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研修反思范文

校本研修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研修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研修反思

第1篇:校本研修反思范文

一、明确校本研修是教师的事情,更是学校的事情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均是研修活动的主体,其中校长首当其冲,校长不仅是校本研修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又是校本研修工作的引导者和学习者,因而校长及其领导团队在校本研修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因校制宜地健全完善校本研修规章制度,重点是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学校教研室工作制度、教研组工作制度、教师学习与反思制度、课堂教学研讨交流制度、成果评价与奖励制度等。同时落实好校长作为校本研修第一责任人制度,厘清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等机构在校本研修框架下的工作职责及其关系,形成完善的校本研修管理体系,健全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的有效机制。制定旨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创办特色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并把各阶段的具体措施分解到各个相应机构,为全体教师的微观操作指明方向,创设空间,搭好平台。决不能把校本研修简单地异化成教师为晋升职称而应做的个人事情,致使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处于无政府状态而面目全非。这就需要学校把做好顶层设计与教师的努力结合起来,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做出无愧于时代要求的贡献。

二、遵循校本研修实施途径与方式,增强研修实效性

开展校本研修工作,从学校实际出发,聚焦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攻关,这就要求校本研修实施过程要形成序列,追求实效。校本研修的实施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包括个体的反思和群体的反思,它要求教师根据课改要求,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分析和思考各自的教学行为,提出问题,研究对策,及时调整并改善教学行为。

(二)同伴互助

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教师本人与教学伙伴随时随地进行研讨、切磋。常采用的形式诸如相互听课、对话交流、网上交流、教学沙龙等,可达到信息共享、取长补短的目的。

(三)校内合作

常见的校内合作形式包括理论学习、专题研讨、课题研究、集体备课磨课、课堂观察、同课异构、案例研究、教学观摩、说课评课等,通过集体智慧的凝聚与碰撞,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校际合作

每一所学校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吸收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点,特别是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更应加强校际间的研修活动,积极参与同其他学校的业务合作与研讨交流活动。

(五)专家引领

通过专家引领活动的开展,可以拓宽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渠道,给予不同领域和学科相应的专业指导。专家引领可采用学术报告、辅导讲座、教学专业咨询、教学现场指导等形式,其中教学现场指导是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方式。

三、明晰校本研修成果呈现形式,力促研修严谨化

校本研修的本质内涵要求学校精心做好“顶层设计”,将实施方案和具体办法分解到各部门以及全体教师,通过各种实施途径有组织、分阶段、分层次地认真研修,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在这一系列研修活动及其过程中所萌发的不同体会、思路、办法等,都是校本研修成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运用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经过耐心细致的实验和检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解决教育教学疑难问题和困惑的对策与措施,最后以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研论文、调查报告、微型课题等形式呈现出来。当然这些还须与教师个人校本研修的背景材料如学校的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个人研修计划、过程性资料、研修总结等材料综合起来,形成逻辑化、系统化的完整体系,努力做到:①研修目的明确,有计划性;②研修主题清楚,选题科学合理,切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③研修过程扎实细致,体现明显的过程性痕迹;④研修成果呈现清晰,应用价值较强,实实在在解决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有一定的推广借鉴价值;⑤自身专业能力和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反之,孤立呈现的所谓研修成果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研修成果。

第2篇:校本研修反思范文

[关键词]:农村学校 校本研修 继续教育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课程改革所关注的焦点。而农村地区的学校因经济、文化和地域、资源配置等多种因素致使教育相对落后。教师趋向老龄化,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甚少,知识结构已经陈旧,已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而在新课程改革中产生的一种新的继续教育方式――校本研修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新途径。

一、解读校本研修,正确定位角色

教师拥有正确、科学的校本研修观,就会自觉投入到校本研修之中。特别是在校本研修刚刚实施阶段,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还很不到位,此时需要从观念着手,解决教师关于校本研修的思想认识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校本研修观。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基地、教师为主体,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校长自主组织。以教师自身及其任职所在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为基础,以提高教师的专业修养水平为目的,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和优化学生成长环境为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互动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集学习、工作、研究于一体的一种教师继续教育形式。

二、建立校本研修机制,营造研修氛围

无规矩难以成方圆,由于部分农村教师缺乏理想信念,自主发展意识薄弱。在沉重的生活、工作负担下,他们靠“惯性”工作。对教育新思想、教材新内容、教学新手段的钻研学习浅尝辄止。因此,要想让教师走进校本研修,首先,要成立由“校长――分管领导――教研组长”为主线的校本研修管理网络。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研修氛围。其次,要建立校本研修的各项规章制度,拟订校本研修长、短期计划和教研活动实施细则等,使得教师在校本研修活动中有章可循。在校内营造“校本研修兴校”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研修的积极性。

三、研修方式多样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教育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不是固定的、僵化的模式,更不是原有的教师校外培训或校本教研的简单移植。它涵盖了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方面面。

1.校本培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速度加快,新的教育思想层出不穷,教育变革速度日益加快,仅靠教师自身的长期实践探索和缓慢的经验积累,难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快速变化。因此,需要通过对教师们进行校本培训,快速吸收先进的教育信息。

(1)集中培训

学校要坚持开展以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理论为主的教育培训活动,让教师及时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关注教育教学前沿动态,让教师“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成为习惯。另外,还要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等培训,营造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氛围,提高培训的质量。

(2)自主阅读

校长要把“教师发展第一”作为坚定不移的办学理念;首先,要求每个老师认真钻研每年规定研修的教育理论书籍,写学习心得体会,定期组织教师交流。其次,解决学校信息来源问题,让教师通过图书室或网络自觉自由阅读,把读书与课堂教学实践、教育科研、自我修养联系起来。让广大教师在读书的过程中提升自己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

2.聚焦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

(1)课堂教学反思

①坚持写课后反思日记

每节课后教师围绕学生的兴趣、互动、思考、创新等回顾课堂中的得与失,思考可以改进的方法与措施,及时记录下来。

②对比反思

通过观摩公开课,分析别人的长处和不足,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从自我封闭状态解脱出来。

③听自己的教学录音(录像)

这是对教学行为反思的一种比较好的手段。把自己的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过程录下来,然后居于一种旁观者的角色来仔细听、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学时间、语言艺术、学生课堂氛围等状况,进行反思、改进。教师还可以从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等方面进行反思,把这些反思写下来,装进成长记录袋,可以直观地反映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水平。

(2)小组合作研修

①合作备课研修

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发动全体成员共同研讨课程资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对重点教学问题(研修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比较分析,有效提高课程资源组织和教学活动策划能力。

②同课异教研修

从教师的不同个性入手,对同一课内容,同年级组教师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切入点,研讨如何上出不同风格的课。采取“集体备课理论引领实践跟进案例分析同伴互助研讨升华”的组织形式,最后形成一致观点,全校观摩。“同课异教”能使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让教师在实践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张扬个性,形成个人风格。

③同伴互助研修

同伴互助是指教师间经常进行的一种切磋、合作、支持与分享的横向交流活动,它是化解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激发灵感的有效办法。学校应该积极推行同伴互助活动,鼓励同学科教师自主结伴,共同研究的教学专题与准备共同执教的研究课。在教学中互相帮助、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3)科研课题导向研修

学校除了要抓好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外,还要抓好课堂教育教学的研究,使研修活动课题化、系列化。让教师们从课堂教育教学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出发,确定个人研究课题,围绕自己确立的科研课题进行学习、研究、实践、创新,运用行动实践等研究方法,扎实开展课题研究,践行教师即是研究者的课改理念,促进教师在科研中提升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3.专业引领,提升研修层次

专家参与是校本研修的源头活水。在校本研修实施中,需要专业研究人员的帮助,实施专业引领,开发教研专业人员人力资源,是开展校本研修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1)可以聘请教育专家做专题讲座

针对学校教师的具体情况,邀请教育专家到本校作讲座或报告,让老师们近距离地与专家交流与接触,这样可以快速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

(2)打造“本土化”的专业引领队伍

由于农村小学地处偏僻,资金比较薄弱,比较难聘请专家,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由本校骨干教师组成的“本土化”专业引领队伍。让他们在校本研修中举行讲座,带头上示范课,结对帮扶青年教师,可以不同程度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四、结语

总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校本研修的方式是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研修以外,还有校际协作研修、专题论坛沙龙研修、团队脑力激荡研修等。农村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基于不同层次教师发展需要,拓展校本研修的渠道,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研修形式,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3篇:校本研修反思范文

一、建立校本研修机制,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为了实现校本研修的有效管理,我校先后制订了《校本研修实施方案》《校本研修考评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提出了“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目标迈进”的教师培养目标,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主抓落实,教导处、培训处等职能部门具体实施管理,依托教研组(年级组)开展活动的校本研修网络,建立教师校本研修档案,明确各级领导校本研修管理的目标、任务与责任,从制度上保障了校本研修工作的规范性、有效性。

二、拓宽校本培训渠道,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1.师德修养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专业精神的培养和师德修养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石。在校本培训中,我们在关注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为关注教师师德修养的培养。通过与教师签订师德修养目标责任书,开展师德演讲等师德教育活动,教育引导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积极进取,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2.自主研修与网络研修相结合。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制订个人研修计划,明确个人专业发展目标,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和岗位培训。规定每位教师每年自主研修学习的具体要求,包括教师每年阅读教育论著、写读书笔记、听课评课、上公开课、撰写论文等,学校每学期定期检查、督促、考核和奖励。

3.全员培训与个体培训相结合。抓住“阳光师训”“名师大篷车”“国培计划”“网络研修”等机遇,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培训学习,实现共同提高。并根据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系列专题培训,包括课题研究方法、课件制作、信息技术应用、微课制作、教学反思等,这些专题培训活动立足于校本,根植于课堂,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4.校本培训与专家引领相结合。我们充分认识到专业引领的重要作用,定期邀请专家名师以及教研室、基教科领导来校指导教研活动的开展,探讨班级管理以及高效课堂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校先后聘请西安文理学院教授宋德明、西航三校名师王冰冰、吴兰,宝鸡市高新一小校长杨冬梅等专家到校讲学,使广大教师在与专家名师的对话交流中学习新理念,接受新思想。

三、丰富校本研修内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自我反思。教师的“个人反思”是根本和基础,是关键。教师成长之路是经验加反思,教师应该始终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在每次听课交流中及时进行反思,写好反思日记,以此为载体,记录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和感受,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2.同伴互助。在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开展广泛的交流学习活动。实行集体辩课、磨课,在辩论中集思广益,在磨课中达成共识,然后进行个性化教学。

3.专业引领。要进一步提高教学研究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必须积极寻求专业引领的支持。 一是发挥省内外知名专家的引领作用。我们采取请省内外专家作专题讲座、教学指导等,有效地使研训工作逐步走向深入。二是重视教W能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专题讲座、名师示范课、师徒结对活动。

4.高效课堂。学校以“同课异构,高效课堂”系列活动为载体,开展各学科、各学段、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观摩、展示、研讨活动。活动注重阶段性、层次性,以点带面,全面提升。(1)同课异构上好组内公开课。(2)名师示范上好校内引领课。(3)专题研讨上好主题教研课。

第4篇:校本研修反思范文

一、校本研修的目的

1、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促进自己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教育者;

2、通过学习,解决在教育教学中面对的各种实际具体问题;

二、实施校本研修的策略

根据学校统一安排,采取多种校本研修形式,促进自身发展,提高自身素质。以“问题——诊断——学习——反思——实践”为操作方式,在“自我反思、问题诊断、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基本研修模式基础上开展理论学习、案例分享、观课议课、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研课磨课、等多研修活动,努力提高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并实际情况调整研修内容,做到实际、实在、实效。每学期完成不少于36学时研修任务。

三、校本研修措施

(1)师德研修: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解读》,加强教学理论、教育思想、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认真履行自身职责。

(2)基本功研修:按照教师职业基本功和专业基本功的要求,使自己在原有水平上有一定的提高,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

第5篇:校本研修反思范文

校本研修的对象应是教师在教育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是必然趋势。问题是研究的起点、是学习的开端。我们认为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直到问题解决,是教师个体和群体学习研究的过程,是教师思考探索的过程,更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的过程。

笔者曾了解到某小学早在几年前的一次选择话题论坛中,有教师提出:尽管“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口号由来已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小学阶段我们的大多数学生依然背着素质教育的旗帜,过着应试教育的生活,肩上的作业负担并没有从实质上得到解决。这一论点激起了在座教师的共鸣。大家都认为,学生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对已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测验方式,是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布置得当,会加深对已学过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布置失当,学生会产生厌烦,机械应付,事倍功半。设计和布置作业绝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而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于是,该校提出开展“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主题的校本研修活动,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要减负增效,作业变革确实是出路。

提出问题仅仅是研修活动的开端,只有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持续跟踪、探究的时候,才有可能在做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商量决定:为有效组织开展“优化作业设计”校本研修活动,活动确定三个阶段、健全一个机制、立足两个层面。

一、确定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确定主题: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确定的主题为“优化作业设计”。

2.学习理论:围绕主题,以学科研修组为单位,在组长的组织下学习相关理论。

3.反观现实:联系教学实际,每位教师按照学科、本级段学生特点,根据作业布置现状,总结自己或同级段教师作业布置有效性的成功做法,或反思作业布置低效的原因。

(二)第二阶段

1.反思成文:要勤动笔,记下自己的心得,记下自己的思考,记下成功的案例,记下失败的反思,善于物化校本研修的成果。每位教师就“优化作业设计”为主题,撰写2000字左右的论文。

2.组内交流:以学科研修组为单位,进一步交流形成的书面文字材料,包括对“优化作业设计”论坛的认识、思考,在教学中已有的现状、经验等等。

3.推荐论坛人选:各学科研修组推荐典型的能代表本学科的教师参加校级层面的论坛。

(三)第三阶段

1.主题论坛:学校组织“优化作业设计”论坛,邀请市内外名师、骨干教师及相关学科教研员对本次论坛予以点评指导。

2.总结提高:对在“优化作业设计”论坛这一研修活动中呈现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优秀教学案例进行推广,共享校本研修成果。

3.再度反思:校本研修不是消灭问题也不可能消灭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生成更多更深入的问题。学校引导教师继续深入实践,不断反思总结,使学习研究活动持续地开展下去,意在把教师行动引向创新之路。

二、健全一个机制

结合“优化作业设计”这一主题,通过几年的实践,学校继续完善“校长亲自挂帅――一名副校长分管――教导处(教科室)主抓――研修组长具体负责的”校本研修管理机构以及“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学校师训分站为管理中心,以各学科研修组为主要阵地,全体教师互动合作研修”的校本研修网络,便于校本研修工作主题化、课题化的开展。

我们加强研修小组的建设,突出研修小组的地位和核心作用,落实“校本研修”的中间环节。在“校本研修”活动中,学校是“校本研修”的基地,就意味着研修活动的重心要置于具体的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之中,学校作为以校为本的研修制度的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主动承担校本研修的组织、领导、规划等责任。研修小组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研修组织,它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由研修组长领导开展具体的研修活动,引导教师共同参与学习、交流与研究,对小组内每一位教师参加研修活动进行质的要求和量的规定,强化过程管理,以训促研、以研促教。

三、立足两个层面

我们所提倡的追踪式的教学研究一般要在两个层面上开展:一是理论层面,围绕“优化作业设计”主题搜集、整理、学习理论材料,围绕主题探索“现状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该怎么设计”,学习、思考、交流、碰撞、融合、共享,在研修中实现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中出现新的问题,以至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二是实践层面,任何理论都要与实践相结合,才显示理论的生命力。在优化作业设计研修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运用学到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尝试与探索,提炼出属于自己的解决实践问题的可行性的方法,并适时在教研组、学校层面交流探讨。几年来,“优化作业设计”论坛活动在该校报告厅如火如荼地展开,语文、数学、体育、信息技术、品德……数十位教师激情洋溢地阐述了自己关于有效作业设计的见解,PPT呈现图文俱佳,主题演讲声情并茂,恰到好处地介绍了分层教学、激趣设计、形式创新等关于优化作业实践道路的探索之法。《让语文作业与快乐同行》、《优化作业布置,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利用作业本,提高课堂价值增量》……教师们立足实际的有效作业案例的引述、经验的介绍及实践的困惑,推动学校“增效减负”的研修活动落到实处!应邀而来的专家们又以真实鲜活的案例为纽带,链接理论和实践,与教师展开互动式交流,由此产生的许多新的“问号”又进一步引发老师对有效作业的探讨热情。

第6篇:校本研修反思范文

一、 叩问校本研修之痛

1. 主题缺失问题。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专题意识越来越强,但每学期定什么主题,却让组织者绞尽脑汁。往往想到什么是什么,随意性较大;或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再干脆流行什么做什么,依着别人的样子,照葫芦画瓢。一个主题开展一次活动,一次活动就完成一个主题研究或解决一个问题。一学年下来,研修次数频繁,主题多而杂乱,缺乏系统的联系,好像无数珍珠散落天际。

2. 形式片面问题。时下,盛行的校本研修形式很多,如观课议课、课例分析、反思总结、沙龙论坛、同伴互助、专家讲座等,研修的过程无非就是将几种形式简单组合。虽然条块清晰,但片面运用难与主题契合,导致问题重重。同伴互助很快会失去新鲜感;薄弱学校难请到专家,且讲座不易对症下药。长此以往,不禁让人质疑研修形式本身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 主体缺失问题。教师是校本研修的主体,是直接受益者,但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往往都是领导一头热,教师缺乏研修的热情。35周岁及一级职称的评定,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一场研修活动看似热热闹闹,可话语权始终掌握在少数人口中。课例展示的总是几位年轻教师,交流研讨的又集中在几位骨干教师身上。即便点名评议,也是寥寥数语敷衍了事。教师主体缺失,内需不足。一场研修活动结束,收效甚微,更不用谈后续的行为跟进和反思实践了。

二、 感悟校本研修之伤

为了了解校本研修活动的现状,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我校曾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从问卷的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端倪:

1. 关于研修主题。91.4%的教师认为,每次研修活动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82.9%的教师认为,研修活动的主题应该来源于教师的实际需求;77.1%的教师认为,事先不知研修主题,会直接影响交流效果。由此可见:每次研修活动需要切合一个主题或解决一个问题,主题可以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中来。引领教师参与到研修活动的组织策划中,明确研修目标,深入研修过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研讨,挖掘问题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进而产生新的思考。

2. 关于研修形式。“在研修活动过程中,您觉得怎样的活动形式最有效?”统计结果显示,教师们选择较多的是:D. 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再上课改进 (57.2%);C. 听优秀教师的课并听专家点评(31.4%);其次是:B. 与同事共同阅读理论材料,并相互交流(11.4%)。没有教师选择 A.听理论讲座。由此可见,同事间的交流往往因局限于经验的共享,而缺乏权威的引领,就出现了“萝卜炒萝卜”的耗时低效现象。所以,教师更渴望有专家或优秀团队,能深入课堂细致引领,尤其是青年教师,希望得到专家一对一地跟踪指导,促进其快速提升。而年龄偏大些的教师,则倾向于专业团队给他们提供范例,供参考学习。其实,教师们认为最有效的研修方式就是深入课堂,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切实解决个人教学中的问题。

3. 关于研修过程。在调查“您喜欢哪种现场研讨方式?”这一倾向性意见时,绝大多数教师喜欢让与会教师共同参与讨论,形成上课教师、与会教师和专家多方参与、多元互动的现场氛围,而不喜欢让研修活动变成“一言堂”。在“您是否会在研修活动中主动发表意见?”数据统计中,仅有 23.1%的教师会主动现场发言,而76.9%的教师则成为现场旁观者。由此可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师觉得研修活动过程中,需要提高参与者的互动交流。教师们渴望听到外界的声音、多方的意见,希望有思维的碰撞,找到自己的知音,或者解决实际的问题,但同时,又漠视自我主体的行为。长期在研修活动中被边缘化,使他们满足于仅当观众,而不愿走至台前,展露观点,参与研讨。

三、 探寻校本研修之路

问诊校本研修之痛之伤,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校本研修需要聚焦教师教学的实际问题,引领教师教学实践的变革,目的不是把教师塑造成理论人,更不是像布迪厄所批评的那样,“把实践活动变成符号学书写游戏”。因此,校本研修要立足于学校实践,确定研修主题,并为此进行充分的信息分析,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我校在区域内属于较薄弱的学校,校本研修开展也曾举步维艰。自2012年底,学校成功申笫二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有效达成的行动研究》后,我们尝试以课题为抓手,坚持开展课题引领下的校本研修,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学校校情的,以课题为引领,以研修为活动载体,在实践中渗透问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方式,解决学校教学实际问题,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研修模式。下面,以语文组在本学期开展的《清晰目标,因材施教――小学语文叙事类作品课堂教学年段目标定位与实施》的校本研修为例,谈谈我校在改善校本研修状态,解决校本研修问题的具体做法:

1. 关注生成,提炼问题,追求主题的系统性。自学校十二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有效达成的行动研究》确定以来,各教研组反复研读《课标》,查阅相关课题文献资料,深入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归纳问题,进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践研究中生成新的问题,展开新的思考。每学年,各教研组都会将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生成的共性问题,认真梳理提炼,分解细化为校本研修的系列化小主题。这些系列化主题在研修目标上,更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在研修过程中,更具有参与性与生成性;在研修效果上,更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

本次《清晰目标,因材施教――小学语文叙事类作品课堂教学年段目标定位与实施》校本研修主题,就是语文教研组在学校课题的引领下,在上一学年《扎根语言文字,追求适性课堂》的校本研修系列活动中,衍生的新问题。教师在实践研究中发现,第二、三年段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清,目标“越位”或“缺位”的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第二学段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教师教学容易贪大求全,目标茫然,随意性强。如何依据学情,准确把握教材,精确定位目标,有效开展实施,是目前学校语文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于是,语文组决定在本学期开展《小学语文叙事类作品教学年段目标定位与实施》的校本研修,希望能进一步明晰小学语文第二、三学段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探究达成目标的有效策略及操作方式,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

2. 遵循规律,层层推进,优化形式的多样性。校本研修活动的形式和内涵是辩证统一的。教师们普遍厌恶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校本研修活动,而更倾向于草根式、有价值的研修项目。研修的形式需要为内容服务,形式无所谓好与不好,关键在于怎样用好。单一的研修形式或将几种形式简单叠加,而不注重内涵与本质的需要,忽略教师的能动性,不遵循研究规律,是难以实现研修效果的。学校校本研修的组织者,要善于把多种研修形式进行优化整合,使活动结构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让所有的参与者全员投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设计多样化的参与方式,让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都深入其中,有所贡献,共享思考,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校《清晰目标,因材施教――小学语文叙事类作品课堂教学年段目标定位与实施》的校本研修,就将“课例研讨、反思体验、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专家引领”等形式进行相机融合,紧扣课堂教学实践,在不同的研修阶段,根据需要,采用适合的研修形式,逐层深入,螺旋提升,让每位教师享受过程,收获成长,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难题。(附“研修过程”)

3. 深度研修,智慧共生,实现过程的互动性。课题研究式的校本研修,就是引导教师们亲历研修活动的全过程,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针对问题展开学习,结合课例聚焦问题,围绕重点深度研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而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支持,让交流互动过程产生更多的思维火花和思想的碰撞,促使教师变得更为聪明。虽然,较薄弱的学校很难请到专家或优秀专业团队加入和指导,但我校借助“一体化办学”的契机,依托“1+X”校本研修实验项目,将优质资源最大化运用。导师全程参与研修活动,提供范例细致指导;共同体学校优秀教师倾情加盟,互动研讨,拓宽研究的思路和视野;专家现场针对问题答疑解惑,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或问题情境中去阐述。组织者适时凸显不同观点的争论焦点,引发教师们自己去辨析、去思考,共同催生出新的认识和新的体验,让整个活动焕发出光彩。

在《清晰目标,因材施教――小学语文叙事类作品课堂教学年段目标定位与实施》的校本研修第九阶段的活动数据统计中,教师的发言面100%,共同体校优秀教师参与面100%,教师互动率64.7%,专家对即时生成的4个问题答疑,现场解决1个问题,经专家指导梳理提炼后生成两个问题,作为后期行动研究内容。在本次研修活动后期的跟踪问卷中显示:有57.8%的教师,在研修活动结束后,能自觉整理笔记,修改完善教学反思,梳理下一步的教学研究方向;有78.9%的教师,继续思考研讨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并积极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有益尝试;有84.2%的教师,表示会借鉴成功经验,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

可,基于教师实际需求的课题研究式校本研修,真正让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思维,来思考和分析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更以研究者的智慧,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去解决问题,激发了教师的主动意识和研修热情,使校本研修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7篇:校本研修反思范文

最近,针对学校校本研修推进情况下乡调研,听了汇报,看了整理的档案,觉得一些学校对校本研修的理解存在偏颇,认识还很模糊,有的学校认为是教研活动,有的学校认为只要是在学校里开展的活动,如示范课、观摩课、家访、学生个案研究、心理辅导等活动都是校本研修。校本研修档案什么都有,像个大杂烩,从资料中提炼不出学校校本研修的主题和重点。问及教师什么是校本研修时,有的教师说校本研修就是学校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去研究,只知道这是学校布置的工作,还有的教师认为校本研修内容多得无从下手,做的都是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他们觉得很累等。

在检查中,有两个学校的校本研修让人眼前一亮,找准了研修的主题,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一所是乡下的一所普通高中,全校近100名教师,80%是中青年教师,该校就从青年教师培养做起校本研修,确立了如何让青年教师很快成长的研修主题。他们的校内研修有安排、有活动、有内容、有制度、有奖励。活动开展得扎实,每周研修活动雷打不动,教学艺术辅导、磨课、心理辅导,外聘能手专家做报告,外派青年教师参观学习等,还为青年教师开设了茶室、聊天室,研究解决了好几个青年教师的婚姻问题等。经过三年的努力,一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很快适应了学校工作,原来已进入角色的在教育教学上很快崭露头角,不断取得好成绩,大部分成了学校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校长风趣地说:“好学生都报了城内的高中,他们招的都是城内学校没招的,中考成绩靠后的。咱拼不过学生,但可以在‘教师’身上做文章,用教师的成长去补学生这个短板。”目前,这所学校三年成了省级标准化高中。另一所是乡村的普通初中,四年内从一所乡下的普通初级中学成了全市乃至全省有名的新课改实验校,他们的校本研修也是找准了高效课堂实验改革这个主题,围绕新课改让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在这个大主题下,组织全体教师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和有效资源,开展大家都能做到的,与工作紧密相连的研修活动。采取教研组内中心发言人研讨、示范课集体评议、导学案共备共研、校园网课后反思共享、常态化磨课等活动,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四年下来,教师写精彩反思文章7000余篇,小研修成了大课题,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长为本一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研究”的子课题“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完成省级课题“课堂教学改革助推农村学校内涵发展案例研究”成果之一“横水一中‘135’生本教育模式:从‘改课’到时‘课改’的实践”。以上两个学校的校本研修,都是找准了突破口,定好了研修的主题。校本研修有目标方向、有组织领导、有活动安排、有制度保障、有任务内容,有序推进,高效运作,发展了学校,成就了教师。

校本研修说开了,就是教师在学校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发展学校、成就自我的研修活动,这种活动须在学校有效组织下,不脱离教师的本职工作而进行研究。这种研修,不是跟时髦,不是跟风,不是死套某个模式,而是立足本校实际,依靠教师坚实有效的活动去开展研修活动。

第8篇:校本研修反思范文

近几年来,各地各学校大力推行校本研修制度建设,校本研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从各地的实践来看,校本研修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缺乏理论引领、实践指导和有效评价。要把校本研修推向深入而健康地发展,必须解决问题,简单地倡导以校为本已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在区域层面整合力量。

我们认为,区域校本研修建设应在立足校本基础上,超越校本,完善校本。立足校本,就是坚持以学校存在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出发点;超越校本,就是突破学校自身的局限,打破藩篱,横向加强学校之间的联系,纵向强调专业研究者和学校、教师的合作;完善校本,就是研究的落脚点始终放在解决学校面临的关键问题,使研究既能切实解决学校的现实问题,又能广泛动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并获得专业发展。

一、立足校本――明确要求,加强管理

校本研修倡导的基本理念是“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因此它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必然密切联系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立足于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发展,大力倡导学校第一线的教育者积极参与,在其整个过程中贯穿着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三要素。“自我反思”指的是教师个体对教学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同伴互助”指研究组织中研究者之间的分工合作、切磋交流;“专业引领”指的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教学实践得到提升。

校本教研是校本研修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突出地反映了校本研修的特点。在研究范畴上,它属于应用研究,完全不同于专业研究者的纯理论研究,其主要的活动形式是课例研究,或称教例研究。在研究层面上,它是中观、微观研究,围绕着教学活动展开,既可以是教学法体系研究,又可以是教材解析、教学方法研究。在研究地点上,它是现场研究,以课堂、教室、教师、学生、教材、教法为研究对象,实验的过程就是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鲜明地体现着实践性特征。在研究方法上,它是行动研究,是研究者为解决自己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研究者即行动者,以不断总结反思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校本教研不仅是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学校层面培养师资、满足教学所需的重要手段。因此,立足校本的教研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学校从制度上明确要求,从操作上加强指导。许多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扎实。

【案例1】 甲校是泸州市一城区学校。该校位于泸州市中心城区,师资力量较强,存在老教师虽经验丰富,但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理念更新也不够,新教师积极肯干,但缺乏实际经验和专业引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该校采取“自主发展,行政助推”的管理方式,组建了若干研习组,从两个维度开展教研:一是组内活动,以“我的需要我实现”为特点,通过自培式活动、研讨式活动、分享式活动、结对式活动、休闲式活动等形式,开展教研活动;二是竞标活动,以“我的活动我做主”为特点,通过研习组竞标承办全校性大型活动的方式,促使教师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组织者,发挥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

【案例2】 乙校是泸州市一乡村学校。该校位于泸州市偏远山区,由一所中心校、7个村完全小学组成。校点分散,教师流动频繁。新入职教师相当数量为非师范毕业,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教学的基本规范训练。该校为解决师资力量青黄不接、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提出了“立足本校实际,构建立体校本研培模式;整合本校资源,凸显研培网络立体推进;建立运行机制,保证校本研培高效运行”的校本研培工作要求。他们设置教师专业成长课程,对不同年龄、不同校点教师提出不同课程要求,规划不同的学习要求,凸现全员化、自主化、个性化、科学化,强化课标研读、教材研读,从制度上规定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剖析教学案例,规范教学行为。

以上两校的校本教研在学校管理层面都通过学校制度化建设,突出计划性,强化管理,对校本教研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操作,处于微观研究层面且具体到点,通过案例分析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校本教研所具有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特质表现得十分突出,但在专业引领方面比较缺乏,尤其是本身师资薄弱的乙校,如何加强专业引领更加急迫。

二、超越校本――三级互动,校为基地

正由于一般学校在专业引领方面的能力薄弱,因此校本研修必须超越“校本”。超越“校本”就是解决专业引领问题。

开展校本研修,要界定清楚“校本”与“本校”的区别。校本自然是以校为本,但并不是以本校为本。校本无疑是在本校展开,围绕着解决本校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而进行,但它不等于解决“本校”的所有问题、完全局限于本校的力量。学校和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无过于怎样教好书、育好人。因此,对于广大教师来讲,校本研修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最为熟悉的形式和内容就是教学研究。

校本研修实质上是构建一种合作性教师文化。它的重点在于研究课堂,通过研究课堂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由于不同的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即使教授同一课题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双边活动的设计、课堂节奏的控制等方面差异也很明显。通过合作研究,这种差异会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校本研修就其组织形式看,有内部合作研究和外部合作研究两种:内部合作研究指的是学校内部教师、同事之间的合作研究,外部合作研究包括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专门的教研部门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不同学校之间的合作研究三种形式。从具有广泛意义和可操作性来看,在我国,除大城市外的其他区域,专门的教研部门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不同学校之间的合作研究是校本研修外部合作研究的主要形式。

校本研修的特征是求同、共享、开放。求同就是追求共识;共享就是相互学习、相互协作,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开放就是教师之间、学校之间在开放的系统内进行知识、信息交流。

校本研修的主要形式是教学案例研究(也可称课例研究、教例研究)。教学案例研究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确定主题,参与研究的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开展研究;(2)形成课例,研究者对教学对象分析、主题内容处理、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等达成共识后,确定执教者具体操作;(3)集体反思,研究者对执教者的教学活动进行评议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确立和生成、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理、教材的二次开发和深化扩展、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创设等。通过评议反思,研究者对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引导作用、组织作用、传授作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品格等方面得到发展,并再次形成共识。如此往复,校本教研求同、共享、开放的特征将使所有参与研究的教师得到共同提高。

以学校为基本单元,市、县、学校三个层面相互呼应,市为指导、县域组织、学校具体实施是推动校本研修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市为指导主要表现为组织市级的各种教学研究活动,体现“专业引领”作用。市级教研部门通过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视导、教学评估和调查研究,将发现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归纳,分门别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市各种课堂教学研究活动,集全市优秀教师之力,对这些问题进行研讨,求得共识。其主要途径仍然是结合教学实际,以课例为载体,具体组织形式大体上有优质课评选、研究课观摩和优秀骨干教师送课、献课等。在活动中,要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充分考虑融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为一体;在学科知识理解、教学目标拟定、教学技能技巧运用、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等方面为教师提供范例,不仅要让教师知其然,更要做到知其所以然,真正起到专业引领作用。

优质课评选置之不议。研究课例则是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和疑难问题进行的专题讨论研究,包括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指定教学内容,专题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材处理、课堂教学改革;第二种形式是配合教学质量评价分析开展,重点研究解决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送课、献课是优秀教师展示教学艺术、提供优秀课堂教学范例、扩大优秀教师影响辐射面、带动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形式。由于工学矛盾突出,很多学校在组织参加市级以上教学研究活动时,只能派出个别教师参加,甚至许多学校根本不知道有市级的教学研究活动,与外界接触甚少。即使参加了市级教研活动的教师,回到学校后,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一些先进的观念、有效的操作,无法在自己的学校实施,急需现场指导。送课、献课可以做到按需施培,是一种现场示范和现场研究紧密结合的教研形式。所以,市级教研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调动优秀教师送课、献课,立足薄弱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开展校本教研,盘活优质资源,这是超越校本的有效途径。

县域组织既表现为配合市级活动,组织本县各学段、学科的教学研究活动,推荐出参加市级优质课评选、市级研究课展示的教师,又表现为加强对本县教师的专业引领。

【案例3】 泸州市某区的大校本研修。该区由教研培训中心组建区教育讲师团,设计丰富、实用的授课与研讨菜单,设专栏供各校“点菜”,组织实施名优教师跨校园进行讲课讲学、互动研讨,讲师团成员每学期跨校园讲课讲学一次以上,每学期有30余所学校受益,实现了区域内教研培训活动的大联动,有效克服了一般校本研修“近亲繁殖”的流弊,有利于区域内优质资源的共享共生。

以县域为单位的教学研究活动,与学校的实际需求依然有较大距离:一是区域依然过大,做不到人人参与;二是不能达到常态化要求,活动间隔时间较长。因此,县级教研部门根据本县域的教学实际适当划分片区,组织指导小区域的教学研究活动势在必行。

【案例4】 泸州某县的区域联片教研。该县根据本县农村学校布点分散、专任教师少、优质资源不足的实际,将相邻乡镇学校整合,实行“校际合作,划片研修”,构建全县联片网络研修联盟,在促进区域校本教研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内校际间的交流、形成区域学校共同发展的合力,提高区域内短缺学科校本研修实效性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

学校是校本研修的基地和基本单元,学校教育教学存在什么问题,学校教师应该最有发言权。校本研究从本质上讲是为自己的研究,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方式,它是一种实际研究,考虑到教师自身的制约因素和研究环境内外的制约因素。我们认为,目前学校校本教研在教研组、备课组等有组织地定时、定人、定内容的行政型组织基础上,更应该倡导教师之间的自然合作研究,自然合作能够使教师超越纯粹的个人反思和对外依赖,,在教师之间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教育观念,形成学校独特的教学文化,进而形成学校独特的教学流派。

三、完善校本――强化督导,提高水平

校本研修,重要的是学校的管理引导和教师的主动参与。从目前情况看,影响校本研修深入开展的因素有:(一)校际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区域性校本研修制度建设的瓶颈,一些学校缺乏明确的措施,只是完成常规性的工作,虽有问题讨论,但仅限于疑难知识点分析,对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等教育思想、方法的研讨很少涉及。(二)教师积极性有待提高,广大教师也认识到将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对自己帮助很大,但落实到行动上积极性不高,缺乏必要的理论学习,对问题的解决停留在表层,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在参与活动时,把自己放在圈外,听从安排,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强。

在这种情况下,完善校本就是提高工作质量的迫切要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精于计划,善于总结,落在实处,增强目的性,避免随意性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学校管理者切实了解学校面临的关键问题,使研究既能切实解决学校的现实问题,又能广泛动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并获得专业发展。学校校本教研既要有组织,又要鼓励自然合作,目前应以有组织为主。每次校内学科研究课教学案例研究,应主题突出、课例真实典型、评议实事求是、反思不就事论事。

(二)激发教师学习研究的内驱力,真正使研究成为教师事业发展的需要,力避教师产生因行政命令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反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层次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属于低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需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目前一些学校对教师尊重的需要,尤其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当数量的教师缺乏成就或自我价值感觉的体会,缺乏学校对自己认可与尊重的体会,自然也就无法唤起自我实现的需要,参加校本研修属于外驱力的作用,职业倦怠由此而生。因此,如何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使教师由衷感到校本研修对自己事业发展的推进力量,是当前校本研修制度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各级教研部门应强化业务指导职能,统筹安排市、县各学段、学科的教学研究活动,分类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项目内容

在区域校本研修中,各级教研部门处于规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地位,以教研部门为核心构建的教研体系和培训体系,在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体系中,处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部,他们组织开展的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促进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技能、提升素养产生了积极影响。今后教研部门要更进一步深入学校,了解学校校本教研开展的情况,判断学校本学科校本教研活动的水平,做到有的放矢,并开展针对性强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案例5】 泸州市某区教研中心的教师分类校本研修。该中心依据教师发展阶段理论,设计了新入职教师、熟手教师、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四个发展层次的校本研修模块。其中专家型教师研修模块,在申报上采取项目制,鼓励优秀教师申报,使教师“有为”;在培养上采取协议制,外聘高校和专家与优秀教师签订培养协议,明确权责;在管理上采取责任制和荣誉制,对优秀教师在使用上提出上示范课、主持精品课程、指导微型课题等要求,打造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使教师“有责”,通过提供机会让优秀教师开展教育考察学习,宣传优秀教师的成就和爱生、勤奋、进取的先进事迹,使教师“有名”。

该中心的区域校本研修规划,尤其是专家型教师的培养规划,对改善教师职业倦怠、促进名师发展有积极意义。

(四)有效评价,发现典型,从制度上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第9篇:校本研修反思范文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和严肃的“反思者”,即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和学会创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缺乏专业指导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仅靠专家的指导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大规模送教师外出学习也不现实。因此,学校必须探索出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相适应的校本研修模式尤为重要。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校在加强校本研修上取得了显着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工作达成度概述

(一)领导重视,强化校本研修管理

领导非常重视校本研修工作,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把校本研修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校本研修,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加强了对校本研修过程的管理,做到了研修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做到了辅导教师上课有讲稿,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有记录和信息反馈记载。

(二)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校本教研进程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校本研修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购置了大量的有关新课改的光盘与书籍,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学校还制定了《教师岗位考核奖励办法》《课堂教学达标考核办法》,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教师评优等挂钩,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从而推动以校为本研修活动。

(三)采取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1、拜师结对模式。对新老教师的培养学校采取了拜师结对的形式,扩展了师徒带教的内容,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研修内容,且拜师是相互的,能者为师。如英语组为了让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组内进行“师徒结对”,帮助他们尽早走向成熟。他们是这样做的 (1)搀扶新教师“学走路”。新教师在上岗不久,能对教材进行一定的解读,设计了一定的教学方案,但在课堂上呈现出满堂灌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骨干教师进行手把手指导,对每一课时都为他们解读教材,分析教材,同时向他们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同时进入课堂为她们上示范课,然后在另一平行班听她们上课,总结在课堂中展示出来的优点,分析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2)试着让新教师“自己走路”。通过一阶段骨干教师引领,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有了一定的理解,让新教师自己解读教材,分析教材,自己设计教学方案,让新教师自己先有一定的思考,然后骨干教师对教案设计进行一定的修改,再进入课堂听新教师的课,进行反思与重建。(3)让新教师感知不同课型。英语学科的每个单元是由不同的板块组成的,每个版块的功能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呈现出的课型也就不同。在新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主研究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之后,对新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不同课型,在一个阶段中集中力量针对一个课型进行突破。通过一年不到的师徒结对,两名新老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张丽丽老师在片级小班化教学评比脱颖而出,出片参加县级小班化教学评比;徐振飞老师由于教学扎实而代表新教师向全县的英语老师展示了一堂充满活力的英语课。

2、案例研修模式。即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启迪、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运用这种模式进行研修时,研修者一定要精选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然后组织教师进行深入讨论。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效果较好。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课题研究模式。以我校的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多元联动”校本研修提高中老年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的研究》为抓手,开展系列式主题教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