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新产业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产业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产业发展规划

第1篇:新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旅游产业;旅游规划

Abstract: Xinjiang tourism seasonality, transportation distance is long, tourism planning in the design of the tourist routes, fully tap the stay of tourists. It relates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scenic spots. In this article, we need to build a Xinjiang tourism town system, play the role of cities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Keywords: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在新疆,旅游规划的核心是处理好“旅”与“游”的关系。

新疆的旅游季节性强,交通线距长,游客花在路上的时间多,花在景点上的时间短。距离远是很自然的现实问题,这就意味着新疆旅游总体发展模式和内地就不能一样,所以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要充分地挖掘游客在某地停留的时间。停留不仅在景区内,也包括在游客集散中心,即县城或城市内,这就涉及到处理好城镇与景区的关系。以此出发,需要我们构筑一个新疆旅游城镇体系,发挥城镇在旅游产业中的作用,即中转集散、住宿等服务和旅游消费。目前,由于城镇无法提供较多的旅游消费,所以留不住游客。城镇应该在旅游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增加游客的旅游消费,在特色旅游商品、餐饮美食、主题酒店、主题游乐活动体验、文化活动等方面增加投入。城市要参与到旅游中,城市自身也需要特色,专业性的旅游小城镇更能发挥作用。如可可托海镇、喀纳斯景区的布尔津县城、冲乎尔镇等。对于北疆地区,游客集散中心不一定要放置到景区内,可以放到县城里。

现今的旅游规划要在规划方向上进行转化

转化背景是:“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管理”,这就要求转化思路,从大的思路着眼,突破新疆传统的产业规划的现状,把新疆的区域旅游规划做好。

转化要点是:一要强化城市研究;二要强化需求导向;三是要注重休闲度假方面研究。

二、要注重做好旅游资源评价,这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当我们设定一个地区为旅游目的地的时候,一定是这个地区有旅游吸引物,但是不能把拥有旅游吸引物就作为开发旅游的全部条件,而应进行严格地旅游资源评价。进行旅游资源评价,除了要按照标准严谨地打分论证之外,还要注重对先期进入景区的游客的游记的挖掘,重视个人感受体会,挖掘出景区异质性特点和“游”的魂魄。旅游的本质是一种异地生活的体验,旅游增加了一种生活体验。大众旅游产品和先期旅游爱好者是有差异的,先期进入景区游览的是真正的旅游者,他们往往能够感知更为深入、精准的东西,很多景区知名度的提高就是因为旅游者们的发现,才慢慢地演化为大众旅游目的地的。大众游客需要的是基本的服务,消费的是经过包装、加工的旅游产品,但是这种消费需要引导,最终往往回归到最初先期进入景区的这一批游客对景点的定位。因此要处理好旅游资源原真性与旅游产品大众口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关系,当然,对于旅游产品的设计不是完全基于游记的,旅游产品设计是将游览方式与景区各类旅游资源有机叠加,但一定要依托于核心景观资源,在服务上要“面”状展开,即在区域范围内配置游览服务设施。如果只是注重将景点打造成一次性消费目的地,显然是一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核心价值观念。人们通过旅游产生了对一个区域的总体印象,这种印象的形成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将这种印象“毕其功于一役”,在一两个景点内实现,过于注重将景区开发成旅游产品,反而会达不到目标。反之,如果自始自终将保护景区的自然环境与文化价值,那么才能真正焕发景区的长久生命力。

三、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旅游资源从原真状态演变为旅游产品,需要追加较多的投入,并且这种投入一定是阶段性、持续性的。总体来说,政府要做的事情包括旅游城镇建设、景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旅游管理培训、旅游行业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的工作。在初期,最为重要的工作是对景区的推广,对于特别优质的旅游资源,应充分认识到价值。旅游资源不同于矿产资源,其价值是可测算的,旅游资源的价值取决于开发方式。地方政府在前期的投入会在景区的旅游产品完全成熟时得到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仅是游客数量增长,更多的是地区知名度上升之后,对地区的经济起到拉动作用。自然经济资源、人文资源都完全依赖于开发、包装、加工以及市场营销。政府介入市场营销可信度比较高,并且这部分属于公共产品,如果交给企业去做会产生其它企业搭便车的现象。

真正交给市场去做的,反而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策划,这个是具有竞争性的,旅游企业对旅游产品开发的程度与其自身收益密切相关,他们以追求游客数量最大化、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并且存在竞争性,旅游企业肯定关注旅游产品。但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产生了负的外部效应,这才是真正应有政府负责的方面。因此旅游产品开发应该是给旅游企业做的,不应该是给政府部门做的,给政府部门做的是景区具有价值的资源环境的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游客数量限制等。

要发展旅游产业还要注重对旅游企业的扶持,健康的旅游企业发展应该是数量多、规模小、覆盖面广(旅行社、旅游住宿、旅游购物、餐饮等),但是对于旅游的规范管理、标准建立、执法、职业培训等,是培育旅游业的基础,这也是政府部门的责任。

四、处理好旅游开发模式与旅游市场培育的关系。

在旅游规划中我们设计各式各样的旅游产品,恨不得全部填满,但是旅游市场的培育却具有规律性,游客的旅游消费偏好也是随着时间而不同的。在初期由于旅游资源价值尚未显现,因此从各个角度来设计旅游产品。但是市场却是具有选择性的,因此要研究市场的规律。对旅游市场的分析应从区域旅游市场现状分析入手,疆内游客和区域游客的构成分析和变动情况,特别是要加强对游客的调查。不能仅仅从乌鲁木齐等旅游中转地做问卷调查,而应向在景区内的游客做调查。区域旅游市场的培育是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点”不仅是旅游景点,也包括旅游城镇,“线”是旅游线路,诸多的游览“线”又织成了“面”,因此市场培育要充分利用现状的基础,例如对于阿勒泰地区,已经有了两个5A级的景区,围绕“千里旅游画廊”战略打造沿线景区,就比较相对比较容易。

旅游产品设计要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价值进行准确、深刻地把握。新疆做旅游规划的通病是对新疆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背景认识不足,文化的挖掘太过于浅层,凡是碰到草原就是游牧文化、打造世界草原旅游;碰到古战场就是蒙古人西征,这种随意设定文化定位的趋势不仅缺乏信服力,也容易造成产品定位雷同,旅游景点低质量开发的后果。新疆的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不断地融合、变迁才形成了今天的民族,例如元代的蒙古人其实是突厥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混合体。同时历史上西域的地域辽阔,远非今天新疆的疆域可比,不搞清楚历史上西域各民族的源流变迁,是难以定位民族文化的。如果就今日新疆而言,特别是结合旅游发展,则应突出阿尔泰山西、天山山西和昆仑山系三大文化,这本身反应了新疆的疆域特点,也是新疆绿洲城镇的依托。

五、处理好景区内文物保护、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文物保护、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是文物保护是首要的任务,不能为了开发而忽略了保护,将保护就降到了一个次要的位置。在做旅游规划之前,需要先摸查、鉴定景区的各类文物、历史遗存、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价值,先要确定保护的要求。但现实是,越是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的资源,其开发价值也越高,这就形成了一个二难局面。在短期内,这种二难是无法解决的,因为目前在举区唯GDP的大环境下,没有哪一级政府愿意只承担保护的责任而不享发展的权利的。在景区环境保护方面,游客进入景区的方式以及活动内容对于景区环境影响较大,机动车辆游览对环境影响的程度要大于电瓶车和步行;在景区食宿对环境的影响要大于不停留,但现在测算景区环境容量却不考虑游客进入景区的方式和活动强度,应该根据景区规划测算游客容量。

六、旅游发展与脱贫致富之间的关系

新疆优异的旅游资源,大部分都分布于社会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旅游是最大的扶贫工程,要解决老百姓实实在在的一些事情就得靠旅游,而且旅游扶贫立竿见影,实实在在,一直到老百姓的实际生活,这跟其他行业都不一样。

第2篇:新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硅谷模式文化,作为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标准样式,包含着精神的和物质的财富,是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创新活动的经验提炼和总结。它在渐进的过程中成长,具有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是由独特的社会生态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以科技为先导的创新机制、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层级扁平化的创新机制等主要要素组成。

硅谷模式创新文化之精髓

硅谷是一个创新文化非常丰富的区域。没有创新文化,也就没有硅谷高科技的发展。那么,何谓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有关的文化形态,它包括文化对创新的作用和如何去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硅谷是一个公认的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多民族的居民和高素质、高密集度的科技人才构成了其文化多元性和开放性的鲜明特点。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其社会结构的独特性,而拥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科技人员的相互交流,文化的渗透和兼容,逐渐形成了以诚信为核心并为硅谷广大科技人员所认同的价值和创新价值体系。

硅谷创新文化是建立在以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为背景的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是指导创新的一种理念文化。因为“硅谷人”深深懂得,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经济繁荣的时代,都需要重大的人文创新来引导,需要文化的繁荣,任何哲学社会科学落后的国家,不可能有先进的自然科学,更不可能有重大的原始创新;微观上,硅谷创新文化则表现出的是一种很具体的文化形态,是一种对创新活动失败和成功的独特价值观,用他们自己一句很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在创新活动中的尝试、失败、再尝试,直至成功。硅谷这种创新文化价值形态的循环过程,美国著名经济记者约翰・迈克德维特和安德里安・伍尔德利奇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归纳出10条“文化簇集”:

第一,能者在上的公司信仰。在硅谷,年龄和经验没有多大作用,肤色和背景也无所谓。例如:从1990年到1996年间在硅谷所办的4 000家公司中,就有27%是中国人和印度人办的,几乎占去了公司业主的三分之一。

第二,对失败极度宽容的理念。通常,失败往往对一个创业者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例如:在欧洲或在中国,破产往往会被看成羞耻;而另外一些国家,破产者还不能被允许开办公司。但在硅谷,却截然不同,这里崇尚的却是“Itsioktofail”(败又何妨)这种宽容的理念。因此,创业者拥有非常健康的心态。

第三,对“背叛”的容忍态度。在硅谷,员工的流动不受任何限制和谴责,“跳槽”也没有什么关卡。这都被视为一种完全正常的职业行为。任何人都可以实现“人往高处走”的理想,去圆成功的梦想。

第四,精诚合作的精神。合作,对志同道合者来说可能没有多大问题,但对冤家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但在硅谷,即使昨天是你死我活的冤家对头,但是明天也有合作的机会,成为守规则、讲信用的合作者。

第五,嗜好冒险的行为。冒险是“硅谷人”的一大特点。他们不仅在创业上敢于冒险,而且在生活中也寻求刺激,如:业余生活中的蹦极、高空跳伞等,都被认为可以激活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在创业方面,不断探索,丰富自己的阅历,工程技术人员一般不会长期忠实于一家企业。他们总是会主动砸掉自己的“饭碗”,去寻找更有发展前途的创业机会,因此,硅谷“跳槽”的现象非常普遍。由此带来技术的迅速传播和市场的流动过程正好能够迅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六,全新的投资理念。在硅谷,无论是打工的工程师,还是亿万富翁,他们赚钱之后,都不愿意做“守财奴”,而是把赚到的钱再投资到创业环境中去,投到新的领域,创造新的财富。

第七,热衷改变自己的位置。“硅谷人”敢于自己吃掉自己,自我淘汰掉昔日的辉煌和模式。如:SGI的创始人克拉克,一旦SGI获得成功,他就离开原来公司去创办了网景。网景上市后,他再度离开,又创办了几家新公司。通过一次次吃掉自己,使自己的智慧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第八,对产品而不是金钱的痴迷。硅谷人以宗教般的虔诚心态追求技术,希望能够以技术推动世界进步,从而创造新的财富,实现个人价值。

第九,机会的慷慨分布。在硅谷,谁都不用嫉妒谁。“硅谷人”认为,机会对任何人来讲都是均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会,这就看自己如何去把握。

第十,分享财富的强烈倾向。硅谷的财富观具有独特之处,如:从认股权到给员工健康检查、免费午餐晚餐、为家属办幼儿园、提供优厚的退休金等,至少在公司内部,财富被群体分享而不是被某些少数人独食。

硅谷创新文化中的这10条“文化簇集”,是创新文化的价值形态,它源于技术社会的群体创造,又反过来促进了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的迅猛发展。这种创新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渐进过程中的充实性、群体社会广泛的认同性、以个人价值为主导的人文性、简单明了的可操作性和创新活动中的自觉性。创新文化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相互作用,不仅为硅谷信息技术产业乃至美国经济创造出无穷财富,而且还成为世界高科技产业发展学习借鉴的“模式”,并成为“硅谷人”类文化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硅谷创新文化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何影响

那么这种创新文化到底对硅谷的创业环境和创业者又有什么影响和驱动作用呢?

第一,硅谷创新文化中的社会价值体系奠定了技术社会广泛认同的价值观,为创业者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

在硅谷创新文化中,社会价值体系主要体现在个人的经济价值、知识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这三个标准既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某个创新群体倡导的,更不是哪个部门总结的,而是“硅谷人”在创业的过程中,逐步孕育出来的。因此,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认同感。凡到硅谷工作和创业的人,首先感受最深的当然是在这种独特文化价值体系上形成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那些已经量化出的文化价值形态。可以说,没有独特的社会外部环境,就不可能有得到“硅谷人”广泛认同的社会价值观和共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也不可能有硅谷欣欣向荣的今天。

硅谷最初的产业雏形是半导体工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半导体工业为先导,硅谷大致经历了“国防工业”、“集成电路”、“个人电脑”和“因特网”四个主要阶段。在硅谷每个技术产业转型过程中,创业者都曾经历过阵痛、失败和成功。在这里每天都有大量的公司死亡,也有新的公司不断创立,也正是在失败中积累的源源不断的经验,不断地实践和善于从失败中学习,孕育了硅谷企业走向成功的种子。这种创业的过程,包含着理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相互作用,成就了硅谷人根深蒂固的创新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有了创新文化价值体系和社会价值体系,衡量价值的文化形态和价值标准又是什么呢?那就是一个人的价值不是通过赢得分数来决定胜负的,而在于付出爱;不在于名望和钱财,而在于给别人带去快乐;不能用长相的美丑来评判,也与穿什么衣服、鞋子和喜欢听什么音乐无关,而在于创造,在于创新;不在于语言多么华丽和漂亮,而在于能否完成任务,履行诚信,兑现诺言;不能用头发和皮肤的颜色来衡量,也不在于属于哪个团体,而在于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一个勇于创新的人要想真正实现个人价值,就必须舍弃一些常规的理念,自觉融入到实现个人价值的社会价值体系之中。这正是硅谷创新文化中开放、流动、宽松、容许失败、工作就是生活、合作等的具体体现。

第二,硅谷创新文化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孕育出创业者为技术创新献身的独立主体意识。

硅谷是一个典型的“大熔炉”,这里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让创业者和工程师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科学是无国界的含义在硅谷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主要表现在:凡到硅谷这个“大熔炉”的人,他们逐步会淡化自己到底来自何方,来自哪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就是一个陌生人的世界,没有人知道其他人的母亲住在哪里,更没有复杂的家族纽带关系。硅谷是一个独立无依的新来者的世界,创业者独立的主体意识非常强。在他们心中,所有的创新成果都属于硅谷,属于整个世界,属于人类的共同财富。

这种独立的主体意识从硅谷创新文化孕育那天起就已体现出来。如:上个世纪50年代硅谷创办之初,没有创业者在北加州有根基,然而许多受过专门教育的青年工程师,在对一个小镇已经长期存在的制度和看待事物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抛开原有的社会环境,视挑战和创业为追求科技创新的原动力。

有了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硅谷的创业者总是力求将投资者的主意和自己一个个美妙的想法变成现实,即使暂时失败了,也会不屈不挠地寻求新的成功。正是这种创业精神,形成了硅谷社会生态系统中无限的创新动力和繁衍生息能力;也正是通过这种“创造性破坏”,资金、资源、人才、信息、技术流向了那些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与最有能力的企业家手中,成就了一大批企业和企业家。正如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就是创造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了新的组合。一个企业家的历史使命就是创新,企业家就是富有创新使命的人。但“不要以为技术创新就好像是在公园里散步,每个人都能高高兴兴;技术创新是一个很残酷的过程,如果成功了,你将毁掉别人的事业”。这正是创新主体意识的具体反应。在硅谷,这种理念、现象和事实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第三,硅谷创新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为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确定了指导原则,为创业者集中创新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硅谷是一个集工程师、电子公司、专家顾问、风险投资和基础设施供应商为一身的庞大专业协作体系和技术社会。因此,建立系统有效的服务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机制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硅谷技术创新和成就创业者必不可少的条件。

技术社会的特点之一是社会的开放性和分工的专业化。硅谷之所以得以迅速发展当然离不开公共服务的支持,而伴随着硅谷创新文化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公共服务则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社会服务的种类很多,数量庞大,门类齐全,机制灵活,大致包括金融服务类行业、中介服务类行业、商业服务类行业、生活服务类行业和人才服务等几大类。他们为硅谷高效创新、科技成果快速扩散和人才队伍的成长,创造了非常顺畅条件,带来了无限创新的活力。在以上几类公共服务中,人才服务在形成“硅谷人”才资源库、满足不同高科技企业对不同门类人才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硅谷丰富的人才资源是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化的专业服务所形成的。硅谷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仅靠美国国内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许多大的科技公司把目光聚集海外,开始吸引国际化人才。于是就有了国际性的专业人才服务中介机构,以商业化的模式运作国际人才,服务本区域内的高科技企业。后来,随着硅谷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才需求量和国外到硅谷创业的企业越来越多,人才服务的领域逐步扩大。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专业技能的移民在硅谷的数量不断上升,占到了硅谷高科技公司工程师总数的1/3。同时,外籍人士创办的公司数量也在上升,截止到1998年,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工程师所创建的企业,占到了硅谷技术产业的1/4。这些人才的世界背景使他们在进入硅谷的公司或是自己创业后,又通过自行回国创业、派往回国等方式迅速将新科技、新产品扩散到新的国家,从而使硅谷企业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在企业全球化经营中具有特殊的有利地位。

在形成人才资源库的过程中,人才服务的内容涉及到法律、会计税务、金融、地产、投资咨询等各个方面,应有尽有。比如说,你要到硅谷工作,首先面临的就是身份问题,持有什么样的签证,到什么样的公司工作,公司又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技术人才;你要在硅谷自由流动,解决好夫妻团聚、子女教育、购买房产等问题。每当这个时候,律师和其他相关的专业服务行业都会为你提供精细的服务,帮助你排忧解难,让你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之中去。

第3篇:新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园;分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桂林市高新区融合“文化”和“高新”元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了国家级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全国产学研示范基地、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自治区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首家自治区级大学科技园,建立了经济办证中心、技术产权交易所,实施一站式服务,进一步为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桂林国家高新区创意产业园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批准成为广西“动漫试验园区”,当前正重点发展数字动漫、创意制作、网络游戏等文化产业,走培育与引进相结合的道路。

一、文化创意产业之创意产业园的发展现状

桂林市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高新区桂磨大道,占地2250亩,总投资2.5亿元人名币,分两期进行建设。总建筑面积为23.2万平方米,是一个集现代化标准工业厂房,综合性办公用房及相关配套设施为一体的创意产业园区。一期建筑面积约6.3万平方米,目前有七栋办公大楼投入使用,共引入创意企业及机构46家,重点发展软件,动漫,设计三大产业,目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海南天涯社区桂林营销中心、云尚动漫、安信公司。园区建成后会吸引350-400家创意企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但是作为新兴的产业,没有经验和前期实践的指导,导致相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瓶颈,出现人才稀缺、资金不足、基础薄弱、总体规划欠缺等问题,遭遇的困难和阻碍方面较广、力度较强,解决的难度较大。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缺少总体规划

桂林市高新区创意产业园内的企业入住类型规模整体上仍处于自发状态,没有专职部门对园区的企业引进进行合理统一的规划。园区内企业布局松散,企业与企业之间因为规模差距、生产对象不衔接以及信息不流通等原因无法进行有效合作,造成园区内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在项目承接后,找不到技术匹配的企业进行协作配合,只能另寻省外或者国外有能力的企业合作完成项目,无形中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延长了产品的生产周期,使产品投入市场的周期滞后,不利于企业抢占商机。

2.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高新区创意产业园处在建设初期,除主体的工作大楼已经竣工投入使用外,相关的职工宿舍住宅区、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均未能及时跟进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的公交设施不够便捷,公交车换乘次数较多且公交数量较少,员工出行大多使用自己买的电动车或换乘公交;园区内娱乐休闲设施缺乏,员工在工作之余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放松;园区职工宿舍房源紧缺,再加上园区内企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较为完善的福利措施,对职工的住房、出行补贴统一标准,致使园区内职工生活成本增加,月净收入减少。

3.行业尚不具备持续、长效的人才开发系统

由于企业自身资金方面的问题,在人才培养引进上,企业多是通过内部人才推荐或者网上招聘途径吸引人才,而通过这样途径引进的人才多是暂时性由于在广东等地遭遇求职难题才转到桂林求职,因此在桂林求职只是一个过渡,待到广东就业形势好转,许多在桂林的工作的人才抵制不了沿海高薪的诱惑辞职桂林,转战沿海。这就导致行业发展没有一个稳定,协调的人才供应体系,不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并且,桂林缺乏人才培养和人才交流平台。缺乏一个较完善的素质拓展机制,人才结构单一,人才综合素质不高。而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人才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变化。

4.统计数据不全面

统计部门没有很好地跟进行业发展的统计工作,缺乏统一、规范的人才统计体系。没有科学确定人才分类统计指标和统计办法。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就业人数男女比率,行业流动率等数据没有很好的收录处理,产业产值也没有数据基础,缺乏对比性。这在宏观上不利于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宏观的了解和规划,不利于产业的长久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措施及拟解决途径

1.宏观引导,整体布局

由高新区政府牵头,组织专业社会调查小组或者相关高校学生调研团体对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系统科学的调研,通过实地调查详细具体地研究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并根据调查所得到的具体资料来制定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明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产业的布局,合理制定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在经过科学调研的理论基础上,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性质类型和涉及的学科范畴,调配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海外学者组成顾问团,对产业整体的宏观布局和长远规划进行与时俱进的跟进和调整。

2.加强规划,设施配套

建议七星高新区创意产业园的管理部门在建设园区内基础设施的过程中,设立反映企业要求与建议的专项信息平台,园区管理部门再根据信息反馈要求来完善园区内的基础设施,使园区内的基础设施能最大程度地能满足园区内企业职工

的生活需求。在福利补贴方面,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科研人才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对重点引进和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给予专项资助和生活补贴,为初到桂林工作的各类创新人才,提供高品质低租金的人才公寓,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和娱乐休闲设施的建设,优化人文与安居环境,培养员工归属感。同时完善人才社会保障体系,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养老、医疗保险和参加商业保险。

3.多措并举,人才荟萃

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人才输送渠道,将目标锁定在桂林各大高校,力求与高校之间建立稳定、良性的人才培养和供给体系。与高校共同开发大学生见习、实习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为园区内企业发展输送和培育人才。同时,政府需要发挥企业与高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灵活采用各种方式为园区企业培养和引进人才:一是采取补贴等形式,支持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大、桂林理工大学等院校培育和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对文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促进企业与发达地区的交流,通过人才交流、项目合作等形式,提升人才的素质;三是为七星区外来优秀文化人才,在调动、落户、子女入学、购房等方面给予适当的照顾。四是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和文化创意人才。

参考文献

[1]厉无畏,主编.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厉无畏,王如忠,主编.创意产业一城市发展的新引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5.

[3]孙安昆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4]王长胜.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项目简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2013年大学生创新性实践训练项目

指导老师:师晓婧

作者简介:

第4篇:新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刘树萍表示,目前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型行业。但是仍存在发展的问题,比如电信服务水平、普及程度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包括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等。需要继续推进协调发展,加快新技术、新业务的应用。

刘树萍主要强调了三个方面:第一,电信业在发展中要以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行业各方的力量,从市场服务、业务发展、网络技术、企业管理等方面完善现代电信服务体系。

电信业需要按照国家信息化总体战略的要求,建设好信息化的网络基础,同时发挥行业优势,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积极服务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开发丰富多彩、价格合理的各类业务与应用,大力支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电信发展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电信行业面临从原来的网络服务型向信息服务型的不断转变,这种转变是外界大环境对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行业要持续发展的主观必须。

要实现这一转变,首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是要转变观念,转变行业发展的思路,要开拓创新,要树立信息服务大行业的意识。要在发展中创新,要依靠创新求发展。

创新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需要产业链各环节、各层面的共同努力。企业作为技术业务创新的主体,要因地制宜、科学有效地加强自我创新,加强与其他行业之间、与产业链其他环节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不断创新业务模式、运营模式,建立良好的信息服务产业链。

第三,专业化服务作为提升行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和探索。电信运营业已达到很大的发展规模,电信服务已融入经与经济社会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电信运营而言,一方面要加强电信行业对其他行业的专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对电信服务的个性化专业化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和不断完善其他行业对电信运营,尤其是产业链其他环节对运营环节的专业化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优势,通过专业化的相互服务、相互支撑,减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把电信服务做实、做专、做精。这也是电信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多年以来,中国电信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今年2月底,电信业务总量达到33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刘树萍表示,在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用户规模继续保持世界首位的同时,我国互联网业务高速发展,上网用户总规模在今年2月底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宽带已成为互联网上网的主要方式,宽带上网用户占上网用户总数的比例已接近80%。电信服务整体水平持续提高,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普及率分别达到27.5部/百人、43部/百人和16.8%。电信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在连续8年超过2000亿元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稳定发展。

快速发展的中国电信业,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在我国推进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2007年电信业增加值占同期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1%和5.4%,行业为社会创造的直接和间接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上缴税费比上年增长18%,电信总体资费水平同比下降13.6%,在使广大群众享受更多实惠的同时,对抑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过快上涨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5篇:新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三)商品蔬菜发展迅速利用紧邻市主城区的优势,大力发展商品蔬菜生产,规划建设了朱家、岗孜、横岭、一批商品蔬菜基地,全镇无公害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产量3560吨,比上年增长15%。

(四)水产养殖方面规划建设路塘、朱家休闲垂钓园区。新增一批养鱼专业户,并组建了养鱼协会,水产总面积达180亩;扶持路塘陈龙洪搞水中养鱼、水面养鸭、岸上养猪的立体养殖业,目前,该专业户养鸭8000羽,在其带动下,周边农户养鸭规模进一步扩大。

(五)区域特色产业方面规划了大塘、横岭、塘屋苗木基地。今年引进益阳花卉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塘屋花卉苗木基地300亩。北部村庄的生姜、毛薯产量连年递增,达到950吨;红瓜子产量达到136吨。

(六)农产品加工方面重点抓了镇果脯厂的建设,有效解决了我镇果农产品销路问题。果脯厂年产蜜饯、果脯60吨,年产值达160万元。

二、新增产业亮点

1、建成朱家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今年3月份,引进华南农大朱教授开发朱家村商品蔬菜基地200亩,并采取公司+农户、协会+农户方式,辐射农户280户,蔬菜生产达300吨。

2、建设塘屋花卉苗木基地今年4月份,引进益阳花卉苗木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塘屋苗木基地。总投资200万元,目前完成首期投资80万元,开发面积120多亩。

4、完成、果业连片开发引进老板,投资320万,在村开发甜柚种植面积600亩,村开发脐橙面积200亩。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抓组织领导

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农业产业的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干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农村新产业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指导督促,确保发展农村新产业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二)抓发展规划

几年来,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战略,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思路、一套实用技术、一套扶持措施”的具体思路,结合本镇实际情况,确定好了本镇的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制订了本镇2006年—2012年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具体规划是:北部村以发展粮食生产基地和山区特色的生姜、毛薯基地;中部村以发展红瓜子、果业、和生猪养殖基地;南部村以发展壮大蔬菜、水产、花卉苗木基地。

(三)抓内部机制建设

制订了有较健全的理事会、协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建立了岗位职责、组织活动、民主监理和监督、生产管理、财务、利润分配、风险保障、会员档案管理制度;有明确的服务职能、为会员提供信息、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农业生产资料和产品营销等产前、产中、产后的稳定服务。

(四)抓农民培训

采取各种形式,利用各种手段,广泛宣传合作思想和合作理论,让农民了解、认识并投身于农村新经济组织建设活动中,共同参与市场竞争,以获取最大利益。同时,利用市农民学院和分院的农业实用技术教学资源优势,开办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等专业培训,举办农村市场营销培训班,培育大批市场经纪人,目前,有蔬菜、生猪、花卉等营销人才36人,使之成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骨干。

(五)抓政策扶持

鼓励农民围绕主导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农村能人的作用,积极创办各类合作组织,对缺乏资金的农村能人,一是从政策上优惠照顾;二是加大小额信贷扶持力度。对产业协会自身建设,镇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如生猪协会、朱家村蔬菜产业协会等分别给予了1000元的活动经费,有力促进了农村新产业的发展。

(六)抓业绩考核

第6篇:新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两会”更是今年政策走向的风向标,未来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发展等,都在“两会”期间做出明确的规划,而事关国家产业改造升级、发展创新的战略新兴行业也成为了政策热点之一,这也为未来资本市场提供了新的指向。

发展高峰期来临

“两会”的胜利闭幕,预示着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已经确定,在去年复杂的形势下,2011年中国经济将如何发展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焦点。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黄茂兴教授表示,2011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而与过去几年的两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是2011年两会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3月5日,温营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三次提及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亦明确指出,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预见,战略新兴产业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未来五年政府的重点工作项目,也是资本市场关注的新主题。

黄茂兴还认为,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这也为我们国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国际国内发展机遇。

政策将密集出台

近日,国家发改委已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框架)》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代拟稿)》,同时还要求有关部门抓紧起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初稿并尽早报送国务院审批。发改委还要求加快推进节能环保等七大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据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基本编制完毕,《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已上报国务院,目前正处于待批状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已经基本完成,《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形成框架思路并完成初稿。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专项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是明确的信号,预示着“两会”之后,一组由战略性新兴产业担纲的产业政策群将密集出台,贯穿全年的投资主线已经开始清晰。

新兴产业破冰

战略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受益于市场的主流趋势与国家的强力扶持,在“十二五”期间将得到全面的发展。

新能源方面,近年来,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在政策的扶持下,发展势头较为迅猛,《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所涉及的累积直接增加投资额将达5万亿元,其中包括国家投资以及受其拉动的商业化社会投资。

下一代通信网络方面,我国自主提出的TD-LTE已被国际电信联盟列为4G两大候选标准之一,预示着我国将在4G时代的国际通信市场拥有更多话语权。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方面,节能环保产业持续受益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未来3年产业收入规模可能呈现40%以上的复合增长;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重点在于积极推进产业化和商业化,通过示范试点工作来改进新能源汽车,最终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

新材料方面,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是产业升级、高端装备行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据测算,未来新材料市场增长率仍将继续保持在20%以上,市场规模在2012年将超过1300亿元,是最具增长活力和投资机会的领域之一。

生物产业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国投向生物医药产业的重大新药研发、创制领域的专项资金将超过400亿元,比“十一五”期间提升―倍以上。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工信部日前明确提出,力争到2015年,高端装备的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达到20%以上;到2020年,使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达30%以上,高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

黄茂兴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成长性,产业绩效预期好的特点。对整个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望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投资路线显现

兴业证券福州五一中路营业部理财服务部经理陈少东认为,战略新兴产业作为国家产业的导向,在市场上将呈现滚动式发展,投资者要抓住波段性机会,把握盈利方向。

由于新兴产业需要培育期,从产业政策出台,到产值成效的显现,期间需要一至两年的时间。陈少东表示,战略新兴产业板块经过培育期的炒作,会处于高估值的状态,当业绩公报后,会有估值性的调整,可以长期看好。

在细分产业上,陈少东看好高端制造业与新能源汽车板块的投资机会:“目前高端制造业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时点,随着数控机床等高水平装备的顺利投产,相关行业利润将明显增长。新能源汽车在经过前期的培育后,已于去年开始试点投放市场,预期今年投产规模将继续扩大,动力电池前景门淘。”

第7篇:新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分工;协调发展

一、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客观必然性

经济理论认为,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经济活动按地域空间进行的一种分工形式,分工与合作相互依存、相互给对方以保障与促进,并通过分工与合作提高效率、增进效益。其直接原因是区域之间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经济结构、生产效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与比较优势,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优势互补,获得最佳的整体效益和个体效益。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告诉我们,区域经济的合作是在区域分工的基础上产生的,为了获取最大的整体效益与个体效益,区域之间必然进行分工与合作;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生产力合理布局和生产专业化,区域的专业化可以带动区域在某个生产领域的技术进步,包括生产技术的提高与创新,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管理经验的积累和创新;可以实现优势资源的优化利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还可以通过前向、后向和旁侧联系,发展以专业化部门为组织中心的产业联系,提高区域经济的结构效率。区域分工能使一国内各区域在充分利用区内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区域专门化生产,并通过区际交换实现其专门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与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区域的生产能力,增进区域利益。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然体现为区域之间合理的分工及合作,区域之间如果实现了专业化的分工,就不仅可以带来区域之间的资源和要素流动,而且还使得区域之间在商品和劳务的供需方面形成更深的依赖,区域之间互补性逐渐增强,这样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就会随着区域分工的发展而逐步增强。

二、我国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困境

(一)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产业同构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表现出的区域间的产业组成类型、数量比例、空间分布、关联方式等方面演进变化趋于一致,结构差异逐步缩小的现象。产业同构抹煞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优势,这使得不同区域之间分工与互补的可能性逐步减少,从而使地方政府之间失去了合作的动力基础。例如,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提出的相似系数计算公式得出,上海与江苏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2,上海与浙江为0.76,而浙江与江苏高达0.97。产业结构趋同使长三角整体联动效应的发挥受到极大抑制,各地区不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降低地区的整体经济效益。

产业同构的现实强化了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妨碍了区域专业化的形成。各个地区严重的产业同构使得不同地区忽略自己的比较利益,阻碍了区域专业化的形成,限制了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使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和贸易机会减少,造成的结果是相同的产业布局使进入同一产业的企业一起争夺发展所需的稀缺资源;而地方政府为保护自身利益,纷纷以行政手段制造区域壁垒,相互封锁,干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人为地破坏了市场经济规则,从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同时,本来成本导向的企业行为在追求地方利益的政府短期行为的干扰下,影响了产业链的分工和合作关系,导致地区的产业结构非正常趋同。

(二)产业联动能力不足

产业链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有产业链的地方,区域经济联动就会十分活跃,就能够形成都市圈。一个区域的产业由不同的行业组成,每个企业的产品都有其价值链,这样区域就构成了开放的价值链系统。由于价值链各环节所要求的生产要素差异很大,而各地区所具有的生产要素禀赋并不相同,因此只有将价值链各环节放到具有与其最相匹配的生产要素的地区,这样各地区比较优势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然而,产业结构的趋同使得区域内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是靠产业特性相联系,通过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而是单打独拼,自我完善,甚至不惜组建新的企业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其结果是,区域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区域产业链不能有效衔接,区域产业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由于产业定位缺乏差异化,区域内产业链残缺,市场机制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的资源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打造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服务环节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明显不足。由于产业集群发展不充分,区域创新链、产业价值链尚未在区域内实现闭合,科技创新优势无法通过构建完善的产业创新链或价值链在区域内的其他城市或产业聚集区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产业合作关系不顺

经济利益是地方利益的基础,而产业发展又是经济利益的集中表现。地方政府通过产业规划、财政支持等发展相关产业,而这些产业不仅能提供相关工业产品和居民消费品,而且解决了该地区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为地方政府上缴财政税收。因此,地方利益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区域内围绕着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矛盾冲突也日趋激烈。其原因有三:一是观念问题。就“市”论“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未得到改变。二是某些地方政府缺乏合作意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形成了接受上级任务和命令的惯性,而缺乏自主决定和发展的主动性;他们只是把与外界的合作看作一种可尽可不尽的义务,看不到合作是一种双赢或者多赢的互动。三是关系尚未理顺。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首先要求区域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但不同产业的投资回报率各不一样,为了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地方政府往往偏好发展高投资回报率的产业;而要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哪一个地方政府首先放弃不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企业?合理的产业结构所带来的利益究竟能有多大,最大的受益者是否能够对受损者的损失做出令其满意的补偿?这其中有很多问题都是难以度量和不可预期的。面对不可预期、难以度量的收益,地方政府合作的积极性会受到极大的挫伤,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合作也因此陷入困境。

三、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着力点

(一)建立区域合作共赢机制

首先,树立区域合作新思路。一是在地方政府决策主体的观念意识上,要及时树立大市场观念,强化地方局部利益服从区域整体利益的“一盘棋”思想。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立足于整个区域,充分整合区域内各种经济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在区域间进行科学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二是要求各地依据产业政策与区域产业政策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并切实加强对其执行情况的检查与监督。三是促进微观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与横向联合,实现微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四是及时转换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由传统的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的良性化与高度化。

其次,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经济整合的关键在于制度协调,协调的目的是打破行政壁垒对经济造成的阻碍,从政策上给经济要素自由流动的空间。未来区域经济的发展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区域合作共赢机制,进一步促进资源整合,提高区域经济合作成效。当参与者之间出现利益冲突时,不应通过频繁地修改总体目标来协调利益冲突,而应通过设立协调机制来时时协调这种冲突。政府在推动区域产业合作中应进行准确职能定位,重点发挥其对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为市场经济正常运行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包括:正确发挥区域性产业结构布局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培育区域产业结构布局中的自组织机制;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产业体制制度环境。

再次,创新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实现利益分享的基本途径,主要是区域产业分工、区域贸易和“第三方调节”。区域产业分工是在充分利用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化生产,通过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来获得区域整体利益。产业分工的目的就是要逐渐形成有区域优势的产业结构,从而分享这种合理产业结构带来的利益。区域内的区际贸易是实现其产品价值的有效途径,通过区际交换满足自身对本辖区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区际贸易是区际合作收益分配的基本形式。“第三方调节”是区际合作收益分配的补充形式。“第三方调节”,主要是通过中央政府(上级政府)的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方式予以实现。利益补偿机制通过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来实现,其主要手段有中央政府的财政补贴和税收返还等,也就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二)发挥产业带的带动作用

首先,全面提升产业带建设水平。区域产业带建设要放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间产业转移和区域间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放在有利于全国区域生产力布局和本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的高度。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开发的原则,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指导产业布局和项目选择,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带建设水平。

其次,产业带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产业带的发展应制定统一的产业布局规划和产业政策。同时,区域内各省市还应共同努力,将这一产业带的发展列入国家规划,取得国家政策的支持、促进区域高科技产业带的更大发展。利用产业带各开发区规模与实力的梯度,积极发挥产业带内的扩散功能,通过各开发区间的相互借鉴,进一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整个产业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再次,产业带要以中心城市为基点。区域经济的发展,应该选择若干重点地区,分级次、有步骤地渐次进行,即以中心城市为基点,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区域经济隆起带。应有意识地引导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性强的国内外企业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推动产业组织形式从传统的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形成要素集聚能力强、上下游联系紧密、产业辅助系统完善、产业发展环境良好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实现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优势互补、共赢发展。通过合理明确的分工和定位,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进一步促进区域合作的深入和深化。

(三)规划建设区域产业集群

首先,编制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编制区域产业规划,促进产业资源在各产业聚集区之间优化配置,即从整体区域考虑,统一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通过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主导产业、主要功能和聚集区的开发级别(国家、地方)划定各类产业聚集区,明确各类产业聚集区的产业定位和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在工业化进程具有显著的不同梯次的地区,可通过地区之间产业分工来加强产业联系,也就是在区域内形成高新产业集群,促进高新产业的高效协调发展。同时,在各自发展高新产业的现状下,强化高新产业整合的力度,合理地加以引导,实现产业结构的市场化整合。

其次,加快推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产业集群是以某一特定的产业中的大量企业及相关企业高度集聚为指标,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职业培训和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空间集合。其实产业集群就是一种生产组织方式,它通过产业与产业所在区域的结合,使该产业发展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率,从而在该地域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促进本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本地经济增长。要依托区域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实施错位发展,建立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再次,政府要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所在区域的市场体系密切相关,该区域能否提供完善的、专业化的服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在区域各产业聚集区之间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为区域内各高技术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等各类产业聚集区的管委会及园区企业搭建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增强各产业聚集区之间的了解,营造融洽的合作氛围,同时也为产学研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政府要为产业集群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转型。

参考文献:

1、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2、戴宏伟,王云平.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J].当代财经,2008(2).

3、周立群,江霈.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同构成因及特点分析[J].江海学刊,2009(1).

第8篇:新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草案)

一、沟渠头村基本情况:

沟渠头村位于官庄镇西南3公里处,总人口165户698人,包含两个自然村,俱家自然村和沟渠头自然村,三个村民小组。村庄南北布局,主干街道东边为居民区,其他区域为耕地,总面积2352.17亩,耕地面积2172亩,果园面积1032亩,全村主导产业为苹果产业,品种分为红富士和秦冠两种。全村共18名党员,贫困户共计30户105人。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600元,2017年底共完成1.5公里水泥路铺设,2000米自来水管道改造,3200米排水渠铺设,安装光伏太阳能路灯50盏,建文化广场一个,沿村主干路建花园20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目前,沟渠头村集体经济薄弱、来源渠道单一狭窄,无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依赖于向上争取资金。

二、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沟渠头村发展经验总结

沟渠头村2015年以前原本属于一个软弱涣散村、贫困村,自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官庄镇党委政府,县上扶贫农发办、各级政府部门以及郭氏基金会(淳化脱贫奔小康协会)对沟渠头村的发展倾注了不少心血,沟渠头村经过2015-2017年摘掉了软弱涣散和贫困村这两顶帽子,这几年各级政府在沟渠头村累计投资超过300多万元,总结沟渠头村这几年的发展经验可以概括为:沟渠头村的发展得益于精准扶贫工作大局,得益于镇党委政府、县扶贫农发办、基金会等外部资源的及时介入和强力刺激,使得沟渠头村在基础设施、民风民俗、产业发展等民生工程方面得到了根本转变,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摘掉了历史包袱,成为一个有发展后劲的村庄。

三、沟渠头村未来几年发展规划

站在沟渠头村新的历史起点,村“两委”班子由刚开始的被带着工作到如今的主动工作,作为“两委”会班子的领导他们个人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想斗争,逐渐成熟起来,决定抢抓机遇,积极迎接挑战,以党建为引领,以精准扶贫工作为统揽,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主线,抢抓乡村振兴机遇,决定从2019年开始做以下工作:

(一)是以党建为引领,加强村庄治理。

强化的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纯洁性建设等,积极吸纳青年人入党,强化中年党员教育,发挥老年党员积极性,打造一支铁的党员队伍,为沟渠头村发展奠定人才之基。准备建设村史馆、党建馆、阅览室、老年活动室、消费扶贫产品展示区等加强村民和党员的教育,让大家知道沟渠头村的发展历史,让党员知道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二)是以精准扶贫工作为统揽,抓好产业富民。

沟渠头村经过三年的产业发展探索,终于在产业上立足,2018年以来产业为群众增收总计40多万,为全村贫困户分红3万元,产业成了沟渠头村一项新产业,经“两委”班子协商,决定从2019年开始村集体承担的种植工作,村委会和公司签订委托种植协议,“两委”班子领导带头种植,和部分村民种植,村委会把好质量关,做好监督人。核心内容一是探索一条适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产业,为当地群众探索一条致富路;二是打造旅游产业链,不仅能看,还能做茶饮用,想借产业打造村,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价值。创新点在于我们这次做茶是以种植为基础,以标准化加工为核心竞争力,以销售为产业保驾护航,打造茶种植、标准化加工、规模化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合作单位建的加工厂已经拿到了国家颁发的生产许可证。

(三)是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提前谋划做工作。

沟渠头村2017年已经完成整村脱贫,目前贫困户剩余2户,经过召开“两委”会以及党员群众代表会,经过研判觉得在做好巩固工作的同时,应该抢抓机遇,提前谋划做工作。

1、打造以产业为依托,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村。以产业园区为依托,在确保效益的同时,引导群众参与,逐年扩大规模,村委会利用基金会以及方面争取的资金用于新品种的引进和培育,据不完全统计有700多品种,如果能引进一半的品种对产业融合,乡村旅游来说都是巨大的吸引力。同时根据村庄布局,实施一纵五横美化工程。以俱家自然村为起点,在村最北边建造村庄标识牌,对南北街道两侧进行清理改建,清理两侧的杂树以及违规建筑,重新建设花园,栽植,总长度1公里左右。对居民居住区的5条街道进行清理整顿,在门前的花园栽植,对沟渠头自然村的后街靠街道一侧建设圆门。对村庄主干街道两侧的墙体实施以党建、精准扶贫、为核心内容的美化。

2、打造以加工厂为依托,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主线的产业链,建设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村

计划未来几年以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为主线,夯实村集体经济基础,夯实产业富民基础。目前村集体以土地等资源入股淳化坤源实业有限公司,占股5%,每年享受固定分红5000元,村集体计划一是承担产业的种植工作,把好生产管,二是争取多方资金通过增资扩大在淳化坤源实业有限公司的股份,逐步承担生产和加工两个环节,将企业的效益和村集体的效益进行绑定,增强话语权,维护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

3、借助政府和企业等资源,率先实现消费扶贫。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2018〕129号(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有利于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助力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9篇:新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紧抓历史机遇,做强文化产业,使文化成为引领甘肃新一轮跨越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也是当前的迫切的任务。

1 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1.1 清醒认识文化的经济价值 “文化”一词有多种含义。我们认为,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并列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精神内容的总和。表现为:

①文化力催发经济力,在经济建设中实现文化赋值。如敦煌市先后七度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市行列,这个文化力就是“自强不息本文由收集整理,海纳百川,勇立潮头”,人文精神是文化力的最高表现,这生动的实践证明了文化力的强大推动作用。②将文化元素渗透到产品当中,创造文化财富和商业利润,借助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影响力,建设“敦煌文化产业园”,实现文化增值。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构建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创建“敦煌文化产业园”,挖掘丝路文化、石窟文化、汉唐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打造敦煌文化品牌。③将文化产业化。有资料显示:美国文化产业在gdp中占10%,世界上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一般超过了5%。

1.2 准确理解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它包括以下六大类:文化产品制作与销售活动、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生产与销售服务、文化设备生产与销售服务、相关文化产品制作与销售活动,并在每一大类中又具体细化规范为若干小类。

1.3 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 ①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精神文化需要,是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激励和丰富人们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我们需要对文化产业加以重视。②发展文化产业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文化产业成为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的主力军,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日趋重要,文化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必须为台州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以更高的认识、更自觉的行动,切实抓好文化产业发展,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部署,注意经济与文化的全面科学发展。③改革开放30年,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看到甘肃经济的快速增长,要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首要选择,我们必须发展文化产业。

2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省的文化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有了一定基础。初步打造了文化休闲、文化用品制造业等特色文化产业区块,初步形成了以现代传媒业为主导的、涉及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文化产业,尤其以文化旅游业、文教培训业为主导,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群。

3 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积极开拓创新

3.1 抓规划引导,凝聚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 将文化产业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把文化产业也作为经济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把文化产业列入社会发展指标的同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3.2 深化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 领导干部要增强文化的产业意识,把增强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前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来抓。文化产业发展,对其理念的理解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