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放射治疗新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氦氖激光;静脉炎;血小板聚集率;新生儿
Mechanism and effect of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of wet packing of compound salvia miltiorrhiza injection and helium neon laser irradiation on neonatal phlebitis caused by transfusion
HUANG Ting, LI Zhi-hui, HUANG Li-hong, et al.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Luohu District Maternity and Children Health Care Hospital,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51801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and effect of compound salvia miltiorrhiza injection wet packing and helium neon(He-Ne) laser irradiation on treatment of neonatal phlebitis caused by transfusion.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neonatal phlebitis caused by transfu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reatment group: compound salvia miltiorrhiza injection wet packing plus and helium neon(He-Ne) laser irradiation(4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50% bitter salt wet packing plus He-Ne laser irradiation (40 cases).The duration of treatment was 5 days. 20 health newborn were served as normal control group. Before starting therapy, 6 days later, clinical effects were observed; the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io was measured.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io in patients with neonatal phlebitis caused by transfus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normal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Compound salvia miltiorrhiza injection; Wet packing; Helium neon laser;Phlebitis;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io; Newborn
新生儿疾病治疗大多需要静脉输液治疗,静脉输液时间较长。但由于新生儿日龄小、体质差、机体抵抗力低、血管细及脆弱、通透性高,特别在输注静脉高营养液体如氨基酸、脂肪乳、白蛋白及脱水剂如甘露醇等高浓度药物时,极易发生输液所致静脉炎。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自2003年4月至2008年6月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配合氦氖激光治疗新生儿输液所致静脉炎40例,并与用50%硫酸湿敷配合氦氖激光治疗法进行对照,疗效显著且优于后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3年4月至2008年6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危重新生儿中因输液所致静脉炎患儿80例,其中男58例,女22例;胎龄37~41周;体质量2550~3850 g;日龄为4~17 d。8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间胎龄、体质量、日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选择正常足月新生儿20例作为正常组。
1.2 治疗方法 ①治疗组:清洗患儿病变局部,将折叠厚度8~10层的纱布浸过复方丹参注射液,拧至恰不滴水,敷患处,范围超过炎症区域0.5~1 cm,每10 min更换一次敷布,连敷3遍,2次/d。每次湿敷完后予氦氖激光照射病变局部,采用He-Ne激光治疗仪,输出功率为20 mW,照射距离为40~60 cm,光斑直径1 cm,2次/d,每次10 min,5 d为1个疗程;②对照组:清洗患儿病变局部,取50%硫酸镁倒于无菌纱布上(以不滴水为度) ,外敷于静脉炎处,范围超过炎症区域0.5~1 cm,每10 min更换一次敷布,连敷3遍,2次/d。每次湿敷完后予氦氖激光照射病变局部,采用He-Ne激光治疗仪,输出功率为20 mW,照射距离为40~60 cm,光斑直径1 cm,2次/d,每次10 min,5 d为1个疗程。
1.3 诊断标准 静脉炎判断标准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的指标[1]。I度:局部红肿,压痛;无可见线条;无可触及静脉索条;发生范围在导管长度以内。Ⅱ度:局部压痛、热、红肿或水肿;有可见线条;无可触及静脉索条;发生范围在导管长度以内。Ⅲ度:局部疼痛、热、红肿甚至脓肿;有可见线条;有可触及静脉索条;发生范围在导管长度以外。
1.4 静脉炎疗效判断标准 疗效判断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种。显效:局部肿胀消失,压之不痛,静脉管壁硬度明显变软,弹性恢复,行静脉穿刺顺利;有效:局部肿胀消失,压之不痛,静脉管壁弹性基本恢复,可行静脉穿刺;无效:局部肿胀未消失,压之略痛,静脉管壁硬度改善和弹性恢复不明显[2](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每例治疗前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采用比浊法测定。
1.6 统计学方法 数椐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0. 0统计软件处理,两个样本均数比较用配对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静脉炎分度及输液所致静脉炎的药物比较 两组静脉炎分度及输液所致静脉炎的药物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两组资料采用χ2 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 = 8. 89,P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 治疗前,新生儿输液所致静脉炎患儿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
3 讨论
危重新生儿存在严重的分解代谢,可出现负氮平衡,针对危重新生儿代谢紊乱状况,及时补充营养需要,是提高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措施之一。肠道外营养不仅提供新生儿生理需要的能量,还保证了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对患病的新生儿及时给予肠道外营养是十分必要的。脂肪乳剂首要不良反应是对血管和血液的影响,出现静脉炎、血管痛、出血倾向、静脉栓塞等症状。由于危重新生儿的全身状况及局部血管条件,常出现局部静脉内压力增高及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强,故危重新生儿输注静脉高营养液体如氨基酸、脂肪乳、白蛋白及脱水剂如甘露醇等高浓度药物时,极易发生输液所致静脉炎。是新生儿临床护理的难题之一。
中医理论认为,静脉炎为输液过程中的穿刺伤及高渗药物刺激静脉壁致局部脉络血行不畅,血瘀阻滞,不通则痛;气血不畅,凝聚肌肤,津液输布受阻则肿胀;瘀血内蕴,蕴久化热,则局部发热;脉络损伤,血溢肌肤或血热内蕴则局部发红。其发病机理在于血瘀气滞,毒结凝滞于血脉,致使局部脉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3]。复方丹参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阻止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循环、抗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免疫调节和抗内毒素等作用[4]。它除活血化瘀,通经散结外,还有较强的抗炎作用,用于防治输液导致的静脉炎正中病机。
氦氖激光为一种低能量的弱激光,可对人体产生热效应,电磁效应,光化学效应及生物学效应,对局部组织可产生刺激作用,提高局部免疫力及代谢水平,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加快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等作用,有报道应用于静脉炎的治疗,并有一定的疗效[5]。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有80%接受静脉输液的患儿可出现程度不同的静脉炎。静脉炎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影响了患儿的抢救和治疗。一旦发生,应立即处理,以便减轻患者痛苦,同时为后续的治疗争取时间,50%硫酸镁溶液湿敷可改善外渗局部的血液循环,在临床上应用较普遍,但部分患者疗效欠理想,有必要寻找更好的药物及防治手段。
本研究中笔者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配合氦氖激光治疗新生儿输液所致静脉炎,并与用50%硫酸湿敷配合氦氖激光治疗法对照研究,发现治疗前,新生儿输液所致静脉炎患儿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
参 考 文 献
[1] 廖春红,潘婕.生理盐水前导后冲预防静脉输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观察. 护理研究,2003,17(22):1351-1352.
[2] 孙立志,张建新.木芙蓉花、叶外敷治疗静脉炎. 中华护理杂志,1991,26 (8) :340.
[3] 茹海凤,闵筱兰.祛瘀消肿精外敷预防浅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效果观察及护理.中国中医急症,2008,17(5):725.
关键词: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放射治疗;肿瘤;临床实践
近年来,肿瘤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而且发病率逐年上升。放射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中的三大主要手段。研究表明,60%~70%肿瘤患者在不同的阶段需要接受不同程度的放射治疗[1];在肿瘤治愈率方面,手术治疗贡献为22%,放射治疗为18%,化学药物为5%;所以,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2];而IGRT的出现,使得肿瘤放射治疗在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在精确定位和精确治疗方面,可以及时准确的发现摆位误差,指导临床摆位,提高肿瘤放射治疗的摆位重复性;可以在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发现肿瘤的变化动向包括肿瘤形状,相对位置,肿瘤医生可以据此适当的调整修改治疗计划,使得肿瘤放射治疗计划更加个体化,最终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1 IGRT的概念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从广义上讲,这里的图像不仅仅是指二维的X线图像,三维的CT图像,MRI图像(包括MR的功能图像),还包括超声图像,SPECT图像,PET等图像;而目前在实际的临床放射治疗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普通二维X线图像和CT图像,所以现阶段的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是一种四维的放射治疗技术,它是将放射治疗设备和影像设备相结合(现在大多数设备是将影像设备集成与放射治疗设备上),是在三维放射治疗技术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因数的概念,利用X线的容积成像原理,采用锥形束CT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在患者进行首次放射治疗前,采集已经摆位充分的患者图像,和患者放射治疗计划中的图像相配准,获取配准误差并进行校正;IGRT充分考虑了肿瘤病变区及正常组织在治疗过程中的运动和分次治疗间的位移误差,如呼吸运动和蠕动运动、日常摆位误差、患者自身情况及肿瘤变化而导致的靶区收缩等引起放射治疗剂量分布的变化进而对放射治疗计划的影响等方面的情况,在患者首次进行放射治疗前、放射治疗中利用各种先进的影像设备对肿瘤病变区及正常器官进行实时的监控,并能根据肿瘤病变区位置的变化及时调整放射治疗的条件,使治疗照射野紧紧“追随”治疗区,使之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确放射治疗。
2 误差处理
肿瘤患者从模具制作,定位,治疗计划的规划与优化到最终的治疗,这中间有一些间隔时间,这段时间患者和肿瘤本身都会发生一些变化,首次放射治疗前进行一次IGRT,可以使肿瘤放射治疗师,肿瘤医生及时了解到肿瘤的变化动向和摆位误差,包括头脚方向(longitudinal),前后方向(Vertical),左右方向(lateral)以及患者的倾斜度(Rotation),肿瘤医生可以据此决定调整或者不调整,选择在线校正还是离线校正以及调整幅度。据科学文献和机器自身的精度,本放射治疗中心确认可接受的摆位误差为三维位移≤2 mm;当摆位误差≤2 mm时直接进行常规放射治疗,当>2 mm时,首次根据等中心参考点移床后治疗,第二次行CBCT,图像配准后三维位移>2 mm,则进行等中心校正;对于患者本身及肿瘤变化致使图像配准差异过大时,则需重新进行定位进而制作新的肿瘤放射治疗计划。
3 图像采集
放射治疗师根据患者的肿瘤病变部位和生理,心理情况,放射治疗计划确定采集CBCT图像的部位,扫描视野(Field Of View,FOV)和图像采集条件(KV值,mAs值,层厚,层间距等);特别对于儿童患者,要使用区别于成人的图像采集条件;在胸腹部图像采集时嘱咐患者平静呼吸(如果有呼吸门控最佳),不要因为紧张、害怕造成呼吸幅度过大,导致采集的图像因为呼吸运动伪影在配准环节出现系统性误差;头部,颈部,胸腹部等部位采用相应,适当的条件采集图像,在确保图像质量的条件下适当降低KV值,mAs值,缩小FOV,减小患者在CBCT图像采集过程中的剂量和时间。
4 图像配准
肿瘤医生和放射治疗师可以根据患者的自身整体情况,肿瘤病变区病理和病变性质,肿瘤靶区和邻近组织器官的剂量耐受程度,权衡确定配准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即:配准框内所包含靶区,组织结构等,可采用全部采集CBCT图像和临床CT图像(用于治疗计划的图像)配准,或者是与临床靶区 (Clinical Target Volume, CTV),计划靶区 (Plan Target Volume, PTV)适当外放一定间距后进行(自动+手动)配准,同时注意ROI配准区内尽量不含有活动度大的组织器官(比如心脏);采用适当的配准模式,骨窗,肺窗,软组织窗等或者对于某些病变区域CT值相近,与非病变区CT值有显著差异的图像配准时,可以选择自定义配准即确定输入ROI的CT值范围进行精确配准。
5 规范应用
目前已经有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医院开展了规范化应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技术,在鼻咽癌,肺癌等肿瘤的IGRT应用规范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结合本放射治疗中心的实际情况,同时参考国际,国家标准和规范,制定了本放射治疗中心多部位,多病种的IGRT应用规范。应用规范具体包括:每个患者各个阶段行IGRT的次数和时间,扫描部位选择,扫描视野,层厚,层间距,KV值和mAs取值,适当的射野准直器,扫描起始、结束角度,重建模式(高,标准,低分辨力重建),配准框范围的选择,配准方式(自动+手动),配准模式(骨窗,肺窗或者软组织窗等),多部位、多病种可接受的误差范围,不可接受的误差采取的措施,放射治疗师和肿瘤医生等相关人员签名等。对于常规放射治疗,首次和第二次行IGRT,必须由肿瘤医生和放射治疗师同时在场进行CBCT图像采集和配准校正,以后1次/w,对于误差有较大差异时,肿瘤医生必须当即采取措施,确认无误后进行放射治疗;而对于高能量射线(>6 MV)、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单次肿瘤治疗剂量较大、大分割的放射治疗,则需在每次放射治疗前采集CBCT图像并配准,确认后进行放射治疗。
6 QC和QA
科室制定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和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QA)制度,成立QC,QA小组,采取组长责任制,小组内成员各自负责QC,QA中相对应的项目,责任到人的模式,项目检测内容包括IGRT设备及附属设备,参与IGRT的相关人员,患者本身及患者相关放射治疗环节等;每日,每月和每年的QC和QA均应记录在相对应的文档中,以备查阅。
7 继续教育
科室内部定期开展培训和讨论会,放射治疗师,肿瘤医生和物理师之间,放射治疗师之间围绕IGRT在临床放射治疗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同行业IGRT技术开展比较好的IGRT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培训、讨论和学习;结合本科室的多部位,多病种IGRT应用规范,在肿瘤放射治疗的各个环节进行改善和提高,从而更好地服务临床放射治疗实践,提高患者肿瘤的局部控制率,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8 结论
IGRT技术已经在实际的临床放射治疗工作中广泛开展,我们在应用目前的IGRT技术的同时还需要正视IGRT本身的局限性,积极研究学习新的放射治疗技术和方法,使得这些技术方法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放射治疗工作,提高患者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肿瘤治疗的临床增益比。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高专;放射治疗技术;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大量先进的放射治疗设备的应用,放射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高素质放疗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目前,与国外以及港台等发达地区相比,我国放射治疗技术的培养机制比较滞后,人才培养已远远不能满足,且大大落后于放疗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我校于1998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放射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经过18年专业培养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和体会以供探讨,同时对未来放射治疗技术人才培养进行了思考。
1 国内放射治疗技术人才现状
1.1国内放射治疗技术人才极度匮乏 目前,除各省、地(市)设有肿瘤专科医院外,相当部分的省、地(市)属综合医院和肿瘤发病率较高地区的县医院,相继开设了肿瘤治疗中心或放疗科。放疗科由放疗医师、物理师、技师、工程师和护士组成,每一个肿瘤患者的放射治疗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而技师是医师的得力助手,需要一定时间的放疗技术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培训与考核才能上岗。据我校全国范围调研的资料显示,绝大多数医院,放疗技师极端缺乏,相当多的技师是由护士转行而来,部分是由原来放射科拍片技师转来,还有部分是新参加工作的影像专业毕业生,余下的就是自己科室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带出来的,大多数未经专业系统训练。因此,造成了有些单位放疗科具备了先进的放疗设备,而没有一个合格的使用者,也成为诸多医疗纠纷和技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1.2国内高职高专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教育堪忧 现代放疗设备和技术发展要求放疗技师至少具备专科水平,具有相关专业知识,通晓设备性能,掌握设备的操作,熟知放疗过程的各个步骤,参与实施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2015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单独设置放射治疗技术专业,鼓励进行系统的专业培养和成熟的专业建设标准,但是由于社会对放射治疗技术的认识欠缺以及开设放射治疗技术专业的学校较少,每年招收的学生数量较少。自1998年以来,我校与山东省肿瘤医院合作办学,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开设了放射治疗技术方向的培养,先后开展了中专及高职两个层次的放疗技师培养。直到2015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单独设置放射治疗技术专业后才正式以放射治疗技术专业进行招生,但仅招收了5名学生。近来,上海健康医学院也开设了放射治疗技术及设备专业。由于起步较晚,开设此专业的学校较少,人才培养方案不成熟。
2 我校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教育教学实践
2.1贯彻“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校充分认识到放疗技师的职业能力=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在培养过程中遵循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兼顾职业素养的培养,序化内容、整合课程构建肿瘤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其中,基础课程包括《生理学》、《病理学》、《放射治疗物理学》、《放射治疗生物学》,《断层影像解剖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人际交往与医患沟通》课程;相关专业课程包括《临床肿瘤学》、《肿瘤影像诊断学》;专业课程包括《放射治疗设备学》、《放射治疗计划学》、《放射治疗技术学》;专业实践课程《常见肿瘤的模拟定位与摆位技术》。在课程设置上,针对放疗专业的特点和时展要求,特别开设了断层影像解剖;在培养模式上,加强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吸取幕课-mooc(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精华,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完全按照岗位工作任务、工作流程、技术标准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形成校内教学与岗位要求对接。
2.2重视实训实习教学 在校实训教学中,借助于图形/图像、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的、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传统实训操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境,提高实训教学效果。在院见习教学中,利用与山东省肿瘤医院合作办学的优势,把第四个学期的课堂放在医院中,由临床科室实施专业课教学,在真实的工作环境边教、边学、边实践,践行“做中学、学中做、做学一体”的职业教学模式,使专业课程教学与放疗技术岗位工作实际对接[1]。
2.3创新师资队伍培养模式 近年来,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大力引进和招聘了一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这些年轻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接受的是传统的学科型教育,过去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其经验、习惯之中,面对新职业、新技术频出,面对“教学做一体”、“行动导向、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学中做,做中学”等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不少教师难以适应。我校通过制度建立一支主要以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技师为主,综合性医院的放疗科技师和校内教师共同组成的“以技师为主体,院校合作共建”的师资队伍教学团队。放射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前期一年半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学校完成,后期一年半的专业课程在医院完成。通过这种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校内教师就能走出校门,深入临床一线边工作、边调研,把握岗位职业技能需求对学校教学的要求,适时修改、完善培养目标;而临床兼职教师认真研究教学规律、掌握教学心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等诸多教学技能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
2.4国际学术交流,开阔师生视野 1998年,我校与日本岛津制作所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并成立了山东岛津放射技术教育中心。合作以来,日本京都医疗科学大学每年两期选派师资进行医学影像技术培训讲座,通过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开阔了师生的视野。
3 放射治疗技术人才培养思考与探讨
3.1设置放射治疗技术专业的必要性 自1998年,我校开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方向)以来,毕业生就业非常抢手,远远不能满足放射治疗技术专业领域的快速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学制都是采用三年学制,其中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临床实训实习的培养计划。比较国际上诊疗放射线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两年半在校学习,半年进行临床实训实习),缺少了半年的在校学习时间。另外,大多数院校开设的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没有完全独立,都是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方向,而医学影像技术和放射治疗技术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有相当的差异性,对于两个亚分支的专业人才培养在理论和实训上都存在教学时间上的不足,非常有必要单独设置放射治疗技术专业。目前,由于放射治疗技术专业刚刚独立开设,加之招收放射治疗技术专业的学校不多,在培养模式及教学体制等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2多层次设置放射治疗技术专业 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都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齐全的放射治疗技术专业体系和学科体系,而我国,放射治疗技师教育层次不高,整体素质偏低,培养机制相对落后,我校的放射治疗技术特色专业在也仅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起到了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对于本科及以上层次技师的培养院校很少,希望我国加快培养速度,扩大培养层次,提高培养档次,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层次能够自成体系,上下衔接,与普通教育体系平行发展,齐头并进。
【关键词】 食道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定位;摆位
作者单位:519000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放射治疗是目前食管癌主要的、有效的、安全的手段之一[1]。几十年来,食管癌常规技术放射治疗后生存率没有明显提高,5年生存率约10%~15%[2]。我科从2006年4月到2009年3月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对50例食管癌行根治性放射治疗,过程顺利,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病例共50例。年龄最大为82岁,最小为49岁。平均61.8岁。全部患者均明确食管癌病理诊断,临床分期Ⅱ-Ⅲ期,具有根治性放射治疗的适应证。
1.2 设备 西门子模拟定位机及直线加速器(双光子);西门子16层螺旋CT(CT-sim);中科大恒公司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系统软件及适形放疗硬件;戈瑞公司固定真空袋。
2 方法
2.1 定位 模拟定位机下定位。检查固定真空袋是否完整无损、漏气。真空袋放置在模拟机床上,按需要堆砌真空袋的泡沫颗粒,先预抽一部分气,患者脱掉上衣仰卧在真空袋上,头颈过伸至下颌骨下缘与床面垂直,双手合起放在额前,双脚自然合拢。身体正中线与三维激光灯纵向重合,身体两侧平行。在模拟定位机下透视观察,调整,使脊椎成一直线,两肩胛骨连线垂直于纵轴,胸廓无旋转,左右高度相等,再抽真空袋,使真空袋内的泡沫颗粒平稳,患者仰卧舒适,最后成形与患者身体紧贴无空隙。确定食管范围后在患者体表标记划线并与真空袋标记相吻合,设定为CT扫描的原始“0”位。CT扫描:使用西门子公司16排螺旋CT(CT-sim)增强扫描定位。CT医师在扫描时,注意CT不同扫描及重建参数对三维重建图像的影响,在工作效率和图像质量上权衡,选择最佳条件。扫描范围应比常规CT检查范围大,特别在三维适形放疗时,靶区上下两端的扫描范围更需大一些。肿瘤区层厚最好为2~5 mm(具体根据肿瘤大小和定位精度要求而定)。为了获得较大的扫描范围又不至于使层次太多,可采用混合扫描技术,即肿瘤区层厚为2~5 mm,以外区域逐步过度为5~10 mm。扫描获得进行治疗计划设计所必需的治疗部位的解剖资料,包括肿瘤的位置和浸润范围、周围重要组织及器官的位置及结构等。
2.2 治疗计划设计 根据临床实践和临床剂量学要求,一个较好的治疗计划应满足以下4项条件即临床剂量学四原则:①肿瘤剂量要求准确;②肿瘤治疗区域内剂量分布要均匀,剂量变化梯度不能超过±5%,即要达到≥90%的等剂量分布;③照射野设计应尽量提高治疗区域内剂量,降低照射区正常组织受量范围;④ 保护肿瘤周围重要器官免受照射,至少不能使它们接受超过允许耐受量的范围。治疗计划设计是针对特定患者的临床要求、优化确定治疗参数的过程。将CT扫描信息传输至治疗计划系统,在CT层面上根据ICRU50号文件逐层勾划肿瘤体积(GTV)、临床体积 (CTV),在CTV周围扩展一定的靶区运动范围(ITV),再加上摆位误差边界在前后方向外放8 mm,其余方向外放10 mm形成计划体积(PTV)。由于具体病例局部解剖和肿瘤期别的不同,临床靶区的大小应根据具体患者确定。危及器官包括:双侧肺组织,心脏,脊髓等。借助BEV、REV等工具设置照射野参数,设计6MV和/或15MV多固定野三维适形放疗计划。多固定野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的射野数和射野方向的选择使肿瘤组织剂量最大最均匀,而正常器官的受量在剂量限制范围内。
3 治疗
放射治疗技术实施必须使食管癌得到合适的照射剂量而不引起双肺、心脏、脊髓等正常组织的损伤。治疗前必须详细验证、核对低熔点铅档块,核对遮挡的部分是否合适,准确无误后方可执行。根据医嘱,查对患者的姓名、真空袋和铅档块标记,进入治疗室进行摆位。嘱患者不能携带手表或尖锐物品在身上,以免划破真空袋,告知及着装与定位时一样。第一次实行三维适形放疗时,主管医师必须和治疗技师共同进行。治疗技师先摆原始“0”位,对准真空带两侧的红色“+”字标志,再调整患者的身体,直到患者体表的红色“+”与真空袋的两侧红色“+”标志完全重合,嘱患者不能自主移动身体;再根据治疗单数据,在物理师指导下移动治疗床“X”、“Y”、“Z”轴,医生核对并测量移动“X”,“Y”,“Z”轴的数据,在真空袋和患者身体上做好实际治疗三维标志。在控制室输入并核对各种参数,检查铅档块是否漏光,确认无误时开始进行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
4 结果
50例食管癌实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方法简便、实用,精确度较高,重复性好,摆位时间短,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避免了肺、心脏和脊髓等正常组织的损伤,使整个治疗计划能够顺利进行,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达到预期目的。
5 讨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IMRT或简单IMRT(sIMRT)新技术的开展,使食管癌放射治疗的准确性提高并且使受照射的靶体积达到所给的处方剂量、准确计算正常组织和危及器官受照射的剂量与体积[3]。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靶区设计日趋精确,放疗计划能否得到准确的执行就显得极其重要[4]。Kinzie等报道放疗时没有对准的155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因肿瘤边界不够,使野内或边缘复发率由7%上升到33%[5]。该研究表明放疗过程的射野误差(包括摆位误差和患者器官移动误差)是肿瘤边缘复发的重要原因。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集精确定位、计划、精确治疗于一体,能有效地提高治疗疗效、降低正常组织器官的放射损伤。本组患者放射治疗过程精确的定位、摆位和治疗是治疗计划最后的执行措施,放疗技师定位准确性、多次摆位的重复性及减少摆位误差,是食管癌放射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减少机器设备的误差也很重要,如激光灯的定期调试、直线加速器机械性能及物理性能的定期测量等。同一放射治疗单位,质控标准相同的情况下,技师个人的工作风格与放疗质量保证也有密切关系。我科做好质控,坚持规范定位、精确摆位,保证治疗的重复性,取得了较好的放射治疗效果。
参 考 文 献
[1][3] 殷蔚伯,佘子豪,徐国镇,等.肿瘤放射治疗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553-555.
[2] 崔念基,卢泰祥,邓小武,等.实用临床放射肿瘤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480.
【摘要】目的 重视语言艺术及沟通技巧在实践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 放疗;语言艺术;沟通技巧。
随着经济快速的增长,中国的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取得很大的发展,大量的放疗设备如加速器﹑X刀﹑γ刀﹑CT模拟定位机﹑TPS﹑后装机等等都应用于全国。2011年全国从事放射治疗的相关工作人员约31000人,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我国放射肿瘤治疗技术有了一个质的的飞跃。中国2011年的癌症发病患者为37万510人,这还不包括前年遗留复发需要放疗的患者,若以50%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疗计算每年需要工作放疗患者应有18万5255人。而我国2011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每百万人拥有加速器仅为0.7台,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百万人加速器2-3台的标准,更低于美国8.2台,英国3.4台,法国4台。这就导致了大量的患者在肿瘤治疗中出现了拥挤及排队等待的情况,由此引发了许多心理的变化,而这些心理的变化,直接就会导致在放射治疗中影响治疗及预后,以及导致严重的医患矛盾。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和夭折的是不良的情绪和恶化的心境,尚外界各类信息作用于人脑后,经过大脑加工就会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反应,有弱有强,有正性的也有负性的,如某个体不能正确调控,导致心理失衡广持,就必然会致使体内代谢失调,器官组织机能障碍和病变,临床大量医学和心理学测验说明,恶劣的心理状况是诱发各种疾病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复发鼻咽癌 调强放射治疗 化疗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为高发。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近年来,由于放射治疗设备和技术的改进,治疗模式的日益规范化,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有了明显提高,5年生存率达到74%[1],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局部复发,70%~80%的复发发生在放疗后2~3年内。[2]首次根治性放疗后的复发鼻咽癌可考虑行再程放疗,但再程放疗常规外照射不可避免的产生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而采用调强适形放疗,在达到保证靶区剂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同时联合化疗可以提高局部控制率,近期疗效好。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6月~2008年6月治疗的38例复发鼻咽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依据CT、MRI或经病理证实。KPS≥70分,其中男性28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56岁(42~70岁),无放化疗禁忌症。
1.2方法 化疗方案:长春瑞滨30 mg/m2第1、8天,顺铂60 mg/m2第1天,28天为一个周期。放射治疗采用直线加速器6 MV-X线,通过CT从头顶至锁骨下3cm范围内3mm薄层扫描,根据ICRU50及ICRU62号报告来勾画靶区,包括临床检查所见原发病灶及肿大淋巴结。放疗总剂量DT66 Gy/33Fx/6.5w。放疗结束后予以序贯NP方案化疗2~4周期,长春瑞滨30 mg/m2第1、8天,顺铂30 mg/m2第1,2,3天,28天为一个周期,总化疗周期4个周期。
1.3随访 治疗结束后1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1年后每6个月随访1次。治疗结束每3个月复查血常规、肝肾功、CEA、 VCA-IgA,胸部X线片及肝胆脾彩超。随访时间以化疗用药结束日开始,截至时间为2008年6月20日。
1.4疗效评价近期疗效及急性反应。
1.5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生存率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Log-Rank检验组间差异。
2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无中断病例。随访至2008年6月20日,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肿瘤完全消失20例,明显缩小13例,稳定4例,不能评价1例。截止随访结束日,本组患者38例中死亡5例,其中鼻咽大出血4例,全身衰竭导致死亡1例。化疗的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和脱发。1年总生存率为71%;1年局部无进展生存率为92%。
3讨论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为高发,目前治疗鼻咽癌公认和有效的根治性手段首选放疗,随着计算机技术、影像学技术和加速器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鼻咽癌的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仍然难免有部分患者出现复发,放疗仍是复发鼻咽癌治疗的主要手段。首程根治性放疗后鼻咽部结构改变,皮肤出现纤维化增生,血液供应差,及鼻咽周围重要敏感器官多,再程放疗如果再采用常规外照射方法,剂量难以提高而且也易产生严重的急性反应及晚期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2]调强适形放疗独特优势在于,鼻咽位置深在,周围要害器官多且密集,使用IMRT技术,靶区剂量分布均匀,通过剂量强度的调节,最大限度的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的受量,保护了正常器官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3,4]本研究采取放化疗同步治疗复发鼻咽癌,放疗结束后再用上述方案化疗1~2周期,提高了局部控制率和完全缓解者的比例。毒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和脱发,但经对症治疗后可缓解,说明IMRT联合NP方案化疗是复发鼻咽癌的有效治疗措施,近期疗效好,患者可耐受。
参考文献
[1] Maalej M, Ben Ammar CN, Kochbati L, et al. Brachytherapy for primary and recurrent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treatment techniques and results[J].Cancer radiother,2007,11(3):
117-121.
[2]殷蔚伯 余子豪 徐国镇 胡逸民主编。肿瘤放射肿瘤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463-474.
【关键词】 鼻咽癌;后程;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The efficacy observation of late-course 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XIE Dong-ming,ZHANG Bing,CHEN Yan.
Department of Radiation Oncology,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Yiyang city, Hunan Province 41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hort-term efficacy and side effects of late-course 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3D-CRT)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MC).
Methods 63 NPC patients without distant metastasi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treated with late-course 3 DCRT (Observation group,32cases)and group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fractionation(Control group,31cases) to comparison. Results In the two cases, the local control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90.6%)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80.6%),the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χ2=1.24,P>0.05);thesurvival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1,2,3 years were 100%,96.9%,93.8% and 100%,93.5%,83.9% respectively,the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at the side effect, the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s The patients have good tolerance and short-term response with late-course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 after external irradiation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Key words】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Late-course;3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作者单位:413000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放疗科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原发肿瘤生长位置的解剖特点和肿瘤生物学特性,决定着其治疗方法首选放射治疗。目前鼻咽癌放疗的 5 年生存率为50%~60%,治疗后局部复发率为 30%[1]。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hree dimensional-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放疗新技术,是放疗领域重要的技术进步。它的优势在于给予病变(靶区)更高剂量的适形分布,从而提高病变(靶区)的剂量,减少正常组织及重要器官的照射剂量。为了观察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放疗科对 32 例初诊为原发鼻咽癌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3年6月至2006年5月初治无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 63 例,将其随机分为后程三维适形放疗组(观察组)和常规放疗组(对照组)。观察组 32 例,男 22 例,女 10 例,年龄20~75岁。对照组 31 例,男 21 例,女 10 例,年龄19~73岁。两组病例均经病理确诊为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治疗前做完整的体格检查、CT或(和)磁共振检查、胸部X线片、B超、骨同位素扫描等检查证实无远处转移;卡氏评分(KPS) ≥70分。根据 1992 福州会议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其中观察组 T1 期 7 例,T2 期11例,T3 期 9 例,T4 期 5 例;对照组 T1 期 6 例,T2 期 10 例,T3 期10例,T4 期 5 例。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均先采用 6MVX线行双侧面颈联合野放疗 36 Gy/18次(5 次/周,2.0 Gy/次),下颈部前切线野放疗 36 Gy/18次(5 次/周,2.0 Gy/次)。对照组后改双耳前野加放至鼻咽部 70 Gy/35 次,以及转治疗床至 90°,倾斜臂机至相应的角度行全颈前切线野放疗,预防量为 50 Gy/25 次,治疗量为 60~70 Gy/30~35次。观察组后程改为三维适形放疗,放疗前先在模拟定位机下做好面膜固定头部,根据体表激光投影定出三维适放疗中心点,并将定位表标的电话线(直径 1.0 mm,内径 0.5 mm)固定于面膜中心点上,然后以3 mm的层厚进行CT扫描定位,拷贝CT图像,将图像输入三维治疗计划系统。通过计算机进行三维图像重建,设计三维治疗计划,主要通过剂量一体积直方图进行优化,靶区在 90% 的等剂量曲线内。主要设双侧耳前野放疗10~14Gy/5~ 7 次,以及三维适形野放疗2 Gy/10 次。颈部的放疗设计同对照组。
1.3 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评定标准 根据WHO的疗效评价标准,在放射治疗结束时和 3 个月后以鼻咽镜检查及CT扫描或MRI检查作评价;毒不良反应按RToG分级评定。
1.4 治疗观察和随访 治疗期间观察口腔黏膜、皮肤及血象等变化,并询问患者口干、吞咽、耳鸣等症状。随访时间从接受治疗开始到死亡或随访截止日期,随访率 100%。中位随访 37 个月(6~60个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以P
表1
两组近期生存率比较 (例,% )
组别例数 1年2年3年
观察组 32 32(100) 31(96.9) 30(93.8)
对照组 31 31(100)29(93.5) 26(83.9)
χ20 0.38 1.56
P值 >0.05 >0.05>0.05
2 结果
2.1 两组近期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比较 放疗结束时和 3 个月后以鼻咽镜检查及CT或MRI复查,结果显示:3 年局部控制率观察组 90.6% 高于对照组 80.6%,但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P>0.05);1~3年生存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病例双侧腮腺和颞颌关节受照射剂量
通过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进行后程3D-CRT和常规放疗计划模拟设计,分别选择双侧腮腺区及颞颌关节为参考点,了解两种设野方法的双侧腮腺区和颗颌关节受照射剂量,观察组受照射剂量分别为双侧嗯腺区(55 Gy~58 Gy)和颞颌关节(59 Gy~61 Gy),对照组受照剂量分别为双侧腮腺区(68 Gy~70 Gy)和颞颌关节(68 Gy~70 Gy),两组比较观察组双侧腮腺区和颞颌关节受照剂量比对照组下降了 17.1%~ 19.1% 和 13.2%~ 16.2%。
2.3 不良反应 根据 RTOG 早期放射反应标准,两组均发生急性放射反应,主要为口腔黏膜炎、放射皮肤反应和骨髓抑制,均未中断治疗,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4 2例死亡病例 观察组无 1 例死亡,对照组中1例死于多发性肝和肺转移,另一例死于鼻咽复发并溃疡坏死而而致鼻咽大出血。
2.5 3例复发病例 2例鼻咽复发,1 例左口咽、左锁骨上淋巴结复发。
表2
适形组和常规组的急性放射反应比较(n)
组别
口腔黏膜反应皮肤反应骨髓抑制
0级Ⅰ~Ⅱ级Ⅲ~Ⅳ级 0级Ⅰ~Ⅱ级Ⅲ~Ⅳ级 0级Ⅰ~Ⅱ级Ⅲ~Ⅳ级
观察组018 14 31910 5 243
对照组120 10 02294 25 2
3 讨论
鼻咽癌的生物学特性是局部浸润性生长向周边组织侵犯和淋巴结转移,而放射治疗是鼻咽癌首选治疗方法。由于照射的靶区不规则且比较大,周边正常重要器官多,这就要求照射野的设计需全面,即要将肿瘤及可能浸润的区域包括,而且尽可能减少涉及的正常组织器官,但放射野不可避免地要包括周边正常组织器官。若使用常规放疗方法照射,高剂量区很难与肿瘤靶区相一致,造成诸多正常组织器,如:部分颞叶、腮腺、颞颌、关节及口咽部的剂量较高,明显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常规放疗后仍有较高的复发和转移[2]。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未控和远处转移,因此提高鼻咽癌的生存率必须改进放疗技术[3]。提高鼻咽癌的局部剂量,最大限度地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降低放疗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放射治疗鼻咽癌的目的[4] 。
近年来,随着科学的进步,正在临床上使用的3D-CRT技术,改善了肿瘤靶区与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之间的剂量关系,使正常组织所受的照射剂量水平下降,肿瘤靶区的剂量大为增加。因此可以提高放射治疗对鼻咽癌的肿瘤局控率,减少正常组织器官放射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增益比[5] 。本研究结果显示:3年局部控制率观察组 90.6%高于对照组 80.6%,但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P>0.05);1~3 年生存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罗英等[6]报道的3D-CRT的 3 年肿瘤局控率、生存率无明显的提高相符。两组病例的放疗不良不良反应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考虑是随访时间短,病例数少,肿瘤完全控制率与肿瘤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及鼻咽肿物表面的炎性反应的轻重有关所致。因此应完成更多的病例,并继续随访,进一步了解放疗的不良反应及后遗症的情况。
另外,3D-CRT应用于鼻咽癌治疗还有技术方面的局限性,对形态复杂且包绕重要器官的肿瘤,尚存在有靶区剂量分布和重要器官的保护不理想及无法进行头颈部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引流区整体照射等缺陷[7-8]。因此,在鼻咽癌3D-CRT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保护正常组织,包括减少脊髓的照射剂量,避免大范围正常组织低剂量照射引起的急性放射反应,保证患者的顺利治疗,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根据罗伟等[9]报道的早期鼻咽癌三维适形、常规和传统外照射计划的剂量学评价一文指出,3D-CRT和常规放疗不规则低熔点铅挡块放疗均有较满意的疗效,尤其是亚临床病灶范围得到较高剂量照射,两者均优于优传统放疗。在正常组织保护方面3D-CRT和常规放疗不规则低熔点铅挡块放疗比传统放疗能更好地保护脑干、颞叶、视交叉和垂体,而3D-CRT比常规放疗不规则低熔点铅挡块放疗和传统放疗能更好地保护腮腺和颞颌关节。而根据临床观察发现放疗后出现的放射性脑病及张口受限、放射性脊髓损伤、颈肌纤维硬化的后遗症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资料显示:观察组受照射剂量分别为双侧腮腺区(55 Gy~58 Gy)和颞颌关节(59 Gy~61 Gy),对照组受照剂量分别为双侧腮腺区(68 Gy~70 Gy)和颞颌关节(68 Gy~70 Gy),两组比较观察组双侧腮腺区和颞颌关节受照剂量比对照组下降了17.1% ~19.1% 和13.2% ~16.2%。因肿瘤靶区及亚临床病灶受照射剂量升高,从而提高肿瘤的完全控制;正常组织受照射剂量减少,从而减轻放疗的不良反应及后遗症,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与常规放射治疗相比,鼻咽癌后程3D-CRT有着潜在的优势。
在现代放疗中,提高鼻咽癌局部控制率和降低远处转移率的同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MRT技术能够准确地给予靶区所需剂量,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受量,降低放疗晚期不良反应而提高生存质量[10]。然而由于MRT技术开展需较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因此在因经济、技术条件限制而不能应用MRT技术的医疗单位,将3D-CRT技术应用于鼻咽癌的治疗比常规治疗具有较多优势。可望缩短治疗时间而提高局部控制率,而不增加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率。进一步提高鼻咽癌的疗效,乃医患双方的众望所归,人们拭目以待。
参 考 文 献
[1] 钟伟铭,高健全,梁锦辉.68例鼻咽癌后程三维适形放疗的临床观察.现代肿瘤医学,2009,17(6):1056-1058.
[2] Wolden SL,Zelefsky MJ,Hunt NA,et al.Failure of a 3D conformal boost to improved radiotherapy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rma.Int J Radiat Oncol Bid Phys,2001,49(5):1229-1234.
[3] 肖锋.鼻咽癌面颈联合野配合后程超分割放射治疗疗效分析.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6,15(2):81-83.
[4] 廖东彪.紫杉醇化疗同期后程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短期疗效观察.四川医学,2005,26(8):879-880.
[5] 潘建基,林少俊,吴君心,等.鼻咽癌后程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疗效观察.肿瘤研究与临床,2006,18:173-176.
[6] 罗英,席许平,廖遇平.常规分割与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鼻咽癌的对比观察.实用癌症杂志,2003,9(5):536-538.
[7] 赵充,孙颖.鼻咽癌.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269.
[8] Langendijk JK,Leemans ChR,Buter J,et al.The additional Value Of Chemotherapy to Radiotherapy in Loc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aMeta-an alysis of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J Clin Oncol,2004(22):4604-4612.
多媒体教学具有教学手段现代化、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等特点,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完善,多媒体教学在医学教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本科室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放射肿瘤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多媒体技术在放射肿瘤学教学中的优势
1.1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放射肿瘤学是利用各种放射线照射肿瘤,以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放射治疗已经成为临床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随着先进的医疗设备的引入及先进的放射治疗方法的建立,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放射肿瘤学与放射生物学、放射物理学、影像医学、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密切联系,内容抽象,理论深奥,不同于一般临床医学的学习方法和内容,再加上以前的传统方法主要为板书、挂图等形式不易提高学生的兴趣,所以学生感到学习比较吃力,容易产生畏惧厌学情绪。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形象。多媒体教学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及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具有形象、直观等特点,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兴趣。例如:学生不易理解放射治疗的各种照射野的概念,我们就采用生动的图片配以动画来进行讲授,使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本科室注重提高授课老师的多媒体技术的使用,除每位教师设计和制作具有自己个性的幻灯和CAI课件外,还利用全体教师队伍长期累积的临床资料,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成教学辅助课件配合课堂教学,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1.2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前传统的“满堂灌”式的讲课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师设计一些交互性学习的课件,提高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它适应了学生喜欢自主参与、探索体验的心理特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不断地刺激学生对新信息的搜索与提取过程,使学生成为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具有创造意义的学习方法和实践动手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使用网络技术,并在授课过程中强化网络的重要地位。教师不仅可利用网络进行课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互联网,结合自己的基础知识学习相关内容,对自己不太理解的部分尝试通过网络技术来寻找答案,锻炼自己解决问题和分析综合能力,使学习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获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还注重开发网络交流空间,提高网络交互式服务。网络上有许多医学专业网站都会有放射治疗相关知识的课件或案例,学生可以通过课外学习来更好地理解放射治疗学的精髓,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主动性。
1.3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放射肿瘤学的授课时间短(只有46学时),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是教师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大容量节奏的信息传递方式,可以有效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这对于目前课时少内容多的放射肿瘤学教学现状,是一种有效的改善方式。
当今科技发展迅速,这就要求学生学习了解更多新的知识,掌握现代医学技术的精华。随着先进的放射肿瘤设备如光子刀等大型仪器设备的引入和完善,现在放射治疗方法治疗肿瘤的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小,其应用也更广泛。为了更好地突出放射肿瘤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我们注重教材内容的选择,并跟踪当今放疗研究热点,将相关的新发展和新技术补充到多媒体教学内容中来,使学生充分掌握本学科的主要技术及其发展情况,及时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新动态。
2 多媒体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1 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多媒体教学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忽视教师授课基本功的培养,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少数老师上课时语言表达能力差,照本宣科,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员”,没有起到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上课过分依赖多媒体,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影响教学效果。讲课是一门艺术,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通过肢体、语言等方面来展示自己讲课的个性魅力,吸引学生去理解和思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要潜心培养自己授课的基本功,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同时注意与传统教学方法(如板书)进行结合。
2.2 课件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少数老师对多媒体教学认识不足,认为只要是使用了教学设备就可提高教学效果。有的老师甚至将多媒体教学理解为只是把“电子教案”搬上屏幕,每张幻灯的字多而且字体小,颜色搭配不当或设计不合理,学生疲于看文字内容,忽略了教师对内容的讲解,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不能激发学习的热情。有的老师则将课件制作得过于花哨,学生容易被画面吸引,忽略了对主要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为了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老师需要加强自身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学习,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原则,学习高水平课件的设计方法和思路,利用网络技术平台等方面来丰富课件,提高自身水平,设计出适合自己授课的具有个性的教学课件。
2.3 讲授内容过多易引起学生“消化不良”:多媒体教学授课速度快、内容多,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反应速度、快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授受能力,所以要注意学生的“消化能力”。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翻屏过快,学生来不及思考、记笔记,容易跟不上教师教学的速度,学习效果下降。这需要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主次分明、言之有物,同时在上课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在讲解难点和重点内容时要适当放缓讲课速度,并辅以板书等其它教学手段,提炼教学内容的精华,强调教学的重点。另外课后可通过网络或电子邮件与学生进行交流,保证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
1概况
1.1发病原因
目前有关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与大多数肿瘤一样,其与基因遗传、环境污染及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有关,暴露于木屑、工业粉尘、石棉、甲醛等环境中都可能是该病的致病因素〔6〕,国内有报道称吸烟也是患鳞状细胞癌的致病因素〔7〕。
1.2临床表现
早期鼻腔-鼻窦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患者一般就诊时已到晚期,累及部位不同,症状也不相同:①鼻部症状:鼻塞,鼻出血,疼痛;②口腔症状:疼痛,张口困难,牙龈或上腭肿块,牙齿松动;③眼部症状:复视,肿物所致眼球突出;④面部症状:面颊部肿块及面麻等;⑤颅内-颅底症状:头痛伴或不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6〕。
1.3治疗
1.3.1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式,Iyer等〔8〕报道以手术治疗为主的上颌窦癌5年相关疾病生存率为71%,而同步放化疗5年相关疾病生存率为0%。手术方式包括鼻内镜外科手术和传统开放性手术两种。1.3.1.1鼻内镜外科即使对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侵及前颅底,开放性手术仍为其金标准,但是近期数据表明鼻内镜外科也是安全且为大众认可的针对良性肿瘤及早期恶性肿瘤的一种新技术〔9〕。其主要优点是:无面部切口,住院时间短,出血控制好,肿瘤边界清晰,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低;主要缺点:肿块难以整块切除,病例随访时间尚短〔10〕。Nicolai等〔11〕认为若肿瘤侵犯颅内硬膜内范围小,无眼眶及面部软组织侵犯,适合鼻内镜下手术。1.3.1.2开放性手术1.3.1.2.1经面部手术(1)鼻侧切口:该术式适用于起源于鼻腔和上颌窦但未侵及上颚的恶性肿瘤,手术范围以切除鼻腔和鼻解剖结构范围内的肿瘤为止。(2)Weber-Fergusson式切口:适用于恶性肿瘤侵及上颌窦壁或上颚者,上颌窦晚期患者多采用该切口,如肿瘤充满窦腔侵入鼻腔或筛窦,应行上颌骨和筛窦全切除术,筛查蝶窦和鼻腔;如肿瘤充满窦腔侵入眶内,致眼球明显突出和运动受限,可行上颌骨、筛窦、眶内容物剜出术,同时探查蝶窦和鼻腔;若肿瘤侵入眶内致眼球高度突出且视力受损和眼底淤血者,则为手术禁忌。1.3.1.2.2颅面联合切除术当手术切除的肿瘤侵犯前颅底及鼻窦时,适宜选择该术式。该技术将经面部方法及经颅方法有效地结合,充分暴露颅底的上下左右,以便于进入眼眶及蝶窦、筛窦、鼻腔等部位,同时可将硬脑膜内或硬脑膜外肿瘤一次性切除,精确重建硬脑膜。1.3.1.2.3颅下进路方式适用于肿瘤侵及前颅底者,直接暴露前颅底从前到后的区域,而不是上下左右视野,可从前至后同时切除硬脑膜内、外肿瘤,面部不会留下疤痕,该术式唯一缺陷是恶性肿瘤术后放疗易致骨坏死〔12〕。
1.4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对大多数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有S效,是目前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放射治疗在控制病灶发展的同时,还可导致脑、视路、面部皮肤及残存颅底支撑组织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随着现代照射肿瘤技术的提高,放射线诱导的并发症明显降低。在过去的20年里,放疗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传统放疗到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再到调强放射治疗(IMRT)和质子束治疗(PBT),这些新技术与常规治疗技术相比,已经做到优化剂量分布,提高靶区剂量,同时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受量〔13〕。1.4.13D-CRT技术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3D-CRT技术在上世纪广泛应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中,与传统二维放疗技术相比,靶区平均剂量提高了4.7%,局部控制率提高了4.8%,Chen等〔13〕研究显示3D-CRT与常规治疗比较,提高了局部控制率,3或4级毒副作用(如放射性皮炎、放射性黏膜炎等)下降32%,但对于形状不规则的恶性肿瘤,3D-CRT技术难以使高剂量分布与肿瘤区域一致。1.4.2IMRT技术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IMRT技术是近年来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放疗手段,诸多研究相继报道将IMRT应用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该技术不仅可增加肿瘤区域的剂量,同时也降低了毗邻危及器官的受量。Madani等〔14〕报道84例鼻腔肿瘤患者经过放疗后随访时间平均为40个月,无一例患者出现放射性失明,仅一例患者出现放疗相关视网膜病变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年局部控制率及总生存率为70.7%和58.5%。Adams等〔15〕对已经用常规放疗技术的6名鼻窦肿瘤患者用IMRT和3D-CRT两种放疗技术重新做计划,得出IMRT技术可提高计划靶区(PTV)适形度,同时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如视神经、视交叉、脑干和腮腺剂量的结论。在毒副作用方面,IMRT技术也有明显的优势,其可显著降低鼻腔和鼻窦恶性肿瘤患者角膜炎、结膜炎、口干及黏膜反应的发生率。Lee等〔16〕研究IMRT技术与3D-CRT技术治疗筛窦肿瘤计划的比较,在同样保护正常组织的情况下,IMRT计划的PTV均匀性高于3D-CRT计划。近年来,容积旋转调强(VMAT)技术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其优点在于保护危及器官的同时减少机器跳数,提高靶区覆盖率,以达到精准治疗目的。RapidArc技术作为VMAT技术的一种形式,其利用一个或多个调强的锥形光束弧,在出束过程中对机架的旋转速度、多叶光栅的形状及加速器出束剂量率进行连续变化,达到靶区适形性。Orlandi等〔17〕比较了多弧VMAT、单弧VMAT和IMRT三种放疗技术在12例不可切除的鼻腔-鼻窦肿瘤患者中的放疗计划,多弧VMAT和单弧VMAT计划中机器跳数更低,明显缩短治疗时间,靶区适形度及均匀性优于IMRT计划,多弧VMAT计划在对侧耳蜗及对侧腮腺保护方面优于单弧VMAT计划。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中,其靶区体积常常位于眼球之间,由于射线角度的相对局限,因此机架旋转的特点可能被限制。Jeong等〔18〕通过对10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应用不同放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VMAT计划在PTV覆盖范围方面明显优于三种非共面IM-RT(7野、11野和15野)计划,在晶体的最大剂量Dmax和平均剂量Dmean方面,VMAT计划较其他IMRT计划均明显下降,研究中由于脑干及大脑的限制,IMRT计划很难从后方进行布野,而VMAT技术在此体现出明显的优势。1.4.3PBT技术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质子治疗的适应征比较广泛,在头颈部肿瘤、眼部病变、胸腹部肿瘤、脊髓肿瘤、脑血管疾病、儿科肿瘤以及其他疾病中均获得了较好的疗效。质子具有与其他射线不同的特性:可产生Bragg峰,Bragg峰是射线径迹上粒子能量下降后与靶电子碰撞概率增加,在径迹末端形成的高剂量区,临床上可通过调整Bragg峰的位置,使肿瘤位于高剂量区内受到大剂量照射,正常组织位于高剂量区外,即将肿瘤细胞杀死的同时有效地保护了正常组织。Zenda等〔19〕研究报道质子射线照射39例不可切除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平均随访时间45.4个月,6个月和1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4.6%和77%,3年无进展生存率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9.1%和59.3%。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轻度皮炎,但未观察到重度皮炎患者及其他视路、中枢神经系统及相邻骨组织等损伤反应。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质子束治疗,但质子束治疗设备及治疗费用较高,在我国尚不能广泛应用。
1.5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是治疗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主要辅助手段,常用有效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吉西他滨、依托泊苷、环磷酰胺、氨甲喋呤、阿霉素和长春新碱等。化疗方式主要有新辅助化疗和同步放化疗等。对于不可切除的癌肿,可先行新辅助化疗以达到缩小肿瘤体积进而进行手术;顺铂作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化疗药,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化同步治疗中,可以抑制放疗所致的亚致死性损伤修复,也使得放疗的效果大大增加〔20〕。Padovani等〔21〕报道7例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后仅1例患者有效。Homma等〔22〕研究47例晚期鼻腔-鼻窦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化疗药物为顺铂(100~120mg•m-2•w-1,共4w),放疗剂量65~70Gy(1.8~2.12Gy/次,1次/d,5次/w,共5w),结果74.5%患者出现3、4级毒性反应,5年局部无进展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4%和69.3%。
2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