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价值观范文

家庭教育价值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价值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教育价值观

第1篇:家庭教育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德育;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30-0083-02

一、提出问题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既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当今扫黑除恶的社会,社会有恶霸,学校有恶霸,家庭也有恶霸,父母和学校老师是第一责任人。我们一定要立社会主义道德,要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精髓,就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灵魂。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身体健康,但孩子的心理更要健康成长,无论孩子将来从事何种职业,是否事业成功、生活富裕、家庭幸福,他们都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不然,他们将成为社会的累赘,甚至会被社会唾弃。

二、研究现状和背景

国外也十分重视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国外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卓越教育行动”计划。在此计划中,美国人充分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在人一生教育中的作用,强调学校要争取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力争减小学生间的差距。我国学者黄全愈提出,“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中国父母解不开的情结。中国的教育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国农村主要还是以中考、高考为指挥棒,成绩优异的就是好学生,而美国教育是“望子成人”。我国农村学校和家庭的德育教育比较滞后。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位于通渭县城东6公里处的镇级九年制学校——通渭县平襄镇店子学校。学生家长多数因经济原因驱动,外出经商或打工。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家长,他们正是家庭的主力,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么不闻不问,要么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认为钱能解决一切问题,与孩子交流、谈心的机会和次数非常有限。更有一部分家长行为习惯差,本身不能自律,导致一些学生思想极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晚上打游戏,白天睡觉,只要老师一批评,就轻者逃学、重者喝药轻生,与老师作对,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这种学生走进社会后,极易成为社会的蛀虫,处处与社会各方面为敌。笔者所在学校的周边学校也有着类似的状况。父亲外出打工和父母均是农民的学生在笔者所在学校占多数,家长文化层次都比较低,而这样的家庭中有思想极端、自卑、早恋、逃学、网瘾、打架斗殴等现象的学生比较多。

三、对策探讨

(一)“以爱育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

1.爱是最好的药丸。教师应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如父子、母女般的关系,多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爱的交流,而谈心是走进学生心灵的捷径。

2.开展献爱心主题活动。坚持以周围人的先进事迹去唤醒学生心灵,用真情实感去融化学生的内心,唤醒爱的力量,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就能越来越好,从而使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是生活的幸运者。

3.开展形象设计活动。教师要有教师的形象,家长要有家长的形象,学生更要有学生的形象。我们管不了社会,但是教师穿正装,是学生的榜样;家长在孩子面前注意形象,永远是孩子崇拜的偶像;学生穿校服,不能有攀比之心。

(二)“德育量化”,培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根据学生对分数的敏感心理,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通渭县“六大习惯”养成教育》具体化、明晰化,使之便于学习、便于操作。

2.学校党员、团员、少先队员,各班主任和家长共同组建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形成良性循环,不能放弃

任何一个学生。

3.班主任和家长要一起努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随时监管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数落十句,不如称赞一句。要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每天接受的是“阳光”,而不是“暴雨”。

(三)“育人减才”,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

1.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素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贯穿于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上真正落到实处。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格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化。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道德形成规律,有序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把德育内容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开展“月份主题、周次主题、主题班会”等主题活动。

3.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即家校联盟。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有限结合,学校完善学生请假制度、心理辅导制度、家访制度、家长监管学校的家长代表制度。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模式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家庭教育永远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德育为首、育人为先”是笔者所在学校的根本办学理念。我们不能保证人人考上大学,但可以保证个个成才!我们始终坚持“以爱育人、德育量化、育人成才”模式,紧抓学校和家庭教育,促进教育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以爱育人

教育的黄金定律是“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与社会其他领域的人员不同,有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所以教师的师德是难能可贵的。要立德树人,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兢兢业业,有着为人师表的风范和形象。作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努力弘扬“以爱育人、立德树人”,把高尚的师德融入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以爱心传道授业解惑。

(二)德育量化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可将其引申为“管,是为了不管”。经过思考和实践,课题组发现要在学生德育评价中突破制度管理的局限,就需要有一种更为开放、更具创造性的思维和方式,从而使德育评价不再是一副冰冷的面孔,而是激发学生自律、自治精神的唤醒和启蒙。笔者所在学校依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和校规校纪等,制定学生德育量化评估系统,具体围绕四个大方向:考勤、仪容仪表、校纪校规、法纪法规。用量化的办法评出学生德育成绩,具有恰当的针对性、公平性和良好的实效性。陶行知指出:“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

(三)育人成才

根据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课题组发现学生存在以下不良倾向:缺乏主动发展的自觉性,表现为厌学、逃学、不能认真做事;人际交往不和谐,缺乏理解、沟通、宽容和合作,没有感恩情怀;情绪不稳定,情感较脆弱,耐挫折能力差,调控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与年龄不同步,不能很好地克制自己;缺乏社会角色意识,违反《中小学生守则》,不敢承担责任,没有责任感;超前消费,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懂得“劳动是成功和幸福之本”,相互攀比,不珍惜钱物。课题组认为,教育的根本是理想人格的培养,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尊重每一个学生,教育应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学校一切工作应以育人为中心,而非单纯地以教学为中心。

五、结束语

第2篇:家庭教育价值观范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现就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经过各地不断努力探索,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教育水平不高、相关资源缺乏等问题,导致一些家庭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提升家长素质,提高育人水平,家庭教育工作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从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不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

1.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教育孩子是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法定职责。广大家长要及时了解掌握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和成长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要始终坚持儿童为本,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个性,创设适合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情境,努力把握家庭教育的规律性;要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积极发挥榜样作用,与学校、社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避免缺教少护、教而不当,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2.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学龄前儿童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培养孩子健康体魄、良好生活习惯和品德行为,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小学生家长要督促孩子坚持体育锻炼,增长自我保护知识和基本自救技能,鼓励参与劳动,养成良好生活自理习惯和学习习惯,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诚实为人、诚实做事。中学生家长要对孩子开展性别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孩子积极学业态度,与学校配合减轻孩子过重学业负担,指导孩子学会自主选择。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

3.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广大家长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本领,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正确行动教育引导孩子;不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端正的育儿观、成才观、成人观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响和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努力拓展家庭教育空间,不断创造家庭教育机会,积极主动与学校沟通孩子情况,支持孩子参加适合的社会实践,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

三、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各地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行政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中小学幼儿园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逐步建成以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长、幼儿园园长、中小学德育主任、年级长、班主任、德育课老师为主体,专家学者和优秀家长共同参与,专兼职相结合的家庭教育骨干力量。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教育行政干部和中小学校长培训内容,将学校安排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计入工作量。

2.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工作实践,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庭美德发扬光大。要举办家长培训讲座和咨询服务,开展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育人知识指导;举办经验交流会,通过优秀家长现身说法、案例教学发挥优秀家庭示范带动作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定期开展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研学旅行、红色旅游、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以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艺、体育等活动增进亲子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营造良好家校关系和共同育人氛围。

3.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各地教育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委员会,推动建立年级、班级家长委员会。中小学幼儿园要将家长委员会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订家长委员会章程,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任务。家长委员会要邀请有关专家、学校校长和相关教师、优秀父母组成家庭教育讲师团,面向广大家长定期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

4.共同办好家长学校。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配合妇联、关工委等相关组织,在队伍、场所、教学计划、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协助,共同办好家长学校。中小学幼儿园要把家长学校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帮助和支持家长学校组织专家团队,聘请专业人士和志愿者,设计较为具体的家庭教育纲目和课程,开发家庭教育教材和活动指导手册。中小学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1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幼儿园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亲子实践活动。

四、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

1.构建家庭教育社区支持体系。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推动建立街道、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开展工作,每年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将街道、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社区教育体系。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可以派教师到街道、社区(村)挂职,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2.统筹协调各类社会资源单位。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积极引导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单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扩大活动覆盖面,推动有条件的地方由政府购买公益岗位。依托青少年宫、乡村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阵地,为城乡不同年龄段孩子及其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家长提供及时便利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3.给予困境儿童更多关爱帮扶。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指导、支持、监督家庭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要特别关心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贫困儿童,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以城乡儿童活动场所为载体,广泛开展适合困境儿童特点和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关爱帮扶。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逐步培育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

五、完善家庭教育工作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教育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家庭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家庭教育工作协调领导机制,制订实施办法。积极争取政府统筹安排相关经费,中小学幼儿园要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把家庭教育工作作为中小学幼儿园综合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开展督导工作。中小学幼儿园要结合实际制定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具体方案,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生。

2.加强科学研究。各地教育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设立一批家庭教育研究课题,形成一批高质量家庭教育研究成果。依托有相关基础的高等学校或其他机构推动成立家庭教育研究基地,发挥各级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家庭教育学会(研究会)等社会组织、学术团体的作用,重视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家庭教育学科建设,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

3.加强宣传引导。各地教育部门要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实验区和示范校创建工作,充分培育、挖掘和提炼先进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教育部将遴选确定部分地区为全国家庭教育实验区,部分学校为全国家庭教育示范校。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树立先进家庭典型,宣传优秀家庭教育案例,引导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家庭教育工作,为家庭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政策解读

切实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努力培养新时期合格家长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 就《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 工作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出台《指导意见》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教育,是家长的法定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家长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应当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教育法》也规定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当前,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非常迫切而且意义重大。

一是贯彻党和国家对家庭教育的要求。去年以来,关于家庭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01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学校少年队主题队日活动、与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强调“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又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再次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系列论述,深刻地指出了家庭在人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家教在人一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面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教育部制定了《指导意见》,明确了当前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具体举措。

二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家长的家庭教育取向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前,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家长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未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不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不注重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与学校的沟通配合不够,导致家庭教育未能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工作是对家长进行教育,普及家教知识,更新家长观念,提升育人水平。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工作,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形成综合育人体系,把广大少年儿童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家庭教育工作现状亟待改进。近年来,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社会各界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家庭教育工作水平还不高,家庭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相关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还没有形成合力,这些问题导致在育人方面出现了一些违背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现象,如缺教少护、教而不当、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等。因此,切实加强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是让每一位学生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现实需要。

问:请介绍一下《指导意见》的研制过程。

答:《指导意见》的制定是一个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尽可能凝聚广泛共识、形成最大公约数,使其科学、严谨、可操作性强。

一是深入开展调研。我们委托有关研究机构深入开展文献研究,对家庭教育工作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解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的相关意见,吸收地方有益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件征求意见稿。

二是广泛征求意见。为了让意见征求更广泛,更有代表性,我们多次召集有关家庭教育的专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学校校长、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家长举行小型座谈会,集中征求文件修改意见。

三是不断修改完善。在多次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对文件进行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指导意见》。

问:《指导意见》在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方面对家长提出什么要求?

答: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孩子是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法定职责。《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

一是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广大家长要及时了解掌握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和成长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努力把握家庭教育的规律性,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二是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广大家长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幼儿园、小学、中学阶段特征,把握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和中学生家庭教育的规律性,明确各个阶段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和要求。

三是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广大家长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不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努力拓展家庭教育空间,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

问:《指导意见》对各地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哪些主要措施?

答:《指导意见》就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4方面的主要措施。

一是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各地教育部门要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中小学幼儿园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各种家校沟通渠道。

二是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工作实践,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庭美德发扬光大。通过培训讲座、咨询服务、社会实践、亲子活动等形式营造良好家校关系和共同育人氛围。

三是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各地教育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委员会。中小学幼儿园要将家长委员会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订家长委员会章程,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任务。家长委员会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

四是共同办好家长学校。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配合妇联、关工委等相关组织,在队伍、场所、教学计划、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协助,共同办好家长学校。中小学幼儿园要把家长学校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

问:《指导意见》如何推动社会支持家庭教育工作?

答:《指导意见》就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提出了3点意见。

一是构建家庭教育社区支持体系。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推动建立街道、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开展工作。

二是统筹协调各类社会资源单位。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积极引导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单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扩大活动覆盖面,推动有条件的地方由政府购买公益岗位。

三是给予困境儿童更多关爱帮扶。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指导、支持、监督家庭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要特别关心困境儿童,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逐步培育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

问:《指导意见》在加强家庭教育工作保障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指导意见》对如何完善家庭教育工作保障措施明确了3方面的要求。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文件落实。各地教育部门要把家庭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订实施办法。积极争取政府统筹安排相关经费,中小学幼儿园要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把家庭教育工作作为中小学幼儿园综合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开展督导工作。中小学幼儿园要结合实际制订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具体方案。

二是加强科学研究,提升专业水平。各地教育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设立一批家庭教育研究课题,形成一批高质量家庭教育研究成果。推动成立家庭教育研究基地,重视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家庭教育学科建设,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

第3篇:家庭教育价值观范文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论文摘要: 高职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同时,不能忽视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塑造一种健康、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始于家庭教育,成于学校教育。教师和家长要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使两者有机融合并能以健康、绿色的状态不断向前发展,共同奏响塑造当代大学生和谐健康的人格的华丽乐章。

校园文化是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阵地和辐射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基地和示范区[1]。和谐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的灵魂,是实现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谐的高等教育除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创新型人才外,还应当担负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责任。在看到和谐校园文化重要意义的同时,我们应当花更大的力气去保护、协调和构建具有先导性和广泛参与性的校园文化。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契合度很低,缺乏战略领导、科学管理;在实际的操作中,偏重于显现的物质文化建设,而忽略了隐性的观念文化建设。对于架构适合中国教育特点的、符合时展需要的、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少深入的探索与实践,重其形而缺其意,使校园文化的内涵作用没有发挥好,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没有实现好。

高职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学生的文艺活动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角,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反映其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和侧重点。因此,不能忽视校园舞台的内容,透过高职院校的舞台能发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的弱点和亟待改进的方面。不难发现,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舞台上摇滚主宰,街舞横行,劲歌泛滥,这是当代学生追逐时尚、彰显个性的阵地,仔细分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竞争中的滑铁卢。再看台下观众山呼海啸、群情激昂、乐此不疲,这是十几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走麦城的一种结果。我们应该认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家长是家庭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对人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具体内容、方法及其走向[2]。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健全的人格、优良的素质,对子女的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的家庭教育受到了个别遗留封建思想的负面影响,例如:许多家长都有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思想,他们几乎疯狂地让子女在逐级考试的指挥棒下拼命苦读。到了高中更是遭遇一朝文理分,充耳不相闻的尴尬,子女在才艺方面的爱好或者特长自然而然地也就被纷纷泯灭。进入大学后,特别是有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便会被社会或者家长另眼看待,期望值也打了折扣,这是社会用高考分数来区分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一种悲哀。没有了父母的约束,面对着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生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充分满足自己的爱好。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完全以新潮和时尚为判断和接受的标准去参加社团,而且社团往往是数量多质量低,缺乏专业老师的指点,对学生的爱好或者特长不能有规范的指导和帮助。此外,我国教育中存在着一种塑造知识人的现象,“知识被扩张为人性的全部,人性中的其他部分,如伦理道德、审美情操等则都被虚无化”。教育中这种塑造知识人的做法很难对人的精神世界起到全面的作用。高职院校往往将专业技术和就业作为工作重点,很少开设类似于音乐鉴赏和传统文化等的选修课,这也是阻碍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职学生内涵素养的原因之一。

我们要重视高职院校舞台内容的单一性和肤浅性,更要意识到改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去提炼和矫正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风雨沧桑、久经积淀、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样也是正被我们慢慢抛弃的一份华丽瑰宝。塑造一种健康、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始于家庭教育,成于学校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转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理念及传统文化传承的认识,家长要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这是现代社会对家长素质的基本要求。孩子的全面发展才是家庭教育的目标,要对孩子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既要重视孩子智力的发展,更要重视其良好品德的养成。这就要求家长切实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氛围。有的家长希望给自己的孩子物质上的优越感,吃喝穿戴都讲质量,却整日忙于工作、应酬,很少关注孩子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例如:有的家长在外地做生意,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来管,平时的学习和言行疏于关心,形成了懒散和无所谓的态度,高考成绩一塌糊涂,甚至连高考志愿都没有及时填报,最后只能补填。甚至有的孩子升学分数不够,家长不惜用金钱填平,找工作也是用金钱来做砝码。 只给孩子物质上的充裕而忽视了其思想品行上的完善完全,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说到家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要求家长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熏陶孩子,家长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涉猎多而广会使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教育方法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3]。例如:家长可以不失时机地利用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根据家庭的自身情况,家长可以带孩子游览名胜古迹,参观革命圣地,参加素质拓展,等等,使孩子从中感受到爱国主义、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团结协作等良好的品质,从而转化成自身的思想品德和素质。

如果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形成和谐校园文化的前奏的话,学校教育则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主阵地。要完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首先要彻底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态度,摘掉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有色眼镜。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大发展力度,努力提升自身内涵建设,创出特色,形成品牌。同时,高职院校不能一味地模仿和沿袭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而应该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按照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理想构建校园文化,能融入职业特征、职业道德、企业文化,更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4]。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坚定不移地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做到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切实提高学生文明修养和道德素质,这是校园文化的根基所在。在规范和优化制度文化建设,维系学校正常秩序的同时,要重视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倡导制度和行为的协调融合,这是校园文化得以延续的保障体系[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教育和科研氛围,这是校园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高职院校在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社团和舞台建设,对社团要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提高社团活动的水平,丰富校园舞台的节目内容,多开设一些人文知识和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真正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学生情操,这些是校园文化蓬勃向上的外在体现[6]。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要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和运用,做好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以企业文化指导校园文化,用校园文化来宣传企业文化,这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独特之处。

透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可以看到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还存在许多亟待改善的方面,我们要正确面对这些不足并努力改进,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融合并能以健康、绿色的状态不断向前发展,共同奏响塑造当代大学生和谐健康人格的华丽乐章。

参考文献

[1]潘春胜.关于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8).

[2]何智明.高职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8).

[3]李伟.论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8).

[4]董贵胜,刘万韬,李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8,(21).

第4篇:家庭教育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中职阶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策略

一、中职院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淡薄

目前中职院校中一些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家长由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认为只要给孩子吃好、穿暖,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经济条件,就算是尽了家长的责任。平时总是借口工作忙,应酬多,很少关心过问孩子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不能加以正确对待和及时引导,对孩子放任自流,孩子因自我约束力差,很容易受社会上不法分子的引诱和不良习气的影响而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

(二)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内容单一,重智轻德现象普遍存在

家长盲目溺爱或疏于管理,滋生了孩子的不良习气。家长忽略了对孩子自理生活能力的培养,过度溺爱,使孩子滋生依赖和索取心理,养成了好逸恶劳、懒惰任性的心理态势。某专业学生杨某,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父母家人对他百般恩宠,事事代劳,处处迁就。在家人的溺爱中,杨某逐渐养成了好吃懒做、消极任性的恶习,在学校里不遵守校纪校规,顶撞老师、殴打同学,目中无人。校方多次向其父母反映,其父母出于极度溺爱心理,对其错误包庇隐瞒,甚至到学校无理取闹。杨某在其父母的纵容、包庇下,更加有恃无恐,后来,甚至发展到伙同他人偷盗、抢劫,最终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导向的错误、家长的纵容溺爱,有时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三)父母不良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忽视了言传身教的作用,造成了孩子胸无大志、不求上进。我校某班的一位学生,家中有一个运输公司,父母经常说:“学得好不好没关系,只要有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其父母的“谆谆”教诲下,这位学生开始逃学、旷课、上网,甚至纠集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到处诈钱、赌博,最终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血的代价。“教先从家始”,离开了和谐、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就会失去应有的效力。只有加强家庭和学校的紧密联系,使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二、中职院校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的策略

(一)结合真实案例,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亲子间沟通不畅问题,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发展问题,青少年早恋、网瘾问题等。相当多的家长,面对这些问题,感到束手无策,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将孩子送到职业学校,家长的“高招”无形中给职业学校的老师增加了工作的压力和难度。为此,我结合学生中发生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指导,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我班有位学生,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妈妈聚众赌博,不仅不给孩子适当的教育与辅导,孩子正常的休息时间也得不到保障。一段时间,孩子不但成绩下降,甚至有想放弃学业的打算。针对这种现象,我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建议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关注孩子,最终家长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她逐渐改掉了视赌如命的恶习,经常带孩子一起参加亲子教育主题活动、义工服务等活动,加强了母女间的情感交流,孩子成绩渐渐有了提高。要使家庭教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做到目标一致、观念一致。

(二)主动教给家长进行家教的方法

为了加强家庭教育的实效性,我利用家长会开办专题讲座,集体指导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孩子,同时通过家访、电话沟通、请家长来校等方法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李某,父母离异,其父常年外出打工,无暇顾及李某,李某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学习缺乏主动性,还经常无缘无故缺课。恨铁不成钢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就是毒打。结果这个学生更加叛逆,给我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我请他父亲来校,一起耐心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让家长明确了毒打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最后,家长的观念转变了,在学校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这位学生进步了。

(三)注重有效沟通,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要争取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工作,教师必须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育的有效性。学生乔某三代单传,父母宠爱有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霸道自私,与宿舍同学的关系较为紧张。针对这一情况,我主动找其父母谈话,举例证明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给孩子个性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入情至理地进行分析。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加以肯定,甚至将成绩加以夸大,最终让他们理解了我的良苦用心,家长主动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观点,进而达成共识,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

参考文献:

[1]马小全.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对策[J].才智,2012(19).

第5篇:家庭教育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冠心病;心绞痛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2.094

冠心病是指患者体内脂类物质代谢紊乱造成的高血脂, 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顺应性下降及管腔狭窄或闭塞,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等心血管循环障碍性心脏病[1]。有关报道, 终末期冠心病常伴发心绞痛, 患者心肌收缩无力或舒张功能障碍, 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及心积瘀血性心功能衰竭性心绞痛[2]。患者体内的代偿机制对脂类物质代谢紊乱造成的高血脂、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血管内壁平滑肌的功能失调作出代偿性及持续性病症。本研究将对比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安全性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某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 各50例;阿托伐他汀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2.6~73.5岁、平均年龄(54.9±4.5)岁;病程1.5~12.6年、平均病程(7.8±3.5)年;心绞痛分型中Ⅱ型12例、Ⅲ型28例、Ⅳ型10例;辛伐他汀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3.5~74.0岁、平均年龄(55.7±4.0)岁;病程1.6~13.2年、平均病程(7.9±3.4)年;心绞痛分型中Ⅱ型13例、Ⅲ型26例、Ⅳ型1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阿托伐他汀组服用阿托伐他汀(10~20 mg/次, 1次/d, 7周/疗程), 而辛伐他汀组服用辛伐他汀(10~20 mg/次, 1次/d, 7周/疗程)。

1. 3 观察指标 ①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②治疗前后血脂监测指标为TG、HDL-C、LDL-C、TC。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心绞痛临床治疗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监测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脂监测指标与治疗前相比, TG、TC 和LDL-C 显著下降, 而HDL-C显著升高(P0.05)。见表2。

3 小结

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均属于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HMG-CoA 还原酶合成内源性LDL-C、TC、TG的活性, 达到降低血总胆固醇表达水平, 促进肝脏摄取及代谢LDL-C、TC、TG, 提高血HDL-C表达水平的临床效果。有关报道, 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均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且患者具有较好的耐受性[3]。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还能优化血流动力学及抑制血浆C反应蛋白的合成及促进其分解, 缓解动脉粥样炎症反应, 改善微循环, 降低冠心病患者并发心绞痛及缓解心绞痛的病发严重性。本研究, 阿托伐他汀组与辛伐他汀组患者的心绞痛临床治疗情况及血脂监测指标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均可显著改善血脂表达水平,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好及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 孙宇光, 刘辉霞.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4(3):315-317.

[2] 魏贵红, 林邹琼.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16): 70-72.

第6篇:家庭教育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单亲学生教育管理

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管理工作又是一大重点和难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值十六七岁,他们和所有同龄的高中学生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想通过各种方法和各种渠道去探索。然而他们与普通高中学生有着很大差别。在初中他们是学业的“失败者”,是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的确,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行为不规范,经常违反学校有关规定。而中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思考更多的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学生成为现在这个样子?针对不同的原因,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去引导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报以积极的心态走向社会?笔者在中职院校一线任班主任工作多年,就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做了一些了解和分析,下面就中职院校班级中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管理,阐述一下教育管理方法。

一、单亲家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1.性格孤僻,独来独往,不善交流

单亲给这些学生心灵的创伤是很难抚平的,表现为:平日很少与其他同学交流,总是一个人出现在食堂、图书馆、教室,在寝室也不爱和别人交流,总是一个人早早就睡了。更有甚者,很难和班主任、家长沟通,沉默寡言,不愿意参与班级组织任何活动。

2.暴躁易怒,做事极端,以自我为中心

有的单亲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为了弥补孩子精神上的创伤,在物质条件上无原则地满足。导致这类学生做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由散漫,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经常发生矛盾,而且后果往往较严重,甚至出现过离家出走等现象。

3.自卑内向,敏感多疑,厌学严重

多数单亲家庭的学生认为,父母离异或者伤亡总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所以他们的自卑感较强,不信任别人也缺乏自信。另外,他们总怀疑别人是否在说自己的坏话,别人是否信任自己。他们学习成绩不理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缺乏主动性,厌学心理严重。

二、单亲学生性格、行为习惯的成因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些学生性格、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单亲家长的爱太过极端,要么溺爱,要么少爱。另外,他们还没有形成是非观,评判事物往往参考周围人、媒体等等。这样周围的一些评论就会影响他们,使他们对单亲这件事情产生恐慌、耻辱等感觉。这样的原因造成了他们孤僻、暴躁易怒、自卑内向,敏感多疑、厌学等性格特征。教育工作者要针对成因、表现,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

三、中职教育工作者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单亲家庭学生

1.多谈话、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

中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在与单亲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应做到“四多”,即多谈话、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要想清楚学生的状况,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那么课余时间多找其谈话交流是最有效果的。同时教师也应多给予鼓励,使学生有信心,要用信任、理解和尊重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和对抗情绪,从而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2.谈人生、谈理想、谈追求、谈未来

在与单亲学生相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四谈”,即谈人生、谈理想、谈追求、谈未来。中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忘过去、忘悲伤、忘压力、忘负担

在与单亲孩子相处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做到“四忘”,即忘过去、忘悲伤、忘压力、忘负担。父母的离异或伤亡对学生的影响那是不言而喻的,单亲学生往往忘不掉过去,不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思想包袱重、压力大。那么中职教育工作者就要多与他们交流,借助其他方式使他们忘记过去的种种不快,重获动力,轻松前行,没有负担,没有烦恼,快快乐乐地成长。

4.有热心、有耐心、有真心、有爱心

第7篇:家庭教育价值观范文

一、家庭教育中良好品质和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都在接受着家庭教育。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庭成员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教育影响着孩子。曾经这样说:“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大圣大贤大英豪,或者是一个大奸大盗小偷儿,都在‘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家庭教育作为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凡是卓有成效的名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儿童少年时期都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品质比智慧更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人品就会有什么样的业绩与生命质量。优秀的人品是个人成功最重要的资本,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竞争力。在未来社会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中,良好的思想品质是成功的首要条件。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向破产的地步。”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

二、现阶段西部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责任意识淡薄,没有承担起全面教育孩子的责任。一大部分西部农村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教”。美国教育家M.S斯特娜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形成,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人格的最好场所。而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会让孩子受用一生。

(2)期望值过高,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品质和习惯的培养。许多家庭,望子成龙心切,在孩子的教育中,除生活上多多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习惯培养则关心很少,甚至完全不顾。更多关心生理需求而忽视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的心理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厌世轻生。

(3)西部农村留守孩子家庭教育几近空白。据统计农村中小学中有50%以上是留守儿童,在西部农村比例更高达90%以上。留守孩子由于缺少健全的家庭教育,普遍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在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更严重。一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普遍采用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导致了孩子道德情感的缺失,孩子只知单项的接受爱,不去施爱,缺少社会责任感。二是由于监护人繁重的农活或是年龄较大,没有体力和精力重视留守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留守儿童离校后的监管几乎成为空白。三是在亲子教育缺少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道德意志薄弱。

三、西部农村家庭教育培养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措施

(1)家庭应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培养孩子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责任。家长不能一味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不懂教育而对孩子的教育撒手不管。家庭教育做好了,孩子有良好的品质,端正的态度及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的学生会学习、懂事、吃苦耐劳,对学习任务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高质量完成,是班上学习和品德优秀的好学生,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可塑性极强。而一部分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或忽视不管的孩子,不论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学生依然故我,品质不好甚至恶劣,对文化知识的教育就没有了基础。家庭教育中应“轻视”对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这些有学校和专业的老师来教,其实是不用家庭过多操心的。不要求家长是“百科全书”,家庭更多的注意力应放在孩子良好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来。如果家庭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让学校和教师补上这一块而影响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对家长和教师来说真是勉为其难、本末倒置,注定双方都不可能取得实效。

第8篇:家庭教育价值观范文

婚姻关系问题在增多

据统计,中国的离婚数字正在以每年200万对的速度增加。而在没有离婚的夫妻中,双方真正都感到满意和幸福的不足10%,就是说9成以上的人都有某种程度的不满,这导致了不和谐家庭的产生。同时随着问题婚姻的不断增多,问题孩子也在增多。所以,婚姻是否稳定、夫妻关系是否和谐,不仅关系到两人的生活是否幸福,更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但这一点往往是许多父母容易忽视的方面。因此我认为,作为家庭教育工作指导者在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应注重引导家长从改善婚姻关系开始。为什么这样说呢?

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在增大

由于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就成了孩子的主要伙伴,如果这个核心生活圈不和谐,孩子就难于受到良好的影响。专家认为:“当孩子出现问题,赶紧去抓家庭关系。”也就是说,问题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一般来说,夫妻冲突对孩子的影响与孩子的年龄有密切关系。孩子年龄越小受家庭环境影响就越大,也就是说,孩子越小,夫妻间关系的好坏对孩子的影响也越大。

但是很多夫妻没有考虑到两个人闹矛盾会对孩子造成影响,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想怎么闹就怎么闹。结果,等孩子长大了,才发现孩子受到的伤害比大人大得多。具体的伤害有:

一是争吵造成的创伤。夫妻争吵是正常的,但如果经常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大人在吵架时,孩子内心会很害怕,这样的孩子会出现:在睡眠中咬牙、做恶梦,经常生病,不能集中注意力,胆小,易发脾气,不听教导等多种问题。

二是暴力造成的伤害。如果父母之间发生了暴力,孩子的内心会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做,他便会在潜意识里有以牺牲自己去换取父母和谐的念头。孩子的潜意识会推动他制造一些自己的问题出来,转移父母的注意力,孩子以为这样做能使父母停止争吵。这便是很多孩子多病、学习成绩急降、脾气古怪、出现不当行为的主要原因。

三是分居造成的伤害。父母分居让孩子意识到,他与父母组成的“铁三角”关系破裂了。对孩子来说,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这时孩子也会想办法做一些事情,以转移父母的注意力,或让父母和好。首先,他会制造自己的问题,例如态度逆反、情绪不稳定。如果没有效果,他会接着发生第二个阶段的反应,就是责怪自己,会认为是自己不好使得爸爸妈妈分开。这份自责会导致孩子忧郁、缺乏自信、不愿做事等状况。不仅如此,长大后,这样的经历还会使孩子对自己未来的婚姻抱有消极的态度和看法。

四是离婚造成的伤害。父母离婚了,孩子意识到不能再回到温馨幸福的家庭了,他的失望情绪会让他郁郁寡欢,产生自卑、自抑、没有安全感等不良心理和行为。如果父母的分手是痛苦的和闹的死去活来的,对孩子的伤害将是最大、最深的。

由以上可知,夫妻关系如何,是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必须重视起来的大问题。因为,夫妻关系破裂了,就无法避免地对孩子造成伤害,并且这种伤害会通过孩子的一些病症发作出来。

改善婚姻关系是根本

夫妻间任何一方,要想与配偶搞好关系,首先必须得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大量的调查发现,男人排在前三位的心理需求是:能力被肯定,才华被欣赏,努力被感激;女人排在前三位的心理需求是:时常被关怀,再三被肯定,想法被尊重。对照一下,我们平时是否关注到了对方的这些最强烈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以上心理需求满足程度越高,夫妻关系越亲密和谐;满足程度越低,关系就越疏远冷漠。

第9篇:家庭教育价值观范文

关键字高职大学生;家庭环境;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718.5

本文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题《高职大学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Z11060S。

国内对高职大学生家庭经济因素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专门研究虽然较少,但已有研究都显示了家庭经济因素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如谢虹等[1]对高中生的调查发现,与心理健康因子总分相关最高的四个家庭环境因素为知识性、亲密度、道德观、娱乐性;针对单亲学生、贫困家庭学生等的研究[2][3][4]也发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拟调查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家庭环境现状,分析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大学生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2850份,剔除无效问卷42份,得到有效问卷2808份。其中男生1508人,女生1300人,平均年龄19.5岁。

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5]是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而成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量表有90道测题,分九个大类问题: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SCL-90采用1-5分评分制,分越高表示越严重。

家庭环境量表FES-CV[6]由美国心理学家R.Moss与B.Moss于1981年编制,用于描述不同类型的正常家庭的特征和危机状态下的家庭状况,评价家庭干预下的家庭环境变化,并可比较家庭环境和家庭生活的其它方面内容。该量表有90个是非题,用于评价10个不同的家庭环境特征: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

1.3研究过程

集体施测,主试是课题组成员,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为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的关系,我们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职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家庭环境各因子均显著相关。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家庭环境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均存在显著相关,与家庭环境中的独立性、成功性和控制性不存在显著相关。如果学生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亲密、互帮互助、情感表达真挚直接、乐于参加社会、文化和娱乐活动、有正确的道德宗教观、家庭事务有组织、家庭成员间矛盾少,学生就可以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学会如何与人沟通、表达情感、遇到问题愿意寻求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容易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降低。相反,如果家庭成员相互之间缺乏关爱和交流、情感表达晦涩、家庭矛盾纠纷繁多、家庭成员远离娱乐和社交活动、低道德宗教观、家庭活动缺乏计划组织性,学生容易形成消极敏感、猜疑、冲动、孤僻、冷漠等个性。

3高职大学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建议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积极关注高职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在心理普查中发现的特殊家庭学生(单亲家庭、留守家庭、贫困家庭等),通过心理咨询、专题讲座等帮助他们尽早地适应大学生活,培养高职院大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悅纳自我,帮助学生学会管理情绪,学会自主管理和适应社会,这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和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完成。除心理健康宣传阵地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思政、人文教育课堂,利用校园网、宣传栏、校刊、广播等途径加强宣传.

发挥大学生作为成年人的身份优势,作用于其家庭,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家庭带给他的优势和问题,学会感恩父母和家人,学习为家庭承担责任,感受由于自身的成长带来的家庭变化,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减少对出生家庭的抱怨,形成积极的应对机制,促进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谢虹,艾宪淮,朱宝俊.家庭环境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2009(12):95-119.

[2]刘丽,刘立娜.单亲高中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特点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2011,21(2):81-83.

[3]王玲.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完整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家庭的态度和评价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2):43-45.

[4]刘秀芬,杨炳丽,张丽娜.家庭环境对西部贫困地区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5):46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