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制造企业发展规划范文

制造企业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制造企业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制造企业发展规划

第1篇:制造企业发展规划范文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国家政策支持,制造业主辅分离、物流业务外包的压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制造业与物流业加强合作,结成战略伙伴关系,联动发展的趋势日益显现。与此同时,2009年4月22日国务院了《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了国家将加强指导和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制定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相关政策,组织实施一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涉及两业联动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如产业结构、企业发展水平、物流基础设施、人才等,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仍有不小差距。因而,西部地区在制定两业联动发展的政策时,必须正视这些差距,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来谋划两业联动发展。

2西部地区两业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制造企业物流外包意愿不强,外包比例相对较低

一是对现代物流的内涵和作用认识存在偏差。近年来,虽然我国对物流的研究开始升温,不少制造企业也纷纷加入物流整合的浪潮,但是从总体来看,对现代物流的内涵和作用认识尚不到位,甚至存在较大的偏差。其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制造企业将物流等同于运输和仓储等基本环节;大部分制造企业仍然热衷于自营物流,觉得外包不可靠;大部分中小制造企业没有设置物流管理部门或专职物流管理人员;大部分企业对物流的投入偏少。

二是制造企业退出自营物流的成本较大。据统计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制造业重点调查企业平均使用仓储面积为12万平方米,其中:平均自有仓储面积为7.2万平方米,占平均使用仓储面积的60.1%,平均租用仓储面积4.8万平方米,占39.9%;重点调查企业货运车辆平均拥有量为58辆,装卸设备为35台。部分制造企业已经在自营物流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如果马上实施物流外包,企业的前期投入将会带来巨大的浪费,同时还会导致大批员工被解雇。

三是制造企业难以控制物流外包的风险。制造企业在进行物流外包时,企业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之间存在着一种委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常常拥有不为委托人所知的私人信息,作为人的物流服务商很可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做出有损制造企业利益的事情。目前,国内制造企业普遍缺乏对物流外包风险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这也是造成物流外包意愿不强的根源之一。

四是物流外包的服务范围尚需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当前,制造企业在和物流供应商签订外包合同时,有关物流服务范围的细节条款还需具体化、明确化。这些具体细节包括基本服务环节、作业方式、作业时间、运作流程、提高附加值的功能、信息支持等,应明确制订出这些作业的量化参数及奖惩标准。

五是制造企业自身缺乏系统性物流规划。制造企业物流布局一般没有经过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导致物流环节除了停滞之外,经常是处于交叉、迂回、倒流、跳跃和拥挤状态;重复和无效搬运占到70%之多;生产流程不合理,物流路径过长;时间占用多,空间浪费大。

2.2物流企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竞争力不强

一是提供的物流服务层次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以公路货运为例,我国西部地区的公路运输服务与国外,甚至是我国东部地区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差距不在设备功能和运输成本方面,而是在服务的层次上。如果物流公司能够为客户量身订制运输计划,由物流公司进行车辆选择、路径优化等延伸业务,这就使物流资源得以优化整合。

二是能够提供全方位物流服务的供应商较少。西部地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的转型而来,因而他们所能提供的服务也往往局限于过去的业务领域,尽管冠以“物流企业”的名称,但能够提供全方位物流服务的不多。

三是物流管理水平及信息化程度较低。据统计,欧美主流物流企业近3年中,以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年平均资产回报率达8.3%;以仓储为主的达7.1%;以综合服务为主的高达14.8%,而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资产回报率还不到1%。其部分原因在于EDI(电子数据交换)、GIS(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全球定位系统)集成信息平台在国外已使用较为成熟,但是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物流企业普遍缺乏相关技术支撑和足够的资金力量,使得物流产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物流行业的管理水平较低。

2.3两业联动发展的环境尚需完善

首先,物流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规范。近年来,由于“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宣传,各种大大小小的物流企业数量迅猛增长,这些物流企业的设施条件、管理方式、经营规模参差不齐,“小、散、差、弱”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物流市场竞争手段较为单一,竞争的规范性较差。其次,物流行业信用机制尚待健全。与生产销售不同,物流外包基于委托—关系,以健全的信用体系为基础。

3西部地区两业联动发展的建议

3.1从政府层面

(1)科学规划,合理组织

尽快明确“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影响作用,在地方远景规划中体现这一政策导向,研究制订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规划和相应的专项规划,并与各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等规划的制定和修编相衔接。加大组织和协调力度,建立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协调机制,突出制造业在联动中的主导性地位,由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区域性“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产业规划及产业政策的统一制定,推动综合性、跨行业、跨部门的法规的制定。

(2)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一是优化生产与服务剥离后的税赋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制造企业将企业的物流资产从主业中分离出来,鼓励企业外包服务,增加地方税收。二是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服务及管理体系,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加强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制约,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宽松的市场环境。三是开拓融资渠道保障联动发展的资金需求,对于效益好、影响力大的骨干联动示范企业应支持其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增资扩股、股票上市、发行债券或到境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途径募集社会资金;物流企业承接或租赁制造企业剥离的物流设施,在土地等方面要给予必 要的支持。四是创造条件,通过多种形式积极为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搭建沟通对接平台,有计划地组织中高级物流管理人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制造业物流交流和人才培训,促进人才成长。

(3)组织示范和试点工作

选择部分已成功联动并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作为示范企业,总结经验,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在全省进行推广。选择一批不同行业、不同生产方式、不同区域的重点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作为联动发展试点企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必要的指导,整合物流业务,组织实施企业流程再造。引导试点制造企业与有较强服务能力的物流企业结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形成联动发展试点组合。示范和试点企业优先享受促进物流发展的有关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

3.2从行业协会层面

一方面,物流协会应积极吸纳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加入,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提供工作支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提高人们对联动的认识,接受联动的理念,尤其是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切实有效的措施,从而不断扩大厂家、商家对物流联动的需求。

另一方面,物流协会应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联动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发展规划工作,推进物流行业统计制度,为政府决策和企业经营提供参考。

3.3企业层面

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是基于横向一体化思想经营方式,使企业充分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在低成本、高质量等方面突出整合优势。解决企业传统的纵向思维方式与横向开放的联动思维方式的冲突,是企业实施“联动”发展首要解决的观念问题。

二是制订发展规划。对企业来说,“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将是贯穿整个企业及上下游供应商之间关系的经营理念和模式的系统工程。是企业未来发展增长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企业“联动”发展前期,必须要进行科学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整体规划设计。

三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管理能力提高方面,鼓励企业实现扁平化管理,为供应链的建立打下基础;提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信息集成;构建适合联动运行的供应链组织管理结构;加强供应链成本核算体系,通过供应链过程成本控制实现效率的提升。服务能力提升方面,鼓励供应链企业间的硬件配合服务,保证企业之间通畅有效的信息交流系统;强化供应链企业间人员配合,实现业务的无缝化连接。

4结论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是一个涉及面广、参与主体众多、行业领域千差万别的庞大复杂工程,其发展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与模式,各地区应该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物流基础设施和人才状况作出合理规划,促进两业联动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国龙.长三角物流产业联动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远洋航务,2006(3).

第2篇:制造企业发展规划范文

在电商背景下,传统制造企业薄弱的物流管理体系摇摇欲坠,不得不面对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的冲击。基于此,本文介绍了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关系,具体分析了在电商背景下制造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创新与实践策略,希望可以为电商背景下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创新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

电子商务的出现引起了传统行业巨大的动荡,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传统制造企业薄弱的物流管理体系。与传统物流管理体系相比,电商背景下的现代物流业信息化程度高、功能多、管理人性化,因此制造业薄弱的物流体系成为了限制企业发展的瓶颈。所以研究在电商背景下制造企业物流管理创新与实践就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关系

在电子商务中,每一笔交易都涉及到了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流动,可以说,物流管理与电子商务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物流管理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电子商务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那么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将产品送到用户手中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而现代化物流管理体系则是电子商务的保证。目前,电子商务最大的问题就是物流与信息流、资金流之间的脱节,可以说,物流的效率决定着电子商务的成败。电子商务推动了物流管理的变革,给物流管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使物流具有了巨大的发展前景。电子商务明确了物流管理的目标,完善了物流管理体系,成熟发达的电子商务使企业将竞争重心放在了物流管理的效率上,协调物流配送中的各个环节,将产品及时准确地送到用户手中,物流管理体系也由此得到了完善。

二、电商背景下制造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电商背景下的物流管理存在隐忧

一般来说,我国电子商务的繁荣成就了现代物流业,而现代物流业则反过来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随着传统物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逐渐信息化、电子化,流通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完成,物流管理中的隐忧也隐藏在电子商务之中。互联网中的制度漏洞、黑客攻击以及网站bug等安全问题没有得到改善;网络检索步骤过于复杂繁琐,并且网络平台中的各项制度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也不够完善;互联网中的虚假信息、欺骗信息层出不穷。可以说,在电子商务的大背景下,现代物流业存在一些隐忧,这也表明了现代物流业仍然不够成熟。

(二)制造企业物流管理本身存在较多不足

现代经济学研究表明:企业资金的流通速度在企业获得利润的各因素中占据重要地位,如果仅拥有大量资金,而没有良好的资金流通速度,那么往往不会获得较高的回报;反之,较少的资金可以高速的流通中获得较高的回报。我国传统制造企业往往忽视产品的流通速度,只重视产品的生产,很容易占用大量资金和仓库厂房等,这就导致了传统制造企业物流发展较慢,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多问题。如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没有合理有效的管理机构,物流装备落后,信息化程度较低,其运行效率不高等等。从整体来看,我国传统制造企业物流管理层次低、效率低、收益低,严重阻碍了制造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电子商务背景下制造企业物流管理遭遇很大障碍

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不仅可以延长产品的流通环节,还能够加强产品的宣传力度,将产品信息快速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这种呈现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描述,而是图文并茂,有时甚至会有视频等,因而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得到市场的反馈信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仅仅通过电视、报纸以及广播等进行宣传销售到现在的微博、微信、企业网站等多渠道多方位的宣传销售.但是,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在电子商务时代也遇到了很大障碍,很多制造企业没有深刻认识到现代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现代物流业优势所在,经常会忽视产品物流阶段与消费者的互动;制造企业也缺乏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基础设施,其物流主要装备水平低,信息化程度低,物流效率可想而知。另外,制造企业与缺乏现代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系统匹配的管理机构,不能充分发挥电子商务时代物流效率高、运行快的优势。

(四)电商背景下制造企业物流管理面临的具体问题

1.与电子商务相协调的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

近年来,与电子商务相协调的物流基础设施如仓库存储设施、交通运输、信息通讯以及货物的包装与搬运等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由于技术水平、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其布局规划、建设等都缺乏一定的协调性,兼容性与配套性较差,系统功能缺乏,与社会物流需求相差较大。

2.政府对电商背景下的物流管理缺乏重视

人们在重视电子商务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的物流管理。我国政府物流管理机制仍然以部门、区域分割管理为主,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管理涉及到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政策、税收以及运输标准以及投资融资等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但不同的管理部门对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管理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不同的区域之间也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运行管理不够协调,这些都限制了电子商务时代下物流管理与配送的效率,难以发挥现代物流业便捷交易、快速交易的优势。同时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相配套的社会安全保障制度、税收制度、纠结解决制度以及市场准入制度等还不够完善,阻碍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与配送的发展,从而出现了电子商务时代物流配送系统与电子商务发展脱轨的情况。

3.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匮乏

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业发展要求相关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实际经验与物流知识,但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比较匮乏,物流教育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也不够完善。传统制造业物流部门在进行转型时,物流管理人员明显不能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需求,其物流知识与操作经验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传统制造企业对现代物流配送成功率,制约了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与配送模式的转型。

三、电商背景下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策略

(一)树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理念

企业商务管理理念影响着企业现阶段的工作进度及长远规划,因此制造企业首先要树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理念,积极进行物流管理的创新与实践。制造企业要积极引入信息时代物流业信息化管理的模式,时刻关注国内外新兴的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并组织建立适合本行业、本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另外,制造企业要牢记信息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是现代社会企业发展的主流,并要将其融入到自身企业物流管理与配送过程中,从而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二)创新电子物流管理技术体系

一般来说,技术体系发生变革,社会生产力往往会发生巨大变化,如以蒸汽机取代手工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器的广泛应用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制造企业必须创新物流管理技术体系,才能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创新电子物流管理技术体系首先要建立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制造企业物流管理技术体系的标准,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体系,从而促进制造业物流管理的标准化发展;其次要建立一条覆盖整个生产、交易以及配送的信息流,保证信息流中的每一个环节能够流畅运行;第三要建立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制造业物流管理风险控制体系,促进物流管理行业的现代化发展。

(三)推动物流配送体系的现代化

物流配送体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物流配送信息的网络化,而配送信息的网络化正是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的基础。通常来讲,电子商务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用户必然比较分散,也就很难形成一定规模的产品配送方式,这就对现代物流管理配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制造企业要结合自身企业情况,对照电子商务发展要求,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建立起一个满足企业需要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另外,制造企业还要加强物流管理系统软件、硬件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和配送效率。

(四)加强电商背景下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物流基础设施指的是为了完成物流任务所必须用到基础设施,如仓库、铁路、公路或者飞机等。传统意义上的物流基础设施主要是指企业生产的产品从企业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所需要的机械、材料以及设施等硬件环境。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不仅需要足够大的仓储空间、先进的储运设备、完善的包装拆卸设施,也需要先进快捷的运输能力和吞吐能力,还需要快速先进的通讯设施和强大的网络平台。因此,要想促进电子商务时代制造业物流管理的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就要加强对一些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中心城市以及口岸地区等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并对一些重要的物流基地进行直接指导与管理,保证基础设施建设能够落实到基层。另外,政府与制造企业还要吸收国外先进的电子商务管理理念,从多种渠道积极引进先进管理技术,提高电子商务时代物流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从而快速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为电子商务时代物流管理发展提供外在支持。

(五)发挥政府对物流管理的促进作用

要想发挥政府部门对现代物流管理的促进作用,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物流管理部门,由政府牵头建立一个统一管理全国物流的机构,由该机构协调各地区、各行业的物流配送。其次,政府要从国家的角度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建立并完善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有关的各项法律法规,确定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目标,并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并积极引导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加大对自身物流管理的投入力度,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物流管理网络,从而为物流业整体发展奠定基础。第三,政府要加大对铁路、航运、公路、水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以保证全国交通的畅通性。最后,还要加强对信息网络的支持力度,使其能够覆盖全国,从而形成一个信息流,从电子商务配送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

(六)打造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队伍

提高电子商务时代背景制造业物流管理水平的关键在于打造一支具备互联网思维的、懂电子商务的、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队伍。因此,制造企业必须加大对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人才的培训,其培训内容要涉及到制造企业产品、现代物流管理技术、通讯设备技术、企业经营与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维护以及企业营销等方面,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训模式可以多样化,如岗位学习、职业教育或者是专业教育等,要注意的是人才培训要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着重培养实际运行操作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创新要基于信息时代电子商务带动现代物流发展这一背景,物流管理的创新要符合信息化时展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技术体系,并培养现代物流人才,从而促进制造企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薛君杰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新桥.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若干问题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2(10).

[2]邱渡军.浅析制造类企业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理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7).

[3]张德军.电子商务企业自营物流管理模式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12(21).

[4]陈文刚.电子商务背景下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创新[J].物流技术,2014(23).

第3篇:制造企业发展规划范文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城乡社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地方特色规划

  《浙江省城乡社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社区服务业增加值超过2200亿元,占全省GDP的54%;从业人员总数达到440万人。到2015年,实现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平台、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村(居)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城市社区用房满足工作服务要求,村级社区服务中心达到15000个以上。

教 育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建成浙江教育计算机网、浙江省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浙江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浙江省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浙江省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和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浙江开放大学;教育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师生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基本建成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中职教育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5000元以上;生均校舍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生师比达到16:1左右,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中职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获得中级职业资格的比例达到85%以上。培养和培训能力达到1∶1,面向社会的各类职业培训年均规模达到70万人次以上。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分别达到30%左右和10%左右。

社会民生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城镇住房保障方面。到2015年,全省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0%以上;“十二五”期间,全省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5550万平方米、76万套,新增廉租住房货币补贴家庭16万户。

房地产业方面。开发投资:到2015年达到4050亿元,五年总额达到18000亿元;市场供应:“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6亿平方米;企业发展:到2015年,全省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的大型房地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住宅产业化:到2015年,全省新创建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3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10个以上,20个以上住宅小区通过国家A级住宅性能认定。

房地产服务业方面。到2015年,年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物业服务到2015年平均覆盖率达到80%以上;房地产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以上;培育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全国性物业服务企业1-3家。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2015年达到80%以上;2、健全两个体系;3、依法维护权益;4、优化社会环境。实现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区)”创建率达到75%以上。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孕产妇死亡率稳定控制在10/10万以内。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2、孕产妇死亡中因产科出血死亡比例控制在30%以下;3、以县(市、区)为单位,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4、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稳定在93%以上;5、妇科常见病检查率达到80%以上;6、生殖健康和优生知识宣传普及率达到80% 以上;7、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70%以上;8、孕前优生检测率达到70%以上。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以内;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9‰以内;3、幼儿体质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4、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85%以上;5、学前3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 96%以上,学前1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

服务业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生态文明的先导产业、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和品质生活的助推产业,使浙江成为全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示范省和国际化发展的先行省,率先在全国建成旅游经济强省。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企业间网络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15%以上;网络零售额超过2500亿元,占全国10%以上;B2B、C2C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全球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辐射力不断增强。集聚一批国内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总部、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生产资料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培育2-3家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和20家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网络零售企业;推动5-10家电子商务企业上市,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及配套服务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80%,一批龙头骨干工商企业建成自主电子商务平台,并实现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云计算和移动商务等技术创新快速推进,培育1-2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研发机构;建成覆盖全省地级市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突破6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2.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1.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16%左右。

2015年全省工业品产销率保持在97.5%以上,品牌营销逐步推进,生产企业新设品牌连锁网点2万个,新增运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10万家,培育有产业依托的省内重点展会20个,培育交易额超100亿元的生产资料市场15家,30个城市建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水泥散装率达80%。

全省性和区域性商业中心基本形成,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合理,5000平方米营业面积以上网点达300家,省级特色商业示范街达50条。

乡(镇)连锁网点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村级连锁便利店覆盖率达70%。培育营业额超亿元的农产品流通企业50家,交易额超10亿元的农批市场75家,营业额超亿元的农资企业15家,农村现代居民消费、农产品流通和农资供应网络逐步形成。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直接经济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达到50亿美元,在岸外包执行额达到150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额占执行总额的比重达到25%;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有所增加,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稳步提高。

社会民生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年均新增直接就业人数突破3万人。

企业发展指标:2015年全省形成1-2家万人以上服务外包企业,引进和发展50家千人以上企业,培育30个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50个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左右,达到4500亿元左右(按2010年价格计算),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相对于GDP的比率明显下降。

其 他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16项重大水利科技项目、开展4个方向的水利基础研究、开展7个领域的面上应用性研究、建设和完善8个水利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广应用50项左右各类先进适用水利技术和产品、建设20个地方水利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创建10个左右水利科技创新团队等主要任务。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到2015年,取得核安全许可证的企业达到50家左右,取得核电合格供应商资格的企业达到200家左右;初步建立具有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行维护、教育培训、建筑安装等功能的核电技术及产业服务体系,全省实现核电关联服务产值400亿元左右;培育龙头骨干制造企业5家左右,全省实现核电设备销售产值200亿元以上,带动关联设备制造企业销售产值2000亿元左右。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力争到2015年,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主要指标比2010年实现翻番;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5%;研发人员 40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10000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2万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万亿元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5% 以上,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0%。

  《浙江省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到2015年率先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基本形成充满活力的转型升级机制;2、基本形成普惠均衡的公共服务体制;3、基本形成繁荣活跃的文化发展机制;4、基本形成绿色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5、基本形成依法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文 化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42%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比达到40%以上;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比达到45%以上。

《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文化服务业总产出、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文化服务业年均增长20%,2015年实现增加值900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的一半以上。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城乡社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教 育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建成浙江教育计算机网、浙江省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浙江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浙江省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浙江省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和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浙江开放大学;教育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师生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基本建成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中职教育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5000元以上;生均校舍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生师比达到16:1左右,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中职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获得中级职业资格的比例达到85%以上。培养和培训能力达到1∶1,面向社会的各类职业培训年均规模达到70万人次以上。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分别达到30%左右和10%左右。

社会民生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城镇住房保障方面。到2015年,全省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0%以上;“十二五”期间,全省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5550万平方米、76万套,新增廉租住房货币补贴家庭16万户。

房地产业方面。开发投资:到2015年达到4050亿元,五年总额达到18000亿元;市场供应:“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6亿平方米;企业发展:到2015年,全省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的大型房地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住宅产业化:到2015年,全省新创建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3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10个以上,20个以上住宅小区通过国家A级住宅性能认定。

房地产服务业方面。到2015年,年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物业服务到2015年平均覆盖率达到80%以上;房地产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以上;培育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全国性物业服务企业1-3家。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2015年达到80%以上;2、健全两个体系;3、依法维护权益;4、优化社会环境。实现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区)”创建率达到75%以上。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孕产妇死亡率稳定控制在10/10万以内。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2、孕产妇死亡中因产科出血死亡比例控制在30%以下;3、以县(市、区)为单位,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4、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稳定在93%以上;5、妇科常见病检查率达到80%以上;6、生殖健康和优生知识宣传普及率达到80% 以上;7、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70%以上;8、孕前优生检测率达到70%以上。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以内;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9‰以内;3、幼儿体质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4、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85%以上;5、学前3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 96%以上,学前1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

服务业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生态文明的先导产业、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和品质生活的助推产业,使浙江成为全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示范省和国际化发展的先行省,率先在全国建成旅游经济强省。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企业间网络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15%以上;网络零售额超过2500亿元,占全国10%以上;B2B、C2C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全球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辐射力不断增强。集聚一批国内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总部、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生产资料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培育2-3家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和20家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网络零售企业;推动5-10家电子商务企业上市,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及配套服务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80%,一批龙头骨干工商企业建成自主电子商务平台,并实现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云计算和移动商务等技术创新快速推进,培育1-2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研发机构;建成覆盖全省地级市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突破6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2.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1.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16%左右。

2015年全省工业品产销率保持在97.5%以上,品牌营销逐步推进,生产企业新设品牌连锁网点2万个,新增运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10万家,培育有产业依托的省内重点展会20个,培育交易额超100亿元的生产资料市场15家,30个城市建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水泥散装率达80%。

全省性和区域性商业中心基本形成,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合理,5000平方米营业面积以上网点达300家,省级特色商业示范街达50条。

乡(镇)连锁网点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村级连锁便利店覆盖率达70%。培育营业额超亿元的农产品流通企业50家,交易额超10亿元的农批市场75家,营业额超亿元的农资企业15家,农村现代居民消费、农产品流通和农资供应网络逐步形成。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直接经济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达到50亿美元,在岸外包执行额达到150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额占执行总额的比重达到25%;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有所增加,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稳步提高。

社会民生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年均新增直接就业人数突破3万人。

企业发展指标:2015年全省形成1-2家万人以上服务外包企业,引进和发展50家千人以上企业,培育30个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50个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左右,达到4500亿元左右(按2010年价格计算),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相对于GDP的比率明显下降。

其 他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16项重大水利科技项目、开展4个方向的水利基础研究、开展7个领域的面上应用性研究、建设和完善8个水利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广应用50项左右各类先进适用水利技术和产品、建设20个地方水利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创建10个左右水利科技创新团队等主要任务。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到2015年,取得核安全许可证的企业达到50家左右,取得核电合格供应商资格的企业达到200家左右;初步建立具有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行维护、教育培训、建筑安装等功能的核电技术及产业服务体系,全省实现核电关联服务产值400亿元左右;培育龙头骨干制造企业5家左右,全省实现核电设备销售产值200亿元以上,带动关联设备制造企业销售产值2000亿元左右。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力争到2015年,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主要指标比2010年实现翻番;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5%;研发人员 40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10000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2万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万亿元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5% 以上,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0%。

第4篇:制造企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有效措施

经笔者研究分析,现阶段,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主要是供应链风险管理,随着制造企业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企业想得到更好的经济利润,就需尽快的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就必须加强对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管理控制,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工作,充分企业供应商队伍的稳定和可靠,促进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笔者将从: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分析、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两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分析

经笔者研究,部分制造企业在供应商管理方面还具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外部环境限制,我国制造企业对于供应商管理还未形成一定制度,各项体系的构建缺乏完善,最终限制供应链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其次是制造企业协同意识不足,未能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且对供应链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共享平台,无法将供应链与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整合在一起。综上,我们发现制造企业在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上明显力度不够,不能对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给予有效防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发展,为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化道路造成不少障碍。

二、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综上,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为了促进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构建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采用适当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加强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等,为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给予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构建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

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实际上是对供应商管理工作予以规范,提高供应商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综合评价模型,还必须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为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奠定重要条件。要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做好供应商评价选择工作是十分关键的,选择的好坏对采购物品的质量和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能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制造企业还必须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供应商管理工作给予充分重视,确保供应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总的来说,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与制造企业管理不当有直接联系,企业要想降低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就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做好沟通交流,建立有效,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以此促进供应商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充分降低管理风险,使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制造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增添一臂之力。

(二)采用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综上,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供应商管理风险主要来源于供应链风险。据此,要想降低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的出现,制造企业必须构建适应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制造企业经营特点及发展规划与其他企业不同,那么制造企业在建立供应链管理模式时必须对企业自身特点足够了解。在这里,笔者将以某大型超市为例,该超市实行的QR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是通过EDI等信息技术来实现订货补货等经营信息的交换,该超市利用该体系大大缩短了交货送货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为超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只有对企业自身特点充分了解,才能构建相适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而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他们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建立核心企业供应链体系,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建立必要以经济实力与竞争力为核心,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建立一个范围相对较小的资源共享平台。实际上,核心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不论是对于制造企业本身还是供应商本身,都具有一定益处。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核心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加强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将欺诈等不良行为的出现。另外,对于供应商而言,供应链体系的建立能让制造企业与其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其业务的拓展,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不过,核心供应链的建立对于企业信息化程度要求较高,它必要以严谨的科学技术为主,以防共享的资源被违法利用。事实上,制造企业在供应链体系的构建上完全可以选择由第三方服务公司提供信息交流平台的ASP模式,该模式充分应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拓展供应链范围,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大大降低信息平台日常维护开销,同时也能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及时变更供应伙伴。

(三)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

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基础是供应链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也离不开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因此,如何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成为制造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部分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基础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些许进展,他们将信息技术引用其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海尔集团,在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选择的mySAP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了物料管理、制造计划、销售与订单管理、财务与成本管理等多个信息模块,该系统实施后,海尔集团逐渐完成了信息同步的建设,极大的提高了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与准确性。海尔集团的成功为其他制造企业也带来了发展契机,部分制造企业开始复制海尔集团的成功之路,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进了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效率,也大大缩短了工作流程。上述,笔者提到制造企业可以通过ASP模式来开展供应链管理工作,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链管理风险,还要对自身企业准确定位,充分挖掘自身优点,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此同时,制造企业应注意发展自身的企业文化,努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品牌效应。

(四)对供应链管理体制进行长远合理的规划

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离不开供应链管理体制的建立,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构建一套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为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重要基础。以龙岩卷烟厂为例,改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有效构建了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实施长远合理规划,从而达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目的。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制造企业上下的共同参与,制造企业要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对供应链风险加强管理,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大大减少采购成本,实现了制造企业的长效发展。此外,制造企业还必须大量吸纳人才,并对在职人员实施相关培训,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从中发现不少问题,为了改善管理现状,制造企业必须及时转变管理观念,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构建良好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顺应时代的发展,把握住发展机遇,充分提升制造企业自身竞争力,对供应链管理体制进行合理规划,为制造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制造企业领导必须加强对供应商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大管理力度,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企业良好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创造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莉立.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探讨[J].现代商业,2012(10):162.

[2]孔令夷.制造业供应商管理现状及模式选择[J].生态经济,2013(04):106-110.

第5篇:制造企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发展近况

经由年的招商引进和项目建设,我区钢铁成品产业获得飞速发展。首要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产业格式上,初步构成了“四大基地”和“四大配套”的发展格式。“四大基地”即:以武钢江北基地、维尔卡等企业为龙头的钢材深加工基地;以西门子、阿海珐、武汉重冶等企业为龙头的机械配备制造基地;以武船重工、一冶钢构等企业为龙头的桥梁与钢构造基地。还,正在积极引进武昌造船坞、青山船坞等船舶制造企业,打造船舶制造基地。“四大配套”即:正在建设中的人和钢材物流、中坚物流、武钢钢材物流园等物流配套项目,能为钢铁成品加工企业供应现代仓储、加工配送、买卖批发等配套服务;重件船埠、新港船埠等船埠配套项目,疏通了大型钢铁成品的运输渠道;武汉科技大学设立的中试基地等研发配套机构,为钢铁成品的检测、新产物的开发供应了平台;以职高、技校为主体的人才培训机构为钢铁成品企业供应了丰厚的人才资源配套。

(二)在产业内在上,规划与技能快速提高。1、企业数目不断添加。到“”期末,全区仅有阀门厂、汽发厂、冲压件厂等约10家钢铁成品企业,“十二五”时期,全区充分应用和发扬区位、交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进和现有企业技能革新,随着武船重工、一冶钢构、武钢江北基地、武汉重冶等主干企业的逐渐进入,我区钢铁成品产业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当前,全区共有钢铁成品企业36家。

2、企业规划不断扩展。到“”期末,全区钢铁成品产业年加工才能仅1万吨左右,完成销售收入1亿元左右。到岁尾,全区钢铁成品产业年加工才能到达80万吨,完成销售收入38亿元,上缴税收7500万元左右,年用钢量36.6万吨。其中,以武钢江北公司为代表的钢铁深加工业年加工才能到达50万吨,完成销售收入17亿元,年用钢量20万吨;以武船重工、一冶钢构为代表的桥梁与钢构造业年加工才能到达20万吨,完成销售收入13亿元,年用钢量14万吨,上缴税收2600万元;以武汉重冶、景江冶金为代表的机械配备制造业年加工才能到达10万吨,完成销售收入8亿元,年用钢量2万吨,上缴税收1000万元。别的,还有与钢构造基地等重点项目正在建设中。特别是武钢江北基地二期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到达钢材年深加工才能约220万吨,年销售收入130亿元以上,成为我区第一家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

3、钢铁成品产业在全区工业中比重不断上升。年,全区钢铁成品产业完成工业添加值11亿元,占全区规划以上工业添加值的39.3%,已成为我区第一大产业。到年岁尾,估计全区钢铁成品产业完成销售收入50亿元,完成工业添加值15亿元,占全区规划以上工业添加值的40%以上。

4、企业技能配备程度不断提高。武钢江北基地从意大利进引了代表世界顶级程度的9/1270卧式拉丝机,拉拔线速度到达5-8.5米/秒;重冶公司投资近亿元,研发制造了800吨和2500吨液压快锻锤等锻压关键设备,成为全省第二家可以从事重型锻件制造的企业;金兰汽发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数控技能中心,然后可以从事精细铸件的生产和加工,成功成为奔跑公司和三菱公司等国际知名公司的协作配套企业;武船重工在钢构件切割上曾经很多运用激光切割技能。别的,成功引进了国际知名的西门子和阿海珐变压器,使我区钢铁成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

二、首要作法

(一)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大力推进招商引资。钢铁成品产业是耗水多、运量大的产业,而这种水、公、铁、空大交通聚集一地的格式在全国县市中独具特征,是最适合钢铁成品产业发展的区域。我区凭仗共同的区位交通优势,经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一多量钢铁成品企业和项目。其中,已投产的首要有武钢江北基地、维尔卡、一冶钢构、武船重工、武汉重冶等企业,正在建设中的有西门子、阿海珐等世界500强企业,还有中交二航局、青山船坞、武船集团、武汉长念头械设备制造、日本美达王钢构造加工等一多量项目正在跟踪洽商积极推进中。

(二)完善产业协作配套,着力延长产业链。以优化产物构造为导向,重点发展钢铁深加工和再加工,推进新资料、成套设备、技能工程等非钢产业配套服务和关联产业的发展;促进汽车零部件制造、路桥建设、船舶修造等领域建设,延长钢铁成品产业链。在拉长产业链中,采取“集群化”发展的形式,增强与上下流联络,与上游供给商和下流用户结成联盟。首要作法是:围绕武钢丰厚的钢材资源,重点发展产业链下流的钢铁深加工、机械配备制造、桥梁与钢构造、船舶制造、钢铁物流等涉钢产业,经过加大招商引资,完善产业协作配套,增强产业单薄环节,促进了我区钢铁成品产业的发展。初步构成了以武钢江北基地、维尔卡等企业为龙头,以钢绞线、钢丝绳、冷弯型钢、精细带钢等产物为重点的生产才能;以西门子、阿海珐、武汉重冶等企业为龙头,以连铸机设备、轧辊等重型冶金机械配备制造、汽车零部件、高中压阀门、输变电设备等产物为重点的生产才能;以武船重工、一冶钢构等企业为龙头,触及冶金、机械、化工、电力、路桥、市政等行业的钢构造生产才能;积极引进武船集团、青山船坞等船舶制造企业,构成特种船、高附加值船、江海纵贯船、出口船的生产才能。别的,着力延伸产业链至物流、船埠、科研、人才等相关产业。经过产业的协作配套,构成完好的钢铁成品产业链。

(三)提高产业堆积度,全力打造产业集群。为不断提高我区钢铁成品产业堆积度,构成集群带动效应,一是加速了我区钢铁成品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当前,完成了《桥梁与钢构造基地建设规划》和《区船舶工业发展规划》初稿的编制工作。二是以钢铁深加工业基地、配备制造业基地、桥梁与钢构造基地和船舶工业基地建设为打破口,加速产业集聚,不断完善服务系统,促进了钢铁成品产业集群的发展强大。年,地域钢铁成品产业完成销售收入37.2亿元,占全区钢铁成品产业的98%。针对我区钢铁成品产业经济规划不断扩展、生产企业首要集中在地域的发展近况,区委、区县政府提出了打造“绿色钢都”的发展规划,并托付武汉科技大学编制总体方案。

(四)推进机制创新,努力营建优越情况。一是做好重点项目标协调服务,保证按期竣工投产。关于武钢江北基地、桥梁与钢构造基地、船舶工业园等重点项目,执行区指导包挂、工作专班负责准则,协助项目承当单位做好项当前期阶段的预备工作,增强与有关部分和单位的联接与沟通,做好立项、环评等各类报批,处理营业执照、税务注销证等各项手续,以及征地,规划,拆迁,退地,场地平坦等多个环节的协调服务;实时化解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增强与供电、供水公司及相关银行的联接与沟通,协调项目建设顶用电、用水、融资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加大基础设备配套的投入,为项目入驻供应优秀的建设情况。年,经济开发区投资近10亿元用于水、电、路、气、热等基础设备建设。总投资7000万元的污水处置厂工程建设已基础完成,估计本年下半年能投入运转;武钢口岸船埠和最大吊装才能为600万吨的重特大件专用船埠正在加速建设中;集装箱船埠150万标箱二期工程,4个泊位已完成2个泊位。

三、存在的首要问题和坚苦

虽然我区钢铁成品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规划、研发、配套等不完善的问题和坚苦。

(一)规划滞后,土地和岸线的调整火烧眉毛。本年年头,区委、区县政府提出了打造以钢铁深加工、机械配备制造、桥梁与钢构造和船舶制造等用钢产业为首要支持的“绿色钢都”的想象。当前,打造“绿色钢都”的总体方案还没有编制完成,《桥梁与钢构造基地建设规划》和《区船舶工业发展规划(—2015)》只完成初稿,还未经由专家论证,与钢铁成品产业发展速度比较较,规划的编制及施行进度较滞后。别的,桥梁与钢构造基地和船舶工业园首要结构于双柳沿江工业带,但这一地域的土地性质大多属于基础农田,该区域的土地规划和建设规划严厉滞后,还,可用岸线不足,障碍了大型项目标落户。

(二)配套不优,基础设备建设资金缺口大。因为建设资金不足,经济开发区和双柳沿江工业带作为钢铁成品企业建设的主要载体,当前园区内的路、水、电、气等基础配套设备建设还跟不上项目投资的发展需求,然后影响了局部项目标推进速度和投产方案。其次是有关部分服务项目标认识不强,对指导交办的有关事项,特事不特办,报批周期长,做事效率低,致使有些项目开工日期一推再推。

四、发展目的

(一)近期目的

钢铁成品产业发展的近期(到年)总体目的是:

钢材年加工量在200万吨以上,总产值到达300亿元以上,完成税收10亿元左右;

引进和培养60余家优势企业,其中大型企业15家左右,中小企业20家左右,专业配套加工企业10家左右,信息、技能等社会服务性企业15家左右,从业人员约5万人;

引进2-3家有名企业设立技能研讨中心,以知足区域内一切企业的产物研发、测试与评测的需求,完善钢铁成品产业链。

(二)远期目的

到2015年,钢材年加工量到达400万吨,总产值到达500亿元。以开发区为龙头,基础建成全国最大、附加值最高的钢材深加工基地、国家级桥梁与钢构造特征产业发展基地、中部地域最大的造船基地和华中地域最大的钢材市场。

五、发展办法

(一)优化规划结构。突出开发区的主置,依照打造“绿色钢都”发展目的,进一步优化经济开发区将来的发展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优势主攻钢铁制造和钢铁应用。特别是在空间结构上,武钢江北基地片区,重点发展冷弯型钢、线材成品、高强度精细带钢和家电面板、建筑用钢、桥梁用钢等高效益种类;重工制造产业片区,重点发展冷轧薄板和大型钢构造产物、现代桥梁钢构及船舶运输设备等产物;北部工业园,重点发展工程机械、运输机械专用设备等产物;船舶工业园,重点发展特种船、高附加值船、江海纵贯船、出口船、内河运输船舶、游艇高速船等,以期完成产业链条日益延长,产值不断翻番,竞争力不断提高。邾城、李集、汪集、仓埠等相关街镇与之配套,同步跟进联手生产可以外包的配套产物,抱团做大。

(二)扩展招商引资。研讨钢的制造和加工,细分钢的用处与市场,依照生长性好、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宽广的产业发展方向,合时举行“绿色钢都”推介及项目招商活动,规划和推介一批招商项目。围绕施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突出抓好重点企业和引进、搬家企业的项目建设,重点引进与西门子、阿海珐配套的机械设备制造企业、桥梁与钢构造制造企业和船舶制造企业。围绕高新技能产业化,引进和运用高新技能和先进合用技能革新传统产业,培养企业中心竞争力。围绕重点企业集团的规划,挑选出一批产业链条长、幅射面广、带举措用大的重点项目,进行跟踪引进建设。

(三)狠抓科技研发。在科技研发上求打破,进一步提高中心竞争力。打造“绿色钢都”,必需将研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放在首要位置抓紧抓牢。细分市场,有针对性确实立研发项目,投入研发经费,实时推出各类新兴(型)产物,顺应市场需求,扩展市场份额。武钢江北深加工基地积极争夺设立国家级高强度精细带钢和钢丝绳等钢铁研发中心,重冶积极争夺设立新资料研发中心,一冶积极争夺设立压力容器研发中心,武船重工积极争夺设立国家特种船高附加值船研发中心,完成以牌促研、以研兴钢的良性循环。积极增强政策主导和鼓励,鼓舞中小企业采取结合出资、一起托付等方法进行协作研讨开发。指导产业关联企业增强技能协作,完成技能整合与集成,集团作战,科学创新。

(四)营建优秀情况。在认真贯实“工业兴区”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钢铁兴工”的战略思绪。按期召开涉钢部分和企业联会,有针对性处理体制机制上的妨碍,减化做事顺序,提高做事效率,从土地、技改、融资、动力供给等详细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为打造“绿色钢都”供应政策支持。充分发扬行政服务中心的本能机能效果,坚持依法行政,执行政务公开,实时为钢铁成品企业供应充分的产业政策服务,着力营建优质高效的服务情况。

第6篇:制造企业发展规划范文

珠海平沙的游艇产业,为何能在全国的游艇产业中,异军突起,以最快的速度成长?在经历金融危机后,为何仍能保持迅猛的增长势头?当地游艇企业自身又是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生存发展道路?本刊记者亲赴珠海,走进平沙游艇工业园,并走访了位于工业园区内的两家游艇制造企业――珠海江龙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和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探寻平沙游艇工业园的发展之道。

从广州出发,约3小时车程就到了珠海平沙镇。众多游艇企业集聚于此,一片繁荣景象。此行,我们与平沙镇投资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鲁望喜作了一次面对面的采访交流,深入了解珠海平沙游艇工业园的稳健发展的过去、现状与未来。

高集聚,高档次游艇产业基地的形成

2003年,珠海市确定游艇产业为珠海市特色产业,在金湾区平沙镇大力发展游艇制造及配套业,逐渐崛起成为全中国最大的游艇生产基地。2008年,被广东省评为“广东省(游艇)技术创新专业镇”,成为中国第一个游艇专业镇。2010年,平沙游艇产业快速增长,全年实现销售额10多亿元,预计,到2015年,销售额将达30亿元。

平沙游艇工业区内,集中了珠海市的大部分游艇制造企业和配套企业,在中国豪华游艇产值占比高达50%以上。

自2002年第一家台湾的游艇企业正式落户平沙游艇工业园后,杰腾、铎洋、先歌、江龙、太阳鸟、云辉等多家外资、台资、港资、民资的游艇企业陆续进驻平沙游艇工业园。据鲁望喜主任介绍,珠海平沙作为全国首个提出建设游艇工业园构想的地区,有着良好的宣传优势,同时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政策性优惠等,吸引了多家游艇企业落户平沙。而且,园区内企业大都以良好的态势向前发展。

平沙游艇工业园的发展之道

在采访中了解到,平沙游艇工业园的游艇制造企业,在生产、销售、资金运转、发展形势等方面都比较良好,其中部分企业更呈现迅猛的发展势头。企业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园整体稳健的、向上的发展。

立足高远,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珠海发展游艇产业,本身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拥有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利于金属制造行业发展的适宜气温;靠近港澳、广州、深圳等消费市场……除了优良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外,平沙游艇产业的发展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立足高远,对当地的游艇产业进行不断的优化规划,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珠海市从2004年就开始制定游艇产业的发展规划,建设以平沙镇为核心的,集游艇制造、游艇零配件、游艇旅游、交易等于一身的游艇产业基地。同时,金湾区平沙游艇与休闲旅游区管委会,通过各种招商会,进一步提高工业园的知名度,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创造良好投资和发展环境上,平沙政府确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立平台,促进产业链完善

平沙游艇工业园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一味地把目光放在追求高产值,高税收上面,而是整体思考行业发展,通过完善从游艇制造所需的五金、仪表等配件、到游艇销售、专业培训的产业链,推动个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获得本地区的巨大经济收益。“发展游艇配套产业,完善工业园区的产业链,搭建新平台,是平沙游艇工业园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的工作重心。”鲁望喜表示。

采访期间,笔者参观了位于工业园区内的国内首家以游艇为主题的大型交易展示平台――广东南国游艇及零配件交易中心。据中心负责人介绍,该交易中心于2008年底正式揭牌成立,总投资6亿元。笔者在参观时发现,已有30多家五金件、原材料、船机系统、仪表、甚至船用灯饰等销售商进驻了交易中心的展示大厅。其中,以来自台湾和新加坡的零配件供应商居多。“零配件交易中心的成立,方便了本地的游艇制造企业,节省了游艇制造环节中,零配件的采购成本。”鲁望喜说。

除该零配件销售中心以外,据了解,珠海平沙今后将会重点打造南国游艇俱乐部。鲁望喜表示,南国游艇俱乐部是一个体验平台,提供包括游艇休闲旅游、游艇驾驶培训、游艇停泊、游艇展示及销售等服务。今后会进一步完成500个泊位的建设,以及休闲度假酒店和大型会议中心的建设。鲁望喜透露,目前已申请在今年内举办珠海首届游艇展。另外,相关培训、科研、检测平台的搭建,也为本地游艇产业发展起促进作用。

服务体系,保障游艇业发展

“游艇从出厂,到合法下水行驶,涉及到很多复杂的手续,而政府部门在这环节上,为企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鲁望喜说。目前在国内,一艘游艇从出厂,到下水,再到顺利出航一趟,需要海事局的合法文件,船级社的检验合格证书……需要与很多相关部门打交道。平沙政府能帮助园区内的企业,解决海事等方面的问题,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除此以外,平沙游艇工业园去年与珠海的质检单位合作,在园区内建设游艇材料检验站,以节省企业向监测站运输材料的成本。

第7篇:制造企业发展规划范文

美的自建营销渠道的行动始于2005年底,致力于在全国一、二线城市布置自己的自营店。当时美的空调国内营销公司总经理王金亮对媒体表示,美的计划投入2000万到3000万元,用一年时间在一级市场建立100家4S品牌店。但经历近几年的磨练,最终的结果并不是很乐观。因此,美的此举,引发了大量关于企业自建渠道究竟能不能继续走下去的讨论。其中不乏很多通过比较专卖店和大卖场两种渠道模式优劣,得出堪喜或堪忧的结论。笔者认为,单纯从两种渠道模式进行比较并不能如实反映中国特殊的家电市场业态,并据以预测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必须结合中国家电市场渠道发展历程及背景来进行分析。

暂且不说未来的走向究竟如何,至少我们应该明白一点,家电制造企业走向自建渠道并不简简单单是出于自身价值链向下延伸的战略考虑,很多都是基于中国当时家电市场的不成熟而开辟出的新发展之路。

自建渠道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家电制造商们纷纷自建渠道,是当时特殊的背景催生出来的新生品,是企业站在战略高度实现未来良好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退一步而言,即使说家电制造商们的自建渠道是一种商业冲动,那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化冲动。

首先,巨大的尚待挖掘的二三级市场及农村家电市场的潜在消费者是战略的根本。再好的产品如果没有销售、没有市场份额的支撑,那充其量也只是永远埋在沙子里,没有淘出来的金子,毫无价值可言。尤其是在产品同质化和标准化横行的今天,企业难以复制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断延伸到产品本身所不能解释的无形能力和资源,如相关利益者关系、顾客忠诚度、品牌增值度等。在这些核心能力中,渠道的魅力凸显:谁拥有渠道,谁就拥有超额利润。在以前的“价格战”中,产品价格的决定权在厂商手中,销售渠道只是跟随厂家进行价格调整。而在品牌渠道发展壮大以后,渠道商的采购数量加大,可以根据自己所面对的市场和竞争的需要自行决定价格。从一定程度上说,价格决定权开始从厂商移向渠道,中国家电市场未来几年的“价格战”的主角将会是品牌渠道而不再是制造商。这对于当时家电制造商们而言,要避免连锁巨头们“渠道价格战”带来的伤害,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自己的渠道,提高日渐摊薄的利润。相对于中国家电连锁巨头们尚未触及也无暇触及的巨大的家电市场空白,拓宽利润来源,填补这片市场空白,对制造企业来说吸引力极强。

其次,紧张的零供关系是直接的导火线。家电连锁企业对家电制造商的威胁不光是进店费和占用现金流,它已经影响到企业的排产计划。百思买收购五星电器后虽然宣称要建立新型厂商关系,无奈百思买在中国市场地位有限,尚不能撼动矛盾重重的零供关系。在经历2006年家电并购之风潮后,连锁整合态势越来越明显。在厂商博弈中,原本就处于下风的制造厂家现在更加弱势、市场话语权日趋减弱、利润空间也日益缩小。制造商想要快速走货,还得看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巨头的脸色。这些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中国家电企业日益利微化的严酷现实环境下,自建品牌专卖店也许是家电制造厂家的一剂良方,家电制造企业资本介入商业已成必然,这也是明智的选择,家电制造企业要更好的生存,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

由此可见,对于家电制造企业而言,自建渠道不是简单地逃离连锁巨头的经济利润压榨问题,更多的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专卖店优势对比

制造商们所倡导的专卖店形式的销售模式,与大卖场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也成为其能继续生存发展的资源优势:网络覆盖广、门店投入不大、门槛相对较低、导购环境更优越,导购人员更专业、售后安装维修服务更及时等等。家电经销商在开业前都必须接受专门的专业知识培训、技术指导培训等,家电产品技术的更新也会更快地传递给这些经销商们。因此,在专业性上,企业自身专卖店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虽然比不上大卖场的一站式服务和货比三家服务,但专卖店却能凭借其优势在家电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

美的此番叫停12家事业部,大刀阔斧地自建专卖店之路,并不是停止其商业化冲动,而是美的企业集团首席执行官何享健花了十天左右时间走访了国内六省市的重点市场,接触了当地的主流渠道商,考察了美的专卖店的运作情况之后,对于美的集团现有的营销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的决策,是以退为进、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正视自身渠道资源存在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且我们也看到,整个家电制造商们自建渠道的决心依在,继4月底格力通过股权转让和经销商一起加速渠道自建后,格兰仕也宣称今年将进入北京、上海等一级城市开出自家的专卖店。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当初格力与国美决裂之后毅然决然走向自建渠道之路,在很多业界人士对其前景颇为担忧的时候,格力不仅销售额没有下降,还保持了30%的年增长率。2006年,格力坚定地加速了扩张步伐,在全国广建专卖店,这种自建渠道的销售模式一度备受争议。但一年多后的今天,格力用销售业绩“说话”,回击了业界对“自建渠道”的悲观主义论调。仅渝,川、云、贵西南地区,4S店数量已接近600家,它们的年销售额达到了近10亿元人民币。

从本质上讲,营销模式不过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知道,企业的经营除了营销模式,还受制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产品规划、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最主要的还是解决好发展战略问题。格力稳定的发展战略是最有特色的,很值得力图赶上或者超越的企业学习。在发展战略上,除了格力一贯塑造的专业形象外,格力最突出的一点胜过于对品牌建设的持之以恒,不像有些品牌那样急功近利。格力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推出“好空调极力造”这短短6个字的广告语,十多年间几乎没有改变,即便是现在的推广也是在这一主题之下展开。因而,在消费者脑海中深深地印下了“格力就是好空调”这样一个印象。另外,格力一直只坚持做空调,在多元化流行的背景下,只做空调的企业定位岿然不动。也足以见其企业战略的一致性和持久性。一个好的营销模式必须服务于一个好的符合企业发展规划的长期战略。

另外,资源整合和利益方关系处理是关键。渠道是整个产品销售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自建品牌专卖店的同时,如何确立商家整合模式,建设一个流转通畅、低成本高回报率的新型渠道,一直以来都是家电制造厂家苦苦思索的问题。自建品牌专卖店如果不能有效整合商家资源,创新专卖店模式,最终的结果只会是以失败而告终。美的事业部制度相对于职能制对经理人可能激励作用更大,但同时如果激励机制设立稍稍不当,潜在的资源浪费和各自为政、难以驾驭的问题也很头疼。而格力的“股份制区域销售公司”模式,通过相对清晰的股份制产权关系,很好地解决了利益的创造和分享的问题。

不仅如此,缺乏商业化操作的人才与经验是厂家自建品牌专卖店的另一大难题,在美的和经销商合作组建的合资销售公司中,经销商一般不参与合资销售公司的具体经营,而由美的空调下派的人员来打理。但是,美的集团本身并没有现成的品牌专卖店经营方面的人才,要培养出掌握商业化运作的专业他人才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而格力凭借其诚信践诺、制度严谨、执行到位的企业文化的张力,能够聚拢到一批有管理经验的经销商一起打拼市场。并且通过淡季贴息返利、年终返利,甚至不定期返利政策,有效地稳住了经销商。

第8篇:制造企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 制造业 预算管理 创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制造企业面对的竞争环境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粗放式的企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由于国内外环境的瞬息万变、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国内的资源与劳动力成本也在迅速攀升,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制造企业的生存与进一步发展。制造企业要想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生存与发展除了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的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外,还必须将全面预算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不断规范、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提高制造企业的整体经营与管理水平。

一、制造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的必要性

(一)能够全面提升制造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

制造企业主要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将预算管理体系中的各个预算的编制进行具体化和有机的结合来实现制造业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与经营策略。可见,制造业企业的全面预算不仅能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更能是企业的员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目标的实现中,这有利于制造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

(二)有利于制造业企业各种资源的整合

制造业企业中的全面预算将企业中有限的资源全部统一纳入到计划中,通过全面预算的编制,实现各经营单位的经营目标与制造业企业目标的一致性。最终达到促进制造业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使制造业企业在供应、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的活动能够有机的整合。最终为制造业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保障。

(三)有利于制造业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全面预算管理是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对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展开控制的最根本依据。在制造业企业中建立起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就可以将企业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内容进行全面的控制与管理,促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向着合理、客观、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

(四)能够对企业的工作绩效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

全面预算在制造业企业中的实施,使制造业的经营计划实现了数据化、指标化、货币化,这也为制造业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提供了可观的数据依据。因此,全面预算在制造业企业中的实施,在对企业的内部经营单位实施量化的业绩考核同时,也可以对企业的员工进行适当的激励与控制。这有利于更加有效的评价企业内部各经营单位的工作绩效。

(五)能够全面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的普及,制造业企业面对的竞争环境越来越复杂。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在制造业企业的深入实施,可以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更真实的感受到企业的发展方向、更清晰的认识到企业各经营部门的主要职责。全面预算体系的构建,改进了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为企业提供了正确识别风险、合理规避风险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全面预算管理在制造业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在全面预算的实施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较大资产规模的制造企业,他们应用全面预算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比例更高。但是,对于有的制造业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全面预算缺乏全程性与系统性

制造业的全面预算是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产品价格的变化等因素来确定产品的销售结果而提出的一个整体解决对策。全面预算的实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能够在微小的市场变化中更快、更好的制定出不同的措施与方案。有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只有一部分制造业企业开展了系统性的全面预算,对应付账款实施预算的只有28%,对现金实施全面预算的制造业企业只有40%。但是,全面预算的有效发挥离不开企业所需预算的共同编制。因此,目前虽然很多制造业企业在不同范围内实施了预算,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跟踪与调查而并未对全面预算的全面执行予以重视。

(二)全面预算的组织体系主导作用的缺乏

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虽然对不同项目实施了预算管理,但是,全面预算的全面性并未真正在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得以体现,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固定的组织体系而造成的。另外,全面预算管理组合体系的缺乏使得制造业企业在预算的编制、运行、考核、监督等方面的执行效果较差,预算管理的作用也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合理性与科学性的严重缺乏

众所周知,全面预算编制的起点是由市场的变化引起的,但是有的制造业企业仍将企业内部生产作为编制预算的起点。例如:有的将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作为预算的起点,有的企业将上一年度的数据拿来稍作改动后作为今年的预算数据进行编制,这样编制的预算并没有按照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变化来编制,这样的预算结果最终将导致生产、销售等各项决策严重的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产销脱节、企业的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巨大差距。

(四)对目标考核力度的缺乏

目前很多制造企业中的全面预算指标、执行、考核之间的关联并不密切。例如:考核部门的考核内容不明确、考核缺乏制度化、考核部门职责不明确、考核标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执行力度小,最重视全面预算成为一种形式,无法发挥其控制职能。

三、新时期制造业企业预算管理的新思路

(一)树立以市场营销为主的全面预算管理新理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腾飞,我国制造业也在市场经济中逐渐得到了适应。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存在的计划经济理念,对于现代制造业而言,必须树立起以市场营销来进行全面预算的新理念。企业的领导层必须及时关注市场的变化,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合理的、科学的、全面的制定预算内容,有效的额防范各种市场风险的发生。建立在市场营销理念基础上的全面预算体系才能合理有效的配置企业资源、企业的领导层及员工才能真正理解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二)完善企业组织结构

现代企业的管理中要求制造业必须“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因此,经常出现的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不完善,职责的不明确、全面预算的执行效果差等问题从本质上分析就是我国的制造业还没有达到现代企业管理所要求的标准。因此,必须不断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保证全面预算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激励

企业全面预算的顺利执行依靠的是制造企业的每一位员工,要完善制造企业全面预算体系,就必须具备一批高素质的全面预算管理人才。而高素质人才是依靠企业的引进、培养来获得的。对企业所有员工如何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的评价体系进行激励,对企业全面预算的实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改进预算管理技术

目前,国内外关于预算管理技术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制造企业可以通过与大学、管理咨询公司、研究所等的合作与学习,引进最先进的全面预算管理技术与科研成果,并将其运用的企业的实践中,以此不断提高制造业的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水平。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进程的逐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在我国制造业企业中的实际运用是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更能够不断增强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国际核心竞争力,为实现我国制造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肖文.工业制造企业预算问题解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2)

第9篇:制造企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河北;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制造业水平是地域实力的重要标志,装备制造业作为为制造业提供生产工具的基础行业,是决定地域工业实力强弱的重要内容。它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其他产业的竞争力,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质量、水平、性能,对提高整个地区产业竞争力、经济实力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1 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2009年,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033.5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6.07%,强于石化产业(完成增加值693.1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4.07%),居钢铁产业之后(完成增加值2121.04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12.46%),已经成为河北省第二大支柱产业(按照传统的支柱产业理论,占GDP比重5%以上的产业就可以确认为支柱产业)。虽然如此,但河北省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并不强,2008年,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综合竞争力排名在14位,处于中游水平,急需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整体竞争力。

2 河北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障碍 1 企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较低

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在工业化进程中没有产生出一批具有影响的国际性大公司,其经济发展水平就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而且在国际国内经济领域内也缺乏真正的影响力。装备制造业是聚集、扩散效应都很强的产业,必须走规模经济的道路。当前,河北省装备制造企业有3000多家,但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装备制造企业仅保定天威1家(广东有17家、山东9家、江苏13家、辽宁8家)。超过50亿元的只有长城汽车、天威英利和华洋线缆3家。多数企业销售收入不但与国际知名大企业差距甚远,距离“50亿元”、“百亿元”的目标也有较大差距。

区位商可反映一个地区的产业集中程度和比较优势,它可说明在区域分工中,某种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从区位商的指标看,在装备制造业的七大类行业中河北省只有金属制品业的区位商大于1,专业化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而其他几个行业的区位商都低于1,专业化程度较低。 2 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装备制造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但目前河北省装备制造行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全行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5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在全国的占比仅有1.57%。在技术改进和技术引进的投入方面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省市也有一定差距。河北省目前只有1%~2%的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整体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15年左右。除长城汽车、天威保变、保定英利等少数几家企业研发中心能够达到国家水平外,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主要产品技术多数从外部引进,尚未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3 与装备制造业密切关联的生产业增长能力不强

建设有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必须实现其在价值链中由低端向高端的攀升,而生产业的发展是奠定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基础。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制造环节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所耗用的时间和附加值是有限的,而与其相关的服务业,如金融、研发、设计、技术服务、物流、营销和品牌等环节才是高附加值的环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利润的89%来自服务业;IBM的服务业收入占总收入的75%。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制造环节的发展,而是包括制造环节及与其相关联的生产业的共同发展。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目前仍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生产部门,无论是产业外部的高端生产业,还是企业内部的服务链条都处于低水平状态,导致企业高产值、低利润的现象,这是当前提高其竞争力最主要的瓶颈之一。

3 加快提升河北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1 打造行业龙头,提升产业规模,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行业龙头的培育,是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首要和关键的一步。针对当前河北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的现状,打造行业龙头,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当务之急,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选择一批年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具有较强发展带动能力的装备制造企业,对其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成长为带动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二是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依托,围绕扩张产业、延伸产业链,打破部门和地域界限,协调和推进全省区域内重点企业强强联合,打造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在全国同行业具有引领地位、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行业龙头。比如,可以依托天威保变集团公司组建世界一流的输变电和新能源设备集团公司,依托长城汽车集团公司整合河北省其他汽车生产厂家,组建大型汽车生产集团等。 2 建设重点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中度,增强产业集聚发展能力

近年来国内外投资出现了不再单一向低成本方向转移,而是向产业群方向转移的趋势,产业集聚优势已逐渐替代低成本优势而成为影响资本流向的主导力量。针对当前河北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较低的现状,建设重点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是做大做强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的必然选择。在具体实施上,我们要充分发挥产业集聚雏形的初步优势,依托产业聚集区和装备产业制造基地,加快以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集聚,把优势产品生产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增强上、下游相关产业的配套能力,最终形成一批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创新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一是科学规划和统一协调各类产业聚集区和制造业基地的总体布局、发展规模、产业导向、功能区块、生态环保及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产业聚集区和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层次和管理服务水平。立足现有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特点,重点规划发展沿主干通道以及临港地区的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二是鼓励大企业、大项目及其他相关产业向产业聚集区和制造业基地集聚发展。着力建立和完善区域服务体系,促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区域集中,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三是着眼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注重产业配套,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引导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同大企业大集团建立密切的协作配套关系,提高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水平。如重点推进汽车关键零部件、能源装备关键零部件、船舶修造、工程装备、电气机械、环保设备、纺织机械及装备基础部件等配套产业集群的发展。 3 谋划和夯实产业发展增长点,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产业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项目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当前推动河北省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围绕重点领域,有所为有所不为,组织实施一批带动性强、示范效应大、对河北省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有重大提升作用、对行业整体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引导性项目,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加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未来一段时间内,面对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的现有基础和国内外对装备制造产品的战略性需求,综合考虑河北省产业发展的关联效应,谋求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的重点项目和新增长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大力发展钢铁装备项目;二是根据河北省实际,重点在具有优势和市场潜力的船舶与行业工程装备、风力发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煤炭装备、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制造领域,选择关键装备技术和自主创新项目,实现率先突破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生产业项目,做好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对接。积极支持骨干企业工程承包、系统集成、设备租赁、提供解决方案等增值服务项目的建设;鼓励企业进行产业链重组,开展非核心业务外包项目;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延伸研发、设计、营销、信息化服务等项目,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逐步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4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从当前来讲,增强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加快实施两大工程。

一是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专项工程。按照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方向,积极组织实施河北省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专项工程和装备制造业重点新产品开发专项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借“十二五”规划制定之际,加快组织规模以上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制订与之相匹配的技术进步五年计划,并纳入全省装备制造业重点技术改造专项计划和重点新产品开发专项计划,滚动实施,促进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全面升级。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工程。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全省装备制造业科技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的持续上升。具体来讲要支持企业争创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同时,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研发机构进行联合开发设计,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推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向国内尖端水平和国际水准靠拢。并积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和试验基地,探索建立推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新机制。加快发展区域性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5 完善政策支持,加强产业发展的外部保障

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在当前全国2/3以上的省、市、自治区都把装备制造业定为本地区支柱产业加以推动的背景下,政府的政策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就河北省来说,完善政策支持应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装备制造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投入直接影响其产品研发能力、自身装备水平和企业、行业的发展。为此,建议省财政在年度投资安排中设立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对重大技术装备研究开发、技术改造项目和重点企业给予扶持。同时要进一步拓宽装备制造企业发展融资渠道。如落实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对装备制造产业的信贷支持;有效发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等信用担保体系功能,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依托产业基地等产业集聚区,争取有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上市融资等。

二是制定和用好相关政策,扶持和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一方面,落实好国家、省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现行优惠政策。如国务院《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河北省“贯彻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意见”所提的政策支持等,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装备更新,调整产品结构,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另一方面,结合河北省实际,将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再向前推进一步,加快研究制定出针对装备制造业的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分别给予支持的政策内容。

三是加强政府引导和协调服务。一方面,成立专门的组织协调结构,负责研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定期产业导向目录,落实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等。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业行业协会建设,提高行业的自主管理和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