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规律范文

课堂教学规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规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堂教学规律

第1篇:课堂教学规律范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3.015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若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知觉,也可以说知觉是把感觉获得的信息转化为一种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知觉规律包括:对比律、组合律、协同律、错觉律四种。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知觉规律,突出教学重点,这就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靓”起来。

一、对比律

若要使知觉对象迅速地从背景中分离出来,让学生有效地感知,教师必须使被感知的事物与它的背景有明显的差别,形成对比感。因此,在教学中凡要学生重点感知、重点掌握的内容,可以通过对比以强取胜,以动取胜或以亮取胜、以大取胜、使感知对象的映象更加清晰。

(1)实验对比,比如在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时,重点是氯气的颜色――黄绿色,可用另一个盛有空气的集气瓶放在一旁作对比,不仅可明显地观察到氯气的黄绿色,而且学生对此印象深刻,一般不再遗忘。

(2)板书中的对比。教学中,板书也是一门艺术,板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每一位教师在备课时都应充分考虑板书的设计,尤其是教学中的重点应如何在板书中突出。教师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重点内容,或在重要知识点前加“”,或用着重号将重要概念划出。如“气体摩尔体积――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学生记忆时总会忘掉某部分,这时不妨在黑板上将定义中关键之处划出“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板书中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很快掌握该定义,提高了课堂效果。

(3)图表对比。如:在归纳三大晶体的异同点时,可通过列表(如表1),从各晶体的组成微粒,微粒间的作用力,熔、沸点,硬度,导电性,实例等进行比较,这样有助于理解并记住有关晶体的重要知识,从而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4)设计题型进行对比。例如:3.2g铜分别与足量的浓硝酸(HNO3)、稀硝酸(HNO3)反应,各产生多少毫升气体(标准状况下)?各消耗氧化剂多少摩尔?通过思考、分析、对比,掌握浓HNO3和稀HNO3氧化性差异,从而巩固了硝酸的重要性质之一―强氧化性。

二、组合律

组合律要求把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清晰地感知。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备课要从时距上进行合理的组合,做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1)物质间的转化方面,如:铁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如图1)。

有机物乙醇、乙醛、乙酸之间的转化:

CH3CH2OHCH3CHOCH3COOH等。

运用组合律将相关物质有目的地联系起来,学生有了整体的知觉,教学效果较好。

(2)实验设计方面,一定要与教学内容在时间、空间组成有意义的系统,便于整体知觉。如:学习甲烷(CH4)的实验室制法时,根据制取原理和所学知识,先让学生思考该发生装置的特点,气体的收集方法等,再让学生归纳该发生装置还可以制备哪些气体。如此一来,本节课的重点之一便让学生轻松掌握,同时也把已学知识加以复习。

此外,教师讲课时也要做到言语声调有抑扬顿挫的变化。言语节奏过慢就等于时间上不连续,这有背于组合律,知觉效果必定较差。板书的组织也很重要,越是重要的内容越应有组合,而不能失之凌乱。

三、协同律

协同律是指在感知过程中多种感觉器官协同配合可以提高感知效果。多种感觉参加活动是摄取大量感性材料的必要前提,而大量的感性材料是建立理性认识的基础。如果化学课单凭口头讲授,那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很容易导致形式主义的理解和死记硬背。教师要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能看到、听到、触到或嗅到、尝到,也就是让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才能避免学习上的这种弊端。比如:初中教学中,实验“浓硫酸(H2SO4)的稀释”,操作非常重要,如果学生不亲自动手做一做、摸一摸,他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将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地搅拌”。同样,在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微观物质的教学中,可结合模型讲解,如甲烷(CH4)分子模型、氯化钠(NaCl)晶体模型等,让学生看看、拆拆、装装,然后再讨论,一些难题便迎刃而解。

协同律告诉我们,教学要发挥各种知觉系统的作用,让学生把操作、观察、触摸等多种感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协同配合,所获信息更丰富,所学知识越可靠、越真实。

四、错觉律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外界事物必然产生的带有固定倾向的被歪曲的知觉。错觉律是从错觉规律引申出来的,属于从反面提出问题,意在防范。正因为错觉带有某种不可避免性,因此教师有必要及时提醒学生防止错觉对事物本来面貌的干扰。教学中往往也可以从反面提出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甲烷(CH4)的二氯代物有几种?”黑板上画有以下两个分子:

大部分学生的第一反映是“甲烷(CH4)的二氯代物有2种”,很显然,这是错觉造成的。再提问“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怎样?”“正四面体。”学生恍然大悟,原来黑板上所画的两个分子实质上是同一种分子,也就是说甲烷的二氯代物只有1种。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还可结合二氯甲烷模型在黑板平面上投影,加强立体感。有了这次“上当受骗”,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一般不会再范同样的错误。还有,在实验中,学生往往把期望观察到的东西当成实际观察到的东西;明明是刺激性气味却认为是臭味,等等,这都是错觉的实例。因此,教师要求掌握错觉规律,把学生引向正确认知。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主张:“教学与发展问题本身的性质,要求必须把对学生的心理研究有机地包含到教育学研究中去,因为这里提出的问题是教学结构与学生心理发展进程的本质联系问题。”也就是说,从学科心理的角度来研究学习的机制、教学方法。化学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求有足够的知识技能,还需要研究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愿意学、学得快、记得住、用得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第2篇:课堂教学规律范文

关键词:抽象 全面 归纳 环境 运用

新课改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的有效性,为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提供了检验的标准。本文以实地观察、紧抓关键词、内容归纳法、运用类比法为例,探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线形规律。

地理分析、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述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在课堂中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本人采用了下列做法。

一、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先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的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紧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但对“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的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层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限。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限,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三、内容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和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述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的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

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了。

四、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1.相近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容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来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2.冲突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先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这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3.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其最大的特点。可见这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4.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教师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正”和“反”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第3篇:课堂教学规律范文

一、温故知新,提高warm-up有效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小学生的兴趣往往不够稳定,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持续时间不长,如果每节课的导入都按部就班,学生很快就会“移情别恋”。因此,既要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要有实效,这就要求教师富有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设计上要根据教学内容对新课的导入进行精心设计。

因樵What’s the matter?一课,要求掌握的四会单词中有三个是跟身体部位有关的,而且该话题谈论的内容多处涉及到身体部位。因此,在warm-up环节,我设计了一套热身操 Put up your hands, touch your head, wink you eyes, touch your nose, open your mouth, touch your ear, wave your arms, raise your leg, stamp your foot.通过节奏轻快,动感十足的热身操,唤醒了学生对身体部位单词的记忆。然后以小组比赛形式,小组成员接力快速地到黑板写出身体部位的单词,比一比哪个组写得多。在这一环节,学生回忆了旧知,并得到简单复习,相信效果比简单地唱首“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作为热身好得多。

二、趣味识记,提高presentation有效性

记单词是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最基本环节,学生往往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单词记忆给多数学生的学习形成了阻力。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最高效率地牢牢记住所学的词汇,提高教学效率,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培养学生记忆词汇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如果只是借助图片学习单词、词组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但如果配上夸张的动作,学生就会马上产生兴趣,感到单词变得直观形象起来。再稍微运用一些常规单词的记忆方法,如按音节记忆长单词stomachache, medicine可以分为3个音节,sto-mach-ache, me-di-cine采取音标策略,学生可以听其音而知其形,见其形而知其音,另外还可以积累一些字母组合发音的知识。

三、强化保持,提高consolidation有效性

保持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为了有效地避免遗忘,提高保持的效果,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操练、巩固和运用新知识,并为学生课后顺利完成作业扫清障碍。

在这一环节我准备了医生袍、听诊器,病历(表1),药品:美林、抗病毒口服液、感冒灵、吗丁啉、保济丸、芬必得等。并给出对话示范:

Peter: Good morning, Doctor Li.

Doctor Li: Good morning,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Peter: I have a stomachache.

Doctor Li: What did you eat this morning?

Peter: I ate noodles, three pieces of cake and ice cream.

Doctor Li: Don’t eat cold food. Take these medicine three times a day and stay in bed. You’ll be better soon.

Peter: Thank you Doctor Li. Goodbye.

Doctor Li: Bye.

表1:

在学生清楚要求后,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对话,填写病历,学生的新知得到了操练、巩固和运用,在语境中,单词与句型都得到强化保持,学习效果显而易见。

第4篇:课堂教学规律范文

【论文摘要】大学物理对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及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学生觉得大学物理很难学懂,如何提高物理课的教学效果是人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学习和教育与脑科学的密切联系出发,利用人脑活动规律实验的若干研究成果,提出了通过丰富教学形式,保持学生的兴奋度,调动学生情绪,进行探究式和参与式学习的方法,以达到良好的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0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高等教育中,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这也是我们从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所要求的。当今世界上的许多先进科学技术都是物理原理的应用,物理本身又是一门实验科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大学物理被列为高等学校的一门必修课,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及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学生觉得大学物理很难学,听不懂,考不好,不会做实验。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个原因与我们的教学方式有关。我们的学生在中学阶段为应对高考而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这样的训练,强化了学生的思维定式而失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从而使学生考试能力强,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进入大学后,大学物理因课时少,内容多,学生就很难适应。

如何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是人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一些客观条件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作为物理老师,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来帮助学生。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仅要求老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深人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毕竟教和学是互动的两个方面。近年来人们对人脑智力活动的研究成果对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提供了有力的帮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可以观察到与精神活动相关的脑的高级机能活动。对神经认知科学与教学的联系的研究,使我们可以利用人脑活动规律,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培养创新人才。

1脑科学与教育的关系

人脑是最复杂的神经系统,人的智力活动与人脑的兴奋状态有密切的联系,揭示和利用人脑的活动规律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现在已经可以用核磁共振和脑电图来揭示人脑的活动规律冈。以前学习与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现在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人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创造能力等是脑的高级机能,任何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与脑神经网络有关。学习过程是一个形成脑神经网络的过程,教育是调控构筑神经网络的外部刺激的过程阴。不同的学习过程会形成不同的脑神经网络。被动式的、重复式的训练所形成的脑神经网络结构强化了固定的思考范式,而主动式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所形成的脑神经网络结构使人善于灵活开放式的思考问题。所以学习和教育与脑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开展全脑教育,开发脑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合理地利用人脑的认知规律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近年来,将脑科学与教育紧密结合开展应用性研究已成为热点,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

2人脑活动规律的实验研究方法及若干研究成果

2.1人脑活动规律的实验研究方法

人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脑电是大量脑神经元电活动的总体表现。人们现在已可以用实验仪器来探测脑电信号,得到脑电图。当人们进行思维作业时,脑电图也会发生相应改变,因此脑电信号分析成为人们研究思维活动的重要工具。

不仅生理状态影响脑电的特性,人的智力活动也会影响脑电变化,并且和大脑区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被测试者进行不同的思维作业时做脑电信号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对脑电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后,可以比较有效地识别思维作业的类别。

由于脑电形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们用大量的分析方法来揭示人脑的活动规律。以往的脑电图分析方法有以分析脑电图波形幅度、均值等为主的时域分析方法和以分析脑电图功率谱、相干函数等为主的频域方法。近年来随着脑电的非线性特征发现,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的理论,用近似嫡和复杂度处理脑电信号能够较好地反映人脑的活动。

通过对人脑的高级机能的测定和信息处理,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学习与教育过程,将脑神经科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学习和教育的研究中,从而形成科学化、人性化的新的学习和教育体系。这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和记忆能力,而且还可提高创新能力。

2.2现有的一些实验及结论

2.2.1物理因素对脑电的影响

人们对不同的物理因素对脑电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阁。被测试者分为三个实验组,在实验过程中分别不断接受音乐、磁场和局部高压氧干预措施。利用近似嫡和复杂度将脑电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在局部高氧环境下的组,人脑相对清醒,脑电活动增强,复杂度增高;听音乐的组的复杂度和近似嫡也较高,说明音乐语言诱导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疲劳恢复。实验结果说明,不同的物理因素可以影响受试者的状态,从而影响受试者的脑电波,脑电近似嫡的平均值随着脑疲劳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另外有人做了弱激光对神经兴奋性影响的实验阴,结果表明在弱激光刺激下会诱导神经兴奋。

2.2.2情绪等心理因素对认知的影响

关于情绪对认知活动的影响,一些研究指出,快乐、兴趣、喜悦之类的中等强度的正情绪有助于促进思维,提高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而悲哀、恐惧、愤怒之类的负性情绪会抑制或干扰认知活动。

在上个世纪后期提出的“兴奋转移理论”认为受众在观看影视作品过程中,其兴奋程度主要由所关注的角色所经历的冲突来决定。观众在冲突解决之前越感到不安,在冲突解决之后就越有愉悦感,他们的心理兴奋程度决定了在剧终的时候对于该节目的打分。

3应用于物理教学

3.1保持学生兴奋度,避免疲劳式灌输

从物理因素对脑电的影响实验可以看出,当脑神经疲劳时,其兴奋度显著降低,人脑的复杂度和平均墒都会减小,这意味着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减弱。当用物理因子刺激时,大脑的兴奋性会有所恢复。在教学中应注意掌握神经兴奋与疲劳的规律,要充分利用学生兴奋时完成课堂教学,避免疲劳式的灌输,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当学生已经疲劳时,处理信息的能力会迅速下降,如果这时再机械地灌输知识,只是形式上完成了讲课,学生的收获极小。例如物理教学中常有公式的推导,如果一堂课不停地推导,学生无法集中这么长时间的注意力。当学生思想疲惫时,这时的推导就毫无意义了,根本不可能达到逻辑推理能力训练的目的。物理的讲解应该注重物理原理和思想,避免繁杂的数学,尽可能地在学生的兴奋期内完成推导。如公式很长,可以做好推导的结构框架,分段推导,每段作一小结,使学生的精神有张有弛。当讲课的节奏与学生的兴奋规律相适应时,就会事半功倍。

在上物理课时,可以通过教学形式的变换来保持学生的兴奋性,而这恰巧是物理课堂教学所独具的优势。物理学的很多原理都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有很多生动的录像资料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理解物理,激发起探索物理奥妙的兴趣。另外,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既能生动地展示物理原理,又能避免空洞的原理讲解。而且也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来做演示实验,主动参与式的学习会使学生具有深刻的体验。所以只要转变物理的课堂教学方式,物理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轻松愉快的体验,对物理原理的掌握也会更牢固。

对于学生一向头痛的物理作业问题,应从布置形式上来解决。如果布置大量的需用繁杂的数学推导才能完成的作业,学生在疲惫的状态下去做当然不会有好的效果。其实要学好物理一方面当然要有数学推导的训练,这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也更需要物理思想的培养。物理本身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才能学好。所以物理作业的形式可以是问题思考、讨论、查资料以及设计实验、做实验等。这样既可以满足物理素质培养目标的要求,又可以通过形式的转变维持脑神经的兴奋,使各项训练在兴奋期内完成,收到良好的效果。

3.2利用视觉效果,上好多媒体课

激光诱导神经兴奋的实验表明,光可以影响神经的兴奋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室内光的亮度,保持学生的兴奋。例如物理课经常会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果用窗帘把窗户遮盖地严严的,教室里很灰暗,加上空气不流通,学生的兴奋性就很低,在昏昏欲睡的状态下是无法有效地学习的。应选用亮度高的投影仪,并把窗帘设计成竖直百叶窗式,避免窗外的光直射到屏幕上,这样可使教室有一定的亮度和较好的屏幕对比度。

另外颜色对兴奋度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幻灯片设计上应该充分地利用色彩来表达内容,提高学生的兴奋度。首先整体颜色不能太灰暗,灰暗的颜色会降低兴奋性。当然也不能全是大红大紫的颜色,学生眼花缭乱,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并且长时间盯着全屏幕都是强亮色也会使人头晕。所以主色调应该是清雅的,在强调重点的地方用鲜亮的颜色。俗话说万绿丛中一点红,这样才能引起兴奋和关注。图像记忆会比文字记忆深,所以可以尽可能多的用图形和视频来表达物理原理。

3.3调动情绪,进行探究式和参与式学习

当情绪高,有兴趣时,人脑的神经兴奋度也高,反之亦反。人脑的记忆力在保持一定高的情绪时有较高的值,在情绪低落时,人的记忆力也差。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以便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情绪往往受老师的讲课激情和教学方式的影响。这并不是说要让老师在课堂上手舞足蹈,而是要讲得投人,引人人胜。大学物理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或听到的,如果我们能以实际的例子设置悬疑,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比如很多同学都喜欢踢足球或者是球迷,放一段精彩的足球比赛片段后问学生,要踢出一记香蕉球应该怎么做?可先请同学们谈经验,然后老师再分析过程,讲解物理原理。又比如大家都爱看春晚的魔术表演,其中有一个镜头是硬币穿过玻璃,怎么作到的呢?解释其中用到的物理原理并让学生们自己来试试。当学生的好奇与兴趣被激发起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究,参与式学习,就容易保持高涨的情绪,神经兴奋谁葬高,这时学生的体验深刻,知识就会记得牢。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部分内容在物理演示实验室上,学生就不会觉得物理是枯燥乏味的了。

第5篇:课堂教学规律范文

关键词:疲劳规律 起伏状态 注意力。

一、疲劳规律

在课堂教学的连续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疲劳规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规律性疲劳,在一节课的40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呈直线状态的而是呈马鞍型的发张。

开始5分钟,学生注意力处于兴奋阶段,呈上升状态,5-15分钟之间,学生注意力处于兴奋维持状态,15-30分钟之间,学生注意力进入疲劳波谷阶段,注意力下降,21-35分钟之间,学生注意力进入再度兴奋,最后5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再度出现疲劳,呈下坡趋势。其原因及由于学生生理和心理运动规律所造成的。这种疲劳的出现时间是比较固定的;另一种类型是非规律性疲劳。在40分钟的连续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学生疲劳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课堂教学的组织缺乏科学性,或者是课堂教学过于松散,不能够激起学生大脑兴奋,或者是课堂教学过于紧张,学生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不能形成抑扬交替;或者是教师语言缺乏艺术性,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等。这种疲劳的出现时间多不固定。

二、对策

(一)把握教学重点、难点,避开规则性疲劳期。

把握学生心理运动的规则性疲劳规律,组织教学结构,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心理的两个兴奋期,也要注意安排课堂教学节奏的缓急张弛,以此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度。因此,充分把握好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就尤为重要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是克服少、慢、差、费有交地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要做到事件上分配的科学性,可要持两条原则:1、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确定时间分配的重点。一般来说,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时间使用的重点,与目标关系不大的内容,即使是难点、疑点也应该尽量节约时间,以保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目标实现上去,否则,轻重不分,即使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不能收到好的效果。2、周密计划,留有余地。一堂课40分钟,时间是有限的,可谓“分分秒秒急煞人”,如果没有一个周密的安排计划,那只能是“上到哪里在哪里歇”,就谈不上目标的实现和效率的提高了,要周密计划,就要对各教学环节和步骤的时间进行统一、协调和安排。但是在时间分配上,却不能分秒算尽,还有留有机动数,这样课堂教学中临时加强某一环节或步骤的教学才有活动余地。

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分段分配法,就是将一堂课的时间分配到各教学环节;一是重点策划法,即只大致划分出重点教学环节和非重点教学环节的时间,而不把时间细分到各环节,以利灵活掌握。这两种方法,前者更周密,后者更灵活,各有优点。

(二)生动活泼,波浪起伏,张弛有序地组织教学。

所谓“课堂结构”主要包括“课堂情绪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两者若结合得好,就会在课堂上建立一个精神上和心理上的良好气氛。在良好的气氛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又会特别有成果,就可能达到应有的最优效果。学生们在感情上就不会感到过分紧张、惧怕、担心、委屈,而是感到轻松、愉快、心情舒畅。“教师们也深有体会,活跃融洽的课堂心理气氛使人精神振奋,热情高涨,思维活跃,灵感迸发,师生配合默契,教学得心应手,效果甚佳。这是解决学生非规则性疲劳较有效的办法。

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首先,教师要讲究教学的语言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同样的教学内容,同一个问题,甚至同一句话,由于语气、语调速度节奏等不同,可以再现出不同的情感或表达不同的意思,引起学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也可以使学生疑窦丛生。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清晰准确,用词恰当,形象生动,富有感情,逻辑严谨,而且要态度谦逊,满腔热情。如果用刻板、僵硬、平淡的语言教学,或以此种方式对待学生的热情期望,学生将感到冷淡,索然无味。其次,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特别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首创精神,尊重他们的发言权和人格。尤其注意不要奚落、讽刺、挖苦那些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以免他们产生对抗心理,破坏和谐的课堂气氛。再次,要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教师相信学生的创造才能和自学能力,学生信赖教师,认为教师品德高尚,知识渊博,为人正直、公道,教学有方,这样教师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其乐无穷“之感;学生乐学,学习有方。师生密切配合,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活动便会处于最佳状态。

第6篇:课堂教学规律范文

一、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1.教学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要短。如有的教师所言,“这个单元教学,我用四个课时让学生都学会了。”教学是一项有目的学习活动,它需要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帮助、指导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内容。如果一个教师每节课的教学时间成本过高,需要靠“补课”来完成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是低效的。因此,学生学习的时间成本应当成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2.教学对学生所产生的变化要大。教师通过教学应能够使学生发生积极的变化,帮助他们获得进步或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是否教完内容或教了多少,而是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学生学了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么样。因此,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所产生的影响,更需要关注隐含在学业成绩中的智力发展状况;不仅着眼于知识、理解、技能,而且着眼于动机、兴趣、态度之类的情意侧面,还着眼于思考力、判断力之类的高级的综合性能力的侧面。

3.教学对学生所产生的内在感受要深。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欢乐是儿童幸福、人生幸福的前提,是养成学习习惯、确立终身学习意识的保证。正如依据名言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只有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逐渐形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学才会产生真正的效益。

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此外,教学目标缺乏合理性,或者实施教学目标的方法和过程缺乏合理性都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所谓的教学有效性就是:既不能把本来是一种讲究充实、高度、深度的学习过程看成了一场速度比赛,也不能无视学生学习的时间成本,需要时刻铭记“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杀”的箴言;既要关注学生成绩的获得,更需要考虑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教学方式的探索;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更需要高度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能否有利于学生今天和明天的发展。

二、怎样的教学才是高效教学

教学应当是珍惜学习时间,但又不是单纯追求“效率”为目的的教学。在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改进中,极力倡导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认真研究教材,认真设计教学。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没有必要再做讲解,以免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发展;对学生需要教师帮助、指导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要会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得成功;对于学生错误的或不完善的思考,教师也不会马上去否定或纠正,而是舍得花一些时间引导学生通过重新思考让他们自己去纠正或完善自己的思考。

第7篇:课堂教学规律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重视课堂管理。课堂教学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因而也是一个管理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种群体性活动,这个群体活动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要使学生提高感知效率、理解能力和具备应用技能,就必须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组织教学活动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际上是一种管理行为,这就是说,课堂教学活动自然渗透着管理因素。教师的管理措施是否得当,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能否得以顺利进行和效能能否提高。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管理行为是互相伴随、浑然天成的。从实践角度来看,教师的管理能力强,其课堂教学效果相应地就好;课堂教学效果差,往往都能在教师的管理能力方面找到原因。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深刻地认识到教学与管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因而强调提高教师的管理能力,重视对课堂教学中管理问题的研究。20世纪初,杜威干脆把教师称为教学活动中的“管理者”。不仅明确讨论了课堂管理规则的建立问题,而且阐述了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实施恰当的奖惩措施、给学生提出合理的希望和要求等问题。同时,还向教师们提供了集中学生注意力、消除课堂紧张气氛的方法,提出了避免师生课堂冲突的有效措施和帮助提高课堂管理水平的策略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知识的传授者、智能的培养者和课堂活动的管理者等多重身份。这说明课堂教学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管理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是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

课堂教学管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建立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规则,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尽可能取得显著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明确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遵循课堂教学管理规律

任何一种管理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方向,目的就是应达到的预期标准。目的明确,才能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而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优化环境、组织学生、创造条件,提高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心灵的绩效。

与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并且必须遵循规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样,课堂教学管理也必然存在着客观规律,并且只有遵循它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而,对课堂教学管理规律的研究就必然成为课堂教学管理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和具有前提性的内容了。列宁认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规律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客观性和必然性,我们应据此来认识和揭示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律。例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安排教学活动的规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等。

二、掌握课堂教学管理方法,讲究课堂教学管理艺术

管理方法是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为了达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和措施。与人类的一切知识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一样,课堂教学管理方法也是来源于课堂教学管理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管理规律的自觉运用,是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经验性的结晶,并在课堂教学管理活动中经受检验和发展。

课堂教学管理方法应是多系列的,其中常规方法有:说服方法、集体教育的方法、自我管理的方法、分组控制的方法、制度约束的方法、环境熏陶的方法等。激励的方法有:目标激励方法、情感激励方法、榜样激励方法等。

管理艺术是一种管理技巧,它比管理方法更带策略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难免会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纠纷,以及其他一些处理起来难度较大的事件。要化解这些矛盾和纠纷,处理好各种事件,就必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艺术。课堂教学管理艺术通常有相互沟通的艺术、化解矛盾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批评的艺术、提醒的艺术(眼神提醒、语言提醒、动作提醒)、指导的艺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艺术、评价学生的艺术等。

课堂气氛的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利于正气的树立和对不良学风的遏制。同时,良好的课堂气氛还是创造一个和谐集体的基础。

三、遵守课堂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矫正学生不良课堂行为习惯

规章制度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规范性。用规章制度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管理,属于常规性或基础性的管理,这种常规性管理是不可缺少的。没有常规性管理,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常规性管理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其对于培养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和行为规范有着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优秀学生的特点之一是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一个学生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不良,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管理中不断予以矫正。

参考文献:

1、王天一,夏之莲.外国教育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3、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第8篇:课堂教学规律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134”教学模式;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

前言:与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相比,一份学案、三个阶段(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训练)和四个模块(“学”即问题导学、“展”即探究展示、“点”即精讲点评、“练”即有效训练)构成的“134”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以“高效”为主要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能保持生动、宽松、人人参与的课堂氛围,又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潜能,养成积极获取知识、掌握规律的良好学习习惯的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模式。本文中,我们以《浮力》这章的教学内容为例,与传统教学模式做对比分析。

1.教学理念尊重学生探寻物理规律的主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中,尊从了以实验推导理论,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教学理念。《浮力》是力学知识的延伸、拓展和应用从生活走向物理,进而揭示物质世界相互作用规律。“134”教学模式在学案的设计中,增加物理学史知识的阅读内容,把学生的课堂学习向前延伸,通过“阿基米德在浴室里找到了辨别王冠真假的方法”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规律的兴趣。感觉到物理学外延等于生活,物理学规律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2.教学目标体现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浮力》这章内容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层面,即: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了解并能够解释轮船、潜水艇、热气球的工作原理;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4”教学模式着重强化学生物理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用物理的眼光去看生活中的现象,用物理的头脑去思考问题。把《浮力》放到力学的大背景中,理解浮力的实质及其与压力、压强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规律如何来源于生活、如何解释物质世界的现象、如何服务于生产生活。培养学生“探寻规律、掌握规律、应用规律”的能力。

3.教学程序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特点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浮力》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通过设计实验增强思维缜密性,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等。

“134”教学模式更多的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扮演主导的角色。例如:

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

(1)学生分组作出猜想,并阐述猜想的依据;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向上浮力作用”的实验方案,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3)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后,确定探究实验方案;

(4)从实验中学生认识到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作用,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得到结论。

4.教学手段扩大课堂容量和功能,多元化培养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模式中通常采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演示等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在“134”教学模式中,至少提前一天把一份学案(师生共用)发到学生手中,将课堂向前延伸,让学生先入为主。

发挥“问题导学”的作用,例如:

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自主总结浮力概念:

把苹果、番茄放入水中,放飞氢气球,观察它们的运动状态;将大皮球按入水中,感受按压皮球费力的感觉。

发挥“探究展示”的作用,例如:

(1)通过观察和体验,探究浮力的方向:

观察水槽倾斜时水中系住乒乓球的细线方向,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被物体排开的液体重力”的测量方案。

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介绍“溢水等积”的思想,引出新器材溢水杯,介绍其使用方法。结合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重力大小的关系,并设计出实验数据表格。

发挥“精讲点评”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的对应关系,联系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加深对静止状态的物体受力平衡及二力合成的理解,为以后静力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发挥“有效训练”的作用,有针对性的精选习题,注重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学主体方面体现教师和学生在不同课堂教学阶段的角色定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主体地位”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然而依然存在着流于形式的问题,学生并没有真正意义的成为课堂的主人。“134”教学模式中,教师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思维导向,充分围绕“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中。

5.1课前教师统筹规划,学生先入为主。通过导学案把学生的思维提前引入课堂。把《浮力》的教学内容放到物理学发展的长河中,放到力学知识结构的大背景下。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现象蕴含着有趣、有意义、有价值的规律,学习了解这些规律,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5.2课中教师点拨引领,学生主动探究。以《浮力》这部分内容为例,它不是孤立存在于初中物理课程中的,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重视学情分析,即学生已经知道些什么,见过什么,也就时我们平时所说的备课中的“备学生”。把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感性认知和主动探索的能力。

5.3课后教师总结反馈,学生形成系统。结合有效、有针对性的训练,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总结收获、查找不足,总结方法,举一反三。让学生水到渠成、形成完整、连续的知识体系。

结语:“134”课堂教学模式着重体现了物理学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思维成长锻炼的过程。所以物理学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承载着传授科学知识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探究本领、学习能力。探索科学、高效、符合教与学规律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第9篇:课堂教学规律范文

【摘 要】物理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不同的实验条件,灵活而切合实际地选择不同的教法,积极探索和认真实践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优方法,深化物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努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 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原则

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这是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目标和任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是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为实现这一目标,本人认为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应该牢牢把握“求实、求活、求新”的教学三原则,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一、求实——扎实严谨,联系实际

l. 扎实严谨。 中学物理是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构成的系统性强的基础性学科。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严谨求实的思维品质, 才能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当扎扎实实抓好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搞清物理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物理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需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物理要领的理解。对物理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物理规律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与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既要生动有趣,又要严谨求实,使学生既能感悟到物理科学的艺术美,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能使学生领悟到物理学科的严密性,树立求实的科学观。

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物理情境、提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

2.联系实际。物理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物理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迫切需要的表现。

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在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及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周围,物理现象随处可见。在各行各业生产实践中包含的物理知识、物理原则也极为丰富。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物理学更是一马当先。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举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

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课堂演示实验能直观再显抽象的物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做演示实验,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物理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求活——方法科学,灵活多变

l.方法科学。在物理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前提,培养方法是关键,提高能力是目的。因为知识是方法的载体,方法则是能力的体现。显而易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思维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中学物理课本中,用科学方法建立物理概念、探索物理规律的内容是很多的。例如实验观察法(牛顿第二规律、欧姆定律、法拉第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建立)、数学法(动能定理、动量定律、理想气体方程的推导)、等效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热功当量、交流电有效值)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自觉挖掘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其科学素质,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

2.灵活多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即说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探索型课应注重发现法,验证型课应注重实验观察法,论证型课应注重逻辑推理法等。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恰当设疑,热情鼓励,积极引导,通过类比、联想等手段,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方法的灵活性。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三、求新——转变观念,创新教育

1.转变观念。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的教学信息,吸取新营养,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面向未来,以人为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传统讲授式为开放讨论式,变重知识传授为重方法培养,变重理论计算为重实际应用。

2.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要落实在创新教学上,教师要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思维方法搞好特色教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投影、微机以及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内容形象、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有利于求新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