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欺凌防范意识范文

校园欺凌防范意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欺凌防范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欺凌防范意识

第1篇:校园欺凌防范意识范文

一、指导思想

安全工作关系到师生生命的安危,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结合学校“安全伴我行”活动,制定本学期安全教育教学计划。

二、目的要求

1.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安全的重要性,从行动上能注意安全。

2.留心身边的安全隐患,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中。

3.深入理解“六个安全教育主题”校园安全、交通安全、预防自然灾害安全、食品卫生安全、传染病预防、消防安全的意义和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

1.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安全的重要性,从行动上能注意安全。

2.留心身边的安全隐患,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中。

3.深入理解“六个安全教育主题”的意义和内容。

四、教学内容安排:

1、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是安全教育重中之重的教育,要把交通安全教育摆在十分突出的、必须每周进行集中教育,以及做好放学对的管理。

2、防溺水、电信诈骗教育,要进行防溺水、电信诈骗的教育,开展以溺水后自救,溺水者的救护;如何识别举报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3、防触电、森林防火教育,对同学们进行电的基本知识,预防触电、森林火灾的发生以及对触电或森林火灾后急救常用知识的了解和应用。

4、防暴恐、校园欺凌、食物中毒的教育,邀请市特警、东风派出所民警、东风卫生院医生来校进行防暴恐、校园欺凌和饮食卫生和防止食物中毒的教育,以提高师生防暴恐意识、学生之间出现校园欺凌以及杜绝同学们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5、防病、防体育运动以及上下学交通安全教育;重视同学们身体健康教育,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进行一次健康检查,体育活动应重视安全措施,积极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操,尽量避免运动事故的发生。

6、防火、防盗、防震及消防安全等的安全教育;检查班里的防电设施,落实专人负责,班里应经常开展防火、防盗、防震、消防安全等的防范措施教育。

五、教学设想

1、通过看和课堂讲述等主题班会的渠道,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2、围绕“防震安全演习”出好安全黑板报。教育学生加强安全防震意识。

3、平时重视交通、饮食、体育、人身、用电等安全,做到安全教育天天讲,时时讲,处处讲,努力营造“平安班级”,做到无意外事故发生。

六、教学安排

20**至20**学年下学期每周安全课安排

周次

时 间

安全课内容

备注

开学安全第一课

防溺水、电信诈骗

防暴恐、校园欺凌

防交通安全

森林防火安全教育

清明节假

防溺水安全教育

防范校园欺凌教育

防震安全知识教育

劳动节假

十一

避震疏散演练教育

十二

上下学交通安全教育

十三

校园安全全面教育

十四

学生心理安全教育

十五

防范校园欺凌教育

十六

端午节假

十七

交通安全教育

十八

校园欺凌安全教育

十九

防溺水安全教育

二十

上下学交通安全教育

第2篇:校园欺凌防范意识范文

一期来,我校行政领导深入贯彻上级安全工作文件和会议精神,以预防校园欺凌事件为重点教育和预防内容,并对该项工作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1、一期来,我校利用集合集会和班会课对学生进行了“预防校园欺凌事件”为主题的安全教育,让学生明白了“校园欺凌”的对自己和他人的危害,提高了学生的防范意识。

2、我校值周领导、值周教师、门卫对校园及周边加强了安全巡视,发现情况,立即处理,预防了校园欺凌事件发生。

3、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每周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了摸排,发现情况,立即处理。

4、我校成立了班级安全信息员,每班男生1名女生1名,及时制止和报告班上学生的不安全行为,以便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及时发现和处理偶发事件。

5、我校学生没有敲诈勒索,收保护费现象。

6、我校学生没有拉邦结伙,组建小团体现象。

7、我校学生没有校外勾结,影响校园正常秩序情况。

8、我校有少数学生惹是生非现象,但都及时发现并教育,没有出现打架斗殴事件。

9、我校没有学生违法犯罪嫌疑。

第3篇:校园欺凌防范意识范文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似乎层出不穷。其实二三十年前,校园欺凌也很常见,只是那时候没有手机,自然无法拍下来传到网上引发公愤。时代在变,校园欺凌事件却未消失。同样的暴力,同样的残忍。受害者轻则被打得鼻青脸肿,重则致残,被打死的也不是孤例,比如今年4月28日下午,重庆市彭水县桑拓中学初中二年级16岁男生赵英(化名),被堵在厕所里面,至少有三个学生围殴他,最后被人持凶器捅伤致死。

同窗之情、校友之谊,哪有什么血海深仇,为何非要置对方于死地?一项调查显示,因碰撞、口角、玩笑,甚至一个眼神等偶发、微小事件引起的纠纷占比接近六成。而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68%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加害人大多手持棍棒、砖头甚至管制刀具等凶器,对受害学生不分部位、不计后果地进行攻击,死伤后果严重。换言之,诱因极小,出手却极重,这种强烈的反差真让人感叹当今的孩子怎么如此充满戾气?

如何才能遏制校园欺凌的频发势头?不少人最先想到的招数就是严惩。通常情况下,校园欺凌事件如果没有造成足够伤害,也没有引发足够关注,就会不了了之,无论学校还是教育主管部门都会千方百计压下来。打人者呢,常常逃过惩罚,由于年纪小也不用承担刑事责任。违法成本过低,是校园欺凌事件此起彼伏的一个主要原因。

应对校园欺凌事件,德国的做法值得借鉴。在德国,恃强凌弱的校园“小霸王”若在两次记过后仍不思悔改,校方有权将其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强制管教。

加大惩治力度固然重要,但往往流于治标不治本。更该追问的是,一些中小学生小小年纪为何天不怕地不怕,与其说他们缺乏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不如说他们缺少管教。而缺乏管教的背后与家长、与学校都有关。

家长疏于管教,有的没条件管,有的管不过来,比如有些打人孩子是留守儿童,或者家庭出现了不幸,他们自生自灭;而学校不愿意管或不敢管。种种原因叠加在一起,导致一些学生在成长路上肆意狂奔,任意妄为,更激烈的事都敢做,打打同学算啥?

“教育的基础,在于认识个性;教育的宗旨,在于确立人格。”诚然,教育是叫人向善,如果学生没学好,这是他们人生的失败,也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败。正因为此,治理校园欺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强化防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的一些有益做法也值得我们参考。日本专门出台《校园欺凌预防对策推进法》,基本原则是“早发现、早预防”,监护人、学校等相关者必须承担各自职责。日本学校设有专业人士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和“儿童安全对策支援室”,一般由律师、心理医生、前警官和大学教授组成。不仅在早期为学生、教师提供咨询,也在欺凌事件已经发生后的调查阶段提供第三方的独立意见,防止学校或教育委员会因为私利牺牲学生的利益。此外,日本文科省还要求学校在发现施暴学生有涉嫌违法的情况下,第一时间联系警方协助调查。

第4篇:校园欺凌防范意识范文

【反对校园欺凌主题班会一】 一、活动目标:

1.自觉抑制校园暴力,能与校园暴力进行斗争。

2.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冲突,能够勇敢地与校园暴力做斗争。

3.认识校园暴力的危害性,掌握与校园暴力做斗争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与校园暴力做斗争的方法,学会自我保护。

学会巧妙地处置校园暴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搜集典型的校园暴力事例等。

2、学生准备:学生课前阅读课文,思考怎样正确处理校园暴力。

四、教学过程

一、观看《校园暴力》视频,引入新课。

二、 思考:

1、什么是校园暴力?你遭遇过校园暴力吗?

学生结合观看的视频和及生活实际回答。

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中的一些学生奉信暴力决定一切,以多欺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现象,校园暴力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板书)

2、学生阅读专家访谈后回答。

讨论:校园暴力有什么危害?

学生回答并归纳:

校园暴力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板书)

3、校园施暴者的构成主要是些什么人?

学生: 曾经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学习差表现差的学生;爱歧视的学生;在家庭中缺乏温暖、关爱的学生;性格孤僻、心理压制,无处发泄的学生

4、社会、学校、我们对校园暴力的态度?

校园暴力必须被制止。

想一想:

面对校园暴力我们有哪些对策?

学生回答。

(一)对策一:从受害者的角度想:

不要忍着不吭声: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家长或者老师。

尽量不要一个人待着:尽量待在人多的地方。

不理睬:如果有人冲你喊,让你交出你的午饭钱,不要理睬他,装做没听到,继续走自己的路。

小讨论:

暴力容易发生的时间:上学或放学学生回家途中。

暴力容易发生的地点:偏僻地角落。

容易遭暴力袭击的对象:低年级学生,弱小的学生。

暴力发生后自助的方法:告诉老师、学校、家长或者公安机关;伤势严重的立即打120急救。

(二)对策二:从施暴者的角度想:

反思一下,值得吗?你要做的事情可能给你带来批评、处分甚至法律处罚,这将成为你人生的一个污点。而起因也许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或仅仅是你自己的一时冲动。这么做,值得吗?

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被人愚弄、辱骂甚至是殴打,你会是什么感受?如果你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长时间的恐惧和痛苦,你忍心吗?

学校有政教处,有法制校长,社会有治安管理机构,有公安机关,必要可拨打110等。

法制社会,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5、以案说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 010年校园血案40天5宗

3月23日,福建南平市实验小学发生凶杀事件,凶徒郑民生杀害了8个孩子,还有5个孩子重伤。

4月12日,在广西合浦某小学门前又发生了一起凶杀事件,2人死亡、5人受伤,其中包括多名小学生。

4月28日,广东雷州凶杀案,一男子持刀砍伤16名师生。

4月29日,江苏泰兴伤人事件,一男子在幼儿园内持刀砍伤32人。

4月30日,山东潍坊校园血案,一男子在小学内用铁锤锤伤5人后自焚。

师:读完这些材料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回答:

二、面对校园暴力怎么办?

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校中小学生有30%有过被校内、校外不法分子敲诈、勒索、抢劫、搜身、欺侮及其他滋扰的经历,却很少有人主动采取正确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材料说明了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社会学校家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

(2)你认为应陔采取哪些正确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学生回答:

①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②面对不法分子的侵害首先要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然后机智勇敢灵活地与其斗争;

③积极寻求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

④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6、实践营地

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校园防暴系统。

【反对校园欺凌主题班会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产生的原由,认清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

2.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正确办法,从而提高防欺凌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

了解校园欺凌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和策略。

教学过程:

一、走近校园欺凌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欺凌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列举一些校园欺凌事件:

2015年5月22日媒体曝光,安徽怀远县火星小学13岁的副班长小赐因为拥有检查作业、监督背书的权力,向另外6个孩子要钱。钱没给够,就逼迫他们喝尿吃粪。 2015年6月10日上午,16岁的永泰县东洋中学初三学生小黄,在结束中考语文科目考试后,难以忍着剧烈腹痛继续参加中考, 这才向父母道出了一个藏掖4年多的秘密:自小学五年级起,他就频繁被其他同学无故殴打。8日晚,小黄再次遭同班同学夏某、林某和张某围殴,忍痛2天后被送医,却被发现脾脏出血严重,于11日晚,经手术切除了脾脏。 2015年6月21日,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受到网友广泛关注。据了解此次涉事女生有9人,其中小学生有2人,中学生4人,3人已辍学。她们年龄都在12至16岁之间,其中涉案人员刘某被刑拘。

二、分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原由 校园欺凌的产生原由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

有家庭原由,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第二、 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三、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

校园欺凌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对于施暴者而言: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 对于受害者而言: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

四、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常见情形:

1.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

2.以大欺小,以众欺寡;

3.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

4.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

5.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预防欺凌的方法: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欺凌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欺凌升级,导致眼前吃亏。

第二、要及时报告。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频繁是同欺凌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第5篇:校园欺凌防范意识范文

关键词:中心城市;校园欺凌;身心健康;社会安全

中心城市在一定区域内是政治、文化、科技、交通、教育、通信等的中心,是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心城市小学是指地理位置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小学,受到城市开放的思想、多元的文化、繁荣的经济和忙碌的交通等因素的影响,中心城市小学的生源构成较为复杂。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学生自身成长经历的限制,使中心城市小学校园欺凌问题更为凸显。

一、校园欺凌行为概述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欺负弱小的行为,令受害者在肉体、心灵、精神等方面感到痛苦和难以接受,对学习和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受害者学业成绩下降,对校园生活丧失兴趣等不良后果。

欺凌行为的主要方式有对受害者进行重复的物理攻击,如徒手进行掌掴拍打、对受害人的肢体进行反复推撞,找借口干涉侵占受害者的个人钱财,有意损毁教科书、学习用具,贬抑评论嘲笑受害者的长相体貌、价值取向、家庭结构和家庭情况等,当下还包括网上欺凌(Cyberbullying),如在网站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分的言论等。

行为发生的主体是欺凌者和受到欺凌的受害者,通常还包括协助者(Assistant)和附和者(Reinforcer),后两者间接地支持欺凌行为的发生,在欺凌行为进行时采取了支持、暗示、观看甚至是呐喊助威等行为,诱发、促成、恶化了欺凌行为。

欺凌者通常有意或寻找借口在校园或校园周边实施欺凌行为,但通常不会认为或直接承认欺凌行为的不正确性,凭借自身的身体优势或不良舆论的暗示和影响对受害者进行欺凌。受害者一般身体弱小,交往能力或交际方式欠缺,个别受害者胆小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主要原因是校园欺凌单方面的冷处理并不奏效,因为同学相处的空间和时间让任何形式的报复都具有存在的可能和条件。

二、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原因分析

1.学生处理社会与自我关系时的必经阶段

学龄前的幼儿,主要以家庭和社区为生活区域,活动范围有限。人际交往的层级较低,以单向交往的结构进行,表现为成人对幼儿的友好关怀和悉心照顾。交往中的互动是在成人的鼓励和引导下被动完成的,比如肢体上的微笑、握手、亲吻,语言上的问好、感谢、再见等。幼儿园是由家庭向社会的过渡单位,身体和心智不足以产生欺凌行为。进入小学是人接受社会化教育的真正开始,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保护自己和人际交往并存,当这种并存关系失衡时,欺凌现象将不可避免。因此,小学校园欺凌现象是学生在处理社会与自我关系时产生的。

2.媒体多元的开放性增加了模仿的可能性

国家在21世纪初就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的村村通工程,亦为全国近13.5亿人民都能接收到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信号,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6.88亿。在媒体覆盖生活的今天,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被在受众面前没有任何技术屏障,网络社交媒体的易操作性、对自媒体兴起的热忱和没有把关编审程序的随意传播都会让校园欺凌现象无处遁形,而公开的欺凌事件有人模仿的可能无限增加。

3.家庭暴力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

从2008年开始,家庭暴力就被纳入出警范围,这一事实一方面说明法律的改革和进步,但另一方面说明家庭暴力已成为家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限制因素。父母无休止的争吵、恶语相向和殴打谩骂不仅会损坏当事人的身心健康,更为重要的是以家庭为主要生活场所的孩子,会在和同学遇到矛盾和冲突时潜意识中采取暴力行为。

由此可见,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积极的对策研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十分必要。

三、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对策研究

1.有效利用课堂进行社会化教育

全国小学当下普遍使用的是北师版和人教版教材,语文教科书和思想品德教科书等科目所选用的素材多以介绍自然风光和人文科学为主,主题都是正面的宣教,鲜有负面材料的教育,但适当的负面材料可以起到威慑、提醒、教育和警示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利用严肃的课堂和鲜活的负面材料,对学生可能遇到的校园欺凌事件进行分析和解读,教授学生一些防范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交往中产生的纠纷,就可以将校园欺凌事件前置,避免欺凌行为的直接发生。

2.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

儿童媒介素养问题近来备受学者关注,他们认为新旧媒体重新整合,融合发展,将使全国近9000万少年儿童处于媒体的包围之中,但儿童评价信息的能力受到年龄和心智发展的局限而十分有限;吸睛式的标题,缺乏深度的碎片信息,对儿童理性思考能力的培养不利,批判力的培养更是无法跟进,导致儿童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所以,媒体应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留意儿童接受信息的特殊性,家长应起到纠偏和监督的义务,让孩子对媒体保持应有的距离,逐步提高评价媒体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

3.校园欺凌应纳入安全教育的范畴

社会学认为城市越发达、交通越拥挤,人的压力越大,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也会增多,生活在中心城市的学生的生存状况不应忽视,教育部门采用网络安全教育平台,通过短片和问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但多数学校都是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完成的,完成的效果无从监控。倘能将这种基于现代网络教育进行的安全教育纳入有组织的学校教育,从完成的内容到完成过程的监督直至完成的效果进行全程跟踪,或效果比独自完成更好。

校园欺凌行为不仅在行为发生时给主要当事人带来身心伤害和学业成绩影响,最重要的是,任由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会导致当事双方的成长烦恼,长大后的欺凌当事人极有可能是明天的犯罪嫌疑人。因此,应对校园欺凌问题多加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为社会安全、校园安全、学生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燕秋.校园欺凌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6(7).

[2]魏叶美,范国睿.社会学理论视域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6(2).

第6篇:校园欺凌防范意识范文

为了让法制走进校园,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法制意识,接受法制教育,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利用法律进行自我维护,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学生。2020年11月30日下午三张派出所全体民辅警走进辖区中学三张一中,所长王进锋亲自为全体师生讲课,举行了一场法制教育报告大会。

讲座中,王进锋所长首先讲授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强调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接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列举一个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了青少年为什么要学习法律知识,加强学生的守法观念;并针对青少年学生法律意识薄弱,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用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这一情况,讲解了校园经常出现的几类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对办法,要求学生在遇到不法侵害时,第一时间求助,告诉学校或派出所,让学校或派出所来处理。

以案说法,通过一个个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案例,生动讲解了抢劫、盗窃、故意伤害等触犯《刑法》以及侮辱、殴打他人等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违法犯罪行为及其对应承担的法律后果。随后,结合热点议题,就如何看待校园欺凌事件、如何预防欺凌事件发生、发生欺凌事件如何以法维权、构建和谐校园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极具针对性和教育性。

第7篇:校园欺凌防范意识范文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时代构筑的新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个人行为和道德信仰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欺凌,是指人们通过互联网做出针对他人或群体恶意、重复、敌意的伤害行为,以使其他人受到伤害。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社交网站的盛行,网络欺凌问题已经开始侵蚀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但由于网络欺凌存在较强的匿名性和隐蔽性,大学生在遭到网络欺凌后喜欢多保持沉默,没有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及时关注。网络社会尚缺乏完善的价值体系软规则和法律制度硬规则,社会和学校对网络社会产生的问题管理不善也导致诚信资本的效益并不明显,从而造成了网络欺凌行为的不断发生。

二、文献综述

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的研究人员,实地调查了近500名青少年,发现有18.4%的人曾发生过被人在网络上用言语攻击等欺凌行为;Kimberly认为网络欺凌是一种心理虐待,会导致被加害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创伤,破坏学校的环境质量,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社会交往,在极端的情况下,导致严重的暴力行为。李静通过研究,将网络欺凌分为情绪失控、网络骚扰、网络盯梢、网络诋毁、网络伪装、披露隐私和在线孤立等七种表现形式;崔丽娟认为,青少年正处于从家庭到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很在意社会人的评价。网上评价的消极内容容易让他们产生自我否定、痛苦等情绪。青少年敏感、情绪波动大等特征是他们容易成为网络欺凌受害者的原因。周葆华认为,网络欺凌的原因主要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权力,能以强者的姿态对弱者发出攻击,获得满足感,同时他们认为网络存在的匿名性,不容易发现他们,助长了他们的气焰。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在形式及表现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别。传统的欺凌主要通过语言和肢体的行为来实施,而网络欺凌无法实施肢体上的暴力,多表现为网络上言语的恶意攻击。丰富多样的互联网为网络欺凌提供了多种方式,形成不同类型的网络欺凌。综上所述,网络欺凌行为具有传统欺凌行为的特点,同时又具有某些独有的特征;相对传统欺凌,由于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欺凌的发生提供了场地和途径,容易使网络欺凌的持续时间更久,对遭受欺凌的人伤害更深。由于网络欺凌具有隐秘性、超时空性和强扩散性,造成被欺凌的大学生个体难以挽回的伤害、群体不可避免的心理危机及网络道德的整体沦丧。

三、调查问卷与数据采集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网络欺凌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做好网络欺凌行为的差异性分析,本文就社会关注的大学生网络欺凌问题,编制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由28个问题组成,设置了136个变量,将调查样本作为控制变量,受网络欺凌行为作为自变量,把心理反应、行为反应和反击反应分别作为因变量,进行层次回归分析。选取江苏省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就受网络欺凌行为各相关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了解大学生对现有网络欺凌行为的态度。本次调查于2014年9月份进行,发放了调查问卷790份,回收了758份,有效问卷726份,有效率达91.89%,采用SSPS20.0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完成数据处理。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统计

从样本的基本情况看,37%的学生是传统欺凌的受害者,而63%的学生是网络欺凌的受害者,65%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研究显示,女大学生更容易遭受网络欺凌。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受网络欺凌行为在上网时间上的差异分析

通过网络言语欺凌、隐匿身份和网络伪造欺诈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受网络欺凌行为上网时间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结果显示,大学生上网时间越长,遭受网络言语欺凌的几率就越高,就越容易被隐匿身份的施害者进行网络欺凌,越容易遭到网络伪造欺诈。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受网络欺凌行为对反应的预测

以调查样本作为控制变量,受网络欺凌行为作为自变量,把心理反应、行为反应和反击反应分别作为因变量,进行层次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通过研究得到的网络欺凌频率与研究传统欺凌提供的数据相近。随着上网的时间增加,大学生遭受网络语言欺凌时,受欺凌者的心理反应、行为反应和反击反应的预测越强烈;当遭受隐匿身份的网络欺凌时,反击反应最为强烈;当遭受网络伪造欺诈时,受欺凌者的心理反应最为强烈。通过研究发现,传统的欺凌者更有可能参与到网络欺凌中,有一些传统欺凌中的受害者因自己遭受过欺凌,会在网上实施报复,变为网络欺凌的加害者。大学生在网上的时间越长,就越有机会成为网络欺凌的受害者或欺凌者。

四、大学生网络欺凌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危害

大学生群体与其他青少年群体对比,具有一定的自我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敏感性,因此,对网络欺凌问题成因的探讨应从大学生内在的主观因素,以及外部的客观因素这两个角度去分析。通过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特质,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家庭的监督等方面,对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大学生在网上进行网络欺凌的动机因素。

(一)大学生心理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网络和新媒体在方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对当前的大学生产生不少负面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存在着自我的心理需求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群体,一个是刚进入校门的新生,另一个就是毕业求职的学生。这两个群体共有特征都是自身的心理需求偏离了实际的情况。刚进入校门的新生由于远离家庭和亲人,在环境与人际关系适应存在一定的困难,容易产生焦虑心理;面临就业压力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遇到挫折和打击,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实中的就业问题,而网络提供的虚拟空间,能弥补现实的不足。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偏低

在校大学生精力比较旺盛,自我意识较强,富于挑战精神,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但相对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由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动期,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没有最终定型,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差,当他们在网上遇到新奇、刺激的信息时极易受到诱惑,很少考虑到网络对其生理和心理的伤害。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受到网络欺凌的大学生或知道他人被欺凌的大学生都会选择保持沉默,他们由于受到网络欺凌在精神上受到打击,错误地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错,害怕告诉老师或举报后会再次面临更严重的打击报复。

(三)高校管理不够严格,网络限制建设不够健全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网络欺凌的发生提供了场地和途径。在校园网络的安全上,由于网络安全管理难度较大,使得良莠不齐的信息冲击校园网络文化,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大多数高校没有制订和实施有效的反欺凌政措施,现有法律条款对网络欺凌问题也没有明文规定予以制裁。受同伴关系和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大学生极易发生从众行为,面对一件小事时,会极端地进行放大,当在网络上有一人发起攻击时,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进行跟随,会给受欺凌者带来更大的伤害。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深入

网络时代,随着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却面临着过去所未能遇到的一些新情况,很多不良的信息更容易在学生中传播,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很多的信息,接触面广、接触观点也更多,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西方价值观念中把自己置于道德制高点上,引诱大学生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民主和自由,使当前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发生动摇,他们认为很多网上行为不受法规约束,丧失了自己做人和做事的原则,造成了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难。

(五)缺少家庭的沟通与监督

一方面,虽然网络已进入大多数家庭,但是由于大多数家长忙于工作,对网络的危害缺乏正确的认知,不限制他们的上网时间。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都是到异地求学,脱离了原来家长说教的约束环境,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家庭结构不健全的环境中,容易造成心理和性格上的缺陷,导致其行为主体冷漠的倾向。这一部分缺少家庭关爱与监督的大学生便会通过网络,寻找可以倾诉和交往的对象,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或值得依赖的群体。当网上有可以供他们发泄的事情,他们便会出现群体效应和从众行为,从而把网络欺凌扩散开来。

五、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欺凌应对策略

基于诚信的视阈来看,诚信场域由诚信规则和诚信资本构成,诚信规则是制约行为人的诚信行为使其表现出相应诚信度的规则,包括道德、文化等软规则和法律、规章制度等硬规则,诚信资本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结构中的由诚信产生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能够给行为人带来利益。防范网络欺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学生、学校、家长、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配合,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构建家长、学校、政府部门、网络企业“四位一体”的协作方式

遏制网络欺凌,就需要认识网络欺凌的本质,加大打击网络欺凌的力度,构建家长、学校、政府部门、网络企业“四位一体”的协作方式,共同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家庭和学校是与大学生成长关系最为密切的两大社会环境。家长要时时关心大学生上网的情况,告知在网络上与人沟通存在的风险,遇到网络欺凌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学校要构建诚信文化,推进大学生职业诚信建设,将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延伸到虚拟空间,主动承担起反网络欺凌中的责任和义务,对“网络欺凌”现象要明令禁止,引导大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减少上网时间;政府部门应严格管理不良信息网站,加大对网络欺凌现象的专项治理,对用户的安全权限做设置,通过不断完善信用管理法律规范,倡导全社会讲诚信的信用文化氛围;网络企业要主动开发、推广过滤软件,营造绿色上网的环境。

(二)完善诚信硬规则,通过制约激励,固化高

校大学生的诚信品行在工具诚信层面上对网络欺凌加以防范,逐渐引导大学生形成价值诚信,达到从源头上防范网络欺凌的根本目标。针对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诚信问题,树立大学生的诚信典型,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全过程地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纳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中。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主要涵盖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记录和行为记录,通过多方位的评价,综合测评确定学生的诚信等级和考核评语,并记录到大学生的诚信档案,毕业后随着大学生的就业,流转到企业用人单位,大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失信行为,将会影响到毕业后的个人发展。通过完善诚信硬规则,对大学生教育的方式从说教提升到具体的实践中,将对大学生起到长期监督,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约束力,进一步促进诚信教育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三)引入网络安全教育,教会大学生学会自我保护

高校应对大学生要加强德育和法制教育,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正视大学生的青春期生理、心理特征,广泛地开展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大学生在网上不要泄露自己的私人信息,不要上传自己的照片等。并注意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指导大学生积极应对网络欺凌,帮助大学生提高分辨能力,提高网络安全意识,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侵害,培养他们在网络发言中确立一种平等的交往观念和理性的交往意识。当遭到网络欺凌时,注意保存遭受欺凌的证据,及时告诉父母、老师或向警方报案等,不要一味地忍让和迁就。高校应通过提供法律和心理咨询服务,为网络欺凌受害者提供援助。

(四)遵循网络的发展规律,进一步推进网络立法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在制定和完善遏制网络欺凌制度中必须要适应各种网络传播形式。但目前我国的相关法规明显还不够完善,对网络欺凌行为的判定,基本上适用的仍是现实社会中的准则或价值标准。因此,应遵循网络的发展规律,进一步推进网络立法,在现有的法律条款中增加网络欺凌的内容,或者单独立法,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安全保护法,推进网络实名制,从法律上确保大学生的上网安全。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教育、在风险预测方面对学校提供帮助等具体建议,指导高校正确应对、及时处理网络欺凌这种不良现象。

(五)强化社会诚信为本的价值观念,完善诚信的价值体系软规则

第8篇:校园欺凌防范意识范文

在 xxx 校长的组织领导下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扫黑除恶专题会议, 会议传达了相关文件精神及会议要求,严格要求教师不涉“黑恶势 力”,教师向学生正面宣传扫黑除恶斗争; 各班级结合实际开展“扫黑除恶 ”主题班会,老师向学生讲解 如何认识和分辨黑恶势力,组织学生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学 生遵纪守法意识。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班会、校会、家长会等形式开展好扫除 黑恶专项斗争的宣传教育,加强防范校园欺凌和暴力侵害事件发生。

从而增强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

、小学“扫黑除恶”宣传教育活动简报_街道中心小学积极开展“扫黑除恶”宣传教育活动街道中心小学积极开展“扫黑除恶”宣传教育活动 为维护社会稳定,净化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进一步提 高师生法治观念和安全意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 发生。近日,卧龙山街道中心小学积极开展“扫黑除恶”宣 传教育活动,全体师生积极参与。

学校利用班会、校园广播、升旗仪式、宣传栏、黑板报、 电子屏滚动播出、班级微信群发送“扫黑除恶”宣传教育工 作相关信息, 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 “小手拉大手” 活动, 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了解宣传内容,使“扫黑除恶”行 动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了强大的宣传攻势。

通过开展一系列扫黑除恶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师生、 家长远离黑恶、遵纪守法、预防犯罪的意识,从而有效地预 防了侵害师生和群众利益的黑恶势力问题。( )

、小学“扫黑除恶”宣传教育活动简报_蒿咀铺中心小学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简报简报合水县蒿咀铺中心小学 2018 年 06 月 14 日蒿咀铺中心小学积极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提高师生扫黑除恶意识 努力为师生创建安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6 月 13 日下午,蒿咀铺中心小学教导处组织全乡教师召开 了有关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会议。

首先,由蒿咀铺中心小学 教导主任余建宏带领大家学 习了上级下发的有关在全县 教育系统开展扫黑除恶专项 斗争的文件, 以及根据我学区 实际情况, 并结合上级文件精 神制定的 《蒿咀铺中心小学开 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方案》。学习扫黑除恶有关文件其次,蒿咀铺中心小学副校长梁珠星要求各中心小学、各教 学点、幼儿园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积极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加梁副校长强调活动开展要求 强宣传教育力度,深入到学生 当中,去了解学校及周边有无 欺凌、霸凌学生事件或带有黑 社会性质的组织和恶势力犯罪 团伙。一经发现有涉黑涉恶的 迹象要及时上报学校,学校会 及时联系公安部门进行查处。

争取为大家建立一个安全舒适和谐 的教育学习生活环境。6 月 14 日,各班班主任积极组织开展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主 题班会。

第9篇:校园欺凌防范意识范文

一、校园欺凌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不良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在激烈的现代社会竞争中,许多家长受不良社会风气熏染,变得浮躁、虚荣、功利和世俗。有些家长认为,养育孩子是家长的事,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孩子吃住在学校,责任应该由学校承担,他们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推给了学校,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学生一个学段8天或9天在学校,出现问题打电话让家长来校了解情况,部分家长,满口粗话,家庭暴力不断,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了不用暴力解决不了问题的心理和习惯;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些家庭为了孩子能考高分,上重点学校而采取显性的“棍棒式”教育,成绩不好轻则讽刺挖苦,重则打骂或者是百般溺爱孩子,全权孩子选择学校、兴趣和爱好,只要把学习搞好了,什么要求都可以满足,什么家务都可以不做;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家长会借口不去参见,觉得孩子在寄宿制学校上学,至少吃饭不掏钱,住宿不付费,还要发车补,寄宿学校学习挺实惠,更不用说对学生的学生教育了。

家长素质不高和陈旧的教育传统观念。寄宿在校的学生在学校的言行,无不带有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方式。不难发现,凡是爱占小便宜、斤斤计较、小偷小摸的父母,其子女长大后也有偷东西的行为习惯;凡是动m打骂孩子的父母,其子女长大后也有暴力倾向。多数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实施者生活在充满暴力的家庭环境中,他们耳濡目染了家长的暴力和敌对行为,在无形中形成了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心理与习惯。在家庭中,学生目睹父母之间的冲突或者暴力行为,其不良的影响渗透在学生整个生命历程及人生各种不同的领域。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得不到正常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温暖,承受了一定的心理创伤,甚至是畸形的心理,也是引发校园欺凌行为的主要因素。

2.学校因素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完善。一方面,大部分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还处于“以看管为主,以不出事为原则”的低水平,学校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与心理状况往往缺乏关注和引导。另一方面,农村寄宿制学校环境相对封闭,学生24小时都在一起生活,这就为校园欺凌的发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场合。

农村寄宿制学校轻德育重智育。当下,轻德育重智育的应试教育依然在寄宿制学校占主导地位。考试成绩是家长和社会评价学校好坏的主要指标,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学校不惜付出一切代价,采取一切手段,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有些寄宿制学校取消了与考试无关的各种课程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时连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也被所谓的正课所抢占,让学生沉溺单一的学习和考试中,造成身心疲惫,产生厌学情绪、紧张、压抑,学生不能轻松愉快的求知,产生畏惧和畏难心理;一部分“边缘生”怀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自卑和失望心理等,这些“无望之辈”,就会“无望生非”被欺凌的事情往往发生在这些学生身上。

3.社会因素

校园周边不良环境影响和干扰。有些寄宿制学校处在郊区,周围有不少小卖部,店员偷偷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有些移动商贩隔着校园围墙给里面的学生兜售食品或其他物件,学校值班教师、领导驱赶干预效果甚微;有的寄宿制学校校门口(不足10米)就是农贸集市,每月逢1逢5在这摆摊设点,市场商贩的吆喝声,买家卖家发生口角的谩骂甚至打架的情况,也司空见惯,商业性活动的干扰和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冲击下,青少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一部分青少年没有信仰,没有追求,没有敬畏,灵魂没有寄托之所。因此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为校园欺侮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还有受社会帮派的“哥们”义气影响,使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的中小学生产生盲目崇拜,从而产生欺凌他人的现象。

二、校园欺凌解决对策

1.家长重视

家长需要和孩子保持顺畅的交流和沟通,既要教导孩子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处理问题和珍爱生命,又需让学生明白,必须为自己欺凌别人的行为承担责任。

视“仁爱”为基本养料,重视学生友善品质的培养。讲“仁”与“爱”思想作为培育学生优秀品德的基本精神养料,提倡同伴之间的相互爱护,“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必从而利之”。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巨大变化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如果家长从小对孩子进行友善教育,这粒友善的种子就会逐渐在孩子心灵开花结果,孩子就会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健全的个性。自然而然,这些孩子将来能在学校以友好的方式处理与同学的关系,愉快地学习与生活,避免攻击与暴力行为。

教育孩子懂规矩守规矩。家长通过教育改变孩子错误的认知与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法制纪律观念,使其在面对冲突时,能沉着冷静对付而不至于盲目冲动。父母要教育孩子对生命的敬畏和呵护,而不是肆意地虐待生命,让孩子在冲突中避免伤害他人。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所有人做任何事情,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否则会给他人带来危害。

2.学校教育

学校是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依赖的场所,学校应该切实有效地采取措施预防校园欺凌,以保障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阵地做好宣传教育。如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播室等,做好宣传辅导工作,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以良好的文化素养感染人,以渊博的知识说服人;可以采取集中培训、教育学生学会基本的防范本领和运用法律途径来保护自身权利的技能,学会找教师或班主任帮忙,而不是以武力来解决。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让学生懂得相应的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优化教育行为,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减轻学习压力,缓解学生的厌学情绪,多开展校园活动,重视心理引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个别辅导等形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针对极有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如离异家庭子女等,向他们传授克服困难的策略,帮助他们提高自身能力。对那些中等甚至严重心理失调的学生进行个别的监控和心理矫正。要加强管理,制定措施。课余时间团委、政教处和班主任要进行检查,在欺凌发生时,学校和教师对这一行为反对的态度要坚决,批评要严肃,切不可有半点的迁就。营造全员育人的浓郁氛围。要营造关怀、尊重、包容和支持的校园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制定并有效地执行反欺凌制度,以及明确清晰而又有力的惩戒措施;加强操场、寝室、走廊等地的监管,对学生进行反欺凌教育及应对方式的教育;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以提高教师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意识、知识和技能,在发现校园欺凌行为时,其余同伴(互助小组、朋友圈等)敢于面对欺凌者,支持被欺凌者,能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调节与干预。

3.建立健全关爱服务体系

呼吁全社会重视关注留守儿童教育。构建全社会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不要让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父母外出后应当与留守儿童每个月至少联系一次。各级政府应加强留守儿童保护工作,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民政、教育、公安、司法行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等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共同做好留守儿童保护工作。

民政部门会同教育、公安等部门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平台,定期核实、更新留守儿童基本信息,对留守儿童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共青团、妇女联合会、工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及其他有关社会团体应当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