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欺凌的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中央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评聘专业职务中有关工资问题的规定,结合我市企业的具体情况,现就我市全民所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实行专业职务聘任制有关工资问题通知如下:
一、执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工资的人员范围是:我市全民所有制企业中经过规定的评审程序,取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任职资格,被有任命权的单位(部门)按干部管理权限聘任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的人员。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中的政工人员不列入本范围。
二、执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工资的具体办法是:
1.企业在核定的比例限额内聘任的各档次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人员档案工资按工程技术人员系列的同级档案工资标准执行。即聘任为高级政工师,现档案工资低于企业干部工资标准9级以下的,可按9级工资标准(118元,122元,125元)执行;聘任为政工师,现档案工资低于10级副的,可按10级副的工资标准(98元,101元,104元)执行;聘任为助理政工师,现档案工资低于企业干部工资标准13级以下的,可按13级工资标准(69元,70元,72元)执行;聘任为政工员,现档案工资低于企业干部工资标准14级副的,可按14级副工资标准(54元,55元,56元)执行。(以上各级工资标准均不含提高粮油统销价后增加的6元)执行起始时间为1990年4月1日,从1991年5月1日起可按市劳动局京劳资发字(1991)114号文件规定的相应档案工资标准进行调整。
2.参加首次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评定的企业政工人员,如果在本企业首次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截止时间前,按我市首次评定政工专业职务的年限规定,同样符合本人现在所担任的政工专业职务的任职资格条件并被聘任者,其现档案工资低于本企业首次评聘的同档次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现档案工资水平的(在1989年9月30日以前聘任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现档案工资为160元;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现档案工资为138元;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现档案工资:助理为103元,员为84元),可按本企业首次评聘的同档次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现档案工资水平执行,但各单位要严格审定和掌握。
3.对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和成本列支工资总额包干办法的企业,聘任政工专业职务所需的增资额,市劳动局将根据有关政策,核定下达一定的增资指标,计入挂钩、包干工资总额基数。所需增资的不足部分,由企业在核定的挂钩、包干工资总额基数和企业随效益增长而增提取的工资增长基金中解决。这些企业还可以根据经济效益和负担能力等具体情况,在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被聘任为政工专业职务,按规定时间进入工资档次后,自主确定高于或低于档案工资的实际工资水平。
4.尚未实行工资总额同效益挂钩和成本列支工资总额包干办法的企业,聘任政工专业职务所需的增资额由市劳动局核定下达,作为专项资金计入成本。
5.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评定工作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的单位,方可按上述办法执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工资。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治理校园欺凌,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等8部委下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б饧》。一些中小学校也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主题活动,实施月报制度等措施严格保证了有效落实。
当前,学校对学生的惩罚权限界线模糊,难以界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面临舆论压力以及严肃的问责。一旦出现欺凌事件,学校唯一可用的武器就是批评教育。众所周知,对于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这样的批评教育很难奏效,更难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
要从根本上治理校园欺凌,必须给予学校一定的惩戒权,通过法律的手段,严厉治理校园违法行为。校园欺凌事件的违法性质不言自明,并不能因为责任主体是未成年人而网开一面,法律的宽容实质上是对犯错学生的纵容,不仅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而且会将犯错学生引入歧途,以至于积少成多,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此,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学校管理措施很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方帆在他的著作《给学生无限可能――细说美国教育》一书中描写了美国公立高中管理学生的方式。美国的高中均有学生管理规定,这些规定全部具有法律效力,而且都能通过法律方式来实施。如一个学期累积三次旷课,家长可被判罚25万美元或徒刑六个月。在学校财物上面乱写乱画,可被判徒刑六个月。以侮辱性语言在网络或者现实中辱骂他人超过三次者,可被罚停学处分或承担更严重的法律后果等。
关键词:中小学 校园欺凌 青少年 对策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不断增多,过程触目惊心,性质十分恶劣,一些女生间的校园欺凌,施暴者采取的手段残忍恶劣,侮辱性极强,多次引起了人们对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的广泛关注。其实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小学欺凌现象在我国就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频发,一次又一次刺痛了公众的神经。原本应该充满欢声笑语的菁菁校园,为何会欺凌事件频发,是什么让青少年变得如此暴戾?
一、校园欺凌的相关概念
欺凌是指一种反复发生的、以大欺小或以多欺少的恶意侵害行为,通过孤立、侮辱、威胁、打骂、勒索等方式侵害他人身心。欺凌可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是对被欺者采取拳打脚踢等肢体暴力或勒索钱财等行为;间接欺凌指对被欺者进行排挤孤立或语言谩骂攻击等。[1]校园欺凌概括来说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由一个或多个学生集中持续地故意伤害或破坏某个或某些学生的财物、身体和心理等,造成受欺凌学生肉体上和精神上痛苦的行为。该问题最早被挪威学者奥维斯所关注,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就对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的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近年来,校园欺凌在我国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青少年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一种,欺凌者个人或伙同他人一起对受害人实施排斥孤立、言语侮辱、肢体暴力、威胁勒索等行为,青少年欺凌的危害不容小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的欺凌者还将欺凌过程、欺凌照片到网上,对被欺凌者造成身心上难以平复的伤害,甚至促使自杀行为的发生。[2]有些被欺凌者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来反抗欺压行为或成为新的欺凌者,最终导致一种恶性循环。而对于欺凌者来说,他们处事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正义感和责任感,把欺负人当成家常便饭。如果欺凌者始终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其行为也没有得到惩罚和矫正,其以后犯罪的可能性会增大,对家庭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青少年校园欺凌的特点
1.手段多种多样
常见的手段不仅包括对被欺凌者直接的身体暴力攻击,如推搡、掌掴、拳打脚踢等,还包括对被欺凌者精神上造成的伤害,如嘲笑、侮辱、恐吓、勒索等,除此之外,社交上的排斥、孤立、敌视以及心理上的折磨也是欺凌行为的表现。
2.持续反复发生
由于欺凌者抓住了被欺凌者不敢将受欺凌情况告诉家长或老师的心理,欺凌行为通常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他们会肆无忌惮地多次反复欺凌受害者,并以此为乐。
3.当前普遍存在
校园欺凌目前普遍存在于中小学校园。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智与心理都还不成熟稳定,对自己行为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再加上人们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常常把欺凌理解为同伴之间的小打小闹,造成中学校园成为欺凌的高发地带。
4.力量的不平衡
欺凌者相比被欺凌者,一般年龄更大、身体更强壮,或者实施欺凌的学生由多人组成,形成实力或者势力上的优势,使被欺凌的学生在心理上惧怕而不敢反抗,形成一种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的不对等局面。
5.行为隐蔽较难察觉
欺凌行为通常会发生在一些隐蔽的、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家长和学校往往很难发现。而且间接欺凌往往不明显,家长和老师短时间内无法察觉到孩子的异常。当前网络欺凌逐渐兴起,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传播速度更广更快,隐蔽性强,危害性大。一些青少年利用QQ、微博、贴吧等发送恶意诋毁、侮辱、威胁他人的文字与图片,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与精神伤害。[3]
三、青少年校园欺凌的原因
1.青春期独特的心理特征
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精力和体力都比较旺盛,有时需要对外发泄自己多余的能量,但心理上还不成熟,有时为了“面子”将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和不满发泄到他人身上。此外,有些学生本来就较为懦弱胆小,受欺负了也不敢吭声;还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这些人很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跟男生顽皮好动、处理问题的方式简单直接相比,女生往往会不自觉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发泄情绪或达到某种目的。青春期的女生敏感多疑,嫉妒心理强,情绪变化大,可能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一个眼神而心烦意乱乃至情绪失控,通过欺凌等方式将不满发泄到他人身上。
2.家庭的教育方式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最早场所,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有些家长本身素质有限又忙于生计,无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正确指导,更有甚者,通过打骂孩子的方式宣泄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致使青少年在早期家庭教育中没有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对青少年而言,父母过分严厉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攻击性强、野蛮粗暴。而对于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得不到该有的关爱和教育,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当自身无法调节时,可能会通过欺凌的方式将这种情绪转移到他人身上。[4]
3.同伴团体的影响
人都有合群性,对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在团体里的归属感非常重要,在团体里他们能建立自信、加强身份认同,也能对抗来自其他群体的排斥和欺凌。但这种归属感并不稳定,当意识到自己在小团体中的地位受到威胁或明显感到自己地位较低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安感。为了改善自己的境地,青少年可能会通过欺凌他人的方式来向团体宣示自己的存在。
4.大众传媒的不良示范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影视、图书、网络等大众传媒对暴力行为的大肆渲染,会增强他们的攻击性。再加上他们本身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危害性,还会对欺凌行为进行炫耀,再次引起他人的效仿。
5.学校道德教育缺失
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樊篱,把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老师很少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异常行为。
四、国外解决校园欺凌的做法
为了解决青少年校园欺凌问题,从2007年3月开始,韩国教育部就向中小学提供免费“警卫服务”,只要学生提出求助申请,政府就会安排警卫在校园周边或特定地点暗中保护他们。[5]今年年初,韩国政府还颁布了《人性教育振兴法》,规定把人性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将相关课程设为必修学科,全国中小学校必须提交人性教育计划,并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日本为了应对频繁发生的校园欺凌行为,特别加强了学校教育和咨询服务,不仅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增加了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还扩充校园社会工作者队伍和学校咨询机构的规模,设置24小时不间断服务咨询电话,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澳大利亚的一些学校采用“同伴调解”的方法,挑选若干性格开朗、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调解员,一旦发现有同学被孤立,就会特意多和该同学接近,尽量消除他们的寂寞与孤独;还会找不团结的同学谈话,努力使他们消除偏见和分歧,重归于好。
前不久在美国发生的中国留学生欺负同伴事件,涉事学生面临着美国司法部门的绑架、虐待等指控,可能会被处以终身监禁或驱逐出境,相比之下,我国对未成年校园欺凌行为的惩戒力度还有待商榷。有关专家分析指出青少年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不强,极易受外界影响,身心发展还不健全,如果惩罚过重可能会让其自暴自弃毁其一生,太轻的话又可能达不到教育效果,如何合理有效量刑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遏制校园欺凌的对策建议
1.政府
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制定实施了《校园安全法》,时至今日,共有48个州实施了反欺凌法,大部分州更是明文禁止网络欺凌或电子骚扰。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也有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而我国的《校园安全法》至今尚未正式出台。我国应该尽快加强校园安全立法工作,从法律的高度保护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还要健全惩戒机制,让欺凌者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对欺凌者实施应有的惩罚和处置,才能鼓励那些受到欺凌的孩子起来反抗。
2.学校
目前学校教育一味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导致学生伦理道德的缺失。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健康人格的培养、良好道德教育的熏陶与分数的提高、升学一样不可或缺。学校教育应两手齐抓,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开始,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团结友爱、社会公德、爱护弱小等教育。学校应积极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改善校园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和谐、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中快乐成长。
为保证学生安全,学校应当在校园内一些偏僻、不易察觉的地带建全监控网络,当发现校园欺凌行为时,应当立即采取制止措施,避免伤害的发生。[6]聘请专门的心理老师,及时给予青少年科学有效的帮助。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通过法律常识宣传栏、法制教育栏目、案例探讨等形式让学生懂法、知法、守法,教给他们基本的防范知识,学会找老师帮忙,而不是以武力解决问题。
教师在处理学生的欺凌行为时,不要武断批评或者当众训斥,应采取合理的方法,了解学生这么做的原因,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矛盾,让他们认识到欺凌的后果和严重性。教师还应该培养积极的师生关系,增进学生对班级和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教师可以针对校园欺凌问题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对欺凌问题的认识,也可以学到应对欺凌的技巧。
3.家庭
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尊重孩子,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既不过分溺爱孩子,也不过分专制。平时处理事情时,家长要以身作则,用文明的方式解决问题,向孩子展示良好的修养。作为家长,要及时发现子女的异常,捕捉子女可能欺凌他人或被欺凌的迹象。当得知孩子欺凌别人时,不要一味过分指责孩子,要耐心开导孩子,让孩子明白欺凌别人的行为要承担责任。若孩子被欺凌时,多给孩子爱、包容与理解,让孩子不要恐惧,切忌不要“以暴制暴”。家长与学校要保持联络,加强合作,一起出谋划策,制止和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
4.青少年学生
面对校园欺凌,青少年学生要加强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打破沉默,及时与父母或老师沟通,取得帮助和支持。青少年学生要学会与人为善,接受他人的缺点,不孤立他人,学会宽容、体谅、理解他人。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多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学会控制情绪。同时,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面对考试的不如意、老师的批评、遭同学欺凌等,不应自卑退缩、自暴自弃,应当多给自己积极的暗示,自信地去面对解决问题。
总之,校园欺凌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必须协调行动,形成合力,一起关注欺凌现象,共同探讨避免和解决的方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天娥,龚伦军.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7).
[2] 贺岚.看不见的角落―关于我国中学校园里的女孩欺凌现象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3] 张杰.浅谈日本的校园欺凌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
[4] 郭一建.社会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行为的实践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1).
[5] 李茂.遏制“校园欺凌”外国如何出招[J].黑龙江教育:中学,2014(5).
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然而,近年来,校园欺凌和暴力时有发生,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辱骂殴打、拍摄、捆绑烫伤、械斗伤人……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的报告显示,从2013年至今,有关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公开报道呈上升趋势,其中包括斗殴、、敲诈财物等。
是什么让天真的孩子变成了“暴徒”?第一,法律意识的淡薄。据调查,多数孩子认为自己未成年,无论做了什么事,都不用负法律责任。第二,社会“道德滑坡”。学生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不能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据调查,孩子的毕业留言册上,同学们的近期心愿中超过四分之一是与金钱和物质满足相关的。第三,不健康信息的传播。书籍、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场面,以暴制暴、拉帮结派的江湖规矩,潜移默化地危害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形成用暴力解决冲突、矛盾的习惯和行为模式。据调查,目前校园欺凌事件中的一些施害青少年的行为就是对暴力场面的效仿。第四,不健全的人格心理。一些青少年心理狭隘、自私、唯我独尊,看谁不顺眼就教训谁。一些孩子不思学习,把获取金钱当作一种自我证明的手段,甚至用暴力手段敲诈勒索同学,模仿成人吃喝玩乐、打架斗殴。第五,家庭教育的欠缺。家庭暴力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暴力的种子,他们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一些家长“宁做狼,不做羊”、“不能吃亏”、“不受欺负”的观念,不仅使孩子遇到问题时倾向于用暴力方式解决,同时也让校园里一些原本稀松平常的“磕磕碰碰”,被上升到不可调和的程度。
笔者认为,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首先应建立“三个机制”:第一,建立校园周边环境控制机制。目前我国校园周边环境普遍较差,有网吧、游戏厅、出租屋、流动小商贩等。学校要主动联合当地政府、公安(派出所)、城管、文化、卫生、村委会(居委会)等进行检查整改,清理校园周边环境,对校园周边的危险人员进行管控,消除治安隐患,营造良好安全的校园周边环境,并将这种管理常态化。第二,建立情报搜集和通报机制。在日常防范工作中,学校要建立和健全“安全信息W”,广泛地收集情报信息资料,对h校矛盾、学生纠纷、周边治安状况、社情民意舆情等了如指掌,发现不稳定因素和可能形成极端事件的苗头倾向,及时通报预警,将苗头扼杀在萌芽之中。第三,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学校要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做出不同的预案,建立建全校园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其次,还应落实“五项制度”:第一,“一岗双责”制度。学校的每个教职员工,既要对自身业务工作负责,也要对本职范围内的各项安全工作负责。“一岗双责”不能停留在纸上,要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贯彻在安全管理的每个细节中。岗位责任人因失职或违规、疏于管理、未恪尽职守等情况,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二,安全教育制度。学校要把安全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做到有主管、有计划、有内容、有总结、有考核。主管部门要利用校会、集会、板报、橱窗、广播、LED显示屏等宣传安全知识,开展安全教育专题辩论赛、知识竞赛、安全教育演讲赛、安全演练等活动,使师生的安全意识得到加强、自救能力得到提高。班主任应把安全教育课作为对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做到有计划、有教案、有心得。第三,值班巡逻制度。学校要实行校领导带班、中层领导领班、教职工值班三级分工、老师值班与班主任值班相配合的工作制度。值班人员定时或不定时对校园内部各“部位”,尤其是重点要害“部位”进行巡查,及时发现、排查安全隐患,制止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不安全行为。第四,惩处教育制度。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也只有8种严重犯罪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由于年龄原因,很多孩子实施校园欺凌却不会受到惩罚,这容易使他们形成“藐视法律”的心态。教育部日前联合多个部委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要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强化教育惩戒威慑作用。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学生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的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对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根据《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置,区别不同情况,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或者给予相应的行政、刑事处罚,特别是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对校外成年人教唆、胁迫、诱骗、利用在校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从重惩处。第五,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制度。学校要召开家长座谈会,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反映学生在校情况,协调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强化家庭教育基础地位,全面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依法落实家长监护责任,避免家长对孩子放任不管、缺教少护、教而不当。学校加强与社会宣传部门的联系,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政府要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切实贯彻教育部印发的《意见》,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治和减少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产品人物:哈利﹒波特、罗恩、韦斯莱、赫敏、格兰杰等等。
产品性质:魔法、科幻、校园
出版人:J、K、罗琳
产品简介:在哈利一岁失去父母时,神秘地出现在了他的姨妈家门口,哈利在姨妈家饱受欺凌,度过十年极其痛苦的日子。哈利的房间是位于楼梯口的一个又暗又小的储物间。十年来,从来没有人关心他,为他过过生日。但在哈利﹒波特十一岁生日那天,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一只猫头鹰送来一封神秘的信——邀请哈利去一个他会觉得永远难忘的、奇妙的、不可思议的地方——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在魔法学校哈利与朋友们愉快地生活着,就在这时,一块魔法石出现了。
中心思想:《哈利﹒波特》这一系列书讲述了这个大难不死,一夜出名的男孩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生活所发生的奇妙事件。《魔法石》突出了人物神态的描写,记叙了哈利与朋友们一起破解重重难关,成功保卫了魔法石一事。体现了哈利的勇敢机智,罗恩的舍己为人,赫敏的足智多谋。
构建“四大体系” 编织安全“天网”
河北省教育厅
河北地处京畿重地,安全稳定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党的十以来,我们着力构建“四大体系”,编织保障1 500万名师生生命安全“天网”,取得明显效果。2013年以来,全省教育系统没有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省教育厅连续13年获得省政府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优秀,2016年位列第一。
一、构建工作体系。我们确立了事前预防治未病、事中排查治理治微病、事后应急处置治重病3个层面的工作体系。近年来,我们搭建了“河北省学校安全隐患管理工作平台”,并以此形成了“互联网+网格化”的全省学校安全隐患管控模式,按照工作性质或区域,每所学校划分若干安全网格,网格责任人每天查隐患,明确责任人限期整改。同时,我们又设计了与之配套的手机终端“象牙塔”,“指尖上的监管”成为探索学校安全监管方式的又一创新。去年6月以来,全省共排查治理隐患两万多起,防范了多起事故发生。
二、构建制度体系。按照责任明确、运行规范、奖罚分明、管理精细原则,建立了包括责任制度、工作规范、奖罚制度、工作标准四方面制度体系。2013年以恚制定实施了30多项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制度、办法、规定和标准,对规范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妥善处置学生伤亡事故、事件、案件及由此引发的,转移和化解学校风险,推行学校安全工作“一岗双责”,最大限度保障学生生命安全和维护学生权益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和责任保证。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生死亡数量最多的溺水事故,我们以省政府名义制定了《预防学生溺水管理办法》,责任主体由一家扩大为17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小学生溺水存在的预防难、追责难的“两难”状况。
三、构建支撑体系。积极推进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建设,夯实学校安全防范能力基础。我们设计了星级“平安校园”建设、校园警卫室建设、学校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校园110一键报警等十多项工程、项目,逐项建设。目前实施进展较为满意的是校园警卫室建设,全省100%的高校、80%以上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实现了一校一室,做到了名称、标志、装备、警栏、职责“五统一”,学校治安联防基础能力得到明显强化。
四、构建保障体系。努力在组织领导、机构人员、经费投入和体制机制四方面给学校安全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目前我省已在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较好突破,针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管理上存在的缺乏统一协调、工作机制不完善、应急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出台了《改革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机构设置、工作职能、岗位职责等提出了具体改革意见,通过机构重组、职能重设,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运行更加顺畅有力。
以科技防范为引领 破解校园安保难题
湖北省公安厅
近年来,我们以督办问责为切入点,以科技防范为引领,着力破解涉校隐患整改难、校园安全防范难等难题,筑牢安全管理藩篱,确保了全省师生安全和校园安全稳定。
一、坚持党委和政府支持,强化保障力度。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文,将公安内保机构、中小学重点单位保卫机构“两个全覆盖”纳入政府工程。截至目前,17个市、州、直管市公安内保机构全部组建到位,80%县市区公安内保大队组建完毕,确保了校园安保工作有专门机构抓、有专门人员管。同时,把学校安保经费纳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省财政每年投入3 000万元用于校车补贴,投入6 000万元用于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近年来,各地财政共计追加校园安保经费近10亿元,85%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安装了视频系统、配备了专职保安员和防护器械,城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实现视频监控、专职保安员全覆盖。
二、坚持联合挂牌督办,强化隐患整改。去年以来,省公安厅会同省综治办、省教育厅,先后对8地9所中小学、幼儿园存在的35处重大涉校安全隐患实行联合挂牌督办,全部按时整改到位。2016年4月,省公安厅暗访发现安陆市第一中学因未实行校园封闭式管理、不落实外来人员出入登记以及校内出租房屋管理混乱等问题后及时挂牌督办,安陆市将其列为“十大挂牌督办安全隐患之首”限时整改。团风县团风中学围墙被常年破坏、附近居民经常搭建固定或移动楼梯进出校园等问题被挂牌整治后,长达20年的“老大难”隐患得以彻底消除。
三、坚持严处,强化教育警示。去年以来,全省公安机关共查破涉校案件1 221起,刑事拘留122人、行政拘留327人。同时,坚持“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强化倒查问责。黄石市公安局对检查发现的216处安全隐患,依法依纪对10名相关政府分管副区长、教育分局主要和分管领导以及学校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严肃问责,其中免职1人、行政记过2人、警告3人、诫勉谈话3人、通报批评1人,倒逼校园安保措施落实落地。
四、坚持科技应用,强化防范能力。省公安厅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依托“公安云”等大数据平台,大胆探索建立“社会投资、一键报警、多方联动、群防群治”校园安保工作新机制,实现了“小投入、大联动”格局。武汉市在中小学大门处推广安装人脸识别系统和身份识别读卡系统,防止不法分子混入校园。黄石市采取社会投资模式,在城区116所幼儿园建设智能安全接送系统,家长或亲属进入幼儿园必须进入系统“刷脸”确认,监护人20秒内通过手机接收“刷脸”结果。黄冈市依托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化数字化系统,实行网上每日一提醒、每周一检查、每月一通报,2016年以来共排查学校983所、整治隐患1 523处。
织牢三道“防护网” 全力打造和谐平安校园
安徽省滁州市教育体育局
近年来,安徽省滁州市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学生安全无小事”的思想,始终坚持群防与专防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内保与外保相结合,着重织牢三道“防护网”。
一、以加强“三防”建设为重点,积极织造校内安全防护网。将“三防”建设纳入县域经济目标管理考核和年度综治考核,不断加大校园人防、物防、技防建设。
一是俗寂浔盖课锓馈Q细癜凑丈霞队泄匾求,对校园实施封闭式管理,市、县两级同步为1 086所中小学及教学点配足配齐相关防卫器械和消防设施,完善学校及周边防控设施,物防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二是专业力量固人防。大力推行“政府出资、部门管理、学校使用、公安指导”的校园安保模式,目前全市投入3 200多万元,配备专职保安1 236人,市直和5个县市区已实现专职保安人员全覆盖,计划今年底,所辖8个县市区所有学校全部配齐专职保安。
三是规范管理升技防。在重点部位安装高清监控探头,实现所有学校监控视频与教育主管部门联网,确保实时监控和监管。目前,全市安装一键式紧急报警装置学校784所,占总数的72%,今年底全市所有学校将实现全覆盖。
二、以规范校车管理为抓手,着力织牢交通安全防护网。自2012年实施校车安全工程,市县政府每年拿出4 200多万元用于补贴校车服务,共配备标准校车586辆,开通线路613条,日运送学生2.13万人,实现了全市8个县市区校车全覆盖。
一是创新校车运营模式。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投资、财政补贴、部门监管”的本地校车运营和管理模式,妥善解决了校车统一配备、新老运营方式转换、校车运营资金补贴等诸多问题。
二是创建指挥调度平台。校车全部安装使用卫星导航系统,建立校车指挥调度平台,对校车运行线路、速度、位置、实载人员等信息实时记录、全程跟踪;实行学生上下车刷卡,准确记录上下车时间,同时还可根据家长需求,将乘车信息及时发送到指定的手机号码。
三是创立校车管理制度。明确政府、学校、校车服务公司、家长各自校车安全管理责任,制定完善校车运营实施方案、校车安全应急预案、校车运营“三检”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每月对校车进行一次安检、对驾驶员进行一次培训、对运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每辆校车均配备一名教师担任照管员,上下学随校车到村口接送学生。
三、以完善制度建设为根本,切实织密安全工作责任网。落实宣传教育制度、强化日常监管制度、严格执行问责制度,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把安全知识教育作为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正常教育教学范围,将防溺水、防欺凌、防踩踏、防交通事故和防食物中毒等作为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效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以“三化”模式推进“护校安园”建设
辽宁省葫芦岛市公安局
近年来,辽宁省葫芦岛市公安机关认真落实“护校安园”工作部署,协调教育部门联动,以底线思维抓校园安防,以改革创新解机制难题,以群策群力推联合治理,强力推行标准化警务室建设、一键式报警和视频联网建设、校园辅警配备、驻校民警选派,进一步创新发展了校园安防治理规范化体系,近3年来,没有发生一起涉及校园安全管理方面的事件和案件。
一、以“校警无缝对接”实现校园安防专业化。按照省厅治安总队对葫芦岛试点提出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了校园安防专业化。
一是改革公安安保力量工作机制。驻校辅警直接由公安机关招录,共招876名辅警,并依托政府经费保障,全部由政府开工资。二是建立公安教育护校安园工作会商机制。会同教育部门、城管部门建立护校安园工作会商机制,先后解决了校门前摆摊、叫卖、上下学高峰交通管理等5类18种校园安全问题。三是完善硬件建设。不断做强警务室,保障驻校民警、辅警能够依托警务室有效开展校园警务各项工作。建设校园警务室370个,2016年提前发现控制警情526次,调解纠纷1 174次,始终把握护校安园工作主动权。四是提高宣传教育成效。开展“法制进校园”“安全大讲堂”等宣传教育活动1 126次,普及人员近40万。开展各类校园反恐防暴演练等活动128次,师生应急基本技能普及率达到100%。
二、以“视频无缝巡查”实现校园安防常态化。为确保校园安防治理实现未雨绸缪,针对本地特点,依托科技手段,加大视频巡查力度,以“零死角”标准保持校园安防常态化。
一是全市每个校园、幼儿园的重点部位全部列为公安视频巡查平台的“画面必查点”,并坚持每日巡回监察。二是在全市370个校园警务室内外安装视频,并接入公安指挥平台“一键式报警”点,实现校园安防扁平化指挥。三是将校园、幼儿园周边491个重点部位列为武装巡逻、社区巡逻勤务必到点,实现了校园、幼儿园警务勤务的“点对点”指挥和突发警情的快速反应处置。
三、以“管理无缝联动”实现校园安防社会化。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沟通协调,初步形成了“管理无缝对接”的社会化模式。
一是党政部门无缝对接。市委书记孙轶先后3次对护校安园工作作出批示,市长王力威组织召开现场会,党政12个部门13次召开联席会,把护校安园工作直接纳入党政重要议事日程。二是警务工作无缝对接。将护校安园工作纳入市局指挥系统,直接指挥校园巡逻、交通疏导、隐患排查等工作。2016年,先后4次由于指挥及时,有效化解了校园警情。三是责任落实无缝对接。实行属地公安派出所副所长兼任辖区学校法制副校长,强化落实学校自身校园安全治理工作主体责任,密切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效预防校园暴力、欺凌案件发生。
内外联动建设师生满意的平安校园
华中农业大学
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始终以建设师生满意的平安校园为目标,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法治思维,坚持强基固本、内外联动和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学校安全管理水平,校园安全稳定、和谐有序。
一、压紧压实四级责任。纵向实行“四级”责任体系,学校、二级单位、系科及直接责任人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横向树立“大安全”观,将校园安全分为12类,明确归口、责任到人。切实将安全责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及时传达各级安全会议精神、部署安全工作,班子成员坚持带队深入一线检查校园安全状况,定期平安校园建设通报。坚持层层传导压力,开展校园综治工作考评,落实“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
二、完备完善管理制度。学校制定了《校园治安管理办法》等校级层面安全管理制度10项、二级单位制度42项;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事故灾难”等6项分类应急预案,不断提高预防和应急处突能力。2016年,学校开展全校范围综合安全检查7次,专项安全检查或抽查65次。
三、配足配强保卫力量。一是倾斜政策,专门开辟保卫干部直接对外招聘专业人才通道,近5年新进研究生学历保卫干部9名。二是破格选拔,打通工勤人员事业发展通道,表现优秀的工勤人员可聘任到管理岗位并兑现相应待遇。三是整合力量,统筹保卫专职队伍、保安外包队伍、楼栋值班队伍、物业保安队伍、大学生文明执勤队伍和大学生安全自救协会6支队伍,形成有效合力。
四、建全建优安防设施。学校加大投入,着力建设校园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管理系统、消防设施系y和交通管理系统。目前监控探头达4 103个,实现校园重点部位高清覆盖率100%;校园所有出入口实行门禁道闸通行,教学科研大楼和学生宿舍楼刷卡进出;微型消防站、消防车、联动消防报警器等一律按规范到位,信号灯、卡口测速、标志牌、隔离栏等一律按需求配备齐全。
摘 要:笔者从中职学生现状与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法制课教学应从法律相关基础知识、趣味、身边案例及多媒体课堂教学等多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法的兴趣。
关键词 :法制课 教学 趣味案例 学生兴趣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在法治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新概念、新论断、新观点、新举措,内容丰富,论断精辟。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法律意识及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关系到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中职学校政治课教师要激发学生学法的兴趣,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可谓责任重大。
一、中职学生现状与特点
中职学生大多未成年,心智发展不成熟,控制力较弱,加之社会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普遍冲动、盲目,学习缺乏动力,法律意识薄弱,旺盛的精力有时难免用之不当,加上血气方刚,极易引发校园暴力冲突。中职学生性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充满好奇,也宜受外界不健康内容的诱导和刺激,如行为得不到正确引导,也常演变为性犯罪。中职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在显著发展的同时,又呈现出表面性和片面性,易出现逆反心理,思想上易片面偏激,判断力差,不辨善恶,是非混淆,视打架为勇敢,把恃强凌弱看作有本事,视朴素为穷酸,追求名牌,甚至以身试法当好汉。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中职学生形成不良个性的原因之一,有些家长存在“树大自然直”“读书不如赚钱多”错误观念,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和管理30年,深感教育学生学法知法、避免犯罪意义深远,利国、利家、利民,并在教学中就如何激发学生学法兴趣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学生能入耳入身,不再感到法律是一道遥远而美丽的风景,法律就在身边,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效果较好。
二、根据学生特点,导入法律基础知识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论语》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出了“知学、好学、乐学” 三种学习态度。在讲授法律第一课时,笔者大量运用汉字会意法解释“灋”(法)字,廌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的角触向谁,谁就获胜,后来简化成“法”字,取“法”的本意水平、正直、公平。一个人犯罪就要受到法律制裁,要关进笼子里,于是就导出一个“囚”字。一旦成为囚犯,就要受到审判、受刑,导出一个“刑”字。“刑”字会意“开刀问斩”,古代对死刑犯用刀作为行刑工具,又导出一个“刽”字,会用刀的人称为刽子手,进一步引申现代文明社会对非暴力犯罪死刑逐步采取注射方法,形象描绘注射过程。由此通过学习与法律相关的汉字的会意解释,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三、关注社会热点,灵活运用案例
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但自尊心较强,关注社会热点,喜欢与老师同学争论。在法制课教学中,笔者利用《今日说法》和《焦点访谈》等热点问题进行宣讲,引导学生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教学事半功倍。如在讲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公民有上诉权利,及时将当时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许某的案情向学生宣讲。许某利用ATM机故障,先后取款174次,共取走17.5万元,携款潜逃,被捕时钱款已被花光。法院一审认为许某盗窃金融机构,判处无期徒刑。此时,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随即请同学们对法院一审判决结果发表看法,许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量刑是否过重?许某怎样维护权益?同学们通过热烈的讨论,知道了通过上诉可以维护权益。老师最后进一步讲述案情判决结果,使学生对整个案件有了清晰的了解。是否行使上诉权利由案件当事人决定,任何人不得干预。教师举例说明某省副省长倪某因受贿当庭表示服从法律判决,不再上诉。在讲授证据内容时,教师举例河南和内蒙古各一错案,这两个错案的形成,公安、检察、法院三方都没有重视证据,难究其责。进一步联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错案终身追究制度,进行讲解。在讲民事举证倒置原则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要由被告承担主要举证责任,笔者引用一案例,一患者因伤手术后,出院身上钢板断裂,患者将医院告上法庭。钢板断裂是产品质量问题,还是患者用力过度造成?案例中证据举证原告很难完成,适用举证倒置。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激起了学生学法的兴趣。
四、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遵纪守法
法制课教学落脚点在于教育学生遵纪守法,避免犯罪,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近年来,有关校园暴力案件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在校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其他人员之间、师生之间发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具有敌意的欺凌、体罚、伤害等性质的暴力行为。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的70﹪以上,其中十六七岁青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诱发或直接导致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危害学校的教学和生活秩序,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给学生个人、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且长久的危害。因此笔者在讲授预防违法、避免犯罪内容时,利用自己分管和主管学生安全工作的优势,及时根据校内学生发生的违纪违法事件和本地市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向学生认真分析其危害性。如本市一职业学校学生在打篮球时,金某、王某两人发生纠纷,金某认为自己吃了亏,便告诉了陈某等几个社会上的朋友。一天,陈某和几个社会上的朋友将王某殴打并用砍刀将其头部砍伤后逃匿,公安机关展开调查,陈某等人落入法网。经市公安局法医鉴定,王某损伤程度为轻伤。经区法院判决,陈某等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一件小事,如果不能冷静,就有可能演变为暴力违法事件,从而身陷牢狱,这样的事例对学生教育很深。再如,本校学生因好奇将消防灭火器扔到河里,对此事学校严肃查处,同时课堂上进行消防法宣讲,学生因此知道了消防器材不可随意挪动、119险情电话不可乱打的法律规定要求,受益匪浅。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创造和谐教学环境
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多媒体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给课堂教学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创造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信息空间,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法律课教学中,可尽量使用PPT等图影方式讲解,或观看青少年法制教育微电影,如《心桥》《省》《冲动之殇》等,学生的感受更直观。同时,教师要善于讲故事,课堂学习情境要多变,使无形的情和有形的景有机结合,法律教学生动活泼。教师和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和接纳学生,以真情对待学生的真诚。
六、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感悟法律权威
教师要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迈入社会,通过旁听法庭审判、参加法律援助、观摩执法过程等活动,增加学生直观接受法律教育的机会。教师可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和法律小论文,在课堂上进行评比,这样的法律教学就不再空乏无力了。
【关键词】精选;生活内容;必要性;途径;原则
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其心理与生理都将进一步发育成长,对生活的观察与判断能力都有明显的提升。学生的生活经历为我们的思品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实践乐园。 初中思品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精选他们的生活内容,激发课堂生命,让生动、主动、互动的律动课堂成为现实。
一、精选生活内容的必要性
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提倡的“源于生活,服务社会”这一理念,明确指出生活是思品课程的源头之水,思品课程教学必须植根于精彩纷呈的社会生活。紧紧围绕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成长经历与思考,帮助他们理解与掌握社会生活要求和规范。通过精选生活内容结合思品的课堂教学以达到升华他们的思想和内化他们的品德。其次,社会生活包罗万象,而作为思品课堂教学的社会生活素材必须是科学性与正确性,因此我们要精选那些与教材相衔接、与学生成长经历相同步的并具有一定代表性与教育意义生活内容。与此同时,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教材知识已不能满足当前初中生对知识的渴求了,因此精选生活内容,充实初中思品课堂势在必行。
二、精选生活内容的原则
1.正确性原则
无论是何种素材,一旦被选做教学内容,它的首要前提必须是正确性,包含思想方向的正确和内容方面的正能量。青少年学生经历的社会生活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是社会的阴暗面,而作为我们思品老师所要选的课堂教学素材的客观事实必须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我们必须用经过生活锤炼的科学的先进的教育内容来开展教育,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在性质上或方向上是合理的正确的。当然,负面的一些案例我们也可以作为反面教材, 通过我们师生的讨论,并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提高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是非辨别能力,以此来凸显生活中何为正确,何为错误的。
2.成长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中,但现实生活的素材是包罗万象的,我们只能选取与他们成长过程中自己所经历的、所看到的、听到的素材,只有这些才能被他们所主动接受或激发起他们内心活动,引起他们的共鸣。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内心想立,但事实又缺乏独立那种的成熟与阅历。生活中他们所听的、所看的、所经历的事,是是非曲直?他们拿捏不准,而他们却又很辨别其中的是非。因此我们要主动选择那些与学生成长相匹配的事例,通过课堂的分析、讨论、讲解,让他们悟出其中的事实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将学习的热情转化为动力,从中学会生活、感悟生活,进而悟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并将不断约束和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
3.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效率以实现最佳效果的教学。这就要求课堂教学所选择的素材必须紧紧围绕本课的重难点内容。具备很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所选的教学素材内容要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教材知识点或提升某方面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选择生活内容时应做到有的放矢。能真切的感受到所选生活素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还要对学生的现状进行准确把握,力求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精选生活内容的途径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必须选择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内容都为我们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所用。为此,笔者认为精选生活内容有以下三个途径:
1.学生的成长经历
面对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由于身心得到进一步的发育成长,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判断都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就是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精选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关注的话题,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和社会生活的要求与规范,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健康的心理。
学生的成长经历可以分成两类,第一是学生的亲身经历,第二是学生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课程要求七年级学生要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总之就是希望培养学生 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与健康的心理,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们的兴趣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课堂教学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最大限度的展示学生的成长经历,力求通过学生体验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七年级下册《走向自立人生》为例,在分析“自己的事自己干”这一部分内容时,设计了让学生谈谈“在家可否做家务”。这个问题一抛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班上的同学议论纷纷,经调查发现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同学经常帮父母做家务,三分之一的同学偶尔有帮助,三分之一的同学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接着让经常帮父母做家务的孩子谈谈感受,有的学生说“做家务能增进与家人的感情”,有的学生说“当看到被自己整理整齐的房间特有成就感”,有的说“做家务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等等。归纳总结得出多做家务的好处是:可以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有责任感注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劳等品质,还能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培养自立能力。从学生做家务这样生活经历入手让学生体验自身成长的快乐,同时也教育平常不大做家务的同学要尝试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并要求这批孩子固定为家里承担一项家务活。同学在下两周的政治课上做汇报,让认识上升为行动。而学生明白做家务只是生活自立的其中一方面表现,自立还包括生活的其他方面。如在日常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结合学生的学习经历让学生谈谈平常在家晚自习时是否要家长监督,能否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等问题,使学生了解自身在学习方面是否自立,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达成共识,自立不仅表现在生活方面,学习方面,还表现在处理社会问题上,这个环节通过学生的生活经历很容易就能达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的提升。
针对学生生活中的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终身受益的权利》一课中,通过让学生展示图片《罗源信息网的招聘信息》①罗源顺丰速递有限公司招聘收派员2名,初中以上文化,工资面议。②水岸咖啡招聘服务员3名,高中文化以上文化,工资每月2000-3000元。③博若森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招聘设计师,大专以上学历,设计专业,月薪5000-8000元。鲁能物资集团福建罗源分公司招收高级管理人员,研究生学历,月薪12000-15000元。问①参加招聘你会最关注什么?②你最关注的内容是由什么决定的?让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理解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与未来的人生职业选择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于将来的收入息息相关。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出耀眼的光芒、让自己的人生更有尊严有意义,必须接受教育。通过这些案例让课堂教学与学生成长历程有机结合,体现课堂育人为本的真谛。
2.寻找身边典型事例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视角,选取身边有价值、有意义、有典型代表的人与事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出课堂教学需要的观点。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感受法律尊严》一课中,通过观看典型案例《少年犯的自诉》,思考以下四个问题。一:是什么原因使李伟民走上违法犯罪之路?二:视频中的这伙“少年抢劫嫌疑犯”的行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哪些危害?三:结合从各个媒体中不断播出我们现实校园中经常出现的校园欺凌案件进行分析。有同学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会受到处罚。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四:视频中的各青少年违法的行为对我们有何启示?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得出问题的正确观点。
针对学生青春期的叛逆特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选用的题材还是比较多的,以青春期叛逆为例,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相亲相爱一家人》的过程中,选用浙江电视台播放的《变形记》作为背景材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易虎臣与父母产生冲突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谈谈生活中与父母发生不愉快的瞬间及对父母严格的管教方法而产生的内心反应,让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探讨与父母的产生冲突的根源在哪里,从而理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孩子与父母的冲突,往往源于父母对我们的高期待、严要求,应该要理解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当故事主人公易虎臣转变后与父母冰释前嫌,能够与父母正常沟通,学会了感恩父母。这样通过选用与学生年龄相似的《变形记》中主人公易虎臣的事例进行教学并结合学生的自身与父母交往经历,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与父母架起理解沟通的桥梁,增进了家庭的和谐,促进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通过视频这个手段进行教学,选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典型事例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3.P注国家政治生活
古人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一名青少年学生更应该关心国家大事。通过初中思想课教学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提高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中心环节,帮助学生学习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使其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家庭、国家、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适应社会健康成长。“闭门苦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代不复存在,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了解国家政治文化各方面的生活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来源。例如,在九年级第七课《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第二课时“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过程中,选用了《2015减负与发展高层论坛》作为背景材料,指出未来五年,我国要更好地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交通建设,还有公共服务建设,比如提高教育,医疗水平等,以更好地为贫困人口脱贫创造条件,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等措施。做到“不让一个人掉队”,学生通过对我们邻边城市宁德市国家重点扶贫项目赤溪村的翻天覆地变化,更深刻的认识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同时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选用当前的热点话题,紧扣国家的重要举措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温暖与公民的自豪感。
总之,在初中思品课堂运用精选的生活内容,不但能使课堂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更能体现一个思品教师的业务水平。但是,要想真正做到精选生活内容, 律动思品课堂还需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深入学生生活实际,把握时代脉搏,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 本土资源 品德教学 课程资源
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用教材,不要教教材”已成为品德教师的共识。教材中罗列的一个个社会现象,虽然真实、典型,但它终不能面向所有学生。所以,作为教材的实施者——老师须灵活运用教材,适时地补充素材。课程资源这一关键的教学领域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但是从现状看,发掘的资源往往着眼点不一,甚至不加筛选,随意性极大;有的过多地依赖传媒,大量使用网络信息,也造成了有价值的本土资源被埋没和闲置。其实,对学生而言,什么是最有说服力和感受力的资源?当然是他们能用感官触摸到的,用心灵感悟到的,有生活经验支撑的素材。换言之,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资源就应当成为学生发现生活,感受道德的最重要的媒介。
一、本土资源是最佳的课程资源
(一)近水楼台先得月——易找。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其课程性质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注重联系当地生活实际,开发和利用地方的各种课程资源。《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就要求“因地制宜,利用本校所处的环境资源,如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本土资源的挖掘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广州是一个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不但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拥有世界级的辉煌历史文化,是中国岭南文化中心。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人文历史,丰富的民间传说,以及各种各样的纪念场馆、特色特产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都是最富价值的课程资源。这些本地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必定使品德课教学的载体更贴近实际,实施更顺畅有效,更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熟读深思子自知——易懂。
当学生所处的环境成为学习资源的时候,本土资源较之于学生生活经历以外的课程资源,更具有亲和力。本土文化的凝结物,如山川、建筑、饮食、艺术品等,都是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近的现实情境,学生走近它们,与课程的心理距离也就缩短了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身边事物总是有着特殊的亲切感,未成年人的成长特点及年龄特征,要求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从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用事实说话,用榜样引路,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事物,在关注中引发思考,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体验中培植情感,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本土资源对学生来说对学生修德和做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沃土,是学校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的德育内容。本土文化不仅是本地人的情感之根,还是人成长的基础性土壤。
二、巧妙开发本土资源“三部曲”
在本土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开发的主体,只不过两者所起的作用不同:教师主要负责方案的策划、行动的指导、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学生则负责方案的落实、行动的实践等方面。只有两者共同参与、共同实践,本土资源的开发才能得以顺利进行。一般来说,本土资源引入品德课堂要经历以下三个环节。
(一)梳理。
梳理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教材知识的梳理,另一方面是对本土教育资源的梳理。通过学科的梳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把学科知识的封闭结构改造成为开放结构,通过对本土资源的梳理,明确哪些本土资源能够为我所用。这样就为学科知识与本土资源——理念与实践之间的链接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说促使学生德育的发展是品德学科的最终目的,梳理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通过梳理,我们要深入关注结论性知识与现实,与个体之间建立多种联系的可能性,进而融合知识与体验。
(二)链接。
梳理已使学科知识与本土资源一目了然,链接就是把能够反映教材教育要求的本土教育资源和教材主题相对应。从小学品德教材来看,它仅仅为教师教,学生学提供了几个“点”,目的是要起到举一反三、以点带面的作用。在操作时,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单元主题,从学生身边选择相匹配的本土资源,并按照教材反映的不同主题进行归类,对其进行补充和拓展,它们的结合是水到渠成的。(见下表)
本土特色人文历史资源与相关课程内容表:
《品德与社会》关于历史内容的本土资源一览表
《品德与社会》关于人文内容的本土资源一览表
从上表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教材内容可以与人文历史特色资源紧密结合。当然,表中所列的仅仅是一些典型课题,并且这些课题与人文历史特色资源的结合可以是交叉的,整合的。据研究,1—6年级的教材内容有40%可以与其结合。看来,在品德学科教学中对人文历史特色资源的利用刻不容缓,它对品德教学有着特殊而又重要的意义。
(三)开发。
开发主要是通过各种调查、探究、实践、考察等方法,掌握详细的本土资源,并通过照片、文字、课件等不同形式,把本土资源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这个步骤是建立在梳理和链接基础上的,前面两个环节做得细致、深入,更有助于本土资源的开发。当教学的素材直接来源于学生身边的时候,学生就产生了更大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道德教育的可信度。我们从学生可以眼见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深入现实的生活,获得最有效的学习资源。资源开发主要是从眼见的生活中发掘素材。
本土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教师的事,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实践能力,结合品德教材的结构,我们主要在三到六年级开展本土资源的开发活动。我们以年级为单位,每个教学班自选一个教学主题进行本土资源开发,并在教学中利用校园网络,使班与班之间做到资源共享。进行这种合作式的资源开发活动,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学生的学习精力有限,不可能每个班、每个老师、每个学生都来系统、全面地进行本土资源的开发,这也不是进行本土资源开发的目的;其次,进行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让学生有研究性学习的经历,在活动中培养能力,丰富情感,但这种活动并不是越多越好,多了就容易流于形式,甚至让学生、家长产生怨言;再次,不同的班级分工合作,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增加了活动的有效性,而且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也更有利于进行资源共享。
三、合理运用本土资源的“三要素”
(一)纵向联系,感悟德性。
把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生活资源导入课堂,如果仅仅是依托它的固有姿态,对学生的价值提高就是极其有限的。所以,需要对学生获取的原生态的本色资源进行“道德化”的整合,提高它的道德含量。
例如,教学《家乡水的故事》,如果只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现状,明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会太大。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年年讲,月月讲,周周讲,日日讲,“节约用水”真可以说是伴随着学生的成长的热门老话题。现在这个话题又要在品德课上讲,如何用旧瓶装新酒,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要考虑的问题。最近一段时间,广州开展“创文”的系列活动,报纸、电视铺天盖地地展现各方面的创文成果,东濠涌、荔枝湾就是在这个时候走进我的视野中的。我校就在东濠涌附近,不少学生上学、放学都会经过这条涌。我灵机一动,东濠涌不就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吗?东濠涌的故事不就是《家乡水的故事》吗?于是,我把这个本土资源与课程标准、教材主题链接在一起,在课前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活动,通过实地考察、街头访问、参观东濠涌博物馆,学生仅对东濠涌有了直观的认识,还对东濠涌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有的学生把东濠涌当作旅游景点介绍给自己外地来的亲戚,有的学生把东濠涌当作小公园连续去了几次……当学生回到课堂,我们师生共同探究东濠涌的水从“清黑清”,从“臭气熏天到鸟语花香”到变迁的原因,通过进行古今的联系,从现代文明出发,感触家乡的发展与变化的同时,体会整个社会的发展步伐,感悟“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从而强化学生珍惜家乡水的情感和态度。因此,立足于本土资源的道德化、有效化,就需要在搜集获取的同时加以纵向联系和整合,使相关的内容承载更多的道德信息,给学生以积极的教育。
(二)横向拓展,提炼德性。
任何一种地方特色的东西,只有面向整个道德体系的时候才能显示它最大的教育性。因此,需要把获得的本土资源与课程设置的内容及外面世界的相关内容进行联系和甄别,形成彼此的碰撞和思辨,并在不断地交融中提炼教育的价值。
例如,《罪恶的战争》作为“勿忘国耻”的开篇课,讲述的是一段中国屈辱史。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历史毕竟离他们太远,他们也无法体会当时社会的各种状况。若采用传统的课堂演绎的办法,由教师介绍战争引起的原因、战争发动者的目的,战争的现实破坏场景、战争给人们造成的危害,则固然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但这无异于隔靴搔痒,教学效果不会很理想。这时,本土资源带来的优势就可以充分显示出来了。广州不仅是当年鸦片进入中国的主要口岸,还是当年清政府禁烟运动的主战场,更是开打的地方。在广州有不少跟有关的遗址和博物馆。为了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感性的认识,我在课前指导学生通过到图书馆查阅当年的史料、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结合家委会举办的亲子活动,请家长们带孩子到广州的遗迹参观。结果,学生们在活动中挖掘了不少课程资源,如抗英指挥部旧址(三元里古庙)、义勇祠(广州石井)、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广州博物馆、沙角炮台、威远炮台、海战博物馆(位于威远岛)等。由于这些展馆是通过实物、场景复原、放映录像等手段,生动有趣地真实地再现当年的情境的,因此学生容易就了解这段历史。在课堂上,我不再把教学重点放在讲历史事件上了,而是结合事件,与学生一起探究我国在那两场罪恶的战争中遭受的欺凌和蒙受的耻辱的原因。在师生共同分析的过程中,以两次为例,比较了清政府、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各持什么态度,很容易就看出清政府的丧权辱国和人民大众的英勇不屈。在拓展的环节,我还出示了《时局图》,学生清楚地看到侵略者从广州登录后,长驱直入地侵占中国领土的路线和范围,很快就激发出对侵略者的仇恨之情。在进一步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战争的失败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尤其是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经济和军事落后,经不起洋枪洋炮的打击,铸成民族的奇耻大辱,明白只有国家强大,才能不被外敌欺负,进而理解林则徐的意义,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情感。借助这种横向的联系,着眼教学的多面,本土资源的价值优势更多体现出来了。
(三)关注个体,提高德性。
在生活中对学生品德促发和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的个体经历。品德课本土资源的开发必须与学生日常生活积累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对道德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说,只有当学生的生活,与相关的话题资源共同提出来,进行探究和感悟的时候,他们的发现才能更加真切,认知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例如,学习家乡板块的内容,在家乡环境、家乡特产、家乡人、家乡风俗被充分挖掘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到自我的生活体验,结合曾经亲历或参与的系列活动,引发感受。在上《乡风乡俗》一课,由于教材中呈现的图片描绘的都是北方的民风民俗,对于南方的孩子来说,有不少场景是陌生的。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老师在课前进行了调查,发现班上大多数同学都有周末跟父母去喝早茶的习惯,于是巧妙地把广州的早茶文化引入课堂之中。由于班上每个同学们都有喝早茶的经历,当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体验环节时,参与表演的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把生活中的情景再现出来;当观众的同学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对小品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还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喝茶感受与大家分享。在评价与议论中,学生很快就学会了正确喝茶的礼仪。这时,老师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粤味十足的喝早茶的视频,展示各种精美的广式茶点,倾听关于早茶的民间传说,通过思考与点拨,学生很快就明白喝早茶并不仅仅是填饱肚子这么简单的事,而是广州人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感”的表现。喝早茶不仅是一种文明的交往手段,还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早茶文化中包含的民间传说、古老的童谣、风味小吃等,让学生体验到本土文化的独特气息和价值,油然而生爱家乡的情感。其实,一年中许多特定的节日也是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良好契机。除了热闹喜庆的除夕、春节及元宵灯节外,广州人还有清明踏青、上坟祭祖、吃艾糍饼、插柳枝等习惯,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吃龙船饭等习惯……学生们通过采访长辈,在参加民俗活动,了解家乡文化,熏陶民俗文化的同时,从而更加了解家乡,关注家乡的发展。在了解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形成对家乡的良好情感。
本土资源的开发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更需要运用不同的手段:调查、探究、实践、收集、整合。不断地积累和挖掘,一定能使本土资源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本土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拓展学习空间,增强实践机会,充实儿童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激发,智慧得到开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