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学科校本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针对这些情况,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更快地学好数学,体会数学的精髓,借助选修课这一平台,笔者大胆做了一些尝试,开发了《数学思想方法》这一门课程。下面具体谈一谈本课程的开发、利用。
一、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评价
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了解数学与生活、社会、世界的关系,培养当代人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即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在内容上,本课程适合高年级学生,对他们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形式上,采取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如:集中授课、报告会、研讨会等等,重视学生的兴趣和“从做中学”亲身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感受数学学习其实并不是毫无规律;消除学生在解题上的盲目,体验解题的乐趣,也为高考做好准备。
在评价体系上,形式多样、灵活和自由,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及精神,不把结果作为考核成绩优劣的主要依据。
二、教材的编写内容与编写原则
1、编写内容。这个课程共分十一讲:前言。第一讲配方法。第二讲换元法。第三讲定义法。第四讲参数法。第五讲待定系数法。第六讲数学归纳法。第七讲反证法。第八讲数形结合思想。第九讲函数与方程思想。第十讲分类讨论思想。第十一讲等价转化思想。
2、本课程教材的编写遵循了以下原则:(1)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每一讲都对思想方法的定义进行介绍,然后分再现性题组、示范性题组、巩固性题组,做到知识的正确表达,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数学意识形态,使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一方面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普遍性或共同性,它们都是客观上大量存在的基本规律的反映。数学思想方法中,数学基本方法是数学思想的体现,是数学的行为,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选用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它与数学基本方法常常在学习、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另一方面,数学思想方法具有发生性、起始性,学生后续学习必须以它为准备条件,或者都不过是它的发展,或者是它的扩充,或者是它的加深,或者是改造,或者是这几种情况兼而有之。(3)教材的编写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本课程适合高年级学生,这是在他们对高中数学各学科的概念、定理、性质、公式、公理都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更容易找出规律,同一种方法可以在不同的知识环境中应用,可以达到对数学较高层次的认识。
三、校本课程组织方式
以课堂为主,教师先介绍每一种思想方法,通过再现性题组、示范性题组、巩固性题组三种题组讲清讲透每种思想方法在不同知识背景下,以及在知识的交汇点的应用,一堂课讲一种方法,并让学生进行课堂实践与总结,要求学生课后要找到一些相似的题目,两人一组准备一种方法或两种方法上一堂课( 1--2个题目),向大家分析题目、解题思路、本题所用知识点与思想方法,发表解题感想,然后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这样课程安排下来,学生实践的机会大大地增大了,他们要思考的问题也广了。
四、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1、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中的教师地位和作用。作为教师自身来说,首先,要加强自身学习,广泛地接受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争取走在科技发展和信息技术利用的前列。其次,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思考、研究的问题将更加广泛,很多会超出教师的专业领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摆脱传统模式下地位和作用的束缚,在新的教育改革中重新给自己定位,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关键词】学术性高中 课程资源 开发现状 实施途径
目前,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办“放眼未来”的教育越来越成为各校的共识。有学者提出,建设学术性高中是我国传统的重点高中形成办学特色、追求高水平发展的一种选项。我校是地区龙头学校,在九届四次教代会通过的学校理念文化纲要中,明确提出我校的办学目标:“办现代学术高中,树优质特色品牌”。这就要求学校各项教育要素进一步优化升级,其中课程资源的建设就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高中新课程实施后,学校具有了课程的开发权,其后必然面临的一个课题就是对课程资源的选择。现在梳理一下我校现有的课程资源。
一、我校课程资源的校本开发现状
我校课程资源的校本开发是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天文特色为增长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组织社团活动,不断丰富校本课程资源,最终开发出具有我校特色的精品课程。在学校理念文化辐射之下,我校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我校校本课程资源库已有资源主要有:
1.“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校本课程
依托“晓庵天文研究所”,校本课程以学科为基础延伸开发,开发研制个性化的校本教材(分别命名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概览》《怀想诗意的天空》《高中数学与基础天文》《天文视窗》《高中物理与天文》《宇宙化学》《宇宙与生命》《谈天说地》《史海天文》)并每星期安排课程进行授课,已成为我校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晓庵天文”校本课程出版,并荣获省、市一等奖(同时也是我校省首批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建设的阶段成果)
2.研究性学习
我校把研究性学习与科普特色建设相接,提倡学生以天文、机器人、人文历史、教材延伸、社会学科等为对象开展课题研究,注重人文类、社科类与科技类的均衡。研究性学习课题由“研究性学习中心组”精心调研,以适合学生学情、契合教师专业成长、配合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而设置。每年有对课题的考评,评选优秀课题和优秀指导教师,挑选优秀课题结集出版。
3.学生社团
育英学生社团,是我校学生基于共同的志趣和爱好,自愿结成的具有固定成员和特定活动的群众团体。我校社团在学校活动及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且为我校争得了很多荣誉,我校在众多社团中着力打造了一部分精品社团,如育英文学社、育英诗社,拥有自己独立的社刊,全部彩刊印刷,内容详实,紧贴校园生活,体现了我校书香之气;晓庵天文社团还建立了“晓庵天文台”网站并进行维护更新,记录活动,宣传天文知识。
4.竞赛课程
我校开设五科竞赛的选修课: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竞赛。从1998年起,我校就开始选拔在相应科目学习上表现优秀的学生,组织他们进行竞赛辅导。近十几年,五门竞赛进入省代表队的选手有12人次,进入国家集训队的选手有5人次的骄人成绩。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教师们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形成较丰厚的课程资源。且有被誉为“金牌教练”的数学组郭建理老师以及其他各组经验丰富的老师组成力量雄厚的师资资源。
二、我校课程资源与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诉求的差距
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是把对学生发展有利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建立起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资源库,并对之进行有效的开发和维护,使之为学生发展和学校建设服务。学术性资源库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学术水平和课程开发水平成就的重要标志。对学术性高中来说,更应在课程资源库上走在前面。
以美国康涅狄克州的乔特中学为例,它是全美排名第三的学术性高中,在世界各地招生,有38个国家的学生在该校就读,多种文化背景的人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学校课程中既有法文、西班牙文、拉丁文,也有日文、中文和韩文等选修课。虽然我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已经有了较突出的成就,但距离学术性高中课程资源的诉求还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
1.课程资源的专业素养要求不够
学术性普通高中与传统意义上的高中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学术的专业素养,在专业素养方面能否给学生创设以学术专业的环境,使之在学术氛围中成长学习。学校确立学术性的方向就体现了学术特色,为学生提供具有特色的课程选择,使学生在个性化的课程设置中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能力,提升学术素养和专业精神。我校现有的校本课程资源虽也体现了丰富性多样化的特色,但严格来讲,其对学术的专业素养要求还是不够,很多资源仅仅停留在基础性课程资源、丰富性课程资、发展性课程资源的层面上。
2.课程资源的学科前沿力度欠缺
学科前沿知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高中教育阶段,最主要的还是教给学生确定的、基本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法,有些学科部分知识要求对掌握的程度进行深化拓展,就体现了相应的前沿性、学术性。我校的校本课程资源如竞赛课程等虽已比较成熟,但力度上仍有所欠缺,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性课程资源。
3.课程资源的品牌权威分量不足
我校的“晓庵天文”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成为苏州教育的一大亮点,在近几年又发展极为迅速,形成了较为可观的校本课程资料,可以说已经形成优势甚至品牌效应,但还应该继续不断扩充课程资源学术性的宽度和深度,保证课程资源数量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使其品牌权威分量更为充足。
三、我校课程资源走向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的途径
培养学术型学生,建设学术性高中,需要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改革,形成一系列的学术课程。学术性普通高中的课程资源,应该具有学术性、创新性,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因此,应对我校已有的课程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使其符合学术性高中的发展目标,主要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
1.依托课程基地,构建学术性课程资源
我校“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成为江苏省首批课程基地后,课程资源的开发更是发展到新阶段,是我校特色校本课程资源迈向学术性课程资源的最重要支撑。开发《晓庵天文》课程,是以“天文”为切入点,引导高中学生借助已有学科知识,领悟天文科学的无穷魅力和根本价值,涵养科学的人文素养,并希望树立学生的学术意识和培养学术素养。突破学科边界的传统框域,以某一主题为主线,跨学科遴选课程资源,对国家课程的各学科进行“二次开发”,从中挖掘出与“天文”相关的“知识点”,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的“生长点”;并依托各类校本天文资源(晓庵天文台、晓庵天文公园、天文景观、天文辅导老师等)以及校外天文资源(王晓庵纪念馆、南大天文系、紫金山天文台、吴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努力寻找“天文”与国家课程的“结合点”。开发的九本教材,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结合,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综合,表达出了天文的探究之趣、人文之美、和谐之韵、学术之精,体现了科学与人文融合、学校与社会融合、学习与研究融合、课程与学术融合。让晓庵天文校本课程资源走向文化,走向精品,走向学术。
2.遴选优秀课题,发展学术课程资源
我校是最早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且一直坚持了十几年的学校,多次承办苏州市甚至江苏省大型综合实践研讨活动。每年都会将学生的研究性课题好中选优并集结成册,总课题为《放飞翅膀》。近几年的研究性学习,再上新台阶,研究性学习已由“课题”走向“专题”转向“课程”,成为学校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再遴选最优的课题成为精品课程甚至学术课程资源。在2014年12月,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中学(中职)精品课题现场展示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我校研究性课题“Stellarium(虚拟天文馆)对望远镜观测的优化研究”“我校天文望远镜的使用及运用研究”等课题组代表我校在研讨会上作成果展示,其学术视野、学术素养、学术精神都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彭钢主任评价为:“校园环境不仅仅美,而且富有文化含量和学术气息”;“天文公园不仅提供新的活动场所,而且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发展了新的学术课程”。
3.打造精品社团,丰富学术课程资源
自2007年开始,学校大规模的开展社团活动,如今已有社团30多个,并有一批社团已发展成为精品社团,成就不俗。其中育英电视台专访获得苏州市中小学电视节目金奖,育英文学社荣获苏州市“社团之星”,并有两人出版专著;育英诗社社长徐子蘅已加入江苏诗人协会、江苏作家协会,多次利用诗社活动开设诗歌讲座,在发表大量诗歌的同时,还对红楼梦研究颇有心得,有多篇关于《红楼梦》的研究于国内知名刊物,体现出相当高的学术能力和水准。这些精品社团的成果已经出了相应的社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育英文学社、育英诗社等与其他学校甚至像苏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社团多次联谊,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也为建设更多更充实的学术课程资源贡献了力量。
4.联合国际办学,延伸学术课程资源
我校在2010年与美国“安生国际课程中心”合作,成立国际班,除了保留中国高中的优势课程和开设TOEFL及SAT的备考课程等学术英语课程外,还引进了由美国大学理事会提供的在高中授课的美国大学预修课程――AP课程,帮助学生在完成课业取得一定成绩后获得大学学分,开设有AP经济学、AP微积分、AP统计学等课程。在国际AP课程班成功举办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突破,举办“国际课程校本实验”项目,为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禀赋潜质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成果显著,所有国际班毕业生均升入美国大学,其中有多名学生考进世界排名前列的加州大学、布朗大学、华盛顿大学、康奈尔大学等,有一半学生拿到美国全额奖学金。
以上课程资源,均是我校目前以及未来重点要打造的学术性高中所需要的学术性课程资源。此外,在竞赛辅导、自主招生考试上也已经在向学术性迈进,并且还有每个月至少1次的学术讲座、人文课堂也正在开展之中。不仅是这些显性课程资源需要我们全面优化,学校的隐性课程资源也应该广泛挖掘,比如我校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我校学校精神(包括诗书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跑精神、理想主义精神、科学理性精神、自由独立精神等)、我校师生素养(包括人格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学术素养等),都是可以获得学术性课程资源的途径。
一、小学数学校本课程资源的选择与整合
把课内外资源整合起来,一是为了理解知识的形成和内涵,了解人类各种生活经验的宝贵,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二是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带来新知识的源源不断的喷发,有的甚至改变了历史经验的认知,这就需要把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更新引入教学,让学生用新的视角去认识社会和世界。三是学习课本的知识,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运用。活动类课程资源主要来自生活,包括学生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
二、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生活化策略的实施
1.以“实用”为落脚点,搭建生活化课堂
这要求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活动,让学生爱上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融入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从而乐于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以社区教学为延伸,凸显生活化课程的开放性
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理念指出:“生活教育既然以社会为学校,教室的范围自然不是在房子里,而是在天地间。”这也就是说课程要以自然与社会为活教材,整合本土文化中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走进社区,将知识技能用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形成开放性的生活化校本课程。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题学习 校本课程
1.引言
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来讲,《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其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部分。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强调以“课题学习”的方式进行。《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本学段中,学生将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难题的意思和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标准》的这一要求体现了初中数学教学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时“课题学习”也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条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的道路。为了更好地进行“课题学习”,基于通行的数学教材构建切合学校现有资源和实际发展,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校本课程就显得十分必要。
2.“课题学习”校本课程开展的价值
初中阶段,一些教师和学生是为了课程而教学和学习,因此,一些课堂从根本上看是十分无序的、零散的,开设校本教材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使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校本课程,能够完成“课题学习”领域的任务,这标志着教师在教学方式和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会有较大程度的转变。
2.1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数学课题学习,强化了“问题”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了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来讲是十分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有利于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把握数学的本质,从而为逐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奠定基础。例如在初中数学中,“皮克定理”是引导学生认识多边形的面积S同边上的格点L和内部格点N之间的数量关系。为了让学生对“皮克定理”的公式S=1/2L+N-1的公式由来和如何运用公式有更深刻理解,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的探究性方式进行。可以通过最简单的三角形让学生发现S、L和N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不断调动原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还能够主动通过查找工具书等方式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动力。这种符合本校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的开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转变原有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2.2实现学生、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一直被放置在无可争论的绝对位置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素质教育一直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功能的发挥,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逐步认识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有意识地转变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成为课堂主体,使学习的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为了使学生懂得“皮克定理”的由来与推导过程,对“皮克定理”做进一步的发现和验证,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数学实验的方式进行。在设计实验中,教师可以设定实验的目的,如“1.通过画图、列表、分析数据、寻找规律,发现并验证皮克定理;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类比、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体验‘在解决多变量问题中采用变量控制法’的科学思维方法。”在这一实验目的下,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几何画板不断寻找思考问题的着眼点,从而在掌握研究问题方法的同时领悟数学思想。通过不断地假设和推理,就能够根据规律发现S、N、L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数学实验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得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师生角色不断发生转变,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是实现校本课程目标的一个必要过程。
3.开展“课题学习”校本课程的途径
3.1立足课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题学习”。
从目前的学校教育来看,课堂仍旧是教与学的主要阵地,因此,我们要立足课堂,不断深入挖掘教材,开展符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课堂学习”校本课程。“课题学习”是一种强调对问题不断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为增加课堂教学的研究成分需要基于学生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一个立体、生动、内容更加丰厚的对象,从而在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实践中开展“课题学习”。
“人们的学习活动有三种形式:一是接受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体验学习”。“课题学习”可以看做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形式,“人们在时间活动中,在情感行为的支配下,通过反复观察、常识,最终构建新的知识的过程,追求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的积累和创新”。因此,在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建构中,在“课题学习”中不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让学生能够发现数学知识的实用之处,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机会。
4.结语
建构以“课题学习”为基础的初中数学校本课程能够使学校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促进学校从封闭走向开放,使课堂、学校、学生和教师等因素更好地结合,使教育教学呈现出新的生命活力。此外,通过“课题学习”合理安排数学课题学习,能够使学生改进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更新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郭立昌,范永利.初中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设计[J].2001,(1).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 光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62
Applied techni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Optoelectronic
Technical Course Teaching Reform
ZHAO Hongxia, BAO Lei, XU Dawen, CHENG Peihong
(School of Electr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ingbo, Zhejiang 31501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ical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raining target, from writing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course focuses on the design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aterials, the use of modern teaching means and the use of the reasonabl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optic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to carry on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Key words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为了使大学生的培养更好地面向社会,贴近市场、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部等六部委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鼓励举办应用技术型高校,将其建设成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在上述《规划》的指导下,欲推动一批本科高校转型,而宁波工程学院恰是2000年以后转型成立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本科院校,响应转型号召义不容辞。但对于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没有现成的经验和轨道可循,只能在借鉴别国同类院校办学成果和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光电子技术”是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光电子方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其教学任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扎实的光电子技术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为毕业后从事光电子方面的相关岗位做准备。本文就光电子技术课程针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几点见解。
1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光电子技术课程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及由此引起的劳动力市场变化,社会大环境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由此,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光电子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与传统偏学术型定位的课程培养目标存在根本性区别,而应以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在相应的工作岗位能够具有光电产品生产制造、装配、检测、设备操作与维护、技术服务、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才能。经过相关企业大量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笔者认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光电子技术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以培养从事光电子方向系统设计与集成的应用技术人才为主,注重提高学生光子器件的开发能力,强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够理解跨行业的知识融会贯通。
2 目前转型类高校光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少,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我校于2005年由原来的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属于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使用的教材几乎都是由学术型大学的专家教授编写出来的。这些教材偏重理论,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不太匹配。教材更新速度慢,与企业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同时,由于课程内容侧重理论,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无味。
(2)授课内容偏重理论,轻实践。光电子技术是光子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叉学科,主要研究光与物质中的电子相互作用及其能量相互转换的相关技术。它包含了激光原理与控制、光电显示、光存储、光辐射的调制及探测等方面的知识,讨论光纤传感器原理,相干测量及激光的各种应用等。当前地方本科高校的培养体系和模式基本都是按照传统的理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在转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过程中培养内容和课程体系受到传统惯性的影响,理论教学依然占有绝对的比重。这与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应用技能相悖。光电子技术本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该使学生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新颖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更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课程内容较多,课时偏少。光电子技术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先进科学技术之一,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光电子技术作为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较多,涉及的范围广,而课时量大多在48~64课时之间,有的还包括16课时的课内实验。在少课时的情况下,如何完成内容的讲解,同时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
(4)评价体系单一。目前大多数高校光电子技术课程的考核方式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和期末试卷给出课程成绩;出勤占20%,期末试卷占到80%。基本一张试卷决定学习的好坏,偏离课程学习初衷,忽略学生是否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生成新的知识。
3 应用型本科院校光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措施
3.1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自编教材,及时更新
依据当今科技的发展,企业技术不断革新,通过到光电子方向相关的本地企业光圣科技、奇美电子、首佳液晶、璨宇光电、菱茂光电等进行大量的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具体需求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增加LED显示材料和液晶显示的驱动,删除了阴极摄像管显示和光辐射的电磁场理论。同时增大了液晶显示板的设计,组装和调试等内容。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自编教材,且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该教材适合学生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熟悉工业运作,也可作为企业提高自已员工水平的参考资料。
3.2 增加实践学时的比重,提高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后,我院对原有的光电子技术实验室进行了升级改造。一方面增加了设计型实验的比例,同时去掉了验证性实验。因设计性实验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途径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根据课程培养目标,与大恒光电及天津拓扑合作共同开发了实验项目。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类型、实验项目及所占比例
3.3 采用课程内容分层、开展课堂讨论及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平台等多种教学方法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在传授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技能。传统的光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应用技术型大学生培养的需要。而教育体制改革又要求降低教学的学时数,给学生更加宽松的时间培养综合素质,而技能的培养又需要大量课时。解决教学课时少与应用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成了光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首先为了能在有限的学时内,讲解更多的内容,而且还能被学生较好地吸收,需要将教学内容作整体分析、分出层次。比如:哪些内容是重点、要点,需要学生牢固掌握;哪些内容是难点,需要慢讲,细讲;哪些内容属于扩大知识而容易理解的,可以快讲;哪些内容需要压缩甚至删减;哪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例如,各种显示器的工作原理和驱动方式是重点内容,需要详讲,精讲多练;激光器的清洗,雕刻等应用内容简单,学生可以自学。其次可以针对难点的内容开展课堂讨论,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和沟通工具,为学生建立一个交流平台,这个平台应用的技术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如BBS、微信、QQ、电子邮箱、社区等,然后教师将认为有用的资料分享到这个平台,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可以达到一个教学相长的效果。
3.4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方面,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并举,多角度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目的是淡化考核结果,避免学生机械地背诵书本知识应付考试,注重学习效果和过程,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如根据光电子技术的课程特点,笔者对原有的考核方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偏重实践教学的权重,同时,注重平时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和成效,在期末考试中采取开、闭卷相结合的方式(如表2所示)。
表2 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及所占权重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KT2014079)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 快乐学习 综合素养
小学数学当中的快乐授课方式,能够将师生参与兴趣有效调动起来,施教者带着畅快的心情投入其中,受教者收获学习的快乐,由此营造和谐的协作气氛,所有受教者收获快乐、自主的综合发展授课模式。乐学彰显规律性,也就是将教育教学规律显现出来,彰显个体成长特征;乐学亦展现着独特价值观,实则是师生一致探寻的价值准则。
一、兴趣培养,情境创设
学习兴趣即为受教者自主产生获取知识的渴望,源自自身的主观性的认知及探究知识,一般这样自主性的探寻都饱含着一种快乐的因子,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成为其收获知识、提升能力水平等的有效驱动力。
学习数学的兴趣包含直接及间接两种类型。在知识及学习活动本身援引出的直接性的趣味便为直接兴趣,这些兴趣带有新奇性,源自实践,彰显着一种简洁化的公式特征,具备对称性的函数特征,问题解决之后收获愉悦之感。间接兴趣并不是直接感兴趣于知识自身及具体学习活动,兴趣焦点为将来的学习成效,也就是学习成绩优异,得到周围人的赞许,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现代化建设奉献自我能力。上述授课环节,受教者学习数学上述两类兴趣,有着重要的存在价值。假如直接兴趣匮乏,则就会在学习数学环节产生一种枯燥感,不利于收获乐学的成效;间接兴趣匮乏,遭遇阻碍,就无法全心付出迎接难题,很好的探究数学奥妙。受教者不仅仅需要对数学知识予以学习,还应当将所掌握知识运用于实践,进而对现实问题予以解决,挖掘数学的内质,深入思索学科价值,解题思路等。因此,施教者应当注重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对受教者的数学意识予以培养,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对受教者解读数学知识有着很好的帮助,也令其探究兴趣更为浓厚。
二、引游戏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指出,小学生于课堂中的注意集中时间并不长,一些学生注意力甚至仅仅为十几分钟,吸引其注意力就需要制造蕴含趣味的授课环节,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四十分钟的授课效能,数学教师于授课环节就可以将游戏情节介入课堂。依据授课内容将受教者的有意及无意注意予以调节,实施有效授课,令受教者处于抑制及兴奋的持续更替中,实现授课环节的动静融合。将乐趣和节奏有效结合。由此,将受教者思维有效的调动起来。比方说,讲授“统计图”的章节的时候,笔者可以设计如下导入情境,引领学生尝试“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为了体现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和一位学生进行此游戏,另外的学生可以在黑板上记录两人的比赛结果,剩余的班级学生就可以同时大声喊“石头、剪刀、布”,由此,令班级学生全部参与到授课情境,令每一名受教者自主参与的兴趣大增。这样有效的授课情境被设计出来,不仅仅能够将教学资源有效利用,并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令其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从而带着浓厚的兴趣识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三、实施有效激励,感知评价乐趣
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有效的层次,实施层次教学,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予以其充分的肯定,令其探索知识的趣味更浓厚。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令其能够参与到基础题的练习中,对于其所作出的正确答案或者点滴进步,教师都是给予鼓励及赞许,令这些学生也能信心大增,感受到学习的光明之灯在召唤自己不断努力。施教者进行数学竞赛的环节,不应当仅仅侧重优等生的认知特征,应当兼顾不同层面的受教者,包含基础较为薄弱的受教者。
四、和谐师生关系构建
打造和谐、平等、民主的小学数学授课氛围,施教者应当注重将授课理念不断更新,鼓励学生的每一次努力,相信受教者经过探索均取得了相应的进步。施教者应当公平地看待班级学生,令各个受教者均可以均等地得到展现自我的机会,进而收获成功的快乐。此外,施教者对学生所给答案予以评定的时候,需要注重激励性话语的运用,比方说,“你的思路很有见解”“好巧妙的答案”“别着急,慢点讲”等带有鼓励性的话语。上述授课方式正是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令受教者在一种乐学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授课环节,施教者应当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用微笑播撒温暖,将愉悦的乐学氛围营造起来,注重对学生有效引导,令师生之间搭建起包含乐趣的学习桥梁,切实彰显受教者的主体地位,令其德、智等品质均得到培养,切实营造快乐的数学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一、学校本位及学校本位美术综合课程
学校本位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1)以学校为基地。课程整合的全部要素,从计划的设定、内容的设计到相应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是在学校发生和建立的。(2)以学校为基础。学校课程整合的方式和策略等以学校自身的性质、条件和特点以及可利用的资源为依据。(3)以学校为主体。课程整合是在领会国家课程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的校本化过程,学校和教师是真正的课程整合的主体和主人。(4)以满足学校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宗旨。课程整合以满足学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
所谓学校本位美术综合课程,就是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学校文化、学生和教师的特点、周边环境及社区的价值取向等,通过美术进行课程的统整。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美术综合课程的独特性,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本位美术综合课程的实施,不仅对教师、学生,甚至对学校自身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三个方面:(1)学校真正成为了教育的主体。(2)教师真正成为了课程的主人。(3)学生真正成为了课程的受益者。在美术综合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学生和学校三者的角色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对教师而言,其从被动地接受教学任务的“教书匠”转变成为了自主选择、开发课程的“研究者”。对学生而言,以美术为核心来统整其他学科,对问题从多角度进行阐释,使整合在学生心理上产生,最终达到人格的统整。对学校而言,学校本位美术综合课程是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条件进行的统整,更加突出了学校的优势,更加有利于构建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学校本位美术综合课程实施的基础
目前,许多学校都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改革,大多数都集中在三门综合课程上,即“社会”、“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但是以美术为核心统整的课程却是非常少的。其实美术学科有其内在的独特性,相比其他的学科在统整课程方面更有学科优势,更加容易成为整合不同学科的核心,所以学校本位美术综合课程的实施是有基础和实施的可能性的。
首先,美术学习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大家都知道美术学习运用的是一种视觉化语言,在学习中运用的主要是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与研究性学习是不同的,这是一种开放的、没有标准答案的、灵活的学习方法。Feltovich和Spiro等人把学科区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有组织”的学科,比如物理、化学,这类学科一般都具有自身一套基本的观念和明确的规则,像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是分子、原子和其他的粒子,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组合,这些就使物理成为了一门有别于其他学科独特的学科;另一类是“无组织”的学科,这类学科是没有永远成立的规则的,美术就属于这类学科,像美术中的事物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时可能是美的典范,有时可能就变得正好相反。所以在欣赏一件美术作品时弄清楚作品与创作背景的关联是很关键的,这是人们之间一种思维方式的沟通。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美术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训练,它更多地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获得、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其特征就是形象地感知、非线性地思维和无标准答案地解决问题。
其次,美术具有人文性。这一点已经写入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美术课程性质中:“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在这里,人文性质与人文主义、人文精神等概念是相同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与“天文”相对;在西方世界,“人文”则与“科学”相对,是“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观具有首要的意义”。人文精神,就是审视人生,以人为本,就是对人生进行终极意义的探索,对人类命运进行深层观照,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美术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学科,也是我们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的学习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点上凸显其人文教育的功能。在美术学习中,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静止的二维画面和可见、可触的三维艺术造型来审视客观世界的美与丑,从而获得对审美的认识,使学生在欣赏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美术创作体现学生自身对审美的一种认识。可以说美术课教学是美育的直接形式,是培养其人文精神的第一台阶。因此,我们应该从人文教育的高度和审美素养的层面来推动美术教育。(2)美术的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美术的学习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事物进行模仿,借助于美术形象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各种不同的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3)通过美术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每一件美术作品不仅与时代、社会、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而且还与艺术家的生活阅历息息相关,因此美术不仅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它更具有艺术家的个性。
再次,美术本身是一种综合课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一方面就美术本身而言,每一件美术作品不论是何种形式,它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时代、社会、阶级、民族、风俗等。我们如果要正确地解读它,就需要整合诸如历史、文学、心理学等各方面不同视角的观点。另一方面,就大环境而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影响到了我们的美术教育。美术已不再是以前我们认为的一种精致艺术,它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大众艺术,这种视觉艺术无处不在。我们应当看到在这种后现代的氛围中,“视觉”已经取代了“读写”成为人们传播讯息的主要方式。语言和视觉艺术已经充分地结合在了一起,在多种媒介的混合交错中来寻求我们所需要的意义。也就是说当代美术已经成为了一门统合的课程,可以作为一种思维沟通的方式并成为学校课程的中心。
三、学校本位美术综合课程的设计理念
首先,关于教学。现代教学理念把教学看作是简单的、确定的和可控制的活动。而后现代教学理念却不同,它把教学看作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并且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后现代教学主张教学应该而且必须恢复它复杂的面目。
其次,关于认识活动。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认识活动是一种将客观的、确定的知识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单向的、线性的过程。而后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认识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发现知识,而且还可以生产、创造知识。
再次,关于课程。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课程的内容是固定不变的,课程的目标是预定的、不可更改的,课程的组织是有学科界限的。而后现代教学理念把课程看作是一种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课程的内容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课程目标是可以根据实际加以调整的;课程的组织向跨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此外,后现代教学理念还承认、尊重价值观的多元性,并不以某一种所谓权威的观念控制课程。这些正是学校本位美术综合课程所遵循的课程观。
第四,关于学生。后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在教学中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另外,后现代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是有个别差异的,关注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注意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空间,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在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并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第五,关于教师。在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师的角色被定义为“教书匠”,也就是机械地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知识教授学生,还有就是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而做的常规教学管理,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是具备学科知识和一些教学技能、技巧而已。而在后现代教学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不仅是拥有实践智慧的教育者,而且还是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在学校本位美术综合课程中,教师也正是承担着这样的角色定位。
最后,关于教材。后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好的教材应该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材并不是孤立的,它应该和教师、学生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丰富、相互补充的系统。学校本位美术综合课程能较好地体现这一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教科书产生直接的联系,发展和丰富学习的内容,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促进了自主学习。
四、学校本位美术综合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
美术综合课程由谁来进行综合,这个问题在整个课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反映出三种不同的课程观。
一是综合主体是教材,即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机械式捆绑与僵化,体现的是一种视课程就是课程标准或教课书的课程观。二是综合主体是教师,即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之前,预先设计综合性的教学内容,结合地方资源、学生等情况进行综合,形成校本课程呈现于学生,学生按照教师的计划去进行综合,体现的是一种视课程是“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的课程观。这二者综合,其内容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就已经确定。三是综合主体是学生,即由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综合,体现的是一种视课程为表现学生自身经历的“履历书”或“自我史”的课程观,综合的内容在学习活动的自然流程中进行。当然,所谓“学生主体”其实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建“学习共同体”,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从综合的主体上讲,目前多数美术综合课程是一种以专家为综合主体的课程,即教师把专家预先设计好的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按照此进行综合学习,实质上这种综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就已经确定了,根本谈不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把美术综合课程视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相互联系的、建构的过程,它应该也必然是一种由学生、教师、学校自主选择和创建的开放的课程。
后现代的课程观视课程已不再是一组预定的、僵化的内容,而是在动态、反省的教学过程中选择、组织、开展。因此,学校本位美术综合课程的学习,已不再是被动地生产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教师不仅是教学者,同时也是课程设计者;师生共同参与共有的问题和关系,由此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态化的美术学习课堂。美术课程的综合是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它将会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对人类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大根.高中美术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南:海南出版社,2004.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数学教育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170-01
目前,职业教育中的数学课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学生学习兴趣缺失、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一部分学生“望数生畏”,游离于数学学习之外。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以人为本”,让中职数学教学工作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专业的实际、生产的实际?无疑开发出适合中职数学教学需要的校本课程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图从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视角来剖析其中的一些问题,并对职业教育的革新做进一步的思考。
一 开发的校本课程应适时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差别很大,相近专业的具体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机械专业对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有所侧重;计算机专业对集合、一元二次方程、计算方法等知识的要求较高;而电工电子则对复数、三角函数、逻辑推理等知识的应用较多;旅游专业要对成本计算、最佳线路的问题应用较多等。因此校本课程就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多数情况下,提高学习动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因此,校本课程应适当降低教材的起点,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复习初中基础数学内容,充分注意与初中内容的衔接。这样不仅有利于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还可以有效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可以更好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课教学中来,开发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数学课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开发自己的“教材”,使数学课“活”起来。
四 可以融合体现数学文化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将数学教育等同于数学知识的教育,缺乏数学教育中的文化教育。而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教育,以校本课程开发理论、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课外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两种课程实施方式为依托,从数学作为一种理性精神、思维方式、现实价值、历史存在的文化价值入手,将知识与技能寓于数学的理性精神的探索中,将过程与方法寓于数学的思维方式培养、现实价值的探索中,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寓于数学的历史存在、美学的感悟和体验中,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五 通过课程开发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对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课程开发技能要求较高的工作。鉴于绝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课程理论方面的专门培训,特别是缺乏课程开发技能,还有一些教师对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本身的认识不足,也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因此,对中职教师特别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都需要开展这方面的培训,通过学习课程论知识,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能促使教师形成课程意识,掌握课程开发技术,发展课程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尽管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很多优点,中职开发校本课程不仅是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自身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很显然,校本课程不是学校课程的全部,也不是所有中职学校都无一例外地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条件。对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可能会存在局限性。盲目跟风,把校本课程开发当作“编教材”的过程,带有随意性。以本校的特色项目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固然可以成为校本课程的部分,也容易形成成果和特色,但不论何种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都意味着对课程进行重组和规划修订,进行实施、评价与改善的整个过程。那种仅仅热衷于“编教材”的做法,或未经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的“零打碎敲”式地对教材或教学所做的变化,绝不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初衷。所以学校层面上开发校本课程时也要注意优势互补,强强合作,避免资源的浪费。这就需要各学校之间克服狭隘的本位主义。无疑,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担负起这样的责任,进行有效的协调工作。
参考文献
[1]于凌云、吴建新.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
[2]黄樱君.让信息技术深入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俞昕.高中“数学文化”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J].数学教学研究,2007(1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大城市的政治经济都迫切需要复合型高级艺术设计人才,所以艺术设计教育变得尤为重要。而艺术类设计课程不同于其他的课程,相对而言,它的理论部分比较少,算占比例也比较小,而它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辅导学生完成作业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做出好的作品,每个辅导老师必须策划和设计好每堂课的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设计这门课程。据了解,发现许多设计课程教学并不能达到最初的目的,其效果不尽人意,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引起我们的关注。为了使课堂教学深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践尤为重要,而艺术设计实践课程是培养这样的创新型人才的最有效的办法。为了解决这些艺术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本科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就大多数本科院校的艺术设计发展而言,学习专业不够深,无法全面接受专业知识,而只停留在表面的形态设计,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规范教学环节,老师教课太过随意,无法找到侧重点,大多数存在着"备课不足,讲授过多,忽略实践,注重讲评"的现象。这样一来,学生的理解就受到限制,对一些概念模糊,仅仅停留在一些表面的图纸上面,缺乏实践能力,只能做一些设计绘图,而不能将设计作品的材料与工艺结合起来,缺少艺术设计的实践,使设计作品没有实用价值,从而使大多数学生不能完全掌握艺术设计课程学习到实践的转换能力。
其次,教学太过重视技术方面的训练,从而忽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的去讲述知识,缺少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即使有一些课程中也有所体现,但却不能从实际出发,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在许多制定的教学计划中,都规定了一些具体的技术性的目标,这就使得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他们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设计构思,二是按着具体的步骤、用制定的软件工具去进行创作,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很多没有活力,一定程度上也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假想一下,一个人的思维受到限制,怎会产生惯性他又怎样去天马行空的想像,进行艺术设计。这种以着色均匀,绘图精细来衡量一个学生的艺术设计训练太过死板,是许多学生的注意力无法专注在设计上,而仅仅是这些表面功夫上,久而久之,这就使艺术设计失去了意义。这样长期以来,导致许多学生的学习课程成了图表设计与程式设计课程,偏科现象严重。
最后,教学模式上也存在许多问题。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一直都是教学的三大模板,但这样的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尽管在许多方面都比较完善,设计了许多体系的的课程,却存在着缺少综合性教学等问题。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而这样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不仅如此,教学过程中太过乏味,缺少对学习方法、人生态度的培养,忽略了彼此的交流与合作,这就使学生思维受限,失去了积极性,无法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能力。
三、本科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启发式教学,注重实践
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能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解层次上。所以对学生的训练不应只停留在作业训练上,应加入一些社会活动,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只有有针对性的训练,才可以使学生又好又快的理解知识并学会运用。同样,也可以举行一些设计比赛,而比赛内容最好贴近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艺术设计的重要性。而这些艺术设计的训练不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根据老师布置的课题和你自己的知识去创作,老师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而所有实践都交给学生,这样学生的思维不再受限,能进行属于他们自己的创作。
(二)明确设计目的,激发设计兴趣
在研究艺术类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中我们把学习的主体学生放在第一位。学生有两种学习态度,一是被动,二是主动。被动者的学习,通常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专业概念模糊,课程作用不清楚。对于一个没有学习目标的人来说,他是没有动力和积极性的,其学习只有盲目和应付。因此,明确学习目的,引起学习兴趣是搞好学习的前提,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加设本土文化课程,创作特色设计作品
创建地方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只有加设一些关于本土艺术特色的理论课程,才可以使每个学生更好的理解本土地域文化,更好的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学院。而艺术设计离不开各种地方特色的灵感,营造学校地域性的文化氛围也需要艺术设的配合。运用地方、民族文化独有的资源进行艺术设计,使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拓展,也营造出学校重视地方文化的氛围和注重运用民族文化的学风。不仅如此,利用这些地方资源,有力的结合了地方特色,带动了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鼓励创作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