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德育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存在的问题

第1篇: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摘 要: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部分班主任不重视德育,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不强,德育社会实践活动不足。文章从班主任应充分重视德育工作、完善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积极开展德育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德育;班主任;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416;G621;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09-01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重视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部分班主任不重视德育。对学生进行德育不仅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重要职责,更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部分班主任由于种种原因不太重视德育。众所周知,班主任除了负责日常班级事务管理之外,还负责学科教学。在很多学校,班主任由语文、数学或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可想而知,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事务极多。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班主任会忙于学科教学,有意无意地忽略德育工作,这不利于学生整体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2)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不强。目前很多学校比较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因为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在学校的积极努力下,校园变得更加干净、整洁,方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但遗憾的是,部分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却忽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这些学校在最初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时,并未充分考虑德育功能,有时过多地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却忽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这种情况的存在,同样不利于提升学校的德育质量,因此亟须改进。

(3)德育社会实践活动不足。德育不是光靠教师讲解就能完成的,它必须依靠受教育者的亲身经历、体验与内化。因此,充满德育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无疑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不过,一些学校很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充满德育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利于学生整体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二、提升学校德育质量的对策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学校德育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解决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德育教学质量,特提出如下对策。

(1)班主任应充分重视德育工作。德育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班主任,即使平时工作再忙再累,也要专门抽出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周一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利用与学生谈心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利用QQ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为了提高班主任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应对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提出硬性要求,将德育工作质量作为考核班主任绩效的重要指标。这样,班主任定然会重视德育工作,着力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完善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部分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忽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因此,为了提升德育质量,学校应该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重点突出德育功能。例如,可以在校园醒目处张贴一些凸显德育功能的标语:“今天的品行将决定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质量”“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等等。在出黑板报时,也应积极凸显德育功能,多在黑板报中刊登有关好人好事的文章。在学校宣传栏中,也可张贴一些有关好人好事的新闻报道。要通过积极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凸显方面,学校必须进行科学规划,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德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3)积极开展德育社会实践活动。为了提升德育实效性,学校应对充满德育价值的社会践活动予以充分重视。要积极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行为准则的理解和认同,实现真正的内化。例如,可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到养老院与儿童福利院进行参观和慰问,了解孤寡老人和孤儿的实际生活状况。在参观和慰问期间,应组织学生尽可能地给孤寡老人和孤儿提供帮助。例如,可以给孤寡老人和孤儿表演节目,给他们讲故事,给老人捶背。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获得真切的感悟,更好地认识社会现实,注重弘扬真善美,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部分班主任不重视德育,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不强,德育社会实践活动不足。因此,建议班主任应加强德育重视程度,学校应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应积极开展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只要认真做好这些工作,就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高双.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04).

第2篇: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职德育;误区;实效性

纵观社会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生要能立足于社会,拥有自己发展的一席之地,除有过硬的技术本领外,还必须要有高尚的品质、良好的道德修养。如何将中职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是中职教育非常关心的话题。

一、当今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1.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较差。现在的中职生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良好,缺少磨练,心理和身体的承受能力差,并正处于心理困惑和烦恼出现最多的时期。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前途渺茫,从而自暴自弃,意志消沉;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自卑心极重,情绪低落而孤僻,难以与人沟通;有的学生容易产生一些过激心理,冲动好斗。

2.不良行为习惯和较差的自控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逃学、旷课等违纪行为经常发生;不讲文明礼貌、损坏公物等现象较为严重;受社会上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影响,部分学生出现了暴躁、抑郁、固执、攻击等不良个性心理特征。

3.道德情感狭隘,道德意识薄弱。一些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他们一般重感情、讲义气、爱打抱不平,但缺乏真正的正义感。一些学生的法纪观念、劳动观念、勤俭节约观念淡薄,缺乏积极进取、团结友爱的精神,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二、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误区

1.教育软弱乏力,德育工作低效化。社会不净、家庭不管和学校不力,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软弱的主要原因,担负着重要职责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常常显得无助和乏力。一方面,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是孤军奋战,孤掌难鸣。在道德认识方面,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远大于学校的教育,学生在社会和家庭接收的信息经常与学校的教育不同步也不合拍,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被社会的负面影响消蚀殆尽。另一方面,学校自身也存在教育偏位、德智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德育的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德育的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德育的施教者与学生之间存在某种隔离,德育工作者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力量因此而消弱。

2.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社会评价片面化。社会对教育的重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更是如此,以前我们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历和文凭,却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目前很多考试仍然还是一卷定终身,所以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在短时期内很难有太大的转变。

三、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1.从学校的整体改革入手,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全局。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从整体上深化教育的改革,改变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进行教育改革,形成整体的育人环境,增强德育的实施。

2.转变德育观念,更新德育内容。中职德育首先必须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摒弃形式主义,增强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针对学生情况,分层次地确定德育的内容和整体规划。同时学校德育工作还要把创新意识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在德育整体教育上有所突破。

3.强化德育队伍,建立德育基地。提高德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思想、业务素质好,事业心、责任感强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德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要求班主任要热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学校要把班主任是否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作为衡量班主任工作是否称职的标准,并指导他们正确地运用鼓励、表扬、奖励机制,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加强行为规范管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在学生一入校时,学校和教师就应加强管理,用《守则》《规范》及校规校纪等来约束学生,并用学校或班组发生过的典型事例,通过主题班会和各类教育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道德建设上真正形成自律。还要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学校活动,通过演讲、影评、参观、访谈、文艺汇演等活动,把学生置于必须做出道德选择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学校的常规管理,改变当前学校德育教育低效、低速的现状。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环境。首先,要抓校园文化建设,这是心理的隐形教育,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文体活动,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其次,要抓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师要有比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掌握理论武器,要多与学生亲密接触,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近学生的心灵,解除师生间的心理障碍。总之,教师应以良好的形象,消除学生眼中的“信任危机”,真正成为学生信赖的好朋友。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反复性、复杂性和曲折性。只有我们充分认识中职生德育教育的特点,以饱满的信心和耐心,结合不同形势下的不同的德育现状,常抓不懈、讲求实效,才能真正闯出一条中职德育工作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第3篇: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目前小学思想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思想德育教育的发展不可能毫无破绽,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小学思想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德育目标更多地倾向于抽象化。在我国很多学校,领导以及班主任并没有对德育以及德育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他们看来,德育可有可无,不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使得具体工作中会出现诸如重视智育轻视思想道德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其次,德育内容缺乏科学性。新课程指出,德育的内容必须要符合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要能够符合主流社会的需要,不然,德育管理就只能是流于形式。最后,学校并没有很好地与家长交流。大部分家长都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练习,能够帮助学校以及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加强小学德育管理的相关建议

1.充分认识德育管理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德育管理可谓是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以及挑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学校管理者以及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德育管理工作,要能够勇敢的接受挑战。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教育都面临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问题,就学校而言,并没有彻底解决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反的,在大部分领导者看来,德育管理工作是一个软化的目标,这使得领导会更多地将心思放到智育上面去。为此,人们必须认识到德育管理的重要性,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2.小学教学中不断渗透德育管理

第4篇: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间:小学德育 心理辅导 改革开放时期 新时期德育 发展与问题

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其对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建立校园内外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极力贯彻其德育任务,以及培育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德育工作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内容没有科学性

德育内容的科学性,即内容要适合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法则,利于其实践与吸收。德育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而发生相应的调整,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与主流社会的精神相互吻合。但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仍然沿用传统模式,将养成教育当做是德育的全部内容,缺乏时代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师生间的单向性与受教育者的被动性。平等的沟通与对话是德育工作开展的必要前提,这样才能保障工作的正常的高效运行。

(二)学校与家庭的联系非常薄弱

现阶段,在一些农村小学生家中,由于家长受教育程度良莠不齐,很多家长都存在溺爱子女和不能正确引导教育子女的现象。儿童留守、隔代看管、单亲等情况比较普遍,家庭教育、学校联系等相关环节比较薄弱。

(三)德育宗旨过于笼统

许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对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下德育工作在学校中所起到的作用与地位认识尚浅。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重成绩而轻思想道德素质的情况仍然存在。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只是形象工程,又空洞又笼统,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而在现实社会中,某些教师觉得思想道德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没有认真研究德育工作应怎样开展,对于认识德育工作仍有些欠缺,并随时出现任务化、表面化的偏向,只是到了出现问题的时候才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策。这根本不能使德育工作起到相应的作用。

二、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管理,贯彻素质教育

(一)充分阐述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将德育浸透到每个学科的教学与活动当中

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要育人。因此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处理好德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新课改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念,新课改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求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做到“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方法与过程”“能力与知识”三个方向相互结合。所以,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开发教育资源,着重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充分发挥每门学科的长处。各学科教师应按照学科特点,在备课与上课充分发掘学科的德育内涵,将学科知识和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生活是课本的延伸,教材是生活的总结”这一目标。

(二)完善考核体系,由素质教育入手,充分肯定德育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

道德往往可以填补智慧的不足,但智慧永远不能填补道德的不足。如今新课改不断深入,德育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而作为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准备以面对挑战。学校教育一直没有很好地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并且仍有很多学校领导认为,智育才是硬道理,德育是可有可无的,所以才会产生“重智育轻德育”“以智代德”等现象。尽管德育与智育都可以推动学生的身心发展,从而达到培育人才的宗旨,但德育工作的任务使学生是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辨别美丑善恶,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解决做人问题与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

(三)学校和家庭要充分配合,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应该和家长构建相应的联系,共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学校的教育具备很大的优势:学校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德育目标与德育工作的相关内容;教师具有相对专业的教育能力,具有比较健全的教育机制。与此同时也会存在缺陷,受到空间、时间与内容、形式的约束,学校更多的是着重教育的统一性与整体性,缺少个性化的教育。但家庭教育的特征就能填补了这个漏洞。所以,学校与家庭就更加需要配合,这样才能形成更具备现实意义的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王茹花.甘肃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甘肃省六县调查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1).

[2]李祥兴,程晓敏.实效性视域中的中小学德育主体缺失及其对策[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1).

[3]谭怡.六盘水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4]秦世荣,秦凤莲.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的实效性[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3).

[5]葛新斌.传统伦理的特征与当今道德教育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第5篇: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外语院校;研究生德育;自我教育;评价机制

引言

随着近几年国家研究生招生专业和招生人数的大幅度增长,各外语院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研究生培养从精英化教育向规模化教育过渡的进程中,研究生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日益突出,很多矛盾至今仍然没有彻底解决。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渠道。研究生德育状况对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对外语院校的研究生德育工作而言,更具有其特殊意义。因而笔者认为,强化研究生德育应是提高外语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切入点。

一、加强外语院校研究生德育的必要性

研究生德育,笔者认为,主要应指对研究生群体的政治立场、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以及心理健康、人文价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作为高层次人才代表的研究生群体,是一个复杂、相对成熟的社会群体,具有其不同于一般本专科学生的特殊性。[1]由于各外语院校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大同小异,因而本文主要以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群体为例,对研究生群体的特征进行分析。

其一、研究生群体来源多样,成员复杂且分布不均。从学生来源方面看,既有应届本科生,也有社会各行各业人员;录取方式有统招,保送和委培;培养方式分脱产,在职函授或两者相结合。从年龄结构上来,多数未婚,少数已经成家;政治面貌也多样化,既有党团员,也有民主派人士及一般群众。

其二、研究生群体学习生活分散,价值观念多元化。和与本专科招生相比,外语院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小,专业分散且又以各类外语语种为主,其教学和科研活动形式呈现出分散性的特点。研究生群体在年龄、社会阅历、心理素质等方面有存在较大差异,生活方式上也体现出更大的个性差别,加之研究生对住宿可自行选择校内校外,研究生群体间人际交往和交流机会很少,导致人际情感疏远,群体意识淡化。

总体而言,外语院校的研究生群体表现出来源复杂,价值体系多样的特征。由于外语院校自身办学的特殊性,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全球化,外语院校的国际化办学以及对外校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外语院校的研究生群体能率先接触到当今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包括哲学、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必将对研究生群体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带来种种冲击。[2]因而如何加强外语院校研究生德育,培养出既有高深专业知识又具备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道德水准的接班人,也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二、外语院校研究生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研究生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当前我国外部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如研究生教育收费制,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就业市场严峻等,使研究生德育问题也更为突出,研究生德育工作也变得更加复杂。纵观当前外语院校研究生德育的现状,总体情况是好的,最近几年大量的调查分析也表明,多数研究生思想积极向上,热爱祖国,胸怀大志,尊敬师长,勤奋好学,自强不息,[3]但也存在德育薄弱、诸育失衡的问题。1.研究生思想观念的多样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呈现出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尤其是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念,如追求个性解放,思想观念开放等,这些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外语类研究生的价值判断,导致部分研究生过分注重自我价值,一切以个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只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很少关心国家大事,在政治信仰上表现出明显的弱化和淡化倾向。2.研究生人文修养的欠缺。具体表现为,责任感缺失,为他人服务意识、集体意识比较淡漠;学术道德观念不强,[4]只想享受或尽快获得相关的利益,而又不愿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心理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出现,外语院校男女大学生比例大都失衡,由个人感情、论文压力、就业等问题导致不少研究生出现心理脆弱现象。

导致外语院校研究生德育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本文这里主要从社会、学校和研究生个体三方面进行分析。从社会层面来看,四川外语学院,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外语高等院校,女学生占绝大多数,重庆市外部社会环境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滋长,尤其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美女经济”),对研究生德育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研究生价值取向的个体利益驱动性日益明显。[5]

从学校管理层面分析,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相关部门,以及研究生部(研究生教育管理职能部门),也包括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德育的重要性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研究生德育问题是研究生个人的私事,对研究生进行德育没有必要,重智育轻德育,因而对研究生德育工作缺乏紧迫感,导致研究生德育工作实效不明显。[6]另外也存在将研究生德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外语院校都设有《经典著作选读》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两门思想政治课,但再无学校党政领导及相关负责人根据社会现实问题给予研究生进行德育专题授课,同时学校研究生德育评价方式单一,往往以政治课的考试分数来评定,忽视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实践意义。研究生部所配备的专职辅导员对研究生德育工作也指导缺乏针对性,仍沿用本专科生的管理模式来对待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很少考虑到当前研究生群体的特征,对研究生德育的功能在不断弱化。研究生会,学生党支部及研究生内部各社团组织,大都各自为政,小团体化,没有发挥其对多数研究生德育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

从研究生个体而言,自我教育的德育意识严重缺乏,由于研究生群体处于这样一种无人管的“自由”状态,同时部分研究生关于德育对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以及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认识不清,因而研究生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也就难免随波逐流,飘浮不定,导致研究生道德失范的现象不时出现。

三、改进外语院校研究生德育的建议及对策

研究生德育,不论哪类高等院校,都应该是教授研究生做人的道理,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掌握广泛的知识,是立身和服务社会的手段,做人的道理的学习是根本性的,而知识的学习是工具性的。[7]目前外语院校研究生中出现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虽属个别现象,但有些问题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绝对不容忽视,对研究生德育中存在的问题要早研究、早介入、早干预,不应等待问题出现时才给予补救。[8]

第一、注重社会舆论的积极导向作用。引导研究生群体更好地贯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重庆市“五个重庆”和“五个校园”建设的宣传报道力度,帮助研究生群体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个人价值取向,积极应对当前的研究生群体就业形势,想方设法拓宽研究生群体就业领域和渠道,鼓励研究生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使研究生群体更好地了解重庆,关注和服务于重庆的国际经贸发展。

第二、全校上下树立全员德育意识。具体而言,学校党政机关和研究生部,应设立专门机构来统一协调负责研究生德育工作。首先完善研究生入学教育。不应仅仅让研究生学习《四川外语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件汇编》等硬性文件,更应加强研究生德育的社会实践,[9]开学之初就可利用周边有利条件,开展研究生集体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及红岩联线景点,邀请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进行相关法律知识讲座等主题德育活动,在重庆的各类外经贸活动中,担任外宾接待及翻译工作,以加强外语类研究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纪律和法制观念。其次提高研究生德育队伍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学校教职工(特别是研究生导师和任课教师),应认真履行《教师法》规定的教书育人的任务,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并将德育融入外语专业的课堂教学之中。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研究生各协会和研究生学生党支部应加强研究生内部的日常沟通及管理,寓研究生德育于环境感染之中,鼓励研究生群体积极参与外语专业的学术活动和外语类文体活动,注重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实效。这样既可以丰富研究生日常单调的生活,又能培养研究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后勤管理部门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理念,加强与研究生的平等对话和情感交流,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再次,建立健全研究生德育奖惩、评估考核机制。[10]当前研究生德育过程缺乏针对性、德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研究生德育评价机制。对研究生群体而言,外语院校很少有机构或部门对研究生群体的思想品德现状做过科学的评估和描述,更谈不上进行正确的评价了。笔者认为,对研究生德育进行评估时,不仅应注重对政治思想、个性道德品质等因素进行评价,更应从知、情、意、行等各个层面上进行综合判断,既注重研究生的在校表现,也注意研究生的社会表现,奖罚并重。通过研究生德育的过程性评价,分析其主客观原因,在教育过程中评价,在评价中促进教育过程的改善。

第三、研究生个体加强自我教育。[11]一般而言,外语院校研究生人数较少,学习生活分散独立,这种特点更凸显出研究生德育重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重要性。研究生个体应学习一些自我教育的成功经验,如讨论辨析,典型示范,与同学、导师沟通等方式,同时加大自身自我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培养自觉参与德育活动的意识,不断强化自我责任意识,同时注重自身德性的修养。

结语

研究生德育工作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和基础性工程,尤其是外语院校,意义更为特殊,情况也更为复杂。在新的形势下,外语院校的研究生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外语院校应该深刻认识到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不断创新研究生德育手段,更新研究生德育内容。通过各方的积极参与,齐抓共管,开创外语院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新局面,真正让研究生掌握“做人”与“做事”的本领,[12]以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层次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静.研究生群体特征与学校道德教育策略探讨[J].安微农业科学,2007(24).

[2]周国良,吴人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又红又专的外语人才[J].外国语,1991(1).

[3]魏泽.研究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

[4]董军,田海平.试论研究生德育的当务之急[J].伦理学研究,2004(11).

[5]吴迪冲.关于研究生德育创新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6]陈志权,温静,等.研究生德育隐性课程建设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2).

[7]钱逊.对青年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8]黄英.试论德育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主导地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

[9]张玮.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研究生德育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

[10]戴艳军,李志强.谈研究生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4).

[11]秦训学.自我教育-研究生德育的重要形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4).

第6篇: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问题;对策

一.中职德育教育改革的意义

1.1注重个体差距,促进学生发展

在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根本没有结合学生的发展差异,所以做好中职德育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推进中职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发展。推进中职德育教育发展,更多的是为满足学生发展,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有很大价值。由于中职学生生源与其他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智力与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的智力与行为习惯都处于较差的领域。

1.2能有效提高老师工作积极性

中职教育实践直接体现了该校课程改革与开发,大多数老师都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其认知水平普遍偏高。同时必须面向社会资源与教材,此时老师可以同交流与合作使用合适的教材,同时该课程的开发也将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动力,最后促使老师养成较好的行为习惯。

1.3能突出德育教育的核心价值

德育教育的改革与开发有助于社区、家庭与学校之间形成统一性。本来学校就是社会组织性群体,所以学校在社会职能上必须满足教育要求。首先,学校必须向社会负责,深入教育方针与部署,以此完成行政单位部署与组织工作。其次,学校必须对社区、学生、家长负责,并且承担起对应的责任,这样才能带动学院发展与建设。

二.现行中职德育教育潜存的问题

2.1中职德育教育管理体系欠缺

虽然很多中职教育都进行了改革,但是依然有很多中职教育模式有待改善,缺少现代化管理理念,外加缺乏完善的配套,教条严重,无形中也为德育教育工作提高了难度。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它对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此时学校继续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很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2.2认知力度不够明确

大多数人认为:中职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专业的技能性人才,只要学好专业就可以,而德育教育工作只是作为教学任务完成,并没有与现实状态、自身特点整合。对此,相关负责人与领导必须整合专业课程与技术,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另外,也有老师认为:德育不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它只需要政治老师负责,甚至这种观点也存在于家长中,都严重影响了中职德育教育发展。

2.3德育教育内容缺乏灵活性

根据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超过80%的学生表示:中职德育教育和社会相脱离,目前的中职德育还存在重形式、内容陈旧、缺少实践、口号多等问题,没有与学生特征与社会特点整合。老师与学生都受金钱至上与市场经济等因素影响,学校进行德育教育时依然使用的是模范人物、演讲、敬老活动等,缺乏时代特色,所以对学生的人生观与实践也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三.中职德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3.1学生因素

中职学生和其他学生不同,其学习成绩不理想,对读书没有太大的兴趣,更注重利益,外加金钱至上的思想影响,大多数同学认为读书没有太大用处。从社会局势来看:现在大多数学生都属于独生子女,自小娇生惯养,在出事时以自我为重心,很少考虑到他人。加上没有经历过艰苦,急功近利、耐力缺少严重。从心理来看:和考入重点高中的同学相比,他们存在严重的自闭、自卑心理,总感觉低人一等。

3.2老师因素

受主体作用影响,德育和数学、语文、英文教学不同,德育传输的价值、世界观与人生观取向,通过这些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思索。由于中职老师与学校管理人员不够注重德育,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德育作为一门灵活的科目,同时也是道德与修养的重要成份。

3.3社会因素

很多老师在理解德育教育时,并没有真正把握好本质精神与内涵,在教育方式陈旧、教育内容概念化的情况下,很难让社会环境与德育教育获得协调。当前,针对中职教育的评价相对单一,由于只注重技能与知识评价,没有落实行为、思想与价值观评比,让社会与学校看不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这样就对德育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四.做好中职德育教育的对策

4.1做好学生思想与道德教育

学生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对象,如果要减小对德育的排斥,就必须从关注学生着手,做好心灵启发与引导工作。通过培养学生自强、自信、自尊的品质,发现学生的有缺点,让其更好的发挥自身技能,从而提高竞争力与整体素养。或者结合学生的心理,增强心理辅导与教育工作,及时的解决问题。

4.2建成良好的德育队伍

中职德育教学老师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学生需求与心理特征,在身体力行的情况下,为其打造出职业道德水平高、政治素养好、管理方式先进的队伍。同时,德育老师在业余时间要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素养,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使用情感交流、榜样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4.3创设良好德育教学氛围

德育氛围是全校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补充,它作为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家庭、社会、学校配合,通过做好交流,及时掌握学生近况,改进教育方式。

4.4实用为主,利用多种德育方式进行教学

为了让德育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中职院校在教学部署时,应该本着实用的目的,根据学生情况,做好专业与课程调整,创建出涵盖新工艺、新技术,并且具备前瞻性,满足时展的课程,这样才能拥有清晰高效的学习框架。同时,在学习中不能按照成绩划分层次,而是结合学生的就业、兴趣与学习能力进行划分,在因材施教的背景下,让中职德育教学发挥更好的价值。

中职德育问题作为中职教学不可避免的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完善教育部署,通过改善综合素养,让其成为综合素养达标的现代化人才。

作者:顾志军 单位:唐山劳动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于正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2015,(16)

第7篇: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当前小学生活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 教师对德育走向生活的认识模糊。毋庸置疑,德育应该回归生活,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即知性道德教育模式,导致我国学校德育实效性差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究竟什么是生活德育?生活和德育的内在关系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仍然困扰着人们,在学校的德育过程中并非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对此问题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当前,人们对于德育走向生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或者仅仅停留在表面。然而,我们必须首先澄清以上问题,深入研究和理解德育生活论转向的理论依据并以此指导德育实践。然而,国内关于生活德育的理论依据、实施原则以及生活德育具体实践设计层面的等等问题研究尚不深入。

2. 教师在小学生活德育的实践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当前小学生活德育在实践上形式化、公式化的问题比较突出。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孩子的学业负担、道德素养、心理健康和身体状况各方面都不容乐观。尽管德育课程改革政策和措施不断出台,但学校德育实践前进的脚步依然缓慢甚至裹足不前。在强大的学业压力下,许多学校和教师有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却难以承载学生考试分数上的压力。不可否认,当今很多教师的德育使命感在教育现实面前变得日趋无力。不仅如此,当今社会功利化倾向依然十分严峻,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往往不是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人们呼唤道德,却依旧走着功利化的道路,甚至过着不道德的生活。整个社会浮躁的心理、功利化的态度使得学校德育面临着诱惑,甚至存在迷失自己的危险。

3. 小学回归生活的德育存在诸多实践上的隐患。有学者指出,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逐渐暴露出一些实践隐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德育内容泛化、德育过程随意化、德育目的肤浅化。[1]我们的德育是走向了生活,回归到现实世界,但是缺乏对生活与道德深刻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当前我国小学许多德育活动只是表面上热闹,很多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并没有真正的体验、感悟和思考,学生的精神生活还比较贫乏。比如,当下很多小学的德育活动是非常丰富的,学校德育的主题与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当这样的活动结束之后,学生内心深处是否拥有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孩子是否在德育活动中体验到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带来的幸福感、快乐感和满足感?例如,学生是否意识到要做一个诚实、善良的孩子以及为什么人要诚实和善良等。我们的德育要在生活中展开,但是生活德育在实践上缺乏目的性和引导性的隐患,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放任自流的德育是危险的,没有意义引导的德育是没有深度的。“生活是有意义的,教育是有意义的,而发展和生长总是在意义的引导下实现的。教育只有通过对学生生活的意义指导,教育本身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2]学校德育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教育,它必须承担起育人的作用。务必引导学生追求幸福、完善道德,满足其精神需要;务必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成长;德育过程中必须传达一定的道德观念,务必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感悟到道德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二、关于小学生活德育的三点思考

针对我国新形势下小学生活德育存在的问题,本人从生活德育的价值定位、内容和目标三个方面进行了如下思考:

1. 对小学生活德育价值定位的思考:小学阶段是人的价值观、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转向以人为本,社会进步越来越以人的发展状况为价值取向,个体的权利、价值、尊严已越来越多地成了社会发展本身的目标,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也就成了德育人文关怀的应有之义”。[3]小学生活德育的价值突出表现在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真实生命,对人的自由、人存在的意义和全面发展的关怀。小学生活德育要使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充分体验到人之为人以及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满足感、尊严感和幸福感。

2. 对小学生活德育内容的思考小学生活德育的内容源于生活。德育的主题和素材来源于学生当下真切的生活。诚信、勇敢、善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道德规范不应该成为抽象的道德知识,这些道德品质原本就是深深扎根于生活之中的,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此外,“教师在时间十分有限的学校教育阶段,把所有的具体美德逐一传授给儿童是不可能的。学校德育的重点与其放在道德知识的传授和具体美德的养成上,不如放在一般的道德精神的培养上”。[4]

3. 对小学生活德育目标的思考:小学生活德育的目标要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培养生活着的有道德品质的人。雨果曾说:“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况,做一个正直的人,那却是为人的常规。”我们的德育并不是要培养“圣人”,而是要让我们的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世界里学会做人、懂得感恩、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善待他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和道德的价值,最终过上有道德的生活。

三、新形势下小学教师生活德育实践的建议

1. 树立价值教育观念。德育是一项育人的事业。它承担着引导个体生命成长和道德发展的重任。小学生活德育必须树立价值教育的观念,注重展现个体生命的活动过程和精神价值的实现过程。无疑,教师应该成为学校价值教育的引领者。“生活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提供了众多鲜活的场景,赋予他们追寻和发现价值的可能性;同时,生活的不断变化发展,也为价值的选择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内容”。[5]面对多元价值观的时代,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恪守普遍意义上的道德价值观。

2. 秉承以人为本、生活化、主体性的德育原则。德育要具备人文情怀,关注个体道德情感的培养,关怀人的生命价值、情感需要以及个性。“德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规训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社会的某种要求,达到某种社会规范,而是在于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关切,对美好生活的关切,提升生命的质量和生活的质量”。[6]德育为了生活,在生活中进行。小学生活德育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体验、情感需要和生命历程,培养生活着的有道德品质的人。“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发生在自身和学生身边的道德事件,善于观察和提炼学生在人生发展及道德成长上遇到的问题,以此作为德育素材,这样道德冲突的情境将更加真实,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也更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和行动”。[7]小学德育主体性原则体现在关注人的主体精神上。教师应该成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价值和潜力,凸显学生的个性。此外,强调德育过程中个体的参与、体验、感悟和内化。

3. 坚持德育的过程本质。当前,全社会都要树立德育实质是一个过程的理念。“过程属性是德育的本质属性”。[8]德育是一门艺术,是慢工细活。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也是潜移默化的,这是德育的规律之一。急功近利,要求立竿见影的德育是不科学的,也是无效的。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经常反思是否尊重德育的过程属性开展德育活动。在德育的漫长道路上,我们应该“多问耕耘,少问收获”,怀着对道德教育的无限虔诚坚持走下去。

注释:

[1]李菲.意义危机下的道德教育困境与出路探索[J].教育科学研究,2012(9):22.

[2]金生.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72.

[3]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82.

[4]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9.

[5]黎琼峰,李辉.改进课堂生活:一种价值教育的思路[J].教育科学研究,2013(2):8.

[6]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81.

第8篇: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德育教育;问题;对策

现代社会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对德育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就业压力较大的今天,德育教育在各级院校中发展起来,职业院校也加大了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但在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发展中却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同时也降低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几率。因此,有必要对此开展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有效解决对策。

一、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教育目标与现实不符。通过对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目标的研究可以发现,很多职业院校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上,所制定的教育目标带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经常直接将教育大纲中的教育目标挪用过来,而没有从学校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这样一来就导致教育目标与现实差距较大,学生无法接受,很多学生对德育教育并不感兴趣。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在德育教育课上睡觉,可见,这样的教育目标已经让学生产生了厌烦感。同时,现代职业院校所设定的德育教育目标还带有明显的绝对化特征,试图将学校学生培养成一种类型的人才,显然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很多学生也因此失去的兴趣。

2.德育教育内容偏失。对于职业院校德育教育来说,教育内容偏失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问题,通过研究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内容可以发现,所讲授的内容基本为国家政策方针,国家对人民的要求,如成为“四有新人”等,尽管这样的教育内容大体方向是正确的,但却没有深入分析,更没有将内容与学生、学校联系在一起,使得德育教育根本起不到教育学生的作用。同时,教育内容过于刻板,缺少新鲜内容的注入,这与职业院校学生实际差距过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在德育教育上仅采用理论教育的方式,缺少实践教育,这样一来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德育教育作用也没有体现出来。

3.德育教育管理不足。由于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压力并不大,应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德育教育中,然而,很多职业院校只是按照国家教育部要求开设了德育教育,却没有重视该课程的开展,在德育教育管理上也很宽松,多数都是搞班会活动或主题活动,有些学校的德育教育课堂甚至成为学生互相批评的课堂,每个人说出自己认为某某同学有哪些不足,希望其改正,这样的教育内容并不利于学生团结,甚至会影响学生之间的关系,而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则是学校缺乏对德育教育的管理,使得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了错误认识。

4.教师问题。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引者与引导者,但通过对职业院校教师的研究缺发现,很多教师对德育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德育教师的工作,自己只要较好本学科知识即可,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学校所有教师都要承担起学生的德育教育任务。同时,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并不能给学生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经常会出现举止不文明等情况,这些不良行为很容易影响学生。可见学生德育教育质量如何与教师自身素质高低有一定关系。

二、导致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1.社会原因。任何人的生活与成长都要受到社会的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也是如此,之所以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社会风气等有直接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生活条件得以明显改善,但部分学生却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产生了攀比心理,过着与家庭经济条件不相符的生活,再加上受网络的影响,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2.学校原因。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重要场所,如果学校缺乏对德育教育的正确认识势必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现阶段,很多职业院校将学生培养重点落在了技能教学与专业知识传授上,德育教育知识按照国家要求开展,并没有做为教学重点。同时,职业院校是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之地,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认为技能型人才是社会的底层,再加上学校缺少正确的宣传,使得人们缺少对技能型人才的认识,这样一来就导致职业院校生源不仅学习成绩差,品德素质也很低。在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学校也没有加大管理力度,更没有重视德育教育课程的开展,很多不良行为也出现在学生身上,不仅影响了学生发展,还给学校带来了极大影响。

3.家庭原因。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来说,都属于独生子女家庭,他们承载着父母的期望,所以,多导彝ザ际分溺爱唯一的孩子,无论孩子要什么想做什么,父母都会无条件满足,甚至不敢反驳孩子的意见。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都很任性,不懂得尊重他人,再加上他们对进入职业院校有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己是被抛弃的一员,所以,在校学习期间也不认真,且经常与社会人士接触,这样一来很容易染上不良习惯,其德育素质必然不高。

三、解决职业院校德育教育问题的对策

1.制定科学德育目标。德育教育目标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良好的德育教育目标能够促进学生成长,使其养成良好品性。要做好职业院校德育教育,首先应制定科学德育教育目标。对于职业院校教育来说,它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场所,此类人才也是社会所欠缺的,这就需要学校在德育教育中联系学校人才培养重点,让学生看清自己未来在社会中地位与价值,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其次,在制定德育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应注意层次性的体现,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目标,如低年级的学生应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为主,而高年级就要让他们以实践教育为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德育教育价值。

2.突出德育重点内容。对于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来说,应明确教育重点,将教育方向落在提高学生基本道德素质上。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应加深学生对德育教育理论知识的了解,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尤其是在基本道德教育中,可以让学生观看违背社会道德的新闻,激起他们的正能量,且将网友评论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有悖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将受到怎样的攻击,这也是有效提升学生思想意识,养成良好品质的有效方式。同时,在德育教育中应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在日后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或企业要求开展本职工作,做好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有很大影响。

3.重视德育管理机制建设。要做好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管理,应重视德育管理机制建设,首先,做好德育领导机制建设。德育教育对学生未来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值得学校重视,所以,职业院校应成立专门机构开展德育教育,将选出德育教育主任,只要与德育教育相关的工作均由主任责,且要求全校师生积极配合德育教育工作,且明确教育人员,经常为师生举办有趣有价值的德育教育活动。其次,提供充足的德育教育资金。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学校方面应每年预留出部分资金专门供德育教育使用。最后,完善德育教育科研。德育教育科研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能为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为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价值参考以前,所以,职业院校应重视德育教育科研的开展,鼓励相关教育人员参与到研究中,探索出有利于德育教育开展的有效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加大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活动开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为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就需要加大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这样一来学生也会慢慢受到教师的感染,学习教师身上对自己有意义的内容。为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重视师风师德建设。学校应为学生挑选高素质、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只有符合这两点的人才能进入学校工作,如果教学能力很强,但素质相对较差,则要避免选用。同时,看其是否有较强的亲和力,能否与学生“打成一片”,能否给学生树立良好形象等。

第二,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并不是某一教师的责任,而是所有在校教师的责任,无论哪一学科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学生德育素质培养,将德育教育与学科知识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的思想认识。

第三,尊重学生。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在德育教育中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平等的看待每一名学生,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学生一定的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此外,教师应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并将这种意识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另外,社会、家长也要改变当前思路,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辅助,只有多方面入手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四、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在我国很多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中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影响,严重打击了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更威胁到了职业院校的长久稳定发展。因此,文章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要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有效解决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士带来有效参考,做好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孙影. 高等教育转型下的职业院校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6,01:15-17.

[2]周理远. 浅谈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传统文化视角[J]. 科技经济导刊,2016,18:155.

[3]林少群. 职业院校德育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6,03:1-2+8.

[4]袁咏平. 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当代经济,2016,35:98-99.

[5]王迎迎.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学理论,2014,08:287-288.

[6]张雪. 浅析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 现代交际,2014,12:165+164.

第9篇: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品格教育;德育教材;统计分析;存在问题

一、对德育教材德目的统计分析

1.对人教版小学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德目的统计分析

品格教育要求的十个德目内容在小学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呈现的特点是:注重对“忠”“仁”“勤”“和”德性品格的培养教育,它们文本内容所占的比例依次为:20%、19%、14%、12%;相对对“义”“信”“俭”的德性品格的培养教育的内容就显得比较少,它们的文本内容所占比例依次为:5%、2%、2%。这样的以培养德性品格为主的德目内容安排情况,脱离了小学生发展的客观实际,我觉的是不合理的。因为从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弱,自立能力较差,但模仿能力强,因此,开展培养“社会公德”为主的品格教育,更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礼”“仁”“孝”等德性品格。

2.对人教版初中教材《思想品德》德目的统计分析

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突出对初中生“勤”的德性品格的培养,显然是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其自我意识发展很快,渴望自我的发展。在这时期注重对他们“勤”的德性品格的培养,应该是抓住了道德发展的关键期,这对于他们以后的自我意识和认同感的发展会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的。正因为初中生是自我明显发展的时候,此时他们更容易处处体现自我,所以应该在小学阶段培养的基础上,继续培养他们“社会公德”方面的德性品格。

3.对人教版高中教材《思想政治》德目的统计分析

高中阶段的品格教育培养的德性特点有两个极端,非常地突出对“忠”的德性品格的培养,比例高达37%。而却完全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德性品格的培养,即“孝”。而“忠”以“孝”为先、为基础,只有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养成“孝”的德性品格,才能更好地理解、接受、内化“忠”这一德性品格。在实际行为上也才能移“孝”作“忠”,人教版高中教材《思想政治》对“忠”“孝”德目的具体内容设计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在此阶段,还是忽略了对“俭”的德性品格的养成教育。

4.对高教版大学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德目的统计分析

在大学阶段的品格教育方面以突出“勤”的德性品格为主,它的文本内容所占比例为25%,这也是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大学生逐步向成人转变,各方面趋于成熟,但是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经历,心理方面还是相对稚嫩,但其自我的意识和要求是空前发展的,因此需教育引导他们勤奋努力,自强自立。但是,很矛盾的是,此阶段对“智”的德性品格的培养却又非常的忽视。可见教材在内容上的安排是不合理的。

二、品格教育德目及其衔接存在的基本问题

1.德目衔接不到位

从整体上来看,体现相应德性品格的十个德目在各个学段之间存在着衔接不到位,结合不紧密,有越位、缺位、倒挂现象,缺乏层次性,系统性,不能突出德性品格培养的循序渐进性。比如“忠”的德性品格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就非常的注重,相应的文本体现内容所占比例是20%,比例最高。对“忠”的德性品格的培养,在小学阶段排在首位,但在初中阶段却是排在了第八位。衔接上显然不到位。

2.德目具体内容简单重复

德目的具体内容很多都表现出简单的重复,这样,在学生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使他们产生似曾相识之感。客观地说,这样的学习内容也往往也没有了吸引力,也就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的效果会不明显也就不足为怪了。

3.德目内容设计脱离学生实际

品格教育的德育教材德目内容在设计上是脱离了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实际的。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在小学阶段德目内容设计上应侧重体现对小学生的“礼”“孝”“和”“信”“俭”等德性品格的养成教育,培养其良好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但是实际的教材内容编排上更多的是侧重对小学生进行“忠”的德性品格的养成教育;到了初中,也还应该在小学“礼”“孝”的教育基础上,继续培养初中生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但在此阶段中对“俭”“信”“孝”等德性品格的培养还是不够重视。很明显,在对“信”德目内容的设计时存在的问题是最大的。小学、初中不重视,在高中、大学才开始引起重视,这样破坏了德目设计的阶段性、渐进性规律,那么品格教育的效果也就很难达到,以期通过品格教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的德性品格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丁锦宏.品格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