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概况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概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卫生服务概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卫生服务概况

第1篇:社区卫生服务概况范文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机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改变了过去的单纯医疗模式,转变到六位一体功能,开始发挥其特有的服务职能。

1 概况

平谷镇卫生院和滨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部分城区及周边农村,在编职工154人,医务人员130人,两个单位辖10个行政村,15个居民小区,服务人口10万人。其中平谷镇设编制床位20张,医院科室设置24个,至2007年共建有社区卫生服务站13个(其中城区站10个,农村站3个),2007年底由于行政化分,其中6个城区站归滨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52人,经北京市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考试合格22人,具有主治医师资格18人,医师资格10人,执业助理医师6人。社区护理13人,聘用副高级职称2人。

2 走进社区开拓市场

城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一是解决该小区居民看病不方便的问题,改变坐等患者上门的行医理念,主动到社区居民中去服务。很多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特别是老年行动不便的患者,需要走好几里路到卫生院或区医院,非常麻烦;二是开发人力资源,解决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进入居民小区,拓展居民健康管理、健康教育,更直观的贴近社区开展预防、保健、康复指导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各项公共卫生工作。三是解决不断发展的城市建设,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和保健服务。

3 社区卫生服务站监督与管理

(1)卫生院和中心对社区生服务站实行统一管理,人财物实行统一作帐,统一调配使用,统一实行微机管理,不搞承包经营和独立核算;(2)所需药品由卫生局集中采购配送,避免出现和使用假冒伪劣药物;(3)财务、收支等均由卫生院统一管理和支付,定期或不定期清点药品,做到一人一处方一张发票,每周两次对各站配送药物收取现金并核对处方;(4)社区站的各项工作数据每月统计,上报区社区卫生管理中心;(5)慢病管理、健康教育、健康档案、医用垃圾处理、消毒、各项制度纪律等工作每月检查一次,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

4 发展现状

社区卫生服务以其方便、快捷、优质、高效、价廉的服务深受广大居民的广泛认可和欢迎,在居民中扎了根,得到了街道、居委会等政府部门的支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居民大病统筹医疗保险等政策,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体现。家庭式的、综合性、连续性的社区卫生服务已深入人心,社区“六位一体”功能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经我区卫生局社区卫生管理中心考核,连年排列第一位,并多次代表我区进行北京市检查验收,受到专家和上级的好评。

目前社区卫生工作已纳入政府管理,所需经费由财政支出,实行收支两条线,不再是以药养医,统一执行社区卫生药品零差率销售,使虚高的药品价格降到最低,真正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公共卫生管理等项工作逐步落在了实处。

5 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几个方面

第2篇:社区卫生服务概况范文

关键词:零差率 社区 补偿机制 配送

1 零差率的概念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使用的药品均要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零差率销售。常用药品按照政府集中采购确定的药品采购价格销售给老百姓,配送单位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不得有任何中间环节的加成。在药品采购价格整体降低的基础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取消了15%的药品批零差价,最大限度的让利于民。采用政府打包采购的方式,压缩药品流通领域的中间环节,取消药品的批零差价,将药品价格降低,让利于百姓。这种做法叫做零差率。

2 零差率的概况

北京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新性开展药品“零差率”的地区。在北京,从2006年12月25日起,全市2600多家社区医院的常用药正式开始实行“零差率”销售,312个品种、926个规格的药品由政府统一采购,统一按购入价出售,取消15%的加价率;2008年12月15日,北京市的零差率药品扩大到328品种(1024个品规);北京市基层零差率药品将比照国家公布的307种基本药物,从2008年的328种扩大到519种,预示着“零差率”药品的组成将会愈来愈丰富。

继北京之后,全国各地区陆续试行“零差率”。在上海,2008年10月1日,上海郊区农民在村卫生室就诊可享受基本药品按实际进价收费的优惠;从2008年12月28日开始,上海社区卫生机构将全部推行基本药品零差率,所涉及的药品为《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零差率”收费西(中)药目录》中的166种。天津市2009年4月1日推出了《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用药目录》,涵盖537种基本药品,与此同时同时在6个中心区和塘沽、汉沽、大港(城市部分)的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推行基本药物零差率制度。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1月1日进入试点实施阶段,32个试点县(市、区)共有政府举办的7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6个服务站,390所建制乡镇卫生院和4799个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

特别是在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出台之后,“零差率”的推行将成为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其回归公益性的突破口。

3 零差率的成效

北京药品实行“零差率”后,社区医院的药品平均降价幅度达到了36.1%。[1] 2007年底北京市卫生局的统计显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平均每次门急诊药费从原来的近百元降到现在的66.47元,省了近30%,一年下来,社区医院共向患者让利4.46亿元。现在,已经有四分之一的市民看病首选社区医院。2008年底,据初步统计,零差率药品政策实施以来,累计为群众让利7.68亿元。社区卫生机构门急诊总量占全市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由2006年的不足8%提高到2008年的28%多(2008年上半年同期数据对比),社区机构的单处方费用明显降低,社区机构的门诊人均医药费用为109.99元,是全市门诊人均医药费用的50%,是三级医院的1/3(2008年上半年同期数据对比)。社区卫生机构2008年上半年的公共卫生工作量已超过2006年的全年工作量。2009年北京仅丰台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卫生所共采购零差率药品2.73亿元,销售零差率药品2.5亿元,涉及药品品种890个,降价幅度达36.11%,患者看病少花药费约9028万元。

天津市实行统一集中采购后,该市药价已经同比下降了10.28%,社区再减少15%的加成,药价就降低了近25%,据统计,天津市共有7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49个卫生服务站和154个乡镇卫生院。推行零差率6个月以来,已向老百姓让利接近1.2亿元。

安徽省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受益人口将超过2000万人。

4 零差率存在的不足

4.1 药品零差率之后,受益最大的是医保机构和公费医疗机构

由于医保人群和公费医疗人群的支付比重合计达到医药费的四分之三,在其他机制未有动摇的背景下,医保机构和公费医疗机构受益最多已成事实,医保和公疗患者只享受了15%~20%的让利。

4.2 补偿机制有待完善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服务收入所占比例较大型医疗机构低,业务收入主要靠药品收入,以天津为例,在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费用支出的64%都是靠药品加成获得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相当于拿掉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入中的主要部分,如果补偿部分不能平衡其收入,将会造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法正常运行。现行的补偿机制是按照药品费用的比例(各地区不同)进行零差率补偿,这种补偿方式会使得定点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大开处方,增加药品费用总额,以取得更多补偿。

4.3 独家配送机制,缺少竞争,不利于配送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

规定定的区域内只有一家配送企业拥有配送的权力,其他中标配送机构无权配送,此机制鼓励垄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配送服务的购买者,有接受的义务而无选择的权力。目前这一现状不符合市场竞争法则。

4.4 零差率政策引发药店撤药风波

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在山东引发“撤药风波”, 有60余家连锁药店的济南药店连锁巨头——漱玉平民大药房采购部对旗下门店下发部分基本药物紧急撤柜通知,近两成的基本药物下架。这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国内首起药店针对“零差率”政策的撤药事件。

5 对于完善零差率的一些看法

(1)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报销比例。例如,基本医疗保险对于社区卫生服务药品的开销实行全额报销。使得老百姓成为零差率的最终也是最大的受益群体。

(2)逐步完善补偿机制

可探索按测定的人均费用和就诊人头进行药品差价补偿的方式,改变目前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停留在“卖药”的现状。[2]

(3)配送引入竞争机制

根据零差价药品配送的经验,零差率药物配送引入竞争机制。相关业内人士提出:每区县或医疗机构对中标配送商的选择应不少于两家,每半年可以重新选择一次;医疗机构为选定的两家配送企业正常开户,使配送企业在充分的竞争中,提高配送服务质量,降低配送成本。全市选择3~5家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规模企业,负责全部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配送,发挥规模效益,加速流通产业的优化调整。

第3篇:社区卫生服务概况范文

7月8日上午,以“大医院帮助小医院,大医生进入居民区”为特色的“宝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优医组团”启动暨《就医指南》签发仪式,在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行。仪式上,上海市宝山区卫生局分别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市第三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这4家三级医院签订了组建“宝山4大社区卫生服务集团”合作意向书。这意味着,此后宝山区居民将依循《就医指南》小册子的指导,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集团“优医组团”模式带来的优越服务。

推广源于先行试点

记者从宝山区卫生局社区事务管理中心了解到,合作意向书中所指的“社区卫生服务集团”是指由上述4家三级医院牵头,每个集团由1家三级医院联合2家二级医院,对口支援5~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金字塔型的医疗服务网络。目前,4个集团各自独立运作。但社区卫生服务集团的工作是围绕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展开的,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实现医务人员和医疗资源的下沉,这包括三级、二级医院的专家长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也包括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训。合作意向书中明确规定,集团成立后,二、三级医院的主治医生每半年就有一次轮流到宝山区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任队长或首席医师,而宝山区200多名社区全科医生也将在3年内或通过进入三级医院大科半年轮转、或采取“社区带徒”的方式,全面接受业务提升培训。

据介绍,新组建的集团是按照“社区首诊、梯度就诊、双向转诊”的就医模式运转的。其中,三级医院的职责是治疗疑难杂症,并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对下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提升社区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二级医院则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同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业务指导、转诊、质量控制管理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要按照“每1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完善布局,组织全科团队开展“六位一体”的医疗服务,对已过急性治疗期、病情稳定的病人进行康复理疗,为辖区内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宝山区卫生局局长李士华表示,这种就医模式将引导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医院就近医治常见病、多发病,如果是急重症,就通过定向转诊到三级医院治疗。居民翻开此次签发的《就医指南》小册子,便可以找到宝山区内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概况。包括门诊、急诊、专家门诊的时间安排、医院地址、医院交通、咨询电话、电子邮箱以及医疗特色专科、知名医学专家等详细资料。

对于此次宝山区卫生局成立“社区卫生服务集团”的举措,李士华局长表示,目前,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急待探索与完善,为了早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诊模式,每行进一步都显得尤为重要。宝山区“优医组团”的做法早在2005年就开始了尝试。最早由罗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试点,与上海市第三人民医院首先签订了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医院的工作。2005年8月,上海市第三人民医院就向罗泾社区中心派出高年资的主治医师担当首席医师,并派出6名专家定期到社区中心开展“全科特约门诊”,与社区医生一起筛选出需要双向转诊的居民,通过“绿色通道”将病人转诊到上海市第三人民医院。截至目前,已经有1350人次通过双向转诊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宝山区属于城乡人口密集结合地区,离市区较远,而上海市的医疗机构多集中在市区,这给居民就医带来很多不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宝山区医疗卫生发展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在硬件的投入上‘舍得花钱’。在罗泾社区试点开始后,卫生局社区事务管理中心进行了2年多的社区发展跟踪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就上海地区而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基本达到标准要求,但诊疗水平不容乐观,老百姓到社区医院就诊的主动性很差。因此,宝山区卫生局在总结罗泾社区实践的基础上,决定在全区推广社区与大医院联动的做法”。李士华局长再次表示。

实行需要互惠监督

实际上,社区与大医院联动的做法,国家早有政策倾斜。2006年6月30日,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其工作目标指出,“建立和完善具有可持续性的医院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但文中没有对“支持”作具体说明,该文件下发两年来,各地工作开展不太顺利。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管理学院教授鲍勇分析说,大医院对社区医院“支持”工作开展不顺利的关键在于大医院的主动性太差。目前,在北京市、上海市等大中城市中,大医院没有实行收支两条线,还处于自负盈亏状态,而社区医疗机构的开支完全由政府买单。大医院在“支持”社区医院的工作中,政府也没有给予大医院和下社区工作的医务人员相应的奖惩,在市场经济格局下大医院对于支援社区医疗机构建设几乎是做“义工”,当然就会缺乏主动性。

据宝山区卫生局社区事务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社区卫生服务集团”成立以后,对于下派医务人员、对社区医生进行培训的大医院将会得到一定的财政补助,这既包括对医院的补助,同时也包括对下派医务人员个人的补助。对于下社区工作的医生,集团明确将医生的人事关系留在原单位,职务、职称晋升不变,薪酬待遇不少于派出单位同类人员水平,在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考核后,还有一定的补贴。

针对考核机制问题,李士华局长表示,宝山区卫生局、各级医院会选派代表组成一个工作小组,专门负责集团内部的考核事宜。目前已制订宝山区社区卫生服务集团成员之间的12条《职责约定》,以此来监督各级医疗机构承担起集团内划分的工作职责,更好地为全区120万居民服务。

第4篇:社区卫生服务概况范文

【关键词】规范;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106-00

重型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双向)、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重度精神发育迟滞。为了解社区管理现状,对全区社区卫生机构进行信息统计,随访。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将全区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已建立重性精神病人健康档案按社区服务辖区进行分类。重型精神疾病按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以人口1%计算。

1.2 方法:将全区重型精神疾病患者按卫生中心、站、卫生院随机抽取两个中心、两个站、两个卫生院各十份档案,按照规范进行随访。

2 结果

3 讨论

3.1精神卫生现状:

3.1.1 国家相关政策:自2004年精神卫生作为唯一的非传染病项目进入公共卫生项目,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精神卫生项目示范区实施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示范模式。2009年卫生部颁布并实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1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国家重型精神疾病基本数据分析收集系统?

3.1.2 精神病人概况:据1993年抽样调查表明,国内各类精神病总患病率由1982年的12.69‰上升至13.74‰(不含神经症),低就诊率、低诊断率、高未治率、高肇事肇祸率,使精神病人社会地位底下,甚至被关锁、遗弃,家属更难于承受经济负担而放弃治疗。

3.1.3 政府现况:县、区级政府大多未成立精神防治领导小组,精防办未有编制,相关精神防治经费未到位。阳光救助责任没明确,民政、残联、街办只有相关文件,缺少实施细节,收治医疗机构缺少经费。

3.1.4 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乡医,在建立社区健康档案方面,仅限于基本信息,补充信息,对于精神分裂症识别诊断率几乎为零。现有管理病人仅占抽样调差比率约18%,随访以电话为主,难以真正做到面对面,对病人基本病情一无了解,服药依从性,药物副作用,心理康复更难以实现。

3.1.5 专业机构:精神卫生中心或设有精神卫生资源的综合医院现在以门诊和住院诊疗为主,收入难以承担相关检查、督导、培训所需经费。疾控机构慢病管理科相关人员对精神卫生缺少专业知识,导致难以执行各种工作的开展。

3.1.6 保障机构:现在医保、新农合实行单病种限价。

3.2 管理措施

3.2.1 严格按照?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1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国家重型精神疾病基本数据分析收集系统?实施,县区以下各级政府建立精神卫生领导小组,有相关领导任组长,实行协调制度,并对相关部门开展考核。卫生主管部门成立精防办,形成三级网络建设,设立编制,保障精防经费。

3.2.2 民政、残联、财政设立责任明确的救护保障机制,使贫困精神病人治疗有合理的解决渠道,尽量减少服药间断率。

3.2.3 精神卫生机构或精神科,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对基层卫生人员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培训,主要以精神病学症状学、相关心理学为主,提高培训人员对病人识别率,对病情变化感知率,做到发现病人及时报告。

3.2.4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乡医要严格按照社区管理规范对精神病人精心管理随访,并确定专兼职精防人员(需固定),定期参加培训,真正做到及时发现病人及时管理。

3.2.5 社区卫生考核制定标准化管理,杜绝公共卫生经费流失。

3.2.6 将精神卫生真正纳入公共卫生项目。增加精神卫生人才培养。

3.2.7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减少病人经济负担。

总结 精神卫生自2004年被纳入公共卫生项目以来,社区管理已经在全社区开展,但是基层政府、基层医疗机构并没有到位。只有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监督机制及必要的考核机制,才能将精神疾病管理纳入规范化,减少肇事肇祸的发生,人民财产得到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 江开达.2009版精神病学.

第5篇:社区卫生服务概况范文

社区护理的概念是由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理论综合而形成的,旨在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提供连续的、动态的、全科性的服务。社区护理代表一个国家、城市的经济、文化、卫生服务水平。

社区卫生服务是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探索研究而选定的一种最佳卫生保健服务模式,并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完善。随着人口老年化、家庭结构变化、疾病谱的改变及医疗体制的改革[2],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区护理教育,培养复合型、实用型护理人才,以优质服务体现社区护理价值和满足人们的卫生保健需要,是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21世纪社区服务的重点[3]。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改变,医院功能和结构的调整,则使护理范围从医院扩大到家庭、社区及社会健康问题的管理,这充分体现了开展社区护理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是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卫生改革发展的需要。

我国社区护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较晚,通过近三十年的努力,我国目前社区护理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社区护理管理尚未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根据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现状,借鉴国外经验,可采取的措施有:政府增加投入,对社区卫生服务设立专项补助经费;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将职工医疗保险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制定相应的社会福利制度及社区服务费用负担等配套政策;理顺社区卫生服务价格等,将盈利、福利和公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经济、便利和及时的全方位社区护理服务,以保障社区护理工作尽快纳入正规的运行体制[3.4]。

本文通过结合国外社区护理发展的情况结合我国实际探讨社区护理的发展前景,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1 社区护理机构及管理职能

我国社区护理的初期阶段,社区护理的组织及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各个医院或当地的地段卫生机构承担,虽然卫生部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护理的文件,但尚无具体的规章制度和实施计划,仅有少数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措施[5]。而在社区护理比较成熟的澳大利亚是采取政府统一领导,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方式[6]。

目前国家为了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使医务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做到有章可循、规范执业,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国家颁布了最新的法律法规和经国家医学权威机构认可的医疗专业技术标准。同时各个省市在其各自原有的医疗管理和技术操作规章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修订,编辑出版了相应的医疗机构管理与诊疗技术规范手册,并应用于全科护士培训及临床实际操作中,进一步推进社区护理的发展[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相关的政策及规范的保证下,针对本地的社区护理现状及发展趋势,现在一直在探索地方特色的社区护理,如“双向转诊”等,使社会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社区护理机构管理,明确的组织及管理机构的职能,对社区护理进行统一的规划。使社区护理形成独立的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摆脱社区护理的从属地位。

建立独立健全的社区服务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调整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功能,逐步建立社区护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社区护理规范化服务的管理制度,如慢病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家庭病床巡诊等制度、残疾康复、精神康复等等的管理制度及统一的网络管理系统,以规范社区护理管理。充分体现经济、便利和及时的全方位护理服务。

2 社区护理法律法规的制定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开展社区护理的法规或规章,但并不意味开展社区护理无章可循[7]。

日本制定有《保健护士、助产士、护士法》,根据此法律规定,社区护理人员称为保健护士,保健护士取得注册护士资格后,需要完成半年~1年的社区护理课程的专修,并通过国家的专科统一考试,才能取得保健护士资格证书[2]。

随着社区护理管理的逐步成熟及完善,我国制定和建立专门的护理法律法规是必然趋势,用于进一步规范社区护理中的各项工作流程并保障护理工作的合法性。例如:2002年卫生部《社区护理管理的指导建议》规定社区护理的入准条件是:社区护士必须具有国家沪市执业资格并经注册,还要通过地(市)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独立从事家庭访视护理的护士,硬件也有在医疗机构从事临床护理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8]。

3 社区护理的管理制度及政府调控

我国新的医改政策的颁布及实施,加大了政府对社区卫生工作的宏观调控,制定了有效的政策,并加大了财政支持。同时,政府通过广告、传媒、报纸等工具加大对对社区护理宣传、提倡的力度。但是由于政府的调控机制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 有关政策及财力方面的支持不够,社区护理所需的交通、通讯、护理仪器和设备欠缺。缺乏宏观调控及有效的管理机制严重制约着社区护理的发展。

国外的管理制度有明确、规范的收费标准、服务项目和相关的法律条文作保障,并逐步形成“医院―社区护理机构―家庭护理机构”的一条龙服务,建立了“疾病护理―预防保健―生活照顾”为一体的网络系统。如英国的社区护理,其组织结构、保健服务制度较完善。澳大利亚的社区卫生中心(现有180个)由政府设置,每个中心的筹建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由州和联邦负责建设,所有居民免费享受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护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设备供给等均需要各级政府的决策和财力上的资助[6]。在香港,社康护理已制定了社康护理专科的指引及社康护士的核心才能,作为专科服务的标准。并已完成审核及制定一套参考指针,以确保及监察护理服务的质素[7]。

我国大陆政策将继续加大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投入,如增加社区护士人员数,增加财政投入,增加继续教育的机会等,以保证基本社区护理服务的运作。在此基础上,根据标准合理配备社区护理人力,建立以需要定编制、以任务定岗位、以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以按劳分配、贡献大小为奖惩原则的护士业绩考评制度,维护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激发社区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9,10]。调整社区护理服务模式,逐步扩大服务范围,以便能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11]。

4 社区护理专业的设立

我国社区护理人员数量很少且缺乏社区护理专科教育,尚不能满足社区的健康需求。章冬瑛等[10]的调查显示,76.19%的在岗社区护士的学历为中专,尚有15.19%的护理人员无正规专业学历,职称结构以中级和初级为主,50%以上社区护士缺乏系统、正规化的培训,部分护士既缺乏临床护理能力,又缺乏社区护理服务经验。中专学历的护士成为社区护士的主流,他们缺乏社区护理专业知识,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因此我国应加强社区护士的培养:首先,在高等护理教育和大、中专护理继续教育中,增设社区护理课程,加大社区护理临床护理实践的比例,给同学动手的机会,培训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加强社区护士的培训,举办社区护理培训班。第三,选派人员出国考察、进修,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社区护理经验。

社区卫生中心服务人员必须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和毕业后在职培训。工资由市政府发放。护士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是社区预防保健服务的主要力量。

5 全社会支持和全民参与

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最早大概是在德国1883年开始的。日本是在1961年,加拿大是1971年,韩国是1989年,中国台湾地区是1995年,泰国是2001年[12]。其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机构在决策和财力上给予的倾斜和资助,离不开保险公司及社会团体的经济支持,离不开全体民众的积极参与[13]。

在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是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建立覆盖全体公民的医疗保险制度[14]。为了奠定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形成全民共识。必须解决有关的思想认识,澄清制度安排背后依据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基础,确定制度建设的价值目标体系与优先次序,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才能为集体行动、社会制度安排和政策框架设计奠定坚实的价值理念与思想基础。

6 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

社区护理服务对象不仅是患者,还包括健康人群;服务内容除治疗性的护理工作, 还有大量的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14, 15]。

英国社区护理及社区护士管理8O年代以来,英联邦广泛实施了三种社区服务,即教区护理、健康访视和学校护理 [11]。香港社区护理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社区访视;(2)长期护理;(3)医院一社区连贯性护理。目前,90%的病人愿意接受这种连贯性的卫生服务体系[16]。

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功能,对于社区护士的要求为全科培训。我国经过十年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现已经逐步实现各个项目的全面开展,将来也将出现各个项目的社区护理的全面渗透,作为社区护理工作者应该利用医疗资源,不断拓宽社区护理领域的服务项目,发展我们的护理事业[17]。

7 服务人员素质

社区护士的素质将直接影响社区护理质量。社区护士除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技术外,还要具有边缘学科知识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等[18]。

据统计,2000年美国社区护士具有硕士学历以上者达11.6%,远远高于医院护士7.6%的比例[19]。韩国在社区各部门工作的社区护士必须取得国家认可的资格[16]。在2000年,香港医院管理局辖有30个社区护理中心及325名社区护士。社区护士均经过正式护理训练,接受过社区护理的特别课程,在探访病人时除了进行一般性的护理工作外,还需要与病人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培养病人独立生活的能力,使病人尽快适应家庭生活环境。

对我国社区护理队伍的现状分析表明:社区护士的整体水平比较低[20],社区护理经验和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和应变力参差不齐,缺乏社区护理的理念、知识陈旧等,很难适应社区人群的服务需求[21]。目前国家通过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中心负责,对各分中心的社区护理岗位培训教师进行培训,保证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的质量,建立了社区护理以“健康”和“预防”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增强了社区护理服务在社区卫生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明确了社区护士在社区护理服务的服务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提高了在社区家庭环境中慢性病的康复护理和家庭护理技能,保证了社区护理的质量,保证了社区护理服务被广大社区居民接受和信赖,保证了社区护理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8 其他

8.1 相关理论研究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操作模式[22]。我国目前正在全面推进整体护理工作,强调护理程序,并对循证护理、临床护理路径进行了一些应用及探讨。

9 小结

综上所述,社区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我们结合国外的优秀经验发展此项模式,通过完善社区护理的管理,加强社区护理的培训,建立健全社区护理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并且加强社会宣传力度,通过多媒体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及社区护理保健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及对社区护理的认识,让人们认识到社区医疗护理是一种经济的康复途径。使广大居民从心里接受和欢迎社区护士的护理服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当地社区护理的进展,制定适应社区护理工作的特点的服务规范、社区护理管理的规章制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监督与评价标准,统一完善社区护理各项内容[23],医院管理者和广大护理人员要积极转变观念,看清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对社区护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与大力支持。针对社会中存在的重医轻护的偏见,应加大力度宣传护士工作的职责和工作性质,让社会认同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赵霖,朱雪峰.社区护理管理的思考[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8,5:92-93.

[2]张静伟,姜丽萍.国际社区护理体系对我国社区护理开展的借鉴作用及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08,7:1257-1258.

[3] 李彩福.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展望[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4):245―246.

[4] 林明色,吴华琨,胡穗曦.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4,10(10):964―965.

[5] 李春玉,金胜姬.国内外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75-476.

[6] 敖薪.国外社区护理启示[J].现代护理,2003,(8):95-96.

[7] 林崇绥.香港社区护理的概况及管理经验[J].中国护理管理,2004,4(5):25-26.

[8] 陈向韵.探讨国外社区护理模式在我国社区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3,18(9):75.

[9] 苏兰若,李晓波,王爱平,等.未来五年护理管理者岗前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5,5(2):26―27.

[10] 章冬瑛,陈雪萍,许亮文,等.杭州市社区护理服务现状调研与建设[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19(3):164-165.

[11] The Future of Communi~Nurs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District nursing health visiting and school nursing[J].Advanced Nursing,1997,26:257―265.

[12] 江东亮.通过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来解决卫生不公平.人民网,2006.

[13]刘虹,王云翠.国外社区护理对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启迪[J].中医教育,2003,22(50):63-65.

[14]吴秀云,陈会波,朱亚南.社区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1, 4: 227~228.

[15]金星,李春玉.社区护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护理管理,2003, 3(5):29~30.

[16]卢祖询,金生国.国外社区卫生服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4-216.

[17]向 卉,何翠华,张捷.新形势下社区护理与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 地方病通报,2007,22(3):85-86.

[18] 崔雪华.对社区护理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南方护理学报,2000,7(5):37―38.

[19] Emells,Ayahl,Julies,et a1. The registered nurse population march 2000[M].USA.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ealth Resources and Service Administration Division of Nursing,2002:25.

[20]包家明,付伟,胡斌春.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lB):61―62.

[21]张玉梅.社区护士的工作方向及培养途径[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0,3(6):445―446.

第6篇:社区卫生服务概况范文

一、基本概况(一)*市进行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关情况

*市地处*南部、*半岛北端,是全国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全市现辖4个管理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7个镇、576个行政村,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总人口111万。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使经济和社会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行综合体制改革前,由于整个医疗卫生都是由政府包办,机制僵化,经营管理不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有的卫生院甚至连工资都无法保证。为此,从*年开始,该市本着"提高市一级、搞活镇一级、强化村一级"的原则,对20家乡镇卫生院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改制面达70%。该市的做法是:

1、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因院施策。改制前,该市首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召开职工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公布于众。在改制过程中,由市资产评估事务所对卫生院进行清产核资与资产评估,对购买者进行资质和能力审查,确保改制的顺利进行。在改制形式上,该市坚持因地制宜、因院施策,改制的20家医疗单位,竞价出售12家,定向出售7家,兼并1家。

2、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人员。该市对改制前已退休的职工主要采取三种安置方法:一是镇政府用原卫生院事业费继续支付其退休费用;二是卫生院及退休职工共同投保,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三是在退休职工自愿申请的情况下,发放一次性安置费。对在职职工的安置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一是继续在医院工作;二是自己开诊所;三是自谋职业。医院改制后,有关善后工作及债权债务由所在镇政府统一处理。出售卫生院所得资金主要用于职工安置、为职工交纳养老保险、支付退休费和偿还卫生院所欠债务。

3、组建管理机构,实行医防分设。在乡镇卫生院改制前,该市就实行了医防分离,镇政府成立了卫生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原来由医疗单位代管的各镇预防保健,理顺了农村预防保健的管理体制。

4、切实采取措施,强化管理服务。在领导关系上,该市要求改制后的卫生院必须接受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服从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医院的院长、副院长必须同当地政府和市卫生局协商后任命,报卫生局备案。在服务功能上,要求改制后的卫生院承担支援农村、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等任务,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疾病流行或其他意外情况时必须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在人员使用上,要求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外聘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在医院基本医疗保证上,要求按等级医院基本标准设置科室和人员。同时,该市卫生局还成立了卫生执法大队,对全市的医疗市场进行集中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查处,问题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真正做到了从"办医"向"管医"的转变。

经过改制,该市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卫生事业的社会化投入明显增加。据统计,改制前三年,20所卫生院的专项投资不足100万元,改制后仅一年,经营者就投入923.5万元,是改制前三年的9倍多。截止到*年末,20所卫生院固定资产总额为2739万元,比改制前的622万元增加了2117万元,增幅达340%。二是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明显增强。*年底,20所卫生院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才达87人,比改制前增加了60人。新引进的高中级人才主要来自鞍山和沈阳市的大医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为增强卫生院发展后劲,投资者还注重培养人才,有的送到医学院深造,有的送到上级医院进修。

三是医疗条件明显改善。改制前20所卫生院基本上是大内科,外科只搞处置、缝合,不开展手术。其中,15所卫生院没有抢救室,也没有必要的抢救器材。改制后,各卫生院在加强内科的同时,还健全了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正骨医科等,开设临床科室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11个。改制卫生院普遍设置了抢救室,配备了必要的设备和药品,装备了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有的还装备了动态心电图机、脑电图机等设备。

四是医疗收费水平明显降低。各改制医院为赢得市场,增强竞争力,纷纷降低医疗收费水平,许多卫生院明码标价或在患者入院时就承诺费用总额,使患者的医疗费用大大降低。据调查,改制前,阑尾炎手术住院费用为1500元左右,改制后,绝大多数卫生院的收费水平在700-900元之间。

五是卫生院运营质量明显提高。20所卫生院病床平均利用率由改制前的9.6%提高到40.7%,日门诊量由改制前的441人次增加到644人次;*年总收入达到1880万元,比改制前翻了一番。

(二)关于*市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有关情况

*市地处*省东部,属半山区。全市辖20个乡镇、258个行政村,总人口47万,其中,农村人口29.9万。2001年实现财政收入1.17亿元,农民人

均纯收入3180元,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该市针对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关系松散,乡村医生服务水平较低,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国务院的充分肯定,李岚清副总理作了重要批示:"*市党委、政府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地条件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可行之路"。该市的主要做法是:

1、调整农村卫生机构布局。打破"一村一室"的传统格局,对原有乡、村卫生资源重新进行合理配置,将265个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调整为218个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下简称服务站),均衡设置在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地区,每站覆盖人口1000-3000人。服务站受乡镇卫生院(以下简称卫生院)领导,承担对农民的健康教育、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常见疾病和损伤的治疗、康复等工作。

2、改革用人制度。由卫生院择优录用、统一调配进入服务站的人员,并实行全员聘任制和末位待岗制。全市先后有26名卫生院医生充实到服务站工作,有17名业务素质不合格的乡村医生被解聘。

3、加强市、乡、村三级卫生机构间的纵向合作。对乡、村卫生机构实施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由卫生院全面负责服务站的业务培训、监督与管理,实行对口帮扶、以强带弱、强弱联合。卫生院还拿出部分资金,为服务站统一采购药品和一次性注射器等,对服务站给予资金支持。在政府的组织下,服务站每月提取毛收入7%的资金,乡镇卫生院配套相应资金,作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服务站的设备购置以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和人员培训等。4、转变服务观念和服务模式。变坐堂行医为上门服务,变单纯医疗为预防保健与医疗相结合。服务站按照立足社区、服务农民、满足需求、强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开展入户调查,为12.3万农民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家庭访视制度,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定期访视,对孕产妇、双向转诊转回的患者和临终病人随时访视,实行全天侯待诊、电话叫诊和巡诊,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开展双向转诊服务,服务站及时将其不能诊断与治疗的患者转到卫生院,患者病情好转后转回服务站继续进行治疗,卫生院从医疗收入中给予服务站一定比例的提成费,真正做到便民利民。

*市推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通过对农村卫生资源合理调配,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功能合理、便民利民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强化了卫生院的技术指导与管理能力,拓展了乡、村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增强了竞争意识,激发了经营活力,实现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与初级卫生保健的有机结合,保证了预防保健工作的落实。

2、通过加强服务站的基本建设、充实技术人员和24小时待诊等手段,提高了服务质量,方便了农民就医。自改革以来,该市卫生院和服务站患者就诊量平均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卫生院业务收入逐年增长,服务站直接增收达16万元,每名乡村医生年收入平均增长近400元,不仅提高了社会效益,而且增加了经济效益,稳定了乡、村两级医疗卫生队伍。

3、通过实行入户访视、双向转诊、健康体验等措施,不仅使农民在家中即可享受到便利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而且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据不完全统计,自开展双向转诊和多次降低药品价格以来,农民患者大病和手术医疗费用人均每次减少150元左右,药品费用减少20%左右。同时,由于服务站的药品由卫生院统一采购,较好地保证了药品质量。

二、启示与建议

借鉴两地经验,结合江都实际,我们建议,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7篇:社区卫生服务概况范文

一、基本概况

(一)海城市进行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关情况

海城市地处辽宁南部、辽东半岛北端,是全国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全市现辖4个管理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7个镇、576个行政村,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总人口111万。改革开放以来,海城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使经济和社会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行综合体制改革前,由于整个医疗卫生都是由政府包办,机制僵化,经营管理不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有的卫生院甚至连工资都无法保证。为此,从1996年开始,该市本着"提高市一级、搞活镇一级、强化村一级"的原则,对20家乡镇卫生院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改制面达70%。该市的做法是:

1、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因院施策。改制前,该市首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召开职工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公布于众。在改制过程中,由市资产评估事务所对卫生院进行清产核资与资产评估,对购买者进行资质和能力审查,确保改制的顺利进行。在改制形式上,该市坚持因地制宜、因院施策,改制的20家医疗单位,竞价出售12家,定向出售7家,兼并1家。

2、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人员。该市对改制前已退休的职工主要采取三种安置方法:一是镇政府用原卫生院事业费继续支付其退休费用;二是卫生院及退休职工共同投保,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三是在退休职工自愿申请的情况下,发放一次性安置费。对在职职工的安置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一是继续在医院工作;二是自己开诊所;三是自谋职业。医院改制后,有关善后工作及债权债务由所在镇政府统一处理。出售卫生院所得资金主要用于职工安置、为职工交纳养老保险、支付退休费和偿还卫生院所欠债务。

3、组建管理机构,实行医防分设。在乡镇卫生院改制前,该市就实行了医防分离,镇政府成立了卫生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原来由医疗单位代管的各镇预防保健,理顺了农村预防保健的管理体制。

4、切实采取措施,强化管理服务。在领导关系上,该市要求改制后的卫生院必须接受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服从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医院的院长、副院长必须同当地政府和市卫生局协商后任命,报卫生局备案。在服务功能上,要求改制后的卫生院承担支援农村、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等任务,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疾病流行或其他意外情况时必须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在人员使用上,要求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外聘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在医院基本医疗保证上,要求按等级医院基本标准设置科室和人员。同时,该市卫生局还成立了卫生执法大队,对全市的医疗市场进行集中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查处,问题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真正做到了从"办医"向"管医"的转变。

经过改制,该市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卫生事业的社会化投入明显增加。据统计,改制前三年,20所卫生院的专项投资不足100万元,改制后仅一年,经营者就投入923.5万元,是改制前三年的9倍多。截止到2000年末,20所卫生院固定资产总额为2739万元,比改制前的622万元增加了2117万元,增幅达340%。

二是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明显增强。2000年底,20所卫生院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才达87人,比改制前增加了60人。新引进的高中级人才主要来自鞍山和沈阳市的大医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为增强卫生院发展后劲,投资者还注重培养人才,有的送到医学院深造,有的送到上级医院进修。

三是医疗条件明显改善。改制前20所卫生院基本上是大内科,外科只搞处置、缝合,不开展手术。其中,15所卫生院没有抢救室,也没有必要的抢救器材。改制后,各卫生院在加强内科的同时,还健全了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正骨医科等,开设临床科室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11个。改制卫生院普遍设置了抢救室,配备了必要的设备和药品,装备了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有的还装备了动态心电图机、脑电图机等设备。

四是医疗收费水平明显降低。各改制医院为赢得市场,增强竞争力,纷纷降低医疗收费水平,许多卫生院明码标价或在患者入院时就承诺费用总额,使患者的医疗费用大大降低。据调查,改制前,阑尾炎手术住院费用为1500元左右,改制后,绝大多数卫生院的收费水平在700-900元之间。

五是卫生院运营质量明显提高。20所卫生院病床平均利用率由改制前的9.6%提高到40.7%,日门诊量由改制前的441人次增加到644人次;2000年总收入达到1880万元,比改制前翻了一番。 考察报告格式 ·民办教育考察报告 ·服装企业考察报告 ·赴外地学习考察报告

(二)关于蛟河市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有关情况

蛟河市地处吉林省东部,属半山区。全市辖20个乡镇、258个行政村,总人口47万,其中,农村人口29.9万。2001年实现财政收入1.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80元,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该市针对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关系松散,乡村医生服务水平较低,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国务院的充分肯定,李岚清副总理作了重要批示:"蛟河市党委、政府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地条件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可行之路"。该市的主要做法是:

1、调整农村卫生机构布局。打破"一村一室"的传统格局,对原有乡、村卫生资源重新进行合理配置,将265个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调整为218个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下简称服务站),均衡设置在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地区,每站覆盖人口1000-3000人。服务站受乡镇卫生院(以下简称卫生院)领导,承担对农民的健康教育、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常见疾病和损伤的治疗、康复等工作。

第8篇:社区卫生服务概况范文

[关键词]流动人口; 社区卫生服务; 健全医疗保障

[中图分类号] R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184-01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企业劳动力的密集型,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由流动人口素质的参差不齐、尤其是对自身卫生、健康意识的缺乏,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社区卫生状况和传染病发病率的上升。由于受到,导致黑诊所滋生,2008年6月~2009年5月,以我辖区为范围,按照我社区常住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标准,试行了流动人口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健康状况大幅改善。

1 社区流动人口概况

1.1我辖社区地处城郊结合部,位于开发区,面积约7平方公里,与312国道、沪蓉高速相临,是我去辖区内外来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地区。由于开发区建设的加快,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本区,目前外来流动人口约 12500余人,本地人口与流动人口比例已达1:2。

1.2流动人口结构。经过调查发现,聚集在我社区的流动人口大多数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员构成,流动人口的构成主要是轻壮劳力为主,多为50周岁以下成年人。(见表1)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小饭馆、小商店、蔬菜种植、养殖业、建筑、理发、小贩小卖等行业,从业结构繁杂,管理难度大,流动性很强;文化水平较低,保健意识差,经济收入低;除在工业园区工作的部分员工外,几乎都没有本地的医疗保障。

1.3流动人口家庭结构。流动人口的聚集,往往是一家带动许多家迁来打工,因此育龄妇女、儿童数量较本地人口明显增多,育龄妇女和流动儿童的卫生、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2流动人口卫生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1流动人口人均居住面积小,公共卫生意识薄弱。由于我社区的小城镇建设尚未开展,外来人员大都居住在老旧出租屋内,人均居住面积不到8平方米,几乎无卫生设施。而且大部分来自贫困地区,生活习惯、人员素质差异明显,乱倒生活垃圾、随地大小便情况常有发生,个人生活卫生习惯不科学,卫生意识薄弱。

2.2流动人口健康知识缺乏。由于受教育水平和地区差异,环境卫生问题突出,外来人员的自我保健意识薄弱,自我防范意识差,在卫生防疫方面,特别是在儿童疾病预防和育龄妇女保健方面,流动性大,得不到及时规范的免疫接种和定期检查。传染病防治知识缺乏,导致传染病在流动人口中发病率高。在我项目实施阶段内,手足口病发病共23例,17例为外来儿童。

2.3流动人口获得卫生信息渠道狭窄。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社交环境陌生,地方卫生资源不熟悉。对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知晓率不高,例如我社区组织的每年两次的妇女病普查,亦针对流动人口,但普查率仅为2.5%。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流动性更大,由于不了解地方预防接种机构,计划免疫漏种现象较多。我社区范围内现有200余名学龄前儿童,其中约35%未能按计划计划免疫。

2.4流动人口对地方医疗机构存在畏惧与不信任。由于经济水平的地区差异,大部分流动人口对当地医疗服务价格存在畏惧心理,担心承担过度医疗,另一方面,对当地医务人员不熟悉也产生了不信任感,导致黑诊所滋生,不能接受到规范医疗,危害自身健康。

2.5流动人口流动性大,慢病患病率低,不易开展长期家庭保健服务。由于外来人口的流动受诸多经济、社会因素影响较大,流动性大。试点范围内一年间流出率约为32%,流入率约15%,主要是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者和其他非自主经营户。

3采取的方法与对策

据资料显示,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的利用低于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和围生儿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常住人口[1,2];儿童计划免疫率低,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等发病人群主要是流动人口[3]。针对我社区流动人口的构成现状以及流动性大的特点,社区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应以育龄妇女和散居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增强外来人员的认同感,降低医疗服务价格,着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使他们自觉、主动的接受本地的卫生服务,享受到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医疗卫生服务。

3.1以育龄妇女和散居儿童为主要对象,开展妇幼保健工作。会同当地计生部门,定期开展妇女病普查,加强前期宣传,使她们明确普查的意义和重要性;增加普查次数,使她们合理安排时间接受检查;及时告知检查结果,进行追踪随访,提高规范治疗率,确保育龄妇女低死亡率。对孕产妇进行系统管理,督促产前检查,做好产后访视。共对区域内的流动育龄妇女进行了三轮次的妇女病普查,检查项目包括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宫颈刮片、B超(子宫、附件)等检查,有3600余人参加了普查,发现宫颈炎850余人,阴道炎190余人,盆腔炎34人,子宫肌瘤19人。自愿接受普查率由原来的2.5%提高到45%,并做了相应治疗、健康教育和随访工作,提高了查治率,有效的保障了流动妇女的健康。我站还重点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登记随访,排查儿童280余人,督促定期体检,规范计划免疫,提高接种率,确保接种率90%以上,为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流行与爆发建立有效屏障。

3.2 加强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立足社区,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健康教育模式普及健康知识,促进健康行为,培养卫生意识。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利用巡诊时间发放健康教育资料、面对面健康宣教,从生活方式、室内环境、饮食起居等方面,有目的的培养健康行为。提高起自身保健意识,了解疾病知识,特别是传染病相关知识。在传染病多发季节进行相关预防知识教育,根据疫情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3.3 增加流动人口对当地社区医疗机构的认同感。以社区责任医生制度为依托,开展定期上门服务,了解服务需求,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宣传地方优惠服务政策,告知享受渠道,控制外来人员医疗服务价格,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以优质可信的服务拉近距离。对试点区域内985户居民发放了就诊优惠卡,予零加价供应药品、免挂号费、诊疗费、床位费、半价收取检验费、治疗费,一年间有1566人次持优惠卡前来就诊,减免费用4300余元,得到了较高的就诊率,使他们得到了规范的医疗服务,获得了外来人员的好感。

3.4 改善基础设施,打击非法行医。试点期间,我站结合社区居委工作,指导环境整治,改造和新建公共厕所5座,增设垃圾房18个,定期疏浚河道,对各自然村进行综合整治,加强保洁队伍力量,实施长效管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非法行医和“黑诊所”大多设在简陋的出租屋内,医疗设施简单,卫生条件恶劣,更无医疗资质,而就诊者均为外来人员,事故隐患大。针对这一情况,通过实地明查、暗查、群众举报等途径,卫生监督部门不断加大打击力度,多次开展打击“黑诊所”活动,累计打击非法诊所十余家,使非法行医无藏身之处,确保外来人员就医安全。

4 预期效果与展望

根据流动人口的人口构成特点,流动人口结构、分布、素质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重视流动人口基本保健需求的满足,将成为阻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隐患[4],所以健全医疗保障,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联合卫监、计生、社区居委,从育龄妇女保健和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着手,加强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促进健康行为和意识形成,对流动人口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与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得到了相当一部分外来人员认同,但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如何把握流动人口的流动性上,受到人力的制约较大,同时,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障缺乏也是制约他们享受卫生保健服务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和保障人力资源,建立卫生、计生、地方政府联合管理队伍,以切实保障外来人员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健康社区建设的参与率,营造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外来人员逐步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享有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卫生保健待遇。

参考文献

[1] 何锐志,陈爱娟,廖捷.东莞市1996~2002年外来人口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04, 11 (1): 103-104.

[2] 王克勤,郭艳军,倪艳梅.流动人口和本居人口孕产妇572例妊娠结局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4, 4 (10): 1614.

第9篇:社区卫生服务概况范文

>> 上海市中心城区职业人群心理健康多因素模型及干预效果分析 上海市中心城区与郊区社区卫生服务效率研究 上海市医疗机构心理咨询门诊基本设施及运作现状 上海市松江区涉禽职业人群人禽流感知识\行为调查 上海市2003~2006年职业人群HBsAg阳性率的调查 上海市卢湾区3种不同职业人群职业紧张程度的调查 上海市重点职业人群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和行为调查 上海市部分地区不同职业人群营养与健康状况分析 上海市中心哪里可淘尾盘 上海市中心体系职能类别及空间结构分析 上海市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现状分析 上海市中心城区基本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等 潍城区不同职业人群慢性病及相关行为危险因素调查 推开心窗 走进EAP心理咨询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伦理学知识调查及建议 网络心理咨询职业伦理研究概况及展望 新郑市中心城区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规划及建筑设计 上海市航运咨询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上海市某中心城区社区老年人关于牙科医疗资源状况的调查 上海市服务贸易现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上海市静安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张明园.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7-28.

[4] 贾晓波,陈凤荣.工作倦怠的测量及其干预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1):55-60.

[5] Byrne, BM.Burnout:testing for the validity,replication,and invariance of causal structure across elementary,intermediate,and secondary teachers. [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4,31:645-673.

[6] Lee,RT,Ashforch BE. A meta-analytic examination of the correlates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job burnout.[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6,81:123-133.

[7] 李静.员工援助计划(EAP)相关研究综述.[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65-69.

[8] 王雁飞.国外员工援助计划相关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2):219-226.

[9] Lewis JA,Lewis MD.Counseling Programs. [M]CA:Brooks/Core Publishing -Company,1986:168-170.

[10] 刘文华,单鑫, 团体咨询在员工援助计划(EAP)中的应用. [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5):83-86.

[11] 王雁飞.员工援助计划(EAP)在我国的现状与前景. [J]人才与开发,2005,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