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研修简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时间
主要工作安排
七月
组织教师参加全省小学教师远程研修学习。
八月
1.组织教师暑假教育教学培训;
2.制定工作计划。
3.落实课务分工,编制课程表。
九月
1.开展青蓝结对活动,启动青年教师进近制培训。
2、针对新进教师进行班级管理及课堂教学经验的传授。
3.进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4.开展数学深度思维专题研讨。
5.以年级为单位打造示范课。
6.制作第一期教研简报。
十月
1.青年教师三年成长计划,健全教师业务档案。
2.新聘教师亮相课。
3. 全体教师听评课。
4.校本培训:《如何在课堂生成有效的启发》。
5.数学小课题探究研讨,定制课题。
6.制作第二期教研简报。
十一月
1.校本培训:《如何进行课题申报、探究和结题》。
2.新教育儿童课程研讨。
3.共读教育书籍体会交流。
4、新进教师三年成长教师计划,再次健全教师专业成长。
5.制作第三期教研简报。
十二月
1.组织古诗文考级。
2.“迎春杯”创新作文竞赛、趣味数学竞赛、汉字书写比赛。
3制作第四期教研简报。
二二零年一月
1.进行期末教学常规互观互评及学生作业展评。
2、组织期末复习。
2009年暑期普通高中新课程全员培训,通过远程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以教师为主体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帮助广大教师整体把握、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和有效实施高中新课程,促进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培训对象与条件
培训对象为全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师,以学校为单位集体组织报名,全员培训,原则上不得缺额。根据《*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中“落实课程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的要求,对学校尚未开设的课程,也要选派教师参加培训。
高中学校要提供教师上网学习条件,教师要具有上网学习交流的能力,能够坚持全过程的远程学习。培训期间平均每天学习视频课程2学时,每天参与学校及区域组织的面对面研讨和在线交流研讨时间不少于4小时。
三、培训时间
全省高中教师按市地分两批培训。
第一批:7月13日—25日(*、*、*、*)
7月13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6学时;
7月14日—25日:完成各学科6个专题的研修。
第二批:7月27日—8月8日(*)
7月27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6学时;
7月28日—8月8日:完成各学科6个专题的研修;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0天,每天6学时,共计60学时。其他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2天,每门学科课程分为六个研修专题,每个专题2天,每天学习6小时(其中观看视频2小时,其余时间为教师面对面研讨、提交作业和参与网上研讨时间),共计72学时。
每个专题第一天学习通过高中新课程的视频案例分析,引导学员进入情景,直面问题和不同观点,各抒已见,互动交流,并以作业或讨论等形式,发表看法,分享智慧。第二天学习,通过视频讲课、专家文稿、相关文章、评论、课程简报,学员提交作业及互动交流,获得相关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各学科研修进度以课程团队制定的课程表为准。
培训期间,研修平台24小时开放;集中培训结束后,所有参训教师仍可凭个人账号和密码登陆研修平台参与讨论。
四、培训方式
采取远程网络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网络远程培训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管理与互动研讨。充分发挥行政和学校管理优势,推动远程网络为平台的校本培训的深入开展。
——学员学习:包括学习视频课程、参与面对面研讨、参与在线研讨和专题讨论,按要求完成并提交作业,与指导教师及课程专家互动答疑;
——指导教师:组织、督促学员学习,进行学习指导,评判作业,点评学员观点,组织并引领学员进行研讨;
——专家团队: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定期在线与学员进行交流,编辑课程简报,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互动答疑。
——网络平台系统:提供学习资源、交流平台,记录学员网上学习时间、作业完成情况、参与互动研讨点评情况、讨论记录和作业成绩等,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综合成绩评定。
五、培训工作流程
1、管理系统数据审核(6月1日—10日,各高中学校)
各高中学校利用已经注册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管理员账号和密码登陆管理系统,补充、修订、审核确认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及个人信息。
2、综合管理培训(6月9日,各市教育局)
各市教育局选派相关人员参加省项目办组织的集中培训,熟悉“*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了解数据审核、报名、编班以及指导教师配置等工作要求与流程。
3、报名、编班和配置指导教师(6月11日—15日,各高中学校、各市教育局)
各高中学校利用“*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填报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本工作于6月10日—13日完成。各市教育局按照区域就近原则(以县区为单位,对于教师人数少的学科,各市可根据实际情况跨区域,或以市为单位组班),每学科、每100人左右编为一个学科虚拟班级;各市教育局根据相关标准(附件)选拔成立本市的指导教师团队,根据本市各学科班级数,为每个学科班配备指导教师1-2人。此项工作于6月14日—15日进行。
4、指导教师团队及技术人员培训(6月19日,省项目办及各市教育局)
6月19日,省项目办通过*省教师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对各市指导教师及各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各学校领取课程资源,并下发至参加培训的教师手中。
5、熟悉学习平台(6月21日—7月10日,各市教育局、各高中学校)
指导教师、各级技术人员熟悉学习平台,下载整理各类手册,对参训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检查各校培训场所、设备是否正常,为正式培训做好准备。
6、试点培训
6月21日—7月初,拟组织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培训。试点培训方案另行通知。
7、培训实施(7月13日—8月8号):
(1)各学校根据统一要求,根据课程表的安排播放已经准备的课程资源,组织各学科教师观看;
(2)学校在区域教科研部门指导下组织本校学科教师开展面对面的互动研讨;
(3)各市指导教师在学科课程专家团队指导下对研讨内容和学员作业根据相关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点评和互动研讨。
对于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账号密码错误等问题,由各校技术人员在本校依托“*教师继续管理系统”予以解决。
六、考核评价
一、围绕一个目标——学有优教,人民满意
为谋求“学有优教”的民生之福,推动西陵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就需要立足“教师”这第一资源,敢于在破常规中求良策、促发展,推动教师成长。
(1)行政引领力。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务求实效”的原则,本着“整体规划,分层实施,分步推进,逐步深化”的工作思路,根据教师的“个人成长方案”、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顶层设计“西陵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五年规划”,提出学校及教师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要求,健全教育行政部门引导、校长具体组织、教师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2)学校推动力。我们要求校长积极创造教师竞相成长的环境,倡导校长要有爱才之心、育才之道、励才之术、荐才之德。
(3)内需驱动力。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教师在五年周期内,需修满规定学分的培训课程;探索建立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的机制,将教师完成培训学分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资格再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等,从而达到调动教师成长的“动力源”的目的。
二、抓实两个统筹——新教师、骨干教师和名师提高培训,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
1.统筹兼顾,分层实施新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培训
(1)立足课堂,促“新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过关。新教师处于准备期向适应期跨进的起始阶段,为此,我们本着“抓实岗前培训归位,立足岗位研修提升”的培训思路,着力职业道德规范的熏陶和专业理想的培育,促进新教师基本常规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具备以及环境的基本适应和教师群体的基本认同。
(2) 行为跟进,促“骨干教师”向“研究型教师”靠近。在各类培训中,采取“骨干教师优先”的原则,旨在让骨干教师形成主动发展与自主提高的工作状态。为促其成为勤于思考的“研究型教师”,对他们的培训注重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相结合,案例研讨与实践研修相结合。
(3)课例研究,促“名师”成为“专家”。我们倡导名师在教学创新中呈现四种基本行动方式:听中学、做中学、听懂的做出来、做好的说出来。说出来或写出来的“成果”,通过班组交流、专题简报、西陵网校在线等方式,分享成果,使他们的教学经验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2.分类指导,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
(1)以集中培训,促技能提高。本着层次性、多样性原则,通过多渠道对教师专业技能进行提高培训,整体促进教师对学科知识的通晓、学科教学技能的提高、学科教学实践的深入、名师教学风格的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等。
(2)以网络培训,促能力发展。自2010年以来,全区投入千万元,建立“班班通”、西陵网校直播室等,实现了资源共享一体化。
(3)以校本培训,促素质提升。积极摸索“理论学习、实践探究、反思提高”的循环往复的行动研究模式,坚持培训始终把问题、行动和研究贯穿在一起,做到“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改进即成果”。
三、创新完善三个体系——完善培训制度体系、立体建构培训资源体系、完善教师培训保障体系
(1)完善培训制度体系,建立教师发展长效机制。深化教师培训,自觉推进教师发展,需要系列制度保障。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教育局先后完善了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培训相关制度,出台了《西陵名师评选与管理办法》《名师工作室管理及考核办法》等,实现了教师的快速、持续成长。
一、培训的基本情况
我校“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从2010年9月15日至2011年1月9日历时5个月,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734名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在华中师范大学分别参加了为期10天、15天、3个月等不同类型的培训。共有201名来自全国各大学、教研机构和教学一线的著名专家、教授、特级教师为培训班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报告。组织学员实地考察了武昌实验小学、武汉市光谷小学、华师一附中、华师附小、武汉市卓刀泉中学、武汉市武珞路中学、武汉市洪山中学、武汉市第四初级中学等多所武汉市重点中小学校和湖北省示范学校。各研修培训班组织学员班级交流研讨、圆桌论坛及网络论坛,到培训结束,网络论坛共发帖9 574条。每班配备了体育器材,组织了才艺纷呈、热情四溢的联欢晚会,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黄鹤楼、东湖等风景区。培训期间每位学员都提交了研修论文、教学案例,并组织了优秀学员评选工作。
在培训管理团队、授课专家、参训学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校2010年的“国培计划”结出累累硕果。我们将培训管理手册、专家授课课件、学员教学案例、学员学习心得、学员学习论文等编辑成《培训成果汇编》70册,刻录光盘10碟,编印华中师范大学《“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简报》41期约100万字。
二、主要措施
1.组织完备,措施得力
“国培计划”是教育部为提高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实施的国家级项目,肩负引领、示范和重点支持的重要使命,承载着国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关爱。对此,我校高度重视,组成了组织结构完备、工作职责明确、管理系统和学术系统清晰的培训组织机构。成立了以校长马敏为组长、副校长李向农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班子,负责组织、协调和实施培训工作。在教育部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设立“国培计划”实施办公室,由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吴伦敦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尽全力切实保障“国培计划”的顺利进行。
为确保培训的专业水平,我们严格按照教育部师范司和各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宗旨,采取首席专家负责制,分学科组建了由省内外熟悉基础教育实践的教学名师组成的培训专家团队,抽调了一批具有教师培训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负责培训管理与服务。每班配备两名专职班主任和两名助理,全天候参与班级管理和服务。在学员中成立班委会、推选小组长配合班主任一起管理班级事务,组织班级活动。
由于各项工作领导到位、落实到位、责任到位,全体人员分工协作,全身心投入到组织实施工作中,保证了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宋永刚同志及我校校长马敏、副书记吴晋生、副校长李向农、黄永林等领导同志关心指导“国培计划”的项目实施情况,并出席了“国培计划”各培训项目的开班典礼。
我校校长马敏为“国培计划”欣然题词:“实施国培,服务国培”。
2.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注重培训实效
基于“国培计划”的重大意义,我校马敏校长召集专门会议,组成专家组对课程设置多次进行研讨,明确培训目标,确保认识的深入性和目标的明确性,为“国培计划”提供了良好的组织领导保证和质量保证。从培训方案的制订到组织实施都经过了专家精心设计和反复修改,课程设计上精益求精,充分体现教育部组织“国培计划”“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的培训宗旨,强调了培训的实效性。
培训课程按五个模块设计。(1)现代教育理念模块:通过解读我国当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宏观政策,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形势要求,介绍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展现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成果,引导开展师生角色认知和师德教育等,促进学员更新教育理念、开拓教育视野,形成先进、开放、多元、深入的教育认知。(2)教学改革模块:通过追踪学科前沿,提升对教学功能的认识,介绍课程改革和教学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探讨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有效方法,以及开展教学研究、开发建设教学资源、运用教育技术等的有效策略,帮助学员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3)教学案例研讨模块:通过呈现、分析同行教育教学实践,或者反思自身教育教学行为,从中提取真实的典型案例、挖掘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对此进行教育理念探究和教学行为诊断,推动学员进一步校正教育价值观和教学方法论,体验、验证理论和方法,开发、形成一批骨干教师研修的优质案例资源包和有效使用办法。(4)教育观摩考察模块:通过走进武汉市有特色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研究观摩实践基地,开展同行观摩、座谈与评价,或亲身开展教学实施、监控和反思,促进学员相互砥砺,激励专业成长,学习借鉴成功教学经验,推动学员在真实情境中丰富体验、深化认识、改进教学和科研方式,提高实践能力。(5)校本研修规划模块:通过介绍国内外教师培训先进理论,分享校本研修实践经验,讲解校本研修的设计策划、组织实施、反馈评价和绩效管理等规划思路,启发学员从多角度整合力量、利用资源、应用信息技术等,创造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态环境和现实条件,促进学员提高校本研修设计和对青年教师的指导能力。
3.创新培训模式,贴近一线教学
与以往的培训不同,“国培计划”更加注重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提升教师的课堂技能,加速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转变,更加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我们力争做到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创新,贴近一线,使“国培计划”成为最有吸引力、最有效的培训。
为保证“国培计划”的培训质量,我们改变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单一培训方式,在方式上进行了许多尝试和创新。在充分吸取2009年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基础上,根据“国培计划”的特点与要求,安排专家报告、名师讲座、大会交流、小组讨论、网络论坛、圆桌论坛、参与式培训、课堂教学观摩等多种培训形式,在专家的引领下,组织案例教学、问题探究,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1)案例教学。聘请研究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专家和著名学者、教授为学员授课,并进行研讨和交流,同时还邀请了具有丰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创新教育思想观念的一线特级教师、教研员等为学员介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做课堂教学观摩点评。我们要求授课教师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供丰富的课堂教学案例,启迪学员的思维,组织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掌握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
(2)参与互动。结合学员的特点,“国培计划”采取专家讲授与学员交流相结合的参与式培训的形式,并与其他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有效结合。这种形式我们在开展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时就已经广泛使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参与式培训模式因其加强了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受到学员们的高度赞誉。可见,若这种模式使用得当,便能发挥其最大的优势:广泛调动学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多角度的思考和探讨。
(3)问题探究。在培训前,我们已经为学员提供了一系列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课题,让学员带着问题参加培训,通过资料收集与整合、交流与探讨等过程,分享彼此的经验,获得大量信息与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进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与理解;组织学员对课堂教学观摩课进行点评、研讨的活动,使学员可以在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中得到提高。
(4)专家指导。学校专门成立了学科专家培训指导小组,由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负责教学工作,在进行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学科方案的设计,在培训期间与学员同吃同住同学习,主持专家讲座,引导专家与学员的互动,随时解答学员的疑难,参与学员论坛,与学员零距离对话,不时将学员研讨活动推向。
4.师资团队阵容强大,实力水平令人折服
为确保培训的专业水平,采取了首席专家负责制,分学科组建了由省内外熟悉基础教育实践的教学名师组成的培训专家团队,阵容强大、实力雄厚。来自全国各地的201名专家为培训班授课,他们中有熟悉、参与中学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的高水平研究人员、专家学者,有中小学教学一线的特级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40%),有中小学教师培训经验丰富的培训研究者、管理者和培训师,体现了国家级培训团队的水平。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专家郭元祥、佐斌、雷实、鲁子问、雷万鹏等,教育专家和学科专家朱家雄、李季湄、冯晓霞、陈佑清、杜时忠、李家清、杨再隋、刘华山、王宝祥、李季、舒白梅、吴伦敦等,以及来自一线的特级教师李镇西、胡明道、金莺、靳岳滨、郭文红等。
由于专家阵容强大、来源广泛、结构合理、风格独特、个性鲜明、优势互补,深受学员欢迎,他们的精彩讲授,时常博得学员的阵阵掌声。在培训中,学员们近距离地认识和接触了全国著名的专家、教授以及一线特级教师,领略了名家的风采和魅力,分享了他们的教学经验。专家们丰富的学识、严谨的态度、甘于奉献的精神、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也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学员。正如吉林市教育学院邹春红在感言中说:“在培训学习中,我们与专家牵手,与精英同行。在度过一个个充实的日子之后,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蜕变的欣喜和激动。一场场专家的报告,为我们指明前行的方向;一个个精彩的案例与反思,让我们在思想的碰撞中提升……我们汲取着理论的营养,分享着研究的快乐,充实着实践的经验。培训班的学习,引领我们从小学语文的迷茫中逐渐走向清晰……”湖南邵阳市绥宁县长铺镇第一小学的陶荣海老师总结得好:“短短的15天‘国培’,让我们了解到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对我们既有观念上的洗礼和更新,也有理论上的重构和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在这里,我们不仅成为了知识的接受者、学习者,更成了一个自觉的反思者,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我们对自己以前的教学行为、管理行为进行反思……”.
5.规范管理,细致周到
在这次“国培计划”项目中我们抽调了一批具有较丰富教师培训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负责培训管理与服务,每班配备两名专职班主任和两名助理,全天候跟班管理服务。我校制定了严格细致的组织管理办法和工作流程,各项工作责任到人、服务到位、分工协作,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狠抓落实,把服务做到了学员的心坎上。班主任和学员学习在一起、吃住在一起,全身心投入到组织实施工作中,保证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使广大参训教师在培训期间学习安心、生活舒心、事事顺心。
在班级管理方面,管理人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细致服务,规范管理,竭尽全力帮助学员解决困难。(1)管理规范。制定了《学员与教学管理办法》,对教学管理、考勤管理、作业与考核管理、组织纪律管理与后续跟踪管理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制定了《安全应急预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及安全突发事件做了周密安排。(2)环境优雅。培训地点安排在校内,教师们住在校内的三星级宾馆桂苑宾馆,重回优雅的大学校园,在优美、静雅的人文环境中身体得到放松,性情得到陶冶。伙食卫生干净、菜品丰富,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称赞。(3)资料齐全。为每个学员准备了一个资料袋,内装笔记本、笔及笔芯等学习用品,印发了《培训手册》,在手册中有每位授课专家的讲义,配发了课程改革自学参考书,并在培训结束时将培训课件、通讯录、电子相册等相关资料制成光盘发给学员。
由于大家的配合,整个班级的管理井井有条,学员出勤率高,笔记认真,班级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管理和服务的细致到位,当然这些离不开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班委会和学员们的共同努力。
三、培训的特点与主要成效
1.感受名家,增长学识
学员们近距离地认识和接触了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领略了名家的风采和魅力。学员们认真聆听了像雷万鹏、吴伦敦、佐斌、雷实、陈佑清等专家的精彩报告,他们丰富的学识、严谨的态度令人钦佩;认识和了解了像沈旎、姜瑛俐、靳岳斌等教学研究名家;分享了像张基广等一线特级教师教育家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甘于奉献的精神、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激励着每一个学员。专家的报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有的热情洋溢,声情并茂;有的风趣幽默,诙谐生动,让人受益匪浅,感慨万千。很多人都是含着眼泪听完报告的。大家感慨,“原来课可以这样上,学习可以这样有趣”“这些也都是我原来做过的,只不过我没有在意没有记录”“做校本研修就是要做有心人――有心发现,有心记录,有心反思,有心分享,有心分析、研究、总结提炼”,这样的感言和心声在培训简报上比比皆是。
2.系统研讨,分享经验
在专家名师的示范引领下,各类研讨呈现从未有过的深入和广泛。研修探讨内容涉及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有效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问题与对策,教学设计与教育技术应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论、技术路径和可利用的资源包;师德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的设计实施等。在优秀案例和成功实践经验的分析研讨中,学员们分享了经验,解决了困惑,完善了知识,更新了观念。
这次“国培计划”采取了多种培训形式,如案例教学、班级论坛、圆桌论坛、问题探究、专家引领、观摩示范、互动交流等,培训过程强调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热情。大多数学员感觉紧张而充实,感动而快乐。
3.互动交流,收获友谊
此次“国培计划”更加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长期以来,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之间存在隔膜:在教师职后培训中,专家学者满足于埋头苦讲,一线教师习惯于奋笔记录,但结果却是听起来很有道理,用起来一无是处。这种站在各自立场,只关注自己的视域,不能形成有效对话的现象,已成为教师职后培训的痼疾。为此,有必要开展“角色互换”,形成全面互动,从而帮助受训教师体验并理解不同层面的教育真谛、行为与理想。
为帮助学员调整学习状态,我们在活跃班级研修氛围、激励学员学习积极性、激发学员学习内驱力上下工夫、想点子。通过班级论坛和互动研讨等多种形式,与专家的授课内容进行深度“撞击”,摩擦出“思想火花”。每次课堂的互动环节大家都热情高涨,下课了还“余兴未了”“言犹未尽”,还与专家继续交流学习感悟。无论是听课还是讨论、交流,大家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钻研的激情。
我们欣慰地看到,参训教师“动”起来了,“活”起来了,不管是不太熟悉新课程理念的教师,还是进入“课改高原期”的教师,大家在“国培计划”中互助合作,迸发出巨大的教育能量。在这里的一次次激情的交流,一句句亲切的话语,使友谊的光环将整个培训渲染得温馨而富有情感,让大家留连忘返。
4.分享成果,拓展培训
我们通过互联网创设网络讨论平台,建立“国培计划”网络论坛,设立“网络社区”。在这一平台中,参训教师自主发帖,将自己喜欢或者觉得可以和大家共享的内容上传,和其他参训教师与专家进行激烈的讨论,交流研修经验,探讨教师培训中的问题。为各位参训教师提供后续研修,帮助参训教师更好、更方便、更快捷地选择进行后续的自主学习,反思和重构自己教育教学的理念和行为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还建立公共信箱、QQ群等网络形式进行交流,利用网络的便捷、开放、交互等特点,使参训教师不受时空限制进行互动交流,使交流和信息的传递变得随时随地,更加畅通。在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了培训功能的延伸,拓展了学员培训后的后续交流学习,深得学员喜爱。
5. 以人为本,温情服务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管理人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微笑服务,温情管理,时刻把温暖送到学员身边,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竭尽全力帮助学员解决困难,让大家在培训中处处感受到温暖和关心。
来自株洲的谭飞波老师在他的稿件中这样写道:“我们的班主任从早到晚忙碌着,白天,上课中他们扮成一位学员,与学员一起认真聆听教授讲课,课间休息,她们扮成服务员,检查热水瓶是否有开水,帮我们擦黑板,帮教授倒开水。晚上,整理资料,编印简报,打印学员通讯录,制QQ群。令人感动的是,学员外出游览时,她们替学员上网查找乘车线路和景点,她们处处替学员着想,急学员之所急,想学员之所想。”除了对学员的悉心服务外,我们还做到对授课教师的细致服务,如:有的授课教师要在上课前一天晚上到达授课地点,金曾妮老师一大早为授课教师送去热腾腾的早餐;罗忻老师总是热情地开车去接送授课教师,哪怕只有几百米远。这些事例无不渗透出了管理人员对学员和授课教师无微不至的关切之情。
一、科学构建校本科研组织网络――科研实施的有力保障
为了深化校本科研工作,青山小学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校本科研工作网络,采取以“校长领导――教科室管理――教研组、课题组实施――教师参与――团队协作”的层层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为学校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校本科研组织网络见下表:
二、科学构架教师发展的三维空间――科研教师的成长沃土
青山小学提出了在科研工程中“打造阳光少年”和“阳光教师团队”的工作思路,力求通过“阳光文化”的引领和“阳光教育”的实施,让校园充满阳光和温暖,彰显阳光特色。要实现这一目标,锻造阳光教师是关键。如何让我们的教师阳光起来?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构架教师发展的三维空间。
1.构架学习空间――任务驱动,让教师心动。心动是一种内趋力,就是一种自愿。这种心动的产生需要外力。这种外力就是一种氛围,一个任务。
青山小学立足于学校与教师实际,从学校自身建设需要与教师专业成长出发,制定了《校本研训工作计划》,拟定了《校本研训实施细则》,引导教师制定了个人专业发展研修计划,建立个人研修业务档案。同时引进激励机制,把“教师专业成长记录”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把校本研训与期末综合量化考核、职称评定、评优挂钩。在实施过程中,学校为教师设计《教师个人发展手册》和《教师学习手册》,每月坚持对教师撰写的论文、案例进行检查、评比,予以通报,并把优秀的论文、案例刊登在学校的简报上,供大家交流讨论。这种在任务驱动下开展的常态训练,保障了科研工作的实施,驱动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2.构架科研空间――引导参与,让教师行动。有了心动,就要行动。谁来做?怎么做?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参与,即引导教师参与,促使大家进后而知,知后而为。
学校实施“我买书,学校买单”、“校长赠书,我研读”、“免费为教师出文集”等策略,开展“阳光教师读书碰撞”、“优秀教师专题讲座”、“观摩示范课”、“专题研讨”等活动,实施与兄弟学校“科研联谊”、 送教师“异地专训”等策略,积极探索以教师博客为载体的网络教研工作途径,多种平台引领教师开展专题讲座、主题研究、教师能级培训,促进了教师个体反思,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
3.构架展示空间――舞台历练,让教师激动。如果说,行动需要帮助、需要交流、需要实践、需要反思,那么激动则需要给教师成功的机会。为此,我们为教师提供展示的舞台,通过评先突出他们、发挥他们,尽可能让他们享受教育成就感。
(1)给我一个舞台,我就灿烂――因灿烂而自信。学校举行了一系列的基本功大赛:书法竞赛,以“青山教育我的责任”、“让平凡的岗位熠熠生辉”为主题的教师演讲比赛,“我的教育故事”、“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征文大赛……教师在特色舞台上既历练了自己,又因为被认可增长了自信。
(2)给我一份荣耀,我就激动――因激动而奋进。学校还开展了“五好教师”(学生的好老师、孩子的好父母、爱人的好伴侣、父母的好儿女、社会的好公民)、“感动青小的十大园丁”的评选活动和事迹报告会,期末评比“ 教育教学标兵”、“明星班主任”、“科研新秀”……这些举措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唤醒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心态也因此阳光起来。
三、科学打造课题特色研磨团队――有效教育科研的生命力
基于“成就教师第一、发展学生至上”的管理理念,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学校凭借各种特色课题研磨团队的积极介入,突出教师教育内涵发展,追求实现教师的想发展、能发展、会发展的行动研究目标,让教师在课题中茁壮成长。
1.管理团队,舵手引航――有效科研的推动力。青山小学拥有一支富有战斗力的管理团队,即“先锋社团”。他们亲自带领课题组展开研究并参与研究的全过程,管理团队的积极介入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激励着全校教师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参与课题研究,有力的推动了研究全面深入地开展。
2.教师团队,划桨开船――有效科研的生命力。在学校管理团队的直接推动下,教师自发成立了一个群众性组织―― “课题研究团”。这个团队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网络学习、与专家对话、访问名校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大大盘活了教师资源,教师参与教研和科研的热情进一步得到激发。随着学校“骨干教师、课例教师培养工程”的实施,“伯乐”、“一弯新月”和“众星拱月”等社团相继产生。
(1)“伯乐”社团――由师傅组成:给教师上示范课、跟踪徒弟听课、评课,帮助新教师早适应、立稳讲台,分析每个课例教师的优势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2)“新月”社团――由徒弟组成:跟踪师傅听课、评课、每月上一次汇报课,并撰写学习体会。
(3)“众星拱月”社团――由非徒弟和非师傅的同学段同学科教师组成,他们甘当绿叶,为课例教师服务,协助师傅辅导徒弟上路。
(4)“六小龄童”社团――由六个年级组长组成:协调组内工作,上传下达学校的各项科研工作任务。
(5)“千里马“社团”――由后勤人员组成:为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后勤保障。
诸如这样的特色团队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团队研磨机制为教师拓展了一个向上的空间,使教师有了成就感。
3.学生团队,撑篙破浪――有效科研的彰显力。为了培养学生的阳光气质,学校成立了一系列有创意的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学生社团,如:“合唱团”、“琵琶团”、“舞蹈团”、“清泉文学社”、“七彩阳光广播站”、“青山国旗班”等。在这些团队里,每一位同学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他们在这里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潜能,阳光校园呈现出万紫千红的美丽景象。
四、校本科研卓见成效――阳光团队彰显特色
通过努力,我们一点一点地赋予学校新的含义:阳光环境、阳光管理、阳光文化、阳光课程、阳光课堂、阳光评价、阳光教师、阳光学生、阳光伙伴乃至阳光家长。“阳光”已融入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体现于每一项工作之中。
1.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学生阳光了。几年来,青山小学的“阳光少年工程”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习作、绘画作品、书法作品、科技等作品频频获奖,每年都有上百人次的学生捧回奖状。其中,“小天使合唱团”赴省演出,捧回了金奖,“琵琶团”的小演员演出的节目被荆门市电视台教育生活栏目录制,“七彩阳光广播站”的播音员们赴省参加节目录制并获得“金话筒”奖。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阳光的孩子多起来了。
2.教师的专业得到了发展――教师阳光了。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学校涌现了一批有教育科研经验的教师队伍。其中,省建功立业校长一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六名,科研明星、科研班主任六名,骨干教师十一名,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五名,区学习型教师六名……近三年来,教师撰写的一百多篇论文获各级奖励,发表在各级刊物上的论文、教学设计、个案达四十多篇;所承担的竞赛课获省级奖四节,市级奖五节,区级奖十节。课题组开发的校本教材“双百工程”已投入使用,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校本教材撰写小组成员所撰写的方案、评价体系、经验论文、典型课例在区科研现场会上交流,并发表在省级刊物上。在省级中青年教师辩论会上,青山小学的刘君、赖惠琼等四名教师凭着扎实的功底、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雄辩的口才驳倒群芳,捧回了湖北省唯一的特等奖。
[关键词]现状 培训内容与形式 实效性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中提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只有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稳定的教师队伍,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向更层次的空间发展,才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大计,达到教育均衡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但是现在农村教师进入老年化阶段,素质严重滞后,导致生源严重流失,如何加强对农村教师培训,培训哪些内容,如何培训如何培训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一、农村教师的现状。
在现代教育新理念中,教育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发展为本位的新理念,并在这一新的理念的指导下对教育的模式和过程进行新的改革创新。而目前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最缺乏的就是创新精神,安于现状,有相当多的农村小学教师仍停留在运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传统教材的教学状态中,国家大力投资的“农远”设备资源成了一种摆设,教学资源严重浪费。一方面是教师缺少这方面的操作技能,因为缺少运用技术与教学资源优化整合的培训,培训服务没有及时配套跟上;另一方面教师认为自已教了几十年的书,不也走过了吗?不愿意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对培训工作有一种无形的抵触心理,导致教学能力偏低,课堂教学低效,这些现象的产生有主客观原因。
1.内因:农村教师自身因素制约专业发展
现在农村教师步入了老年化的阶段,尤其是农村小学,我县许多学校教师平均年龄都在五十二三岁,这批教师当中有相当比例的是民师转正的,本身学历较低,受过正规高等教师教育和专业训练的专科层次的教师很少,自己一辈子又都是任教在农村学校,自己是接受应试教育的产物,同样又复制应试教育,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对新事物严重排斥。
2.外因:环境因素――缺少交流发展的平台
农村学校往往是几人一校,就是中学任同学科的教师也只有二三个人,缺少相互切磋交流提升的空间,教学资源共享程度不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低等。教师仅凭自己原有的知识在运用,缺少后期的知识更新与补充,对新的教育理论漠然处之。现在虽然是信息时代,但网络对农村教育来说还是一个奢侈品,尤其是村小教学点教师,远程培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请朋友挂机,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完成。农村学校师资不足,教师出去学习的机会更少,工学矛盾依然是农村教师培训的老大难问题。
二、构建有效的培训模式与内容:采取“自下而上”需求式培训模式----基于培训者的需求而开展的培训,培训者的需求是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农村教师自我发展空间狭小,可持续发展能力非常脆弱,致使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影响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县级进修学校承担这项工程的培训机构和培训者,应积极探究农村教师有效培训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作为培训者必须要解决的理念问题和方法问题。
1.转变培训理念,以课堂问题主导,需求为导向,确立以培训对象为中心的理念
农村教师培训必须将培训对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了解他们现实的需求,更要了解他们自身发展潜在的需要,在培训的内容、模式、时间上,应该尊重培训对象的选择,在充分尊重培训对象的基础上来确定培训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它、丰富它。在做培训之前,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问题是研究的基础。先设计培训问题单,到各校征询教师的意见,了解教师想要培训的内容和亟待解决的课堂问题。
根据我县农村小学教师特点,成功举办了“祁门县小学中老年教师基础知识暨新课程课堂技能提升”的培训,前期就对教师年龄、学历层次、任教学科做了充分的调研,设计了《祁门县小学中老年基础知识和新课程能力提升培训调研提纲暨构建有效参与式培训问题征求单》、《祁门县中小学教师培训现状调查问卷》。充分掌握了农村教师对培训的需求,这种自下而上的培训调研,在培训内容上首先满足了教师的需求。
2.谋划针对性强、内容科学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立足于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师发展。
确立科学的培训内容是培训成功与失败的关键,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培训内容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调研结果要进行分析,要从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出发来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最重要的是贴近农村教师的工作实践,可操作性强,能真正满足他们的有效需求。以往培训的课程通常是由培训者预设好的,培训者决定培训的内容、形式、进度等,严重影响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起不到培训的效果。从教师的需求出发,设计培训课程,同时与授课的教师沟通,按照参训教师的需求备课,采用教学案例与理论缃结合的方式,解决教师课堂问题。
如根据我县村小中老年教师所需求,依据调研材料,开设了如汉语拼音有效教学与技巧、低年级数学动手操作能力、如何有效运用农远优质服务教学等二十三个知识模块的课程资源(都是教师所迫切需求的和急于提高的)。培训内容直接解决了教师课堂问题,改变了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师的成长相关。
(三)在培训形式上,构建参与式培训,提高教师的参与度与培训效度。
培训形式是为培训内容服务的,选择有效的培训形式直接提高培训效果。传统的培训模式是授课教师在上面夸夸其谈,下面是二三百教师座在一起,出现“说起来头头是道,听起来纷纷叫好,干起来没有门道,回头看有些胡闹”的培训现象。这种培训浪费了教师的时间、精力,培训效果差,反而对培训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总结过去培训的经验上,我们以《构建参与式有效教师培训模式的探究》课题为抓手,改变了自上而下的“灌输”式的传统理念,培训对象被动接受。构建了参与式、小班化(依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等分班,即分层培训)的培训模式,老师和学员是平等的,学员和学员也是平等的,大家的参与机会是平等的,做培训的主人,成为培训中的重要资源,因此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见解、经验和困惑,极大地提高了参训人员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
近年来的班主任培训、上好课、评好课、命好题等专题培训都是采取了参与式培训模式,引起教师的极大兴趣,在省市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因校施训,按需培训,形式灵活多样。
我们过去做教师培训工作,很少关注城乡教师差别,实行一刀切,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县城与农村都是一样的,导致农村受训教师积极性不高,培训内容往往与农村教师实际需求相脱节,出现一种渴望而不渴及的现象,培训结束后农村教师反而说“那是城里教师的事,与我无关,我们农村没有那条件!没有那优质生源!”的确一些培训内容未考虑农村教学的实际情况与教师的个体需求,有些培训内容不切合农村实际情况。导致教师参训并非发自内心的需要,是为了完成继续教育学时,评职称,是为了完成上级培训任务,是一种被动的培训,一种功利的培训。
近几年我们大胆创新,改变培训思路,由于农村中小学校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工学矛盾存在,集中培训一次非常不易,为解决这些矛盾我们探索了多种着有成效的培训方式:因校施训,按需培训。
1.“以卷推训”
农村教师往往重操作、重技能、重现实的多,有一种一学即用的培训思想,而对能力素质的提高、自我发展的需求较少。作为培训组织者必须站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既要注意农村教师现实的需求,又要考虑他们发展的需要,既要解决他们操作层面的问题,又要研究他们理论支撑和知识拓展的核心问题。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一定的理论教育教学都是一种表面现象,昙花一现。现在就出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优秀教师,现今课堂局面都难以控制,成了很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了,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问题。如何提高农村教师理论素养呢?我们在谋划每次培训时,都是理论先行,把所要培训的主要基础理论知识点以问卷的形式发到每一位农村教师手中,通过问卷对教师理论培训,并把“以卷推训”纳入校本培训学时认定内,折算学时。参学的教师要写出自己的意见,确定哪些内容适合自己需求,哪些不适合,为什么?
2.“以课领训”
我们师训部门把我县省市级教坛新星、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等组成一个专家团队,他们具有较深厚的理论专业知识,又一直在教学一线,有丰富的课堂教学技能。依据农村教师的需求,把他们的课送到农村学校,通过他们的典型课例引领教师发展,农村教师能面对面与名师交流,然后通过我们专业教师的点拨与梳理上升到理论层面剖析,把新理念、新技能带到农村学校。“这样的培训我们很欢迎!”这是参训教师的心声。
3.“送训下乡”
近几年,我们在按照省级规定的专题培训的内容基础上,依据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培训需求,不是照搬照抄,而是找准培训内容的切入点,因校施训,按学校规模、教师数、师资水平结构相似的学校分层培训,组织专家把培训内容送到各校。如在“评好课”专题培训中,以“观课议课”理论为切入点,并根据微格理论设计了《建构有效学习,观课议课记录分析表》,从课堂提问、资源整合、教学设计、学生课堂行为、课堂文化等九个观察点去观课议课。在“命好题”专题培训中,我们从“有效作业的设计与评价”、“课堂教学行为评价”“命好题”等三方面入手,同时根据学校的不同,培训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在培训形式上小学分语文、数学,初中分文科、理科培训,采取了“分学科培训+考核+反馈”的模式,通过“送训下乡”教师培训活动,把新的教学理念、优秀的课堂教学模式免费送到农村学校,让农村教师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4.培养骨干,发挥骨干引领示范作用
教师培训我们采取两手抓:普及与提高。在大力开展全县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基础上,同时注重对骨干教师的培训与培养,实现“以骨干带全体,以优质作示范”,来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
近几年举行了全县“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命好题”专题学习骨干教师培训会。各校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培训目的以骨干教师培训带动并促进教师全员培训和校本研修,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作用、示范指导作用、服务咨询作用。
四、加强培训管理力度,搭建培训交流平台,让教师找到职业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教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听课时热血沸腾”,态度认真,掌握了培训内容中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但一旦培训结束,回到日常教学,他们却“涛声依旧”,如何让教师尝试着把培训时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教学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呢?只有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反思,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才能使自己在培训中掌握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慢慢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为此我们又积极为教师搭建培训交流平台,展示平台,让教师找到职业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1.编印《祁门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参与录》。每次培训人手一本,要求记录着当天的培训主要内容、个人收获、思考或体会。授课教师批阅,及时了解培训情况,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后,每人需交一份培训总结,并将参训教师的优秀稿件编辑成书,发至各校。
2.建立师训网。设有“教学资源”“培训动态”“名师风采”等栏目,是教师自己的网站,发表自己的培训感悟心得等。
3.建立师训QQ群。给广大教师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4.办《师训简报》。把一些有价值的培训反思、培训感悟、培训收获以及教师在课堂上优秀教学案例一一刊登出来,《简报》发到每个村小教学点。
让教师找到职业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从而改变农村教师培训的陈旧观念,乐于培训,改变了农村教师拒绝培训的现象,因为培训给教师创造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5.借助《学时认定表》杠杆作用,把每年培训的内容融入到校本培训之中,让教师有明确的研修目标,提高研修的针对性。如我们制定了《祁门县中小学教师2011―2012学年度集中和校本培训学时认定表》,设计了:“完成有效评价(命好题)以卷推训的调研问卷,2学时”、“自学心得:以指定突出“有效评价”主题专著开展学习,并撰写心得”、“教坛新星、教学新秀、学科培训指导教师等每学期至少要出一份试卷或开展“有效评价”知识方面的讲座1次”等等。做到把培训内容转化到日常教学实践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消化、提升,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强化培训,唤醒主体,实现理念学习常态化
1.实施“换脑工程”,与书籍对话。教师对课改理念的理解认识程度决定着课程改革深入的程度。学校制定了《课程理念学习制度》,细化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规划学习进度。一是加强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明政策、懂法规;举办“二小大讲堂”,组织学习杜郎口、洋思等学校的先进经验,让“先学后教”、“生本教育”的思想植根于心。二是强化读书。在校园网站开辟“读书沙龙”,建立“读书博客群”,将最前沿的理念文章及时上传。向教师发出“让读书写作成为生活的常态”的倡议,积极推进“每天阅读30分”,引导教师在读书一品书一教书一写作的过程中立德、立言、立行。系列活动使得教师深刻感受到课改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2.实行“外引内联”,与专家对话。教师的培训与提高仅仅局限在学校内部,效果很难保证。我们“请进来,走出去”,多层面、多角度利用校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邀请特级教师支玉恒到校授课,现场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邀请市教育局领导到校进行教学指导;组织好省级远程研修活动,使教师深刻领悟课改的真谛;全力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学习者回校必做一次报告,上好观摩课;充分利用网络点击名师讲座、观摩优质课;建立教育博客,与学者专家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实现了突破时间、空间界限的高层次交流。
系列活动的开展,促进大批教师迅速成长,涌现出省级教学能手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9人,县级教学能手20余人,50余人次执教过市级以上优质课。仅2012年,教师所获奖项就有96项。
二、精细管理,科学实施,实现课程实施规范化
1.研究课程方案,实现科学有效。课程计划是实施课程的保障。开学初,学校组织领导班子专题研究课程实施工作,研究课程的设置与计划、组织与实施、管理与评价。我们对学校的课程建设工作进行了重新审视:校本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课程计划是否有效,课程组织与实施是否规范,课程管理与评价是否科学;课程方案中,办学理念是否得到体现,是否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是否发挥教师多样专业特长;拓展型课程是否满足学生个体的需求,探究型课程是否满足学生探究实践的欲望。组织教师开展广泛研讨,该摒弃的摒弃,该修订的修订,该提升的提升。
2.落实课程方案,实现规范有效。方案是保障,落实是关键。值班领导每天走遍33个教学班,教导处值班干事每天至少到教室检查四次,坚决杜绝随意占课、随意调课的现象发生。学校还通过学生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全面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此外,组织开展“一日督学”活动,每位领导每周安排一天时间走进班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学常规、习惯养成等各方面进行监督与指导、评估与激励,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3.狠抓常规落实,实现减负增效。一是严格落实《教师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责任,大力倡导奖惩,修改完善《一周工作简报》机制,侧重于针对工作现状表扬或批评一种现象,发扬一种精神或矫正一种行为。二是注重常规工作检测。分管主任每天参与一个教研组的活动,对作业布置以及批改情况进行督查;每周走进课堂,进行听课评课,深入一个教研组,解决一个教学问题;每月进行一次学科教学质量分析。三是加强评价反馈整改。查后立即汇总情况,表扬优点,指出问题,违规情况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时整改。
三、聚焦课堂,着眼研究,实现课程实施科学化
1.课堂观察,诊断问题。将课堂观察引入课堂进行听评课。观察点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运用表达、合作状态等。还将课堂观察的重点放在“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体现上,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倡导合理灵活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利用课堂观察对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进行大搜索,为教学效率的提升打下基础。
2.二轮研课,解决问题。为打造有效课堂,我们采用二轮研课的方式研究课堂,第一轮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主备人执教上研讨课,随后组织研课回放。此环节中,教师集体研讨,寻问题、找方法、探捷径,然后组织修改,形成二稿;第二轮由该教师再次执教上展示课,再进行研课同放,最终形成终稿教案,进行精品课推广。
3.开发策略,提升效率。通过前期的课堂观察,我们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许多小问题,往往就是这些小问题影响了课堂效率。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启动小课题研究计划,从小处着眼,从细处着手开展研究。如今,我们的“策略超市”初步构建。目前,我们已开发教学策略100余个,“策略超市”真正惠及每一位教师、学生,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四、立足校本,锐意创新,实现课程实施特色化
1.学科教学,让课程实施彰显特色,结合学科特点,我们尝试构建不同学科的教学特色。语文学科的“课内海量阅读”,唱响了诵读、积累、应用的教学三部曲;数学学科的小纸条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目标和任务,并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实现纵向提高;体育学科确立了不同年级的特色项目:一年级围棋、二年级乒乓球、三年级篮球、四年级跆拳道、五年级花样跳绳,让学生享尽阳光的沐浴,尽享健体的快乐。
关键词:农村初中; 校本教研;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37-002
“校本教研不是学校用来装点节日的鲜花,而应像空气一样每时每刻都飘荡在校园里每一个角落,呼吸在每一个师生的胸膛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是新课程的解释者,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实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及其效果,于是,校本培训应运而生。
反思自己学校的校本教研,总觉得学校的校本研究自囿于同水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往往没什么效果,甚至停滞不前,走过场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我想,这也许是我们农村初中学校的痼病。
一、主体参与意识薄
近几年来,各种各样的教师培训日渐增多,教育行政部门出发点非常好,然而,作为被培训者的教师并不买账,除了抱怨,还以各种形式抵制培训,除了晋升职称不得不参加的计算机培训、预报预审培训以外,其他都是能推脱就推脱,应付了事。
怎样让教师心悦诚服地、主动地参与培训、实现专业发展呢?在学校这一研究场所中,校长是校本教研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是研究者;教学研究要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校长需要做的是: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有信心坚持正确的观点并付诸实践,有勇气摒弃错误的言论并走出误区,而最为重要的则是有能力辨别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只有大家统一思想,充分意识到这些,才能同心同德做好校本教研。树立“教师第一”的思想,改革评价标准,建设阅读校园,开创学习之风,倡导团队合作,关注教师精神世界,鼓励教师成长进步,立足于教师素质提高的学校发展,才具有持久性。
二、教研机制少策划
校本教研强调“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而农村初中往往缺乏研修的合理计划和目标。学科教研组活动本身只是校本教研的一个载体,或者说一个部分,并不是全部,校本教研并不是每两周一次学科教研组活动所能涵盖的。不少学校也制订了较为详细的校本培训实施计划,但是一到具体情境之中,难免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再加上多数地方还处于摸索阶段,缺少典型的成功范式可供参照与借鉴,使得培训走过场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校本教研在管理上应该建立科学可行的管理机制,要制订必要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再不断修正。对学校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化成一个个小专题进行研究,如观察课堂,用照片和录像记录课堂实况等,善于积累资料,总结经验,为下一步研究打好基础。
校本教研的切入点来自于学校实际,决策者、播种者是校长。校长是建立校本研究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研究的身体力行者,应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和教师成长规律,把握校本教研的方向,播下具有学校特点的校本教研种子。
三、研究内容泛而空
我们有些农村初中校本教研内容比较随意。研究的问题不是来源于教学实践,没有现实针对性,而是“跟风走”,人云亦云。这样的校本教研很难取得实际效果。
校本培训的组织者就应该把重点迁移到对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考察上,关注他们对新课程理念落实的点点滴滴实践过程。“专家讲座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一动也不动”的戏谑之言道尽了教师行为跟进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所在的学校,更应该把教师的“行为”变革作为实施校本培训的重中之重,比如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是否注意的只是结果的对与错,而忽略对学生作业完成过程中的思考方式的关注;教师的日常备课,是否还是习惯于一味地抄写现成的教学参考书,而忽略了自己对教材的独立理解与自主建构;学校常规教研活动的开展,是否只是一些日常事务的布置与商讨,而忽略对教师研究的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校本教研落在细处,需要进行教研方式的变革。要注重集中研讨与随时随地交流相结合,现场观摩与录像播放相结合,课堂设计与课堂诊断相结合,培养教师从小处着手、见微知著的能力。作为教师,要经常审视自己是否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加压与提高的自觉行为来对待,是否把教学反思纳入到教研的视野之中,是否把先进教学手段的掌握与运用作为改善教学水平的切实举措来对待。激活特长,激活教学,激活科研,激活能力,说到底,是激活教师的教学生命力和创造力,这就是校本培训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功效。
四、具体实施无特色
如今,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师资还不能满足开齐、开足课程的需要,有时还需拆东墙补西墙或使用代课教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教师同伴互助的氛围难以实现,而这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先决条件。而且,由于办学条件捉襟见肘,许多学校房舍紧张、没有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电脑和互联网,教师无缘接触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等,很难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大环境。
教师培训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过程,活动的形式当然离不开听课、评课、反思。但我们学校,研究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简单重复、低水平徘徊、缺少深层次思考等问题。当研究课成为教师的负担,教师就会有抵触情绪。组织者忽视了活动中教师情感参与的因素,而这恰恰是决定活动效果的重要原因。当教研活动成为强制性学习时,活动也就慢慢地流于形式了。
组织教师参加师资培训机构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新课改理念;组织教师观看教学光盘,从中领悟现代教学思想,优秀的教学艺术;同时要求教师自学、互助学习、写学习笔记、写观后感、心得体会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逐步更换教师旧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使他们慢慢地接受新课改的冲击与洗礼,达到强化校本教研意识的目的,这是校本培训的常规手段,我们农村初中或许都能做到。但这是“教的关注,而不是学的追问”、“知者的阐释,而不是智者的对话”、“被动地依赖,而不是主动地生成”。学校要给教师自主选择的空间,在学校整体规划下,教师围绕学校校本教研的研究切入点,开展研究。教师们有选择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善于写教学论文的写教学论文,善于写案例的写案例,善于做叙事研究的做叙事研究,不要搞一刀切,硬性规定一个教师一学期写多少篇反思、多少篇案例,增加教师的负担。还要引导教师自觉研究、自主研究,取得实效,这样教师就不会无“思”而反,无“案”而编,应付了之。
校本教研的特点是“以校为本”、“基于校本”,但是“以校为本”不单指“一校为本”,校本教研不等于“本校教研”。我们认为,只要是以教师作为主体参与,只要是以学校层面问题为研究的对象,只要是在研究活动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高的活动,都是校本教研。所以学校要创新校本教研方式,努力创设“以强扶弱均衡式”、“学校发展共同体式”、“借助外力发展式”、“就近区域联盟式”等丰富多彩的“走出校本”的校本教研形式。农村中小学教师缺少真正实用有效的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即使有机会,要么由于经费或名额问题,要么培训不切合实际而流于形式,使得专业成长成为一句空话。以上模式解决了这一问题。另外,还可开展“磨人磨课”活动、设计和实施“响亮工程”,让大批教师走出去,开阔教师的思想眼界;编辑校本教研简报,提供学习源头活水。在“关注课程,聚焦课堂”,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大环境下,校本教研的路还很长很长,我们要脱掉俗气,洗去浮气,除掉匠气,要有厚积薄发的底气、愈挫弥坚的勇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地充实自我、升华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助学校的校本教研不断地跨越向前,无往不胜。
五、专业引领少而虚
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面对不尽如人意的工作境遇,或遇到不同程度的打击,放弃了专业成长的理想,放弃了成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追求,放弃了安贫乐道的精神苦旅。在平时工作中,他们对遇到的问题不去进行深入思考,没有教学研究意识,习惯靠惯性工作、生活。一年四季忙碌于常规性事务中,不思锐意进取,惰性黯然滋长,教学热情越来越低,最终教师这一岗位仅仅成了谋生的职业手段,而非为之奋斗终身的壮丽事业。我们身在其中感同身受的是什么呢?作为实践新课程理念的教师们,类同于殉道者、苦行僧,伴随他们的是无尽无休的辛苦。
农村中小学教师团队互助工作环境缺失,也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目前,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极其薄弱。一是受机构改革的冲击,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编制只减不增,教师结构出现断档,2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可谓少之又少,像我们学校5年中只引入了1名教师。二是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农村出现了众多的“麻雀学校”,生源明显减少,形成了有限教师办无限教育的局面,教师疲于应对各种事务,无暇顾及专业成长。三是城乡教师的不对称流动,造成大量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使得农村优秀师资更加稀缺。我校在近几年就流失了几名骨干教师,其中不乏新秀能手以及大比武大市一等奖获得者,这也无可厚非,因为农村初中的实际影响了他的专业成长。“我像个辛勤的农夫,面对贫瘠的土地,好不容易播下了些种子,又被人家挖走了。这样的农夫还有劳作的动力吗?”也许农村初中的校长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这种情况下,何谈专业引领!其实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确实缺少专家具体有效的专业引领,特别是缺少专家面对面地提供技术性、专题性的咨询指导。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不是优质教育资源平庸化的过程,而是薄弱教育资源优质化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以“城区提升,乡镇发展,资源整合,扩强提弱”为目标,从创新机制中求规范,从创新形式中求高效,从学校的自主创新、主动发展中求特色,从区域的政策支持、校际合作中求协调,从而整体推进区域内教师、学生、学校的和谐发展。作为学校更应该克服困难,创设条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实地指导、帮助。
当然作为专家(在农村初中,教研员就是学科的领头人)进行专业引领时,要更多地关注、了解“教师需要什么?” “我能给你什么?”“我们能一起解决什么?”“怎样让教师更快地接受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怎样跟踪指导?”专家不应该是新课程的“中转站”,而应该是教学研究中心、新理念辐射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教学服务中心。专家们应带着疑问、困惑和理性先行,将专业引领有机地融合在基层实践中。基层的学校需要尊重和激励,需要专业到位的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指导和服务,需要个性化的帮助和助推,教研室专家要把自己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深入到课堂,更多地进行具体指导、创造条件、提供资讯,最大限度地引领基层学校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自主、和谐、持续的发展。我们欢迎下乡督导,哪怕次数有限,我们教师更希望听到“应该怎样”的建议,把建议建立在教师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考虑教师的已有经验和困惑,符合听讲者已有的认知基础和工作实际,为教师实践带来新的启迪。而不是“你不应该怎样”,以免无所适从、穷于敷衍,不能获得心理上的解放,结果老师们很难成为教育教学的明白人。当然作为学校,作为教师,更要经常审视自己是否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加压与提高的自觉行为来对待,是否把教学反思纳入到教研的视野之中,是否把先进教学手段的掌握与运用作为改善教学水平的切实举措来对待。如果只是希望通过一两次专家报告来达到校本培训的目的,只会使校本培训成为“水中月”、“雾中花”,难以结出什么真正的果实,也辜负了专家们的一片良苦用心。
除了走出去、请进来,学校还应该向内挖掘潜力,尽量培养自己的专家。品牌教师对学校品牌形成中的作用同样是不可估量的。“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学校诞生一名“名教师”,不仅意味着一名教师成为品牌,还意味着学校人才资源的综合实力。在校内,名师对他的同事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巨大,而且,许多家长和学生就是冲着“名师”而来的。为此,校长应有领先一步经营教师品牌的意识和措施,要为教师搭建起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要帮助教师突破原有学科的框框,使他不但在本专业学科上占有优势,最好还要有跨学科教学的经历,要能提供比别人更好的教学和服务。品牌教师就是学校不可替代的人,你在这个学校,在这个学科领域是不可替代的。校长应该想出办法怎样来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把校外专家请进来,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把校内专家请上台,探讨教育的最新策略;把骨干精英推出去,升华教师的理论素养,让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又被周围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他的特色就会产生轰动效应,他的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这就达到了增值的目的。
校本教研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机制、一种文化,是教学研究机制的新亮点,是教学研究走向更加成功的契机。校本教研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只有每位教师都参与到校本教研中,都成为真正的研究者时,只有当学校和教师都真切地感受到校本教研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的发展带来的好处,努力创设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时,我们就已经走出了校本教研的误区,校本教研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真正地走进了校本教研,农村初中的教育事业也必将走出困局,走向辉煌。
【关键词】建构;课程资源;培训形式;成效
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选取优势资源的学校。优势资源的产生除了客观因素外,师资资源仍是重中之重,农村师资严重地成了教育均衡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教育的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关键在于学校教师,只有努力提升农村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培养一支专业扎实、经验丰富、吃苦耐劳的创新教师队伍,才能又快又稳地推进新课改全面发展。因为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的推动者和执行者,从这个角度来看,提升农村学校教师基本素质,其意义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现在农村教师已进入老年化阶段,观念严重滞后,课堂教学技能陈旧,导致生源严重流失。如何加强对农村小学、尤其是村小教学点教师的培训成了一大问题,培训哪些内容,如何培训等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近三年来我校根据全县农村小学办学条件与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打破墨守成规、死搬硬套的培训,创造性地举办了第一轮(三年)“祁门县小学中老年教师基础知识暨新课程课堂技能提升培训”。经过培训实践检验,已显培训效果,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了基础教育的质量,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在省市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现就如何有效开展农村小学教师培训谈点粗浅的看法。
1 充分调研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培训需求,准确定位培训目标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010年春季开学,我们重点调研了村小教学点办学条件和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培训需求,调研采取座谈会与问卷形式进行,设计了《祁门县小学中老年基础知识和新课程能力提升培训调研提纲暨构建有效参与式培训问题征求单》、《祁门县中小学教师培训现状调查问卷》。认真分析调研数据,梳理出有效的建议和要求。
1.1 客观因素制约着村小教师难以实现“终身学习”。现在培训种类虽然很多,如远程培训、短期集中培训、校本培训、观摩学习等,但对村小教师而言仍是“春风难度玉门关”。因为村小教学点大多是一人一校或几人一校,由于经费问题,95%以上村小教学点没有开通网络,85%中心校也仅有几台办公电脑,远程培训形同虚设,上网学多数教师都是找同事或自己的子女上网挂,只为完成24学时任务;教师不能走出去培训学习,一走学校就关门;校本研修也仅停留表面上,如同萝卜炖萝卜的味道。
1.2 小学中老年教师的素质与观念制约着自身发展。这批教师大多数是民师转正的,接受正规师范教育的凤毛麟角,基础知识的底子相对薄弱;几十年一直在农村教学,教学技能偏低;又加上知识老化,年龄偏大,很难接受新观念,也很少主动有意识地去提升自己。
根据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这些实际情况,我校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利用暑期把这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着重在基础知识与课堂技能两方面培训——小学中老年教师基础知识暨新课程课堂技能提升培训。
2 根据教师需求,精心谋划培训课程资源
以往培训的课程通常是由培训者预设好的,培训者决定培训的内容、形式、进度等,出现曲高和寡现象,教师抵触情绪重,培训效果差,如何有效设计培训课程资源呢?
2.1 采取由下到上的形式,集思广益设计课程资源。
我们从调研座谈会与问题单中梳理出教师想要培训的内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教师的需求出发,设计培训课程资源,采取了由下到上的课程设计思路。并要求我校每位教师都参与课程资源设计,然后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筛选出最有价值的培训课程资源。
2.2 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完善培训课程资源。
邀请部分校长、教导任与骨干教师等不同层面的教师对培训课程资源提出整改意见或提出见解,要求他们本着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需求出发,力求做到培训课程切合农村小学中老教师的需要。
2.3 召开授课教师备课会,让授课教师明白每一个课程设计的意图与所达到的培训效果。
三年培训中遴选了县内一线骨干教师31位担任授课教师,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都是学员身边的优秀骨干教师,缩短了授课教师与参训者的距离感,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程资源设计是否科学、实用直接影响培训效果的成功与否。培训课程资源还要考虑可持续性延伸,我们采取动态方式设计,在知识建构上力求达到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2010年设计了《汉语拼音有效教学与技巧》、《小学语文识字阅读教学与经典案例分析》、《小学低年级运算教学与经典案例》、《低年级数学动手操作能力培训养》等15门课,共计58课时;2011年设计了《观课议课的内涵与有效操作》、《教师如何挖掘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资源报务课堂教学》等12门课,40个学时;2012年设计了《教育的坚持与守望——为了山区的孩子同在蓝天下成长》《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思维训练与方法指导》《复式班教师如何有效备课》《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学习内容与方法》等16门课程,40课时。
课程设计紧扣住小学低年级课程(1—3年级)、基础知识的讲解与分析、课堂教学技能的改变与提升,贴近小学中老年教师的实际需求。
3 建构有效培训模式:小班化、参与式:案例引领+知识讲座或“知识讲座+案例引领+研讨”等模式
每年参加小学中老年教师基础知识暨新课程课堂技能提升培训的人数300左右,传统的培训模式是授课教师在上面夸夸其谈,下面是二三百教师座在一起,出现“说起来头头是道,听起来纷纷叫好,干起来没有门道,回头看有些胡闹”的培训现象。我们采取的是“小班化(50人一个班)、参与式”的模式。每年举行两期,每期同时开三个班,人手一册学习《参与录》,记录每天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的反思心得。在培训过程我们不断吸取参训学员提出的建议,逐步完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2010年安排了每期8 天集中培训,每天3—4个专题培训,每天下午安排一节示范课,建构“案例引领+知识讲座”的模式;2011、2012年安排了每期6天集中培训,建构了“知识讲座+案例引领+研讨”的模式,积极倡导多元、交流、分享、包容、合作的培训、让独特视角与新颖观点的火花相碰,让教师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分享与交流中提升”。
另外,我们还借助《师训简报》、《祁门师训网》把培训者一些有价值的培训反思、培训感悟、培训收获一一刊登出来,让参训教师拥有成就感,分享收获的喜悦,从另一种形式上也提高了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三年培训中出了6期小学中老年教师基础知识暨新课程课堂技能提升培训专刊。
4 管理促效果,培训显成效
面对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这个群体的培训,我们提高了服务态度,加强人文管理,抓实培训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班有专门的班主任负责,关心参训教师的身体、茶水供应、清理教室卫生,上下午实名签到,学员参与录的审阅等工作;班主任还要跟班听课,及时总结,搜集学员的反馈信息,及时整理出学员优秀的培训心得或体会,按时出刊《师训简报》。真诚服务态度打动学员,学员们更加自觉学习。同时班主任还要组织学员围绕培训主题展开讨论、交流,就授课教师所讲的理论或所举的案例与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似曾相似的感觉谈出了自己的感悟,心灵上产生了共鸣,搞高了培训效度。
通过三年的参训教师的心得体会、培训反思、培训总结、交流发言、《参与录》和后期的“送课到校”的培训等这些,见证了农村小学教师成长的足迹:
①树立新课改意识,转变教学理念。
只有正确的思想才能决定正确的行动。2010、2012年两次小学语文、数学《课标》解读,参训教师知道了小学低年级的各学段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理解和把握了《课标》中关键词,如语文《课标》中“诵读”与“阅读”、“读读写写”与“读读背背”的区别,教与学要达到什么程度,教师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
②提高了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解决了教师课堂上的困惑和疑难问题。
如程静芬老师的《汉语拼音有效教学与技巧》,首先纠正了老教师的错误发音,讲解了发音技巧,教会了难以读准的拼音,其次讲解了拼音教学要根据学生认知心理,要有教学方法,要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深受广大教师欢迎。胡育林老师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与经典案例分析》,运用独特的理论框架,构建讲座内容,用自己的经典案例讲解认图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掌握好图形教学的基本策略,给教师们指出了一条有效教学方法等等。
③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提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授课教师一个共同的心声,就是新课改下的教学,不在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教法,注重学法,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师生参与过程。如曾勤老师的《教师如何挖掘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资源服务教学》和谢彩云老师的《教师如何挖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资源服务教学》,即要让学生走近文本又要让学生走出文本,方法的指导尤其重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认识等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④教学案例典型,生动,能起到举一反三、抛砖引玉的作用。案例都是来自授课教师自己亲身经历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示范性,教师能看得到、摸得到、用得到,教师能活学活用到日常教学之中去。如汪国女老师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学习内容与方法》、康琰琰老师的《如何有效运用农远资源服务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等讲座,生动的教学案例引起教师的反思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