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过程的规律范文

教学过程的规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过程的规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过程的规律

第1篇:教学过程的规律范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伟基础的科学,整个学习研究的过程室物理的精髓,探究的过程既是求知的过程,又是创新和实践的过程。初中物理学科的科学探究也具有上述探究的特征,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

一、利用学生经历,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初中学生,也有着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着无数熟悉而陌生,神奇而困惑的事与物。在他们的心目中,激荡着对很多事物的好奇,有着弄明白弄清楚的强烈愿望,有着对物理知识的企盼与渴求。在他们的生活空间里,存在着与物理相关的小到儿时的玩具,大到看见的汽车、轮船……无不闪烁着人类知识与智慧的光芒。在所处的自然环境中,时时经历着令人着迷而又神奇的自然现象,风、雨、雷、电的形成,绚丽的彩虹,飘忽的云雾,水中美丽的倒影……他们置身其中,鲜活灵动的思维在不断的涌动,只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触动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巧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兴趣,激发科学探究欲望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是问题情境创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好的问题情境,能够不断撞击学生心扉,启迪学生思维,使之受到强烈的震撼。在问题情景的设置中,应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用新颖的事例,超乎寻常的问题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进行“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教学时,设置这样一个情景:“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着一个50㎏的大钢球,一只蚂蚁能将它推动吗?”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后,有的说蚂蚁力气太小不能推动,有的说表面是光滑的能够推动,有的则是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思维的波浪此起彼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学生的直觉思维,利用有趣的小实验或差异性实验调动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在“大气压”教学时,教师可模仿气功大师的表演,演示“手掌吸碗”。在进行有关蒸发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作如下的吹气实验:第一次让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离口15㎝的地方,张大嘴慢慢地对手掌呵气,学生会感觉手“暖烘烘”的;第二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同样位置,先闭嘴,然后留条小缝,用力向手掌吹气,学生会感觉到手掌“凉飕飕”的。学生面对这些有趣的实验,倍感惊奇,教师可围绕实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

物理学科中的科学探究,是模仿物理学家群体在长期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有效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思维方式,即通常所说的科学思想方法。当代哲学认为科学探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些可辨的要素。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制定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等。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应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设。

三、发掘学生提问、猜想假设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牛顿也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可以说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能力,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用新观念、新方法组织实施物理科学探究中必须重视的一个关键点。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上,应让学生敢于发问,教师在适当时候结合教材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发明创造的事例,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不管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浅显,有疑必问;其次,在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事例,让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提出问题。在引导学生提问的同时,从学生实际出发,指导学生猜想与假设,学生由于经验、知识的限制,可能停留在问题的浅表层次,给出的猜想假设不能准确切入问题的实质,教师不能求全责备,应鼓励、扶持、帮助,或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小组讨论,最终促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猜想假设。

四、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第2篇:教学过程的规律范文

所谓自然性,是指在自然环境中自然变化所引起的自然行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它以系统优化思想为核心,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从整体上对教学过程进行最优化设计、控制和管理,使课堂教学诸任务、因素之间,有机结合,互相协调,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需“自然”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优化中实施控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目标,一个效益较高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学生、教材在一定时空环境中有序的组合,它以实施教学目标为主线,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情感为基础,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得到共同发展。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首先就是以课堂教学目标、环节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为依据,整体考虑,选择恰当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手段、形式、时间以及反馈矫正途径等,并把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知识、能力与情感同步发展的教学过程,把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教学过程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使教学过程的逻辑性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相统一。

二、课堂过程应“自然”

教学过程应“自然”,是“水到渠成”的教学。其特征就是常态、真实、不加修饰的教学,自然性教学就是教育教学的过程,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符合学科教学的规律,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符合教师自身特点,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法。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除了教学信息输入、加工和输出外,还应该具备信息反馈回路。教师在教学中还必须:①编制好便于学生自己学习,适合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和特点的教材。②要善于辅导,教师不是一味追求讲解,而是有效地咨询和辅导。③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材料。④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自己学习。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的基本的角色特征并没有改变,仍然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只是教师由传统的一味追求的讲授改变成学生学习的倡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咨询者。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不是不平等的权威关系和依赖关系,而是建立在师生双向参与、双向沟通、平等互助的关系之上,达成的人的尊严、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的“自然性”是教学理念的变革,如何使教学正确、科学并有价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与知识传授有机组合的外显行为是促使学生情感和认知协同发生变化的关键,教师应有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充分认识科学自然地教育过程。当反馈信息揭示出学生学习效果与期望教学目标有偏差时,教师就要通过调整、纠正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与期望目标相一致,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意识,使师生产生情感认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

第3篇:教学过程的规律范文

一、高中化学合作学习途径分析

1.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认识

学生在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始终是课堂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认知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了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2.积极运用情景化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的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实验和教学光盘,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手段进行充实,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去,并注意引导情境问题和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化学教学。

3.充分利用好各种辅助手段,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

教师不仅仅是只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还要根据化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高中的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化学教学,积极的研究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化学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辅助工具,致力于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全面的改革,摆脱原来传统的化学教学观念,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求合理的使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辅助化学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高中化学合作学习实践

1.初步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明确思考的方向和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重点,要求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于不是教学重点的内容,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对于元素周期表规律记忆,化学应用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而对于一些比较抽象和复杂的内容,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电池反应等内容需要教师精讲,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初步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积极进行互动学习

在互动教学过程中,互动要有针对性,在开始互动之前,教师要制定合适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其中小组互动是最好的互动方式。在讨论过程中,方法也是多样性的,对于某一个重点和难点,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和发言,实现不同观点和意见的碰撞,最后教师将讨论内容进行总结。教师通过各个小组之间的互动教学,及时的发展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实现小组成员之间情感、知识的鼓励和融合,促进学生全面进步。

3.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交流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教师提前给出探讨的问题,要求每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给出答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针对某一个规律让学生自己总结,例如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电子得失的规律,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最终能够得出“氧失升,还得降”的规律。最后小组汇报,教师要鼓励学生指出其他小组回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课堂全面活跃起来。

4.反馈和总结

教师在进行合作式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互动的过程和交流的结果,从整体上对本次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行判定。具体说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各个小组初步的学习情况,合作学习的态度以及交流过程中的贡献率,对每一个小组进行综合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改变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积极的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师要通过每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总体表现,决定是否还要做其他的安排。

第4篇:教学过程的规律范文

【论文摘要】 在学生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是重要的教学科目,并且数学思想和数学教学方法作为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认真地分析数学教学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本文就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分析与数学思想的培养进行浅显的分析和研究.

学生思维品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教学效果,学校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并且要认真地分析出数学教学的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分析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地设计一些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下观察、分析、猜想等思维活动,这样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掌握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

1. 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地设计情景模式,引导学生去观察问题,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球形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球状物体,像篮球、足球、排球等,不断地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球状物体的内在本质属性,使学生形成球的概念. 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的初中数学教学才能掌握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

2. 初中数学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而使教师掌握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如,学生在学习关于负数的相关知识时,首先要明白负数的概念, 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学生可以分析气温零上和零下,水位的上升和下降等现象了解正负数,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 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分析出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

3. 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猜想问题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地引导学生去猜想问题,从而使学生猜想出相关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圆的定义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而不是其他形状?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对问题进行推理,从而猜想到圆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完全相等的.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推理出圆的定义. 所以,无论初中数学教师怎样分析教学中的思维活动,都要通过实践去亲身体会,才能准确地了解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活动.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使学生能够认识数学知识和方法,理性地掌握数学规律.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1. 通过训练方法,培养数学思想

由于数学思想的内容较为丰富,方法的难易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分层次渗透,通过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教师可以分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当底数和指数为具体数的同底数幂的运算方法,使学生能够归纳出一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应用一般方法进行具体的运算. 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归纳和演绎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养成数学思想.

2. 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思想方法体系

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才能使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地应用类比方法,学生在学习一次函数时,可以用乘法公式进行类比;学生在学次函数时,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和系数性质进行类比. 学生通过反复地应用类比方法,能够熟练地掌握类比方法,养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3. 符号化思想和化归思想的培养

符号化是初中代数中重要的数学思想.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引进字母的意义,以有理数为例,可以通过两个不同意义的数说明“+”与“-”所表示的两种相反的量的意义.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符号化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平方差公式等乘法公式,将符号化的鲜明特点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符号化产生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思想.

化归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将数学问题化解和归纳为几个较为简单的问题. 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时应该让学生掌握纵向化归和横向化归思路. 纵向化归思路是将问题看成是一组相互关联的小问题,并且根据各个问题的联系,逐个破解. 横向化归思路是将问题转变为相互独立的小问题再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三、结 语

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分析与教学思想的培养的分析和研究,能够使教师掌握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规律,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黄家超.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58.

第5篇:教学过程的规律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数学思想方法 渗透策略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思想及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实际需求,因此,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使教学得到更好发展,应当改变以往教学方法及模式,使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而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学习具有很大帮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理解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从而选择有效方式及策略合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能力均能得到有效提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分析

当前数学新课标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具有十分明确的要求,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就是真正落实新课标相关要求。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核心内容,认识数学知识内容本质即认识数学方法及相关规律。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使新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得到真正落实,不但要熟练掌握数学教材中相关知识体系,还要掌握其中包括的相关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渗透数学思想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解题思路,对教学内容加深理解及记忆。另外,通过对教学方法进行灵活运用,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有效提升。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素养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使正确数学理念得以形成,通过合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可使自身知识面不断得以扩展,可使自身纵向掌握数学知识,对学生数学能力提高十分有利,在学生数学素养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策略

1.在课前预习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课前预习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其自主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应当对学生预习这一阶段进行充分利用,从而使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得以真正实现。

对于明显蕴含数学思想的一些课程内容,教师应当加强重视,给予学生一定时间使其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可设定一定目标,使学生将教师设定的预习要求作为入手点,探索相关数学思想。比如,数学中的分类思想,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多内容学习过程中均会应用分类思想。比如,在对三角形及圆形等图形相关课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对数学分类思想进行学习,可依据教材将这些图形基本特点对学生进行讲解,同时应当举例,使学生基本认识图形特点,之后可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从实际生活中寻找一些相关实例,并且对这些例子进行分类,这一过程中属于分类思想的初级体现,可使学生在心理上了解依据图形不同特点对其进行归纳及分类,从而使分类思想的渗透得以真正实现。

2.在实践操作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对于数学知识而言,很多相对而言都比较抽象,有些抽象知识可利用图形将其表现出来,并且可将具体实践内容加入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更好地解释数学知识,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渗透相关数学思想。比如,在对规律认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便可利用具体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更好地认识规律。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对“规律”一词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对规律进行解答过程中教师可引入具体问题。比如,可向学生提问学校国旗杆下摆放花的特点,在提问之后,可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对摆放次序进行观察,这属于一种摆放规律,在学生对具体规律有所认识之后,学生做事情时依据一定规律进行,实行具体实践,从而对规律效应有充分认识。所以,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实现数学思想渗透。

3.通过加强生活体验更好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

为使学生更好地全面地理解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加强学生生活体验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具体实际生活中,对数学知识进行运用,才能更好实现学以致用,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知识都是以生活为来源的,比如,认识图形问题可对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进行锻炼,相关几何图形能够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通过具体实际体验,学生更好地利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以有效提升。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加强重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其更好地进行数学体验,使学生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思想,在此基础上对数学思想进行更好地运用,从而使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2-3]。

三、结语

在当前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增强,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教师应当积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将相关数学思想方法更好理解并掌握,在此基础上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合理利用,利用其解决相关数学问题,从而使自身能力得以有效提高,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9).

第6篇:教学过程的规律范文

函数图像法是用简单的物理语言来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函数图像本身蕴含着大量的物理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函数图像法来进行教学可以有效锻炼学生自身的提取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否获取函数图像中的信息将直接决定学生自身的物理成绩。从图像中提取准确信息的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加强函数图像法的应用有助于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比较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位置的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的关系的时候,通过函数图像法就可以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如图1就是对两者关系的概括。通过观察该函数图像我们就可以发现平均速度要小于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

二、通过函数图像可以反映变化规律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函数图像法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表达出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函数图像法的应用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方便掌握物理规律。过去对于物理规律的记忆主要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记忆的。应用函数图像法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函数图像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高中教学中有一个实验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那就是用挡板来挡住光滑斜面上的小球。而后把挡板由水平位置转到竖直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来了解作用在挡板和作用在斜面上的力是如何变化的。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根据三力必构成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这一规律来做出动态分析图。通过对动态分析图的深入分析便可最终得出作用在挡板上的力将会先减小后变大,而在斜面上的力则一直是在增大的。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教师通过函数图像法可以让学生更加轻松方便地掌握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今后应该加强对函数图像法的研究。

三、应用于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实验教学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做好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验教学中尤其是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合理应用函数图像法可以有效准确得出结论。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中,单凭数据是很难得出准确结论的,而通过描点做出图像就可以形象地展示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再对函数图像进行深入分析便可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函数图像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除了以上优点之外,还可以有效减少误差。这一点在测量电源电动势以及内阻的实验中表现的最为典型。在该试验中学生首先可以根据所测数据画出路段电压以及电流的图像,而后为了减小误差可以求出图像斜率。此时斜率就是电源内阻,图线与纵坐标之间的截矩就是电动势。通过这样图像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实验中数据误差问题。函数图像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四、函数图像法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7篇:教学过程的规律范文

1.教学内容美

初中数学教材内容中所包含的哲理、规律性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体现的价值,是学生的精神食粮,能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教师通过授课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想吸引学生和学生的思想形成共鸣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艺术美。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待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数的美、等式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可以说美术中的比例美也是数学中黄金分割的应用。数学的美无处不在,它构成了一个缤纷多彩的美的世界。初中数学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从教材中感受美并提炼美,进而帮助学生认识知识中的美。

2.教学结构美

教学结构美也是教学过程美,它体现在动态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是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美的特征的组合形式。教学过程具有的完整性、有序性和节奏性,是完美的教学过程结构必须具备的因素,是其美的核心体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包括大纲、课程、教材、仪器设备等因素,不同教师去使用、讲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原因在于教学艺术美的挖掘角度和教学结构的把握不同。教学结构美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结构完整,把教学过程涉及的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美

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方法采用是否得当,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美可以归结为“新、奇、特”。“新”是指新颖的形式,“奇”是指奇妙的方法,“特”是指特殊的事例。通过这些去教授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解决教与学中存在的矛盾。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运用新角度、新手段、新方法传授知识,运用幽默诙谐的手法创设教学情境、设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情感美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和爱好是一种与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知倾向性和活动倾向性。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善于利用丰富、纯洁而高尚的情感优势感动学生、影响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自己的情感,充分利用入情—动情—析情—移情的情感转移原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热情和关心、对知识的酷爱等,从而更好地接受教育,接受所学知识。

5.教学语言美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受很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的语言尤为重要。精当的教学语言、清晰的思路配合以生动的事例,可以使学生在语言产生的听觉效应下唤起表象和产生联想。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声调和多种表现形式,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6.教学节奏美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节奏的处理对教学效率影响很大。教学节奏美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快乐情绪。教学节奏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处理好教学中速度和强度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既要考虑到高效率扩大信息量,又要留有余地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二是教材内容的安排要详略得当,张弛有度,课堂讲授时此起彼伏,抑扬顿挫,节奏明快,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促进教学效率提高。

二、挖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美的策略

1.课堂教学艺术美要讲求实效性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独特的审美特性在于将美学和数学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并凸显教学效益。高效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初中数学教学艺术美要以高的教学效率为出发点,将审美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不能以损害教学质量和效益为前提。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美不是哗众取宠的花架子,要讲求实效,这才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

2.课堂教学艺术美要尊重规律性

课堂教学本身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性,教学活动是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交互活动,无论教与学都必须符合规律性。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钻研教材,熟悉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确定教学目标,使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切实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课堂教学艺术美要注重主体参与性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协作与互动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1]学生的主动参与,会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4.课堂教学艺术美要体现教育智慧性

第8篇:教学过程的规律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 地图 阅读能力 训练方法

引言:地图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地图完成地理知识的传授和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展示。在中学地理课堂上,地理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传授自然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了解地图的阅读和表达方式,相应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掌握不熟练,难以实现地图的有效使用。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地图阅读能力训练方法的研究,实现学生的阅读地图能力的培养。

1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的阅读训练方法

初中地理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地图使用能力,为了实现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上地图的使用、深刻把握地图的使用规律,指导学生运用地图、鼓励学生日常生活中多使用地图等三方面训练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

1.1课堂上注重地图的使用。地理教学课堂上地图的使用是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地图的主要场所。其中包括传授地图的常用表示方法,地图间距和实际间距的计算方式,地形的辨别方法等。通过使用地图实现地理知识的巩固,此外现实生活通过地图实现与地理知识的联系,这种教学方式将抽象的地理环境以地图的形式呈现,有助于活跃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上讲解我国地形,地势、气候的差异时,使用地图进行讲解,让学生根据地形分布图,分析不同地区的不同地形特点和类型,根据地势特点分析气候条件和差异性,以实现对整个地理因素之间的影响的整体把握。同时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地图进行解说自己所获得的信息,例如在学习冷暖峰时,根据地图比较两者的差异性,帮助记忆。

1.2把握地图的使用规律,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地图的阅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师将地图的阅读规律传授给学生,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不同地图阅读方式的不同,帮助其了解其中的规律,从地图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避免学生面对地图时茫然无措,不知所云。

1.3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运用地图观察地形。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间有效,要想实现地图阅读能力的提高主要在课余时间加强训练,增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中观察地理环境,使用地图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难题,例如由于地势、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产生的气候的差异,注重研究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从实现对某一地区的人文特征和区域特征的了解。我国南北方城市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差异?此外不同地域条件对水源方向的选择的影响?这些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以地图为主要方式分析不同地域条件对当地的建筑风格、厂址选择、降雨条件等的影响。

2地理教学中地图阅读能力的提升的要点

地理教学过程中实现地理教师要把握提升学生地图阅读能力提升的要点,其中包括阅读地图时结合文字资料掌握地理知识、做好地理位置的空间定位、重视图例阅读、指导学生绘制地图等四方面进行,以下进行分别阐述。

2.1阅读地图时结合文字资料掌握地理知识。在地理地图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地图的文字说明部分,导致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分析已知的地图表达的主题,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结合地图的文字说明,以确定问题的切入点和所需要获取的信息。在分析问题和理解地理知识时,凡是涉及地理地图知识的都用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因此培养学生阅读地图时首先阅读文字说明的习惯,以节约学生时间。

2.2做好空间定位。任何一地理位置的确定都需要经度和纬度两者的共同确定,学生根据地理事物处于的经纬度位置分析其所位于地图的实际位置,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温习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在阅读地图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地理知识进行判断,如果判断过程有失精准,那么学生的地图阅读处理信息就存在偏差。精准的空间定位主要以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为依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获取地图各项信息。

2.3重视图例阅读。地图时地理各项信息的图形表示形式,不同的线、图形标识符、颜色等各代表不同的地理意义如果不能获取获取其中的信息就难以实现信息的完整获取。地理教材中有众多的图例,其中包括分幅图例和统一图例。分幅图例是指每幅地图的特殊符号都附有简单说明,例如工业图中各种工业类型的符号,矿产图中各种矿产的符号,这种类型的地图表达内容和主题具有一致性,各幅图所表达的内容又有所区别,统一图例中会对山河、运河、湖泊等运河符号特别标注,此外交通符号,山峰、等高线、沙漠等地理符号会在此种图例中经常出现,并且表示方式一致,无需各幅图都采用文字说明。

2.4指导学生绘制地图。重视学生绘制地图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得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掌握读图的要点,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采用边讲解边绘制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绘制地图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实现枯燥知识的趣味化,在动手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掌握和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在纸上绘制空白轮廓图,其次,按照我国的山脉走向由西北至东南,东西至西南走向等顺序进行地图的绘制。再次标注地图的各种符号,帮助学生记忆地理位置的走向。最后,让学生自己绘制地图所表达的信息,教师并指出其中的不足。

3结束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固定化的知识不如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当前中学地理教学课堂中学生对于地图的掌握不够,难以准确全面获取相关信息,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要注重地图阅读训练方法,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家伟,段玉山,查江山.例谈运用“中学地理信息系统 (GIS)教学平台”辅助地理教学[J].地理教学,2011(12): 43-45.

第9篇:教学过程的规律范文

1.调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的核心要素。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层次(单元),教师都应该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1.1 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应明确一堂课传授什么知识,学生应掌握什么内容,达到何种程度。要求过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太低会阻滞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要把教学目标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百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这部分内容,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让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算理,并引导学生类推出三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方法,培养学生开拓知识的能力。

1.2 调控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一个完整、有序、发展的体系。每一层次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安排,排斥与目标无关的内容。教学中,教学内容总是经过分解而分散在各课时进行传授的,教师应在全面统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交给学生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规律,得到终生受益的本领。把握了教学内容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能做到集中、具体、确切,把有限的四十分钟用到完成核心的教学任务上。

1.3 调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流通过程,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教学信息控制过程。它归根结底是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况,应注意效果的检测,收集信息反馈,及时处理反馈信息,及时发出控制信息,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措施,务求教学目标的全部实现。教学过程的调控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上。教师必须对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反应敏锐、判断准确、评价及时。

2.调控教学时间

一节课的内容,应在四十分钟内完成。教师要根据课的类型,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适时调整教学过程,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整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应在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内实现,决不能靠“加班加点”来实现。因此,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四十分钟的教学效率。在教学单位时间内,学生能够学习知识量,各个年级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级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班级也不尽相同。例如,一年级新生,认识“10以内的数”时,一般一节课控制在1~2个数为好。第二学期认识“百以内的数”时,能在一、二节课中完成。而到了二年级认识“万以内的数”,学生可利用已有知识来学习,只须揭示读、写数的规律即可。显然,知识量是逐步增加的。教学时间的控制,主要是防止时间过紧或过松。控制的方法是在安排教学时准确估计所用时间,略微留有余地。

3.调控学生的练习作业质量

练习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客观存在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应用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练习作业不能以量取胜,而应以质取胜,所以调控学生的练习作业时,应注意:

3.1 质的控制:练习作业须有针对性、启迪性,使每一道习题都能练有所得。这就要注意习题的难度,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还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练习作业的布置,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作业设计一定要目的性强,要围绕教学目标,有助于巩固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开始时可以做一些低难度的练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中间应以基本题为主,最后可以在练习中孕伏渗透后面将要出现的知识内容,以降低后续学习的坡度,使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循序渐进,层层加深,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3.2 量的控制:应以少胜多,切忌搞题海战术。课外作业应严格控制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要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否则会造成学生怕学、厌学,影响完成作业的质量效果。

4.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吸收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评价)知道正确与否,并进行自我调控的过程。当教学过程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时,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知识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如果学习过程违反认知规律,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①观察、体验、感知;②思考、归纳、抽象;③应用与开拓。教师应根据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思想或可能发生的学习障碍,采取相应的对策,防止错误思想的形成,扫除学习障碍。例如:学生认识圆周率π,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些线和大小不等的圆纸片,上课时让学生用线在纸片圆周绕一圈,再将所得的线拉直,去度量该圆的直径,学生就会发现不论圆的大小如何,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得到了π的近似值。教师再说明历代数学家的研究测定,π的近似值约3.14。学生理解了圆周率的知识后,让他们去计算圆的周长,并解决具体问题,这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