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专业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工作过程 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标准 实训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Nursing Professional Facility-based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Work Process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ENG Yongjun
(Xilingol Vocational College, Xilingol, Inner Mongolia 026000)
Abstract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nursing care work is to improve the work process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is paper, the actual hospital, professional nursing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based on work carried out to explore the facility, implem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work process; typical task; professional standard;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在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这一系统工程中,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施成为一个核心的问题。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实训课程,是突显职业教育特色的突破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提高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我们在护理专业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中,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融通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现总结如下。
1 护理工作岗位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卫生部统计资料表明,2009年我国卫生人员总量已达778万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1.39人。我国《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卫人发〔2011〕15号]中提出,注册护士要从1.39/每千人增加到,2.07/每千人(2015年)、3.14/每千人(2020年),到2015年,注册护士达到286万人,到2020年,注册护士达到445万人。在措施中提出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等紧缺专门人才,合理扩大紧缺专门人才的医学教育规模,落实国家关于护士配备的相关标准,并作为医院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培养,有助于改变我国医护比例失调的现状,并有助于缓解护理人力短缺的问题,缩小同国际水平的差距。而陈旧的课程设置、单一的教学模式、双师型教师的匮乏等,已不适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无疑给高职护理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存在新入行的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感情不深,普遍缺乏钻研精神和团结协作态度,跳槽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年轻护理人员。
从调查结果分析得到的启发之一是护理行业依然缺乏大量的技能型专业人才,特别是在当前“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形势,人才需求将出现一个高峰;二是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而且要注重人文、品德、思想等方面的综合培养;三是医院渴望毕业生能马上上岗,因此要进行实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与临床第一线接轨;四是必须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道路,将护理工作过程与相应的职业标准渗入到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中。
2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融通的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关注的是工作能力的获得,工作能力来源于工作过程并依附于工作过程,护理人员只有理解了工作过程,具备对工作过程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才可能完成工作任务。但是,目前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过于注重结果形式,忽视过程建设,缺乏足够的调研、设计过程,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是没有突破传统的学科框架,尤其是在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过程的相关度低,实训项目不能体现临床实际工作情境等问题。因此,应努力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格局。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慎密的分析,界定职业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行为规范,并在课程结构中体现职业资格标准,在课程层面融合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①
3 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融通的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3.1 工作过程与典型岗位群分析
【关键词】护理;实训课;技能型
一、明确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的重要性
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是强化护理技术操作的一门综合课程,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临床为原则,以技能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现代护理模式为中心,在实训中努力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同时,更重要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习过程中较快的适应护士这一角色,让护生缩短岗位的距离,更能满足社会对护理质量的要求。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灵活应用示教—练习—回示法:
1、示教—回示—练习:即教师示教后,任意抽取个别学生回示,之后学生展开练习。例:在穿脱隔离衣、无菌技术操作的教学中,如果采用示教—练习—回示法,在教师示教时,有的学生观察不仔细,也有的学生由于印象不深刻很快就忘记了教师的示范。这样,在练习中,就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做法,甚至直到回示时才被发现。如果针对这样的操作项目,采用示教—回示—练习法,即教师示范后,随即找一两名学生回示,由于学生是随机抽取,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该生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其他学生存在的问题,老师在回示的过程中给予纠正,使学生再次加深理解,强化记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回示过程中,即便学生出现一些问题,教师也不要批评,而是从某个角度给予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示教—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即由学生代替教师做示教,教师点评后学生展开练习,此法适用于相对简单的操作项目。学生示教后,教师点评,对好的地方给予表扬,不足之处给予指正。该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即由病例导出教学内容。
设置病例:王某,女,77岁,肝癌晚期,卧床4个月,请护士为该病人更换床单,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什么?此病例的考察点不只局限于更换床单,也涉及了压疮的相关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病例模拟临床情境,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在体温图的绘制、麻醉床、为昏迷病人插胃管等项目中可运用该法。
(三)角色扮演法即由学生扮演护士和病人,教师指导完成教学内容。例如:搬运法、压疮护理等项目,由学生分别担当护士和病人,并在学生之间交换角色。此法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由学生扮演病人,使学生体会到病人的真实感受,从而在工作中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培养了学生在今后从事的护理工作中所应具备的爱心和责任心。
三、优化护理实训课堂教学,注重护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一)实训内容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实训内容根据临床发展而不断更新,护理教师经常深入临床一线进行临床实践,了解临床护理操作的项目及最新技术,使教学与临床实际接轨,达到护理实训教学与临床各项操作相统一,真正做到培养出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案例分析法 课前教师把操作项目案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进行预习。上课时组织学生结合所学医学专业知识进行分小组案例讨论。每个小组发表自已对案例的看法。有没有更好的、更体现人文关怀的做法等。老师再对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要求学生掌握要点,提出实际操作中要注意的问题。最后老师对案例提问,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加以表扬、鼓励,积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怎么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护理实训课的课堂教学质量。
2.学生角色扮演 设计情景教学,让学生运用角色扮演,如“家属”、“病人”、“护士”等角色,模拟病房护理工作情景。然后让学生互相总结角色扮演者做的对的,做的好的地方。让角色扮演者自已总结哪些地方做的欠缺。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如何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
(三)护理实训考核
为了加强考核力度,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我校对采取随机抽签方法,让学生选择考试内容,注重流程熟练程度,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护理程序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技能。
四、改进常规评价方法
(一)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中,以个人考核为主,小组考核为辅。小组考核即随机抽取一个学生,以该生的成绩代表全组人的成绩。鉴于学生动手能力、学习态度的差异,采用此法可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使他们更认真,并主动向他人学习,也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
(二)平时成绩纳入总成绩建立平时成绩册,该成绩由出勤、仪表、态度、操作考核4部分组成。教师随时记录学生的表现,以此督促学生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实训课行为规范,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
(三)全面考评在原有单纯考查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从学生对病例分析、物品准备、与病人沟通、态度情感、操作规范及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
随着社会发展对各层次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模式不断拓展,呈现出多种层次的办学模式[1]。就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来说,同时存在初中生源的中职、5年制高职、高中生源的普通高职及对口招生高职等多种形式。生源不同,教学模式也应有差异,如何做好不同类型的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安排,是护理专业发展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皖西卫生职业学院护理专业为例,对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问题进行探讨。
1我院护理专业学情分析
从护理专业招生的学制看,有3年制的中职、普通高职专科、对口招生高职专科以及5年制“3+2”(3年中职+2年高职)高职专科等4种类型。从学生的知识层次看,中职教育的学生只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对新环境、新教师、新教材、新教法难以适应,易出现经常性的学习困难、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并且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缺乏护理专业的知识基础、专业意识薄弱、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不高。普通高职专科的学生接受过高中阶段的教育,文化课基础相对扎实,对护理专业课程有一定的理解力,学习护理专业的能力较好,但对护理专业的了解和认知不够全面,有时也出现学习情绪的偏差。“3+2”高职专科学生首先要完成为期3年的中职阶段的护理专业课程学习及技能训练,然后进入2年高等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认为多数课程已学习过,再学习是重复,学生对于临床的护理专业认识与理解较全面,但缺乏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严格的技能实践。对口招生高职专科的生源来自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既有护理专业,也有其它医学类专业,还有一些其它专业,其生源的专业有差别,进入高职后在护理专业学习亦有差异。从学生的实践能力看,中职教育的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在学习护理操作时理解不到位,绝大部分都是验证性模仿练习,学习效果欠佳。对于“3+2”高职专科学生和对口招生的高职专科学生来说,在中职阶段进行了为期2年的理论学习和1年的实习训练,学生对已有的护理基本技能操作较熟练,少数学生还获得了护士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了基本的护理专业操作能力,但缺乏高职教育临床护理专业的系统实习和综合性临床护理技能的实践能力。对于普通高职专科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接受专业知识较快、实践操作能力较强。因此,现有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从时间和内容上均不能满足护理学生再学习、再提高的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目标看,中职教育的学生处于心理成熟的早期,自律性差、动力不足、对个人未来茫然无知、课堂学习态度欠端正、学习效率不高、意志力欠缺、学习目标不明确。普通高职专科的学生选择护理专业是为了以后能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学习积极性高、目标明确、自觉性强、有一定的学习竞争意识。对于“3+2”高职专科学生及对口招生的高职专科学生来说,绝大部分学生是为了提升学历而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对学过的护理知识不感兴趣,对临床护理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有极大的兴趣,有一定的选择性学习目标。
2对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注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与实践技能、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中高等护理专业人才是当前护理专业的发展方向[2]。实现不同类型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时迫切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2.1需要制定适合不同学制类型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而实施的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不同生源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不同,其培养方案应该有差异。对于中职生来说,要以基础理论教学的应用为主导,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临床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指导构建人才知识能力结构,最终培养适应临床一线的中等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对于高职生来说,其理论基础高于中职学生,要以学生的高素质为基线,重点开展专业教育,培养临床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具有高等职业素养的专门人才;对于“3+2”的5年制高职学生,则要5年统筹考虑,并不是中职与高职的相加;对口招生的高职学生,其文化课基础逊于统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意识都强于统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需要补充提高专业文化基础课。4种类型的生源、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均有差异,需要分别对待,制定适合不同学制类型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培养要求。在制定方案前,学校可到医疗单位、临床一线调研,可聘请卫生部门管理人员、医院管理人员、临床一线技术人才、兄弟医学院校的专家教授研讨,集思广益,制定可行、合理的培养方案。同时,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就业岗位为基线,依据中、高职两个阶段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分层次制定培养方案。此外还可利用学院的附属医院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线实训内容,做到资源共享。
2.2需要科学设置不同学制类型的理论及实践课程
课程是专业教学的实现形式,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3]。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就是课程的衔接。学制类型不同,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也有差异,围绕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也应依据不同的生源,分类实施。就中职学生而言,基础知识必须够用,并具备一定的临床应用技能。因此在开设人体解剖学、健康评估学、病理学等必须的基础理论课程后,开设有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护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程,并在第3年进入临床实习,以提高实践能力,实现培养目标。对于3年制高职学生,在开展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直接让学生进入临床或实习基地,通过模拟或真实的实践,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的高等职业素养。课程方面,在开设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急救护理技术、护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的同时,增加了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素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内涵。对于“3+2”高职学生,经过前3年的中职阶段学习,已经具备够用的基础知识与一定的临床应用技能,其后2年的高职阶段主要是对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强化。为此,特地调整了高职阶段的课程比例,使基础专业课程、临床专科课程、综合实训课程及职业素质拓展课程的比例达到1∶2∶4∶4,主要开设成人护理、母婴护理、儿科护理、基础护理技术等临床专科课程和内、外、妇、产、儿病例情境等综合实训课程以及护理人际沟通、护理职业素养、护理法律法规等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在强化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同时,增加新知识与新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训和职业素养能力。对口招生的高职学生,入学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课基础及相关专业技能,但是护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及临床技能较薄弱。因此开设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等临床医学基础课程以及成人护理技术、母婴护理技术、儿科护理技术等临床护理课程,并在第3学年开展临床护理实习,以提高临床护理的实践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的分类组合,各有侧重,使不同学制类型的学生都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及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
2.3需要开展多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
面对不同学制类型、专业基础、学习自觉性、学习目标的学生,如何才能做好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衔接,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笔者认为除了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设置适合不同学制类型的理论及实践课程外,还必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衔接。
2.3.1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中高职护理专业不同层次的生源特点,创设多元化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适时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护理技能操作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分角色扮演的模式展开教学,由学生扮演患者、家属、医生、护士等,让学生进入到临床情境中;由教师或学生创设情境,请学生扮演,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讨论评价,最后教师总结。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有效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课堂效果得到较好地改善和提高[4,5]。
2.3.2按照职业岗位需求,重组课程教学内容
按照岗位需求,结合护理专业教学特点和临床工作的实际技能开展讲解。例如在中高职学生共同的必修课临床护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避免对口护理专业与“3+2”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对重复学习的厌倦感,可从人的护理的整体性着手,同时遵循临床护理认知规律,将临床护理专业课与基础护理学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与《基础护理学》整合为《成人护理技术》,将《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与《基础护理学》整合为《妇幼护理技术》,将《老年护理》与《基础护理学》整合为《老年护理技术》等,整合后根据临床护理工作所需进行课程设计,使课堂教学内容更能贴近临床实际,也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实现学得进、记得住、会动手、用得上的教学效果,教学衔接得以实现。
2.3.3注重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对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在内科、外科、妇产科护理等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将单纯的课堂理论融入临床实践,加深学生对实践认知的同时,也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在讲授氧疗技术时,不仅强调不同病情的患者其氧疗需求不同,更应该结合内科知识,告诉学生何种患者需要选择低流量持续给氧、何种患者需要选择高浓度给氧。在讲授静脉输液穿刺操作时,要根据内科、外科、儿科等不同患者讲授不同的穿刺方法、不同的滴速调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要注重将护理知识与临床知识有机整合,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如在讲授生命体征护理技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引入肺炎的病例,简要介绍病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临床表现判断病情,明确诊断,需要进行哪些检查、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如何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会应用到哪些有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相关的护理技能操作、如何实施,通过分步骤思考问题,结合临床知识,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2.3.4开展各种形式的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依据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现状,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实践方案,积极开展校内实习、创岗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训实践教学形式,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教中做,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通过安排学生到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实习、实训,或组织学生到家庭、老人院、乡镇卫生院等校外实训场所开展活动,让学生真正接触患者,进一步熟练规范操作,提高实践技能,毕业后能较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有效地开展工作。
2.4需要建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为实现教学衔接提供保障
要顺利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必须拥有一支理论基础雄厚、实践技能丰富的师资队伍。教师不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也要积极参加各类职业实践培训,以获取相关临床技能。我院是安徽大别山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可以充分依托职教集团的力量,实现校校联合、校医联动,让教师走出去,深入临床,开展一线临床实践工作和医院临床培训,同时借助职教集团的教学优势,与兄弟学校开展教学工作互访、听课、研讨等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临床工作水平,为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提供保障。高职院校中高职专业的多层次、多学制类型共存的办学模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继续存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及时改进,才能逐步提高并最终实现不同学制类型之间的有效衔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茜.我国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0):273-275.
[2]李娜.关于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20(31):91-92.
[3]李晓松.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9):1075-1077.
[4]孙建勋,刘笑梦,张彦芳,等.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护理研究,2014,11(33):4116-4118.
【关键词】中职护理 专业课程 设置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46-0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们逐渐重视身心的健康呵护,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这些都是我国护理行业的发展重要的源动力。然而我国目前的中职护理专业接受的仍旧是传统的课程体系模式,这对于护理行业的发展而言是一种阻碍,因此构建新型的专业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一、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课程培养目标
中职卫校主要为我国提供护理专业的初中级的实用型人才,而中职学校的护理专业的课程专业设置是其培养人才最重要的环节,同时直接决定了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结构。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中职学校提供的人才与医院实际需要的护理人才在能力、知识以及素质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课程内容认识分析
1.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比如问卷中“在学习护理专业外,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及技能需要学习外,你认为还需要学习什么方面的内容”。有12%的学生认为需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有7.2%的学生认为计算机操作技能也十分重要;有23%学生认为需掌握一定的与人沟通的技巧以及礼仪知识;有37.5%的学生认为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是有必要的。
2.对课程难度的认识。作者利用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以及在师生的访谈中了解到护理专业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主要有化学、解剖等,而当了解到为何难学的原因时,有10.6%的学生认为是老师水准低下导致;有8.7%的学生觉得该科目没有吸引力;有66.3%的学生认为是书本太过深奥。
(三)课程组织情况分析
1.课程安排情况。在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的课程安排是相似的,都是将理论课程安排在1,2,3学期,而临床学习则放在4,5学期,最后一个学期主要用来进行执考辅导。其中,基础课、文化课在第1,2学期中占的比重较大,第3学期则主要学习专业课程,第6学期安排护考课程其中专业模块占比重较多。
2.课时分配情况。除去5,6学期实习不计,该校共安排了2456个学时,其中由1456个理论学时一起636个实践学时组成,其中人文社科类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小,实践课时少于理论课时。
二、中职护理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护理专业需要的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同时具备过硬的护理专业知识。目前我国中职护理教师的队伍多有医疗专业毕业的教师组成,如我校有46位护理专业教师,其中有31人是医疗专业毕业的,这些教师的职业技能薄弱,同时得到的进修机会极少,因此导致其专业知识结构侧重于医疗方面,临床实践方面的经验较少,无法实现理论实践的一体化。
(二)课程设置缺乏护理专业特点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是导致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无法满足岗位需求的直接原因,此外课程体系中包含的人文知识内容较少;从课程内容方面看,依然属于科学体系的范围。
(三)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有冲突
中卫护理的培养目的就是培养护理保健工作的实用人才,而这一目标又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的“实用性原则”相悖。因为这一目标要求护士执业要取得《护士执业证书》,想要取得该证书其需要学习的课程的知识不仅深奥,同时要求知识要具有广度以及深度。对于专业护理人才实用性的培养有一定的阻碍。
三、中职学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构建
(一)学习阶段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保证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紧密相连,此外还要遵循需求原则,专业设置应当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为了充分体现出护理人才的发展方向,还需重视护理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在实践中探索
1.调研。学校专业设置应当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我校对实习医院的需求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充分听取临床专业的提议,并掌握了医院关于护理人才的一些要求。
2.深化改革。在建立健全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的课程体系时,应当严格按照“理论够用、实践为主、能力为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此外我校还借鉴了澳大利亚“三明治式”的课程设置的方法在理论课中安排了一部分的实践课。我校还将数理化等课程内容进行部分合理的删减,从而有效缩减医院基础的比重,将老年护理以及精神护理的内容增加。最终将课程设置成4大模块。主要包括了文化素质类课程、职业素养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医学基础类课程。
3.教材。在进行课改后,对应的教材也需要进行重新编写与整合。近几年,我校在护士执考辅导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及总结相关经验,从而得到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编写了《医学基础课执考考点集锦》一书,此外还将执考的参考资料进行了分类归类,并编写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精编》和《护士执业考试同步训练题集》。
4.实训基地。要重视校内、校外实训的基地建设。学校可以与医院相互合作,一起制定学生的实习计划、大纲以及科考的相关内容,并要求学生定期向学校汇报实习情况以及学习内容,此外建立健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解惑答疑的平台。
以上几种方式能够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并实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从而更好的为用人单位培养实用型人才,充分利用校企之间的优势,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结论
在构建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开拓创新,不断的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限制,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多提升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还要做好与实习医院之间的沟通工作,利用学校与实习医院两者分别具有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春霞,胡斌武. 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4, 08:39-41.
[2]何君芳. 优化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策略简论[J].新课程研究,2012, 03:53-55.
一、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培养目标与我国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高职护理教育是为医疗卫生保健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专门教育,因此,护理教育必须符合卫生保健服务的发展,符合岗位对护理人才需要的层次、规格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在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上以满足社会急需的数量为主,未重视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在教育上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目标上没能明确地定位于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上没能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要求【1】。
(二)临床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随着医院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医患矛盾的升级,有些医院从维护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接收实习学生,接收的医院也减少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加上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造成临床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实践机会减少,人才培养目标较难实现。
(三)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专业特色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突出实践教学是当前护理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现在很多护理学校仍旧沿用医学类通用的“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医院实习”的“2+1”人才培养模式;授课方式多为理论讲授,尽管近年来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护理仿真实训基地,但护理实训多数情况下是模拟性的,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环境有差距【2】,教学与临床脱节,造成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更多的培养,毕业后临床适应时间较长,护理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护理专业双轨双控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以医院为依托,培养护理岗位所需人才,按照行业对护理人才规格的要求,调整和确立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保证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适用性【3】。“双轨”指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护理工作过程相符,学生在校学习内容和在护理岗位上的见习、实习、工作内容相一致;“双控”指校院双方就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互商互通各教学环节的控制要求,起到校内校外双向控制培养标准;在双轨、双控实施过程中体现“双向融合”。
(一“)双轨”的实施步骤
1.学校和医院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学校和医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医院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开发的每个细节,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到医院进行专业和课程调研,通过定期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等方式,使医院专业人员直接参与到课程开发过程中;在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校完成的全部学习内容与医院护理工作岗位上工作内容相一致,最终实现护理专业课程的完全工学结合。我系护理专业通过三次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对职业岗位工作结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护士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分析形成了基础护理、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护理评估、护理文件的书写与管理、成人系统疾病护理、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护患沟通与心理护理、突发事件的应对、门诊与病房管理13门学习领域的课程。依照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按照临床护士护理工作能力培养渐进的过程(辅助护士责任护士护理组长),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序化,形成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并在2010级的学生中实施教学。
2.学校和医院共同完成教学的实施过程。在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依托医院和校内仿真实训基地,使教师和学生在实训实习环境中,完全实现与实际岗位角色的互换,即“教师”为“带教护师”、“学生”为“护士”;采用行动导向教学,选择真实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完成完整的工作任务,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使学生学会工作和学习。
3.学校和医院共同进行师资培养。学校实施教师的AB制的培养制度,即专任教师一年在医院工作,一年在校任教,派遣大量的教师到护理一线工作学习;同时学校聘请大量富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护理专家担任专业课程教师。学校和医院建立师资共享的培养平台,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使学校师资水平进一步提高。
4.学校和医院共同进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与医院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实现深层次合作,在医院建设示教室和学生的实训室,学校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资源,如多媒体教学设施、各种教学模型,医院参与建设学校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在三年学习过程中,专业课程以及实训实习全部在真实环境中完成,实现学生所学与将来就业后的实际工作内容高度一致。
(二“)双控”的实施方案
学校和医院双方就人才培养过程互商互通各教学环节的控制要求,共同制定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校内、校外双向控制培养标准。
1.成立由学校和医院资深专家共同组成的护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每年两次的联席会议。在联席会上,广泛听取护理行业专家、临床护理人员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护理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和管理,提高护理实习生和毕业生质量。
2.建立以学校专职教师、行业专家、兼职教师等组成的优质带教师资队伍,指导学生在校的课程实践教学及在实习基地的见习和顶岗实习工作。共同制定护理教学与实习管理制度和出科考试制度,使实训实习基地的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3.建立学校护理系与医院护理部主任、带教老师的三级联系网络,严格管理见习、实习环节,及时反馈、认真总结。学校定期组织召开实训实习教学研讨会,聘请实习医院的带教教师参加,研讨新形势下改进顶岗实习工作的办法,进一步修订实纲、实习标准及《顶岗实习任务书》,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与质量的全程监控,提高临床带教教师的理论和管理水平。
4.与行业和医院等资深的护理专家共同制订临床带教的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完善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另外,通过辅导员对实习队长的管理,时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通过临床教学联席会议的长效制度、学校和医院建立的互联管理网络等方式,加强学校和医院双向管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三“)双向融合”目标实现的措施
通过学校与医院间的合作、联动,将专业教学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以行业岗位标准来规范和考核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缩短学生进入岗位的适应期,实施人才共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第一学期:学生在学校教师和医院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认识护理课程”的学习以及去医院感受护理工作,对护理这个职业有认同感;通过“正常人体结构与机能”的学习,能够辨认各个系统的形态结构、知道人体各部分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是如何参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第二学期:学生通过专兼职教师的讲授和带教,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熟知临床患者基础护理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为临床护理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在教师讲授“健康评估”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去医院进行临床患者健康资料收集与评估,使其具备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去评估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沟通技巧和健康教育能力。
第三、四学期: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通过在模拟或真实环境内开展护理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比如成人系统疾病护理、儿童护理、母婴与妇科疾病护理、突发事件应对等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使其具备专科岗位能力。
第五、六学期:经过在校外实习医院轮岗实习,进一步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技能,检验学生岗位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然后进行顶岗实习,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三、双轨双控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一)现代护士必将是双轨双控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物
近年来,护理人才缺口较大,护理专业竞争激烈,我们国家需要护士,但不是传统的护士,而是现代护士。现代护士必须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护士因和医院的高度融合,实现了和护理岗位的无缝对接,毕业后很快适应角色,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核心的话题,本文探讨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开设的医学英语课中实施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内容,从实践中寻找和总结提高医学英语课堂授课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护理英语》是英语与护理专业知识的结合,该课程开设在三年制学制的第二学期的上半学期,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英语词汇和相关的护理知识,这样在学习护理英语时更容易理解相关的内容。本课程总课时34学时;其中知识内容20学时,实践10学时,考核采取笔试考试2学时,口试考试2学时。教材每个单元设听、说、读、写及学习提高这五个部分。修完该课程后,要求学生掌握1000~1500个专业词汇以及由这些单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具备按照构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语言难度较高的专业性文章,掌握中心大意,理解有关的事实和细节,能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概括;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在阅读篇幅较长,生词不超过总词的3%的材料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20词。听力训练方面针对题材熟悉,句子结构不太复杂,基本上没有生词,语速为每分钟150-170词的篇幅较长的听力材料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有关细节;能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了解讲话者的观点和意图。说的能力,能够使用英语进行采集病史,交班,交流,做到发音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书面表达方面能针对课文难度相仿的材料回答问题,根据所给提纲熟练书写表图和图示类应用文;能够书写护理专业论文英语摘要,书写内容应完整,条理清楚;译的能力,能借助词典把与课文难度相仿的专业英语短文译成汉语,对译文理解正确,表达达意,将内容熟悉的汉语文字材料译成英语,译文应忠实原意,无重大语言错误。
“医学英语”英文称为Medical English,隶属于专业英语的一种,而专门用途英语以前又被称作“特殊用途英语”,即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1999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称其为Subject-Related English。其实不管是Medical English 或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还是Subject-Related English,其核心还是English。即便是中文名称“医学英语”,要点还在英语,“医学”是用来修饰“英语”的。从事医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主要提高他们在医学专业领域里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能用英语进行口语与笔译的专业交流。由此可知,医学英语教学不是以传授医学知识为根本目的。如果只是用英语作为媒介来传授有关医学知识,那它就不应称作“医学英语”,而应称为“ 英语医学”( English Medicine),即用英语来讲授有关的医学专业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获得相关医学信息和医学知识。如今在医科院校兴起的双语教学亦属此列,实际上是医科院校的一种双语教学,因此它属于医学科目,而不是英语科目。总之,医学英语是英语能力和水平的加深和延伸,用英语语言来表达医学专业的知识,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英语。
双语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过渡式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保持式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浸润式双语教学(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过渡式双语教学:这种模式是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实际应用于某一学科时,也可以先由部分章节使用英语讲解过渡到全部内容用英语讲解。保持式双语教学:这种模式是采用中文、英文专业教材,课堂板书采用英文,但教师上课采用汉语讲解,一些课堂用语和简单专业词汇用英语表达。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稍差的院校。浸润式双语教学:指只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也就是采用英文原版专业教材,教师课堂讲解、课堂板书、学生的作业、考试均采用全英文方式,这种讲授模式是双语教学最高目标,对教师英文口语表达要求较高,适用于学生英语非常好的学校。目前只有少数医学院校的外语班采用这种模式。但在我校考虑到教学的实际状况和学生接受、理解、转化知识的能力,在10学时的实训课中采用保持式双语教学是较科学和合理的。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根据课程设置,在模拟仿真实训室对学生进行双语实训课的教学。实训课的内容主要通过讲解和动手操作示范来进行。在此过程中,把每次实训课中涉及到特定环境下的医学英语词汇,表达方式,比如仿真实物的英文表达,相关医学英语情景表达,医学术语讲解给学生,并示范护理技能。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在旁观摩和指导。为了提高授课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可在每次实训课前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到图书馆或利用网上资源搜集与本次实训课相关的口语情景会话,医学专业词汇,以便在实训课中能很快的适应双语教学,并在老师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讲解和示范之后,能很快进入角色,与同学进行难易程度适中的口语交流。实训课上还可以采用多媒体公放的形式,播放实践技能的示范教学片(英文解说,中文字幕),让学生熟悉情景医学英语,不断观摩和练习。教师则适时提出问题,或单独提问学生或让他们两人一组表演情景剧。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校2012级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学生110人,共2个班级,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学生58人,对照组学生52人。110例学生中男生9人,女生101人。观察组中男4人,女生54人;对照组中男生5人,女生47人。观察组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0.9±2.1)岁;对照组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0.6±2.4)岁。2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相同的外科护理学教材(教材主编、出版社、出版日期等均相同),本文选择普外科护理内容为本次实验的教学示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以课堂讲授内容为主,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学习,即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案例教学法:①根据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外科护理的教学大纲,确定普通外科护理为本次教学的教学内容;②根据选定的教学内容,确定具体的案例,设计问题,并把选定的案例内容在实验前1周发给学生。③学生根据老师给的案例,及提出的相关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查阅选定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问题。④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案例做出分析。⑤小组学生代表就本组对选定案例进行讲解分析。⑥最后,老师对上述学生分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1.3教学效果评价
①考核学生成绩情况。成绩考核包括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训操作成绩(均为百分制)。理论试题采用题库中抽题,选定老师集体评卷。实训成绩根据实训操作大纲制定考核标准,由实训中心老师监考并评分。②采用自行设计的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是否提高学习兴趣、是否促进自主学习、是否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是否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否有助于理解记忆、是否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是否有助于知识融会贯通、是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学生考试成绩和实训操作成绩结果比较
观察组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训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能提高学习兴趣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促进自主学习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有助于理解记忆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有助于知识融会贯通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在案例教学法中扮演的是设计者和鼓励者的角色。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教师对本次案例讨论进行综合、分析等。在案例教学法中,以案例为主线展开,选择案例、设计问题、查找资料、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分析为主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带着问题去思考,能够全面地认识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中,观察组实施了案例教学法(以普通外科护理为本次教学内容),观察组理论成绩和实训成绩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能提高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助于理解记忆、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知识融会贯通及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说明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对外科护理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也就是在教与学中,教会了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学习,如何去掌握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和难点。再者,案例教学法更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在本文中,观察组实施案例教学法后,学生普遍认为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所占比例为93.1%),高于对照组(44.2%),进一步说明了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4总结
[关键词]工作过程 理论实践一体化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83-02
一、中职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现状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流程,专业领域和护士资格认证标准,改革临床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设计模块化的教学情境,突破了学科体系的框架,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把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并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这就使专业课程的教学成了从一个个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用于学习的“学习领域”,即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并按实际工作任务过程设计“学习情境”,使教学内容与临床护理过程保持一致,实现了与临床工作的零对接。
专业课程的工学结合一体教学环节基本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首先,新生人学后,分组分批到医院参观,带教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护士工作的流程和内容,让学生感受实际的工作环境,帮助他们对护理知识形成初步的认识,其后再分阶进行相应见习,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利用周末或假期接触临床。
其次,根据典型案例创设情境,利用模拟病房和现代教学技术创设与临床工作一样的情景,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将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课前将临床案例下发,提出问题,分组学习和讨论,制定工作流程,教师精讲点拨,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分析并提出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健康问题。
最后,以医嘱确定护理任务,让学生面临一个个需要去解决的病人的问题,突出专业训练的可操作性、真实性、实用性和灵活性。通过在仿真的情景中演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同时在操作中看重操作步骤和程序的统一,强调学生临床决策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充分体现整体护理的思想内涵和实践特征,培养学生护理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专业素质。
学做一体化,既使学生及时地复习了理论知识,加深了理论的理解,也使学生实训过程中能做到“心中有理、手下不乱”,并且很大程度上提高实训操作的探求能力、归纳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在体会到实现目标成就感的驱动下,充分调动学习、实训的积极性,锻炼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大大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中职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临床知识的更新需与时俱进。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发展性很强的学科,专职教师理论基础扎实,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大多的任课教师都是由医疗专业毕业,护理技能薄弱,加上因教学工作任务重且长期脱离临床工作,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少,无法把握专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动向,知识老旧,动手能力差,与临床知识脱节,不能适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论实践一体化下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学生实习期间理论实践相结合没有得到充分的强化
学生实习的单位主要是县级医院,通过对中职学校实习生参加临床实践的调查发现,学生抱怨配药打针换液体就是一整天,几乎没得停下休息过。有些教师只做不讲,学生一问,一句“回去翻书”打消了学生的求知欲。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T作任务繁重,动手能力强却理论知识欠深入,讲授内容衔接欠紧密等缺点,没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典型病例的病情介绍,也没有将病情观察的要点指导给学生,学生与病人之间的沟通机会不多。
(三)实训指导教师和实验室资源匮乏
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需要有充足的实验室资源和实训指导教师,实训课的质量保证是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动手,一旦有问题学生之间无法解决时能得到教师的及时辅导。因指导教师少,学生多,一名教师至少负责40-50个学生,只能来回跑,无法仔细检查学生训练效果,同时因训练用物少,一节课下来,只有少数学生能真正动手,从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带教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带教过程没有严格要求,教学组织能力差。
(四)学生理论知识薄弱
在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时,实践课时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占用理论学习时间,学生理论知识的广度、深度将有所减弱。用人单位的“实用性原则”及护理专业从业资格的特殊性,即护士执业必须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后,方可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从事护理工作,不管是中职学校的护生还是普通高校毕业的本科护生都要求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这与只要求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技能的中职教育相冲突,从历年全国护考通过率的统计数据中,中专学历的通过率仅为30%-40%,中职学校的通过率也基本如此,这极大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打击学生实训的动力,不利于学校的良性发展。
(五)评价体制不完善,无法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开展课程改革过程中付出大量的精力和个人休息时间,却得不到应有的精神激励和物质补偿,没有良好的评价机制衡量教师的工作量及优劣,仍沿用单一、学生对任课教师评教的评价体系,从而使有些教师不愿坚持而用回多年习惯的传统教学方法,导致无法让课改落实到位。中职学校的生源几乎实行登记入学,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比较差,一旦理解上出现困难,不是主动请教而是完全放任,以致教师布置的任务往往是组长或某个同学代劳而不是独立或小组共同协助完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得不到充分落实。学生成绩评价侧重于结果,学习过程没得到恰如其分的认可。
三、对策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专职教师临床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通过参加护理查房、病案讨论等临床工作,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特殊病例护理现状加深认识,收集大量第一手临床护理资料。加强专职教师与临床资深护理人员的沟通。中职学校拥有一所附属医院,为临床医务人员和专职教师之间创设良好的沟通环境。通过密切联系,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制定合理的、典型的护理方案提供理论指导与帮助,有效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应重视教师的培养,优化临床教师队伍,建设一支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施教能力强的护理师资队伍。
(二)加强带教教师的管理,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聘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进行带教,将临床上的新知识、新技术引入护理学教学中,讲解各种不同的病例的护理观察、护理措施要点及区别,学生成绩与带教教师的年终考评成绩挂钩。对实习生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进入科室后,一定要了解病房中每位病人的医疗诊断,主要的症状及阳性体征、护理的要点。制定出科考核内容是每名学生负责1个典型病例的个案护理,能对病人的一般资料、现在的和既往健康状况、心理状态、社会方面、护理措施等要做到全面的熟知,这就需要学生深入病房,连续地对病人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进而提高学生敬业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医院护理知识竞赛、专题讲座、护理技能操作竞赛等活动。开展学习小组,汇报实习内容,专业教师定期到各实习点进行病例的讨论或利用网络给学生答疑解惑。
(三)合理调整课程安排
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最大的困难是实验室资源分配和专业教师的缺乏,解决这一类问题,需要多个部门的统筹安排。在合理使用实验室及实训室方面,需要由教务科、护理教研室、实验室统筹,根据课程需要错开实训场地和用物,避免资源浪费。应编写与护士岗位需求的特色的专科护理技术实训指导,统一操作,避免各自为政,引起学生学习上的混乱。实训指导由临床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带教,同时加强年轻教师的培训,这样既解决临床一线工作太忙不能正常带教,又解决专业教师缺乏及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
(四)改善实训资源
应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确保开展教学的质量;同时应加强与校外行业企业联系,尽可能地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完善护理实训室设备与条件,构建模拟实训医院,与校外企业共建实训教学基地,供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校内实训、临岗学习、实习等环节的教学与实践。
(五)完善评价体系,合理使用激励机制
应使用更合理化的评价体系,学生的学习侧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应加大对教政工作重视程度,借鉴相关院校的有关教学和课程评价标准,并结合中职学校实际,系统地建立“课程建设与评价体系及方法”。每年按照此标准评选优秀课程,并给予奖励。对参与课改且成绩优秀者在选聘优秀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时予以优先考虑,在学习、进修和晋升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
(六)进行系统化的培训,提高护士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关键词】涉外护理专业 学生管理 辅导员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049-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也随之增加,学生人数的不断攀升,对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实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整体素质成为高职院校培养方向的重中之重。培养既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又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的学生是各个高职院校工作的重心。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做得好与不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质量,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性别比例严重不协调,其学科设置、管理模式和培养目标不同于其他传统专业,因而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和辅导工作方面会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总结和分析涉外护理专业辅导员的工作难点,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一 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特点
1.独立生活能力差
随着经济的发展,“90后”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较好,且多为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初入大学校园,很多事情是第一次做,许多学生感到不习惯,怀念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新生报到后,尽管学校组织相关部门做好新生到校后的各项安排工作,但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总有学生咨询在哪里办卡,哪里打开水……甚至有学生在开课的前一晚上发短信,询问明天上课应该带什么东西。独立的生活能力影响着学生能否自如、愉快地度过大学时光。
2.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
涉外护理专业会让学生有优越感,觉得自己比普通护理班的学生能力要强,有优势。更有个别学生选择涉外护理专业是遵从父母的安排,为的是毕业后容易找到一份工作,而学生本人对英语学习则不感兴趣,这些都让他们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他们忽略了涉外护理对专业技能能力和外语水平的较高要求。英语是耗费时间和精力且枯燥的学科,大学期间还需要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这对高职高专学生而言有一定的挑战性。护理专业还开设了一些理科课程,如医用化学,但一部分学生是文科生,重拾理科课程,难度较大。缺乏自主学习动力而忽略学习的同学,在备考期间及成绩查询期间,会出现隐性心理危机,若不及时有效的引导,可能会酿成大患。
3.英语学习氛围不浓厚
学好一门语言,环境很重要,但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氛围不浓厚。在大学学习期间,护理系配有专门的护理实训室、实验设备,开设技能培训课程,护理技能可以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护理专业的学生找到理想的实习单位很容易,而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局限在教室,渠道仍以教师传授为主。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想找到涉外护理医院实习的机会更是少之甚少。这些因素导致涉外护理学生对英语学习动力丧失,兴趣减弱,需要辅导员创造良好的班风,积极开展班级英语活动。
4.性别比例不协调
涉外护理专业小班上课,女生人数占绝对优势,男生平均一个班两人。女生的乖巧与温顺形成了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好管理的假象,但实际上,女生之间的矛盾比较尖锐、寝室内部问题隐藏得很深,需要辅导员细心去发现并寻找恰当的处理方式。
二 涉外护理专业辅导员的重要性
辅导员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领导者,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要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就业观、恋爱观。对那些怀有困惑的学生,要跟踪了解、谈心、劝解,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做到心与心的沟通。学习上,大学生和任课教师交流的机会不多,即使有交流也局限在考试范围、考核方式上,然而有关授课教师的授课风格、讲课语速、普通话水平等方面更倾向于和辅导员交流。涉外护理专业又以女生居多,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咨询,反馈也相对滞后,问题的积累给学生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心理压力,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辅导员去深入了解并合理疏导。生活上,辅导员是最深入学生的老师。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宿舍内部矛盾、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护理专业的学生个性较强,女生间的摩擦也较多,需要谨慎对待每个小问题。在学生的大学生涯中,辅导员工作具有很大的重要性,辅导员不仅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更需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
三 涉外护理专业辅导员工作的思考
做好涉外护理专业的辅导员工作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多渠道地了解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采用恰当的解决措施,不断总结和改进工作方法。
1.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涉外护理专业的辅导员意味着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和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修养。首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政治修养,参加心理学、辅导员论坛之类的专业培训,多学习、借鉴成功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辅导能力,才能将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其次,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自身的英语能力,提高英语专业技能和水平,熟悉学生所学英语教材,适时地在英语学习上给予帮助。如此既可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又可对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帮助。再者,辅导员需要具备乐于奉献的精神。学生问题的出现是无法预知的,需要帮助和解惑的时间也是不定时的,不可避免地会打扰辅导员的日常生活。辅导员应首先考虑学生的感受与需求,必要时牺牲自我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想其所想,感其所感。最后,护理是为人服务的专业,要求护理工作者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和高尚的道德素质,做具备热心、爱心和责任心“三心”的护理人员。因此,涉外护理专业的辅导员,在管理学生时要重视素质教育,提高专业素质,同时还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2.班级英语活动的开展
针对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辅导员应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含有积极的文化内涵的英文材料或文学作品,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比较东西文化的异同;举办英语演讲比赛,促进学生练习英语口语,设置不同的奖励,激励学生英语学习的干劲。此外,辅导员可以教学生唱英文歌,经典的英文歌包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教育题材或特定的文化背景。挑选适合学生唱的英文歌曲,让学生在享受美的愉悦的同时,培养良好品质和精神,提高英语的听力水平,学习地道的英文表达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在护理实训中心上课,培训学生的服务意识并注重英语强化训练,用英语提出护理要求,与病人进行交流和书写病历。开展护理服务素质训练,强调服务意识,进行良好性格、气质、人格特征的引导。
3.做好与任课教师的沟通工作
各任课老师最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辅导员应和各任课老师多沟通交流,掌握学生课堂的真实情况,了解班级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以及个别差生的学习情况,进而从班级管理入手,开展以学风建设为主题的班会,树立学习榜样,交流学习经验,配合任课教师提高课堂效率。若有可能,建议涉外护理专业的辅导员担任本班的任课教师,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用情感因素激励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他们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激发,为学生提供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风格。
4.调动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辅导员应充分重视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重要性。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他们大多学习认真,综合素质较高,在同学中有较高威信,能够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通过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班级治理,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全面有效地开展学生工作。在他们的协助下,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和辅导工作能更好地展开。
四 结束语
涉外护理专业的建设应得到高度的重视。辅导员作为班级管理的引导者需要更加努力工作,完善自我。在涉外护理专业的班级管理过程中,辅导员应将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职业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求辅导员结合这些特点,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以学生为中心,探索有效的工作方法,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去完善学生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振斌、冯刚.高等学习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