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端制造技术范文

高端制造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端制造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端制造技术

第1篇:高端制造技术范文

【关键词】静脉炎高压脾诊断体会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01

1 早期诊断

凡门静脉高压脾切除后绝对卧床休息,抬高下肢,腓肠肌长时间受压而出现下列症状者均应想到合并血栓形成性静脉炎的可能.

(1)中年以上口才术后一周左右,出现下肢(小腿)酸痛.胀痛.抽筋感或自述足部发凉,而足背动脉博动良好者.

(2)患肢皮肤温度及色泽无异常,而挤压腓肠肌或足部屈伸运动时小腿疼痛,酸胀加剧.

(3)除外急性动脉栓塞者.

(4)辅以血管造影或多谱勒检查可疑诊断,均应想到下肢血栓形成性深静脉炎的可能.应积极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2 治疗

在处理上鉴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不良及脾功能亢进而累及凝机制,应尽量避开使用影响凝血过程的抗凝剂,应针对血栓形成的因素多方面入手进行治疗.首选应鼓励病人在床上适当做下肢屈伸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避免血栓形成或血栓进一步扩展.2.术后卧床期间不使用凝血药物,黄疸未退者仅可使用维生素K1.3.一旦出现前述症状,则立即进行立即进行药物治疗,选用扩张血管,促进侧支循环,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滞度阻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及保护管理内皮细胞防止血管通透性升高引起的组织水肿药物.多选用罂粟碱,烟酸,维脑路通及小分子右旋糖酐与静脉给药,令一例配合使用中药“蛇毒注射液”.凡能下床活动者配合理疗如毫米波或超频电疗均能使症状很快缓解康复,无一例发生下肢静脉回流障碍而致湿性坏疽.疗程视病程而定至症状消失为止,均未采用其他措施而痊愈,一般均在2周内痊愈.

3 讨论

第2篇:高端制造技术范文

Abstract: The promulgation of "Modern Demonstration Area Planning of Southern Jangsu" in 2013,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 into a national strategy level, and locates clearly the most important pillar industry of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angzhou. Taking Southern Jangsu moderniz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construction as the targe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competition advantage and restricted factors of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 Changzhou, this paper proposed upgrading path and measures for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 Changzhou from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service innovation, industry sharply upgrading, value chain competitiveness upgrading, clearing development direction, fusion with productive services industry, creating high quality of policy environment, and increasing government service efforts.

关键词: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常州;升级路径

Key words: moderniz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of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Changzhou;upgrading path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206-03

1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常州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

2013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出台,将苏南地区的发展升级为国家战略,也为常州的产业定位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明晰了定位,廓清了方向。按照规划精神,常州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由一般制造为主向高端制造为主、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实现“苏南制造”向“苏南创造”跨越,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发挥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应国家产业发展的大好形势,对于优化常州的产业结构层次,加速常州装备制造业升级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常州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常州市五大产业之一,也是全市工业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基础较为雄厚。2012年,全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361亿元,年均递增约26%,占全市五大产业工业产值比总55.38%,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37.21%,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高声誉。目前,已形成现代农业装备、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和车辆、轨道交通设备、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等门类齐全、上下游配套的产业特色和优势,并且呈现规模不断扩大、机制不断创新、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态势,积累较多的工业资产、较高科技含量的研发能力、较为先进的技术装备,形成较为雄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

3 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3.1 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显著 常州位于江苏南部,沪宁沿线中部,作为苏锡常都市圈中心城市之一,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空间联系与运输成本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作为传统的装备制造业强市,位邻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也也使得常州更方便地与周边城市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实现协同发展。

3.2 产业基础良好,优势产业鲜明 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常州最大的优势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构成中地位显著,是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代农业装备、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和车辆、轨道交通设备、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等行业在全省,甚至全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同时,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近年来依托科教城的优势和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共建的先进装备制造技术转化中心,有力地推动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调整结构,提升档次,占领制高点。

3.3 劳动者的技术、文化素质较高 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向来重视教育的传统,加上作为国内老牌工业城市长期以来的沉淀,蕴育了大量科技型、技能型人才。据统计,2010年常州市区各类专业技术人数占市区人口的比重达到10.34%,在江苏省名列第一。

3.4 具备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核心要素 常州具备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三大核心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和运用的能力。常州劳动力资源丰裕;通过大力的招商引资与多年来民间资本的积累为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较为雄厚的资本保障;近年来政府积极地引导,配合企业不懈的努力使技术创新与运用能力逐渐成为了常州潜在的竞争力要素。

此外,常州装备制造业还具有企业创新氛围良好、产业布局合理、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等竞争优势。

4 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4.1 产业与资源集聚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各区各县各自为政,在决策体制上,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难以形成合理高效的协作与分工;在管理上,责任与决策不对等,与事、权相一致的追责制度尚未建立;在资源上区域、部门间缺乏统一规划;在正常导向上,产业、投资、贸易、消费等政策间缺乏有效的配合与衔接,甚至让企业感觉无所适从。

4.2 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不够清晰 由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时间较短,社会上对其缺乏清晰的认识,对其如何发展看法有些片面:

①现在通常以产业名称来认定、区分高端装备制造业,而非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分析,忽视了高端装备制造业与普通装备制造业,甚至传统制造业其实一种相互交错的关系。高端装备制造业中也可能存在其他制造业的环节,反之亦然。②政府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投入,而对普通装备制造业、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所忽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对于普通装备制造业的确技术含量更高、创新能力更强、经济效益更好、环境污染更低,但是纯粹的的“拿来主义”必然不是长久之计。政府引导其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管理方法,其也可能升级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同时其具有原有基础,可能在服务功能、配合本地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更具优势。

4.3 生产业体系发育不成熟 目前,生产业已经占到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产出的70%以上,而常州生产业增加值还不到服务业增加值的50%。大量的生产尚存在于制造业价值链中,未能进行有效的社会化。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价值链上尚未形成专业化聚焦,生产体系急需进一步培育。创新的社会服务体系无法满足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需要。虽然常州近年来加大了在创新社会服务平台上的投入,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差强人意,大部分企业不会积极运用。

4.4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创新动力、能力有待强化 企业应该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创新的主体,政府应该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持与服务。但在现实中仍存在如下问题:

①对创新主体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多企业仍认为高校、科研院所才是创新的主体,漠视、忽略甚至排斥自身或其他主体的创新意识与行为。②企业创新动力、能力不足。除少数大型企业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与较大的科研投入外,其他大多数企业研发能力仍然薄弱。虽然创新对企业意义重大,但是研发与技术创新属于长期投资,风险大、短期看不到效益,导致企业在创新面前犹豫不绝。

4.5 创新成果难以产业化 创新与研发室企业与社会发展的源泉。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缺乏强有力的技术革新与系统集成能力,核心技术创新与产业链主导能力还相对薄弱。在创新成果的应用上,缺乏专业机构的有效引导,难以将其转化成生产力。科技服务机构发育尚不健全。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机制有待完善。科技中介机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思尚显薄弱,对业务主体、发展方向等问题缺乏明确认识,科技中介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4.6 产业链尚不完整,供应链协调度有待提高 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增强。尽管常州目前已经形成了轨道交通、输变电设备等一系列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但是能主导产业链走向的链主企业还比较稀少,核心技术、市场掌控能力偏弱,一旦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容易造成产业大规模迁移。常州尚需完善产业链经济,加强供应链主导地位,提高产业集聚化水平。

4.7 “低碳时代”产业生态环境的制约 常州地域狭小,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稀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空间受到约束。同时,常州的产业发展尚未完全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于解决复杂、系统的环境问题缺乏经验。“节能减排”也只是关注企业生产工艺中的污染,对生产过程的衔接关注度不够。迎接“低碳时代”,优化产业生态,对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整体性的规划与大规模的投入。

5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路径

5.1 通过自主研发和营销服务创新,向价值链“两端”转移 要想实现产业升级,获得高利润,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必须要迈向“微笑曲线”的两端。

①向价值链左端转移的路径核心是技术和研发能力的提升,走高技术增值路径。这里的技术不止包括专利、新流程等“硬技术”,也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方法等“软技术”。政府为企业营造适合创新的环境与氛围,培育、引导企业主动创新,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②向价值链右端转移的路径核心是品牌与营销网络控制战略路径。这两个路径需要企业足够强大,拥有非凡的创意水平与营销网络的企业可以调动、利用世界上先进的生产技术、研发能力为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应用,从而获取增值利润,实现产业升级。

5.2 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级能向高层级发展,实现产业集聚升级 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可以通过技术引领,打造自主品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用过装备引领,集聚核心设备制造环节;通过价值链引领,融合科技研发、品牌打造、设备租赁、生产制造等多个价值链环节。在布局上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空间布局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与产业集聚升级,推动产业发展与环境优化的和谐调控。

5.3 从单纯强调提高产品、产业竞争力向主导价值链竞争力转变 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支柱产业,一直是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的重要目标。随着常州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需要具备主导作用和强大控制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体系。所以,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是单纯的提高产品、产业的竞争力,还需要形成具有行业、价值链主导能力的企业。

5.4 聚焦重点产业发展,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发展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五大支柱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挥规模经济与产业集聚效应,稳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方面,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快先进技术提升产业能级,聚焦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构建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

5.5 促进生产业发,提升其与高端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与匹配融合 顺应“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依托研发设计、融资、物流、商务、租赁、技术支持等相关生产业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鼓励本地企业在全国范围内配置制造资源,将制造总部、研发总部、管理中心本地化;吸引优质外地企业总部入驻常州;以资源和金融集聚为突破点,大力拓展金融服务业,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金融支持,降低产业链风险。

5.6 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政策,营造优质政策环境 通过产业要素聚焦政策,将土地、人才、财政、技术等产业要素向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通过产业环境优化政策,营造有利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通过引导援政策,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区、县引导政策,完善产业布局。

5.7 整合政府资源,加大政府服务产业力度 调整政府机构,整合政府资源,设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导小组,打破条块分割,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同时通过多种经济、法律手段,注重政府的服务、调解、监管等职能的发挥,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5.8 加强知识产权、标准支撑体系建设,构建优质软环境 ①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加强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制造业产品和技术,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制造业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给予政策的支持。加强重大发明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申请、注册和保护,鼓励国内企业申请国外专利。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②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装备制造业技术标准研究和应用服务。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参与标准研究和制定,帮助企业提高对于技术标准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参与标准研究和制定来提高装备制造业产品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金霞,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7.

[2]吕佳,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7.

[3]常州市统计局.2013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4,2.

――――――――――――

第3篇:高端制造技术范文

关键词: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高端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052-03

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概况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这是继《中原经济区规划》获批之后,国家推动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按照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将力争经过10多年的努力,到2025年形成彰显竞争优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区,成为大枢纽,拥有大产业,建成大都市。

实验区是我国航空经济的先行者,其以新郑机场周边的保税区为依托,是郑州市发展面向国际化大都市、综合性物流转运中心、航空器材制造中心、高端制造业集聚区的主要战略依靠。实验区分为两大功能区,一是核心区,二是主体区。核心区以实验区内的航空城为主体,主要发展飞机航材制造,生物科技、手机制造、生活服务等行业。主体区主要发展总部经济、飞机销售、文化传媒、家电生产等行业。

根据国家的相关发展规划,实验区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着眼点,作为河南提升对外开放程度,打造中原地区开放高低的立体性抓手。在实验区内,积极创新发展新思路,为河南整体跨越式发展提供成熟经验。同时,积极制定合理的实验区规划、高标准建设周边基础设施、构建高效的服务型管理机制、并注重实验区的环境保护,做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初步的发展目,标是到2017年,实验区各项设施、基础服务、产业链条基本成型;到2025年,实验区将成为富有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较大、引领河南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原开放高地。

二、高端制造业的概念及特征

高端制造业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尚无定论。从某个具体行业来看,是指该制造业中出现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行业;从产业链条的角度看,是指处于该行业的产业链条的高端。高端制造业与低端制造业,是相应的说法。高端制造业主要指制造工艺水平高、附加值高;低端制造业是工业初期的制造水平,污染高、排放高,经济效益低。高端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低端制造业往往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低端制造业最终要被高端制造业所取代,这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进程。

高端制造业具有高技术性、高资金投入、高生产附加值、高带动行业发展性的特征。具体来说:一是高端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往往采用了当代先进技术,同时由于技术人员比较集中,所以产品中凝集的智力成本较高。二是由于高端制造业能够占领市场一席之地,主要靠技术研发,所以其技术研发费用所占成本较高。此外,对生产设备,原材料品质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三是高端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仅仅技术先进,而且还蕴含着知识产权、品牌效应等附加值。四是高端制造企业必须掌握海量信息,包括市场行情、对手产品、技术水平等方方面面的信息,才能立于市场前端。五是高端制造企业往往处于产业链的引领地位,具有带动行业发展的作用,能够影响整个行业升级转型。

三、实验区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必要性

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区域,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郑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制造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创新型,创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已经逐步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基地、制造业集聚区,为下一步的高端制造业发展打了好的基础。在当今世界,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关乎国家的未来,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一些经济发展强劲的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就国内而言,特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都制定了高端制造业发展规划,作为内陆开放高地的实验区,更应该以高端制造业为重点发展领域,这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1.河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需要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已经由农业大省逐步向新兴工业大省转变。但是传统产业中高耗能、高污染等发展方式并未转变。目前,工业运行中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创造新的技术型高端产能,如何改造现有落后产能,如何抢占行业发展的制高点。实验区作为引领高地,有必要发展高端制造业,作为河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2.提升河南省整体科技竞争力的必然需要

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思路是技术引领型,当前世界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这背后需要一个庞大的工业制造体系。河南省虽然近年来的国民生产总值持续上升,但仍然是一个农业大省,工业生产一大部分还处于产业链的末端。通过实验区的高端制造业发展,有利于河南省提升整体的科技竞争力。

3.吸引高端人才落户河南省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是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而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才集聚,郑州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虽然有很大提升,但高端制造业的科研人才仍显不足,特别是实验区定位中的航空业发展,更需要高端人才。实验区通过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一方面促进产业的集聚发展,一方面也给人才的集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4.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节能环保的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共识,低碳环保已经成为新的发展方式。制造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排放量大、耗能高、生产效率低下,已经受到民众的诟病。而高端制造业将清洁能源作为发展方向,在生产中采用环保技术,注重循环经济的发展。高端制造业在实验区的发展,可以起到低碳环保的范例作用,促进整个河南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

四、实验区发展高端制造业的优势所在

1.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

郑州市地处中原,空域环境较好,也是铁路陆路交通的中枢地带。按照实验区的发展纲要,航空都市区能容纳400多万人口,等于将郑州市和开封市之间的中间地带填满,将中原城市群有机地联系起来。有了交通优势和人的集聚,接下来自然而然就是产业的集聚,高端制造业在此生根发芽,可为推定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优势

实验区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有一个大的宏观有利优势,就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整体背景。中原经济区的范围很大,包括四个省、30多个市县,人口接近2亿人,国民生产总值4亿多人民币,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铁路公路通车里程,农产品、畜牧业产量都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当前,中原经济区正在深入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需求,释放了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海内外投资者理想的创业热土。所以,实验区高端制造业发展并不是无缘之水,其发展有很强的后劲。

3.现有产业基础完备

河南省的制造业优势明显,充分体现了“中国制造”的特点。一是潜力大,就是需求较大。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阶段,大量人口进城,基础设施是关键,建设基础设施、制造业是关键,所以需求潜力大。二是基础很好,河南省是传统制造业基地,拥有坚实的基础,历史上有一批蜚声海内外的知名企业,在输电装备、汽车制造、磨料磨具、矿山机械等方面都有完善的产业链条。三是优势明显,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在劳动力成本上有很强优势,对吸引产业转移有很强优势。当前,实验区已经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优质企业入驻港区,例如富士康、俄罗斯空桥等。

4.有良好的政策优势

为了支持实验区的发展,河南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高新企业入驻实验区。一是有限开放第五航权。二是在海关进出关监管方面,凡是对进驻实验区的企业,在进出关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三是在综合保税区,大力支持金融租赁行业的发展,以有利于企业离岸结算。四是企业在实验区内,享受一定的服务外包优惠措施。五是在实验区内,享受优惠的财政政策。六是在土地流转方面,实验区享受优惠政策。

五、实验区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1.着力发展航空产业

一是要扩建现有机场规模,加快建设新郑机场候机楼和跑道扩建工程,提升机场的建设水准,向国际上的大机场看齐,提升机场的吞吐能力,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二是扩展现有航线。目前新郑机场的航线还有待增加,同时应吸引更多有影响力的大型航空公司入驻实验区。三是完善机场周边交通网络。对进出机场的铁路、公路要统一规划,形成“铁公机”无缝对接的交通网络。四是打造航空器材产业基地。积极引进海内外大型航空维修制造企业,重点培育航材制造、复合材料、卫星导航等相关制造业的发展。

2.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实验区内要有几个信息产业领军企业,引领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一是以富士康企业为渠道,积极与国内外信息产业的领军企业沟通,推进智能手机产业基地在实验区的开花结果。二是积极发展大数据平台服务企业的发展,与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互联网服务企业合作,打造辐射中原地区的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服务中心。

3.大力引进高端制造业

目前高端制造业多集中在发达地区,但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高,且无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河南劳动力资源,借助实验区优惠政策,加大引进特大项目,突出引进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不盲目招商,提升引进企业的层次和影响力。重点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台资企业到实验区安家落户,并找准河南省制造业的薄弱环节,引导资金向技术研发等环节流动,形成高端制造业产业集聚效应。

4.促进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

发展高端制造业不能单打独斗,而应注意高端制造业与相关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做到相互融化、抱团发展。着力发展为生产直接服务的行业,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产业链条中的技术服务,科研开放、信息保障、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保障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后劲十足。

5.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大量资金,要把其与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融合起来,扩展高端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为小微企业壮大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要充分利用国家科技专项资金,加强实验区制造企业的研发能力;积极争取国家专项科研项目的资金扶持,培育一批技术研发实力强、后劲大的制造企业,制造雁阵效应。

6.加强职业技术培训

高端制造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很高。河南是个人口大省,劳动力成本是其吸引外资的重要优势,但能否适应高端制造业的需要是个问题。目前,高素质技术工人缺口很大,有的是进城务工人员,文化水平低,短期内很难提升其技术水平;还有一类是毕业的大中专学生,由于教育体制问题,往往眼高手低并不能适应企业需要。所以,应该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力度,可以尝试在实验区建设免费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为实验区长足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 徐胜.基于区位商的青岛市高端制造业发展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2).

[2] 周晔.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12,(1).

[3] 姜江.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态与趋势[J].中国科技产业,2010,(7).

第4篇:高端制造技术范文

【关键词】装备制造;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促进沈阳装备制造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是全面提升沈阳装备制造业水平的必然选择。把握产品结构与市场竞争力的关系,明确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重点,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举措,对增强沈阳装备制造整体实力,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产品结构与市场竞争力

产品结构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今天的产品结构就是明天的市场。装备制造企业要经营得好,需要顾及的方方面面很多。产品线的规划是否合理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息息相关。很多企业由于在进行产品规划时产品结构规划不科学,定位不准,甚至是出现错位,导致产品的销售出现问题,丧失市场竞争力,最终被市场无情地淘汰。传统的产品规划都是简单的三角形,即金字塔结构。而市场上,产品结构永远不是简单的平直三角结构,从高到底,呈现出两条类似边际成本计算的函数曲线对称的形状(见图1)。

帆船型结构。这种规划下的产品结构多以中档为主,与主要竞争对手雷同,由于产品结构主体处于竞争最白热化的区域,所以除非其管理非常完善,成本控制非常好,产销规模效益明显,否则,多处于惨淡经营局面。尽管产品线对企业自身而言已是理想选择,但由于缺乏差异化,市场竞争力始终陷于被动。

埃菲尔型结构。这种规划下的产品结构,产能应该合理的分布,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优势,以兑现盈利能力。在技术研发上,投入相当的资源,确立自己的产品领先优势,并通过研发中心的建立,以确保持续不断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优势,针对利润型产品加大研发力量和部署规模。这种产品规划的优点,在于确保企业产能饱满的前提下,有效兑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发展稳健而进取,灵活性高,抗打击能力也较强。

明珠型结构。这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一种精准的产品规划,层次有点高。它追求的是一种异常的精准,并不容易实现。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了某一特定领域进行加强,这个领域或许不止一个,在吸取了埃菲尔型结构的优点外,加大了自己的量能投入,着重在中档高偏高与中档偏低两个敏感的区域进行产能优化。这种产品结构基本是集团经营规模,一般中小企业难以细分如此精细的产品线,也很难承受高昂的管理资源投入。

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及重点

以推进一批核心企业扩产改造、并购重组和重大产品提升品质、调整结构为契机,进一步加快三大聚集区、两大配套区的产业集群建设,推进装备制造产业配套的有效聚集,实现产品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集成化、成套化发展。

(一)高端化,提升高端产品市场份额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装备制造业是是制造业的基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也是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装备制造业强国,无不以控制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设计和制造为战略重心,以高端制造保持产业优势。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高端制造对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沈阳装备产业“由大到强”的关键突破口是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一方面,要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提升高端制造在装备产业中的比例,做大做强航空装备,提高轨道交通装备水平,培育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另一方面,要重点研发高端产品技术,促进产品向高端化迈进,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高端产品销售比例,拓展高端产品市场,以产品升级提高市场份额及利润率,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

(二)智能化,提升核心产品国际竞争力

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装备的统称。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体现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要求。智能制造是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基石,为高端制造领域提供智能控制系统、自动化生产线等高科技生产控制设备。“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对智能装备研发的财政支持力度。沈阳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特点是大型、通用、专用、成套,要提高产品竞争力,一方面要提高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由“制造”向“智造”转型;另一方面,提高产品智能,使其拥有发达的信息与控制系统,以满足国际化市场竞争需求,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重点,推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大型先进高效智能专用装备等。通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整合创新,提高装备制造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实现高效益、高可靠性、高成套性、低成本、低消耗,提升产品附加值,摆脱同质化恶性竞争,使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第5篇:高端制造技术范文

环渤海地区:北京为航空航天、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辽冀鲁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智能制造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环渤海地区是国内重要的高端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基地。其中北京是全国航空、卫星、数控机床等行业的研发中心,辽宁、山东和河北依托其海洋优势,在原有装备工业基础上已逐步发展成为海洋工程装备、数控机床以及轨道交通装备的产业聚集区。

长三角地区:上海为国内民用航空装备科研和制造重点基地,江苏海洋装备工业发达。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等省市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国内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开发和生产基地,在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在内较完整的装备制造产业链,在航空、海洋工程、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特色较突出。

中西部地区:以川陕湘为中心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中西部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四川、陕西、湖南和山西等省份。湖南和山西分别以株洲和太原为中心成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重要制造基地。在航空领域,湖南和江西作为国家重点航空产业基地所在地区也在快速发展之中。四川、重庆、陕西、贵州和云南五个省市,也逐渐形成了航空、卫星、轨道交通装备和机床等产业的集聚区。

从全球高端装备产业的布局特点可以看出,高端装备产业的核心区域均集聚在各国科研机构密集、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未来中国要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必须要实现三大集聚:向园区集聚、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向专业智力密集区集聚。“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端装备产业仍将进一步集聚于东部沿海地区科研院所集中和创新能力较强的省份,以及少数中西部和东北的中心城市,区域发展差异化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

首先,地域分工更加明确。一方面,研发要素将进一步向北京、上海集聚。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高端制造业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集聚大批研发、技术人才,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产品中凝结了较高的技术含量,需要丰富的人力、科研和教育资源的支撑。北京、上海拥有中国最集中且高水平的高校与科研机构群,它们将成为中国高端装备的研究开发中心。北京与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两大中心,已逐步成为我国高端装备企业研发、营销和投资的中心,未来还将吸引国内高端装备研发要素的进一步集聚。

第6篇:高端制造技术范文

美国产业资本回流大幕正在拉开。据最近的一次调查,有近40%的美国企业准备把工厂从中国迁回美国,无论这个数字是否准确,这一趋势对中国制造而言,都将构成挑战。

随着“再工业化”战略的有序推进,美国资本和技术流出趋势将逐渐逆转,可能由海外直接投资净输出国转变为净输入国,这不仅会导致美国资本回流,而且其种种优势和巨大的市场还会吸引全球资本,使中国的吸引力下降。

美国制造回归声势浩大,中国制造却又因成本与技术等原因,倍显疲态。

一直以来,要素红利是中国高速增长的第一驱动力。有利的人口因素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也为高积累率和巨大的资本投入创造了条件。在各种有利条件下,投资中国的资本边际收益率通常高于发达国家,全球生产性资本不断流入中国。然而,随着人口有利优势的消失,中美两国部分行业劳动力成本差距快速收窄。

据预测,以美元计的中国工资将每年增长15%~20%,超过了生产率增速。将美国较高的生产率考虑在内,与中国沿海美国部分低成本的州地区相比,劳动力成本差距并不是很大。到2015年,这种差距有可能将缩减至目前水平的40%以下。如果考虑航运成本以及各种隐性成本、供应链成本,中国的总体成本优势将变得更微小。

当然,劳动力并不是改变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唯一要素。在中国,各种要素价格普遍在上升。2010年以来,中国的电力成本已飙升了15%。进口动力煤的价格上涨和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税率的终止,明显地推高了制造业的经营成本,要知道制造业的电力消耗占中国全国的74%。此外,中国工业用地已不再,便宜。中国工业用地的价格已经大大超过美国,平均为每平方英尺10.22美元,宁波工业用地的成本为每平方英尺11.15美元,上海为17.29美元,深圳为21美元。相比之下,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工业用地,每平方英尺成本只有1.86美元至7.43美元,田纳西州和北卡罗莱纳州为1.30美元至4.65美元。对中国而言,虽然向西部转移可以降低用地成本,但企业物流成本会出现较大上升,并有可能失去沿海的产业集群便利。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大约10年前美国开始外包机械、计算机等占美国制造业相当比例的诸多产品,但随着美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因为中国正快速涨薪,而且美国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4倍。该报告预测,未来五年将有15%的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到美国本土,而最有可能回流美国的制造业行业包括运输工具、电子设备和器械、家具、塑料和橡胶制品、机械、金属制品和电脑。这些类别的商品占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将近70%,占美国消费者年均消费约2万亿美元。

除了成本差距逐渐缩小,更多的挑战也许来自于技术创新。美国誓言要在高端制造业继续保持领先,并在为新的产业革命做好技术储备。最近两年,尽管美国经济基本面难有大起色,但政府研发预算并未减少,2011年即达1480亿美元;企业研发投入则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仅微软一家,去年的研发投入即达95亿美元,排名第二的英特尔去年技术投入有65亿美元。在全球IT企业研发投入30强中美国有12家,其次是日本,有10家,中国只有华为一家企业上榜。2011年美国研发投入占全球份额的33%左右。是中国的两倍半。

第7篇:高端制造技术范文

本文依托“全球化”的大背景,结合山东自身经济现状与资源特征,对“全球化”视角下山东经济的整体定位做出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对山东经济在“十二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可以理解为人类的活动、思想超越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相互影响且呈现趋同趋势。这种趋势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交往的便利和密切而愈发明显。在经济领域,“全球化”可以解释为越来越多的资源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被配置的趋势,具体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国际生产之中,以及商品与服务的生产和交易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趋同。

(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国际生产之中

首先表现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和全球国际贸易额的持续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FDI表现出总体持续增长的态势。这种态势在80年代之后开始发力,90年代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而在21世纪的前10年虽然经历了网络泡沫破灭和次债危机后的两次回调,但总体还是呈上涨趋势。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UNCAD)的估算数据,2010年全球FDI已开始实现了次债危机后的复苏,由2009年的1.11万亿美元增长为1.12万亿美元。FDI代表了国际资本参与国际生产的形式,因此也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正在参与到国际生产之中。

全球国际贸易额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增长趋势比FDI的增长趋势更为明显。按照世界银行统计的数据,近40年以来,全球贸易额除了在此次次债危机之后出现了明显下降之外,其他时间的下降趋势几乎不明显。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的数据称,2010年上半年全球贸易额已经实现了25%的增长,显示次债危机并不能阻挡全球国际贸易额持续增长的步伐。全球国际贸易额的持续增长代表了越来越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正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参与到国际生产之中,体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其次表现为国际贸易的增长持续高于世界经济本身的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另一个现象就是国际贸易增长持续高于世界经济本身的增长。虽然在经济周期的低谷阶段国际贸易的下滑要大于世界经济的跌幅,但总体来看,近40年全球国际贸易还是以远高于世界经济本身增长的速度在增长。国际贸易远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说明有更高比率的产品和生产要素被纳入了全球化的流通体系,这一点更加精确反映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二)商品与服务的生产和交易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趋同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不断增长使得全球从商品到服务、从生产到销售等各个领域的标准全面都出现了趋同的趋势。1980年生效实施的《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促进了货物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标准趋同。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ISO9000又极大地促进了全球企业在管理模式上的标准趋同。2006年,中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代表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化过程中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也反映了会计服务领域全球标准趋同的趋势。

标准的趋同绝不仅仅限于某一个或者几个领域,而是呈现全面趋同的趋势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全球化的加深,这种趋同的趋势将继续全面深入发展。

二、“全球化”视角下的山东经济整体定位

“全球化”已经打破了发展经济学中传统的区域内产业间平衡增长理论(Balanced Growth Theory),转而诉诸于通过不同区域侧重点不同的产业不平衡增长(Unbalanced Growth),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整体平衡增长。在全球化视角下,世界经济可以看作一个统一的宏观经济产业链。经济主体在这个宏观经济产业链中的定位就是要确定自己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位置,以寻求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

(一)首先要考虑山东经济当前的发展阶段特征

山东的数据反映出山东经济正在强烈地加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按照山东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0年山东外贸出口总额仅为155.3亿美元,进口总额仅为96.6亿美元,利用FDI总额仅为29.7亿美元;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山东外贸出口已超千亿美元,达到1042.9亿美元,进口总额则达到845.1亿美元,利用FDI总额也增长到了136.3亿美元。10年间出口、进口和利用FDI总额分别增长了6.7倍、8.8倍和4.6倍,显示出山东经济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加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

与此同时,经过连续30多年超过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山东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2010年山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已达近4万亿元人民币,持续位列全国三甲,人均GDP按当前汇率折算已经超过6000美元。2010年山东省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9.1:54.3:36.6。按照钱纳里和泰勒(Chenery. H.& Taylor. L)对于早期工业、中期工业和近期工业的划分,山东经济应该已经进入到了近期工业(Late Industries)时代。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当前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将会于2015年左右实现完全工业化。

从产业链的价值维度看,宏观经济产业链可以认为由资源供应者、产品生产者、产品营销与理念设计者三类经济体构成。如果再进一步细分,还可以分为初级资源供应者,例如原油、矿山开采等;资源的初级加工者,例如炼油、钢铁的初级冶炼等;低端产品制造者;高端产品制造者;以及产品理念设计与营销者等等。

加工贸易最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化”的程度。在山东的出口分类中,加工贸易已占接近一半比重。2010年山东加工贸易出口约占全部出口额的47.8%,这还不包括未纳入统计的部分进口―加工―复出口的产品。整体出口产品结构中,加工贸易比重较高的机电类和高新技术类产品出口占到总出口额的60.1%,而这两类产品在山东的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占到89.9%的绝对高比。具体来看,机械设备、电器电子、橡胶轮胎三类产品就占了山东加工贸易出口的49.3%。这显示山东经济在“全球化”视角下已经摆脱了初级资源供应和资源初级加工阶段,但是尚未达到产品理念设计与营销阶段,而是处于从低端产品制造向高端产品制造转移阶段。

在“全球化”视角下的宏观产业链中,既然山东经济正处于从低端产品制造向高端产品制造转变的阶段。因此,考虑到适度前瞻原则,山东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的整体定位宜确定在以高端产品制造为主。

(二)其次考虑山东的自然禀赋、基础设施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自然禀赋来看,山东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人口数量方面,按照山东省统计局的测算,2009年末山东省常住人口已达到9470.3万,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人口密度均列全国第2位。按照山东省老龄委的研究结果,山东省的人口红利将于2027年结束。这也就意味着山东尚有25年左右的人口红利期可以利用。从人口质量来看,山东省基础教育扎实,义务教育普及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但是高等教育普及率稍显偏低,2010年山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8%,且大量顶端人才留驻省外工作。因为高端产品制造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但是对于顶端人才需求相对较少,所以从人口结构来看,山东经济适宜发展高端产品制造业。虽然也有人提“跳跃式发展”、“发展创意经济”、“发展总部经济”等说法,但考虑到山东经济当前以制造业基础为主,以及缺乏如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顶端人才优势,过度强调超前发展是不合时宜的。这些发展方向只能成为山东高端产品制造定位的有益补充。

自然资源方面,按照2006年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的报告数据,山东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49%。但是山东良好的基础交通设施部分弥补了其自然资源劣势。山东其公路、铁路、港口密度和等级均居全国前列。良好的交通设施加上迅速发展的制造业促进了山东资源类产品的进口。近几年,在山东进口商品分类中,铁、铜、铝、煤等矿石资源产品进口量均呈大幅上升走势。例如2010年,这几类产品的进口额增幅均在49%以上,其中铁、铝矿石增幅高达80%左右。

山东的自然禀赋要求山东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适宜整体定位于发展高端产品制造业,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山东较高素质的一般劳动力,另外也恰当减少现有低端产品制造业对于资源的过度依赖;同时,山东良好的基础设施又能够保障高端产品制造对资源的基本需求。按照赫希曼(A.O. Hirschman)不平衡增长战略理论中的后向联系原则(Backward Linkages),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山东庞大人口产生的越来越高的内需消费要求也将拉动山东经济转向高端产品制造定位。

三、“全球化”视角下山东经济整体定位的实现途径选择

综前所述,在“全球化”视角下,山东经济在短期内整体适宜定位发展高端产品制造业。然而,实现途径的选择决定了战略意图的可实现性和实现速度,这才是决定山东高端产品制造业能否得以全面较快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具体来看,以下途径将会有助于山东高端产品制造业定位的实现。

(一)学习日韩模式,用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山东高端产品制造业

日本、韩国在经济起飞的初期也曾经主要从事于低端产品制造业,且由于文化、地缘因素,山东经济当前环境和日本、韩国在经济转型之初的状况十分相似。山东可以利用地缘文化优势,加大承接来自日韩的产业转移的力度。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大对企业在此基础上的自身创新研发的支持,加快产业升级,发展高端产品制造业。例如钢铁业,钢铁业在我国属于“两高一资”产品,当前的钢铁业在山东和日韩之间的结构布局是山东进口铁矿石生产低等级钢铁产品,出口日本、韩国经过进一步冶炼成为高等级产品后再进口使用。例如山东2010年在大量进口矿石的同时,钢材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也分别达到了2.04亿美元和1.36亿美元。这反映出山东钢材生产还处于相对较低层次。因此,山东钢铁业在自身整合发展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引进本领域日韩等国携带技术转移的投资,以投资促进本地产业技术的升级和融合,利用技术的扁平化扩散,促进山东高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山东钢铁也还应该积极将落后产能向更下一层级转移,以腾出空间和资源发展更高端产品,也为发展更高端产品构造资源基地。

(二)大力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山东高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

民营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部门。经验证明,民营中小企业发达的地区都是区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然而,民营中小企业又是低端产品制造业最集中的群体。由于经济实力有限,且缺乏有效政策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大多选择从事对资本、技术要求都不高的低端产品制造业。所以,民营中小企业能否转型发展高端产品制造业是能否实现山东高端产品制造业发展定位的关键。

对于以加工出口低端制造产品为主要形式参与“全球化”的山东民营中小企业而言,当前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的形势已经迫使其产生了转型高端产品制造的强烈意愿,但资本的限制和科技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其向高端产品制造业转移的能力。如果政府政策能够在资本政策方面和科技平台建设方面向民营中小企业倾斜一下,例如加大对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建立一个省内高校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交流平台,这将会极大地促进山东民营中小企业向高端产品制造业转移的速度,同时也会大大提高省内高校大量的优质智力资源的利用。

(三)转移引导资本投资方向,注重金融资本对高端产品制造工业的支持

现代工业的发展历史表明,离开金融资本的支持,大规模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相对于低端产品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特征,高端产品制造更具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特征,这就需要大量的金融资本对高端产品制造业进行支持。

在低端产品制造阶段,企业更多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来支持生产,而积累的富余资本被大量投入基础建设领域,一方面弥补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初期基础设施不足的缺陷,同时还消化了富余的储蓄资本。但是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重复基础设施的投资会产生大量的投资浪费,还会降低资本投资的回报率,甚至形成失败投资。高端产品制造业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正好满足了资本的投资需求。因此,政府应当恰当减少对基础设施的重复投资,转而引导支持金融资本对高端制造业的支持。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资本密集型高端制造企业的批量形成,夯实山东高端制造业的产业基础。

第8篇:高端制造技术范文

3月以来,股市先是持续反弹,之后逐步过渡到震荡格局,近期深幅调整,不少投资者担忧反弹行情走向尾声,甚至结束。对此,华夏高端制造拟任基金经理代瑞亮认为,反弹并没有结束。整个国际国内宏观环境都支持股票市场企稳,但短期上攻乏力、行情反复也是正常现象。经历去年市场整体大幅下跌后,期待大幅度的单边上涨行情也是不现实的,未来行情更多的特点是结构性机会,看好高端制造板块,特别是智能驾驶和虚拟现实。

虽然A股市场的目前走势低迷,但代瑞亮并不悲观。他表示,回顾前几年的市场,例如2012年到2013年,市场也经历了持续的震荡格局,但是每年都会有几个板块或主题给投资者贡献超额收益。展望2016年,代瑞亮认为,智能驾驶、虚拟现实是新兴产业中产业空间较大、渗透率较低的两个行业,有可能成为大家长期持续关注的板块:注册制推迟和战新板退出后,结合中概股的回归大潮,壳资源也将会成为全年市场关注的主题;同时,符合国家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周期性行业、以及不良资产处置也会是大家的重点关注方向。未来高端制造业有看点

对于高端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代瑞亮指出,“从产业周期的角度来看,其投资思路就是两点:一是中国整体上迎接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机会;二是中国自身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机会。”代瑞亮表示,历史经验表明,只有抓住每个时代产业发展的“风口”,才能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比如2003到2007年的船舶行业、2008年后的高铁行业、2009年后的智能手机产业链、2010-年2012年的油服设备行业,以及2011年开始的机器人自动化行业。

第9篇:高端制造技术范文

[关键词]航运;高端服务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 F560.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航运服务业是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产业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 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航运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际航运中心的全球竞争力。

二、航运高端服务业的内涵界定

航运高端服务业一般是指航运服务的上游产业。学者杨绍波等(2006)提出了航运高端服务业的概念,认为航运服务业包括低附加值的服务业和高附加值的高端服务业,高端服务业主要包括航运金融、海上保险和航运咨询服务等内容,属于航运上游高附加值产业。航运服务包括低附加值的服务业和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后者即高端服务业,包括航运金融服务、海上保险、和航运咨询服务等内容,属于航运上游高附加值产业。宋炳良(2007)从航运产业集群视角分析上海航运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由于世界制造业和航运业重心的继续东移,我国金融、司法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滞后,上海航运产业集群新时期的发展模式应该是继续积极发挥港口服务产业优势,努力创造条件培育和壮大相关航运产业、尤其是高端航运服务业,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的不同模式

发展高端服务业是我国建设航运强国的重要内容,政界和学界常把伦敦作为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的典范然而,仔细考察不同国家和地区航运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则可以发现高端航运服务业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伦敦模式仅是其中一种明晰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的不同模式,对推进我国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市场交易型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以伦敦为代表,伦敦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发展受其历史传统的影响英国具有悠久的航海历史,也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工业革命以后,大量原材料和工业品的运输都是通过伦敦港口进行,这为伦敦成为全球国际商业和贸易中心奠定了基础。与中国相比,英国航运硬实力远远不如中国,但它是世界航运重要的神经节点,伦敦能提供全球种类最齐全的专业化航运服务,包括船舶经纪法律服务金融保险船级社仲裁与出版等,全球无可争议的航运定价中心和管理中心。伦敦的航运服务业主要以市场交易型为主,其航运服务业的核心是证券买卖和场外交易,主要由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的航运市场伦敦劳合社保险市场和证券市场三部分组成,伦敦的船舶经纪船舶融资海上保险等与保险市场证券交易市场银行业关系密切航运与金融贸易的耦合与相互促进,共同造就了伦敦高端航运服务业的繁荣。

当前,伦敦航运服务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在伦敦及其周围地区有超过4000家公司为国际航运界提供各种专家级的专业航运服务,在船舶经纪方面,伦敦占据全球油轮租赁业务50%的市场份额干散货租船业务30%-40%的市场份额,并参与买卖了世界上超过一半的新船和二手船吨位,该市场价值每年超过340亿英镑,场外衍生工具市场中运费合约的总价值在2006年达到560亿英镑;伦敦拥有国际海运保险市场23%的保费份额,至今仍是领先于日本美国和德国的最主要中心,也是西方管理保护和赔偿保险的最大中心,其中保赔协会占据了65%的全球市场;在船舶融资方面,伦敦商业银行提供了490亿英镑的贷款,占18%的全球份额;劳氏船级社是世界第二大船级社,占世界船队19%的比例;伦敦是国际海事组织航运协会的总部所在地,目前至少有15个国际组织总部设在伦敦其中,最重要的是联合国所属的世界海事组织;伦敦是全球领先的海事法律服务中心,拥有30家律师事务所,英国法律被广泛应用于通常涉及外国利益的航运争议。

2)知识经济驱动型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发展与制造业融合的高端航运服务业。当今,在航运高技术方面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在很多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这些技术领域包括海洋交通运输技术、海洋环境探测技术、海洋油气开发技术、深潜技术海洋资源与生物开发技术等。新加坡提出到2025年建立全球海洋知识枢纽的战略目标,关注能源环境航运操作油气开采和航运安全等研究进展,提出重点发展海洋环境和资源,船舶码头和港口作业及安全,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等产业,以维持新加坡航运的国际竞争;挪威在船舶修造船舶装备油气开采海洋支持与服务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全球竞争力依据其制造业发展优势,挪威也提出把建设全球海洋知识枢纽作为国家战略,积极运用新技术和新成果,充分发挥海洋高新技术对航运业的强渗透能力,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推陈出新。

四、对我国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启示

中国被视为吞吐量航运大国,而非全面意义上的航运强国。我国港口发展很快,航运发展却相对滞后于货物的增长,航运服务业又滞后于航运的发展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不仅可以提高中国航运产业的附加值和话语权,从而提升港口发展的软实力,更是贯彻国家沿海发展战略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上述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的发展模式可以为我国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提供启示如下:

1)有选择地介入市场交易型高端航运服务业领域。中国要全面介入高端航运服务业领域,不是明智的选择:如海事法律航运再保险等服务,已经被规模化的伦敦高端航运服务业集群所垄断。中国可以借助巨大的吞吐量的有利条件,首先以船舶租赁航运交易航运信息咨询海事培训教育等服务领域作为突破口,介入高端航运服务,并主动参与航运法规航运标准的制定,逐步取得国际航运业的话语权。

由此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航运要素集聚,通过提供配套政策支持,允许部分区域先行先试,大力培育引进各类航运企业以及相关机构中介组织,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二是加快航运集疏运网络体系建设,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多式联运发展,增强港口的辐射能力,满足国际航运市场资源综合配置和口岸运行需要;三是加强航运服务理论和政策研究,我国航运服务研究十分薄弱,建议组织力量,开展专题研究,助推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

2)大力推进知识经济驱动型航运服务业。航运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海洋工程技术等大型海洋经济业态的支撑。我国有雄厚的制造业产业基础,近年来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受到自主创新能力的约束,在全球价值链中仍然处于中低端环节,产业升级路径易遭主导厂商锁定。就海洋产业而言,尽管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奠定了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基础,但海洋产业总体上仍偏重于传统的海上运输业以及由此带动的相关服务型产业,新兴的海洋高科技产业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尚未形成规模,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我国可以向新加坡挪威等国学习,利用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加快知识创新,提升研发设计和开发能力,把提高海洋装备制造业水平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努力建成先进海洋制造业的生产中心、研发中心和运营中心。

五、结语

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代表了一个国家航运业的全球竞争能力。信息技术的融合、服务业内部的融合与制造业的融合促进了高端航运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在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的过程中要有选择地介入市场交易型高端航运服务业领域,同时大力推进知识经济驱动型航运服务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岗,任声策.伦敦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的关键驱动因素探究[J].中国港口,2009 (1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