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第1篇: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种类;症状;发生规律;发病条件;防治方法;安徽金寨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发展快,危害重,损失大,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会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受害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1],其中以穗颈瘟对产量影响最大。金寨县属于丘野山区,受地势环境影响,近几年稻瘟病发生比较严重,农民损失较大,通过几年实践观察及试验,将山区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病害种类及症状

(1)苗瘟。主要发生于育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2)叶瘟。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候条件不同而有4种形式,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3)节瘟。多发生于剑叶节下第1~2个节上,初为黑褐色小点,逐渐扩大,病斑可环绕节的一部分或全部,使节部变黑色,后期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灌浆,以致形成白穗。

(4)穗颈瘟。发生于穗颈部、穗轴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大形成环状黑褐色条斑,并上下扩展,轻者影响结实、灌浆以致秕粒增多,重者可形成白穗,不结实。

(5)枝梗瘟。多发生于枝梗上,初为水渍状暗褐色斑点,后渐作环状和上下扩展,变成黑褐色,早期侵害的稻穗造成白穗,晚期受害时籽粒不饱满造成秕谷,影响产量。

(6)谷粒瘟。发生于颖壳或护颖上,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成褐色不规则病斑,有时使整个谷粒变为褐色、暗灰色而成为秕谷。

2病害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在病稻草上或病种子上越冬[2]。除病种子在旱育秧条件下有可能发生苗瘟外,若温湿度适宜,病稻草上的病菌即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水稻上,传播距离10~1 000 m或更远,遇到适宜温湿条件时很快萌发,直接穿透表皮侵染叶片,引起初次侵染,使叶瘟发生,再经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使叶瘟加重,并繁殖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而引起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

(1)第1次侵染。寒地稻作区由于早春温度低,在苗床上很少发生苗瘟。因此,初次侵染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露天存放的病稻草。当气温上升到15 ℃、湿度又适合时,就能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经过风雨传播引起稻苗发病。

(2)分生孢子散落。分生孢子成熟后,在90%以上的高湿和11~26 ℃条件下,飞散速度较快,雨天对孢子飞散量影响较大,有利于病害传播。

(3)孢子固定。孢子一般散落在1~4片叶中央部位,12 mm×15 mm面积上可分别着落220、117、33、8个孢子,越是底部,叶片越多。

3发病条件

(1)品种抗性。不同品种间的抗性有明显差异[3],当前生产上所用抗病品种多属于垂直抗性品种,其抗性因生理小种组成只能保持一定时期抗性,一旦劣势小种变为优势小种,某些品种则丧失抗性,而使病害发生。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其抗病性也不一样,一般以分蘖期和抽穗期最易感病,拔节期比较抗病。就叶片而言,开始展叶40%至完全展叶后2 d最易感病,5 d后抗病性增强,13 d后很少感病。穗颈瘟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 d后抗病性逐渐增加。

(2)菌源数量。如病种多,又未进行浸种消毒,尤其病稻草、病秕谷未进行销毁或处理不彻底,越冬菌源多,初次侵染菌源数量多,在具备发病条件下发病重,反之就少。寒地稻作区初次侵染主要来自病稻草、残茬及杂草等其他寄主。

(3)气候条件。温度、湿度、光照、生理分化是稻瘟病病原菌发生的4个必要条件,温度、湿度、光照、云量和雨、风是稻瘟病发病的几个关键气候条件。如分蘖期雨日较多,形成高湿、低温、寡照的环境,可以降低水稻的抗病性,利于叶瘟发生。抽穗期前后仍为连雨天气,不利于水稻生育,但对病原菌孢子的产生、孢子萌发侵染有利,其中,高湿有利于病菌孢子萌发与侵染,而低温、寡照条件使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常常较重。

(4)稻田管理。一是肥料,使用肥料的种类、用量和时期,特别是氮肥用量和时期对发病轻重影响很大;二是灌排水,经常冷水灌、深水灌等,会降低水稻抗病力,发病重;三是栽植密度大,生育旺盛,株间郁蔽,风和日光透性差,叶片上长时间存在水滴,易发生叶瘟;四是播种期和插秧期,早播早插的水稻生育前期抵抗力较弱,但后期抗病性增强。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及无病种子田,减少种子带菌量;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减氮增施钾肥、硅肥,提高水稻抗逆性[3];清除田间病株残体、消灭池埂及四周杂草,减少病菌来源。

(2)化学防治。苗瘟用2%加收米1 500 mL/hm2或20%三环唑1 650 mL/hm2或40%稻瘟灵1 500 mL/hm2,对水150~225 L/hm2茎叶喷雾。叶瘟用25%施保克1 125~1 500 mL/hm2或2%加收米1 200~1 500 mL/hm2,对水225~300 L/hm2茎叶喷雾。穗颈瘟在孕穗期末期至抽穗期、齐穗期用2%加收米1 200~1 500 mL/hm2或25%施保克1 125~1 500 mL/hm2,或75%稻艳可湿性粉剂375 g/hm2在水稻抽穗期前2~7 d,对水225~300 L/hm2茎叶喷雾。在水稻始穗期前(水稻出穗5%左右时)必须防治稻瘟病时喷防1次,此次防治稻瘟病至关重要。

(3)注意事项。一是喷液量要充足,保证喷雾均匀一致。二是抢(趁)晴喷药,水稻叶瘟、穗颈瘟发生时节正值雨季,降雨日数多,影响正常喷药,为及时喷药防病,应根据天气状况,抓紧时机抢晴天(5 h内不降雨)喷药。三是根据多年稻瘟病防治经验,节瘟发生重,在防治叶瘟、穗颈瘟时对稻株所有节部亦应喷到药[4]。不论穗颈瘟、叶瘟、节瘟均应做到及早防及时治,并做到喷雾均匀,方能起到防治作用。

5参考文献

[1] 王国君.信阳地区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7):183.

[2] 刘海龙,王庆印,李春琪,等.寒地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探讨[J].现代农业,2010(2):21.

第2篇: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生物防治 拮抗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183-01

一、水稻纹枯病的病症、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1.水稻纹枯病的病症

水稻纹枯病的病症主要体现在叶鞘、叶片、茎秆、穗颈部四个方面。

1.1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模糊小斑,逐步汇合为云纹形或椭圆形,常温下中部为灰褐色,低温下中部为淡黄色,叶鞘边缘为暗褐色。随着病害的加重,会形成不规则云纹状大病斑,直至整个叶片枯竭而死。

1.2叶片染病。叶片上有云纹状病斑,叶片边缘逐步褪黄、呈暗绿色,在快速发病状态下,叶片会在短时间内腐烂。

1.3穗颈部染病。穗颈部为暗绿色,后逐步变为灰褐色,易导致无法正常抽穗,千粒重明显降低。

1.4茎秆染病。茎秆染病与叶片染病类似,发病后期茎秆为黄褐色,容易折断。

2.水稻纹枯病的传播途径

水稻纹枯病的病菌既可以在土壤中以菌核过冬,也可以在田间杂草等寄主上以菌丝体过冬。待到第二年春季浇灌时,土壤中的菌核会与其它杂物一起漂浮在水面上,而后附着于靠近水面的秧苗叶鞘上。在适宜发病的条件下,菌核会生出菌丝,直接侵入叶鞘组织或侵染邻近植株。纹枯病的病情严重期为水稻拔节期,水稻病害迅速扩展,在水稻抽穗之前主要侵害叶鞘,在水稻抽穗之后逐步扩散至穗颈部和叶片。

3.水稻纹枯病的发病条件

纹枯病的发病条件主要包括菌核数量、高温高湿、氮肥施用三个方面:

3.1菌核数量。菌核数量达到每亩6万粒以上时,一旦遇到适宜的外界条件,就会引发纹枯病。

3.2高温高湿。纹枯病在温度18℃-34℃、相对湿度70%-96%之间,均可发病。其中,以温度22℃-28℃,相对湿度大于90%最为适宜。当相对湿度超过95%时,菌核会生成菌丝。高温高湿条件是发生和流行纹枯病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当温度超过20℃,相对湿度超过90%时,开始发生纹枯病;当温度达到28℃-32℃,并且遇到连续降雨时,纹枯病迅速发展、扩散;当温度小于18℃,相对湿度小于85%时,会延缓或停止发病。

3.氮肥施用。在偏施氮肥、延迟施肥的情况下,会造成水稻郁闭,易诱发纹枯病,并促使纹枯病迅速蔓延。

二、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方法

1.拮抗微生物

由于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作物品种间几乎没有特异抗性差异,所以通过运用拮抗微生物实施生物防治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不会产生副作用。

1.1筛选拮抗真菌。长枝木霉T8对纹枯丝核菌具有明显的拮抗效果,哈茨木霉TC3和NF9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可达到62.48%-72.29%,并且哈茨木霉N79能够增强纹枯病菌的重寄生能力;有研究员从木霉菌中筛选出3个菌株,这3个菌株的代谢物对纹枯病菌核的形成能够起到抑制作用。目前,对拮抗微生物防治法的研究多见于抑制菌丝生长方面,而对抑制菌核生长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为此应加大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力度,通过抑制菌核生长和传播以达到防治纹枯病的目的。

1.2筛选拮抗细菌。当前,拮抗细菌生物防治法已经成为防治植物病害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具备经济合理、无副作用的优势。如,从纹枯病菌菌核和水稻植株上分离筛选出来的菌株B-916,能够达到80%的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从水稻纹枯病菌菌核、土壤、叶鞘上分离筛选出来的拮抗菌L1-5-3、H1-4、MSE1-7,在人工接种病菌的情况下,能够达到80%以上的防治效果;拮抗菌铜绿假单胞菌ZJ1999的粗提液,能够明显降低纹枯病侵入和侵染的活力;线虫共生菌对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2.基因工程

利用拮抗菌的抑制因子转化水稻,可获取抗纹枯病的转基因抗源,从而达到防治纹枯病的目的。据相关研究报道,水稻纹枯病能够产生RS-毒素(碳水化合物),该毒素中含有甘露糖和葡萄糖,而一种木霉菌属的分离菌能够钝化这种毒素,降低毒素的活性,增强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减轻毒素对水稻纹枯病的诱发。

3.生物制剂

利用次生代谢物质制作生物制剂,能够对防治水稻纹枯病产生一定作用。如,利用三木脂素可降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率,有效抑制纹枯病的迅速蔓延;粗毒素及其代谢产物禾稗能够减少菌核,抑制菌核生成菌丝,是一种有效控制纹枯病的生物制剂;用嘧菌脂制制成生物制剂,可降低纹枯病的发生率,减轻其严重程度,对水稻增产有一定帮助。

4.稻鸭共养

稻鸭共养模式能够起到除草、防虫、降低纹枯病发生率的作用。根据相关实验得出如下结论:在每公顷放养30只鸭子,可减轻55%的稻株纹枯病危害程度;在每亩中稻中放养24只鸭子,两周后可减少65%的水稻叶面害虫;在每亩中稻中放养36只鸭子,两周后可减少75%的水稻叶面害虫。稻鸭共养模式不仅能够减少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而且还能够减少50%的氮损失,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结论

总而言之,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能够导致水稻减产10%-20%,若得不到有效防治,甚至会减产50%以上。近年来,随着生物防治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大量对水稻纹枯病有拮抗作用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对防治水稻纹枯病有着重要意义。在我国大力倡导生态农业发展的背景下,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方法势必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第3篇: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病菌;发生;流行;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66-2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真菌性病害,其病原菌具有宽广的寄主范围和强腐生性。在实际生产中,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不理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旨在根据其发病特点及规律性,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水稻单产,提高粮食产量。

1 纹枯病的识别

1.1 病原物

病原物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双核线核菌)。AG-1形成的菌核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较紧密,菌落色泽浅褐至深褐色;AG-4菌落浅灰褐色,不规则形,较扁平,疏松,相互聚集;AG-Bb菌落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较一致,一般生于气生菌丝丛中。

1.2 症状识别

纹枯病又叫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以染病,但以抽穗期前后发病最盛,主要为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叶鞘发病首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点,逐渐扩大后呈椭圆形或云形病斑,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 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 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 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

2 纹枯病的传播途径及流行条件

2.1 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春季耕耙后,越冬菌核漂浮水面,并附着在稻苗基部叶鞘上,在适温、高湿的条件下,菌核萌发出菌丝,从叶鞘缝隙进入内鞘,通过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5天后侵入部位出现病斑,并长出致病力极强的气生菌丝,向邻近的稻株间继续扩展蔓延,进行再侵染。孕穗期病苗自下位向上位叶鞘叶体侵染。

2.2 发病条件

2.2.1 菌核数量充足 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只要每亩有6万粒以上的菌核时,遇适宜的条件就可以引发纹枯病流行。

2.2.2 气候条件适宜 高温高湿易造成病害的大流行。气温22℃~28℃,相对湿度90%最适宜纹枯病的发生,在建水地区,以6~8月份发病最严重。

2.2.3 栽培管理不当 偏施或过量施用N肥,植株长势过旺,抗病力降低,易感病。长期深水灌溉,田间郁闭,易感病。田间稗草易感病并先发病,随后向周边蔓延,感染稻株。另外,田间栽培密度过高,也易造成病害流行。

3 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遵循“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从栽培管理上入手,培养健壮的植株,增强植株的自身的抵抗力和抗逆性,农药防治只能作为一种辅助。

3.1 调整耕作制度,降低菌源数量

实行水旱轮作,特别是头年发病较重的田块,要避免连作或是与同科作物连作。认真清理田间杂草,在犁耙后仔细打捞水上飘浮的杂物,带出田间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病源,降低发病。

3.2 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建水的气候特点和生产实践,宜选用对氮肥相对不敏感,分蘖适中,株型紧凑的品种,如内香系列的内香9号、内香10号,内香8518;中优系列的中优7号,中优85等品种。

3.3 加强栽培管理措施

3.3.1 采用合理的种植规格 在海拔1400米以下灿稻产区,规格5寸×8寸,每亩丛数1.5万丛;海拔1400米以上的粳稻产区,规格4寸×6寸,每亩丛数2.5万丛。合理的种植规格,可降低因种植密度过大而引起的通透不足,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从而有效控制病菌的发生和发展。

3.3.2 无机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1.增施有机肥,亩施农家肥1000~2000公斤作底肥;

2.忌偏施氮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依据当地实际,N:P2O5:K2O的比例,高肥力田块采用19:10:6的配方,中等肥力田块采用21:8:5的配方,肥力低下的田块采用23:10:6的配方为宜。使水稻植株“前期不披垂,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

3.采用“重底肥,轻追肥”的原则:磷钾肥作底肥一次性施入,氮肥70%作底肥,30%作追肥施入。

3.3.3 合理排灌 遵守“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移栽至分蘖末期,采用浅水管理,水分保持在一寸左右即可,避免深水灌溉。在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够蘖后撤水晒田,晒到田间有细纹,脚不下陷为度,覆入3~4寸深水,充分提供拔节、孕穗、抽穗期对水分的大量要求。稻株黄熟时,撤水晒田,便于收割。

第4篇: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防治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常发性、普发性病害,水稻苗期至穗期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一般从分蘖期开始染病,孕穗到抽穗期形成发病高峰,到蜡熟期逐渐停止蔓延。该病在陕南稻区的发展历史较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过量施用氮肥等原因,使水稻纹枯病发生为害日益加重,已上升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一般病株率15%~40%,减产10%~30%;严重者病株率达50%~100%,减产50%以上,出现不能抽穗和植株腐烂等情况。为了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保证水稻稳产高产,笔者通过多年的观察,总结出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现介绍如下。

1发生规律

水稻纹枯病的传播来源是菌核,当年水稻收割时,菌核大量落在田里,在土壤中安全越冬,成为第2年病害传播的主要来源。菌核在第2年灌水整田时与浪渣混合在一起,漂浮在水面上,随风飘移,集中到下风头田边的水面。插秧后菌核漂浮到秧苗旁边,附着在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长出菌丝,侵入叶鞘,形成病斑,病斑上的病菌侵入临近稻株,向植株上部蔓延,扩大危害。纹枯病主要危害叶鞘,也能危害叶片、茎秆和稻穗[1]。叶鞘发病,首先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椭圆形,并可相互汇合成云纹状大斑。病斑边缘明显,褐色,中间褪为淡绿色或淡褐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色,常不能抽穗,抽的穂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当多雨天气或田间湿度大时,检查封行早的稻田,在植株下部被害的叶鞘和叶片上可以看到白色或黄褐色的网状细丝,即为稻纹枯病的菌丝,菌丝在干燥条件下,密集在一起,汇聚成白色菌丝团,结成白色小绒球,以后逐渐变硬,变成萝卜籽大小的暗褐色颗粒,附着在有病的叶鞘或叶片上,即为稻纹枯病的菌核。

2发生特点

2.1高温高湿发病严重

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当田间气温达23℃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纹枯病开始发生,当株棵间气温高达25~31℃,相对湿度达97%时,病害发展最为迅速,当温度在10℃以下或40℃以上时,病害停止发展,在12~15℃时开始形成菌核,但以30~32℃之间形成最多,水稻抽穗到乳熟阶段是菌核形成的高峰期[2]。

2.2施肥不合理,发病严重

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增施磷钾肥,稻株生长健壮、通风透光好的稻田发病轻。氮肥施用过多过迟,或集中施用,禾苗猛发徒长,提早封行,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株间湿度增高,则纹枯病发生重。

2.3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块发病严重

此类田由于长期积水,不能很好的晒田,田间湿度大,容易形成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蔓延。

2.4品种不同其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一般来说,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发病重,粳稻比籼稻发病重,早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发病重。

3防治方法

防治水稻纹枯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做好肥水管理,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条件,对历年发病严重的田块及早用药进行保护。

3.1农业措施

3.1.1清除菌核。在灌水整田时打捞浮在水面上的浪渣,集中处理,消灭菌核。为彻底打捞,田面要整平,灌水可深一些[3]。

3.1.2浅水灌溉,适时晒田。一般分蘖盛期前灌浅水,分蘖末期开始晒田,孕穗以后干干湿湿,干湿交替,浅水勤灌,以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防止过早封行,减轻病害发生。

3.1.3合理施肥。应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抗倒能力。施肥应做到前期不徒长,不过早封行,后期不贪青,不倒伏,既能高产,又能控制病害。

3.2药剂防治

当丛发病率达20%时,可作为药剂防治指标,施药时期以抽穗前后为宜,高肥田块应在封行前开始用药,以后视病情发展情况每隔10~15d再防治1~2次。主要药剂有5%井冈霉素水剂1 500mL/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125 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125g/hm2,对水1 125kg/hm2喷雾。施药时一定要保证用药量,药液要喷在植株中、下部,并在早晨有露水时施药,以提高防治效果[4]。

4参考文献

[1] 裴吉兵.水稻纹枯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166,169.

[2] 石鸿文,丁文侠.水稻纹枯病的配套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1(5):23.

第5篇: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防治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常发性、普发性病害,水稻苗期至穗期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一般从分蘖期开始染病,孕穗到抽穗期形成发病高峰,到蜡熟期逐渐停止蔓延。该病在陕南稻区的发展历史较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过量施用氮肥等原因,使水稻纹枯病发生为害日益加重,已上升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一般病株率15%~40%,减产10%~30%;严重者病株率达50%~100%,减产50%以上,出现不能抽穗和植株腐烂等情况。为了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保证水稻稳产高产,笔者通过多年的观察,总结出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现介绍如下。

1发生规律

水稻纹枯病的传播来源是菌核,当年水稻收割时,菌核大量落在田里,在土壤中安全越冬,成为第2年病害传播的主要来源。菌核在第2年灌水整田时与浪渣混合在一起,漂浮在水面上,随风飘移,集中到下风头田边的水面。插秧后菌核漂浮到秧苗旁边,附着在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长出菌丝,侵入叶鞘,形成病斑,病斑上的病菌侵入临近稻株,向植株上部蔓延,扩大危害。纹枯病主要危害叶鞘,也能危害叶片、茎秆和稻穗[1]。叶鞘发病,首先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椭圆形,并可相互汇合成云纹状大斑。病斑边缘明显,褐色,中间褪为淡绿色或淡褐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色,常不能抽穗,抽的穂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当多雨天气或田间湿度大时,检查封行早的稻田,在植株下部被害的叶鞘和叶片上可以看到白色或黄褐色的网状细丝,即为稻纹枯病的菌丝,菌丝在干燥条件下,密集在一起,汇聚成白色菌丝团,结成白色小绒球,以后逐渐变硬,变成萝卜籽大小的暗褐色颗粒,附着在有病的叶鞘或叶片上,即为稻纹枯病的菌核。

2发生特点

2.1高温高湿发病严重

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当田间气温达23℃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纹枯病开始发生,当株棵间气温高达25~31℃,相对湿度达97%时,病害发展最为迅速,当温度在10℃以下或40℃以上时,病害停止发展,在12~15℃时开始形成菌核,但以30~32℃之间形成最多,水稻抽穗到乳熟阶段是菌核形成的高峰期[2]。

2.2施肥不合理,发病严重

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增施磷钾肥,稻株生长健壮、通风透光好的稻田发病轻。氮肥施用过多过迟,或集中施用,禾苗猛发徒长,提早封行,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株间湿度增高,则纹枯病发生重。

2.3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块发病严重

此类田由于长期积水,不能很好的晒田,田间湿度大,容易形成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蔓延。

2.4品种不同其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一般来说,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发病重,粳稻比籼稻发病重,早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发病重。

3防治方法

防治水稻纹枯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做好肥水管理,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条件,对历年发病严重的田块及早用药进行保护。

3.1农业措施

3.1.1清除菌核。在灌水整田时打捞浮在水面上的浪渣,集中处理,消灭菌核。为彻底打捞,田面要整平,灌水可深一些[3]。

3.1.2浅水灌溉,适时晒田。一般分蘖盛期前灌浅水,分蘖末期开始晒田,孕穗以后干干湿湿,干湿交替,浅水勤灌,以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防止过早封行,减轻病害发生。

3.1.3合理施肥。应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抗倒能力。施肥应做到前期不徒长,不过早封行,后期不贪青,不倒伏,既能高产,又能控制病害。

3.2药剂防治

当丛发病率达20%时,可作为药剂防治指标,施药时期以抽穗前后为宜,高肥田块应在封行前开始用药,以后视病情发展情况每隔10~15d再防治1~2次。主要药剂有5%井冈霉素水剂1 500mL/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125 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125g/hm2,对水1 125kg/hm2喷雾。施药时一定要保证用药量,药液要喷在植株中、下部,并在早晨有露水时施药,以提高防治效果[4]。

第6篇: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

一、管理措施不当,氮肥施用量偏高

稻瘟病的发生及危害,既有品种间的差异性,又有同一品种不同管理措施的差异性。也就是说,种植水平、管理措施不同,其稻瘟病的感病程度也不同。我镇今年特殊气候条件的影响,使我镇水稻生育期严重拖后,使水稻苗期生长细弱,不发苗、分蘖少,稻农为了抢农时促进水稻生长,过量施用氮肥帮苗助长,使得水稻茎叶生长茂盛,茎叶柔嫩、细胞壁变薄,极易感病。从今年发病情况看, 6月末7月初正是水稻进行排水晒田的时期,今年由于这个时期正是阴雨天气,使水稻没有按照预期进行晒田和预防稻瘟病,促成了今年稻瘟病的流行与发生。

二、肥水管理及作物长势的影响

氮肥施用过多或过晚,长期深水淹灌或冷水串灌,也是水稻发生稻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栽培上应适量控制氮肥用量,适时早追肥,应做到氮、磷、钾配合施用。

密度过大或长势过于繁茂的地块,田间通透性差,田间湿度过大易于引发稻瘟病,应及时做好稻瘟病的预防。

三、品种与稻瘟病发生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品种与稻瘟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易感病的水稻品种主要有空育131、9801、新龙粳15,较抗病的品种为绥粳4、垦稻12及龙粳16等品种。栽培上应注意选择抗病品种,以减少稻瘟病的发病率。

四、预防和防治意识不强,防治方法不当

今年由于特殊气候的影响,使水稻生育期明显延后,水稻长的瘦小,稻农轻视了稻瘟病的预防工作。可以说,大部分稻农是见病施药,由于今年的气象因素与常年差异太大,加之绥粳四号(等品种)对水稻稻瘟病抗性明显减弱,需防病和治病相结合。由于没有及时预防,生产上失去了最佳的防治期,使稻瘟病(特别是穗颈瘟)大面积发生。特别是桃山镇三合村的赵耀,由于连年种植绥粳四号品种,全田发生稻瘟病,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致使1.7公顷水稻几乎绝产。

七、根据稻瘟病发生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为使水稻生产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应注意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1、在品种使用上,要坚持三至五年更换一次的方法。在水稻稻瘟病病菌的生理小种发生变异之前又有新的水稻优质品种进行替换,并合理搭配品种的比例,实行主栽品种和搭配品种合理搭配。搭配比例以1:0.6为宜。不宜过多栽培主栽品种,以免因品种抗病性减弱,造成大面积交差感染的情形,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例如2005年因稻瘟病危害损失惨重,就是因为我们种植品种的面积80%以上都是空育131,因稻瘟病病菌的生理小种的致病性是专一的,从而导致水稻稻瘟病的大发生,所以说要搞好品种搭配种植。同时建议种子部门,搞好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及时准确地为水稻生产提供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确保我市水稻的丰产丰收。

2、搞好配方施肥技术,达到平衡施肥。结合我市今年的测土配方示范县活动,在全镇搞一次大规模的普查,摸清水田土壤类型及地力水平,特别是土壤中的有效养分,达到合理科学地施用肥料,既可获得最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又可降低稻瘟病的危害。

3、针对一些低洼、草塘地块,稻农要增施硅肥和氨基酸,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挖好排水沟,降低田间水位,特别是在6月末7月初,必须搞好排水晒田,晒10-15天,这是预防稻瘟病的危害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措施。

4、化学防治技术

(1)40%富士一号每亩100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于发病初期和孕穗期各喷一次。

(2)25%使百克乳油每亩40—50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用于预防。用于治疗,每亩80—100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于叶瘟发生始期和孕穗期各喷一次。

5、农业防治技术

(1)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或耐病品种:各地可根据当地生育期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如绥粳4、垦稻12、龙粳16等。

(2)加强田间水肥管理,提高水稻抗病性:要以施基肥为主,做到氮、磷、钾及微肥配合施用,并增施钾肥,适宜的NPK比例为2:1:0.7-1,适时早追肥,不要施用氮肥过多、过迟,合理浅灌。

(3)处理带病稻草,减少病菌来源。对发病严重的稻田稻草,要及时做燃料烧掉,不用带病稻草盖窝棚、垫池埂水口,尽量消除散落在田道和池埂上的稻草和病谷,以减少病源菌。

第7篇: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

一、指导思想

2012年创业农场水稻稻瘟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持稻瘟病三遍防治不动摇。在稻瘟病的防控上采取以农业防控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控措施;在化学防治上坚持地面弥雾机防治为主,飞机航化作业为辅的原则;在药剂施用上采取保护剂、生物农药、化学农药相结合的办法科学防治,及时控制稻瘟病危害,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实现水稻生产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

二、农业防治

(一)品种择选。经过多年的水稻生产实践,总结出当地水稻主栽品种选择的原则是:耐冷性要强、抗倒性要强、抗病性要好、丰产性要好、抗逆性要强、稻谷品质要好、稻谷加工品质好。2012年我场以空育131、龙粳25、龙粳29、龙粳31为主,每户至少种植2个品种。

(二)培育壮苗。我们从育苗入手,坚持稀播育壮苗的指导思想,培育旱育壮苗,同时,加强秧苗管理,努力提高秧苗素质从而提高水稻抗病性。

(三)合理密植。多年生产实践证明,本地区高产栽培要求田间收获穗数600穗/平方米左右。密度过大,田间过于郁闭,湿度过大,有利于虫害及病原菌侵染和稻瘟病发生。今年,推广应用钵形毯式秧盘,播量得到了有效的降低,杜绝每穴插的株数过多现象发生。

(四)合理施肥。氮磷钾合理搭配,增施钾肥、硅肥,控制氮肥,以提高水稻抗病性。推广氮肥后移技术,严防蘖肥施用过大或施用过晚、调节肥施用不当、穗肥施用不科学而导致水稻长势过旺,叶片过嫩,有利虫害侵染,抗逆性降低。做到找施调节肥,巧施穗肥。另外,叶面追肥后期推广以磷酸二氢钾+米醋+丰产素为主的配方,避免由于使用含氮量大的叶面肥使得水稻叶片中的游离态氮过多而诱发稻瘟病的发生。

(五)科学灌溉。加强田间水层管理,采取井水综合增温措施 ,保证温水进田,浅湿间歇灌溉,按照水稻叶龄生育进程,及时晾田壮根,促进水稻根系发育,增强水稻抗逆性和抗病性。

(六)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消灭池埂及四周杂草,减少病菌来源及消灭虫源。

三、化学防治

(一)药剂选购

防稻瘟病药剂上,按照管局推荐的生产厂家和药剂配方,通过召开稻瘟病防治药剂竞价选购会,采纳农户代表自行选择的药剂品种,农场统一与农药企业进行集中采购。本着保护剂、生物制剂、化学制剂相结合原则,确保三遍以上的用药量。

(二)防病时期

在最佳防病时机的选择上,以田间叶龄诊断和稻瘟病生物预警及田间稻瘟病测报点发病情况为准,及时虫害及稻瘟病发生信息、指导种植户防治。叶瘟在倒二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施药,消灭菌源;穗颈瘟在水稻孕穗末期和抽穗期始期施药,无病也防;在水稻抽穗齐穗后,进行穗颈瘟、枝梗、粒瘟瘟的综合防治,做到三遍防治不动摇。

(三)药剂配方

叶瘟防治以保护性生物制剂和三环唑类药剂为主;穗颈瘟和枝梗谷粒瘟的防治以生物制剂和化学制度两元配方为主,主要配方:2%加收米+25咪鲜胺,兼防细菌性褐斑病、鞘腐病、褐变穗等综合病害。

生产实践证明,在现实情况下,防治稻瘟病的药剂进口的药剂优于国产药剂;国内农药产品质量上,大型农药企业的农药产品质量优于中小农药企业;在农药剂型上,悬浮剂优于微粒剂、微粒剂优于可湿性粉剂;在防病配方上,生物制剂与化学药剂混用优于单独使用,抽穗前应以保护性的生物制剂和三环唑类药剂混用为主,抽穗后应以生物制剂和治疗性的咪酰胺类药剂混用为主。

(四)药械与喷液量

按照每户一台防病弥雾机的要求,以地面弥雾机为主,以飞机作业为辅,在最短最佳时期内完成水稻穗颈瘟的防治工作。

要求弥雾机喷液量不少于5升/亩,飞机喷洒喷液量1.7~2.0升/亩。喷药时要配制母液,应用助剂,以提高作业质量和效果。

(五)施药条件

早晚无风天气用药,风速小于4米/秒,气温不超过27℃,相对湿度大于65%。避开中午高温时段作业,以免药液挥发,影响药效。

四、加强管理、强化服务

(一)成立了各级防病领导小组,下发了《创业农场2012年稻瘟病防控预案》,编制了《创业农场农耕导报》和《创业农场水稻稻瘟病防治纪实卡》,发放了《稻瘟病防治技术明白卡》,签订并上墙了《三级责任状》和《农户防病告知书》,填写了《稻瘟病防治纪实册》。

(二)加强技术培训,特别是种植户和长短工的培训,采取了上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广大种植户真正认识到稻瘟病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控措施。

(三)及时召开防病现场会、推进会、专题研讨会,明确防治时期、施用方法及配方,推进防控工作落实。

第8篇: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稻瘟病 温度 光照 降雨 防控

东港市位于辽东半岛的东端,南临黄海,属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受黄海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光照不足,并伴有季风天气。年平均气温8.4℃,最低气温-25℃,最高气温33.8℃,年平均降水量888mm,多集中在7~8月份,年光照时数3200小时,无霜期180天。由于上述气候特点,利于水稻病虫害发生,特别是稻瘟病影响了水稻产量的提升。

水稻稻瘟病是东港市水稻重大病害之首,主要有叶瘟和穗颈瘟(含枝梗温和粒瘟)。由于东港有110多年的种稻历史,且是稻瘟病的自然诱发区,因此,有大量的菌源,在此前提下,稻瘟病的发生与品种、施肥和栽培水平有关,但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更为密切。

一、稻瘟病与气象因素之关系

1.稻瘟病与温度的关系

稻瘟病的菌丝生长温度为8~37℃,发生孢子在10~35℃之间均可形成,最适温度25~28℃。大发生的气温北方稻一般在22~25℃,温度过高或过低发病会受到抑制。东港市6月份旬平均气温19.7℃,7月份平均气温为23.1℃,6月下旬和7月份为叶瘟的重发期。进入8月份,正是水稻抽穗扬花期。此时东港市旬平均气温为23.9℃,该温度正适宜穗颈瘟的发生。因此东港市历年发病面积高达10万亩左右,重则减产30%左右。对水稻生产构成极大的威胁。

2.稻瘟病与湿度(降雨)的关系

湿度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高温的情况下,特别是在空气湿度处于饱和状态时,对发病最为有利。东港市进入7月和8月份,长期处于降雨天气,空气相对湿度完全处于饱和状态,因此,这时期叶瘟和穗颈瘟每年都有一定面积的水稻发病,特别是8月中下旬,水稻抽穗扬花期遇到连续降雨天气,穗颈瘟(含枝梗瘟)发生严重。

3.稻瘟病与光的关系

光对稻瘟病的分生孢子影响较大,在强光条件下能抑制分生孢子的生长。而在黑暗条件分生孢子萌发较快,田间常出现急性型病斑,强光下就会成慢性型病斑。据多年资料记载:东港市7月份光照为143小时,平均4.6小时,8月份为188小时,平均为6.0小时,并且在此期间,还有连续阴雨寡照3~5天的时段,导致病菌大量繁殖侵害,稻株生长嫩弱,病害流行。

4.稻瘟病与风的关系

风虽然与稻瘟病的发生关系不大,但出现发病中心时,风会使病菌扩展漫延。

5.稻瘟病与气象因素综合关系

在高温、高湿、光照不足的情况下,有利于病菌生长的繁殖,不但形成孢子的数量多,发芽嫩、侵入率高,潜育期短,病斑出现早,而且植株同化作用缓慢,碳水化合物含量低,抗病力弱,病害易流行盛发。但如果温度低,即使阴雨连绵也难发病,如果温度适宜,而气候干燥,日照充足,也不利于病害发生。

二、防控对策

主要有农艺措施和化学药剂防控。

1.农业措施

搞好农艺措施防治稻瘟病,是防控取得成败的基础。主要有选择种植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和科学管水。以达到水稻健壮生长,抵御病害。

1.1选择种植抗病高产优质品种

东港市近年来,种植的水稻品种非常复杂,有沈阳地区、营口地区(大石桥)、盘锦地区和当地品种,许多农民只注意水稻的丰产性好,产量高的品种,而忽视了抗病性强的品种,导致不同年份稻瘟病发生严重的后果,2009年以来,东港市各育种单位,针对抗病性的问题,选育出了抗病性好,高产优质的品种,逐步取代了外引的品种。从而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2000年和2011年,主要推荐了抗性好,丰产性过关的品种用于生产。主推品种有:港育129、港源8号、丹粳12等,提高抗病能力。

1.2合理施肥

要按照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搭配N、P、K肥的比例,特别不能盲目多施N、P肥,并要实现全生育期平衡施肥,达到水稻均衡稳健生长的目的。按照东港市亩产550~600公斤的目标产量,全生育期纯N为13~14公斤,纯P为4.5~5公斤,纯K为3.5~4.5公斤,并要按照三段肥四次施,N肥前后比例为7.5:2.5。

1.3科学管水

本着浅、湿、干交替灌溉的原则进行管水。水稻分蘖前期要潜灌勤灌,分蘖盛期和末期要排水晾田,抽穗扬花期要保持湿润状态,但不要盲目断水,在东港市9月20号前不能断水。

2.化学药剂防控技术

在东港市无论什么年份不论抗病或感病品种,均提倡主动防控,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叶瘟除外)。

2.1叶瘟

一般情况下,水稻生长正常而且是抗病品种,可不治或少治,结合晾田或晒田控制其发生,但对于生长嫩绿,而且是感病的品种,田间发现急性型病斑时就应立即进行防治。防治的药剂主要有2%春雷霉素药剂,常用浓度40-5-ppm喷雾,或用施保克,每亩75~100ml兑水50公斤喷雾。喷药时间在上午10点前和下午4点后。

2.2穗颈瘟(枝梗瘟、粒瘟)

提倡用药剂防治三次,第一次在水稻破口前5~7天;第二次在始穗期(5~10%抽穗);第三次在齐穗期(80%抽穗)。主要防治枝梗瘟和粒瘟。应用的药剂主要有40%的富士一号,每亩75~100ml,或75%的三环唑粉剂20-30克/亩,兑水50公斤左右喷雾,打药时间要在上午10点之前和下午4点之后。

参考文献

第9篇: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防治措施

稻瘟病是一种突发性甚至是毁灭性的病害,是由稻瘟病菌侵染水稻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水稻感染稻瘟病后一般减产20%-30%,高的可减产60%以上甚至绝收,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而水稻是前进农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占农场总播种面积的60%,近几年来稻瘟病在农场水稻主产区时有发生,呈现不断蔓延和扩大趋势,虽然没造成大面积流行,但是已对农场水稻生产造成影响。结合前进农场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1.稻瘟病发病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各部位均能发生稻瘟病,根据发生时期和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常发生并且危害大的主要有叶瘟和穗颈瘟。我场水稻发病以叶瘟、穗颈瘟危害比较严重,对水稻产量影响大。

1.1叶瘟

一般在7月上、中旬发生。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急性型病斑近圆形,绿色,病斑正面和背面有大量的灰绿色霉层。慢性病斑由急性病斑转化而来,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间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晕圈,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

1.2节瘟

节瘟多在水稻抽穗前后发生,以离地不远位置的发生较多,有时2~3节同时发病,伸离叶鞘后的茎节部感病后,初期在稻节出现针头大的褐色小点,褐点扩大后变黑色,逐渐围绕节部扩展,使节部糜烂断折,植株倒伏枯死,有的节部病斑还可向节间伸延,造成茎秆弯曲。

1.3穗颈瘟

发生于水稻颈部,一般在8月上旬出现,在穗茎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扩展使穗茎段变褐色或黑褐色。从穗颈向上下蔓延,穗颈瘟在孕穗后期至始穗期最易感染发生,轻者影响结实、秕粒增多,重者形成白穗。

1.4谷粒瘟

颖花在开花前最易感病,病斑大,黑褐色或灰黑色,可蔓延至整个谷粒,米粒变黑,不充实。谷粒在后期发病,病斑呈椭圆形,褐色,米粒较充实,可造成种子带病。

2.病原

稻瘟病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丛梗孢科,梨形孢属。病斑上的灰绿霉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伸出丛生或从病部穿透表皮单独伸出,不分枝,间或分枝,有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无色或略带褐色,顶端尖细。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梗的顶端,分生孢子梨形,基部钝圆,顶端狭窄,无色透明,有2个分隔,少数1-3个分隔,萌发时每个细胞都可长出芽管。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25-28℃,所需的最短时间为6-8小时。

稻瘟病菌对不同水稻品种的侵染和致病性不同,表现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我国的稻瘟病菌有7群128个生理小种。

3.传播途径

稻瘟病的病菌主要靠空气气流传播,在当年发病的稻草上越冬,次年7月上旬,温度适宜时,病稻草上的病菌借气流传播到水稻叶片上引起发病。在病斑上发生大量的灰绿色霉层就是病菌,靠风、雨再传染到其他叶片、节、穗颈上,造成持续发病。水稻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种植感病品种、插秧密度过大、施用氮肥过多过晚,都会导致发病加重。若7月中下旬阴雨连绵,雨日多,形成低温、高湿,光照少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

4.发病条件

4.1气候

气候条件不仅影响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并直接影响病菌的繁殖,传播和侵染。

温度:最适于稻瘟病菌繁殖和侵入的温度为25-28℃,水稻连续遭受数天低温再转为正常温度时,3-6天后稻株抗病性显著降低,尤其夜间有15℃以下的低温影响更明显,因而晚稻抽穗期遇寒露风或骤然降温,常加重穗颈瘟的危害。

湿度:平均相对湿度90%以上时有利于病害发生,雾多雾重或时晴时雨,雨日多,阴雨连绵等湿度大的天气,病菌生长繁殖快,孢子形成多,侵入率增高。

光照:光照不足有利于病菌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并使稻株同化作用缓慢,呼吸量减少,淀粉与氨态氮比例低,硅质化细胞少,组织柔嫩,抗病率降低,易发生病害。

4.2品种和生育期

在导致稻瘟病发生流行因素中,水稻本身的抗病性是主要的。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不同,幼苗3-5叶期、分蘖盛期和孕穗期至抽穗始期最易感病,同一器官(如叶、茎节、穗等)在幼嫩时期较老熟时期易感病,所以在水稻分蘖盛期,新叶增长速度最高时最易感染叶瘟。

4.3栽培管理

稻瘟病的发生与肥水管理关系密切。

肥料:氮肥种类、用量、施用时期对发病轻重影响最大,一次性过量施用氮肥比分次施用或在保肥力差的沙土、浅土田比粘土、深土田上施用都更有利于病害流行。偏施、迟施氮肥使稻株贪青徒长,组织幼嫩,硅质化程度下降,株间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湿度增高,都可加重病害发展。适施补施磷钾肥可提高稻株的钾氮比,促进氮的正常代谢,降低可溶性氮化物含量,增加茎秆纤维素,稻株组织坚硬,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灌溉:水分管理对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影响也很大,稻田长期深灌,冷水串灌使土温水温降低,土壤缺氧,根系发育不良,降低生活力和抗病力。同时田间湿度增大,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

5.防治措施

防治稻瘟病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选用高产抗病品种为基础,及时药防为重点,尽可能的消灭最初的侵染源,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在关键时期及时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5.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为经济有效地办法,因地制宜选用高产抗病优质品种,并做到品种合理布局和轮换,避免种植品种单一化。

5.2减少菌源

水稻收获后对发病稻田的稻草要及时销毁烧掉,彻底清理干净,发病田杜绝秸秆还田。另外要做好播种前的种子处理,种子播种前晒1-2天,采用亮盾、锐胜对水稻种子进行包衣。

5.3合理施肥

水稻施肥应坚持掌握以土定产、以产定肥、有机无机相结合、氮磷钾平衡使用的原则。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用氮、磷、钾肥,适时适量追肥,切记过量、过晚施用氮肥。

5.4加强栽培管理,合理灌溉

依据水稻需要,科学合理灌水,一般采用“浅水勤灌,干干湿湿”排灌方法,分蘖末期结合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可使稻株生长健壮,抗病力增强,提高稻株抗病力。从而使病害不发生或少发生,低洼稻田要经常排除积水,漏水田要注意及时灌溉。切记稻田长期淹水。

5.5药剂防治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