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绘画艺术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在绘画方面,他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和精湛的绘画技艺享誉画坛,他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伦勃朗以他对生活的诚挚热情与敏锐洞察,为后人提供了诸多17世纪荷兰绘画优秀的范例,特别是他对艺术信念的坚持和执著追求,更加显示了一个真正艺术家的优秀素质。
关键词:伦勃朗,现实主义,绘画技艺,艺术信念
作者简介:文立磊,1982年11月,男,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油画专业。
[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8-0103-02
十七世纪处于欧洲封建社会的后期,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此时的欧洲是一个推陈出新,破除迷信,继往开来的时期。在艺术方面开创了继文艺复兴之后又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局面,出现了许多世界级的艺术大师。
荷兰是十七世纪欧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商业繁荣,国家富裕,文化先进,这为当时的艺术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社会环境。伦勃朗是荷兰这一时期艺术成就的杰出代表,在绘画方面,他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和精湛的绘画技艺享誉画坛,被称为是十七世纪荷兰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伦勃朗的绘画具有比较鲜明的艺术特色,大致可从绘画构图的创新,宗教绘画题材的生活化人性化表达,对光的描绘与表现,自画像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一、绘画构图的创新
十七世纪的荷兰比较盛行团体绘画,这主要是受新兴资产阶级审美情趣的影响。资产阶级希望通过这样的团体画来表现他们胜利者的姿态,例如哈尔斯的《圣乔治军团的官员盛宴》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关于这种军事题材的团体绘画,在艺术表达上,当时的画家们主要还是同等并列构图,如同现在的照相。但伦勃朗在绘画构图上表现出了与其他画家极大的不同,如他的名作《夜巡》。在《夜巡》的画面中,他已经不是用同等并列构图了,而是一种画面的主次分组,强化个体主要人物,弱化组群的人物,从而增强了画面主题的表现。从艺术的角度讲,伦勃朗在构图方面几乎开创了一种新的潮流。
伦勃朗在构图方面是一个善于创新的艺术家。我们以他不同时期的两幅作品为例来说明。一幅是伦勃朗于1632年作的《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通过画面,我们来分析构图。他破除了过去把人物同等并列的样式,使画面中八位医生呈两侧分开,光照射在教授身上,有主有从,有情节引导,使画面中的整群人物只服从于一个光源和一个运动。在构图和艺术处理上,这幅画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伦勃朗并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画家,于1661年创作的《呢绒工会的理事们》则是完全不同的构图样式。这个画主题表现的是五位绅士和一个仆人,但是五个绅士每个人处理的都同样重要。在这一点上就没有像《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的主次安排,而只有一排均等的人物。没有刻意的集中的光线,只有在整个画面空间上自由散开的光与影。这使我们在怀疑,难道这是伦勃朗对古代构图样式的回归吗?当然不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里画面的构图是统一于整体运动之中。刻画主题的关键在于说话者伸出的手上,随着这种自然姿势的伸展,五位人物一行展开。看上去每个人好像都是自由活动,但是如果没有整体的一致性,这种个人活动的意义可能就没有了。当然需要特别说明,在这里完整的构图并不是只由人物形象单独地组成,在画面中对人物手的虚实刻画,桌布上的明亮部分等都是极为重要的画面组成部分。画面的统一是由构图的完整,还有由光和色的一致性共同维持的。
当然在分析画面构图的这些形式要素时,我们也不能忽略精神特征的表现在画面统一中的作用。这一特征在《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和《呢绒工会的理事们》中都有比较明显体现。画面的精神内容在前者中比较外在,在后者中则比较内在,它被集中到一个同一的主题上,这一主题在有独立的并列头像的旧式肖像群像中是前所未有的,是一种全新的表达。
二、宗教绘画的生活化、人性化表达
从绘画题材上来说,伦勃朗是一个关注生活和注重人性表达的画家。尽管伦勃朗从十几岁到其逝世,创作了大量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我们可以认为他是一个画《圣经》的画家,但却绝不能说他就是一个宗教画家。因为对于伦勃朗的宗教绘画来说,他的表现目的并不是描绘虚无缥缈的宗教,他要表达的是一种真实而深刻的人性和理想化世界。
通过对伦勃朗不同时期宗教绘画作品的研究,我们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艺术家对于宗教的理解。如《基督在厄玛乌》画中除了基督头上的圣光外,再没有什么神圣的东西。画面里好像是在一个乡村的小酒店,基督和他的门徒像当地的农民一样相聚在一起。通过画面可以反映出伦勃朗的目的,那就是描绘现实的生活,而不是描绘虚无的宗教。但从艺术的角度看,此时的这些绘画在画面处理上主要还只是停留在描述故事的性质上。虽然他在人物情感的描绘上,已经是比较的深刻,但对于宗教世界中所含有的人性内在的深度表现还不够深刻。
但是晚期的伦勃朗逐渐超越了画面的空间与故事形式的表现,逐渐走向了人性更内在的艺术表达。我们以《浪子回家》为例,从表面上看,这幅画不过是一张普通的人间绘画。取材于圣经,画面描绘了在昏暗的虚构空间中,老父和跪在其前的浪子,以及依次融入背景的衬托人物,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宽恕和仁爱的主题。但是从深层次来注视这幅伦勃朗晚年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其实是在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极其淳朴,真实而深刻的人性氛围,是一种精神化的高度表达。这种人性精神的表达是伦勃朗晚期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
可见,伦勃朗以《圣经》的故事为主题,而赋予宗教以人性化并进行了再创作。《圣经》的故事,对他来说,不过是引发他人文性或人性化宗教灵感的媒介物,而他真正要表现的,是他自身对人性的深刻体会。
三、光的描绘和表现
关于光的表现,大致是文艺复兴之后才逐渐形成的。在美术史上对光的描绘主要有三个最具代表性人物,卡拉瓦乔,伦勃朗,莫奈。若就一般而言,莫奈绘画属于外光描绘,卡拉瓦乔是平面光描绘,伦勃朗是内光描绘,在这里主要谈伦勃朗的内光描绘。
伦勃朗继承并发展了卡拉瓦乔的平面光画法,但是又与卡拉瓦乔的平面光画法有很大区别:在伦勃朗的绘画中,光呈现的地方就是色彩呈现的地方,光与色彩对伦勃朗来说,可以是同一物,光即色彩。这也是伦勃朗与卡拉瓦乔在光的描绘与表现上,真正不同的原因所在。伦勃朗对光和色彩的表现达到统一与和谐,主要还是体现在晚期的绘画作品中。早期的绘画作品在光和色彩的表现上大都属于仔细的描摹,如在《耶利米》绘画中,对于中间过渡色的衣皱,是非常细腻的描绘,主要是运用光的明暗对比来表现。但晚期的绘画中,其中间部分,往往不再用黑暗中细腻的光描绘法,而用了粗犷而有魄力的色彩笔触,将之从整个画面中凸显出来,不单是靠明暗的作用,如《穿铠甲的青年》。那么他晚期对光的描绘具有怎样的艺术特色?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暗部及阴影的表现上采用薄的透明或半透明画法,并结合虚实与冷暖关系逐渐过渡到中间部分。在明亮部分,则是用大胆,厚重的红色或黄色,塑造绘画的肌理和体积。从而使整个画面创造出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并使画面呈现一种极具象征性和充满神秘气息的氛围。
英国文艺批评家阿瑟・西蒙斯曾就伦勃朗对光的描绘做出较高的评价,“伦勃朗的光线是为了强调他所认为的部分真实才这样做的,他不像那些认为一切可见的事物都同样重要的画家那样滥用光线。他设身处地考虑人物和事物,喜爱或者憎恨他们,而光线则是他的一种天然手段,它能起集中或分散,创造或批判的作用”。
四、伦勃朗艺术的影响
伦勃朗继承了文艺复兴的伟大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为后人提供了17世纪荷兰肖像画最好的范例。伦勃朗的绘画努力发掘人物内心,并以现实主义手法呈现出来,他为绘画史上有关人性的描绘,添加了重要的一笔。他对光和色彩的表现对后来的印象主义影响深远,他豪放的用笔和肌理表现影响了表现派的艺术大师们。特别是他对艺术信念的坚持和追求,更加显示了一个真正艺术家的优秀素质。
现如今绘画类型已是多种多样,在物质的诱惑面前,真正的艺术家和伪艺术家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真诚艺术的人来说,创造过程远比结果更为重要。对于那些急功近利、盲目跟风、片面追求夸张效果,并以他人的喜好和市场的需求为标准的艺术学习者来说,他们可能正在远离艺术的真谛。因此我希望通过对伦勃朗艺术的研究,能给自己和当前的艺术学习者以诚挚的启迪。
参考文献:
[1]、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96.
[2]、[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潘耀昌译.艺术风格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05-207.
[3]、史作柽.伦勃朗艺术的美学内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4,178.
[4]、华沐.伦勃朗的“人书俱老”-浪子归来拜读记[J].美术研究,1998(3).
[5]、[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322-335.
关键词:现代设计;装饰绘画;艺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给艺术审美带来了变革,科技不断推动着艺术的发展,更改着装饰艺术的表现手法。装饰绘画艺术不但同时具有装饰性与审美性还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现代设计中装饰绘画艺术的应用更加丰富了人们的艺术追求,满足不同的个性化设计,在装饰绘画中深刻感受艺术的魅力。所以,现在设计中思考装饰绘画艺术的应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装饰绘画的艺术性
1、灵活化构图形式装饰绘画在构图形式表现上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一直是构图中最重要的绘画方向。其中,平视与立视构图、组合式与适用式构图、叠层与连续式构图皆是装饰绘画的基本构图形式。2、独居风格的造型装饰绘画十分注重艺术的灵动性与艺术的韵律节奏感,装饰绘画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工艺与装饰内容是装饰绘画的基础。装饰绘画在表现方式上主要以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协调、均衡与对称等为表现手法,借助这些艺术表现手段,可以使装饰绘画更具灵动性与感染力,增强视觉审美,彰显装饰绘画的艺术风格。[1]此外,装饰绘画在抽象与立体化的表现手法上通常会追寻作品的平面感,装饰内容可以通过可视素材经过处理加工运用到装饰内容中,使最后的作品更具艺术的饱和度和更深层次的艺术效果。3、多样的色彩表现装饰绘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艺术元素就是色彩,设计作品的艺术家将内心想要表达的内容情感通过色彩体现在作品上。装饰绘画极其重视色彩的表现力,它具有概括和抽象的特点,其中表现手法主要有渐变、对比、呼应、透叠等,利用色彩的明暗度来调节。通过作品的视觉冲击将欣赏者的艺术情感带动起来,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充分的将色彩的灵活性体现出来,不但能够给艺术作品带来艺术升华还能使作品有一种深远的意味。
二、现代设计中装饰绘画艺术应用的表现形式
1、直接应用装饰绘画在现代装饰设计中,不断的与传统的装饰设计相融合,将传统装饰设计中的技巧与精华提炼出来并且运用到现代装饰设计中,使现代装饰设计更具艺术内涵。利用传统装饰设计中的概括性与文雅的艺术图案、形象等运用到现代的设计中,可以使现代装饰设计在整体表现力上更具有艺术魅力与感染力。[2]例如:在现代设计中将传统艺术的装饰技术、内饰风格、和构思者的风格体现在作品中,所以装饰绘画中的龙凤呈祥、福、寿等图案在现代设计中更具灵动性、使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2、间接绘画元素的提取装饰绘画中包含的一系列图案与造型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多样式、多灵活的绘画素材。通过将传统的绘画素材结合到现代设计,利用原有图案的造型特点、艺术表现手法,经过现代装饰绘画的提炼、重新整合等传统的技艺表现到现代的艺术作品中,例如:2016年的奥运会中国自行车女子团体赛冠军宫金杰、钟天使佩戴的头盔。除了中国以优异的成绩勇夺冠军以外,头盔成了奥运会的另一大亮点,女子自行车比赛头盔一个是花木兰脸谱,一个是穆桂英脸谱。将传统京剧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表达了中国独有特色形象,是中国传统与现代设计的经典之作。
三、俩种方式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1、直接方式的艺术表现形式装饰绘画的各种造型与图案设计皆可表达出作品的特点,利用装饰绘画装点作品时,不论是家居设计,办公室设计还是包装设计,都可将环境氛围整体得到美化,使环境更加具有艺术气息,给欣赏者在感受上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体现高品位的艺术水平。[3]例如:在室内设计中,在装饰绘画选择的方向上要根据个人的审美喜好与需求为基准,从整体到细节的进行设计,有些人喜欢夸张的艺术形式,所以装饰绘画就大胆选用色彩饱和度高、形象夸张的表现手法。有些人喜欢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就可以将寓意美好的传统绘画体现在设计中,如:《龙凤呈祥》、《五福临门》等。2、间接方式的艺术表现形式间接方式的艺术表现形式运用非常广泛,这种表现形式更能吸引欣赏者的目光,增强装饰绘画的艺术价值,例如:中国西南航空公司的标志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运用抽象和高度概括的艺术表现形式将鹰有搏击风雨、傲骨凌云的秉性体现出来,设计充分展现了艺术的文化底蕴与特色。
四、结束语
装饰绘画的艺术表现方式独具风格特色,随着人们对装饰绘画需求的增加,对于装饰绘画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装饰绘画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运用非常广泛。因此,在传统的艺术装饰绘画与现代绘画的结合中,要不断实践探究,将精华技艺流传下来,为现代装饰绘画增添更丰富的艺术色彩。
参考文献
[1]康玲玲.装饰绘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与实践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14):55.
[2]潘梦媛.克里姆特绘画装饰语言研究[D].江南大学,2014.
关键词:数码绘画;传统绘画;虚拟技术
1 数码绘画技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初步碰撞
(1)中国传统绘画与数码绘画区别。中国传统绘画是画师在对现实中的一些事物、景象进行再创造和后加工,并不是完全的复制,而是融入了画师头脑中的很多想象出来的因素。所以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品本身都是虚幻的,虚构虚拟的特性是由始至终没有变过的,不管是写意的绘画艺术品还是写实的艺术作品。和中国传统绘画一样的,现代数码绘画也是创作者对现实中的事物、情境融合自我的想象进行创作,也不是完全真实的。所以虚拟的特性也是现代数码绘画的特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品的基本变现要素是:点、线、颜色、面,用这几个基本要素组成了各式各样的视觉效果。而现代数码绘画应用到的表达基本要素也是这几个。从这两个层面上讲,中国传统绘画和现代数码绘画只是使用工具不同而已,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2)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与共存。数字媒体艺术必须富有艺术文化的底蕴,在数码技术完善的今天,提到数码设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随便打开手边的一本书就会设计、时装、图像、等各个领域,数码设计和绘画随处可见。无疑,数字媒体艺术以它自身特有的方便、视觉效果丰富等特点带给人民极大的愉悦。不过,随之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有些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缺乏对文化的认识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不仅包括我们对于文化的理解,以及民族情感,风俗民情这些我们对于生活的感悟,还有审美水平的高低。好的作品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能和人们进行情感的交流。而新兴的数码媒体艺术作品是科学技术的产物,缺乏文化底蕴,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较大的局限,使人产生在文化遗传上的陌生和疏远。
数码绘画只有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吸收不同文化,才是数码绘画发展的根本所在,才能使我们创作出来的东西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同时我们要结合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例如京剧,皮影等。只有不断的充实数码绘画作品才会具有艺术感染力以及生命力。所以,要用民族的文化艺术来丰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以弥补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文化内涵的不足,将创作者所要表现的文化、情感或思想等运用熟练的计算机数码设计技术手段表现出来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具有艺术性的。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力为特征把握和反应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懂得了中国的美学思想,才能体现中国艺术的魅力。如果仅仅是只停留在画笔和纸的阶段,是无法跟上社会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无法真正进入数字媒体艺术的世界。反之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发展。
数码绘画艺术必须以高技术和艺术结合发展才能完成,数码绘画同传统绘画一样同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传统绘画是是以物象再现,而达到虚拟的真实。无论是超写实或俱象还是抽象绘画都是物像的再现,作品里的圣人不是真实的圣人,而是虚拟的再现。相同的数码绘画也同传统绘画一样,对物象的再现同样是虚拟的模仿。由于数码绘画缺少偶然性,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部分的数码绘画作品形式上和语言上都比较雷同,圆滑细腻、缺少厚重感,这种单调性突显不出来数码绘画本身强大的包容性。那么,面对这个画种的缺陷,我们如何进行填补呢?既然数码绘画是绘画艺术中的一个新枝,那么补充这种缺失的有效途径还是要回归到传统绘画当中去,数码技术和传统绘画相结合,利用数码工具包容一切图像的特点,把传统绘画中的偶然性转移到数码中去。在传统绘画中,使用橡皮擦等工具进行修改或者用颜料覆盖时,不一定能完全清除原迹,而留下先前绘画的痕迹。这些痕迹往往在我们的构思之外,或者是“被放弃”的、“不准确”的描绘。由于技术原因、或作者有意识的处理,这些痕迹会积累起来,同样构成了绘画中的偶然性因素。事实上在架上绘画中,作品正是绘画过程的最终积累。数码绘画虽然具有强大的功能,在很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绘画的技术难点,例如其中显著的一点是图像可以随意修改、覆盖和清除,并且不露痕迹,可以非常高效率地修正“笔误”,精确的描绘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但同时也意味着偶然性的缺失:清除了绘画的“不确定性”,径直地只往着唯美精确的方向走,绘画艺术的多重解读变成了单向思维了。
2 数码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融合
(1)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语言的完美结合。体现民族性、世界性、综合性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影响贯穿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它支配着中国人的行为、思想以至灵魂。它是不变的,或者是极难变的。文化传统是稳定的、恒久单一的。传统文化符号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构成民族文化的话语系统。数码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加快了中国文化向多元发展的进行,在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扬传统与现代设计结合,并加快艺术的全国化发展。我们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不断吸收本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更好的表达民间风俗乡土人文风情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设计语言,打造出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性艺术作品,因此,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语言的完美结合,是我国数字绘画艺术走向世界,得到世界文化认可的重要途径。越是全球化越需要民族个性的深入发掘。所以,要不断追求具有国际化语言和中国本民族内涵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新思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将在中国人的精神与感官世界崭露头角。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应用,以及信息系统的发展都给我们的传统艺术带来强大的冲击,另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前卫的思维模式和新观念使我们对传统艺术有了新的认识,使我们有了更新的思考。新的设计符号,新的技术手段加上新的媒介的出现为我们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进行再创造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同时,我们对待传统与现代的态度上,应该是批判的继承,把传统符号打散重组变为现代符号,使传统与现代完美的结合,使得传统绘画得到发展又得到了创新。随着数字绘画的产生与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传统的重新审视和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外来的先进文化,传承好本民族优秀的民族艺术,才能使作品具有艺术性世界性。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艺术作品具有民族性气派和民族风格。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因此,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才能使传统文化得到延续和永存。同时,艺术的综合性也是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注重不同艺术形式的相互关联,更要注重艺术与其他学科关联。要善于将各种媒体表现形式结合,熟悉各种艺术的特点,做综合的艺术,而不是单一的。未来各种艺术走向融合,互相作用。数字时代的技术让数字媒体艺术发展成为可能。应逐渐走向艺术的综合推进,未来的作品对综合性要求将越来越高。单一的学科制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艺术和科学技术作品。
(2)媒体艺术中的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运用的较多的一种技术,并且是最近几年国内外科技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不同学者对虚拟现实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钱学森院士译为“灵境”,虚拟现实在英文里写成“VirtualReality”简写为“VR”,英文本意为表现具有真实事物的某些属性,本质上是虚幻的。从名字可以看出,VR其实就是真实世界的一个映像。例如,1997年囊括美国奥斯卡金球奖11项大奖的史诗巨片《泰坦尼克号》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电影数字特效再现了70年前的海上灾难,它标志着数字电影时代的来临。目前,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电影风格的表现中,许多画面如果没有数字技术的参与就不会产生影片所追求的表现风格。因此,我们要在中国美学观念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入一些新的实用可行的新的视觉技术,体现到视觉艺术的表现中。未来数字媒体艺术的界面将更加人性化和情感化,随着人们与虚拟现实等数字世界的深入接触,数字媒体艺术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设计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数码绘画虽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艺术,它如果和传统绘画与现代科技结合,将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全新的改变。在人类生活改变的同时也使得我们对绘画的表现手法,形式和媒介的选取,艺术作品的表现力以及观念认识也将会发生巨大的影响。同时数码绘画艺术也应该结合高新技术手段,进行形式内容的变革,整合利用好现有的文化资源,依照文化艺术市场的需求,进行更新的现代艺术作品,使传统的人文研究和文化事业向着适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业方向发展。无论什么样的文化艺术都起源于文化意义的创造。在一个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文化意义的创造,也就是作品本身技术表达方式的再创造,而数码绘画的创新性的革命性变革,就是文化内容的创作在一种数字虚拟现实环境技术形态中获得完美的实现。总之,现代的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力,拓展了艺术表现的空间,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艺术的沟通是必然之势,让数字媒体技术表现手段在与传统艺术的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3 结语
【关键词】超写实绘画;当代艺术;价值
超写实绘画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影响力波及绘画、雕塑等很多领域。超写实艺术在绘画上因其素材的收集和画面的形成多来源于照片故也有照相写生主义的说法。超写实绘画的代表性画家有查克・克洛斯、理查德・艾斯蒂斯、唐・埃迪、拉尔夫・戈因斯、罗伯特・贝希特尔等。超写实绘画在形成初期被西方一些批评家称为“极端写实主义”或“激进写实主义”。在1970年一次画展上才第一次用“照相写实主义”来命名这一画派。超写实绘画极其注重画面的真实性和绘画技巧,也使得人们较少注意其内在的思想性。从而被批评家视为是一种迎合大众口味毫无新意低俗画种,但超写实绘画却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收藏家的亲睐。超写实绘画在技法和思想上都有自己的特点,画家将要表现的对象用相机拍摄下来,以照片为表现对象,对照片进行深入的刻画,画家主张艺术要真实地再现现实。他们认为传统写实绘画,更多的还是注重人对物的关系,不放弃自己对画面的主观表现和控制。也就是说,个人的情感、背景、出身、教育等对画面的真实会产生限制,所以超写实绘画的宗旨就是表现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的完全客观的真实,绝对中性的表现事物的存在。情绪上带有悲观主义,着力表现现代社会的冷漠、残酷。
首先超写实绘画的出现使得之前形成的绘画与摄影的关系有所改变,打破了画家对摄影的一贯认识,即摄影只能作为绘画创作收集资料、素材的手段,虽然快捷但不能传达思想情绪,所以画家对摄影也带有一定的轻视。超写实绘画的出现其实也包含着对摄影价值的重新肯定,超写实绘画借鉴了摄影的诸多特点,形成超写实绘画的独特面貌。如苏珊・桑塔格的著作《论摄影》中写到,摄影其实是一张时间与空间的瞬间切片,这种特点也使得照片所表现出的现实与他的表现对象之间仍然存在着一段差距,其原因有很多如拍摄时的瞬间特效、摄影器材的个体特征、画面切割造成的陌生感等等。这些因素也被超写实绘画一一借鉴,从而形成了超写实绘画的独特面貌。
其次超写实绘画延续了架上绘画的传统价值体系和严谨性。超写实绘画作为一个画派不仅丰富了当代艺术的风格,更重要的它是当代艺术中坚持传统写实绘画的唯一画派。当代艺术的特点是注重个人情感的传达,和中国文人画的思想有着一定的相似性,而不注重对事物真实性的再现,超写实绘画的宗旨恰恰是对当代艺术的一种反叛。在当代艺术中不论是表现主义、抽象主义、野兽派、还是立体主义等等都是将对象变形、重组,使画面脱离真实变得没有具体形象,更为激进的如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行动艺术等等甚至完全否定架上绘画,以致传统绘画走向消亡。当代艺术发展了几十年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特点就是重视观念、创新而轻视再现、写实和技巧。艺术家们认为思想观念最重要,而表现真实只是工匠才干的事。由于观念至上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也使得一些从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机会主义者打着艺术创作之名到处坑蒙拐骗,“点子艺术”也就氤氲而生。再加上艺术商业化的影响,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充斥着当代艺术,使得当代艺术走向危机。超写实绘画的出现恰恰化解了这种危机,其传统的表现技巧、写实的画面正逐步把危机中的当代艺术带回架上绘画,恢复之前的价值体系。由此可见超写实绘画在当代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既重新肯定了传统的写实绘画艺术,又传承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当代艺术的从新繁荣也起到重要作用。虽然超写实绘画没有一呼百应的群体号召力但却成为一部分老成持重艺术家的推崇理想,虽然从事超写实绘画的艺术家人数有限,但却代代星火相传,从发起出现直到今日仍然有很强生命力。它强烈的再现性和精湛的技巧始终震撼着大众,这种震撼也会一直持续下去。
纵观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可以发现当代艺术已经进入了后现代时期,其反映的内容更加多元不再是像现代艺术那样具有强烈的革命性、破坏性和创新性。艺术家们开始从新关注写实绘画、恢复架上绘画也成为一种潮流,一部分画家不再崇尚点子艺术和试图建立新标准,对古典技法、写实艺术更多的借鉴融合,通过不同流派的重新自由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和画面风格,作品中可以传达各种信息,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玩世、卡通、批判、调侃等等都反映出现代人的心理和情感特征。艺术家不再关注画派、画种,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的内心、生活、以及社会等问题上。他们的风格自由,对事物充满怀疑,也不再否定任何事与物,他们接受不确定性、无逻辑性、不关联性,注重关系而非风格,当代艺术从越界走向综合,从而打破单一走向多元。艺术家们手法多样,他们可以借鉴任何一个画家、任何一种手法,更多的强调情感表达。立体主义和冷静规整的抽象主义可以被并置,超写实艺术可以和当代艺术的手法混和使用,“大杂烩”和相互关联也就成为当代艺术的显著特点。超写实艺术因此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一代的超写实艺术家如里让・穆克、冷军、希特、石冲等相继涌现,因为他们的画面特点和介入作品的因素体现出更多的混杂性,这里我们也许要称呼他们为“新超级写实主义”画家更为合适。由此可以看出超写实绘画在当代艺术的大背景下也在不断推进演变,反之超写实绘画也不断地影响着当代艺术。当代艺术中各种艺术形式、画面风格、应该相互学习借鉴,使艺术真正做到百花齐放,丰富我们的文化艺术事业。
【参考文献】
一、西夏绘画艺术发展概况
虽然西夏王朝在建立之初,文化艺术层面不是很发达,但在其政权建立之后其他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在绘画艺术方面,吸取了中原王朝的优秀成果,不断加以改变,从而创作出了越来越多的珍贵作品,众多绘画艺术家在此期间脱颖而出。就发展情况而言,西夏政权被党项族统治了180多年。在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西夏为后人留下了敦煌莫高窟、酒泉万佛洞壁画以及众多历史遗址,由此可以看出,西夏绘画艺术所体现出的绘画水平已相当纯熟。
首先,从现存的壁画作品数量中可以看出,出自西夏绘画艺术家之手的作品比辽、金时期要多出很多,而且绘画水平较高。从体现出来的色彩方面而言,整体冷色调偏多,体现出了与其他朝代绘画作品风格的不同之处[1]。
其次,从壁画中体现出来的题材也可以看出,西夏绘画作品所表现出的题材都比较现实,表现出了西夏民族是属于民族杂居的特点。而且表现手法也是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整体表现风格具有想象力且形象丰富。
二、西夏绘画艺术风格发展的原因
无论是民族政权还是文化方面的传承,都或轻或重的影响了西夏绘画艺术风格的形成,但又是什么原因促使西夏的民族政权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政权,其绘画风格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下文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西夏最高统治者对绘画艺术的热爱
西夏在中国历史上是由党项族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在对西夏王朝的统治方针中,巩固统治、发展文化,使文化艺术得以充分发展,才有了后来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这其中尤其是最高统治者,对绘画艺术十分感兴趣,这对绘画艺术的推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因此,受统治者影响,西夏的绘画艺术家人才辈出,绘画艺术得到充分发展,艺术风格也逐渐形成。
(二)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虽然当时,西夏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但刚刚兴起的西夏王朝都还深受其中原地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西夏所统治的众多领土都是中原汉族人民生活之地。因而,汉族地区不仅影响到了西夏的政治、经济方面,其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也深受其影响。西夏早期曾经学习北宋的绘画风格,之后也受到了佛教等壁画艺术的影响,西夏绘画艺术将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其进行了良好融合,最终形成了西夏自己独有的绘画艺术风格。
(三)西夏与北宋王朝的对立推动了绘画艺术风格的发展
西夏与北宋王朝的对立在潜移默化中也对其文化及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两个政权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对立也给了两者绘画艺术上的相互渗透,从而在一定层面上也推动了西夏绘画艺术的向前发展及独特风格的形成。
(四)中原绘画艺术家的涌入
中原民族与西夏人民并没有完全断开联系,在战争时期也没有停止交流。中原绘画艺术家的介入很好地激发了西夏人民对绘画艺术的渴望与追求,提高了西夏人民学习绘画的兴趣。这也使得西夏绘画艺术水平得到充分提高[2]。
三、西夏绘画艺术风格的特征
西夏的绘画艺术虽然受到了中原地区的很多影响,但并不是完全的照搬照画,而是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无论是表现手法、思维方式还是艺术题材都是在学习了其他民族之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征,如《水月观音图》、《农耕图》等均体现出了西夏独有的艺术特征。
(一)从绘画题材上分析
西夏绘画除了传统的绘画题材如佛教、风景图等的描述还涉及了西夏人民生活环境、居住方式以及战争场面。西夏绘画题材范围涉猎之广让其风格显得更加独特。即便是在传统的绘画中,西夏人也有了自己的创新方式,如将传统的人物画放在了西夏民族的生活环境中,使画面变得丰富、充实。绘画艺术中起到主导作用的艺术家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作品中可以看出,更多的画是在绘画家们的亲身体验中呈现出来的,这也给绘画题材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3]。
(二)从绘画表现手法上分析
西夏绘画艺术家们用其丰富的想象力、推陈出新的绘画技巧以及西夏奇特的地域条件,都呈现出了与其他朝代不一样的绘画作品,形成了独有的画派。西夏的地域条件与中原不同,山水相连、地域独特,能够给绘画艺术家无限联想,表现手法上得到了充分施展。
关键词:摄影技术;油画创作;联系与影响;创新发展
现代光影成像技术的开发,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发展。运用各种生活素材为载体,传达主体特定的思想情感活动,是摄影艺术再现功能的泛化。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塑造静态视觉形象,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创造过程。
摄影与绘画同属于艺术的范祷,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二者通过物质材料媒介,用形体构成、色调选配、和明暗对比等艺术手段从生活中截取典型形象,实现平面视觉艺术的直观表达,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不断研发,摄影艺术的完美写实再现功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深化了绘画艺术特别是油画创作的影响。本文结合摄影与油画艺术的联系特点,阐述了摄影技术对油画创作的关系。
一、摄影技术与当前油画艺术的联系:
1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
在艺术形态的分类中,摄影艺术和油画艺术既都是视觉空间艺术的类别;又同属于再现性造型艺术的范畴。二者在艺术特征上同样具有造型性、视觉性、空间性、静止性、瞬间性特点。
2具有协调的视觉空间
摄影和油画本来都属于平面造型表现,借助光影、色调、线条和构图的变化效应,通过平面描绘形式,熔铸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创作灵感,表现物象的空间立体感。
3具有瞬间的生活表现
摄影和油画艺术表现,都需要针对生活中的典型素材进行瞬间捕捉,把要表现的内容,选择一定的空间,用物化手段凝定下来,构成具有完美精神风貌和本质意义的艺术形象。
4具有统一的物象并列
作为平面造型艺术,摄影和绘画都可以把彼此交错的物象、形态和景象,通过造型、色彩、构图的形式在平面上直观并列地展现出来,构成和谐统一的完美整体。
二、摄影技术对当前油画艺术创作手段的影响
摄影和绘画艺术的发展,都需要借助一定形式的创作手段去实现,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油画创作就是艺术家运用油画材料,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综合体现的艺术形式,摄影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油画艺术创作的色彩、明暗、肌理、质感、光感与空间等造型因素。
1摄影技术的运用,减缩了写生手段的繁杂化
油画艺术的审美再现,首先取决于创作者运用写生手段,对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与取舍,把其形象依照严谨的构图方式初步表现在草稿上,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刻画描绘。而现代摄影技术快捷的再现功能,为油画创作提供了相当写实的物象造型资料,省略了相当多的写实活动。相对来说,摄影技术的运用减少了油画创作写生过程带来的麻烦。
2摄影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绘画材料的广泛化
材料是艺术家内心表达的媒介,是视觉传达的载体。摄影和绘画所使用的物质媒介材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摄影艺术是科技文明的产物,而油画所用的媒介材料是油画颜料、画笔和画布画质等材料。摄影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现方法应用于图像艺术。同时也为油画艺术创作材料的开发及综合运用,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油画材料也由传统的布、纸、木、石、颜料、漆油、木板等拓展到金属、纤维以及任意的现成物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制作条件和工具材料逐渐广泛化。
三、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观念上的影响
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基础上塑造静态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加工形式创造过程。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的创作影响如下:
1促进了油画创作风格在思想上、形式上的多元化发展
油画风格是指体现画家生命特质和审美倾向的油画组织秩序与品质。具体受画家生命特质的稳定性,画家审美倾向的社会性与变化性等因素影响。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视觉艺术中,摄影技术图像给人们带来的图像化审美形式已经成为时代特征。与此同时,新一代画家采用自由、开放的观察方式,引进一系列比如剪切、近焦距、取景框架、序列性等摄影技术,在油画创作过程中不断注入自己的创作思想与个性情感,体现了当代油画最显著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特点。
2改变了油画艺术对文化符号图像的独创形式
摄影作为一种利用机械科技来记录视觉画面的方式,一经产生便预示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思维模式,摄影技术从诞生由一开始对绘画图形及文化符号的借鉴,逐渐发展到现在绘画不断直接或间接地挪用越来越科技化的摄影图像,改变了油画绘画艺术对人类文化符号及图像创制的再现、记录、叙事、宣传等诸多固有功用,借鉴摄影技术中对于视点、尺寸图像分割法的油画创作,呈现时空、观念和风格的集合,标志着当代油画已进入了图像化的时代,当代油画与摄影图像的结合在表现技法上趋向融合。
3衍化了油画艺术对摄影技术记录的借鉴
油画是建立在对现实客观事物内在本质与规律基础上的模仿和再现,是记录具体物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摄影技术的运用,生成了油画创作手段自身的物象再现功能的弱化,摄影技术对物象的快捷性记录方式,对油画创作艺术的再现功能提出了严峻挑战,油画艺术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法则及创作规律,通过对物象的线条、色彩、形体、构图、肌理等创作要素的组合,塑造物体形象,它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
而摄影技术则可以运用科技材料针对物象的造型进行机械性复制。同时,摄影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能够为油画创作提供可观的创作资料和素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油画艺术,是对摄影记录的借鉴。
结束语
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摄影艺术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并以纪实功能和成像快捷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社会功能,摄影与绘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种艺术形态的交融互动,将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现象,这已成为当代艺术创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实现摄影与绘画艺术的共同融合,是现代艺术创新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巴洛克”(Baroque),意为“变形的珍珠”,是一种以热情激昂、豪华壮丽为风格的艺术样式,风行于十七世纪的欧洲。巴洛克艺术注重形、色、光、运动与想象力和夸张的强烈反差,将文艺复兴之后理性的安宁与和谐彻底击碎,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反映了对自由的向往,打破了宗教束缚的世俗思想,充满着艺术的张力。巴洛克艺术豪华壮丽的特征已经拓展到整个艺术领域,而不是仅仅体现在绘画方面。
鲁本斯的绘画无论是在绘画形式上还是在绘画精神上都显示出了巴洛克艺术的风格特点,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代表。鲁本斯的绘画追求真实的感觉和想象力,戏剧性的构图、强烈的运动感、豪华的色彩、夸张的视觉冲击力,使鲁本斯的绘画充满活力,是对巴洛克艺术的最好诠释。
二、鲁本斯绘画中的情感张力与艺术张力
所谓“情感张力”,指的是情绪的压抑和约束已经成为一种向外扩张的弹性势能和内在的潜力。所谓“艺术张力”,指的是自己很好地体现自我的绘画风格特点的艺术家,使艺术作品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
鲁本斯的绘画,由于灌注了饱满的热情、激情和活力,因此,出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张力的内在情绪和外在艺术。为了更好地品味和汲取鲁本斯绘画中的营养,深入了解鲁本斯绘画风格的造型规律,本文将尝试从四个层面将这种张力的形成要因进行一些简要分析和揭示。
1.鲁本斯绘画中的情感张力
豪华的、享乐主义的综合情感构成了鲁本斯绘画情感张力的外在层面。如果说伦勃朗的油画的语言和材质技能走向了一个顶峰的话,那么鲁本斯则是将绘画的表现力和画面所宣传的感情张扬到极点的第一人。
作为一名外交官和宫廷画师,由于鲁本斯的身份特征,所以他又与大多数艺术家完全不同,优越的生活、崇高的地位、稳定的家庭,在荷兰、西班牙和英国等地豪华皇家贵族之间的经历,使他的作品无论从主题到色彩,从造型到氛围都展示出一个衣食无忧的物质主义世界。这些完整的形象、艳丽的色彩显然不是因为苦难与挣扎,而是来自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同时,这种豪华的、享乐主义的画面情绪还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可以冲出画面的情绪,感染着一切对物质享受充满渴望的人们。
即便是他的宗教题材作品,我们看到的也不是神圣与高贵,而是极端世俗的现实场景。如在《帕里斯的裁判》一画中,尽管这是一个宗教题材,但是他却将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妇女,都描绘成体态丰满,皮肤柔嫩,卖弄的贵族妇女形象,而男性则都是浪荡公子的时尚形象,这也能在某种意义上衬托出佛兰德斯贵族所向往的那种放荡自由和享乐的生活态度。正如法国美术史家丹纳所言:“他的作品表面上涂着一层天主教的圣油,而骨子里的风俗、习惯、思想感情,一切都是异教的”。
由此可见,豪华的、享乐主义的情绪是鲁本斯绘画情感张力的第一层面。
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构成了鲁本斯绘画情感张力的内在层面。鲁本斯绘画一洗之前庄严肃穆的格调,使得各种艺术形象具有鲜明的性格,虽然有人评价看到他的画就像进了肉铺,但也可以从另一方面理解他的作品更贴近人,贴近人性自身。拂去鲁本斯绘画表层的浮华,我们可以看到鲁本斯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另外一面。
欣赏鲁本斯的作品,我们很容易被他自由夸张的构图、流畅奔放的线条、饱满明亮的色彩、健康丰满的人物、乐观向上的性格和交响乐一般和谐的画面所感动。艺术家对各种动物奔放鲜活、生动形象的艺术表达,不仅将画面推向,更能够带给观赏者以动人心魄、艺术的感觉充满活力。这其中虽然包含感官享乐的特点,但鲁本斯绘画更多的是体现人道主义的高贵善良与同情以及人文主义思想的反禁欲主义思想。
与此同时,在其作品里面也曲折的反映出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于人类自由主义精神的向往。
比如在作品《上十字架》中,刻画的是基督耶稣肉体惨遭折磨的情形,画面中的这支十字架显得很沉重,但是十字架上的耶稣却表现出坚定的神态,神情中丝毫没有一丝的痛苦迹象,试图想表达一种英雄般的气概,这与画面下方执行暴刑的暴徒形成了有力的对比。
正是这些丰富的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关怀的本质,构成了支撑鲁本斯绘画高度的内在品格。
2.鲁本斯绘画中的艺术张力
动势的构图、夺目的色彩、夸张的线条等共同形成了鲁本斯绘画技术层面的艺术张力。绘画的主要属性就在于它的手工性与自创性,这一点在鲁本斯就具有很好的代表陛。
通常在欣赏鲁本斯作品时,最先感受到的是视觉上的冲击,紧接着就是心灵上的触动。这种艺术效果源于他非常擅长利用色彩、线条、构图、笔触等一些绘画因素,使得画面极富有激情和动感。
如在《抢劫留西帕斯的女儿》这一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两对男女和两匹战马相互交错而形成的动态,能够产生一种强烈的运动感,他所关注的是马匹和躯体之间色彩上的反差,表现的是彻底击溃愤怒交织的激烈场面。作品构图呈方形,画面中两对男女的形象构成了x形状极不稳定的混乱场面,运动与躯体的质感造成一种狂热的色彩交响曲。鲁本斯的绘画之所以能够呈现出强烈的吸引力和伟大的生命力,是因为他在运用色彩表现力的基础上,加注了自己的感情。画面中运用了相当多的鲜红色、活力的代表色黄色以及加入了强烈的明暗对比,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情感表现力,从而使画面充满动感和活力。
作为鲁本斯自己,他能够把所有的技术要素充分调动起来,使它们不露痕迹地服务于主题,才使得鲁本斯的绘画充满了全面的艺术张力。
激情的、非理性的、想象的艺术形象共同构成了鲁本斯绘画思想层面的艺术张力。古典主义所追随的是人性中的理性,而巴洛克艺术则强调人的感情。巴洛克艺术家已经认识到,自然的内在精神才是艺术家关注的重点。以鲁本斯为代表的巴洛克艺术家们,凭借着对艺术的坚持和热爱,专心致力于对新形式、新思路的发展和创新,逐步加强了对艺术的理解。他们给予光线、阴影以及其他物质媒介以新的含义,同时也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以此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巴洛克艺术家们开始由被动的模拟转变成创造的冲动,改变复制自然外观的设计理念、色彩观和叙述性内容。他们主张以灵感代替思维逻辑,以直接代替理性,以激情代替逻辑。可以说,不论是印象派还是后印象派,都能够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探寻的巴洛克艺术的足迹。
关键词:新媒介;工艺美术绘画;应用
引言
媒介作为信息的承载者,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影响到一个时代的发展,对于工艺美术绘画也是如此。新媒介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通过各种电子产品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化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介的发展对工艺美术绘画有着巨大的作用,推动着工艺美术绘画的发展,使得工艺美术绘画的传播有了另一层次,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工艺美术绘画。新媒介的发展带给社会巨大的财富,给这个社会带来了很多的变化,同时也带给工艺美术很多的变化。新媒介在工艺美术绘画中的运用从而使得平常百姓能够欣赏到艺术的美、能够增添生活的乐趣,可见,新媒介的发展对加快工艺美术绘画艺术的平民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新媒介的发展,从事例中突出新媒介对工艺美术绘画的表现,并从中发现新媒介与工艺美术绘画的融合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
1新媒介的发展
郭炜华认为:“新媒介与传统媒介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1]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介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由于有新媒介的参与,工艺美术绘画在与新媒介的融合过程中呈现得更加具体和直观,声音和视频的运用使得绘画跳出了传统平面的局限性。同时也让读者可以直接与创作者进行对话,这是传统工艺美术绘画所做不到的。新媒介技术的出现不可阻挡地改变着工艺美术绘画,改变了美术创作者的工作方式,并对绘画具有开创性。新媒介的产生正改变着工艺美术绘画的发展,通过新媒介,工艺美术绘画的产生、传播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可以在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工艺美术绘画作品,使得工艺美术绘画作品的传播更快。工艺美术绘画作品的完成首先需要艺术家提出自己的想法观念,然后再由艺术家带来好的解决方法-即媒介,通过媒介将其完成。对艺术家而言,选择创作的新媒介不是任意的,而是选择符合自己艺术特点,并通过该新媒介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作品。艺术家要想表达自己的艺术,需要通过新媒介来实现,这说明新媒介在整个艺术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2新媒介在工艺美术绘画中的应用
相比西方新媒介在艺术中的运用,我国的起步要晚的多。我国的新媒介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第一,新媒介艺术的混合形态;第二,新媒介艺术的统一形态;第三,新媒介的分离形态;第四,新媒介艺术的综合形态。在工艺美术绘画领域,艺术家通过新媒介的使用,创作除了很多“当代”和“另类”的作品,这使得当代艺术具有自身所特有的个性。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绘画中的新媒介的运用。蒙古族绘画发展史非常悠久,其艺术家多出于牧人家庭,在大草原中生活,工作主要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蒙古族工艺美术作品中的装饰绘画有着自身的特色,尤其是在工艺品瓷板砖、金银器等的使用,这些的绘画作品有着非常优美的意境,传播着蒙古族的绘画艺术,表达着蒙古族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新世纪以来,很多的工艺品不再仅仅强调与时代、生活的互动,人们更加注重各类新兴艺术的借鉴,如对非艺术作品的借鉴等。新时期的艺术家们强调对多种传媒技术的使用,对艺术创作的多元化结合,最终呈现完整的艺术作品。“综合材料”作为美术界的专业术语,是指一件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使用了各种材料,通常包含有绘画颜料以外的材料。通常,综合材料绘画作品也不仅仅再局限于二维平面的表现上,也包括三维立体空间的发展上。综合材料的使用使得人们在观看艺术作品时有了实体、立体的感觉,使得物质性的材料转化成情感的视觉材料。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中,新材料、新工艺的大量应用,不断地丰富着工艺美术的新样式。由于当代工艺美术作品新媒介的多样化带来工艺美术形式与观念的多元化。艺术家们挖空心思地考虑如何引进新的媒介,而不是致力于对艺术作品本身的创作,新媒介的到来带来了当代工艺美术至关重要的影响。工艺美术绘画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中,艺术家创作出的作品往往走向百姓家。比如瓷板画,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瓷板砖上的绘画,通过新媒介,艺术家的作品被带进千家万户,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艺术性。再比如金银器上的绘画。现如今的社会对艺术的审美要求高,对金银器的款式和样式要求也非常高,艺术家通过新媒介把自身所创造的艺术作品放进金银器的刻画中,使得金银器的艺术价值更高。工艺美术创作者通过使用新媒介把自己的绘画创作传播进千家万户,从而带动了人们生活的质量水平,也发展了工艺美术。
3新媒介为其带来的发展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艺术的发展正处于一个调整和转变的混乱时期。相比传统艺术而言,当代新媒介的发展对当代艺术作品的参与和影响比较深刻。媒介的改变,新媒介的到来,必然会带来很多的方法和技术规则的变化,从此可以看出,新媒介的到来带动着艺术的变革。这个时期的艺术家往往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制作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新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艺术评价的标准,从而使得新媒体艺术创作和实现的过程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参考。当代新媒介的运用,改变了人们对工艺美术作品的视觉经验,具体而言,新媒介被艺术家运用于工艺美术的创造,不仅丰富了传统的视觉形式,而且也改变了艺术的观念。新媒介的运用在艺术表现形式、观念表达等上面,都使得人类的艺术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新媒介的运用在工艺美术中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毫无疑问也给艺术史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然而,随着新媒介的发展,新媒介在工艺美术中的运用从单一的媒介到多元化的媒介,从工艺美术绘画观念的创新到工艺美术绘画形式的追逐,这些都是新媒介在工艺美术绘画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不断地叩问人们新媒介与工艺美术绘画到底该怎么结合,二者孰重孰轻?新媒介时代的到来,给工艺美术绘画带来而天翻地覆的改变,同时也带了很多的挑战和机遇。新媒介的运用对于工艺美术不仅仅是机遇,也是其自身的发展机遇。瓷板砖的绘画、金银器的绘画等工艺美术作品进入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生活的艺术感,增加了我们生活的情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对工艺美术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对新媒介的运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工艺美术的进步也间接地推动了新媒介的发展,给传统的工艺美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赵莹.新媒体的社会责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2]岳源.浅谈综合绘画材料与媒介[J].科技信息,2009(16):266+268.
关键词:儿童艺术率真稚拙荒诞现代主义
一、引言
人们过去并未意识到儿童随意而愉快的涂抹有什么特殊意义,更谈不上对儿童艺术的发现及关注,然而,随着人类艺术史上对儿童艺术的发现及现代艺术的产生,儿童艺术在当代艺术世界的位置正日益凸显。现在,“儿童艺术”已是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儿童艺术中那种形象的简化、画面的和谐、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大胆的纯色平涂以及那种无意识的创作状态,使得西方现代艺术家怀着新奇的目光从儿童艺术中汲取营养。
二、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大师对儿童艺术的认识与评价
儿童的作品究竟有何魅力?为什么会吸引全世界艺术家的目光?在儿童艺术中,儿童常常以其天真率直的心态每每使我们拍手称快,是任何人为的方法都无法企及的。儿童艺术是无意识下创作的作品,是儿童心智和心绪的自然流露,往往呈现着艺术创作最初的也是最纯粹的源泉。其构图造型稚拙有趣,似无法之法,有意想不到的生动。正如黑格尔所说:“儿童是最美好的,一切个别特殊性在他们身上好像都还沉睡在未展开的幼芽里,还没有什么狭隘的东西在他们的胸中激动,在儿童还在变化的面貌上,还看不出承认繁复意图所造成的烦恼,因而在儿童绘画里表现出来的是他们对事物无意识的、天真率直的看法。”儿童艺术更具创造性和表现性,注重个人感受。儿童天性充满热情,能主动、自由地表现画面,儿童看世界有他们自己的独特眼光,他看起人来,只看到一个人的一个大头,头上的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巴,什么耳朵、头发、眉毛,他都没有看见,所以他不画一个人的身体,他看得不重要,只画一条线来表示。这些入眼的观察对象在儿童的心目中形象分外鲜明。儿童是画其所想而非画其所见,因此儿童画出的作品往往想象丰富,用色大胆,富有生气,有更多的灵性。西方现代派艺术中,反叛传统,追求单纯和质朴无华是其共同的目的和重要特征,因此,现代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儿童艺术,而且给予儿童艺术以高度的评价,甚至对儿童的艺术状态和儿童的艺术作品崇拜不已。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过:“我曾经能像拉斐尔那样作画,但我却花了毕生的时间去学会像儿童那样作画。”这在当时是很有代表性的。其实这种对儿童艺术的新的认识和评价在野兽派那里已有所表现。康定斯基崇拜儿童艺术是因为他认为儿童艺术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直觉表现,他说:“儿童除了描摹外观的能力之外,还有力量使永久的内在真理处在它最能有力地得以表现的形式中。……儿童有一种巨大的无意识力量,它在此表达自身,并且使儿童的作品达到与成人一样高(甚至更高)的水平。”画家马蒂斯、杜飞、夏加尔,尤其是克利、米罗和杜布菲等,同样感到了儿童艺术的魅力。西方艺术家所向往的那种无意识的创作状态、“信手涂抹”在儿童艺术那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三、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对儿童艺术的借鉴与模仿
从19世纪后半叶起,西方画坛发生了重大变化,眼花缭乱的西方现代画派,既受到儿童绘画在艺术形式上以及表现技巧方面的启发,更受到儿童对待绘画的基本态度无意识的强烈冲击。对儿童艺术的推崇与模仿直接反映在他们作品的形式中。克利就一直崇拜儿童的这种天真状态,并以自己的方式加以模仿。克利在绘画技巧上使用儿童那种环绕的、粗陋的轮廓线,反应在作品《动物园》、《他喊叫,我们玩》和《女舞蹈家》中,这些画中线条技法与儿童素描的线条技巧很接近,尽管它更细窄,更优美。《高架桥的革命》画面上简单的甚至笨拙的高架桥,表现出了克利对儿童画天真稚拙的形象以及符号化形象的兴趣。在米罗的绘画世界中同样可以感受到这位大师对儿童艺术的推崇,在他1948年至1953年的许多绘画作品中,人物没有身体表现,头部直接安在以球形脚为末端的直腿上,整个脸像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或圆形,这种极端单纯化的形象的变体,也就是儿童画中的“蝌蚪人”样式,如作品《在甲壳下部》、《黎明时瞪羚的哭叫》和《绘画》以及早期最有名的作品《农场》都已呈现出一种儿童般稚拙的风格倾向。后来由于战争,米罗的作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恐怖之感,但画面依然保持他那种天真、优美的风格。如系列《星座》及《女诗人》都是在战争的威胁之下创作出来的,但我们从中看不到任何血腥的痕迹。无怪乎有批评家说:“米罗的天才是一种返老还童的天才。”涂鸦和儿童艺术也是杜布菲的范例和灵感来源,他特别赞同用最简单的正面和侧面形象及儿童的轮廓线风格画出大脑袋粗陋人物,也赞同儿童对记忆中传达信息的细节的强调,杜布菲甚至希望以更加粗蛮、直接和确定的方式抛弃“后天学到的手段”,去探讨一条回到“艺术基本的、形成的时期,记录下儿童式的天真与好奇状态的道路”。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如《街上的男人》画面中描绘的是巴黎的景色与生活,具有一种天真稚拙的趣味。此后,他很快摆脱了克利艺术中那种幻想、略显天真的气质,而转向一种独特的、奠定自己在艺术史上地位的绘画创作方法,创作出一些涂鸦形态的作品,如在《人间的联欢节上》,我们可以看到的一种以此法创作出来的令人厌恶和不安的欢乐氛围。
西方现代派艺术中的荒诞和随意性与儿童艺术中的荒诞和随意是一致的。“荒诞艺术比起优美、崇高的艺术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生命力。”这是西方现代画派对怪诞艺术的看法和推崇。现代派大师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就从古代非洲的绘画和雕塑中吸取怪异而又荒诞的特点,在我们的眼中极不符合常规,但这与儿童美术中的无意识荒诞的想法极为相似。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对儿童艺术的接受主要表现在欣赏他们的天然和单纯,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稚拙的面貌,法国评论家在观看他们的画展时,曾称这些颜色不符合“客观实际”,艺术形象难以理解。虽说在现在看来有点言过其实,然而的确在马蒂斯等人的作品中反映出画家进一步转向表现内心情感,这也是近现代以来西方绘画逐渐摆脱传统上摹写现实的主流画法的新的一步,在野兽派绘画中,马蒂斯等画家的一些人物画有一个特点,人物的形象往往有弯曲的形态和封闭的轮廓线。如马蒂斯的《浴者》和《海滨妇女》,这些作品使人想起儿童艺术的某些特点,人物的形象看起来“不准确”。上述这些对儿童艺术语言的模仿甚至直接挪用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现代艺术家们从儿童那里重新获得天真、纯朴和清新的内在品质。
四、现代主义绘画大巧若拙
现代主义绘画在许多方面更借鉴儿童艺术,但他们的目的并非简单地重创儿童绘画,在技巧、表现形式上与儿童绘画有很大差别。儿童绘画是在生命之初对世界的探索尝试,表达的是整个生命尚未展开的天性。而大师的绘画则是在生命成熟阶段对探索世界的提炼总结,表达出整个生命发展过程凝结出来的人格特征和艺术个性。所以,儿童画一张张来看,大不相同,而大面积看起来,其面貌给人的感觉大同小异。大师绘画则不同,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克利、米罗和杜布菲等现代画家在对儿童艺术的借鉴中充分展示了各自的艺术个性,他们使用儿童的符号和技法也并非偶然,而是他们比其他艺术家更需要这种敏锐的感觉力,带着激情去感受儿童的绘画世界。他们的绘画有着精致的层次和精湛的技巧,虽然绘画的最终效果有着明显的随意性,但与儿童天真的艺术并未完全融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又相得益彰。儿童的绘画作品是“原始”形态的、天真纯朴的,而又往往以“稚拙”的样式表现出来。这在儿童是很可贵的,也是许多中外画家所追求的艺术境界。那么艺术家追求的天真纯朴和稚拙与儿童绘画所表现出的天真纯朴和稚拙是否如出一辙呢?这对于我们更深一步了解儿童艺术是至关重要的。审美创造一般都是由拙到巧、再由巧返拙的阶段。开始之拙,是生疏幼稚的真拙,随着审美创造技巧的提高,进入精巧工巧阶段,有了丰富的经验、功夫、素养,才能落尽繁华归于朴淡,进入大巧若拙的境界。没有深厚的功底,片面为拙而拙,只会粗陋低俗。戴复古说:“朴拙唯宜怕近村。”(《论诗十绝》)即使是巧后之拙,如果刻意追求拙的外在形式,则是一种造作,失去其真正的天然本质。拙朴绝非粗率平庸之辈所能达到的,它是审美创造高度成熟的标志。追求儿童趣味的艺术家在某些方面与儿童绘画较为相似,例如:以线为主,平涂色彩,不讲焦点透视及夸张变形手法等等。但儿童艺术中的那种天真稚拙的情趣被艺术家们加以发挥、拓展,成为崭新的艺术形式。虽然他们画中的“拙”与儿童绘画中的“拙”有着形式上的相似,但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之“拙”。写意大师崔子范也曾说:“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孩子只凭热情作画。在他长大之后,也应该注意使自己回到童年的心态,去重新发掘自己儿时的天性——自由地而不是造作地在画中表现自己的感情。当一个成熟的画家运用这种方式作画时,当他将艺术大师的精湛技巧与孩子般的天真烂漫融合在一起时,会感到极大的快慰。”虽然西方的克利、米罗和杜布菲等画家的作品源于儿童绘画的造型符号,但他们靠熟练精深的技巧来完成。大体上都经历了由开始的不成熟,到技法日趋精深,进而追求“返璞归真”的过程。虽然也有追求儿童“拙味”的画家未经过专门的训练,但他们也难免经受艺术传统的熏陶,前辈及同代画家的影响与个人技巧的锤炼。克利虽曾说:“无需什么技巧”,但他毕竟经过了传统艺术熏陶,其艺术风格必有传统技巧的痕迹。可见儿童的稚拙是幼稚的拙,而画家的稚拙是“拙中藏巧”之拙。“拙朴最难,拙近天真,朴近自然,能拙朴则浑厚不流为滞腻。”拙朴之拙,是大巧,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它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东坡题跋》),在平实朴素粗散的形式中,蕴含着深厚的审美素养和丰富的情感意味。没有一定技巧的锤炼,一味片面追求儿童“拙味”,只会流于粗俗浅薄,达不到自然浑化的拙朴之境。
五、结语
总之,现代艺术家们从儿童艺术中获取到了造型符号的灵感,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言论促成了人们对儿童艺术的进一步关注、承认和了解。在现代艺术中,传统的审美标准首先被打破,几乎没有什么尺度可以将儿童艺术与大师的作品相区别。当然,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与儿童的绘画作品之间的相仿程度,也不能真正完全划上等号,这些现代艺术大师的绘画毕竟是落尽繁华归于朴淡,大巧若拙,拙中藏巧。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戈德沃特.现代艺术中的原始主义[M].殷泓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54.
[2]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崔庆忠.现代美术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