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1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 小学生价值观 人际交往 培养

一、小学生价值观的内涵及特点

1.小学生价值观的界定

价值观指的是个人对客观的人或事以及自己的行为所做出的整体性评价,它是明辨是非的信念体系,是判断事物重要性的标准,是日常选择与行为的原则。一个社会之中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价值观,如爱与尊重、健康与活力、自信与感恩等,地位有所区别,但是它们共同构成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小学生价值观是指小学生在日常道德培育、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判断是非的信念体系。

2.小学生价值观培养的特点

(1)由他律逐渐转向自律

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他律转向自律是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特点。价值观的养成与个人生长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小学生在逐渐熟悉社会的过程中易受到社会现有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人或事对其价值观的最终养成均具有不容忽视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个人的成长经历、认知水平对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亦具有重大影响。由此不难看出,小学生的价值观念还处于比较浅显的阶段,他们无法对其进行深层次的认知,亦难以真正将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言行。由于年龄所限,小学生的意志还不坚定,缺乏理性思考,需要家长、老师们的外界引导,因此小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从他律转向自律的阶段。

(2)认知方式具有场景性

认知是主体在同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的践行必须建立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而小学生的认知深受所处场景的影响,他们往往倾向于通过外界的参照物完成认知的过程。心理学家段小英针对5~12岁学生的认知方式调查表明,该阶段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场依存型为主,他们喜欢群体讨论,在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有的认知,他们相当重视他人的看法与态度,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总是比较多地考虑他人的意见,参考他人的言行。小学生的行为之所以符合某种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不一定是他真正认同该种价值观,更可能是周围同学是这样做的,或是这样做可以受到家长与教师的奖励,免受惩罚,因此我们在培养小学生价值观的时候应当多给其创设具体的场景,营造良好的环境。

(3)群体性与个体性的协调

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应当遵循群体性与个体性的有机统一。作为一个正处于逐渐成长阶段的小学生,不同的生长环境、家庭背景等使得他们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征,因此其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小学生群体具有某些共有的特征,例如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弱、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因此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既要考虑其个人性,亦不能忽略其群体性特征,我们在引导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时不但要深挖个体的特性,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而且还应遵循群体的普遍规律,实行育。同时,在平时的价值观教育中,我们要协调好群体性与个体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尽量使得个体性教育融入群体性教育的考量范围内,让群体性教育暗含在个体性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4)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贯穿于整个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小学生的内在思想会通过其外在行为予以体现,而外在行为亦会反过来强化其内在的思想观念,从而实现思想内化与外在表现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当同一思想观念控制下的外在行为频繁出现时,即表明主体已形成该种思想,此即稳定性。然而,我们已经多次提及,小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其思想与行为均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极具发展性。所以我们的价值观培养过程中不能只关注稳定性,忽略其价值观发展的最新动态,而是要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力图实现二者的对立统一,使其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中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价值观扭曲:社会的不良影响

社会复杂多变,小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而且作为最没有自我意识的群体之一,价值观自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由于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各种价值观充斥其中,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取向摇摆不定,小学生的价值观亦产生了波动与扭曲。第一,国内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留下的崇尚权威等价值观念仍然存在,不少小学生的理想的形成不是缘于服务社会的意识,而是基于权力、气派等因素考虑;第二,国外价值观导致小学生群体中利己主义盛行,所以不少人抱怨现在的孩子只关注自己的利益,父母的利益、朋友的利益往往不在其考虑范畴之内,集体主义在他们眼中更是非常遥远的事情。

2.价值观游离:学校教育的缺陷

在多种价值观激烈碰撞的当下,不少小学生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价值评判体系,因此缺乏理想,缺乏信仰,缺乏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始终处于游离的状态。学校教育的缺陷是导致该现象的重要原因。第一,理念错位,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曲折的过程,小学生价值观的引导需要遵循从易到难的客观规律,但是学校的价值观教育理念过于政治化、片面化与理想化,教育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二,知行脱节,我国的价值观教育与现实严重脱节,德育内容无法得到现实的印证,与小学生的年龄不符,小学生在课堂中所接受的德育内容过于崇高,远离实际生活,大大影响了他们对其内涵的准确认知,同时,我们过于强调统一的社会理想,却对小学生的个人理想置之不理;第三,模式刻板,部分教师对价值观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照本宣科、训诫式等违反教育客观规律的教育模式大量存在,这不但导致正确的价值观无法获得小学生的认同,反而容易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3.价值观边缘化: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行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而我们的家长在实践中不仅没有起到表率作用,甚至经常发挥错误的示范效应,家长往往投入大量的金钱与精力却无法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小W生的价值观日益边缘化。第一,情感教育缺陷,随着双职工家庭数量的不断攀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逐渐成为家庭教育的主力,可是巨大的时代差异使得他们过于关注物质生活,导致小学生的精神教育始终处于空白。同时,由于当代小学生多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自私自利行为频发,也缺乏正确应对挫折的勇气与能力。第二,教育方法失当,素质教育虽已推行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留下的影响依然未能消散,重智力教育而轻道德教育在我国家庭教育中并不少见,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思想道德、价值观教育被忽略,从而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念。

4.价值观教育被排斥:自身人格的不健全

不少小学生从内心深处对价值观教育存在排斥心理,他们对正确的价值观念嗤之以鼻,外在的良好言行无法得到真正的内化,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不健全的自身人格是引发该问题的主要因子。第一,社会适应能力低,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越来越多,教师的言行过失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是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亦堪忧。第二,缺乏意志力,我国的小学生在实践中显示出意志力缺乏的问题,临近下课时间即坐立不安,无法独立完成作业,稍有头疼脑热就借口不去学校,一遇到问题就求助父母,如此薄弱的意志力自然无法抵挡外界的诱惑,极易迷失价值,思想困惑。

三、小学生人际交往中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路径

1.优化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步加快,创造一个适宜的社会环境是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中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前提。第一,净化社会环境。社会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小学生又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可能会影响自己对价值观的认知,因此我们应当创造一个和谐的、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为其树立良好的榜样,提供正面的支撑。第二,优化网络环境。当代小学生成长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而网络环境纷繁复杂,我们应当通过完善政策规范、构建常态化的监管机制等途径清理有害信息,优化网络环境。第三,加强舆论宣传。价值观的教育需要舆论的积极引导,我们可以通过新兴传媒方式,同时借助动画片、广告等传统传媒方式不断深化小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发挥学校价值观培养的关键作用

学校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包括价值观的教育,其在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应当发挥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第一,教育引导。听从老师的教导、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科学地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其他任课教师均应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应当无处不在。第二,典型示范。教师应当时常向小学生讲述道德模范等的先进事迹以帮助他们科学地认知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让模范们走进校园,走到学生的身边,因为学生之间亦是互相学习的榜样,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活动评选模范学生,并且将正确的价值观落实到考核指标之中,引导学生真正行动起来。

3.重视并改善价值观的家庭教育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方方面面,因材施教,耐心引导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第一,重智重德。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都可以是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家长需要明白德智兼具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国家依靠的栋梁,其在家庭教育中既要重视智育亦要重视德育,给予孩子全面的、正确的价值观念。第二,巧妙引导。一味溺爱抑或过于严苛均是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应当主动关注孩子,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自主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尊重他们的想法的基础之上纠正他们错误的价值观念,共同参与孩子每一项好习惯的养成。第三,以身作则。家长应当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时刻修正自己的言行,谨防因言行不一给孩子带来的认知困惑。

4.完善价值观教育的保障机制

良好的保障机制是解决小学生在正确价值观培养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的基础,其直接关系着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的效果。第一,充实教育队伍。价值观的教育需要各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共同完成,一支完整的小学生价值观培养队伍不仅需要建立专门的德育教育研究机构,还需要提升学校领导、德育教师等各个环节的能力,同时邀请社会优秀人才作为校外辅导员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第二,完善考评机制。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还需要一个合适、科学的考评机制,理顺学校的管理机制,转变传统的行政式管理,实行服务、参与式管理,对教育者推行目标责任制,逐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并纳入年度综合督导评估之中,对受教育者的德行评价应当渗透到日常学习与生活。第三,提供经费支持。各级政府应当加大教育投入,制定价值观教育专项预算,用以完善价值观教育的基础设施,同时学校也应结合自身情况,抽取部分经费用于开展价值观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刘慧,曲悦. 国内外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 中国德育,2009(11).

[2] 夏华娟. 小学生价值观的引导[J]. 教学与管理,2010(11).

[3] 华东师范大学“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德育环境重建研究”课题组,杨小微,黄向阳. 我国中小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德育环境调查[J]. 思想理论教育,2008(12).

第2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

德育

就业教育

论文摘要:职业学校的就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从业观,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应该坚持多途径、全程性地进行。

在职高德育中,就业教育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虽然随着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一部分职高生经过对口高考升人了大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职业学校推荐就业工作方面的压力,但并未改变学校对职高生就业教育所承担的责任,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学校应该对学生在择业观、从业观和职业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更加艰苦细致的教育工作。

就业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职高生除有一部分通过对口高考升人高职院校以外,相当一部分在毕业后都要直接进人社会就业,所以职高阶段是由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准备阶段,同时也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更是职业观念形成的起步阶段。择业观正确与否,关系着职高生就业的方向、领域,也直接关系到其求职的成功率。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职业学校的德育应该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服务。在培养学生的择业观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定位,并妥善处理诸如社会需要与个人兴趣、个人特长之间的矛盾,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就业形势之间的矛盾,职业技能和学业文凭之间的矛盾,工资待遇与工作条件之间的矛盾以及眼前利益与职业发展前景之间的矛盾等等。职业学校的就业模式是学校推荐就业和职高生自主就业相结合,因此职高生在就业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但同时也面临用人单位的需求。由于职业学校学生年龄、文化程度、社会经验、心理成熟等方面的不足,导致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培养正确的择业观,使职高生能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显得尤其必要。有些学校为了招生宣传,一味地标榜某个专业待遇高、工作条件好,使学生产生了对这一职业不切实际的期待,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同时也是职高德育的一种错误行为。

就业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从业观从业观是指一个人对从事某一职业岗位劳动的态度和职业道德观。这方面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它决定着每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职业表现以及他们走向职业成功的可能性。一个人只有确立积极的从业观念,才可能由从业发展到敬业、乐业,最终走向建功立业。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者在就业教育中应该教育学生在谋得职业后尽快实现角色转换,树立正确的职业角色观念,维持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并引导他们正视职业压力,克服职业倦怠,在自我管理中完善自己。正确的从业观虽然不是经短期教育就能完全形成的,但学校德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肯定能使学生在养成良好的从业观方面奠定基础。培养正确的从业观有助于学生在求职和从业过程中正确地给自己定位,能够正视自己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能够正确处理诸如职业地位和职业贡献之间的关系与矛盾,热爱本职工作和职业间的合理流动之间的关系与矛盾,乐于奉献、不计较得失和争取自己合法权益之间的关系与矛盾等等,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就业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核心职高生所从事的往往是第一线的工作,工作条件相对较差,劳动强度相对较高,同时待遇又较低,所以职高生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感,认为自己的工作地位低、没干头。因此职高德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是指职业工作者对所从事职业和个人通过工作而实现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识,职业价值观对一个人的择业观和从业观起着核心和统率的作用,并影响从业者未来工作和学习的方向。职业学校的就业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即选择并从事社会所必需的、与自己的能力特长相适应的、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职业和工作岗位,在这一岗位上积极进取,勇于竞争,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就业教育应该多途径、全程性地进行就业教育应当强调在传授就业所需的知识、技术、能力的同时进行择业观、从业观指导,并与就业指导相配合将必要的就业心理辅导切实地落实到个别的或者集体的教育活动中去。由于就业教育涉及择业观、从业观、职业价值观的全面培养,兼及就业心理辅导、求职技巧的指导,因此必须长期、持久地进行,必须贯穿于学生整个职高生活的始终。同时,职业学校的就业教育还必须是全员性的,不能仅仅依靠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政教处、团委、就业处、学校领导和各学科教师都应适时地担负起教育责任,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在就业教育这一主题上形成德育合力,努力保障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i、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课程教育。这门课是职业学校的必修课,要真正上好这门课,必须取消统考,然后采用上课、讨论、演讲、调查研究、对从业成功者进行访谈或请成功人士讲座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对择业观、从业观、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方面有更深人的了解,同时,了解自己的潜能、社会的需要以及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2、注意总结经验和教训。各学科教师应该结合自己进行职业指导的经验和教训,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使学生了解学好各科课程对今后就业的影响,将终身学习和为全面发展而学习作为持久的学习动力。

第3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养正于蒙;训蒙失当;原因 ;启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178-02

所谓“养正于蒙”,是指在少年儿童智慧开蒙之际对其施加影响,使之形成合乎规范的思想观点和行为习惯。这种教育方法遵循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规律,在促使古人自幼形成符合统治阶级意志的思想政治观点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如今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童蒙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得以拓宽,但其最终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从思想政治教育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从时代的视角出发,深刻剖析当代思想品德启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古代训蒙教育中的合理因素,并使之为现代的思想品德教育服务。这也是本文写作的目的。

一、古代训蒙的主要路径

“养正于蒙”的教育理念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周易》便已提出“蒙以养正”的思想,至唐宋时期童蒙教育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容和程序。按照我国古代教育的传统,四岁左右为开蒙的最佳时期。此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心地纯洁且接受能力强,较易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具体说来,古代童蒙教育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路径:

(一)学习蒙学经典教材

几千年来,我国根据童蒙教育的规律及儿童的年龄特点,先后编写了卷帙浩繁的启蒙教材。这些蒙学教材和读物便于诵读记忆,流传甚广,如《急就篇》、《千字文》、《小学》、《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等。这些教材内容广泛,可划分为博物类、家庭蒙养类、起居礼仪类、伦理道德类等多种类别,不但可以运用于学校教育,而且在家庭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中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二)“齐之以礼”、“节之以规”

古人注重在儿童开蒙之际便对其进行行为礼仪和日常规范的教育,这也是品德教育在古代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一种体现。如《弟子规》中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请贵洁,不贵华”详实地规定了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礼节。与之前蒙学教材的理论学习不同的是,该路径与儿童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不仅对儿童高尚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大有裨益,也有利于家庭蒙养的具体指导。

(三)社会环境的合理营造

无论是儿童诵读的蒙学教材,还是接受的礼仪规范,都是在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这一目的下产生的。一方面,许多事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成为人们竞相模仿的楷模,在社会中产生很强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产生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做法,如古时男子的加冠礼,在家族和社会的渲染下成为一种庄重的仪式,既有行为约束作用,兼具强大的心理暗示功能。可以说,古代人们自幼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是一种主动和被动的结合。

二、现今训蒙失当的原因分析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在儿童启蒙教育上投入了较之以往更多的精力和资本。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社会的童蒙教育正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信息爆炸时代来临、价值观念开始多元、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传统观念逐渐淡漠等现象密不可分,总的来说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主体训蒙失当、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因素

对于尚未接受学校教育的儿童来说,家庭是他的“第一学校”。家长在童蒙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示范和熏陶将对子女思想品德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计划生育的深入推进和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子女越来越成为家庭的中心。这种状况虽然有利于家长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子女的教育上,但也容易产生两种比较极端的现象。一方面,有的家长在子女智慧开蒙之际并未以及时的教育对儿童的贪玩天性加以适当、合理地约束,纵容子女沉迷于空洞无物甚至具有不良导向的漫画、动画片及电脑游戏;另一方面,有的家长对独生子女寄予过高的期望,过早地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子女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从而忽视了“养正”,未能在儿童思想品德形成之际对其施加指导性的有益的影响。

(二)学校环境因素

蒙学、小学和大学是中国古代经典教育的三个阶段。儿童在步入学校之后,学校取代家庭和社会,成为童蒙教育的主要力量。按照我国现今的教育体制,儿童在进入幼儿园后便从形式上开始接受一些浅显的教育,这与我国古代教育传统中的最佳开蒙时间是基本吻合的。但从其教育内容上看,学校教育未能合理地吸收古代蒙学经典中的精华,忽略了蒙学经典中合理因素对儿童启蒙的重要作用,不但错过了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最佳时机,而且是我国古代宝贵文化遗产的一种流失。另外,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学校缺乏专业化的蒙学教育队伍也是产生训蒙失当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对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说来:首先,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盛行会使儿童受到不良观念的影响,从而形成攀比、拜金、自私等错误的品德意识;其次,给儿童带来更多乐趣的漫画、电视、电脑并未承担起灌输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义务,其中很多内容空洞,甚至宣扬错误的价值观念,不利于童蒙教育的开展;最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社会淡忘,快餐文化盛行,这既不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正常形态,也无法为童蒙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三、古代训蒙对当代启蒙教育的启示

对于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我们应当客观、辩证地看待。古代蒙学教育由于其历史局限性,在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意识的烙印,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包含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其中很多具有规律性的观点和方法至今仍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角度说,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古代童蒙教育中的合理因素充分运用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

(一)家庭应承担更多的训蒙义务

正如前文所述,家庭环境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养成具有始基性的作用。如此家庭应承担更多的训蒙义务,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家庭成员要进行正确的主观导向。子女在智慧开蒙之际,最先学习和效仿的便是身边亲近的长辈,因此,家庭成员应当注重自身良好修养的养成,在主观上给予子女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导向。一方面,家庭成员要从生活细节上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另一方面,家庭成员应注重向子女灌输乐于助人、勤奋好学、谦虚谨慎等良好的品德观念,并保护子女免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的侵袭。

其次,家庭成员应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如果说言行示范、思想灌输属于主观环境的范畴,那么家庭还应为子女思想观念的形成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一方面,家长应帮助子女更少地接触空洞无物、对幼儿智力开发无益甚至会对其价值观产生误导的漫画、动画片和电脑游戏;另一方面,家长应多让子女接触对儿童良好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大有裨益的蒙学经典读物,如《三字经》、《少仪外传》、《家范》等,并帮助子女加深对这些经典的理解。

(二)学校应进行系统的经典教育

儿童在进入幼儿园学习之后,学校便成了开展童蒙教育的主阵地。但当前的幼儿园和小学在思想品德教育层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形式缺乏创新、教育内容不够完善、忽视了蒙学经典教材的重要性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从改进教育方法,完善教学内容,培养专门的蒙学教育队伍等多方面加以调整。笔者将相应措施的开展概括为“两个阶段论”,即短期和长期两阶段。

从短期层面上看,学校应改变过去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幼儿园教学阶段,应初步引入一些简单的蒙学经典教材来配合现今的音乐、绘画和简单的识字教育。在小学教学阶段,则应更加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这一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作用而不是使之成为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陪衬;另外,幼儿园和小学的蒙学经典教育还应两点成线,从广度和深度上提升小学生对古代蒙学经典教材的理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从长期层面上看,学校应当培养专门的蒙学教育队伍。就幼儿园来说,幼师是蒙学教育中的教育者,但当前很多幼儿园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幼师的综合素质并不过关,大部分幼师只是在音乐或美术方面有一技之长,幼师自身可能对不了解古代的蒙学经典教材。就小学来说,思想品德教育的任课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但相关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也决定了其人才队伍的建设无法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从长远上看,学校应加强对幼师和思想品德教师的队伍建设,使之更加专业化,并形成梯队班子的良好循环。

(三)社会应自觉承担更多的责任

除了家庭和学校之外,社会的大环境对儿童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对儿童的“塑造”,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来说。

从微观层面上看,社会个人或团体应当充分考虑到其对儿童成长产生的影响,不能唯利是图。例如,漫画、动画片和电脑游戏的制作者和销售商,应当认识到其产品面向儿童的特点,在发挥其产品开发智力、娱乐生活等功能的同时,杜绝生产和发售具有不良信息或传达错误价值观念的产品。

从宏观层面上看,整个社会应当积极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并坚持与错误的价值观做斗争。价值观的多元化伴随着市场经济而来,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则让儿童从小就接触到内容各异、良莠不齐的文化信息。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鼓励人们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切实贯彻八荣八耻,从社会到学校到家庭,形成一个和谐、安全的网络,保护儿童免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观念的侵扰。

参考文献:

[1]陈学恂,金忠明.中国教育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4.

[2]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77.

[3]傅琳凯.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方法及其现代借鉴[J].思想教育研究,2011(4).

[4]徐龙玺.习与知长,心与化成――我国古代少年儿童养成路径浅谈[J].吉林教育,2006(11).

第4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新教改;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

高中生处于青少年价值观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做好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中,为帮助学生能够从历史教育中了解历史的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效果,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找到适宜的有效方式。对于眼下我国高中历史教育中存在的价值观教育问题,需要引起教育界、学校和教师的高度关注,及时找出解决对策并改善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关于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高中历史教育的定义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可见,新课程改革后更突出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和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帮助学生树立对真、善、美的正确价值与“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新课程改革后,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为人生观、政治观、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人生观,要求学生做到“舍生取义”,当民族自由和国家安全面临外来威胁,中国人民应为实现民族自由解放而英勇斗争;政治观,要求学生做到“坚定不移”,拥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政治立场;经济价值观,要求学生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将金钱和财物摆在恰当的位置;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要求学生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强调对优秀外来文化的融合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二、当前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价值观教育不受重视。此次新课改的特点就是把“价值观教育”列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并且得到教师的支持与肯定。回顾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师制定的教案,可以发现在教案设计过程中他们都很重视价值观教育,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确定相应的价值观教育取向。但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观察到教师都过分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价值观教育”往往成为结语一语带过。2.价值观教育内容空洞。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是学习能力的训练和对历史的了解与应用,更应包含对价值观培养。一方面,历史学习中有许多感人的事迹,伟大的人格和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灿烂文明,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素材;另一方面,历史事实的学习使得学生对“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印象更深刻和持久。如课程《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教案设计将“价值观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开放式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看待个人在历史发展的推进作用”。3.价值观教育形式单一。教学目标需要依靠教学活动实现,随着教师教学思想的更新、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和运用,对教学效果都有着重要影响。但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中,大多采用教师讲解的单一方式,缺少与学生的互动,难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讲课时,很多教师都会跟学生说一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但形势单一过于呆板,给人感觉价值观教育成为一种口号。

三、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1.结合历史事实和先进人物事迹。历史并非枯燥乏味,它有鲜活的历史人物,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取材,运用相关的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培育对历史事实的辩证分析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史时,介绍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历史事实的列举和介绍,可以激发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2.采用多种多样的渗透方式。高中历史课堂的价值观教育,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说理法是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最常用的方法,需要历史教师授课选材内容丰富、感彩鲜明,且从中穿插价值观教育内容,做到寓教于史、循循善诱和联系现实,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其领悟正确的价值观。此外,授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音频、视频、图片等进行说理教学,更能让学生置身于史实的复杂背景中,体验历史人物的真实心理活动和真实情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3.寻找教材的价值观教育目标切入点。新课改后高中教材多采取“专题式”汇编形式,虽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教师讲课,但大量背景材料被省略,仅以一句话简单叙述,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需要历史教师运用自身所具备的通史知识进行补充说明,为学生进行归纳概括、情感的过渡和升华,将间断的历史轴线重新衔接。此外,高中时期的青年学生已具备较强烈的自主意识,不再适应“填鸭式”说教教学,需要教师采用批判性思维,辩证性分析教材的思想内涵,合理选择历史教材中的价值观教育切入点。高中历史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历史课堂上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渗透价值观培养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中国史甚至世界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历史素材,教师可通过教材中的经典例子进行价值观培养,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添加,还可以引用本地特色、历史影像、时事政治等渗透价值观教育。同时,作为引路人的教师也应提高自身修养,坚持原则,全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崔海燕 单位:射阳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萍.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5):147-149.

第5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城建企业;深化;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171-01

一、引言

企业文化就是由企业内部全体成员的意志、特性、习惯和科学文化水平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尤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层次也越来越高,而且企业发展的越成熟,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注就会越多,因此,我们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思想和观念以及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产生的一种特殊象征[1]。城建企业是城市建设发展和规划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与城市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城市规模越大,发展的越成熟,越是需要实力雄厚、发展空间大的城建企业支撑,而城建企业自身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本身的经济发展,因此,城建企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而城建企业的发展,依靠的也是企业上下团结一致的凝聚力,需要的是全体员工努力拼搏的精神,再有就是企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企业文化。因此,新时期,面对日已更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与不断变革的企业经营模式,我们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推进城建企业发展成为推进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企业自身发展所必需的要素。

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推进城建企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思考

1、推进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建立,促进人文型企业文化的发展。文化应以人为载体,人是文化生成与承载的第一要素。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企业要想发展的长久、发展的顺利还离不开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一支具备高素质、凝聚力大、奉献精神强的员工队伍是构建优秀企业文化不可或去的组成部分。同时,这也是进一步深化企业文化,推进企业文化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必要环节。因此,要想让企业深入的发展,就必须要把员工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相联系起来,那就必须要企业围绕员工做工作,以人为本的开展企业管理,包括请假制度、考勤制度、奖惩制度都要全方位的为员工考虑[2]。换言之,企业文化的建立,要以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达成一致,追求集体与个人共同的发展,让企业的发展要建立在员工个人发展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使企业与员工的发展相得益彰,共同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文型企业文化。

2、构建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注重载体型企业文化的建设。文化载体是承载文化的物质形体,因此文化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载体,企业文化也不例外,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企业文化的表象,从企业文化结构上说,也是从精神文化反映出来,具体再现在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方面的内容[3,4]。在若干多企业文化构成的在体制中,尤其是可以扩大企业影响力,侧面反应企业身后经营和办企底蕴的有形、无形因素我们更要着力彰显。比如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用的“口号、标语、经营理念、业绩、制度”,甚至是员工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徽标等等都可以做为企业文化载体去深入发掘并完善,通过这些载体把企业文化深深的根植于全体员工心里,而且可以不断的激励着员工去工作。甚至要把企业经营中一些核心的理念成为员工发展的一种信仰,让员工时刻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工作、去奉献,这样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形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培养正确的价值理念,推进理念型企业文化的形成。所谓价值观念,是人们基于某种功利性或道义性的追求而对人们(个人、组织)本身的存在、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观点[4]。人生就是为了价值的追求,价值观念决定着人生追求行为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位员工都能秉承正确的价值观,有着坚定的信仰,尤其对于城建企业而言,每个细小的工作环节所涉及的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生活细节,我们如果不能使员工坚定自己的价值信念,拥有一份执着的为人民服务奉献终身的精神,那么我们的工作必然不能得到百姓的认可。因此,企业的发展要以理念塑人,以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型文化引导员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而要想切实建立企业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就要从企业经营的实际出发,结合每一项工程,让员工深切的认识到这些看似普通实则却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让员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这样他们也就会自觉的提高自己的认识,端正自己的意识形态,培养其正确的价值理念体系,同时也辅助推进了企业文化的形成。

三、结语

企业文化,是内在地产生于企业自身,得到全体管理者和员工的认同与维护,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企业进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具体到城建企业的发展而言,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力度,让企业文化真正的可以深入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真正的融入到企业发展的思路之中,这样才能真正使企业文化的发展与企业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也才能是企业有更加辉煌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都市城市建设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企业文化载体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EB].

[2]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宣传部.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J].冶金企业文化,2011(1).

第6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越发普遍,这也导致许多西方国家的文化冲击着我国,甚至是我国教育环境当中,对于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有着明显的影响。当前一部分大學生的价值目标较为偏离,对于政治较为冷漠,对于社会所宣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非常感兴趣,甚至部分学生并不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先进的技术,在互联网当中不断的宣传者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标准以及意识形态,导致我国许多大学生的三观不正,再加上大学生本身对于新兴理念、事物的辨别能力并不是非常成熟,很容易在大量的观念冲击之下失去判断力和免疫性,导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正确,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形成严重的影响。 

价值观的取向将会直接决定人的行为和态度,虽然大众传媒具备较为突出的娱乐性、通俗性、商业性以及消遣性,可以为大学生形成身心方面的放松,但是这一种重娱乐而轻知识、重消遣而轻严肃、重商业而轻文化的传播环境对于大学生而言有着明显的负面作用,尤其是目前大众传媒在宣传、预报当中的“三俗”风越发严重,严重污染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环境,导致学生的价值取向越发偏向功利性和享乐主义。 

二、大众传媒视阈下培育和践行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措施核心价值观,促使其真正成为指导学生行动与追求的指南,并在社会当中自觉遵守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 

1、创建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一直应用重复性灌输的教育方式为主,这一种教学方式在相对较为封闭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当中有一定的作用[2]。但是,在目前开放和自由的大众传媒环境之下,很难真正实现价值观的教育。 

首先,需要合理处理多元的关系,建立一元主导、多样共存的价值观教育模式。我国一直倡导者包容和互鉴,所以高校教育应当尊重世界当中的多层次文化,尊重与维护各个国家人民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以及发展道路。大众传媒为社会与个体提供了多元化的核心价值,促使学生可以在价值方面获得选择。教育者应当正面应对与尊重这一种多元化的价值培养,但是也不能放弃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引导。应当应用一元主导、多样共存的教学模式与理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主动借助各种途径进行客观性教育。 

2、强化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培养正确价值观选择能力。媒体素养主要是指学生所具备的批判、解读、借助和应用媒体信息资源的能力。信息化时代之下,每一个人都被媒体所包围,大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大学生应当尽可能规避大众传媒的影响,而正确的解读大众传媒当中所形成的各种价值观。对此,高校需要定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选择和理解能力,可以为学生开设各种素养教育课程以及媒介通识教育等。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早就将媒介教育归纳到正式课程当中,我国在这一方面仍然是空白。对此,高校应当开设关于媒介的教育课程,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媒介的特点和属性,更好的抛开媒介的表面,理解媒介的真实和内在,从而不被媒介所影响。 

大众传媒的交互性促使大学生能够轻松的参与到社会文化传播当中,促使其能够借助大众传媒传播信息,但是他们这些行为普遍是在没有道德与法律的意识之下所形成的,所的谣言或不良信息,必然会成为媒介负面提供者。对此,有必要强化大学生信息传播的法律责任与意识。高校应当不断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媒介信息传播活动当中,在实践当中强化自身对传媒的认识和评价,高校可以借助广播站、校园网等途径为大学生提供媒介信息传播方式和内容的选择依据,促使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这些校园媒介的日常编写、采集、播放等工作当中,在实际当中提高学生对媒介影响力的认识,并强化学生对媒介的掌握和认识,推动大学生有意识和责任去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 

2、强化大众传媒自身的管理与建设。新闻媒体需要发挥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作用。坚持以团结稳定为主,正面宣传为手段,掌握舆论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做是宣传的热点和重点,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政能力,不断的巩固和构建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价值理念。其次,大众传媒还需要注重社会的督促职位,借助对公务、政务、相关工艺利益的活动的监督,促使社会行为能够在相应的轨道当中运行。这样的方式既能够减低政府与公共管理部门的违规违法行为,还可以弘扬社会正能量,确保社会的稳定性,构建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强化大众传媒的正面价值,而不是负面影响价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众传媒是当代社会的一种衍生产物,同样也是信息传递的一种载体,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影响艺术之一,这样一个平台如果不让正确的思想去占领和引导,最终也必然会被其他思想所占领,为了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当中的地位,必须充分借助大众传媒,积极探索大众传媒环境之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帮助大学生走出价值困境,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任艳妮,秦燕.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2):94-99. 

第7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

一、利用历史影像资料,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格观

影像资料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它具有具体形象、可信度高等优点,其对历史情境的展示不仅全面具体,而且具有不容置疑的真实性,能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全面的感知,避免了因文字解读而产生的误差。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普及,历史影像资料不仅易得,而且展示十分便利,给了我们充分利用的机会。但在实际教学中,图片的运用却并不理想,或失之肤浅,给学生一个实证效果即可,或干脆没怎么利用,认为这只是个正文的补充,和教学目标关联不大。其实历史图片运用得好,不仅直观、真实地展现历史情境,而且因为图片内容真实可信而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读图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加以引导,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笔者在讲述“”一节时曾经作了如下尝试:在准备阶段时,将讲述内容由扩展到“日军中暴行”这个范围,这样做是为了便于让学生体会到日军的暴行具有普遍性,绝非一例,同时也为了便于收集典型的图片。按照这个标准在网上搜集了一些相关的图片,从中选择了一些典型的图片。通过这样展示和引导,学生逐渐建立起对日军暴行全面的认知,并随之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

二、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确立正确的评价观

评价历史人物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梯,因为评价首先要有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实际就是价值观问题。现实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经常会有极然不同的看法,这一方面是由于对历史人物缺乏了解所致,一方面是由于价值标准发生了问题。如现在一些学生对希特勒这样的战争狂人佩服不已,佩服其军事天才,佩服其差一点就要占领全欧洲。这样的学生其实并非对希特勒缺乏了解,他们缺乏的是正确的价值观,他们其实没在弄清希特勒和拿破仑的区别。对于这样的学生要积极加以引导,让他们意识到伴随希特勒的扩张的是大屠杀,扩展到那大屠杀就有可能发生到那儿,这样的军事天才不仅不让人可敬反而让人可怕!能力越强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就越大。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灾难发生在你或你的亲人身上,你还佩服他吗?”结果学生会放弃自己的观点,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对他以后评价历史人物会受益匪浅。

三、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历史,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什么?许多人都知道以史为鉴,学以致用,但要真正实现这种功效并不容易。学习历史不是简单地识记一些年代、人物、事件之类东西,而是要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语)。历史是具体而生动的,需要不断地体验和感悟才能有所收获,学习历史的过程实际就是感悟的过程,感悟传统文化的优秀,感悟为人处世的道理,感悟历史发展的规律,感悟“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志向,这种感悟其实就是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过程,也是形成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感悟来逐渐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

比如《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时就指出“逐渐了解中国的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呢?一般会在讲述中国古代文化的时候,通过中外文化技术比较来实现,如中国古代某项文化技术比西方早了多少年之类,以此积累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认识,虽有一定效果,但认识并不深刻。不妨采用体验的方法,如在讲述“都江堰工程”一节时,可作如下尝试:首先并未展示都江堰工程完整示意图和其功效,而是画出了岷江及其周边地形的示意图,然后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水利工程,能提供防洪和灌溉的作用。学生通过尝试,发现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防洪和灌溉不能平衡好,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这时再介绍“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石人水尺”的精妙之处,并指出这是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人类设计的水利工程,当时的水利知识和水利技术可想而知,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很快会理解“先民的智慧”是多么令人佩服。同样对中学生进行成功教育十分必要,但成功的因素有许多,抽象地说意义并不太大,但通过历史成功人物的感悟会悟出许多,比如我曾经用西汉大将卫青作案例分析,让学生搜集卫青的生平事迹,然后思考“卫青出身低微为什么会成功?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学生通过思考,总结了一些:卫青天分较好,天分中有做大将军的才能;姐姐卫子夫的因素;偶然的运气因素;汉武帝的赏识等。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了卫青为人谦逊低调,关键时能有好友相助,同时他又历经磨难,具有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并逐渐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些对于一个成功者都是十分必要的,学生通过感悟会悟出许多,从中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认识,这样的历史学习也才会有意味有功效。

第8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欠发达 高校 思想政治

高等职业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出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出蓝领精英,乃至“大国工匠”。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由于受到区位、资源、观念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着经济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高等职业类院校要进一步明确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对社会有用且道德情操高尚的人,因而要摒弃重理轻文、重技能轻思想的错误教育思想。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在校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其树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成为每个高等职业类院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职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阵地,应清楚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在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培养,并把这两项贯穿在学生大学阶段的各个方面,用学校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学习、实践氛围,用大学丰富的师资力量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在高职生即将正式迈向社会前,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架构起正确的价值体系和思想理论基础。

(二)有助于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要想发挥出高职生应有的社会价值,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对高职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等教育中,引导高职生明确今后成长的目标和方向,认清发展的道路和途径,帮助高职生建构正确价值体系,树立崇高而又远大的目标,在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的同时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认可。

(三)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高校作为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使高职生提高思想素质,对社会发展的形式有清醒的认识,避免高职生受外来拜金主义以及主义思想的侵蚀,杜绝高职生极端行为甚至行为的发生。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健康的高校,已成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欠发达地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高职生民族自豪感。高职生担负着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爱国情结。高等职业院校要以马克思理论加强在校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提高其责任感,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加强高职生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当代高职生面对的诱惑更多样、更繁杂,部分高职生甚至养成了奢侈的生活习性,毕业时,更是期望值过高,盲目的追求“大城市就业”、“高待遇”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价值观的一种扭曲和变态。高校要深化“两课”改革,用马克思理论重要思想教育学生,给高职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指引。帮助其正确认识价值观,同时引导高职生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开展各项就业前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加强高职生心理教育,培养高职生良好心理素质。随着高校在校学生的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局面和“毕业等于失业”的现实境况,高职生的心理极易引起病变,轻者对个人造成伤害,重者就有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高校要在如何培B高职生健康的心理上有所偏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从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品质以及心理调适等方面,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和咨询,同时,帮助高职生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学会如何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学会正确处理问题和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四)加强高职生进行诚信教育,提高高职生社会竞争力。在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下,高校要始终把培养合格的诚信的高职生当做重要任务来抓,将诚信融入各项工作中去,做到润物无声。将诚信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校园宣传阵地,广泛宣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将诚信与各项评优活动紧密结合,建立高职生个人诚信档案,将诚信度作为高职生评优评先等工作的重要指标。

三、加强欠发达地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明确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人们去寻求生活的本质乐趣和美好,树立高尚的情操和趣味。作为培养高职生的高等学府和教育工作者们,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培养的高职生,走向社会后,不能只是赚取金钱的机器,他们首先应该做到的是成为一个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要学会感谢、学会爱、学会奉献、学会如何真诚,要有对美德的追求和思考,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构建和谐的人生。

(二)拓展教育资源,提高教师思想素质。作高职生知识的传导者,精神的领路人,教师们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教师通过个人人格魅力的散发,如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对高职生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

(三)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第一课堂。高职院校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充分利用“两课”教学,从道德人格、专业学习等多个方面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素质。大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有意识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增强对人类、对社会、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让高职生养成严谨、求实、扎实可靠的学风。高等学校还可以通过实验课培养高职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第二课堂。高职院校要切实注重开展格调高雅的第二课堂教育,通过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诚信感恩、法制教育等,切实发挥第二课堂文化育人的功效。

欠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深入的研究,但要边行动边研究,切不可拖延,因为它关系到未来高职生是否能够肩负建设祖国重任的决定性问题,大力加强和改进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王成平.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应重点关注[J].教育与职业,2008,(08).

[2]袁贵礼 马超.《家庭因素对高职生政治态度的影响[J].中国高教研究,2006,(04).

第9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

对学生进行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是《生活与哲学》课程的主题和任务。知识不等于智慧,但智慧离不开知识,没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立就会失去载体而无从实现。因此哲学教学的智慧应当包括并且体现在哲学理论知识的教学上。教学中,教师要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生要尽可能地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哲学教学必须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必须防止把传授知识当作哲学教育的唯一内容。智慧不等于知识,哲学教学就不能等同于哲学知识的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把哲学仅仅当作知识来看待、把哲学教学等同于哲学知识教学的错误倾向,缺乏追问、总结和反思,这恰恰偏离了哲学的本性。这类做法,从这门被称为是“智慧之学”的课程中,学生无法感受哲学的智慧,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智慧是对知识的有效生成与灵活运用,哲学知识的教学过程要体现出智慧,就应当注重生成式教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理解、确认并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观点。

高中哲学教学的智慧体现在提高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生活、参与生活的能力。

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具有指导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功能,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没有能力的培养,没有哲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就无法体现出哲学是智慧之学。哲学课程可以提高人的思维层次,锻炼人的思维能力,而《生活与哲学》课程则通过让学生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提高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生活与哲学》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充满生活气息,哲学教学也应当为学生的生活服务,通过对哲学知识的学习,运用哲学知识来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生活,使哲学真正成为指导学生生活和实践的工具,充分发挥哲学对于生活和实践的智慧。

高中哲学教学的智慧体现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特别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生活与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教材四个单元正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从而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高中思想政治这门德育课程的要求,也是《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内在要求。培养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哲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高中哲学教学所应追求的“智慧”。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指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哲学的智慧首先表现在一个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上,因此,要通过哲学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高中哲学教学应当如何追求“智慧”

在《生活与哲学》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使哲学教学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结合高中哲学课程的特点,我认为应当突出做好以下两点:

1.在生活和实践中追求“智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要求,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生活与哲学》模块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以哲学知识为支撑,把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坚持生活化教学是贯彻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社会实际生活出发讲哲学,紧扣社会生活的主题,实现哲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理论呈现过程与学生认知过程的有机统一。哲学的“生活化”教学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出所要探究的哲学问题;二是结合实际生活,生成和理解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三是回归实际生活,运用和体会哲学理论。哲学的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真正的哲学的功能是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脱离了生活和实践,就没有哲学的智慧,离开了生活和实践,任何哲学的智慧都会失去意义。

2.在追问、总结和反思中追求“智慧”。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哲学离不开生活,但它更离不开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正是因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对世界的深深关注和思考,对人类命运的关切,才有了哲学的智慧和思想。哲学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课程,追问、总结和反思是哲学思维的特点;哲学是热爱知识、追求智慧的学问,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比“智慧”更重要。因此,哲学的本性和特点决定了在哲学教学中应当注重探究式教学,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追问、总结和反思中使学生增长智慧并感受哲学的智慧。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