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技术新概念范文

新技术新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技术新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新技术新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合作交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而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试问一个对学习没有兴趣的人,即使给他机会也未必参加,更何况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由做课件的教师选择或编制课堂教学软件,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同时也就要求微机教师在做课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比如让学生了解天气情况时时,我们可以在设计中加入下雨、刮风、打雷等有声有色的动画,形象而直观地给学生一个印象,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但是,要注意的是,当投影取代了课本的同时,也忽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老师一直坐在教师机前通过计算机与同学进行交流,缺少了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所以,要上好一堂课,我们也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而课件应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作为任何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还有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有些网站的文字和图片是不能简单地右击下载下来,这些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都紧密相关的技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要真正把所学知道溶入到自身,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我们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与动手,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只要能坚持练习的话,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及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地掌握。

四、交流讨论,展示评价

第2篇:新技术新概念范文

关键词:NFC技术;U盘;无线通讯

1 NFC技术的发展现状

自上世纪末以来,无线通信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低功耗微型化是用户对当前无线通信产品尤其是便携产品的强烈追求,因而短距离无线通信引起了大家的重视,目前使用普遍的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有蓝牙(Bluetooth)、无线局域网802.11(WiFi)等。近场通讯技术(NFC)近些年发展比较迅速,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缩写,即近无线通讯技术。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共同开发的NFC是一种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可以在移动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PC和智能控件工具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NFC提供了一种简单、触控式的解决方案,可以让消费者简单直观地交换信息、访问内容与服务。

目前NFC的应用范围也不再局限于移动支付范畴,市场上支持NFC技术的设备也越来越多,包括OPPO、三星、谷歌、诺基亚和HTC等品牌手机,并且有很多其它电子设备也开始支持该技术。现在手机中NFC最常用的功能是将两台NFC手机靠近就可以轻松的实现数据传输。

2 NFC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NFC设备或NFC标签中的信息是通过设备之间无线频率产生的电磁感应来传递的,传输范围仅有几到十几厘米。NFC设备或标签在进行有效的数据通讯前要先通过协商来确定当前的模式及传输速率。NFC的工作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卡模式、读写器和点对点传输,点对点模式:支持两个近场通信设备之间相互通讯,实现信息交换和文件共享。读卡器模式:使近场能讯设备能从海报或者展览信息电子标签上读取相关信息。卡模式:近场通信设备能像智能卡一样,允许用户支付零售购物和交通费用。

NFC技术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近距离感应。NFC设备之间的极短距离接触,主动通信为20cm,被动通讯为10cm,让信息能够在NFC设备之间点对点传输。第二,通讯的安全性。除了极短距离的传输保证了信息的安全外,也可以通过加/解密系统来确保移动装置间的安全通信。第三,处理信息的快速性。从NFC设备的检测认证到数据的存取,所花费的时间短。

3 现有U盘存在的不足

有些人在办公的时候急需把自己的手机里的文件打印出来,但自己又没有带两用U盘,一些文印店的电脑都不联网,所以只能用手机软件或者蓝牙把文件发送到电脑上,然后再传到U盘里面,整过程耗费大量的时间还有流量,而且传统的U盘长时间插拔USB接口,不仅麻烦而且长时间容易造成USB接口的损坏。因此,我们可以开发一个基于NFC近场传输技术的U盘,只要将两个设备靠近而不需要线缆接插,就可以实现相互间通讯,为文件的存储与传递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4 新概念U盘介绍

为了解决传统U盘存在的问题,我们设计出一种新型U盘,它由大内存容量的NFC卡片制作而成。可以实现新的非接触式U盘数据传输方式,这种U盘可以实现将手机内的文档,视频,音频等通过NFC技术传输到U盘内,同时我们可以将这种新型的U盘和传统的U盘结合,使新概念U盘既可以通过NFC技术从手机向U盘传递数据,也可以通过USB接口将U盘中的数据传送到电脑当中。让我们做更大的设想,如果将来的设计一个NFC读写器能连接在电脑上或者电脑也具有NFC的读写功能,则可以将U盘中的内容直接送入电脑当中。

这款U盘的研发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第一,增加NFC芯片的内存容量。因为目前用户对U盘的使用来说对于存储容量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第二,将NFC芯片的内存与传统的U盘的内存结合到一起。即实现既可以通过NFC方式进行数据读写,又可以通过USB口进行读写。另外,我们大胆设想如果在打印机中加入NFC读取的功能,则可以将U盘放到打印机NFC感应区时,直接由打印机读取U盘内文档并打印出来。

4 新概念U盘的市场前景

若未来这两个问题得到解决,这种新概念的U盘得到推广并投入市场,一定会对传统的U盘产业进行很大的革新。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近场传输技术的原理,对现有的U盘进行技术上的革新改造,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由于NFC技术的迅速发展,U盘之间利用NFC技术进行信息的传输是可能实现的。若将NFC卡的存储容量进行有效的扩展,使这种U盘的存储容量符合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这样才能使这种U盘发挥出自身的价值,早日应用于市场。

参考文献

[1]赵云雁 基于NFC技术的智能海报应用研究 郑州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2]赵飞云 杨慰民 基于NFC技术的移动应用 中国新通信2008年01期

作者简介

第3篇:新技术新概念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科普网站 时间轴 概念设计

作为科普展品,科普网站是兼具科学理性的内核和人文感性的外壳的特殊产品,具有教育性、公益性和市场性,在此,我们针对展示内容、展示形式、体验教育形式进行创新以扩大其影响,从而提出了新兴科普概念――时间轴。

1 时间轴概念的提出

对信息技术科普资源来说,其科普形式的最好载体便是网络,在科普网站中,单一的图文科普已经收效甚微,而只有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才可增加信息技术科普的灵动性,成为信息技术科普的最佳组合。因此,在网站中,我们应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图片、动画和互联网技术中的html、css及javascript语言,设计出时间轴形式的最新科普概念,同时运用多媒体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探索多种网络科普形式,全方位地展示科普内容,促进科普网站多方面协调发展成为信息技术科普中的又一新型概念。

2 时间轴的设计结构

2.1 抽象结构

以时间的纵向延伸为主轴,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将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以直观的形式展现给网站用户,同时对时间轴上的内容进行横向延伸,把信息技术的发展演变以更加形象立体的方式进行展示。

2.2 载体结构

以flash、视频等数字化多媒体处理技术为基础,加之以html、javascript、div+css等网页界面编程语言为辅,共同构成时间轴的技术载体。

2.3 具体结构

将信息技术发展史划分为信息技术的起源、古代信息技术的演变、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重大变革事件以及现代先进信息技术的样例几个模块,用时间轴将这些模块罗列,自然而然地在用户大脑中形成时间发展的概念,而不必过分刻意地强调具体时间,导致信息量过大并零散无章使用户不容易记住。

2.4 结构特色

时间轴将抽象结构、载体结构、具体结构相结合,对信息技术发展史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进行详细的阐述,在数字化多媒体处理和科普网站多维度建设中架构了信息技术科普的基础框架,在内容和结构上都着重于视觉以及听觉的科普效果,让用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并掌握科普知识,提高用户的科学素养,从而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积极探索并建立科普资源集成机制,向大众传播现代信息技术的相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形象、直观地介绍现代信息技术的成就及其在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应用,促使他们投入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建设之中。

3 时间轴的优势

传统上对发展史的科普方法是对单一时间和事件的堆砌,枯燥无味,使得大家对信息技术的了解缺乏兴趣,从而不能对信息技术进行深入透彻的了解。我们通过时间轴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史进行整理,运用一条主线,将时间与发生的事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进行完美的结合。通过时间轴,可以将时间线贯穿起来,每个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在时间轴上都有标出,配合一些图片或视频,音频加以丰富,这种在时间上紧密契合,在事件上层层跟进的方法不仅在人们的头脑中构成了清晰的线索,而且能够使人们摆脱传统学习的枯燥,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使大家更能充分准确的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掌握相关知识。

4 时间轴的效果

时间轴通过一条主时间线贯穿,将信息技术发展历史上的相关事件清晰合理地串连,每一个事件时在时间轴上都有时间点的标明,并有详细的记录,同时配有插图或者视频供用户更加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进行趣味丰富地学习。由此可见,时间轴的设计将能够很好地提高相关知识的学习效果,帮助用户培养学习兴趣,强化所学知识,开拓视野,以此扩大科普网站的影响力并最终达到科学知识普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小瓯.科普展品创新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4).

[2] 郑霄阳.重视网络科普功效_建设多媒体科普平台[A].任福君.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 科学普及出版社:中国科普研究所,2010.

第4篇:新技术新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新课改理念不仅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为我国家培养更多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人才之根本。因而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新课改具有的意义可谓深远而又重大。基于此,以下笔者结合新课改理念和自身教学实践及经验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一、应用新课改理念于讲解和演示结合之中以确保理论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会发现很多学生热衷于上机操作,而对理论学习且缺乏兴趣。这与新课改理念倡导的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思路相违背。因而作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学好理论基础知识,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就像盖房子挖地基是一回事,只有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借助理论基础的支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最为基础的计算机历史、组成、结构等,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尽可能的提高理论讲解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理论与演示的结合方式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并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将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体现出来。例如笔者在进行有关计算机组成的基础知识教学时,首先将事先预备的多媒体课件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计算机的主板、内存、中央存储器、硬盘、声卡、显卡、电源等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拿出实物,并一一讲解各自的工作职责和功能,在此基础上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由每组选出代表对这些计算机元件的名称、功能和用途等进行讲述,并要求有条件和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前通过请教专业人士、观看组装视频等方式,在课堂上对教师提供的各种计算机元件进行简单的组装。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有机结合以及新课改理念的融入,在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元件有基本认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的体现出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课堂的高效性。

二、应用新课改理念于示范和同步教学之中以提高操作教学的实践性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因而作为教师在示范教学中应严格按照行为规范操作进行,例如操作姿势、行为规范的示范。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比以往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的难度更大,往往某些示范教学内容繁多,使得学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此时如果采用同步教学方法就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因而在示范和同步教学中应用新课改理念的核心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成绩快速有效地提高。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作用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教师的引领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提高操作教学的实践性,从而更好的掌握计算机操作行为规范,为学好各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应用新课改理念于启发和鼓励探究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为此,教师在学生探索过程中应扮演好引路人和鼓手两个角色,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创造一些让学生能够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条件,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使探索的过程能顺利进行下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创造性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

四、应用新课改理念于德育教育渗透之中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网络的普及率大大提升,每位学生都有接触网络的机会,尤其在课余生活中为学生接受各种信息提供了便利,然而网络信息的双面性使得我们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其在掌握信息技巧和感受信息文化的同时能不断增强自身的信息意识和内化信息理论。因此,牢记教育宗旨,贯彻新课改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应与时俱进,将德育自觉地渗透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行。

综上所述,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新课改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应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践行新课改理念,始终坚持生本原则,应用新课改理念于讲解和演示结合之中以确保理论知识教学的有效性、于示范和同步教学之中以提高操作教学的实践性、于启发和鼓励探究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用新课改理念于德育教育渗透之中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捷瑛.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2(05).

第5篇:新技术新概念范文

【关键词】终生学习 计算机教学 语法 词组结构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174-02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迫切需要职业教育进行改革与发展,涌现出许多教育思想和流派,其中在现代教育职业教育理念中渗透着终生教育、终生学习的理念。这个理念要求现代人一定要学会学习,真正做到终生学习。笔者研究的题目就是围绕学会学习、终生学习这个主题进行的。

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对中职教育也非常重视。然而目前中职生总体生源学习能力相对较差,一般是中考成绩较差的无法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才会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而且进入职业学校后,中职生对自己、对人生,特别是对学习信心不足。但根据我多年在中职学校教书的感受,中职生其实很聪明,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对,可以说是不太会学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对他未来的发展、终生学习很有帮助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对未来发展的期盼值。

本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一直钻研如何让学生从厌恶学习到学会学习再到热爱学习。以前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只知道照老师讲解的去做,如同“依葫芦画瓢”,只知道如何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有很多概念性的东西更是弄不清,也不愿意弄清楚。原因是概念性的东西较抽象,难以理解,而老师遇上这样的问题一般的做法也是无奈地让学生们死记硬背罢了,而部分中职学生是不会听从老师的要求去死记硬背的,其结果是弄不懂的东西越多,学习的兴趣就越低。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我注重利用语文课中的语法知识对每个概念性的知识进行分析,也可以说是进行关键字的提取,帮助学生抓住知识概念的重点,并加以分析。例如,“计算机病毒”的定义是“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制造的、具有自我复制和传播能力、能引起计算机系统故障的特殊程序”。我帮学生分析,按语文课的语法知识来提取关键字,就是:

第一关键字分析提取:计算机病毒 是 程序。

主语 谓语 宾语

从第一关键字中,我们可了解到:主格是计算机病毒,宾格是程序。也就是说计算机病毒只不过是一种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的程序。这一理解非常重要,让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本质。第一关键字分析后,提出问题: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程序,它与其他程序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称它为“病毒”,而不称之为某某程序呢?从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此时大部分学生会表现地很好奇,注意力开始集中到教师这里。这时教师就可引导同学们继续阅读概念: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程序,特殊在哪里呢?引出第二关键字。

第二关键字,在语法上看实际上是宾格的定语,是对宾格“程序”进行性质界定的:宾格“程序”前有一系列的定语:(1)人为制造的;(2)具有自我复制和传播能力;(3)能引起计算机系统故障。这些定语实际上是阐述“病毒程序”的特点。

从第一关键字和第二关键字中,我们已从计算机病毒这个概念中了解了两个问题:一是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程序,二是计算机病毒的特点是什么。通过对这个概念的认真分析,学生已把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基本掌握。

又如:什么是网络?其概念是“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各种通信介质和互联设备相互连接起来,配以完整的网络软件,以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第一关键字分析提取:计算机网络 是 系统。

主语 谓语 宾语

从第一关键字中可以看出,计算机网络其实就是多个计算机之间的互联系统。这样的提取,简明扼要,让学生一目了然,头脑中自然形成一张网络图。

此时,教师可通过各种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知识结构不停留在这种简单的框架上。可提出这些问题:“是不是我们家里的几台计算机用线连接起来就可以算是网络呢?”“是不是所有网络只要用线连接起来就可以使用呢?”等,让学生能积极思考上述问题,产生一种好奇心。这时教师再进行第二关键字的分析提取,自然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关键字的分析提取,主要是对相关主格、宾格的定语以及状语的分析。

第二关键字的分析提取:

第一,“网络”概念的主格定语。“网络”概念的主格定语是:地理位置不同、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这些主格定语实际上也就是告诉我们计算机网络的特点:有独立功能的——且地理位置不同——多个——计算机系统。经过分析让学生能从此语句中了解到计算机网络的特点。

第二,“网络”这个概念的宾格定语。“网络”这个概念的宾格定语是:计算机的相互连接。

第三,“网络”这个概念的状语。

状语是: (通过各种)通信介质、互联设备、网络软件;

(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

从这些状语中,我们可以了解网络组成中除了计算机外,还有通信介质、互联设备、网络软件,同时还知道了组成网络的目的是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

通过这样的语句结构分析及提取,学生从中大致了解本章节的主要内容,以后的教学内容不外乎就是对这个概念的进一步细化,做具体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通过这样的讲解后,学生对以后的知识点的学习是充满期待和有信心的。

同样,有很多概念性东西如“什么是统一资源定位?”

“什么是操作系统?”“什么是电子表格?”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加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以前在讲到Excel电子表格的分类汇总这项操作时,学生对概念不理解,一般按老师列出的步骤还能操作出来,一旦自己操作总是会忘记排序这个操作,一开始就汇总。根据这一现象,我利用语文课的词语结构加以分析后,学生犯错率降低了很多。在讲到“分类汇总”时,我分析这个词语时,我先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分类汇总呢?”让学生思考。此时学生看着这个专业名词木然,此时我反复多读几遍“分类汇总”这个词组,提醒他们注意从字面上去了解“分类汇总”含义,分类汇总就是既要分类,又要汇总,这样就让学生理清了一个概念是“分类汇总”这项操作实际上不是一项操作,而是两项操作。而且“分类”这个词在前面,“汇总”在后面,所以,在操作上也要先分类,后汇总。那么什么是分类?分类在计算机中实际上就是进行排序操作;什么是汇总?汇总就是统计个数、求和、求平均值等。通过词组分析,学生理清了思路,在以后的操作中就很少出错了。

用词语分析此类型的概念还有“选择性粘贴”、“条件格式”、“函数”等。

语法结构分析方法归纳为:(1)找出来概念的骨架,也即找出主语、谓语、宾语,也叫做找出第一关键字,从骨架中可以清楚地知道此概念到底是什么,可以做到一目了然。(2)再找出骨架的血肉,也即找出主语、宾语的定语,语句的状语,也称之为第二关键字,从这些血肉中可知道此概念的组成、特点、目的或意义。通过找骨架、找血肉,学生就可以单纯从概念本身了解到很多的知识点,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总体概念和基本的内容框架。

词语结构分析方法归纳为:强调对词语含义理解,可以顾名思义,强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此词语之用意,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如何进行操作,要如何操作。学生一旦了解,可以说以后都不会忘记。

本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此法运用多次,感觉效果较好,学生不仅能很好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学会了如何思维,如何看书,如何学习,很多同学还将此法运用于其他科目如数学、会计专业的学习。我也走访了多位学生,他们都觉得受益匪浅,这为他们之后的学习提供了很大帮助,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增长了许多。

此法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学习方法,在当下提倡学会学习的风气中,若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帮助,让他们终生受益,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最大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邱永渠、黄仁渠.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第6篇:新技术新概念范文

关键词4G移动通信;OFDM;MUD;IPv6

1引言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能够满足国际电联提出的IMT-2000PFPLMTS系统标准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要求具有很好的网络兼容性,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多个不同系统间的漫游,不仅要为移动用户提供话音及低速率数据业务,而且要提供广泛的多媒体业务。根据ITU的标准,世界各大电信公司联盟均己提出了自己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方案,主要有W-CDMA、CDMA2000、TD-CDMA以及我国提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但3G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局限性:

不能支持较高的通信速率。3G虽然标称能达到2Mbit/s的速率,但平均速率只能达到384kbit/s。尽管目前3G增强型技术不断发展,但其传输速率还有差距。

不能提供动态范围多速率业务。由于3G空中接口主流的三种体制WCDMA、cdma2000、TD-SCDMA所支持的核心网不具有统一的标准,难以提供具有多种QoS及性能的多速率业务。

不能真正实现不同频段的不同业务环境间的无缝漫游。由于采用不同频段的不同业务环境,需要移动终端配置有相应不同的软、硬件模块,而3G移动终端目前尚不能实现多业务环境的不同配置。由于3G系统以上的局限性,目前,很多公司已经开始着手4G概念通信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4G概念通信的技术特点以及可能采用的关键技术。

24G概念通信技术特点

目前,业界专业人士对4G概念移动通信系统的共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a)用户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不受限地接入网络中来;

b)移动终端可以是任何类型的;

c)用户可以自由地选择业务、应用和网络;

d)可以实现非常先进的移动电子商务;

e)新的技术可以非常容易地被引入到系统和业务中来。

根据以上描述,未来的4G系统应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

(1)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对于大范围高速移动用户(250km/h),数据速率为2Mbit/s;对于中速移动用户(60km/h),数据速率为20Mbbit/s;对于低速移动用户(室内或步行者),数据速率为100Mbit/s。

(2)实现真正的无缝漫游。4G移动通信系统实现全球统一的标准,能使各类媒体、通信主机及网络之间进行“无缝连接”,真正实现一部手机在全球的任何地点都能进行通信。

(3)高度智能化的网络。采用智能技术的4G通信系统将是一个高度自治、自适应的网络。采用智能信号处理技术对信道条件不同的各种复杂环境进行结合的正常发送与接收,有很强的智能性、适应性和灵活性。

(4)良好的覆盖性能。4G通信系统应具有良好的覆盖并能提供高速可变速率传输。对于室内环境,由于要提供高速传输,小区的半径会更小。

(5)基于IP的网络。4G通信系统将会采用IPv6,IPv6将能在IP网络上实现话音和多媒体业务。

(6)实现不同QoS的业务。4G通信系统通过动态带宽分配和调节发射功率来提供不同质量的业务。

34G概念通信关键技术探讨

(1)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OFDM为核心技术。OFDM技术实际上是多载波调制的一种。其主要思想是:将信道分成若干正交子信道,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成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调制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传输。正交信号可以通过在接收端采用相关技术来分开,这样可以减少子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每个子信道上的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关带宽,因此每个子信道可以看成平坦性衰落,从而可以消除符号间干扰。而且由于每个子信道的带宽仅仅是原信道带宽的一小部分,信道均衡变得相对容易。

OFDM技术之所以越来越受关注,是因为OFDM有很多独特的优点:

a)频谱利用率高,频谱效率比串行系统高近一倍。OFDM

信号的相邻子载波相互重叠,其频谱利用率可以接近Nyquist

极限。

b)抗衰落能力强。OFDM把用户信息通过多个子载波传输,这样在每个子载波上的信号时间就相应地比同速率的单载波系统上的信号时间长很多倍,从而使OFDM对脉冲噪声和信道快衰落的抵抗力更强。

c)适合高速数据传输。OFDM自适应调制机制使不同的子载波可以按照信道情况和噪声背景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调制方式。当信道条件好的时候,应采用效率高的调制方式;而当信道条件差的时候,则应采用抗干扰能力强的调制方式。再有,OFDM加载算法的采用,使得系统可以把更多的数据集中放在条件好的信道上以高速率进行传送。因此,OFDM技术非常适合高速数据传输。

d)抗码间干扰(ISI)能力强。码间干扰是数字通信系统中除噪声干扰之外最主要的干扰,它与加性的噪声干扰不同,是一种乘性干扰。造成码间干扰的原因有很多,实际上,只要传输信道的频带是有限的,就会造成一定的码间干扰。OFDM由于采用了循环前缀,故对抗码间干扰的能力很强。

(2)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采用了空时多址(SDMA)的技术,利用信号在传输方向上的差别,将同频率或同时隙、同码道的信号进行区分,动态改变信号的覆盖区域,将主波束对准用户方向,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方向,并能够自动跟踪用户和监测环境变化,为每个用户提供优质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号从而达到抑制干扰、准确提取有效信号的目的。这种技术具有抑制信号干扰、自动跟踪及数字波束等功能,被认为是未来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目前,智能天线的工作方式主要有全自适应方式和基于预多波束的波束切换方式。全自适应智能天线虽然从理论上讲可以达到最优,但相对而言各种算法均存在所需数据量、计算量大、信道模型简单、收敛速度较慢,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出现错误收敛等缺点,实际信道条件下,当干扰较多、多径严重,特别是信道快速时变时,很难对某一用户进行实际跟踪。在基于预多波束的切换波束工作方式下,全空域被一些预先计算好的波束分割覆盖,各组

权值对应的波束有不同的主瓣指向,相邻波束的主瓣间通常会有一些重叠,接收时的主要任务是挑选一个作为工作模式,与自适应方式相比它显然更容易实现,是未来智能天线技术发展的方向。

(3)无线链路增强技术

可以提高容量和覆盖的无线链路增强技术有:分集技术,如通过空间分集、时间分集(信道编码)、频率分集和极化分集等方法来获得最好的分集性能;多天线技术,如采用2或4天线来实现发射分集,或采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来实现发射和接收分集。MIMO技术是指利用多发射、多接收天线进行空间分集的技术,它采用的是分立式多天线,能够有效的将通信链路分解成为许多并行的子信道,从而大大提高容量。信息论已经证明,当不同的接收天线和不同的发射天线之间互不相关时,MIMO系统能够很好地提高系统的抗衰落和噪声性能,从而获得巨大的容量。在功率带宽受限的无线信道中,MIMO技术是实现高数据速率、提高系统容量、提高传输质量的空间分集技术。

(4)软件无线电(SDR)技术

在4G系统中,若要实现“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以任何形式接入网络”的理想通信方式,则至少需要保证移动终端能够适合各种类型的空中接口,能够在各类网络环境间无缝漫游,并可以在不同类型的业务之间进行转换。这就意味着在4G系统中,软件将会变得非常复杂。为此,专家们提议引入软件无线电技术,软件无线电是近几年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以现代通信理论为基础,以数字信号处理为核心,以微电子技术为支持。软件无线电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各方的极大关注,这不仅是因为软件无线电概念新技术先进、发展潜力大,更为重要的是它潜在的市场价值也是极具吸引力的。软件无线电强调以开放性最简硬件为通用平台,尽可能地用可升级、可重配置的不同应用软件来实现各种无线电功能的设计新思路。其中心思想是:构造一个具有开放性、标准化、模块化的通用硬件平台,将工作频段、调制解调类型、数据格式、加密模式、通信协议等各种功能用软件来完成,并使宽带A/D和D/A转换器尽可能靠近天线,以研制出具有高度灵活性、开放性的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在4G众多关键技术中,软件无线电技术是通向未来4G的桥梁。由于各种技术的交迭有利于减少开发风险,所以未来4G技术需要适应不同种类的产品要求,而软件无线电技术则是适应产品多样性的基础,它不仅能减少开发风险,还更易于开发系列型产品。此外,它还减少了硅芯片的容量,从而降低了运算器件的价格,其开放的结构也会允许多方运营的介入。

(5)多用户检测技术

4G系统的终端和基站将用到多用户检测技术以提高系统的容量。多用户检测技术的基本思想是:把同时占用某个信道的所有用户或部分用户的信号都当作有用信号,而不是作为噪声处理,利用多个用户的码元、时间、信号幅度以及相位等信息联合检测单个用户的信号,即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及信号处理手段,对接收信号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对多用户信号的最佳联合检测。它在传统的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造成多址干扰的所有用户的信号进行检测,从而具有良好的抗干扰和抗远近效应性能,降低了系统对功率控制精度的要求,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链路频谱资源,显著提高系统容量。

现有的多用户检测算法在计算复杂度与处理时延问题上存在不足,且算法中一些参数(频率、幅度、定时、相位等)估计有误时,会使得相关矩阵产生较大偏差,导致整个系统性能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当前的MUD算法只考虑了同小区内的干扰,而没有考虑相邻小区间的同频率用户干扰。一般的多用户检测研究都假设用户数据是独立等概率的,没有考虑信道编码的影响,现在组合信道编码和多用户检测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另外,目前的研究方向还包括多速率多用户检测和多用户检测与空时二维信号处理、多载波调制、功率控制等技术的结合。

(6)IPv6技术

4G通信系统选择了采用基于IP的全分组方式传送数据流,因此IPv6技术将成为下一代网络的核心协议。选择IPv6协议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a)巨大的地址空间。在一段可预见的时期内,它能够为所有可以想像出的网络设备提供一个全球惟一的地址。

b)自动控制。IPv6还有另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它支持无状态和有状态两种地址自动配置方式。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方式是获得地址的关键。在这种方式下,需要配置地址的节点使用一种邻居发现机制来获得一个局部连接地址。一旦得到这个地址之后,它将用另一种即插即用的机制,在没有任何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获得一个全球惟一的路由地址。

c)服务质量。服务质量(QoS)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从协议的角度看,IPv6与目前的IPv4具有相同的QoS,但是IPv6能提供不同的服务。这些优点来自于IPv6报头中新增的字段“流标志”。有了这个20位长的字段,在传输过程中,中国的各节点就可以识别和分开处理任何IP地址流。尽管对这个流标志的准确应用还没有制定出有关标准,但将来它无疑将用于基于服务级别的新计费系统。

d)移动性。移动IPv6在新功能和新服务方面可提供更大的灵活性。每个移动设备设有一个固定的家乡地址,这个地址与设备当前接入互联网的位置无关。当设备在家乡以外的地方使用时,通过一个转交地址即可提供移动节点当前的位置信息。移动设备每次改变位置都要将它的转交地址告诉给家乡地址和它所对应的通信节点。

4结束语

4G移动通信系统目前还只是一个基本概念,4G网络的定义仍然还不明确,IEEE等标准化组织仍处于制定标准和规范的过程中。但是融合现有的各种无线接入技术的4G系统将成为一个无缝连接的统一系统,实现跨系统的全球漫游及业务的可携带性,是满足未来市场需求的新一代的移动通信系统,它将帮助我们实现充满个性化的通信梦想。

参考文献

[1]AjayR.Mishra著,中京邮电通信设计院,无线通信研究所译.蜂窝网络规划与优化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何琳琳,杨大成.4G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关键技术.移动通信,2004(2).

[3]NamgiKim;HymenChoir;HyunsooYoon.Seamlesshandoffschemefor4GmobilesystemsbasedonIPandOFDM.2004IEEE60thVolume5,26-29Sept.2004Page(s):3315-3318Vol.5

[4]Gazis,V.;Housos,N.;Alonistioti,A.;Merakos,L.Genericsystemarchitecturefor4Gmobilecommunications.The57thIEEESemiannualVolume3,22-25April2003Page(s):1512-1516vol.3

[5]Lu,municationsMagazine,IEEEVolume41,Issue3,March2003Page(s):104-106

[6]刘伟,丁志杰.4G移动通信系统研究进展与关键技术.中国数据通信,2004(2).

[7]袁晓超4G通信系统关键技术浅析.中国无线电,2005(12)

第7篇:新技术新概念范文

关键词:异构信息网; 数据挖掘; 查询

中图分类号: TP31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2163(2016)06-0094-04

0引言

信息网络是一种由图建模的数学模型,其中包含顶点和边两个元素。顶点代表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对象,边代表实体之间的联系,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联系就构成了信息网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关注于数据对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例如,生物信息学领域中研究基因、酶、蛋白质之间复杂的调控、代谢与交互关系;互联网搜索领域中研究网页与网页之间超链接的关系;社会学和商业领域中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应用领域的信息量都呈爆炸性增长趋势。在现实应用中积累了大量的图数据,例如生物信息学中的基因调控网络、酶代谢网络、蛋白质交互网络;互联网领域的网页拓扑结构图、邮件通讯关系图;在线社交网站中用户之间的社会关系图;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供水排水网络等。信息网络广泛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如社交网络、生物网络、道路网络、知识库等。信息网络上的查询和挖掘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这些图数据的规模还在不断快速增长,其中蕴含了大量有用的知识。挖掘和处理图数据可以得到这些有用的信息帮助用户分析决策。截至2009年9月,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已有3亿多个顶点。这些大规模图数据承载了海量信息。用户根本无法通过视觉观察或手工方法来理解和分析。并且,现实世界中实体不仅仅是单纯的一种类型,而是多种类型的实体同时存在一个网络中;再有,联系也不仅仅存在于同一类型的实体内部,在不同类型的实体之间同样也存在着关系。异构多属性图是包含多种类型顶点和多种类型边的图,其中每种类型顶点具有一组属性。如生物网络、社交媒体网络、在线分享网络等。在图数据规模爆炸式增长的同时,图数据的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因此,海量图数据模型中蕴含着大量有用的知识与信息,亟需从不同维度和不同粒度上对其进行研究提取、挖掘分析。

[BT4]1异构信息网

[BT5]1.1异构信息网的概念

在现实世界中,信息网络通常被假定为同构的,即网络中顶点的类型是相同的(如用户),顶点之间的关系类型也是相同的(如朋友关系)。然而,大多数真实世界的网络是异构的,即顶点和关系的类型是不同的。例如,在医疗保健网络中,顶点可以是病人、医生、医疗检查、疾病、药物、医院、治疗等。把顶点全部看作一种类型,也就是同构信息网络,可能导致丢失重要的语义信息。因此,对具有丰富信息和复杂结构的异构信息网进行分析和挖掘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给出异构信息网的形式化定义。

异构信息网是一个有向图G=(V,E,T,R,V,E,A,D,A),其中V是点集合,EV×V是边集合,T是顶点的类型集合,R是边的类型集合。V:VT是顶点类型映射函数,E:ER是边类型的映射函数。A是顶点的属性集合,D是A的域。A:TA是从顶点类型到属性的映射函数。

[BT5]1.2异构信息网的应用

异构信息网可以从交互的大规模数据中构建得来,例如社交网络、科学网络、工程及商业应用等,下面文中则给出几个例子用以具体说明。

1)社交媒体网。 Twitter也可以被看做一个异构信息网络,其中包含顶点类型有用户、推文、标签和词语。2个用户可以互相关注,用户可以或回复推文,推文可以使用词语、并包含某些标签。Flickr是一个图片分享网站,也可以被看成异构信息网。其实现结构中包含的顶点类型有:图片、用户、标签、分组和评论。用户可以上传图片,图片包含某些标签、图片属于某个分组,用户可以对图片发表评论,图片可以有不同的评论。

2)物联网。在智能家居、交通、物流、农业等物联网中,都可以构建出异构信息网。例如,在智能家居网络中,顶点类型有用户、智能终端(空调、热水器、音响等)、智能控制系统、传感器节点、手机或电脑。用户通过手机或电脑远程发送命令给智能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将命令发送给相应的传感器节点,传感器节点再根据用户的需求发送命令给指定的智能终端对其进行操作。

3)文献信息网络。从DBLP中提取的计算机科学文献信息就是一个典型的异构信息网,其中包含4种类型顶点:论文、会议、作者和关键词。每篇论文对应一个作者集合、一个会议和一组关键词,构成了3种类型的关系。同时,在论文之间还存在引用关系。

4)医疗健康网络。 医疗健康系统也可以被看成一个异构信息网,其中包含的顶点类型有医生、病人、疾病、治疗和设备。病人患有某种疾病,该疾病可以采取特定的治疗方案,使用某种设备,此外,病人也需要由特定的医生负责。

异构信息网可以在很多领域中构建得到,如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等许多数据库应用中。异构信息网包含多种类型的顶点和多种类型的边,每种类型顶点包含一组属性。例如,用户的属性可以是其编号、姓名、年龄、城市等。

2异构信息网研究现状

除了异构信息网上复杂的结构信息,顶点的属性信息对于挖掘异构信息网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网上现有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基于同构信息网的,比如社交网络[1]上的排序、社团发现、链接预测、影响力传播等。然而,这些方法都不能直接用于异构信息网上。这不仅因为连接不同类型顶点之间的不同类型的边所具有的语义不同,也是因为异构信息网包含了比同构网络更丰富的信息。同构信息网可以通过在异构信息网上的投影得到,但是却丢失了大量的信息。例如,作者合作网络可以从更复杂的异构的文献信息网络中投影得到。然而,这种投影操作丢失了有用的信息,如该论文的主题以及该论文作者合作的其它论文等。另外,在原始的异构信息网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需要设计有效的数据挖掘方法用来探索这些有用的信息。

相比传统同构信息网上的研究,异构信息网上的研究工作才获发展起步。但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工作开始关注异构信息网方面的研究。异构信息网上现有的研究工作还都比较零散,也未形成规模体系,主要有聚簇[2C7]、基于排序的分类[8- 9]、顶点的相似性搜索[10- 11]、关系预测[12-14]、子图查询[15- 16]、社区发现[17]、实体识别[18]、无结构查询[19]等。下面,文中将分别介绍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

2.1异构信息网上聚簇问题的研究

Rankclus[2]将DBLP网络构建成二分图,根据排序将相同类型的定点进行聚集。信息网络的分析中,文献[4, 7]根据用户选择的顶点类型和簇的种子顶点,对该类型的顶点进行聚簇。文献[6]在顶点属性不完整的情况下,基于顶点的属性和不同类型的关系,对网络进行聚簇。系统通过学习得到不同类型的关系的权重,将用户指定的属性集合带有权重的不同类型关系合并,建立一个概率模型,用于训练出最符合用户需求的聚簇结果。文献[5]以网络中的一种类型顶点为中心,根据元路径将网络分解成为若干个路径图。元路径是不同类型顶点构成的序列,表示了顶点由不同的关系连接起来。例如元路径“作者-论文-作者”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元路径“作者-论文-会议-论文-作者”表示在同一个会议发表过论文的作者。通过学习得到每个路径图的权重,将所有路径图加权得到统一的路径图。在该路径图上对顶点进行聚簇。

2.2异构信息网上分类问题的研究

RankClass[8]把排序与分类相结合,对异构信息网进行更好的分析。该方法把顶点进行分类,在每个分类内对顶点进行排序。例如,对于DBLP 异构信息网,先把会议顶点按照领域进行分类,在每个领域内对顶点进行排序,可以使用户很清楚地了解每个领域内影响较大的会议。这种排序与分类相结合的方法,要好于对顶点进行全局的排序。分类对顶点进行排序提高了排序的质量,优秀的排序结果也使分类更为准确。GNetMine[9]研究异构信息网络上只有一部分顶点具有标签,通过将顶点分类,得到所有顶点的标签问题。通过衡量无标签顶点与带有标签顶点之间链接关系的一致性,把无标签顶点与其相关的带有标签顶点划为同一类,得到所有类型顶点的标签。

[BT5]2.3异构信息网上顶点相似/相关性问题的研究

基于元路径的异构信息网上的搜索技术在最近两年得到了关注与重视。Pathsim[10]提出计算2个同类型顶点在给定元路径情况下的相似性的方法。2个顶点通过不同的元路径连接表示不同的含义,其相似性也不相同。信息网上现有的相似性所有工作大多数都集中在同构信息网上。这些工作都忽略了顶点由不同类型的关系连接,具有的含义不同。进一步地,给定查询顶点,Pathsim能够有效地计算出与查询相似度最高的k个顶点,效率远远高于PageRank和SimRank. HeteSim[11]提出构信息网上同类型或不同类型顶点之间相关性的度量。衡量不同类型顶点之间的相似性是十分有意义的。如作者J.F. Naughton与会议SIGMOD相关程度比会议KDD大,青少年更喜欢电影哈利波特,而不是肖申克的救赎。这种不同类型顶点的相关性研究有着大范围的广泛应用,例如推荐系统、聚簇和协同过滤。该方法描述的顶点相关性是基于搜索路径的,2个顶点通过特定的元路径相连。不同的搜索路径含义不同,导致2个顶点的相关程度也将出现不同变化。因此相关性的度量函数也是不对称的。

[BT5]2.4异构信息网上链接预测问题的研究

异构信息网上的链接预测问题已然面世推出了一些重点研究成果。PathPredict[12]提出了异构信息网上预测合作关系的方法。文章用4种度量函数:路径个数、标准化路径个数、随机游走、对称随机游走,来计算2个顶点在所有元路径上的相似性。通过监督模型去训练出不同结构特征的预测权重,得到统一的预测模型。大多数的链接预测工作都是集中在同构网上,并且只关注链接是否发生,而无法预测发生的时间。针对这个问题,文献[13]提出一种链接预测模型,并给出链接发生的未来时间,如作者将于某年在会议上,用户在某个时间将会对电影做出评论等。Anchoring[14]对多个异构信息网之间的用户进行链接预测。单个用户可能在多个社交网络上都拥有注册账号,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识别不同的社交网络之间哪些账号是属于同一个用户的。通过用户在社交网络上展现的个人信息、活动时间、地点和文本信息,清晰确认并识别账户的对应关系。当一个人刚刚注册某个社交网站时,利用这种链接预测方法,就可以对其推荐符合标准预期的理想朋友。

2.5异构信息网上子图查询问题的研究

文献[15]研究异构信息网上搜索结构和语义都相似的子图。为了提高效率,利用离线的索引生成候选子图,进一步递归剪枝对候选子图进行验证。文献[16]研究给定查询的模式,计算top-k相似子图的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文章提出2种低代价索引:图拓扑索引和最大元路径索引。利用这2种索引,对候选的子图进行剪枝,快速计算得到查询结果。

[BT5]2.6异构信息网上社区发现问题的研究

文献[17]提出动态异构信息网上社区发现的方法。该方法为异构信息网建立社区模型,每个社区包含网络上所有类型的顶点和边。用Dirichlet混合模型为每个时间窗上的网络社区实现建模,能够自动确定社区的实现数量并考虑前一时刻的社区对现在时刻的影响。利用Gibbs采样方法推理出该模型。在该模型上解决符合网络演变规律的社区发现问题。

2.7异构信息网上实体识别问题的研究

SHINE[18]提出了异构信息网上实体识别方法。该文结合实体普及模型和实体目标模型,对异构信息网上的实体识别进行建模。实体普及模型依赖于内容,例如,名字是“Wei Wang”的老师比名字是“Wei Wang”的学生发表的论文数量多。实体目标模型确定元路径的概率,通过期望最大化算法自动学习元路径的权重。

2.8异构信息网上无结构查询问题的研究

GQBE[19]提出在用户不知道网络的顶点类型和结构情况下,只给出查询的元组示例,计算与查询相近的结果。如查询示例为,查询结果可能是,,表示了创立人与公司的关系。该方法构建基于输入的最大查询图,生成查询图的晶格。在晶格上得到top-k相似的查询结果。SLQ研究用户在不了解网络结构的情况下,无需给出准确的查询形式,通过转换函数,查找网络中符合查询的匹配。由于转换函数的代价不同,应用条件随机场得到匹配结果关于转换代价的打分函数,最终输出最佳匹配的top-k个结果。

3异构信息网的未来和挑战

异构信息网的应用日趋宽泛普及,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应用领域的信息量都已呈现爆炸性增长趋势。传统技术虽然推出了众多研究成果,但却大多集中在同构网络上。

异构信息网上在线分析处理问题的研究对于异构信息网上知识的提取是至关重要的。现有的信息网络在线处理算法都很简单,缺乏对具体模型定义、执行过程分析(时间、空间、I/O、能耗)、核心步骤优化等层面的深入研究。从立方体计算、物化到OLAP操作,以及复杂的冰山立方体计算等,但却并不适用于图数据。

当前,大规模的信息网络上的挖掘和分析工作已有大量的研究人员在开展理论和技术上的各类探讨,但却仍无法从不同的维度和粒度上为用户分析决策提供有效的视图,以及灵活的在线分析处理。时下的在线处理技术缺乏对信息网络方体格、方体、方体单元详细定义,对于其空间爆炸式增长缺乏可行性技术解决方案;而且,现有技术也缺乏对物化方式、实现算法等的深入研究(对于信息网络而言,中间结果的表示和重用对在线信息网络处理的性能至关重要),缺乏对时间性能、空间开销等的切实充分考虑;现有的信息网络OLAP技术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方面缺乏良好的数据组织、中间结果物化、高效OLAP算法等性能需求的必须解除设施。在实际问题中,用户关注的目标常常是复杂的信息网络度量,并且只关注那些度量大于给定阈值的立方体,如冰山立方体。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几乎是零起步、全空白;

随着数据规模的日益增大,信息网络的增长尤其巨大。如何解决信息网络立方体中的海量空间开销即已成为首要关键问题,在每个立方体单元中存储的都是一个子图,而不是传统数据立方体中的聚集值,这就给立方体物化过程提出了现实巨大挑战;

巨量的信息网络除了消耗海量的存储空间外,在其上的巨量计算时间也给研究带来了严峻挑战,尤其是对于复杂信息网络度量。通常情况下,立方体计算需要多次遍历信息网络,这就大大降低了在线处理的效率。如何与用户进行快速交互、且高效实现在线处理已经成为研究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挖掘带有噪声的、不确定的异构信息网。异构信息网的数据往往是由多个数据源集成而来,而每个数据源的质量不尽相同。数据往往带有噪声,同时部分数据也是不确定的。因此,研究в性肷的、不确定的异构信息网上的挖掘问题对于异构信息网的实际应用则表现出其独特意义及实用价值。

4结束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的形式也越来越复杂。随着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如社交网络、生物网络、道路网络、知识库等,异构信息网应运而生。大多数真实世界的网络都是异构的,即顶点和关系的类型是不同的。异构信息网是包括多种类型顶点和多种类型的边的信息网。异构信息网可以在很多领域中构建得到,如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在线电影数据库等许多数据库应用中。异构信息网能够很好地表达现实世界中不同类型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异构信息网上的挖掘问题对于复杂数据形式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系统介绍了异构信息网上广泛的应用背景和现有的研究工作,并提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方向,期望有更多的研究者投身到这一领域的学术关注和研究中。

参考文献:

[1] AGGARWAL C C. Social network data analytics[M]. New York: Springer, 2011.

[2] SUN Y, HAN J, ZHAO P, et al. RankClus: integrating clustering with ranking for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network analysis[C]//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tending Database Technology: Advances in Database Technology. New York, USA: ACM, 2009:565-576.

[3] SUN Y ,YU Y, HAN J. Rankingbased clustering of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networks [JP3]with star network schema[C]//Proceedings of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New York, USA: ACM, 2009:797-806.[JP]

[4] SUN Y, NORICK B, HAN J, et al. Integrating metapath selection with userguided object clustering in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New York, USA: ACM, 2012:1348-1356.

[5] YANG Z, LING L, DAVID B. Integrating vertexcentric clustering with edgecentric clustering for meta path graph analysis[C]//Proceedings of ACM SIGKDD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New York, USA: ACM, 2015:1563-1572.

[6] SUN Y, AGGARWAL C C, HAN J. Relation strengthaware clustering of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networks with incomplete attributes[J]. Endowment of Very Large DataBases, 2012, 5(5):394-405.

[7] SUN Y, NORICK B, HAN J, et al. PathSelClus: Integrating metapath selection with user-guided object clustering in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networks[J]. ACM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Discovery from Data, 2013, 7(3):1-23.

[8] JI M, HAN J, DANILEVSKY M. Rankingbased classification of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ACM SIGKDD Int.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New York, USA: ACM , 2011:1298-1306.

[9] JI M, SUN Y, DANILEVSKY M, et al. Graph regularized transductive classification on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European Conference Machine Learning an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0:570-586.

[10] SUN Y, HAN J, YAN X, et al. Pathsim: Meta pathbased topk similarity search in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Very Large Databases Endowment. New York, USA: ACM, 2011:992-1003.

[11] SHI C, KONG X, YU P S, et al. Relevance search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tending database technology. New York, USA: ACM, 2012:180-191.

[12] SUN Y, BARBER R, GUPTA M. Coauthor relationship prediction in heterogeneous bibliographic network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Social Networks Analysis and Mining. Piscataway, NJ: IEEE, 2011:121-128.

[13] SUN Y, HAN J, AGGARWAL C C, et al. When will it happen? Relationship prediction in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Search and Data Mining. New York, USA: ACM, 2012:663-672.

[14] KONG X, ZHANG J, YU P S. Inferring anchor links across multiple heterogeneous social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 New York, USA: ACM, 2013:179-188.

[15] YU X, SUN Y, ZHAO P, et al. Querydriven discovery of semantically similar substructures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New York: ACM, 2012:1500-1503.

[16] GUPTA M, GAO J, YAN X. Topk interesting subgraph discovery in information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Engineering. Piscataway, NJ: IEEE, 2014:820-831.

[17] SUN Y, TANG J, HAN J, et al. Community evolution detection in dynamic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Workshop on Mining and Learning with Graphs MLG at KDD. New York, USA: ACM, 2010:137-146.

第8篇:新技术新概念范文

一、概念的引入阶段

数学概念教学首先必须认识概念引入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思维情景,根据不同的数学概念,采用不同的设计策略.如球的概念教学引入可设计为:观察具体情景引入,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许多球状物体,如乒乓球、篮球、排球,然后让同学去掉那些诸如材料、大小、颜色等非本质性的东西,通过抽取它们的本质属性,进而形成球的概念.有些数学概念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或事例,使学生获得研究对象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认识其本质属性,进而提出新的概念.这些实际事物,以学生所熟悉或比较熟悉的事物为宜,例如,“射线”可用手电筒或探照灯射出的光束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可用电影票上的排号和座号来引入,等等.有些概念也可以采用操作的情景引入,如在圆的概念的教学中,设计问题: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如说三角形、四边形?学生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议论:不能,它们不能滚动!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并能预见其结果.因此,在数学概念的引入阶段教学中,不论以何种方式引入,根本还是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创设一名学生从事数学概念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实践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亲身体验和探索中学习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概念.

二、概念的理解阶段

数学概念的理解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数学思维过程.理解概念是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对新事物的再加工,旧的思维系统的再应用,同时又是新的思维系统建立和调整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正确有效地理解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除创设思维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外,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描述和结构进行分析,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应用范围.这样教师不但在教学活动中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而且要对隐含在概念内深刻的数学思维作出符合学生心理的阐述,这就是教师在概念定义上的技能要求.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时,必须对概念进行字斟句酌的推敲,对概念教学的层次、深度和广度进行娴熟的把握,从而培养教学思维的缜密性和批判性.如“同类项”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策略:

(1)同类项是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

(2)概括出同类项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字母相同;②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

(3)强调说明,同类项与系数和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

通过上例,不仅能使学生正确理解同类项的概念,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概念的深化阶段

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化概念.若教学时,教师对数学概念没有清晰的层次,没有把握好概念的深度和广度,都会给深化概念教学带来不良后果.由此,教师进行概念教学时要把目光集中于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安排,把精力放在适合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深度要求和不断开拓学生视野的广度上,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如“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教学深化设计策略:

(1)问:+6与+2哪个数大?在数轴上哪个数在右边?

(2)想一想:甲地的高度是+4米,乙地的高度是-10米,哪一个地方高?在数轴上哪个数在右边?

(3)在数轴上,-3与-8哪一个数在右边?

(4)归纳结论: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有理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上述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概念的应用阶段

第9篇:新技术新概念范文

关键词:5G无线通信技术;概念;应用

随着我国通信网络的逐渐普及和发展,4G技术已经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推广,而后4G通信技术已经逐渐被命名为5G。其中5G通信技术作为概念性的技术,在2001年便被日本NTT公司被提出,但是在我国5G概念的提出则于2012年才逐渐被提出。从目前5G 通信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5G通信技术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标准,就在前不久,韩国的三星公司便已经研发出5G通信技术,据说这种5G通信技术的下载速度达到3G每秒。所以,本文便从5G无线通信技术的相关概念及其应用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5G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前景。

一、5G无线通信技术的概念研究

从某种程度上看,5G无线通信技术本质便是在2G、3G和4G无线通信技术等诸多技术基础优势发展而来的,并充分利用无线互联网网络,使得成为一项较为完善和科学的无线通信技术。5G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将纳米技术有效地运用与互联网当中,使得成为无线互联网通信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是能够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纳米技术来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便能够更好地保护好5G使用者的一切信息。可以在预见的未来阶段,5G无线通信技术可以有效地融合之前所有无线通信技术的优势,尽量减少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使得其传输信息的速度更快。若是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受到阻碍,便会立即发现并能够更好地保护好个人的信息,从而可以建立更加灵活科学的网络核心平台。同时,在这项技术过程中,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进而可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在另外一方面,5G无线通信技术的覆盖范围比现有的3G和4G技术更加广泛,这样就能够便于让客户获得更快的上网体验,而且其智能化的服务与网络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优化和先进的通信质量服务。为此,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无线频率,进一步促进这一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所提供的网络发展政策和平台,从而让5G无线通信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

二、5G无线通信技术的相关技术发展研究

5G通信技术,这是一种五代移动网络通用技术,这种全新的无线通信技术与前几代的通信技术有所不同,5G无线通信技术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网络技术,而是一种融合各种无线通信技术优势基础,将现有的无线技术有效地融入到通信技术当中去,这是一种全新的技术革命。这种全新的5G无线通信技术体型将会更加小巧,这样就能够更好地让技术人员方便地进行安装,在我国,5G无线通信技术已经逐渐被提上规划日程,并且成为全球移动通信技术探讨的话题,我国很多的互联网公司都在不断改善自身的通信技术设备,全面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但是,要想在未来的通信技术市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这就必须要加强对5G通信技术的应用。

第一,必须要加强通信技术的设计理念,我们都知道,在未来的5G网络通信技术,这是所有通信技术的重要一环,这样就要求在设计重点上必须要兼顾室内无线覆盖和室外的覆盖能力,这就是与之前的通信技术设计完全不同。

第二,必须要具备较高的频率利用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5G无线通信技术可能会使用较高频率的赫兹,并且可以灵活地运用在生活中,但是我国的通信技术水平较低,这样就必须要不断提升现阶段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跟随5G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步伐。

第三,5G通信技术的高兼容性。我们根据5G通信技术的设计方向,可以发现主要是NFC、BLUETOOTH等方面无线通信技术,这种全新的高兼容性通信平台,不仅仅可以为运营商和设备上提供更加精准的资源整合方案,还可以进一步节约资本的开支,可以大量减少设备的维护成本。从某种程度上看,随着近距离无线技术的发展,5G无线通信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高兼容性和更加安全的支付方式,这样就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概念型产品,其中比特币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比特币,这是一种开源的P2P软件所生产的电子货币,也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正是由于这种虚拟性的货币,可以为经济贸易提供一个全新的支付平台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5G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安全性的保障。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5G通信技术概念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新一代的无线通信技术的相关理论,同时对5G无线通信技术的运用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深入了解其相关的技术。

[参考文献]

[1]余丹.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趋势浅谈[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5(02) .

[2]崔志皇,鲍培波. 关于对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与探讨[J]. 信息系统工程. 2015(04).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