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扶贫工作的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增强做好就业脱贫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收官之年,就业脱贫已成为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里路”,就业脱贫不仅能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更能夯实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基础。只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清晰认识当前就业脱贫工作的严峻形势,充分认识就业脱贫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把抓好就业作为巩固脱贫的重要抓手,不断增强做好就业脱贫工作的使命感。
还要从行动上落实起来,进一步落实责任、明确任务,真抓实干,努力在精准对接、精准帮扶、精准施策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做好就业脱贫工作的责任感。一方面压实责任,年初逐级将计划任务分解下达到各级政府,形成任务明确、上下联动、左右协作、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精准数据,“精”和“准”的基础便是底数清,摸清就业脱贫底数才能为推进精准就业扶贫打下坚实基础。
引导教育加强培训,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书记强调,“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关键阶段,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露,精神贫困正在成为脱贫攻坚路上难爬的坡。扶贫最怕什么,最怕贫困户有“等靠要”的思想,不愿意配合脱贫甚至抗拒脱贫。
要从思想上引导贫困户自觉摒弃“等靠要”的观念,树立志向,依靠自己的双手来实现脱贫,鼓励和引导贫困群众走出去打工就业。通过入户走访,在电视台、报纸开设专题专栏,悬挂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引导教育贫困群众,激发他们自强不息的动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的积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还要从技能上加强对贫困户的培训,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提高贫困户的就业创业率。根据贫困劳动力文化程度、培训意愿及用工需求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组织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的目标,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的创造性。
当车辆通过平坦的柏油路,再经过一段泥土路的颠簸缓缓停下后,双脚终于踏上了微雨打湿过的乡间小路,那种久违的松软,是直达心底的温暖。经过镇干部的介绍,我们认识了马架子村三组的“温队长”。没有过多的寒暄,温队长带领我们来到了我的结对帮扶户王喜富家。
王喜富,一家三代同堂,上有80高龄的老人,下有正上小学的孩子,中间是身患疾病的妻子,收入全靠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耕作,别无其他经济来源。经过短暂的相互了解,王喜富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帮扶要求,我也没有找到可以提供帮助的切入点,只是递上了200元钱,完成了首次帮扶。挥手告别的时候,王家的老人、孩子都出来送我,走出去很远他们还都在那里看着,我看不清他们的眼神,但我知道,他们的眼里一定满是期待……
回来以后,我一直在思考,我能通过这次帮扶贫困户活动,真正为帮扶对象做些什么呢?下次入户,我能做的仅仅是带去两袋米面和一个新书包?我该怎样去诠释帮扶活动的真正内涵?帮扶活动又该给我们自身怎样的灵魂触动?
体会一:帮扶贫困户,不但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帮扶,不是“去时一阵风,走时一溜烟”的走形式,要真正下得去、站得住、帮得好;帮扶,不是盲目给钱,需要了解帮扶对象的所求、所需、所想、所难,做到有的放矢;帮扶,不是施舍,需要感同身受、情真意切的“兄弟”式的帮扶。这就需要我们放下身段,走进帮扶对象的家,蹲下身子和他们说话,凑近跟前和他们聊天。唯有如此,帮扶活动才不会走入“想帮困难户却不知道该怎么帮”的尴尬境地。唯有如此,他们才会敞开心扉和我们交流,我们才会在帮扶活动中真正送给他们缕缕春风……
体会二:帮扶贫困户,不仅仅是付出,更是一种汲取。有人说,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开始为什么上路。是啊,整日纠缠于文山会海、汇报总结之中的我们,只有直面贫困、直面那些黯然的眼神时才会反思工作的重心与价值,只有置身田野、身染风尘时才会重新审视理想的存在和生命的追求。帮扶贫困户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那种顽强地向生活叫板、与命运抗争的拼搏精神;帮扶贫困户的过程是一个沉淀的过程,它让我们少了些许浮躁,多了一些淡定和从容;帮扶贫困户的过程是一个叩问灵魂的过程,更是一个锤炼党性、加强修养的过程,正是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悟中,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不断地强化……
体会三:帮扶贫困户,不仅仅需要党员干部的满腔热情做基础,更需要务求实效、着眼长远的顶层设计。入党13年来,除去各种扶贫、救灾募捐,我参加过五次结对帮扶活动。现在我的抽屉里,还保存着历次活动的纪实登记表,但那些曾经的帮扶事迹,都是以“点”的形式存在着,无法连成线,那些曾经帮扶过的人,也早已记不清模样了。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都在提醒我,这不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的初衷。基于此,在此次活动中,我们提出了制度化、长效化的工作目标,并将“联村帮户”活动纳入县对基层单位岗位目标考评体系,旨在通过强化制度的约束,让一朝一夕、一时一事不再成为结对帮扶活动的代名词……
一、坚定信念,投身到广阔的山区农村中去
在大学期间,我曾参加过两次湛江某麻风病康复院的志愿者活动,深深感受到贫困农村的艰苦,有一股想为他们改变现状的冲动。在看到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及广大农村进行“支农、支医、支教和扶贫” 服务的倡导和《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时,我推掉了当时的国企实习工作,在第二天就报了名。许多亲友对我的举动很不理解,在他们看来在大城市生活得好好的偏偏跑到穷山区工作是一件蠢透顶的事。但我坚持了自己的信念,相信到广阔的农村一样能得到锻炼、能闯出一片天地,更加重要的是能为山区的建设和农民的致富尽到自己的一点绵力。
二、领导、同事关心,工作逐渐适应
刚到服务地仁化时,单位领导十分重视我们参加“三支一扶”的大学生,专门召开了班子成员会议讨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安排,为我们提供了宽敞舒适设施完备的宿舍,并为我们联系了有职工饭堂的单位,解决了我们生活中两个大问题。在刚开始工作的那段时间,我对单位里的工作和仁化的农村情况还不熟悉,同事们下乡工作时会经常“关照”我一起去,让我在短短的时间内就熟悉了许多乡镇和村落,在开展工作时就顺利多了。
三、在工作中充实,在充实中提高
当逐渐地适应了当地的工作生活环境后,我的工作由“磨合期”进入到了“成熟期”。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负责局办公室的各项事务,由于是党员,还要“兼职”政工股的工作。平常两个股室的工作都比较繁杂,接触面广,我在这半年里参加了许多项重要的工作和大型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我懂得了要做好农业农村工作至少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是要多请教、多学习。
作为以农民为服务对象的单位,农业局是最经常与农民打交道的部门。农民群众文化程度不高,文字理解性差,与他们打交道是应注意讲解要有耐心,还要注意语言的通俗化。有一次某个镇的几个村民来局里上访,向我们反映镇里征地补偿问题的情况,我负责接待他们。村民见我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就把征地合同让我解释合同为什么无效,但我解释了半天,但还是没有让他们听明白,最后我找来专门负责农村合同工作的老同志帮忙,结果他用了几个简单的例子就让上访的农民满意得直点头了。我这时才明白,原来我的解释太专业化了,没有做到言简意赅,而老同志常年与农民相处,自然了解农民的特点和群体心理。这次之后,我只要有空都会去各个股室“窜门”,向同事们取经,他们也很乐意向我介绍各种乡风民俗和教我讲当地的客家话,半年下来收获不少。
二是办事要灵活。
在农业局工作要经常组织科技下乡、农村普法、农业人员培训等活动,但农民群体意识薄弱,组织观念不强,若要他们配合工作,首先要学会灵活、动脑子,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例如在农业党委举行的政风行风“回头看”活动向农民征询意见时,我们针对农民参与活动积极性不够的情况,向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农民派发种植养殖技术书籍,这个办法果然凑效,许多农民主动上前接受我们的调查。
三是态度要热情。
在许多人眼中,政府部门都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地方,但不予群众方便就是不予自己方便,“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所以,每当有群众要上门办事时,我都会换个角度把自己当成是一个求助者,就会尽心尽力为群众解决问题。有时候一个微笑、一句“你好”和一杯热茶都是与群众沟通的桥梁。
四是工作要细心。
农村基层的工作繁多复杂,稍不留心很容易出错,在开展今年的仁化县农村人才统计工作时,全县十一个镇(街)的农村人才数据要全部归纳整理,工作量非常大,有时候一个报表的一个数字出错整个报表都要重来,重做了几次后,我掌握了容易出错的地方,加了几天班后终于提前完成这项“巨大工程”,并记录了工作的要点和统计的技巧,在后来的农业系统机关党内年报统计、人事劳动统计、机关干部统计中都得心应手,较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单位领导的表扬。
五是办事要高效。
政府机关工作效率低下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但我来到仁化农业局工作后,发现单位的工作效率还是挺高的。因为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支持,我单位每年负责全县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贫困房改造等项目建设也逐渐增多,有很多都比较赶,同事们加班是家常便饭的事,但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今年9月我单位利用国家“三电合一”项目在我县的试点,建立了面向广大农民的“仁化农业信息网”,我是信息员之一。做信息员最大的感受是嗅觉要灵敏,办事要高效,通常早上举行会议或活动,中午就要把信息在网上。正是单位氛围的影响,我改正了以往办事拖拉的坏习惯。在我们三个“三支一扶”志愿者和同事们的“辛勤耕耘”下,我们单位负责的“三电合一”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的验收,仁化农业信息网的点击率到目前为止也已经达到了15万。
四、继续努力,争取在服务期间做出优秀成绩
在这半年的服务期间,我协助了单位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自己也在工作当中得到了锻炼,专业水平得到了巩固和提高,真正使自己从一个“同学”变成一个“同志”;在这半年的服务期间,我的学生气没有了,思想比以前更加成熟了,眼界思维也开阔了,想问题办事情也更加客观理性;在这半年的服务期间,我对仁化这个虽然贫穷但是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美丽的地方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仁化县近年来在党的新农村建设政策下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我对仁化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也更坚定了自己继续做好“三支一扶”工作、争取作出优秀成绩的信心。希望国家、省、市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三支一扶”的各项配套政策,解决“三支一扶”志愿者的后顾之忧,引进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到基层去、到山区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中去,为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关键词:石化企业 文化建设
石化企业文化以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坚持企业文化为生产经营服务,为广大职工服务的理念,在激发队伍内在动力上狠下功夫,扎实开展了一系列企业文化活动,在促进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现笔者就如何抓好企业文化建设谈一些粗浅看法。
1 强化正确的职工价值观,筑牢坚定理想信念根基
对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正确的职工价值观和完善的用人考核机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把两者放到企业文化建设整体规划中。一是加强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加强对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充分利用学习室、电子室等文化室组织职工进行学习,引导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激发职工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严格落实精细化管理考核制度,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使工作实效与“票子、面子”挂钩,对素质高、能力强或有一定特长的职工要注意发现培养,安排到适合的岗位上扬其所长,以调动职工的上进心;建立公正完善的考核、奖惩、晋级等管理制度,健全奖勤罚懒机制以激发职工的工作成就感。三是树立典型,用先进的事迹激励人。在石化企业队伍内部宣传石化企业职工光荣事迹,切实增强职工荣誉感,在紧紧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的前提下,围绕石化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中心,抓住“热点”和职工队伍中的闪光点进行宣传特别是本单位树立起的标杆、榜样,更是职工身边最近最真的学习典范,要组织职工“听身边事迹,学身边人精神”,同时做好典型、榜样对身边职工的传、帮、带工作。四是组织交心谈心活动,及时了解掌握职工思想状况。遇到职工生病住院、老人去世或有重大事情,上门看望慰问等等,通过这些制度切实解决职工的困难和问题,让职工感受到石化企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在整个队伍内部涌现出一股浓浓的亲情,让大家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努力完成好各项石化企业任务。
2 营造“两种”氛围 ,让“自觉学习、快乐工作”成为一种习惯
2.1 营造“自觉学习、终生学习”的浓厚氛围。一要增强“学习才能尽责”的观念。抓好学习,善于学习,是提高能力、做好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根本途径。二要增强“学习关乎企业”的观念。三要增强“学习改变人生”的观念。既要把学习当作一种政治责任来恪守,也要当作一种精神品格来追求,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来保持,坚持在学习中感悟人生,提升境界。四要紧密联系自己工作岗位实践。学习需要在运用中升华,才华需要在运用中展现,因此要增强学习的计划性,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内在需求,成为一种高雅情趣,成为一种精神境界。
2.2 营造“快乐工作、用心做事”的浓厚氛围。一要树立“快乐工作”的态度。“快乐工作”的关键取决于心态。放弃抱怨,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当前的工作,那么,我们就会从这种积极转变中找到快乐。二要营造“快乐工作”的氛围。积极向上、愉悦和谐的工作氛围是石化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构建石化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展示形象和弘扬企业精神的作用,努力探索和实践“快乐工作”的管理文化,着力营造“在工作中寻找乐趣,在快乐中完成工作”的氛围。三要在“快乐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仅将工作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是不快乐的,作为人的生命价值和能力体现的工作才是快乐的。所以,“快乐工作”的核心应该是建立在团队目标实现之上的自我价值实现。职工真正想要的,其实是在他们做好工作和成功完成任务之后能够得到上级的尊重和认可。所以,要建立完善的涉及经济奖励、晋级、评先评优等方面的激励机制,并多与职工交流、沟通,及时进行成绩的肯定和给予赞赏,通过各种方法提升其自我评价和对团队的认同度,在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和“快乐工作”。
3 抓好“三大”建设,构建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
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既需要大量的文化人才,也需要良好的环境作支撑,更需要通过文化的表现形式即文化载体来实现 。
3.1 抓好人才建设。企业文化要搞好搞活,骨干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加大对骨干分子的培养并发挥文化骨干的“传、帮、带”作用,以保持企业文化骨干队伍的稳定性。可以根据广大职工个人的实际爱好,鼓励自训自学成才,挖掘职工潜力,让所有职工都有施展自己才艺的平台和天地;根据职工的文化层次,进行调查摸底,对有特长的职工建立人才库,分类编组,并且把热心于企业文化事业的各种人才组织起来,适时组织文艺骨干参加学习培训,从中学有所得、练有提高,做到人有所技、技有所展,使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易地扶贫搬迁:“幸福港湾”里的新生活
自述:宋其学 (绥阳县郑场镇卧龙村村民)
别墅,花园,健身广场,这些我以前只在电视里看到过,如今我就住在这种地方。和我一样,我的邻居都是从深山里搬迁下来。
我的老家在郑场镇关木村,那个地方干旱缺水,路也不通,靠几亩田地勉强维持温饱,老木房遇到吹风下雨,瓦片都要往下掉。
2013年,政府启动移民搬迁工程,我家被确定为生态移民安置户。我家有五口人,按政府的统一规划,每人享受到1.2万元的建房补助,只花了6万多元,就在集镇得到了一套3居室的小洋房。
现在我们住的移民安置点,名叫“幸福港湾”,于2012年6月启动建设,是集生态移民、“四在农家”、扶贫旅游开发、“一事一议”等项目为一体的新型社区,共安置了228户2000余人。
社区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非常完善,另外还建设了绿化带、文化广场、文化长廊以及社区服务中心,住起来很舒心。
除了居住环境好之外,更让我高兴的是,政府还努力解决我们的就业问题,让群众搬得来、住得稳、早致富。
我家楼下的陈小刚,在政府的帮助下享受到了10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他把自家的三层小楼改成了农家乐,开业两个月来,生意火爆。
同时,借助距离遵义机场仅6公里的交通区位优势,发挥万亩大坝的农业发展优势,社区附近建设了近万亩金银花产业基地,4000余亩油菜基地和核桃基地。随着产业呈现规模化,一些加工厂也陆续建了起来。
平时我和爱人都在项目基地和加工厂打工,每人一个月可收入2000多元。不忙的时候,我还在楼下做点农产品生意,生活过得比在深山里好多了!
产业脱贫:农业园区托起致富梦想
自述:苏培军 (九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是山东人,来贵州之前,我对贵州的印象是山高坡陡,应该不适合蔬菜培植。2012年2月,一次偶然的招商机会,我来到了贵州。这里的空气、水质、土壤等生态资源,令我有种“发现金矿”般的惊喜。
一个月后,我们公司就在织金县茶店乡建设了一个蔬菜基地。改土壤、整田地,我们先后精选百余个品种试种,最终有80多个品种进入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流程。
半年后,蔬菜长势喜人,村里的群众惊叹,从当初的不愿流转土地到纷纷主动申请加入。
2014年以来,我们把重心向外辐射,决定利用自身的技术、管理、品牌、市场优势开拓贵州市场,目前已在毕节、遵义、铜仁等地建立了5个蔬菜园区。园区内种植的蔬菜供不应求,2015年实现产值8000万元。
发展农业园区,最大受益者是农民。为了让科技“星火燎原”,我们公司采取无偿供种、无偿技术培训、订单收购等方式,不断扩大技术员队伍,每名技术员带领5至10名当地农民,鼓励他们自主经营。
一些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实现了脱贫致富。目前,我们建设的这五个蔬菜园区可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辐射带动2万多农户,已带动全省20余个乡镇种植精品蔬菜10万余亩。
2015年6月,在遵义县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考察时,对我们的示范带动予以肯定。临别时,他嘱托我们:“我到这里来,主要就是看中你们对农民的带动作用。大棚不错,希望继续努力。”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是我们全体员工最大的动力,为我们继续留在贵州,带动群众致富,增强了信心,提升了士气。
基础设施建设攻坚:乡村旧貌换新颜
自述:彭朝斌 (丹寨县杨武镇五一村村支书)
2001年到2006年,我在拉萨市当兵,2006年退伍回到家乡丹寨后,一直在县城上班。但我心里一直有一个结:我的家乡丹寨县扬武镇五一村进村的路还没有硬化。虽说距离县城不远,但一路上都是坎坷、坑洼,又脏又难走,村里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
不光路不好,前几年我们村还没有通上电,天一黑,整个村子都被黑暗笼罩,出行也不方便,村民只能待在家中,什么事也干不了。
村里的这些情况,我一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想,有机会,我一定要改变这一切。
2013年11月,五一村举行了第九届村级班子换届选举,在这次选举中我被选举成为村党支部书记。
刚一上任,我就带领村支两委在村里走了个遍。通过逐户了解,村支两委决定,首先必须改善村容寨貌,消防卫生、道路硬化、安装路灯等等,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在村里修建了5个标准垃圾池,保证村民不再乱丢垃圾,然后组织党员和村干部一起打扫卫生,给村民作表率。如今,村庄处处干净整洁。
为了硬化通村通组路,2014年我们争取到了国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财政出资购买沙子和水泥,村民投工投劳,目前已经硬化了20公里路,还剩8公里左右就完工了。
过去5年,我们村400余户人家共有160户争取到了危房改造的机会,有些年久失修的房子拆了重新建,有些条件不好的房子也得到了改善,村里大部分人都切实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政策福利。
如今村里路灯亮了,道路平了,环境也整洁了,老百姓都特别感激我,但我知道,我只是一个小小的村支书,我能为乡亲们做这么多事,都是因为党的政策好,我和村民才跟着过上了好日子。
绿色贵州建设:守住生态底线 为发展加码
自述:田景武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锯齿山林场场长)
我2012年调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锯齿山林场任场长。锯齿山林场建于1962年,处于沿河、务川、德江三县交界处,线长面广,地形复杂,由于边界不清,历年来纠纷不断。
我到林场后一直想做好三件事:制止乱砍滥伐森林和毁林占地、有计划人工造林补植宜林隙地、改善职工工作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林场的工作环境特别恶劣。林场距县城102公里,没有硬化路,出行十分不便;林场海拔1200米,而我们在林场住的是木房子,冬天特别冷;以前林场没有通电,我们只能就着煤油灯取暖。
2012年全省实施了一系列国有贫困林场扶贫项目,我们林场也被列入扶贫范围,解决了通电问题,林场的工作人员晚上终于不再用煤油灯了。
2013年,中央对贵州的国有林场公路建设进行补助,我们林场得到了21公里的补贴,这让林场的交通有了很大改善,出行方便了许多。
最令人高兴的是,2012年锯齿山林场从差额拨款转为了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职工的福利有了完全的保障,那些为护林守林奉献了一辈子的职工也没有了后顾之忧。
防止偷砍盗伐,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林场工作的重心。记得2012年,经常有人到垭口场工区偷砍树木,当时我和林场的工作人员蹲点捕获了两名偷盗者。
早些年的时候,林场树木被砍得多,水土流失严重,只要下雨,附近的村寨定是遍地黄泥。
我一辈子在林场工作,感悟很深:只有森林茂盛,生态才会好。“十二五”期间,林场一共新造林500亩。
森林是我们贵州宝贵的资源,去年全省开展了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我和林场的职工一定努力护林造林,为贵州的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自述:孙伟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执行校长)
五年前,当台湾爱心企业家王雪红、陈文琦夫妇名下的威盛信望爱公益基金会决定投入8000万元在内地建一所公益性大学,并把具体实施工作交付给我的团队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把这所大学建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当时我们用了一个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查全国各地的各项经济指标,再进行选择。各项数据显示,贵州最需要职业教育。
很快,我带着团队来到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百鸟河村,我们怀着忐忑之心摸索前行。时常有人问我,从北京来贵州想办一所什么样的职业学校?我笑着回答道:“我想办一所不一样的大学。”
在课堂上,老师不是天天把考试挂在嘴上,而是把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一技之长作为目标,实行从传统应试教育的“课堂授课和考试”为中心转向“以素质教育和能力评估”为主体的创新模式。
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实践,最初的希望都逐一实现。
如今,学校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
2015年上半年,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共有在校生2967人,目前每年大约招收1300名学生,80%来自贵州省连片特困地区,86%来自农村,相当一部分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我们希望教育脱贫的根本目的是把他们培养成讲诚信、有道德、懂感恩的人。
通过几年的成长与学习,学生的就业前景一片向好。
在2015年的就业季,学校互联网营销学院学生就业率达到90.86%,民族文化传承中心学生就业率达到97.56%,茶学院、光明天使学院学生就业率更是高达100%。
17%的学生在万豪、百度等世界500强企业就业。其中,互联网营销学院魏良勇同学在百度公司实习3个月后,成为月薪破万的学生,目前在贵阳创办“飓风网络公司”;酒店管理专业陈雨同学在成都丽思卡尔顿酒店实习,获得酒店优质服务冠军、五星实习生提名奖等荣誉,超过了来自美国、加拿大、瑞士、新西兰等地留学的实习生;茶学院2011级毕业生邓阳、熊凤俩自己开设茶叶专卖店,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将16万贷款全部还清……
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会在这里实现他们脱贫致富的梦想,创业示范的梦想。
社保兜底:摘掉“穷帽子” 勇打“翻身仗”
自述:林宪平 (黎平县德凤街道办事处蒲洞村村民)
我们村坐落在大山深处,是国家典型的一类贫困村,全村贫困人口比例超过43%,年人均纯收入仅有2160元。
因家庭贫困,已过不惑之年的我是村里年龄最大的“光棍”,父亲早逝,妹妹远嫁他乡,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以种地为生。
我家的老房子,是一座已有80余年历史的木板楼。这是我们侗寨特有的房屋,可是木板经过长时间雨水侵蚀,成了危房。
前些年我也在外务过工,一是想存点钱改善家庭条件,二是想在外面找个对象成家。
然而,外面的务工经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我只能打零工,日均收入60元左右。除掉日常开销,一年到头基本存不了钱。
欣慰的是,一直以来,我和母亲都有低保金和其他民政救助资金,每逢过节,政府还会给我们发放救助物资。
正是有了这些民生保障政策,我们家的日子还算过得稳定踏实。
2015年2月,总理到我们村考察,不仅来我家进行慰问,还带来他在集市上自掏腰包买的腌鱼、糍粑、米酒、侗果、炒米等特产,并询问我家的收入、粮食收成、有无低保等情况。
当时总理看到我家两层木板楼破烂不堪,他很感慨:“透风漏雨的怎么住人呢?万一遇上火灾就更糟了!这是我们的心头之患啊!”
总理还考察了村里的卫生室,关心村医补贴是否到位,能否安心治病。他嘱托当地干部说,要把我们村列入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的工作范畴。
危房改造、种植青钱柳、引水进寨……一系列的扶贫项目在我们村里开展得如火如荼,而我也成为了此次扶贫的重点对象和受益者。
此后,政府加大了社会保障救助力度,我们村共有441户人家申请危房改造并获批,我就是其中之一。我的新房是一栋两层的砖木混建房,2015年8月开始动工,目前基本建成。新房建设的费用都是政府买单。
为了年迈的老母亲以及这栋新房子,今年我没有外出打零工,决心留在家里打“翻身仗”。今年村里建设项目多,我就在村里给承包商打工。同时,在政府扶持的众多项目中,我选择种植青钱柳,县扶贫办等部门的领导也时常带着企业负责人到村里进行技术指导。
大家上午好,我是东里镇东河南村党支部书记、市委组织部公开遴选东里西村党支部书记徐洪亮。对于如何抓好农村社会治理,促进规范化管理的话题,我从两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两类人的问题
农村里,有两个群体很重要。一个群体就是勤劳致富、善于或者乐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普通群众。
中国有句老话叫“穷则思变”。一个村里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怎么“思”?往哪“变”?这两个问题,就应该是基层干部和农村干部必须考虑的问题。
这几年,在党建引领方面,东河南村的党员和优秀村民先后前往沂南县后峪子村,莱芜战役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朱彦夫事迹展馆等地参观学习。这样的参观学习,行程不远但是内容丰富,一方面重新感悟红色文化,接受初心洗礼,另一方面对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有了新的认识,为大家解放思想,支持配合镇、村发展和项目实施,争取了群众思想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认同。
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带领群众参观了南麻街道刘家沟、许村,以及东里镇本地做的好的村,让大家自觉的拿自己家的环境与参观场景作比较,提高了行动自觉,转变了思想认识,保证了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效。
在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我和西村的村民最近到济宁市任城区跟金乡县考察了葡萄避雨栽培跟设施栽培技术,大家对农业有了新的认识,解放了思想,增长了见识,开拓了思路。对下一步村两委实施农业项目,奠定了群众基础。
看得多、见得多,大家的想法自然就多。所谓的穷则思变,“思”出了新想法,“变”出了美好愿景。
农村社会另一个重要群体就是老党员、老干部以及宗族长辈。他们对村庄现状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农村社会的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对村民之间的恩怨情仇有特殊的化解方式。作为农村干部,与他们多亲近,能学到他们积累的经验,能更全面的掌握村情民情,通过咱们自己的分析琢磨,权衡利弊,能规避工作中的失误或可能走向的误区。取长补短,多听老人言,才不会吃亏在眼前。
二、落实两项制度的问题
第一个就是落实好“四议两公开”制度。多听取民生民意,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不管大事小情,只要是牵扯到村民的事,根据涉及面大小,需要开党员会的开党员会,需要开村民代表会的开村民代表会,需要开户代表会的开户代表会,需要全体村民决议的就开全体村民大会。让议事程序、议事结果全程透明,接受群众监督,把“四议两公开”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另一个就是落实好“三务公开”。现在,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参与村庄发展、管理的意识越来越强。以往传统的想法,认为财务账目清楚没毛病,不贪不拿不用,村干部就大可放心的想法已经落伍了。在扶贫攻坚,在土地整理,在旱厕改造,在人居环境等等各个方面,村民都有强烈的知晓欲望。
一、班级文化中渗透红十字精神
为进一步传播红十字精神,我校把红十字教育和学校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作为“爱的教育”理念的诠释和延伸。长期坚持在各班黑板报上开辟统一标识的、固定版面的红十字专栏,并没有因学生的流动、班级文化要求的变更而变化。红十字角成了定期向班级红十字少年介绍红会,传播生理、心理健康知识与进行相关主题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来宣传红十字精神,让更多的人投入到红十字队伍中来,因此每班的红十字会参与人数达到了95%以上,更多的人懂得了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道理。
二、德育活动中渗透红十字精神
现在,学校在德育活动中渗透红十字精神,在宣传活动中传播红十字精神,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红十字精神,在帮困扶贫中践行红十字精神。通过活动,营造了和谐快乐的育人氛围,形成了互信互爱、谅解宽容的育人环境。红十字精神在学校的推广弘扬涵盖了教与学两个方面,把学校红十字工作与营造和谐校园结合,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比如,积极参加赈灾活动,2008年5月12汶川大地震,我校师生踊跃捐款,发扬了人道主义精神。我校建立“红十字爱心基金”,全校师生组织开展红十字爱心基金募捐活动,不断充实基金数额,同时对贫困学生发放爱心基金。
三、学科教育中渗透红十字精神
在全校教师参与下,结合“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专题教育,学校开展灵活、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将专题教育内容与学科拓展内容整合,汇编成校本课教材,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地传授和指导。
我校校本课教材开设一览表:
《体育与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开设以来,通过系统的编排、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受到了学生们的喜欢,促进了学校生命教育活动的有效拓展和完善,有效地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自己和他人、珍爱生命。
四、实践活动中渗透红十字精神
课外活动既可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是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成为我校长期以来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载体。学校充分重视利用班团队活动、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社会考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等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感悟红十字精神。
一、以美育为抓手,培育学生美好心灵
第一,抓好艺术教育,陶冶学生情操。通过体育、艺术等美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享受美、体验美,发展个性,健康成长。
第二,开展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空间。精心设计志愿者活动、学雷锋活动、捐款扶贫(救灾)活动、读书育人活动等,把美育融入学生活动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德育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获得自信,增强责任感。
第三,教师在课内外都应注意以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熏陶和感染学生。
二、以心育为基础,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第一,强化心理育人的理念。学校通过心理学习和实践探索,让教师理解心理育人的重要性,确立和强化教师心理育人的新理念,并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访等措施,把心育工作拓展到家庭,使心理育人在学校、家庭中都处于重要的地位。
第二,推广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我始终把心育摆到重要的位置,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调试学生心理,纠正心理偏差,努力实践“心的关怀”。
三、以小事实事为切入点,强化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继续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学年实施方案》。以“我做合格小公民”为主题,全面实施“中国小公民建设计划”。我根据实际,开展各种生动形象、易于操作、富有实效的自我体验、换位体验、模拟体验等教育活动,引导少年儿童争做家里的好孩子、学校的好学生、社会的好少年、大自然的好朋友。
第二,继续组织开展各类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继续深化“手拉手”和“一帮一”活动,加强家长学校等德育载体的作用,开展国防教育、双拥共建、不进营业性的“三厅两室”网吧等活动。在青少年中普及法律知识和科技知识,利用传统节日和纪念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青少年在具体的活动中亲自参与、亲自感悟,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三,各校根据校情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实施德育活动,强化德育的针对性。以挖掘闪光点,肯定学生成绩为主,严禁告状式家访,多角度、多形式地做好思想工作。
四、以课题研究为手段,增加德育的科研含量
第一,组织实验的研讨、交流、总结活动。
第二,进一步扩大和推广该项实验。
第三,根据形势的变化,又启动了新的研究项目。
以上举措有效强化了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脱颖而出,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明确心理教育工作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活动
“因为集体有了我”主要是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集体的主人,培养他们为集体工作的能力,就要为每一名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为集体服务的岗位,让他们在做中体验、学习和提高。我校在班级管理中给更多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让更多学生在为集体服务中懂得负责。轮换制的实施为更多学生提供了具体负责的岗位,给了学生展现个人才华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同时其组织规划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是指每年新生一入校,我校就请专家为他们做测试,然后把结果反馈给本人和家长,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有针对性地树立新的目标,引导学生清楚知道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从而自觉抓紧大好时光来充实完善自己。
在学校生活开始时,可以通过班集体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包括近期、中期、远期的目标,引导学生开始学会负责。在主题班会上,请优秀的毕业生与学生座谈,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小学时代,还应请家长和孩子交流怎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通过教学活动和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六、加强心理疏导和评价,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措施和成效
目前,达州全市有离退休干部4000余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286个。工作中,我们充分认识到离退休干部所具有的独特正能量,组织引领他们在建言献策、基层党建、社会管理工作,化解矛盾纠纷,宣传教育群众,弘扬优秀文化,服务公益事业,关心教育下一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涌现出了周永开、熊克志、潘广体、魏方国等一大批全国、全省先进典型,也培育形成了以离退休干部为骨干力量的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等多个老干部发挥作用的社团组织,为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幸福达州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加强“两项建设”,切实凝聚老同志正能量。突出思想引领,确保老同志“离休不离党、退休不褪色”,是老干部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的“压舱石”。一方面,切实抓好思想政治建设这个根本。采取各种形式,及时向广大离退休干部传达中央和省委、市委精神,引导老同志了解最新形势、把握最新要求,畅谈党的十以来开新局、立新规、树新风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汇聚了力量。另一方面,切实抓好党支部建设这个关键。组织老干部开展建党、国庆纪念活动,举办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打造市委办、市纪委、市法院等一批党建示范点。党的十以来,达州市广大老同志盛赞党和国家各方面的新变化,由衷发出“新风正气扑面,对党充满信心”的心声,显示了豪情满怀的精神风貌。
(二)贴近所愿所求,积极释放老同志正能量。实现老有所为、余热生辉,是广大离退休干部感恩党的教育培养,回报社会、奉献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一是鼓励引导建言献策。结合同心共筑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建立“老干部呼声”建言献策平台,及时收集、反馈老同志的真知灼见,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二是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结合创建全省文明城市活动,成立城市综合管理志愿督导队,组织老同志参与“五治”工程,对城市街道、州河周边等地进行明察暗访;组织政法系统老干部建立“法律诊所”,为社区居民无偿提供法律援助;组织教育、卫生部门老干部,开展“弘扬慈孝文化、传承慈孝美德”主题志愿服务,形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强大合力。所辖7个县(市、区)均成立老干部网吧监督志愿服务队.有效遏制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的现象。三是引领投身公益事业。广泛开展“大手牵小手、爱心助成长”活动,引领1000余名“五老”志愿者结对帮扶2600名留守、残疾儿童,用爱为下一代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以街道、社区为平台,建立老干部“慈善超市”,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并先后在汶川、玉树大地震发生后积极组织开展义捐活动;围绕精准扶贫,组织老同志深入贫困农村,义务为农民提供农技指导、义写春联,深受群众一致赞誉。
(三)唱响时代旋律,广泛传播老同志正能量。典型是镜子,是旗帜,是活生生的教材。表彰先进、宣传典型,是推动老干部工作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的重要抓手。一是深入挖掘抗战感人事迹。组织专人深入刘彦顺、卢炳发等抗战老同志家中,了解抗战主要事迹,收集立功表彰图文资料,组织拍摄《真情一刻――记忆70年前》主题纪录片,以此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纪念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二是精心筹划全市“四先”表彰工作。积极开展全市“四先”推荐评选工作,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辐射作用,激发了比学先进、发挥余热的内在动力。三是大力宣传身边先进典型。充分利用广播、影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刘国唐、罗兴菊等一批老同志的感人事迹,营造出学习老干部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浓厚氛围。
启示和感悟
在推动老干部工作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的实践历程中,我们深深地感觉到:
(一)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就是要组织引导老同志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助力器”。广大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历史功臣,他们在党员干部群众中有着较高的威望。达州组织引导老干部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正确认识改革、支持改革、拥护改革,同时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老同志参与到改革中来,使之真正成为凝聚力量的“粘合剂”、化解矛盾的“油”。实践证明,始终把加强学习、武装头脑工作抓紧抓实,才能更好地凝聚老同志的正能量。
(二)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就是要组织引导老同志做时代主旋律的“传播者”。离退休干部是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政治基础。达州充分发挥老同志政治觉悟高、明辨是非能力强、社会影响力大的优势,组织引导他们通过网络、刊报、社交等渠道积极发声、扶正祛邪,营造出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和谐氛围,维护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实践证明,老同志不忘党的恩情,热心党的事业,组织引导他们释放正能量,是新形势下党的事业所需,老同志自身所愿,老干部工作职责所在。
(三)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就是要组织引导老同志带头做老龄社会的“引路人”。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形势最严峻的国家之一,广大离退休干部是我国2亿老年人中的重要群体。达州充分发挥老干部活动中心阵地作用,组织引导广大老同志紧紧围绕“展示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畅谈发展变化”这个主题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同时认真总结、大力宣传组织开展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为提高全社会老年人的学习生活质量提供了借鉴。实践证明,推动全社会老年人过好健康向上的美好生活,离退休干部是不可替代的示范者和引路人。
下步打算
今后,达州将开阔视野、清晰思路,围绕“四个进一步”目标,更好地凝聚和发挥老干部正能量,让老同志的晚年生活焕发出绚丽光彩。
(一)进一步激活正能量之源。树立辩证思维和问题导向,统筹处理老干部工作和老龄事业、离休干部和退休干部、不同层级离退休干部等各类关系,抓住影响和制约老干部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下大功夫研究,下大气力破解,使老干部工作在攻坚克难中转型发展,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相适应、相融合。
(二)进一步夯实正能量之基。始终把“两项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强老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龙头作用,真正把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成为引领老同志思想的坚强堡垒,凝聚老同志思想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