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民俗文化;群众文化;功能
民俗文化一直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塑造了民族性格,强化了民族精神。在创建和谐的群众文化时,民俗文化具有其特别的意义。
1 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它具有历史性、传承性和大众性等特点,如我国的春节、腊八节、中秋节、重阳节、二月二等。群众文化则是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显然它也具有集体性特点[1]。从历史发展看,民俗文化可以被视为群众文化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沉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同时群众文化也包含民俗文化,由此可见他们有着天然的联系,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首先,他们两者的创造者和需求者都是人民大众,而且都是非物质文化,都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或民族特色。其次,民俗文化和群众文化有着相同的社会功能,他们都通过文化活动,能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民族心理与感情。最后,就表现形式而言,民俗文化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开展过程中,离不开对当地文化资源、民俗资源的利用。因此,发展群众文化,就一定要发展与群众文化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资源,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创造新的群众文化。
2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功能、作用与发展
2.1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民俗文化的功能体现
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领域,充分认识其功能,有助于文化传承以及新的群众文化的发展。民俗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一)社会认知功能。群众文化首先必须具有大众性以及一定得社会性,否则就不符合“群众”要求。而民俗文化是在一定地域长期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本身为群众所创造,并为他们所利用,它具有一定得社会认知功能。如春节的年画多以鲤鱼、莲花、蛟龙、彩凤为素材,它们符合群众追求吉祥如意、走向富裕昌盛的心理;端午节吃粽子、祭祀等,也折射出一定的社会文化。民俗文化的这种社会认知功能是群众文化不可缺少的,它具有民俗性,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并代表前进的方向。(二)道德规范功能。群众文化是符合群众需要的文化,它不是低级趣味的文化,它具有一定道德规范功能。我国的民俗文化追求对真、善、美理念得以弘扬,对假、恶、丑则的唾弃,如精忠报国、邻里和睦、知恩必报、重义轻利、诚实守信、夫妻恩爱、父慈子孝等,这些都是群众文化的精髓。
2.2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民俗文化的作用体现
民俗文化的功能是其本身属性所决定的,其作用则在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得以展现,且最重要的就是传承民俗文化是发展群众文化的重要途径。任何文化都不是与生俱来的,群众文化产生于过去及现在,它有一定的时代烙印,而民俗文化形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当下,开展、发展或创新群众文化,离不开对民俗文化的展示,如生活习俗、民族节俗、民族服饰、民间传唱、古典诗文之类等。如我国丹东地区的笑话大赛、每年正月十五的灯谜擂台赛,壮族人民在农历二月二举行的对歌活动,蒙古族的在婚礼庆典上的“婚礼歌”等,还有众多民间歌舞乐、竞技、杂役、游戏等活动,都是群众文化的体现,但是根本上还是民俗文化的展示[2]。相反,通过传承这种民俗文化,群众文化也得到了发展、开拓和创新。
2.3民俗文化随着群众文化发展而发展
民俗文化是群众文化的一种沉淀,且伴随着群众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一)群众文化的不断创新,让一些为大众所接受的文化自然变成“昨天”的民俗文化。社会在不断发展,而群众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代甚至几代人通过继承、改造、创新、积累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新的文化元素加入,也有旧的文化元素的祛除,这使得群众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得到创新。如舞龙舞狮等文化在思想上由传统的祛邪驱恶、祭祀神灵转变为今天的表达丰收喜悦、预祝吉祥,又如端午节,在我国和韩国其表现内容就有很大区别,这都是民俗文化被不断创新的结果。(二)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随着群众文化的发展,民俗文化不可避免受到其影响甚至限制,这使得部分民俗文化会消失,新的民俗文化会呈现[3]。本质上,文化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生产力的某种社会反映。虽则经济基础的变化,有些会被保留,有些会消失,有些会新生,这是历史的必然。如我国的古诗、词等尽管保留,但生命力大大被削弱,某些群众文化,如民间文学、山歌、烹饪、武术、杂艺等也因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受到冲击。但是新的群众文化,如广场文化(大秧歌、健美操、京剧团体),团体文化(腰鼓队社团,演唱团体),馆类文化(群众艺术馆)等不断涌现。这些文化随着岁月流逝,也可能形成一种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1]张纪.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J].学术论坛,2005(10)
一 动画创作元素解读
动画艺术的创作是在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多种创作元素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动画艺术之所以引起受众疯狂的喜爱,其中大量创作元素的有机应用是重要的原因。
1 角色设定
创作动画要考虑多种因素,其中,动画角色应体现出较为鲜明的个性,因为动画创作具有特殊性,主张动画角色形象不必受到惯有构想的限制,可大胆融入多种设计元素,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超出现实的艺术角色。动画角色在整个作品中占据主体地位,推动着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角色造型要随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出调整,突显动画艺术的感染性、形象性。此外,创作者要丰富动漫角色的内涵特征,赋予其更多明显的个性特征。例如,《玩具总动员》里设定了两个主要角色,即“胡迪”和“巴斯光年”,前者是老式牛仔布偶,后者则是被称作“宇宙英雄”的塑料玩具。两个角色在动画中展示了性格迥异的形象,胡迪聪明机智,巴斯光年坚强勇敢,但两者互相“看不对眼”,共同演绎出一连串充满喜剧色彩的情节。
2 场景设定
动画作品的场景设定要迎合角色特点、情节发展等的需求,如故事场地要与角色的情绪、表演方式相互搭调,营造出和谐、动人的故事氛围。场景外观直接体现了作品的空间构架,为了设计出富有空间层次的动画场景,创作人应在动画创作之初设计好场景基调,促使情节时间与空间构造符合作品的创作主调。场景设定不是简单地布置空间物件,而是塑造某段时间内的特定空间功能。场景设计不需受限于现实逻辑,设计者可自由设想超现实的动画场景,赋予动画丰富的想象场面。例如,《天空之城》是日本经典动画之一,当中有很多神奇的场景画面,如空中岛国“拉比达”就是在天空中飘浮着的云海,空中岛国富含诱人的巨大宝藏。
3 色彩设定
色彩是艺术创作中的基础元素,设计合理的场景色彩,可以唤起人们心底的普遍共鸣,让动画拥有更多的精神内涵。设计者运用色彩刻画自然事物,体现客观事物的特定含义,并对角色心理、场景画面进行渲染塑造,彰显动画的艺术美感。动态场景和静态场景的组成元素较为接近,两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性,不过动态场景会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移动,动态变化需要合理运用色彩才能实现,色彩元素对画面设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色彩既可增强作品的画面感,也可渲染角色的内心情绪。例如,《僵尸新娘》的色彩基调比较沉郁、暗淡,以深蓝、暗绿、青灰、土黄等冷色系构成主色调,渲染出人间冷漠、无趣的主题。当画面移到“鬼窟墓穴”内,动画充满了绚丽、鲜艳的色彩感,用以渲染鬼魂世界中幽默、温情的感觉。男主角进入地狱后,和鬼魂一同跳舞的场面运用饱和度非常高的明亮色系刻画出色彩缤纷的大片场景,以明黄、亮蓝构成撞色,大红、翠绿互相映衬,场景十分绚丽,体现出男、女主角欢快愉悦的心理感受。
二 传统文化在动画艺术中的结合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动画艺术一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就会产生巨大的艺术生命力,具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征。
1 动画角色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动画角色的设定创作中渗入古代文化元素,可提升作品的精神内蕴。我国动画的设计制作一直注重传统元素的融合运用,例如,1956年制作的《骄傲的将军》是一部集合了北京、河北等地真实资料的动画作品,这些地方的古代建筑、雕塑、绘画等文化元素被大量融合到当中。这部动画片历时1年多制作完成,其中还引入了不少的京剧元素,片中主角是将军,将军脸部的造型就是借鉴于京剧中的“大花脸”脸谱。将军战袍的摆动造型则是运用了白描装点纹饰的手法,动画开场时,将军威风凛凛,阔步走来……这一场景伴着激昂的锣鼓声,显示出将军的神器姿态,这样的姿态画面接近于京剧“楚霸王”的出场场景。还有,片中有一段刻画了“将军耍花枪”的场景,将军在众小兵的奉承之下,得意地耍弄花枪和铜鼎,同时发出“哇啊啊……咿呀呀呀”的声音,之后爽朗笑声及唱腔则结合了多种表现手法,体现了戏曲表演的细节韵味。此外,角色创作中渗透传统文化,还可增强动画片的形象性,例如,《猪八戒吃西瓜》中运用了大量的剪纸元素,当中的角色造型来自于豫北剪纸,动画里的师徒四人均采用剪纸风格进行塑造,角色线条也由设计者绘制于纸上,然后用雕镂方法制作成型,因此,人物姿态很有皮影造型的姿态韵味。人物肢体关节用活钉加以连接,这样制作者能很好地协调纸偶的动作,使姿态造型展示出更多美感。
2 动画场景刻画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动画设计中对场景画面、情节背景的交代,一般利用镜头语言进行刻画。这可以突显出动态画面的形象感。例如,《哪吒闹海》以山海相连的宽广场景作为片头,之后镜头移到山石之上,赫然突显“陈塘关”的篆体文字,然后用中景镜头反映海浪变化情景,直到四条神龙涌出海面、冲向云霄。如此设计,开场几分钟就清楚交代了故事背景及发生地点。在我国,龙是古代神话中较常见的一种猛兽,篆体文字表明故事发生的年代非常久远,场景中的山石、祥云造型都渗透了山水画的风格特点。融入山水画元素后,动画片展示出古老而神秘的年代色彩。哪吒降生之时,制作人利用移动镜头,勾勒出哪吒活动的轨迹,这个过程顺便描绘了托塔天王宫殿的贵气场景,朱漆大门、朱雀形态的油灯、镂空精雕的香炉、绣有飞龙的屏风……以上情景中的景物构造均接近古代建筑的风格。此外,动画场景都使用白描工笔进行刻画,画面线条流畅,富有古典雅韵。
3 动画颜色设定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动画创作受到国画艺术的启迪,许多动画片中都渗透了水墨画的相关元素。水墨画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以其独特的意境美屹立于绘画之林。我国的传统画作强调意境美,认为画作风骨在于“意境”,因此,在制作水墨动画时,应遵循“追求意境”的设计原则,传扬优秀的意境文化。水墨动画由传统绘画的内在风格与精神底蕴演化而来,并未掺杂任何外来元素,借助现代的摄影工具,可将这类山水绘画的元素映射到动画片中,以突出动画的色彩特征。使用合理色调是提升动画品位的重要方法,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片中,设计者引入了齐白石所画“水墨鱼虾”的素材元素;动画片《牧笛》则融合了李可染水墨画作的风格元素。水墨动画的制作突破了单线塑造轮廓的设计方式,动画人物、景观的设计也不再单纯依托于边缘线的固定成形,而是用水墨晕染法突显造型,因此,水墨动画淡去了画面色彩的饱和度,全部画面的色彩感均接近于浸染了水分的浅彩风格,从视觉上看,这种动画清除了画面的杂乱感,使场景回归原始、自然状态,传达一种淡泊清新的思想内蕴,营造出似淡实美的文化境界,提升水墨动画的整体品位。
除了水墨动画外,还有很多富含传统文化的动画类型,这些动画作品很好地借鉴了传统文化的多种元素,并运用合理方式将其充分整合在设计作品中。总体而言,动画中渗透的色彩元素,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水墨画作的意境元素;二是工笔画或者壁画的浓彩元素,如《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等作品就是融合了浓彩元素。这些影片中包含很多浓彩绘画的元素,尤其是工笔重彩元素体现得最为明显,动画色彩的饱和度、装饰感都很强,促使场景风格带有敦煌壁画的色彩感,浓而不浊、艳却不俗。浓彩运用到动画创作中,一般都蕴含某种主观意义,例如,哪吒的身上带有红、黄两色,喻示聪明、勇敢之意。刻画太上老君则以白色、蓝色为主,蕴含平静、智慧之意。
三 国产动画的发展前景分析
近些年来,国产动画的发展获得很大进步,一些佳作享誉中外。但国产作品的整体质量却不够理想。深究原因,主要因为创作人没有很好地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致使一些传统元素未得到充分运用,现代动画体现的东方风格不够明显,从而拉低了国产动画的创作品质。为了促进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动画创作人要善于挖掘传统文化的设计元素,将其融入动画设计当中,展现出动画作品的东方神韵,提高作品的市场好评度,加快国产动画产业的发展步伐。动画艺术的创新发展应纳入传统文化发展的体系内,摒弃“追名逐利”、“投机取巧”的功利心理,探索适合国产动画的新型发展模式,合理应用文化元素,促使动画创作更具精神内涵,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四 结语
乡村凭借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别致的自然环境,吸引了诸多现代都市人的青睐,成为当前体验真实的乡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创新形式。乡村民俗文化是在历史长河发展中,由特定的社会群体创造出的一种群众性文化成果,是一种适应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程序化生活惯例和行为模式,是群众所有的文化积淀。将乡村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载体,融入乡村旅游内容,重视乡村旅游中民俗文化的开发保护,将利于塑造乡村旅游品质,打造乡村旅游胜地,对乡村旅游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一、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塑造乡村旅游品质
乡村文化作为一种原生态文化,是现代民俗文化的根基,不仅包括村落规划、历史遗址、各类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舞蹈、武术、杂技、美术、戏剧、曲艺、音乐、医药、民族语言、民间文学、生活民居和传统技艺等各类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不仅要恢复、保持乡村原有建筑面貌,还应挖掘具有模式性、传承性、集体性现象的民俗文化展示。
乡村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生生不息的深厚文化现象,表现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是群众性的集体文化积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都市人往往选择在乡村旅游,可以接触到和自己所处地域不同的风土文化,通过真实的体验让游客感受到完全不同的一种乡村民俗文化环境。乡村旅游的魅力就在于可以给游客以全新的民俗文化体验,让游客可以接触到现代民族的深处,回到原始生态的生活,实现大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可以从精神民俗、制度民俗和物化民俗三层面入手,其中精神民俗是指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增加游客的民俗文化感知,即在乡村旅游中增加民俗文化内容的展示,让游客在乡村美景中还可以体验到具有原生态的民俗风情,真实感知乡村民俗文化的魅力,如传统节日、风情民俗、宗教仪式、民间歌舞、建筑风格、婚丧嫁娶等;制度民俗是指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将乡村旅游和民俗文化结合,增强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参与度,让游客在参与体验中感知民俗文化,如地方娱乐、婚俗过程、节庆活动、竞技参与等;物化民俗是指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让游客直接参与体验物化民俗文化内容,如购买土特产、饮食品尝、田园活动、歌舞观赏等。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将民俗文化产品作为乡村旅游的内容,塑造乡村旅游高品质。
在乡村旅游建设中,加强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的互动,将乡村民俗文化的内涵融入乡村旅游,将乡村民俗文化作为促进乡村旅游长足发展的源动力,塑造乡村旅游品质也离不开挖掘乡村民俗文化的支撑,乡村民俗文化也因乡村旅游的发展而更加丰富、深化。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塑造乡村旅游品质,是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主动力和创新的方向。
二、传承乡村民俗文化,打造乡村旅游胜地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很多都市人或者他们的祖辈都是从乡村出来的,和乡村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多数的都市人都有着独特的乡村情节。当前,发展乡村旅游,吸引都市人的不仅仅是乡村的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更多的是乡村民俗文化,给都市人带来悠闲自在的自然环境和浓郁和谐的人文气息。乡村旅游胜地的发展不仅需要有独特的自然田园风光,还需要有传承的乡村民俗文化,吸引都市人享受乡村休闲旅游。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在经济步伐加快建设的同时,大自然和人类活动之间不可避免的遭遇冲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往往存在违背自然、人文发展规律的行为,打破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给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带来污染。而自然规律的认知和民俗文化的保护,对人类非理有着警示作用,避免遭受人类破坏。乡村民俗文化蕴含的理念和精神,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对人文环境的改善,对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保护乡村民俗文化,不仅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也是现代农业背景下保护文化遗产的趋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乡村的支撑,乡村悠久的发展历史已经融入乡村各领域,是自然发展规律下大自然和人的和谐,注重乡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是乡村旅游创新发展重要理念,在现代生活中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从乡村角度看,乡村文化对多样性生物维系、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保障、资源持续利用均有重要现实价值;从民俗角度看,民俗文化对生活环境保护,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特色的传承,和谐社会的建设均有重要基础作用。以乡村旅游为导向,挖掘乡村民俗文化,以乡村旅游在载体,以乡村民俗文化为内涵,实现乡村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和乡村旅游持续长足发展有积极作用。
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利用对当地居民以及社会既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正确对待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利用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增长当地居民的见识等,同时,如果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利用出现偏差,极易造成环境的破坏,严重的商业化还容易导致民俗文化的腐败、同化等问题。所以,对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利用要正确对待,不得忽视每一项工作的过程,全程督导,防止民俗文化被破坏。
(一)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与利用带来的积极影响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与习俗。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旅游资源,为旅游的内容增光添彩,并且吸引了大部分的游客前来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民俗文化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能够吸引国内外的各地游客,激发游客的好奇心,推动民俗文化旅游业不断发展。民俗旅游还为民俗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将古人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增强民族自豪感。民俗文化旅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民族地区人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还可以增加政府财政的税收,给当地的人们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文明的民俗文化旅游还可供当地人自己享用,更新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与现代文明接轨。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利用增加了民族地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与利用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民俗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经济产业,由于利益较高,常常会出现开发者追逐利益而不顾社会效益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例如,民间仍有相信迷信传说的现象,一部分游客因为猎奇心理往往会相信这些迷信与传说等,久而久之,往往会造成民俗文化庸俗化的现象。其次,前来观赏感受民俗文化的游客总是与当地的文化不同,游客们所带来的外来文化有着侵蚀民俗文化的危险。例如,现代打招呼握手等简单的方式逐渐会取代民族特有的打招呼方式,这样就很难使民俗文化发扬光大。最后,大部分民族地区都有着独特的地理地貌,有着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良好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但是,有些开发者注重的只是经济效益完全忽视对环境的保护,污染环境、破坏环境伴随着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常有发生。另外,在民俗文化旅游建成之后,交通方面会得到一定的改善,随之而来的将是外来人员带来的垃圾、汽车尾气的污染等。虽然民俗文化旅游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但是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得忽视对社会效益的保护。
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过度开发造成环境与旅游资源破坏的问题民俗文化旅游在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因过度开发而造成民俗旅游资源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破坏。一些唯利是图的开发者,一味的以利益为主,疯狂的追求更高的利益,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疯狂掠夺式的开发,其结果就是短暂的经济效益与长久的环境破坏,民俗文化资源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伤痕累累,一些没有广被人知的民俗文化旅游也随之销声匿迹。另外,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没有对民间习俗实行特殊的保护措施,总是在现代文明浪潮的冲击下而瓦解、崩溃;在开发的过程中,一些民族的文化遗址与民族特有的建筑物受到了开发工作人员的严重破坏,有的破坏甚至无法进行修复,造成永久性的破坏。在开发中,外来技术的侵入很容易造成民族地区传统的手工业失传,有可能机械化的批量生产,质量大不如前。民族地区大多都有独特的地形地貌,是国家重要的物质形态,对民俗文化旅游过度的开发很容易造成地形地貌的变动,森林等重要资源被破坏,短时间内无法再生。总而言之,过度的民俗旅游开发就是牺牲民俗文化来换取短暂的经济效益。
(二)商业化较为严重的问题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利用者大多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商人,商人都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忽略一些重要的问题,过分的商业化严重破坏了民族地区的生态平衡,扭曲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原始目的。由于开发与利用者一味的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使民俗文化旅游趋向于商品化、庸俗化,没有完全的展现出民俗文化的独特风采,传统的民俗文化遭到了挑战。民俗文化旅游的本来面目应该是把民俗文化放在首要位置,以尊重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为主的,但是个别的民俗文化旅游地区只给了民俗文化很小的舞台,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民俗表演等,多数以现代的表演形式来代替民俗文化的表演,而且民俗文化未经允许随意的被篡改,导致了民俗文化形式化、庸俗化,失去了原有的生机与色彩。种种问题的产生导致了民俗文化旅游与当地社会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缺乏民族人民共有的淳朴、真诚的特点。民俗文化的开发与利用者只要能看得到利益,无论是优秀的民俗文化还是陈规陋习都大肆宣扬,一切以创造经济利益为主,虽然经济利益可观,但是阻碍了民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给民族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
(三)外来文化的入侵民俗文化遭到挑战随着民俗文化旅游的不断开发与利用,选择民俗文化旅游的游客也越来越多,这样各种各样的游客带来的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其中不乏陈腐、落后的文化,外来文化的入侵加速了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侵蚀。旅游其实就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在旅游的过程中各地游客汇聚一堂,多种多样的文化相互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受到了旅游者所带来了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击,民族地区特有的服饰、节日与习俗等随着外来文化而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外来文化对民俗文化的侵蚀是潜移默化的,长此以往,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将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民族的神秘感也会随之降低甚至消失。民俗文化旅游原本就是以民族独特的文化来吸引各地游客的,如果民俗文化彻底被现代文明所同化,那么对游客的吸引力也会随之降低。
三、完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与利用的相关对策
(一)合理开发利用,正视民俗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者要全面的认识民俗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合理的进行开发与利用,正确的对待民俗文化旅游,认识到传统的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加强对民俗文化历史的研究,推动民俗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实现我国成为旅游强国的目标。民俗文化作为人类历史的宝贵遗产,是人类辛勤劳动的结晶,有着明显的地域文化与历史烙印。因此,开发者在对民俗文化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不破坏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不要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要注重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保证不破坏民俗文化原有的平衡。此外,民俗文化旅游作为近些年的热门行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开发时必须要保持民俗文化的独特性,不以破坏环境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用独特的民俗文化来吸引国内外各地的游客,建立民俗品牌文化,提升民俗文化旅游的自身形象,形成一种高素质、高档次的行业。其中还要以民族的主要特色活动为主,例如,民族特有大型节日、宴会等,利用这些条件来吸引各地游客,推动民俗文化旅游不断发展。
(二)转变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利用模式,禁止商业化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利用一定要以游客为中心,以保护民族文化为重点,以民俗文化的传播与发扬为目标,合理、正确的开发与利用民俗文化旅游。游客才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民俗文化旅游不可缺少的部分,游客的感受也成为开发者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之一,不要把民俗文化旅游搞得过于商业化,要满足游客的需求,把民俗文化的淳朴与真诚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只有满足了游客的需求,才能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当然,低效益与负效益的投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开发者在不破坏民俗文化的前提下,在交通、饮食、购物与住宿上谋取利益,禁止把民俗文化与创造经济效益放在一起,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民俗文化是祖先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我们每个人都要加以保护,尽努力传承与发扬,为子孙后代所着想,造福更多的人们。所以,在开发过程中要杜绝掠夺式的开发模式,不要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规划,用先进的经营理念来经营,禁止商业化,实现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抓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重点是把散落的民俗文化聚集在一起从而表现出来,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之后为当地居民创造经济效益,改善生活水平。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开发者可以将这些习俗放大,进一步的开发,这样既保护了历史文化资源,宣扬了民俗文化,又创造了经济效益,可谓是一举两得。当今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很多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追求的是一些简单的田园生活,开发者也可抓住游客的这一心理,提供一些简单的田园生活来吸引游客。民俗文化旅游最吸引人的是它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风格与生活方式,利用独特的民俗文化使游客为之向往。民俗文化旅游要想健康稳定的发展,就一定要合理的进行开发与利用,发扬本民族的文化,推动民俗文化旅游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关键词:大兴安岭;生态旅游;民俗文化;鄂伦春族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10-02
“文化研究”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其代表人物有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与斯图亚特·霍尔,“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方法与人类学方法打破了英国文化的严肃正统。由此,民俗文化研究包含了日常生活意义的符号系统研究,仲富兰在《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提出,“民俗文化,我们将它译为Folk-Culture。它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现象。”[1]当下,民俗文化直接关联着西方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提出的“文化产业”。2012年,国家统计局设管司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2]近年来,受西方学术的影响,民俗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应用层面的研究倾向于与中医学、旅游目的地的优化整合研究。就大兴安岭地区而言,生态旅游开发要以冷文化、夜文化与鄂伦春民俗文化的研究为基点与策略。
一、冷文化
所谓“冷”,不仅是地理问题与生态问题,也是个文化问题。大兴安岭的冷就是大兴安岭文化的本质内涵,大兴安岭地区冷文化的内涵即为大兴安岭精神,这是大兴安岭人思想中流淌着的文化的血脉,是大兴安岭人不怕寒冷的文化传承。其实,无论是阅读大兴安岭古典文献、当代小说,还是欣赏大兴安岭版画,总有一股“冷文化”存在,具体说起来,大兴安岭地区的冷文化生活犹如一曲如歌的行板,回响着大兴安岭人的生命的自由自在与自然而然。
什么是“冷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中,冷文化是地理式的文化即白色文化或冰雪文化,是人类适应恶劣寒冷的自然环境的结果,以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与拉普人的文化为代表,具体表现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关系到自然环境的地貌、气候、动物与植物的独特性,标志人类的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人类文明基本上是走出热带非洲,不断向更冷的世界发展的过程。冷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中的一朵雪莲,给予审美主体以深沉、悲壮与刚强。冷文化强调人本,彰显出人是生命王国里至高无上的代表,与之相对应的“热文化”——人们在那种高温炎热下形成的文化——与在寒带地区人类形成的文化就截然不同。在中国艺术史中,冰雪山水画创始人于志学在理论上提出“冷文化”,他将冷文化当作一种创作理念与哲学观念,他认为冷文化的核心是“冷逸”,“冷文化的特点是粗犷、洪荒、奔放、凝重,有排山倒海的气势,有雷霆万钧的威猛,有风卷残云的力量。”[3]
大兴安岭地区的冷文化包括北方文化、山林文化、生态文化、冰雪文化、信仰文化、狩猎文化、医药文化、知青文化与节日文化,多元的文化中孕育着独特的大兴安岭精神——热爱自然的精神、追求自由的精神、抗寒的顽强精神、百折不挠的精神、海纳百川的精神、崇高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乐观向上的精神。大兴安岭地区冷文化的沧桑不仅是冬季的严寒与漫长,而且是人类历史的沧桑。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主峰大白山上的雪终年不化,故名大白山;大兴安岭的松树苍翠挺拔;大兴安岭地区的雪自由高洁;大兴安岭地区的冻土层深厚稳重;大兴安岭地区的人乐观坚忍。面对这些冷文化元素,还有谁会说那些游人来此是为了找北的?从地理区域看,由于大兴安岭地区地理的“边缘”、“寒冷”与“原始”,现代文明没有让它遭受到污染,使之成为海内外游人休闲度假的胜地。
二、夜文化
大兴安岭地区受地理位置及城市规模所限,夜文化主要表现为饮食文化、K歌文化等,未形成独特的夜文化品牌,处于比较低级的发展阶段,无法满足旅游者的文化品位需求,严重制约着大兴安岭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当下,都市将各种类型的歌舞厅、游艺厅、录像厅、咖啡厅、影剧院、酒吧间、茶馆等作为夜文化的活动场所,将夜文化当作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然而,大兴安岭地区的夜文化应该与灯红酒绿关系不大,它应该是生态的、静谧的、与自然一体的。
什么是夜文化?“夜文化是夜景观融合了当地文化,产生的一种展示当地独特风俗习惯的夜景观。”[4]夜文化无疑是大众文化、通俗文化、休闲文化,因为“夜文化的兴起,拓宽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延长了人们业余生活的时间,人们从简单、枯燥、乏味的小天地走出来,面对他们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的新世界。”[5]由此,大兴安岭地区的夜文化应该是狂欢的节日文化的展现,是生态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兴安岭地区的夜文化应该是生态文化与夜景观的相互融合,处处渗透着人文气息,表现大兴安岭的文化底蕴与文化沉淀的载体。
大兴安岭地区的自然夜晚生态环境属于日常生活,不管是否有灯光照明,都表现了当地的一种夜晚环境状态。大兴安岭地区夜文化建设的重点是确立生态文化为核心,既要对大兴安岭文化传统和文化成果有所继承,又要汲取当代主流文化和域外文化。大兴安岭地区有多个林区小镇,两个鄂伦春族民族乡、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果将其建设成独具特色的生态夜文化之都,不仅能让大兴安岭地区的人民享受到更高品位、更休闲的夜文化生活,也完全有可能成为旅游者的“星光生态园”。
另外,大兴安岭地区的夜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夜景观的高级阶段,其目标就是服务于人,创建一个健康和谐的夜景观环境,彰显绿色与生态的夜景观,达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力求灯光与自然环境达成中国传统美学上的虚实融合的效果,避免那些大都市的夜文化景观类同,进而成为生态旅游良性循环的开端。唯有如此,才能全方位、无时无刻地集中体现大兴安岭区域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流动的生态空间、充满生命力的自然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形成一种特有的风俗文化氛围,体现现代文明、生态环境与古老风俗文化的并立与融合。
三、鄂伦春族民俗文化
鄂伦春族作为大兴安岭地区的原住民族与主体民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是鄂伦春民间民众的风俗与生活文化的统称,是鄂伦春族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鄂伦春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即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前提是保护,但如果仅保护不开发,不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鄂伦春族民俗文化,也就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反之,要充分考虑到旅游对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的负面影响,在有效控制、因势利导的基础上,促进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健康地发展,可以通过建立“鄂伦春族民俗文化村”、“鄂伦春族生态博物馆”等,以保持传统民俗文化氛围浓郁村落的相对封闭性,达到延缓传统民俗变异的作用。
鄂伦春族民俗文化不仅是一种可供开发和挖掘的传统文化资源,还可以为区域旅游文化发展提供文化认同的基础,减缓社会转型带来的风险、震荡和不确定性。更为重要的是,以生态文明和勇敢精神为代表的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特质,为区域生态文化建构提供了精神文化支撑,“从原住民的角度看,移民文化还包含有另一层次的文化特质,即包容精神。”[6]鄂伦春族的文化包容精神,整合了来自不同地域的移民文化,促进了大兴安岭地域文化濡化与民族融合。
全球化语境中,本土文化的“经济搭台表演文”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许多旅游者更希望体验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因此,开发鄂伦春族民俗文化要从民族节日入手,挖掘其历史性、多样性与神秘性,将其作为吸引旅游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最佳载体,尤其是鄂伦春族篝火节,它既是冷文化、夜文化又是民俗文化的代表,这样的少数民族节日也是吸引生态旅游者旅游的最佳时期。同时,开发大兴安岭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建设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时,要高度重视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内涵,加强民族区域间的文化合作与经济共赢。
综上所述,大兴安岭地区绝不是一片“文化荒漠”,而是一座“文化冰山”,正是这片寒冷卓绝的山岭造就了大兴安岭地域文化的多元与辉煌,浮出水面的总是海明威所说的“一小角”。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旅游开发要将民俗文化资源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重视民俗文化资源在区域旅游开发中的应用与指导作用,关注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传承与保护问题,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达到双赢的目的,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旅游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0.
[2]国家统计局设管司.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EB/OL]http://
/was40/gjtjj_detail.jsp?searchword=%CE%C4
%BB%AF%B2%FA%D2%B5&channelid=6697&record=7.
[3]于志学.素染黄山仙韵开——我对黄山冰雪山水及冷文化的研究[J].文化时空,2003,(10):57.
[4]曹兴.夜环境到夜文化——武汉城中村夜景观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1:35.
【关键词】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现状;对策
民俗文化是隐藏在人民生活与思想中的象征符号。每个民俗文化符号,都蕴藏着特定的民族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内涵。[1]学者们对其概念、特点等方面做出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市场开发利用的状况。已有的对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的研究缺乏统一的系统概述,现对已有的关于民俗文化文献作一介绍和评述,了解学界研究动态,为民俗文化的市场开发利用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下面从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市场开发利用意义、市场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等四个方面对现有文献作一评述。
1.民俗文化的概念
所谓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的文化形态,深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人类生活价值,它反映一定地区中广大民众最基本的人生需求以及价值取向。[3]菜志荣则在其文章中提出,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普通人民(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3]著名学者钟敬文强调,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简称。[4]
综合众多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概括出,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人民生活不可分离的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繁衍历史、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内容的文化,并随着人民社会生活的变迁以不同的载体流传至今的宝贵文化。
2.民俗文化的特点
蔡志荣认为民俗文化是最草根、 最朴素、 最具内生性和最具区域性的文化,最能体现民族归属感。[3]鲁芊在提出民俗的内部属性大体上显示出三个特征:即民族的区别、阶级或阶层的差异、以及全人类的共通性。[6]尹伊君,王国武总结出,民俗文化作为生活文化,具有群体性、传承性、地域性、寄托性、形象性五大特征。[7]杨静如认为民俗文化具有内容广泛、形式丰富、雅俗共赏性、独特性的特征。[5]
综合来讲,许多学者对于民俗文化的特点从各个角度都出了不同的观点,总结其中所言,可简单概括为历史悠久、范围广泛、表现形式丰富、具有民族特色、贴近人民生活。
3.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之后,文化建设的新正在涌起。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大力培育并开发文化产业等等,无一能离开民俗文化。[7]民俗文化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将民俗文化进行市场开发利用,还具有增强人民文化认同、城市建设、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3.1维护社会生活稳定,增强人民的文化认同
作为一个群体或者阶层共同遵守和具有的规范,民俗起到了维系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纽带作用。[6]将民俗文化进行市场开发利用,无形中扩大了民俗文化在人民生活中的覆盖率,间接地增强人民文化的认同感。
3.2有利于城市文化建设、地方经济发展
张月婷认为民俗文化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塑造。民俗文化是塑造特色城市文化的基础,是塑造城市形象的根源依据,是一种地方文化价值,能转化出新的价值。[2]杨静如提出,民俗文化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所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无论是投资经商还是旅游考察,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这个地方的人文地理情况。[5]
3.3对国家经济有促进作用
谢科提出,民俗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源。民俗文化内涵是商品价值的重要源泉。民俗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8]曹瑞琴强调,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9]
4.民俗文化的市场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4.1民俗文化在各行业领域中的市场开发利用现状
4.1.1在影视传媒业中的运用
在《试论我国民俗文化元素在电视广告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在广告业,许多广告商通过在重要的传统节庆前夕推出广告和在广告中运用民俗吉祥图案以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表现广告主题、提高视觉效果。[10]“功夫”和“熊猫”两个民俗文化符号被外国人拿去后,通过艺术的再加工市场化运作,使《功夫熊猫2》获得了市场的青睐。[11]
4.1.2在餐饮业中的运用
餐饮业也利用节庆做营销活动。许多饭店还将民俗技艺融入饭店营销当中,推出传统的曲艺表演项目,如木偶戏、皮影戏等。[12]
4.1.3与旅游业相结合
这其中结合的最好的当属旅游业,无论是民俗主题公园的开发、旅游产品的开发,俨然已形成产业。董祖斌,冉红芳提出在全国各地区、旅游风景区举行的文艺展演,休闲游、观光游中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包装与吸引作用,民俗文化充分融入旅游等经济活动中。[13]
4.2主要问题
我国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问题主要体现在市场开发过程中,我国的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水平并不高,且在市场开发利用过程中,与民俗文化本身的保护也产生了冲突。
4.2.1市场开发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缺乏产业化运作
上海民俗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的学者强调,我国民俗文化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有三点问题:产业化意识不强,对民俗产业的开发价值认识不足。市场机制不成熟,集约化程度低。产品开发度不足,缺乏文化创新与内涵提炼。[14]
关键词:民俗文化教育;初中历史教学;价值;原则;
全球化的大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正在遗失,民风民俗也在正在遗失的传统文化清单之中。中国文化依据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可以分为民间文化、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民间文化的一种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一。陈建勤教授曾说:“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和民间文化之中”如果不强化自己民族文化遗产,可能导致一个民族的文化属性发生改变,甚至使该民族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我。如何对待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不仅关乎一个民族的文化问题,还对整个民族的命运和走向有着很大的影响。
我国在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突出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指出百姓社会决定上层建筑,而生产力的水平又决定百姓的社会。在新课改形势下,历史越来越接近百姓的生活,并逐步走向百姓和生活,而民俗文化是联系物质与观念、历史与现实、道德和法律的桥梁。所以在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材中,增加了许多与中国民俗文化相关的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必须明确将民俗文化融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教育价值。
一、民俗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教育价值
(一)能够有效的传递历史信息
历史是人类发展史过程中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是不能再重新发生的事情,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人们要想研究人类的过去,就只能靠前人留下的各种历史痕迹,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从而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民俗也是史料的一种,它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形成的,有特定历史阶段的痕迹。在古代中正史撰写中,有大量的素材都来自于民俗史料。例如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史料包括实物史料、音像史料、图片史料、文字史料等等。不同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产生和形成的民俗文化也不尽相同,民俗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活的社会化石,也是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途径。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正如人立于世不能没有骨气一样,一个国家或民族立于世,不能没有民族精神。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都有各自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的民俗文化有着浓厚的中华民族情感和深刻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和源泉。由此可见,民俗文化是中国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祖先创造的辉煌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由于潜移默化的影响,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力量。
(三)能够将道德教育渗透到生活中
道德是伦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由个人的内在信念和社会的舆论力量所支持的,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协调社会关系、提高个人修养、净化社会空气以及调节人际关系的内动力,是一种有效的社会规范手段。历史作为人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是历史教育的本质,所以,历史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它具有道德性,历史教育就成为渗透道德教育的有效渠道。而道德教育要立足于民族的传统文化,离开民族文化而空谈道德教育,犹如无源之水,民俗文化作为一个社会道德和风范的产物,与社会的思想氛围有着紧密的联系,使人们志趣、思想、道德规范等多种思想元素的积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能够有效地渗透道德教育。
二、如何更好地将民俗文化教育融入到中学历史教学中
(一)讲授适度的民俗文化内容
新历史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内容涉及人们的建筑、交通、饮食、穿着打扮、居住状况、民间艺术、民间娱乐以及岁时节令等各个方面,有的分散在每个章节中,有的以专题的形式自成一章。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民俗文化教育,但是要始终记得这是历史课而不是民俗文化课,民俗文化教育只是历史教学过程中的的辅助作料,不能将课的重点全放在民俗文化方面。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历史教学内容和民俗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深挖历史教材,灵活的处理主要教学内容与次要教学内容的关系,在保证能够完成主要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适当的补充和扩展历史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不仅要做到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要很好地完成教育的目标。
(二)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中学的历史教学,教育的对象是初中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有其特殊的自身发展的特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在得到快速的发展,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期。他们思想还不够稳定成熟,容易走入极端,所以在中学生的民俗文化教育中,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多鼓励学生自主的体验和感悟民俗,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民俗和反思民俗。在选择民俗文化内容时,要充分的考虑到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取一些学生能够接受,并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
(三)正确的认识民俗文化的两面性
民俗文化有其自身的两面性,既有良好的民俗文化,也有粗俗不堪的陋俗文化,所以在民俗文化教育中,要把握好对民俗文化优劣评价判断的标准。不仅要看到民俗文化在历史上的作用,还要将其放在现今社会发展中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意义。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全面的、正确的评判民俗文化,并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摒弃陋俗,并发扬光大优良的民俗文化。
结语:综上可知,将民俗文化融入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有效地保存和继承我国的优秀民俗文化。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文化习俗内容的度,选取适量、适宜的民俗文化融入到历史教学中,从而更好的传承我国的优秀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一)中小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了解甚少1.据跟踪调研统计,中小学生对讲座所涉及的18个民俗知之甚少,小学低年级同学绝大多数只知道踢毽子,最多的还知道打水漂和摔泥炮;小学中高年级同学基本不知道所讲的6个民俗,只有个别同学知道豆包相关民俗;初中同学略好一些,但对所了解的相关民俗也只是一知半解,不知其详细情况。2.据调查统计,中小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了解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从教材、课堂中获取,主要是语文课和思品课,二是从影视作品中获取,三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第一条途径内容极少,第二、三条途径均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造成了中小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知之甚少的现状。3.当前的中小学教师本身对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因而也没有积极让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主观意识。
(二)社会、学校、教材等对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不重视1.受当前政治、经济环境及互联网文化发展的影响,社会及学校不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2.教育行政部门,教材编写者急功近利,一味强调现代化,亦不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导致中小学常规的教学内容中涉及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寥寥无几。3.国家、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投入不够,宣传不够,没有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教化功能,致使中小学生极少有机会真正接触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因此就更谈不上传承了。
二、优化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中小学课外阅读现状的策略
课外阅读只是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窗子,真要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并自觉渗入精神世界润养自身,还是一个需要全社会都需要投入力量的系统化工程,可通过以下策略进行尝试探索。
(一)举办各种形式的民俗文化推广活动,烘托阅读背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网络独行其道的社会阅读环境下,孩子们了解优秀民俗文化的兴趣会减弱。通过举办以民俗文化节庆活动为代表的多种样式的优秀民俗推广活动,不仅有利于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塑造当地名片形象,而且为孩子们的民俗文化阅读提供了现实版的集观赏性、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参与性为一体的活“文本”,由于具有了丰富可感的现实情境,为阅读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如在阅读《红楼梦》“宝黛初会”这一章节时,很多学生对繁琐的服饰和建筑描写并不了解,也往往一带而过,通过课题组讲座的介绍,一些孩子们理解了其中的民俗文化意蕴,专门成立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有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对优秀民俗文化的了解得以提升。
(二)赋予民俗文化更为丰富的传播载体,提供阅读文本民俗文化有历时性的特征,有些逐渐形成、固化,有些逐渐散佚,在优秀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弘扬过程中,应该协同各地的文化部门、旅游部门、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赋予民俗文化更多的传播载体和推广形式。如民俗专家现场讲座、民俗文化知识有奖竞赛、征集当地民俗文化宣传口号等,营造出良好的民众参与的文化氛围。以此为基础,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既可以是摄影作品、画册、海报等宣传品,也可以是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或出版发行的专著等,还有报纸期刊上的民俗文化专栏,通过电影、电视、网络、广播等众多媒介的参与,最终不仅形成阅读文本,还要使好的作品能为广大受众所熟知,进入他们的阅读视野。
(三)为民俗文化阅读提供更直观的体验,强化阅读成果。民俗展品陈列等形式在一定历史时期起到了梳理与展示民俗文化的作用,但在全球化、网格化的时代,如何与时俱进地为民俗文化阅读提供更具现实感的体验,是我们强化民族记忆、弘扬民族传承的新课题。民俗旅游是其中一种创新形式,通过民俗博物馆、民俗村、民俗街区等各种景区、景点的综合设计,以身临其境的逼真感,使记载优秀民俗的文字化为现实空间里的衣食住行,能够强化阅读成果。而这种体验应更为丰富,比如组织秋千、跳竹竿、踩高跷、赛龙舟等表演竞赛,号召更多学生参与到舞龙、舞狮、划旱船等这类节庆嬉戏项目中来,以及日常生活中抽陀螺、跳方格、滚铁环等几近湮灭的这类体育活动等。
(四)为民俗文化阅读提供指导,提升阅读享受在没有相关人员的引导下,学生们阅读关涉民俗文化的作品时基本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在民俗文化作品本就不多的情况下,这种大量的随意的阅读,往往会收效甚微。所以,为民俗文化阅读提供科学性的指导,是一种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的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推广的方式,值得在中小学中普及。1.鼓励学生在民俗阅读过程中“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读书卡片。在长春浙江小学进行过《吉林民俗文化讲座•礼仪之邦》后,和相关老师合作,在学生们中间开展了“一日一句”活动。请同学们搜集流传在民间的、非课本内容的谚语,以小组手抄报的形式互相交流积累,鼓励同学们交流后做到“三会”(会背、会注、会用),以一个月为期。通过这一活动,很多同学认识到:这些谚语生动有趣,上口易记,富有哲理性、艺术性、知识性,丰富了他们对于深厚的思想、高尚的情操、远大的抱负、科学的见识之感受。2.培养阅读过程中的民俗鉴赏能力。民俗文化阅读的范围可以是现当代反映民俗文化的美文,也可以是从古代文化典籍、古诗词中摘录的民俗文化知识和描写;既可以是大漠孤烟、江南烟雨等奇异自然风光的描写,也可以是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故事,涉及饮食、起居、节令、服饰、信仰、礼仪、娱乐等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由于缺乏系统性,需要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并总结,如果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阅读鉴赏,不仅可以化解前期工作的繁琐,进而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整理过程中学会关于美与丑、真与善等的审美甄别和批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增加阅读乐趣,形成审美愉悦。
傈傈族主要的聚集场所在云南,至今为止这里仍然保留着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傈傈族民俗文化。丽江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是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地址所在,其最初是从2009年黎明景区统一进行规模化的整理时开始的,文化旅游村有着较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从刚成立之初便把自身定位为民俗文化旅游村,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积极宣传傈傈族民俗文化,打造傈傈族民俗文化品牌。虽然,丽江市傈傈族民俗文化尚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善,但是民俗文化旅游给当地带来的变化已经有目共睹。
一、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开发现状
(一)传统饮食的开发
人类实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饮食,它是人类在世上生存及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便会产生出不相同的生态饮食资源,久而久之便会发展为形态各异的饮食民俗文化特色,如今旅游业飞速发展,传统饮食逐渐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实用性及文化性在旅游业中尤为突出。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业中自然是以傈傈族传统饮食为主,其中最具当地民族特色及最受游客们欢迎的主要有:苦荞粑粑、籼米粑粑及包谷饭。傈傈族位于高山之上,有着较为丰富的植物资源,因而来此观光游览的游客们不仅可以观赏美丽的风景,而且可以品尝当地的野生菌类、山茅野菜及用中药材做成的美味菜肴。
(二)特色住宿设施的开发
旅游业中最能够体现出当地硬件设备建设的就是住宿,旅游建筑在旅游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特色设施的建设可以反映出特定时代、民族和地域的文化背景,有些甚至会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同时,它承载着整个民俗文化旅游业,为旅游业提供了功能设施方面的保障。在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中最核心区域是红石街,其因全部采用当地特有的红岩为路面而得名,在街道两旁建立的客栈共有二十余家,均采用当地特有的红岩堆砌而成。住宿设施中,除了红石街上的客栈,在村内还有许多村民自家开办的农家乐设施,这些建筑主要以木楞房为主,具有傈傈族古老的居民建筑形态。
(三)旅游交通设施的开发
开展一个地方的旅游业,交通设施的开发是重中之重,这样才能满足旅游者在旅游场景中的自由选择,在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中其旅游交通设施也具有当地民俗特色,比如:从住宿地红石街到周围各个旅游景点的这段路程,包含了特色的芦笙文化走廊及河谷生态走廊,但是有些较为偏远的景点,仍还未建成通路,尤其是一些偏远的乡村及森林内部,道路越往前走越是难行。
(四)娱乐表演节目的开发
民间娱乐活动在社会生活当中广泛存在,其中有我们祖先传下来的也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断发掘和创新的,但它们有着共同之处,即:可以娱神的同时也可以娱人。在民俗文化旅游业中,民间娱乐活动有着较大的研发价值和旅游价值,作为游客们较为喜爱的当地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在民俗文化旅游业中有着重要的宣传作用。傈傈族当地的民间娱乐节目主要有:民间节日及民间音乐舞蹈。来此旅游观光的游客可以切身的体会到当地热情似火的歌声和舞蹈,许多游客被这开心热情的舞蹈带动,会不自觉的参与其中。其中较为特色的活动主要有“百人吹奏葫芦笙”、“上刀山、下火海、舔火型”等活动。
二、旅游场景对傈傈族民俗文化的影响
(一)使民俗文化广为人知
在传统民俗文化的开发中,一些逐渐被人们忘记或逐渐消失的民俗文化被慢慢激活,同时使民俗文化广为人知,在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开发和发展中,复兴最为明显的民俗便是当地的民间乐器及传统歌舞。以前当地的年轻人都是往大城市里跑,很少有在傈傈族工作和生活的,自从成立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后,许多年轻人便选择在当地工作,他们一般白天在景点工作,晚上没什么事情后便到“诺玛底之声”参加歌舞排练及表演工作,这样的话,便为民俗文化的宣传作了更为深厚的当地民众基础。
(二)使民俗文化更加丰富
在进行旅游业开发时,地方民俗中一些有特色、有价值的东西会被挖掘出来,同时在开发过程中会发生新旧因子的相互叠加,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俗文化会同时呈现出来。在景区中可以看到柏油马路与乡间土路、传统服饰与现代服装等等古今元素的同时呈现。在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开况来看,旅游资源主要有传统的地方民俗特色、一直进来的民俗特色,和复兴后的传统特色,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多样化的加工,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体现出了当地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三)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中的居民,很多人借此契机参入到了旅游行业中,促进了当地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使傈傈族民俗文化村的经济形式由原来的农业经济逐渐转变为旅游经济。
三、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当地民众的积极参与到节庆活动中
作为地方性节庆活动来说,举办的最大的目的就是,向来参观的游人们展示出自己当地的文化特色。而向人们展示当地的风俗文化,当地居民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使风俗文化更加生动的展现在游人面前。当地居民是这种地方性节庆活动的缔造者和最原始的参与者,可以更加具体和透彻的展现出当地节庆活动的灵魂和魅力。就拿我国举办的青岛啤酒节为例,青岛啤酒节上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但是当地民众的参与仍然具有主体作用,青岛啤酒节是一个游客和当地民众举杯狂欢的节庆活动。它以“品饮百家啤酒,参与万众狂欢”为节庆活动的主题,可以看出当地民众在其中的重要性。同时注重民众参与的节庆活动还有日本的樱花节,日本政府采取了很多的措施,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地参与其中,因而把樱花节打造成了一个举国狂欢的节庆活动。
从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当地居民的角度出发,地方性节庆活动是当地居民日常活动聚集的场所,这个时候会有许许多多的民众参与其中。同时,地方性节庆活动是传统文化和当地风俗习惯的凝聚地,对当地的风俗文化不了解的民众,可以更加深刻的熟悉自己家乡的地方特色,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当地的传统文化。所以当地政府或者是节庆活动的举办者,应该邀请当地民众参与到节庆活动的规划和举办中。同时,可以让当地民众集思广益,为节庆活动出谋划策。这样当地民众才能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更加深刻的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
从地方性节庆活动的角度出发,节庆活动本来就是一个民众参与的活动,是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民众积极参与是一个节庆活动的灵魂。一个规模浩大的节庆活动如果没有民众的参与,那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只有民众的参与才能使地方性节庆活动更加的热闹,更加的具有人气。毋庸置疑,政府是地方性节庆活动的倡导者,但是当地民众的积极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做到节庆活动的独特性,使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二)当地文化的有效利用
使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可持续发展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文化特色,并展现出自己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吸引更加的游客。旅游业是由许许多多的节庆内容及当地的地方特色构成的,在这繁多的内容背后应该有一个地理文化的主线内容,这样地方性节庆活动才不会虚有其表。想要做好这个主线内容,就应该充分的发掘当地的地方文脉。这里所说的文脉就是,为了使傈傈族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而发掘的当地的地理文化背景和传统文化脉络。发掘和了解当地的文脉之后,可以顺应文脉的发展进行设计,也可以与当地的文脉背道而驰,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同时可以把顺应文脉发展和对文脉出奇制胜相融合,从而使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可以持续发展。
正如:在2003年的时候,陕西省举办了“金庸华山论剑”的地方性节庆活动,这个节庆活动就是以华山深厚的文化背景,以及金庸先生对华山的渲染而进行的;同时,日本在赏樱节的时候,当地居民都积极地参与,同时拿出当地的特色服饰和特色的手工艺品展示给来游玩的人。游人们在这里还可以品尝到当地特色的小吃,观赏到具有当地特色的歌舞表演。许多的风俗活动使樱花节彰显出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时使樱花节充满了浓浓的民族气息。
(三)策划新颖创新
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要想持续的发展,就一定要做到策划方面的新颖和创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因而,在节庆活动的策划时一定要做到新颖和独特,只有自己的活动差别与其他的活动,才能使民俗文化村在种类繁多的旅游胜地中脱颖而出。比如:在文化村有一个经典的节庆活动:玫瑰花节,在玫瑰花节上,举办方要求每个花车每一年都要有一个不同的主题,这种新颖的策划方式使玫瑰花节的举办很成功,吸引了很多外国的游客前来参观。做到新颖的同时,玫瑰花车巡游和玫瑰碗的比赛这种经典的项目被一直保留着。还有田阳布洛陀民族文化旅游节也是在不断的创新中,使得节庆活动持续的发展。节庆活动上比较传统的节目是田阳狮舞,改革开放后,主办方对田阳狮舞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增加了狮舞表演的可看性和艺术性,使这种田阳狮舞更加的吸引人的眼球,因而,田阳狮舞才能吸引更加的游客。
(四)有力的推广
一个成功的民俗文化旅游村是离不开有力的推广的,通过广告媒体等形式可以使这种旅游业更加的广为人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同时主办方可以借助报纸和网络把自己的节庆活动宣传出去。提高当地知名度的同时也促进了丽江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
(五)特色地方性纪念品的开发
地方性纪念品可以伴随着游客分布到全球各地,纪念品是地方性节庆活动宣传的最有利最直观的方式,通过这些纪念品的发放可以有效的宣传当地的文化,同时吸引来更多的游客,促进当地的经济效益。纪念品是当地文化的标志和象征,透过富有特色的纪念品可以看出傈傈族的文化底蕴,和当地的文化内涵,可以促进不同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因而,主办方应该充分的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并融入到开发的纪念品中,使这种纪念品成为当地文化的载体。因此可以看出,纪念品对于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纪念品是一个文化的标志,纪念品到达的地方,那这种地方性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也到达了那里。如果有经济能力的主办方可以举办一些纪念品的展览会,这样可以更好的宣传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使其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