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技术的意义范文

新技术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技术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技术的意义

第1篇:新技术的意义范文

1 电工新技术发展的必要性

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保证经济和能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所以能源资源与电力协调发展的要求催生了电力新技术。我国的资源现状与电力的需求要求我国必须发展电力新技术。

1)技术落后、增长快以及以燃煤发电为主是我国电力发展的最主要特点。我国的发电技术相对国际先进水平比较落后,煤耗高产能低,对于环境污染的控制也比较差。由于社会经济和工业产业的发展,我国的电力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需求,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电力发展都是依靠火力发电,其中燃煤发电又是火力发电的重要方式,由于产业发展以及环境和技术的限制,燃煤发电引起的环境污染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2)我国能源资源的增长不能满足电力发展的需求。我国石油以及天然气的探明储量以及产量的增长不能满通运输以及其他方面的能源需求,所以不能为电力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我国的煤炭需求与产量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必须进行发电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保证发电技术的高效以及低污染。所以必须在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逐步改变电力能源资源的结构,大力发展电工新技术,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重。

3)我国对电力能源发展的需求以及我国的能源特点和技术现状,迫切的要求电力新技术的发展。电工新技术的发现对电力资源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主要包括高效的燃煤循环技术的发展、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技术的发展以及核聚变技术等,这些技术虽然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利用,但是要想形成产业的发展就必须进行更大程度的开发。为了促进我国电力能源协调稳定发展,必须在加大电力建设力度的同时,注重对电工新技术的发展和研究。

2 我国电工新技术的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科技的创新,我国的电力工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电力新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能源结构,为我国电力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1)超导体和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和发展。① 60年代初期,实用超导体在电工领域的应用,开启了超导电工的新时代,显示了优越性以及现实性。1987年,发现了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这就为超导电工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②半导体的使用和发展给电工领域提供了多种电力器件以及光电器件,为各种节能电源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① 电工领域里电磁场的数值计算是几年来发展的热点,计算机的应用使得靠复杂分析以及精密试验解决的难题得到解决,电工装备中的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推动了电工制造业设计的发展。② 数控系统的发展以及电机控制的进步,促进了整个电力系统的革新和发展,为电力企业的改进提供了巨大的动力。③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工领域的一大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电能的应用,提高了用电效率,为电力企业创造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微电子技术的应用,也为电工新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 对电工新技术未来的展望

我国能源结构变革需求要求我们必须发展电工新技术,所以在提高燃煤发电效率的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对核能以及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我国经济与能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在这里对一些电工新技术的发展做一些展望。

1)太阳能发电技术。太阳能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它是广泛存在并且可以自由索取的初级能源。近年来,对于太阳能的利用以及产业化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建设投资以及电能成本方面已经下降了许多,太阳能在整个电力产业的发展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大规模光伏电站的推广将会给我国能源匮乏地区带来重大的改变。

2)风能发电技术。风能是清洁、经济的可再生资源,它是一种广泛存在并且可最终依赖的能源,适合建设分散式的电源,所以风能成为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可再生资源,我国的风能发电技术发展的主要支柱就是技术以及政策和投资。在新时期的技术背景下,风力发电技术一定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以及能源利用提供更好的途径。

3)核能发电技术。受控核聚变的发展以及利用可以提供取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从根源上解决经济与能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核聚变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现实性,它依靠核工业技术以及电工新技术的结合,为能源的利用提供更加便利的方式,核聚变电站的建立还可以促进新兴电工产业的发展。

4)水力发电技术。我国的水力资源比较丰富,在水力资源集中的中南以及西南地区已经建成了多所发电站。对于水力资源未来的发展以及开发规划已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策划和前期的准备工作。重点对金沙江以及黄河上游和湘西等水电基地进行开发,这样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对可开发的资源进行利用,促进水力发电技术的发展。

5)磁流体发电技术。磁流体发电是热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新型的发电方式,可以进行高效率的热电转换,具有低污染以及用水少的特点。磁流体发电技术经过发展已经可以持续发

电数百小时,最高的发电功率达到几万千瓦。磁流体发电技术的发展必须依靠电工新技术以及化工新技术的发展,对于以燃煤为主的我国来说,热媒磁流体发电技术的利用以及产业化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4 结语

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电力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新时期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电工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我国的电工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基于我国的能源现状以及电力新技术的优势,我国必须大力加强对电力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展望未来,电工新技术拥有着良好的前景以及多方的机遇,电工新技术的应用一定会推动我国电工事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严陆光,我国21世纪电力新技术发展的展望[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7(01).

[2]张宇、黄华、周建国,电力新技术简介和展望[J].华东电力,2009(06).

[3]黄其励,21世纪的电力新技术[J].东北电力技术,2008(06).

[4]严陆光,积极构建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与发展电力新技术[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8(01).

[5]严陆光,21世纪电力新技术的若干重大基础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04).

第2篇:新技术的意义范文

摘要:在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有机地融入新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对于加快园林建设的步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促进工程施工技术与园林技术的有机融合。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会伴随着问题的不断出现,本文结合笔者实际的施工经验,有针对性地分析新工艺、新技术在园林工程施工的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一系列可行性较强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园林工程;新技术;新工艺;应用

园林工程的工作内容就是把人工的建筑物和风景园林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大自然风景的美好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促使人们更好地走进大自然,感受其中的美好,一个完美的城市园林景观,能够在喧嚣的城市生活圈中,给人们的心灵提供一个可供休憩的港湾,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祥和。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与进步,现代园林景观工程集建筑、山石、流水、植物以及活动器械于一体,给新时代下的园林工程赋予了新的内涵。在现代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中,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给其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犹如注入新鲜血液一般,现代园林工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态。对于新技术和新工艺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能够极大程度上促进现代园林工程的进步与发展。

1 园林工程中应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1.1 护坡施工中的空压喷播技术的应用

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在出现高差的结构,通常会涉及到护坡施工的部位,普通的护坡施工,是连接空压机与喷头,将提前搅拌均匀的干拌料送至喷头处,与适量的水一起被喷到护坡立面上,由于空压机喷出的惯性,护坡立面的混凝土具有密实度高、与土面接触紧密的特点。以这项技术为基础,将草籽、肥料、粘合剂、土壤改良剂等掺和干拌料,直接喷播在护坡上,将会均匀地生长出设计的植物种类。这种喷播技术虽然比较简单,但却很实用,而且附带的造价成本比较低,所以在实际的园林工程施工中应用的比较广泛。

1.2 地热泵技术的应用

所谓的地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既能供热又能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电能),即可实现能量从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转移。在冬季,把土壤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地表层用于采暖;在夏季,把地表层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土壤中去,并且常年能保证地下温度的均衡。这种技术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能够为植被在土壤上更好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1.3 园林微灌技术

传统的园林灌溉,采用流水直接浇注到植物根部,这种灌溉方式在灌溉初期,植物根部会集中大量的水分,不能根据植物的需求有效分配水分,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开放式的流动水,会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对于园林景观土壤的保持造成一定的影响。现代园林灌溉技术中采用微灌技术,由传统的开放式流动的灌溉转变为由水管滴头灌溉,有效减少浪费水资源,对于水土保持有显著效果,同时还能节约一定量废料的使用。这种新型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根据不同植物种类对于水分需求不同,调节水的排放量和排放时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这项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其中,将从事园艺维护工作的人员脱离出来,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投入。

1.4 雨水的收集利用技术

我国的城市雨水利用技术起步相对较晚,这项技术在解决严重缺水城市的用水问题很有意义,在城市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积极地利用这项技术,来完成对园林景观内植物的灌溉,有效地节约水资源。借鉴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第一,建立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用来收集城市园林周边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等的非饮用水,通过架设管道,将之引至城市园林区域,用于灌溉之用;第二,利用雨水截污和渗透系统,对流经下水道的道路雨水进行除污后,排入预先设置的蓄水池,或是直接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补充城市园林景观内的水源;第三,仿照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在园林景观草皮下层设置渗透浅沟,多余的雨水就会通过渗透进入雨水池或者人工湿地,在南方具有局部湿地景观的园林建设中,这种雨水利用系统能够较多被采用,且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对雨水的回收与利用,达到了以最小的代价换回最大的回报,在水资源的节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5 铺地施工过程中的真空吸水工艺的应用

在城市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园林道路的施工质量一直是园林工作者关注的对象,路面的舒适度,直接影响人们观赏景色的心情。通过对施工过程经验的总结,在进行园林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真空吸水工艺,适当抽离混凝土中的水分,降低其水灰比,实现加大混凝土密实程度的效果,有效减少混凝土路面的开裂现象。在采用真空吸水工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毕后,重点关注其养护工作,满足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之前对水分的需求,保证成品质量。

1.6 塑山与假山的施工工艺

传统的塑山与假山的施工工艺,往往会因其施工的难度因素,对园林整体景观的艺术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或是因为重量原因,或是因为造型制造的困难度。传统的塑山和假山材料多采用钢材,会形成较大的自重,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和麻烦,因此,将新型的塑山与假山材料———树脂和玻璃纤维应用于园林塑山与假山工程施工中,首先,大大减轻了其质量;其次,树脂和玻璃纤维结合,具有较为理想的使用年限,期间很少会出现风化损坏的现象;再有就是树脂和玻璃纤维材料的造价成本相对较低,能够节约园林工程的造价成本;最后就是树脂和玻璃纤维材料具有较强的韧性和可塑性,可以实现更加逼真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园林假山的形象更加接近真的山体。综合以上优点,塑山和假山中使用树脂和玻璃纤维的施工工艺在现代园林工程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2 新技术、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的误区

2.1 对现代园林工程范畴的界定存在误区

人们意识中,对于现代园林工程还界定于绿化工程,这是一种不全面的认识,现代园林工程涵盖了土方工程、水景工程和建筑工程等几个方面,绿化工程仅是其中一个小的方面。

2.2 对于现代园林工程施工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

园林工程施工与住宅或是商铺的施工不同,后者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仅仅是为满足本身使用功能上的需求,无需兼顾公共区域和建筑的使用功能,但是城市园林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在满足自身使用功能上的需求之外,还兼顾市政使用功能,比如城市园林工程在铺设雨水管道时,要考虑自身的排水需求,同时还要兼顾雨季汛期市政排水的需要,这对于城市园林工作人员的影响相当重大,这方面的误区,会对工作中的指导方向造成严重的影响,必须及时排除这方面的误区。

2.3 在园林工程造价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对于园林工程仍旧停留在种植树苗的程度,认为其造价较为低廉,但是引进新技术和新施工工艺的现代园林工程,它需要进行独有的设计,使用专项的施工设备,其造价往往比较高。传统的认为园林工程施工造价比较低廉的想法,会阻碍现代园林工程新技术和新的施工工艺的引入与扩大发展,急需进行转变。

3 结语

城市园林工程建设,在现代城市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建设面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都要跟上时展的步伐,积极吸取时代的元素,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不断采用新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来完善和丰富现代的园林工程施工,达到施工功能上在新时代下人们的需求,同时又秉承现代低碳环保的生态理念,建设生态园林。在引进新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的过程中,要重点攻克其技术和工艺的关键部分,避免其中的误区,促进现代园林工程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东霞,刘祥禹.浅析园林工程当中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J].现代园艺. 2016(22)

2 唐浩.园林工程中园林道路铺装的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6(22)

第3篇:新技术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土钉墙喷锚支护;清水砼施工技术;混凝土防水被覆罩;预应力空心板

Abstract: with the constant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and the process is also continuous innovation. The emergence of these new technologies, not only solved the past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an't achieve the technical bottleneck, improves the project quality, and new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akes efficiency obtained unprecedented increase, on the one hand, it reduces the engineering cost, reduces the operation time, on the other hand is to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ty and reliability, to provide a soli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construction project. New technology and new technology sort is various, in this paper, the soil nailing wall waterproof coating spray anchor bracing, rinse concrete, concrete cover, prestressed hollow slab technology made simple introduction.

Key words: soil nailing wall spray anchor bracing; Rinse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ncrete waterproof coating cover; Prestressed hollow slab

中图分类号:U2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土钉墙喷锚支护技术

土钉墙喷锚支护就是在边坡表面铺设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然后间隔一定距离埋入土钉,使混凝土、钢筋网、锚杆以及岩土体之间组成了一个受力整体,从而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其作用机理为,高压喷射混凝土与钢筋网能及时稳定和加固土体,充分发挥了岩土体自承能力,同时能有效防止风化、侵蚀等现象对边坡的破坏,土钉则可加强岩土体自身的各项性能,使抗剪强度等指标大幅度提升。土钉墙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或经人工降水后有一定粘结性的杂填土、粘性土、粉土及微胶结砂土的基坑开挖支护,不宜用于含水丰富的粉细砂层、砂卵石层和淤泥质土,不应用于没有临时自稳能力的淤泥、饱和软弱土层。土钉墙基坑支护开挖深度适宜于5~12m与护坡桩或预应力锚杆联合支护时,深度还可适当增加。该技术以其可靠性高、造价低等特点在工程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施工技术要点:

1、土钉墙的墙面坡度不宜大于1∶0.1;

2、土钉必须与面层有效连接,应设置承压板或加强钢筋等构造,承压板或加强钢筋应与土钉钢筋焊接连接;

3、土钉的长度宜为开挖深度的0.5~1.2倍,间距宜为1~2m,与水平面夹角宜为5°~20°;

4、土钉钢筋材料宜采用Ⅱ、Ⅲ级钢筋或钢管,钢管直径易为48、53mm;钢筋直径宜为16~32 mm,钻孔直径宜为70~120mm;

5、注浆材料宜采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其强度不宜低于M10;

6、喷射混凝土面层中宜配置钢筋网,钢筋直径宜为6~10 mm,间距宜为150~300mm;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面层厚度不宜小于80 mm;

7、坡度上下段钢筋网搭接长度应大于300mm;

8、土钉墙墙顶应采用砂浆或混凝土护面,在坡顶和坡脚应设排水措施,在坡面上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泄水孔。

二、清水砼施工技术

清水砼是以混凝土原浇筑表面或以透明保护剂做保护性处理的混凝土表面作为外表面,通过混凝土自身质感和精心设计施工的外观质量来实现美观效果的现浇混凝土工程。该工艺大大节省了建设项目的后期装饰及使用期间的多次维护粉刷费用,并缩短了工期,从总体上说降低了项目造价,节约了建设项目的投资,而且清水混凝土的外观朴素自然,天然去雕饰,即环保又节约能源,复合现代新建筑学的理念,综合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具有推广意义。在我国,该技术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但作为一项新技术,它在国内已被越来越多的业主采纳。

清水砼外观质量标准:轴线通直、几何尺寸准确,棱角方正、线条顺直、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一致。无蜂窝麻面、露筋、夹渣裂缝、对拉螺杆位和施工缝预留设有规律性且美观,即应达到或接近高级抹灰面的质量标准。

清水混凝土对材料、模板安装及养护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在整个墙体施工中选用的水泥应为同一厂家,同一品种,同一强度等级,同一批号,才能保证混凝土表面观感一致,质感自然。在浇注时,必须连续浇筑,掌握好混凝土振捣时间,一般以混凝土表面呈现均匀的水泥浆、不再有显著下沉和大量气泡已上冒时为止。它的施工缝须留设在明缝处,避免因产生施工冷缝而影响混凝土的观感质量。清水混凝土技术对模板的材料及安装工艺要求非常高,如果采用钢制的定型模板,则需要人工对钢模打磨6-8编,方能使用;如果采用木模,则需使用规格为1220×2440mm的覆膜竹胶板进行拼装,此种竹胶板具有强度高,韧性好,表面光滑、幅面宽、拼缝少、容易脱模等特性,而且,模板不能采用已使用过的周转模板,必须为全新采购的,为一次性投入。

第4篇:新技术的意义范文

1园林工程中新技术新工艺方法

新技术新工艺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提高城市园林工程的美观度与实际效益,使得施工园艺技术与本城市特色或者是当地的地理环境相融洽。为了提高风景园林的美观效果,设计人员在进行实际的风景园林设计中,需要提前对于园林的造景艺术、选植艺术进行提前思考与沟通,确保人造植被与其他景观植被的协调,确保园林景观风格的一致性。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特殊的气候特点,不同城市的风景园林造诣要求是不一样的,各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综合考虑本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特点,根据本地区城市的文化符号及内涵,综合考虑进行园林施工管理。目前来看,在实际的园林工程施工当中,经常运用到的施工方法,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新技术新工艺之自然模拟工艺

自然模拟法是一种最为常见园林施工方法,顾名思义,与它的字面意义相似,自然模拟法主要是运用城市园林原始的地理环境或者是原始生态,结合园林施工之前的实际地理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园林工程改造。这种施工技术与工艺不仅仅可以营造出接近自然贴近园林的真实感,而且还可以提高城市园林的设计美感。依托于原始地理形态上的园林建设,为城市园林建筑设计提供新鲜的活力。关于自然模拟法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最为常见的是塑山技术,园林建筑中的塑山技术造景,完全可以根据园林地理环境的原始特殊基础上进行改造。再比如,城市园林中的池塘塑造技术,也可以在园林原始坑基的基础上进行塑造。这些都是将自然模拟法运用于城市园林工程的重要体现。

1.2新技术新工艺之回采工艺

回采法也是常见的城市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与方法,回采法最大的好处,便是可以解决园林工程施工中不可避免需要直接面对解决的问题,可以提高城市园林工程施工速度与施工进展。回采法跟自然模拟法类似,也是在城市园林工程原始地理基础上进行修整。举例来讲,城市园林工程施工中,经常碰见的棘手问题,如自然水景观带,避免不了需要对水池进行相关设计与施工,以往的水池设计往往是采用混凝土设计,但是这种材质在北方的冬天很容易出现冻裂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城市园林工程美观度与施工质量。如果是采用回填法,进行一系列水池施工材质实验,经过科学合理对比后,可以找出合适的水池建筑材料,提高水池施工质量与建筑材质美观度。

1.3新技术新工艺之联想工艺

在实际的城市园林工程施工中,对于联想方法的运用,使用频次与使用效率是比较高的。联想工艺最根本的核心思想,便是将其他行业中比较有效的技术原理进行模拟,解决园林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城市园林工程施工与其他类建筑施工理念,从根本上来讲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之间彼此存在着共性,即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相似,可以用网络技术解决极为复杂的施工环节问题。因此,在实际的城市园林工程施工中,采用联想工艺,对于施工新技术及新工艺进行运用,可以极大的提高城市园林工程景观效益及施工质量水平,从而更好的解决园林工程施工中的难题,更好的有利于城市园林工程的顺利开展。

2园林工程中新技术新工艺具体运用

2.1网络图计划

网络图计划在园林工程中运用的极为广泛,可以说体现在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当中,主要的步骤是,将整个工程按照计划分成若干个施工段,然后根据施工段进行具体施工小计划制定,具体布置各个阶段的施工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施工小组的工作计划,需要具有连续性,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施工,需要根据时间与工程节点,确保施工系统的有效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提高施工的有效性,减少工程施工的时间与材料浪费,确保工程施工的有效性。

2.2GRC和FRP塑山

GRC和FRP塑山技术,是解决园林工程中,施工难度较大问题的解决措施,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型策略。在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面,需要尽量采用先进的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加强GRC和FRP塑山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GRC和FRP塑山技术熟练程度,掌握施工技术要点与标准,严格落实相关GRC和FRP塑山技术施工规范要求,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加快施工进度,缩短施工时间,从而达到降低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成本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GRC和FRP塑山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刚度好、质轻、耐用、廉价的特点与优势,极其符合园林工程塑山施工使用的需要。减少了以往塑山施工的施工难度,使塑山施工技术有了创新性的改善,可以在园林工程建筑过程中适应高难度的施工要求,使塑山施工更加美观、自然,打造富有自然美和设计美的园林建筑。

2.3园林铺地工艺

在实际的园林工程景观施工中,铺地工艺作为一种新型的工艺手段,历来是园林景观施工单位的难点。如果采用先前传统的人工铺地工艺,不仅仅浪费时间、人力、物力,而且无法达到美观的效果,同时,园林工程施工质量也是无法保障的。因此,新技术与新工艺的使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举个例子来讲,在实际的铺地施工中,可以利用真空吸水工艺,这种工艺可以解决混凝土裂痕问题,防止后期园林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开裂现象。真空吸水工艺的出现,极大的解决了目前城市园林工程铺地中,混凝土开裂问题,可以极大的提高园林路面的使用时间和使用寿命,是新时期城市园林工程施工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之一,为园林工程建设及城市园林景观塑造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3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建设规模也是越拉越大,城市化的发展对于绿化园林工程的建设要求越来越高,绿化园林工程技术作为绿化园林工程的核心与关键,逐渐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新时期新阶段,作为园林工程部门,需要加大对于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力度,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提高城市化建设质量与效益,提高城市人们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深入研究绿化园林工程新技术,探讨城市化建设水平与效益,将是新阶段城市建设与园林工程企业关注的重点与主题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娜.园林建设工程中新技术及工艺的应用分析[J].现代园艺,2018(10):161.

[2]李拓.浅谈园林工程中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8(04):197.

[3]金久芝.关于园林工程中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8(02):181.

第5篇:新技术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5G移动通信技术;通信工程;应用;研究

5G移动通信技术是在对传统的4G、3G与2G等通信技术特点和优势进行不断总结和改进基础上实现一种新型技术,它也是未来通信工程领域中最为核心的一项技术。现代化生产中,通过将现代生产需求与5G通信的技术功能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推动我国各行业生产逐渐向着无人化与少人化方向发展,实现现代化生产与技术研究的全面提升,也是未来人们研究和关注的重要目标领域和发展方向。其中,我国的通信工程建设与发展中,受现代化发展的信息技术等时代背景影响,在各项通信技术研究与工程建设不断提升,从而实现对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生产的通信建设需求有效满足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下文将围绕5G移动通信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15G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应用优势分析

1.15G移动通信技术

5G移动通信技术,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它是在4G与3G等技术基础上兴起与发展的一种新型技术。对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特点,有关研究显示,与4G技术相比,5G通信网络的数据传输速度能够达到4G的100倍左右。由此可见,5G移动通信技术的通信传输速度不仅存在大幅的提升,而且其通信质量也具有显著改善,在通信工程领域所受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更高。此外,根据5G移动通信技术的标准技术参数分析,可知由于其通信传输的标准频谱在中高频段表现较为集中,使其与传统的通信技术相比,虽然具有传输速度更快的特征和优势,但也会导致其覆盖成本增加,同时由于5G通信传输中采用毫米波频率的设置较宽,但存在绕射和衍射不足情况,需要通过对MIMO引入应用来促进其天线增益提升,最终实现网络覆盖的范围拓展。如下图1所示,即为5G组网的基本结构形式。

1.2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优势

对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优势,与传统的4G技术相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多天线传输优势。5G移动通信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也是当前通信领域中具有较高安全性与覆盖性、传输灵敏性特征的最新技术手段,它在通信传输中通过多天线传输方式,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信号传输效果,从而与传统通信技术相比,不仅在传输速度上大幅提升,而且能够实现对新兴资源的有效运用,技术优势更加显著。MIMO技术的引入应用。5G移动通信技术进行传输中进行支持的天线数量明显高出4G技术约十几倍,使其传输基站的信号接收与容纳量显著提升,在一定层面和MIMO技术的多输出与多输入特征基本相似,因此,在不同用户之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情况下,能够通过5G移动通信技术对MIMO的导入应用,从而对各个不同用户的信息传输需求进行有效满足,使其技术应用的作用和优势更加显著。小基站传播优势。5G移动通信技术在通信应用中,其多天线传输形式会造成传输尺寸的不断减少,同时对传统通信技术的大基站传输弊端进行有效避免,通过小基站部署与传输应用,促进其信号传输与覆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在通信网络布置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与设置,从而形成更加密集与强大的通信网络,为信号传输的质量和效率提升提供支持。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基站建站与通信应用的功耗与大基站相比更高,因此,在5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中进行小基站部署与应用的成本也相对较高。波束成形优势。波束成形技术在通信领域中应用,是通过对有限能量的有效聚集,从而在特定方向实现传输,以对其能量传输过程中的损耗进行降低和控制,同时通过形成很窄的波束,来降低其他信号的干扰影响,并促进传输距离增加。此外,5G移动通信中波束成形技术的应用实现,还能够促进频谱利用率提升,即通过计算对信号传输的最佳路径进行确定后,使其按照设定的传输路线进行传输,以避免信号受到阻碍或干扰时的远距离传输引起的衰减风险发生。

25G移动通信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结合上述对5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征和优势分析,在对5G移动通信技术在通信工程的应用进行研究中,根据实际情况,需要从通信工程建设中对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智能通信工程领域的5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物联网通信中的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2.15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1)全双工通信技术。全双工通信技术在5G移动通信技术系统中的应用实现,能够促进其通信系统的灵敏性显著提升,同时实现移动通信过程中的频谱运用水平显著提升,且其提升水平能够达到一倍甚至更高,从而对同一地区与同一频谱之间的数据传输进行支持,并降低数据传输中对无功功率的消耗,具有更为显著的通信应用优势。(2)多载波技术。与传统的4G通信技术相比,5G通信移动通信的数据传输速度更快,最大可达到1GHz的标准。而5G移动通信技术的这一特征优势,与当前我国移动通信网络中应用的多载波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应用中,对传统通信系统数据传输的频谱效率以及抗多径衰落等不足有了明显的改善。其中,多载波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能够通过对发送端数据功能和作用和应用,进行滤波器组有效调制,从而在滤波器组的作用和优势支持下,为多载波运行的更加高效与合理性提供支持。(3)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时代,数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通信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但是,对大数据的有效应用,离不开对数据的存储与计算、加工等处理,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数据平台进行支持。其中,云计算就是实现大数据应用的支持平台。5G移动通信技术在人们生产与生活领域的应用,也离不开云计算技术的支持和平台应用,与一般的数据处理和应用平台不同,云计算技术支持下的大数据处理,能够有效省略掉对数据的下载和存储等过程,是通过直接在云端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从而使数据应用更加方便。

2.25G移动通信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1)通信工程建设以及5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5G移动通信技术在我国城市未来通信工程建设中应用,具有较为突出的紧迫性特征,并且不仅能够促进城市通信网络的覆盖增加,而且在促进用户满意度提升方面也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和意义。当前,我国的城市通信工程建设与发展中,采用无线通信技术进行通信网络构建所花费的物力与人力成本较高,同时会受到网络拓扑结构的影响,对通信容量产生较大限制,不能满足其实时通信需求。而5G移动通信技术在通信工程建设中应用,能够通过端与端连接进行直接通信,在有效满足数据传输的近距离通信需求,从而对数据通信与传输的完整性、准确性等要求进行满足基础上,还能够有效避免中间节点的干扰影响,促进其通信传输的速度与效率提升,降低通信过程中的资源损耗。除上述作用和优势外,我国城市通信工程建设中对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在实现多结构、多渠道与自由配置的复合型通信网络体系建立基础上,通过网络联动,推动我国互联网行业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2)智能通信以及5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5G移动通信技术在现代通信工程建设与发展中应用,是以智能化为首要考虑和发展的目标,它能够促进智能通信建设与发展,从而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智能化与信息化建设需求进行有效满足。其中,5G移动通信技术在智能通信建设中的应用,除表现为手机等移动终端与电子设备中对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通过将5G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进行有效结合,在电子显示牌以及路灯等公共设施的智能化管理中也能够实现较好应用,并促进城市建设向着智能化与信息化方向快速发展(如下图2)。以5G移动通信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等多种现代化技术为支持,进行智能通信以及智能城市系统建设中,需要先对其具体架构进行明确,从而在网络全面化建设与应用基础上,通过信息的安全与高效传输,为智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3)物联网通信以及5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物联网通信中对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为通过5G移动通信技术支持,能够根据其网络信息的需求,在针对性解决有关问题的基础上,为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提供良好支持。尤其是在现代化建设推动下,随着网络平台的不断增多,使得物联网的接入设备数量及类型也越来越多,同时也对物联网的信息传递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移动通信和物联网平台之间的相互联系性,使得在现代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中进行通信工程领域的物联网平台建立(如下图3所示),具有更加突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因此也推动了5G移动通信技术与物联网通信的联合应用。(4)云端生活与5G移动通信技术随着信息快速传输与实时分享支持下的智能化与信息化时代到来,促进了云技术在各行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对信息存储数量的不断扩展,并促进信息传输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提升,在现代信息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其中,云技术的广泛运用,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数据流量的快速增加以及通信传输速度不断提升下,也会为云技术的更为广泛应用和安全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尤其是5G移动通信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实现,也为云技术以及云端生活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技术支持和基础条件。比如,在进行大量的数据文件传输中,通过5G移动通信与云技术支持的数据传输,不需要对数据文件的可存储空间及其内存大小进行考虑,而是在5G移动同学滚技术的支持下,即能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快速与高效传输。此外,对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实现及其在云技术开发应用中的优势表现,还可以从5G移动通信技术支持下的更加人性化与便捷化的云服务开发和应用实现,以及以5G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移动终端设备云层面持续拓展等方面进行分析。由此可见,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不仅在云端生活的开发和应用上有广泛的表现,而且对云端生活的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第6篇:新技术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钻探设备;钻探技术;矿产勘查;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TE24 文献标识码:A

一、钻探设备及钻探技术现状

矿产资源紧缺的状况已有目共睹,如何加强矿产勘查,保证矿产资源供给已迫在眉睫。经过几十年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如今表层矿床已经勘查和开发的差不多了,21世纪面临的多为深层地段的探矿,这种深层矿层钻探勘查对取心(样)、钻进速度、工程成本、安全防护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对面深层矿产的勘查,除了理论支持以外,钻探验证至关重要。在系统勘探矿床的地质情况下,探明和圈定地下矿体的边界线,了解矿产品质时,在配合地下坑探工程在深部大致了解矿床的延伸情况及矿床地质情况时,都离不开钻探。钻探工程一直是矿产勘查的重要技术方法之一,是直接从地下岩层获取实物样品的唯一途径。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存在钻探设备陈旧老化、技术方法落后、钻探效率低等诸多问题。因此,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大力推进钻探技术与装备的现代化,研究开发先进钻探技术、装备是十分迫切的。

二、钻探设备及技术创新对策

1、研发深孔全液压动力头岩心钻机及配套设备,解决我国深部矿产勘查中的关键钻探设备问题,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的深孔全液压动力头岩心钻探装备系列,缩小我国岩心钻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我国岩心钻探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目前,许多国家已经普遍将这种第三代岩心钻机运用于深层矿产勘查,深孔可达3000m,钻进效率高。而我国现在广泛运用的地质岩心钻机还是第二代,即液压立轴式岩心钻机,且少有改良,明显落后于时代。如广西地矿局在某矿区先是运用国产立轴式钻机,小时钻探进尺仅1m左右,这类钻机钻进效率低下,后来采用国外进口的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在同样条件下小时进尺则达3m多,钻进效率提高了3倍。目前,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这类机型的研制开发及应用上明显领先于我们,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地质勘查任务相当繁重,应当加快研究、开发自动化岩心钻机的步伐。

2、研发并大力推广应用最新钻探技术。从被誉为钻探技术第一次革命的金刚石绳索取心技术,到被列为第二次钻探技术革命的反循环连续取心(样)钻探技术,从“八五”期间重大成果之一的空气泡沫钻探技术的推广应用,到最近10年技术越来越成熟的受控定向钻探技术及岩心定向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从中都能看到钻探技术的一个个清晰的发展轨迹,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现实是,各种对各种钻探新技术的研究及推广运用在全国各地很不均衡。这其中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在此不细究,只求对策。笔者认为,不管是企事业内部还是外部都需要产、学、研三者“结合”且需常“结合”,各方通力合作,创新运 用已有钻探技术于生产实践当中,密切跟踪及掌握最新钻探技术及工艺,研究钻探施工过程中的难题和困境有了成果再反哺生产实践,研发和应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适应新形势下在深层找矿时对钻探技术的相应要求。

3、加快培养高素质钻探技术人员及先进钻探设备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国许多地质钻探技术人员和工人缺乏施工操作经验,不少人甚至对过去常规的钻探操作,如金刚石钻进与绳索取心技术都不会或掌握不好,也少有深孔钻探技术经验,其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如广西地矿局曾在桂北2个大型铅锌矿实施了2个750m的钻孔,当钻探超过300m地质结构变繁杂技术操作难度加大时,年轻的钻工技术过不了关,只能请退休的老机班长来。试想一下,一个连常规的钻探技术和设备都不能掌握的技术人员又怎能指望他去运用先进的钻探装备呢?新型的地质装备技术含量高、价格昂贵,必须培养具有相应文化素质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来掌握使用。

三、钻探新技术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实例

1、钻探技术应用愈来愈专业化。其专业化主要呈两种表现方式:第一,在矿种方面趋于专业化,如膨润土矿钻探、硅藻土钻探、铝土矿钻探、砂矿钻探、高岭土矿钻探、盐并钻探等。第二,在施工区域方面趋于专业化,如卵砾石层钻探、黄土地区钻探、水上钻探、污染地区钻探、河谷区钻探、冻土层钻探等。近年来我国加大投资力度向地质找矿勘查倾斜,特别加强铁矿、煤炭的勘查,许多新技术的运用也更多地在这两个领域得到实践,如在煤炭勘查方面,已有大批勘察 单位采用MRD钻探技术,它可以取芯、可以在坚硬岩石里定向运动,先垂直向下,然后水平钻进,按你的要求轨迹运行。简单地说,如果有一个事先打好的孔,它可以摸到那个孔位。这种技术还在石油和天然气勘察中得到广泛运用,由此可见,其专业化在矿产勘查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2、众所周知,在西部很多地区存在干旱缺水、地层破碎漏失的地质特性,钻探施工时如果按传统做法采用水作为循环液,那么施工过程中需要配备专门的供水车,而且要到很远地方拉水,这样一来成本非常高。仅供水的施工费用就占总施工费用的好几成,即便同期采用了节水钻探技术,因供水造成的成本高的状况仍然难改观。这类极端缺水地区钻探的难题,直到开发了空气组合新型钻探技术才算是得以解决。它属于非传统节水钻探方法的创新突破,充分利用空气无处不在的特点,以空气或仅消耗少量水的泡沫液作为循环介质,将当前先进高效的空气钻进与绳索取心钻探技术有机结合起来,钻探效率要比水钻的钻探效率高60%~100%,成本将降低到30%~50%。由此可见,新技术应用带来的可观经济效益。

第7篇:新技术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技术联盟;技术创新能力积累;联盟机制

[中图分类号] F27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12-0026-0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升级,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压力逐渐加大,具体表现为产品的生命周期、企业研发周期逐渐缩短,产品的复杂性增加,必然要求企业在技术、产品的研发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从而应对新的竞争环境。联盟的出现正是反映了企业的这一要求。联盟成为战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已经有20余年的时间。目前,关于联盟的定义非常广泛,以至于人们很难将其与其他形式的企业合作契约关系相区分。战略联盟具体包括股权式联盟和非股权式联盟两种形式,合资公司(Joint Ventures)就是最常见的一种股权式联盟。尽管企业内部的合作包括很多种形式,但不少研究显示,企业合作研究领域讨论的焦点是与技术有关的问题(Dodgson, 1993),由此便产生了关于技术联盟的大量研究。

战略联盟的形成按照其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以掌握新技术为目标;二是以获取市场为目标;三是技术、市场兼顾(Vyas et al., 1995)。技术联盟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基于技术因素考虑所形成的一种战略合作,技术联盟的核心是技术开发,技术联盟与其他形式的技术交易、技术合作的根本区别在于技术联盟强调联盟双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除此以外,企业之间随意的、低层次的技术合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联盟。技术联盟的性质决定了联盟方合作关系的复杂性,联盟基于契约关系,但合作的深度又超出了契约所能涵盖的内容。由于技术联盟合作方式灵活多样,有效的实现了技术互补、缩短创新阶段时间跨度及获得市场等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战略目标,技术联盟已经成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组织方式(罗荣桂等,2004;卢兵等,2008),[1][2]而联盟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又与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密切相关。

一、技术联盟内部的知识转移

关于联盟内部的知识转移问题是随着联盟研究趋热才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可以说,只有建立在知识转移的基础之上,联盟整体进而联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联盟内部的知识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Polanyi, 1996)。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言、文字等形式记载在物质介质上并能以某种方式传播的知识,具有确知性、客观性、有形性和可表达性等特征,易于文本化且转移成本较低。所以,显性知识的转移障碍小且转化率高。以合资公司为例,在合资公司内部,公司经常选派员工到外方母公司接受培训,或者由外方母公司派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或者派专家到合资企业提供培训,这些都将促进显性知识的转移。隐性知识是指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清晰表达的、不可能传播或难以传播的知识,存在于知识主体的潜在素质中,是知识主体长期积累的结果,具有高度个性化、非文档化、难以共享等特征。依靠联盟的组织架构,通过联盟内部公开交流与人员流动,显性知识的转移变得较为容易,而隐性知识的转移则是通过联盟内的多方位合作完成的。并且,当被转移的知识比较复杂,或者被包含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或组织框架中,这种知识转移的复杂程度将进一步决定合伙人的合作关系(史占中,隋丹,2003)。

对于某一企业而言,合作则意味着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行知识创造。从学习型组织的视角来看,技术联盟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所在即是建立了一种有利于企业学习、知识扩散的机制。目前,已有大量文献开始讨论合作的学习效果(Kogut, 1988a; Ciborra, 1991; Teece et al., 1992)。Pavitt(1988)认为通过联盟组织所建立起来的密切联系,合作将成为一种转移缄默知识和企业专业知识的有效机制。Dodgson(1991)也认为合作有助于企业应对新的技术变革,促进企业进入新的技术领域。由此可见,跨越组织边界的知识转移是技术联盟的核心环节。也正是因为联盟内部的知识转移,才决定了技术联盟的创造性属性。

技术创新是技术联盟的战略价值所在,与技术吸收、技术改进不同,技术创新主要依赖于“研究开发中学”,而技术吸收、技术改进则依靠“干中学”、“用中学”(陈劲,1994)。因此,技术联盟最核心的内容即是开展合作研发,合作研发是隐性知识转移的最高效的方式,原因就在于合作研发建立起了适合知识转移的情境渠道,更容易形成交流的共同语言。但是,技术联盟内部开展合作研发又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首先,合作研发要求联盟方掌握一项擅长的技术,即要有足够的合作筹码。如果不具备足够的谈判筹码,难免会出现联盟“一边倒”的情况。其次是联盟方之间必须要有足够的信任度,这种信任可能是建立在一套恰当的收益分配与风险控制机制之上,也可能是基于伙伴企业以往的合作经历,一般有着良好合作经历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对手的信任,从而来保证联盟内部知识转移的顺利进行。在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未能在与外方建立的合资企业中进行高水平的合作研发。大量研发只是针对本土市场所做出的适应性调整,知识、技术含量有限,从而制约了中方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二、技术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决定因素

现有文献关于合作中学习、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有大量讨论。Hamel(1991)[3]对影响股权联盟――合资企业学习的因素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当合资者具有不同的学习特性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率,他认为影响合资者学习效率,进而间接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包括:合资意图(Intent)、合资者的接受能力(Receptivity)以及合资双方之间的透明性(Transparency)。所谓透明性指合资双方共享知识的意愿和开放程度,主要由合资双方的信任度决定。

Hamel(1991)进一步强调了合资者的学习动力和吸收能力是影响学习效率进而影响知识转移程度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通常,学习意图越强烈,越能有效地获取对方的知识。事实上,联盟成员的学习能力与其吸收能力密切相关。在技术联盟中,联盟方的吸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获取知识的程度。Cohen & Levinthal(1990)[4]将吸收能力明确定义为“对新信息价值的认知、消化,并最终将其应用于商业活动”。而吸收能力又取决于企业之前知识、能力的积累,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通常,企业的研发投资越大,企业的吸收能力就越强,吸收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投资研发的副产品。另一方面,Abemathy(1978)and Rosenberg(1982)的研究则说明企业参与生产经营活动更有利于其掌握与某一市场密切相关的新信息,因此,吸收能力也可以看作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副产品。Zahra & George(2002)进一步将吸收能力划分为潜在的吸收能力和现实的吸收能力,前者包括获取和消化知识,后者包括转化和开发知识。总之,对于吸收能力,现有文献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大量讨论。企业吸收能力越强,越能较好地理解、应用联盟中的知识。

尽管吸收能力在知识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就技术联盟而言,吸收能力仅仅是决定知识转移的客观因素。主观层面上,知识转移的结果受联盟目标的兼容性、知识移出方转移知识的动机强弱的影响,即与Hamel所强调的合资意图密切相关。

考虑联盟中的交易要素,技术联盟具体又可以分为三类:纯知识对称性联盟、纯知识非对称性联盟以及知识为主、资源为辅的联盟。后两种联盟本文将其统称为非对称技术联盟。在联盟中,掌握核心技术知识的一方称为强势企业,拥有资源或非核心知识的一方称为弱势企业。弱势企业的目标是通过联盟积累知识,提升技术水平。强势企业的目标多是降低市场进入壁垒或研发成本。可见,非对称技术联盟的重要特征即联盟方要素与目标的不对称。如果联盟双方提供同类产品或服务,在同一市场上进行直接竞争,就称此类联盟为竞争性联盟。

按照对称性和竞争性这两个纬度,技术联盟企业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见图1。当联盟属于对称性联盟,并且联盟企业又不存在直接地激烈竞争时,合作是联盟的主导关系。此时,联盟的主要意图在于技术上的优势互补,企业具有同等的讨价还价能力。当联盟企业在同一市场上进行竞争时,企业进行有保留合作,竞争是联盟的主导关系;当联盟属于非对称联盟,并且企业又可能在同一市场上进行直接竞争时,那么,联盟在生产合作的表象之下,强势企业会对弱势企业隐瞒核心知识,限制知识向弱势企业的转移,形成对弱势企业的技术遏制,此时联盟实质上是一种遏制关系。对于此类联盟,交易多发生在技术与市场资源之间,由于市场资源的可控性很低,即市场资源是一次性让渡的,联盟的控制权往往掌握在拥有技术的一方,尤其是在获得市场资源以后,企业转移技术知识的动机会大大降低。并且,隐性知识的转移过程是难以觉察的,在知识转移动机降低的情况下,强势企业可以轻易地采取消极的转移行为,使知识转移活动不能产生实质性作用并且不会受到违约的惩罚。对于非对称、非竞争性联盟,弱势企业往往为强势企业提供生产配套,依附强势企业而存在,本文不作进一步讨论。

实际中,很多跨国企业之间的强强合作基本都属于对称性联盟,联盟内部的知识进行双向转移,如General Motors(GM)和Toyota之间的联盟,不同时期合作关系与竞争关系交叉存在。而跨国公司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建立的合资公司多属于非对称技术联盟,知识转移以单向为主,要么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知识转移,要么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程度十分有限。

总而言之,就联盟内知识转移而言,包含知识移出方转移知识动机的联盟意图以及知识接收方的吸收能力决定着联盟内部知识转移的成效,进而决定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积累(见图1)。

三、联盟技术创新能力的积累

知识转移过程是联盟技术创新能力积累过程的关键环节,联盟内部知识转移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联盟创新能力积累的程度。作为技术知识集合的企业,技术能力不仅包含技术文件、技术蓝图等明晰知识,更多地体现为关于如何应用技术和开发技术的隐性知识(Kim, 1999),因此隐性知识的转移又在知识转移中占据主导地位。联盟企业的学习行为可以有效地推进知识转移,事实上,知识转移过程与联盟成员间的相互学习密切结合在一起,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根据联盟的建立目标,关于联盟技术创新能力的积累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讨论:

(1)联盟整体层面技术创新能力的积累

联盟整体的技术创新严格依赖于联盟方之间的信任程度及由其决定的知识转移程度。联盟技术创新强调知识转移基础之上的新知识创造。联盟内知识转移的越充分,越容易进行技术的有效集成及创新。当联盟方旨在集成双方技术、从而开发能在与第三方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的新技术时,联盟内部知识转移的程度将会大大增强,联盟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往往会有突破性飞跃。有着一致技术开发目标的技术联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联盟形态。

作为一个组织,创新能力的积累除了依靠内部学习之外,外部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外部学习指“组织边界跨越者”将外部新知识带到组织内部并为内部消化、吸收的学习过程。外部学习的重要性对于联盟而言体现在其联盟成员的构成上。当某一方对于联盟的技术创新至关重要时,其往往会被联盟所吸纳,成为联盟的一员。

(2)联盟成员的技术创新能力积累

有时,技术联盟是源于联盟成员对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积累的关注,即希望通过参与技术开发积累知识,从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非对称技术联盟中的弱势一方尤其关注自身在联盟过程中技术创新能力的积累,其主要采取的是获取性学习,以消化、吸收联盟中已有的知识为主。尽管联盟为知识转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在现实中,由于联盟方实力与目标的非对称,联盟中知识转移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前文提及的技术遏制就是一个突出问题。当联盟企业的技术能力悬殊很大,弱势企业不能对强势企业的造成威胁时,强势企业的知识转移水平会较高。随着弱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强势企业转移知识的水平就会下降,从而强势企业转移知识的水平会与弱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呈倒“U”型关系。

对于对称性技术联盟,在成员企业具有同等的吸收能力的前提下,联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通常随着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而提升的。另外,当对称性技术联盟成员的学习、吸收能力不同时,联盟成员的讨价还价能力就会在联盟的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吸收能力强的企业就会逐渐在联盟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我国企业的技术联盟实践来看,因为知识转移程度有限,我国企业没能通过联盟积累必需的创新知识,从而使得我国企业在联盟的过程中技术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并进一步导致了长期的技术依赖。这些年来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汽车行业中,联盟技术主动权掌握在外方企业手中,由于中国企业技术能力较低,中国企业在联盟中处于被动地位,外方企业则在一个很长的时间段内一点一滴地将次新技术转移到中国,从而使中国产业发展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实现了对中国企业的技术遏制。事实上,要想通过联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必须通过有效的机制保证联盟内部知识转移。

四、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技术联盟启示

目前,我国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联盟大都属于存在遏制关系的非对称技术联盟,充其量这些联盟只能属于技术合作的范畴,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联盟。我国以中外合资企业为代表的技术联盟间的学习更能多的是停留在生产能力学习阶段,其中以提高生产率、改善产品质量和解决生产问题最为重要。常见的情形譬如,中方从外方引入生产线来生产新产品,外方派出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中方从生产线的操作中积累一定的知识,从而生产能力得以提高。其中开发性学习非常不充分,开发能力的积累是相当有限的(谢伟,2001)。[5]技术联盟间共同的技术攻关频率偏低,开发性目标以产品的本土化调整(包括零部件调整和整体产品的调整)为主,较少开发新的零部件或新产品(何玄文,张学鹏,2006)。[6]结果是,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合作众多,但获得的却总是次优技术,并且在与他人的长期合作的过程中,自主的技术创新能力却逐渐弱化。

在技术联盟内部,尽管知识的转移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动发生,但知识转移仍然是一个可以管理并加以完善的组织过程(Inkpen, 2008)。[7]因此,从组织层面加强对知识转移的管理,建立良好的知识转移渠道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对称性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的讨论多处于组织管理层面。而对于非对称技术联盟,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有限的根源在于强势企业缺乏持续转移知识的激励,知识转移问题不仅仅存在于组织管理层面。以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在非对称、竞争性技术联盟中,联盟治理机制的设计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看联盟设计是否有助于促使外方企业持续得将更为先进的技术转移到国内,二是看联盟设计是否有助于促使双方合作进行新技术研发。联盟的最终目标在于:一提高现有技术水平,二通过“研发中学”积累研发经验,提高国内企业技术研发水平以及学习、吸收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在满足短期发展的技术要求的同时获得长期的技术创新能力。毕竟,掌握一项技术并不意味着拥有技术创新能力。在现实当中,一方面联盟方基于对可能形成的潜在竞争局面的担忧,会使得知识移出方尽力去阻止信息的共享和知识的交流,从而来维护其自身利益,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隐性知识转移不可控或者要分多次进行,而市场机会的让渡却是一次性的,这种客观情况强化了知识移出方遏制知识转移的机会主义倾向,即一旦凭借联盟方式获得市场准入的资格,从此也便失去了知识转移的主观意图。某种程度上,引入第三方竞争,为强势企业创造潜在的竞争对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非对称联盟中的技术遏制问题。换个角度看,市场在解决中外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的问题上存在失灵,由此政府必须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增强我国企业联盟的谈判筹码以及改善产业的竞争状况上。同时,在联盟组建之初,强调联盟方的共同利益也是尤为重要,以此来缓解联盟中的对立与冲突。本文在此只对以知识转移为基础的联盟机制的完善进行一个初步探讨,更为系统地工作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走了一条“市场换技术”的道路。但实践已经证明,核心的技术是永远也换不来的。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在组建中外技术联盟时,一方面应通过事前有组织的准备加强相关知识的积累,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就是政府通过产业组织政策的调整,提高行业的竞争程度,以激励跨国公司提高技术引入的速度。

[参考文献]

[1]罗荣桂,李文军.基于技术合作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3):40-46.

[2]卢兵,岳亮,廖貅武.企业通过联盟进行隐性知识转移的三阶段模型[J]. 管理工程学报,2008,(1):16-23.

[3]Hamel 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 1991, 12: 83-103.

[4]Wesley M. Cohen, Daniel A. Levinthal, Absorptive Capacity: A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 AdministrativeScience Quarterly, 1990,(35): 128-152.

[5]谢伟.发展中国家技术学习过程的四个模式[J].科学管理研究,2001,(12):19-23.

[6]何玄文,张学鹏.中外合资企业技术学习的探索性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6):37-40.

[7]Andrew C. Inkpen. Managing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ernationalAlliances[J]. 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8,50(2):77-90.

Knowledge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in Technology Alliance

Zhang Rongjia (Economic Departmen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第8篇:新技术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教育;道德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出现,开创了以计算机高新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信息网络时代。网络信息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了一系列诸如计算机黑客、计算机智能犯罪、个人隐私、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的过分依赖等等暂时无法解决的,同时至关重要的社会问题。然而,现存的伦理、道德无法解决这些新问题。虽然,到目前为止有一些国家制订了几个关于计算机、网络使用的法律。但是网络信息技术具有相当的时变性,法律体系很难跟上它的变化。因此,加强网络信息技术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

一、网络信息技术的独特性要求加强网络信息技术伦理教育

首先,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赋予个人以过去不可想象的巨大力量。专业技术人员或“上网”应用人员个人行为的善恶是非,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道德自律”。自从国际互联网络诞生以来,个人影响、操纵、控制一个地区、国家乃至全球信息网络系统的能量大大增强了。例如,1999年4月,台湾地区一青年计算机爱好者,“无意中”把自制的CIH病毒输入国际互联网络,造成全球3000多万台电脑失灵。至今,CIH病毒每月26日还会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中发作一次,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其次,所有的计算机内部操作都是不可见的。这种内部操作的不可见性为不可见的程序设计价值、不可见的复杂计算和不可见的滥用提供了机会。1、不可见的程序设计价值。由于对功能理解上的差异,程序员编写的程序代码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产生用户期望的执行结果。2、不可见的复杂计算。这要求软件工程师负担特殊责任,彻底测试程序功能,确认程序行为。然而,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即使测试一个只接收三个16位整数的简单输入程序,如果进行穷举测试,大约需要3*1014个测试用例,即使每秒测试1亿个测试用例也需要很多时间。因此实际上,对于大型程序,软件工程师只测试少数边界值。这就要求软件工程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不断改进测试方法,尽可能地充分测试整个软件系统。

二、 社会需要网络信息技术伦理

现代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是一种强大的工具或力量,对它的善的使用还是恶的使用完全取决于人的伦理道德价值指向。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 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正是当前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的特性,以及它独特的离散性。因此应用伦理教育不能代替网络信息技术伦理教育。

CC1991报告将“社会、道德和职业问题”列入到计算学科的主领域之中,并强调它对计算机学科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该报告要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但要了解专业,还要了解社会。CC2001在充分肯定了CC1991的关于“社会、道德和职业问题”的论述,并将其改为“社会和职业的问题”,继续强调它对计算学科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多的公司注意到伦理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它们接收的毕业生接受过专业伦理教育。因此,学校因与时俱进,顺应社会需求增开网络信息技术伦理课。

三、有关网络信息技术伦理课程建设的思索

最近几年,计算机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因为如此,讲授网络信息技术伦理的目的是让他们理解该领域内独特的文化、伦理需求、社会责任、法律以及职业道德问题。让这些未来的网络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知道这个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该过程中各自发挥的作用,理解在该学科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哲学问题、技术问题和美学价值观,认识到他们开发出来的产品将直接影响很多人的生活质量,知道他们的行为将影响社会和个人,感觉到作为一个软件工程师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知道区分符合伦理的行为与违背伦理的行为,从而将来遇到伦理抉择时,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

伦理属于哲学范畴,也许有人认为应由满腹经伦的哲学家讲授此课。但笔者认为应由网络信息技术专家承担此课的讲授,理由如下:1、网络信息技术伦理的内容并不产生于深奥的哲学原理。历年来的哲学学习使网络信息技术专家具备一定的哲学修养,能够很好的理解这些理论。2、帮助学生理解在方案选择时,不仅要考虑技术可行性还要考虑职业价值,考虑在技术决策中道德方面的折衷,并能预见可能引起的伦理后果,这需要老师有丰富的网络信息技术专业知识。

四、结论

在近几年,我国网络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巨大发展。各种院校为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系统的网络信息技术课程,并且这些课程都紧跟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但是,这些课程大多只是从适应行业技术要求、利于学生毕业后找工作出发,没有考虑对这些未来的软件开发者进行职业道德与专业责任心的教育。然而,在计算机日益成为各个领域及各项社会事务中的中心角色的今天,那些直接或间接从事网络信息技术设计与开发的人员,有着既可从善也可从恶的极大机会,因此,网络信息技术从业人员的价值观与工作观等社会和职业问题,极大地影响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并引起业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我国这种只加强学生计算机技术教育,而不同时加强网络信息技术伦理教育是不科学的。加强未来网络信息技术开发者、系统管理者的伦理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给社会、他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使学生在伦理抉择时能自觉地保持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平衡,是我们网络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一项有重要意义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第9篇:新技术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新技术;新型工业化;突破性发展

基金项目:2012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以高新技术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宿迁突破性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630108)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以高新技术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欠发达地区突破性发展研究――以宿迁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6月15日

引言

欠发达地区作为增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涉及工业化的各项指标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都具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不仅制约其工业经济的发展,影响新型工业化进程,而且直接制约地区发展。宿迁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2013年全市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和机械电子等四大支柱产业拥有规模上企业1,475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是1,699.5亿元、315.12亿元和226.72亿元,占规上工业的60.2%、71.7%和74.1%。但目前主要经济指标值仍远低于省内其他地市,经济的落后导致其在生产过程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和不合理的经济环境,迫使其在通过传统经济模式运作先获得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再进行环境的治理和经济地位的提升,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而这种模式使得宿迁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落在苏南发达地区的后面,无法摆脱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环境,注定宿迁的落后地位很难改变,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在十报告中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现在宿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正为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通过运用现代高新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在改造提升现有产业的同时打造宿迁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善经济增长方式,打破恶性循环,以科学技术促进工业化,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地区经济突破性发展,为建设苏北经济发展高地做出贡献。

一、宿迁市高新技术发展现状

近年来,宿迁市的高新技术有了较快发展,自2007年至2013年底,宿迁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03.69%。2013年底全市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89家,较上年增加41家。据统计,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200亿元,达到227.47亿元,同比增长24.41%;总收入220.66亿元,同比增长31.64%;出口创汇5.05亿美元,同比增长74.14%,实现净利润超10亿元。在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宿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随之提高,全市GDP达1,706.28亿元,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12元,比上年增长11.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3%,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但是,作为发达地区的苏州,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13,18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43.4%;2013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3万亿元,几乎与苏北五市的总值相差无几;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096元,几乎是宿迁地区人均收入的3倍。因此,相较而言,宿迁市的技术创新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地区水平,分析其中原因具体有:

(一)研究与发展投入有限,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宿迁技术创新意识尽管有所增强,然而技术研发投入水平仍然较低,自主研发能力依然薄弱。数据显示,在研发投入上,2013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为2.09%,江苏省R&D经费投入强度达2.3%,而宿迁市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2%。可以看出,宿迁支持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上比例偏低。同时,宿迁还缺失有效的技术融资机制和投资机制,无法提供足够的研发投入资金。R&D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活动,也导致很多企业没有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状态。

(二)技术创新人才缺乏,难以形成技术优势。高级研发人员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则表现为技术人才长期不足。宿迁现有政策没有形成对企业引进和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的有效激励,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对外部人才缺乏吸引力,不能招募到紧缺人才;另一方面对已有的人员又不够重视,不能留住人才,不能为其提供相应的进修培训机会和职业规划,不重视员工的发展,当现有人员有了更好的工作和学习机会时,都会选择离开。因此,欠发达地区难以形成自身技术优势,严重影响到企业的产业、产品升级。

(三)技术研发相对落后,创新产出水平较低。欠发达地区大多通过技术引进来更新技术并利用劳动力等资源优势进行生产和加工,但过分依赖外来技术,只能导致其蜗居于产业链的低端,陷入以消耗资源与环境来换取微薄利润的不利局面。同时,由于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偏少,还因高新技术研发存在的风险,影响着宿迁企业和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创新产出水平较低。

(四)产学研合作松散,缺乏战略性和持续性。宿迁市在进行产学研合作时,存在着合作主体不明确和合作形式较为松散等不足,大多停留在短期和较浅层次的技术研发合作层面,难以适应技术综合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由于产学研合作缺乏有效监督和协调机制,增加了资源技术的溢出性,降低了合作资源的稀缺性,提高了资源贬值的可能性。

(五)学习能力不强,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基于企业全面学习的能力。宿迁可以引进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但很难成为这些技术的掌控者。当技术升级后,基本上没其他方式可用,只能继续引进。在这种学习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过度依赖于外部提供,企业往往难以掌握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核心技术,也就无法培养技术再次创新的能力,达不到技术转移的预期效果,无法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提高宿迁高新技术水平的对策

宿迁在技术创新上存在的不足问题,必须要通过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支持,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相关资源系统整合与优势互补,才能最终形成技术创新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加大资金投入与人才支持力度,提高创新产出水平

1、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投入。首先,可以通过减税、退税、简化办事程序等方式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使其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其次,通过科研项目立项、成果奖励、应用高新技术退税的方式下拨经费给予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尤其对项目研发周期长、回收期长、投资较大、影响较大和原始创新技术需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再者,通过完善风险投资和试点科技保险等机制,吸引银行信贷、风投以及个人投资,鼓励研发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市场化。

2、加大对高新技术人才引进和支持力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通过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发展空间等相关优惠政策加大对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另一方面要下大力度培养企业自有科研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进修培养机会和职业生涯规划,进修结束合格者给予适当奖励,并提供更高一层的工作机会,鼓励其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吸引和培养人才,改变宿迁地区高新技术人才缺乏的现状。

(二)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推进地区制度创新。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人才、基础研发能力和科研设备等优势,鼓励其参与核心技术的研发;根据企业和地区发展战略,进行高新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和技术成果的商业化研究;构建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形成基于产学研长期合作的企业技术创新结构,发挥合作创新的协同效应,实现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推进在人事制度、企业运行机制、组织结构等方面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促进以市场为导向调节研发方向和内部管理,以技术为基础的运行机制形成,改善资源配置机制,协商形成商业化合作体,使科技与经济直接结合。

(三)加快建设企业研发机构,提高企业学习能力。事实证明,技术能力来源于内部的学习、消化、吸收和实践。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只有具有持续改进技术的能力,即创新能力,引进技术才有意义。所以,应建立学习制度以保障提高组织学习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在明确学习主题、目的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激励考核机制等前提下,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内外资源,有效整合团队智慧,提高企业总体学习能力、技术转化力和创造力,快速适应技术环境,获得持续发展。

(四)加快完善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高新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产品附加值,虽然目前带动的经济总量规模还不是很大,但其远高于其他部门。通过建立技术成果展示平台,降低技术交易成本,进一步提高投资收益率,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应用推广,刺激市场释放潜在需求,实现技术转移,形成技术创新价值增值与共享,从而不断提高技术长期创新能力。

三、以高新技术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宿迁突破性发展

首先,通过开发、应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源消耗、低产出的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次,高新技术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大,产业波及效应强,具有快速扩张能力和发展潜力,能够快速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再者,通过高新技术改善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技术,对原有产业进行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后,通过高新技术支撑的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从根本上转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方式,改良了经济社会效率和效益,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综上所述,只有依靠高新技术的作用,展示人才竞争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带动创新和产业升级,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推动新型工业化,平衡好速度、效益与生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也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带来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质的演进和改善,使欠发达地区得到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经济质态的升级和优化,实现地区突破性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宿迁统计局.2013年宿迁市经济发展回眸[EB/OL].宿迁统计局网站,2014.1.3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