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学专业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涉农专业 实习 效果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004-02
涉农专业作为一个中等职业教育的新生力量,是一项惠农惠民的民生工程、社会事业,它虽划归到学历教育序列,但又明显有别于在校生的职业教育模式。涉农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取得文凭,而是想通过较系统的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在实践中感悟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掌握促产增收的、实实在在的农业技术,促进自家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出效益。
我们本着科技支农、科学富农的教学宗旨,针对涉农专业的特殊教学对象,充分考虑其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而且学为所用,学为所获,理论为实践服务,是职业教育的永恒真理。这无疑将“实践教学”确定为涉农专业教育最为重要的环节,然而这也是涉农教学中最为困难的教学环节。如何有效地开展“实习教学”,最大程度培养农民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成为培养实用型新农民的一项重要课题。
笔者作为我院涉农专业教学管理的负责人,两年来,在组织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总结,采取涉农专业实习实践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采取“理实结合”,使专业理论教学与农业实习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以生产需求为导向,让广大农民学员边学习、边实践,最大化地解决农业产业增产增收的实际问题,有效地提高了涉农专业实习实践指导效果,现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强化领导,组织保障
1.明确职责
开展涉农专业的各院校要有涉农专业的主管院(校)长,及涉农专业的领导机构,并有专门人员负责实习实训,确定人员、明确职责、督导监管、定期考核,做好实践教学的组织、辅导、考核、后勤保障等系列工作,协调各处室之间的关系,妥善安排各种符合实际的课程,制订完善可行的实习实训计划,确保实习实训的质量和效果。
2.加强监管
实习实践教学必须按照涉农专业总体教学的计划执行,由涉农专业领导机构统一部署领导,涉农专业主管处室定期抽查、验收实习实践教学的组织及教学,并对其进行考核评价。主管涉农专业的教学或培训院(校)长及相关领导不定期进行随机抽查,涉农专业负责人定期向主管院(校)长汇报近期涉农实践教学的组织情况及效果,三级兼管,层层落实,确保实习实训教学务实、有效地开展,稳妥、可持续地推进。
3.师资配备
必须拥有足够的专职或兼职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资质必须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并具备5年以上的农业生产实践指导经验,既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通过各种人脉资源渠道聘请当地享有盛誉的能工巧匠、效益卓著的生产经营大户等担任实习实训的兼职教师,使强劲的师资及教学艺术水平、教学有效性得到保障,老师的指导让学员认可,让学员满意,能最大化地体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体现增收、促产、减灾、排难的实际效果”,并能体现出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打好基础的“一体化”式职业教育模式的作用。
4.村屯力量
争取村屯干部的配合与支持,提倡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干部都是村民选举产生的,在村民中具有较高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对本村的种养殖综合情况及特点非常熟悉。所以村干部作为特殊的教学特聘管理人员,无论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实习实践教学从最初制订教学计划到实施具体的组织、教学,都要将村管理干部负责人纳入到教学执行的“智囊团”之中,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使我们的教学充分地考虑“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一村一品”的种养殖特点因素,不仅能积极地整合本村学员自家的养殖场、种植场、果园、责任田、承包荒山等场所作为有力的实习实训场地,还能在实习实训、学员出勤、教学管理过程等方面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二 实习指导,务求实效
第一,不断地进行业务能力的提高,并加强管理,组织实习实践教学的实地考察,充分体现“应季、应时,科教支农、涉农扶民”的教学指导思想,并采取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将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最亲和的指导方式、最简捷的实用技术通过实践指导传授给农民学员,推动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第二,根据实践教学在实践指导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总结积累、完善补充,对涉农专业涉及的各市、区、县、村级进行种养殖的调研汇总,充分掌握各村的农业产业结构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适时开展指导,推广适应当地实际需求的实用技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实实在在受益。
第三,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注意教学资料的积累,编写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教材、讲义及教学参考资料,将“适合对路”的精装版农业生产参考资料发放到农民学员手中,成为农业生产的参展资料,使实用性体现到最大化。
三 设施保障,推动教学
第一,开展涉农专业实习实训,硬件的保障是基础,如何解决实习场地、场所、设施、辅助工具的建设是重要环节。由于涉农专业属于新兴专业,有别于在校农学专业,没有过多的可参照执行的依据,只能根据实践教学不断摸索,设备、设施是否适用,是否具有长效型是重点需要考察的项目,避免盲目添加造成教学设备的浪费,所以设备设施应根据考察,逐步增添必要的、能够满足现代农业所需的新设备,确保学生能够根据教学进度分期、分批地在校内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接受部分项目的实验和实习实训。
第二,通过进修、考察学习等方式,确保校外实训基地在专业技术上不断保持先进性,并根据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地区、行业的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学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一些常用的、必要的、便携式的实验器具、设备及图书、挂图随下乡车辆配备,有计划地走进各分校、各教学点、学生的生产作业场所和学生家中,充分利用各种有关的设施设备,供学生在学习、生产中使用,以提高实习、实训效果。
第三,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教学点所在地的乡镇政府、村委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社等,提供必要的可供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结合农事活动安排有效时段,与学校共同做好实习实训工作,实现资源共享,并做好后勤保障,有效地保障学员实训的正常进行。
第四,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利用自己的责任田或承包的蔬菜大棚、果园、养殖场、加工厂等,建立本村本班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结合个人种植或养殖、加工的生产经营,充分消化、吸收理论课程内容,不断强化技能训练,做到边学习边实践,以达到学以致用,提高教学效果。离种植、养殖生产场所较近的学员,可在指导教师的组织下结成5~8户的联合小组,进行部分项目的联合实习实训,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四 方式方法,创新务实
第一,对于实习实践教学,每个学生都要定时参加,根据学校的实习实训计划在各种实习实训场所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学习,消化课堂理论知识,提高生产技术及管理水平。严格组织学员签到,并做好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性评价。
第二,每个学生都要结合自己的农业生产实际和个人特长,建立种植、养殖、加工等专业化的家庭性实习实训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开展大规模、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学生进行家庭性实习实训时出现问题,可及时与本专业的授课教师、实习实训教师、学校聘请的专家或本行业的带头人等交流沟通,可采用电话、学院涉农专业QQ群、E-mail、视频对话等多种渠道进行沟通,遇到紧急、批量、棘手的难题,必要时,涉农专业可驱车接送专业技术老师到学员家进行现场指导。不仅能解决农民学员的实际难题,而且还能拉近学员与老师、管理人员的距离,使教学进一步得到认可,促进教学组织、管理的良性循环,提升社会效应。
第三,引导学员对所学专业更深入地学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结合生产经营活动多阅读本专业的书籍,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使自己掌握的专业技术不断更新、充实。平时多与本村学员一起探讨增产增收的有效方法和经验,互通有无,共同促进,并鼓励涉农学员在毕业时考取一个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生产经营工作有关的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
五 考核鼓励,促动热情
对学生实习实训成绩的考核,要遵循客观性、全面性、实践性为原则。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促进生产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坚持“实践第一”的理念,将学生实习实训成绩的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和实践性成果考核。考核的时间可根据不同的目的灵活确定。
第一,过程性考核是对学生阶段性实习实训过程的测评,由学员的出勤情况、实践报告、参与积极性、农业生产业绩、交流互动等组成,成绩按优秀、良好、一般、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评定。过程性考核根据教学进度和生产季节、本地区种植、养殖综合情况、实习实训条件等综合因素进行合理安排。
第二,实践成果考核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实践成果的综合测评,成绩按优秀、良好、一般、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评定。实践成果考核在学员毕业前两个月内进行。实践教学应充分考虑涉农专业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本着教学服务、以人为本的宗旨,“讲原则、有规定、酌情理、服人心”,针对学员因工或不可抗拒因素无法按时参加实习实训的,可申请到校接受相关科目实习,修满学时予以再次考核。
第三,有效利用鼓励性政策的方法。凡在学期间确定并实施了一定的生产经营项目,并在毕业时扩大了规模、提高了产量、提升了品质、增加了收入的;学生在学期间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引领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和积极开展技术推广成效显著的;参与领导的当地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以及村风村貌改观等工作有明显进步的,则可获得学院签署的学员毕业后3年内跟踪技术咨询指导服务,并对其雇用的技术工人进行免费指导。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一村一品”的区域特色,决定了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涉农实践实习的特殊性,也要注重怀着明确的学习目的来指导涉农教学特殊的对象。要想进一步地提高涉农实践教学的效果,必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尝试。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深入探讨,能够引起涉农同行们对实践教学中各种客观因素的重视,从而更加有力地提高涉农教学的质量。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我院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方案,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的基本原则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确立了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农学本科专业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例如我院的植物保护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农业及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相关部门或领域从事农业及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中等职教师资。同时依托学院重点学科,构建校内校外“双基地”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积极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农业技术管理人才做出应有贡献。
二、建立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团队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务必要有一支素质优良、架构合理且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它是搞好这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其一,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情况为背景,改革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形成“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于一体,融知识教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其二,树立正确客观的师德观念和认识,提高自身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其三,在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对自身工作进行总结,达到在做中学,在学中提高完善。
三、构建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尤其是形成动手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科学、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施人才培养,体现农学类学科应用性最核心的标志性元素。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传统的以基础专业知识教学为主,中间穿插部分实践教学;二是“2+1+1”的培养模式,即2年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1年结合毕业论文的实验教学,1年的校内外实习培养;三是以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我校适时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造性构建了在全国颇具影响的“双师型素质、双基地建设、双技能训练、双证书制度”“四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职教师资培养的“双岗实习、置换培训”实习新模式,开展了“专业+专项+专证”和“学科+专业+基地+公司+农户(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我院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坚持“学科+专业+基地+公司+农户(企业)”的创新理念,建立了贯穿全学程的“课程综合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见习”三个层次的实习基地网络,相继在省内外建立了多个课程实习基地、专业实习基及相关企业构成的毕业见习基地,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实习是学生更深入了解理论知识的有效的途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课程内容,建立多层次全学程的课程综合实习是十分必要的。
1.实行早期性实践教学。在理论课相关内容教学之前安排实践的启蒙教学,提前获得感性知识,初步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学科的教学进度,进行再实践、再认识,使教学过程体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初级到高级的实践教学特点。
2.实行集中性实践周教学。教学实习周需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令要求,在适宜的时段内集中进行技能训练,以增加时效重复实训频率,使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掌握所学知识。
【关键字】项目式教学 景观设计, 教学模式
*本文系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HLZ041305)成果之一
项目教学法就是把具体的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整个项目的全过程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包括方案的信息踏勘,方案构想,方案绘制,现场施工以及后期成果检验和评价等的全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一般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最后还包括分析总结。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是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景观方案设计的基本技能,具备从方案的初步设计到施工图设计以及效果图绘制,立体模型设计的全套核心技能。但是建筑设计专业的此课程除了具有这些基本技能之外还应熟练掌握景观与建筑设计知识融合渗透对接的能力。所以把建筑设计技术的学生培养成为通识景观和建筑设计的通才也是此门专业课的任务之一。
一.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国内的景观设计课程常采用重理论轻实践,大多以理论为主的模式。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出来工作后短时间很难融入到用人单位的岗位中去,与企业要求脱节的情况很严重。不能短时间内适应企业角色,实践能力不强。这种情况下我们倡导在建筑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及其相关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
项目制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依托、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特点:1.缩短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时间。2.形式灵活,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3.有利于检验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漏洞,能做到查漏补缺。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二.项目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紧跟社会对学生的需求信息,加强实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树立创新观念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既能从事真实的项目工作,比如亲自接触来自一些设计公司的方案项目,也能接受到来自企业的指导,有助于学生提早适应职业,大大提高了学生职业能。
(二)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精神,扩大知识面提高师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教师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加入到具体的项目当中去,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指出,无形中也提高了教师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三.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一).精心选择合适的项目任务。
一般教师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知识模块提出与之相关的几个项目任务,经过与学生的研究讨论,最终确定较合适的一个来实施。所选项目要尽量涵盖多项知识点; 其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项目的难易度 [5]。对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来说可以选择项目的内容既包含建筑设计又包含景观设计的项目来让大家实践。这样可以起到建筑和景观知识的交融。例如:可以选择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方案让大家来实施。建筑和景观相关的知识都得到了实践。
(二).现场踏勘考察,制定项目计划
在项目实训的前期阶段,教师应该多次引导学生到项目现场仔细踏勘了解设计场地概况,通过项目调研满足学生对现场设计所需要的信息的要求。随着设计阶段不断地反复都到现场观摩,加深学生对场地设计的理解,以学生为主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工作步骤和流程,并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
(三).组织项目实施,检查考核评估
学生按照计划任务和步骤开始动工,分工合作的过程终遇到问题及时和指导老师以及同学讨论,以最佳的方案解决问题。此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适当的时候给与提示。
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以及成果,指导教师应注意检查考核和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分的办法,原则和形式,可以采用互评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接受公众投票的形式评比,结果按一定比例进入总分。
(四).做好总结
项目实训完成后要进行必要的总结,包括总结设计构思,设计步骤,设计方法等。选出完成该项目的最佳思考方法,步骤,以及学生容易忽视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在总结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设计技巧,方法,使建筑和景观知识达到良好的交融和互通,从而达到很好的实践效果[5]。
四.结语
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设计实训项目,关注项目实训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建筑设计知识和景观设计知识的合理搭配。让学生成为项目参与的主体。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高水平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俭珊.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张宗飞.试论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3
[3]郭丽.项目化教学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及成效[J] .安徽农学通报,2013.5
[4]马艳青.汪进芳.探析景观设计专业“项目制”教学模式[J]艺术科技
[5]邬秀杰 李跃东.景观设计课程项目实训探析[J].山西建筑,2011
一、互动导疑指导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前预习就是导疑。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刚开始布置预习,学生不会也不习惯,布置的任务往往不能很好的完成。提些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预习,并在课前经常检查,督促学生自学,使之养成预习的习惯,是主动学习的基础。
二、互动解疑指导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其获得知识学会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听课指导,共同解疑。
1、集中精力,专心听课
专心,是保证听课质量的重要条件。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有的是对专业课缺乏兴趣;有的则属于自控力较差;也有的是不懂劳逸结合,休息不够,因而听课疲劳。
2、因材施教,具体指导
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学中的教材是确定的,而教学对象是活的。特别是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一般基础较差,水平参差不齐,虽然近95%以上来自农村,但大多数家庭子女都不参加生产活动。专业课若理论联系农业生产会有一定困难。学生上课觉得枯燥无味,昏昏欲睡,若理论先联系生活实际,再联系生产实践,使课堂变得活泼有趣,就有成效。所以,只有了解学生的真正情况才能“对症下药”。
3、指导学生记好听课笔记
记好听课笔记,可以帮助思考,加强记忆,有利于课后复习,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专业课实用性强,笔者指导学生采用了书上笔记和笔记本记录的两种方式,要求学生记重点、疑点、难点,新技术、新信息,补充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三、强化记忆指导
记忆是知识积累的源泉,离开记忆,学习就难以进行。指导学生了解记忆规律,把握记忆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效率。在介绍各种记忆方法的基础上,笔者着重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比较记忆法、浓缩记忆法和理解记忆法。
1、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就是对易混、易错的概念、原理、特性等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准确牢固地掌握知识。例如,沙土类的供肥性是“发小苗不发老苗,有前劲无后劲”;壤土类的供肥性是“既发小苗又发老苗,肥劲稳长”;粘土类的供肥性是“发老苗不发小苗,无前劲有后劲”。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加以记忆。
2、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就是指在学习和复习中,为便于记忆,将某些概念、原理、特性、方法、措施选一些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关键字、字母和编一些简单易懂的口诀加强记忆,如判断某种元素是否为植物必需元素的三条标准可总结为“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直接作用”12字口诀。这种记忆方法有利于把“厚书薄读”;也有利于将“薄书读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理解记忆法
要真正记住专业课的概念、原理,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四、应用指导
应用是专业课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专业课学习效果最终必须体现在对知识的应用上。为了保证学习质量,笔者主要指导学生在应用上下功夫。
1、实验指导
实验指导要有计划性、有重点地用较长时间观察几个同学的实验操作,以点带面,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导中要有的放矢,针对学生遏制难点进行指导,要有启发性,少示范,多启发,给学生留下自学和独立思考的余地。
2、实训指导
实训指导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有力手段。专业课特别强调教学生的实践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操作、自己观察、自己思考,做到了人人参与、各个投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经验,从而发展技能、培养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评价指导
评价指导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内容。没有总结和评价,就不可能有改进和提高。总结评价不仅应该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而且应该与整个教学过程相始相终。为此,笔者注意指导学生:一要学会评价,问问自己对所学知识到底懂不懂,能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等。二要学会始端评价。即利用单元、作业、测验对每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每一次练习后,教师先不急于讲评,而是要求学生自己校正自己的作业试卷,简要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三要学会实验实训评价,即每次的实验实训报告是否符合要求,结果是否符合实践与实际,自己是否能直接运用所学理论。
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
关键词:环境监测;课程;实践教学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从目前各地专家、学者的研究现状来看,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正处于探索阶段,主要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基础课教学、增强教学实践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仍嫌粗糙,不够精细和详尽。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这两大突出特点,在相关学科和分析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尚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顺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深层次整合,以期求得某一时期内的最佳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判断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1.环境监测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指导思想
实践教学目标的指导思想应与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就要需要有机结合。石河子大学依据不同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结合“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分析学生专业实际情况后,确定以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掌握环境监测报告的编写程序和基本内容为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但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侧重内容有异。新的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了“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对环境监测能力的培养,符合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1]。如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结合[2],农资专业环境监测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指导思想是为培养具有农业环境规划与管理、农业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价等方面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2.环境监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按照环境监测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指导思想,建立四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基础型实验教学,以课内实验教学为主,根据专业要求设置实验,为专业教育服务;二是专业技能训练教学,以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的区别设置专业技能训练项目,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三是综合技能训练教学,以就业需求和专业职业需求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就业操作技能为主要目的,设置技能训练项目进行教学;四是开放型实验实训教学,以学生科研和创业实践为主,搭建课程平台,培养学生的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
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是培养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必要条件。传统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模式学生锻炼机会不够,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校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密切相关,因此,近几年学校加强了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与投入。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包括环境实验室和生态实验室。近年投入的主要仪器设备有土壤碳氮循环检测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原子吸收仪等大型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包括石河子市环境监测站、环保局、蘑菇湖水库、南山水泥厂、玛纳斯河、石河子市污水处理厂。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锻炼和学习,进一步突出了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和理论知识的综合认识。
4.完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认识
完善基础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基础技能训练和学科交叉意识。从实验课程的设置目的来说,主要是为其它环境科学实验的顺利、高效进行做好铺垫和准备。从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来说,主要是掌握监测方法的规范统一及数据的可比较性。因此,这部分实验着重点在于强化基础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训练,以及忠实于实验数据的基本科研道德训练。从实验的内容和过程看,环境监测实验更强调样品的处理,引导学生站在环境科学的层面上理解和学习化学的基础实验,培养学生的学科理念和学科交叉意识。
完善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之后,就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这个层次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选题、设计实验、实施、讨论和总结。这些实验可以突破国标方法,让学生尝试自己的想象,最大程度地允许失败。同时,以环境监测方案设计项目和社会服务为任务,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做”各个教学环节,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实践锻炼,强调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学生受到综合实践锻炼[3]。
5. 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和创业实践
为了更好的使学生将环境监测理论、实验、技能、实践操作之间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和个人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依据生产实际情况,开展课题研究和创业实践。近几年,课程组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项,大学SRP项目10多项,校“三下乡”重点项目2项,取得全国创业实践大赛金奖2项。课程组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从而提高个人主动性、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培养和加强个人能力锻炼。
石河子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石河子大学一类课程和兵团精品课程资助。
[参考文献]
[1]王开勇,张凤华,杨乐等.“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研究探索.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0?:100-101.
【关键词】养禽学;实践;教学改革
养禽学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现代化养禽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门课程在学生专业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实践教学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巩固和拓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1],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畜牧兽医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培养出现代畜牧兽医专业复合型人才,就要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出既具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服务。
一、《养禽学》的内容和意义
养禽学是在本专业学生系统地学习了公共基础课(如数学、物理和生物化学)和专业基础课(如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营养学、家畜生理学、家畜遗传学)后开设的。养禽学是主要研究家禽的外貌、育种、生物学特性、人工孵化、饲养管理、卫生与防疫及产品质量控制的一门科学,是一门以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养禽业的发展动态,让学生在了解有关家禽基本生产原理的基础上,熟悉家禽养殖基本理论和技能。[2]
二、实践教学的作用
实践教学指的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通过实验实践等实际操作获得感性认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外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我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性文件,强调“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切实理解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形成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理论的良性循环。
三、《养禽学》实践教学改革
《养禽学》作为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课,其实践教学必须严格遵守贯彻“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培养畜牧兽医专门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形式和方法,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有力措施和必要保证。[3]
1、优化课程实验设计,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
对养禽学实验进行优化组合,养禽学实验共有20个课时,因此要合理设计实验项目和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综合性实验。如在家禽人工孵化综合性实验中[4],对于鸡来说孵化期为21天,所以需要实验和实习相结合才能保证本实验的连续顺利进行,同时在实验之前,除了讲授种蛋的收集、保存和消毒等知识外,还需要讲解孵化器的结构、操作方法及孵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让学生明白孵化所需的温度、湿度、通风及翻蛋等操作的必要性,以便让学生做好本实验所使用的设备、用具和记录表格等准备工作。经过学生的准备实验到动手完成实验,综合性实验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孵化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死亡高峰,其原因是什么,照蛋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采用头照和二照,以及每次照蛋的时间选择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就需要查阅资料,寻找办法,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相应的也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思考能力、设计能力、 动手能力和解决能力。
2、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实验操作
养禽学实验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部分为禽蛋方面,如蛋的构造和品质鉴定、蛋的清洗、消毒;一部分为禽蛋的孵化,如孵化器的构造、操作方法,孵化期间的操作;另一部分为家禽方面,如雏禽的雌雄鉴别、母禽产蛋性能的外貌和生理特征鉴定、 家禽的体尺测量、家禽人工授精操作、家禽的屠宰、屠宰率的测定以及家禽的饲养管理等。这些内容单凭课堂讲解,学生有时很难真正掌握,所以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实践,可以在校内开辟养鸡实践场所,让学生了解肉鸡的孵化、出壳、雌雄鉴别、名阶段的饲料配制,饲养管理等。让每个学都参与其中,加强期实验操作能力,具体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选派学生轮流参加日常的喂料、喂水、清粪、沮度记载和观察等技能操作。[5]通过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提高了学习效果。
3、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为满足教、学、研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建设校内外实验实习教学基地,努力加强与企业、肉鸡场、蛋鸡场、兽药厂等的联合,为学生提供实验技能培养与锻炼、提供感知的基地,鼓励学生深入生产一线,让有志从事动物科学研究的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到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中去,[6]学习其科学合理的圈舍设计、先进的养禽设备、孵化设备以及配料设备。通过实习基地的实验实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技能、职业素质。
4、通过参与教师科研、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可初步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吸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这样实验与科研任务结合起来,使学生担当教师的科研助手,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通过科研工作,培养学生勤奋努力,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科学态度,锻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实际操作、观察、思考,总结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鸡的饲养管理过程中,我们结合了部分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了鸡的散养配套体系,如温度控制、湿度处理、光照管理、疾病免疫等技术手段,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又如对鸡场的污染情况,我们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使学生认识到鸡场粪污处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合理设计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组织课堂讨论和评比
传统的实验教学评价强化的是得分功能,如主要以学生的实验成绩(实验报告)为主,其弊端主要在于学生的实验报告有时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实验技能掌握程度,不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完全客观的评价,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合理的实验评价体系,在考核方式上实行多元化评价,学校也在进行《天津农学院本科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施办法》的探索,我们可以多维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评价依据,对实验内容以知识、技能全面评价,方法以笔试、口试、操作等多种形式综合运用,[7]如可采用组织课堂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学习空气,如讨论肉用仔鸡的饲料配方,可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自行设计,然后进行对比讨论总结,对每一小组的设计进行评比,最后得出结论,还可在实验实习结束时,安排课程论文的写作,来锻炼他们的论文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8]
四、《养禽学》实践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养禽学》实践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9]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家禽生产的最新技术进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养禽生产与管理等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群英,黄勤妮,董克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9):1-3.
[2] 赵小玲,朱庆,杜晓慧,等.改革《养禽学》课程初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9): 79-80.
[3] 杜晓惠,赵小玲,王继文,等.提高《养禽学实践》教学质量的探索与总结[J].中国家禽,2011,33(11):54-55.
[4] 何丹林,罗庆斌,刘德武,等.家禽人工孵化综合性实验的实践与探索[J].广东农业科学,2010,8:300-301.
[5] 姜润深,丁淑荃,陈兴勇,等.《禽生产学》教学效果调查及教学改进探讨[J].中国家禽,2010,32(3):58-59.
[6] 孙志良,刘进辉,易金娥,等.动物科学专业基础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4(增刊):113-114.
[7] 赵聘,赵云焕.《家禽生产技术》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9(5):74-75.
[8] 朱宇旌,张勇.饲料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6:174-176.
[9] 朱正伟,刘东燕,何敏.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76-78.
作者简介:
张建斌(1976—),男,山西原平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畜牧学.
1经济学说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内容浩瀚,未体现农业特色
本课程囊括了西方近400多年来的经济思想,包括重商主义学派,重农学派,古典经济学派,边际效用学派,制度学派等。每个主流学派都会有一组类似的核心观点及政策主张。众多的历史线索使得这门课程掌握起来难度不小。学生普遍反映授课覆盖面广,章节庞杂而细碎,核心内容混乱,对所学知识感到既茫然又理不清头绪。在综合型高校中该课程主要以知识本体为切入点,致力于培养研究型人才,而农业院校该课程的教材设置普遍向综合型高校看齐,倾向于课程学术化,自身优势和特色不明显,与综合型大学区分不大,不足以体现培养“三农”人才的教学目标。且课时安排较少,一般为40个课时。由于课程指导思想不明确,学生难以达到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标准。
1.2理论性强,与实务衔接度不高
经济学说史是对前人经济理论的追踪,因此涉及面广且底蕴深厚。每章基本都从生产﹑分配﹑交换等环节来分析经济活动;在理论方面又涉及到收入分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波动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在相关课程上又涉及到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历史和哲学等。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既要考察各时期具代表性的人物和学派的经济观点,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学时所限,教师不可能对每个知识点都逐一讲授,对于部分章节只能是高凝练条框式的介绍。这种理论课程注定鲜少营销类课程生动的案例,缺乏会计类课程的业务实训,显得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1.3重讲授而轻评述
“以史为鉴,方能知兴替”,经济学说史的意义在于提升经济学的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更好地把握当前经济学的发展趋势。经济学说史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不但要注重各学派思想间的传承延续,更要密切联系当今学术前沿和热点经济现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把所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完善经济思想的时代感和解释力。由于课时安排为40个学时,教师在授课中为完成教学进度往往只采用罗列陈述式教学方法,很少考虑到高等教育的特点,导致评述缺少时间进行。这种“填鸭式的满堂灌”方法既束缚了学生对知识的探求,也不能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提升经济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和语言应用能力。忽略了师生间的互动,这种空洞枯燥的讲学方式,势必会导致学生情绪低落,影响了教学效果。
1.4双语教学难度大
作为系统介绍西方经济思想演进的经济学说史课程,双语教学无疑是提升学生知识层次和应用水平的新途径。农业院校双语教学起步晚,学生大部分都来自于农村和省内较边远地区,在入学时英语水平就良莠不齐。入校后虽经过一段时间的英语课程系统学习,但由于个人英语学习兴趣﹑基础和学习方法的差异,再加上高校英语分班制讲课的实行,这种差距有逐步增大的趋势。即便是一些已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的学生,因长期侧重于笔试成绩,忽视了听读训练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专业词汇和文章的精准表达和前后知识的衔接度上还问题较大。本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一种普遍情况是,有的学生对讲授内容尚能接受,有的学生无法跟随老师的教学进度,久而久之会影响教学效果。
2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2.1立足农业院校实际合理安排教案
结合自身优势来设置课程,在教案中增设一些农业经济思想﹑学派和经济专题。如法国重农学派与中国农本思想的比较﹑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农民增收问题等。根据课程教学框架把内容按照6∶3∶1的比例分成3个部分,针对核心内容进行重点讲授,如重农学派﹑古典经济学等,对辅助内容以学生讨论的形式进行,选择一般性内容由学生课后自学了解,如西斯蒙第的经济思想。要善于用所学知识分析当今热点经济问题和现象。如重农学派对农业问题的理解,对于推进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有何意义;亚当•斯密对政府的认识对我们加快建设社会主义保障性住房体系有何借鉴作用;收入分配理论对于扩大当前我国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这样既能深化对书本理论的认识,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和渗透性,把与本课程有关联的内容诸如哲学﹑历史﹑宗教﹑人文等反映到教学过程中,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2.2注重能力培养,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
2.2.1多媒体视频资料法
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自制多媒体课件,将其并入校园网络。学生可以不受限制地上网了解课程信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多媒体方式教学。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经济增长理论时,用幻灯片演示的方法把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直接生动地演示出来;讲到古希腊经济思想时,可通过展示希腊神庙、城邦建筑和思想文化的图片来展现奴隶制经济的特色及成就。几分钟内的教学效果会远甚于照本宣科10min;播放与相关视频资料,如《摩登时代》﹑《华尔街》﹑《哈佛大学公开课—博弈论》等;通过《大国的崛起》展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物生平介绍。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避免一些误区,一是选择适合的材料并截取适当部分,使其贴合教学内容,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而脱离了教案和大纲;二是明确内容定位,点到即止。远离超时﹑超量的“视频轰炸”。本课程历史性强,时间跨度大,切勿喧宾夺主,以眼花缭乱的形式淹没了教学重点。
2.2.2讨论式教学法
经济学说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特别是对实际经济案例做到深入解释和准确定性的能力。但这恰恰是当前学生缺乏的素质之一。在“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中,由教师首先挑选出能引发深层次探讨的题目,学生就不同观点和看法进行课堂讨论,来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经济规律的实质。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论前准备和收集相关资料,教师提前1~2周将讨论题目告知学生,上课时由学生自主发言,教师适时地介入和总结,纠正学生的逻辑错误处,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使其掌握科学的方法去探究﹑充分表达和反思问题,培养学生思维层次的提高和求知的主动性。
2.2.3比较教学法
经济学说史章节内容较多,不少学生反映记忆起来有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由教师筛选出比较内容,通过纵横﹑正反等对比来求同辩异,减少记忆内容,使知识构架沟通组织起来。把差异性的内容通过比较来区分特性,深化理解。如比较分析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价值理论;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对于财富的不同解释等;至于相似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内容后通过横向比较后进行类推,从而减少记忆内容,总结规律。
2.3改革考核体系
克服传统考核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限,转为以能力素质的考核为中心。一是考核体系可分为平时考核成绩,实践活动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三部分。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可由教师按照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平时成绩的环节包括出勤﹑课堂讨论﹑习题作业﹑期中考试等内容;实践成绩包括论文﹑调查报告与相关项目研究情况;期末成绩包括期终卷面考试成绩。二是在卷面考试题型设置上要建立灵活多样的形式,勇于突破传统题型,加入开卷形式和启发学生思维的新题型。如热点聚焦﹑材料对比﹑英汉互译等。达到以考促教,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学生的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上。
【关键词】园林技术 校企合作 人才共育 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132-03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园林技术专业的工种增加,要求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具备更多的专业技能。为了培育适合企业发展的职业能力,要将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转变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校企合作不仅能够发挥校企的优势,而且有利于培养社会、市场、行业需要的人才。加强校企合作,结合教学与实践,学校和企业共同支持、资源共享,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
一 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1.订单式培养人才
企业根据自身的人才需求与学校签订协议,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学校将理论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直接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将学生的学习与将来的工作岗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结合生产与教学,培养技术服务型人才
学校拥有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专业的师资力量,通过政府部门与学校协调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共同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技术难题,弥补了企业在技术方面的不足,促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
学校如果只是依靠单一的订单模式培养学生,会使学生出现知识面窄和就业范围小等问题。为了给学生以后的深造提供便利,为企业培养人才,更好地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学校培养人才需要运用多元化的形式,逐渐形成一所学校对应多个企业和多个学校对应多个企业。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增强了学校间、师生间的交流,共同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园林技术人才。
4.顶岗实习
学校在组织学生实习时,可以通过学校推荐学生集体实习和学生自主择业两种方式,实现了双向选择,学生通过了解企业的优秀文化和接受企业的管理教育,增强学生爱岗敬业意识。园林专业的校企合作形式以顶岗实习为主。
5.学校兴办企业或建立面向市场的实训实践机构
学校通过开发校内资源,转化科研和理论的成果,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中厂,能够使学生就近实习,节约了实习成本,学生能够快速直接地参与到园林一线行业企业工作中,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
6.合作投资,实现共赢
学校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吸引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基地不但是学校的实验课堂,也是企业的生产车间,企业在实现提高经济利益的同时增加了学校的实训基地,实现了企业与学校双赢的局面。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能够使学校不断改革和创新实习课程,保证学校的教学内容能够与企业的需求到达高度的统一,淘汰落后的教学知识和园林工艺,而且保证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没有与社会的发展脱轨。学校通过这种合作方式节省了事业费用,缩短了企业对实习人员培养的时间,使企业获取较好的经济利益。企业在学校内建设生产车间,为园林专业提供了高新的产业示范,学生增加了实训经历,教师拥有了良好的科研推广和实践锻炼的平台,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共同发展。
7.进行项目合作
学校具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先进的生产设备,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项目合作,不仅能够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而且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在校内成立设计所,学校组织具有设计能力的学生参与到企业承接的业务中,学生在设计院的协助与指导下完成企业的任务。这样的实践模式,锻炼了教师和学生的设计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工作经验,为企业培养了优秀的设计人才。学生参与到企业的业务中不仅能满足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改革的需求,而且增强了企业的设计力量。
二 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实习单位较为松散,无法保障学生的安全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数量日益增多,增加了学校的实训压力,园林企业有限的实训岗位不能满足学校不断增加的学生数量。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实习单位多、人员分散、难以统一管理教学等问题。学校缺乏对学生实训的指导和管理,企业又缺少对学生安全的管理,提高了学校的安全风险。
2.企业只注重学生的培训工作,缺少对学生的监督与评价
学生在园林企业实习期间,企业只注重对学生的培训,缺少对学生培训效果的监督和评价,导致学生实习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许多企业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学生进入企业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学习阶段,学生不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培训学生是一个消耗资金、时间和人力的过程,企业对学生的培训多敷衍了事。有的企业将学生培养成熟练的技术人员,学生却不和企业签订就业合同,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打击了企业培养实习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企业不愿对学生的培训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价。
3.学校与企业缺乏沟通,无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学校和企业之间缺少沟通,学校不能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安排学生的教学和实习进度,学生的实训实践与学校的教学时间出现冲突,使实训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4.学生缺乏职业纪律和习惯,导致实习培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由于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职业认同感不强,学生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企业培训的重要性,导致企业培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纪律和职业习惯。学生的培训结果没有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逐渐失去了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
5.师资投入不够
实现良好的校企合作,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是必不可少的。从事园林技术专业的教师大多是从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成为学校教师,教师从未有过社会实践经验,且科研能力相对不强,无法满足校办产业的需求。
三 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管理保障机制
政府制定能够管理、保障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优惠政策,对校企合作进行积极引导。政府要成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中间人,促进学校和园林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政府要适当地奖励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学校的实习任务并培训学校学生的企业。
2.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为了满足就业需求,应制定培养计划,调整教学计划,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要加强培养学生合理化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学生在入学后,加强学生对学校和培养方式的认同感,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校要积极引导园林专业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学校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引用企业真实的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培养符合园林行业不断发展和技术进步需求的人才。园林行业具有突出的特点,学校教学要适应企业的生产结构,防止理论和实践脱轨的现象。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提高教学水平。学校也可以通过聘请企业骨干成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增加学生的学习平台和途径。
3.学校与企业通力合作,实现共赢的局面
企业要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制定长远的人才战略。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学校不仅能够在企业生产旺季时派出实习学生分担企业的生产压力,也可以为企业的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学校与企业通过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四 结束语
随着市场和企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增高,学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要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深入开展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共同培养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学生要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企业和学校通力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助互利、共同发展。学校和企业只有实现联合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出服务社会的人才。学校还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行业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琳.产教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职高专;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27-02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理论基础具有多学科发展的特点,涉及不同的学科领域,是根据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植物保护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优化栽培管理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综合性应用科学。该学科在农业科学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栽培技术(措施)的改善和进步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及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意义重大。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适用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被动式的《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农业生产形势发展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教改目标和教改方案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改革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该课程应以作物生长过程为主线,打破学期界限,按照作物的生长规律和农事操作要求开展教学,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围绕作物栽培工作任务的需要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不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改进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和作物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内容,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积极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体现高职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开拓意识、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吃苦耐劳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具体的教改方案包括以下内容:重视课程建设,打造精品课程;全面实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中心,拓展深化实践教学,积极构建包括课堂实验、教学实习(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和课程论文等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进行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根据需要安排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实验实习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实践教学,加大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及与外界相关企业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广泛交流,创造先进宽松开放良好的实践条件,灵活安排实习时间,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科技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按照作物的生长季节和农事操作要求开展教学,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改进课程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的积极参与及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课程教改措施
加强课程建设,打造精品课程 近年来,我院《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组成员一直致力于课程的建设,制作了一定数量的教学课件,编写了校本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添置了数量充足的光盘资料、录像资料、教学挂图等,2010年已成功通过院级精品课程评选,教学课件、电子教案、试题库、教学大纲等教学资料已按年度建设方案部分上网,为学生的课后学习及开展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直观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材料不断得到充实和更新,按照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本课程的自身特点力求做精、做优,争取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深化实践教学,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作物栽培学》教学内容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应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精心设计实验实训内容,满足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内单项技能实验和课内综合技能实习(训)、社会实践和顶岗实训及课程论文几部分构成。其中,前两项共安排15次课堂实验,2周综合实训,共计90学时,占本课程教学计划的60%。单项技能实验主要包括作物播前种子处理、育苗移栽、植株生育动态观察、看苗诊断、作物产量预测等内容;综合技能实训主要包括作物生产计划的拟定、作物生产资料的准备、土壤耕作及其质量检查、作物田间管理和作物生产技术总结、参与科研项目、校企合作生产管理等内容;社会实践包括调查了解农村生产现状、农资市场供应情况、农技推广现状、农资营销方法、农业企业生产和经营情况等项目。顶岗实训在第四学期结束时就可以开始,为期一年。整个实践体系的设计及内容安排可满足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要求,既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和吃苦耐劳精神,也可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及对信息的收集和整合能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均可得到提高。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各项实习训练,可使学生真正实现“文武双全”,具备能写会干,懂技术,能吃苦,善交流,执行力强的综合能力。
转变观念,进行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作物栽培学》研究对象(作物、环境和措施)的复杂性、作物生产的季节性、地区性要求《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须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条件的改变及对作物生育规律认知的进步,本学科内容会随之调整。现代农作物的生产除了要达到高产外,还应兼顾优质、高效节能、生态安全、保护环境和高效利用资源等。为此,除了教材上的基本知识外,还应及时向学生传达本学科的发展趋势、补充农业部近几年的主推栽培技术、主推品种等内容;分析本省作物的生产现状,补充教师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内容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生产实习项目内容,布置一些需利用网络或专业期刊查询的学习任务以促进理论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选择总论和6~7种区域性的主要农作物作为主讲内容,其中粮食作物3~4个,经济作物2~3个,因为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生产应常抓不懈。要根据生产、实习需要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并在需要时适当地加以微调。
加大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职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加大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近年来,学院借助教育部央财支持的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投入经费约240万元,用于学院相关专业各实验室的改造、仪器设备的购置、实验人员的培训和学院农场及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等。学院现有完备、先进的作物生产综合实验室200m2,实行开放制度,并有教师指导,以利于学生设计创新科技意识的培养。另有温室大棚4个,教学试验田20000m2,基础设施完备,农机具齐全,学院农场有生产大田40000m2。我院坐落于农村,周边分布有大面积农田,有着各种各样的栽培模式和作物种类,可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广阔的空间。近几年,系部及专业教师也致力于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现已与十余家行业企业及农业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关系,与宿州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宿州市农科院,夏刘寨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夹沟香稻米生产基地、天益青种业、隆平高科、民得利种业等种子企业(集团)和制种基地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长足发展,为课堂实验及综合生产实习实训提供了充足的场地和器具,完全可以满足实践教学和工学结合的需要。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科技意识 通过成立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和作物栽培兴趣小组,让学生提出科研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其创新意识、科技意识、科研素质均会得到提高;组织学生到高科技示范园、农科院、典型的栽培示范区(有机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参观,以了解专业科技前沿和发展趋势,开阔视野;经常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部门领导作学术报告,邀请事业有成的毕业生进行励志宣传。这些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可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鼓舞其斗志,为其成才奠定良好基础。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基础差、学习兴趣不足),理论教学应采取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阅读指导式与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传统粉笔黑板教学与光盘录像影像资料相结合,辅以实物、挂图、图表展示及现场教学,课后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理论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可视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另外,应利用学院实验室、农场及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大量的实验实习(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践教学可采用现场指导法及“任务定人,效果定绩”的角色任务驱动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操作。在教学实习前一周就应把实验实习指导书提前发到学生手中,全面发动,让学生对要实习的内容、涉及的问题提早预习,这样实习的时候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实习效果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大大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灵活安排实验实习时间,促进工学交替及教学科研相结合 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实行“2+1”的教学管理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根据“2+1”的专业教学计划,我院的《作物栽培学》课程于第三、第四学期开设。考虑到作物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打破常规学期界限,与科研院所、生产单位联系,结合科研、生产项目安排实习内容和时间,让学生参与生产、科研的过程,实现工学交替和教学科研相结合。在第二学期暑假期间,学生就可以到农科院所、相关企业的制种基地、生产基地等单位实践锻炼,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实现产学研结合和工学交替。同时布置一定的调查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接触生产实际,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和学习任务积极参与后来的学习。
按作物的生产季节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情境教学 在教学中,严格遵循授课时间与生产季节同步,实验实习内容均根据作物生产季节的实际情况安排进行。这样可以实施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及随讲随做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如在黄淮海两熟区,秋季安排小麦的播种实习内容,让学生参与撒施肥料、播种机械的调整、播种量的计算等生产过程;安排小麦与短季蔬菜的间作、油菜的育苗及移栽等内容,切合生产季节,实习内容涉及面广,包括从土壤耕作、播种方法、播种方式到育苗移栽的整个过程。寒假可安排设施栽培、社会实践等相关实习内容。春季主要安排田间作物的育苗移栽内容、玉米大豆(花生)间作、垄作等实习内容。暑假期间安排作物的田间管理、社会调查等实习内容。
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法和标准,促进学生学习 该门课程成绩的考核采用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单独进行考核的方法。理论成绩的考核由学生上课出勤、回答提问、作业成绩及笔记记录情况、闭卷考试成绩等几个方面的考核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实践成绩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实习结果相结合的方式,由实习期间的表现、实习报告及操作成绩、管理结果等构成,实验实习报告成绩占30%,实习期间的表现及操作成绩占70%。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习的考核由合作企业指导教师(专家)确定。成绩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会广泛积极地参与和主动学习,促进了学习效果的提高。
课程教改成效
近年来,我院《作物栽培学》教学组成员一直致力于课程的教学改革,构建形成了较科学成熟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多种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手段及科学考核方式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不断提高;根据作物生产的特点和周期性,灵活安排教学和实训时间,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为了适应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加大投入,校内外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较好地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孙学振,贺明荣,等.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34-135.
[2]李向东,孙学振,贺明荣,等.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1):74-75.
[3]徐团团.浅谈高职教学方法[J].商业文化,2011(7):201.
[4]何兴楚.论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7(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