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行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转型;地方本科;专业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20-03
一、引言
我国经济结构的变革,催生了众多全新的业态模式。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办学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就业困难,学校无法有效服务行业、地方经济发展。为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紧迫需要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是高校办学定位的具体体现,是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具体抓手。专业建设规划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发展方向和学校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因此,在国家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专业发展规划研究具有现实意义。[1] [2] [3]
二、当前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现状
目前,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建设凸显三个重视与三个不足。首先是重视专业建设与地方、行业结合,注意加强与地方经济密切结合、自身具有行业优势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其次是重视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以建设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卓越工程师计划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再次是重视加强专业基础条件建设,实现资源整合。
三个不足,一是学科专业发展不平衡,优势和特色不突出。专业之间没有打破壁垒,无法形成合力,培养复合型、适应经济结构转型的应用型人才,专业自身服务行业及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还有待加强。二是在专业建设方向与规模方面,长官意识浓,数据分析支撑弱,申报专业、重点建设专业、各专业招生规模的确定都是校领导决策,而非对专业对地方、行业经济支撑、就业率、第一志愿报名率、现有生师比综合考虑后的决策。这样的决策结果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三是教师本位思想亟待破除。高校本身的中心应该是学生,专业设置与建设也必须围绕学生开展,而不能因人设置专业,建设专业。在学校转型的背景下,教师要有转型的动力和勇气。地方本科高校大多师资力量分布不均衡,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缺乏,教学名师数量不足、教学团队建设水平不高。[4]
三、专业发展规划设计
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设计专业发展规划,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切实注重行业企业、地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技能素质、动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集中力量办好行业(地方)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
专业发展需要统筹规划,明确导向,突出特色;专业发展建设规划要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确保规划可量化、可测评。依托学校现有的专业优势及专业基础,重点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地区与行业经济升级需要;对专业建设实行统一领导,充分调动和整合各种资源,从组织上和物质上保障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打破学科架构壁垒,有助于发挥跨学科优势的专业集群,促进教学质量及办学水平全面提高;通过对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进行核心知识点提炼,实现专业方向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与模块化组合,努力形成与行业、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5]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专业设置论证机制,建立各专业指导委员会
专业结构调整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专业结构调整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有效对接区域、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应积极引入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探索建立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重点打造专业集群。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对接应用科技人才的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要求设置专业,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改造传统专业、设计复合型新专业、建立课程超市,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比重,并将服务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建成专业集群统筹管理。对接高校所在地区的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求变化,重点发展学科专业集群,在资金投入、招生指标、教师引进、新专业申报、办学条件配置等方面向专业集群倾斜,建成一批规模大、有特色、优势明显的支撑性专业。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建立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论证评议制度,形成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发展自主设置新专业的机制。
(二)通过大数据分析,规范专业建设
如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本地区要建设地铁的项目,可以预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等专业将有人才需求,现有专业的招生规模的确定一定是在分析历年该专业学生就业率(说明社会当前需求情况)、第一志愿率(说明该专业未来预期与社会影响)、生师比等数据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招生规模,确保专业能为地区、行业发展提供数量合理、具有专业水平的合格人才。
(三)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适用度
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打造校外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形成适应行业、地方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机制,确保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开展专业与行业、学业与职业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职业需要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主体,科学制订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特点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专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整合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术应用和实验实践课。进行课程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强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推进教学方法与课程评价改革,全面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教学法,提升人才培养对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适应度。
(四)教学信息化建设助力专业发展
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加快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全面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速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加强网上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完善数字化教学支持、使用、评价等服务系统,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基于网络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分学科专业大类建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能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和服务的网上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库。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环境。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推进专业建设水平提升。
四、专业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专业发展规划的落实与实施,必须从健全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创新、提升专业能力、建设师资队伍四个方面入手,这样才能确保专业规划的顺利执行。
(一)健全专业建设管理体制
为加强学院对学科专业建设的统一领导,可成立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有效地调动人财物等资源为专业建设服务,落实和监督专业建设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做好专业建设的检查评估工作。对专业建设所涉及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室与图书设备建设等工作,学校将统筹规划,周密部署,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与协作,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二)加强专业管理制度创新
建立特色专业的遴选及专业评估制度。制定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考核、验收办法,加大对专业建设中期检查、评估和成效验收工作的力度。滚动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探索建立专业预警、评估与退出机制。建立健全一整套较为科学完善的专业管理规章制度和高效运行机制。专业建设管理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明确管理职责。建立和完善各项有关专业建设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实现专业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三)提升专业应用,服务创新能力建设
更新教育观念,以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为方向,形成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要求、注重个性发展、主动适应建材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把学科专业平台,建设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加强产业技术技能积累,促进先进技术转移、应用和创新,确保专业建设引领行业与技术进步。
(四)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教师的双向流动实现“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教师结构,探索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有计划选派中青年学者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做访问学者;加强学科梯队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力争形成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
五、结束语
要全面落实《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升地方高校服务行业、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能力,地方高校专业发展规划设计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与具体行动的抓手。它架构了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结构及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应度,提升了社会对人才的满意度,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使地方高校真正实现转型发展的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郎耀秀,邓维安,邓琴.基于服务地方的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研究[J].福建论坛,2011(4):112-114.
[2] 高小泉.基于产业集群的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J].教育与职业,2014(32):15-17.
[3] 熊鹰.理工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研究――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3(3):67-68.
【关键词】行业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
目前,通信信息产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和发展的战略性、支柱性、先导性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加速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加速行业信息化发展,并做好通信信息技术保障将是世界各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行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在目前社会发展中越来越被重视,信息化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广泛的渗透性和有力的带动性,并且具有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能够产生较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加快行业信息化发展,不仅对相应行业自身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1加快行业信息化,是行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随着对信息化发展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大公司、上市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核心业务应用系统以及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等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基本上在企业内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并不断朝着整个行业信息化发展,并逐步向共享、协同转变,逐步建成统一的信息系统。在银行、证券等行业已经实现了高度的信息化,信息化的实现也提高了这些行业的办事效率。在其他行业,如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化程度还较低,这与处在信息化大环境下执行审计业务的现状越来越不相适应,因此加快行业信息化发展,不断完善通信信息技术保障,是提高行业重复监管、提高行业创新性、提高行业办事效率等的有效途径。
1.2加快行业信息化,是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目前,我国正处在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阶段,加快行业信息化发展将能促进传统产业产生跨越式发展。信息化把传统业务零散的部分进行整合、提升、再造,从而促进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在竞争越发激烈的信息时代,必须树立信息化武装行业整体的意识,充分集中行业的意志、资源,高点、统一规划、统筹推进,形成信息化对行业进行管理和服务的观念,以行业信息化来带动、推进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行业走向国际提供巨大的推动力量。
二、抓好行业信息化整体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
2.1明确行业信息化的目标
加快行业信息化发展,必须明确行业信息化的目标。以“提高相应行业竞争力、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行业服务实现零距离、走在世界行业第一梯队”为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对行业内部进行集成,实现内部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成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从而有效支撑行业跨越式发展;二、推动信息化基础建设,将行业的核心业务纳入行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促使核心业务、综合管理等方面达到国际国内行业先进水平。
2.2坚持两项原则
加速行业信息化发展,要坚持以下两个原则。一、保证信息化在实际应用中的实用性,同时也要对行业发展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能够对行业信息化发展进行战略性设计。二、坚持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提升相关系统的兼容性、实现信息共享,同时促进各地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平衡,将行业信息化建设贯穿到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系统设计、开发、应用、制度和机制建设之中。
三、做好通信信息技术保障
通信信息技术保障要依托安全应急工程中心,在行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对行业安全应急信息产品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要加大力度,建立相应的技术保障体系。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心的安全应急管理和响应机制,探索安全应急常态化的运维体系,强化安全应急保障能力的建设。
四、结语
加快行业信息化发展,是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的行业环境,促进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进入行业国际前列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要。我们需要树立行业信息化意识,以信息化的建设带动行业持续、健康和跨越发展,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行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以规划带动行业发展
新闻出版信息化“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网络互联互通、资源整合共享、业务有效协同、两化深度融合、标准体系完备的新闻出版信息化新格局,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明显加大,行政管理、公共服务、改革发展和“走出去”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对新闻出版业的牵引推动作用明显增强,新闻出版信息化建设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根据这个总体目标,2013年我们将进一步明确任务与责任,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以顶层设计为前提,分步落实整合任务。信息化建设应该站在新闻出版行业全局的高度进行统筹规划。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已经明确提出加强对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引导,是提高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水平、推动新闻出版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地位,做好整体规划与总体布局,及时调整思路,明确发展目标,科学制定规划,保证新闻出版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化、集约化、应用平台化和服务整体化,扎扎实实地推进新闻出版信息化建设。
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共建共享信息资源。新闻出版业是中国最主要的信息资源产业,为了使全行业的信息资源在更大程度上得到综合利用,形成规模效益,就应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新闻出版单位共同参与建设的机制,全面整合新闻出版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2013年,我们要重点整合新闻出版信息资源,把对行业基础数据、内容资源数据、政务信息数据的整合作为规划建设的重点,实现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互联互通。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深化应用促进发展。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需求。新闻出版信息化建设也应该以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实现信息技术与行业管理、业务应用的深度融合,使业务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形成良性互动,从整体上提高行业信息化综合应用水平,提升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能力,探索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于新闻出版业的科学发展模式。2013年,我们将继续深化应用,用现代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为新闻出版业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使新闻出版业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以项目提升产业实力
2013年,我们会集中优势资源,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示范项目和重大工程,扶持一批新闻出版信息化示范企业,通过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为行业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样板。同时,应该加强对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信息化工作的分类指导,促进新闻出版业信息化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电子政务发展,提高行政服务水平。信息化建设是政务工作的支撑体系,要使权力公开、透明、阳光运行,提高行政效能,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十一五”以来,国家版权监管平台(一期)、书号实名申领信息系统、全国图书在版编目系统已投入运行,新闻出版行业监管和服务信息系统(OA二期)、网络出版监管系统(一期)工程等项目进入验收阶段;农家书屋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国家版权监管平台(二期)、出版物进口管理平台等投入建设;总署门户网站、国家版权局门户网站、中国扫黄打非网、中国记者网、中国农家书屋网等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可以实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与行业、公众的双向互动,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提升行政服务水平与能力。2013年,总署将根据“三网”(政务内网、政务外网、互联网)“三库”(基础库、政务库、内容库)“三平台”(公共服务、市场监管、政务管理)的总体框架建设“新闻出版电子政务综合平台”。该平台将对总署各主要业务进行整合,同时将新闻出版政务网、国家电子政务网和互联网进行链接,实现新闻出版电子政务“统一进口,统一出口,统一平台”。平台建成后,所有总署已建、在建和拟建的系统都将得到整合,各署管网站也将与地方省局网站、署直单位网站、行业协会网站、新闻出版单位网站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以新闻出版为主体的多维度、立体化政府网站体系将逐渐建立,全行业“一个平台、一张网”的建设目标将逐步实现。
抓好重大工程建设,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十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总署也计划在2013年继续建设一批行业性示范工程,通过工程成果的推广,解决行业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瓶颈问题,加快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步伐。目前,有两大工程已经提上日程。一是“新闻出版信息资源库”。数据库建设是各个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是信息化实现行业应用的具体体现。建设新闻出版信息资源库,可以规范数据存储、管理、交换、与应用,为政府行政监管、行业产业链应用、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信息支撑;二是“出版发行信息服务云平台”。建设出版发行信息服务云平台这一信息中盘,可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可以推动出版领域物联网建设。同时,通过推动全国新华书店信息平台、卖场平台、物流平台以及服务支持平台等有机链接,可以实现新华书店“一网通”,从而为读者提供书目信息服务,为企业经营提供市场信息,为总署进行行业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目前,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出台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重点工程项目一共有31项,而其中与科技、信息化、数字出版密切相关的就有17项,《新闻出版业科技“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中,也有很多与信息化相关的项目,这些都是2013年总署准备下大力气抓好的重大工程建设。
引导优势项目落实,借力发展带动全局。目前,从国家层面进行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已经有很多,如科技部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财政部、及有关部门主导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财政部的其他相关重大项目;还有总署的重大科技工程改革发展项目库等,其项目建设成果会在行业内做示范推广。
2012年,总署把负责重大科技工程遴选、立项、监督管理与示范推广的新闻出版总署重大科技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进行了调整,信息中心负责研发与管理,在此,我们呼吁广大新闻出版单位积极申报。除了国家的项目以外,各省还有一些文化宣传方面的发展资金,新闻出版单位,尤其是各地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报业集团,可以努力争取。这样多渠道并举、多条腿走路,新闻出版重大项目建设就能借力发展,带动全局。W
关键词:哈尔滨市道路 运输业 结构调整
1哈尔滨市道路运输业结构调整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1坚持发展的原则
发展是硬道理。哈尔滨道路运输业的结构调整不应停留在现有的这些道路运输企业调整范围之中,而是应该以加快行业发展是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的角度出发。必须在保持行业发展的前提下着手行业结构的调整,用发展的方法解决结构调整中出现的问题,以发展为主题,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
1.2坚持以市场_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在研究和预测道路运输市场需求变化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市场有需求而又供给不足的运输服务形式,努力适应市场需求多层次、优质化和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调整供给结构,创造新的需求,拓展道路运输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
1.3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
重点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大型、特大型汽车运输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放开搞活中小型汽车运输企业并弓J导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1.4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加快结构调整必须坚持政企分开,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深化企业改革、推进科技进步,促进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带动行业结构调整。
1.5坚持发挥道路运输优势的原则
要以有利于充分发挥道路运输机动灵活、覆盖城乡、可以实现“门到门”运输以及可为其他运输方式提供可靠的集疏运衔接服务等特点和优势为出发点,扬长避短,有重点、有方向地进行结构调整,切实提高本行业的竞争能力。
1.6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要根据哈市以松花江为界的江北、江北县域和行政区域内各区工矿企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在实施行业结构调整时,坚持从实际出发,体现地区差别,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2道路运输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
2.1制定道路运输发展规划,加强运输市场宏观调控
道路运输发展规划是指导道路运输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哈尔滨市交通主管部门可以按照交通部确定的道路运输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要求,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道路运输市场的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认真分析道路运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地预测行业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适应哈市的道路运输发展规划,并要将其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一并组织实施。要充分利用已建成的高速公路网,抓紧发展现代化的主干线快速客货运输系统,同时要根据公路网的建设规划,在区域公路网形成之前,做好区域道路运输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2.2加强法制建设,强化行业管理
完善的道路运输法律法规是经营者依法经营、管理者依法行政的可靠保障。要切实加快立法步伐,建立健全道路运输法规体系,为国家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力争早日形成以国家统一的《道路运输法》为龙头、《道路运输条例》等全国性和地方性法规为补充、部门规章相配套的道路运输法规体系,使道路运输业的发展和行业管理纳入法治的轨道,确保道路运输业的结构调整顺利进行。
2.3加强政策理论研究,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道路运输经济理论和发展政策是指导行业健康发展的依据。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道路运输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关系等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道路运输经济理论,同时要联系哈市的实际,加强道路运输发展政策的研究,为道路运输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政策保障。
建立以运输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对快速客货运输组织、物流系统及相关管理技术以及汽车节能和环保技术等的研究,以信息化带动运输现代化,逐步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加快道路运输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提高科技进步对道路运输业的贡献率,为结构调整和行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2.4加强职业培训教育,提高行业队伍素质
为积极响应国家局提出的要“工商互动、协同营销”、“在培育重点骨干品牌方面下功夫求突破”的指示精神,进一步落实行业“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竞争实力,全面提升水平”的主要任务和“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的要求,全力打造“中国烟草·江苏”这一商业品牌,实现工商企业的共同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工商协同营销的目标
工商协同营销是新阶段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新型工商关系的发展的新内涵。工商协同就是着眼于工商一体化运作,工商共同面向市场、面向客户,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和运作水平而开展的各项营销协同工作,其目标是坚持市场化取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运行效率,增强培育品牌能力,谋求工商企业共同发展,提升总体竞争实力。
二、工商协同营销的原则
1、工商携手,共同提高行业总体竞争实力原则。
2、工商一体,共同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的原则。
3、资源共享,工商共同发展的原则。
4、“创商业品牌战略”原则。
三、工商协同营销的内容
根据__烟草品牌发展规划,与工业企业强化四个方面协同,帮助工业企业提供品牌扩张,为两个“十多个”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氛围。
1、品牌营销协同。每年至少召开2次工商协同营销恳谈会,邀请工业企业营销中心经理以上领导参加,每年2次赴重点工业企业进行互动交流,共商品牌培育规划,每年召开2次品牌培育总结会,向驻地代表通报年度品牌培育情况。同时面对所有工业企业提供:
(1)每年订货会前向工业企业提供品牌发展规划;
(2)提供工商双方共同探讨品牌发展的沟通平台;
(3)提供品牌分类、评价、引入和退出机制;
(4)提供重点品牌竞争力分析、零售客户调查、消费群体细分等市场报告;
(5)新品牌上市前调研。为新品引进前提供该价位卷烟市场容量、市场份额、市场消费趋势、市场评吸等市场调查报告;
(6)制订新品牌营销方案。工商共同确定营销方案并明确两个队伍分工,做好对零售客户重点推介、引导品牌出样、明码标价、销售指导等工作,在新产品培育半年内,定期向工业企业提供品牌进货面、进货量、品牌培育进度和市场评估报告;
(7)注重对老品牌维护。对品牌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并及时告知工业企业,向工业企业提供各自关注的品牌消费趋势调研报告;
(8)协同工业企业做好重点品牌监测,关注品牌生命周期。
2、市场信息协同。为工业企业提供以下市场信息:
(1)基础信息。为工业企业提供社会人口、经济产业、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宏观信息、零售户数、卷烟销售市场情况等信息;
(2)品牌信息。卷烟和品牌购销存信息、品牌进货面分析、月度、半年和年度预测;
(3)消费者信息。帮助工业企业调查消费者信息;
(4)建立定期磋商机制。每年两次走访重点货源基地,对品牌的历史销售情况及目前市场地位进行分析,并提供协同营销建议;
(5)建立工业企业驻地代表座谈会。工商营销队(来源:文秘站 )伍召开各种形式恳谈会,就品牌培育过程中需双方共同解决的问题、工业企业品牌整合情况、货源供应情况、公司近期重点培育对象等方面进行交流。
3、促销服务协同。
(1)前期配合。配合工业企业提供重点品牌的促销方案,帮助工业企业进行促销方案上报;
(2)过程服务。根据要求实施促销管理,对促销过程进行监督,确保促销工作全部到位;
(3)结果反馈。评估促销活动和实施效果,并反馈工业企业,提出促销成果评价报告。
4、营销队伍协同。明确工商两支队伍的分工与协作,实现协同培育品牌思想的统一,__烟草营销队伍工作重点为关注零售客户,工业企业工作重点关注消费者,工业要突出品牌的核心价值、主导规格、具体消费取向与风格特色等,要协同__烟草制订品牌培育规划与市场投放策略;工业营销团队要在研究目标市场的基础上清晰企业定位和品牌定位,搞好市场规划;研究竞争者的优势和缺陷,发现市场机会并快速反应;研究零售业态的变化,协助__烟草客户经理做好品牌陈列;关注自己品牌动销情况和库存,协助__烟草搞好需求预测,及时为市场提供有效货源;传播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引导消费培养目标消费群体。__烟草要突出重点骨干品牌的市场培育、消费引导、经营户推介及品牌传播等,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准确分析品牌和市场变好,搞好责任市场的发展规划;发现市场的真实需求和市场潜在机会,为工业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建立科学的市场分析预测模型,多纬度进行市场预测;为工业定单生产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协同工业落实品牌培育规划与市场投放策略,真正发挥好工商互动协同营销培育品牌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工商协同营销的评价内容
工商企业共同的评价指标包括: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 需求预测准确率,协议履约率。商业企业应着重在品牌竞争公平性、品牌培育支持力度、信息共享程度、对工业企业营销代表工作的支持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工业企业应着重在产品质量、订货满足度、发货及到货的及时性、准确性,品牌发展规划、品牌培育计划、品牌促销策略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双方进行相互评价时要客观公正,以达到做好工商协同工作的目的。
五、工商协同营销的保障
工商协同能真正落实到位,最重要的是有组织和机制上的保障。为达成这一目标,要创新机制、健全组织、完善流程、形成规范。要根据协同总体目标和企业实际,努力实现协同营销的机制创新,不断探索协同营销的实现途径和方法。要注重建立健全协同组织,明确协同职责,确保协同营销的实施落实。要总结和完善协同营销的各类流程,特别是品牌培育流程,以流程落实协同战略,规范、固化协同措施,形成协同长效机制。制定和完善工商协同营销的相关规范,注重标准统一和推广,不断把工商协同营销引向深入。
1、建立协同组织机构。在开展这项工作中,要健全组织,做到定人、定岗,建立时间进度表,切实保证这一工作向深度推进、广度拓展。
2、建立工商协同机制。着力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工商协同机制,公开品牌培育标准、业务流程和操作办法,工商共同进行品牌规划、品牌促销、品牌维护、品牌评估,实现人力、信息、品牌等资源共享。
【关键词】新建高校;行政秘书;队伍建设
行政秘书作为二级机构办公室的窗口,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不可或缺的岗位,作为学院(系部)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行政秘书要肩负参与政务、管理事务、沟通上下、协调左右、联络内外的责任,其工作能力与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学院行政管理的质量与效能。行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信息化,我国新建高校普遍存在建校和升级的时间短,资源紧张等问题,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师资队伍的培养或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而忽视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目前新建高校行政秘书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必须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才能提升高校的社会形象,推进高校秘书队伍建设从而适应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的需要。
一、 新建高校行政秘书队伍建设的现状
1、服务意识不强,业务素质不高
新建高校行政秘书工作量大面广,责任重,要求高,不仅要处理办公室业务,还有会务安排、协调、监督等工作。特别是有些人片面的认为,高校行政秘书在高校里地位低,待遇低,工作任务重,每天都是在做一些“婆婆妈妈”的事情,没有什么前途,于是在工作中消极应付,往往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身在曹营心在汉”。加之,用于业务学习和理论思考的时间常常被繁杂的行政事务挤占,没有时间潜心于理论学习和研究。因此,相当一部分行政秘书缺乏管理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许多人仍停留在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的经验管理水平。另外,有相当数量的人从事行政工作,却没有从感情上把它当作甘心为之奉献的事业,而只是作为自己的铁饭碗。有的人虽然学历高而面对最基本的文字处理和信息交流工作,由于学科背景和专业的局限,也很难从容应对,在工作中常常墨守成规,任凭自己感觉做事。
2、领导不够重视,队伍结构不合理
新建高校普遍存在着重教学、轻管理的现象。由于对新建高校行政秘书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认为行政秘书是事务性工作,可替代性很强,人员配备上随意性较大,人员来源构成复杂。行政秘书主要由以下三部份人组成:一是学校为了优化教师队或者是减少其他岗位调配过来的人员,使得专业不对口。二是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随调人员。三是近两年来各个高校新进的人员能够走上讲台的必须是博士学位,而有不少硕士毕业生为了有一个所谓的“铁饭碗”硬是挤进来充当了非主体系列人员。这些人员构成中学历不对称,职称不对称。加之,工作业绩难以衡量,往往是干好了也没人知道,失误了会受到领导的批评和教师的指责,不少人片面的认为秘书职业发展前景差,新建高校的此种做法严重影响了行政秘书队伍的健康发展,并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行政秘书队伍结构的不合理性。
二、加强行政秘书队伍建设的措施
1、树立创新服务意识,重视业务能力培养
第一,政秘书要充分认识行政秘书工作的意义,要认识到行政秘书工作虽然苦,但是很光荣的。要树立工作自豪感和自信心,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钻一行。高校行政秘书应当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不仅要做到“你交我办”,更要加强对问题的预见性、处理问题的主动性,提高服务质量。第二,增强业务素质和创新意识。现代社会是知识和信息社会,高校行政秘书要适应社会发展,就必须具备深厚扎实的业务功底,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尤其在当今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时代,更要加强对高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提高工作效。第三,由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务性工作向创新工作方式转变。要解放思想,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实效意识、质量意识和开放意识;要善于当高参、谋大事、顾全局,为领导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要以开阔的视野,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思考新问题,拓展思路,实现工作上的新突破。
2、高校领导要转变思想观念,重视行政秘书队伍建设
[关键词] 地方政府竞争;区域产业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基金项目]广西财经学院校级课题(项目编号: 2013B033)
[作者简介]廖一祯,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政府行为、公共政策分析,广西 南宁, 530003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4)01-0030-0003一、地方政府竞争的机理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区域地方政府竞争研究也逐渐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政府竞争最早出现在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他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了争夺居民,各国将在保护财产和税收方面展开竞争,居民会根据某个国家能否保护其产权,甚至提供更优惠的税收政策来选择在某个国家进行生产生活 ①。真正意义上研究地方政府竞争的时代要属于美国经济学家蒂伯特研究出的蒂伯特模型,他认为一个地方的地方政府若能提供满足的公共物品和税收组合,就会有居民流向这个地方进行生产和享受财富。反之,居民将选择其他的地方进行生产生活,即“用脚投票” ②。在我国,研究地方政府竞争行为的专家学者也很多,其中,周业安认为在我国政府体制改革中,一些地方政府努力成为进取型政府,这些政府就会通过发展地方产业经济和制定专业化产业政策,从而引起地方政府在产业制度方面的竞争 ③。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格局中,地方政府为了自我发展,自然地或者强制自己不断改革产业政策,经济增长潮流引发地方政府竞争 ④。同时,冯兴元认为,地方政府竞争不仅是由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所致,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中的GDP大赛和地方政府的政治地位的争夺也是驱动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因素 ⑤。在我国分权制改革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竞争的原因形式多样并不断变化,并对区域产业的发展效应越来越凸显。
二、产业发展视角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方政府竞争现状分析
经济学家张五常曾经说过,中国区域经济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的成果离不开各地方政府的强力作用。自2006年3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经济成立、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被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2012年统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GDP达4316.36元,占广西的1/3以上,经济区内一批重点产业已相继投产,一批东西部产业转移项目纷纷进驻,逐步形成石化、电子信息、林浆纸一体化、冶金、新材料、轻纺、机械装备制造、磷化、保税物流等特色产业体系。2013年初,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已完成工业产值3324亿元 ①。随着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方政府的竞争形式也越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状态。
第一,为招商引资而展开建设投资环境竞争。据调查,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各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建设和扩大地区产业规模,尤其是产业园区的发展,地方政府不仅一方面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公路、铁路、水电方面的建设,另一方面还会通过压低土地价格、工业用电价格等吸引外商入驻产业园区进行投资生产。如,防城港市政府认为发展产业经济加强公路建设是“筑巢引凤”的必要准备。2013年,防城港市政府把交通主干道延伸到工业园区和每家工厂的门前,为提高旅游产业,防城港市增加了7路公交车,同时增加多处公交候车亭等。
第二,政策竞争。为了发展各自地区产业,各地方政府除了在基础设施改善公共环境方面进行竞争外,同时还制定各种不同的政策制度,努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例如,北海市政府为了整顿其旅游产业市场秩序,制定并下发《关于优化旅游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若干意见(试行)》,将“三罚退市制”作为旅游市场整治的统一标准,每次处罚都要记录在案,经营黑名单3年内改名不消账② 。钦州市人民政府为了提高产业园区招商引资的项目质量,推出了《保税港区优惠政策及产业准入标准》。同时,为促进产业发展质量、优化产业升级、合理科学地进行产业布局,2012年钦州市又出台了《广西钦州保税港区产业发展促进政策》等相关政策。这些政策的推出都体现了各地方政府利用政策手段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第三,行政管理方式创新竞争。地方政府的财政毕竟有限,地方政府不能无限制将财政无限制地投入公共物品。因此,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和优质的人力等各种资源,地方政府还通过创新内部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据调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地方政府为了提高产业投资软环境水平,竞争打造“廉洁型政府”、“高效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创新型政府”等。如,近几年来,南宁市政府努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对之前遗留的行政乱收费一律清理,建立和完善网上政务公开和市民投诉机制。南宁市政府通过提高行政能力和效率,建立服务型政府在产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已有五千多家海外企业入驻南宁市产业园区,亿元企业已有190多家,南宁已成为广西第一个拥有百家亿元企业的城市 ③。同时,防城港市政府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优质的投资软环境,出台了《防城港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清正廉洁“三十条”》和《防城港市机关作风效能“十不准”》等相关条文规定,试用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争取产业资源④。
第四,价格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地方政府往往在市场经济不健全的条件下,通过制定公共物品的价格来提高产业竞争力。据调查,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地方政府价格竞争主要表现在压低土地租用价格、降低工业用电价格以及港口运输价格。例如,钦州市对钦州港保税区内五万平方米的厂房对外招商引资的价格为21000万元,而邻近钦州市的防城港企沙工业区能容纳十三万平方米厂房的招商投资价格才20000万元;北海和钦州相差不到60公里的距离,但在2010年的大园区工业用电价格制定的过程中却发现,北海和钦州在110千伏以上的工业用电价格竟然相差将近0.3元/千瓦时之多 ⑤。由于钦州市、防城港市、北海市地理位置相近,港口资源和港口产业运作方式相似,导致港口运输价格竞争非常激烈,甚至有些企业为了争取货源将价格压低至政府规定的价格以下。另外,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为了扩大招商引资,地方政府出台各种价格优惠和税收优惠,扰乱了市场规律和竞争秩序。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方政府不良竞争的治理策略
据调查,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由于四个城市地方政府的激烈竞争,使得各地方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等。但是,地方政府为了在横向或纵向的经济利益和政府利益博弈中获胜,从而开展过度竞争甚至是恶意竞争。如,不断出台相关制度政策,控制物品价格以及提供各种税收优惠,扰乱竞争秩序,违背市场规律。地方政府不良竞争不仅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而且会破坏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对区域经济增长造成消极的阻碍作用。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地方政府不良竞争的治理,对经济区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建立健全协调组织机构,加强管制。由于缺乏相应的协调机构或组织,同时监管的力度较弱,使得地方政府一些不良竞争行为得到蔓延和加剧。据了解,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设有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其虽然承担协调组织的任务,但实际上针对地方政府不良竞争行为的协调治理力度较弱。建立健全协调组织机构,成立专门的协调办公室,或者成立协调专家委员会或者成立相关的社会组织,并赋予协调机构真实的权力,有针对性地对地方政府不良竞争进行管制和治理。其次,通过专门的协调机构,对各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一部分,使得各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减少或者避免一些不合理税收优惠和价格战。同时,协调机构可通过实地调研、民意举报、媒体等渠道收集不良竞争案例,多方位、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协调,促进各地方政府保持科学合理的竞争活力。
第二,完善制度建设。目前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存在的地方政府不合理的竞争行为,一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区还处于开放开发的初级阶段,规章制度尚未健全,有些不良或者不法行为尚未得到处理或者处罚,由此导致了竞争行为越来越激烈,竞争方式越来越多样甚至出现乱象。针对经济区内产业发展市场,建议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完善市场制度。一是完善市场进退规则,在产业园区的项目建设中,对外来企业入园要进行企业规模、产品类型和性质、产品质量规格等方面进行审批,建立一套统一的准入程序和标准。不管是外地企业还是本地企业,地方政府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审查,不助长地方政府垄断和市场割据,减少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其二,完善市场交易规则,遵守市场规律,建立一套完善的市场交易规则。地方政府不能通过行政干预等手段影响市场公平交易。即使地方政府在经济利益博弈的格局中,若对生产要素获取方式和产品价格进行管理,用规章制度来规范产业发展,就会减少地方政府出台各种“零税收”等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
第三,与时俱进,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和规划。2008年,广西编制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中对经济区四个城市加上玉林、崇左六个城市的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但由于经济区中主要的四个城市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地区地理位置相近,拥有资源的品种和规模大体相同,导致在产业规划中对四个产业定位和布局大体相似,各市地方政府在《规划》的指导下发展产业,难免会出现产业建设重复、产业结构趋同等现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建设从2006年开始已有近8年的时间,产业规模和发展形势已有很大程度的变化,虽然在2010年时广西区政府提出要在北部湾建设大产业、大港口、大交通、大物流、大城建、大旅游、大招商、大文化八个方面产业的突破,迅速形成北部湾核心竞争能力, 但是,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还欠缺。如,南宁市具有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水平较高,但工业发展水平相对不足,在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时应将第三产业具体包括信息业、交通服务业、会展业、金融业等作为产业主导,同时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优惠,加强加快农产品产业和食品加工业等第一、二产业发展。北海、钦州、防城港都富有港口、海洋资源的优势,在石油化工、林浆纸、船舶、海洋产品、农副产品等进行合理的分工,有主次有层次地进行产业布局,从而不仅不会导致产业结构趋同,还会促进资源优势互补,提高整个经济区的产业发展质量。
第四,建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在区域产业发展中,构建合作型地方政府并不是不让地方政府的竞争存在,而是打破非合作性竞争,实现双赢。首先,地方政府竞争很大程度是为了争夺经济利益,构建产业发展利益分享机制是治理地方政府竞争的有效手段。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分工协作后,再对整个经济区的经济利益进行合理分配和协调,让多方享受产业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共同谋求更高的产业发展质量和更大的产业规模。第二,建立政府间“网络”合作模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属于落后地区,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观念和管理方式也相对落后,从而出现地方政府间狭隘的对抗型等非合作竞争。由于缺乏合作网络,许多地区政府趋向走地方自治的道路,寻求短期利益。应构建合作“网络”机制,让地方政府间互通信息、协商合作,逐步走向合作共赢的道路。最后,构建地方政府间横向合作制度,通过制定规范地方政府非合作的竞争行为。例如,合作制度包括各地方政府必须按照合作制度的标准履行相应的职责,不履行义务者将受到一定的惩罚等,通过制度规范让各地方政府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不管在主导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或者是环境保护、公共物品提供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塑造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提高经济区的整体产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曹荣湘.蒂伯特模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高汝熹,罗守贵.城区核心竞争力[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哈罗德・德姆塞茨.竞争的经济、法律和政治维度 [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
关键词:高层次;会计人才;复合型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26日
一、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需求现状
我国财政部2010年10月11日颁布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下文简称《人才发展规划》),对会计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
(一)企业财务高管。《人才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培养900名素质高、复合型、国际化企业类的会计领军人才。促进大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更好地帮助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中资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二)行政事业单位高管。行政事业单位的高管除了需要非常熟悉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外,还需要能站在事业单位战略的高度,为本单位赢取更多的资源和发展契机。《人才发展规划》指出我国在注重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同时,还应该加大高级会计人才的建设力度。其目标为到2015年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需要新增30,000人,到2020年则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新增30,000人。这样的举措将大力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的能力素质,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会计学术领军人。会计学术领军人需要具备突出的完备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研究能力,同时并具有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人才发展规划》制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新增40人;到2020年则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新增60人。重视会计学术领军人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这将不仅仅加强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能为我国持续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高级人才,促进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教育的持续繁荣发展。
(四)注册会计师行业领军人。《人才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到2015年,培养600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到2020年则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新增2,000人,并推荐其中大约50名的高端人才到国际性或区域性会计审计组织去任职或服务。
二、完善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现有的会计人才教育体系不完善等,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以及综合素质都与以上形势下对于会计人员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这造成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供给与需求的失衡使得我国会计的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完善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此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一)改革高层次会计人才继续教育体系。鉴于会计职业的重要性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新要求,我国应当进一步完善和改革会计继续教育体系,按照新形势下对高级会计人才的特殊职业能力要求,来设计和实施专门针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继续教育体系和方法,争取能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级会计人才,以让他们更好地发挥在经济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构建继续教育框架体系。我国应当结合高层次会计人才的特点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方法,使他们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加强业务素质;第二,因材施教。在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能“一刀切”,应当按照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提高每个人自己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第三,财政部和相关监管机构应当监督和跟进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及时发现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二)加强高层次会计人才在岗培训。会计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在掌握理论逻辑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才能将会计工作做好。所以,企、事业单位或者政府机构都应当注重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在岗培训,使他们在了解一般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时,能结合单位自身的盈利模式和会计核算特点更好地处理相关财务会计问题,更好地指导未来的会计工作。第一,需要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吸引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充分尊重人才,不断开发人才的潜能,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第二,建立良好的培训制度,不断拓展高层次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会计的改革和发展,从多层次和多渠道两个方面不断完善培训制度;第三,改善绩效管理,引进竞争机制。一方面改善激励机制,提高高级会计人才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的福利,让他们在工作之余无后顾之忧,同时注重精神层面的激励;另一方面引进竞争机制,有竞争才有活力,加强他们的危机感,才能保证高层次会计的不断进步;第四,创新招聘和选拔人才机制,本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看重每个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不是学历、经验等外在要素,创造良好的选人和用人制度环境。
(三)建立科学的高层次会计人才考评体系。我国现有的高级会计人才评价体系是以会计考试和两个维度组成的,二者均以传统的财务会计知识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会计师条例》中明确指出:总会计师需要组织和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工作,参与本单位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过程。而高级会计师的考评注重于财务会计领域的知识,造成了考评体系与实际的任职资格不匹配等问题。针对高层次会计人才考评体系的改革和完善,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考评体系需要站在企业战略层面的高度来制定,根据现代企业中对高级会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及需要对重要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后给出决策支持信息,所以考评体系应当不仅涉及财务领域,还要涉及非财务领域,并且需要对战略决策给予高度关注;第二,在评价体系中注重对高级会计人才的沟通、决策和领导等管理能力和技能的考察,因为高级会计人才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行政指导,在公司整体的管理框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定要具备管理方面的技能之后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第三,注重对伦理道德的考察,特别是在高级管理人才的任职资格和能力评价体系中,伦理道德因素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他们在工作中会因为权力而面临很多的诱惑。此时考察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对他们胜任岗位的可持续性提供有利的保障。
(四)完善高级会计人才市场。人才市场给人们提供了人才竞争的场所,它作为人才信息汇总和交流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人才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针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市场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快建立会计人才市场中心。会计不同于其他行业。它对于人才的诚信以及专业技术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然而实际情况是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高级会计人才市场对人员的信息以及诚信记录进行明确的规范管理。应当由政府牵头来加强这一市场的建立,以更好地完善会计人才市场,对其市场活动进行更好地服务、监督和管理。所有参与会计工作的人员信息都需要经过会计人才市场的认定,并随时与用人单位保持信息共享,对人员的经历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另一方面,市场的规范也能保护会计人才的合法权益,避免出现用人单位胁迫会计人员从事违法会计行为的现象发生,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第二,建立健全会计人才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给市场正常运作提供更好的保障;第三,进一步拓宽高级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更好地适应高级会计人才的信息化、国际化等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财会[2010]19号.2010.10.
[2]邓传洲,赵春光.职业会计师能力框架研究.会计研究,2009.6.
一、工作推进情况
1、强化领导、压实责任。为抓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工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推进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始建镇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各中心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和负责工作的实施,并按照工作要求,将工作责任细化到人,确保了工作有序、高效、顺利推进。
2、理顺关系、分清职责。认真对各部门、站所的职责进行了彻底清理,完善了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三张清单,明确了该谁管、该谁做、管那些、做那些、如何管、如何做问题,进一步理顺了隶属关系、工作职责、工作范围。
3、整合部门、优化职能。按照各部门的职能划分,将原来政府内设机构和“七站八所”进行了整合,设立了党政办、社会事业办、规划办、产业办、安办、综治办、财政所(“六办一所”),并在镇、村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将大部分政府服务功能整合到一起,最大限度方便群众,便民服务中心隶属于社会事业办。
4、立足服务,关心文教卫生工作。建立了中长期《镇文教卫生发展规划》,设立了专项奖励资金和扶助制度,各村学校由政府出资筹建了学生实践园地2亩,各村实施了“一村一卫生站”健全医疗体系项目。
5、依法行政,规范项目运行、严格政策执行。建立了重大项目公开招投标、村社“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完善了各类惠民富民政策责任追究、监督、评估等制度,修改了报告请示、值班值守、容错纠错等机制,扎牢制度运行的笼子,确保依法行政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存在问题
1、混岗严重、职责模糊。由于人员不足,有的部门虽然明确了只能公务员才从事的岗位,很多在岗人员身份却是事业身份。
2、进度迟缓、改革滞后。部分事项难以一次调整到位,行政审批项目精简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提速办理监督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3、放而不松、管而不严。很多审批项目,一再说放权,但是放的力度明显不够,很多老百姓办事“跑冤枉路”的时候还是很多,比如一个贫困学生救助就要村、镇、民政局三个单位盖章,其实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4、依法行政力度失衡。依法行政过多强调在法的角度上,而很少和基层实际相结合,出现脱节,比如相关部门要人提供有效证明,而个体要提供证明“我是我”却力不从心;过多强调干部依法行政,却很少强调群众依法维权,对群众不依法的宽容太大。
三、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