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思维;插图;思维导图;开放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4B-0050-01
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展开英语学习活动,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在教学实践和观摩中发现,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注意力专注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语言知识的获得,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笔者将结合课堂教学案例谈谈英语课堂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实现高效英语教学。
一、围绕课本插图,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插图是英语教材重要组成部分,插图不仅能生动形象地诠释语言的意义,也再现语言的真实场景,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插图,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让抽象的语言变得形象生动,让语言学习和形象思维相融合,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5 《Seasons》的教学中,笔者首先通过插图让学生开展“Brain storming”的游戏,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插图尝试用自己了解的词语和句子说一说,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迅速融入英语课堂;教师则从插图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展开预测,What are the children doing? Do you like flying kites? Which season is it? /...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片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了孩子们每个季节的活动,丰富了学生对季节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欲望;教师通过听录音将季节和插图进行配对,为插图配上天气图标等引导学生展开有效地阅读。
案例中笔者巧妙地运用插图进行课堂的导入、预测和阅读活动,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围绕插图展开一系列语言学习活动,借助插图唤醒的形象思维展开了有效阅读,优化了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
二、围绕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认知策略,它通常以某一主题为中心,通过放射性的树状结构将知识之间的联系表现出来。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思维导图的运用也充分协调学生的左右脑,让语言变成线条、符号、文字和图像综合的容易识记、有序的组织图,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效概括,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记忆。
例如,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8《Birthdays》的教学中,笔者在授课伊始首先通过“头脑风暴”的游戏,让学生根据老师所给的节日名称围绕When is it?/ What do they do?说说相关的信息,生成了一个思维导图:holiday―when―food―activities;然后笔者出示语篇中的两个人物,播放《生日快乐歌》并告诉学生“They are talking about birthdays”。并利用导入环节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展开对语篇的探索,寻找语篇人物生日的时间、活动及食物,思维导图的运用为学生语篇阅读提供了“脚手架”,让学生迅速找出语篇的关键信息,有效理解语篇内容,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案例中笔者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把握课堂学习的脉络,有效地对语篇内容进行概括,促成学生将语篇内容和思维能力紧密联系,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更有效、更明晰。
三、设计开放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发散性。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语言学习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兴趣点,精心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突破惯性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放飞学生的思维,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英语课堂因思维的活力更精彩。
例如,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8《At Christmas》的教学中,笔者首先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让学生感受圣诞节的快乐氛围,让学生伴着轻松愉悦的歌声走进话题“At Christmas”;随后老师紧扣话题和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自由交流“What do people do at Christmas? ”然后笔者告诉学生“Christmas is coming. What does Mike do at Christmas? ”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语篇内容的预测,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案例中笔者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预测,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语篇阅读的积极性,这样的问题也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想象一切可能的活动,有效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获取和语言技能的提高, 也要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语言学习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和发散思维,让学生有效提高思维品质,优化语言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远振.生态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外语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堂教学 语言表达 提升能力
在中职教学中,一些农村来的学生在课堂上面对老师的提问要么“金口难开”,要么辞不达意,缺乏基本的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还有的在课外与同学之间闲聊时口若悬河、幽默风趣,而在课堂上则前言不搭后语,缺乏流畅性,显得思维混乱,至于语言表达中简单、生硬、头绪不清的更是普遍存在。针对这种状况笔者把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放在首位并贯穿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说话
现在的中职学生自尊心和自卑心都很强,学生不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不愿参与课堂上师生的对话与交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最主要的还是心理原因。在学生看来,课堂氛围是严肃认真的,师生在课堂上的关系是不对等的,他们怕回答错误使自己难堪,更怕自己的思维跟不上语速而遭到同学的嘲笑。这种消极因素往往使他们“羞于开口”,以至于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不敢主动参与交流,因而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并在第一堂语文课上就灌输给他们一种理念:只要你开口,你就会进步。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笔者上的是莫言的《卖白菜》,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母亲为什么哭了,从这位母亲的泪水中体现了她怎样的精神品质?”并要求班上的一位同学回答,结果这位同学站起来后始终保持沉默。眼看时间静静地流逝,是笔者自己解答还是换一位同学回答?沉思片刻,笔者当机立断先让这位同学坐下,让全班同学分组讨论五分钟,并走下讲台,参与他们这一组的讨论,以一位学生的身份进行旁听和发言。五分钟后,老师再次让这位学生坐在位置上回答,这一次他没有让老师失望,不仅开口了,而且回答得很好。后来笔者从侧面了解到这位同学很内向、腼腆甚至可以说有一点孤僻,就连同班同学之间也少有主动的交流。但从那以后,这位同学从被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到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回答,从坐在位置上回答到站着回答,最后还敢在课堂活动中走到讲台前当着四十多位同学和老师的面进行交流或演讲。看着他的进步,老师很庆幸自己在那堂课上没有因为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对他选择放弃,更庆幸自己放下教师的架子参与学生讨论让他感觉到有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不至于让他因畏惧而产生抵触的心理。
二、根据职校学生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
职业学校学生并不是所有学科都差,而偏科严重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现在所教的班级中,有的学生语文功底很好,有位学生甚至能在一些国内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自己的文章,而有的学生语文功底的确很差。所以在训练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时,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分几个层次发问,由浅入深。让学生通过“跳一跳,摘到桃”尝到成功的乐趣。如在教《安塞腰鼓》时,老师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第一个层次,你觉得《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第二个层次,《安塞腰鼓》的特点,作者是通过什么表达出来的?第三个层次,为什么《安塞腰鼓》会有这样充满激情的表达效果。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看到自己的进步,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随之高涨了。教师掌握设计问题的难度,应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能够为学生架设达到预期目的的阶梯。
三、利用专题活动,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如果不注重职校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那么,他们两到三年后走上社会纵有精湛的技能,也会因为不懂得恰当交流,使自身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需求。新版的中职语文教材中大大增加了口语交际训练等相关内容,在这一学年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了相关的教学内容,利用形式多样的专题教学活动,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我们把中职《语文》上册的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进行整合,创建了“自我介绍”“工作答询”“人际交往”“新闻采访”“招聘现场”等五大教学模块以演讲游说、你问我答、抢答辩论、角色扮演等以学生感兴趣并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开展专题教学活动。在“招聘现场”专题活动,教师和学生们共同设计了如:你为什么应聘我们公司?你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公司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经常要求你加班,你能做到吗?你所学专业与应聘的岗位联系不大,我凭什么要录用你等等50个在招聘过程中最常见的面试题,以角色扮演、问题抢答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说话之前很快打出腹稿,做到成竹于胸;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适应说话的内外语境,边构思边说,随机调控,尽快把思维转换成语言,通过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慧于心而秀于口”的硬功夫,大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服务专业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未来会加入文秘、推销、导游、技术工人、酒店服务员、客服等职业队伍的行列,有的或许成为企业的主管或者是经理。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在许多场合中,他们需要做报告、发表演讲、作动员,需要游说、洽谈、陈述和辩论,需要专心、耐心、冷静、礼貌地听取别人的讲话,需要运用高素质的思维获取语言信息中的蛛丝马迹并做出明智的决定。
笔者任教的班级之一——电子商务班,在暑假期间被学校安排从事客服(电信外呼)工作。开学她们回到学校后反映工作中的情况,有的同学说:某某客户真是太过分了,在电话里我真想教训他一句;有的同学说:某某客户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明明是为他好,但他却认为我骗他;也有的同学说:自己还真的好喜欢也挺适合做客服的,业绩也很好……。笔者听后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材料,当即要求她们把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工作的感想等写下来。课后笔者查阅了电子商务方面的书籍,上网查找了客服工作的相关资料,再结合中职语文口语交际训练的有关内容,以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上了两堂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跨学科的口语交际训练实践课。通过跨学科口语交际的探讨,师生共同掌握了服务中心标准礼貌用语是哪些、常见的客服禁语是什么、常用的礼貌用语有哪些、有哪些常用的客服技巧……等等。
笔者认为只用心去教学生,口语交际训练就不再是纸上谈兵,语文教学也能做到真正服务专业教学,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他们的职业能力。在生活中,交流交际是多种多样的,或见机行事,或毛遂自荐,或推崇他人,或推心置腹,或虚与委蛇,或主动出击,或退避三舍,或大度宽容,或当仁不让等等。这些以表达为主的交流、交际方式,一旦被学生掌握,就会形成强大的人际交往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在今后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求异创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美国心理学家佩特说过:“创造潜力常常是用异乎寻常的方式显露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提倡学生敢于求异、敢于争论,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对能发表不同见解的学生,就算其说法是错误的,也要对其勇于创新的意识给予肯定。如一道应用题:“一位旅客从甲城坐火车到乙城,火车行了全程的一半时,旅客睡觉了。他醒来时,发现剩下的路程是他睡着前火车所行路程的。想一想,剩下的路程是全程的几分之几?”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用线段图表示自己的思路,他们画了很多线段图来说明自己的意见。首先,有几位学生讲了自己的见解:“旅客醒来时,发现剩下的路程是睡觉前的,因为火车行了全程的一半时,旅客睡觉了,所以剩下的路程是全程的。”教师提出:“请继续思考,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不久,就有学生提出了以下两种解法:(1)火车行了全程的一半时,旅客睡着了,他醒来时发现剩下的路程是他睡前火车所行路程的,所以求睡前所行路程的的是多少,列式为×=,因此剩下的路程是全程的。(2)把旅客睡前所行路程的一半看作“1”,睡后所行路程也看作“1”,把每个单位“1”平均分成2份,这就占全程的。一道应用题的三种解法,在培养学生灵活解答的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导放结合,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也就是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引路人,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是谓“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自己观察,抛开单一的满堂灌模式,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见解,是谓“放”。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圆剪开,分成若干个近似等腰三角形,把这些近似的三角形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教师再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成的近似等腰三角形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然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仿照演示进行具体操作,比较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的关系,思考长方形与圆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还可以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究,剪、拼成其他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出圆的面积。剪拼的手法不一样,构成的图形也不一样,但都能证明结果是一样的。学生在动手操作时,自主交流,有共同的发现和认识,气氛热烈,思维活跃,自主思维得到充分激发。这样教学使得学生对圆的面积的感知从感性认识迅速上升到理性认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鼓励质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方向和动力。通常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教师给出的,一般都采用一问一答或齐答的定向思维。当然,这也并非不可。但是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效果将更好。例如,学习“厘米、米的认识”一课,出示课题后,教师可以问学生:“看了题目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呢?”可能有学生会提出“什么是厘米、米”“厘米和米有什么关系”“厘米和米有什么用处”等与厘米和米有关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中的小数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分小组回忆、讨论、交流,然后比赛谁提的问题多,解答的问题多。学生可能会提出: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进率又是什么?小数的性质是什么?学习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由4个0.5和5个0.01组成的是什么数……学生一一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质疑、解疑,使学生在共同探讨、交流中复习了“小数”这个内容。我国一位著名科学家说过:“什么叫名师?并不是手把手教就是名师,而是善于启发诱导,让你敢问、乐问和善问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护理科研;科研能力;护生;高职
《护理科研》作为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是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开设这门课程的根本目标,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和科研能力的拓展提供机遇。但就目前来看,《护理科研》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理论知识枯燥难懂,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厌学情绪高涨,教师教学没有成就感而敷衍了事,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探索新的《护理科研》课堂教学模式,才能真正为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服务。
一、高职护生《护理科研》教学现状
1.从整个教学安排和体系看,《护理科研》不被重视
传统观念认为,只要突出操作技能,就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护理科研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领导的心中,如何教会学生写好毕业论文就是护理科研教学的唯一目标。校内实训指导教师和临床实习带教教师强调的依然是护理操作技能,而非科研能力。因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性教学计划均为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作出具体的要求,课程安排课时少,没有任何可供实践的条件和机会。
2.从教学的师资力量来看,《护理科研》基础薄弱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护理科研》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没有被放在重要的地位。护理科研教师多数自身已经对科研不感兴趣,或是已经习惯了依赖教案、教学笔记和现成的教学指导书,缺乏独立思考、自我创新意识,已经习惯了在旧的轨道上运行,重知识、轻能力,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也过于传统,知识更新速度慢,学习进修的机会少,科研能力偏弱等。
3.从学生本身的素质来看,护理科研能力素质较差
在校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无护理科研的紧迫感,缺乏科研经历和实训指导,护理循证思维能力有限,校内实训和临床实习均无科研要求,毕业时撰写护理论文由于要求不严,可以轻松通过也让学生对科研缺乏兴趣,加之科研本身理论性强,内容枯燥乏味,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总体上,护士科研能力的现状及特点是:起点低、范围小、能力弱、后劲差,与其在校期间缺乏科研能力培养有直接关系。
二、高职护生提升科研能力的核心
科研能力,综合理解为阅读、整理、选题、设计、统计、写作、思维、探索、归纳提炼能力等。笔者认为,提升高职学生的科研能力,其核心即提升其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问题的能力。
1.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临床护理中,一直强调要求护士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工作中的细节和问题,即护士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一般遵循的路径是:实践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假设推断提问选题。要着重通过实践体验法、观察思考法、比较分析法、理论假设法、文献阅读法、调查研究法的有机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和爱好,立体式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为其提炼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涉及思维能力、技术方法、物质条件和带教指导。护理科研的进行,需要的是通过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最终去指导好实践。通过反复地观察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为进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表达问题的能力
科研表达能力就是阶段性成果的传递、输出能力。唯有良好的表达,才能充分地理解;唯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效地交流;唯有有效地交流,才能有力地推进。毕业论文撰写和设计能够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其对护士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
三、创新《护理科研》教学,提升高职护生科研能力的基本对策
1.改革课程体系,注重护生科研基础能力的培养
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克服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专业口径过窄、课程体系死板、知识灌输式传授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平时学习中,引导护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让护生认真思考、分析和总结,归纳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然后再返回到实践中进行检验,以此来提高护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学术讲座,将学科前沿知识、边缘学科的交叉内容、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难点问题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此外在教师指导下做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或调查心得。
2.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护生对护理科研的兴趣
护理科研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两条主线:一是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将科学研究引入的教学过程中去,使学生掌握本学科信息,结合教学,又可以对护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教育,还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二是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护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间接经验、感性认识以及在平时积累、总结的经验和心得,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让护生懂得知识的来源并不是一味的主观获取。
3.改进教学方法,提升科研教学效率
可在科研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问题导向式,即以问题为导向培养能力。在临床护理中可采用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护理专业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任课教师可以广泛采用如下方式:教师预设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问题分头寻找答案提出解决方案教师总结点评。通过这样的教学,可增加学生对护理科研的研究兴趣,锻炼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4.改革考试模式,多方面衡量学生学习效果
考核是为了检验护生的学习情况,现阶段考核的方式仅仅局限于理论的考核,而考核又大多是一张试卷解决问题,完全忽视了护生理论联系实际操作能力。护理科研的教学不只是考核理论知识,还要考核护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让护生在规定课题内进行论文的书写或是针对其论文进行答辩等等,诸如此类的科研设计,像这样一些实际的护理科研应用有助于护生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让护生高度重视护理科研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锻炼,以考核的形式引导护生。
5.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为科研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是影响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强、科研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可由学院牵头组织负责,聘请一些专业人员、邀请临床资深专家和多年从事临床一线科研工作的护理人员参与到科研教学之中,保证科研教学的高质量和多样化。
总之,提升高职护生的科研能力应作为培养高素质护士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不断摸索和创新《护理科研》教学模式,为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护理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就业导向 中职学校 教学方法 美术课堂 学生能力
美术课程作为中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性专业课程,对于有效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和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环境下,中职学校需要从美术课堂的教学方法入手,通过进行教学模式整合来改善教学环境,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就业导向的背景下,更加准确地找到符合自身的学习方向,以此不断提升中职学生的美术能力。
一、中职院校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中职学校在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课程学习观念,没有让中职学生体会到就业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
其次,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仍以应试教育为目标,这种“短暂性”的教育观点无法更好地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学习理念,并且在课堂上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使得美术课堂徒有其名,没有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无法为日后的社会就业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最后,由于在美术课堂上忽视了学生自主审美地位,没有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不利于培育出全方面、高就业水平的中职美术人才。
二、就业导向视角下中职美术课堂教学路径探析
1.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热情
让学生成为中职美术教学的主人公,使中职学生充满积极主动的美术课程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美术领域中的一分子,这样能够加强中职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与对个人事业的责任感。与此同时,更要利用多元化的美术课堂形式来提升学生对美术专业课程的兴趣和学习力度。在实现高就业、发挥自我价值理念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就业理念对中职学生学习美术专业课程的促进和鼓励作用。
2.对课堂教学管理方式进行探索研究
在中职文化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推进进程中,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方式,有效地激励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从传统教学管理向现代教学管理的转变中,不断增加和变革的管理手段激发了中职学生对美术课程学习的热爱,为日后就业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为了让学生的美术能力不断进步和提高,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管理方式进行研究探索。在中职学校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创办有意义的课堂活动,增强中职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从而完善以就业导向为中心的美术教学工作。
3.加强美术课堂教学与就业的融合性
让美术课堂的教学思路得以拓展,是充分发展现代中职美术课堂教学形态的有效途径。把单一的教学方法转变成多方位的思想融合,是使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提升中职美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我们把固有的、带有捆绑性质的美术课堂教学管理改革成为富有包含力的教学体系和课堂制度,可以有效地激发美术教师对课堂教学和教育事业的灵感,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让每位中职学生都能够将自己融入到整个美术教育氛围和环境之中,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今后的工作能力。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具有独特魅力的,能够更好地推进中职学校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小结
综上所述,伴随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实行素质化创新发展,在中职学校全面教育改革的进程中,美术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培养中职学生审美、艺术欣赏以及美术文化培育等多方面的重任。我国各大中职学校的美术课堂教学工作应该立足于提升中职学生综合就业能力方面开展,致力于打造更具综合型、全面型和技能型的中职学校美术人才。因此探讨在就业导向的视角下中职院校美术课堂的教学方法,以此不断促进中职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和美术专业课能力提升,从而构建出属于中职院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体系,为社会输送所需的实践型美术人才“能源”。
参考文献:
[1]徐雪梅.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中职学校美术课程教学[J].求知导刊,2015(14).
[2]蒙玉川.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浅谈中学美术课改的误区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3(11).
【关键词】提升;学生能力;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一、前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模式应该顺应这一变化,探索更加有效、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既定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但应该着眼于学生实际,还应该与社会发展以及时展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其时代性、针对性、时效性以及主动性,并且应该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其独特之处,因为其承担着提高公民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探索能够提升学生能力的高中政治课堂模式。
二、基于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1.合作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提倡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学生的知识建构,实现其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自身能力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不适应新的教学目标以及新的时代需求。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另外,合作式的探究学习会在互相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深刻理解,反过来促进其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
因此,教师应该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结合现实生活素材,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更加直观更加具体的条件下加深认识。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挖掘素材,互相讨论与交流。最终实现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极大提升。
2.注重素材选择的可用性以及时效性
教师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素材,但是素材的选择和使用也具有一定的要求。总体来看,课堂素材的选择应该以可用性和时效性为基本原则。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内容选择具有针对性、时代性的素材。同时,还应该注意素材的选择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识水平。例子越生活化,越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求知欲望都会得到更加充分的调动,因此素材的使用效果便会更加明显。
另外,教师应该根据课程需要及时学习新知识,及时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是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学模式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此为依据对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设计。教师还应该科学地运用所选择的方法,进行科学的引导与适时的点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实现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只有达到这些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另外,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基本指针,不能够单纯追求形式影响教学目标实现。
3.保证教师的引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是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学习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因此,广大教师应该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各层次学生全面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和合作学习。
4.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实用性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堂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各个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的全面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应该具有时代性、使命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不但实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目标,还应该实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不断地更新观念,提高自身水平,不断创新和改善教学模式,要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分析学生特点和课程具体内容,充分、合理、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断优化教学结构、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索更加科学、更加有效、更加符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使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教学活动中应该合理定位师生角色,做到有效互动并且分工明确。教师应该保证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实现各个层次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目标。
三、结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更加多样化与科学化的教学手段,更加科学与更加有效地课堂模式将会从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应该探索更加多样化、具有针对性并且与课程目标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课程实际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实现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彭丹.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11,(08).
[2]游庆红.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有效性教学[J].湘潮,2011,(08).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34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观念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会也不可能单一的是学校课堂这一渠道。而信息技术提供给数学的,从广义是来说,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而数学教师应该首无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把主要精力放在根据数学教育教学理论开展优质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上,他们最多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评价、选择和改造大量已有的课件制作素材,把要使用的课件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充分融合在自己的教学思路中,,而近年来,许多使用便捷的工具软件已经普及,广大一线教师也通过各种继续教育、校本研修等形式,已经或者即将掌握初步的“自行改造他人课件和设汁课件,使之与自己的教学思路融合起来”的技能。例如几何画板是做数学实验的最好工具。做数学实验就是要体现出数学在变化中的不变规律。在过去的几何教学中,使用常规的作图工具,手工绘制的图形都是静态的,容易掩盖极其重要的几何规律。是在动态中表达几何关系的图版,它不同于其他绘图工具的突出特点就是“它动态的保持几何关系”。几何画板绘制的图形可以动。而几何画板的精髓就在于“在运动中保持给定的几何关系”。
二、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方式的影响
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和简单的教具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实验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各种计算机软件的开发,特别是教学软件的开发,使得在教学中做数学实验成为可能,并且变得非常容易,现象明显。因为计算机可以使数学中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使变化的东西体现出变化过程,从而体现出变化过程中的不变规律,这在以往的教学中是很难实现的。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的角色由传授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设计者、协调者、教育的研究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讲授,而是对学生多种学习活动的指导、计划和协调,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的影响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方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通过与计算机之间的相互对话完成。通过计算机,学生不仅可以观察教师做演示实验,还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使学生做数学实验成为可能。学生获取知识,包括新概念的提出、知识重点展开、难点化解以及知识的巩固应用都需要亲自动手操作,这种方式符合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体验的心理特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实验、探索、发现等将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内容,这就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
四、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问题,选择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例如:我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利用ppt制作动态的平面向量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的理解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如果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在黑板上做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大部分学生在课后解决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总自然而然的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我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添加线条,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决其他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为后面的《异面直线》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五、多媒体手段教学的适度性原则
一、我国高中课堂教学的现状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教育成效是衡量课程改革能否获得实质性突破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重灌输轻启发”、“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这些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它与实践中“应试教育”的价值导向,单一的、只重选拔甄别不重发展潜质的评价制度,相对固定化、封闭性的教学目标,长期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的旧的教学大纲、教科书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从更深层次看,则是由于教师教学观念的实质性滞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偏差造成的。
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中外课堂教学的一个鲜明对比是:中国教师面对国外课堂上激烈的争辩、活跃的气氛、没有结果的结尾,常常百思不得其解――这样的课堂,能完成教学任务吗?能教给学生完整的知识和正确的结论吗?国外教师面对中国课堂上教师的谈笑风生、学生的对答如流、缜密的过程设计和精确的时间分配,往往也是一脸的茫然――既然是学生都懂了的问题,还有必要教吗?
对课堂教学的两种不同取向,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和评价观。那么,怎样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求得教学的有效性?这有赖于教师教育观念的变革以及相应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即教师教育教学力的不断提升。
1.消除教师教学观与自身教学实践的“二元背离”,实现教学价值观的内化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没有行动的理念只是一场梦,没有理念的行为是一种简单的浪费,理念和行动加在一起就可以改变世界。”确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仅仅是走向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因为观念的变革与否、转化程度如何尚有待于具体教育教学行为的检验。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教师虽然认同“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当由重结论的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由传统的知识‘搬运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由教学的‘权威’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的观点,但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却与他们奉行的价值观不一致,有时甚至相去甚远,这一现象被称之为教师教学观认知与自身教学实践的“二元背离”。这就提醒人们,在强调教师教育教学观包括教学价值观的转变时,不能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而应更多地关注教师在其具体教学实践中是否真正实现了内化。
2.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重构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的实质不是教师向学生单向地灌输知识,而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一种感受和理解的过程,一种特殊的生命体验过程。教学过程中片面性与局限性的存在,缘自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偏颇。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课堂教学,必须致力于:(1)使课堂成为生命发展、理解探究之地。惟有那些充满想象力的、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给予学生足够自主发展空间和积极活动机会的教学,才能使课堂真正蕴涵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2)在交往、互动、对话中获得事物意义的积极建构。对课堂教学而言,交往即意味着对话、参与;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知识。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维度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3)让教学走进日常生活。当课程核心从静态的知识型转向动态的生命型,即从教科书、教学计划和大纲转向师生对课程进展的真切体验、感受、领悟,也就为学生日趋回归生命、回归自我、回归心灵创设了重要前提。而欲真正实现这一回归,重要的一点仍在于教师能够善于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3.培养自身专业素养,兼具多元文化的敏锐视角
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培训与发展的重要趋势。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而未来课堂上的知识将由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这三个方面组成,能否有效地激活学生包括教师自身的知识,进而提高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的质与量的水准,首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程度。倘若教师缺乏必要的知识面和宏观、多维的教育观,那么面对学生一系列的质疑、争论,教师将难以真正发挥指导者与促进者的作用。
应当指出的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并非仅就本学科知识而言。新课程改革呼唤综合型教师,要求教师能够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不断改善自身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更值得强调的是,三者之中教师专业情意的培养,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四方面。纽曼(Newmann)和威尔治(Wehalage)在对美国1500所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后曾得出这样的结论:高质量和成功的教育不依赖于技术、实践或者设备,而是依赖于基本的人性和社会的资源。卡尔・明格也曾说过:“教师是什么样的人比他教授什么更为重要。”因此,教师不仅要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注重专业情意的培养。
此外,身处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时代,随着国际间、地区间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教学的文化敏感性对教师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程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既是基于与学生交往的需要,更是多元文化背景下有效教育的现实要求。对此,费奥斯坦和费尔普斯在其《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多元文化的敏锐视角意味着:(1)为了决定学校教学的最好方法,教师需要知道本国对多样性是如何阐释的;(2)处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应该把握一些相关术语及词汇;(3)教师必须了解班上的每一种文化和他们的不同特征;(4)教师应该学会与不同于自身文化的人建立一种工作联系或朋友关系。当然,美国作为一个具有众多移民的国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我们不能因此拒绝作出必要的、适度的选择。
思;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B)―0087―01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的自觉状态,会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获得理解与体验、感悟与思考。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教师对课堂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多样的形式创设合理生动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鼓励创新,启迪心智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教师喋喋不休的讲授扼制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同时为了适应考试的需求而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标准答案,这样,以人为本的理念就难以体现,学生充当的角色也不再是学习的主人,而是“知识拷贝机”。
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留足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探索,把发现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各抒己见,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科学阅读,积极反思
读与思历来为古人所重视。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在他的读书治学理论中,素来强调学与思不可偏废。而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读而不思,只流于追词逐句,不动脑筋地泛泛而读,照本宣科。事实上,阅读时有两大任务,一是理解把握文章的字词句和修辞,一是通过比较、归纳、思考,以洞悉文章的特别之处。事实上就是要做到科学阅读,积极反思,做到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四、释疑点拨,巩固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1)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2)要有一套符号系统,画法要简便,意义要明确、固定。(3)圈点勾划,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要根据每次阅读的目的来运用有关的符号。目的不同,标划的重点也应不同。如,学生在预习语文课文时,课文的段落层次、生字词、中心句可作为标划的内容。标划要正确,书面应美观。(4)要结合批注勤记。以期互为补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