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纪律教育成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玉米是一种草本植物,是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粮食作物,在我国已经有400多年的栽种历史。玉米的味道香甜,可以经过加工直接食用,还可以作为工业酒精和烧酒的主要原料,其用途十分广泛。现阶段,我国使用的玉米品种大多是杂交种,能够有效地保证玉米的产量,满足市场的需要。但是,针对玉米杂交种中氮农学效率的含量对玉米杂交种有什么样的影响,有待于研究分析。鉴于此,现对玉米杂交种中的氮农学效率及构成因素予以研究。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选择现阶段我国培育并推广的集中玉米杂交种子。
1.2处理过程
对种子施用氮肥,在播种前施225.00kg高氮,玉米拔节前再施另一半高氮。还要注意在播种前要施一次低氮。
1.3种植安排
将试验区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大概为3~6行,每行15株。注意在播种前,要先对试验土地进行测试。在玉米的生长成熟期,可以对生物的总量、玉米的产籽量及每株玉米的吸氮量进行检测。使用过氧化氢与浓硫酸进行石灰化法消煮,测试其中的含氮量,可以在每个区域内随机选择10株,重复3次测验。
1.4分析方法
根据氮农学效率公式,可以使用产量除以施氮量得到结果,能够有效地计算出供氮量与施氮量之间的比例。其中,还包括玉米的吸氮量、土壤的含氮量及肥料中的含氮量。
2试验结果分析
2.1低氮条件下玉米氮效率的构成因素
通过试验分析,玉米的杂交种与氮吸收的效率能够达到0.65kg左右。不同品种的含氮量也不同,不同品种的变异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吸氮效率较高的可以达到1.20kg/hm2左右,但是吸收氮效率比较少的只有0.33kg/hm2左右,差异比较大。对低氮下玉米氮效率的通径分析发现,一个因素会影响其他因素。因此,对玉米的氮效率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保证了解其中每个因素的作用,以及对玉米的氮农学效率的影响,能够大大提升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试验结果表明:氮吸收效率的直径通径系数能够达到0.945左右,氮吸收的相关系数一般能够达到0.790左右;而氮利用效率的间接通径系数能够达到-0.145左右,但利用效率直接通径的系数一般为0.620左右,其相关的系数一般都在0.388左右;氮吸收的效率间接通径系数能够达到-0.223左右。每个元素对氮吸收都有实际的影响,其中的利用效率和吸收效率能够起到直接决定结果的作用。
2.2高氮条件下玉米杂交种氮效率的构成因素
在高氮条件下,玉米杂交种的氮吸收效率会随着氮含量的不同出现较大的差异。其中,吸氮量比较高的能达到0.78kg/hm2左右,而含氮量比较低的只能达到0.30kg/hm2左右。当施氮量不断增多,玉米的氮利用效率对氮效率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其中的吸收效率会开始不断下降,能够直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试验结果中,氮吸收效率直接通径的系数达到0.870左右,相关的系数达到0.680;氮利用的效率能够达到-0.201,氮利用效率也能够达到0.751左右,相关的系数在0.533左右;氮吸收效率间接通径的系数达到-0.233左右。
3结果讨论
玉米杂交种的高产量与施氮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施氮量越高,部分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就越高,这部分玉米杂交种可以称之为氮高效品种,可以在种植过程中随着施氮量的不断增多而得到更多的产量。还有一部分玉米杂交种不需要高施氮量也能够得到很高的产量,则是受到低氮的胁迫而产生了氮效率基因的转型,导致差异的存在。因此,要认识到不同玉米杂交品种的不同属性,根据试验结果及土壤本身的养分对施氮量的高低做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施氮效果,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提高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对于含氮量相似的品种,可以考虑土壤问题、种植的方式等来决定施氮量。
4结语
1 旅游英语课程的特点
旅游英语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就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技工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学完课程之后,都要求必须掌握日常的旅游会话,可以与国外游客进行日常的交流。在毕业之后也可以从事导游和饭店服务等工作,他们的服务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旅游形象,所以需要学生对旅游英语高度的重视,让旅游英语专业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的努力。分析旅游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如下。
第一是具有专业性,涉及到旅游专业知识,酒店,线路,景点等信息。这些信息和环节的知识,都需要有相当专业的旅游知识,需要学生对专业性的知识熟练掌握。
第二是综合性强,旅游英语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的内容不单涉及到旅游知识,还有历史、地理、宗教、文化等学科领域。学习这些课程内容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介绍旅游信息,为游客进行服务。通过多方式和途径的学习,也把多方面的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拓宽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第三是具有交流性强,旅游英语专业离不开沟通,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旅游英语课程具有很强的交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以什么形式来培养,让学生学会交流,能够更好的与人沟通。
2 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现代科学的教学方法,是针对学生设置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为主,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旅游英语课程是技工院校的目标,不少技工院校开设了旅游英语专业,但是不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英语课程失去兴趣,厌倦老师一人在讲台讲课的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也不适应现代教学的方法,所以必须要根据现代教学的情况对旅游专业课程进行升级,让旅游英语的教学过程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是旅游专业的未来,大量有效的时间课程,新颖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潜质的开发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熟练运用语言进行沟通。这是目前旅游英语课程需要高度重视的内容。
2.1 营造教学氛围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旅游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必须要改变学习氛围。因为语言的学习是长期,而且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做保障的。如果课程的安排过于单一,每天都是重复的教学方式,就会让学生对课堂的教学内容产生反感,不能够提起学生对旅游英语学习的动力,也就不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来自于学生,学生的发音和口语的学习,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勇气,在学习过程中排除紧张和不安的心理。这就需要一定的课堂气氛,如果课堂的气氛非常的压抑,会给学生带来紧张和压迫感,学生就不会主动的进行发言和联系。只有轻松的课堂气氛,才能够让学生自主的发言和学习。教师教学也是一项辛苦又枯燥的工作,学生机械式的学习,让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内容产生厌倦,这样就不会带来好的课堂效果。教师应该主动积极的营造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的气氛活跃了,教师也会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感觉到放松。
2.2 互动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对学生多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预习和复习学习的内容,在课前由学生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演讲,演讲的内容不局限于课本的内容,可以讲一些历史故事、难忘的旅游经历或者是幽默的笑话等。这就需要学生必须认真的准备演讲的内容,在学生演讲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用英语去练习,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还可以设置些情景课程,特定的场景会让教学更加的生动。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体验,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获取知识,学生的心理机能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重点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旅游英语课程教学中有更大的收获,同时还能了解到真实的接待外宾的情况。
2.3 多媒体教学
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更加的生动和有趣。通过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和方法的使用充分了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具表现力,在给学生展示内容的时候,如果能配合上视频,就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会话能力,让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加快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再通过教师对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的对旅游英语课堂教学知识进行掌握,更接近真实地工作情况。现代技术的引入,让教学的表现力更加的丰富,让学生在影像结合的课堂中更有效的学习。
关键词:激趣;自信心;学习目标;检测与补救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可以通过读报刊杂志、阅读中外名著、看电视、听广播、课堂学习等多种途径习得。而适宜于学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课堂语文学习。因此,研究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从教者的必要任务。“教无定法”,研究语文课的模式,不是要让语文课堂模式化、僵硬化,而是让它更生动活泼,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无论你采用何种模式,以下几个环节应合理安排。
一、激起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是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顺利进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激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激趣,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二是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自信,是进入具体学习内容之前,学生就感到自己能学会能学好的一种心态。在《有月亮的晚上》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开课方式:美好的生活中包藏着美妙的故事。在你的学习历程中,曾有过哪些美丽动人的师生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经过短暂的思考,学生讲了老师辅导功课,生病时老师送往医院等故事,声情并茂,整个课堂沉浸在浓浓的师生情谊中。我因势利导,“在有月亮的晚上,师生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相信我们每个同学都会发现文中的美丽故事。”我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用学生心中的故事点燃了自信的火花,将他们引向课文。
二、确立并认知明确的学习目标
每节课学习都有明确的目标,既利于教学的方向性,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成就感的达成。目标的设置,既要有教师的成分,也要有学生的成分。师生交流,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如果顺利完成目标,一节课的效果自然就有了。如《我有一个梦想》教学目标设计。1、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体会其丰富的思想内涵;2、充分领悟、品味课文精彩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3、理解演讲辞相关知识。完成以上目标,课堂就有了效果。当然,设置目标时还要注意分层,不要轻易拔高。在同一节课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朝着不同的目标努力,学生就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了。这样的语文教学就能见到效果,效率也就提高了。
三、突出“自学”,贯穿“指导”
仔细回味我们的课堂教学,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教师放而不能收。二是教师要统一口径。针对这些情况,欲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充分地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思维发展遇到的困境,要有的放矢地指导,自主学习才不至于落空。如《秋夜》一课,教师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师生多角度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有意识引导,从而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教师的教应是发现学生知识、能力、思维的共性问题,指导他们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自己的思维的过程。只要教,就要让学生的能力、思维有突破;只要教,就要让学生具备迁移能力,培养自己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教是以“导”为主,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会了他们更新的方法,培养了更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有了更大的发展。
四、实施当堂检测,当堂补救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我们更要注重当节课的检测与补救,做到“课时清”。针对每节课的学习,教师设置出检测题。学习训练结束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利用课上时间及时解决。我的每节课都有检测题,从基础开始,既有课内的,又扩展到课外,每节课都要落到实处。要想提高效率,必须做到“节节清”。
五、精心准备,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
1. 备教法。
一节课能否吸引住学生,取决于它的设计是否灵活,教法是否新颖。教师应在备课时注重创新,力求上出一节有自己风格特色的好课。善用程序启发式进行教学。平铺直叙的讲述剥夺了学生在通过思考后获得知识的成功感,并容易使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课堂变得沉闷。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善用程序启发式,由浅入深,层层诱导,最后让正确的答案或结论从学生的口中得出。既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把“一言堂”变成了人人参与的讨论或交流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特别深刻,有更强的活用能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 备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间的交流,清楚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及学习热情。发现他们的疑难困惑,及时解释清楚。同时也抓住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或事物,调动其积极性。师生默契配合,共同把课堂活动推向。
3. 备教学环节。
一节课总是由好几个环节构成,讲解某个知识点也要经过几个步骤。教师备课时应注意这些环节或步骤间的自然衔接,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迹,过渡自然。这样,一节课的思路就显得非常清晰,而学生的思维也不会因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中断或突兀转折而打断,从而顺畅流动,思维非常活跃,听众也就感到整节课是一个完美的整体。
关键词:结构方程模型 旅游课程 教学效果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45-02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旅游业呈上升态势,旅游专业成为热点,高校旅游专业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我国高校的旅游专业跨上了新的发展平台。在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课程教学的效果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因此,加强教学效果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构建高校旅游课程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理论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高校旅游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以期为改进高校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二、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研究者们认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其中教师、学生和外部环境是研究者们公认的指标,因此本文主要选取这三大指标构建模型,并分析其对高校旅游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
教师因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发起者,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教师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诸多研究者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因此,本文设计了“教师的态度”“教师的素质”“教师的能力”三个变量指标。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一)“教师因素”对“教学效果”有显著的正向路径影响
学生因素。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因素影响到教学效果。本文将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否预习、注意力、知识积累和兴趣爱好等因素总结归纳为“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素质”和“学生的态度”三个指标来测量对旅游课程教学效果的间接影响。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假设。
(二)“学生因素”对“教师因素”有显著的正向路径影响
外部因素。除了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对教学效果有影响,外部因素也起着或大或小的影响。本文将外部因素归纳为“家庭因素”“旅游局因素”和“资源因素”三个指标。
(三)外部环境对学生因素有显著的正向路径影响
(四)外部环境对教师因素有显著的正向路径影响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构建了高校旅游课程教学效果与其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如图1。
图1 高校旅游课程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三、数据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本文设计了高校旅游课程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问卷一共36个问题,包含了上述“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外部环境”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采用五级量表形式。本次调查采取实地发放问卷形式,将问卷发给内蒙古地区三所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共收回问卷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70份。
(二)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以SPSS17.0为工具,借助克隆巴哈系数(Cronbach’α)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总量表α系数达到了0.954,各分量表α系数介于0.827~0.904之间。同时KMO和Bartlett 球形检验(Bartlett's Test)表明,总量表的KMO值为0.920,适合做因子分析。
(三)结构方程拟合
本文采用 AMOS21.0对模型进行拟合,输出路径标准化系数及模型如图2所示。
为了验证该模型的拟合度,选用规范拟合指数、比较拟合指数等较常用的模型拟合指数来衡量,其中NFI值为0.923,TLI值为0.975,CFI值为0.980,RMSEA值为0.042。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指标达到了可以接受的水平,从整体上看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
测定模型整体拟合度后,对各路径的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教师因素的影响最大,直接影响系数为0.80;其次是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对教师的影响系数为0.61,对学生的影响系数为0.81;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系数最小,为0.344,通过影响教师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主要研究了高校旅游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得出,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传授者对旅游课程教学效果影响最大;外部环境产生次要影响,学生因素相对于前两个因素影响效果较小。基于上述数据分析,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技能以及责任心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要丰富自己的阅历,从能力、素质和态度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通过亲身经验体会,通过图片或视频与学生进行分享,还要做好备课工作,搜集最新旅游动态,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环境,它包括家庭、资源和旅游局。家庭要培养孩子强烈的学习意识,提高对孩子旅游课程的学习的重视,不断督促。对于旅游局来说,应该提供更加合理、更加优厚的待遇,尤其对于偏远地区,关注旅游人才的培养。如果旅游局的政策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一定会学好专业知识,不断创新,做好旅游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
(3)学生是高校旅游课程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因素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间接影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在课堂上,将自己的亲身经验与理论相结合,提高参与热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月锋,李正红.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课堂案例教学效果评价――以经济法课程为例[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4,(5).
[2]彭秋发.影响当前高校教学质量几个因素的再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3]柴志贤.高校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7,(4).
>>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讨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的探讨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及实践探究 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关于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初探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讨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探索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浅析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试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反思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县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县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县域高中普遍存在以下这些问题: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生源差,基础差,教学班额大;教学时间不足,教材内容多等等,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严重阻碍了地理教学的发展。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而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对地理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何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培养创新精神,是目前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为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建立宽严有度的课堂纪律
良好的纪律是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松散的纪律会使集体丧失奋斗目标;高压的纪律会增加学生的紧张情绪,学生容易对目标产生倦怠,失去兴趣,甚至对学习、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宽严有度的纪律有利于增强教师的亲和力与威信,便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宽严有度的纪律,有利于使后进学生在自律的基础上,逐渐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借助丰富有趣的地理知识培养其学习兴趣;有利于班集体浓厚学习氛围的形成。
二、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质量,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内容越感兴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获取更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经常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保证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地理学习之中,比如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的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其次,在平时的教与学的过程中针对普通高中生特点,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入手,采用多样教法,激活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特长,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再把成功的喜悦化作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保持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厚,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就越强,自然也就会产生更大、更多成功的欲望,诱发更为主动的参与,更为积极的思维,从而使主动参与学习成为一种持久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内在机制,实现自主学习,达到地理教学的目的。
三、注重创新备课,以学促教
(一)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备课内容
由于学生知识的储备不够全面,尤其是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缺乏,再次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有必要增减或更换一些知识点和具体案例,更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高中地理有很多知识是在初中地理知识基础上才能接受和理解的,这就要求教师把初、高中知识适当整合,才会达到较好的效果,可以选择教材以外的案例,尤其是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的案例,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地理规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源于生活,对生活有用。学生感受到地理有用而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敏感地捕捉学生生活实际与经验中有教育价值的地理问题或现象,创设生活情境,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生活化,将具体的生活经验地理化。例如, 在学习“世界的气候类型”时,教师可以找一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并和我们生活的地区相比较,找出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让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后,再进行世界气候类型的讲解,通过对比分析和学习后,使学生学到不同的气候类型下的自然、人文、经济等方面有显著差别,体会到地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体会到地理的真正价值,这样学生即容易理解,又对地理产生了极大的求知欲,能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
在地理教学中融入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使教师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引导学生探究重点、难点问题上,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静止内容动感化,枯燥内容生动化,重点内容突出化,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条件,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便于学生形成有意注意,消除学习的疲劳和紧张。
四、注重灵活多样的地理课堂教学方式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听课效率将大打折扣。实践证明,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产生认识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二)突出精讲精练,培养效率意识
精讲精练是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大动脉,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少而精,强调要抓住教学内容中主要的和基本的知识,以最少的精力换取最大的效率,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树立明确的、符合教学内容的、并通过教学能够实现的教学目标,所配备的例题,讲解及练习全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这一目标应是教学内容中的“精华”,确定这一目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在知识能力的传授培养上分清主次,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然后不断变换形式进行训练。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研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无论对语文教师的思想认识,还是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这些又是决定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谓的课堂教学效率指的就是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老师教授的内容和学生吸收内容的一个比例,换句话说就是45分钟学生学到的知识的多少,也就是学生通过此次课堂教学有无进步、收获和长进,或者学生的付出和学到的知识很不成比例,就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表现。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意义
新的课程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给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课堂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改注重增强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完善和培养广大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借助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养成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和获得提高的一个重要方式,课堂教学的效率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学习成果的好坏,以及最终学校学习水平的高低,因此,众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课堂教学课堂效率提高方面的研究,加强理念,与实际共赢。与此同时,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小学生在面对陌生的课程时,起初是较有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用合适的恰当的方式引导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兴趣,对小学生终生的学习十分有益。
二、新课改下影响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
一直奋斗在教育教学的岗位上,使我对目前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现象深有感触,不论是一些学习习惯,还是课堂教学质量。就目前现状,可总结如下:首先,目前广大小学生在进行语文科目学习时,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引导,教师仅仅是将所有知识进行教授,而没有提炼更好的总结性课堂教学方法;其次,小学生年纪小,对事物缺乏准确的认识,和他们讲学好语文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是不会理解的,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生的情感交流是比较缺乏的;再次,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较为缺乏。这对于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尤其是对于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是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良影响的,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学生语文课堂效率,值得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1、教师应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对新知识的学习主要靠兴趣,而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依靠老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应注重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第一,教师应提高培养学生兴趣的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由人脑指令人体去实施一定的行为。通过这个朴素的哲理我们可以分析出,意识对于人的行为来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的。第二,应采用多种方式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是将课堂教学内容复制到多媒体中,而很少利用多媒体的互动功能,多媒体有听说互动的功能,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施,在多媒体设施中安装对话软件,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小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第三,请名校和外国的学生参与学校课堂教学。教师在教授语文课程的时候,如果能够请到名校和优秀学生参与小学低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会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生动,从而有助于增加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小学教师应该与小学生加强交流
交流和沟通不仅能够提高教师和小学生之间的感情,而且还能够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参考依据。因为教师在和学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会发现小学生在低年级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会了解到学生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教师积极和小学生交流低年级语文学习心得,并认真总结和小学生的交流内容,会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会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师应注重小学生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现阶段的语文学习,以及对于今后的语文学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小学生养好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提高小学生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列出详细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师应该每天督促学生的语文学习,监督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要有计划,因为只有有计划地实施教学,才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低年级语文知识,才能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第二,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多给予奖励,在同学中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对表现自觉的学生加大鼓励和表扬力度。
四、总结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仅仅对于小学生现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对于小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也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提高低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增强和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完善和培养广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借助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养成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为如何通过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提供可行性强和有推广价值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农村成人教育公共治理指政府、社会机构、企业、农民个人等主体共同参与农村教育公共事务管理,共同生产或提供农村教育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并共同承担相应责任。它是教育自由与公平的重要载体、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的一种弹性化的机制。
二、农村成人教育公共治理困境
第一,治理理念陈旧。农村成人教育不够重视,仍然沿用普通教育管理模式,治理理念落后,管理方法单一,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需求。当前国家成人教育主要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没有全国性成人教育专管机构,这导致了中央政府对成人教育的宏观调控效用的弱化。
第二,教育经费筹管体制不健全。教育经费筹管体制的不健全致使农村成人教育政策难以落实。据统计,201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15%,虽突破4%的目标,但这其中绝大部分分配到义务教育,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分摊比例远低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由于农村成人教育面广量大,难以满足当前城镇化背景下大量农村成人接受教育需求。加之相关经费监管制度的缺失,农村成人经费挪用、滥用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使本已匮乏的经费没有合理利用。
第三,农村成人教育专业人才的缺乏。当前由于农村成人教育重视弱化,经费投入匮乏,有效激励机制缺乏,致使农村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类型单一,缺乏“双师型”和“创新型”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这些致使当前的农村成人教育呈现有效供给的不足。
三、农村成人教育公共治理困境原因分析
第一,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农村成人教育被边缘化。教育体系中农村成人教育被边缘化主要体现为二个方面:一方面,社会对农村成人教育地位的模糊认识;另一方面,对农村成人教育价值认同的缺失,社会价值认同缺乏导致农村成人对相关教育需求的缺乏,从而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动力缺失。
第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缺乏有效保障。一个国家是否重视成人教育的发展,国家对农村成人经费投入是衡量对其重要程度的重要指标。政府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更地投入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尤其是农村成人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
第三,参与主体的单一化和机制的缺失。当前,农村成人教育的供给和公共治理主体主要是由政府机构的成人教育部门,其他的社会机构、企业组织则很少参与。虽然国家农村成人教育巨大的资源缺口,但是除政府外的其它资源却难以转移到农村成人教育领域,农村成人教育对社会资源的吸引和有效利用面临很大的困难。
四、提升农村成人教育公共治理效率的对策
第一,转变治理观念。农村成人教育是实现城多统筹发展重要途径之一,高效的公共治理则是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应从统筹城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注和宣传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意义,改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条件,为农村成人教育营造良好的制度和社会环境。
第二,逐步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经费投入是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大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设立专门的财政预算资金,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是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保障。在政府主导的同时,应逐步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政府可通过优惠贷款、减税免税等方式,吸引社会团体、企业组织和个人投入农村成人教育领域中来,建立健全多元化成人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是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经费筹措重要保障。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内涵和特点
边际效用原本是19世纪的物理学家韦伯和费克纳通过大量的心理实验验证的一种经济学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其他商品消费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对某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人们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个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满足程度逐渐下降,并将其命名为韦伯――费克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一种效用的大小,与欲望的强弱成正比;二是欲望强度有限,并随满足的增加而递减,当消费数量不断增多时,边际效用会越来越小;三是边际效用因为欲望的再生、反复性,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四是当产品的边际效用趋于零时,理性的消费者必然会变更其消费方式以提高其他效用。
2.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边际效用现象及其规律解析
2.1批评教育中的边际效用现象
体育课因其区别室内课的特点,使得小学生们得到相对而言更多的自由,继而出现种种打乱课堂节奏和正常秩序的行为和习惯。主要体现在:一是认知上的独立,比如“顶嘴”;二是情感波动,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比如同学之间“肢体接触的打架”;三是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以及由此而做出的各种尝试,常常通过“自我”行为表现出来;四是自我实现感强烈,如标新立异。当以上特点在学生身上以具体实例现实出来的时候,教师会做出一系列的表扬、批评,奖励或者惩罚。但是令广大教师苦恼的是,刚开始对学生的表扬、批评、奖励或者惩罚效果较好,但当这种策略反复使用时,效果会打折扣甚至完全失效。 其实这就是一种边际效用现象,可以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进行解释。
2.2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角度进行解析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认为,对客户的使用的消费品不断增加的时候,其产生的边际效用开始慢慢提高,但达到最高点时,其效用值最高,如果消费品继续增加,其效用值开始降低,甚至消失。
可以这样理解:当对学生进行批评、表扬、奖励、惩罚等种种刺激的时候,学生得到的生理反应或者情感波动就会变化,效用值增加,但当相同的刺激反复出现的时候,这种生理或心理反应就会在累计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下降,这也就是为什么批评或者表扬最初的效果会好一些,但批评或者表扬的次数多了,对学生的效果就降低。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点,结合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特点,开始阶段的教育和管理尤其重要,教育进行了一定时期后,其效用就会在达到最大值后,边际效用就开始转为负数,这时教师应适时变更教育内容或方法,使其能够再次很好地满足人们的欲望。
3.合理和有效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1对特殊需求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效用的大小,与欲望的强弱成正比,教师应该善于观察,积极认知学生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渴望被外界认可或者尊重,这是人的天性,何况小学生。教育的现实情况是教师往往对一小部分问题学生给予较多的关注,往往忽略了其他一部分表现尚可的同学的表现,而这部分学生对鼓励和表扬的欲望非常强烈。因此,教师应该在对这类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抓住时机进行鼓励和表扬,使总效用值最高,使其本来就有的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强化。
3.2慎重第一次批评或者惩罚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第一次消费产生的效用值最大,因此对学生来说,第一次表扬、奖励和批评、惩罚产生的效用也非常重要。表扬、奖励和批评、惩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前者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愉悦,而后者带来的是一种负效用,让学生的心理承受和情感的波动都会产生较大的反应。教育工作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是,有的孩子第一次犯错误遭到老师责罚时,低头不语,泪眼朦胧,说明孩子的内心产生了较严重的反应。孩子对第一次批评责骂的负效用大,因此教师在第一次批评和责骂时,要结合学生以前较长一段时间的表现,注意其他学生在这种表现行为中所起的作用,结合学生当前表现出来的问题的诱导因素,谨慎使用以免导致适得其反的后果。
3.3加大后续的批评、惩罚力度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学生施以相同刺激反复刺激的时候,效用值会降低,学生内心深处的痛苦感递减,影响力变小,甚至毫无作用。因此对于那些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自我约束感较弱的的孩子,每次批评责骂的力度应逐步递增,并且积极改变批评、惩罚的方式,让孩子的情感波动或者心理刺激反应做出适度的变化,以此来积累教师每次教育管理的总效用值,从而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约束,使其逐步有效地抑制错误的再生,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目标。
3.4重视批评、惩罚后的鼓励和表扬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边际效用趋于零时,理性的消费者会变更消费方式以提高其他效用,因此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批评和惩罚后,在效用值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变更刺激方式,重视表扬和奖励。奖励和惩罚两种刺激方式,产生的效用是相反的,当学生接受表扬和奖励时,起到的鞭策力会增强,心理愉悦感增强,效用值提高,追求进步的热情和欲望也会提高。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或者惩罚之后,当积极效用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实时进行鼓励和表扬,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另外一味采用某种表扬与鼓励形式,也会致使边际效用的递减,淡化奖励和表扬的作用,因此后续的奖励和表扬也应该有所递增。
4.小结
关键词:DEA;Malmquist指数;长三角;土地利用效率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1.015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基础最为雄厚、开发程度最高的城市群之一[1],保持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增长,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系统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矛盾和冲突也日益显现,其中最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土地利用效率问题。
针对区域土地利用效率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进行了研究。国外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增长控制、城市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集约利用,以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和应用上[2]。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石成球[3]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设想;陈荣[4]从土地配置的结构效率和土地使用的边际效率入手,对中国城市土地低效率利用进行了解释;刘彦随[5]从分析城市土地区位的特点出发,建立了城市土地收益测算模型;方先知[6]根据土地利用各种类型的特点、土地利用效率的不同问题,提出测度多种评价要求的土地利用效率指标;王雨晴[7]等以全国14个特大城市为例,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着手,建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李萍[8]等利用因子分析法,测算了四川省18个城市的经济与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协调程度;吴得文[2]等采用数据包络法(DEA)对全国655个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宋戈[9]等用DEA方法对哈尔滨市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杨志荣[10]等从城市土地的投入和产出角度出发,对全国30个省会城市的城市用地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研究。
总体来看,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的研究内容虽然广泛,但研究对象主要为单个城市,涉及城市群的不多;研究方法主要为多元指标综合评价和数据包络分析,而多元指标综合评价在确定权重时常带有一定的主观性[11]。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Charnes指出DEA特别适合复杂经济体的效率评价[12]。另外,已有的研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动态性涉及较少,或只是基于不同时间点的比较,而利用DEA计算不同时间点所得结果是不具有比较性的[13]。Malmquist指数方法正是处理长时间序列数据的好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在其他领域的评价分析中已经有所应用[13-16]。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利用DEA和Malmquist方法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集中评价的研究。因此,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借助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所选的16个城市土地利用进行分析评价,以期为城市的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数据包络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即DEA方法最早是由Charnes,Coopper,Rhodes[17]等在固定规模报酬假设下提出的一种效率测度法,称为CCR模式,随后Banker[18]等提出了更为严谨的修正模型,即BCC模式。相对于CCR模式而言,BCC模式①在排除规模因素制约的情况下,将造成技术无效的两个原因(未处于最佳规模和生产技术上的低效率)分离开,从而更为准确地反映了所考察对象的经营管理水平,因此本研究选取BCC模式。DEA模型还可以分为投入导向型和产出导向型两种,前者是指在产出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使投入最小化的规划问题;后者是指在投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使产出最大化的规划问题,本质上,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19]。由于城市效率投入量是决策的基本变量,因此本研究采用基于投入导向的DEA模型。
EC(CRS)>1表示在时间t和t+1期间DMU效率提高;EC(CRS)=1,表示这期间DMU效率没有变化;EC(CRS)
1.3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的选择,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可分为投入和产出两大类,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经济学理论将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视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文献[2]采用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来反映土地投入,文献[22]采用城市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指标来衡量城市劳动力投入水平,文献[16]等认为全社会固定资产可以反映城市资本投入水平;土地产出方面,文献[23]认为人口密度可以衡量土地的社会效益,文献[24]选择绿地面积以反映土地的环境效益。综合文献中各评价指标出现的频率(不少于2次)及土地利用效率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同时考虑到指标的量化、DEA模型的特点,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基于DEA的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表1)。
2 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2.1 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分解特征
利用上述的DEA模型,运用DEAP(2.1)软件分别计算出2009年和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表2)。可以看出:
长三角城市群技术效率一般,只有少数城市达到了DEA有效。2009年和2010年平均技术效率分别为0.851和0.815,达到最优水平的81%~85%。2009年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和绍兴6市达到了DEA有效,仅占城市群城市数目的37.5%,其余10个城市均为非DEA有效,其中舟山的土地利用效率最低,仅为0.520;2010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DEA有效的城市仅有南京、扬州、泰州和绍兴4市,占到城市群总体的25%,苏州和镇江两市变成了非DEA有效,而其余城市仍为非DEA有效,其中宁波的土地利用效率最低为0.379。
纯技术效率最优的城市数要多于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最优的城市数。2009年和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中纯技术效率最优的城市数分别为11个和10个,比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达到最优的城市数高出5个、4个、7个、7个。其中,2009年无锡、常州、南通、嘉兴和湖州的技术效率未达到有效,说明这5个城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要素的投入结构,而其余11个城市的各要素之间组合达到了最优。2010年无锡、常州和嘉兴的技术效率仍未达到有效,说明这三个城市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要素搭配;苏州、杭州和宁波由技术效率有效变成无效,说明这三个城市要素搭配水平有所下降,应当恢复到2009年的水平;南通和湖州两市由技术效率无效转变为有效,说明这两个城市2010年加大了要素之间的调整。
规模效率是技术效率的决定性因素。2009年,南京、无锡、苏州、扬州、镇江、泰州和绍兴均为规模报酬不变,说明这些城市已经达到规模最优;上海、杭州和宁波均为规模报酬递减,说明这些城市有必要减少投入规模,规模的缩小有助于产出的增加;其余城市均为规模报酬递增,说明这些城市需要扩大规模,规模越大,产出越多。2010年除南京、扬州、泰州和绍兴仍为规模报酬不变外,上海仍为规模报酬递减,说明其投入规模仍需缩减;常州、南通、嘉兴、湖州、舟山和台州仍为规模报酬递增,说明其投入规模仍需扩大;而无锡、苏州和镇江由规模报酬不变转为规模报酬递增,杭州和宁波由规模报酬递减变成规模报酬递增,说明这些城市还应适当增加投入规模。
2.2 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分类特征
2.2.1 不同区域分布的分类特征
按照三大板块划分的话,2009年江苏土地利用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要高于上海和浙江,其中浙江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最低;而上海纯技术效率要高于浙江和江苏,说明上海资源要素的组合比浙江和江苏更合理,两者技术效率低的原因在于规模效应没有完全发挥出来;2010年上海规模效应得到部分发挥,技术效率有所提升,而江苏和浙江资源要素的组合水平有所下降,投入规模有所缩小,江苏和浙江的技术效率明显低于上海,其中浙江技术效率仍为整个区域最低。
2.2.2 不同行政级别的分类特征
长三角城市群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的比例为1:3:12,2009年无论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地级市均为最高,副省级城市次之,直辖市最低;直辖市和副省级市纯技术效率均为DEA有效,造成两者技术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规模效率偏低。相比于地级市,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对资源要素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造成规模过度,从而抑制规模效应的发挥。2010年,无论是技术效率还是纯技术效率,直辖市均要高于地级市和副省级城市,而规模效率方面则是副省级城市最高,直辖市次之,地级市最低。从整体上来说,不同行政级别城市的土地利用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2.2.3 不同城市规模的分类特征
无论是2009年,还是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超大、特大、大和中等城市的比例均为1:2:9:4。2009年长三角城市群中大城市土地利用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最高,超大城市最低,中等城市和特大城市介于两者之间,而纯技术效率分布同技术效率或规模效率的分布恰恰相反。2010年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方面,超大城市均为最高,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分列第2~3,特大城市最低;规模效率方面,特大城市最高,超大城市次之,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同处最低端。从整体上来说,城市土地利用技术效率与城市规模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这与部分学者认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规模呈正相关的观点存在差异。
3 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变化趋势
利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效率的变动及其分类分异情况进行考察。结果见表3及图1。
3.1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变化趋势
从总体平均水平来看,2000~2010年间,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的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变化有所下降,技术有所进步,规模效率保持不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出弱衰退趋势,TFP指数值仅为0.995。其中,技术效率和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均是由于纯技术效率的下降所导致。从分阶段来看,2000~2002年和2008~2010年技术效率略有提升,主要得益于规模效率的提高;2002~2004年技术效率变化大于1则是因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同时提高,其中其中规模效率影响更明显;2004~2006年技术效率的下降主要是因为纯技术效率的下降;2006~2008年技术效率的下降则是因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同时下降,其中规模效率影响更明显。除2006~2008年外,其余各时间段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均有所下降,这是因为仅有2006~2008年技术呈现出进步态势。2004~2006年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趋势最明显是因为技术效率的下降和技术退步所造成的,而其余时间段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则主要是因为技术退步。
3.2 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的分类特征
3.2.1 区域分类特征
2000~2010年间,上海土地利用的技术效率有所提高,而江苏和浙江均有所下降,其中浙江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苏州、杭州、宁波、湖州和舟山等城市技术效率变化均要低于城市群平均水平。上海技术效率的提高得益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同时提高,其中规模效率的提高贡献率更大。而江苏和浙江技术效率的下降主要是因为纯技术效率下降,规模效率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2000~2010年间,土地利用的技术变化在三大板块中均有所提高,其中上海的提高最明显,浙江其次,江苏上升幅度最小。但是,受到技术效率下降的影响,除上海外,江、浙两省的土地利用效率均有所下降,其中浙江下降最为明显。
3.2.2 不同行政级别的分类特征
2000~2010年间,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土地利用的技术效率变化各异,直辖市的技术效率变化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而副省级市和地级市则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直辖市的技术效率提高得益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同时提高,其中规模效率的提高贡献率更大。而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的技术效率下降主要是因为纯技术效率下降,规模效率的影响不是很明显。虽然两者技术也有所进步,但是技术效率下降抵消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正面效应,从而导致土地利用效率有所下降。
3.2.3 不同城市规模的分类特征
2000~2010年间,除超大城市外,土地利用的技术效率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中均有所下降,中等城市下降幅度最小,其次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技术效率变化主要是受到规模效率的影响;特大城市规模效率虽然有所提高,但是纯技术效率下降明显;而大城市技术效率下降则是因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共同下降。
技术变化是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的主要因素。2000~2010年间,除中等城市外,其他规模的城市技术均有所进步。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上升是因为技术进步,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是因为技术效率的下降,而中等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下降则是由于技术效率的下降和技术退步共同导致的。
4 讨论与建议
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其变化的分类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1)目前,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的主要是规模效率,长三角城市群今后可通过争取户籍制度改革、行政区划调整、国家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的做大做强,从而实现中心城市规模效应的充分发挥,达到土地集约利用能力有效提高的目的。(2)技术变化是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之一,技术进步将有效促进区域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今后长三角城市群应当继续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申请中央财政在技术研发、人力资本投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成果产生和应用的社会环境。(3)纯技术效率变化也是综合效率变化和生产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之一。当前,长三角城市群各资源要素的配置、利用水平有所下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低的城市应当改变资源管理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的合理配置。(4)城市系统是个复杂的巨系统,本文涉及的指标体系并不能穷尽长三角城市群土地效率的影响因素,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指标体系的设计需要更多的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来充实。
参考文献:
[1] 朱天明,杨桂山,苏伟忠,等. 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评价[J]. 资源科学,2009,31(7):1109-1116.
[2] 吴得文,毛汉英,张小雷,等.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J]. 地理学报,2011,66(8):1111-1121.
[3] 石成球. 关于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思考[J]. 城市规划,2000,24(2):11-15.
[4] 陈荣.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论[J]. 城市规划汇刊,1995(04):28-34.
[5] 刘彦随. 城市土地区位与土地收益相关分析[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3(1):95-100.
[6] 方先知. 土地利用效率测度的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J]. 系统工程,2004,22(12):22-26.
[7] 王雨晴,宋戈. 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与案例研究[J]. 地理科学,2006,26(6):743-748.
[8] 李萍,谭静. 四川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364-367.
[9] 宋戈,高楠. 基于DEA方法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以哈尔滨市为例[J]. 地理科学,2008,28(2):5-188.
[10] 杨志荣,吴次芳,靳相木,等. 基于DEA模型的城市用地经济效益比较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1):14-18.
[11] 陈兴鹏,许新宇,逯承鹏. 基于DEA交叉模型的西部地区生态效率时空变化[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48(2):24-28.
[12] 李郇,徐现祥,陈浩辉. 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效率的时空变化[J]. 地理学报,2005,60(4):615-625.
[13] 郭腾云,徐勇,王志强. 基于DEA的中国特大城市资源效率及其变化[J]. 地理学报,2009,64(4):408-416.
[14] 廖虎昌,董毅明. 基于DEA和Malmquist指数的西部12省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J]. 资源科学,2011,31(2):273-279.
[15] 赵雲泰,黄贤金,陈志刚,等. 基于DEA的中国农地非农化效率及其变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10):1228-1234.
[16] 赵伟,马瑞永,何元庆. 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分解—基于Malmquist生产力指数的实证分析[J]. 统计研究,2005(7):37-42.
[17] Charnes A, Cooper W W,Rhodes 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78, 2(6): 429-444.
[18] Banker R D, Charnes A, Cooper W W, et al. Constrained game formul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for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89, 40(3): 299-308.
[19] 王恩旭,武春友.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中国省际生态效率时空差异研究[J]. 管理学报,2011,8(3):443-450.
[20] F?re R, Grosskopf S. A nonparametric cost approach to scale efficiency[J].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5(87): 594-604.
[21] F?re R, Grosskopf S, Norris M, et al.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 84(1): 66-83.
[22] 龚长兰. 基于DEA方法的四川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