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经济动态范文

国际经济动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经济动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经济动态

第1篇:国际经济动态范文

关键词:创新驱动;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23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145

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上就是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限制、相互促进的历史。从使用自然的棍棒到自己制造石器,从发明使用火、弓箭、陶器到驯养家畜,从单纯的农业生产到手工业、商品及城市经济的出现,直到后来的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经济发展到今天,体现了人类高度的智慧,彰显了科学技术对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影响。

但是,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不但影响甚至已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亮出了红牌。一个自然环境恶劣、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拥堵的城市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牵制和压抑,因为这样的自然经济环境,不可能吸引投资商和大量的消费群体。可以说,自然用它必然的规律和铁的事实,在提醒人类,疯狂发展经济的结局将会使人类与自然玉石俱焚。

要使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可以说,通过创新驱动保护生态环境,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一、只有创新驱动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减轻经济发展对自然的破坏

(一)新能源是经济发展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根本保证

纵观2016年新能源领域十大创新关注点,归纳起来,新能源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新的能源管理观念,像能源互联网智能技术,就是新观念新技术背景下的能源管理,就是通过互联网这一电子新技术,实现能源分布使用等信息的及时反馈和科学的选择控制;二是新的能源利用系统,像智能户用分布式光伏系统、光伏应用终端、大规模风电消纳技术和电动汽车的动态无线充电技术,这些新的利用系统将促进能源的科学利用;三是新的能源来源,像自主第三代核电技术、太阳能薄膜电池、氢燃料电池汽车、锂―氧电池等,这些环保性能高的新能源将逐渐取代旧能源;四是新的能源回收系统,像动力电池的系统管理技术,能源回收将从另一端实现能源的节约利用。不难看出,新能源中的这些创新热点对环保的重视。

(二)新材料将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与自然相协调

新材料被称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可见新材料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新材料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生态环境材料”是新经济形势下产生的新提法,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它主要是针对旧的材料使用过程提出的。旧的材料使用过程,就是“将大量的资源提取出来,又将大量的废弃物排回到自然环境”,这种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已经吃到了苦头。

(三)新工艺将节省能源并减少污染

提倡绿色新工艺,从根本上消除污染。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不但可以改善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气废水的状况,还可以节省能源,降低能源的消耗。所以说,新工艺对保护生态环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需要国家相关的部门和单位花大力气进行改造。

二、只有创新驱动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放生产力,有条件和精力正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一)创新能够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只有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下的劳动生产,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彻底解放劳动者,为劳动者创造培训、提高的环境和条件。如果劳动者总是疲于奔命,根本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提高素质,而素质低下的劳动者,不可能关注生态环境。

(二)改进和创新生产工具,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对生产工具进行新一轮的创新改造,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完成的新课题。那些严重破坏和污染环境的旧生产工具,必须从生产活动中退出,新一轮生产工具的变革,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

(三)重新认识劳动对象,能够使劳动者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充分表现在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上。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的劳动对象从陆地、海洋、天空一直扩展到了外太空,这是人类对自然的胜利,也是人类盲目扩张的结果。人类必须重新科学地认识劳动对象,强化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思想观念,才能进一步提高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三、只有创新驱动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形成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引导世界经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健康发展

(一)创新强国,可以在国际竞争中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的新经济常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才能在经济发展中引导新的方向。要想在国际经济生活中有发言权,就要创新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

(二)在“一带一路”的国际产能合作中,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推向全球。

“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家级顶层战略”,它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寻求共同发展的国际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和平、发展、互信、融合、包容”的经济合作和政治发展中,必然会把这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推向世界范围。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梦想,在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点上,在经济合作中更容易达成共识。

(三)创新观念,以人为本取代以物为本,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引领世界经济的新潮流。

旧的经济发展观念过度重视经济的发展,片面强调GDP的高速增长,忽视了人的需要和利益,甚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损害,这种损害直接表现在破坏环境给人类的正常生活带来的威胁。因此,要想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回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健康经济的新常态,也是世界经济的新潮流。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到科技日报社考察时强调,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主旋律,全面推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局面。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解决这个问题,是发展“以人为本”的经济新常态的首要问题。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将从根本上清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和桎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国际经济动态范文

经济紧缩过程已经开始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中国经济学家 陶冬

CSFB研究报告2004年6月11日

5月份中国工业产出的同比增长率为17.5%,而4月份这个数字为19.1%,这显示出当局在使投资和经济减速方面已经取得了成果,考虑到去年同期因SARS在统计上引起的低基数效应,这一紧缩速度还被低估了,在投资数据方面也与此类似。在CPI(消费者价格指数)仍未突破5%的情况下,不会马上加息。这一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6月份的CPI同比增长数据,以及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估计在两三个月内这将变得明朗。

实际上经济紧缩的过程已经开始,突出表现在对银行信贷实行事实上的“窒息疗法”:企业非常明显感觉到银根紧缩。但是预期此后仍会有更进一步的紧缩措施出台。例如信贷配额、升息、甚至类似于上一个周期中的行政措施。这在未来12~18个月内将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产生长期影响。

抽回过剩流动性,疏通货币传导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夏斌

国研网2004年6月4日

中国货币政策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当央行调控意图需要放松货币时,“松”的货币未必能流到央行调控意图中的行业和企业,到央行调控意图需要紧缩货币时,也未必能从央行调控意图中的行业和企业收回货币。这时总量与结构的矛盾,导致多少年来简单数量调控在市场上积累了大量的多余流动性。

在中长期我国必须加快金融改革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稳步、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巧妙、逐步地抽回市场多年积累的流动性,在近期按照市场原则,相机抉择,确确实实推进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以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配合政府其他部门的政策手段,继续贯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容偏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于保平

国研网2004年6月4日

2003年全国粮食缺口接近5000万吨,和国家现有的粮食库存量相比是不应该引起较大幅度的粮食价格上涨的。因此,2003年10月开始出现的粮食价格上涨,并非单纯由于当年粮食减产,应该和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粮食的宏观调控机制仍不完善有关。因此,目前的粮食价格波动,很难排除国有粮食部门推波助澜,想在流通体制改革上重回老路的因素。2003年当年粮食生产出现比较大的缺口,国有粮食库存如果不出库,是比个体粮贩囤积居奇还要严重的问题。

同时,粮食的宏观调控机制也有待完善。当粮食价格出现比较大的波动,国家粮食库存充足,怎样运作来平抑价格波动,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和规范的常规和应急方案。建议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为减少和避免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干扰,可以考虑赋予粮食主产区粮食出口权和粮食主销区粮食进口权。

【金融】

金融改革应有清晰方向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

《财经》主办“新闻媒体与金融改革高级研讨会”2004年6月1日

中国20多年来的金融改革的问题一直没有减少,例如中国政府实际上希望金融部门部分行使财政职能,发展和支持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大型企业,并利用资本市场为国企改革和脱困服务,片面地强调支持大型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了实体经济最有活力的部门与金融部门之间的背离。银行业支持的国有企业在真正的市场当中是不赚钱的,贷款就形成坏账。

这些现象的原因与对金融改革的方向以及金融本质认识不清有关。金融的基本作用是配置资金,金融是个服务行业,最优金融体系取决这一体系如何把动员起来的资金进行最佳配置,获得最高的回报率和竞争力。与发达国家高技术和重化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不同,中国有竞争力的是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部门或者是资本密集型部门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生产环节,相应的金融体系应该以中小型的地区性的金融机构为特性。

上市融资应承担更多真实成本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贝多广

《财经》主办“新闻媒体与金融改革高级研讨会”2004年6月1日

第3篇:国际经济动态范文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内外临空经济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方法和进展等进行综述和简评,归纳总结了国内外临空经济的热点问题,并结合国内外临空经济研究的发展趋势,对未来一段时期可能会引起更多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临空经济 机场 城市 发展

临空经济研究理论综述

(一)临空经济的内涵

临空经济也叫空港经济,是随着航空运输的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区域经济体系。关于临空经济的内涵,国内外均有不同解释,但总的来说大体都指围绕机场建立经济区,发展相关优势产业,从而成为地区增长极的新经济模式。

国外由于经济的优先发展,发达程度较高,在临空经济出现的早期,就纷纷为这种现象命名,如“航空城”、“机场城”、“航空商务聚落”或“机场聚落”等。而学术界普遍接受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John D. Kasarda于1992年首次提出的“空港都市区”这一概念。

在国内,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如经济角度、产业角度、区域角度、机场角度等对临空经济这一新经济形态的概念、形成条件、产业选择、空间布局等进行了探索和界定,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发展临空经济的观点和建议。从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空港城”与“临空经济区”的研究内容基本相同。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相比其它提法,“临空经济区”的概念能更准确、恰当地反映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现状,即临空经济区是指大型空港(机场)依托比较优势(主要是区位优势)吸引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经济要素,以及生产、流通、贸易、休闲等活动向机场周边地区不断集聚,并通过政府引导和自我积累强化发展起来的多功能经济区域。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临空经济区大多集中在空港周围6-20公里范围内,或沿空港交通走廊沿线15分钟车程范围内。

(二)临空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国外,虽没有关于临空经济的特定理论研究,但是却早有因区位条件不同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区域发展理论,包括输出理论、资源秉赋决定论、区位发展延迟假说、区域发展倒U字型假说、区域创新扩散理论、空间成长阶段理论等。而国内也开始对临空经济区的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发展路径、经济效应等方面进行有关理论探讨,这些理论及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输出基础理论应用。主要为运用其“区域外生产需求的扩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区域输出需求的增加能对区域经济产生乘数效应”这一主导思想,研究拥有机场这个特殊资源禀赋的空港城市在扩大区域外部需求、与更多区域进行比较优势的分工合作上的优势条件等。

增长极理论应用。增长极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增长的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上,该理论在世界各国区域发展中曾经得到了广泛的采用,在临空经济领域的相关研究主要以机场为中心和“增长极”,分析机场周边经济及其对区域经济方面的相互影响。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应用。主要以其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与临空经济区形成发展之间的关系,临空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与机场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也需要所依托城市和区域的经济、社会等条件的支持。

点轴开发理论应用。根据点轴开发理论,临空经济区将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临空经济区与城市之间的交通带将会成为新的经济发展轴。

(三)临空经济的发展模式

在对国内外比较成熟的临空经济区研究中,特别对其各自的产业空间结构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其内在的空间结构现象多为双核(多核)型空间结构现象,简称双核结构模式。双核型空间结构由空港区和区域中心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并将其归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空港在市区之内;空港在市区之外;空港区一部分在市区之内,另一部分在市区之外,即混合式。从临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双核型空间结构是区域发展中一种比较有效的空间结构形式。

临空经济区的发展虽多建立在双核结构模式理论的基础上,但因其各自地理区位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的不同,在其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也不相同。现阶段,国内临空经济的发展主要采用五种模式:航空城的发展模式;机场自由区的发展模式;机场商务区发展模式;机场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机场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而构建临空经济区的主要运行机制有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两类。就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路径来看,构建临空工业园区是采用最多和最直接的临空经济发展方式。

临空经济研究动态

(一)国外临空经济研究前沿

国外关于临空经济的研究一般都是以机场与城市间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直接和间接经济影响两大方面,主要采用模型分析和案例分析两种研究方法。国外关于临空经济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专业研究人员从经济理论视角出发的研究。此类研究主要以机场与城市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对机场及临近地区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应的评价,包括:“第五波理论”,该理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继海港、河流、铁路、高速公路这四波依次兴替之后,世界最新交通枢纽暨经济重镇的崛起,已主要依托于空运和航空港枢纽;机场服务业及其相关功能设施的发展对机场功能和机场业发展趋势的影响;机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机场对当地就业率、城市经济增长模式和政策的影响;“空港商业城”概念的提出,“空港商业城”指的是以机场为中心,在周边建设仓储区、办公区、购物中心、会议中心乃至住宅区和高尔夫球场等设施的综合性区域;临空产业发展研究,临空产业既包括临空物流、临空工业,也包括临空商业、临空农业等。

另一类是机场研究咨询报告。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欧洲机场社会和经济影响力》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欧洲的机场对它们附近的地区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力,并将机场的总体经济影响力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直接影响――雇员和员工收入,收入全部或大部分依赖于机场的运营;间接影响――雇员和员工收入,收入主要是从产品、服务及供应链中产生;诱导影响――雇员和员工收入,收入主要是由受到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员工花费他们的收入而产生的某些经济范围;催化影响―雇员和员工收入,机场发挥了更广泛的作用,如提高了商业生产率和吸引经济活动,比如对内投资和旅游。

其他一些国外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主要是以一个或几个特定机场为研究对象进行的。如美国蒙特里机场联合会建立了机场经济影响研究模型,从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诱导影响三个方面,对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里地区六个机场对区域经济重要性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大型现代化机场的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二)国内临空经济研究热点

纵观国内有关临空经济方面的研究状况,研究热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即宏观尺度的新经济形态研究;中观尺度的临空经济研究,主要是航空城(空港城)规划建设的研究;微观尺度深入机场企业或园区内部的研究。

临空经济的宏观尺度研究。此类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理论出发,较为系统地研究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内在规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临空经济区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与城市和区域的关系、管理体制和发展战略等方面,包括: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条件;临空经济区的演化规律;临空经济产生的机理;临空经济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临空经济区空间布局结构;发展临空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临空经济区发展战略等。

临空经济的中观尺度研究。临空经济的中观尺度研究主要从规划建设航空城角度出发,在对国外机场地区综合开发实例进行调查和分析后,进一步研究国外机场地区综合开发中各种功能设施的开发特征和地域特征,归纳机场地区综合开发的概念内容,提出航空城概念的理论和事实依据,阐述建设航空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临空经济微观尺度的研究。临空经济的微观尺度深入机场企业内部或产业园区的具体规划建设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中枢机场和空港物流园区的研究上。这类研究以案例分析为主,一般以一个或几个特定的临空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内容主要集中于临空经济区的建设规划、产业选择、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等方面。

(三)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析

现有研究大多从案例分析和规划建设角度等方面阐述、归纳和总结临空经济的内涵与发展规律,这为认识临空经济现象、探究其运行与发展机制、解释临空经济区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供了依据与经验。但临空经济的相关理论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的研究一般停留在基本概念、特征等初级理论研究阶段,缺少多学科交叉视角对临空经济区的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发展路径、经济效应等进行系统研究,同时也缺少定量研究。例如,旅游产业在临空经济中的作用及其特征,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但具体针对这类临空产业的定量研究较为少见。

研究展望

总体来看,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国内临空经济的理论研究明显落后于实践,在该领域内面临许多前沿性问题需要研究并予以解决,因此必须通过加快推进其理论研究,以引导临空经济的实践,未来一段时期以下方面问题可能会引起理论界和实业界更多的关注。

一是临空经济相关影响的量化研究。临空经济的量化研究可以揭示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真实“贡献”,而要量度临空经济对某一区域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影响力,需要大量的、详细的和统一口径的基础统计数据,以及相对标准和有效的分析方法。通过量化研究可以将现有临空经济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过渡到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的高级阶段。

二是临空经济区主导产业的确立与培育研究。在临空经济区形成临空产业集群,必然有某一类产业是集群中起牵引带头作用的主导产业,这类产业具有高度的临空指向性,在临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是临空经济区重点培育发展的对象。但在不同机场、不同地区的临空主导产业可能会有所差别,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结构和区位特点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后才能确定。

三是临空经济区综合管理模式研究。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和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通常会设立临空经济区的管理机构,通过政府的规划性干预来推动临空经济区的发展。但政府主导型的管理模式只能是一种过渡形式,还必须结合市场导向和需求,采用某种更为灵活、高效的管理方式,减小临空经济区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培育其自生能力。

四是临空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以机场为核心带动整个临空经济区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从临空经济的形成期到成长期,再到成熟期各个阶段,如何分阶段处理好区域内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把培育和改善临空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和人文因素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将成为临空经济区可持续发展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John D. kasarda. Time-Based Competition & Industrial Location in the Fast Century [J].RealEstate Issues. 1998/1999, Winter Issue, Vol.23(4)

2.肖李春.临空经济区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8.

3.孙延海.国外临空产业发展新趋势[J].港口经济,2008(6)

4.Airports Council International Europ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 of Airports in Europe, January 2004[C]. Airports Council International Europe,2004

第4篇:国际经济动态范文

关键词:国外天然气;经济;特征;建议

1、国外天然气产业概况

天然气作为一种优质、环保能源,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一种特殊商品,从被开采出井口到配送给终端用户需要特殊的运输方式。当前,全世界天然气运输主要采用两种方式:管道传输和液化运输,管道方式是其中的关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每年全世界约75%的天然气通过管道网络传送到终端用户手中。从产业组织角度看,依靠固定管道网络来传输其产品的天然气产业典型地表现出网络型产业的特征。天然气运输管道投资具有资金密集、回收期长和沉淀性强的特点,管道运营企业的边际成本长期低于平均成本,规模经济特征明显,由一家企业来提供此服务是最具效率的,并且管道网络能够较长时间运营,经济租金持久存在,天然气管道网络一旦投资建成,管道网络运营企业在相对于消费者的谈判中便拥有了较强的市场势力,具有自然垄断性。因此,天然气产业由于技术和经济上的原因成为了规制研究的重点。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天然气产业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规制体系,并仍处于不断完善之中,我国天然气产业起步较晚,行之有效的规制体系缺位已成为制约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国外天然气产业发展特征

从世界范围看,多数国家天然气产业的发展普遍经历了几个阶段。初期,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所需投资巨大,尤其在管道输送设施方面,为了加速管网设施的建成和保证投资能够得到合理回报,各国政府通常赋予了天然气企业垄断专营特权,部分国家甚至采用国家垄断方式。企业的运营通常是纵向一体化的,集天然气采购、运输、销售和配送业务于一体,向终端用户提供捆绑式服务,政府则对整个产业实行严格规制。在此情况下,天然气产业基础设施发展很快,管道运输和配送网络迅速铺开。

随着管网设施的建成,垄断导致的低效率逐渐受到质疑,多数国家以竞争机制的引入为重点,一方面对纵向一体化企业进行分拆,或要求其向终端用户提供非捆绑式服务,另一方面开放管网系统,使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天然气的管输和销售业务,形成竞争格局。同时还赋予终端用户更多的选择权,允许大批量用户直接从供应商处购买产品。此时,天然气价格不再受政府控制,定价以市场方式进行,规制的重点集中于第三方对于管输网络的接入和管输费用。

天然气产业进一步发展,管输网络和地方配送系统进一步放开,天然气产业链各个环节都由独立企业进行运营,不再存在任何捆绑式服务,包括居民用户在内的终端用户具有更多的供气选择权。天然气交易现货市场之外还出现了二级市场、期货市场,现货交易、短期合约取代长期合约成为主导,天然气产品定价市场化,竞争范围扩大。政府仅对管输和储存网络的接入、网络的使用费率进行规制。

天然气管道输送网络具有“瓶颈”性质,多数国家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多是以管网运输设施的建设为标志,其完善程度代表了发展阶段,并伴随着一系列竞争性市场的形成。天然气产业内部出现了自然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自然垄断主要集中在输配存环节,竞争局面则出现在生产和销售领域。规制重点集中于输配存环节,总体表现出放松趋势。

3、国内外天然气价格研究

从国际天然气价格来看,2012年马来西亚出口平均价格为3814元/千立方米,俄罗斯出口平均价格为2232元/千立方米,我国2012年进口LNG和管道天然气的平均价格为2809和2744元/千立方米。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的天然气平均实现价格分别为1125元/千立方米、1282元/千立方米1299元/千立方米,明显低于国际市场水平。

由于国内天然气价格与进口天然气价格之间存在倒挂,进口天然气较多的上游企业承担了很大的亏损。例如,中国石油公告其2011、2012年销售进口天然气和LNG累计亏损达214、419亿元(经营利润口径)。若维持目前气价水平不变,亏损额度将随着进口量的增大而迅速扩大,明显影响上游公司的盈利能力,打击加大进口的积极性。因此,上游公司成为了推动天然气价格调整的最主要利益相关方。

过去,中国与俄罗斯的进口天然气管线谈判陷入僵局,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气价问题,以去年数据估算,若按俄罗斯平均出口气价进口天然气,则上游公司需承担倒挂达1000元/千立方米左右,仅考虑东线进口量380亿立方米达产情况下,上游公司亏损将达到300亿元以上。

天然气气价相对于替代能源具有明显优势,这是消费量大幅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但除民生用气外,其余用气领域的公共属性不强,当前较低的定价水平未能反应天然气资源的稀缺性,造成了资源可能向低效率行业分配的现象,更加剧了当前天然气供需的紧张,也是对天然气资源的一种相对浪费。

在北美和西欧相继放松天然气市场管制之后,天然气市场的改制与重组一时成为国际天然气经济研究的热点。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区或国家的天然气市场体制结构和运行机制、政府的管制政策、市场供需现状与趋势、天然气交易、市场参与者的构成及其市场地位、所有制结构和发展战略等。在这方面,国际天然气信息中心(CEDIGAZ)的研究成果较多分析也较深入透彻。涉及到亚洲、拉美、西欧、东欧和欧盟天然气市场。

CEDIGAZ在分析研究了亚太地区的天然气市场现状后指出,亚太地区天然气市场的发展与地区内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天然气基础设施薄弱,需要加紧建设并加大投资力度,地区北部的国家仍以进口LNG为主要能源,南部国家需加强管网建设以促进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据21世纪后欧洲天然气工业的重大变革,天然气市场重组及全面开放的情况,CEDIGAZ又对欧洲天然气市场进行了专题研究,重点研究了欧洲天然气市场的上游公司和下游公司、欧洲天然气贸易、天然气公司战略及欧洲天然气供需总趋势等。

4、我国天然气发展建议

我国天然气经济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自上世纪末以来关于天然气政策法规、项目技术经济评价、天然气工业发展战略、天然气市场与价格、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天然气工业政策的研究和价格改革建议,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采纳或应用。国外当前研究的重点也是我国天然气工业和天然气市场发展即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我国天然气经济研究除了继续关注国内天然气工业动态,研究天然气工业和天然气市场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外,还应加强国内外天然气资源潜力和供需远景,市场管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进口天然气资源,包括LNG的经济问题、天然气供应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国外天然气价格变化与形成机制对我国天然气价格和市场需求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结语

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使用天然气,但是这些国家的天然气产业,或者还处于起步阶段,或者还未建立现代规制框架,或者大量依靠进口而缺少高压管输网络,因而分析范围就主要集中于美国和欧盟国家。重视国内天然气工业统计与分析研究,开发和建设我国天然气经济数据库,编撰权威的中国天然气工业年度报告与发展展望,可以为国家制定科学、合理的天然气工业和市场管理政策,以及为油气公司拟定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第5篇:国际经济动态范文

关键词:国企经营者;动态化管理;激励约束;动态股权激励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9-0042-05

为破解以企业经营者为代表的企业各类核心员工的激励难题,现代企业不约而同都会想到选择各种灵活多样的股权激励方式,但股权激励机制需谨防适得其反。《第一财经日报》曾发表乔新生文章,列举了如下案例:“店小二干活不赖,东家高兴,决定涨工资。店小二磨磨蹭蹭不出门,东家奇怪,琢磨半天,恍然大悟,决定把店里的股份奉送两成。办理完交接手续,店小二一屁股坐在炕上,不动弹了。东家心中不痛快,问为什么还不去干活。店小二微微一笑,我也是股东,现在平起平坐了。”上述虽然只是个虚构的案例,但从中不难看出企业经营者一旦成为股东后的普遍心态。企业股权激励机制的危险可见一斑。

纵观全世界从过去到现在上演的一幕幕不合理的国企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丑剧,成就此极少数人造富机制的元凶是严重的分配不公平(按职务等级而非按贡献等级决定分配)、权力不公平(信息不对称、行使权利成本差异导致大小股东博弈不均衡)体制和资本市场上公司圈钱、股民投机。在民营非上市企业,也需要妥善解决经营者和员工因实施股权激励而产生的各种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好上述问题,对于企业的股东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者来说,是对其所持管理思想、管理经验、管理方法与思维模式的一次新的严峻考验。

一、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方式存在的问题

对以经营者为代表的企业关键人,在传统的各种激励体制下尽管也有不少用于分配激励的短、中、长期激励方案,各有其长处,但也有各种问题。比如与业绩直接挂钩的物质奖励,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员工越富裕这种低层次生理需要的满足越不强烈,其边际激励效用递减的效果越明显,而对大多数企业经营者来说一般都恰好符合这个“比较富裕”或“非常富裕”的前提条件。在股权激励诸方案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股票期权激励方案,但该方案的实现受证券市场外在影响大于受个人内在经营努力程度及结果影响,若应用于垄断性行业企业,更加上企业经营环境的得天独厚,高管努力程度与企业经营绩效更加不成正比。这种结果与行为的不相关性使股票期权对高管的激励约束效果实质上打了大大的折扣。另外,如上述案例所述的直接授予实股或以虚拟股权进行激励也未能达到想像的效果。对此,认识到股份制也有缺陷而对经营者持股制度施以动态化改造的动态股权制改革,固然提出了股权动态化激励约束并进的思想,但在对所有应用对象的影响力及实施股权和分红动态化的方法上,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或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主要表现在:首先,该模式下所设立的岗位股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体制影响而不能完全按照员工的实际能力和绩效划分,岗位股一旦确定又将使以后的分配受到很大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难以通过提高工作绩效来弥补此方面的先天缺憾。并且,同一岗位事实上形成平均主义分配,如两个持股相当但个人绩效却相差较大的高级经理,主要收入的分配所得却是相同的,这种情况必然挫伤贡献大者的积极性,对其后续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其次,股权变动依据不尽合理。动态股权制的“动”体现在高管等关键人股权变化与企业总体业绩挂钩,贡献股即以此为据进行奖惩。这种关联虽迫使掌握信息的关键人出于自身利益而相互监督,但由此产生的问题也很多:一是责任归属不合理,一旦出现集体性的责任承担必损害真正的贡献者;二是股份增加的关联因素可能是团队绩效而与实际可划分的个人业绩脱离,容易造成搭便车;三是限于岗位和等级因素,很难保证多数人获得贡献股增量,致使事实上普通员工股权比例将一直下行,造成企业内不同群体在贡献方面的发展机会不均等、不公平。

如上所述,传统的股权激励方式并非是破解企业经营者激励难的一味灵丹妙药。与这种赋予股东身份类似的激励方式还有职务提拔等,也是同理。由此可见,尽管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在努力推动促进企业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各项改革,这种呼吁改革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但由于缺乏能在收入分配和人员管理上真正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思想本质的具体可行的操作模式和可相互比较的业绩衡量体系,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很难真正让这一科学管理的思想得到落实。在此背景下,寻找一种更符合企业经营者等核心员工心理特质且更具激励约束效果的新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便十分重要。

二、构建动态化激励约束机制,破解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难问题

1. 明晰激励思想。一般认为,高管和其他各类关键人员适用有条件或无条件赠送或购买实股以及配置岗位虚拟股权等股权激励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方式选择本身不是影响激励约束效果的主要因素,而在于获得及行使这个权利需要什么条件,获得股权后又应该如何动态调整以不断适应人才真实价值的变化,这才是主要的。第一,在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上,不管对何人才,实股还是虚股,股权激励均要严格门槛,明确购买或以现金奖励换股份及分配虚拟岗位初始股份的程序,确保公平,让真正有贡献者而不是特权者获利,对各层次都应该控制持股者比例,而不是对某层次搞一锅端且平均化的全层次无差异激励。第二,股权激励实施后,要定期实施股权结构的全员化分层次的动态调整,以使持股者消除惰性,时刻有股权的危机意识,并使多做贡献者的股权能通过业绩的竞争逐渐增加。要避免权力者自定贡献自我加冕。要区分层次订立绩效标准,分层次实施股权动态化。切不可让权力介入对贡献的认定,以岗位标准代替贡献标准,不可将激励少数关键人建立在使多数人或基层做贡献者应得利益受损的基础上。

2. 建立激励模型。本着按股份(或级别固定比例)分配与按业绩比例分配统筹结合思想,在员工期初股权比例基础上,按其业绩比例采取加权方法计算综合动态分配率。公式如下:动态分配率=[期初股权比例+(可用于比较的个人业绩/总业绩-期初股权比例)×贡献分配率]/全体员工动态分配率之和。如果用Rn′表示某员工当期动态分配率,Rn表示期初股权比例,Pn表示可比较的业绩,∑Pn表示可比较的个人业绩总和,∑Rn′表示员工当期动态分配率总和(易证∑Rn′=1),r是股东大会通过的当期贡献分配率,则:Rn′=Rn+(Pn/∑Pn-Rn)×r=Rn×(1-r)+(Pn/∑Pn)×r。

3. 激励模型的应用。此模型可用于对现有激励工资(与团队绩效或企业效益挂钩)和股份分红方案的改进,也可应用于其他薪酬类型(如表1所示)。

针对表1中不同切块比例的各类报酬形式,基于管理者不同的管理风格和期望达到的目标,可选择以模型所设计的分配计算方式来总体取代现有的各种薪酬组合,亦可按类型逐项取代,重新计算高管及员工的报酬分配,起到按岗位与按业绩相统筹、历史贡献与现实贡献相协调的作用。

以动态分红为例。假设有一家兄弟股份公司,弟弟股权为3%,哥哥97%。在弟弟当年经营业绩分别是0万元、10万元、50万元、100万元四种情况下,假设在此用于比较的总业绩∑Pn为100万元,r经兄弟协商为30%,则弟弟、哥哥两人动态分配比例为如下集合:(2.1%,97.9%),(5.1%,94.9%),(17.1%,82.9%),(32.1%,67.9%)。而此前不论何种情况,无论弟弟和哥哥是否努力,他们分配比例始终为(3%,97%)。两者之间在应用模型前是一种不平等的分配博弈关系,而应用后他们之间的分配关系发生了“接近本质层面”的改变,双方利益均得到兼顾,成为一种合作关系。这种更为和谐的分配关系必将激励弟弟努力工作,从而推动企业效益持续改善。

4. 应用效果分析。模型的设计使员工在传统分配方式外获得其当期贡献增量(或负贡献减量),能强化对员工短期行为的激励约束。它巧妙运用了加权平均法。常规的加权平均法用于根据对指标的评分及某指标的所占权重进行合并分值的计算,而此处它只是用于对分配比例的计算。由于两块需要进行加权的股权比例(或是以固定工资或岗位津贴等所占比例转化而来的按岗位的固定分配比例)和业绩比例的所有员工的总和均为1,经过加权后,所有员工得到的综合动态分配率的总和也必然为1,这验证了模型设计的正确性。作为管理者,只须适时调整模型分配中的不同加权项目所占的权重,即可达到不同的激励或约束效果。同时,更为巧妙的是,按模型计算出的分配比例进行组织内部某种类型收入的分配时,如果将所有员工应得收益的规定比例不分配现金而转增股份(实股或岗位股等虚拟股份),会出现转增后所有员工股份比例按下述规律变化:若该员工当期业绩率相对期初股权比例或岗位虚拟分配比例上升(即Pn/∑Pn大于Rn)时,转增后新的股权比例上升;若业绩率下降(Pn/∑Pn小于Rn),则转增后新的股权比例下降;若业绩率与按各类员工所处岗位应该达到的绩效比例(即对应每位员工预先设置的岗位分配比例或是法定股东的股份比例)相称,则转增后股权比例等于期初股权比例而维持不变。这意味着如果法定股东(实股股东)或以岗位价值参与虚拟股份分配的虚股股东们在出现工作懈怠的情况下,其现有股东地位的稳固性也将逐渐减弱,除非其相对业绩在团队中达到与其地位(岗位、职务)相符的应有程度或者更好,股权份额将维持原状或会“绩增股涨”,方能保证或提升其在整个股东团队中的地位。

5. 应注意的问题。在以动态股权激励模型计算出的分配所得转增已持有的股份时,对员工所持有的属实股可用股抵现,对所持有的虚股则不抵减分配的现金,而将计算所得的收入按事前确定的可转比例以面值换算成相应股份直接增加原股数进行处理。

三、“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激励方法与传统激励方式比较

1. 组合方式的不同。相比一般传统方法只是简单将几种激励手段搭配使用,本方案试图通过设计一种有机嵌套的混合机制来实现创新。动态配置资源有利于组织增效,但常见的动态化手段在运用上采取的是组合式方式,各手段相互间不发生关系。本方案则通过分配模型构建,以分配活动为基础,有规律地将企业高管的收入、股权和岗位嵌套链接成一个交错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系统中一个元素按某比例变动都将引起其他元素同时对之响应,即建立起比例化渐变管理方式。此种方式的好处是:无论是对高管收入的控制还是对股权和岗位的控制,是硬化了软手段而软化了硬手段,从而使得无论是软手段还是硬手段的应用都刚柔并济,效果显著且更以人为本。比如在硬性手段使用上,强调以业绩为基础,通过业绩变动影响股权比例,当股权比例渐变低于岗位任职所需股权额度后,实施岗位调整。与传统方式不同,这里业绩与岗位变动挂钩是以股权为中介,不能直接影响岗位。此处业绩是特指能用于收入动态化分配计算的个人指定类别业绩,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扩大化概念,这样利于高管集中抓指定业绩项目,而摆脱除监督之外的其他事项干扰,也利于高管群体之间各负其责,便于相互比较。

2. 动态化实现方式不同。与动态股权制相比,本方案在收入动态化、股权动态化及岗位动态化实现方式上进行了创新。第一,在收入分配上,动态股权制是按劳、按资与按贡献分配三位一体,采取的是劳动工资、虚拟岗位股分红、对高管等特殊群体奖励(或扣罚)贡献股的方式。对虚拟股份分红,也是完全的按股份分配,如果站在同一级角度对此进行相互比较,会发现这种按资分配方式福利化倾向明显,并不能产生激励约束效果。而以贡献股来奖励或约束高管,这实际上是一种团队激励工资计划,只不过是以股权代现金实施激励,针对的是特殊的人群,挂钩的是团队绩效(企业效益)而非个人绩效,这将因不能避免搭便车而降低激励约束效果。本方案采取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分配方式,只要股东大会或董事会作出表决,则无实施障碍,能替代原方案适用于激励工资以及分红计算,挂钩的是个人绩效相对值及个人所处岗位相对分配价值,既强化了与高管个人绩效的正向联系,减少了搭便车现象,又能顾及其现有岗位的固定分配权(或股权),两者折衷还能起到统筹平衡不同利益主体诉求的积极作用。第二,动态股权制在股权动态化上不能使人人都有权公平参与竞争并获得贡献股的奖励。在本研究中,所有员工都有机会凭个人贡献实现股权比例的增减同向变动,这更有利于促进公平、强化同级竞争,进而强化激励约束效果。在按上述新计算的动态分配比例进行红利分配时,可将其中一部分以发放股票而非现金的方式转增股本,这会使股权比例发生有规律变化,与当期业绩增减形成同向对应关系,实现以渐变方式撼动股权根基,在压缩“养懒汉”空间之时亦符合弹性原理,不一棍子打死,而是硬中有软,充分给予人选择自己理性行动方向、努力提高绩效,而绩效改善之时,亦可能是股份回升之日。股份的增减趋向取决于员工业绩率(反映员工的相对努力程度)与期初个人所持股份比例的比较。这样,在动态分配收入的基础上,又进而实现了与股权结构变化的联动,软硬手段交叉嵌配的效果是“1+1>2”。第三,动态股权制在岗位变动上采取的是传统的按能力和业绩进行选拔和聘任的管理方式。本研究在岗位初始聘任上是延续的,在聘后管理上通过划定不同岗位任职及续聘所必备的股份比例条件,以更为弹性地实施“业绩比例―收入分配比例―股权比例”的联动机制,渐变影响岗位去留,方便对员工进行预警,体现组织的关爱。这比之直接使员工升迁或降职的方式更含蓄更有弹性,显然更符合知识经济时代注重人性化管理的潮流。

四、“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激励思想评析

1.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三个功能。第一个功能是用以改善一切涉及分配的问题,包括各种收益资源的分配,如股权分配、股权分红、工资分配、奖金分配及福利分配、权力分配等其他资源分配,还包括承担责任比例(负收益)的分配。这是它的基本功能。第二个功能是用以改善股权或岗位等因素由于过于固化缺乏弹性而影响股权或职务等因素的激励效果。这是它的核心功能。第三个功能是用以实施动态化的岗位管理。通过将一定的股权比例与岗位聘任挂钩,从而形成从收入到股权,从股权到岗位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机制,产生比一般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更大的激励约束效果。本功能属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扩展功能。如果三个功能齐备,即同时在管理实践中运用,那么所产生的激励与约束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2.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适用范围。该模型能适用于以下方面:首先,它能对现有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教科书中所介绍的职位工资、技能工资、绩效工资等传统工资体系存在的激励缺陷加以修正和完善;其次,它能应用于各种股权激励设计方案中,提升现有方案的激励约束效果,解决所存在的诸多不足;再次,在收入分配上,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可以自成体系。动态股权激励模型能广泛应用于股份制及非股份制的任何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理论上对政府行政机关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分配活动亦适用。最后,动态股权激励模型除了能适用于对收入分配活动的改善,而且对一切有形或无形资源的分配均适用,可以大大提高激励约束效果。因而,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激励理论与方法的提出,不仅极具理论意义上的创新,而且具有极其强大的实践价值和极其宽广的应用空间。

五、小结

与传统激励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相比,动态股权激励模型通过用股权激励的有关做法,吸收相关激励方法的长处,借鉴传统组合式激励方案的优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有机融合、兼收并蓄的激励理念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该模型在解决人力资源的激励与约束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运用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改进国企经营者各激励方案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本文围绕动态股权激励模型,以收入分配改革为切入点,通过比例化精确及有弹性的管理方式,从收入分配、股权激励、岗位聘任三方面同时建立起动态化联动响应机制,能极大地强化对国有企业高管的激励约束效果,也必将在客观上更加有助于发挥这类关键人群体的积极和重要作用,促进企业管理机制的健全和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宿春礼.现代公司股票期权方案设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宿春礼.现代公司员工持股方案设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罗辉.再造企业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郑玉刚,盛儒青.动态股权制与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07,(22).

[5]郑玉刚.动态股权激励静态模型[J].上海经济研究,2008,(1).

[6]陈庆杰.职业素质对经理人逆向选择的制约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

[7]郑玉刚.企业经营者的股权设置与分配策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9).

第6篇:国际经济动态范文

11月7日,本刊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向中国移动颁发固网运营牌照一事,工信部高层已经有所讨论,且基本明确固网运营将对中国移动放开,但何时端出这一“定心丸”,还要等待合适的时机。

10月23日,是坊间最近一次传说中国移动获得固网牌照的日子,但这一天什么都没有发生。而没有固网牌照,意味着中国移动只能继续借道不成气候的铁通开展宽带业务。更恼火的是,坏消息接踵而至。

次日,中国移动公布了2013年前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表。数据显示,营运收入达到4630亿元,同比增长9.4%,但股东应占利润为915亿元,同比下降1.9%,低于市场预期。

据悉,这是中国移动上市以来录得的首次净利下滑。中国移动官方表示,利润下滑主要缘于三大原因,包括OTT业务对传统通信业的冲击和影响,移动通信普及率不断提高,ARPU值不断降低和行业内同质化竞争愈烈。中国移动方面还称,“经营和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一边是传统语音和短信业务因被互联网公司以网络运用的形式抢食而出现利润下滑,一边是迟迟未能到手的固网牌照,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的着急可以想见。事实上,他对固网业务的渴望在业内已不是秘密。

在3大运营商中,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都是全业务运营——既经营固网(包括互联网宽带),又操办移动业务,惟独中国移动只持有移动牌照。这种跛脚局面,让奚国华明显感到中国移动在“宽带中国”和三网融合的竞争中较为被动。这可能意味着,如果继续“一条腿”走路,中国移动恐将成为3大运营商中的“弱势群体”。为此,奚国华曾公开表达了自己对于获得固网牌照的决心:“即使拿不到固网牌照,中国移动也会建设公共互联网,因为基站与基站之间的数据传输越来越多,需要有线宽带。”

在奚国华巨大决心的背后,是中国移动对于2008年中国电信业重组后自己无缘固网宽带的反抗,亦是对未来市场的提前布局。

优势业务受OTT冲击

财报显示,中国移动在2010年-2012年的3年里,总通信时长分别为34616亿分钟、38889亿分钟和41923亿分钟,虽然呈现的是增长的势头,但语音业务在营收中的占比在这段时间里一直下降。2012年,语音业务营收占其总收入的65.7%,2011年为69%,2010年为70.8%。而从最新的2013年上半年财报看,中国移动的语音收入甚至出现了1.2%的负增长,为1750.72亿元。

在中国移动净利润下滑的同时,中国联通在今年的前3季度中,移动业务收入为1119.4亿元,同比增长20.2%,移动用户累计净增3345.2万户,达到2.728亿户。此外,中国电信在今年上半年的移动用户净增1388万户,用户总量达1.75亿户,移动服务收入达到546亿元,同比增长28.3%。

对此,中国移动认为,语音业务下滑的重要原因在于通信产业竞争日趋复杂,既有来自其他两大运营商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数据业务对传统通信业务的冲击和影响日益严重。

在过去两年中,中国移动的无线上网业务一直保持着翻番势头:2011年流量累计3614亿MB,同比增长152.1%;2012年业务流量比上年增长187.6%。但是,流量增长并没有为中国移动创造增收,反而冲击了通话和短信业务。中国移动的2012年年报显示,语音业务税前营业利润为1505.2亿元,较2011年倒退了0.5%。

于是,中国移动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在内部,传统语音业务被数据业务取代;在外部,自己的数据业务又被其他互联网公司的OTT业务所冲击。因此,虽然中国移动的收入和利润都出现了同比上扬,但增幅已经明显收窄。从全球范围看,运营商都面临着这一风险。

此前,奚国华曾公开表示,除了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外,微信等OTT业务是中国移动作为传统运营商所面对的重要的挑战者,他称,“来自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从我个人来说这个竞争更可怕,因为它对你的传统业务有替代性,比如微信替代了我们的短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我们的语音。”

可是,迄今为止,中国移动并没有有效遏制OTT业务的措施。

据本刊记者了解,中国移动曾于2011年9月推出手机通信软件飞聊,它当时有两个特色:一是可以发送语音消息,二是跨平台,同时支持移动、联通、电信三家运营商的手机号注册。

飞聊体现出了一些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但中国移动的商业化推广远远比不上腾讯,飞聊上线两年后,累计用户还不足300多万,无法与有5亿用户的微信相提并论。今年7月,中国移动内部叫停飞聊,承认在OTT业务上的竞争失败,眼睁睁地看着竞争对手继续蚕食自己的市场。

因此,中国移动瞄上了有线宽带领域,希望在“宽带中国”战略正式铺开,及“三网融合”大市场形成之前,能够在固网业务上有一个基本的布局。

一块牌照的数年纠葛

在三大电信运营商中,中国移动是唯一一家未实现“全业务”运营的企业,而这段纠结史要追溯到5年前。当时,奚国华在工信部任副部长。

2008年,中国电信业重组,6家运营商合并为3家,中国移动有希望获得固网牌照,实现和电信、联通一样的“全业务”运作,但是,在移动端占据垄断优势地位的中国移动没有延续此前的好运。为了压制中国移动,工信部准许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同时经营固网和移动业务,同时将实力最弱小的固网宽带服务提供商铁通公司划给了中国移动,成为中国移动的独立子公司,但后者并没有为其带来梦寐以求的固网牌照。

工信部明确规定,中国移动只能利用TD网络开展无线宽带业务,有线宽带业务由铁通来运营,并且,工信部特别强调“铁通的固网牌照只能在铁通内部使用”。

所幸,这个约束的有效期只有3年,工信部这一纸文件(业内称“686号文”)在2011年年底已经到期。此后,中国移动多次公开表示希望能够直接获得固网牌照,而不是由旗下的铁通公司来运营。彼时,奚国华已从工信部调到中国移动任副董事长,为时任董事长王建宙的退休做接任准备(2012年7月正式接任)。

进入中国移动后,奚国华就曾表示,以往中国移动的市场占有率过大,遭实施不对称管制,而随着多年的过渡,希望监管部门可以取消不对称管制,并希望中国移动可以早日获得固网牌照。固网牌照在奚国华眼中至关重要,2012年的一次股东大会上,他再次表达了这种愿望。但后来,此事被中国移动高调推动的TD无线座机所湮没。

“中国移动获得固网牌照基本上板上钉钉了。”电信行业分析人士付亮向本刊记者表示,在竞争中,电信、联通都有和宽带捆绑的家庭套装,形成了竞争优势,中国移动拿到牌照后,将对市场形成冲击,比如联通在南方,宽带业务本来就利润稀薄,移动杀入后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而对于原来仅靠转售盈利的中小宽带运营商而言,日子会更艰难。

有联通高层表示,固网牌照对中国移动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将形成固定宽带+WIFI+3G /4G的融合模式,等于是打通了整个价值链。此外,中移动还具有资金、品牌等多方面优势,固定和移动两种业务融合后会对整个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分食大蛋糕

今年8月,国务院了《“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对未来8年宽带发展目标及路径进行了部署,这意味着,宽带首次成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根据官方预计,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

面对这样一个无与伦比的巨大市场,奚国华再次拾起固网牌照旧事,希望能加入到这一领域的角逐。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中国移动获准进入固网宽带市场,这并不仅是中国移动一方的愿望,在某种程度上,国家宽带战略的推进也需要实力最为雄厚的中国移动的加入。

根据此前的“宽带中国”发展时间表:到2015年,光纤到户(FTTH)用户数要达到2700万,2020年将达到4000万。

不过,有观点认为,中国移动即使获得固网牌照,也不会很快对这一市场形成巨大冲击。一位电信业从业人员对《IT时代周刊》说,“有线宽带的局面是‘南电信北联通’的格局,中移动要改变业务格局并非易事;其次,中国移动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在推动国产4G标准(TD—LTE)的商用化,如果再砸巨资在利润微薄且投资周期漫长的固网宽带上,现金流会有所吃紧。”

第7篇:国际经济动态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gravitons send to graviton with reverse speed of 1.5×1010m/s, and calculates the deflection angle (about 1.75″) of thelight and the precession angle of Orbitof mercury perihelion (about 0.104″)through sun surface by graviton anti-digital model. The precession angle of a century of Earth Day is about 43.1808″, the theoretical and measured values are exact match. Finally it introduced the calculating formula of solar system planetary precession angle: cos?驻?棕=■=■≈0.99°.

关键词: 引力子;反速度;偏转角;进动角

Key words: graviton;reverse speed;deflectionangle;the precession angle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273-041 引力

1.1 传递引力的粒子——引力子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统一了天上和地下的力,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科学家成功地解释了行星、月球的运动,潮汐的成因等等,其中最伟大的成就是1846年发现了海王星。每隔76年回归一次的哈雷慧星也是因为太阳引力的牵制所致。今天,人类登上月球、卫星飞向蓝天、宇宙航行变成现实,哪一项离得开万有引力定律的计算?

同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相仿,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认为,任何物体周围都存在着引力场,而存在引力场的空间是弯曲的空间,更确切地说,是弯曲的时空,因为在他的理论中,时间、空间和物质早已融为一体,相互不可分离。爱因斯坦的新引力理论得到了许多实验成果的支持,譬如水星近日点的进动,恒星的光线在太阳引力场中的弯曲,银河外星系光谱的引力红移。那么,引力场是怎样传播的呢,爱因斯坦从麦克斯韦那里得到启发,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既然电磁场是通过电磁波传播的,那么引力场看来也是通过引力波传播的;电磁场是通过“光子”使物体相互作用的,那么引力场理所当然是通过“引力子”使物体相互吸引的,可见引力场也同电磁场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爱因斯坦的引力波理论,究竟能不能成立?引力子究竟是否存在,物理学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围绕着这个问题的辩论常常是唇枪舌剑,难解难分。看来,人们只有找到了引力子或探测到引力波,才能检验爱因斯坦的预言是不是正确。引力子、引力波成了新引力理论的试金石。

1.2 引力子反速度的假设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成功的揭示了引力与质量、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为人们认识宇宙创建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但在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中出现这样的疑问:引力的本质是什么?引力能否量子化?引力产生的机制是什么?引力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这些是牛顿引力定律无法做出回答。后来爱因斯坦提岀了广义相对论,他认为宇宙时空因引力而成为弯曲的状态,他还认为引力以光速的速度传递着。这为人们认识引力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得出宇宙时空是弯曲的局部正确的结论,后被日食后光线是弯曲的这一实验事实所证明。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给出的引力空间只是一个几何场空间,说明了:引力场只是几何形式,还是无法回答引力的本质问题。而且他的光速是宇宙的极限速度概念极大的限制我们认识引力的本质。还有在广义相对论的理论框架中我们无法把引力量子化,因为在数学上出现了零为分母的现象,从而导致诸多的无穷大。无穷大可以说是数学上的灾难,将人们带进对宇宙永远无法认识的深渊!现在让我们摆脱爱因斯坦光速是宇宙的极限速度的概念,回过头来再看看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引力的本质就隐藏在这个万有引力公式中。只要我们假设引力具有反速度这个概念,揭示引力本质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我们假设引力子具有反速度这个概念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万有引力公式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在质能方程里能量与质量之比等于光速的平方,而万有引力公式中引力常数G的倒数正好等于质量与能量的比值,为此我们假设引力子具有反速度从理论上是可能的。那引力子的反速度等于1/G=1.5×1010m/s。有了引力子反速度这个概念,为我们打开认识宇宙反时空的大门,同样为我们打开认识暗物质的大门。这样我们就会突破认识引力的瓶颈。引力的本质就是引力子以1.5×1010m/s的反速度运动的结果,因这个过程总是吸收能量的,所以它表现出引力的效应。

我们知道万有引力常数G,表征着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F=G■(1)

那我们问1/G是什么呢?我们变换万有引定律的公式得:■=■(2)

对上式两边平方得:■■=■■(3)

上式中(M1·M2)2表征是质量M

即(M1·M2)2M(4)

(F·r2)表征是能量E

即(F·r2)E(5)

由此推出:■■=■(6)

上式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c2=■正好相反,所以我们提出引力以反速度传递引力的假设是有道理的。

2 用引力子反速度计算光线经过太阳表面的偏转角

爱因斯坦认为,由于太阳附近时空弯,从太阳表面附近通过的光线,轨道将发生偏转,偏转角由下式计算:

?驻?兹=■(7)

M和R分别为太阳的质量和半径,具体算出?驻?兹=1.75″。已知太阳的半径为R=6.95×108m,而引力子反速度为■=1.5×1010m/s。

那光线经过太阳表面时太阳中心对光子产生的引力使光线发生偏转,其偏转是太阳中心对光子的引力产生的,下面我画出光线经太阳表面所产生的偏转角如图1。

设一光线从点M出发,到达太阳表面的A点,假定光线不发生偏转继续沿着直线行走与太阳半径相同的路程到达B点,使四边形ABCO构成一个正方形,分别延长AB、OC到F、E,使四边形AFEO就构成一个矩形,则∠EAF就是光线经过太阳表面所形成的偏转角?驻?兹。

因为AO=AB,所以当光线不发生偏转到达B时所需时间为t,则t由下式计算:t=■=■≈2.346s(8)

由于引力子是以1.5×1010m/s的速度传递着引力,所以在约2.346秒钟的时间使光线在A点发生偏转正好到达了E,所以AE的距离由下式计算可得:

AE=t■=2.346×1.5×1010=3.519×1010m(9)

由于引力子传递引力时其反速度会产生变化,我们根据引力子反速度的数字结构可以求出引力子反速度的的变化率?驻■。

先列出引力子反速度的数字结构:

■=■ ■ ■ ■ ■ ■ ■ ■ ■ ■

≈1.5×1010×ms-1(10)

把■的一条27位联积数字链分成3条9位联积数字链,用n位联积数字链的JHH逐级收敛法则收敛得:

(1Б)

■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

把上述3个4级纳和数字的三联数字按顺序组合,用n位联和数字链的HH逐级收敛法则收敛得:

(4)

■■■■■■■■■

■■■■■■■■■■■■■■■

■■■■■■■■■■■

■■■■■■■

■■■

把■的另一条27位联积数字链分成3条9位联积数字链,用n位联积数字链的JHH逐级收敛法则收敛得:

(1)

■■ ■ ■

■■■■■■■■■■■■■■■

■■■■■■■■■■■

■■■■■■■

■■■

(2)

■■ ■ ■

■■■■■■■■■■■■■■■

■■■■■■■■■■■

■■■■■■■

■■■

(3)

■■ ■ ■■■■■■■■■■■■■

把上述3个4级纳和数字的三联数字按顺序组合,用n位联和数字链的HH逐级收敛法则收敛得:

(4)

■■■■■■■■■

■■■■■■■■■■■■■■■

■■■■■■■■■■■

■■■■■■■

■■■

通过上述运算,■数字结构的两条27位联积数字链,用n位联积数字链的JHH逐级收敛法则,最终收敛于同一个8级纳和数字的三联数字之中。

即:■■■

引力子反速度的变化率?驻■由下式求得:

?驻■=■(11)

代入数值得:?驻■=■=0.652

最后求出光线经过太阳表面时的偏转角?驻?兹

sin?驻?兹=■(12)

代入数值得:?驻?兹≈1.75″

1975年利用射电源进行观测?驻?兹的值,结果?驻?兹的值为(1.76±0.016)″与广义相对论的理论值符合的很好。

3 用引力子反速度计算水星在太阳近日点的进动角

对水星近日点进动的计算实际上主要是根据牛顿定律进行,结果是每世纪=5,557.62角秒的进动,其中的90%是由坐标系的岁差引起,其余的部分是由其他行星,特别是金星、地球和木星的摄动引起的;而实际观测值为=5,600.73角秒,二者相减得每世纪43.11角秒。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著名的广义相对论,成功地解释了这个问题。根据广义相对论,行星公转一圈后近日点进动为:

?驻?棕=■(13)

式中c 为光速,T、a、e分别为轨道周期﹑半长径和偏心率。对于水星,此值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所得的差值为每世纪4303。这与观测值十分接近,成为天文学对广义相对论的最有力的验证之一。

但是,这里仍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根据牛顿定律,水星近日点应有每世纪ΔωN=5,557.62角秒的进动,其中的90%是由坐标系的岁差引起,其余的部分是由其他行星,特别是金星、地球和木星的摄动引起的;而实际观测值为 Δω0=5,600.73角秒,二者相减得每世纪43.11角秒。因此,岁差常数的任何微小变动,如有万分之一的变动,都会直接影响到对广义相对论的验证,而这种变化是完全可能的。其次,影响水星近日点进动的因素很多,任何一个微小的因素,例如太阳的扁率,对它都有直接影响。因此,这个问题尚需继续研究。

下面我们用用引力子反速度计算水星在太阳近日点的进动角,首先我们知道水星的轨道不是一个封闭的椭圆,也就是说当水星运行到第二次近日点时,水星的椭圆不再回到第一次的近日点上,而是在第一次近日点向太阳产生了轻微的进动,而第二次水星距近日点距离与第一次的距离都是r,但第二次的r与第一次的r不能重合,而是存在一个进动角Δω,而第二次的r投影到第一次r上的距离为r1,显然r1<r。并且第二次的r与r1正好维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所以有cosΔω=■(14)

又因为水星第一次与第二次在近日点的引力是相等的,因此■=■(15)

上式中的n1,n2表示引力子的个数,m引为引力子的质量,变换上式得:cosΔ?棕=■=■ (16)

引力子反速度的变化率Δ■由下式求得:

Δ■=■(17)

代入数值得:Δ■=■=■≈0.9815(18)

于是有:cosΔ?棕=■=■=■≈0.99(19)

最后得出:Δ?棕≈0.104″,于是每百年水星的进动值为43.1808″,与观测值准确相符。

其实在(19)式中Δ?棕的取值应在0.01~0.104之间都是可以的,所以Δ?棕在取值范围内取不同的值就可以算出其它行星的近日点的进动值,所以太阳系行星进动值的计算通式为:

cosΔ?棕=■=■≈0.99(20)

表2是根据Δ?棕的值推算行星百年地球日近日点的进动角Δ?棕引。

参考文献:

[1]郑庆璋,崔世治.相对论与时空.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2]罗先汉.天体演化.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史斌星.量子物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4][美]S.温伯格.引力论和宇宙论.广义相对论的原理和应用.科学出版社,1984:218,225.

第8篇:国际经济动态范文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摩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我国优秀女子跆拳道运动员吴静钰在2012年奥运会的4场比赛的技战术表现进行研究,从技术应用、战术应用、攻击部位和得失分率等4项指标进行分析。目的是为我国培养优秀跆拳道运动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女子跆拳道 吴静钰 技战术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跆拳道运动员吴静钰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查阅整理了相关研究文献。

2.录像观摩法。对吴静钰在2011年世锦赛、2011年冠军赛、2012年奥运会选拔赛和奥运会比赛的录像进行观看研究。

3.数理统计法。对吴静钰在技术应用、战术应用、攻击部位和得失分率等4项指标上,进行数理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技术应用分析

技术应用是指跆拳道运动员在比赛中完成一定攻防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法,跆拳道技术主要分为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对吴静钰在2012年奥运会的4场比赛统计表明:吴静钰腿法技术共使用172次,其中25次得分。中位前横踢技术使用率为19.19%,得分率24%;高位前横踢技术使用率5.81%,得分率8%;中位后横踢技术使用率为27.33%,得分率为16%;高位后横踢技术使用率为1.74%,得分率为0;下劈技术使用率22.67%,得分率为44%;推踢技术使用率为19.77%,得分率为8%;其他技术没有得分。说明吴静钰进攻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有多种得分技术储备。在防守技术应用方面,吴静钰主要采用贴靠和格挡进行防守。步法的灵活运用也是其完成进攻和防守的重要技术。

(二)战术应用分析

战术应用是指跆拳道运动员在比赛中完成一定攻防目的所采用的战术方法。包括诱攻战术、强攻战术、迎击战术和反击战术。对吴静钰在2012年奥运会的4场比赛统计表明:吴静钰比赛中强攻战术运用的最多,约为总数的51%左右;其次是迎击战术,约为25%;反击战术的运用约为13%;诱攻战术约为11%。战术运用过程中,反击战术效果最佳,成功率高达36%,而强攻战术和诱攻战术成功率不是很理想。

(三)攻击部分分析

攻击部位是指跆拳道运动员在比赛中攻击对手的身体部位。包括头部(后脑除外)、腹部和肋部。对吴静钰在2012年奥运会的4场比赛统计表明:吴静钰在比赛中攻击对手头部的比例占24%,成功率为58%,攻击对手腹部的比例占50%,成功率为34%,攻击对手肋部的比例占26%,成功率为8%。统计表明,吴静钰高位技术应用成功率很高,通过比赛分析发现:吴静钰在高位技术应用方面远远高于对手,除下劈击头以外,横踢、勾踢等技术都有击头得分的表现。虽然吴静钰在比赛中攻击对手腹部和肋部的成功率相对较低,但因其踢击的次数较多在比赛中也有较多得分表现。

(四)得失分率分析

得失分率是指跆拳道运动员在比赛中各种技术应用的得分比例以及失分比例。该指标也是分析运动员技术能力特征的重要依据。对吴静钰在2012年奥运会的4场比赛统计表明:吴静钰进攻得分率最高的是3分技术,达到56%;其次是1分技术,约为35%;2分技术得分率最低,仅仅有9%。在失分方面,吴静钰在1分技术方面失分概率最大,达到73%,而2分和3分失分率相对较低。研究表明,吴静钰的击头技能成为制胜的关键。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吴静钰的技术使用比较全面,在每局比赛中其战术形式都会做出一定的改变,使对手很难发现规律。在比赛中更是善于为自己创造机会,这是吴静钰能够战胜对手最为关键的因素。吴静钰的右腿进攻下劈技术在比赛中使用率和得分率是最高的,这是其主要的得分技术。吴静钰在比赛中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以积极主动的进攻为基本战术策略,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出其不意,因此能够战胜对手取得胜利。

(二)建议

运用下劈技术时,要与其他技术相互配合,极力掩盖自己真正意图,根据对手的变化而及时做出调整。训练中,教练员要注意下劈技术的不同变化,结合诱攻战术、强攻战术、迎击战术和反击战术等,做到攻中带防,防中有攻。

另外,应注意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女子跆拳道运动的项目特点,制定符合运动员实际的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同时,结合我国女子跆拳道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女子跆拳道运动的项目特点,借鉴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战术训练经验,吸取国外先进训练方法与战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女子跆拳道项目,在世界大赛中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马晓利,刘卫军.2013年世界跆拳道锦标赛女子决赛运动员技术特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2):117-121.

[2] 蒋成忠.竞技跆拳道优秀运动员吴静钰、侯玉琢技战术对比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4.

[3] 杨永晶.我国女子跆拳道奥运冠军特征模型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3.

[4] 高平,余银.我国女子跆拳道中小级别奥运选手技战术特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6):78-82.

第9篇:国际经济动态范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商业银行;市场流动性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

一、 引言

李杨、张晓晶(2015)引用主席于2014年12月9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讲话:“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新常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特征。

经济步入新常态之前的上升周期带来的经济增长,致使人们忽略了经济不平衡以及金融创新所携带的高杠杆率所隐藏的风险(李杨和张晓晶,2015)。商业银行是金融创新造成风险的首要冲击者,全部的资金都要通过商业银行进行结算流转,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保持商业银行合理的流动性水平,规避和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对于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极易诱发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进而造成金融系统的不稳定。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流动性风险引发系统风险的最好例证。金融危机动摇了经济稳定的根基,也引发了金融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持续关注。

全球金融危C凸显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廖岷,2009)。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而,一个全面的衡量和管理最佳流动性水平的风险管理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巴塞尔Ⅲ针对金融危机的情况专门提出了新的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指标(BCBS,2010):LCR(流动性覆盖率)和NFSR(净稳定资金比例)。LCR是巴塞尔协议Ⅲ针对流动性风险管理专门做出的改革,主要用来保证商业银行保持充足的流动性资产,以满足未来30日流动性的需求。LCR的提出提高了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的回旋空间和抗冲击能力,切断了传导到其他金融机构的可能性,其对银行业的监管细则做出了一系列的改变,这些改变推动着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NFCR推动着银行流动性管理转向长期负债,如稳定的存款和中长期债券等。监管新规的不断出台推动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不断前行。

流动性风险溢价比信用违约成本要高,对于长期的高收益证券尤为明显。商业银行在不断追求收益的时候使得其流动性越来越少。实际上流动性有一个真正的成本,而且它比从信用风险预期损失大(Ericsson & Renault,2006)。Aspachs等(2005)、Acharya和Naqvi(2012)认为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的需求是高度扭曲的,并且期限错配会造成短期内流动性的匮乏。孙清,陈靖元(2011)通过构建资产负债的引力模型,试图解决资产和负债不同期限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问题。选择从资产端的市场流动性和负债端融资流动性分析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遵循了国际上最新的流行方法,如Drig?`和Socol(2009)与Topaloglou(2015)等学者在研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时,都是从商业银行的资产端的市场流动性和负债端融资流动性切入的。

金融危机以来暴露出来的流动性问题,已经说明了流动性风险的危害,并且引起了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如何进行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并给予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是经济步入新常态后的棘手问题。本文安排如下:第二章讨论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结构变化;第三章分析经济新常态对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构成的挑战;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结构变化

流动性风险是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如何正确匹配资产负债流动性的匹配问题,主要包括资产端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负债端的融资流动性风险。而流动性风险是系统性风险的主要诱因之一。分析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不能割断资产与负债的联系。特别是2014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出台以来,随着监管的更加严格,更应从总体和结构上把握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新来源和变化。

1. 中国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风险。一直以来,我国M2增速处在高位,宏观流动性比较充裕,中国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较为充足。从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来看,我国商业银行2008年第四季度~2015年第二季度,整体流动性风险处于稳定水平上。流动性比例总体保持在40%以上,远高于25%的监管标准,但其波动也较为明显。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第四季度流动性比例出现了较大的降幅。2009年~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形势向好,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保持稳定水平。自2012年起,随着经济增长减缓,流动性比例有所上升,但在2013第三季度,受“钱荒”事件的影响,流动性比例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前四年的平均水平,整体流动性风险处于可控范围。2014年,央行两次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非对称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利率水平保持在相对低位,2013年第四季度~2014年第三季度,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处于上升趋势,流动性风险下降。

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比总体宽裕,但是流动性风险依然存在于商业银行体系当中。Drehmann和Nikolaou(2009)等学者的研究认为流动性会突然枯竭,流动性风险会突然加大,因而单纯的保证总量充裕无法真正消除流动性风险。

2. 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流动性风险。资产方的市场流动性风险主要存在于资产结构和资产期限上,传统的敞口分析通常会忽略结构上的变化与不同,当市场流动性出现超预期的恶化和枯竭时,银行的资产会更难在金融市场上变现,使得银行资产流行性迅速下降。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构成主要有净贷款、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同业资产、债券投资等。从流动性来分,商业银行资产可以分为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现金、超额准备金、短期同业资产、可交易的证券和短期贷款等都属于流动性资产。中长期贷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等属于非流动性资产。不同性质的资产面临着不同的市场流动性风险。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在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中占比最多的是净贷款。贷款的流动性较差,潜在的市场流动性风险较高,2009年~2014年,商业银行净贷款增速一直呈下降趋势,表明商业银行一直在控制市场流动性风险较高的贷款项目的增速。商业银行的净贷款增速从2009年的38%降到2014年的12%,w现出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变化比较大的还有同业资产。2010年同业资产缩水严重,主要在于央行多次上调准备金率,造成同业拆借资金紧张。同业拆借利率受市场影响比较明显,波动比较频繁,若发生流动性危机,商业银行就会难以在同业市场进行借款,给同业拆借市场带来流动性风险。政府债券在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中占比较小,主要是因为其盈利性较差,但其良好的流动性和无风险特征受到商业银行青睐,因而商业银行需要在盈利性和流动性上进行权衡,因此商业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一直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从商业银行总体资产结构看,流动资产中的现金和存放中央款项是呈现增加趋势,同业拆借市场中的流动性从资产方看保持平稳态势,因而商业银行的市场流动性风险较小。

3. 商业银行负债端面临的融资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的负债方通常作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是融资流动性的直接体现,因而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来说,商业银行的负债端显现的融资流动性风险可能更为重要。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方的主要构成有存款,短期借款和商业银行发行的债券等。商业银行资产方的债权是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债务。从融资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区分潜在的流动性风险的来源。存款是商业银行最稳定和最有效的资金来源,是其融资流动性的保障。从2010年起,商业银行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也逐渐的增加短期借款的持有数量。短期借款的增加减少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增加了短期的融资流动性,但恶化了期限错配问题,长远来看不利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长期资金的增加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融资流动性风险,长期债券和中长期存款都是商业银行不可或缺的稳定资金来源。尽管会增加商业银行成本,但对于商业银行减少融资流动性风险,减少挤兑发生的可能性,都有巨大的作用。所以,近些年长期资金的不断增加,为商业银行防范流动性风险提供了资金保障。

通过分析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融资流动性风险可知,融资流动性风险较市场流动性风险暴露充分,融资流动性风险要大;大型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较为合理,面临的市场流动性和融资流动性风险较低;中小银行过于依赖同业拆借市场,融资流动性风险要大于大型商业银行。

三、 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构成的挑战

经济新常态特征的主要特征是经济下行,但金融环境复杂化,利率市场化等制度的变化也都是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张晓晶,2015)。新常态导致的新变化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测算、评估、管理等带来一系列挑战,因此,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加强关注是新常态的要求。

1. 宏观经济下行增加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不确定性。余斌、吴振宇(2014)总结经济新常态特征时认为经济下行并趋于稳定是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宏观经济下行的时候,信用违约逐渐增多,银行坏账增多,部分银行开始惜贷,从而使得流动性需求越来越多,但此时流动性供给不断减少。Minsky(2008)、Davidson(2002)、BCBS (2008,2010)和Nikolaou(2009)都论述了宏观经济对流动性的影响。对于大型国有银行来说,流动性风险管理背后有国家信用的隐形担保,所以会助长此类银行过于追求利润而忽略了风险的存在。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率近些年来持续下降,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构成了挑战。宏观经济下行会使得其他风险转化成为流动性风险。Drig?`和Socol(2009)认为金融机构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会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更大的风险。外部环境对银行的负面影响在增大。潘敏和张依茹(2012)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证明了这个观点。

流动性风险具有自我强化的特点,在经济下行时尤为明显。在银行业出现危机之时,流动性风险往往会给予银行最致命一击。宏观经济环境变差会导致资本外逃,加剧资金流动的波动。商业银行在面临资本外逃时往往无计可施,而资本外逃也会引发“羊群效应”。“巴林银行事件”和“雷曼兄弟”倒闭说明了忽视流动性风险后果是严重的。

2. 金融环境变化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复杂化。金融脱媒导致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受到冲击,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资产证券化在为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也积聚着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速了流动性风险的暴露,也加速了系统性风险的传染速度。金融危机以来的金融环境复杂化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复杂化。

经济新常态下的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构成了新的挑战,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时候,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可能不会出现问题,但过度膨胀的同时在不断积聚风险。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存在着价值减少的情况,如果贷款出现违约或者展期,则意味着商业银行目前持有的尚未资产证券化的非流动资产不再受市场欢迎,变得难以继续资产证券化,银行的流动性难以为继。对于金融市场上的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来说,如果价格波动过于激烈,尤其是价格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证券化资产就会被抛售。市场流动性因此出现萎缩,甚至枯竭。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市场上也参与了交易,市场流动性出现的风险会传导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导致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其中的机理在于,抛售行为使得资产价格下浮更快,价格持续下跌会加剧资产抛售,形成恶性循环。

四、 结论

商业银行流动性总体充裕,但资产端和负债端分别存在潜在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融资流动性风险。从市场流动性风险看,大型商业银行由于盈利渠道广,抗风险能力强的特点,拥有较多的优质资产;中小银行盈利渠道少,因而同业存放较多,但保持了灵活性。从融资流动性风险看,大型商业银行持有较多的稳定的资金,并且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中小银行融资更多的是通过同业拆借的方式,在金融环境复杂化和金融脱媒加速的今天,中小银行面临更多的融资流动性风险。宏观经济下行、资产证券化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在我国经济处在新常态的发展阶段中,央行和O管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监管时应重点关注:(1)宏观经济波动的时候,流动性风险极易由利率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转变而来,因为信贷市场、利率市场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同时,需要同时防范利率风险、信贷风险等风险。(2)流动性风险具有资产负债结构特征,同时流动性风险也会根据宏观经济波动和流动性变化而变化,因而仔细分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结构变化,区别发现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及时的补充商业银行的流动性。(3)资产证券化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会促使金融创新,金融创新要在合理的监管范围内进行。监管部门应对有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金融创新进行动态监管,以便及时做出对策,防止流动性突然枯竭,诱发流动性危机。

参考文献:

[1] 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5):4-19.

[2] 廖岷.从全球金融危机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J].西部金融,2009,(1):33-35.

[3] 刘志洋,宋玉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与系统性风险贡献度[J].南开经济研究,2015,(1):131-143.

[4] 孙清,陈靖元.基于引力模型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经济问题,2011,(6):82-85.

[5] 张晓晶.试论中国宏观调控新常态[J].经济学动态,2015,(4):12-22.

[6] 余斌,吴振宇.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J].改革,2014,(11):17-25.

[7] 潘敏,张依茹.宏观经济波动下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研究――基于股权结构异质性的视角[J].财贸经济,2012,(10):57-65.

[8] 张超英.对金融资产证券化经济学意义的再认识[J].财贸经济,2002,(11):17-20.

[9] 刘琪林,李富有.资产证券化与银行资产流动性、盈利水平及风险水平[J].金融论坛,2013,(5):35-44.

[10] 黄小军.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及其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J].银行家,2014,(12):86-91.

[11] Aaron M, Armstrong J, Zelmer M.An Overview of Risk Management at Canadian Banks[J].Bank of Canada Financial System Review,2007,10(1):39-47.

[12] Acharya V, Naqvi H.The seeds of a crisis: A theory of bank liquidity and risk taking over the business cycl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2,106(2):349-36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量化宽松政策溢出效应与东亚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协调研究”(项目号:13BGJ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