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风险产生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R2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089-02
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技术性的行业,而护理工作又是临床一线工作,不可避免的,护理风险事故时有发生。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病人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1]。随着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使通过护理风险管理来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成为目前临床护理工作者丞待解决的问题。利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分析护理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有效的管理和防范策略以减少,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是医院利用较低的成本,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有效方法。
1 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分析
按照事件发生是否由护士本身引起,将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1],直接原因是指护理风险由护士本身引起,间接原因是指风险事故由医院环境或其他部门引起。某院2006 年1 月~2007 年6 月各护理单元呈报的145 件护理风险事。件分析数据显示[1]由直接原因引起的护理风险事件占77.48%,间接原因引起的占22.52%。
1.1 直接原因引起的风险事件。
1.1.1 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服务质量差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或违反技术操作规程,出现各种错误,包括医嘱处理错误或遗漏,执行治疗护理出错;刺激性药物输注时渗漏,引起局部组织损伤,输液时液体内有絮状物或橡皮屑,特殊药物应用时剂量不准确;护士态度不端正,工作疏忽大意、敷衍了事,延误治疗或抢救时机;缺乏临床经验及正确判断能力 ,对各种抢救技巧技能掌握不好、操作生疏、相关知识缺乏宣教失误等;
1.1.2 给药错误:主要发生的原因是护士在执行医嘱和操作的时候没有认真执行“三查”“八对”制度;操作过程中存在有定势心理,缺乏与医生的沟通;药品混装,没有实行药品规范管理,使外包装,剂型相似的药品拿错用错;没有正确意识到本职业的高风险性,存在漠视和侥幸心理;护士职业素质不达标,没有较高的药品用法用量等常识;医嘱转抄、核对及执行等操作步骤较多,较杂乱。
1.1.3 病情观察缺陷:对病人的病情了解不够,不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观感受;过分依赖机器显示数据,临床经验不足,存在思维定势,缺乏对疾病变化的预见性,对病人病情不能做出正确评估,处理不当;工作较繁杂,护理巡视次数不够。
1.1.4 沟通欠缺:整体护理得不到充分的实施,单纯的因执行医嘱而操作,缺乏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态度冷漠,言语不当,没有尽到相关的告知义务,使得相关护理管理制度和健康教育不能顺利进行,病人没有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
1.1.5 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者缺乏科学管理知识和经验,风险意识淡漠导致质量管理不佳,不仅是发生纠纷和事故的主要原因,也是对病人安全的最大威胁[2]。目前管理中存在最普遍的问题是岗位设置不合理,护士配备不足,与工作量不成正比。临床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疲惫状态,护士严格遵循常规制度工作的人力、精力得不到保障 ,少数护士由于过度疲劳,身心疲惫,产生厌烦心理,工作状态不佳;基础护理落实率低,一些工作流程被简化 ,使得护理服务质量下降,病人的认同感下降。另外,诊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危重病人的增加,使护理工作的难度加大。其次,管理不科学,风险事件处理不当。管理者对风险事件,不去找原因以防范类似的事件发生,只是一味地重罚、追究当事人的过失和责任,其结果一是造成人心惶惶,加重护士的压力,二是不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了免于受罚,护士相互推卸责任,不利于内部团结和发扬团队精神, 三是会导致护士为了避免出错,能少做就决不多做,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下降。
1.1.6 其他:由于在收集病人资料过程中的信息来源不同,致医、护对病人的病情记录不相符,医嘱开具时间与护士执行时间不相符,医护间对护理级别的界定不一,滥用口头医嘱过后补漏,病人病情变化时医护应答不及时[3];标本错误,随着医疗技术检验水平的提高,需要由护士采集的标本较以前多,就很有可能在核对,采集,分送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现差错;投诉,主要是因为护士自身的态度和言语不当引起;人员管理制度不健全,随着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合同制护士大量增加,实习护士,新毕业生,进修护士流动加大,使得护理职业的多种规章制度未能得到有效实施,可能导致风险事件发生而不能落实到具体的人员上[4]。
1.2 间接原因引起的风险事件。
1.2.1 药物性因素 用药不当,药物配伍不当都可能给患者带来伤害,造成药源性疾病,造成不良后果。
1.2.2 医院环境及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护理设施不安全是发生最多的风险事件,还有保安问题、皮肤损伤、摔伤以及环境污染和交通问题。如医疗护理仪器维护、检修是否及时,设备状态是否完好,一次性物品的质量、消毒液及消毒灭菌设施的安全度有无保障,供电、供氧情况及食品有无污染,洗手间的扶手、呼叫系统、通风状况及热水器的性能情况,病房地板干净和平滑与否、光线、噪音、病人使用的物品拿用是否方便。在医院系统中,医疗设备运行及医疗服务室一个动态过程,所有人员的操作都存在风险,如果管理者疏忽大意,要求不严,管理不当,对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未及时采取措施或措施不当,不仅给患者带来损害,也给医务人员带来危害。
1.2.3 患者和社会因素:病人的病情严重、特殊、复杂或目前人类对该疾病的无能为力,当因病人或家属的相关知识有限,又对医护人员有过高的期望时,往往会误认为是医疗护理行为不当或医疗措施不得力而引起纠纷。病人心理不良,在出现健康问题后很容易出现认知与情感的心理危机,如没有及时得到护理人员的有效心理支持易产生纠纷,可视为病人自身的风险因素;另一方面,公众对医院的关注逐渐增加,新闻媒体热衷于对医疗纠纷的报道,又由于某些媒体工作者医学知识欠缺,导致报道的片面性,诱发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危机,甚至激化医患矛盾。
2 护理风险事件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程序,是对现有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实际上是把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风险事件前的积极预防[5]
2.1 护理风险管理程序。
2.1.1 护理风险的识别:护理风险识别[6]就是指我们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的文件,对现有的临床资料及未发生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的过程。护理风险识别考研通过三种方法进行。第一种,就以往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临床资料进行全过程分析,归纳总结发生风险事件的高危科室,高危时段及高危人群,据调查[7],高危科室分布于外科,内科,产科,急诊科。高危时段一般是交接班时,夜班时。高危人群是指低年资护士,轮转护士,进修护士和护生,需对上述环节进行重点预防;第二种,就潜在的风险事件进行流程分析,确定发生护理风险的高危环节,加强质量控制;第三种,调查及报告表,大多数医院的管理制度中,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通常与个人和科室的奖金绩效挂钩,就可能导致有的科室漏报隐瞒部分已发生的风险事件,但就如法律的作用是预防犯罪而不是惩罚犯罪一样,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是预防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要鼓励工作者积极填写调查及报告表,确保风险事故识别的全面性。
2.1.2 护理风险的评价 护理风险评价是对已发生的或潜在的风险事件进行危险程度,发生可能性,发生概率,损失程度及危害程度的量度分析和描述[8]。风险评价一般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来完成,其中期望值和标准差是描述某个特定风险损失概率风险损失概率分布特征的重要指标,一般频率、幅度小的损失标准差小,频率低、幅度大的损失标准差大[8].通过护理风险评价,使管理者有效加强重点环节的管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最大限度提高医院效益。
2.1.3 护理风险的处理 是对护理风险事故进行了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处理的意见和措施,对于潜在危险,可以进行风险预防,了解护理风险的现状,风险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加强护理风险教育,护理风险预案的制定和演习等;对于已经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就采用风险处置方法,李亚洁、张立颖等将风险处置方法分为风险滞留和风险转移,医疗机构将风险事件产生的损失和责任自我承担和消化,称为风险滞留;将风险责任转移给其他机构,如保险公司或是整个医疗行业机构,称为风险转移。另外,还包括相关管理者所做的法律应付准备,妥善保管,按要求封存患者相关资料,因此,就要求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规范护理文件的书写,不得杜撰,涂改和漏记。
2.2 护理风险防范策略。
2.2.1 建立理想的风险管理环境 要养成严谨的护理工作作风,日常工作中互相监督,互相指导,要克服冷漠,轻视,侥幸等应对风险事件的不良心理;建立护理风险事件预案,指导护士正确识别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发生时应该采取的紧急措施[10],提供护士的心理安全保障,减少高危风险的发生和风险发生时,最大限度减少病人的伤害和医院的损失,保障护士自身和病人的安全。
2.2.2 设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理部组织临床经验较丰富的科室护士长设立风险管理小组,定期到各临床科室对护理操作,护理记录及护理环境进行检查,纠正和规范各环节的不足和差错;根据调查表和科室风险事件报告,精确地对具体风险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价,总结出高危事件,高危环节和高危人群,重点管理,并制定院内统一标准操作手册,由各科护士长带领学习,保证落实;管理小组要建立直线式信息反应系统,对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要做出快速反应,妥善处理,最大程度减轻事件对患者及当事人的影响[3]。
2.2.3 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护理部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制定符合医院具体情况的相关规定制度,如《病区安全管理制度》,《病区药品管理制度》,《节假日护理安全制度》,《护理安全责任制制度》等[4]。目的在于:第一,为整个医院的护理管理提供统一的标准,将细化,具体化的制度体现在各种护理工作中,约束护士的行为;第二,在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后的处理环节上,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指导风险事件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2.4 加强教育由护理部或各科室定期进行教育培训,特别是高危人群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护士对自身的认识,法律的认识和对风险事件的识别和防范等,护士自身的认识是指护士通过对自己性格和能力的分析是否适应现在的工作岗位,如粗心,情绪化等心理素 质是不适应护士的工作需求的,是需要改进的,除此之外,作为一名临床护士,还需要有相关科室常见病的病理生理和药理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法律的认识是指要在对我国普通法的了解基础上,熟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关内容,掌握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由此对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哪些事件,哪些环节容易出现护理风险,做到心中有数,有效预防。
2.2.5 规范护理行为护理工作是一项特殊,繁琐的工作,现在许多护士的工作趋于机械化,加之繁重的工作任务,不规范的护理行为的发生难以避免,因此,要提倡整体护理,其优点在于:第一,充分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疾病和心理状态等特征,准确记录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有效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第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感和同情心,自觉规范护理操作。除此之外,还可以定期进行护理技能操作培训和考核,并根据考核是否合格,适当与个人的绩效奖金挂钩,勉励大家积极主动的熟练各项操作。
3 小结
护理风险存在于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除上述内容外,还有许多未知的危险相关因素,因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侵入性和局限性,护理风险不可避免,但是并不意味着护理风险防不胜防,最重要的是,本着白衣天使的使命,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全方位为病人着想,才能有效的将消极处理变为积极预防。
参考文献
[1] 张秀华 胡 霞 .临床护理风险原因分析与管理对策[J]. 当代医学,2008,143(6):117
[2] 陈梅芳朱丹.全面认识临床护理风险原因以增强医疗安全[J].现代护理.2006,12(19):1781
[3] 付菊.护理风险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2):146
[4] 刘会领.护理风险相关因素和防范措施[J].当代护士,2008,(12):9
[5] 苗青. 风险管理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J].兵团医学,2005,(02):63
[6] 缪薇菁. 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
[7] 李晓惠 邹晓清. 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2005,40(5):375
[8] 孙玫 杨翠芳. 护理风险管理概述[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02):28
[9] 李亚洁张立颖李瑛.李利 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8
1.1对象
我院呼吸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3个月共收治患者156例,年龄27~76岁、平均年龄54.2岁,其中痰窒息危险者38人、易跌倒者66人、难免压疮高危者36人、应用化疗药物治疗16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3个月共收治患者160例,年龄31~82岁、平均年龄57.3岁,其中痰窒息危险者32人、易跌倒者68人、难免压疮高危者33人、应用化疗药物治疗19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护理内容包括病情观察、药物护理、健康宣教等以疾病治疗为主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总结护理风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方法如下。
1.2.1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分析呼吸科以往发生风险事件的主要原因、风险因素,包括患者因素、药物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环境因素等,拟定护理风险管理项目,包括痰窒息、跌倒、难免压疮等3项,再根据风险等级将上述项目制作成醒目的“星级”标志标示于护士站墙壁上,以达到直观提醒的作用。
1.2.2预防措施的制定与落实
在呼吸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全面实施流程化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健全护理风险机制。设置风险项目管理专员,对风险管理预防制度的落实进行全程追踪评价。患者从入院开始,护理风险管理即贯穿始终,对患者病情变化所致的潜在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及时规避。例如痰多的患者要加强痰鸣音听诊,一旦发现痰多无法咳出时要及时吸痰;易跌倒人群要加强个人防护,保证病服合体,防止牵绊跌倒;患者可强制要求其使用减压贴以防止压疮。一旦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分析原因,采取及时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如发现护理人员出现人为的差错,护士长要进行引导、帮助,与护士一起根据风险管理制度对原因进行分析,及时采取对策以预防、纠正差错。
1.2.3及时跟踪评价管理效果
每项风险管理项目均由管理专员建立活动记录表,记录对高危人群实施的预防措施。活动表的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患者姓名、采取措施、实施效果等。为保证风险管理效果评估的动态性与时效性,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张贴在护士站的公示板;如果发生护理风险,要在当月护理安全工作例会中进行讨论,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将其作为次月的改进重点进行监督。请患者及其家属参与管理效果评价,制定患者满意调查表,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防范意识、健康宣教等4大项,每大项25个小项,每项1分,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越高。90~100分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满意,≤69分为不满意,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将调查结果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行两组间率的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呼吸科护理风险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因素:本组研究资料中患者多为老年人,通常合并其它疾病,具有病因复杂、病情发展快、突况多等特点,容易发生各种意外情况,增加护理风险,稍有疏忽极有可能引起纠纷。而有些患者及家属对医疗行为期望值过高,对医疗知识了解程度又不够,易造成医疗纠纷。有些患者对治疗行为的依从性不高,担心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费用过多,这类经济问题也是导致患者无法及时救治的原因之一。
(2)护理人员因素:由于呼吸科患者有病情复杂、突况多的特点,一些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全面或经验不足,对患者的病情变化不了解,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增加了护理风险。一些护理人员在书写护理记录时存在错漏、记录不及时、与医生记录不符等问题,为后续的医疗纠纷埋下风险隐患;在管理方面,科室护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物品配备不足、护理相关费用有误等也会增加护理风险。
(3)环境因素:科室本身的基础设施、环境布局等存在不安全因素,例如地面湿滑易导致患者跌伤,或者患者无法自理生活但病床未设置护栏导致坠床等;病区无法保持安静,对患者的休息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其预后等。
护理风险是指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因不确定因素导致患者受伤或死亡的情况。血液内科涉及的疾病种类多,病症产生的症状相对复杂,这就对与患者进行直接接触的护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血液内科护理中面临的风险,找出应对策略,以期规避护理风险造成的损失,确保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护理服务。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院内100位血液内科患者和20位医护人员为数据样本,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为20―70岁。医护人员中医生6名,护士14名,男性8名,女性12名。患者中血液性疾病占86.5%,非血液性疾病占13.5%。以上临床资料完整,输注过程均在本院内完成。
1.2 方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本院2015年3月~2017年2月护理风险事件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为本院医护人员及患者,问卷包括护理人员专业及实践能力、医护人员对医院制度认知、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等内容。其中向患者发放100份,医护人员发放问卷2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100%。
2.结果
本次调查,有2例为因血液内科护理人员失误造成护理风险发生,有2例为医院管理层面造成护理风险发生,有1例为患者自身原因造成护理风险发生。患者及家属对血液内科护理人员满意度调查显示28例(%)为非常满意,46例(%)为非常满意,20例(%)为一般,6例(%)为不满意。患者对医院医疗环境满意度调查显示21例(%)为非常满意,53例(%)为满意,19例(%)为一般,7例(%)为不满意。
3.讨论
3.1 血液内科护理存在的风险原因分析
3.1.1 护理人员问题。护理人员是参与血液内科患者救治的直接人员,护理人员自身出现的问题是造成护理风险的关键原因。由于部分护理人员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足,实践操作经验匮乏,本院出现了护理人员在突然情况出现时无法有效处理,进而延缓了患者的救治时间的情况。护理人员的业务素养不够,对先进抢救仪器设备的使用流程不熟悉,造成操作失误现象出现,进而提高了护理风险。由于工作疏忽、沟通不畅等问题,护理人员没有及时提醒化疗后的患者易出现眩晕情况,导致患者在无人看管的时候眩晕摔倒,造成严重伤害。
3.1.2 医院层面问题。医院管理中应急措施采取不及时是造成护理风险的原因之一,出现停水停电等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当血液内科在进行护理任务时,存在仪器设备断电后无法使用,而缺乏备用仪器可使用等问题,这将严重影响护理质量。医院层面还存在地板防滑程度不够、病房物品摆放不合理等造成血液内科护理风险的问题。
3.1.3 患者自身问题。医患问题是当前收到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血液内科的患者多存在情绪焦虑、心理负担重等消极意识,这是造成护理风险的关键因素,此时医患之间发生信任危机将造成患者不配合护理人员工作,产生护理风险。血液性疾病需要治疗的时间较长,产生的费用高,当低收入患者的病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时,将面临医疗纠纷。
3.2 血液内科护理的风险应对策略分析
3.2.1 提升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从护理人员角度出发,应对护理风险需要提升其风险防范意识。通过专业知识讲座、邀请专家来院授课等方式提高血液内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有针对性的进行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要求每位护理人员掌握血液内科专业的护理技术,例如:化疗血管选择、药物反应、静脉置管护理等知识,进行定期的考核,检查护理人员的掌握情况,考核通过人员才可进行临床护理[1]。提高血液内科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在面对日常护理中出现的风险事故可以从容的运用所学知识应对。选择优秀的护理人员进行经验分享。强化护理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在实际岗位中勇于面对血液内科护理存在的风险。学习风险管理知识,明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对患者风险的预见能力。
3.2.2 健全医院的风险管理制度。基于医院角度,建立健全的医院风险管理制度对防范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在风险管理制度的指导下,医院需要加强对血液内科护理人员的监管,从源头上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针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认真负责情况,给予相对的惩罚和教育,端正血液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由医院组织管理培训,并进行月度、季度和年度考核,以达到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的目的。建立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应急预案,发生停电停水和备用设备无法使用情况是,及时补救,使得护理工作顺利进行。减少资源浪费现象,避免血液内科o理的交叉感染。提高病房管理的重视程度,严格控制家属的探病和陪护时间,及时进行清扫和消毒,设置防滑标志,合理摆放病房中的物品,保证血液内科患者在良好的环境中康复。
3.2.3 增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血液内科护理人员增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是有效避免医疗纠纷的一大措施。了解血液内科患者的内心思想活动,在进行护理工作过程中明确患者的主体地位,及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普及血液内科相关病症的护理知识,讲述相关病症的成功案例,共同为患者康复制定计划通过必要的人文关怀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提升患者康复的自信心,并促使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以此提升患者满意度。保护血液内科患者隐私,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由于治疗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确保其享有知情权[2]。耐心且及时告知患者病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进而有效缓解血液内科护理风险造成的损失。人文关怀还体现在关心患者病症相关收费检查,为患者提供消费清单,解释其中患者不明白的项目,有效避免医疗纠纷出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生儿科;护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新生儿科是整个医院中护理风险很高的科室,患儿年龄特殊,无家属陪护,从进入新生儿科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中所有操作均由护理人员进行,在护理操作的每个环节都潜伏风险。本文试图通过对新生儿科病房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提出相应防范措施。
1 新生儿科存在的主要风险
新生儿科存在的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表象风险,也就是已经显示出来或稍加观察即能发现的风险,此类风险易于及时发现并消除,另一类是潜在风险,也就是不易被人发现或根本无法发现的风险,此类风险相对于外露风险,所能造成的危害结果更大。
1.1表象风险
1.1.1 体质风险。新生儿科的患儿都是从刚出生到XX天,正常情况下,最大不会超多XXX,尚不会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状况,患儿本身的体质孱弱,患病后身体机能差,使得病情变化迅速。这就对护士的观察能力及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护理的风险。如果护士不能及时发现患儿的病况变化,很可能会导致患儿病情恶化,甚至导致患儿死亡。
1.1.2 感染风险。新生儿科危重病人多,加之患儿自身免疫力低下,在当下病房紧张,床位之间间距较小的现状下,不同疾病患儿混住造成了易感人群的高度密集。护理人员的双手在传播病原体上起着重要作用,一旦清洁不到位,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另一方面,医疗用品、医疗器械消毒不到位,也极易造成获得性感染的发生。
1.1.3 损伤风险。由于新生儿科患儿皮肤薄嫩,极易发生皮肤压伤性红臀。输液时高浓度液体对血管及周围组织有一定的刺激以及外渗致使局部皮肤坏死。因称重、沐浴、摄片、吸痰等治疗环节使患儿脱离氧环境导致难以逆转的低氧,时间一旦没有控制好,严重的可能引起脑损害。
1.2 潜在风险
1.2.1 人员风险。由于新生儿科护理工作量大、护士劳动强度强、护士工作紧张、压力大、高体力付出,加上过快的人员更新,以及对于新仪器、新设备使用知识的缺乏,使得护理人员整体水平不稳定,技术不够,经验不足,在工作中容易造成患儿发生危险。
1.2.2文书风险。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和所采取的护理措施的文书。书写护理记录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客观真实地反映患儿的病情变化,但由于护理人员人手不足,忙于应付,使得书写记录不全面、不规范,出现漏记或错记的情况,从而影响对患儿的进一步治疗措施的制定。
2 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风险的存在容易造成工作的失误,甚至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在新生儿科的护理工作中必须予以消除。首先必须对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消除风险的方法。
2.1 医院及科室的不合理安排。院方对新生儿科护理人员的安排不尽合理, 护理人员配置不按床护比例或是岗位安排不明确、不合理等, 使得她们不能兼顾到患儿的各方面而导致护理风险的增加。另外管理层危机意识缺乏或管理方法不当,忽视了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也直接导致了护理风险的增加。
2.2 护理人员的素质与工作要求不适应。护理人员缺少必要的机会和时间去学习新技术、新仪器,同时加上年轻护士工作经验的缺乏,对新生儿生理特点不熟悉,在遇到异常情况时不能及时发现造成安全隐患。
2.3 夜班过多造成护理人员身心疲惫。由于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少,相比较其他科室而言,夜班更多,过多的夜班导致:①心理负荷过重。护士值夜班基本上是一人,夜间病人病情变化大及其他突发性事件等潜在性因素, 造成护士夜班工作量大、风险高。②强迫性担心。夜班责任重大,总担心事情出错,表现为不自信, 做过的事情重复检查或反复回忆,惟恐出错。③睡眠障碍。频繁的昼夜轮班扰乱了人体生物钟节律, 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体力恢复不足, 随着年龄的增长, 影响日趋明显。
3 风险应对方法及措施
3.1 完善并规范护理管理制度、优化工作流程。①护士长根据工作量的变化及时合理调配人员,防止护理人员忙中出错。②规范工作职责,修订各班工作流程,制订紧急风险预案等。③及时总结发生的缺陷事件,对每起缺陷事件认真总结,找出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3.2 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强化风险意识。针对临床先进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科室定期组织培训,确保相关人员全面掌握并熟悉仪器的操作事项。不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现有知识加强和巩固、新知识和新业务培训及考核。
3.3 改善新生儿科室的环境。医院由于业务用房有限,新生儿科的病房布局欠合理, 面积有限。应定期对新生儿科病房保持通风, 并对室区的环境质量进行每月一次的检测, 如果发现一项不合格项, 立即分析原因进行整改,并且定期对科室内的物品进行消毒,有效减少感染的风险。
护理风险在护理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随着患儿的逐年增多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护理工作的风险也在不断增高, 因此医院应该正确面对护理风险, 定期在新生儿科室内开展护理风险教育, 并且不断地完善护理管理和安全制度, 护理人员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 积极改善护患关系, 这样必定能不断提高科室的护理质量, 提升护理品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骨科护理风险因素;风险管理对策
骨科是个高风险的科室,预防和减少骨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是骨科护士长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骨科护理质量的保证,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它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降到最低的管理过程。把风险管理的方法应用于骨科护理中,客观评估风险的因素,落实风险管理的对策,可最大限度的预防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1骨科护理中风险因素的分析
1.1护士因素:由于低年资护士增多,临床经验不足,专科知识贫乏,协作精神差等因素都可能造成风险事件的发生。如护士在处理车祸、打架斗殴患者是,缺乏沟通的能力和技巧,难以应对患者和对方的问题,造成患者和家属的不满,导致护患纠纷。护士专业知识贫乏,对患者潜在的护理风险缺乏预见性,没有做好预防措施,导致坠床、管道滑脱、褥疮等事件发生。另外,护士自身法律意识薄弱,不注意护理文件书写中的法律问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重操作、轻记录的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风险隐患。
1.2患者因素:护理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护理工作正常开展离不开患者的密切配合与支持。骨科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心理承受能力差,产生恐慌、焦虑、暴躁、忧心忡忡等心理问题,对诊疗过程中的常规程序产生认知偏差。认为术前检查是增加医院收入,术前准备是故意拖延,而将怒气发泄给护士,如护士处理不当,易造成护患冲突。或者患者对部分只能达到功能复位的骨折期望过高,要求达到解剖复位,导致纠纷的发生。
1.3管理因素:护士长是骨科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对护理质量高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业务培训不到位,对不正规操作视而不见,对急救设备、物资管理不善,对护士缺乏职业素质和法制教育,以及护理人员配备不足、不合理等管理缺陷都是造成护理风险的重要因素。
2风险管理对策
2.1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2.1.1加强护士的业务素质: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技能,和高度的责任心,才能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才能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应对自如,防止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护士长要把护士业务素质的培养当作一项重要使命,常抓不懈,帮助护士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严谨、务实、慎独地工作作风。教育护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快乐工作,对自己负责,对患者的安全负责。
2.1.2增强护士法律意识:每月组织一次护理风险事件分析讨论会,对发生的风险事件不遮不掩,作为沉痛的教训,让护士了解事故的原因,诉讼程序,处理结果等,启发护士如何在工作中规避纠纷的发生。极大的促进了护士自觉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增强了护士的法律意识,使护士明确了“可为”及“不可为”的范畴。
2.1.3提高护士对骨科风险的识别能力:护理风险识别就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发生护理风险的常见原因。护士长对骨科主要风险及常见原因提出预防措施,要求所有护士熟练掌握,在临床护理中严格认真落实,提高护士识别骨科风险的能力,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2.2转移和规避风险:患者入院宣教、手术、麻醉、输血、以及一级护理巡视等等,由患者及家属签字,对预期和潜在的风险告知患者和家属,通过有效地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互相理解共同承担风险。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
2.3细节管理:确保重点时段、重点环节、重点人员、特殊病人的管理。重点时段是指交接班时间、午间值班、夜班、休息日、节假日,这些时段护士少,容易产生不满情绪而出差错。重点环节是术前、术后、危重抢救等较繁忙处理较多的环节。重点人员是指危重病人、手术病人、病情特殊变化的病人、新护士、进修实习护士、常出差错护士以及情绪不稳定的护士。特殊病人是指转科和转院的病人、有意见或医疗纠纷倾向的病人、领导关照的病人、同事的亲朋好友病人等。实践证明,这些人员身上往往存在不安全因素[1]。护士长要对重点时段和重点人员加强跟踪检查,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对手术病人佩戴腕带,对危重病人、手术病人、特殊病人进行床头交接班,建立一级护理巡视单,悬挂护理安全警示标记等措施,以保证了各个环节的细节工作,有效地预防了骨科风险的发生。
2.4健全骨科的应急预案:针对骨科突发事件、大型车祸事故多,建立了突发事件报告制度以及应急预案。组织培训急救演练,提高护士急救技能。对应急预案、心肺复苏、急救药物、设备使用熟练掌握。急救药物、设备专人管理,每天检查维护,每班交接,处于备用状态。
2.5重视护理记录书写:护理记录是发生护理纠纷时重要的法律文件,一旦发生护理纠纷,护理记录被封存,不能修改。因此护理记录必须遵照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的原则,认真进行书写。有问题随时记,病情有变化随时记,特殊检查、治疗,特殊用药、手术前后随时记。护士长每周进行一次护理记录检查,检查结果与绩效挂钩,奖惩分明,不断持续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
3小结
把风险管理应用于骨科护理工作中,通过对骨科风险因素的分析,有针对性的实施预防措施,有效地预防和规避风险,积极创建护理安全文化,确保患者在护理过程中获得身心安全。
护理风险通常是说在整个护理工作过程当中对探视者、医护者以及患者被投诉或者是损害等相关事件,是医院从事护理工作潜在以及明显具有的由医护人员承担的一切风险[1]。急诊科担负着整个医院的急救工作,是抢救危急重症病患的重要窗口,相比较其他的科室来说,急诊科更容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风险性也更高。所以必须加以有效的防范,从而减少护患矛盾的发生。
1急诊科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
1.1护理过程中因为患者因素所导致的风险基本上有疑难病症、突发病症以及病情危重等患者,这类患者病情较为复杂,不可预见。由于患者和患者家属缺乏必要相关的医学知识,结果经常对医护人员的工作产生怀疑,如果护理稍有不慎,就非常容易发生各类护患纠纷。
1.2由于护理服务人员种种因素而产生的各种护理风险
1.2.1由于护理服务人员的急诊意识欠缺而诱发的医疗风险 一般来说,急诊患者在进入医院以后,都非常希望能够得到有效并且及时的救治,若护理人员的动作缓慢,急诊处理不够及时,不能有效及时的救助患者,这样一来一旦患者的病情恶化,那么极容易发生医疗纠纷。
1.2.2由于医务人员急救经验不足引发的医疗风险目前医院中急诊科的护士年龄偏小,趋于年轻化,受到教育程度不同,护士之间的个人素质也各不相同[2]。对于低年资的护理人员,因为时常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加之存在对于患者病情的观察不很认真,其操作的技术不够熟练等问题,所以,在对患者实施抢救与就诊的过程中,经常会处理不当,这样就经常导致医护人员出现很多医疗风险。
1.2.3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因为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而出现的风险。急诊过程中,医护人员和患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接触的时间比较短,患者家属要求却十分高,因为部分医务人员言语生硬、态度冷淡,而且没有充分地重视患者以及其家属的各种选择权和参与权,从而造成患者和家属的严重不满,结果最终导致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1.2.4因为医务人员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从而引起的各种风险。 患者和其家属的维权意识相比于以往已经有了明显的增强,甚至会出现过度的维权[3]。而护理人员常常因为个人的素质方面的原因,其法律意识较为浅薄,所以经常忽视患者的本身权益,从而引发各类纠纷。
1.3组织管理因素引发的医疗风险。 缺乏安全保障制度、风险管理体系不全面、组织领导不得力、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例如因为各级护理人员急救设备的管理维护制度、危重患者的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三查七对制度、抢救制度、岗位职责落实不到位从而引发的风险。
1.4医院环境设施等因素诱发的风险 由于抢救物品不到位,或者抢救的仪器设备出现了各种故障,这一类因素都往往会严重地影响到急诊抢救工作的质量与效果[4]。此外,还有因为病房病床设施不佳或者地滑等各类因素所引发的风险。
2实施急诊护理风险有效管理的主要防范措施
2.1认真学习《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护士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内容,积极发现工作中的危险因素与薄弱环节,将各种隐患尽早地在萌芽状态消除。同时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风险处置预案,保证在风险发生时,能够及时应对。
2.2强化急诊意识,患者在就诊时,医务人员应该做到忙而不乱,达到准、急和稳的状态。急救时护士要冷静、沉着,也要达到快的标准要求。急救器械和药品以及物品,也必须要认真做到“四定三及时”,各种抢救仪器设备,必须在二十四小时都处于应急的状态,确保百分之百的完好率。
2.3要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并牢固树立“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不断地强化护理人员的各种风险意识。护理服务人员应当和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有效良好的沟通,针对鱼患者过激的言情,必须给予必要的疏导和解释,对于高风险的操作对患者要认真履行告知的义务,从而取得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密切配合与理解[5]。只有护理人员积极的为患者服务,和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最大程度避免医学纠纷等问题的发生。
2.4认真规范护理服务人员的护理文书的书写,对于所有的抢救记录都必须及时完成,准确记录[6]。特别是执行口头医嘱的更应该详细记录,记录要完整、客观、真实、准确、及时,不能随意对其进行涂改,若患者的病情出现加重,则一定要及时地通知患者家属,并签字为据。若患者拒绝进行治疗,则一定要说清楚患者原因,签字留据,以便于纠纷时获得证据。
关键词:心内科;护理管理;护理质量
0引言
心内科收治的大多是病情危重的患者,他们一般发病较急,病情复杂多变,对他们实施护理是比较重要的。若护士对患者护理不当,不仅对患者生命产生威胁,还会使护患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严重影响医院的声誉。本文将本院在心内科的住院患者应用风险管理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在2015年收治的心内科住院患者其中60例作为研究资料,其中,男性患者为40例,女性患者为20例。患者的年龄为32—74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5岁。全部患者都实施风险管理护理措施。
1.2方法
风险管理措施主要内容为:(1)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这是保证护理安全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根据本院的心内科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安全管理、意外处理等制度,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2)提升护士的业务水平,要不断提高护士的综合素养和技能,要对风险管理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使护士深刻的掌握核心技能,要随时保持应急的状态,医院要定期对护士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若有问题产生要及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及时进行解决,这样护士的服务能力提高了,护理质量显著的提升了。(3)开展定期风险护理培训,使护士对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有所提高,拓展护士的知识面,完善护士的知识结构,针对心内科护理的风险因素,护士要进行及时的分析,并及时找出潜在的风险,使护士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4)和谐护患关系,护士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护士要掌握科学的护理技巧,多安慰患者、鼓励患者,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预防危险事件的发生。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进行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经χ2进行检验。
2结果
结果为:与实施风险管理之前比较,患者的投诉率和护理差错发生率在实施后都显著的降低了,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都显著的提高了,在病区管理、服务态度与规范性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就表明:在心内科为患者实施风险管理之后,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有效的提高了,经过相关的培训与学习,护士的业务技能熟练了,面对风险事件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使护患沟通更加的畅通了,产生的医疗纠纷明显减少[1,2]。
3讨论
心内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心内科收治的患者大多是病情危急、复杂的,患者的病情变化快,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心内科也是比较容易发生安全隐患的科室,对患者的疾病治疗是不利的。心内科发生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为:一些护士的法律意识不强,在护理中不认真履行“三查七对”原则,不按照相关的护理规范进行操作,还有的就是护士的操作技术不娴熟,或是护士的主观因素造成风险事件的发生。一些护士对与护患沟通的重要意义没有清楚的认识,平时不与患者进行交流,或是和患者说话的态度不好,语气生硬,进而产生护患纠纷。因此,将风险管理应用于心内科临床护理中意义是重大的,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风险管理主要指的是对临床实践中的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处理、评价,降低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和谐护患关系[3]。本文我们对本院收治的心内科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的一般资料,对这些患者我们实施了风险管理措施,对本科的护士进行了相关的培训指导,让他们具备较全面的风险管理知识与意识,然后他们就可以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去为患者服务,还有就是护士注重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在平时的工作中多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态度要和蔼,语言要和气,让患者感受到温暖的力量,护士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让患者信任护士,积极的配合治疗与护理,从而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率。我们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的结果为:护士在为患者实施了护理风险管理之后,患者对护士的投诉率和护士发生的护理差错几率都显著的降低了。这就使得护理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患者得到了全面的护理。此外,在病区管理、护士的服务态度、服务规范与患者的满意度等方面,实施风险管理之后比实施前要高了许多,护士的服务态度有了较大的转变,面对风险的态度也有了较好的转变,患者对护士充满了信任,护患关系达到了和谐。通过本文的研究证实,在心内科疾病临床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能够取得较佳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艳.基层医院不安全易发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6):117.
[2]王德凤.护理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运用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09):80.
【关键词】 产科病房;常见风险;护理对策
产科护理不同于一般护理 , 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 相应风险程度也会随之不断增加。为调和护患纠纷 , 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水平 ,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制定实施了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 该制度主要针对护理工作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实施必要的管理措施 , 减少医疗事故出现。笔者选取本院于 2011年 8月到 2013年 5月施行风险管理制度后收治的 78例产妇, 其临床效果显著, 现将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于 2011年 8月到 2013年 5月施行风险管理制度后收治的 78例产妇 , 作为观察组 , 未施行风险管理制度之前收治的的 85例产妇 , 作为对照组。观察组 78例患者中 , 年龄为 22~35岁 , 平均年龄为 (28±1.2)岁 , 初产妇46例, 经产妇32例;对照组85例产妇中, 年龄为23~36岁 , 平均年龄为 (29±1.3)岁 , 初产妇 53例 , 经产妇 32例。产妇均为顺产, 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 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方法护理 , 给予患者常规的护理 , 开展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 , 尽量满足不同产妇不同要求。同时医护人员对产妇讲解相关分娩方法 , 指导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如何进行配合 , 让产妇了解分娩是一个健康、自然的过程。给予产妇一定的精神支持与安慰 , 使产妇发挥其最大潜力以及能力进行分娩 , 并与产妇进行沟通 , 及时应对分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观察组患者在风险管理制度下实施护理 , 具体方法为:由护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 具体由产科护士长进行负责管理。科室内设立风险管理小组 , 其中组长以及护士长加强组员掌握更为全面的产科信息 , 并定期召开安全管理会议 , 分析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 排除其中存在的隐患问题 , 并对之前护理经验进行总结 , 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采取预防性措施。且在出院前 , 对产妇以及家属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 统计两组患者出现风险事故的具体发生情况。
1. 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实施护理过程中 , 观察组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 且观察组产妇以及产妇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 P
3 讨论
在医院内 , 产科是一个高风险科室 , 其病房护理工作中一旦出现差错 , 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本院总结之前出现的风险事故以及分析现阶段内护理工作 , 并对其相关经验进行总结, 制定实施一整套完整的风险管理制度[1]
3. 1 产科病房风险事故出现的原因 ①在实施工作中 , 医护人员粗心大意 , 不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实行 , 在护理工作中不对产妇的基本信息进行准确核对 , 导致对产妇用药过程中出现差错 , 出现严重问题 , 而导致产妇以及产妇家属对护理工作不满意。②在护理工作中 , 医护人员行为规范 , 产科服务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 如护理人员行为不规范 , 而导致产妇以及产妇家属的不满。③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不强 , 护理(。)
产妇入院后 , 不能与产妇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 不能准确评估产妇各项基本情况, 导致护理工作中出现风险问题[2]。
3. 2 护理对策 ①医护人员在实施护理工作中 , 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实施操作 , 完善相关制度 , 并对护士护理水平进行考核 , 并对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整修订 , 强化对护理工作的监督。同时给予产妇一定的宣教 , 对产妇的情况进行严格核对, 护士以及护理组长对医护人员的操作行为进行监督 , 并及时纠正其中出现的违规现象。②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 , 强化其法律意识。定期考核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以及理论水平 , 多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 , 对于其中不当措施进行及时纠正, 给予医护人员法律知识方面的培训[3]。
由此可见 , 在产科病房护理工作中 , 针对风险产生原因实施有针对性护理 , 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 , 提高护理满意度 , 减少护患纠纷出现。
参考文献
[1]潘峰 .探讨产科病房护理中的风险及护理对策 .中国民康医学 , 2013,25(8):115-116..
中化二建集团医院急诊科,山西太原 030021
[摘要] 目的 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通过对2012年2月—2014年2月来该院治疗的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追踪护理,详细了解患者诊疗、护理过程中的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进而提出提高护理质量的措施。结果 针对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后,护理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结论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
[
关键词 ] 心内科;风险因素;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087-02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且由于引发病情变化的因素很多,具有突发性和多变性的特点,致死致残率较高。患者病情的突然恶化常常超出医护人员的意料之外,因此心血管疾病的整个诊疗、护理过程都存在很多风险。易导致因护理不当而产生的医患纠纷,给患者和医院都带来严重损失。所以加强对心血管疾病护理质量的研究,提高护理质量是否必要。该研究就以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让入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追踪护理为切入点,发现其中影响护理质量的印象,并进行及时处理,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350例为研究案例,其中冠心病患者236例;心肌梗死患者79例;心肌梗死患者35例。将3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
1.2方法
采用追踪护理法法,分析整个诊疗过程中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并对之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提出提高护理质量的对策。
1.3数据分析与结果
通过对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分析,总结并制定实施科学的护理措施后,采用自制的《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让患者给予评分。经统计治疗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率达94.8%,对照组满意率为81.1%。治疗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达到了维护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的目标。见表1。
2 影响心内科护理质量的因素分析
2.1患者因素
经过分析发现,患者因素是心内科护理中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①心内科疾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年龄较大、体质较弱,发病后机体能力、免疫力等下降严重。而且中老年患者一般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疾病;②患者对健康知识、病变常识等了解较少,对医疗护理的配合度不高,依从性差;③由于心内科疾病致死致残率较高且容易反复,对患者和家属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加之缺乏一定的护理常识,对患者的治疗存在很消极的影响。
2.2医护人员因素
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都离不开护理人员的积极参与。因此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等因素是影响心内科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①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足。心血管疾病具有突发性和多变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留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如果责任意识不强,则会导致严重的责任风险;②业务水平不高。心内科疾病种类多,护理工作较为繁重。但是由于许多护士的业务水平不高和应急能力较差,加上很多护士缺乏护理经验,遇到病情突变的患者往往束手无策或者等抢救器械操作不熟练、不规范等,将会直接危及患者生命;③职业素养,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接触机会较多,如果不能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或者沟通不当,态度生硬。一旦患者出现情况,就十分容易出现医患纠纷。
2.3药物及器械因素
心血管内科疾病种类繁多,患者诊疗过程中用到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也较多。因此药物和器械是产生护理风险的另一原因。①心内科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其诊疗过程中用药的复杂性,尤其是中老年人对药性敏感,用药过程稍有疏忽就会导致医疗问题;②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对于新的器械护理人员肯定存在操作不熟练的问题,新器械、新技术的普及也成为了潜在的护理风险。
2.4医护环境因素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各项医疗资源日趋紧张。护理环境逐步发展成为影响护理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①医院硬件设施老化、布局不当等。给护理质量的提高带来诸多不便;②老年患者的不断增加,病床的周转速度快,势必带来各项影响患者的风险因素,例如环境卫生、地面湿滑等原因导致的患者感染、摔跤等威胁。
3提高心内科护理质量的对策
3.1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综合水平
做好护理工作,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护理安全。最重要的是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针对护理经验不足的人员。培训内容应该包括业务培训、护理礼仪、责任意识、应急能力等。对与引进的新器械、新技术应通过及时培训,确保护理人员在日常或者急救中能够熟练使用。在护理礼仪中要重点培训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等,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责任意识的培训,就是要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时刻观察、分析患者病情的能力。做到风险意识时时有,防范重点无遗漏,时刻掌握患者病情的变化,将护理风险降到最低。
3.2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病房管理
患者入院后日常起居都在病房完成,病房的环境卫生等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情况。因此必须强化对病房的管理。具体可以从改善卫生环境和严格物品放置进行。①对保洁人员进行风险培训,使其了解病房卫生、地面清洁、干燥对患者的重要性。做到一床一巾,一桌一抹布,保持床单清洁,干净,每天定时开窗通风;②对病房内物品分类放置,消毒的物品应悬挂,避免交叉感染。
3.3加强对药品和器械的管理
药物与器械引起的护理风险属于外在的因素,关键还在于人的管理上。要求护理人员对心内科病患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熟知,了解其药性、作用、禁忌症等。配置新药必须查看禁忌表,对与患者用药时间、用药方法、药量必须保证准确无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进而减少护理人员工作的风险。对于医疗器械的管理,首先要做到熟练操作,设备消毒灭菌有效,定位放置齐全完备。并设专人管理,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操作演练,保障抢救设备应急性良好。
3.4制定护理风险应急预案
心内科疾病突发性强,病情变化快。因此必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应急预案,才能将患者的风险降到最低。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例如针对心肌梗死患者制定突发猝死应急预案;还有患者跌倒应急预案;停电应急预案等。并组织各级护理人员、主治医师等参与演练,要求预案内人员熟练掌握。通过实操考试等检验人员的应急能力。确保突况能够顺利采取应急预案,严格按照预案进行,杜绝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
[
参考文献]
[1]甄锡云.心内科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3):693-694.
[2]刘艳霞.风险管理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1):265-266.
[3]张文.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0(1):137-138.
[4]袁敏.如何有效降低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5222-5233.
[5]王春艳.浅谈内科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求医问药,201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