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日常管理标准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滨州黄河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管养一体化管理模式还不能完全落到实处,层级承包责任制、养护职工分段承包责任制在具体执行上运行程序不理顺,各环节控制不严密。二是,养护总公司应有职责得不到发挥、几近空转的问题亟待解决。三是,在工程管理的奖惩机制上还有待强化,有的单位虽有相关制度,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考核奖惩机制不完善,考核工作流于形式多,考核表面工作多,难以考出实绩,奖勤罚懒、鞭策后进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2管理理念的滞后性
部分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停滞在原有的思维观念中,工程管理沿用粗放的管理方式,单位职工吃大锅饭、工作效率低、各类资源的综合经济收益率非常低,因而创新力度不够,“精品意识”不强,对新的工程管理体制和管理标准理解不透,标准意识不高,对日常管理重视不够,把权力、利益看的过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管理工作开展,致使工程管理存在死角和盲区。
3“日常管理”落实不力
由于日常管理不够到位,工作不精不细,仍然存在突击整修应付检查的现象。
4装备不适应现代化养护需要
要想适应现代化的管理要求,充分发挥黄河工程抗洪能力,保证维修养护的正常进行,保持工程完整,装备机械化至关重要。黄河养护机械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化养护的要求。
5工程管理经费不足
水管单位的运行管理经费缺口大,维修养护经费严重不足:一是,由于目前物价上涨较快,人工费及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扬,人员经费所占比重较大,退休职工逐年增多,维修养护经费严重不足。二是,养护经费到位慢,造成工程维修养护没有经费、工资无法到位,进行的工程维修养护与下达的预算项目可能不一致等问题。
实现工程管理良性运行的主要措施
1理顺工程管理运行机制
一是,继续推动工程管理新机制的有效运行,全面落实工程管理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管养一体化,实现工程管理新机制的良性运行。二是,巩固水管单位责任主体地位,合理划分参管各方职责,建立工程协调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规范管理行为。
2强化工程日常管理,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日常管理是搞好工程管理的核心问题:一是,建立工程管理领导责任制和职工岗位责任制。认真落实工程日常维修养护责任制和工程巡查责任制,做到“五明确”,即岗位明确、职责明确、工作内容明确、考核标准明确、奖罚措施明确。二是,大力提倡和鼓励职工以承包方式进行日常管理和养护,将考评结果与干部职工收入挂钩,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推动日常工程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要坚持经常化工程管理,彻底消除突击整修应付检查的错误做法。四是,要加大日常检查力度,督促水管单位和养护公司的日常巡查到位、养护到位,工作到位。五是,养护和运行观测人员要找准自己的工作岗位,把握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养护人员要盯在自己的责任段上,随时消除责任段内出现的问题。运行观测人员要不间断对工程进行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有关单位、人员处理。六是管、养双方要密切配合协作,消除不必要的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分工不分家,及时消除影响日常管理面貌的问题,确保工程时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3积极探索有效的内部考核和分配机制
要将工程管理和日常维修养护责任人落实到工程、段落,实行考评结果与收入挂钩,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一是,积极探讨有效的、符合滨州黄河实际的工程管理检查考评方式方法,加大日常管理突击检查的力度与频次,继续坚持“月检查、季观摩、半年初评、年终总评”,努力实现工程管理的经常化、日常化。实现工程管理工作的纵到底、横到边,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二是,根据各类人员岗位不同,建立岗位、业绩津贴制度,激励各类人员争取任务、多做贡献。对管理人员,主要依据其工作责任大小和岗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建立以岗位、工作业绩为主的津贴制度;对一般职工,根据各岗位工种、岗位级别和实际工作量的差别,建立以工种、工作业绩为主的津贴制度。人员一旦变动,岗位津贴随之调整,真正做到在什么岗位享受什么待遇,真正实现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灵活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
4搞好科技与创新工作
一是,积极研制黄河维修养护急需的设备,大力推广成型的适合滨州黄河防洪工程维修养护需要的创新成果,特别要积极推广自发研制的小型机械设备,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提高维修养护工作效率和机械化水平。二是,及时做好“数字建管”工程数据库录入更新工作,积极利用已有的工程管理自动化管理模型和系统,逐步实现工程基础资料、管理与维护资料的自动化管理,实现分类存储、网络共享等。三是,集中资源与力量,打造一支能够实现养护精细化与集约化操作的专业养护队伍,以实现维修养护的集约化与精细化。
这个原则几乎没有人明确反对,但实际管理过程中却难以得到有效贯彻,往往偏向于结果导向。保险营销采用的是人制,人的所有收入来源就是佣金和奖励。人目前的角色比较尴尬,大多数人队伍的管理干部(外勤)几乎不去制止人这种行为,因为他们的收入与所管辖人员的佣金是有直接关系的。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必须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那就是保险公司必须强化内勤对外勤的管理——在保证效率的基础上控制营销团队建设的过程。因为从本质上说,保险公司的内勤更加着眼于长远利益:
1.人的录用。制定严格的新进人员录用标准,格外重视是人的品格因素,并且在流程和制度上保证得到落实。
2.人的培训。在业务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外,职业道德和法规的培训要坚持不懈。同时通过身边业务精英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人能明白,过分重视短期利益而放弃可持续发展原则将是不明智的。最后还要建立起相应的奖惩制度。
3.人的日常管理。日常管理的内容非常广泛,但至少要本着“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原则,保证团队的正气。对业务人员的工作过程要进行必要的监控,比如认真填写拜访记录、以公司的名义进行准客户随机回访等
4.人的发展。对于人的晋升,重视业务和管理能力的同时,必须把业务品质作为关键指标对待,放弃了业务品质指标的晋升制度就是一种恶的制度。
5.人的薪酬。单纯以业绩量来计算收入的佣金的方式是有天生不足的。我们可以加入一些控制性的因素,比如将人按品质划分级别,不同品级的业务员可以享受不同的佣金比例,并且差距可以拉大;或者采用佣金预留制度;或者降低首佣比例,加大续佣比例等等。此外,必须精心设计人的福利体系,让人没有后顾之忧。
所以,营销管理重在过程,控制了过程就控制了结果。
二、标准化与人性化结合的管理
我们遵从于服务营销学中的技术核心分离法,对后援管理进行标准化与对前线管理人性化相结合。于是营销管理就必须体现出更多的人性化。
我们通常喜欢把营销当作一种艺术,而艺术是个性化的,因此,很多保险企业的销售可以称为“精英销售”,但公司的盈利却很少,甚至出现亏损,公司经营的不佳又将导致营销精英的最终离去。这个悖论更加说明我们必须要正确而深刻的理解营销的人性化。
我们再来观察中国比较优秀的大型保险企业,比如中国平安,发现他们有一个重要的管理理念:开发大多数人的销售潜能。他们重视营销团队的整体营销能力而不是个人的推销能力。如何才能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最好的方法就是标准化。其结果就是平安的人的整体业绩水平和专业水平独树一帜。
所以,我们的人性必须是建立在标准化基础上的人性,我们的标准必须是体现人性化的标准
。
一、强化科学管理,以考评机制推动标准化建设
立足实际,科学制定制度。针对现行检察人员管理体制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经过纵向、横向的分析和论证,讨论制定了责任制考核办法。坚持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和领导与干警同奖罚的考核管理原则,以年度综合业务考核为标准,以科室为单位,通过目标量化、绩效考核,将工作分解到科室和人员。坚持以岗定责,责、权、利相统一原则,促进年初争创目标的实现。
认真研究,不断完善制度。针对检察工作重点的不断调整和工作新情况及考核新问题的不断出现,适时修改完善考核办法。把考核内容分为体现共性的综合目标和体现个性的职能目标两部分。综合目标包括党建、信息调研、日常管理等单项工作,并把每个单项工作细化为若干子项。职能目标按科室业务工作细化分解为具体考核项目,保证共同目标考核的一致性和职能目标考核针对性。
建章建制,规范业务管理。依据上级院基础制度,对原有制度进行立、改、废、补,形成内容详实、操作性强,涵盖队伍建设、业务工作、日常管理等内容制度体系。该制度体系明确业务部门在执法中应遵照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权限和工作标准,并形成各项执法办案流程图和职位说明书。
二、加强科技强检,以信息化应用推动标准化建设
构建信息网络系统。把配置先进科技设备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建设高清视频会议中心和标准化控申接待室。建设电脑组成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人手一台电脑,按需分配,统一管理,逐步建设起一套科技含量高、实用价值大、适应性强的技术装备体系。
注重软件的引用和开发。筑造“三位一体”管理机制运行平台,实现办案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学习网络化、管理数据化,开发办公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具备公文流转、内部通讯、通知通告、工作日志和考勤等功能。开通语音系统,建设侦查讯问监控系统、举报自动受理系统,配备办公自动化系统、检察业务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以及检察统计系统等。
积极推行网上办案。建立健全案件评估预警机制,对执法办案全过程实现动态管理和实时监督。实现办案环节的网上登记、审批和监督检查,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增加执法办案的透明度,提高办案效率。建设驻监所检察室软硬件设施,包括提审室、询问室、特讯室、监控室等规范办案区域。
三、创新服务深化管理,以“三个中心”推动标准化建设
在案件管理改革上下功夫。成立案件管理中心,案件实行一个窗口进出,通过受理审查、流程监控、综合处置、考核评估四大工作流程,完成管理、监督、协调、考核、服务五项职能,实现案件集中管理,流程一体化操作、案件质量全程化监督、案件信息全方位控制、案件事务一条龙服务,形成一套适合基层检察院发展的案件管理体制。
在案件监督实效上下功夫。案件管理中心,实行案件流程监督和重点案件督察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制度。使执法办案工作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变事后监督为同步监督,变结果控制为全程监控。防止和纠正在办案中发生执法不严、不力、不公或违反法定程序的问题,防止和减少检察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发生的违法违纪问题,促进各项检察业务工作科学发展。
在服务规范上下功夫。坚持调解优先的矛盾纠纷化解原则,成立检调对接中心和群众工作服务中心,运用检调对接中心、群众工作服务中心、控申科、民行科的合力,加大化解矛盾力度,从检察官自行调解拓展到主动对接“大调解”平台。
关键词: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目前,全国各行业已经开始全面推广开展安全标准化达标活动,特别是机械加工行业,已经走在了前面,随后是危化品等行业,也在有条不紊的开展,对促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升有很明显的效果,这么好的管理体系,企业如何才能建立并系统的运行呢?在安全标准化达标活动中企业怎么操作呢?方法各异,其目的是一致的,就是通过相应的等级评审机构的审核、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企业自行开展达标建设,这样,在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实现全员参与到每一个管理环节,同时可以使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提升,有效的达到标准化体系目标。另一个是找有相关经验的咨询机构,由咨询机构包办,很快就达到了标准的要求,而且省时省力,通过考核的保障比较高,但是,这又对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提升有什么促进作用呢?以我所见,未必能有多大效果,即使有,也是很有限的,或者说,促进安全管理的效果很小,大多数企业只是在通过考核通过后便将所有的管理资料或者管理程序束之高阁,所有的标准化体系运行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没有贯彻落实到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因此,我不提倡搞这种咨询机构包办的方法。但是,考企业自己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说,在刚开始,很多员工会有一些抵触情绪,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看到收益。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根据我所从事过的标准化建设达标工作经验,谈几点体会,抛砖引玉,希望专家读者多发表意见,指导企业推进标准化达标进程。
问题一、安全标准化是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跟其他部门无关。
体会:这个问题是所有企业的通病,在企业开展安全标准化达标工作的初期,一般由董事长或者总经理签发实施文件,由安全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大部分企业的安全监管部门接到任务后并开始紧锣密鼓的组织分工落实,由安全监管部门大包大揽,拟文件、整理资料,深入车间推动现场安全管理等等。这样做费了很大劲,干了很多事,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为什么呢,很明显,这样做没有体现标准化工作全员参与的理念,这样做有效果吗,当然有,那得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一是要求安全管理部门在企业管理中有相当大的权威性,二是安全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非常高,不仅有很高的安全管理水平,还要有相当的生产现场管理水平。即便如此,就是在安全管理部门的业务人员要付出相当大的心血后,效果有限,也起不到安全标准化达标建设的初衷。如何能轻松推进而且效果明显呢,还是不能脱离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原则,首先,安全标准化的实施,应体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监督管理原则,通过有效方式实现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解决以上问题,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组织机构,将工作任务分派给各相关部门,并汇报总经理或安全主管经理,由总经理组织召开动员会并担任总指挥,任命由企业管理的相关主管部门担任的专业组组长。比如:参考机械行业,可以由安全管理部门担任综合管理组组长、设备管理部门领导担任设备安全组组长、生产调度部门领导担任现场安全管理组组长等,原则是让相应的主管部门担任相关专业组组长,这样做能有效推动专业领域的实施,既专业又有执行力。
2.开展培训工作,在组织机构建立起来后,对各专业组进行标准化培训,培训过程中主要是体现全员参与的原则,不断向各参与标准化的人员灌输标准化管理理念,并深入各生产车间、班组,将标准化管理理念深入下去,让公司所有员工了解、参与到标准化建设工作中。
3.建立推进会制度,将标准化达标建设工作按照各要素实施步骤制定任务节点,建立推进会制度,每周召开一次各专业组组长会议,每月由总经理组织召开月推进会,研究解决协调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问题,落实整改措施和资金等,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报总经理办公会或董事会研究解决,达到有效整改,持续改进。
以上三点主要是强调标准化“四全”管理原则,让各级领导和各专业组以及公司各个岗位的员工重视起这项工作,参与其中,这样才有利于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开展。
问题二、制度和管理资料的标准化建设,就是要有一个行业统一的标准格式
体会:在标准化实施过程中,要有大量的管理资料通过管理程序和制度建设起来,标准化规范确定了各行业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的一般要求,这个一般要求是最低要求,就是标准,各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程序,然而,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容易犯一个错误,认为企业的管理程序应该有一个系统内的标准,程序制度的建立应该有一个行业标准,总是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得到审核人员对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这样做,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安全标准化管理制度建设,主要依据企业组织机构网络及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各种管理资料和流程单的设计主要依据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企业管理各式各样,管理流程也千差万别,因此,标准化规范也不可能规定要有统一的标准,而是只要满足企业生产环节的安全管理要求即可。在标准化规范里对制度建设的要求我认为很明确,就是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实现PDCA的闭环管理即可。目的就是强化风险管理和过程控制,注重绩效管理和持续改进,与形式无关。
问题三、管理文件建立起来了,现场管理整改也达到标准了,企业的标准化建设就达标了。
体会:在很对企业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达标过程中,总认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程序已经建立起来,相应的管理流程资料和表格也设计好了,就认为标准化管理制度建设已经达到规范要求;生产设备符合规范要求,作业场所的标识标志齐全,制度上墙就符合现场管理要求,认为企业的生产现场安全管理达到规范要求,自然而然安全标准化建设就达标了。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不符合安全标准化管理规范要求,我认为以上工作的完成只是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开始,只是基础工作,安全标准化是否达标,关键看制度是否落实,日常的安全管理流程是否按照管理程序执行,各个岗位的作业人员是否执行操作规程,生产设备的维护保养及检测是否按照设备管理要求执行,关键装置关键部位的日常管理是否按管理制度开展,员工的各类安全教育是否及时开展,安全生产经费是否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并划拨到位,风险因素的辨识是否对日常生产起到促进作业等等,只有这些管理程序建立起来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对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的改进,使生产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真正按照标准要求稳定的运行后,才基本达到安全管理标准化,这才体现了标准化管理的过程管理,持续改进。
问题四、标准化的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公司层面上,应该深入开展
体会:很多企业开展安全标准化达标工作通过审核单位的审核后,认为工作就结束了,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这样既歪曲了国家推广安全标准化达标工作的初衷,也让公司各级各部门辛辛苦苦建立的来的标准化基础和框架起不到应有的作业,辛苦也付诸东流。达不到安全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因此,我认为在企业建立起来标准化作业程序后,应该按照标准化规范要求,让标准化管理体现在企业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不断的深化,让企业的日常运行按照标准要求,达到持续改进,不断消除各类隐患,完善程序管理,这样才是标准化管理,其次就是要将标准化管理深入到生产车间、班组。还不能让车间、班组受到标准化管理的拖累,让班组管理标准化在各项规定建立起来后,要体现在作业过程中,要让作业人员按照操作规程开展生产作业即可,不要将一些深层次的管理强加给班组,这样偏离了班组作业人员从事生产作业的主体任务。所以说,标准化工作既要深入开展,也要把握一个深入程度。
以上几点是我从事企业安全标准化达标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具体的问题和体会,在这里笼统的写出来,目前,国家在各行业不断的铺开安全标准化达标工作,也希望我的这几点体会对需要开展标准化建设达标工作的企业和正在推近安全标准化建设达标的企业能起到一点点指导和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是集分析、预防、监控、应急为一体的系统管理工程,其中预防与应急处理占据重要位置。计算机技术与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安全生产由被动变主动,提高安全管理的科学性。但在我国煤矿安全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当前,许多煤炭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生产观念落后,片面追求企业利润,并不重视企业安全生产投入,总是将有限资金投向生产领域。因而,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落后,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数量不足、设备老化,严重制约了企业信息化建设。
(2)软件设计方面首先,计算机技术落后。通常,煤矿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极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同时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通风、排水等方面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这无疑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国许多煤矿企业计算机技术较为落后,没有完善的安全信息管理体系,无法通过计算机技术识别地质条件,无法对生产过程实行动态化管理与监控。其次,数字化建设方面。当前,我国许多煤炭企业还无法实现探测设备、视频系统、通讯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有效衔接。在煤矿生产中遇到安全生产事故时,无法借助计算机平台的数字化技术,实施方便、快捷的营救、维修与高效调度。很少有企业建立以计算机数字平台为基础的地面中央调度控制室,还不能实现对矿井的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等的有效监控,在生产、物质供应、销售等核心业务的数字化管理方面还比较落后。只有实现办公智能化、决策数字化,才能实现煤矿企业“营、控、管”的一体化。
2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
(1)煤矿安全信息管理平台煤矿生产环节多、生产程序复杂,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如地质条件突变、人员操作失误等,而这些因素都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井下安全管理繁杂且时效性强,这些给煤矿安全管理带来了许多挑战。这就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加强煤矿安全信息管理平台建设,这一管理平台主要包括煤层地质信息、采掘工程平面图、安全监控信息、机电设备信息、工作人员信息等内容。安全生产信息平台的数据可以分成监控系统数据与日常生产数据两类,前者包括从相关系统中自动读取的安全监控数据、人员定位数据、瓦斯抽放数据等;后者包括人工录入的生产尺度、地质结构信息、机电设备信息等日常生产数据。建立煤矿安全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及时而准确地了解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并对各种安全隐患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可以对涉及煤矿安全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分析,及时发现问题隐患,将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以确保煤矿生产安全。
(2)煤矿隐患信息管理系统对重大危险源的辨别、跟踪、管理,对事故隐患的排查、处理是促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是煤矿安全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煤矿隐患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重大危险源管理、隐患排查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机电设备管理、人员违章管理等内容。隐患信息管理系统为煤矿日常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安全信息平台提供了机电设备、人员违章等方面的数据,为灾害预警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来源,使煤矿日常管理更加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3)煤矿灾害预警系统煤矿灾害预警系统主要包含矿井水灾预警、瓦斯爆炸预警、班顶灾害预警等内容,它可将灾害处理变被动为主动、变事故处理为事故预防,从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灾害预警系统可以利用安全信息平台的信息对水灾、火灾、瓦斯爆炸等实时报警,并根据危险程度对预警即便进行级别管理,实现灾害管理从静态向动态转变,使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4)煤矿灾变应急救援系统在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下,由于缺乏信息分析平台,地面管理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对事故现状作出准确判断,往往是凭借经验做出应急决策,这种决策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科学性。而煤矿灾变应急救援系统则可以对灾害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并精确计算出灾害范围、避灾路线等内容,可以为灾害处理与应急救援提供很多的决策依据。
3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路径
(1)加强组织领导煤炭企业整合已成为煤炭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那些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而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管理则是提高煤炭企业管理水平、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因此,企业领导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在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问题上,企业领导应树立正确的观念,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加强企业管理,逐步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应立足于企业安全管理现实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煤矿安全信息管理之中,逐步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数字化、信息化。
(2)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煤矿安全信息管理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到生产、财务、原料采购等多个部门,有着跨部门、跨行业的特点,因而,应统筹规划建立一个综合管理机构。此外,还应强化对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计算机培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为煤矿安全信息管理平台的开发与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信息标准化建设是煤矿安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工程,是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工程,只有加强标准化建设,才能使企业安全管理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信息标准化是在国家标准、行业规范的基础上对信息分类、信息文档标准等进行规范,实现信息形式标准化、信息传递规范化、信息内容系统化,它可以实现计算机子系统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避免数据的重复采集与输入,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信息标准化建设往往采用相近或统一的软件工程设计规范,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质量与运行效率,使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等大大增加。在信息标准化建设中,应将瓦斯监控、温度监控等监测控制系统作为建设重点,实现检测信息联网,实现企业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使国家安全监察管理部门、地方政府能随时获取企业的信息数据。
(4)系统类型的选择计算机系统的开发方式是多样的,有委托开发、自主开发、联合开发等,这就要求企业加强系统选择工作。通常,计算机系统的选用应坚持以下原则:传递性与安全性、先进性与成熟性、实效性与共享性。传递性与安全性是指数据库能支持多级权限的、多层结构的安全管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等设置有安全屏障,能有效保障系统内各种数据的安全性。先进性与成熟性是指该系统应该是在国际上、行业内比较先进且技术成熟的产品,系统运用简单、方便,能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技术人员所熟练掌握;实时性与共享性指能准确、动态地反映煤矿生产安全方面的信息,实现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可以建立帮助与信息提示功能,能使用户方便、快捷地查阅各种信息。此外,计算机系统还应与国家标准、行业规范接轨,与本企业原信息系统标准兼容,可以对原系统进行模块上的扩充,可以在web、数据库层面上支持多媒体信息,使系统能适应煤矿安全管理的需要。
4结语
当前全国各地文明单位考评重心已从“评时”向“平时”转变,按统一标准进行日常档案的规范化收集整理,能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创建成果,因此创建档案的日常管理应引起足够重视。随着当今环保问题日益凸显,文明单位电子化考核的呼声日益高涨,一些地方开展了电子化考核,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例如安徽省芜湖市的文明创建动态管理系统,实现了档案电子化、网络化以及管理的动态化,受到中央文明办的充分肯定。文明单位创建档案从纸质模式走向电子模式将是大势所趋。
二、文明单位创建档案管理标准化研究
(一)创建档案管理标准化研究现状
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中央文明办和各地文明办均出台相应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管理办法,为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健康发展提供了规范性文件依据。各单位主要依据当地的此类规范性文件所附考评体系,按照本单位成文或不成文的“标准”来整理创建档案,有些档案部门由于自身是文明单位,对创建档案格外重视,档案整理科学规范。
(二)创建档案管理模式系统解决方案
1.档案运行“四心质量环”模式
一是用心策划。年初根据创建主管部门和上级有关创建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订文明创建档案工作计划。对于临时增加的创建工作要求,应及时吸纳到档案工作计划中。二是专心实施。单位应创造条件让专(兼)职文明创建档案工作人员能专心从事档案工作,档案工作人员在档案收集与整理过程中应用心思考,善于总结经验。文明单位间可开展档案工作交流活动,以共同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三是细心检查。单位创建领导机构负责人应对创建档案工作开展情况的检查工作进行部署,负责检查的部门应对照考评体系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明创建档案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核,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单位可将文明创建档案工作的检查纳入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检查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效果,重在查找问题,识别改进机会。四是精心改进。对于第三环节发现的好的经验做法加以总结,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应逐条纠正并提出预防措施,以保持档案管理工作有序运转。
2.档案整理标准化模式
一是纸质模式的标准化。根据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的标准化原则,对档案装具及其索引标签、卷内材料目录,材料分类与编号规则等制定相关标准予以规范。二是电子模式的标准化。在电子模式下,各种文件、证书、照片、音像资料均应形成电子文档。按标准化原则,对应考评体系各级指标建立层次分明的文件夹及其子文件夹,文件夹名称按各级指标名称命名,并按级别嵌套,将电子文档存放到对应的文件夹或子文件夹中。每一份电子文档并规范文件名的命名规则,对诸如编号、年份代号、标题名称等予以标准化,以便电子查考检索。文档名称按“两位数序号:文档主题”命名,如“01:创建领导小组文件”,宜在正文页脚插入文档名称(居右),在浏览时可起到提示作用。采用电子模式,不仅节约纸张消耗,降低办公成本,而且减少纸质档案进而节约有限的实体空间,堪称绿色创建。
3.档案管理网络化模式
各地文明创建主管部门可考虑实行电子化考核,在文明单位中推广档案管理的电子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文明创建的网络平台,向管辖范围内的文明单位开放,通过在线指导、审核文明单位按时上传日常创建档案资料实现档案管理网络化,从而实现文明创建常态化。在功能设计上,可以让文明单位自身的工作人员或领导通过登录专门的账号,查阅本单位的创建档案。各地文明创建主管部门也可及时发现档案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通过这个平台予以推广,促进文明创建水平的整体提升。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也有利于考评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为考评工作的标准化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结语
滨城区河道工程分布在黄河下游左右两岸,共设有5个工程管理段,包含51.2千米的堤防、4处险工、9处护滩、5座引黄涵闸、18条穿堤管、缆线,公路大桥2座,浮桥1座,以及正在建设之中的公路铁路两用特大桥等工程。
多年来,滨城区河道工程管理一直采用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模式。自2000年试行了“管养分离”运行模式以来,群众护堤员全部下堤。各工程管理段根据所辖堤线长度,结合各自人员情况,把堤防分段落承包给专职堤防管理人员,进行堤防管理和维修养护工作;险工、控导实行班坝责任制,根据工程长度、管理工作量,按一定坝段数量承包给专职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维修养护;对涵闸工程采取了闸管任务岗位分工承包制的管理办法。
二、滨城区河道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工程管理作为水管单位的一项重要职能,各级重视程度不够,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经营轻管理的思想,有些时候认为工程管理光花钱不出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运行管理模式落后,工程管理经费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工程管理水平提高的瓶颈。由于管养分离经费迟迟不到位,既要管理好防洪工程,又要稳定发展养护队伍,提高他们的工作、生活质量,以每年有限的岁修经费难免顾此失彼,出现了饿着肚子搞工管的局面,养护队伍的生存和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养护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劳动技能偏低,生产生活设施简陋。
3.劳动工器具缺乏,机械化程度低,职工劳动强度大。
4.工程建设、管理、经营三者关系不顺。比如某些防洪基建工程的附属设施设计不健全就通过了验收(如护堤地未整理、排水沟等问题),给日后工程管理带来麻烦;利用黄河工程搞淤区经营开发时对工程管理面貌的影响考虑不足,给工程管理制造了障碍(如有的单位淤背区对外承包开发时,未落实好承包户相应的工程管护职责,影响了工程完整和工程面貌)。
三、滨城区河道工程管理的发展方向
1.发展思路
滨城区河道的工程管理应认真贯彻中央水利方针,依照黄河治理开发的总体规划,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宽视野,提高境界,理清思路,开拓创新,制定措施,狠抓落实,以保持工程完整坚固、增强抗洪能力为重点,以深化水管体制改革、建立“管养分离”良性运作机制为动力,以工程绿化、美化、建设工程景观点、“管养分离”亮点、涵闸远程监控系统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工程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2.发展目标
要切实按照黄委会和山东局的总体布署(规划),消除近堤坑塘、堤河、井渠等险点隐患,强化工作质量,确保工程安全运用,逐步实现堤防标准化,控导工程标准化,继续开展工程管理“管养分离”工作,进一步完善、优化河道目标管理,实现工程管理数字化、养护机械化、人员专业化。加强植树绿化,抓好淤背区开发,实现重点险工公园化、淤区开发园林化、庭院、闸所环境优美化,实现黄河工程生态景观线的目标。创造出工程管理最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搞好工程管理应采取的主要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树立争先创新意识
工程管理既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又是治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管理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工程的抗洪能力,而且还体现着一个单位综合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必须全面提高对工程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严格执行、落实工程管理考核标准,全面加强对工程管理各类资料的综合分析和研究,直至上升到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工程管理工作。
2.加强日常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
各工程管理段要结合实际制定全年的工程管理工作意见和详细的实施计划,有条不紊地加强和开展工程的日常管理养护工作,使工程常年保持完好和坚固。要坚持“月检查、季评比、半年一初评、年终一总评”的检查评比制度,制定出适合本单位便于操作的工程日常管理办法和工程管理奖惩制度等制度办法。靠狠抓各项制度、办法及责任制的落实,来促进工程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建设。
3.启动“亮点工程”建设,提高工程管理技术水平
“亮点工程”建设是工程管理技术水平和工程管理创新意识的集中体现,因此,必须抓紧启动“亮点工程”建设。“亮点工程”建设应集工程标准、经营收入、生态环境于一体,加上科学化的管理体系及制度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形象工程。并以此带动全局创名牌、上档次,全面提高工程管理技术水平。
4.开展“数字工管”建设工作
“数字工程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课题,各部门除了抓紧学习和研究外,还要注重这方面的动态。“数字黄河”工程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作为“数字黄河”工程五大应用系统之一的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现代化(即“数字工程管理”)建设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因此,必须了解“数字工程管理”的概念。为了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各部门一要加强学习,统一思想,做好“数字工程管理”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二是认真组织有关人员研究摸清工程管理及系统建设需求等基本情况,关注首批“数字工程管理”试点工程的进展情况,明确专人负责这项工作;三是以完成涵闸远程监控系统为突破口,认真总结经验,全面促进“数字工程管理”建设。
5.加快黄河水土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
充分利用和合理开发滨城区黄河水土资源。按照统一规划和部署,对淤背区实现有一定规模的集约经营,引进推广优质林木新品种,建立起有规模、有特色的河防工程淤背区高效生态园。充分发挥社会效益、经营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淤背区土地开发利用创收,弥补工程管理经费的不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模式的逐步建立,医院的建设与发展也处在一个非常的时期,国有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性质与市场经济模式下的企业管理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增添了新的内容;我国对于国际先进的医疗技术的引进以及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就对医院的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医院的发展,有效的改进以及完善医院的档案管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增强档案管理意识
领导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是否能够顺利的进行,所以说首先应当增强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意识,这就需要我们从日常出发,将档案的管理工作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使其作为日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作为医院发展的重要依据,这样就能够引起领导的重视。
同时,要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使医院的领导和普通职工都能够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养成重视档案的意识,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长期以来,医院都以提供医疗服务为根本,但是却忽略了医院档案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档案管理也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因此,必须要在人员、设备以及经费等多方面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有效的对医院的档案进行管理就需要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来帮助完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管理的手段以及方法都得到了不断地提高,以前的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目前日益进步的医疗体系,那么就需要不断的对管理体系进行创新完善才能适应技术的进步。在当前的医院档案管理制度完善过程中,应当通过对档案部门的职能进行明确,将医院内部不同的门类和载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考核,使档案管理与医疗业务的进步实现同步发展。其次,医院档案管理的范围应给予确认以及不断的扩展,对于医院针对医疗市场体制的改变所做的改革以及采购招标等活动资料都应由专人进行收集,并进行详细的记载。
三、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档案的管理效率对医院的发展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作为医院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就需要得到充分有效的管理,而目前以人为本的概念作为重要的管理理念引导了管理工作的发展,这就需要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也随之更新。信息化技术在现代社会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以及广泛的应用,档案的管理工作也需要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必然能够提高档案的利用率,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技术会促进医院的发展与建设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编码的标准化。分类编码是对一些常见重要的数据元素进行分类与取值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信息的处理、检索的自动化水平与效率。3.管理系统的开发标准化。管理系统的开发标准化是指在系统开发中遵守统一的系统规范以及项目管理规范。4.数据交换接口的标准化。数据交换接口标准化对管理系统内部及其之间的各种软硬件的接口和联系方式及信息系统的输入以及输出的格式规范和标准,包括了网络的通信协议、异种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格式以及不同信息系统间的数据转换方式等。
关键词:京广服务中心;生产管理体系
一、服务站生产管理现状
现阶段服务站生产管理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基于服务站的各种生产管理制度很多,但是各个管理制度独立存在,没有形成服务站的一套管理体系。服务中心也有很多的流程、管理办法,例如《更换大部件管理办法》《售后服务中心动车组特殊作业管理办法》、《售后服务中心添乘管理办法》、《售后服务中心调度指挥管理办法》等等,各种管理文件不少,但是哪个版本是正式版本不能明确,很多文件有很多版,还有内容相同而文件名称有出入的,总之都是各自为战。由此造成了新到岗员工学习调度岗位的相关制度、工作流程时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其次由于服务站车组数量以及人员数量的变化,过去的管理制度中班组划分及分工已不适用,过去的管理制度中的车组检修流程也有所变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优化现有管理形式,特编制服务站生产管理制度。
通过本次生产管理体系制度的汇编更加明确了各个岗位职务在工作的职责,使各个岗位的员工都能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为以后标准化服务站的建设奠定基础。
二、服务站生产管理体系建立的主要做法
1、强化前期调研,班组机构调整
通过一段时间在京广服务中心的实际工作,发现在生产组织过程中,经常出现责任不明、互相抱怨等事项,为了更好的理顺生产管理,首先进行了班组的机构调整,把成员全部打散,按照人员的性质成立了例检组、故障组、临修组。
通过这样的组织机构调整,理顺了工作流程,明确了分工,使生产工作组织起来更加顺畅。
2、生产管理文件体系的建立
组织机构的调整为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生产管理方面的文件,售后也有很多,可是大都是零散的,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为了建立生产管理体系,使生产管理工作制度化、习惯化,通过服务站领导、各业务组组长对服务站原有的生产管理制度的整理、删减,结合公司对售后服务中心各服务站的各项规章制度、动车运营所对现场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现场工作的实际情况,汇编整合出此项制度。
三、服务站生产管理体系持续运行的建议
1、协同物流、技术、培训共同搭建制度平台
在制度的编制过程中,我们对技术组、物流组的职责都提出了自己的相关要求,可是这些要求是否可执行需要进一步的研讨。
对于任何一个单位来说,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制度不在长而在于实用。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制度而编制度,只要制度够用,切实可执行即可。文件太多、内容冗长只是增加了制度的执行难度,有害而无一利。
2、制度的执行要强化
生产管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而如何将这些文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使之脱离摆设成为最重要的内容,这里,我们就要强调执行。每个人都按照制度办事,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制度是行之有效的,不符合的地方可以进行改正,但是必须按规定办事。服务站的执行力文化建设,就是要把“执行”作为所有行为最高准则和终极目标的文化。
3、与建立标准化服务站的工作互相结合
今年运维部开始倡导标准化服务站的建设,而生产管理体系、物流体系、培训体系、技术体系的强大是标准化服务站建设的基础。通过目前生产管理体系的进展,制定了京广服务中心生产管理方面标准化班组建设推进计划,我们期望利用半年多的时间,可以将班组在生产管理方面打造成一个标准化的业务组,不但有利于班组的日常管理,对后期各服务站再建站时可以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4、制度的培训要加强
制度培训的方式很多,可以改变传统培训的方式,不再是坐在办公室里面听培训老师讲解,可以走出去,老师带队到现场,实际看看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在每处作业都需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是需要员工重点关注的,或许培训要求的时间长了,但是我觉得培训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毕竟每次出事我们付出的可能都是血的教训、生命的代价,这是我们不能承受的。
5、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在这里,我们发现过供应商人员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为了更好的进行我们公司的售后服务工作,必须加大对供应商的日常管理,加强检查力度,在日常问题的处理过程中,要及时查找问题,分析原因,不断完善信息反馈制度,预见性地发现问题,需要TC技术人员协助的,技术人员积极配合,降低了供应商故障发生率。
6、不断深化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并充分体现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这些管理职能当中,成为一切有价值的管理活动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是管理活动活的灵魂。管理创新在管理活动中具有基本性、基础性、全局性、核心性的重要地位,管理就是创新。管理创新最重要的是提高管理效率,节省管理成本;管理创新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助动力,是广州售后服务站跳跃式发展的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