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利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为妇女创造适宜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鼓励和支持妇女成立农民用水协会
(一)到××年月底止,全市已成立有个农民用水协会。农民用水协会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灌区农田灌溉的组织制度,是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成立的组织,它强调把灌溉管理的部分或全部责任和权利从水利专管机构或政府部门的手中转移到用水户身上,农民用水协会以流域渠系为主,以行政区划为辅,协会下面以斗渠灌溉区为单位建立用水组,每个用水农民都是会员。
(二)选举产生协会会长、副会长、理事,为用水户提供灌溉用水和技术服务,维护用水户利益。以前,镇、村、组代收的水费,现在改由农民用水协会代收,实行供需对接、计量收费。供水计量点定为支渠口,由供水单位、用水协会现场测流。每户农民均有一张“水费明白卡”,每亩应交多少水费,写得明明白白。版权所有
(三)成立农民用水协会是改变当前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权责不清,长期失修失效的有效办法。通过农民用水协会,按“谁受益,谁投资,谁管理”的原则,明确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权利,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妇女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二、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方面
(一)积极兴建农村人畜饮水工程,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发展农村供水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建设农村供水工程的积极性。
(二)建立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机制,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集资的办法,由中央、地方、受益群众共同投入发展农村供水事业。××年,实际完成峒中镇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等个项目,完成投资万元,新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人数万人、牲畜万头。
(三)提高农村缺水地区供水受益率,解决农村饮水困难,改变饮水不够卫生的状况。把解决人饮困难的重点放在农村,逐步帮助改善农村供水方式,在有条件的地方,尽量采取集中连片供水的方式,提高水质和供水质量,实现自来水供水。
三、在水资源保护方面
(一)继续加强污染源治理和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实行入河排污许可证制度,划定水功能取划,确定水质保护目标,全面实施水域纳污总量控制的制度。
(二)切实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制定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对使用化肥、农药的管理,指导农村妇女农民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减少对饮用水源的污染。
关键词:工程水文;水利规划;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水文及水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07-02
我国的水利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以及农业灌排技术专业中,一般都设有“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或称“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课。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员所接受的主要是传统的“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的思想方法。改革开放以来,代表性文献有华东水利学院(现为河海大学)、西北农学院(现为西北农业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为武汉大学)合编的《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都科技大学(现为四川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合编的《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水文处主编的《水利工程实用水文水利计算》,蒋金珠主编的《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朱歧武、拜存有主编的《水文与水利水电规划》这些文献为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用提供有关暴雨、洪水、径流、泥沙等方面的分析计算,为合理开发水资源、治理河流、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发方式、规模和效益。以及拟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合理管理运用方式等提供依据。随着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传统的“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的某些内容亦越来越不适应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要求。为使水利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以及农业灌排技术专业中的“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的内容适应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要求,笔者对传统“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水利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水利内涵概述
汪恕诚部长曾指出,恢复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工作的基础性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环境水利、资源水利和信息水利,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实现水多能控、水少能引、水脏能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主要的防洪安全保障、水资源供给保障和水资源保护。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本质特征。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建立节水型社会;三是恢复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四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传统水利对水资源“竭泽而渔”的开发利用方式完全不同,它是循着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实现生态水利的公平和高效发展,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上游与下游、河道内与河道外、相邻区域(或流域)等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公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项涉及社会各层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新路子,而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成为一个“资源开发—产品生产—资源再生利用”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恢复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现代水利的基本目标。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就是要实现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建设现代水利的根本途径。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本质特征是高等院校水利专业教学的理论指导,是现代水利水电规划的思想方法,也是“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内容的参照系。
二、传统“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内容与可持续发展
水利之要求差距剖析前文所提及的代表性文献,不论内容还是形式基本是一致的,几十年不变,只是本专科内容的多少有所不同,显然与可持续发展水利对“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内容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
1、强调河流的水文功能,忽略河流的生态功能水文循环(水分循环)是认识水资源可恢复性、有限性和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等的基础知识,“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一般都在开篇对其做重点介绍。河流是水文循环过程中液态水在陆地表面流动的重要通道。大气降水在陆地上所形成的地表径流,沿地表低洼处汇集成河流。降水入渗形成的地下水一部分也复归河流。同时,对河流的分段、河长、河系、纵横比降以及河流的集水区域———流域等都有详细的介绍,但是忽略了河流是形成和支持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这一内容。河流在输送淡水和泥沙的同时,也运送由于雨水冲刷而带入河中的各种生物质和矿物盐类,为河流内以至流域内和近海地区的生物提供营养物,为分子输送种子,排走和分解废弃物等,使河流成为多种生态系统生存和演化的基本保证条件。
2、强调人类活动对“量”的影响和“还原”,忽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修复“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文献中,都有对人类活动影响使径流资料不一致而进行“还原量”计算的内容,但从不涉及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问题,更没有对生态环境如何修复的内容。一方面,水利水电工程可以促进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解决“人口——资源——环境恶化”问题,消除因贫困求生存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也有负面影响,比如河流上建水库、电站,特别是梯级较多时,河流形态会发生显著变化,会出现生物多样性退化以及加剧水体污染等问题。
3、水利规划不考虑生态环境用水需要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需要对河川径流进行水利规划,以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利规模。河川年径流的分析计算在“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中一般作为一章内容介绍,其目的是提供长期年、月径流量系列以及设计代表年的年、月径流量,用于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利规模,即为满足工业、农业、城乡生活、发电、航运、养殖等用水部门的用水需要所需的工程规模。但是,一个区域(或流域)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本区域( 或本流域)用水部门的用水要求,还必须考虑本区域(或本流域)以及临区域(或流域、或上、下游)的生态环境用水所要求的工程规模,本文称为“生态环境库容”。从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本质特征来分析,后者更为重要,可这恰恰是传统“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所缺少的。
4、水库调度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中,一般都含有水库调度的内容。水库调度可分为兴利调度、防洪调度和水库群的联合调度。水库的兴利调度是依据径流资料以及用水( 用电)部门的用水(用电)要求,按照经济效益最大(比如发电量最大,灌溉面积最大,供水保证率最高) 的所谓“最优准则”预先编制一组水库蓄水的指示线组成水库兴利调度图。防洪调度是依据工程地点的设计洪水资料经过防洪水利计算确定水库的一系列防洪特征水位,其目的是确保水库大坝安全和处理防洪与兴利的矛盾。水库群的联合调度其目的是使库群获得较大的综合经济效益。由此可知,水库调度图不论是在水库的规划设计阶段还是在其管理运用阶段,都没有考虑“生态环境库容”,也没有考虑水库的放水如何使下游河道还原为天然状态,维护下游河流生态的天然属性,更没有考虑“减污调度”、“调沙调度”。显然,传统水库调度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与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要求极不适应。
参考文献
[1] 华东水利学院,西北农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M].北京:水利出版社,1981.
[2] 成都科技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0.
二、工作重点
(一)坚持以安全度汛中心,切实抓好各项防汛工作落实。一是以安全度汛为中心,按照“防大汛、抗大灾”的要求,开展好汛前防汛大检查,推进防汛防台检查制度化、专业化、规范化。加强对各类在建工程和涉水涉河项目的安全度汛进行专项检查,以及防汛物资准备、预案修编等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二是狠抓防汛隐患整改。对防汛大检查后进行的隐患整改工作进行督察,及时督办,限期整改,及时消除隐患。做好圩堤、土坝的加高加固,防洪墙修建以及水闸、排涝站维修等,确保万无一失。同时要继续做好水文巡测、水质监测和水文报汛工作,充实排涝抢险物资、设备的储备,特别是督促各镇做好“三场”缺口泥源物资的落实。三是进一步完善防汛防台应急指挥系统,深化细化应急预案。尤其是要完善防台风预案,细化人员转移方案,并对预案编制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查漏补缺,形成较为完整的预案体系。四是把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防台各项责任制落实到防汛防台抗旱的全过程,使每一个环节都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同时加强对防汛防台抗旱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督促和检查。
(二)坚持抓好政府实事工程建设,确保年度任务目标完成。一是按照政府实事工程的要求,严格标准,保证质量,完成好20*年5万亩标准化圩区建设任务。强化对已建标准化圩区的管理考核力度,确保已建标准化圩区的防汛能力和标准,确保标准化圩区建成一片,发挥成效一片;巩固和提高其他一般圩区的堤防建设和各类设备设施的完善配套。做好护岸工程服务工作,提高圩区堤岸的防冲刷能力,确保圩区防汛效能。二是根据省、市、县工作要求,按“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要求继续抓好河道疏浚整治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示范村建设要求,重点开展农村集中居住区河道的综合整治。加大各镇行政推进力度,重点抓好示范村样板河道的建设。因地制宜,继续抓好城郊结合部河道整治工程。抓紧做好县城区重点区域水系沟通方案。在整治过程中,突出“人水和谐”、“生态治理”理念,充分发挥河道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基本功能,确保全年160公里河道疏浚整治全面完成。
(三)坚持以灌区改造为重点,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一是全面展开灌区改造工程。做好*年度圩区、灌区计划调研,并以镇为主体以年度为单位统一实施招标。完成灌溉水利用系数、鲜切花灌溉定额测定工作。做好03-05年度圩改工程审计准备工作,以及标准化圩区管理考核工作。指导督促城西、南熟等开展省级补助资金项目实施。二是继续积极推进小型水利工程和谐自主管理体系建设,指导各镇开展圩区(灌区)协会建设。完成好农田水利设施安全防范建设项目验收。完成项目审计,落实乡镇防盗报警系统长效运行机制,确保设施持续稳定发挥功效,减少水利设施失窃损失。
(四)坚持以监管工作为基础,稳步提高工程建管水平。一是进一步规范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规范工程建设项目立项管理,严格招投标管理,抓好工程建设进度管理,推行工程管理监理制度。成立项目立项审批小组对项目进行审批,建立图纸会审制度,充分发挥建设管理的主导作用。二是抓好全县在建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以质监组为主体,对正在实施水利年度护岸、河道整治开展质监活动。每次活动后提出书面质监意见,并跟踪督办。定期进行研讨,分析受监工程各施工环节质量监督要点,落实下一步质监活动计划。通过质量监督活动开展,提高施工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为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提供保障。三是继续抓好全县河道长效保洁。组织实施好《*县河道长效保洁管理办法》,对纳入保洁范围内的全县11个镇300公里主要农村河道进行经常性指导、检查和考核,确保农村河道保洁工作取得实效。特别是针对面广、量大的水葫芦问题,根据县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精神,提前制定好年度各镇水葫芦突击清除工作计划,根据“属地原则”,抓好清除工作。
(五)坚持抓好管理切实巩固一轮治太工程功能的发挥一是继续加强*河3个枢纽管理,严格收费。继续利用好红旗塘的水域、岸线、工程措施,增加创收。开展经常性的巡查和工程观测,加大对*堤等重点地段的巡查和管理。科学调度,充分发挥好红旗塘、*河工程功能的发挥,确保治太工程(*河、红旗塘、北排)的安全,努力为防灾、减灾做出贡献。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做好红旗塘、北排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二是有计划地开展设备管理人员技术培训,加强设备维修保养力量,提高人员整体技术水平。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积极做好水管体制改革工作,逐步推行管养分离,内部实行竞争上岗和全员聘任制,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及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流域治理与开发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这一区域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接近或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水污染问题突出;经济社会用水挤占了生态、环境用水,部分河流出现断流,河流下泄水量减少,湖泊、湿地及河口萎缩;部分城市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依然十分严重。流域内部分堤防建设标准偏低,未达到规划防洪标准;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工作滞后。
《辽河流域综合规划》、《松花江流域综合规划》的相继批复,开启了松辽流域治理的新时代。与以往规划相比,本次规划修编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根据国家现阶段和未来的发展要求,由以往流域规划以流域治理开发、重大工程论证为主,转向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保护、严格管理为主,更加注重协调好流域人与水的关系、人与河流的关系。
辽河流域
防洪减灾:
妥善安排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既重视重点河段、重点城市防洪,也重视一般河段防洪及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明确了由防洪、治涝组成的辽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总体布局。
加强重点河段和一般河段堤防的达标建设;新建一些具有防洪任务的水库,新建、改扩建重要分洪枢纽,改扩建跨河阻水建筑物、治理河道险工并开展河道疏浚清障;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力度;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堤防为基础、以控制性水利枢纽为骨干的防洪减灾体系。
以提高治涝标准为目标,按照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原则,通过对现有涝区进行整修加固、挖潜配套,完善排水系统,使涝区达到5年一遇治理标准。有条件的地方适当提高治涝标准。
水资源综合利用:
——到2020年,以提高城乡供水保障水平为重点,在退还现状地下水超采和挤占的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等不合理用水基础上,通过现有水源挖潜配套、当地水源合理开发和大伙房输水、绰尔河引水、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引松供水等跨流域调水工程等措施,辽河流域用水总量控制在181.64亿立方米以内;到2030年,通过强化节水,用水总量控制在186.67亿立方米以内。
——加快现有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在农业生产用水不增加的原则下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减少水田种植面积,合理发展牧业、旱作农业。到2030年,流域内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到3620万亩,其中现代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的面积约1200万亩。灌溉率达44.9%以上。
——合理有序开发浑河、太子河等水能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河流。规划1万千瓦及以上水电站10座,新增水电装机约14万千瓦,年新增发电量3.4亿度。
——到2020年,完成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大凌河引水工程建设,加快绰尔河等引水工程前期论证工作,适时开工建设。到2030年全流域调入水量约30.31亿立方米。
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实施工程和非工程相结合的水资源保护综合防治措施,实现辽河流域水环境良性循环。重点地区包括东辽河、西辽河、辽河干流、浑太河及其重要支流,入河排污口集中的水功能区,流域重要城市,流域重要饮用水源地,供水调节水源地及输水干线。
——划定二级五类地下水功能区198个,并确定各个地下水功能区的水量、水位和水质保护目标及方案。到2020年,浅层地下水超采区超采量压减至0.91亿立方米,深层承压水原则不开采,将现状开采量0.78亿立方米全部压减;到2030年,浅层地下水超采量全部压减,深层承压水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资源储备。
——严格控制水生态敏感河段的开发活动,实现水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西辽河重点调整种植结构,强化节水措施,禁止天然湿地范围内的土地开发活动;东辽河重点实施水污染防治措施,改善河流、湖库水质,保障河道生态基流,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增加林草覆盖率。辽河干流重点强化水污染控制,加强建设河滨植被缓冲带,保障河湖、湿地生态水量,保护好重要湿地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限制在浑太河河源区和上游河段建设拦河筑坝工程。
松花江流域
防洪减灾:
加强干支流和重点城市堤防建设,加快胖头泡、月亮泡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治理河道险工险段,扩孔改建阻水桥梁,完成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任务,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和重点涝区治理,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力度,建设流域防洪预警系统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
水资源高效利用:
在强化节水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吉林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呼玛河引水和文得根、毕拉河口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加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构建“东水中引、北水南调”的流域水资源配置布局。大力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尼尔基、哈达山等水利枢纽配套灌区,实施节水增粮行动。
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
全面开展流域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强化水资源保护措施,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河量,加强饮用水水源区保护。严格控制水生态敏感河段的开发活动,科学实施重点水库生态调度,建设必要的水生态修复工程,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以黑土资源保护为重点,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流域综合管理:
1辽宁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分析
辽宁省近些年来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在推动农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辽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到了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效果。当前辽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存在着的问题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着老化问题。农田水利工程修建的时间较早,其总体的建设标准较低,缺乏着健全的配套设施,在发挥工程项目整体效益方面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不断改进和优化当前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情况,已经成为目前辽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良好解决水利工程项目设施老化问题,需要结合工程项目实际应用情况,加强硬件设备的改造,加强日常的维护和管理。第二,农田水利设施投资比例不够高。现阶段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到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当前各级政府在农田设施基本建设投入方面不断增加,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农田基本建设任务的需求,存在着配套资金不够到位的情况,影响到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具体实施效果。
2提升辽宁农田水利建设水平的良好方式和手段
充分有效发挥农田水利设施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作用,需要从实际农业经营活动开展情况出发,不断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强化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效果。辽宁省需要从当地农业生产经济活动开展情况出发,采用科学性的策略,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活动取得良好的成果。
2.1制定科学发展战略,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发展规划适应现实
积极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作,需要从辽宁省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出发,制定出科学完善的管理规划,通过合理性的发展规划,强化农田水利设施的总体建设效果。农建规划,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将农业生产活动实际需要的水利设施摆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从农民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作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施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政府的统一领导,推进农建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按照相应程序开展审批工作,保证农田水利设施的正常建设。全面监控规划的执行情况,保证各项农建发展规划能够真正的符合农田水利设施发展需求,从而为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2.2建立持续稳定的保障机制,加大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比例
切实有效开展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全面有效保障其整体的施工质量和建设水平,需要从实际农田经营活动情况出发,采用先进有效的方式加以控制和管控,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保持着良好的运转状态,促进农业生产活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面对当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大的情况,需要持续加强投入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针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全面提升总体的应用水平。农田水利设施是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主要是针对弱势农业产业和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需要有完善合理的投入保障机制作为支撑。想要良好解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的资金不足问题,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良性联合的作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市场机制的投入效果,最大限度的提升社会其他经济组织的参与力度。首先,政府需要不断持续加大政府投入,支持农业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农业经济活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国家在农村发展方面投入的力度逐渐加大,更需要根据农业生产活动开展情况,开展农田水利设设施的建设工作,加大相应的投资比例,推动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水利发展;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水利发展指标体系演变
发展指标体系的制订,是编制中长期规划的基础性工作。随着我省经济由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指标体系的内容、指标数量等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大致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正处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具有以工农业生产为核心和直接计划的特性,这一时期指标体系的特点是以供应物质产品为主,水利发展主要集中在大型水库、灌区等为社会服务性建设为主。
在改革开放时期,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管理体制,水利指标体系中开始加入宏观调控经济的内容,指标体系中引入了以服务于国民生产总值、经济效益等的水库、灌区、涝区、机电井等指标,使指标体系从注重实物量转变为注重价值量。
在“九五”、“十五”期间,我国开始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开始实行新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国民经济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指标,较好地解决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时期的核算问题。因此,这一时期水利指标体系,也是围绕“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核心指标,主要围绕大中型江河治理、大中型水库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除险加固、抗旱等指标,较为全面地涵盖了水利行业的各个方面。
总的来说,我省水利指标体系的发展演变是伴随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其发展完善的基本趋势是:由指令性、半指令性向指导性、预期性指标转变,指标体系也越来越明晰,导向性和实用性越来越强。
2、近期水利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水利发展规划指标体系设置的总体原则是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形成传统与创新指标相结合的水利发展规划指标体系;同时指标的设置要符合规划本身的功能定位,既要研究提出具有一定预期性、导向性的指标,又要研究提出具有一定约束性、能检查、可评估和可操作的指标,基本原则如下:
2.1 科学性
指标概念必须明确,具有一定的科学内涵,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水利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内部结构关系,并能较好地度量水利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
2.2 系统性和全面性
指标体系覆盖面要广,既要反映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也要反映水利自身的特点,使其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全面地反映水利发展的内涵、特征及其水平、目标和方向;反映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关系,注重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体现安全度、舒适度、文明度的结合。
2.3 综合性
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水利发展的水平与程度,对易于操作的指标可通过量化指标来反映,对形象性的指标可通过定性来反映。
2.4 独立性和代表性
指标体系中的各目标指标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2.5 连续性和动态性
指标要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其连续性,有效反映不同发展阶段的水利发展进程。体现出水利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
2.6 可比性和实用性
指标内容应简明、直观,要与现有国家统计体系相衔接,便于不同时期水利发展指标的相互比较;指标要易于获取,便于操作,实用性强。
3. 水利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3.1 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指标
防洪:防洪指标是反映我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顺利发展受保障的程度,是水利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洪指标有:大江大河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和健全洪水管理制度;重点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防治区的防洪体系建设;重点地区和重要防洪城市的防洪标准。
除涝:吉林省共有易涝耕地1746.5万亩。涝区在我省中西部地区均有分布,但以西部地区为主,主要分布在地处松辽平原的长春、四平、松原和白城四个地级市在内的19个县市。新时期的现代化农业对涝区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标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除涝指标为涝区排涝标准。
抗旱:吉林省是全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随着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增产百亿斤粮食规划任务的逐步实施,用水总量将进一步增长,将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吉林省旱灾几乎年年发生,表现为一种常态现象。因此,抗旱减灾对我省而言尤为重要。抗旱减灾指标有健全抗旱调度、应急管理制度,完善防汛抗旱指挥体系,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从而进一步降低水旱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3.2 民生水利
农村饮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村实现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的最实际有效的措施。农村饮水安全设置两个指标,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和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率。
大中型灌区改造: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化水资源配置,从而达到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为实现我省商品粮生产能力建设、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提供水利支撑条件。其指标设置有:大中型灌区改造规划设置新增灌溉面积,骨干工程配套率、完好率和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等4个指标。
农田水利:农田水利工程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新农村建设的水利基础设施,为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农田水利的要求,农田水利规划应立足于我省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依据我省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合理的水土资源配置和工程布局,通过抗旱节水示范区建设,在我省中西部地区发展旱田膜下滴灌的灌溉模式,高效利用水资源。农田水利工程规划指标设置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全省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发展旱田膜下滴灌面积。
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水库(闸)工程是我省防洪安全体系的重要屏障,也是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基础工程,但病险水库(闸)的存在,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解决病险水库(闸)安全问题刻不容缓。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规划的指标为已完成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工程比例。
农村水电:农村水电建设是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农村能源工程,又是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和开发性扶贫工程,亦是生态建设工程。通过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极大的促进了我省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水电建设规划的指标有: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新增年发电量两个指标。
3.3 水资源开发利用
水资源问题是我省实现新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制约因素。无论从人口及经济增长,还是从城市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需要看,都需要水资源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同时我省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加重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一段时期内应加强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把引水、调水工程建设提高到重要位置,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以缓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水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使重点地区和重要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水资源开发利用指标为总供水能力。
3.4 水资源节约保护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加大,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新建水利基础设施的同时,应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关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需求,也要维护河湖的健康。
水资源节约:近一段时期,基本完成省内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全面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健全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强化节水考核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水资源节约设置水利指标,社会经济方面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水量;农业节水方面为新增农田节水灌溉面积、节水灌溉为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工业和城市节水方面为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城市管网漏损率、城市生活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城市生活综合用水定额。
水资源保护:近一段时期,水资源保护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制度和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重点地区河段和重点湖泊水体质量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河湖水体功能状况得到改善;具体指标为主要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水功能区达标率,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
3.5 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
吉林省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东北黑土区中部,拥有宝贵的黑土资源,是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但由于多年来人们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因此,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珍贵的黑土资源、解决民生水保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主要目标,增加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水土流失严重局面得到扭转,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改善生态环境。
近期,逐步完善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特别是黑土区水土流失防治体系,逐步构建河湖及地下水生态保护体系,扭转对水土资源过度开发的行为,生态脆弱区、敏感区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指标为新增水土流失面积、新增生态修复面积。
3.6 水利法制建设、提高水利行业自身能力建设、深化水利改革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投资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防汛调度、水资源综合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需要通过法制来调整利益关系,加强水利法制建设,规范水事活动,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不断完善水资源管理能力;强化水利法制建设,提高水政执法能力;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水利行业自身能力建设,深化水利改革。
3.7 水文及水利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电力负荷预测
现在,各级供电企业正在进行“十五”电网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因为电网规划是各级供电企业的基建计划、供电计划与各项重要计划的基础,对供电企业的电网建设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所以电网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引起各级供电企业的高度重视。但搞好电网发展规划的前提和关键则是首先正确进行负荷预测。县级供电企业要想使预测的需电量和最大负荷尽可能地正确和接近实际,就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和采用正确的负荷预测方法。
1深入调查,弄清负荷增长点
要正确进行负荷预测,首先要清楚负荷增长点在哪里,要调查县计划委员会和各乡镇计划管理部门,以取得本地区同一时期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因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是负荷预测的重要参考,是用部门分析法(用电单耗法)和弹性系数等方法进行负荷预测的基础。其次,就是要调查地方经济委员会,乡镇企业管理部门、水利部门等,以取得和各企业、各部门及农田水利的新建项目和改造项目的用电计划。其三,就是要针对所掌握的规划期内的大型用电项目深入调查该项目所属企业和主管部门,以便取得该项目的进展情况,可行性以及所需负荷等更为详尽资料。在进行上述详尽调查的基础上,要对所掌握的资料根据出资方的经济实力、产品前景等作出客观的判断,同时在统计需电量时,还要考虑一些不可预测的项目和因素。
2采用正确的预测方法
由于电力工业的特点,负荷预测包括需电量预测和负荷预测。预测方法大致可分为二类:即宏观方法和微观方法。
2.1微观方法
详细地分析负荷的内容、用电结构,从构成它们要素的因果关系进行预测。如:
探讨产业用电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因技术革新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各种产业类别的电力单耗的变化。
·居民生活用电按照家用电器的普及率及其单耗的变化,进行预测的方法。
如部门分析法(用电单耗法)即是微观预测方法。
2.2宏观方法
对于全部负荷寻求出某种规律的预测方法。比如:
·和经济指标相关的外推法(回归法、年递增率法);
·电力弹性系数法;
·综合分析法等即是宏观预测方法。
根据县级供电企业的供电区域小、供电量少等特点,就以下需电量和负荷预测的方法进行分析。
3需电量预测的方法
3.1部门分析法(用电单耗法)
部门分析法是以国民经济的行业划分为基础,分行业进行电力需求预测,再累计相加得到总的电力需求。它是电力公司广泛使用的传统的电力需求预测方法。
各部门以及行业需电量,采用用电单耗法,就是根据预测期的产值(或产品产量)和用电单耗计算需要的用电量。
部门用电量=部门产品产量×用电单耗
或部门用电量=部门产品产值×用电单耗
国民经济行业用电分类将全社会分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城乡居民生活两大类,这两大类又分为若干项,具体可划分如下: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水利业-水利业-其它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地质普查勘探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物资供销仓储业+其他各类事业+水利业+其他
城乡居民用电量=照明用电+家用电器用电+其它
全社会用电量=国民经济全行业用电+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第一产业用电+第二产业用电+第三产业用电+城乡居民生活用电。
预测步骤:
·收集各行业的产品产量及产值计划;
·确定用电单耗;
·计算各行业的用电量。
此种预测方法是以政府部门同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为基础,并综合分析近年各产业产值的单耗变化趋势而计算出的,因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是政府计划部门在收集多方面的资料,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而制订的比较权威的规划,因此用该法预测的需电量是比较准确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单耗的变化趋势,即要考虑前几年的单耗变化规律,还要考虑电价、技术革新、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多方面因素对各产业产值单耗变化的影响。
3.2大用户用电量加一般用户用电量自然增长率
对规划年度的大用户(含新增大用户)的需电量逐个进行调查核实,得出各个大用户需电量之和,再加上其他一般用户考虑自然增长率后的需电量,以及用电线损、净输出区外的电量,即为本区的全部需电量。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县级供电企业的需电量预测,因为一般县级供电企业供电量较少,一个大用户用电量的增减将会对该县的供电量有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用其他预测方法难以正确反映的。
3.3电力弹性系数法
电力弹性系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电力工业发展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比。
K=VW/VWh=(1+KV)nWo
式中W0、Wh——计算期初、期末用电量
K——电力弹性系数
V——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
VW——用电量平均增长速度
电力工业适度超前发展,就是电力弹性系数应大于1,这是长期以来电力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但近年来,各地的弹性系数却呈现出无规律的显著变化,不宜再作为主要预测方法。
3.4平均增长率法
对于长期电力负荷预测,在某些行业没有预测的产值(产品产量)情况下,可根据历史情况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确定规划年度的需电量的平均增长率,从而得出其需电量。
E=E0(1+a)n
式中E、E0-分别为电量预测值和基值
a-需电量平均增长率
n-递增年数
4最大电力负荷预测
年最大负荷是决定系统该年(或水平年)装机规模和电网建设的重要依据。年最大负荷预测有以下几种方法:
4.1平均增长率法
该方法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先求得需电量与最大负荷增长之间的关系,由未来需电量的增长速度,考虑今后负荷结构的变化,适当调整未来水平年的最大负荷增长速度与需电量增长速度的关系,即可用需电量推算出未来各年度的最大负荷。
4.2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法
电网年最大负荷=电网年需电量/电网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
公式中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的取值,一是根据历史资料由专家分析判断确定,另一种是以历史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找出负荷结构与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的关系,再由预测的负荷结构计算出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
4.3负荷率法
4.4行业同时率法
同时率是指各类用电户或行业的最大负荷不会出现在同一时间,因此系统的综合最大负荷不是各类用户最大负荷直接相加,而是要小一些,这种差别在计算中用同时率来表示。同时率在各用户之间、各行业之间、各变电所之间及各系统之间都存在。各行业和各系统之间的同时率一般在0.9~0.95左右。
【关键词】干旱山区;水利建设与发展; 治水方略
引言
分析水利工程建设与发展在干旱山区农业生产,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和潜力,关系社会各领域的用水状况和调配,以人、水、自然和谐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优化水环境,改善生态条件,减少水土流失,泥沙河流实验治理,治水兴利、防洪排涝、抗旱节水中发挥水利科技强大优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抗旱措施,极大缓解山区旱情,旱情的持续发生,农作物产量持续稳定增长,近年,国家水利建设宏观调控政策实施,进一步拓宽兴水除害,关注民生的治水方略,水利设施应用拓宽,节能环保、绿色工程、生态工程、景观工程、河湖历史文化初俱规模。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状况逐年改善,灌溉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一大批人饮工程建设、水源工程建设投入运行,极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山区农业生产、脱贫致富发挥巨大作用。水利建设投资加大,实现管理增强、进度加快、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水利发展治水方略,进一步解决影响水利建设发展的突出问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水利服务社会的功能,正确分析水利建设与发展管理运行中各方面因素,探索水利建设与发展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加强学科建设,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有益借鉴和推动作用。
1、水利工程建设与发展工程措施
1.1 水利工程技术
水利工程建设力求精心设计,施工质量高、工程进度快、机械化程度高,新工艺新材料广泛应用,管理运行简便,运行周期长,建设使用年限久,经久耐用,抗冲抗滑稳定性能好,施工工艺先进,技术设备更新,施工精度高,符合设计标准。
1.2 科学规划治理,整体推进
城市生态建设,河流治理,生态保护,形成河湖水上公园,景观工程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一定作用,近年,黄河中下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广,治河工程兴建桥、涵、护岸护缇等水工建筑物,宽顶式溢流堰等雍水建筑物,起到拦河防洪作用,保持河流生态健康。水资源、淡水资源利用,水土保持工程及天然林生态建设,防风固沙,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库、坝、缇结合形成生态绿色长廊,水土流失减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整梯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迈进。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规划保障有利于抗旱节水、供水水源、人饮工程,水质检测、防洪排涝。抗旱节水技术推广应用缓解山区旱情、旱情的持续发生,农作物产量持续稳定,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单一种植模式,规模经营;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规划保证有利于灌溉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灌溉效益发挥不好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加强灌溉工程管理,解放大量劳动力,提高生产率。灌溉效益分析有利于提高灌溉工程建设标准:灌溉工程力求灌溉水利用系数高,灌水时间、灌水量、灌水方式、灌溉均匀度、渠系水利用系数高等灌溉工程指标科学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规划保证有利于推动生态环境建设、涵养水源、水有效循环系数增长,水资源环境状况更趋良好。
1.3 水利工程优选分析:
1.3.1 加强技术监管措施,节约经费。
工程经济优选,减少不合理程序,加强调查研究,做好技术监管,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成本费用,符合经济设计。减少程序,节约工程建设投资项目论证前期准备费,减少工程审批论证会。工程项目勘测、规划、设计,严控技术质量,确保第一手资料真实、准确,规划符合城市生态建设,人居环境,工程地质条件的详细论证。根据水利工程建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水利学科范畴科学界定,分类指导。
a)性质、用途:水源工程、供水工程、灌溉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生态工程、景观工程、流域治理,防洪工程
b)管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程,水资源科学调度检测工程
c)建筑材料:土石方工程:土坝、水工建筑物:管道工程:混凝土管道、钢管及PvC管;电力工程:变电设施、水泵、抽水机械。
1.3.2 水利工程建设实施项目分析:
水源工程实施水资源科学调度检测,优化水资源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项目实施分析:大型人畜饮水工程跨区域引水解决吃水问题逐步实现科学检测,科学管理入村入户运行管理方式,水利工程投资大,均属千万元工程项目,关键做好效益调查和分析,管理运行成本核算,经济优选设计方案,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就近充分利用山泉、河、溪、地下水可饮用水,建设规划一批小型人饮工程,节约投资,克服引水管线长,耗能耗材,降低工程造价。目前,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较大,相当于兴建水源工程费用,主要是坝基处理费用高,移民工程费用高。与之相连的交通、道路改道工程费用较大。灌溉工程力求灌溉水利用系数高等灌溉工程指标科学合理。推广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推广应用喷、滴灌技术大棚经济作物规模种植基地,机械化程度高,解放大量劳动力,提高生产率,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
2、水利工程建设技术监管措施分析:
2.1 水利工程监管:
从设计施工放线到料场设计,机械设备、工程地质、土方工程、道路、桥、涵、混凝土机械设备、技术操作、工艺材料、配电设施、变压器、泵、抽水机等运行管理设计产品更新换代,喷、滴灌、管灌等材料选择。田间管理渠系灌溉方式,防洪工程安全设计:水资源平衡水文分析总水量、来水量等工程概况指标。
主要存在水利工程监管程序繁杂,实质性技术监理少,监理资料缺乏真实性,监理工程指标及合同工本费用大,格式化招标程序大于设计程序,标书编制预算增加了有形的人力资源工本费,中介组织庞大,监管费用成本高,减少招标中介程序及招标会议,降低成本,减少不合理开支,水利工程监理应注重于实用技术的监督,严格审查可行性论证及设计资料审查,确保第一手外业设计资料精确,真实合理性符合实际。
2.2 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监督:
料场取料、原材料进出场地选择、混凝土搅拌、振捣工艺、施工放线精准度、机械设备、土方工程碾压,按照设计标准进行施工、土石方工程监理保证混凝土养护时间,输水洞、泄洪洞、洞线放线施工精密程度高。溢流坝高安全、防浪墙、马道、平台建设与道路、公路相连的水库坝肩稳定,边坡稳定分析计算,钢筋制安按设计要求施工,保证混凝土标号安全。
3、提高抗旱节水能力,加强灌溉工程的农业综合措施
3.1 灌溉工程在山区水利建设中的作用和措施
增产增效,抗旱保苗,节水省地节电,扩大有效灌溉面积,经济效益显著。灌溉工程力求灌溉水利用系数高,灌水时间、灌水量、灌水方式,灌溉
均匀度等灌溉工程指标科学合理。据实地调查,马铃署覆膜种植无水可灌,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抗旱水源少,抗旱措施不及时,无法灌溉等现象,旱情严重时得不到有效及时灌溉。按作物需水规律,进行水的充分灌溉,非充分灌溉方式等灵活应用抗旱节水措施,有效缓解山区旱情,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加强灌区管理,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转变水利发展方式,水利工程建设规划,保证有利于灌区的更新改造,灌溉管理加强,解放大量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现代化建设,加强灌溉工程的农业综合措施。
3.2 干旱山区农业生产状况
小农生产作业,人力不足,播种周期短,抢播抢收不及时影响种植面积,收耕颗粒归仓不及时,质量不高,播种面积增加,设施农业田间作业量大,机械化程度低。必须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土地利用率,劳动效率,土地收益率。
3.3 干旱山区抗旱节水农业综合措施
近年,干旱山区抗旱采用移动式水车、水囊等。提前开闸放水,春、秋季两次季节灌溉,增加灌水次数,秋季补灌,测土配方,生物旱地龙,坐水点种技术,转变灌水方式,小型机泵抽水灌溉,广辟水源工程,开源节流,秋冬季补灌措施,持续干旱120天左右,采用高科技人工降雨气象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被动局面,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主要措施:
①农业节水措施:测土配方,土壤含水量测定。
②生物节水措施:旱地龙、膜上、膜下灌溉。
③节水设施配套:喷、滴灌、低压管灌。
④灌水方式、灌溉制度:轮罐、续灌要及时,发展小畦灌、沟灌。
⑤气象措施:人工降雨
⑥抗旱服务组织:移动式水车、水囊,广辟水源,计划用水,小高抽灌溉。
⑦秋、冬季补灌措施
(二)推动引黄工程建设。加快新建灌区和引黄输水调蓄工程前期工作,推进引黄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引黄水资源,大力扩大引黄灌溉面积。重点抓好五项工程:一是加快推动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工程建设。年力争水利部批复工程规划,编制完成项目建议书上报水利部,完成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设计。二是加快推动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建设。年力争水利部批复工程规划,编制完成项目建议书上报水利部,完成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设计。三是加快推动小浪底南岸灌区工程建设。年力争水利部批复工程规划,根据投资安排情况编制分期可行性研究报告。四是加快推动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工程建设。年力争水利部审查工程项目建议书并呈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编制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五是加快推动引黄调蓄工程建设。年加快推动渠村等7处调蓄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3亿元。
(三)加快水利控制性工程建设。一是加快河口村水库主体工程建设。年计划完成投资8.2亿元。二是加快出山店水库前期工程建设。年计划完成投资1.5亿元,开工建设施工营地和移民试点工程;同时,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力争水利部审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呈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情况编制初步设计报告上报水利部。三是加快前坪水库工程前期工作。尽快完成项目建议书的修改完善工作并上报水利部,力争水利部转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项目建议书批复情况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水利部。
(四)抓好防洪除涝工程建设。以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提高防御洪涝灾害能力。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中小河流治理。在年完成46个试点治理项目基础上,加大力度,确保年年底前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后续87个项目总投资17亿元。其中年下达的27个项目在年6月底前完成,完成投资5亿元。剩余60个项目自下达计划之日起一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完成投资12亿元。同时,加强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组织实施北汝河、伊洛河重点河段和金堤河等治理工程,完成年度投资5.9亿元。二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年计划争取投资14亿元,实施564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计划争取投资3.6亿元,实施大型水库孤石滩续建项目和西峡县石门水库等5个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三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防洪影响处理工程建设。该工程涉及8个省辖市21个县(区),争取完成投资6亿元。四是山洪灾害防治。争取年汛前全面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79个县的施工任务,提高我省防御山洪灾害能力。五是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工程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定我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工程投资9.1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58亿元、地方配套4.58亿元,要求用3年时间建设一批水文站、水位站、水文巡测基地等水文设施。年计划完成投资5.4亿元。六是平原洼地治理。年计划完成投资1.12亿元,新增、改善除涝面积330万亩,重点解决周口、南阳、商丘、新乡、信阳、濮阳等市平原洼地和河间平原区排水不畅问题。
(五)加强民生水利工程建设。以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水土保持治理、小水电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民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年计划争取投资32.6亿元,力争解决600万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同时,积极论证全省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方案,争取年启动实施,确保到“十二五”末具备条件的地方全部实现村村通自来水。二是水土保持治理。计划争取投资1亿元,通过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革命老区生态建设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0平方公里。三是小水电建设。继续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小水电代燃料、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作,新增装机容量8000千瓦,计划完成投资9030万元。
(六)做好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和扶持工作。一是切实加强水库移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完成投资20.85亿元,用于南水北调及大中型水库移民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丹江口库区移民新村污水及垃圾处理、农村外项目及工业企业专项复建工程计划投资10亿元;河口村、盘石头等大中型水库移民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计划投资10.85亿元。二是抓好丹江口库区剩余移民搬迁工作。加快淅川县内剩余移民177户651人新村建设进度,确保年3月底前全部完成库区移民搬迁任务。继续抓好丹江口库区农村外项目涉及的淅川县3个城集镇迁建、36家工业企业和169家单位淹没处理以及道路、电力、电信、广播电视、水利等专项项目恢复改建工作。除施工周期较长的县道X011线和宋岗电灌站复建项目在年年底前完成外,其余农村外项目在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三是积极做好水库移民扶持工作。针对丹江口库区已经搬迁安置的16.2万移民,逐村制定移民生产发展规划;整合各级、各部门培训资源,加大移民技术培训力度;扩大移民劳务输出规模,促进移民转岗就业;引导移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筛选一批投资少、见效快、安排劳动力多的“短、平、快”项目,帮助移民致富;大力发展“一村一品”项目,为移民稳步增收奠定基础,进一步巩固移民迁安成果。确保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同时,及时完成全省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年度扶持人口核定任务,继续抓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实和资金下达工作。四是加快省内新建大型水利工程移民安置进度。年3月底前完成河口村水库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年底前完成龙潭水库移民安置工作和盘石头水库第三期移民征地建房任务;启动南阳天池抽水蓄能电站移民安置、黄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及濮阳引黄水库征地移民安置工作;督导有关省辖市、县做好出山店、石步河移民安置工作和前坪水库移民前期准备工作。五是继续抓好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工作。做好水利移民不稳定问题排查化解工作,特别是要做好陆浑水库回流移民问题处理工作,确保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七)抓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年是我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极为关键的一年,为确保实现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的目标,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干线工程建设。黄河以北段渠道开挖回填工作基本完成,混凝土衬砌施工全面展开并进入施工高峰,交叉建筑物主体工程基本完成;黄河以南段渠道土石方开挖回填工作全面展开,大型交叉建筑物全部开工建设。计划完成投资120亿元。二是干线和配套工程征迁工作。继续做好南水北调干线工程征迁扫尾和配套工程征迁工作,进一步优化施工环境,有序办理土地征用手续。计划完成投资30亿元,用于干线工程征迁耕地开垦、土地复垦等;完成配套工程征迁投资15亿元。三是水源保护工作。切实抓好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和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水质保护工作,争取《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与水土保持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项目早日落户;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中央企业和京津两地尽快对我省水源区实施对口支援;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水源区长期生态补偿资金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争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左岸防洪体系纳入国家规划,完成立项批复工作。四是配套工程建设。力争年配套工程全部开工,2013年年底前基本完成,2014年汛后与南水北调主体工程同步通水、同步达效。计划完成投资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