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存在问题防治措施
森林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森林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
一、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
(一)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1970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79万亩,1981年上升到675万亩,1991年高达1165万亩。面对这一严重态势,1992年我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1997年降低到453万亩。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
(二)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我省是国际性检疫害虫松材线虫病和国内检疫对象日本松干蚧的适生区。这两种害虫随时都有可能侵入我省,特别是松材线虫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我省大面积的油松林在短期内毁灭。
㈣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二、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一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二是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三是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四是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五是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病虫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仅达到73%),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三、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一)建立建全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和防治减灾体系。在国家、省、市、县四级测报网络,及时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动态和发展趋势,为防治提供依据。通过严格的检疫措施,防止境外危险森林病虫害侵入和国内危险病虫害的异地传播,运用现代化的防治手段,增强防治能力,提高防治效率,减轻灾害的损失,实现森林灾害可持续控制。
(二)发挥科技在森林灾害控制中的作用。在实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要加大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力度,使松材线虫、松毛虫、美国白蛾、杨树天牛、松树蛀干性害虫和森林害鼠等主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尽快得以控制,实行科研、生产、管理的密切集合,集中力量解决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和药械等问题。加强分子生物学技术,3s技术生态控制等高新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使防治工作加速向预防工作转变。
(三)重视可持续发展森林的建设,提高森林群体的抗病能力。由于生态系统恶化,造成的森林病虫害具有明显的生态灾害的特点,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灾害,有效的方法则有赖于生态的恢复和建设。以保护蛇、鹰类治鼠类;保护鸟类治虫害的生物工程,充分发挥病虫害的天敌作用,实现无公害防治,既做到了生态平衡,也达到了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四)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防灾减灾贯彻到林业生产各个环节。要想从根本上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在制定造林规划和重大林业工程的规划时,就要充分考虑在森林保护的基础上制定。在林业检疫、苗木培育、造林、经营管理和采伐等各个生产环节上都要认真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在林业生产中,抓好适地适树,运用本地树种和抗性强的树种,尽量减少单一林,营造混交林。在管护上做到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管理,清理病虫木以减少损害的扩大。大力提倡生物防治的方法,从而达到增强林分整体对生物灾害的自控能力。
1林业病虫害发展的原因
林业病虫害对树木的成长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轻则会影响林业的健康成长,重则会导致整个林业生态系统失衡。结合工作实践,导致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人类对林业资源的破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林业资源出现过度消费,例如为了经济效益而大量地种植人工林,人工林具有单一物种,这样一旦出现病虫害就会快速地传播,威胁到林业资源生态平衡。二是不合理农药的使用。在现代林业种植的过程中,人们为了快速追求经济效益,而选择使用化学肥料,容易造成水土污染等,引发病虫害。例如农药的过度使用容易造成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增加了危害性。三是林业病虫害繁衍能力强,外来物种多。近些年由于过度使用农药等,导致病虫害的繁衍能力越来越强。而且外来物种的入侵也增加了病虫害防治的难度。例如美国白蛾具有较强的繁衍能力,而且属于外来物种,对林业危害巨大。
2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加强对于病虫害的监控是预防病虫害工作的前提,然而在具体的工作中基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2.1林业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有待提高。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新常态发展下,加强监测工作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林业病虫害发生具有时间短、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因此受限于监测人员数量、技术以及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于病虫害监测处于事后治理的阶段,而没有很好地做好预防工作。2.2病虫害防治手段落后,防治效果低。目前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的就是利用大型设备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的方式,虽然此种方式能够预防病虫害,但是其对于环境的危害也是巨大的,例如药物大面积喷洒会污染水源、增加病虫害的抗药性等等。另外在病虫害的防治策略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例如没有掌握喷洒的时间,导致药物效果不理想。2.3林业病虫害防治人员的意识有待提升。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属于系统工作,工作难度大、工作环境艰苦,因此部门人员对于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缺乏事前监测防治的意识,例如部分人员认为只有发生病虫害时才进行喷洒,而忽视前期防治的重要性。
3强化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策略
3.1提高对林业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全面开展防治工作。基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新常态发展的要求:一是要加强相关部门对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识,增强责任感。林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并且要建立领导小组,协调有关部门,整合资源实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质量。二是积极开展病虫害防治宣传活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不仅仅是林业部门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公众的参与,因此要加强对林业保护的知识宣传,例如向人们宣传杜绝携带外来物种进入林区的相关知识,以此避免因外来物种的入侵而导致大面积病虫害的发生。三是林业管理部门要加强教育培训,让相关人员及时掌握最新的病虫害防治知识。3.2创新林业病虫害防治方法,提高生物药物防治比例。基于采取传统农药防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考虑到构建生态林业资源需要在以后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创新方法,大量应用生物药物进行防治:首先需要创新病虫害防治方法,尽可能利用生态链资源实现林业病虫害的自我防治。以美国白蛾为例,虽然美国白蛾具有繁衍快,防治难度大的特点,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以虫治虫”地方式消灭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主要是一种寄生蜂,它可以有效地消灭美国白蛾、杨小舟蛾、杨扇舟蛾等害虫。此种方式不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具有生态环保的性质。3.3做好林业的日常管理,降低病虫害发展。一是要修枝清园。集中消灭病虫,结合春季修剪,细致剪除树木上的病虫枝、摘除病虫僵果以及破除害虫虫卵或虫茧等,清扫落叶、残次落果,连同杂草一起烧毁或深埋,以降低病虫基数。二是树干涂白。春季树干涂白时间应在涂后晾干不结冰的前提下,涂白高度在0.8~1.2m之间,涂液时要干稀适当,重点涂在树干主枝中下部、树皮缝隙、洞孔、树杈等处要重复涂刷。三是刮治腐烂病、粗皮病,重点检查主干、大枝、枝杈、剪锯口以及腐烂病旧疤,一经发现,及时刮治,并用皮腐康或植腐灵涂抹病斑,刮治后的病残体和其他病虫枝,要集中烧毁深埋处理。
参考文献:
[1]米晓琴.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5(20).
[2]毛义成.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思考与探讨[J].现代园艺,2013(07).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综合治理;措施
1 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增加较快,林业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在涵养水源、改善环境、保持水土和促进工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保护作用。但由于对森林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手段落后,预防与治理能力偏弱,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经过综合分析,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如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1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使得防治难度加大
近些年来,我国人工造林面积增加,特别是单一品种的森林的增加造成了病虫害加重。主要原因有:(1)近些年的干旱和暖冬天气使得森林病虫害向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加大,使成灾害虫的种类增多,增加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难度;(2)林地与耕地交叉,使农作物害虫朝着林地发展,带来比较大的治理难度;(3)害虫出现变异,常有顽固难治的病虫害暴发现象,使得研制防治害虫农药更加困难;(4)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害虫的天敌大量消失,造成生态治理的缺失。
1.2 防治理念和手段落后,多为事后补救
我国部分林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只从部门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而没有上升到生态安全、物种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去考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森林病虫害的严重性以及防范治理的难度认识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底,认为通过阶段的努力就可以防治病虫害,而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造林的全过程中看待;在治理理念上,多“重造林轻保护”、“重防治轻预防”,没有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和保护的重要性;在治理手段和技术上,多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技术手段落后,不能有效和彻底地杀死病虫,使得病虫害经常复发。
1.3 管理机制不健全,工作推进难度大
(1)监测预报技术薄弱。我国大部分林区还不能够有效利用技术手段准确及时地掌握病情的发展规律和及时进行预报防治的指导;(2)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缺少协调,各个环节之间连接不顺。我国的农业、林业、防疫等部门都有自己职责,但缺少协调,造成管理不顺畅,再加上造林、育苗、引种等部门之间很少沟通和协调,造成预防和治理工作效率低下。(3)检疫检验工作不规范。一部分地区的检疫工作跟不上,没有建立检验、检疫、检测与检查站,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与治理效果差。(4)经费短缺。具体表现为基层的技术与基础设施不足,缺少检疫设备、仪器和必要的通讯工具,造成整体的预防与治理能力差。(5)基层工作推进不力。由于缺少人员和经费,再加上基层对这方面工作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不完善,造成基层工作人员素质较差。
2 综合治理概念及其原则
2.1 综合治理的概念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综合治理是指病虫害的防治机构要建立科学预防意识,分工合作,综合运用技术、管理的手段,在病虫害发生的各个阶段进行预防和治理,以达到好的治理效果。在理解概念上要注意3点:第一,要有好的管理理念,要有预防的思想,不能只在发生病虫害的时候进行治理,要把病虫在消灭在暴发之前;第二,要把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贯穿到整个育林环节,从培养树苗开始就要选择那些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第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不能只重视技术工作而忽视了宣传、教育等工作。
2.2 综合治理的原则
在综合治理过程中,我们要树立以下几个工作原则:第一,能预防的绝不治理,就是病虫害能够在发生前期预防到的就要投入力量进行预防,而不是采用技术手段进行治理;第二,能使用生态的方法就不使用农药。使用生态的方法可以保护环境,可以保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使用农药会杀死病虫害的天敌,所以一定要重视对生态防治方法的研究。
3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措施
在分析我国现有的森林病虫防治存在的问题后,基于综合治理的理念和工作原则,为保护森林资源以及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有效的控灾、减灾措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森林资源和造林绿化成果安全。
3.1 树立科学的防治意识
首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贯穿于森林培育的整个过程中;其次,要建立能预防不治理的意识,把预防放到更高的地位。
3.2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第一,健全管理体制,理顺不同机构的管理职能,使各机构在各司其职的同时能够及时合作和交流信息。此外,建立和完善基层病虫害防治机构的激励、惩罚机制。第二,以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监测病虫的各种动态,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趋势。第三,做好宣传工作,使基层林业职工和林农可以及时发现和干预危险性病虫害,同时也要加强多林区周围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使人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第四,做好森林防护工作,健全森林系统对病虫害的防御系统;第五,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和工作责任制,提高外来有害生物的管理等相关防治技术和行业标准。第六,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发生森林病虫害疫情也可以及时调动全体机构,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3.3 采取科学的防御措施
第一,提高检疫技术水平,杜绝危险性病虫害的人为传播,对一些重大危险性病虫害要有相应的准确快速的检疫手段。第二,使用用量少、低毒、高效、选择性强且对环境无副作用的新型药剂和施用技术。第三,采取科学的措施保护害虫天敌,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实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第四,避免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利用生物防治,采用引诱剂、培养天敌等方式实现无污染的长效治理方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73
1 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现状
1.1 重化学农药的使用,轻农业综合防治
据了解,在我国农业中,化学农药的使用率超高,每年有25万t左右。局部地区农业化学农药泛滥,严重破坏农业生态平衡,生物的种类不断减少,病虫害的抗药能力增强,加强病虫害防治的难度。
1.2 防治技术不到位
我国农业前期虽然已建立了保护体系,由于缺乏后期的经费维护,许多技术在农村的继续推广及普及工作难以顺利开展,这导致农民在病虫害识别、防治技术方面的知识匮乏,比较依赖化学农药,把其作为农业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
在农业种植中,要推广多样化种植理念,于其中不断进行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的生态体系模拟,这对于病虫害防治、生态平衡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在1种作物种植的条件下,其资源和生态条件都差不多,为病虫的滋生提供了好条件。而对于益虫而言,可提供的食物减少了,可用的栖息空间变得有限,不利其生长及繁殖。所以,多样化农业种植可以有效的实现病虫害防治效果,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平衡状态。
时间重要性和空间多样性是多样性种植的2大特性。时间重要性侧重对农业种植、收获时间的把握。空间的多样性侧重农业种植品种、地理空间、土壤的多样性。生态的多样性,为益虫的生长和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益虫增加了,相反地,病虫害就会减少。
1.3 强化生产管理,降低病虫害发证率
在农业生产选种时,要优选抗病强的品种,尽量不选转基因品种。播种前,种子一定保证晾晒充足合理,用温水泡过后,及时处理那些带有虫病的种子。播种要遵循灵活性原则,对于病虫害的高发阶段要避开,尽可能选不适合病虫生长的时间播种,并及时做好虫害药物的撒播,减少病虫的发病率。在树苗种植时,要在树苗长到一定高度时,及时修剪枝杈、定花定果等,从而减少虫害的栖息空间。同时,也要做田园的卫生,保持良好的种植环境。
1.4 对有机农业进行综合的治理
加强病虫的综合防治工作,特别是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方面,有利于实现农业种植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社会的良好运转。可以通过计算机,算出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对病虫害的最大控制限度,进而作出相应的防治病虫害的预警措施。一旦病虫害出现超过预警值范围现象,及时采取超越的防治措施;如果病虫害的值较少,则尽量通过生态的自我调节防治即可,减少不必要的花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要遵循“生物和物理结合”的原则,生物、物理法优先考虑,尽可能在少使用化学农药的基础上,实现有效虫害防治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双赢的效果,保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要加大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技术研究投入,特别是在种植品种、土壤的选择、种植方法的使用方面,减少由于化学农药的过度依赖,对于土地环境造成污染。
1.5 加强农业种植人员的技术指导
农业科技人员要遵循深入群众、深入田间、深入研究的“3深入”的工作原则。对于农业科技人员,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深入广大农村群众基层,展开定期的农业问卷调查,针对存在的农业病虫害问题,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讨相应的对策,汇编成册,分发给相关的农业种植人员,加强对于农业种植人员病虫害防治的指导工作。农业科技人员应该针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问题,对种植人员进行多层次的培训,根据农业病虫害体现出的特点,实施具体的技术指导,以促进农业种植人员真正掌握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以及最为先进的农业技术。
1.7 采用生物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
一般情况,农作物一旦出现病虫害的危害,农民基本都是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害虫多是在出现病虫害的农作物上,撒播大量的农药进行虫害的消杀,长期以往会爆发出很多的问题,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作物种植的最终目的是供人们食用,由于化学农药中含有大量不利人体健康发展的物质,其在农作物的防治过程中必然会存有一定的残留,人类食用了具有化学残留的农产品,将会影响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
在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中,长期采用化学农药,农药除了会对害虫产生杀害作用,还会通过土壤,流到河流中,对于土壤、河水等环境都存在一定的污染,并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的失衡,不利农业可持续发展。而通过生物物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能够将化学方法带来的危害降到最小。比如,在有机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利用家禽类食虫的特点,将鸡鸭等禽类在种植地进行定期散放,将极大减少田间的病虫害的数量;灯光能够吸引昆虫,可以通过定点放光,并在灯光的周边布置纱网措施,形成昆虫飞行的障碍,既能防治昆虫进入作物区造成作物灾害,又将极大促进虫害的消杀工作。
2 小 结
农业是我国的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息息相关。在农业生产中,应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研究力度,不断地探寻和创新病虫害的最新方式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技术的推广及普及工作,在质量和产量上实现农业产品的创举,进而朝着我国农业强国的伟大目标前进,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文雄,陈婷,周明明.农业生态学的新视野[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03).
关键词:花生;病虫害;优良品种;种植技术;产量和质量
中图分类号:S56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21
引言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再加上种植经验总结,花生产量和质量逐年增加。这对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增加他们的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事实上,花生种植能为人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但不能忽视的是,花生在生长期间容易受病虫害侵扰,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质量,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本文结合花生种植基本情况,就如何有效防治病虫害提出相应对策,希望为实际工作开展提供启示。
1 新时期花生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花生种植过程中,由于受到品种、土壤、水分、种植技术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可能导致病虫害发生,其类型多种多样,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1.1 类型
花生病虫害的类型多种多样,目前已发现的有100多种。病虫害的发生,不仅降低产量,还影响花生质量。花生常见的病害为根腐病、叶斑病、茎腐病、青枯病、烂果病、花生锈病等,花生虫害主要有金龟子、食叶虫等。
1.2 成因
导致病虫害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主要有气候条件、周围农作物的影响、土壤条件、人为因素等。例如,雨量过重,干旱,温度过高,周围农作物病害对花生的侵扰,或者在病虫害初期,种植人员未能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都会引起病x害的发生。
2 新时期花生病虫害防治的意义
病虫害防治是花生种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也是种植人员必须重视的问题,其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确保花生更好生长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能为花生的生长创造条件。通常来说,如果花生的生长期间发生病虫害,往往会使叶子的颜色变黄,难以正常成长。而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能为花生有效生长创造便利。
2.2 提高花生产量和质量
通常来说,病虫害的发生,会使花生的产量下降50%~70%。而通过采取有效的田间管理措施,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将产量稳定在原产量的80%~95%。并且还可以杀死田间的病虫害,为花生的播种、生长、采收创造条件。不仅能保证花生的产量,还能提高花生种植的质量。
3 新时期花生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为弥补实际工作的不足,提高花生病虫害防治效果,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防治措施。
3.1 培育优良品种
培养优良品种不仅能激发人们种植花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强花生抵抗病虫害能力,使其更为有效发挥作用。要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害能力强的花生品种,为花生种植创造条件。要注重高产优质品种应用,以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为目标,利用多种杂交技术,有效培养优良品种。
3.2 落实病虫害防治措施
常用物理防治和药物防治2种方法,还可以引入生物防治方法,利用自然界的生物链,寻找虫害天敌,提高防治效果。要重视花生保护工作,避免新虫害进入。物理防治中可以对灯光诱捕方法进行优化,设置多个灯源,从而有效吸引虫类,再进行集中捕杀。药物防治方法应用时,需要考虑食品安全,不得使用违禁药物,并规范用药,合理安排药物使用时间,提高规范化水平。
3.3 提高花生种植技术水平
注重现代化农业机具的应用,提高种植技术水平,确保产量和质量,有效防治病虫害侵扰。现代农具能将种植、施肥、田间管理技术等融为一体,对防治病虫害,提高花生种植产量和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种植人员应该加强学习,有效掌握现代种植技术,遵循技术规范流程和操作要求,把握每个要点。并落实植保技术,实现花生种植的科学管理,提高种植技术水平。
3.4 建立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
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以提高花生质量和安全标准为目标,建立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从而更好约束和规范花生种植活动,确保花生种植安全。采用花生种植保护技术,构建区域性的技术规程,扩大病虫害防控面积,防治病虫害侵扰。建立规范、有效的防范机制,降低病虫害带来的危害,确保花生产量和质量。
4 结束语
整个花生种植期间,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病虫害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本文介绍了病虫害防治措施,能为实际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指导。此外,还要加强花生种植全过程管理,善于总结经验,提前采取措施防治病害。进而为花生的生长创造便利,促进花生产量和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方秋瑾.花生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7):186-187.
[关键词] 森林 病虫害原因 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 F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89-01
森林病虫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防治工程是国家防灾减灾项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病害是指生物或非生物因素使林木在生理、组织和形态上发生的病理变化;森林害虫是指危害森林及林产品的昆虫。二者常合称为森林病虫害,可导致林木生长不良、产量和质量下降,甚至引起林木或整个林分的枯死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各地切实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促进森林健康、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的意义。
一、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我国的植物种类占居世界第二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种类繁多的林木病虫害,据资料不完全统计,我们在森立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害虫的多样性、复杂的环境及防治意识淡薄等,特别在病虫害斗争有一种一劳永逸的的心理,导致森立病虫害防治不能连续治理,每年基层政府和林业部门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花费很多人工劳力,仍无法阻止大面积的林木被吃光致死的命运。分析此结果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森林病虫害的传播及繁殖能力强大 病虫害本身是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森林病虫害自身具备主动传播病菌的能力和较强的的自我繁殖能力,有的病虫害依靠自然力量大面积传播,有的大多数个体害虫被消灭后,仍有个体害虫通过自身繁殖条件又能生出幼虫,防治病虫害的的目的就是使其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
2.在全球环境恶化的影响下,我国的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程度严重 温室效应不仅使全球沙漠化扩大和旱涝灾害频发,也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由于全球气候异常,使林木生长条件发生极剧变化,暖冬现象使森林病虫害越冬基数增大,为其病虫害的大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3.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各种森防法规、制度建设十分不完善,森防工作基础设施差,致使森林病虫害防治经严重紧缺。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对泥石流、火灾等灾害的预防工作都做得十分到位,各部门都能够严肃认真对待,而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森林病虫害带来的巨大损失,仅直接经济损失就远远高于其它森林灾害。
.4.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还不成熟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还不成熟,使得一些森林病虫害依然大范围、大幅度发生。现在人们已经避免营造人工纯林,进一步扩大混交林的比例。在林木育种、造林、抚育过程中加大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给病虫害的发生提供适宜环境。
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即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在整个森林生产、栽植及养护管理等过程中,都要有计划地应用改善栽植养护技术,调节生态环境,预防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在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中,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调查、分析,不使其形成超出危害的标准和要求,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治措施。
1.培育健康森林,从根本上防止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要坚持从基础做起,完善营林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态森林全局入手,首先要在要选择那些抗虫的树种,选择合适的地带种树,按照规定规划好混交林木的种植和栽培,这样技能提高林木本身抗病性能,为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奠定基础。切实做到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大力营造混交林,必须彻底解决现阶段人工林树种单一、抵御森林病虫害能力低的问题。加大良种壮苗的培育力度,充分利用基因工程等先进的林木育种技术,确保造林苗木无病虫害隐患。加强林木抚育管理,实行集约经营,做好水肥管理、松土除草、修枝抚育间伐等,不但可以增加林木的年成长量,还可以增强树势,提高树木对森林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保证其健康成长,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逐渐从有病治病、有虫治虫这种工作方法转变为未病防病、无病保健上来,从治标转为治本。
2.生物农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优势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生产制备的农药,其有效成分是生物体或生物体的提取物,这些活性成分直接或间接地对病虫害起作用。主要包括微生物(病毒、细菌和真菌)、植物源农药(印楝素、烟碱、除虫菊等)、昆虫病原线虫、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抗生素)、信息素等。总的来说,生物农药是活的生物体,并且具有生殖能力,但也有可能是从死的生物体中提取的化学物质。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相比的主要优点:一是对病虫害防治效果好,对人安全无毒,不污染环境,无残留。二是对病虫的杀伤特异性强,不伤害天敌和有益生物,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三是生产原料和有效成分属天然产物,可以回归自然,不污染环境。四是可用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方法进行改造,不断提高其性能和质量。五是多种因素和成分发挥作用,害虫和病原菌难以产生抗药性。
3.认真开展危险性病虫害疫情监测调查,为科学防治森林病虫害提供决策依据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建立完备的预测预报系统。只有全面、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森林病虫害的基础信息,才能及时高效地开展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因此一定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第一位,要以全面、快速、精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状况作为基本目标,安排专业人员对本辖区全面监测调查,对林木进行全面、认真普查,对旅游景点进行常年定点监测,及时了解掌握危险性病虫害的疫情动态,以便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各级部门要加大预测预报仪器设备的硬件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监测技术手段,进一步健全科学的预报监测制度,只有加强了硬件设施设备的现代化的建设才能定期完整有效的监测结果,提高监测结果的利用率,使监测和预报能力符合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根本要求,真正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及早发现,及时除治,做到治早、治小、治少。
4.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力度,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成果
由于国际贸易往来日渐频繁,现阶段一些外来的重大病虫害的传入,自然增加了本地区爆发森林病虫害的可能性。为杜绝危险性病虫害人为侵入,因此必须做好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技术水平。认真抓好种苗产地检疫检验,经检疫合格后方可用于造林。国外引进种子、苗木及繁殖材料要进行隔离试种,发现危险病虫及时处理或销毁。坚决杜绝类似美国白蛾在我国大范围爆发的现象再次出现。加强森防检疫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检疫防范能力,积极宣传《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内容,不断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充分认识森林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自觉对检疫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为更好地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5.加大科技与资金的投入力度,保障防治工作可持续发展
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要有一个理念,那就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尤其是在当今病虫害种类日益日益繁多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应当围绕当前防治工作的重心,寻求与科研部门的合作,提供有价值的材料和信息,集中科技力量研究共同攻克防治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坚决摒弃效率低的防治方法,选用先进的防治手段,不断提高森林防治工作的水平。例如通过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等关键技术的创新,不断提高防治技术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有效的科研成果要加大研究开发和推广的力度,真正惠及整个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另一方面,由于经费不足的问题,每年都有大面积的森林病虫害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加大资金投入是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的重要基础,政府要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开展病虫害的研究开发、示范试验、宣传培训等工作,保证资金落到实处。积极探索社会民用资本参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建立企业共建,共同受益的合作机制,共同为森林的病虫害的防治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营林工作,森林病虫害,生物技术,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
0前言
森林病虫害被认为是“不冒烟火灾”,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资源会带来多么巨大的灭绝性损害。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它的危害性和毁灭性远远超于其他森林灾害,直接威胁森林系统的生态稳定性,破坏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制约林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营林工作中,一定要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力度。
1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现状
1、1现阶段我国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持续上升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持续上升与我国人工造林面积的连年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过去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我国所造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林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有害生物传人发生,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造成较大面积的流行发生,给森林资源带来严重的损害。而且人类对原始天然林的大规模开发,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现有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的生态环境遭受了很大程度的破坏,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结构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衰退,这样的森林资源条件势必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1、2在全球环境恶化的影响下,我国的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程度严重
温室效应不仅使全球沙漠化扩大和旱涝灾害频发,也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由于全球气候异常,使林木生长条件发生极剧变化,暖冬现象使森林病虫害越冬基数增大,为其病虫害的大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1、3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各种森防法规、制度建设十分不完善,森防工作基础设施差,致使森林病虫害防治经严重紧缺。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对泥石流、火灾等灾害的预防工作都做得十分到位,各部门都能够严肃认真对待,而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森林病虫害带来的巨大损失,仅直接经济损失就远远高于其它森林灾害。
1、4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还不成熟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还不成熟,使得一些森林病虫害依然大范围、大幅度发生。现在人们已经避免营造人工纯林,进一步扩大混交林的比例。在林木育种、造林、抚育过程中加大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给病虫害的发生提供适宜环境。
1、5森林病虫害检疫工作力度不够,致使森林病虫害不能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发生。
现阶段我国森林病虫害防疫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无法实现全方位的有力监管,无法保证造林苗木的质量。更为严重的是有境外病虫害由于检疫力度不够,随着进口森林植物及其制品在我国境内迅速扩散,并且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重大的生态灾害。
1、6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不能很好地多方面结合其他防治方法使用
当病虫害暴发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长期发展下去使病虫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得不到保证,防治效率低,而且由于化学药品在森林中的广泛使用,势必会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加剧森林病虫害的继续发生。
2森林病虫害的几点防治对策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2、1培育健康森林,从根本上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要坚持从基础做起,完善营林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切实做到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大力营造混交林,必须彻底解决现阶段人工林树种单一、抵御森林病虫害能力低的问题。加大良种壮苗的培育力度,充分利用基因工程等先进的林木育种技术,确保造林苗木无病虫害隐患。加强林木抚育管理,实行集约经营,做好水肥管理、松土除草、修枝抚育间伐等,不但可以增加林木的年成长量,还可以增强树势,提高树木对森林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保证其健康成长,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逐渐从有病治病、有虫治虫这种工作方法转变为未病防病、无病保健上来,从治标转为治本。
2、2切实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为科学防治森林病虫害提供决策信息
建立完备的预测预报系统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关键措施。只有全面、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森林病虫害的基础信息,才能及时高效地开展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因此在森防工作中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所负责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全面、及时、准确的调查监测,准确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力求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各级部门要加大预测预报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手段的提高和规范制度的健全,尽可能做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务必定期监测情况,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率,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真正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及早发现,及时除治,做到治早、治小、治少。
2、3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力度,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成果
由于经济往来的加多,现阶段一些外来的重大病虫害传人导致本地区大面积、大规模爆发森林病虫害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做好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技术水平,杜绝或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外来侵入。认真抓好种苗产地检疫检验,经检疫合格后方可用于造林。国外引进种子、苗木及繁殖材料要进行隔离试种,发现危险病虫及时处理或销毁。坚决杜绝类似美国白蛾在我国大范围爆发的现象再次出现。积极宣传《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不断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和对检疫工作的支持力度,为更好地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
2、4加大科技森防,努力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
各级部门应当围绕当前防治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寻求多方合作,集中力量解决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切实提高森防工作的技术水平,选用先进的森防手段,摒弃落后的防治方法。
2、5在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重点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人与自然灾害做斗争、保障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在防治各种森林病虫害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出大量好的经验和办法,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等,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以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为出发点,在防治方式上,应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可以保护天敌,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一种平衡。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对策;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155-01
1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现状
1.1 人工林的增加导致生态脆弱
原州区通过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道路绿化工程的实施,森林面积达到7.67万hm2,森林覆盖率12.9%,天然林占森林面积的18.6%,人工林占81.4%。人工林栽植导致生态脆弱区易寄生大量的害虫,直接影响原州区林业生产及生态建设的长效性。
1.2 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新技术的推广不到位
原州区属于宁南山区,条件艰苦,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检测设备简单、防治机械设备少,林业站人员只能简单地采用踏查方法,当遇到病虫害时也不能采用新技术,只能采用土办法,因用化学农药大面积喷洒防治时易导致杀伤天敌、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而且对病虫害的发生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并预报和指导防治。
1.3 检疫工作不到位
苗木的检疫分为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产地检疫是育苗地苗木的检疫,育苗人从心里抵触检疫,他们认为检疫只是掏钱,因此相当一些产地检疫工作跟不上;调运检疫失控,调运人存在侥幸心理,偷运苗木;此外,检验人员少,不能在造林期间到路上执法。
2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2.1 加强组织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原州区根据区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成立了原州区林木病虫害防治领导小组:由林业局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检疫站站长及办公室主任、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1]。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及各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机构的建设;加强班子建设,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员。
2.2 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识
根据国家林业局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要求,制定出台了《原州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案》,采取在各乡镇街道由检疫技术人员讲解、发宣传单、媒体报道、电视滚动报道、短信平台宣传报道等方式进行宣传[2]。领导小组对病虫害防治宣传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要求各林业站站长、场长要像抓防治业务一样,亲自抓、具体抓、始终抓、抓到底。同时加强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和《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的宣传,增强林农的法制观念,抓好原州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3]。
2.3 建立森林病虫害的预警机制
各站、场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确定检疫人员、明确对象、定时调查、指定方法、固定地块,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要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尽快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区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以便能够及时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做好病虫害预防工作[4]。
2.4 着力抓好森林病虫害检疫工作
对于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森林植物检疫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预防性工作[5]。加强产地检疫,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林必检疫的效果,进行强制检疫,特别是在缺乏检疫检查站和公路难以设站检查的情况下,必须加强产地检疫。并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6]。同时,应进一步加强苗木的调运检疫和木材的调运检疫工作,防止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加强各县区相互协调作用,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2.5 加强科研和技术攻关
病虫害发生的复杂性,要求人们要积极引入新的科学技术进行治理。各省、市、县区森防检疫站应该加强协作,集中力量和智慧,解决防治工作中的重大技术难题。重点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和先进的防治手段[7]。
2.6 加大资金支撑力度
资金是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进程的有力保证。原州区财政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经费总量在逐年加大,通过专款专用,强化管理,确保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资金运用到病虫害防治上[8-9]。
3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病虫害防治总站.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任重道远[N].中国林绿色时报,2000-02-08.
[2] 李祥康,黄焕华,黄咏槐,等.松材线虫病发病过程特征变化的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10(3):25.
[3] 苏宏钧,赵杰,尤德康,等.我国森林病虫害经济损失[J].中国林业病虫,2004,23(5):1-6.
[4] 宋玉双,韩少敏.对加强我国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的思考[J].森林病虫通讯,1999(2):42-44.
[5] 许效仁.宁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现状及防控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07(3):55-56.
[6] 井含军,李刚.浅谈宜君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现状及对策[J].吉林农业,2010(12):34-35.
[7] 谢振河.针对森林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 (11):41.
[关键词] 林木病虫害 静滴注射 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106-01
静滴注射作为一种新型的林木病虫害治疗方法,其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外力来向林木的树干中静滴注射入一定量的病虫害治疗药剂,能够起到实时治疗的效果。对于林木本身的生长而言,能够有效调节林木生长过程中所缺乏的营养素或者病虫害抗体等,达到促进林木生长的最终目的。
一、静滴注射疗法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性与意义
当前,我国东北地区的林木病虫害防治的采用方式较为传统,借助于农业施药机器设备来达到治疗病虫害的效果。就常规的传统施药方式而言,不仅没能达到有效祛除林木病虫害的目的,还造成了大量的药物浪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我国用于林木病虫害治疗的药物浪费率已经高达了近30%,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和财产损失,还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当前的一些高端药物治疗设备虽然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但由于其造价高昂、技术要求高等特点也使得其的普遍推广成了问题。
面对这样的现状,静滴注射作为兼具多方优势的治疗方法,能够解决以上多数治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而据东北地区的林木发展现状而言,病虫害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林木病虫害静滴注射的推广与应用具有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二、林木病虫害静滴注射防治疗法的关键性问题分析
1.实际防治功效的问题
对于东北的林木而言,林木种植的面积很大,密度也较高,即使这样还是存在一个实际性问题就是,林木生长较高,那么它的枝叶断开面积就会高出普通的农作物很多,也就是说枝叶之间的空隙太大,会导致农药雾滴并不能很好地贴合林木的患病虫害的位置,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到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
其次,由于东北地区的林木高度较高,就要求在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时候,要实现药物喷射射程的提高。而静滴注射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2.节水与环保问题的分析
东北地区的林木种植面积较大,导致在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时候用药量就得增加,那么自然就面对着水资源如何有效利用与节约的问题。我们知道,只有通过科学的拥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治疗方法才能够有效实现治疗与节水这两方面的相对平衡,并且在此过程中要不断追求如何通过最少的用水以及用药量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静滴注射是一种通过对林木本体进行注射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水资源的节约。
其次是环境污染与环境污染问题,病虫害防治时喷洒的农药本身就是一种化学性物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一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农药污染与危害问题。但是,当前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农药的使用还是林木病虫害防治的必然选择。不过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之一就是必须通过绿色化环保化理念的引导来实现环境污染问题的尽可能减少。
三、林木病虫害静滴注射防治的相关技术
1.林木病虫害静滴注射防治的注射液配比要点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进行确定的就是采用一个比较合适的注射浓度,以我国当前东北地区为例,林木病虫害防治可以就实际情况而言分别采用15%或者20%的浓度,当然,笔者在这里指的是有效浓度。根据林木具体的种类来看还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果树通常会采取10%或者15%的有效浓度。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配药的时候最好采取冷开水来进行配比,以保障注射液药效的有效发挥。
2.林木病虫害静滴注射防治的注药量与部位要点分析
其次就是药物注射量以及注射部位的科学性选择。对于药物注射部位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药物实效性的发挥。通常来说,在采用静滴注射治疗方法的时候,会选择林木距地面大约三十到五十厘米的地方作为注射口。要注意的是选择注射口时要使地面与空洞之间呈一个约为四十五度的夹角能够达到最佳注射效果。笔者在此需要特别提醒的一点是,在进行药物注射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选择注射位置应该是新生木质部位,年限约为两到三年即可。对于注射药量而言,通常会采用的比例为十厘米胸径用100%原液一到三毫升。
3.林木病虫害静滴注射防治的其他要点分析
其他要点主要包括注射时间以及注药方式等问题。对于注射时间而言,通常会选择在一般林木的食叶害虫大规模发生前注药,对于果树而言,会要求采果前60天禁止注药。笔者认为,注药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治疗的效果。静滴注射本身是一种树干注药方式,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地选取药效期长的有机磷农药。在药剂的具体选择方面,应该选择更加有利于传到的水剂,从整体上来看,水剂能够有效减少溶剂对植物的药害,并最大程度地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从整体上而言,在选择药剂上不应该选择碱性药剂,而应该选择中性或者酸性的药剂。因为碱性的药剂会被木质部会稍胞壁上的电荷所吸附,从而会影响到药剂的传导与整体的治疗效果。
四、结语
静滴注射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尤其是高株林木,其所具有的不受治疗环境与天气的影响,以及高疗效性、成本最低化等特点都将有利于其的推广与应用。笔者认为,在进行实际的林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本地区林木的特色,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探索出更好的更适应本地区的治疗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林木培育的健康与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漆梅.林木静滴注射疗法[J].农村科技,2010(06).
[2]马春英,任燕.林木树干病虫害防治疗法[J].农村科技,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