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建设汇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建设,薪火相传。学校从1982年开始,用8台COMX为五年级开微机课,1986年,省馆奖励了PC6601机,以此开发的课件通过省级鉴定并参加全国展览获好评。1993年,相继建设了PC-486、586等多媒体机房,教师开发了融计算机操作、绘图、LOGO语言等内容于一体的校本课程,在全省推广使用。1996年成立现代化实验班,从一年级开设微机课,2000年在全校开微机课,建立了校本计算机课程体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得到普遍提高。然后又相继建设了“全国德育网”“吉林市教育信息网”“雾凇教育教学网”等网站。校本课程实践造就了一大批省市知名的信息技术骨干,抢占了现代教育的制高点,全国信息技术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推广了学校的经验。
2.小学体育篮球课程,历尽沧桑三十年。学校从1981年末建立篮球活动课程至今近三十年来,坚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开展篮球进课堂的实验,经历了从“竞技篮球”到“快乐篮球、享受篮球”的发展,并最终积淀成学校特有的篮球文化,代表队年年参加全国比赛,获得好成绩,学校要求每人一球,间操增加球操,体育课增加篮球内容,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锻炼了学生的体质,而且还形成了体育特色。
3.社会实践课程,与时俱进。我校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开阔视野,从早期寻访学校优秀毕业生孙桂芝烈士的成长足迹,到与舟桥部队共建,再到烟达木学校绿色体验基地的建设,都见证了学校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历史。坚持开展绿色体验活动,走进丰电博物馆、春光乳业,参观鹿场、蔬菜大棚,建设绿色网站等,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我校开展保护松花江野鸭等系列活动,受到中央电视台的关注,并进行了专题报道。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结合实际,继承了“创建现代学校,奠基幸福人生”的理念;提出了“培养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的目标。广大教师在核心价值目标引领下,确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即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为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学校特色,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形成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操作策略和管理、评价策略。
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确定校本课程实施的策略
1.突出民族性,开设经典系列课程,筑牢学生中国根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教科书,培养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铸民族魂,深扎中国根,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校开发了《经典积累诵读》系列教材,实行经典过级制,通过早读课与阅读课等让学生在国学经典中寻根探源;通过书法与写字课让学生在笔墨纸砚里纵情驰骋;通过剪纸课、围棋课使学生在指尖与对弈中领悟神韵。通过鲁班锁、九边环等使学生在古典益智玩具中启迪智慧;通过竹笛、葫芦丝等课程使学生在丝竹管乐中陶冶性情。
2.体现现代性,深化科技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现代人教育,英语是基础,学校将现代的点读手段引进英语课堂,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为学生奠定国际化的基础。5岁上机、8岁上网学习,学前到六年级每周两节主题信息技术课程为学生学习与探究世界掌握了现代化的手段。五年级的“电子摆拼”校本课程,每人一盒的上百个电子元件,学生可以拼摆出几百种电子电路,实现个性化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高年级的电脑机器人课程,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进行智能化社会教育的启蒙。鞠明老师在我国第一个汉化的乐高CAD软件、指导学生研制的《空间对接模拟系统》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近年来参加各级电脑机器人竞赛,我校学生获得30多项殊荣。现代科技课程几个内容相互作用,共同打造创新人才,进而来解决钱学森的“中国什么时候能培养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急需的创新型杰出人才?”的临终一问。
3.注重整合性,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提出了建构“学科与活动整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模式。做到主题共享,拓展课程资源的长度;内容多元,增加课程资源的厚度;学科整合,拓展课程资源的宽度。
(1)主题共享。将同一主题的课程内容在不同班级甚至不同年级共享。如,紧急“限塑令”颁布后,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主题调查、做主题小报、主题汇报等,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再如:围绕“松花江”这一主题在低年级开展“我爱你,松花江”;中年的“松花江的昨天和今天”;高年级的“松花江――我的母亲河”,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松花江与家乡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保护和治理的措施等,学生在研究中受到教育。
(2)内容多元。在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从不同角度去开发和利用。我们开设了社会实践系列课程:走进工厂,了解现代企业技术与管理;走进乡村,体会“汗滴禾下土”的真正内涵;走进社区,感受现代科技为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变化;走进自然,充分体现人与动物、自然的友好和谐;走进军营,了解国防知识,树立国防意识。这种校本课程,以社区的生态资源作为整合的核心内容,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获得了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3)学科整合。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课程整合。如,在语文课上识昆虫的名字、在计算机课上查昆虫资料、在数学课上算昆虫数量、在科学课上观察昆虫等,这种对同一内容的学科整合,实现了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4.发挥自主性,进行学科课程的调试,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课程调适是对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和审定的教材在学校实施层面中由教师所进行的校本化处理,课程调适渗透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调适、教学内容的调适、教学方法的调适和教学评价的调适等。如,活动课程的调适,因现代学校要建立多样性的、弹性的课程体系,让每个学生都有对课程选择的可能,使他们获得较好的发展。为此,我们设置规定性活动课,例如,班队活动、开学式、升旗、艺术节、读书节、运动会等。自修的活动课程包括趣味作文、思维训练、书法、美术、声乐、舞蹈、合唱、棋类、陶吧、篮球、乒乓球等40多个自修课程,以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增长知识,发展个性。
5.体现衔接性,开发幼小衔接课程,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幼儿启蒙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之基础,孩子2岁入园,幼小衔接在二实验10年发展,育人责任沉重。办园七年来,我们将幼小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联系起来考虑,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在目标、习惯、环境、方法、人员等方面进行衔接,体现层次性和弹性化,让儿童逐渐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在内容上开展国学、英语、IBM电脑项目、蒙特梭利、奥尔夫音乐、感统等品牌项目的衔接研究。教师全视野的品牌服务,专家管理、园本培训,打造了一批品牌教师团队,办园质量和效益有显著提高,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现有孩子530人,实现了我校历史性突破。
6.体现感染性,设计隐性校本课程,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学生在优雅的校园环境课程中熏陶。构建园林式、人性化的校园环境。校园内休闲小凳、建筑小品、假山水池,增强了动感,使其富有灵性,师生在现代校园感受宁静、自然与和谐的生活。学生在关怀中体验教师的爱与责任。加强师德师能建设,进行团队师德演讲,周会上道德建设板块讲身边的好人好事,评选师德典型,召开师德事迹报告会,充分地发挥典型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课题发表、教学汇报、基本功竞赛、过教材关、文化早餐等活动,提升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综合素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行为与习惯发生改变,这便是学校的隐性校本课程文化育人中浸润式的魅力,使学生在快乐中体验,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自我成长。
总结反思,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体会与思考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建设多年实践,初步形成具有现代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体系,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能力大大增强,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机制,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得到家长的认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与办学水平。
从课程管理体系上来说,给学校的校本开发空间还不够。目前,有些内容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进一步澄清有关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几个关系,有助于我们纠正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所发生的偏差现象。
一是校本课程开发不等于编写校本教材。校本课程开发更重要的是开发的整个过程及师生在开发与实践中的发展,而不仅仅指具体的课程教材;二是开发理念上重学校特色办学,轻学生个性发展。质量和特色是学校和谐发展的生命,而校本课程开发是打造了学校特色、创生了学校的品牌。校本课程是一种“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校本课程,学生可以关注社会、关注学校、关注家庭、关注自我,尽可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和国家课程相比,校本课程在于扬长而不是补短;三是开发门类上重学科化设计,轻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更好地体现校本课程的综合性;四是呈现方式上重教师的教,轻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革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校本课程的多样性,要求我们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所谓“申请协商式评价”,是指学校从各自的实际出发,依据自主制定的发展目标、规划、项目和措施,努力改进,形成一定规模、效益和特色后,在每学年末,向教委相关科室提交书面申请,由教委相关科室人员和有关专家深入学校调研,协商能否进行特色认定,之后通过“走进学校”活动将成果予以展示的一种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旨在促进学校的自主发展,形成特色品牌。几年来,平谷区教委共对10 所学校进行了“申请协商式评价”,听课100 余节次,听报告20 余场次,参与干部教师达1600 余人次。
本文仅以对平谷区大兴庄的评价过程为例,简述“申请协商式评价”的基本程序。
一、学校自评,提出书面申请
竞技体育、花样跳绳是大兴庄中心小学的传统项目,一直在全区保持优势。学区创编花样跳绳50 余种,学校先后被定为区级田径基地、花样跳绳基地,并多次参加市级比赛与表演,取得优异成绩。2003 年,学校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依据本校师资优势,又确定将书法、绘画项目作为学校特色,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的新的突破口。
伴随着课改的深入,学校继续规范花样跳绳、书法、绘画教学,并将其纳入校本课程,编写了《竞技体育123》、《花样跳绳》、《书法》和《绘画》等校本教材,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构建了监控评价体系。
区教委小教科在随机视导中,对学校的上述工作给予了肯定,提出了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学校的花样跳绳、书法、绘画教育逐步形成了特色。
2005 年,学校向教委提出了书面申请,提交了全面反映上述情况的主题报告、管理制度、标志性成果(证书和作品),邀请教委予以评价。
二、小教科与小教研联合到校视导
1. 全面了解情况,获得第一手资料
(1)听取学校校长工作汇报。了解学校几年来发挥竞技体育、花样跳绳等传统项目优势的情况、取得的成绩以及对今后工作的思考等,并针对师资保障、课程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课程质量保障措施等实质性问题,与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深入探讨。
(2)对干部、教师、学生进行随机访谈。对副校长、教务主任、学科教研组长等进行访谈,了解学校不同管理层在制度建设、课程管理等方面的相关要求,在师资培训方面的具体活动内容及效果;了解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设班级文化、改进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以及实施评价、展示、激励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与方法;对不同条件的家庭对学生的支持程度进行深入了解。
(3)查阅学校档案资料。如有关校本课程建设的师资培训制度、校本教研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评价奖励制度;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和师资培训活动的过程性资料,及相应的检查评价记录,学校编印的校本教材等。
(4)验证标志性成果。观看了学校楼道、办公室、教室、展室内的师生优秀作品,验证了学校几年来师生的获奖证书等标志性成果。
总之,通过多种方式,全面获取了学校在发挥花样跳绳、书画特色,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等方面的信息。
2. 现场情况反馈
评价组成员对学校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并从学生形成性作品的保存,学校建立作品评价、展示、交流机制,各班教室环境布置,寻求家长支持等方面,对存在的问题、需要完善的地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学校对此予以认同,力求进一步改进完善。
3. 认定通过,决定向全区展示成果
评审组经过合议,一致认为学校已形成办学特色,教学成果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效益,决定通过“走进学校”的方式, 面向全区展示该校的成果,请学校拿出展示活动方案。
三、专家到校具体协商指导
1. 协商展示方案
学校提出如下想法:在校园内进行百人书画展示,时间可否在次年5 月;为突出校本课程特色,全方位展示校本课程成果,可否区别于已往观摩学科课的安排方式,在展示期间不再安排其他学科课;可否增加学生花样跳绳表演,并对每项展示进行讲解;在教学楼的楼道、办公室、教室安装100 个画框,展示师生作品。评审组对学校提出的申请予以肯定,对校本教材的修订以及展示活动的时间、方式、人数提出了建议,并达成共识。
2. 审定学校主题报告
学校提供了以《以书画教育为突破口,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舞台》为题的报告。评审组认为, 学校的竞技体育、花样跳绳、书法绘画都已纳入校本课程,为体现全面性,可将报告题目改为《开发艺体校本课程,创建学校特色品牌》。针对报告部分标题不清晰、内容有交叉等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建议重点阐述监督、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内容。
3. 巡视学校环境
巡视校园、楼道、班级、办公室环境,提出在环境布置上要有层次性:校园橱窗展示学校聘请校外辅导员开展相关培训活动的图片、学生的高水平作品,楼道内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各班利用室外展板定期展示班级学生的优秀作品,教室内展示栏每天展示更换学生的新作品;用师生书画作品布置办公室、专用教室,创造浓厚的书画氛围等。
评审组在此之后又多次走进学校,帮助学校完善筹备工作。
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坚持为学校教学工作服务,大力促进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 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坚持为学校教学工作服务,大力促进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高度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的作用,探讨与研究课程改革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以各类学科评优和竞赛活动为契机,尽快促成青年教师成长。充分挖掘本学科资源,参与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建设。
加强理论学习。本学期,着重加强《生物课程标准》、《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以及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更新观念,指导实践。
健全队伍建设。师徒结对,有目标地开展“传”“帮”“带”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要求青年教师先听课后上课,写出备课详案。师傅每周至少听徒弟一节课,并开展评课,给予切实的指导。开设新教师的汇报课、年青教师的研究课、老教师的示范课。三是组建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教练组,强化竞赛意识,加强学科知识培训。并要求全组同志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网络优势,扩大我校生物组的影响。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加强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优秀经验和年青教师的十足干劲,高质高效地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
紧抓学科教学。高三必须在认真学习20xx届高三生物班取得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新大纲,搜集高考信息,确定高考目标。针对本届高三学生选修生物学科的特点,特别强调要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要加强训练,努力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鼓励学生的斗志,给每个学生以希望,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加强和班主任的配合,有情况及时通报,及早解决。要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谦虚谨慎,埋头苦干,想方设法,争取在最后的高考中完成预期目标,不拖学校后腿。
关键词:以校为本; 依托教研; 形成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1
一、准备阶段――让理念在探索中形成
1.进行师资培训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和研究,关键问题是师资培训。通过研究讨论,我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兄弟学校学习,向实践学习,在不断探究中寻找研究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在学习方式上,采取重点培训和全员培训相结合,既注意发挥综合实践活动专兼职教师的核心指导作用,又重视集中全体教师的智慧实行协同指导。在培训目标上,重点促进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养和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能力等。在培训方式上主要采取了专题讲座、交流研讨、个别指导、网上培训及案例示范等。其中有几点做法收效良好:(1)创立“金小论坛”;(2)开设“教师沙龙”;(3)印发“综合简报”。
2.建立保障机制
为了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成立了三个组:以校长为组长、教科室为牵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小组”、以教导主任、班主任及骨干教师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小组”以及以教科室和总务处为主要负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小组”,完善各种管理制度。随堂抽检结合定期月检,自查、互查结合校查,还制定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在此基础上,我校又建立了常态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健全了校本教研制度。采取理论学习、课题汇谈、观摩研讨、案例交流和课例分析等形式,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集体分享实践经验、探讨实施策略、反思存在问题。
3.提供时间保证
我们调整了三至六年级的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列入正式课表,每周课时二节。根据我校实际,我们还另外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弹性时间:双休日的时间,寒暑假创新实践活动时间。“少年警校活动”,“科技航模队”,雏鹰假日小队”实践活动,定期举办“少年警校夏令营”活动、科技实践活动等,少年警校特色和科技特色现已成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两大亮点。
二、实施阶段――策略在实践中闪光
课题组认真组织实施,抓好每一个环节,这个阶段我们主要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课程内容的确定
充分利用资源包,先后完成了校本课程,征集汇编了《综合实践活动参考案例集》,开发学生生活热点、社会焦点课题。
2.课程科学管理的探究
关键是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意识,专题活动与学科生成相结合。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活动每月安排一次,分“启动阶段”、“实践活动”及“汇报延伸”三大块。紧紧围绕“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三个维度来组织,以避免内容组织的随意性。其主要课型分“参观访问型”、交往合作型、感受体验型以及社会调查和研究型;生活体验型、生活服务型等。
3.实践活动的开展
3.1举行子课题研讨活动。2012年3月15日,我校举行了“十二五”苏州市级教科规划立项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子课题立项交流会。根据课题计划要求,结合课题研究现状,课题组及时组织学校各综合实践课程任课教师以及各班主任教师从本专业教学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建立研究子课题。综合组和各班主任分别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困惑、成功个案及教学的整改创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交流。此次活动,课题组还组织学校教科研骨干对子课题进行了评议,批准立项了5个子课题组。
3.2举行学期课题汇报活动。2012年6月12日,课题组陈建红组长组织召开了课题汇报会。总结了一学期来本课题取得的成绩,查找了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3.3举行校级课题研讨活动。2013年5月10日,金港中心小学举行了苏州市级教科立项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研讨活动,四位综合实践老师分别上四节公开课,课后进行了认真的研讨,评议。课题组长陈建红校长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课题进行了阶段总结,对本课题取得的成果给予了肯定,对课题组成员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要求。
3.4举行市级综合实践研讨活动。2013年6月8日张家港市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市教研员陈丽丽老师和来自全市36所学校的老师们参加了活动,来自金港中心小学、中兴小学、常阴沙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老师上了4节研讨课。课后,陈丽丽老师组织听课教师进行了评课,本次活动的开展,为我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三、收获阶段――成果在实践中生成
1.学校变化――特色显现
学校的科技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践中,更凸显了它的特色与活力,被评为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我校承担的江苏省“十一・五”课题《科技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已顺利结题,并获得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2.教师变化――教改创新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推动了教师的全面成长,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综合实践论文及案例有60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24篇在各类杂志上发表。
3.学生变化――感悟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带来了学生多方面的变化:学生视野开阔了,接触社会、自然的机会增加了,有了课堂上得不到的多种生活体验,环保意识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学生的小制作、绘画作品在市、省以及全国级的比赛中屡获大奖,达87人次。在全省青少年科技竞赛中有379人次分获一、二、三等奖。
4.课题开发――提升内涵
关键词:校本课程;曲阜市;中小学;成就;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228-01
建国初期,为了确保我国教育质量,也为了便于集中管理和评价,各级教育实施的都是法定的国家课程。这种单一课程,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师教育思想的僵化,学生思想个性的单一等缺点。1999年,国务院做出了“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决定,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由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分权的课程开发模式的转变。新世纪初,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三级分权的课程政策逐渐由理论转化为课程实际,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成为了教育研究中热点与难点。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发展,许多学校在开设校本课程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但是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本文简要陈述曲阜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课程实施取得的成就
山东曲阜市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人文气息十分浓厚。大量的文物古迹、独特的风俗民情,使得本地的中小学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里,曲阜市无论从街道名称还是店铺门匾,无处不体现着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处处可见的城市宣传语,更是直接引用自四书五经,这就为本市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定位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曲阜市各级学校因地制宜,依托本地的独特优势,以传统文化为主,开展了课堂形态的校本课程和活动形态的校本课程。课程形态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像“诵读经典”、“五百工程”等都属于课堂形态校本课程。活动形态的语文校本课程主要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像“感受孔子”“我爱我家”灯都属于活动形态的校本课程。到目前为止,这些课程都已取得显著成效:
(一)凸显了学校特色教育。校本课程是学校特色的反映。曲阜作为孔子故里,每年都要接待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的文化友人前来交流。比如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小学不定期的举行中韩、中美文化交流,互派学生进行文化访问。还专门设有韩国部,教授长期在此学习的韩国中小学生。这些学生之所以选择曲阜,正是看中了这里儒家文化发源地的特殊文化地位和文化氛围。开展以《论语》为主的语文校本课程,既武装了本校的中国学生,使他们无论在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方面还是在与外国友人交流、充当文化使者方面都可以得心应手,充分显示中华名族的文化底蕴,做好传播中华文化的工作,同时还起到了宣传学校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二)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就是为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曲阜中小学的学生由于对孔子及一些儒学经典语录耳熟能详,所以开展“诵读经典”、“演绎经典”不仅能满足了他们对孔子的探究兴趣,还通过自编自演汇报学习成果的形式保护并进一步激发了学习、探究的兴趣。并且在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搜集、整理、利用各种形式的资料,包括文献资料和视频资料,还需要同学间科学地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这就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历史素养,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三)增加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活动型校本课程“感受孔子”和“我爱我家”两大类课程。“感受孔子”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孔府、孔庙、孔林,观看大型舞台剧“杏坛圣梦”,使学生们系统直观地了解了孔子――这个他们身边的伟大人物,参观孔子研究院则使学生初步地感受到儒学的博大精深,有利于他们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改造,两方面无疑都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我爱我家”课程,则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搜集曲阜独特的风俗人情、衣食传统,了解曲阜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杰出的名人贤士,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为曲阜的发展储备了后续人才。
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一)有些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就是将已有一些选修课和课外活动课加以扩展,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校本课程。这是校本课程建设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实际上,校本课程的开设需要吸收活动课、选修课以及兴趣小组活动的经验,但同时更应注意体现学校为本的基本思想。学校原有的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活动等,只要是学校自主决定的,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可以加以完善利用,开发成系统规模的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实施多数只由单科老师完成,这就导致了由于教师术业有专攻而出现的知识或能力的不足。如在课堂校本课程中,学生对孔子的一些历史事迹、野闻趣事比较感兴趣。为需要满足学生的兴趣,就需要讲解这部分的内容。而诵读任务通常是由语文老师来完成,这时如果还只靠语文老师自己完成,则大体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语文教师的精力已经全放到语文课的授课过程了,对校本课程的相关备课就只能敷衍了事;另一种是教师认真的查询相关资料,但这就无形之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可能会影响到语文课的备课质量。实际上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项集体协作配合的事业,所以必须消除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界线,加强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在新课程实施之前,多数教师从未接触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日常工作仅限于教学领域。新课改之后,教师不但肩负着教授国家课程的教学任务,还承担着研究、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任务。这就给教师造成了沉重的工作负担。有些学校为保证国家课程的教学质量,确保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将本校的行政人员和年龄较大、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安排为校本课程教师,他们被戏称为“圣贤”(一线教师之外的剩余人员、闲杂人员)和“长者”(年龄较大)。可以想象,无论是从无经验、工作量繁重还是闲闲人等,这些因素都将影响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其实国家和政府对校本课程的投入并不小,学校有能力、也有财力培养专门的校本课程教师,以此来保证这项复杂、而又具有重大影响的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矛盾。21世纪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高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学生必须打赢的一场恶战。在这种情势下,校本课程很难保质保量的顺利开展。很多学生迫于各种学业考试的压力,希望老师能把把校本课程上成语文知识巩固的课型,把相对比较繁难的文言文练习引到语文校本课程的学习上来。多数家长更是认为上趣味类的课或社会实践课是在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甚至还有相当比例的老师也表示担心学生因此耽误了学业。学校在国家课程教学计划不能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动辄取消校本课程,文化课教师也时不时地和校本课程教师要课时。这样,基于各方面因素,校本课程授课时间往往得不到保证,这些都影响了校本课程的实施。针对这样的情况,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需要调整相应的教育制度,趣味性的东西,没有人不喜欢。但要按时保质的完成授课,不仅需要教师的专业素质,更需要教育部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彻底消除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对各种选拔性考试“一分定天下”的担忧。
三、小结
本文主要概述了近年来曲阜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取得的一些成绩,分析了在此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囿于学识和经验的限制,文中的建议和对策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讨论,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就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1(9):53-58.
资讯
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五次研讨会纪实
日本的学校教育改革的动向:课题与综合学习时间
从教育经营学的视点探讨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与中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开发
让儿童自由探究生活——关于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
开展系统研究,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体系——长沙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推进与常态实施策略探讨
“长沙方言电视节目红火原因探究”汇报交流课
沪滇携手,共建边疆教育
西部发展教育先行
沪滇携手,共建边疆教育
面对贫困山区学生的教学策略
大山里的第一节多媒体英语课
爱心捐助托起明日希望
一名边疆教师的进步成长
山沟沟里的教师成长
因为有你
云南印象
刘电芝:让学习策略教学成为新课改的助推剂
系统思想与跨学科课程、通识教育、研究性学习——访上海市跨学科课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定一
《崔相录论学》之十一如何在现有教学条件下实施探究教学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策略
敢立潮头唱大风——上海市大同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创新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中)
东莞“城市牛皮癣”问题调查研究
竹文化主题探究学习设计
“魂——走进鲁迅”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
生态系统的成分
让思维如花绽放——发生在数学课上的几个小故事
《泰坦尼克号》电影音乐之教学设计、反思
《夜半歌声》电影音乐之教学设计、反思
电影《桃李劫》之《毕业歌》教学设计、反思
对高中“电影音乐鉴赏”三篇教学设计的评析
高三了,作文的构思立意怎么教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案例初探
初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学校管理及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下)
“研究性学习”活动纸笔测试设计示例(二)
对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的分析与思考
《宠物:需要关爱与照顾》案例介绍与启示
组织一个有素质的讨论——学习社群在语文课中的应用
确立科研兴教观念加强学校科研工作——江苏省宝应县小官庄初级中学办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现状之我见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反思
在研学中思考在研学中前进
热点讨论之网友观点
以人为本,立足可持续发展——福州高级中学近年实施素质教育策略
培养面向未来的人——四川富顺二中素质教育略谈
开发校本课程,推进研究性学习——山东省寿光一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还给我们一个蓝天碧水——对秀溪河的调查
八巧板
人民币升值问题的探讨
应用博客平台开展的“读《三字经》”活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反思之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反思之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反思之三
高中语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三篇教学设计评析要点
自由的考试
谨防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方式学科化——从“民间游戏”主题活动谈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以整合构建课程文化,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真正意义上的课程革新一定是课程文化的改革,课程文化是一个对课程全方位透析和关注的视角,也是一个浸润于整个课程之中的关键元素。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伊始,我市通过建设学习型组织,开展“新课程,新理念”的培训,通过上下联动,构建创新、有活力的制度体系,构建起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文化。
1.构建意志整合的价值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无论是课程的目标、内容,还是课程评价,都体现着国家的意志。但是作为一门校本性实施的国家课程,又能充分体现学校的意志,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实质上是对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重组的过程。因此我们提出“基于学校”,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学校的资源,为了促进学校的发展,做到国家意志与学校意志的充分结合和统一。同时,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和实际的课程,我们提出“着眼于学生”,以学生现有知识为基础,以学生为资源开发的轴心,更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立足于学生的兴趣,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使课程成为一门生动的生本课程。这样,国家意志、学校意志、学生意志得到有效整合,构建起一种和谐的课程价值文化。
2.构建上下联动的管理文化
“上”指教育行政层面,“下”包括小学、初中的各个视导片和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我市首先从上下制度的联动上保障课程的落实。我局相关科室各司其责,保障课程的实施。普教科主要对课程实施的制度化、常态化提出具体要求,制定评价要求和细则,负责课程的日常管理;教研室指定专人负责课程的研究、指导,确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加强教师的培训、课程的实施过程的管理;教科室主要负责对各级相关课题的指导,引导学校在研究中发展课程;督导室主要根据课程实施纲要的要求,根据课程法规的有关规定,检查课程的落实情况。全市各视导片和中小学分别出台了适合学校实际的课程管理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形成有序的管理网络,上下联动,协调一致,从管理上使课程实施实现常态化。
3.构建导控结合的研究文化
首先我们加强导引,除外请专家进行专业引领外,主要开展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究。一是学习。加强对课程理念的学习与培训,还利用市、校两级教育网络平台开展不同范围的交流互动,传递信息、借鉴方法。二是培训。每学期初以教研室为主体开展针对一线教师的课程培训活动,以理论讲座、案例分析、现场观摩等形式使教师们进一步明确课程性质,把握实施方法和策略。三是研究。学校或跨校成立教研组,确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等课题,加强对课程的研究与探讨,以具体的课例进行实际指导,及时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和困惑。其次,有效监控。我市完善课程的督查制度,要求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做到“五个一”(每学期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一个专题网页、一本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一次成果展示活动和配备一名骨干教师)。每学期有随机抽查,学年末有综合考查。还建立起课程实施的月报制度,每学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专项调研,举行全市性的学生综合实践的汇报评估。
以整合探索实施策略,科学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无论是课程资源的开发、指导教师配备,还是实施途径和方法的选择,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都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破解,我们提出了“整合”的策略,充分发掘特色建设中丰富的物质、文化、人力等资源,使课程的实施有章可循,有本可依。
1.整合优化人力资源
指导教师的配备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难点,我们通过整合,建立起专职兼职共存、校内校外兼有的指导教师队伍。一是人人为师。充分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潜力与能力,尊重和发挥教师的兴趣、特长,让每一位教师发挥自己潜能,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之中,校长也不例外。考虑到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要运用到各学科知识和学习方式,一些学校还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心组,配备各学科教师,为学生的活动提供知识、技能的指导和帮助。二是骨干引领。我们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要求学校至少配备一名骨干引领教师。教研室、进修校每学期都组织“请进来,走出去”的研训活动,提高他们的指导能力和水平,然后由他们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和引领。骨干老师对本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目的、方式、时间、内容步骤、总结与成果展示等有具体的预设,切实把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规范地执行起来。一些学校为骨干教师提供建立个人工作室,把研究、引领结合起来。在课程指导中,教师从神圣的讲坛上走下,从台前走向幕后,去除权威,走近学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指导者,扮演积极的观众、高明的参谋、合作的伙伴、机敏的司仪等角色。三是学生互教。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我们让学生带学生,做指导老师,探索了多种学生互教的方式。有展示示范式,老生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给新生以启发;有指点迷津式,新生请老生参与研究性活动,在关键、难点处给予帮助;有评价推动式,新生进行成果阶段汇报时,请一部分老生为评点“专家”等等。此外,我们通过各种途径聘请校外人员为指导老师,解决某些专业指导教师缺乏的困难。
2.整合开发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是“无本”课程,活动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设计,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首先,开发课程资源做到“二基于一勾连”。一是基于学生的问题和兴趣。“问题即课题”,我们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探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沿着“产生疑问――形成问题――提炼课题”的程式,将学生的所思、所困作为活动的主题;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研究性课题源于学生兴趣,使学生的探究乐此不疲。二是基于校园资源。我们要求从校内资源的开发做起,尽量做到就地取材,特别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校史作为课程资源的作用。同时要求与学科课程整合,挖掘学科课程的资源,创造新的教材资源,打通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的教学,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使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得以拓展和加深。三是勾连地域文化。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地域文化有机整合,形成了“发掘―整理―归纳―提炼”的资源开发基本模式。在我市,太湖文化、丝绸文化、垂虹文化、吴文化等都在学校中广泛挖掘,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其次,我们采用“主题活动序列”的方法进行整合。克服学科知识以“逻辑序列”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弊端,通过一个个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我们称为“长短三式”:长时间跨度看,有“长线主题”,一般时间跨度在一学年以上,在此基础上,分解确定一些小主题,成为“短线主题”,一般时间跨度为一个学期,或者一、二个月;从具体形式看,有课题探究式主题活动、项目设计与技术操作式主题活动、参与体验式主题活动等三种基本形式。这些主题方式交错进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凸显课程的价值。
3.整合彰显课程功能
一、明确概念,开展集中研训
首先明确国学课程的概念。国学课程是指荟萃国学精华,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分学段实施国学教育的课程。国学课程并不是国家课程,而是以基本的国学内容为开发的对象,服务于本校的学生国学知识、能力和兴趣发展的校本课程。将国学纳入教育体系,最好的方式就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作为现行教学与课程的底色。这也就是说,国学教育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站在系统整体的高度上,坚持国学教育的整体性、全面性、实效性原则,构建内外结合的大课程体系,不是取代或占用常规教学,而是二者并行,协调发展,总体规划。
接着学习袁行霈主编的《国学研究》第三卷、[美]拉尔夫・泰勒著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陶继新的文章《国学――校本课程的一枝奇葩》等,与港台国学教育的比较,梳理当下国学教育的发展动态。带领教师到山东儒源教育集团观摩国学研训活动,赴陈琴工作室学习经典诵读,就国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精心制定《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二、国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以骨干教师为主体,分年段进行讨论研究,由组长制定计划、讲清要求,全体语文教师分头行动,最后通过集体汇报资料汇总等形式建立资源共享库。课题组成员严格筛选,悉心研究,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修改、扩充。借助出版社的力量,形成了有着深深学校烙印的国学校本教材《经典诵读》。丛书共12册,编排富有特色:按学年段循序渐进,分层设计;每册对应一个学期,每学期设计16周;每周重点选取4-6首(篇)诗文,丛书不仅涵括了“纲要”推荐的诵读篇目,还辑录了一些比较适合诵读的蒙学及经史子集国学经典,从蒙学经典到诗词歌赋,从四书五经到诸子百家,每一首(篇)诗文都辅以拼音、注释、图文并茂,以助学生们正确理解作品意韵,获得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
选编教材时,针对小W各年级生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差异,力图在内容的选择上呈现出一定的梯度,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具体安排如下表:
一年级上册:古诗共32首,《三字经》《弟子规》《晨读对韵》节选;
一年级下册:古诗共32首,《弟子规》《千字文》《朱子家训》《增广贤文》节选;
二年级上册:古诗24首,《诗经》8篇,《声律启蒙上》《大学》节选;
二年级下册:古诗16首,《诗经》16篇,《声律启蒙下》《大学》节选;
三年级上册:古诗16首,《诗经》16篇,《孝经》《论语》节选;
三年级下册:古诗16首,《诗经》16篇,《道德经》《论语》节选;
四年级上册:古诗16首,《诗经》16篇,《中庸》《论语》节选;
四年级下册:古诗22首,《诗经》10篇,《周易》《礼记》节选;
五年级上册:古诗16首,词16首,《左传》《孙子兵法》《列子》《韩非子》节选;
五年级下册:古诗16首,词16首,《孟子》《庄子》节选;
六年级上册:古诗16首,词8首,古文27篇,《管子》《墨子》《韩非子》节选;
六年级下册:古诗7首,词2首,古文48篇。
三、探索教学方法,打造趣味课堂
经过这两年的探索实践,我校国学课堂已基本形成自己的模式,呈现出这几个大环节:
(1)课前温故大练兵
把孩子们背诵过的内容设计为课前温故大练兵进行复习,有:能者齐背、男女对赛、拍手快板、小组接力、我爱吟诵等形式。记诵最大的敌人就是遗忘,不断复习巩固才能达到记诵目的。
(2)新课进行时
新授课将学习新知与复习旧知有机结合,总结出五步学习法进行国学学习:
①字正腔圆读准音
②重点词语来赏析
在这一步中将国学与识字有机结合,渗透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概念,浓浓国学味让孩子从小喜欢上中国汉字,知道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
③文白对读知其意
在这一步中增设国学小故事环节,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
④多种形式读熟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采用陈琴课堂的歌诀体和吟诵等方法,多读诵读后背诵就不是问题,除各种形式对读、对背,又开展了争先恐后、此起彼伏、大珠小珠落玉盘等游戏环节。让孩子在游戏中读出快乐,读出趣味。
⑤弦歌不绝吟出味
四、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
除国学课外,为了确保诵读效果, 我校坚持做到六个一――课前一吟、课间一听、闲暇一看、午间一写、放学一诵、期末一赛。
课前一吟:各班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去吟诵,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课间一听:每天早晨、中午上学时,每天下午放学时,走进校园,你便可以听到雏鹰广播站伴随着悠扬舒缓的古典音乐的《三字经》、《朱子家训》、《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朗读,营造了浓浓的经典文化气氛。
闲暇一看:通过举办诗文长廊,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国学经典。
午间一写:利用每天中午20分钟的写字时间书写诗文经典。让经典诵读与规范书写同行。
放学一诵:放学路队时,包括孩子们到餐厅吃饭的路上,乘坐校车的路上,迈着整齐的步伐,一路诗声琅琅。路队文化已成为我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关键词】学校;校本培训;初探
The school open an exhibition school origin a training preliminary study
Luo Yu gang
【Abstract】School origin training Be leading teacher aggressive participate a topic reform and promote teacher profession development of importance path, already was educate by large school and all levels management section approbation.School origin training have meaning, school origin training should attention what problem, school how open an exhibition school origin training, this text carried on to elaborate with investigate, aim at study school school origin training work.
【Key words】School;School origin training;Preliminary study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关注和参与,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为此,如何使教师积极而有效地投身课程改革,如何通过课程改革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成为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努力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校本培训是当前实践层面所采取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讲求校本发展是当代教育的新趋势,校本发展是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的一个教育新观念。“校本”即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主体。走向校本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它重视学校自身力量和学校自身发展,孩子的教育才会公平,国家才能实现均衡教育。现对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工作进行一些探索。
一、校本课程是新型学校发展的必然
学校校本的发展内涵极其丰富,它是由校本课程、校本活动、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管理等要素组成。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其意义是构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课程绘制主体与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利于调动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形成学生特长,促进学生成长。对学校来说,校本课程则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新型学校的必然。认真开展校本培训,校本课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学校进行校本培训的成因
为什么要进行校本培训,因为在新课改中教师素养的不足。(一)教育理念“虚知”。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实际上并没有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真正融入到他们的观念系统中,从而出现了形知而实未知、不愿或不能将所知付诸实践的教育理论“虚知”现象。(二)知识储备不足。许多教师只是懂得某个年级段的某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对其它学段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却是所知廖廖。在面对新教材时,他们在知识应用上常常感到有些捉襟见肘。教学反思与课程开发意识薄弱。(三)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不尽人意,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学校要务实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工作。
三、学校校本教研促进校本培训
开展校本课程,必然牵涉到校本培训。校本培训要求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服务,它密切结合学校实际,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即要求校长、教师都是培训者,都是培训的主体,造就校长培训人员和教师培训人员。校本培训以本校教学人员为培训对象,重在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研究其现状、问题以至相关对策。校本培训核心是开展行动培训,在行动中培训,在培训中行动。校本培训包括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有以下特点:
(一)教学研究重心是学校。传统的教研多以教研室为重心,教研员组织教师对区域内教师进行宏观指导。而新兴的校本教研,则将重心下移到具体的学校,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新课改理念指导教学活动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校与教师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课改、教改的重点。
(二)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动力。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宗旨是尽最大努力促成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新课程只是一种导向,它的成功实践必须以校本教研为重要推力或引力。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保证新课程的兑现,新课程的实施也必须以校本教研为重要前提与保障。
(三)校本教研更具有可操作性。校本教研的对象是学校教学实际中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在研究定位上,它指向具体问题的分析,侧重于分析教学现状,寻找原因,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探索、提升教学经验后对教学的具体指导。校本教研来自一线教学,又指导一线改进教学,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特征。
(四)校本教研能实现师生“双赢”效果。校本教研可以使教师通过先进教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学观念,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得到最有效的发展。同时也使学生受益,使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得以健康形成,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四、学校如何开展校本培训
以下本人从骨干教师培养、学科教研组活动、教科研课题研究及开展研究性学习等几方面谈谈学校校本培训及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与探索。
(一)学校应重视骨干教师培养促进校本培训
为实施新课程,校本教研首先要着眼于教师培养与培训。源于学校发展需求,学校应规划、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培训。随着学校发展,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的中坚骨干力量,如何培养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这支队伍,是学校校本培训的关键。这支队伍的发展,关系到学校的前途。因此,学校必须注视培养青年骨干教师,使他们为学校发展作出贡献。
近几年,我作了一些调查,得到了一些信息,有些学校每年新分配的教师和调入的教师人数不少,新担任班主任的也不少。因此,学校应安排新教师和新班主任进行岗前培训,包括师德教育、备课、试讲、讲评,使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才会得到学生的好评。学校必须要组织这些教师到进修校、邻近学校听课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思想业务能力。学校还可以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敬业奉献”演讲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这些活动,使他们在教师中产生良好影响,让他们感到前途很是光明。青年骨干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学校对他们要提出更高要求,使他们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反思总结,成长为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学校要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让优秀的教师参加了区、市、国家级骨干培训班学习,校长则参加国家组织的全国校长培训学习。这样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又使学校的校本培训得到充分的落实,让学校向新型模式发展。
为鼓励骨干教师学习,学校应实施了《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学习管理办法》,给他们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学校有计划地安排骨干教师参加市级、国家级骨干培训学习,使中青年骨干教师多数能被评上区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以及十佳优秀教师,使学校中青年教师多数获市级奖励,国家级奖励,让他们感觉到事业有成。这才是学校校本培训的成果。
(二)学校抓好教研组活动促进校本培训
校本教研就是把学校建成有活力的学习化组织,学科教研组就是校本教研的最基本单位。学校要重视学科教研组的建设与作用,为教育教学服务。1、学校应加强学科组、备课组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每学期学科组必须制定工作计划,期末完成学科组工作总结。2、学校要坚持每月一次学科组长例会,主要内容是上月工作回顾和下月工作安排,布置学校教学工作任务,及时通报学科教学情况和教学质量分析。3、学校要坚持和落实学科组、备课组活动,做到时间、地点、内容、主讲人四落实,并做好教研记录,期末检查。4、教导处、教科室指导学科组活动,学科组长要经常参加备课组活动,并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5、学校要加强学科网站建设,继续完成教师备课及学科习题库的建设。6、学校要组织好各学科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校本教研活动(上课、说课、评课等)。通过这些教研活动的开展,使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注重教育科研工作,搞好课题研究,促进校本培训
学校要成立教科室,使教育科研活动步入正轨。学校还要定期聘请上级教研室、教师进修校的专家及本校有经验的教师,对学校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的培训,使教师们科研的意识、能力普遍提高。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要一直坚持源于教育教学,服务于教育教学,从理论的高度探索教育教学方法,从实用的角度解决教学具体问题。
(四)实施研究性学习,促进校本培训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探究问题为重心,经过教师指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因此,它属于研究型课程。学校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让优秀的老师作研究性学习的各种展示课,使许多教师的论文进入研究性学习论文集。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学生的足迹必须留在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也要留在社会的许多部门。在学校开展校本科研活动中,学校课题组教师,必须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必须去机房达,必须到实验室,必须到社会各部门调研采访,必须听专家讲座,这样才能把探究的问题弄清楚,学生才会学有所得。在时间上,学校要安排每周五第六节法定为研究性学习课时,各研究小组要在教师指导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指导教师要起着教练员、陪练员的作用,从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分工、收集分析资料到最后撰写结题报告,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开放性、主动性、主体性与教师的指导作用。经过多个月的学习与实践,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师生一定会对所选课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实际论证,对原来拟定的活动计划,加以修订,重新编制活动方案,更贴近学生实际,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研究性学习课题组撰写的开题报告,均要表现为内容充实,可操作性强。学校还要召开全校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暨阶段性成果汇报展示会。在展示会上,学生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全校教师同学展示了他们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才会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认可,才会得到教研室、教师进修校专家的一致好评,才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应。
学校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学习,教师学生就会感到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会全面培养学生的自身素质。在大力开发校本培训的今天,这一方法是大有可为的。
规范有序和务实有效的校本培训,更新了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了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最终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之中。所以,校本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成效是让我们期望的学生终生受益,即学生能够得到生动活泼、健康和谐的成长,让学生今后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教育才会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桂林主编《现代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今日教育》2006年7月上旬出版总第132、133期重庆出版社。
[3] 徐仲林 徐辉主编《基础教育课题改革理论与实践》四川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