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欺凌的想法范文

校园欺凌的想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欺凌的想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欺凌的想法

第1篇:校园欺凌的想法范文

【小学校园欺凌主题班会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

2.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欺凌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

了解校园欺凌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过程:

一、走近校园欺凌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欺凌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列举一些校园欺凌事件:

2019年5月22日媒体曝光,安徽怀远县火星小学13岁的副班长小赐因为拥有检查作业、监督背书的权力,向另外6个孩子要钱。钱没给够,就逼迫他们喝尿吃粪。 2019年6月10日上午,16岁的永泰县东洋中学初三学生小黄,在结束中考语文科目考试后,难以忍着剧烈腹痛继续参加中考,这才向父母道出了一个藏掖4年多的秘密:自小学五年级起,他就经常被其他同学无故殴打。8日晚,小黄再次遭同班同学夏某、林某和张某围殴,忍痛2天后被送医,却被发现脾脏出血严重,于11日晚,经手术切除了脾脏。 2019年6月21日,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受到网友广泛关注。据了解此次涉事女生有9人,其中小学生有2人,中学生4人,3人已辍学。她们年龄都在12至16岁之间,其中涉案人员刘某被刑拘。

二、分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第二、 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三、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

校园欺凌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对于施暴者而言: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 对于受害者而言: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

四、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常见情形:

1.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

2.以大欺小,以众欺寡;

3.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

4.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

5.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预防欺凌的办法: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欺凌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欺凌升级,导致眼前吃亏。

第二、要及时报告。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欺凌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第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这也是防范校园欺凌的一条途径。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易成为勒索、敲诈和殴打的对象。

第四、要慎重择友。要对学生的交友进行教育,鼓励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对已经受到暴力侵害的朋友要多安慰,但不宜鼓动或煽动其找人来报复,以免引起更大的争端。 课堂小结 校园本应是我们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地方,但频频出现的校园欺凌却打破了校园应有的宁静。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包容,让我们远离校园欺凌,做个健康阳光的学生。

【小学校园欺凌主题班会二】活动目的及意义:不管是言语上还是身体上的攻击,都是校园欺凌,校园暴力行为。在校园暴力欺凌发生的时候,我们该如何抵制呢?我们应该保护自己,应对暴力,临危不乱 ,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让学生认识到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长期欺负别人,会很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理心等等,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等等。同时间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所以,欺凌是学校须正视并加以制止及预防的问题。但同学和家长的合作也很重要的。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说一件有关校园欺凌的事情。

2、播放几则校园欺凌记实录像片。

3、由电脑高手制作smart课件。

4、准备一句反欺凌口号。

活动过程:

1、开场白。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2、下面请每个同学都来说一说你对校园欺凌最深的一件事情。(略)

3、大家说了很多欺凌事件,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真实的校园欺凌事件。(播放校园欺凌记实片)

4、看了这部记实片,大家有什么看法呢?(同学意见略)

5、我们将怎样用实际行动来反欺凌?,请大家说说想法

6、请胡悦悦同学带领大家读口号。

7、活动结束,请班主任老师讲话。

班会效果:

鼓励学校对校园欺凌采取全校范围的干预措施,如制定课堂规则,对学生行为进行限制,组建教师职业发展小组,与学生开展有关同辈关系与行为的班会活动,为欺凌者、受害者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等。挪威于2019年通过了一个宣言,号召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长和教师团体加入到尽快根除校园欺凌现象的行动中。

班会总结:

一、抵制校园暴力,辨别是前提

一些同学在遭遇校园暴力、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却全然不知,以为校园暴力仅仅是不礼貌行为;另一些同学在目睹校园暴力时也无动于衷,以为只是同学间的“嬉闹”。要抵制校园暴力,首先要具备对校园暴力的识别能力。

校园暴力包括行为暴力、语言暴力和心理暴力。行为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

行为暴力主要指包括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抢劫财物等一系列对人身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二、向校园暴力说“不”

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打破了校园里原本属于我们的宁静与和谐,为了不让校园这方净土成为另一个“江湖”,为了不让我们的“花季”变成“花祭”,我们要坚决向校园暴力说“不”!

①不崇拜暴力文化,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②不参与校园暴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坚决不充当校园暴力行为中的帮凶。

③注重心理的健康发展。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主动与他人沟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④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施暴者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无知,这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既要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要以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保护自己,关注他人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校园暴力的发生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同学间因口舌之争或其他原因的肢体冲突。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私欲而引起的争执、事端。预防争执和事端应做好以下两点:

①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我们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

②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我们平时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要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带,我们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

③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多留意身边发生的事,很多暴力事件的信息可以从校园同学间的交流中得到。为了保障我们自身的人身安全,避免施暴人对我们打击报复,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匿名报告。预防暴力重于应对暴力,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2)应对暴力,临危不乱

如果我们无法避免危险的发生,那么,在危险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惊慌!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是制胜的关键。我们应克服心里的恐惧,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或者本能地保护自己。

①遭受语言暴力时的自救

应对语言暴力,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淡然处之。二是自我反省。三是无畏回应。四是肯定自己。五是调整心理。六是法律维权。

②遭受行为暴力时的自救

如果被攻击者殴打,我们该怎么办?

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三是借助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寻找逃跑的机会。四是求饶。求饶不是懦弱的表现,是减少伤害的策略。五是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

在人身和财产双重危险时,应以人身安全为重,舍财保命,以免受到更激烈的伤害。

(3)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由于校园暴力事件的随机性,许多同学对其产生了恐惧和焦虑。一些同学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破案后也不敢出面作证,成为“沉默的羔羊”。忍气吞声往往会导致新的暴力事件的发生。

自己或发现他人遭遇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救助措施。

要应对暴力,我们必须增强五个意识:

第一,要有依法的意识。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第二,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要有方法和策略意识。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切记不能蛮干。

第四,要有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见义巧为的意识。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他人实施救助。

第2篇:校园欺凌的想法范文

诡异的是:中关村二小事件是在国家九部门颁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之后仅一个月就出现了。为了更好地保护青少年,我国此前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家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及教育部令《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可见,国家十分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问题是法律可界定未成年人与人之间的权责关系,但能否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中关村二小事件热衷于过错追究,权责的厘定,昭示的正是以法治校的困境。学校作为社会事业的组织,其对内及对外的关系权责并不复杂,内部更多的是伦理关系,外部更多的是法人治理关系,诉诸法律往往会把事件引向更复杂。

法律有局限,借助媒体可行吗?媒体是公众平台,但本身并不能进行专业判断及专业干预,于是乎媒体也就只好借助专家。专家基于各自专业背景,各说各话,似乎都有道理,但经媒体立场过滤,话语被选择性引用,除了增加新闻效应之外,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中小学校园出现欺凌现象,确实是不好的。一是会对当事学生身心发展带来影响;二是对学生家长带来困扰,谁的孩子受到欺凌,心情都是一样的,会给家长的日常工作造成影响;三是校园正常教学秩序也可能打乱,带来潜在的教育隐患,影响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存在问题不可怕,正确的态度是要认真对待。要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掌握实际情况。对当事学生该批评要批评,该处分就该处分,批评及处分都是正常的正当的教育手段;同时,要加强班集体制度建设与管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要加强班主任管理工作,如有失责应予追责。若动不动就诉诸法律,动不动就借助媒w力量,动不动就搬出专家,那反映的就是社会的集体失智。

中关村二小事件如何认定、如何解决,也莫衷一是。到底是欺凌还是霸凌?有人说应依据“被欺凌者”的感受判断,有人说也要参考他人判断。到底如何解决?有人说要让孩子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有人说要制订好的规则,有人说要防患于未然。笔者以为:学校基于楼道监控录像,认定该事件不构成校园“欺凌”或“暴力”,应是真实的,我们要相信学校的判断。真的要“让教育问题回归校园进行处理”。玩笑是很过分,当事家长确实也有理由气愤,难道把垃圾筐扣回才能泄愤?毕竟不是不计后果的抢劫、身体伤害、性暴力、团伙犯罪之类恶性事件。定性为过分的玩笑,也许是最有智慧的判定,大家退让一步淡化处理,让处理更艺术一点,这样当事诸方都能全身而退。激化矛盾,让各方身陷舆论中心,承担更大压力,投放更多精力,最终导致各方共输。事件的持续发酵中,我们看到了法律、媒体、专家,还有“吃瓜群众”,我们没有看到人身上应有的良知,没有看到以德立人、以礼待人的传承,没有看到德与礼的教化作用。失礼者道歉,得理者饶人,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第3篇:校园欺凌的想法范文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春风回大地,万象始更新。站在新学期的起跑线前,我谨代表学校向全体老师、同学致以诚挚的祝福!祝愿全体师生在新学期里,工作愉快、学习进步!

首先,向获得表彰的学生表示祝贺!希望你们戒骄戒躁,继续努力,没有获得表彰的学生不要气馁,向获奖的同学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在下一次获得表彰。

同学们,要想获得进步,获得荣誉,必须要有幸福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这需要每个人共同维护。今天,我就针对文明校园、文明学生谈几点想法。

成为文明的学生,要遵守行为规范。身为学生,遵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是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依然有很多的学生没有做到,有些学生乱丢垃圾、有些学生满口脏话连篇、有些学生迟到旷课逃课,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同学们,我们应当把日常行为规范时刻放在心中,把它作为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要有自觉遵守准则的意识。

成为文明的学生,要养成良好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都在生活中的细节里,是你们见到师长时行礼问好,看到地上有纸屑垃圾自觉将其放入垃圾箱;是你们上下楼梯慢步、轻声、靠右行,遵守课堂纪律,认真上课,认真做操。是你们爱惜学校一草一木,保护公物。是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勤奋好学……同学们,这些事情很简单,可以随时随地的做到,但难的是,你们能不能把这些简单的事情一直坚持下去。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这也是一种成功。

成为文明的学生,要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建立的安全的基础上,所以这就要求同学们具有自我保护意识。第一要防范校园欺凌:高年级不欺负低年级的,体格健壮不欺负体格弱小的,受到欺负的学生要主动的告诉家长、老师。第二要注意交通安全: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在马路上玩耍或追逐打闹、不闯红灯,不横穿马路,文明乘车。第三要掌握简单的应急避难方法:以认真的态度参加学校组织的防震、防火等应急演练,学习防震、防火、防电、防溺水等基本知识。第四注意饮食卫生安全。不购买“三无”食品、不随意购买零食,不抽烟,不喝酒。

第4篇:校园欺凌的想法范文

每一个学校都会发生学生欺负学生的事情,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把它当作一件平常小事而报以忽略的态度。然而,当一幕幕令世人震惊的事件真实地发生在孩子们每天打打闹闹的校园时,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便像一堵坚硬的高墙一样挡在了每个中学生的心中。

校园暴力时间追踪

1、2004年11月2日,商洛技校2004级新生17岁的许琳杀害舍友郭某和于某后出逃。三天后,潜逃的许琳被商州警方从其亲戚家抓获。据说许琳在事发前曾向老师借钱买刀。

2、2004年11月3日,内蒙古商都县第一中学女生郭某、王某和李某持刀抢劫49名学生共688元现金和两块手表。在采访中,内蒙古三女生抢劫案中的王某和李某始终不认为自己是抢劫,在她们看来这不过是出于姐妹义气,帮郭某一块向那些学生借点钱罢了。

3、2005年9月27日,秦皇岛一名年仅16岁的初中生张某,因与班中一名漂亮女生很要好,遭到了已毕业学生戴某的一帮朋友的殴打,张某一怒之下,将其中一人连捅数刀致其当场死亡。

一组数据

教育专家从900份学生问卷中发现,关于“你身边有校园暴力吗”这一问题,有67z的学生认为自己身边存在着暴力,18%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并不是很安全。有78%以上的学生认为暴力事件经常发生在校外,酒吧、网吧和一些偏僻的路段往往是学生打架斗殴的地方,而22%的学生则认为校园暴力发生在校内的厕所等不易被老师发现的地方。当问及“哪些学生容易成为施暴者”时,48%的学生认为施暴者多为不爱学习的或与社会不良青年接触的学生。学生们面对身边发生的暴力事件,往往采取消极回避或忍受的态度。他们共同的心声就是渴望远离校园暴力。

面对校园暴力,不必害怕,也不必惊慌,毕竟邪不压正啊。如果真的碰到了这样的事,先是要保持稳定的心态,学会斗智斗勇。当然,这里的“勇敢”并不是“以暴制暴”,而是以一种勇敢的心态去面对,用自己的智慧逃脱困境。在威胁与暴力来临时,不能乱了阵脚,更不能向施暴者忍气吞声或不敢告诉别人,而使自己陷入越来越深的漩涡之中。要是在校内受到欺负,可以向老师反映,学校自然会按校规来处理。如果碰到了校外的,可以联合同学和老师共同抵制,必要时就报警。当然,最主要的是防患于未然,放学后与同学一起结伴回家,不去网吧和其他娱乐场所乱逛。――安徽 小刚

其实,传说中的校园暴力,对于我们这些日以继夜生活在校园中的人来说,基本上已经见怪不怪啦。因为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实在是太频繁了,真可谓是大暴力三六九,小暴力天天有啊。

下面,我想谈一下校园冷暴力,冷暴力也是暴力,所以,没有跑题。

我深深地觉得,曾经的马加爵同学之所以由一名不知道是不是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摇身一变成为了杀人不眨眼的大罪人,其实,就是因为校园冷暴力。

据马同学说,马同学的同学们都非常看不起他,对他采取了不理不睬,当面嘲讽,背后讥笑等潜暴力、冷暴力,导致了心思细腻的马同学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扭曲。

所以,校园暴力可怕,校园冷暴力更加可怕。同学们啊,为了我们的身心健康,不再鼻青脸肿,不再提心吊胆,更不再心理扭曲,让我们一起反抗!!――山西 微微

曾经,我以为,一个孩子,只要自己乖乖的,规规矩矩行事,踏踏实实学习,不招谁不惹谁,不搬弄是非,不欺负别人,别人也就不会无缘无故找你的茬儿,蓄意跟你过不去。可是,后来,才渐渐明白,这样的想法并不完全正确。

弟弟就是这样一个乖孩子,不会撒一句谎,不会骂一句脏话,不会随便乱动人家的东西,只是安安静静地埋头学习。可是,就因为他乖,就因为他对于男同学的捉弄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所以,慢慢地,他就成了许多调皮男同学的捉弄对象、欺负对象。

看着他一副受气包的可怜样儿,我一次又一次地教育他,人家欺负你的时候,不吭声,别一动不动,最起码,嘴上厉害点,吓唬吓唬他们。你越是一声不吭,人家就越觉得你好欺负。所以,就算心里很害怕,嘴上也绝不能露怯。

是的,我的经验就是:不做沉默的羔羊,是对抗欺凌的一个良方。越是委曲求全,越是胆小怕事,就越会助长对方的嚣张气焰。――陕西 小小

老师被称作“人类心灵的园丁”,但更多的老师却缺乏与学生沟通的能力,而且也从不去尝试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而只是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他们以成人的眼光来审视孩子,以成人的标准来约束孩子,这种无形的精神暴力比有形的身体暴力危害更大,给我们留下了无法弥补的心灵上的创伤。

第5篇:校园欺凌的想法范文

关键词:校园冷暴力;关怀型教师;关怀教育

随着微信、微博等传播媒介的大众化,校园霸凌事件频频成为新闻热点,“中关村小学事件”“三里小学推搡”等短时间内引发强烈争议,成为舆论焦点。拳加的暴力视频刺痛着每个人的内心:我们的孩子在校园里遭遇着什么?我们的教育怎么了?然而,审视青少年暴力预防研究,在校园里还存在这样一些孩子,他们的身体没有遭受暴力侵袭,但他们的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周围人以歧视、嘲讽、侮辱等方式对他们的心理进行猛烈的攻击,造成他们严重的精神伤害,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校园暴力:校园冷暴力。究其原因,教师人文关怀的缺失占很大比重。所以,从做关怀型教师出发,减少直至杜绝校园冷暴力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霸凌”:校园冷暴力的概述

(一)校园冷暴力的概念界定

校园冷暴力是指在学校教育中优势主体以非暴力手段对弱势客体进行心理惩罚的作为或不作为,亦有学者将校园冷暴力定义为指不采用传统的殴打等暴力形式解决问题,而是以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等态度致使他人心理上和精神上受到侵犯和伤害。侵害者一般占据心理优势,有发言权与威望如班主任、班长等。被侵害者以内向自卑、成绩较差者居多,不受欢迎,没有朋友甚至各种侮辱性“外号”是他们的“校园标签”。在近来争议不断的“中关村小学事件”中,以“学生问打闹不构成伤害欺凌”为代表的言论以及事发后各方面的不作为最终引发热议。这种息事宁人的漠视心理,无论是出于校方或是社会,都是校园冷暴力。在集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举办的“向暴力说不”的论坛上公布的一份有关“校园冷暴力”的社会问卷调查,900份有效问卷中,有300份专门面向厦门的中学生。调查发现,300名厦门中学生中,27%的学生遇到过教师的“冷暴力”现象并分析了校园冷暴力成因。

(二)校园冷暴力的表现形式

校园冷暴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体现出来的对学生的非暴力手段的隐形惩罚。此类案例不胜枚举,如山东烟台的某老师在“调皮”的孩子校服上盖章以示惩罚,这种贴标签式的处罚方式在校园内屡见不鲜,小学尤甚;此外语言暴力也是一种常见的教师冷暴力,“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不会做!”“考不好以后只能去捡破烂”“你要是我儿子,早就一巴掌下去了”。相信许多教师都可以在校园冷暴力的话语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些案例都体现出部分教师素质低下,缺乏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

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一些不涉及身体伤害,但是却更直接伤害到心灵的那种歧视或者刻意疏远,冷漠对待。比如笔者接触到的某小学班级中,一位先天性心长病儿童偶尔出现短时抽搐等现象,这并不会影响他人,但班级上没有孩子愿意与其同位,更可怕的是班主任收到学生联名要求其转班的申请。这种形式的校园冷暴力原因很多,可能是父母教育不当、学生个性缺陷、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等。但很大程度上,学生之间的冷暴力也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对学生施加冷暴力的行为可能无形中向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念,造成学生的无知模仿,如案例中心脏病儿童最先是某位教师在课堂上训斥挖苦,继而学生效仿。另外,师生沟通缺失、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深入关注也是滋养学生间冷暴力的温床。

二、“关怀先行”:关怀型教师的概述

(一)关怀型教师的提出背景

关怀伦理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汇聚众多学者和著作的重要伦理学流派,其中,理论最具深度和最为系统的当推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的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该理论提出了关怀型教师这个全新的概念。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很少有教师把精力放在关注学生独特的心理需要和真实的利益需要上,而关怀学派教育理论认为,教师首要的角色是关怀者,是一个并非以教育者身份出现的关怀者,他必须具备关怀素质和关怀能力。

(二)诺丁斯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

与传统的道德教育相比,诺丁斯的道德教育理论具有这样四个特点。第一,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关怀型教师能够深刻理解多元智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更关心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而不会强求学生掌握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冷冰冰的学科知识。第二,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关怀型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学生学会关怀的无言向导和动力之源。知识是无情感的,而教师讲述知识时伴有的热情会传递给学生,使知识带上感彩,进而影响到学生与知识及学科的关系。第三,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师生间关怀关系的顺畅流动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而不是一意孤行。关怀型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情绪及行为做出准确的判断,适当调整自己的言行,提供恰当的反馈,从而促进新一轮关怀关系的建立。第四,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任何学科的教师都负有关怀学生的责任,只有在师生间建立起一种真正的关怀型的教育关系,才能使学生在被关怀的感受中学会关怀他人,因而关键在于,教师是通过“行”道德而不是“讲”道德模塑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道德使者”:向关怀型教师成长,杜绝冷暴力

在很多德育工作者眼中,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意识、实践了如指掌,相关理论知识倒背如流。然而他们往往忽略了关怀――更重要的东西。道德教育相对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来说,更需要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的,小心翼翼触及年轻的心灵。”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他不仅仅是知识的重播者、课堂的管理者,还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关怀者。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应该谨言慎行,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应该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怀互动,让学生体会到更加实际的温暖。

(一)关注学生需要,学会关怀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陶行知先生对于教育的箴言启示我们关注学生应当从自己和学生的内心出发。站在教师的角度还是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关怀至关重要,这意味着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注是一种投射性的还是接受性的。比如激将法是教师针对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经常使用的方法,而这其中的问题在于,教师没有正确判断学生的需求,或许激将法对一些学生有用,但这些行为更多的是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非有效激发。有的学困生可能需要老师的关心、帮助,有的可能家庭发生变故、情绪受到干扰,有的可能兴趣点并不在此,正如西谚所言:一个人的美味在另一个人却可能是毒药。所以,做关怀型教师,应首先学会对学生投以接受性关注,深入了解学生,方能对症下药。 在分析了解学生的需要之后,教师应当通过“共情”与“动机转移”手段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在德育工作中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某班一名女生学习刻苦但经常旷课,批评教育后其辅导教师偶然了解到她的家庭情况,原来她出自一个贫困家庭,母亲由于生病使生活压力完全落在她的身上,她不得不偶尔旷课以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随后教师决定找个机会和其聊聊。在一次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与其一起在操场上走走,她感到有些意外,不过也很爽快地答应了。聊到了她的家庭,刚开始她不愿触碰痛处,到最后才谈及她的妈妈,没有教师想象的难过,她很平淡,只是笑笑。教师说希望她有问题可以随时来找我,她也只是淡淡地笑笑。教师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善言谈、内心平静的孩子!后来教师经常私下找她谈心,用温和的言语、真诚的交流去舒缓她的情绪,倾听她的诉说,站在她的立场给她具有实践价值的意见,帮助她战胜内心的恐慌,承担起生活与学习的责任。最终得到关注的女孩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有了美好的前程。可见,如果心理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那么,学习上的问题必能迎刃而解。这是关怀型教师妥善解决此类事件的过程,而对于唯分数是从的老师来f,这过程中就很可能伴随着冷暴力事件的发生。教师可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打击这个学生,学生在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同时受到如此攻击,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另外,学生的心理受家庭影响产生了扭曲,会常表现出易怒、烦躁、冷漠的情绪,由此,可能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挤,如此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 学生在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后,会通过“认可和回应”来予以反馈。当然,这种认可和回应是以学生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比如例中学生在与老师的沟通中,打开了心结,但由于生性腼腆,并没有直接向老师表达谢意,但以更端正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学习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也是对老师的认可和回应。 可见,通过与学生建立关怀关系,能有效避免诸多冷暴力事件的发生,形成师生问热烈的情感交流。

(二)关怀教育的路径 做一个合格的关怀型教师,从根本上杜绝校园冷暴力,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具体的方法。诺丁斯从长期的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实践中提炼出四种方法。

第6篇:校园欺凌的想法范文

这是古莱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她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北京的民营企业,外省人古莱希望这份工作能稳定一些,更重要的是,她想通过这份工作在这个城市扎根。

和古莱一样,被骚扰的对象往往初入职场,其中年轻女性是主要受害者。这群年轻人处于职场生态的弱势端,她们的工作刚起步,不敢得罪上级,对越界的行为感到害怕和厌恶,却又不敢出声反抗。

古莱回北京后,上级对她的骚扰方式变成了不间断的微信语音和图片。尽管感到不适,她仍会对这种“关心”选择性地回复,“我得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考虑,只要不是太过分,我还是不想把大家的关系弄僵。”

这种想法或许代表了一部分面对职场性骚扰的人,尤其在一个对性骚扰不够重视的环境中,员工的自我保护显得很无力。

前段时间被放大讨论的民生银行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机构负责人在抛出“橄榄枝”未收到预期回复时,以不给转正来要挟试用期员工。更让人吃惊的是,当受害员工向人力资源部反馈并举报时,事件却以“没有造成实质性影响”而轻描淡写地被处理掉了。

企业这种遮掩的态度滋育了职场性骚扰的发生,而另一方面,同样令人遗憾的是,从法律层面来说,对性骚扰的界定也并不清晰。君合律所律师冯明浩告诉《第一财经周刊》,中国在反性骚扰方面的法律支持基础仍然很薄弱。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专门的反性骚扰法或者两性平等法,也没有像美国一样高额的惩罚性赔偿。惩罚的结果往往是对方离职和一笔低额赔偿―然而这可能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和受害者的实际损失相比,这样的赔偿微不足道。

保护机制的不完善和惩罚力度之小让施加性骚扰的人肆无忌惮,相反地,受害者却选择忍气吞声。这个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都是如此。2015年,汤森路透基金会和洛克斐勒基金会共同调查发现,20国集团(G20)国家中近1/3的女性在职场上遇到过肢体或网络骚扰,其中,61%的人从未或鲜少举报。

大部分人在遇到性骚扰的时候,会选择息事宁人,但这往往会让对方得寸进尺,甚至造成骚扰升级。中智EAP高级咨询顾问毛寒晓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受害者最初并没有意识到对方的哪些行为属于性骚扰的范畴。

法律条文中对于性骚扰的界定并不明确,事实上性骚扰的本质在于,它违背了员工的自由意志,行为令人排斥,换句话说,如果对方的行为让你觉得不舒服,很可能就已经构成了一种性骚扰。具体来说,文字、肢体、图片、声音等都是构成性骚扰的要素,另外,影响工作表现、令人感到不安全,或者带有歧视性的工作环境,也能构成性骚扰。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甚至把针对他人性别的冒犯性言论也归为性骚扰。

遇到性骚扰时,公司人该怎么办?

性格温顺的古莱是个几乎不懂得拒绝别人的人,而在其遭遇的性骚扰事件中,不明确拒绝是骚扰得以持续的核心因素。根据毛寒晓的咨询经验,如果在骚扰出现的一开始就明确喊停,告知对方“你的行为让我感到不舒服”,90%的骚扰者都会停止下一步行动。

“一旦对方的行为让你觉得不舒服,就要大声说出来。”毛寒晓认为,从长远来看,拒绝并不会比忍受让个人在职场上损失更多,况且,大部分骚扰者之所以肆无忌惮,正是利用了弱势方不敢声张的心理。“在工作中如何让他人认为你不是一个能随便骚扰的对象,这很重要。”有意思教练是一家专注于分享职场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公司,创始人高琳告诉《第一财经周刊》,保持自信的姿态可以有效减少成为被骚扰对象的可能。

性骚扰中最常见的是“等价交换”,其中尤以上级对下级的骚扰为多,负责人往往会利用手中的职权,许以下属更好的职业发展,反之,则会给予处罚,因此性骚扰的代价是一种利益交换。

受到性骚扰后,一方面要立刻喊停,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利益。一旦你的利益可能受到侵犯,不管是会对你的工作产生影响,还是对你的个人生活产生影响,都应该通过一些手段来保护自己。

制度完善的大公司中,通常会有一个类似职场道德的组织,他们负责独立调查。接听电话的员工是独立的第三方,或是HR部门的员工,他们都经过培训,知道如何界定性骚扰。

可口可乐西安分公司的HR罗昊苏认为性骚扰事件在其公司发生的可能性极低。可口可乐把反对性骚扰写入了公司的制度中,并与奖惩挂钩,这在入职培训时会明确告知员工,“这是我们的红线,一旦发现,不再雇佣。”罗昊苏说。此外,公司的办公环境公开透明,比如隔间的设置采用玻璃门,公共场所安装了摄像头等。

冯明浩认为,制止性骚扰是企业的法定义务,“反性骚扰的主体责任在于用人单位,只有公司重视,才能真正遏制职场性骚扰。”不过,就目前的环境来看,不同性质、不同文化的企业对于职场性骚扰的重视程度不同。相对而言,外企无论环境、保护机制上都相对完善,也更有可能对员工有所保护。

高琳创业前曾在摩托罗拉工作。在摩托罗拉内部设有专线电话,可以匿名投诉,也可以咨询遇到此类情况如何处理。“就像校园欺凌的事件一样,若不幸发生,一定要有合理的渠道让员工发声,这个环境要足够安全。”高琳说。

如果骚扰者在明确收到“停止”信号后仍不收手,冯明浩建议公司人先向所属公司反馈,必要时联系妇联、劳动监察局等部门解决。在此过程中,证据是核心。收集并保留对方涉嫌性骚扰的所有证据,比如通话聊天记录、视频、图片等,投诉时才能有效形成指控。

法律相对完善的美国对性骚扰案件处理的结果,或许能让我们看到一些希望。和民生银行事件相似的是,福克斯新闻前CEO埃尔斯曾被原新闻主播卡尔森控告性骚扰,遭到拒绝后,埃尔斯多次为难卡尔森并将其开除。同样是双方地位悬殊,卡尔森最终获得了2000万美元的高额赔偿。“公平是保障员工在公司中能正常工作、不受影响的最基本要素。个人的职位高低不应该影响最终的解决方案。”高琳说。

建立职场公平,完善针对性骚扰保护的法律框架,美国花了近100年。“完善法律需要勇气和时间,这个过程中需要每个人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冯明浩说。

民生银行的事件曝光后,我们也能清楚看到民生银行对于该下属支行部门负责人从庇护到开除的态度转变―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次主动争取的结果,这个事件更大的意义在于能让那些还在受困的公司人看到“说出来”的希望,也是对那些企图利用职权对他人性骚扰的人的警醒。

第7篇:校园欺凌的想法范文

【关键词】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责任认定

一、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风险分析

(一)、学生人身安全概述

所谓学生人身安全是指学生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学生所受到的生命权、健康权和行动自由权等方面的威胁和风险。因学生人身安全造成校园安全危机,具体表现为:情绪抑郁而伤害自己或别人;学生出走;欺凌或摧残;打架致伤;交通事故;教师或学生的受威胁、被绑架、失踪;自伤及自杀;严重的犯;持有武器的暴力;食物中毒;网络诈骗等。

(二)、学生人身安全风险分析

学生人身安全风险大致来自于四种:一是管理的风险;二是人的风险;三是物的风险;四是社会的风险。从各类风险中造成的事故原因分析不外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种因素。在现实中,物的不安全因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人由于其自身和社会的影响,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是激发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据统计资料表明,有70%-80%的事故是由于人为失误造成的。

二、学生人身安全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一)、学校原因

在学生人身安全事故中,因学校的原因造成学生伤害的也颇多,如学校设备陈旧老化、设置不当或者有质量问题;学校在教学活动中违规使用教学设施或者使用了假冒伪劣产品和有毒有害物品;学校有关安全管理制度不严、管理不善;学校在组织校内外活动时组织管理不细致;学校安全意识不强,教育力度不够,教育指导思想不全面等。

(二)、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原因

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负责,疏忽大意,教育手段简单甚至粗暴;在教学、实习、实验和学校组织的体育、户外剧烈活动、军训等活动中,安全保护措施不力,准备不充分,或者违反教学大纲要求,活动的难度,强度和危险性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对学生个体及周围环境情况分析不足,疏于教育、管理导致意外事故发生;体罚、变相体罚或侮辱学生引起的伤害;擅离工作岗位,甚至让学生代替自己工作;缺乏必要专业知识和常识,对学生进行错误的指导和安排,对可能导致伤害的潜存危险因素无法预测,事故发生后没有及时制止和采取必要的救护措施,致使后果加重。

(三)顶岗实习中的原因

在顶岗实习期间,由于学生专业能力欠缺引起的操作失误;企业机械设备、建筑设施存在故障或安全隐患,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学生心理或生活问题未能及时沟通解决;实习企业管理不善等引发人身伤害事故。同时,顶岗实习学生作为企业非劳动关系人员,无法享受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人身或财产安全受到侵害时,必然对相关院校与企业产生法律政策风险,并需要承担相应的经济风险与赔偿责任。

(四)、学生原因

1、安全意识、法律法规意识淡薄

学生本人发生安全事故之前,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发生过很多次的类似事故,只是没有造成严重的伤害,这才造成了学生违章违规现象的普遍存在。因此,学生安全意识淡薄是学生人身安全最大的诱发原因之一。由于我国在各阶段教育中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力度不大,加上青年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对自己的身体也没有过多的担扰,在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形成“安全”概念。同时,他们的经历主要局限于学校,严重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和社会经验,对法律法规也知之甚少,以致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上当受骗,进而诱发犯罪行为。

2、安全知识缺乏、自我防范及自救能力差

受我国教育模式的影响,各层次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足,特别是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培养。学生未能接触和学习系统的安全知识,较少接受安全技能训练,学生对安全设施不了解,不会或不能熟练地使用安全设备,在事故发生时,学生不能采取正确的自救、互救及应急消灾避难的方法来应对,以致造成伤亡和损失。

3、学生存在着导致失误的心理因素

(1)、侥幸心理。

学生多次违章而没有发生事故结果之后,就会把多次违章发生事故的偶然性和长期违章导致事故发生的必然性混同起来。产生了侥幸心理,就会使他们经常违章直至事故发生。如宿舍内用接电线和违章使用电器,晚熄灯后点蜡烛、在校外租房住宿、泡网吧、夜不归宿等。

(2)、懒惰心理。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生嫌麻烦,图省事的现象经常存在。如出门不关电源,甚至不关门,造成火灾和失窃。运动之前不做准备活动,造成身体损伤,在实习和实验过程中,不按要求穿戴安全防护用品,造成伤害。

(3)、逞强心理。

青年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强烈,经常不考虑自己的实际状况和能力及环境条件,为了被他人注意,逞一时之强,做出危险行动以至出现人身伤害。

(4)、冲动心理。

青年学生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刺激而冲动,发生一些过激的行为如打架斗殴而造成伤亡,容易起哄而酿成事故的发生;

(5)、心理障碍。

部分学生由于学习的压力,对学校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意志人格的缺陷等因素而造成不健康的心理和心理障碍,缺乏承受能力,外向的人受挫折时容易侵害他人,内向型的人则住住自我伤害,这部分学生是造成事故的频发者。

4、身体素质或内在疾病造成的伤害

体质特殊或疾病,包括在学校受其他人疾病所传染;活动量增大或气候条件不适应危及健康甚至生命等。

5、独生子女的影响

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学校学生90%以上为独生子女,他们的生活阅历一般相对简单、缺乏磨练,都是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下长大的,所以没有多少安全防范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当他们一旦离开父母和老师、开始独立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和一些危及安全的情况时,常常束手无策,容易受不良思想迷惑,从而发生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

6、学生中的拉帮结派

青少年学生出现拉帮结派现象,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合群的愿望让他们在城市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他们把拉帮结派作为一种交往方式,组成帮派的学生会认为支配别人非常刺激,产生了“英雄主义”意识。同样,那些被“教训”的学生又会反抗,从而成为下一轮的暴力实施者。

7、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的学生因享受不到的家庭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家庭的经济以及其它因素,往往会表现出孤独型、渺茫型、独尊型、逆反型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行为上表现出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不参加公益活动,不遵守校规班纪,一味与父母对着干,以此来报复父母。更可怕的是这种对父母的逆反发展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破坏性。

三、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分析

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法律关系,是学校承担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法律前提。而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学校与学生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内容和性质,也是确定学校责任的法律依据。因此,研究学生伤害事故的学校民事责任,应以明确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作为逻辑起点。从目前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形成了三种主流观点来阐述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第一类观点认为学校和学生之间存在监护责任。即认为学生一旦步入校园,学生的监护责任已经从学生家长转移至学校,学校将对学生的行为承担全部的监护责任。按照这种观点,学生所发生的伤害事故,学校都要在一定程度上承担民事责任,无置身事外的可能。第二类观点认为学校和学生之间是合同关系。其主要论据是学生向学校缴纳学费,而学校负有给学生传授知识和保护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人身安全的义务,当学生发生伤害事故时学校的责任体现为违约责任。第三类观点则主要依据和学生有关的法律(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但这些现行的法律都对保护群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处于这类法律保护的边缘群体(如高中生),以此类法律作为责任认定依据将面临适用性受限方面的问题。

四、学校承担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及认定

关于学生伤害事故适用的归责原则,有多种主张。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6条和教育部《办法》第2条的规定,学校承担学生伤害事故民事责任应当适用过错原则,从而应排除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法律给学校设定一般注意义务和安全保障义务的“目的在于平衡利益和分配社会正义”,在对受害学生提供必要救济的同时,也必须考虑给学校增加过重的无过错责任造成学校的发展和素质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民法通则》第126条、第122条规定情形:如学校的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设备造成学生损害,或者学校向学生提供的食品、药品、饮用水等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造成学生人身损害的,应当适用过错推定原则。

同时,《民法通则》第132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57条规定的情形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完全可能存在,公平责任原则也有其适用的余地。

综上,学校承担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体系应是:以过错责任原则为基本原则,以过错推定原则为补充,公平责任原则在特定情形下也得以适用。

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学生来到学校,在学校发生的任何伤亡事故不管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一律归责学校,都要求学校负责。其实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我们可以明确,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8篇:校园欺凌的想法范文

关键词: 学生需求 师德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作为教师授课、师生交流的主要平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学生知识的获取,还是良好品格的养成都离不开这个载体。因此,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师“教书”与“育人”的两大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喜欢怎样的授课老师

尽管我从教已快五个年头了,但毕竟是从学生转变而来的。大学期间,有十数位教师给我们授过课,有的课我们喜欢上,有的课则未必如此。下面主要从我作为学生的亲身体会和目前各院校采用的学生网上评教系统展开论述,希望能勾画出学生喜欢的教师的轮廓。

1.热爱学生,以诚相待。浙江大学郑强教授曾连续三年被评为“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教师”,他说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之心,这是基础和前提。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陆谷孙先生说:“子女是我自然生命的延续,学生是我学术生命的延续。”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对学生那种无私与真诚的爱。只有用心热爱学生,才能取得他们的好感与信任。

2.技能过硬,学有所获。学校尽管是事业单位,但是我们认为其和服务业有相通之处,这绝不是贬低教育的神圣。学生来学校是为了获取自身所需的知识,而知识的提供者――教师所提供的知识如果含金量过低或者过时,就很难获得学生的青睐,更不用说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了。教师必须有相当的实力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要能给学生提供一杯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专业素质过硬尤为重要。

3.有幽默感,宽严相济。从学生评教系统结果来看,得分相对较高的教师往往都有一定的幽默感,善于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相对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新的知识,进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个班级中不同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可能“不用扬鞭自奋蹄”,而有的则必须“大棒在手,威言在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观察,善于交流。我们说教学相长,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课堂授课绝不是单向的输出知识的过程,而是包含互动和交流的环节,满堂灌式的不能体谅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无异于欺凌与压迫。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举动,我们就能够获得正在讲授的知识他们能否理解还是颇有难度的反馈,并即时调整课堂教学进度。想学生之所想,注重跟他们的语言、神情交流,才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本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反观目前的课堂教学,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一些任课老师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反而容易导致学生对现行教育失望。

二、教师“知识供给”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专业技能不足,继续学习能力衰退,存在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需求的情况。在21世纪的今天,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前所未有。大学毕业踏上讲台很短时间后教师所学的部分知识可能就开始老化,与现实脱节。我所授课程为《日语精读》,学生有时会拿出一些新潮的会话或者短句让我翻译,就明显感觉到吃力。成为教师绝不意味着知识已经学够了、学足了,但是继续学习动能衰减在教师群中普遍存在。

2.部分教师授课呆板、教条,照本宣科,不仅谈不上教学艺术,更容易对学生的求知欲望造成扼杀。也许是系统的岗前培训做得不够好或者是其他一些原因,部分教师授课过于呆板,缺乏活力,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与压抑,容易造成“教师台上大讲,学生台下小讲”的局面,教学效果根本无法保证。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无法形成鼓舞和推动作用。

3.师生互动方面,有时缺乏必要的交流,形同陌路。部分教师也许认为除了讲授知识没有义务或者必须跟学生交流外,课间就去办公室歇息,下课就走人,难得与学生们聊上几句,也就很难从学生口中获得关于自己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由于陌生导致的距离感,学生们往往不敢或者不愿直言不讳地表达他们真实的想法。有的教师一个学期下来,甚至连所授课班级里大部分学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还怎么谈沟通交流。

4.思想重视不够,缺少对学生的爱心与责任感。学生是独立的个体,需要尊重与爱护。但是也存在部分教师自身定位存在偏差,思想上认为只需把自己的课教好,至于授课效果则是另一回事。如果学生掌握得不够好,就责备他们不下工夫,缺少对学生的热爱与责任感。去超市买家电都有售后服务,教师更应该从思想上重视“授后服务”,但是一些教师在此方面做得并不够理想。

在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我们罗列以上几点不是存心挑刺或者贬低教师,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分子,我们更希望教师们的授课水平越来越高,涌现出越来越多技艺精湛、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三、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优化、改进教师“供给”

1.建立优良的机制,鼓励教师多途径多渠道提高自身技能,增强自身魅力,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艺不压身,又说艺高人胆大,可见“艺”的重要性。只有自身技艺精湛、专业素质高,才能给学生输出他们喜爱的“产品”,满足他们的需求,教师也才能从根本上获得自信并胜任教师岗位。学校作为用人单位,应建立激励或者约束机制,鼓励教师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在职接受继续教育;对部分学习动力不够强劲并出现教学困难或者通过评教系统反映出问题的教师给予转岗压力,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只有通过对学生的研究,了解他们的所需,才能更好地供给。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研究教学规律,增强幽默感。生活的本质是幸福快乐,寓教于乐,才能避免呆板、教条、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多浏览一些幽默、笑话网站来增强自己的幽默感,授课也才会更有感染力。

2.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亦师亦友,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人们常说师生情、战友情、同学情,我们认为师生之间更容易建立友情,因为基本没有利益方面的纠葛,感情也更真挚。敢于直言教师授课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学生都格外值得我们重视,好比厨师,食客反馈菜有点咸了并跟厨师讲,厨师听了应该高兴才对。教师也是一样,尽管受到批评或者建议有时可能会心里不舒服,但是绝不能因为自己的狭隘和不够包容而故步自封。

课下大有可为。在目前课堂还是以“教书”为主,课下时间非常充沛,也就更承载着“育人”的功能。学生们对校园里一些事情或者其他都有自己的看法,会存在与教师探讨交流的需要,越交流越了解越信赖,对我们自身和对学生的了解越深刻,课才会上得越来越来越好,课堂效率才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