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研修的建议范文

校本研修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研修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研修的建议

第1篇:校本研修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农村校本研修思考

随着“轻负高质”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如何做到减轻学生负担而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摆在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怎样才能做到“轻负高质”呢,关键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教师专业发展关键靠校本研修。所以说校本研修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但是根据笔者在农村学校工作多年的经历,农村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的状况并不理想,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根据平时的观察和调查,就农村学校的校本研修的现状和对策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农村学校校本研修的现状

1、农村学校教师的校本研修主动意识不高,产生厌倦情绪。目前,农村学校的教师对校本研修意识比较薄弱,缺少主动对教学研究的意识,很多教师习惯于“你说我做”的被动情况,缺乏主动性。有些老师对于学校要求的校本研修工作,缺乏认同感,往往有一种消极心理甚至是抵触情绪,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这上面,甚至把校本研修当成是额外的包袱,认为校本研修只是形式,起不到提升的作用,只是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产生了厌倦的情绪。

2、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小,校本研修时间难以保证。农村学校办学规模普遍较小,教师编制紧张,教师负担普遍很重。农村完小都只有六个班级,十一个教师,而且多数学校教师专业不平衡,教师需要兼任多门学科,导致教师自己所学专业得不到发展,同时还要去学习非本专业的学科教学。如其中一位美术专业教师除担任全校的12节美术课外,还要担任一个班级的语文课。同时教师还要去应付各种考核、评比、检查等等,客观上让校本研修的时间得不到保证。

3、农村学校校本研修流于形式。农村学校教师的校本研修活动有为着学分而去参加的现象,同时活动形式单一,活动过程流于形式,没有统一的主题,没有真正讨论研究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的活动无非就是上两节经过多次演练的公开课,然后任课教师谈设计意图,接着教师点评(大部分教师没有发言可能也不敢发言),最后专家总结引领。这样的课堂不真实,反映的问题不客观,教师的参与面很窄,同时教师也没有带着问题去参加活动,这样的活动不能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农村学校校本研修与教学脱节。校本研修存在与校本研修脱节现象,具体表现如下:(1)校本研修课堂是经过千锤百炼后的演示,不能很好地反映平时课堂的真实情况,与现实是脱节的;(2)教师的问题意识缺乏,课题意识淡薄,教学过程是一套,校本研修是另一套,不善于捕捉研究的课题;(3)教师缺少对具体问题的深入、持久研究的意识,往往是参加活动时有所触动,活动结束后是一动不动,没有很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对问题的研究缺乏耐心和恒心。

二、农村学校校本研修的对策

1、提高教师参与研修活动的自主意识,培养教师研究的乐趣。校本研修的实质是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利用研究的成果,创造性地提出和制定可操作的方案、计划、对策和建议等。校本研修的关键是要培养教师的研究乐趣,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让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学校要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丰富活动内容,做到过程到位是实施农村学校校本研修计划的前提保障。学校要克服形式主义现象,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在引导教师确立正确目标并实施鼓励措施的同时,还应深入了解并尽力满足教师的各种正当需求,因为满足需要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校本培训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不同需求,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困惑,让培训满足教师对自我发展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并通过适当激励措施从而有效地调动广大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培训活动的主人。

2、创新校本研修的模式,提高研修质量。由于农村学校的规模和条件的限制,一个年级也就一个班级,无法开展集体备课和同课异构等形式的研修活动,所以我们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将我们街道规模较小的几所学校组成一个研修共同体,将不同学校的相同学科的老师分成一组,分别由一所学校负责一个学科的研修活动,每次活动要求事先确定主题,并结合学校现有的课题制定实施方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组织研修共同体的活动,这样就解决小学校无法开展活动的尴尬,通过这一措施,各个学校集体备课和同课异构活动也就开展的有声有色,教师参与的兴趣也较高,效果良好。同时我们要求各研修共同体可以适当减少活动的次数,但要保证活动的质量。这样较好地解决了学校教师的工学矛盾,同时又能通过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对话、研讨、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拓宽专业引领的渠道。一个学期通过一两次参加区域内规模较大学校研修活动,学习他们一些成熟经验,听听区域内骨干教师的上课和评课,让这些土生土长的“实践专家”现身说法,为教师树立身边的榜样,因为这些教师的经历对普通教师来说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运用于教学实践。其次,学校要积极主动争取专业教研人员的支持,努力与他们取得合作,积极争取利用学校外部条件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第2篇:校本研修的建议范文

一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区校本研修工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高教研水平、教学技能、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打造榆阳教育强区,根据省、市《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于全区普(职)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和教育直属机构。

第三条 确立校本研修与“联片研修”相结合的研修模式。

(一)校本研修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修活动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修程序取得研修成果,并将研修成果直接应用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研修活动。

(二)“联片研修”是以“校本”为基本理念,以促进学校管理人员、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目的,以有效实施新课程为工作目标,以校际合作、区域联动、优势互补为行动策略,在校本研修基础上,延伸拓展到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开发和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领域,为校本活动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它是让众多学校在这个平台上共同研究解决校本中存在的共性或较深层次问题的“大校本”研修工作机制。

第四条 校本研修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全面负责学校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联片研修实行工作组长主持下的片区校长联席会议制,由组长学校校长按照职责主持联片研修工作。

二 教研网络与层级职责

第五条 健全研修网络,搭建工作平台。

(一)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校本教研(科)室和学科教研组。以校本理念为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抓好校本研修制度建设,建立以课例、案例为载体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新型教学研训制度;注重方法创新,组织开展校本研训、合作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教学观摩、同课异构、教学咨询、教学管理、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收集和开发校本研修的各种文本、电子资源,健全校本研修档案,构建校本研修工作发展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估考核机制。

(二)成立联片研修工作组,建立联片研修工作机制。

依据学校区域分布、规模大小、学段特点等原则,将全区中小学划成片区,组建联片研修工作组,联片研修工作组下设学科研修指导组作为业务指导机构;同时健全学校教研(科)室和学科教研组及备课组,成为学校校本研修的执行机构。

榆阳区校本研修联片研修组划

组 别

片属学校

组长学校

教研员

负责人

备注

城区组

高中组

一中、二中、苏中、华栋、高专附中、九中

一中

贺艳萍

赵媛媛

吴志清

初中组

一中分校、二中、苏中、四中、五中、七中、十二中、华栋、高专附中、九中

一中分校

高岳成

陈文文

常艳珍

小学组

一小、二小、三小、五小、六小、七小、八小、九小、十小、星小、逸夫小学、原榆阳镇小学、特教、民办小学

一小

常秋梅

段 静

谢海雄

幼儿组

一幼、二幼、民办幼儿园

一幼

孙 娥

常艳芳

杜治礼

农村组

南片1组

镇川、上盐湾、鱼河、鱼河峁、清泉

鱼河峁

赵媛媛

张曼亭

谢海雄

南片2组

古塔、余兴庄、青云、刘千河、刘官寨

古塔

杜邦友

常秋梅

贾美丽

赵英炳

东片组

麻黄梁、安崖、大河塔、牛家梁、金鸡滩

麻黄梁

高岳成

张 艳

罗 慧

北片组

孟家湾、小壕兔、岔河则、马合

岔河则

段 静

陈文文

孙 娥

吴志清

西片组

补浪河、红石桥、巴拉素、小纪汗、芹河

小纪汗

贺艳萍常艳芳

杜治礼

联片研修工作组接受区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接受区校本研修专业指导组的业务指导,同时组织指导联片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实行区、片、校三级拉动,行政、业务两线并举,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互补共生,形成“三级二线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第六条 明确层级职责,提高工作绩效。

(一)以区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榆阳区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是全区教科研工作的领导决策机构,负责全区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规划与制度建设,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组织开展重大教科研活动和专题攻关,总结推广教科研成果,表彰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二)区教研室、区进校、区电教馆是全区校本研修、联片研修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全区校本研修、联片研修工作方案,确定研究课题,健全研修网络,完善校本研修、联片研修工作管理办法,策划安排校本研修、联片研修活动,为校本与片区研修活动提供咨询、指导等专业支持。真正把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到学校,贴近校本、贴近课堂、贴近教师、贴近学生,与一线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

(三)校本研修工作专业指导组是校本研修与联片研修工作最直接的指导者和引领者,负责督促检查所联片学校校本研修、联片研修组织机构和研修制度建设,按相关规定要求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和检查评比制度,形成联片研修运行模式和工作流程。积极协调和指导校际、乡镇际联片研修活动,负责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校本研修工作,促进乡与乡、校与校、组与组以及教师之间合作交流、有效互动、共同提高。

(四)中小学联片研修工作组由片区组长、成员学校校长和联片教研员组成,是片区研修的指挥中枢,负责联片研修活动的计划安排、组织实施和检查评估,对片区所辖学校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开发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调研指导和建议督查职能。片区校长联席会议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科联片研修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

(五)学校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直接领导和指导学校校本研修工作,使校本研修做到有组织机构、有制度措施、有实施规划、有评价考核、有经费保障、有激励机制。

(六)教研(科)室和教导处具体负责校本研修日常管理。依照学校校本研修制度和方案制定学期校本研修计划与进程表,提交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审议;承担对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的考核,评选教师的教研成果,指导校内各层次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在校本研修计划实施中加强过程管理,形成教研常规:对各学科教研组的课题、计划、活动、总结、成果等进行检查、记载、评价;学期末对全校校本研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提出奖励与改进意见。

(七)学科教研组根据学科教研工作计划制定教研组学期研修计划,组织和督促学科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教法,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观摩、说课议课、集体备课、教研反思、专题研究、教改实验、撰写论文等校本教研活动,每项活动做到“四定三有”:即定主题、定内容、定时问、定人员(主持人、主讲人、中心发言人等),有记录、有小结、有考评,使预定目标落到实处。

(八)兼职教研员协助区校本研修专业指导组和学科教研员开展咨询、指导活动。带头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积极承担专题研究,主动承担校本培训任务。

三 研修内容与工作方式

第七条 实施“一功五化”,夯实校本研修。

为促进教师理念更新和专业发展,特提出“一功五化”校本研修内容及方式。

(一)锤炼教学底功:三个类型(通用基本功、学科基本功、研究型教师基本功)拾阶而上;三种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后备骨干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次第展开;三种方式(发现新苗、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整体推进。

研修方式采用“自我研修式”扬长补短、“师徒结对式”同伴互动、“竞技比武式”增强动力等。

(二)转化教学理念:教师确立四个意识(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强化“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三落实”,落实教学目标(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问题要点化、要点练习化、练习应用化);落实“教”为“学”服务(以学生经验为起点、为扩大学生经验而展开、为学生获得新经验和理性认识而结束);落实课后评价与反思(反思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策略,反思教学效果,)。

研修方式采用“专题讲座式”提高认识、“以学论教式”转变行为、“评价反思式”长善救失等。

(三)内化课标教材:明确课标要求(课程功能地位及基本理念对课程实施的诸项建议课标设计思路及总分目标);通晓教材体系(教材编写体例及内容体系教材宗旨任务及知识板块单元章节地位及前后联系课时教材内容及设计意图);掌握教材教法(新课程倡导的新教法学习引进的好教法继承传统中的好教法提炼自己的创新教法);组织教师进行课标、教材、教法考试。

研修方式采用“观摩研讨式”对比分析、“分类磨课式”提炼升华、“测查问卷式”考评把脉等。

(四)优化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抓三要素(备课、上课、反思);学生活动抓三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对学困生开展“教学会诊”;引导教师以“高质量、轻负担”为目标,构建新的教学机制,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优质高效。

研修方式采用“案例剖析式”指导实践、“同课异构式”鼓励创新、“调研诊断式”反馈提高等。

强化教学管理:一是管方向,更新理念,落实机制(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管理工作基本方向,重点在“三破”、“三建”:破除应试教育的“唯考分是问”,破除妨碍课程改革的陈规旧矩,破除压抑教学民主的权力滥用: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制度)。二是管过程,夯实常规,动态调控(狠抓落实,既有规范要求,又留创新余地,力求“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着力点在“两个控制”:一是教师的教学流程,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三是管教师,鼓励拔尖,整体提高(着眼点在“两业”,一是敬业精神,二是专业水平)。四是管学生,勤学巧学,导“星”入“轨”(注重学习品质培养和学习方法指导,把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预习、听课、复习、练习、小结”这五个最基木环节分别细化出操作要点,反复要求,强化训练,使之习以为常,在每一个学习时段构成一个相对完整有效的学习周期)。

研修方式可采用“流程控制式”检查常规、“评教评学式”教学相长、“激励策进式”评优树模等。

深化校本教研:树立一种理念(校本教研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增强两种意识(发展意识、研究意识);把握三个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掌握四个步骤(问题、设计、行动、总结);运用五种方式(教学反思、教育叙事、课堂观察、教学案例、课题研究)。校本教研不等同于课题研究,既要积极承担上级下达的课题任务,更应大力倡导紧贴教学实际的小课题、微型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去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去实施这个办法,去反思这个办法的成效,依此形成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常态。

研修方式采用“课题驱动式”群体参与、“问题转化式”沙龙交流、“成果展示式”比学赶帮等。

第八条 加强校际合作,开展联片研修。

(一)当前我区联片研修工作的主要任务:

1.研究教师全员培训,解决观念转变、教学有效、教研有为等新课改带来的三大基本问题。

2.研究新课程的教与学,破解实施新课程的关键-转变教与学的行为。

3.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破解实施新课程的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课程的开设。

4.研究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管理,解决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问题。

5.研究校园文化建设,解决和谐发展的校本文化构建问题。

(二)校际合作、联片研修的工作方式

1.区级层面加强示范式引领带动。确定“校本研修实验基地校”,构成全区校本研修工作的骨干体系,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联动辐射作用。

2.片区层面加强主题式联片研修。针对各片、校研修工作发展的局限性和不平衡性,以片区内强势学科为龙头,带动弱校或弱科共同提高。

3.学校层面加强点面式联动。以学科教研组为阵地,接受片区学科研修指导组的指导,强化学科研修,重点扶持弱科,实行点面结合式联动。联动方式采用“师徒结对”、“课题合作”、“自主联合”等。

4.学科层面加强跨校式研修。在农村中小学以联片方式开展跨校式研修,将专职教师数量少、难以建立专门教研组的相关学校教师组成一个研究群体,能者为师,兼任组长,主持开展研修活动,以消除学科研修工作的“盲区”与“死角”。

四 绩效考核与结果运用

第九条 区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依照《榆阳区校本研修考核办法》,对重点工作任务提出切实具体的目标要求,结合本规程一并实施考核。

第十条 各片区、学校要努力营造“人人参与教研、校校彰显成果”的研修氛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态势,在校本研修与联片教研方面,除区上统一进行绩效考核外,要切实加强自查自评,重点突出“四查四比”:教师自查,比个人反思的深度;联片工作组自查,比互动引领的广度;学校自查,比发展变化的幅度:联片互查,比互补提升的高度。

第十一条 区教育局将学校校本研修绩效考核成绩按5%计入督导室对校长年度考核之中,个人校本研修学分与评优树摸、晋级晋职挂钩。

五 工作制度与保障措施

第十二条 依据本规程和《榆阳区中小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校本管理、校本研修与联片研修相关制度。

(一)工作制度

包括联片研修制度;校本研修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课题申报制度;论文评审制度;常规检查制度;成果奖励制度等。

(二)档案制度

1.组长学校建立联片研修档案:包括联片研修制度,每学期活动计划,工作组与学科指导组人员名单及分工,每次联片主题活动记录及小结,教师参加联片研修的心得体会,每学年片区交流展示材料及成果等。

2.成员学校(含组长校)建立校本档案:①校本教研档案(校本教研长期规划、学期计划及活动安排;各级申报立项课题申请书、研究过程记录、阶段性成果或结题资料;校本微型课题选定、主题学习内容与研究过程记录、成果及运用;教研组活动的年规划、期计划、周安排及工作总结;汇编教学论文集、教学设计集、教育叙事集、教学案例集、教学反思集等)。②校本培训档案(学校教师阶梯发展培训规划,学年培训计划,学期培训安排及内容记录;教师参与校本培训写实及考评记录)。③校本管理档案(落实“三规一则”及规范化管理的相关制度或要求;教师备课质量检查及综合评价;作业设计与批改质量检查及综合评价;学科素质测评试题及成绩统计表、学情分析资料;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优秀课例光盘;优质课件;校本课程开发资料)。

3.建立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档案:主要包括个人信息表;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个人在“一功五化”校本研修中的训练计划与纪实;个人现代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纪实;个人申报立项课题或校本课题研究的课题资料、过程记录及成果应用;个人听、评、说课记录及参加教研组、片区教研活动的感想、反思、随笔;个人教研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叙事、反思、总结等。

第十三条 加强领导,夯实措施,构建保障机制。

(一)加强校本研修、联片研修工作的组织领导。区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专题研究、布署、检查、总结教育科研、校本与联片教研研修工作。区校本研修工作专业指导组和各联片研修工作组要牢固树立研修强校意识,求真务实抓研修,做到有工作布署、有过程指导、有质量督查、有总结评价。学校校长要切实担负起校本研修的组织领导责任,履行好校长在校本与联片研修中的工作职责。

(二)加强校本研修工作的经费投入。

校本研修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学校领导要树立教育科研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理念,安排必须的经费用于校本研修,为“培师德、练师能、铸师魂”提供有力保障,每年教师培训经费不低于本校当年经费总额的5%。联片研修经费在教科研经费中专项列支。

第3篇:校本研修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校本培训 校本研修 学习型组织 教师发展学校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就开始关注校本研修,并通过这种培训方式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水平、专业素养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研修模式单一、研修组织松散、培训活动形式化、研修效率低下等问题。面对诸多困境,厘清校本研修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粤西地区中小学校本研修现状的实证考察

课题小组在2012年5月至10月期间,对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省一级学校)、遂溪县第十二中学(县重点中学)、湛江开发区东筒中学(农村中学)等14所中小学采取问卷调查法和非结构性访谈法进行了调研。本研究在自编的调查问卷中,对教师参加的继续教育培训类型、培训课程以及培训形式展开了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1895份,有效问卷1864份,问卷有效率为93.2%。了解了以湛江市为主的粤西地区中小学教师研修的基本情况,发现当前粤西地区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存在的不足,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及分析,归纳出当前校本研修存在的诸多问题,然后从四个维度重新设计问题进行非结构性访谈调研,综合分析后发现以下问题。

1.强调社会工具价值,忽视自我主体价值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曾参加过的继续教育课程中,占据比例最高的分别是新课程培训(81.8%)、计算机(80.3%)、教育理论(79.5%),而英语(5.3%)、艺术类技能(9.8%)、学历提升(25%)、普通话(50.7%)这几项占的比例则偏低。师德教育(65.2%)、教育技能(62.1%)、岗位培训(64.4%)、新教师培训(60.6%)所占比例则基本均衡。调查结果及调研访谈反映,当前粤西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还停留在校本培训阶段,离校本研修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校本培训计划的制定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性要求,校本培训的目标反映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需要、学校的需要或社会的需要,却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内在需求。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只重视理论灌输,以讲授式的单一培训模式为主,轻视教师在实践中的体验和理解,不能切实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素养。这样的校本培训能让教师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但在实践中却遭遇专业素养与课程改革贯彻无法匹配的尴尬,并在这种尴尬中逐渐失去教育激情和教育自信。当前粤西地区中小学的校本培训片面追求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忽视教师自身发展的诉求,强调了其社会工具价值,却忽视了其自我主体价值。

2.培训课程设置存在随意性、盲目性

在“最有用的培训课程”调查中,81.1%的教师选择了“教育技能类”,54.6%的教师选择了“教育心理学类”,50%的教师选择了“师德修养类”,46.5%的人选择了“班级管理类”。选择以上四类的比例远远超出了其余的课程类型,而选择“政治理论类”、“校本课程类”、“教育政策法规类”的教师分别只有1.5%、2.3%和3%。这体现了教师普遍比较关注自身的发展需要,包括专业发展、道德修养、人格发展等方面,也体现了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和迫切提升专业素质的愿望。校本培训在课程设置上要针对教师的现实情况和学习诉求,不能脱离实践的土壤去制订培训内容。在访谈调研中,教师普遍反映当前校本培训的课程设置不能体现现实的课程价值,课程内容也相对滞后,致使部分培训课程不但未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反而成为教师沉重的负担,使得教师疲于应付,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而造成这个结果的重要因素就是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组织形式松散无序,效能低下

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培训形式时,75%的教师会选择“现场观摩”,63.6%的教师会选择“实地研讨”,仅有14.4%的教师会选择“校本培训”。“现场观摩”和“实地研讨”的比例较高,是由于教师更加愿意接受有针对性的实例教学和近距离体验,而“校本培训”的比例偏低,结合调研访谈后分析发现,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不足,对校本培训的内涵和实施方式存在严重的误解;另一方面是学校在组织校本培训的时候缺乏有效的组织,大多数都是为了应对检评而流于形式。访谈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学校都会有备课组共同备课、科组同课异构、观课、议课、新课程标准理论学习等研修活动,但由于评价体系缺失、教研时间仓促、研修目标不明确、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因素,这种事务性的组织形式往往会显得松散随意,研修的实效性并不高。也有学校会鼓励教师进行师徒结对,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新教师,但这种结对形式是自觉、私下的约定,并没有制度性的聘任,往往形同虚设。由于缺乏具有高效能的组织,教师缺乏课程经验的共享精神,从而陷入单打独斗的尴尬局面。由于缺乏良性的组织文化,使教师在现实冲击和工学矛盾中失却教育热情,教师自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得不到生存的空间,校本研修无法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教师亦不会将校本研修看作是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工具[1]。

4.培训资源短缺,模式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教学方式时,59.1%的教师愿意接受“案例分析”,55.3%的教师愿意接受“参观考察”,仅有5.3%的教师愿意接受“系统教授”,反映了教师对校本培训模式的要求,教师普遍希望培训模式的设计能够针对实际教学问题,以案例分析、观摩示范课等实践型学习形式为主。而对于专家讲座式、报告式的“系统教授”则持兼容态度,并不完全否定经验理论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参与教研”和“讨论交流”所占比例分别是22.7%和35.3%,显示教师具有进行反思、内省、交流的愿望,但在研修的自主性上还有加强的空间。调研访谈发现,当下校本培训模式单一,讲授式、政策性的培训占了大多数,基于此,大多数教师希望能到珠三角甚至是教育强省的教育名校进行参观考察,希望通过近距离观摩名师的示范课,从直观而富有体验性的学习中获得“立竿见影”式的成长,但由于经费不足,往往一个教龄在20年左右的教师也只有一、两次外出学习的机会。

二、解决校本研修问题的对策

从辩证和历史的视角来看,校本研修的综合性价值使其成为国际社会一个共同的话题,而在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对教师专业化要求不断提高,校本研修也成为国内学者热议的话题。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当前粤西地区中小学校本研修存在问题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确保校本研修有效开展的对策和建议。

1.从校本培训到校本研修,强调自我主体价值

校本培训强调“以校为本”,使培训能够与学校面临的实际困境结合起来,培训内容更加丰富,培训形式更加灵活,但在处于粤西地区的湛江,中小学校对校本培训还停留在政策性的引导层面,教师的自觉意识还未被唤醒,自主的学习和研究还未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培训中的“被动”地位,从“以校为本”提升到“以师为本”,强化教师在培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实现这一点,将“校本培训”向“校本研修”发展就是最有效的途径。校本研修是以“以校为本”、“教师即研究者”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2]。也就是说,校本研修是以创建学校特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教师面临实际的教学问题为中心,以自主研修为基本方式的学习、研究、实践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自我的主体价值是校本研修的核心价值,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工具价值,这应成为当下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原则。

2.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的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要满足学校与教师的发展需要,在实现整个学校发展规划、体现课程系统的同时,注重教师的现实需求,让教师参与界定职业发展规划,使课程设置满足教师的内在需求。课程内容应涵盖教师道德修养、教育理论、专业知识与运用、学校与班级管理、教学新技术运用等方面,既要顾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要关注教师的人生需求。在培训形式和教学方式上要以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为原则,强调案例示范和课题研修,从教育的本源性出发实施课程规划。有学者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3],基于此,课程价值的追求理应是实践的,教师在培训中所获得的知识也应当是实践领域的。由于教育经历、资质品赋以及教育情景的差异,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急待解决的困难都是个性化的,课程设置需要遵循实践性、针对性的原则,并强调教师的参与性,让教师个人成长的计划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来,培育教师的反思力和内省力,使教师具有良好的研究品质和研究能力。在校本研修中,注重教师从自身的现实困境中发现教育问题,形成一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自主探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学术导向,从而真正实现学校与教师可持续的、同步的发展。

3.建立学习型的自组织

当前,粤西地区中小学校的校本研修尚处于萌芽阶段,其研修组织形式散乱,缺乏教育的激情和生命力。许多学校开始意识到,通过改进校本研修的组织和管理,加强教师间的协作和交流,促进学校由事务性组织向学习型组织发展是当下促进校本研修发展的重要手段。德国物理学家H・哈肯认为最高效的组织形式是“自组织”,这种组织形式强调组织成员的自律与自治,即具有高程度的学习能动性。自组织的行为体系通过对组织与个体的自我建构能够突破复杂系统并实现机制重建与推进[4]。要使校本研修的组织具有平稳的内驱力,首先要清楚认识其组织复杂性,它主要体现在组织成员间价值诉求的不稳定性,以及价值观念相同却由于着力点分散而难以维系一个持续稳定的目标。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尊重每个组织成员的自我独立意识,保障组织成员的个性化伸展,也要强调组织成员在自我选择的过程中积极地、自觉地去个性化的重要性,以使组织形成凝聚力和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一个具有平稳内驱力的组织必须要在个性伸展与组织发展间取得合理的平衡,只有尊重个体意识,组织才能充满正能量,才能具有高程度的学习能动性,而组织具有统一的发展目标,才能顺应校本研修和学校发展的需求。

4.创新研修模式,增强政策保障

校本研修是学校人力资源的一种优化整合,是教育资源发挥最佳效能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校本研修却难以取得实效,学校的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也未被有效整合,由此校本研修模式单一、资源缺乏的种种弊端就显现出来了。特别是在地处偏远的粤西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教育资源相对缺乏、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师专业水平相对偏低,不从本源的哲学意识形态去更正校本研修的原则和方向,将面临教学研究失位、课程改革失力、教师专业发展失真等困境。为此,在实现校本培训向校本研修模式转变的同时,政府和学校应该均衡教育资源的配置,整合各种人力资源和社区资源,增加财政援助,为校本研修的持续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建设教师发展学校是有效解决校本培训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教师发展学校是在现行中小学建制内进行的一种功能性建设,它对现行中小学的功能有了更新的认识、发展、丰富和完善,引进高校的资源为中小学的校本研修提供有力保障,大学的学术前沿性质以及开放、探究等文化特质进入中小学,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相融合,对于建设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前创新研修模式,提供政策和资源保障最快捷、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秀伟.中小学校本研修的改进路向与模型建构[J].教育研究,2012(7).

[2] 王祖琴.继承与超越:从“校本培训”到“校本研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0).

[3] 宁虹.教师教育:教师专业意识品质的养成[J].教育研究,2009(7).

第4篇:校本研修的建议范文

【关 键 词】 校本研修;教师;教学

校本研修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研修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然后以教师的成长促进学校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既是校本研修的参与者,又是校本研修的促进者,站在双重角色的位置上审视校本研修,觉得校本研修的实效性确实有待提高。下面从4个方面谈一下提高校本研修实效性的建议:

一、关注学后反思

系统的理论培训是对教师最常用的培训方式,它能震撼教师的思想,荡涤教师的观念。凡是参加过培训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刚刚培训后都觉得收获很大,而且也有大干一番的豪情壮志,但这种激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冲淡。所以,如果校本培训只注重培训而不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碰撞,那么新理念也只能被束之高阁,成为“水中月,镜中花”,这就需要给教师一个能撬起理论的支点,使其对所学能够悟于心、显于行、表于言,使理论与实践能够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这个支点就是反思。培训过后,要组织参训教师撰写培训体会或开展研讨活动,让教师谈一谈自己在培训中的收获。这时他们会结合培训内容,对照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认真反思。这种反思,是新事物与旧理念的碰撞,是一种理性的思考;这种思考,促使教师发现问题并进行“重建”,只有经历了“重建”阶段,教师的成长才能得到真实的提升。所以说,反思会使教师更深刻地领会培训精神,更主动地进行自我发展。有位专家曾经把校本研修比作大海,他说,如果浮在表面,只会折射出一些美丽的光环,华而不实;但如果深入海底,就能挖掘出真正的宝藏,正所谓“入深水者,得蛟龙也”。反思,会促使教师“入深水,得蛟龙”。

二、关注课例研讨

校本研修,要着眼于课堂,要关注课堂。因为落实新理念的根基是课例,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我们只有通过剖析课例,解读课例,才能让新理念根深叶茂。作为一线教师,研讨最多的也是课堂问题。谈到课堂研究,我觉得同课异构式的课堂研讨很值得借鉴。因为同课异构的校本研究最容易产生“货比货”的比较。选择一个课题,让不同的教师来设计、讲授,这种“课比课”的对比研讨最有实践性。一节课就是一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独特思考,是他教学智慧的展示。不同的教师讲授同一课题,就是多种智慧的大比拼。这样,对管理者来说,通过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处理的差异,产生“货比货”的比较,轻而易举地判断出“货”的质量;对授课者来说,他们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课,有机会看清自己课堂的问题出在哪里,改进的方向在哪里,课后,展开研讨――调整改进――再次实践。这样让教师在鲜活的实例中经过多次磨合、印证,从而促进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把新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三、关注“生活化”研修

大多数老师认为,只有那种组织起来的集中培训和研讨才是校本研修,这是对校本研修狭隘的理解。其实,校本研修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是教师们之间自发的研讨。如果留意一下,我们不难发现,经常有同年级的老师在一起谈论某位学生,谈论课堂的偶发事件和处理办法,同学科的老师在一起谈论教材,教龄长的老师在教新教师怎么管理学生等,这其实就是在进行研究。这是教学伙伴间自发的切磋和探讨,不拘时间,不拘地点,不拘形式,可随时发生,也可随时结束。没有完成任务的压力,只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就像是“拉家常”。这种不像校本研讨的研究却恰恰能解决教师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是老师们最简便、快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学校要有意识地为教师营造“拉家常”式的研究氛围,树立“教师即研究者、课堂即研究室”的理念,把教室、办公室真正变成研究室。只有这样,才(下转27页)(上接25页)能做到校本研修日常化、真切化、生活化,让教师在欢声笑语中,在兴趣与热情中,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各抒己见。实现伙伴的互助、智慧的碰撞,使校本研修真正成为教师间的一种对话,让教师拥有的时空都能成为研修文化生成的环境。

四、关注教师差异

众所周知,孔子提倡教学要“因材施教”,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校本研修。在学校里,教师的水平不一,根据他们专业成长的情况,我们不妨将教师大致分成新教师、胜任型教师、骨干教师。新教师,指教龄在3年以内的教师。他们的知识多是来源于书本的理论,缺少实际教育教学经验。所以,我们可以采用以传授经验为主的研修方式,如组织他们多听骨干教师的经验介绍和课堂观摩,特别要关注他们的课堂教学,经常走进他们的课堂,结合具体的课例,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指导,通过听课、评课、改课、再上课,让他们的教学技能在反复的磨合与实践中获得提升。胜任型教师,占学校教师的大多数,特点是教学经验相对丰富,教学技能运用比较成熟,但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向高层次发展的动力。对这部分教师,我们可以组织他们观看特级教师的上课录像,听名师、骨干教师讲课,激发他们成长的内驱力,然后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差距,逐步向骨干教师发展。骨干教师,已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处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时要鼓励他们凸显自己的教学风格,向个性化教师发展。对这类教师,我们宜采用专家引领的办法,让他们通过听专家讲座,聘请教研室专业人员进行具体的指导等,给他们以丰富的理论支撑和发展方向的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高原期”,顺利地向个性化方向发展。这样,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成长需要,施以不同内容的培训,引导每位教师找准自己的坐标,找到自己发展的支点。

总之,校本研修应该立足于“给予教师一点经验、一些启发、一些思考、一缕充满智慧的阳光”,给教师铺就出一个个进步的阶梯,让教师在校本研修中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王志军. 校本研修实践探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5篇:校本研修的建议范文

一是校长推动是基础

学校是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基地和主阵地。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承担着谋划、研究、组织、管理学校各项事务的重任,职责和义务决定他必然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和实践引领者,其思想与行动直接决定校本研修的质量与水平。一个热衷于校本研修并带头实践的校长,必然会促进一批优秀教师快速成长,造就名师群体,成就一所名校。校长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组织领导。校本研修以活动为载体,活动离不开健全、高效的学校组织运行机构,需要校长协调多方面的力量和统筹利用各方面资源,构建顺畅的校本研修运行机制。(2)建章立制。制度建设和机制创设是推进校本研修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校长需要对校本研修的理念、内涵、途径、方式、作用理解到位,进行认真规划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研修资源的开发机制、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以校为本的学习研究制度、以校为本的评价激励机制等等。(3)营造氛围。校长需要努力营造浓厚的教、学、研一体的校本研修氛围,促使每一个处室、每一个教师自觉地参与其中,在教学中研修,在研修中教学,这是校本研修活动能否扎实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4)活动引领。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创新方式,研训一体,把校长的校本研修理念内化成教师的基本思想。通过教师专业层次升级、构建合作备课模式、创新课题研究方式、搭建校际研修平台等活动,把教师的校本研修思想转化成教师的具体行动。

二是教师主动是核心

教师是校本研修的主体。教师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问题意识要强。校本研修的着眼点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着力点是实实在在地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实现其专业成长,其途径是自下而上的、自内而外的,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没有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反思问题、研究问题,校本研修就成了无源之水,教师也就失去了校本研修的意愿和需求,各个层面的校本研修活动也缺少了针对性、目的性,只会白白地浪费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甚至加重教师的负担。

(2)主体意识要明。教师是校本研修活动的主体,研修活动不能只是学校的规划设计,仅仅依靠任务驱动。还应该充分赋予教师自主选择、自主设计活动的权利和责任,通过效益驱动,使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校本研修是为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提高生命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在研修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这样校本研修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研究意识要浓。时代的发展促使学校的教育目标、学习方式、课程内容、课程形态、课程设置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对课程的实施者教师提出了巨大挑战,不仅对教育价值观,而且对教师已有的经验和角色提出了挑战。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并以此确定自己的研修目标,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交流总结,使其成为规律性的认识,通过自我反思,主动与他人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与时俱进。

三是同伴互动是关键

校本研修强调民主性、合作性,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同伴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切磋、合作与交流、相互评价,包括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教师与其他合作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与交流。校本研修倡导的是行动改进,教师自身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但这还不够,因为校本研修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激发和调动每一个教师的研修积极性,使其保持持续的研修动力。利用课堂、办公室及学校各个教师活动场所,发挥教师、学科教研组、年级组以及学校各方面人员的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研讨活动,使大家分享成就,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形成充满活力、扎实有效的团队,使大家在这个团队高效、和谐的运行中受益,得到进步和发展。同伴互动是教师同伴之间的对话,是校本研修的标志和关键。同伴互动的活动形式可以是有组织的,也可以是自发的。有组织的是指学校、学科组、课题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研修活动。自发的是指教师本人主动与教学同伴、学校管理者或专家进行聊天式研修,这种研修活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拘形式,可随时进行,也可随时结束。实际上,这种形式的互动研修更方便、更经常,也更具实效性。

四是内外联动是保障

校本研修提倡教师研修途径的多样化、研修方式的灵活性,要求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合力推进校本研修。首先是校内联动。打破学科、年级、班级之间的封闭组织关系,使学校各机构、各层面、各科室形成紧密联系,加强沟通与交流,搭建相互学习、相互协作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合力。其次是校际联动。充分发挥县(区)教研机构和联谊学校作用,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学科教研组之间互通信息、共同研修,组织相关学科教师相互听、评课,观摩研讨,开展评比竞赛,举办专题讲座,通过交流互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第三是社会联动。通过社区资源共享,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学校开放日、开放周等活动,共同探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广泛听取社会及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发挥校外资源优势,为校本研修活动的扎实开展提供条件和服务,建立浓厚的校本研修文化氛围。

五是专家促动是动力

第6篇:校本研修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教师培训模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03)02-024-04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是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全民素养,建设教育大国的基本保证。为此,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决定从2011年起,启动新一轮教师培训计划;陕西省人民政府也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搞好农村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尤为重要。教育部提出,要积极创新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远程培训、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组织名师讲学团和海外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陕西省人民政府有关文件也指出,要探索“院校集中-送培下乡-远程网络-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水平。

如何创新培训模式?各地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好的思路和建议?围绕上述问题,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我们选择了陕西省代表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3市6县作为样本,分别是:陕北的榆林市及靖边县、横山县;关中的宝鸡市及扶风县、户县;陕南的安康市及旬阳县、石泉县。在以上3市6县,课题组成员分别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学部门、教研部门、电教部门的同志进行座谈,先后召开了20多次座谈会,230余人参加;课题组还深入到十几所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并分别与校长、中层干部、教师进行座谈,了解学校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

一、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段教师培训模式现状分析

陕西省目前采用的培训模式主要是院校集中、送培下乡(阳光师训)、远程网络、校本研修等四种模式。

(一)集中培训

院校集中培训主要指国、省两级下达的脱产培训任务,也包括市县级培训集中脱产培训。

1.国、省级培训计划。2011年,“国培计划”下达给陕西省农村骨干教师脱产培训任务共5100人,其中:3个月脱产培训1300人,10-15天脱产培训3800人。“省培计划”6820人,其中:长期培训1100人(未实施);7-15天的培训5720人。

国、省教师集中培训的优势是由高校统领,使基层一批骨干教师有机会接受省内外高水平的专家指导;培训时间相对集中,使受训教师能排除干扰,专心学习,学习效果较好;通过名校、名师的观摩学习,使教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好的经验。同时,各地骨干教师聚集在一起,便于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

2.市级培训计划。三市本级集中培训情况是:榆林市2011年中小学教师市本级培训有六大类(包括教师全员培训、队伍建设专项培训、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教师教育管理者培训、基础教育课改培训、苏榆合作计划)35个项目,集中培训5912人。宝鸡市、安康市是教育部改革试点市,国、省安排的培训计划多,市本级安排的相对少。其中:宝鸡市安排脱产培训六个类型17个项目,2539人参加;安康市安排脱产培训8个项目,1118人参加。

市级集中培训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任务繁杂。有来自国、省下达给市的培训计划,有市自己安排的培训项目,还有市集中送培到县的项目。

(2)培训内容都是以聚焦高效课堂教学为主,更关注针对性与实效性。

(3)培训机构不仅限于高等学校,如安康市由安康学院和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承担;宝鸡市由宝鸡教育学院承担;榆林市主要由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承担,还邀请有关方面如电化教育等部门参与。

(4)各市都注重了专家团队建设。安康市组建了由安康学院、安康市职业技术学院、安康市教研室、安康市电教中心及有关县区师训中心的教授、专家学者、师训骨干教师参与的专家团队。宝鸡市的专家团队中高校教师占10%,教研机构专家占20%,一线优秀教师占62%,域外专家占8%。

3.县级培训计划。六县都建设了自己的培训体系,开展了大规模的县本级集中培训为主,由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等单位组织,培训对象是全体教师,着力解决教师在教育研究、课堂教学、班机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送培下乡

送培下乡分为三类:一类是省级送培到县,二类是市级送培到县,三类是县级送培到乡镇。

陕西省2011年“省培计划”为63520人。其中,送培下乡54000人,占全部培训人数的85.01%;其中,市、县送培50000人,占全部“省培计划”的78.72%,占送培下乡任务的92.59%。

各市还有自己的送培计划,如榆林市分别在两个县进行了1500人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集中培训。

各县基本上都安排有送培到乡镇、学校的培训。如靖边县2011年送培24项,参训教师2574人次;户县参训教师1630人次。

送培下乡是最受基层教育部门和教师欢迎的培训形式。它的特点是:

1.便于集中;不影响正常教学,参加人多,有利于解决供需矛盾;费用低,效果好。

2.基于教学,聚焦课堂;示范引领,针对性强;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专题报告、教学展示、观摩研究、课例分析、归类总结等参与式、互动式培训。

各地都创造了很好的培训模式,例如,组织模式:联片设点,送教下乡是普遍采用的组织模式。如旬阳将全县28个乡镇按相对集中原则联为片区,在片区设立培训基地,再分科、分批安排培训。

(三)远程培训

在“国培计划”中,远程培训占比很大。“国培计划”(2011)――“陕西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培训总人数为71100人,其中远程66000人,占全部“国培计划”的92.83%。

基于“省培计划”的远程培训,主要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核心课程学科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共计3900人。

基于市级的远程培训也有,如榆林市安排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远程培训项目120人。

远程教育由新思考网、中国教师研修网、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提供课程。

好的评价是:工学兼顾,不影响工作;内容和课程同步,可指导教学;名师多,有示范引领作用;课程门类多,满足了教师的个性化要求;符合大规模,成本低的原则。

(四)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一切培训的落脚点,也是各县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学校主抓的项目。各县、各学校都有校本培训五年规划及年度计划和相对成熟的经验。概括如下:

1.培训宗旨:教、学、研一体化;着力解决本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培训原则:面向全员,整体推进;以校为本,突出特色;聚焦课堂,注重实效。

3.管理模式:以县统筹;县、乡(镇)、校相结合。

4.运行模式:联片研修、联组研修、送教下乡等。

5.主要内容:包括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等四大类。

6.研修模式:课程引领,研修一体。

7.考核模式:各县、各校基本上都建立了以教育教学效果考核为核心的评价机制,与常效教学结合,与教科研活动结合,与绩效工资挂钩,与评优树模挂钩等。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院校集中培训方面的问题

1.培训院校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由于各省、市陆续撤并了承担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省级教育学院,教师培训任务就交给了普通高等学校,且通过邀标、招标的方式分配培训任务。如陕西省承担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的共有20家高等学校,其中5家是外省的院校。

这些院校大多是以学历、学科知识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多数没有设立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门机构,培训任务由负责成人学历教育的继续教育学院承担。继续教育学院作为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宏观管理任务,包括牵头制定培训项目方案,负责培训学员的日常教学和生活管理;具体任务实施由相应学科的各院系承担,包括制定培训项目实施方案、选派教师和班主任等。由于各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通常不是从事教师培训的专门机构,也没有配备专门从事教师培训的专职人员,致使一些培训项目方案缺乏针对性,培训质量不高。

2.尚未形成高水平的专职培训者队伍。教育部文件规定: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培训者队伍。实行培训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建立教师培训项目专家库。遴选高水平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培训团队。聘请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专职教师。培训任务分配到各高等学校后,各高校再分配到院系,由其制定培训方案并选派教师。各院校没有配备专门从事师资培训的教师。由于受现行学校考评制度的制约,多数教师更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没有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师资培训任务上,更没有把师资培训任务作为事业或职业来规划。

3.不了解教师培训的实际需求,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在调研中,地方教育部门和受训教师对院校集中培训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不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培训缺乏针对性。在授课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人不熟悉中小学教学实际课程标准和教材,不了解培训对象的情况,也没进行过专门的调查研究,基本上是培训者讲自己想讲的,受训者听不到自己想听的,无法形成互动。二是培训内容重复,缺乏统一性和递进性。有教师反映,在省上参加的培训和在市上参加的培训内容差不多。也有的是在同一学科领域里,由于所请专家不同,对相同的问题持不同的观点,使受训者无所适从,感觉不听还好,越听越迷惑。还有一些培训是系列培训,如心理学,但每次从内容安排上都大同小异,没有层层递进。三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不少培训教师习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是上大课,满堂灌,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如情景讨论式、角色扮演、辩论等在培训中鲜有所见。一些培训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无法提供给学员大量而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送培下乡方面的问题

送培下乡以聚焦课堂教学为主,是基于实践的培训。这种培训模式,辐射面广,使大批基层教师能够享受优质的课程资源,得到高水平专家的现场指导,因而是基层较为欢迎的培训模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高校的教师由于缺乏的中小学课堂的教学深入研究,在指导中针对性不强,甚至还有少数教师将集中培训的模式带到基层,以空泛的理论为主,结合实际比较少。

(三)远程培训方面的问题

1.管理机构不统一,管理人员层次不齐。目前,远程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有的在市,有的在县;组织者各异,有的是项目办,有的是教研室,有的是招办。在管理员和辅导员中,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中小学的校长或教导主任,也有学员自己担任的,层次参差不齐。他们没有经过专门训练,也没有对培训内容进行集体备课研讨,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回答和解决学员所提出的问题,满足不了学员的要求,对各学科缺乏指导力。

2.远程网络服务不到位,不能完全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远程网络课程资源播放一般都安排在指定的时间,并且教学实录、专家讲座、教学内容均不许下载。因此,如果学员没能在指定时间内看完,过时间就打不开了,本期学习作废。另外,有些农村学校网络支持有困难,还有的学校计算机数量不够,教师自己又没有,影响学习。

3.远程学习自由度大,质量监控有待加强。远程的特点是过程考核,学习主要靠自觉。学员自主选课,自由点击,通过登陆时间、作业、研修日志、主题帖、回帖等进行考核。有的网络有点击时间要求,如20分钟必须点击一次,证明你在线学习;有的没有时间限制,只要点击就算学习了,学习效果很难保证。学习检测由作业、发帖、发表文章组成。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多数学员的文章是从网上下载的,也判合格或良好,都认可了。总之,远程学习自由度大,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学员的学习质量监控,还有待研究和改进。

(四)校本研修方面的问题

校本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途径已经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各地和各个学校都在校本研修上做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调研中,几乎所有学校都可以拿出校本研修的规划、实施方案、评价标准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校本研修的理解、执行还不到位。一是对校本研修内涵和战略地位理解不到位,二是对省级文件执行不到位。

2.尚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虽然省已经明确了“3+1”的校本研修行动推进机制,但各地落实不到位,仍然是单独练兵,各自为营,尚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3.缺少总结、评价及专业引领。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没能在有效的层面进行很好的总结、评价并使之推广,同时缺少专业引领。

三、改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模式的建议

教育部倡导的几种培训模式是为了解决不同层次的需求。但无论哪种培训模式,都应以提高质量为原则。没有质量,就没有生命力。

(一)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集中培训的质量

1.建立起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高等师范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各级各类教师,而研究、解决现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充实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社会最重要的途径。

要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各高校应成立专门机构,统一协调学校各学科的教师培训工作。

2.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的培训教师队伍。承担培训任务的高校首先要建立一支由各学科骨干教师梯队组成的专职培训教师队伍。由教授担任首席专家,把握培训方向,统领培训全过程,同时吸收年轻教师参加,在培训过程中使其成长。要鼓励教师从事专职培训工作,或抽出主要精力从事教师培训,并从政策上给予倾斜。同时,要注意吸收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参与培训,数量不少于50%。专家团队人员既要相对稳定,又应有所流动;稳定以保证其质量,流动以保证其活力。

3.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院校集中培训反映最强烈的是“两张皮”的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训机构在制定培训方案时以教师的需求为导向,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把握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要能给受训者提供合适的“菜单”;二是培训者要深入到中小学课堂,深入到中小学教师中去进行调查研究,要善于发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送培下乡应强调针对性、时效性

1_明确培训总体模式。各科培训都应以聚焦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为中心,都应包括理论引领、教学引领、互动研讨、研修应用等环节。反对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提倡专题报告、教学展示、课例分析、观摩研究、自我反思等参与式、共享式培训模式。

2.充分发挥地方教学、教研部门的优势。实践证明,由市、县教学、教研部门组织的送培下乡效果最好。他们知道教师最需要什么,知道什么时间安排培训最合适,知道怎么评价和安排怎样的形式进行评价,应充分发挥他们在培训中的作用。

3.加强培训效果的评价。这里主要是指受训教师是否通过培训真正得到了提高。一些地区采取“一课两上”的方式检验学习成果,是不错的方法。

(三)大力改善远程网络培训机制,提高质量

1.建立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议以县管理。即以县报名、管理,市备案,省统计。各县应建立远程培训管理机构或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行政上由教育局管理,主要是把握全局;业务上可多种形式,由电教部门、教研部门、专门机构管理都行,负责督促上网、检查学习、反馈信息、考核等。这样,网络培训就可以和其他形式的培训融为一体,成为整个教师培训的有机组成部分。

2.改善远程网络学习服务。各大网站的课程资源应向学员全方位开放。网站开放时间应与学校教学规律结合起来,避免学校常规活动的高峰;每个模块开放的时间应适当放宽,即在某门课程学习期间,学员可在任意时间上网学习;个人需要时也可下载。这样,让受训教师有所选择,不必再为安排课程、参加会议而影响学习。

3.加强考核和质量监控。远程学习考核除了目前要求的过程考核,为确保学习质量,建议在学习结束之后,由各县管理部门对其学习效果,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等进行灵活多样的考核。

(四)校本研修要因地制宜,为教学实际服务

1.要有长、短期计划。校本研修是教师培训的落脚点,要着力解决本校教育教学的重要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就必须有长期的规划,以指引自身的方向。同时,要有一学年的短期计划,明确本年度要解决的问题,使全体教师本着这一目标前进。

第7篇:校本研修的建议范文

独木不成林,跨校联片研修的价值自无需多言。但在很多地区,这种有价值的方式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除了观念的障碍,还有制度建设的不足。仅仅依靠教育管理部门的文件或口头推动,以及校长之间的个人关系,这种交流学习很难长久深入。

上海基础教育的务实和扎实有目共睹,长宁区在推动区内学校跨校联片研修上所积累的经验值得其他地区教育管理部门,以及有心的校长借鉴。

校本研修强调“校本”,绝不是囿于一校之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跨校联片的协作研修实际上是一种空间延伸、放大的校本研修,也是一种广义概念的“同伴互助”。长宁区近年来围绕不断深入推进校本研修项目实践,在跨校联片校本研修中所采取的主要实施策略是:

在区域内的中小学,共构成小学、初中“校本研修学校基地群”各两个,高中“校本研修学校基地群”一个,最终形成长宁区中小学整体推进校本研修的良好态势。

另一方面,由区教育学院和特色学校(优势学科学校)组成学科教学中心或基地,一是建立“小学学科基地”,二是建立“初中学科工作室”。依托名教研员和区域内的名师,建立了区域资源统整的初中语文、英语等学科的工作室;三是建立“高中学科中心”。

以项目合作的形式进行校际协作,是长宁区开展联片校本研修的又一方式。区教育局专门下发了《长宁区校际项目合作交流实施办法》,共确定7 所实验性学校与14 所普通学校结对,涉及到教研组建设、校本研修、数字校园建设、校园文化、青年教师培养、学校管理等23个项目。

此外,区内同质态的学校之间普遍加强教学互访,从而大大增加了教师间的交流机会,使教师间彼此了解熟悉,也使合作程度大大加强,目前,区内多数学校都自发地在同质的学校之间寻求合作伙伴系统,而彼此的教学互访普遍以“预约―准备―课例―研讨”的交流过程被固化下来,体现了一种真正的互动和合作。

在加强区域联片的校本研修过程中,我们加强了各个层面的制度建设,除了学校内部的校本研修制度建设,基于校际协作、联片研修的各项制度也在不断总结形成。

合作协议书

例如:愚园路第一小学与协作学校共同签订的《校际合作互动研修战略伙伴协议书(修改稿)》明确规定:

研修形式

1.在校际间开展单一学科不同年级的研究活动,如数学、英语学科。

2.在校际间开展单一学科相同年级的研究活动,如语文学科。

3.在校际间开展专题研究。围绕大家感兴趣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由各校名师领衔的专题研究项目组或工作室开展研究,从而使研究内容更加集中,研究资源更为丰富。

4.在校际间开展教师论坛。

研究内容

1.听课、评课活动。

2.课例、案例、关键教育事件研究。

3.教研组建设与研究的经验介绍。

4.各校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应用。

5.专家辅导报告。

6.教学流程的管理。

7.教研活动的功能与任务,组织与规范。

8.教师的个人专题研究的经验介绍。

保障措施

1.设立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顾问组、工作小组。

2.每学期制定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实施。

3.建立各层次的例会制度。

4.逐步建立校际合作互动研修的相关制度以及校际合作互动研修的课例、案例集。

5.双方的合作方式没有排他性,双方在合作的同时,都可以和其他相应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

6.双方的合作关系是互利互惠的,所有内容与服务提供均为免费。

在制度层面加强联片研修协调运作、整体提高区域校本研修水平的基础上,长宁区校本研修工作得到了比较深入、有效的开展。

最初,长宁区的新古北中学、新光中学、教院附中等同质态初级中学逐步聚合到一起,探讨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话题,后来,这一群体逐步发展到区域内的十四所初中。目前各校正在研究以合作互动形成教学研究合作的共同体,即建立“多校联动工作室”。

所谓“多校联动工作室”,也就是以学科为单位,由同质态学校中的学科带头人领衔,凝聚同质学校同一学科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效地进行专题性校本研修的联合组织。以发现与解决同质态学校在本学科教育中碰到的困难问题为落脚点,合作互动、资源共享,以强带弱、整体推进。

为规范和确保“多校联动工作室”的校本研修,“十四校”课题组制定了相关具体制度,限于篇幅,我们在这里择要展示一部分:

1.备课要求

(1)要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备课思路,依据“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思路进行备课。

(2)工作室教师备课要备三维目标,要备个体学生,备教学情景的多种可能性,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3)工作室成员集体备课要努力做到“四统一”、“四突出”和“一体现”。“四统一”为教学内容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作业统一;“四突出”为突出重点、难点、疑点和知识点;“一体现”为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动起来。

(4)工作室主任要关心研讨课的备课,落实备课专题,重视集体备课,多校联动备课组要加强对教材、教法、学法及练习的研究。

2.听课要求

(1)听课教师要提前三分钟进入教室,听课过程中不交头接耳,关闭手机或调至振动状态,上下课应与学生一起起立,以示对执教者的尊重。

(2)听课前一定要先了解教材内容要求,要带着明确的目的听课。

(3)认真听课,不做与听课无关的事。

(4)听课过程中要有较详细的记录,包括教学过程、板书和简短评论(或建议)。

(5)听课时注意发现并挖掘“关键教育事件”。

(6)听课时要做到听、看、记、思有机结合。听教师的语言是否流畅、表达是否清楚;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记教学实录和教学评点;思考教师为什么这样处理教材,成功的地方和不足或出现错误的地方,并预测对学生所产生的相关影响。

(7)工作室成员每学期校际听课不少于开课总数量的三分之二。

3.评课要求

(1)在评课时,先请开课教师说课,即叙述自己课的设计思路、反思上课效果。

(2)所有教师要对公开课发表看法与感受,积极发言,对优化课堂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

(3)评课要有方向,学会评教学思想、评教材处理、评教法运用、评学法指导、评教学过程、评教学效果。

(4) 听课教师要对本节课提出多种设计思路,提出多种情景创设的可能。让与会者都收获不同层面的体会与感悟;对于听课中发现的需及时解决的问题,评课中应坦然地向教师反馈。

(5)工作室主任要以商量的态度和教师共同分析和评议,不以检查、组织者的身份自居、不把自己观点强加于教师,评课对事不对人,力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评课文化。

制度既是一种规范,也是一种引领,它推动着我区“十四校”课题组由一个松散的组织向高效、合作、协调的联合体迈进提升,也带动了学校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聚焦关键教育事件

把“关键教育事件”的实践研究置于联片乃至区域性校本研修活动的重要位置。所谓“关键教育事件”,是指那些能强化当事者(或者参与者)的原有教育认知、或引起当事者(或者参与者)原有教育认知冲突的事件,它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事件过程,也可以是一个重要的片断,或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关键教育事件往往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或团队教学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我们按“关键教育事件”的属性或范围进行分类,从课堂教学领域、学生养成以及教师教育和专业成长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关键教育事件解剖。

例如在课堂教学领域中,课堂教学各个流程、环节中的关键事件及其影响(如“导入”、“探究”、“总结”等),课堂教学中相关教学方法运用中的关键事件及其影响(如“教师的提问与理答能力”、“小组的交流讨论与有效合作学习”等),影响学生学科学习效果的若干非课堂教学技术中的关键教育事件(如“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良好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素质习惯”等)都很值得研究。

第8篇:校本研修的建议范文

从一个常见的镜头说起:

通告栏中,贴出了教研组长的通知:×月×日×点×分在××班听×老师的公开课。于是,到了那天,老师们进教室听课。听课可以十分认真,也可以打打瞌睡,没有研究的主题,也没有具体的任务。课后,组长召集进行评课,几个优点,几个缺点,几条建议。爱说的多说几句,不爱说的不说也罢。执教的老师,从一开始就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从没指望这次活动能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带来多少帮助,有时听课的人提了不少意见,可是执教者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者偶有“触动”,但等这事一过,也慢慢淡忘了……

审视上述此类校本教研,这其实是一种粗放式状态。这种教研方式往往就课论课走形式,缺乏以教为本的教研主题,注重具体技能方法,忽视具体的课堂情境,忽视发挥教师群体的创造性,忽视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建构,显然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和教师发展的要求。

对策:基于网络的“改进”

新课程背景下,富有个性化的校本教研实践已经变成了一种迫切需要,愈来愈受到重视。建立校本教研机制和管理模式是教育改革发展和学校特色化办学的必由之路。这对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意义重大。“谁看不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谁就是在根本上不理解教师的劳动;同样,不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也不可能真正尝到当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语)

我们认为,当前学校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改进”是其主要特征。关键在于寻求一种校本化的教研模式,解决存在的种种问题,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形成一种教育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学习化组织。在这个信息和网络时代,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基于网络的改进和构建是优先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

平台:基于Blog的研修社区

明确了对策,相应的网络研修展示和保障平台就成为关键了。我校运用Web2.0理念,在校园网校本研修专栏(省略/lyqxxx3/ljzm/Index.asp)的基础上建立了校本研修专业社区。这实际是个基于全校教师个人Blog的网络平台(club.省略/)。

这一平台从规划上分为三大群落。第一个群落是专业研修体系的建立,由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研修网页构成,它源自教师个人Blog规范化建设的一个板块,既是教师日常教学常规的落实体现,又是日常研修成效的积累。随着不断地充实,逐步形成本研修社区的教学设计资源库、课件资源库、教材资料资源库等。第二个群落是富有个性化的个人Blog,它的呈现形式多元而丰富,储备内容贴近教师本色的思想,体现介入成长的足迹。这个群落体现的是自下而上,反映的是一种草根研修文化。第三个群落是区域研修,即各级研修圈子的建立和完善。这个群落既有校级层面的各处室工作研修圈子,也有各年级组、教研组建立的圈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真正起到相互之间沟通共享的作用。

实践:“灵江争鸣”主题式校本教研模式

从2006年开始,我们立足于现有装备基础(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校内开通无线局域网),进行了“灵江争鸣”主题式校本教研的探索实践。该模式表意为灵江(流经学校西侧的一条河流的名称,也是龙游的母亲河)之畔,百家争鸣,撷灵江之秀,汇众人之长,共促专业发展。实质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关注教师的实际需要,为教师提供一个“争鸣”的平台,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这一模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研究探讨――交流设计――课堂展示――反思评议――完善提升(包括二度设计与二度教学展示)”共五个板块。

1 基本板块

板块一:研究探讨

根据学校主干课题或日常教学中较有争议的现实问题,各教研组于开学初一起讨论确定本学期研讨的一个主题内容。教研组内成员根据这一主题内容分别自主进行学习研究,写出书面(电子)材料,于研修圈子,然后组织本教研组的老师进行讨论,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提炼出相应观点或意见。同时确定课堂研试老师。

板块二:交流设计

执教教师根据提炼出的相应观点及本班学生实际,发挥自己个性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并于校本研修网(个人Blog及圈子)。在此基础上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组员以研讨交流会或网络日志跟贴等形式对该设计进行探讨、改进,发挥教研组集体互补的作用。

板块三:教学展示

教师带着对同一主题的相应的观点、相应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在展示中力求凸显提炼出的相应的观点。同组教师则携带笔记本电脑,借助“QQ”群评系统,即时评价意见。

板块四:反思评议

运用多媒体和“QQ”群评网络,采用互动评议的方式,先由执教教师进行主题发言,内容包括对提炼出的观点是怎么理解的、课堂设计中是如何体现的、教学中体现得如何等,及对本堂课的教学作自我反思。与会教师结合自己所持观点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效果进行讨论、质疑、分析,重点是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板块五:完善提升

由教研组长负责汇总讨论意见,总结活动过程,形成书面材料上传校本研修网。执教者对在探讨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进行再次整理,作为二度教学设计的主题内容,并实施二度课堂展示或形成反思文章,开始第二轮研修过程,从而使“灵江争鸣”模式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此外,课堂即时评价记录,所有参与活动教师的听课后感、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也要求及时上传于校本研修网交流。

2 模式透析

与传统校本教研相比,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改进一:变“无主题”为“有主题”

研究主题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学校主干课题或教师个人专题中分解提炼,二是从日常教学的课堂中择取,重点关注那些较有争议的现实问题。当主题确定后,整个教研组的成员就根据这一主题内容分别自主进行学习研究,写出书面(电子)材料,然后进行讨论,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提炼出相应观点或意见,确定教学展示的教师。

[附例]“千呼万唤始出来”:主题观点的出炉

高年级语文组承担了“灵江争鸣”校本教研展示任务。根据学校主干课题,初步拟定“有效课堂”为研究方向。在组长的主持下,16位语文教师进行了讨论。

“有效,这个口子太大了,应

该体现语文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口子不要太大”。

“其实我们每人课堂上的问题是不尽相同的,人的长短处不一,要找一个共性的问题,又值得研究的问题实在难。”

“我想是否可以先确定两位上课老师,从他们的课堂中找寻到共性的东西,这样切入比较好。”

……

主题观点的确定上,众人意见不一。但都感觉这个研讨的主题既要有针对性,又要体现实用性。于是再次查找资料,深入学习,大家认识到:语文教学,是学生与文本、与老师对话的过程,是情感润泽之学。不论教师还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势必要好好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把握文中倾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与作品中的人物休戚与共,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和作者达成心灵沟通,取得情感共鸣。于是,接下去的交流思路变得明晰:

“语文教学是要体现人文性,我觉得我们要把这人文教学明朗化。”

“我思考了很长时间,觉得我们的课堂往往少了情感,学生不能与文本共鸣,很大原因是学生走不进文本的情感。”

“是呀,我觉得我们都知道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可是往往缺少指导之术。”

……随着讨论的深入,“文本・对话・情感――语文课堂情感有效体验的探究”研讨主题渐渐浮上“桌面”。

从以上陈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研讨过程接近于课题研究。在学习、回顾、分析、交流中着着实实把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好好地剖析了一番,从中确定研究的选题。这样每个教研组就成为一个课题组,教研活动则成为了科研的阵地,课堂则成为了科研的实践基地,真正实现了“研、训、修、教”的一体化。

改进二:变“单枪匹马”为“同伴互助”

整个流程始终注重“同伴互助”作用的发挥,从上述主题观点确定的案例中就可见一斑。又如,执教教师根据提炼出的观点及班级实际,发挥自己个性特点完成教学设计后,必须借助研修网交流平台,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对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研讨、交流、改进,发挥教研组集体互补的作用。此外在“课堂展示”“二度教学设计”等环节更是如此。

改进三:变“记教学过程”为“记教学细节”

听课教师带着笔记本电脑进教室听课,听课记录主要记三点:一是对照事先下载好的本课教学方案,记下变化点或生成点,这种变化可以是课堂上教师的实际调整,也可以是听课者自己的“将要调整”,即这个环节如果让我来上,我会如何处理;二是特别有感受的地方,如成功或失败,精彩或难堪等;三是课堂上让人印象深刻的学生精彩发言。

改进四:变“课后评议”为“现场评议”

依托校园无线局域网平台,利用“QQ群评”的形式,在“语文教师群”中,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现场即时评价。评价的重点当然是对既定主题的体现及落实的措施和效果。

[附例]高年级语文组“文本・对话・情感”校本教研(第三、四板块)展示现场

参与人员:省特级教师赖正清、严丽萍,衢州市四县二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及语文教师近200人

场景描述:

主席台上,四十多位孩子正在执教老师刘俊的引领下,与文本对话,体验蕴含的情感。

主席台左边一块大屏幕正对会场,上面的字幕不断刷新着:

曹明祥(56854135)08:18:04

课前的师生对话不是无用功,导入新课,不露痕迹。

季素琴(496516737)08:18:51

教师可以敏锐地抓住这位女同学说的话,引导深层次对话,体会“画”一样的美,而不要轻易放过这种生成性资源。

王芳(379315122)08:9:35

今天刘俊老师是借班上课,学生和老师间有一定的距离。刘老师组织课前谈话很有必要。而且课前谈话与乡情美结合起来,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以聊家常的方式拉近学生的距离,这对于师生间课堂的平等对话有一个铺垫的作用。

台下前几排的座位上,一溜儿摆着十七八台笔记本电脑。一张张专注的脸,一双双忙碌的手,不时地抬头看看台上,又在键盘上快速地敲打着。笔记本电脑泛着蓝色的荧光,映亮了他们的笑脸。这些都是学校高年级语文组的老师,屏幕上的评课发言就是他们传上去的。

改进五:变“漫游式反思”为“主题式反思”

每次课结束,组织反思交流评议。先由执教教师进行主题发言,对教学作自我反思。再由教研组成员结合自己本次研究主题进行专题发言,不“歌功颂德”,也不求“面面俱到”,对每个问题都要提出个人的修正建议,能对执教者改进教学有切实的帮助。

改进六:变“一次上课”为“二次上课”

第一次课堂展示结束,执教教师结合QQ群现场评议记录和听课教师的改进意见,对自己的课进行设计调整,这就是“二度设计”。然后在规定的时间,进行第二次课堂教学展示。通过对比,凸显提炼出的观点,形成有主题的反思文章,在研修社区的个人空间中。

[附例]廖老师在“灵江争鸣”中教学《乌塔》(人教课标本四上)。“一度课堂”时,同伴们在QQ群评里对教师处理和评价学生的回答提出了批评意见。廖老师采纳了,并进行了“二度设计”,一周后进行的课堂展示较好地解决了大家提出的问题。活动告一段落,廖老师完成了《“潜心会文”方能“居高临下”》的反思文章:

第9篇:校本研修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农村校本培训模式;策划原则和要求;反思

校本培训是指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和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形式。农村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为了确保农村校本培训顺利开展,促进教师专业成熟,提高农时校本培训的质量,必须对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进行分析和探究,努力构建适合农村校本培训的教育模式,提高农村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一、构建校本培训模式的原则和要求

(一)构建校本培训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教师发展的需要,突出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师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学校提出校本培训课程内容,灵活多样地组织实施,采用更切合本校教师实际的发展性评价模式,自主地对学员进行考核和评价。使培训与学校的中心工作紧密配合,和谐互动,相互促进。

2.针对性原则。学校针对本校发展和教师实际的需要开设远程教育校本培训课程,做到有的放矢,体现本校特色,注重教育实践性。要重视现代教育思想的学习和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要考虑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实效性原则。校本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具有实效性,使教师有实实在在的提高,真正为建设教师队伍起到重要作用。

4.灵活性原则。校本培训的方式具有灵活性,学校要制订出切实的,可操作的校本培训计划。

5.可持续发展性原则。校本培训要根据时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法和手段,要不断整合、挖掘学校内外资源,确保校本培训内容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校本培训模式的基本要求

1.培训模式必须建立在明确的教育和教学观念基础上

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看,培训中体现对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应该是基本的,但不能停留于此,必须力求使培训在使教师接受新思想和形成新观点方面有进展。这样的培训模式可以使教师获得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不仅仅只是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实践而接受培训。

2.培训模式应该灵活多样

就校本培训而言,培训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因培训模式的时限是相对确定的,通过校本培训旨在解决的问题与发展的目标也是相对明确的,因此,就某种校本培训模式而言,目标应该是有限的和集中的,在不同的学校,这些目标或培训的主题可能是不一样的,但肯定应该都是明确的。

3.培训模式必须体现培训者与受培训者的共同参与

模式应该是在培训者与受培训者共同讨论与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个令双方都比较愉悦的培训计划,可以使培训成为双方都乐于参与的双边活动,可以为培训营造更好的氛围。

4.培训模式必须体现教师学习、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特点

校本培训已经超越了为教师补课的范畴,校本培训在更大意义上已经成为教师发展的途径。就从事农村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小学教师而言,其学习本身就更具有非常鲜明的探究与研究的色彩。在倡导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同时,教师的学习也应坚持开展研究性的学习。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教师以研究带培训,以研究促教学反思,结合具体教育教学和学生实际的学习与研究,对于设计校本培训方案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且,校本培训中的培训,还应该体现教师在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与此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这样,校本培训的价值就更大。

二、几种农村校本培训模式

在培训中,结合农村校本实际,可以尝试灵活运用以下几种校本培训模式:

1.自上学习模式 教师的自主学习是一切有效培训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校本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自主发展。可通过制定自主发展目标、引导自学、鼓励发表典型案例和教学论文、定期考核等方法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自学包括自学教程一反思实践一撰写反思小结一接受评议等环节,即教师每学期岗位自学指定内容的一门专题教程。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实际案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进行实践活动,同时,将这种反思实践过程用小结的形式撰写出来、采取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操作程序是:

(1)通过自查找出自己在知识、能力、观念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2)确定自己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的目标。在自学的同时,要作好读书笔记,读书笔汜要全面系统、重点突出,反对简单的标题式摘录和不分层次的机械摘抄。

(3)制订并实施一个学习计划,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反思小结应是在自学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行动实践后,着重针对现在与过去在行为变化上的一些纵向比较而产生的一些感受、体验,一定要结合教育教学案例写出真情实感。

(4)把自己学习的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转化形成能力。

(5)进行总结评价,通过“教师互评一校长导评一专家审评”等多层次的评议、交流、反思和实践,来达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专业化水平的目的,教师互评是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由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换位思考,角色转换,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取长补短,互动发展的过程。互评中,对存在的问题应友善地剖析,对取得的成绩,哪怕是细微的进步,都要加以保护与鼓励,校长导评是由校长组织评价小组对教师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并达到了预期目的给予的评定。同时,结合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现状,为教师下一步发展作出规划,指明方向:专家审评是由市。县级考评组根据自学档案材料(主要包括读书笔记、专题自学报告表、考试试卷等)对教师自学情况进行的终结性评价。

2.研修反思模式,研修反思包括“集体备课一示范观摩 (公开上课、公开说课、公开评课)一撰写教学反思总结”等环节。即每位教师结合任教学科,按照课改要求,每学期上一次研修课。通过研修课教学,进行行动研究和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逐步适应课改要求。研修反思课不同于观摩课、考评课,它旨在通过进行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借助教师群体的力量,进行群体性的教学反思,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上好体现课改精神的课。采取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操作程序是:

(1)教师在参加研修反思时,首先必须结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针对自身实际,制订研修反思计划,确立明确的研修反思目标。研修反思目标既要有短期目的,又要有长远规划,研修的方法措施要具体。

(2)在“集体备课”环节中,教师除在领会课改精神前提下,深入钻研教材,制订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外。还要充分借助本校业务指导组和其他同行的力量,共同备好研修反思课。经校业务指导组确认后、撰写研修反思课软案。交业务指导组组长审核。

{3}示范一观摩,即观摩别人的教育教学活动,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学习。使教师掌握观摩学习的方法,并要结合观摩学习听得进行应用“公开上课”要求研修反思课教师面向业务指导组和校内同科教师进行研修反思课的课堂教学。听课人员中除本校业务指导人员外,至少要有一名外校业务指导人员参加。同时业务指导人员必须填好听课记录。“公开说课”即研修反思课教师向业务指导人员及同行解说所上的这节研修反思课。说课可在课前,也可在课后,说课内容要详细记录“公开评课”要求业务指导人员及听课教师本着友善的态度,以帮助教师成长为目的,诚恳地指出研修反思课教学中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业务指导组人员要将研修反思课教学中“好的方面”、“存在不足”以及“改进意见”填写在听课记录表上校业务指导组要综合公开评课的意见,形成一个完整的评阶意见,填写在听课记录表上,该份记录至少须由一名外校业务指导人员签名。教师通过学习,举行教学公开课,将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教法的理解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学实践达到运用新标准,新教法的目的,并通过相互观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对新标准、新教材、新教法的进一步理解和适应。

转贴于  (4)“撰写教学反思总结”要求研修反思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和评课情况对本节研修课进行教学反思,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评课建议,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并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再进行实践。教学反思总结须认真记录填写,通过讨自己的教学重新进行思考分析,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技能,并写好反思笔记或教后感。学员之间通过反思笔记进行相互交流,相互探讨、不断总结经验,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

3.专题讲授模式。即学校根据需要选择教师关心的主题作为培训的中心内容,围绕主题确定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聘请专家举行专题讲座或组织本校力量进行专题辅导,使教师对这一专题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组织研究性讨论,结合实际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明确如何应用。再进入实践、这种方法也可结合教研或科研课题进行。其操作流程如下:

(1)受训者感知外界现成的理论、经验、做法;

(2)在认同的基础上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3)依据现有理论经验诊断个人的教育教学现状;

(4)在反思的基础上,分析发现问题并究其原因;

(5)根据对问题的分析,借鉴理论和经验、设计问题解决的方案并实施;

(6)对方案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7)依据分析评价,形成新一轮行为改善的方案,进入下一循环。

4.合作研究模式。主要类型有校内教师群体合作研究式、校际合作研究式扣城乡合作研究式等。

(1)校内教师群体合作式。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按聿科或课题形成四至五个合作研究组,发挥每个人的智慧,挖掘每个人的潜能,提供思想碰撞、合作研究的机会进行同伴指导(“同伴指导,是一种育效促进教师教育,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提升教育理念。

(2)校际合作研究式。由若干所学校组成的有目的、有汁划开展教师培训的松散联合体,是介于培训基地与学校自培之间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学区内学校的培训资源比势,解决校本培训师资不足的问题,也可克服校本培训中“近亲繁殖”的弊端,满足参训者自我发展的需要。

(3)城乡合作研究式。选派城镇教师送教下乡,农村教师进城学习,使城乡教师在课堂教学技能上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同时由教育局教研室牵头,组织先进学校和薄弱学校结对子,两校教师定期学习交流,选派优秀教师赴薄弱学校示范教学和介绍经验,有效地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4)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式。派出部分大学教师到中学做指导教师,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

(5)教研员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式。教研员与中小学教师组成一个校本研究的共同体,开展研究,指导中小学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5.案例教学模式。该模式是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进行描述,引导教师对这些情境进行讨论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把培训放在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中,即以教育教学中某一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得失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改进与发展的对策,从而达到提高的目的,其操作程序如下:

(1)参训者描述教育教学中有意义的事件;

(2)受训者对案例进行分析;

(3)在小组中讨论案例,提供问题解决的多种对策;

(4)小组主持人概括、总结、引导;

(5)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案(一种或几种)。

6.参与诊断反思模式。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在培训中,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突出教师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育经验所作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让教师立足于学校,立足于岗位,在教师自我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动获取信息,提高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高自我反思的水平,促进能力发展。其特点是参训人员互为培训者,多向互动,共同探讨、交流,最后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其操作程序如下:

(1)在互动讨论中,教师个体有意识习得他人经验;

(2)教师个体以受训者角色分析诊断自己的教育教学现状;

(3)在反思的基础上,教师个体依据自我分析和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分析,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案并实施;

(4)对方案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开放式评价;

(5)依据分析评价形成新一轮行为改善方案,进入下一循环;

7.校本教育科研模式。主要通过课题拉动、教法推广、教研专题、科研专题开展。是指各级学校(主要指中小学)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以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研究活动。其操作程序如下:

(1)受训者依据成热的理论经验或模式,设计行为方案或结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并加以实施;

(2)对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开放式分析评价;

(3)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形成新一轮问题解决方案,进入下一循环。

三、校本培训的反思

1.校本:培训应坚持以师为本。校本培训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所以以师为本应成为校本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校本培训过程中要强调教师为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所应承担的义务,更应满足教师的自我发展的需要。

2.校本培训应坚持知识、能力导向的补偿性培训模式。校本培训不应再以传授知识为导向,以能力为导向的培训模式应成为校本培训的主要模式。补偿导向的成本培训是“缺什么、补什么”,强调对现代教育所需要的具体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技能的培训与学习。发展导向的培训是追求个体的发展,充分考虑差异性,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需要和能力水平选择内容与方法,注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强调理论和思想观念的学习与反思。校本培训的开展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师需求分析,以教师自身能力发展的需求为基础,确定能力开发的项目与基本要求,再把这些项目内容组织化、系统化,形成符合具体实际的培训方案。校本培训的出发点应该立足于发展,而不是弥补缺陷。应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把握教师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引导和促进教师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