ ■ ■ ■ ■ ■ ■
≈1.5×1010×ms-1(10)
把■的一条27位联积数字链分成3条9位联积数字链,用n位联积数字链的JHH逐级收敛法则收敛得:
(1Б)
■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
把上述3个4级纳和数字的三联数字按顺序组合,用n位联和数字链的HH逐级收敛法则收敛得:
(4)
■■■■■■■■■
■■■■■■■■■■■■■■■
■■■■■■■■■■■
■■■■■■■
■■■
把■的另一条27位联积数字链分成3条9位联积数字链,用n位联积数字链的JHH逐级收敛法则收敛得:
(1)
■■ ■ ■
■■■■■■■■■■■■■■■
■■■■■■■■■■■
■■■■■■■
■■■
(2)
■■ ■ ■
■■■■■■■■■■■■■■■
■■■■■■■■■■■
■■■■■■■
■■■
(3)
■■ ■ ■■■■■■■■■■■■■
把上述3个4级纳和数字的三联数字按顺序组合,用n位联和数字链的HH逐级收敛法则收敛得:
(4)
■■■■■■■■■
■■■■■■■■■■■■■■■
■■■■■■■■■■■
■■■■■■■
■■■
通过上述运算,■数字结构的两条27位联积数字链,用n位联积数字链的JHH逐级收敛法则,最终收敛于同一个8级纳和数字的三联数字之中。
即:■■■
引力子反速度的变化率?驻■由下式求得:
?驻■=■(11)
代入数值得:?驻■=■=0.652
最后求出光线经过太阳表面时的偏转角?驻?兹
sin?驻?兹=■(12)
代入数值得:?驻?兹≈1.75″
1975年利用射电源进行观测?驻?兹的值,结果?驻?兹的值为(1.76±0.016)″与广义相对论的理论值符合的很好。
3 用引力子反速度计算水星在太阳近日点的进动角
对水星近日点进动的计算实际上主要是根据牛顿定律进行,结果是每世纪=5,557.62角秒的进动,其中的90%是由坐标系的岁差引起,其余的部分是由其他行星,特别是金星、地球和木星的摄动引起的;而实际观测值为=5,600.73角秒,二者相减得每世纪43.11角秒。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著名的广义相对论,成功地解释了这个问题。根据广义相对论,行星公转一圈后近日点进动为:
?驻?棕=■(13)
式中c 为光速,T、a、e分别为轨道周期﹑半长径和偏心率。对于水星,此值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所得的差值为每世纪4303。这与观测值十分接近,成为天文学对广义相对论的最有力的验证之一。
但是,这里仍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根据牛顿定律,水星近日点应有每世纪ΔωN=5,557.62角秒的进动,其中的90%是由坐标系的岁差引起,其余的部分是由其他行星,特别是金星、地球和木星的摄动引起的;而实际观测值为 Δω0=5,600.73角秒,二者相减得每世纪43.11角秒。因此,岁差常数的任何微小变动,如有万分之一的变动,都会直接影响到对广义相对论的验证,而这种变化是完全可能的。其次,影响水星近日点进动的因素很多,任何一个微小的因素,例如太阳的扁率,对它都有直接影响。因此,这个问题尚需继续研究。
下面我们用用引力子反速度计算水星在太阳近日点的进动角,首先我们知道水星的轨道不是一个封闭的椭圆,也就是说当水星运行到第二次近日点时,水星的椭圆不再回到第一次的近日点上,而是在第一次近日点向太阳产生了轻微的进动,而第二次水星距近日点距离与第一次的距离都是r,但第二次的r与第一次的r不能重合,而是存在一个进动角Δω,而第二次的r投影到第一次r上的距离为r1,显然r1<r。并且第二次的r与r1正好维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所以有cosΔω=■(14)
又因为水星第一次与第二次在近日点的引力是相等的,因此■=■(15)
上式中的n1,n2表示引力子的个数,m引为引力子的质量,变换上式得:cosΔ?棕=■=■ (16)
引力子反速度的变化率Δ■由下式求得:
Δ■=■(17)
代入数值得:Δ■=■=■≈0.9815(18)
于是有:cosΔ?棕=■=■=■≈0.99(19)
最后得出:Δ?棕≈0.104″,于是每百年水星的进动值为43.1808″,与观测值准确相符。
其实在(19)式中Δ?棕的取值应在0.01~0.104之间都是可以的,所以Δ?棕在取值范围内取不同的值就可以算出其它行星的近日点的进动值,所以太阳系行星进动值的计算通式为:
cosΔ?棕=■=■≈0.99(20)
表2是根据Δ?棕的值推算行星百年地球日近日点的进动角Δ?棕引。
参考文献:
[1]郑庆璋,崔世治.相对论与时空.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2]罗先汉.天体演化.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史斌星.量子物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4][美]S.温伯格.引力论和宇宙论.广义相对论的原理和应用.科学出版社,1984:218,225.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摩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我国优秀女子跆拳道运动员吴静钰在2012年奥运会的4场比赛的技战术表现进行研究,从技术应用、战术应用、攻击部位和得失分率等4项指标进行分析。目的是为我国培养优秀跆拳道运动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女子跆拳道 吴静钰 技战术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跆拳道运动员吴静钰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查阅整理了相关研究文献。
2.录像观摩法。对吴静钰在2011年世锦赛、2011年冠军赛、2012年奥运会选拔赛和奥运会比赛的录像进行观看研究。
3.数理统计法。对吴静钰在技术应用、战术应用、攻击部位和得失分率等4项指标上,进行数理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技术应用分析
技术应用是指跆拳道运动员在比赛中完成一定攻防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法,跆拳道技术主要分为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对吴静钰在2012年奥运会的4场比赛统计表明:吴静钰腿法技术共使用172次,其中25次得分。中位前横踢技术使用率为19.19%,得分率24%;高位前横踢技术使用率5.81%,得分率8%;中位后横踢技术使用率为27.33%,得分率为16%;高位后横踢技术使用率为1.74%,得分率为0;下劈技术使用率22.67%,得分率为44%;推踢技术使用率为19.77%,得分率为8%;其他技术没有得分。说明吴静钰进攻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有多种得分技术储备。在防守技术应用方面,吴静钰主要采用贴靠和格挡进行防守。步法的灵活运用也是其完成进攻和防守的重要技术。
(二)战术应用分析
战术应用是指跆拳道运动员在比赛中完成一定攻防目的所采用的战术方法。包括诱攻战术、强攻战术、迎击战术和反击战术。对吴静钰在2012年奥运会的4场比赛统计表明:吴静钰比赛中强攻战术运用的最多,约为总数的51%左右;其次是迎击战术,约为25%;反击战术的运用约为13%;诱攻战术约为11%。战术运用过程中,反击战术效果最佳,成功率高达36%,而强攻战术和诱攻战术成功率不是很理想。
(三)攻击部分分析
攻击部位是指跆拳道运动员在比赛中攻击对手的身体部位。包括头部(后脑除外)、腹部和肋部。对吴静钰在2012年奥运会的4场比赛统计表明:吴静钰在比赛中攻击对手头部的比例占24%,成功率为58%,攻击对手腹部的比例占50%,成功率为34%,攻击对手肋部的比例占26%,成功率为8%。统计表明,吴静钰高位技术应用成功率很高,通过比赛分析发现:吴静钰在高位技术应用方面远远高于对手,除下劈击头以外,横踢、勾踢等技术都有击头得分的表现。虽然吴静钰在比赛中攻击对手腹部和肋部的成功率相对较低,但因其踢击的次数较多在比赛中也有较多得分表现。
(四)得失分率分析
得失分率是指跆拳道运动员在比赛中各种技术应用的得分比例以及失分比例。该指标也是分析运动员技术能力特征的重要依据。对吴静钰在2012年奥运会的4场比赛统计表明:吴静钰进攻得分率最高的是3分技术,达到56%;其次是1分技术,约为35%;2分技术得分率最低,仅仅有9%。在失分方面,吴静钰在1分技术方面失分概率最大,达到73%,而2分和3分失分率相对较低。研究表明,吴静钰的击头技能成为制胜的关键。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吴静钰的技术使用比较全面,在每局比赛中其战术形式都会做出一定的改变,使对手很难发现规律。在比赛中更是善于为自己创造机会,这是吴静钰能够战胜对手最为关键的因素。吴静钰的右腿进攻下劈技术在比赛中使用率和得分率是最高的,这是其主要的得分技术。吴静钰在比赛中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以积极主动的进攻为基本战术策略,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出其不意,因此能够战胜对手取得胜利。
(二)建议
运用下劈技术时,要与其他技术相互配合,极力掩盖自己真正意图,根据对手的变化而及时做出调整。训练中,教练员要注意下劈技术的不同变化,结合诱攻战术、强攻战术、迎击战术和反击战术等,做到攻中带防,防中有攻。
另外,应注意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女子跆拳道运动的项目特点,制定符合运动员实际的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同时,结合我国女子跆拳道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女子跆拳道运动的项目特点,借鉴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战术训练经验,吸取国外先进训练方法与战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女子跆拳道项目,在世界大赛中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马晓利,刘卫军.2013年世界跆拳道锦标赛女子决赛运动员技术特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2):117-121.
[2] 蒋成忠.竞技跆拳道优秀运动员吴静钰、侯玉琢技战术对比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4.
[3] 杨永晶.我国女子跆拳道奥运冠军特征模型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3.
[4] 高平,余银.我国女子跆拳道中小级别奥运选手技战术特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6):78-82.
[关键词] 向量自回归(VAR);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Granger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 F0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7- 0047- 05
1 引 言
能源消费与环境问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由于过多地排放二氧化碳而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佳途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在过去的100年(1906-2005年)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0.74℃;未来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可能升高1.6℃~6.4℃。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至少在90%的可能性以上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所致。[1]
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人类的责任,需要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在联合国的历次环境大会的推动下,缔约国先后共同制定并通过一系列重要文件,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中国属于《京都议定书》中的附件Ⅱ国家(即发展中国家),在2008-2012年间的第一承诺期内不承担减排义务,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要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给中国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商业价值,加速了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但同时也对中国环境保护提出了挑战。1978 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相应地与经济增长共同增加的是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到2011年,我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已达到欧洲水平。从全球的角度而言,碳排放量在2011年增长了3%,达到了历史的新纪录――340亿吨。我国也因碳排放总量而成为了2011年全球最大的污染国,全球29%的二氧化碳是我国排放的[2]。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来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仍会持续增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而能源的消费必然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以至于研究能源的消费、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因此,当前中国碳排放的相关问题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研究我国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量化关系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制定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立足于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基于宏观和动态的视角,运用VAR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的短期和长期关系进行分析,并进行三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是对“3E”系统理论实践运用的积极探索。
可持续发展理论最早是由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能力;既要保证适度的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又要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良好,从而做到环境与经济社会相协调,实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能源环境(3E)系统理论是在可持续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具体化和操作化。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最初把环境问题归结为道德原因,并用道德解释保护环境的必要性。随着研究的深入,人类构建了经济能源环境(3E)系统理论模型,多以国家为主体对一个国家或区域内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展开研究。考虑到实际研究需要,本文主要借鉴由宏观经济子模型、能源子模型和环境子模型构成的3Es-Model(Macroeconomic, Energy and Environments-Model)的思想,并将模型系统指标简化,即分别以能源消费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碳排放量衡量能源、经济和环境,通过研究能源、经济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来预测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
2 样本选择与碳排放量的测算
“3E”理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为简单起见并结合实际需要,本文将用能源消费量ENE代表能源指标,碳排放量GAS代表环境质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代表经济增长指标。基于这一简化的“3E”系统,分析我国能源、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样本区间为1990-2010年,其中能源消费量ENE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单位为万吨标准煤;GDP是按照计算的实际GDP,单位为亿元人民币。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价格不断变化,以现价计算的单位碳排放量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所以需要采用不变价。计算方法:1990-2010年的GDP是按照1990年不变价计算的实际GDP,单位为亿元人民币。
本文采用的碳排放量是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公布的碳排放量计算指南缺省值,并结合中国统计数据,采用以下方法计算得到:
式中,GAS为碳排放量,单位为104(万吨);Ck为能源消费量,按标准煤计,单位为104t(万吨标准煤);Ik为能源碳排放系数,单位为(万吨/万吨标准煤);k为能源总类,取为4类。
我国主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系数来源于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缺省值,原始数据以J为单位,为与统计数据单位一致,已将能量单位转化为标准煤,具体转化系数为1×104t标准煤=2.93×105GJ,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见表1。采用《中国统计年鉴》1990-2010年的能源数据,计算碳排放量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只计算终端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②不计加工转换过程、运输和输配损失能源的碳排放量[3]。
3 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VAR模型
3.1 理论描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