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境外项目商务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应用的相关物流信息系统是为了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到物流业务各个环节中,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其特点主要是具有固化管理、优化操作、资源和信息共享、数据分析传递快捷准确,且能够在动态管理中决策,使物流各个环节联系紧密高效等等。
1.1公司物流管理模式专业化采购管理模式:业务部门按照GW公司总部划分物资的60个大类来组建的采购管理模式。其主要职责是完成本部门执行所属大类的所有区域需求物资的采购并跟踪至办理合格入库手续。一体化采购管理模式:业务部门按照GW公司境内外项目部全球各大区域而对应组建的采购保障管理模式。其主要职责是执行所属区域(项目部)所有需求物资的采购,并跟踪至入库、出库、发运到指定项目部。
1.2公司常用采购方式一级物资采购:GW公司总部制定了一级采购管理目录,由总部授权所属单位集中采购管理小组实施采购。年度框架协议采购:GW公司总部一级物资(及以下)的物资,参照一级物资采购办法按年度进行招标或谈判签订年度框架协议的采购。其它常用方式采购:询比价采购、招投标采购、单一来源(谈判)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代储代销采购、网上超市采购、运输服务采购以及其它工程、技术、维修、租赁类采购等。
1.3常用的物资信息系统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系统:GW公司总部投入使用的在线价格查询、订单审批、入库和出库等业务物流数据系统。PS(PeopleSoft)系统:由GW公司投资开发使用的网页式物流软件。境外项目部通过网络PS系统向国内总部提报采购计划,国内业务与ERP系统切换,执行完后再集港发运,并通过PS该系统将相关信息反馈各境外项目部。GW公司总部合同审批系统:GW公司总部内部投入使用的合同在线审批系统。GW公司总部物采平台系统:GW公司总部内部投入使用的物资采购方案审批、寻源采购及信息同步与共享业务等在线系统。公司价格审批系统:公司对常用物资低于招标额度而投入使用的价格审批系统。公文网络平台:公司还利用公文办公平台传递与审批业务文件,包括供应商管理、考评、招投标方案审批和招标结果上报备案等。
2公司物资供应链及管理系统
2.1供应链与全球采购供应链: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E.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发展而来的。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对象是由一些相互合作的企业所构成的整体,这些企业通过合作事先战略定位,增加运作效率。全球采购:全球采购是一种方法,他要求采购将整个世界看作是组成部件、服务以及最终产品的潜在来源。这种方法可以用于进入新市场,或者获得同一个供应商的帮助使全球企业更具竞争力。尽管有局限性,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为整个世界既是一个市场又是一个供给源。
2.2公司物资供应管理系统GW为钻修井、测录试和井下作业的综合技术服务型石油钻探型企业,其供应链管理及相关核算系统具有典型的施工企业特点。
(1)计划立项系统:GW各项目部根据作业队伍物资需求信息编制物资需求计划。配件类由物管中心审批,固定资产及长摊类由规划计划处审批。
(2)采购系统:公司采购业务部门根据计划指令需求的规格及数量,以优质低成本完成的物资采购。公司负责GW境内外的装备类和二级(及以下)统购物资采购与运输;GW二级单位和境外项目部根据自主采购权限和范围行使补充采购职能。
(3)运输系统:公司运输保障部根据运输计划将物资及时发运到境内外各项目部。主要委托货运或货运公司操作;境外项目部配合目的港货物清关及之后的内陆运输,GW生产协调处是运输管理职能部门。
(4)仓储系统:公司仓储站负责妥善保管物资,正确及时完成入库、出库并形成相应记录。该部分由境内和境外两部分组成,境内仓库主要为境内作业队而临时储存的周转仓库,境外为当地仓库,包括项目部仓库和作业队仓库。
(5)生产协调系统:GW生产协调处牵头并由物资的需求单位和各境内外项目部组成,它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保障中心和生产协调指挥中心。
(6)会计核算系统:财务部门负责收集供应链管理各环节财务信息、材料核算与资金流动,是反映公司物资的周转和消耗等状态的系统,主要由GW财务资产处、二级单位财务科和项目部财务部组成。
3、管理模式优化
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简析人员管理和计划管理欠完善,尤其是供应保障管理模式问题最为突出。
3.1物资供应保障管理模式
物资保障管理模式优化前,境内外共设立了9个专业化大类采购部门(见表1),分别负责相应的大类物资的采购。
3.1.1境内项目部采购管理境内项目部由于供应商、物资业务人员和作业现场人员相对来说距离近,沟通方便。在作业现场遇到任何问题,从技术、人力、库存备货、设备回厂返修及各种应急设备和措施等诸多方面都有利于快速处理。对于供应商来说专业化的采购其数量是规模化和大批量,更便于他们组织提供售后服务。
3.1.2境外项目部采购管理境外项目部则不具备以上优势,且还涉及货物的国际运输、出口退税、到港物资清关、项目成本结转等多个复杂环节。境外物资需求弱化了专业化采购的规模批量优势,反而凸显个性化、区域化、紧急化与整体化等特点。由于境外后勤保障人员少,物资到货时间则越短越好,批次越少越有利清关和内陆运输。针对每个订单的包装、交货期和国家不同等差异性需求较大,专业化采购会由于各部门业务量、办事效率和业务人员不同,而容易产生很多物流环节上的瓶颈问题,再加上物资到货、验收和出入库以及运输集港、装船等业务与运输保障部人员的衔接等,更会直接降低物流时效,有些问题的滞后解决还会带来恶性循环。所以,对境外项目来说,一体化物资供应管理模式优势远远大于劣势。
3.2采购计划和运输计划
3.2.1采购计划信息不全面境外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物资计划提报专业化程度的高低。化工类和测录试两类物资采购计划,境外项目部一直按大类提报且比较专业。主要是这两个专业涉及的物料种类较少,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对所用物资的熟知程度较高。相对钻探类物资而言,物资种类庞杂,现场物资管理人员大都是机械师或电气师兼职,对所有跨大类物资属性并不一定全部熟悉,物资采购计划型号、技术规格及物资编码等会产生一些误差。采购过程中,有些物资信息需要反复确认,会使采购周期延长。还有作业现场人员对物资消耗无准确的前瞻性和规律性分析判断,未能实现科学化、系统化采购计划管理。
3.2.2运输计划信息不准确运输计划是运输部门执行运输任务的唯一依据,计划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是反映计划提报质量的关键。计划提报不及时将给运输货物的箱单发票制作、实物包装、数量核对、询船、定舱、报关、报检、运输全程监控和定险定损等工作带来很多隐患,也会导致货物无法报关或清关或不能及时到达等问题。公司对提交运输计划的要求,成套设备应在预计起运35天前,配件和材料应在预计起运25天前。突出问题是为了市场开发需求,成套设备运输和公司统购物资运输计划,基本上都是刚采购完或在采购过程中就提交了信息不完整的运输计划,物资合同号、金额、包装、重量、尺寸等信息误差较大,给后续运输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3.3物资库存及周转方面
3.3.1境内物资仓储管理水平一般公司境内现场物资仓储功能主要由境内仓储站和临时库房来完成,各境内仓储站的布局需要根据项目和井队移动作业的需求而不断进行调整。境内需求物资采购后,先送达公司境内各地仓储站,再由需求单位自提或提交运输申请后由公司安排二次倒运到作业现场。由于二次短倒需求的特殊性,往往所承运车辆吨位与所承载货物量不匹配,时有车辆亏载而造成浪费的现象。
3.3.2境外需求物资国内周转库效率不高境外需求物资周转库收货是按照国内厂家货到后验收入库,其计划性不强。出库物资也是根据项目紧急程度来安排装箱和提交运输计划,缺乏全程信息共享和全流程货物动态的计划性和高效性,时有装好了货物又掏箱的现象发生。由于整个过程有物资入库、开箱查验、入出库、包装、分类装箱、提交运输计划、集箱与集港等多个环节,导致采购和运输部门无法准确掌控实时动态的准确信息,直接影响了货物的整个发运效率。由于仓储管理不到位,也会出现延迟收发货、货差或发错货物等现象;有些向境外周转的测录试临时储备物资和一些装备,无法及时核准到具体项目,造成了很大的库存和在途物资。
3.3.3境外项目部库存管理有待提高境外作业现场物资管理由项目部及作业队负责,库存周转率较低原因:
(1)物资种类繁多。主机有多种不同的规格型号,相应所需零配件的规格型号、生产厂家均不同,各种常用物资达4-5万项,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2)作业地点分散,办理入出库耗时费力,运输距离长,增加了物流运输成本。还有对库存管理重视不够,人员配备不足,信息化手段不强等因素。
3.4供应商管理不尽科学
目前公司入网供应商800余家,其中生产型的企业不足一半。按照目前GW境内外的工作量,供应商总数削减一半即可满足整个GW的生产需要。因大量低水平小生产商和中间商的介入,不但造成整个供应商管理工作量的增加,更无法保证产品质量,质量管理和供应商管理成本逐年增高。
3.5质量管理措施滞后
公司有专业的质量监督中心,配备专业的质量管理人员。对货物的质量抽捡,合格率很低。公司无专业检测设施和手段,到货验收只通过目测检查进行质量把关,很难从根本上杜绝质量问题的出现。化工类物资批批检验,配件类是箱箱打开逐个查验,在流转繁琐的程序中,经常遇到项目紧急需求物资,只能空运进行补救,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3.6物流管理人员配置不足
依据近期的调查结果,公司三分之一的海外钻修井项目未设立专职物资管理机构,也未配备专职后勤保障管理人员。有些海外项目虽有物资管理专职机构,在专职人员定编配置上严重不足,也是供应链管理不到位的一个主要因素。培训、配置和储备合理数量的专业化物流管理人员是供应链所有程序能否规范运行的关键。
4、优化后的机构、业务流程设置及优势
4.1业务部门设置
2013年公司实施采购专业化和区域一体化管理模式有机结合的优化策略,境内业务保留了原专业化采购的9个采购部门(详见表1)。境外业务按照区域新增设了四个区域保障部(化工、测录试保留境内外专业化采购),境外保障部实行采购、运输、退税和结算业务一体化,即每一单业务都由一个业务人员从头至尾做下来,避免了中间环节因工作交接出现误差。国际贸易部负责保障业务以外的所有贸易类业务,运输保障部按照区域分设中东、中亚、美洲和非洲四个区域化运输业务小组,分别负责各自的大型装备运输和设备回运等运输保障业务及结算等工作。
4.2管理模式专业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有机结合
4.2.1供应链整体优化方面综合分析GW供应链管理现状,业务人员专业水平有限,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基础管理薄弱,尤其是过时的保障管理模式和流程是导致保障效率不高、质量问题时有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主要措施如下:
(1)完善公司技术管理部(编码科)职能,增加编码管理、供应商和服务商管理、建立成套设备台账和配套清单,落实原配套厂家相关信息等。
(2)整合生产经营部,使其负责计划、仓储、生产协调和经营管理。
(3)加强国际贸易部的采购职能,将一类集中采购物资、集团电子商务采购物资和第三国采购物资纳入国际贸易部业务范围。结合国际贸易采购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高其专业化采购和国际采购能力。
4.2.2物资保障模式专业化与区域一体化优势互补物资供应链业务流应该是融合专业化标的物与通过公司供应链全流程的优化,质量控制、结算办理和招投标管理等方面的效率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4.3采购计划管理方面
为了解决部分不具备条件的项目部未能通过ERP系统提报准确的采购计划,避免计划提报不及时、规格型号和物资编码不齐全等问题,减少不必要的信息反复确认和数据重复录入,简化审批流程等工作,公司在采购计划管理上下功夫,从部门设置的源头上优化设置,且不需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
4.4采购业务保障体系
该体系主要由公司各专业采购部门组成,该体系的主要职能是负责供应商管理,接受公司采购计划指令,按要求完成各项采购任务。境内保留专业化采购模式,境外按照区域一体化模式,力争同一批次采购需求计划按照统一的流转时间进行供应,避免了错综复杂的信息交替,使海外项目物资的信息跟踪、出口退税和境外成本核算得以顺利进行。
4.5运输业务保障体系
该体系主要由公司仓储管理站和运输保障部组成。该体系的主要职能是根据指令接收采购物资,负责物资的验收及库存管理,根据运输计划组织物资发运。通过统筹安排,加强各仓储站虚拟入出库的管理(直达料),靠前管控,最终提高了所需物资发运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6生产经营协调体系
该体系主要负责完成物资需求计划汇总和流转,下达采购及运输指令,协调采购、供应、仓储管理等各个环节。GW层面主要由物管中心和生产协调处组成。公司整合了生产经营部,作为公司的物资调剂、采购、仓储、计划和生产保障协调体系核心。
4.7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质量和仓储管理体系
4.7.1供应商和服务商管理严把供应商和服务商准入关,定期开展供应商和服务商资质评审和产品服务质量评价。加强了供应商考察和资质认证工作,由境外项目或境内作业单位根据现场装备、配件及化工品的使用情况,推荐信得过的战略合作供应商,结合资质认证和使用单位质量反馈,将供应商数量逐步控制在200-300家以内,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管理成本,控制产品质量。
4.7.2质量管理、管控前移组织同类产品成本对标分析,确定合理价格,同生产企业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提高质量保证金比例,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供应商加大处罚力度。不定期对供应商和服务商进行产品和服务定期检查或突击抽查,使供应商和服务商最终能够自觉控制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基本实现了产品和服务质量控制关口前移至由供应商自己来管控。
4.7.3技术体系管理对所有境内外设备建立设备台帐和配套清单(含配套供应商),规范技术、技术协议、质量和检测标准库。建立物资生命周期表,完善物资编码库、合同价格库、优质供应商和服务商名录库,不断更新各仓储站的实际库存数据,强制执行单证备案和档案管理程序,以满足供应链管理各环节的技术信息需求。
4.7.4物流过程控制管理完善招投标管理制度,在完成供应商和服务商资质认证,产品和服务质量可控的情况下,加大年度框架协议组织实施力度,缩短组织周期,优化结算程序,大大提高了框架协议物资的保障效率。如境外需求的化工品,通过框架协议减少了合同签订量,缩短并统一了各供应商的框架协议下物资的生产周期、质量和运输包装要求,大大降低了不必要的库存。
4.7.5扩大可行的虚拟入出库比例境内物资在具备直达施工现场的条件下,由公司国内仓储站人员到项目需求目的地进行现场联合验收并办理虚拟入出库,即提高了运送效率又节余了大量的周转时间和倒运成本。境外项目在保证公司统购物资和合理物资库存量的基础上,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逐步加大直达料的比例。业务员在给厂家下达订单时即可将包装要求和运装要求等一次性详细的规范下达,具备发运条件后即可直接将货物运抵提前确定好的货代堆
4.8利用信息化,搭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
4.8.1完善物资编码管理公司组织人员按照“唯一和通用”的原则,对公司生产作业涉及的各种物资,进行统一编码,规范物资中外文名称,大大减少了由于名称不一致而造成编码不准确或一物多码的情况。
4.8.2强化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化推广在物资计划及采购环节中获取了以下良好的效果:
(1)物资需求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存储需经过多种传递路径和审批手续,实现了实时记录,便于信息使用部门及时掌握物资计划完成的时效性,避免了信息传递过程的不及时、不准确,提高了管理和决策水平。
(2)充分实现信息共享,解决了各部门的信息采集和处理后只能存储在本部门的问题,冲破了“信息孤岛”现象。
(3)实现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的无缝对接,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及时性,简化了单据传递及会计核算流程。
4.9国际化物流供应体系的建立
公司在境外建立了两个子公司,全球物流供应体系已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公司计划在全球其他合适的地区增设3-5处境外物流采购供应基地,实现物流的当地采购,就近供应,以降低物流成本。借鉴国际成熟企业经验,制定规范的物流基地管理标准,保证了公司国际化物流管理体系的高起点、高标准,较好地实现了保障供应、规范管理、提高效益的目的。依据经济效益原则,明确各境外物流基地的物资采购供应目录,规定并规范了各业务部门和单位的业务范围。
4.10发展GW自主品牌,搭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
国际贸易的增长带动国际物流,国际物流的顺畅促进国际贸易,两者相辅相成地发展。GW国内业务分布在23个省市自治区,国际业务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GW自主品牌,搭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和实体展示平台将大大拉动公司国际物流系统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业务既是日常生产物资保障的补充,也是公司利润新的增长点。
5、结语
中国铁工曾经是我国援助非洲最大的基础建设项目“坦赞铁路”的主力军。在国内先后参与了国家大秦、京九、青藏等百余条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及多项桥、隧和电气化工程建设,累计完成铁路干线55000多公里,大型桥梁3300公里,隧道3600公里,电气化铁路22000公里;修建城市轨道交通300公里,高等级公路4000公里,工业与民用建筑5300万平米;同时还完成了数千项机场、码头、水利、电力、通讯、信号等国内大型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建成了一大批标志性工程,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56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余项。在纪念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候,回顾总结我们过去走过的国际化道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依靠科技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公司核心竞争力最集中的体现。中铁公司自主研发了大量的勘察设计、施工安装、机械装备、工业制造技术,有些已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在施工建设上,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原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建成了世界一流高原铁路;在客运专线施工上,采用自行研制的600吨架桥机架设大吨位箱梁,并在箱梁制造工艺、软土地基处理、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隧道挖掘中,先后采用了大断面、机械化、新奥法施工和8.8m大断面TBM掘进机施工先进技术,创造了一流的施工速度;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面,独创“浅埋暗挖法”施工工艺,成功应用多国先进供电技术,攻克了城市轨道以及地铁建设中的一批重大课题。
依靠这些技术创新,中铁公司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公司先后开辟了北美、东欧、西非、东非、南太平洋、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市场,积极与国际大型建筑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截至2007年底,共援建、承建境外工程项目550多项,项目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项目涉及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房屋建筑、城市轨道、市政工程以及矿产资源开发等诸多领域,承建的“香港将军澳C602地铁”、“孟加拉帕克西大桥”、“港深西部通道后海湾大桥”、“澳门澳凼三桥”、“阿联酋棕榈岛-II”以及“伊朗德梅线I期”等重大国际工程项目均受到了业主和国际上业内人士广泛赞誉。目前,公司境外在建项目有152个,其中,上亿美元项目5个;500万美元以上项目60个。此外,在非洲科特迪瓦、马里两个国家还开办了“科中制药公司”和“马里纺织厂”,并在刚果(金)实施“三矿一厂”(绿纱铜钴矿、穆索诺伊铜钴矿和MKM铜钴矿)资源项目开发。2000年以来,公司海外经营累计合同额10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9亿美元。
中国中铁虽然在铁路公路总承包,在桥梁、隧道的设计与施工,在工程设备研发与制造等方面有着十分显著的优势,但在国际化经营方面也历经十几年的不断探索,才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从当初摸着石头过河、单打独斗,向注重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国际商务合作、集中优势力量运作国际市场开发项目转变,走过了一条拼博进取,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逐渐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二、“三大转变”助推国际化发展道路
第一,完成了从初期“三大经营格局”理念,向提高思想认识,构建长期海外经营发展战略体系的转变。
1996年,中国中铁为了积极稳妥地推动企业持续发展,作为国有特大型工程承包企业,提出了“大经营、大政工、大科技”三大格局,其中大经营即全公司以市场开发为龙头,实施“多元化经营”、“集团化经营”、“品牌化经营”。多元化经营的内涵就是“内经、外经、多经,三经并举,”第一次明确了海外经营为企业“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经营理念。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中央“走出去”战略方针出台,中国中铁海外经营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特别是2001年以后,面对国际工程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海外经营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公司上下坚定了开拓国际市场的决心,所属各集团公司领导对本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信心不动摇。对待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冷静思考,积极应对,在摸索中前进,在探讨中发展,在实践中提高。2004年开始编制海外经营战略,2007年完成了《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编制,并制定出到2015年的股份公司中、长期国际化经营目标。
第二,完成了从单打独斗向全公司合理布局海外经营机构以及大力发展海外经营管理队伍建设的转变。
为了落实总公司从“大外经”向国际化经营的转移,全面推动海外经营工作,在机构设立及重组上,一方面,中国中铁所属各集团公司相继成立海外部、海外公司并支持各集团在海外成立办事处、项目公司等机构;另一方面,对内坚持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对外提倡“强强联合,优势互补”。2003年完成了中国海外工程总公司加盟重组工作,2004年2006年完成了中国中铁境外办事处、代表处、分公司等机构重新建立与整合。在外经队伍建设上,积极推行倾斜政策,从2003年开始,在政策上、人力、物力上向海外经营工作倾斜,所属各企业集团为海外经营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提高海外经营人员待遇,确保了海外经营人员的稳定。
截至2007年12月底统计,公司境内外从事外经工作的人员有1964人,其中在境外工作的职工有1127人。公司在世界5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96个办事处、公司、工厂、项目部以及技术组等境外机构(办事处20个,有限责任公司15个),分布在东西非、南太平洋、中东以及东南亚等四大区域。经过十年的发展,培养了一支掌握多国语言、从事各类工程设计与施工专业技术的海外经营开发队伍,海外经营覆盖了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建筑市场。目前,海外经营机构地区分布上的合理设立,外经人才队伍的逐步扩大,大大增强了中国中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实现了公司海外
经营战略区域的逐步扩大。
第三,完成了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操作程序,走国际化管理之路的转变。
为早日把中国中铁建成资本化、多元化、国际化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国际市场开发步伐,全面实现集约化管理,中国中铁在规范国内施工管理的基础上,近几年,狠抓海外经营业务、国际化商务运作与境外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先后制订出台了《境外机构设立及管理制度》、《境外项目评审办法实施细则》、《境外项目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境外项目经营管理办法》、《境外业务统计及综合信息汇总管理办法》等十几项制度。为加强海外经营风险管理和安全环保工作,建立了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程商务报价体系和安全环保防范制度,并且,大力推进国际化质量、安全和环保体系标准化管理工作。2003年12月,中国中铁海外综合管理体系通过了香港品质保证局质量/环保/安全综合管理一体化国际资格认证标准评审。2004年,又取得了香港政府工务局批准的中国中铁香港地区“道路/渠务施工”、“土木/房建专业分包”和“水务/土地平整”三项C级承建商资格(既香港C牌)。国际化质量、安全、环保体系认证的通过和C级承建商资格的取得,标志着中铁公司海外项目开发与管理,已开始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国际化管理的轨道。
在加强国际合作,防范各种风险,共同开发海外项目方面,中国中铁注意总结海外经营经验和教训,学会用科学的思维观、发展观指导工作,从研究、分析海外市场以及商务运作规律的发展与变化入手,加强海外经营活动的规范经营与管理。在重大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建设与开发上,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当地,合作经营”,属于自己公司技术优势的项目以自己干为主,属于非优势、生疏的项目,积极与国际上具有开发力量的公司组成联营体方式进行,全面实现了“优势互补、共防风险、互利共赢”的目标。
三、控制风险,稳步推进海外经营
公司在十年的海外经营风险管理方面,有过十分深刻的教训:一是注重项目投标,轻视项目施工管理;重视项目合同额,轻视合同管理和施工细节,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项目中、不同的成员企业里不断出现。二是信息不对称,对地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内容研究不够,一些项目开始追踪时就缺少可行性理论支持和研究,导致项目中标后,出现项目投入超计划,利润很低,甚至出现亏损等问题。三是客观上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现象,难以应对国际市场全面开放。四是初期缺少承包特大型国际大型项目经验,难以全面实施EPC、BOT、BT海外大型工程项目。
海外项目追踪时间长,投人大,变数多,经常受到当地国家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影响,对于需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的大项目,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另一方面,目前,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项目发包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融资承包、EPC、BOT、BOO、BOOT等方式的普遍采用,造成运作程序越来越复杂,承包方式由过去的单一承包方式转变为跨行业的综合承包方式。承包商必须从设计、采购到建设、管理、运营等提供全程服务,业主对承包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失败是成功之母,教训是胜利之师”。针对所遇到的风险,我们采取了以下对策:第一,坚持以国际工程承包、境外项目换资源及境外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作为主业,适度开展相关多元业务,如国际贸易、劳务输出、管理服务等业务原则,全面推进境外业务的开展。第二,加强对海外市场的研究,统一规划和协调公司的国际化经营市场;对外经合作事务进行全面指导、管理、协调;积极做好外经专家库的组织建设,做好重大海外项目评审管理和境外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第三,合理定位境内外经机构,整合境外资源,在合理定位公司各级外经机构的基础上,强化国际化经营管理,做到职责明确,目标清晰,信息流畅,协调配合。第四,立足发挥已有人力资源、市场资源、资产实力、商务经验的优势,强化工程承包项目开发和实施能力,增强投融资能力,提高项目运作水平,加快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步伐。第五,发挥和利用自身独特优势,集中有限资源,做好国际化经营开发过程中专业化经营,提升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第六,加快设计咨询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积极做好工程承包带动工业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工作。第七,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建立项目经营预警机制,在运作和实施项目的过程中,采取得力措施,强化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规避风险、监控风险职能,大力推进海外业务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公司国际化经营资料库和业绩档案库,全面有效地控制项目风险。
四、明确战略导向,为全面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制度保证
在未来十年内,中国中铁的海外经营发展战略目标是海外业务要占全公司年新签合同额、年营业额的20%以上,进入世界最大国际承包商前十名。中国中铁在做好国内建筑市场工程项目的同时,在中央“走出去”战略指引下,全面树立国际化理念,继续坚持以“非洲为主,发展亚洲,恢复中东,开拓拉美,开发澳洲、兼顾欧美”的区域市场经营格局,加强与国际知名公司的经营联合,走互利共赢、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发挥中国中铁的技术优势,加强品牌建设,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经营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工程承包和其他领域海外业务的开发。
一、强化资金风险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资金筹措的风险控制
1. 开户银行的选择要慎重。与我国银行性质国有化不同,国外大部分银行都是私人性质的,银行倒闭现象时有发生,况且许多境外工程项目多处于政治风险比较高的第三世界国家,因此,企业在开户行的选择上一定要选择那些信誉度高、资金雄厚的银行,或者选择当地的中资银行开户。同时还可以选择多家银行进行开户,以分散资金风险。另外,在保证项目正常施工的前提下,要尽量减少库存现金,最大限度地保证资金安全。
2. 尽量减少贷款的使用。企业的贷款要从工程实际出发,根据银行贷款的性质和时限,优先考虑那些低息优惠贷款。境外工程项目一般都需要在银行质押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保证金比例越高,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就会越大。因此,企业要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尽量在银行授信额度内,争取到比较优惠的保函手续费率,以减轻资金压力,节省财务费用。
3. 收取工程进度款要及时。企业对于收款合同要细化完善,随着工程进度的完成,企业应当与业主及时沟通,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尽早地收取工程进度款,以加快资金流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资金收支管理风险控制
1. 编制合理的资金需求计划。资金计划的制定要结合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充分考虑人力、物力、机械的投入时间,以及收付款的时间差和一些不可预知因素的影响等,确保资金的正常运转,尽量避免由于资金不足而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展。
2. 建立健全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要加强资金的预算管理,实行严格的内部审批,杜绝资金的无序使用和浪费现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对资金支出的事前控制,在材料采购、施工分包合同中对收付款的时间和方式要予以明确。作为公司总部,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管理优势,加强对境外工程项目的监管,合理调节存量资金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加强境外纳税管理
(一)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要适当
不同国家对会计核算方法有不同的规定,企业在开展境外工程项目时,要对所在国的会计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认真研究,切实掌握所在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以便正确地选用当地允许的会计核算方法,使境外项目的核算和业务处理方法满足当地税务等部门的要求,准确核算企业的成本和收益,合理缴纳税收,促进企业规范经营,避免由于错误申报税款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充分重视合同中的有关涉税条款
合同是一个工程项目履行的法律依据。因此,企业要充分利用合同条款,对有关涉税问题予以明确规定。企业要熟悉我国与一些国家签订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内容,了解项目所在国和中国有否签订税收协定,在签订合同时要充分利用其中的条款,对涉税问题进行合理谋划,切实保护自身利益,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这是加强境外项目纳税管理的重要方面。同时,对于由于各国的税收制度不同,一些与工程有关的税金的负担对象也不尽相同,企业在在签订合同时要明确税收负担对象,将应纳税金额列入到成本费用中,并在投标中予以考虑,以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避免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依法合理避税
各国的税收政策无论在税种、税目还是税率上都存在很大差异,这对于境外工程项目在合理避税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各国为了吸收外资,对于境外投资企业都有着各种减免税收的政策。企业要认真研究各国减免税收的法律法规,了解各种减免税收的合法途径,用足免税规定,以节省纳税支出。对于与我国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国家,要对有关征税范围、免税和抵税的办法等做到充分了解,必要时,可聘请当地信誉可靠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提供咨询帮助。
三、加强成本控制
(一)加大成本预测力度
成本控制是境外建筑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项目组要充分了解境外成本核算的特殊性,根据工程量及相关资料做好项目成本预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成本计划。在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进度,在每个报告期末分析成本节超原因,及时改进和完善成本控制措施。
(二)加强人员费用控制
在境外建筑工程项目成本中,人员费用占有较大比例,控制人员费用是节约成本的有效途径。人员费用包括中方人员费用和当地人员费用。由于境外建筑工程项目大多集中在经济不够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工资、物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相比项目所在地的第三世界国家,中方人员的工资费用远远高于这些国家的人员工资。因此,从控制人员费用的角度来讲,要尽量减少派出中方人员数量,提高当地用工人员的比重。这是降低人工成本的最有效途径。同时要充分发挥当地人员在项目施工中的作用,做好当地人员的劳资管理,尽量避免劳资纠纷,达到节省开支,降低成本的目的。
(三)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
境外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需用量起伏很大,一个工程项目所需机械也很多,如果所有机械都由本单位购置,势必会造成大量设备闲置浪费,而且工程完工后,设备搬迁回国也非常困难。因此,对机械设备的管理,一方面在购置上,对那些比较重要的关键性施工机械在充分满足施工需要的前提下可由境外项目自行购买,对于其它设备可以采取租入方式解决临时需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关键设备的使用率,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延长每天的作业时间。对于因季节性停工和暂时停用的机械设备,要尽可能安排出租,以降低设备使用费,减少成本开支。
四、防范汇率风险
在财务管理上,汇率波动是境外工程项目最为敏感的因素。近几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幻莫测,国际外汇市场波动很大,汇率的大幅变化给从事境外建筑工程的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尤其是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走高,对于从事境外建筑工程的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的风险,保证工程项目的预期利润,提出了严峻挑战。对于境外工程汇率风险的防范重点在于预防为主,企业要时刻关注国际外汇市场的行情变化及影响汇率变动的各种因素,把握汇率变动的趋势,尽可能地减少汇率波动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近年来,我国的境外工程项目大多集中在第三世界国家,这些国家大多外汇管制较严,当地货币贬值较快。因此,在结算方式上,要尽可能地选择自由外汇结算方式,以弥补因当地货币贬值而造成的汇兑损失以及因物价上涨而导致的工程成本增加。另外,为了减小汇率风险,在签订工程合同时,在币种、合同价款、付款方式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汇率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尽量争取有利条款,从法律角度来防范汇率风险。同时还可利用出口贴现、对冲以及远期结汇等银行衍生工具控制汇率风险。
(一)外汇监管部门无法监测和统计境外承包工程资金情况
按照《境外外汇账户管理规定》要求,境外承包企业可以经外汇局批准在境外开立外汇账户,并按季度向外汇局提供开户银行对账单,按年度向外汇局提供资金使用情况书面说明,但实际上境外工程使用的外汇账户一般不是以境内机构的名义开立,大部分是承包商在境外成立临时办事机构或外派机构后,以境外机构名义开立外汇账户,上述情况在外汇管理框架内无任何明确规定。同时,大部分工程项目回款由资金调剂中心调剂,外汇局无法掌握收汇频率及境外项目资金总量,出于节省费用和便利的考虑,将境外承包工程收汇款循环利用,或在境外用于境外直接投资或境外直接采购,或以收抵支等,外汇局无法延伸监管,同时境外资金若在一段时期内大量进出,还会形成对外汇收支的冲击。
(二)承包工程外汇收支真实性审核难度较大
由于对外承包工程都在境外,无法实地考察,对真实性判别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对服务贸易外汇收入法规中没有明确所审核的单证类型,且因部分工程款由境外收入直接支付,承包合同中可对外支付金额明显虚增,企业可操作空间巨大。
二、相关建议
(一)协调统一境外承包工程的外汇管理政策口径
建议总局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协调统一境外承包工程的外汇管理政策口径,以增强境外承包工程外汇管理政策的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具体有以下两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统一按照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对境外承包工程按期限划分的标准进行管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规定不变,即一年以下的承包工程,申报在贸易及服务项下,收付汇的管理纳入经常项目货物进出口核查、核销及服务贸易收支真实性审核管理范畴。一年以上的承包工程,无论是否在境外工程地成立企业,除申报为对外承包工程货物出口收入(101050)、利润汇回(302011)的收入纳入经常项目管理外,其他申报在资本项目的收付汇均纳入资本项目管理,由资本项目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二是统一按照资本项目对境外直接投资的划分标准进行管理。资本项目管理规定不变,即只有在工程地成立企业的承包工程业务才视同境外直接投资行为,才纳入资本项目监管范畴。在申报与管理相一致的原则下,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管理规定作相应调整,未在工程地设立企业的境外承包工程业务,统一申报在经常项目下,并执行货物及服务贸易外汇管理相关规定;而对于在工程地设立企业的境外承包工程业务,则统一申报在资本项目下,执行资本项目境外直接投资相关管理规定。
(二)完善对境外承包工程的监测统计制度
对境外承包工程的收支情况纳入统计监管,建立与其他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目前商务局对各境外承包工程企业的经营情况有统计,通过将外汇部门与商务部门的相关数据比对,结合企业上报的资金留存境外和境外资金使用情况,建立对境外承包工程外汇收支的监测指标,实现对境外承包工程的非现场监管体系。
(三)增强真实性审核的可信度和关联性
关键词:海外项目;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X820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海外工程承包中,项目的风险管控已显得十分重要,风险的化解,可以避免项目高额损失或产生不同程度的利润空间。在海外项目实施中,由于我国人员对于当地环境,当地人文观念、工程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风险等方面了解不够,出现风险应对不足,造成被动局面,甚至出现亏损现象,从而可见风险管控工作的重要性。
二、风险管理的原则
对于项目管理而言,应按照以下原则做好风险管理。
1、总成本最低原则 在制订风险计划时要以最合理、经济的方式处理,设定的安全保障目标应以总成本最低为总目标,风险管理应充分考虑项目成本。
2、高度重视原则首先在制度、体系上要集团总部、分局、国外代表处和项目班子各级领导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成立各级风险管理组织,在各级领导直接下开展工作。
3、满意性原则 风险在项目实施中不可能完全避免,主要做好主要风险的防范即可,避免项目由此造成损失。对于风险量小的,可以忽略。
4、合法性原则所有的风险管理工作都必须在工程所在国的法律允许框架下进行。
三、海外工程项目的主要风险
1、自然环境风险
任何工程项目都会受到施工地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利的气候和地质条件都会给项目施工带来一定的风险,如高温、严寒、多雨、台风等气候,泥石流频发、地震高发、溶岩溶洞等地质条件都可能使施工进度受阻,从而推高施工和管理成本。大多数的海外工程的规模都比较大,工期较长,结构复杂,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受到外界条件的干扰就更大。这些都决定了与一般的企业风险相比海外项目的风险因素复杂多样。
2、社会环境风险
海外工程项目是在国际间展开的,会受到当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政策、文化、基础设施、金融体系等多种情况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因此,要更加注重政治风险和金融风险尤其是对风险的防范。
3、工程和设计风险
(1)技术风险。对于海外工程投标中,投标人应完全理解招标人对项目各项指标的要求。对于要求采用专业技术的,应首先考虑企业自身这方面的技术水平;其次考虑工程所在国家企业是否具有一定的水平;最后要是自身和当地公司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应考虑第三方,充分调查这方面的技术难度和费用,一定在投标中提高这方面的费用。
(2)设计的风险。对于EPC合同、DB合同等涉及设计工作的项目,应要求设计人员严格按照业主要求的技术性能指标完成设计,避免由于过度设计或设计无法满足,造成费用增加或不能满足要求。
(3)项目执行风险。在项目履约过程中,按照合同策划、评估严格履约。配置足够的资源,按照合同条款和技术规范做好项目各项工作,避免出现成本超支、工期拖延及安全质量事故等。
(4)企业管理风险。对于集团企业,应按照企业统一的风险防范体系,做好项目的风险防控工作,成立项目风险防范机构,在项目经理直接领导下工作,重要重大风险,应聘请专业咨询工程或专家协助解决。
四、海外工程实施风险的应对措施
充分认识海外项目投标和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加强风险管理。高度关注不同国度的政治风险、政策法规风险、国际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和投融资风险和企业信用风险等。要建立国际工程项目标前评审、投标决策、项目实施的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健全海外项目经营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地识别风险、量化风险、监控风险、科学的规避和防范风险,有效地化解风险。要不断完善公司境外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处理机制,保障出国人员的人身安全,使职工在海外能得到组织上的信任和关怀。
在合同谈判阶段,应按照FIDIC合同条款仔细核对项目合同中对承包商的不利条件,通过修改或增加补充合同中相关条款或规定来解决。例如业主在招标文件中规定了,业主应支付月度工程款的期限,而未规定到期不支付怎么办,合同中争取加入若到期不支付应加息并订立较高的利息条款;索赔是成为目前国际工程中为保证自身利益而被广泛采用的手段,因此签订合同时,对一些难以确定的因素要灵活对待,留下索赔机会,保证索赔成功。
加强财务管理,聘用当地财务会计师事务所完善缴税等合规手续事宜。严格海外项目财务资金管控,实行区域化、国别集中管理。提高海外项目财务资金管理的监督和控制能力,抓好资金预算管理,实施资金统一调度和集中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效率,抓好海外业务经济活动定期分析,提高海外业务的经济运行能力。
加强施工过程控制,重视过程索赔、计价工作,成本管理精细化。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和合同中调价条款的规定,向业主争取调价或变更的机会,合理规避已有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价格风险。要有效收集施工日记、当地建筑业基本信息、各类会议记录、设计变更等。在各种因素变化剧烈的时候,首先要积极争取合约的补充和变更,其次加强索赔报告的及时提交。要及时根据合同支付条款办理收款手续,及时提交期中报表,对于已完工程量和现场到场材料等要进行认真细致地核算,并尽量做到早收款、多收款,防止资金支付风险。要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工作期限提交相关资料,同时催促工程师在规定的期限内办理相应的审批、付款手续。
完善海外从业人员聘用、福利制度和激励机制,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应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制定海外经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划,建立国际从业人员资源库,对于突出人员采取培训深造、实践锻炼等方式重点培养,提高专业技能、团队精神和国际商务知识。尤其要重点加强国际项目经理和国际业务经营开发人才的培养。建立激励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做好制度用人感情留人。适时组织专业性强的技术业务培训,提高海外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水平。要利用现有项目的舞台培养、锻炼一大批海外事业的核心和骨干、海外项目或地区负责人,会外语、懂商务、能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海外复合型人才队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海外项目实施中如何做好风险管控这些方面而言,不仅为海外项目的实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还为海外项目能够有序的完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更能促使项目的良好履约,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孔晓勇 化工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炼油与化工 2010(05):16-18
低调试点的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将在更大范围内铺开。
近日,接近央行的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央行、商务部等部门正在就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商议管理办法,意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推出一套风险可控、具有操作性的制度框架,在更大范围推进人民币跨境投资。
对此,某国有商业银行人士认为,人民币的结算功能不再局限在跨境贸易,而将逐步拓展至资本项下。
结算功能延伸
今年6月,伴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到20多个省区市,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的试点也悄然启动。上海、山东、湖北等地已有具体境外投资项目获批。
接近央行的人士透露,到9月初,通过银行进行的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累计已近60亿元。
“现在都是个案审批做尝试,没有正式文件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一般是银行和企业谈好项目后,逐笔跟央行沟通,提交申报材料,获批后就可以用人民币直接去境外投资,银行可以按照项目融资的流程,给企业提供人民币境外贷款。” 一名国有商业银行相关人士说。
上述人士介绍,试点以项目投资为主,参与的企业多为央企,也有少数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主要项目多为基础设施、机电建设。“业务流程上,就是在传统对外投资流程上,增加了一个币种的单独报批和确认。”
正在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在先行先试中拔得头筹。
截至8月15日,上海累计发生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266亿元,其中资本项下37亿元。
早在今年4月,央行上海分行便与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低调政策,允许上海市企业直接以人民币在境外投资,展开个案试点。
8月23日,上海市金融办、央行上海分行、上海市财政局、商务委员会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促进本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及相关业务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银行和企业……可开展跨境人民币项目融资、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等与贸易活动密切相关的资本项下人民币结算业务个案试点。对符合条件的人民币对外投资项目,可按规定享受本市相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
《意见》还表示,在利用外资、大宗商品进口、对外援助等领域,深入探索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可行性,对市场需求迫切、企业运行规范的项目先行先试,不断拓宽人民币结算新渠道。
目前,人民币境外投资项目多伴有产能输出以及产品、服务贸易需求。
参与人民币跨境投资政策讨论的人士透露,一些“走出去”项目的企业提出,“走出去”的大型油气田开发、电厂建设、交通运输建设等项目,虽然项目在海外,但建设中的设备、服务都来自中国,项目建成后的部分产品服务也出口到中国。如果在整个业务过程中,能够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就可以减少人民币兑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的汇兑损失,降低交易成本。
9月17日,央行《2010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表示,下一步,要支持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对外提供人民币贸易融资和项目融资。
知情人士透露,正在讨论中的相关政策,将使试点中的人民币境外投资制度化、流程化。即银行在获得央行许可后,通过境外分支机构、境外行,开展境外项目人民币融资试点,直接向境外项目公司发放人民币贷款。跨境贸易试点地区的企业,可直接以人民币在境外投资。银行在向各地央行分支机构备案后,可为获批项目提供人民币结算服务。
加大资本输出
“一般境外投资项目都挺大,一个项目基本就得好几十亿元。”参与试点的银行人士说。对于当前60亿元的试点规模,业界普遍认为规模尚小。
一名政府金融界高层人士表示,现在,央行、商务部等部门正在总结经验、加快试点推进,尽快将跨境投融资推而广之,有法可依。
适逢“十二五”发展规划制订时期,不少行业和企业将“走出去”纳入发展重点,央行人士估计,这可以推动几千亿美元的人民币投资走出去。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人民币跨境投资将减少企业结汇,进而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缓解国内通胀压力。
此外,资本项下输出的人民币具有规模较大、主动性较强的特点。某大型国有银行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人士表示,一旦政策放开,企业可自主选择交易结算货币,规避汇兑成本和汇率风险。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接受程度提高,也有利于增加企业、金融机构开拓海外市场的能力。而各家银行正在铺建全球人民币清算渠道,先行者将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
目前,中国银行(601988.SH/03988.HK)初步将“走出去”项目分为进出口贸易型、境外投资型、对外工程项目总承包与劳务合作型、区域管理等四种类型,根据不同业务特性设计金融服务产品。
中国银行境内外机构已为境外参加行开立人民币清算账户200多个,“而我们有授信的,可以做贸易融资业务的,货币拆放和投资业务的外资银行有将近1000家,未来有很大余地”。中国银行有关人士说。
早年承接中国银行的政策性业务而成立的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对外援助与支持中国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等设备出口方面,已形t成基本运作模式。
“用本国货币给境外贷款、回来采购国内产品,是国际进出口银行运作惯例。” 进出口银行高层人士介绍,人民币贷款业务涉及印尼、印度、俄罗斯、韩国等地。
同时,与商业银行相区别,进出口银行没有外债指标限制,对外贷款利率可以下浮近200个基点,具有相对业务优势。
上述人士将这种业务扩展理解为境外机构人民币持有意愿不断上升、中国政策不断放开,以及中国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结果。
“比如说现在高铁、船舶等方面,西方国家产品竞争能力在大幅下降,很多国家开始意识到采用中国的货币和产品,既价廉物美,又可以避免出现严重的汇兑风险,我们也提出一些互利双赢的结构。”
但人民币国际化尚在摸索之中,配套政策有待完善,且人民币单边看涨趋势也使得无人愿意长期借贷强势货币,所以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只有一些小额案例。
中国银行熟悉国际业务的人士分析,人民币跨境项目投融资,涉及诸多复杂因素,亟待研究解决。比如所融人民币款项怎么使用,是用于境内设备采购还是其他,要根据不同的项目形式去设计专门的融资方案。此外,人民币回流、投资渠道还待拓宽。
布局“回流”
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透露:“央行正稳妥推进人民币走出去后的回流,基本思路是对正规流出去的合法渠道都开放市场。现在已经批准三类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将来也在考虑让融资出去的贷款企业等,都可以慢慢回流。”
8月16日,央行《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下称《通知》),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三类机构即指: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银行等金融机构。
此前,央行亦允许跨境贸易试点企业在境外持有人民币头寸。而境外人民币通过香港中介投资境内资本市场的“小QFII”也在积极推进中。
据了解,目前已有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和欧洲国家货币当局对央行提出,希望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而在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已以“硬通货”形式出现,中蒙、中越、中缅、中老边贸结算以人民币为主。
央行人士认为,这主要是中国在应对危机中表现良好,人民币币值稳定且具有潜在升值空间。
马来西亚财政部第一副部长拿督林祥才,日前来华拜访中国财政部、证监会等官员和诸多中介机构,希望加大中马两国之间的投资,一则期望中国允许更多的马方机构通过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等渠道投资中国;二则希望中国企业到马来西亚投资,进一步加强经贸投融资。
尽管跨境贸易和投资逐步开放,但中国在外汇汇兑、外债管理、资本输出等方面仍存在着较严格的管制。而且,中国境内资本市场的深度、广度依旧欠缺。
目前开放进度较快的债券市场,接近八成为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等政府信用债券,信用债和其他风险缓释工具匮乏。
上述央行人士表示:“人民币流出海外、让别人持有,并不是目的,问题是将来得有一个别人可以使用的市场,还要解决人民币回流、金融市场开放的问题。这样人民币才真正有吸引力。”
央行正在逐步推进人民币与区域货币的汇兑与流通,丰富金融市场可投资的产品。
央行人士透露,继8月19日马来西亚林吉特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挂牌交易之后,中国央行正在与俄罗斯商谈人民币与卢布的汇兑,将允许人民币和卢布在中俄两地挂牌交易。
一、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全区经济结构调整
(一)鼓励完成实际到账外资指导目标。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中继续加大对各镇、街道办事处,区有关部门利用外资的考核力度,并对完成实际到账外资指导目标的单位进行奖励。
1、对各镇、街道办事处实际到账外资指导目标完成情况,按区年终工作考核办法进行考核计分。对完成实际到账外资指导目标的部门,在年终千分制工作考核奖励加分中加10分,超额完成指导目标的每超10%加1分,累计奖励加分最高不超过15分;对未完成实际到账外资指导目标的部门,每完成年度目标的10%计1分。
2、对完成实际到账外资指导目标的单位奖励人民币1万元。每超额增加100万美元,增加奖励人民币1万元,此项目奖励总额不超过10万元。重点奖励完成实际到账外资指导目标单位的相关人员。
(二)鼓励引进外商投资大项目。对新引进的外资大项目进行单独奖励。对当年外资注册并到位5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一次性奖励人民币5万元;对当年注册并到位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一次性奖励人民币10万元。对当年注册并到位3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进行奖励。重点奖励引荐人;确属集体引资的,要从奖金中按不低于总额的50%奖励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有功人员。
(三)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项目。凡新办一个国家鼓励类的高新技术外商投资项目,且当年到账外资到位100万美元以上的,经有关部门认定后,奖励引进外资项目单位的有关人员人民币1万元,每超出100万美元,增加奖励人民币1万元,此项目奖励总额不超过10万元。
(四)鼓励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外商增资扩股。外商投资企业当年每增资200万美元并到位,奖励引进外资项目的企业或单位有关人员人民币1万元,奖励总额不超过5万元。
(五)鼓励企业境外上市。凡企业境外上市且上市资金按期返还的,享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意见》中规定的对上市企业的各项鼓励政策。
二、鼓励开拓国际市场和优化外贸进出口结构
(一)鼓励各镇、街道办事处完成外贸工作目标。按区年终工作考核办法对各镇、街道办事处外贸进出口指导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计分。对完成当年外贸进出口指导目标的镇、街道办事处进行考核奖励。奖励标准为:奖励完成或超额完成当年外贸进出口指导目标的镇、街道办事处相关人员人民币1万元。
(二)积极引导企业利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开拓国际市场。在境外市场考察、境外展览会、国际市场宣传推介、创建企业网站等方面申请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按照商务系统《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试行)办法》进行扶持。
(三)积极引导企业用足用好省、市鼓励商务发展有关政策。在省高新技术产品、陶瓷玻璃、新材料等优势产品出口基地内企业的公共技术研发单位、产品设计、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及进行国际认证、境外注册商标、出口品牌建设、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等方面积极争取省、市资金支持。
(四)鼓励我区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和出口。对骨干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开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所发生的设备购置费给予支持,每个项目最高支持2万元;对当年机电产品出口实现零的突破,且出口额超过100万美元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每个企业最高奖励2万元。
(五)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先进技术及设备、资源性产品进口。对当年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当前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指南》中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资源性产品增长较快的企业,按市有关政策给予奖励。
三、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快境外资源开发和富余产能转移
(一)对境外投资中方实际投资额及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指导目标进行考核。对辖区内当年有境外投资或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的镇、街道办事处每有一项在年终千分制工作考核奖励加分中加1分,最多累计不超过3分。
(二)鼓励我区企业赴境外注册公司。对当年新批的富余产能向外转移及境外资源开发类企业在境外发生的前期费用进行补助,每个企业补助人民币2万元。对该类企业在国内银行取得的用于境外项目建设及运营的贷款,国家、省、市将按相关政策给予贴息。
(三)鼓励开展对外经济合作。支持企业承揽国际工程和对外设计咨询项目;支持境外工程项下外派劳务。对年内完成境外投资或承包劳务营业额3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奖励人民币2万元。
四、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按照《区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的鼓励政策实施,加快全区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五、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
(一)继续支持全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按区年终工作考核办法,对各镇、街道办事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导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计分。
(二)支持民生工程建设。对按照《市生猪定点屠宰厂设置规划》要求压减的屠宰厂进行补偿,每压一个点给予最高3万元的补偿;对进行升级改造的定点屠宰厂,按其改造投资额的50%进行奖励,每个最高奖励2万元;对按标准进行升级改造的定点屠宰厂给予奖励,对建设大型机械化屠宰企业给予贴息(年屠宰量50万头以上),按其投资额给予同期银行贷款利息的50%贴息,每个企业每年最高贴息10万元;对验收合格的市级以上农超对接项目给予奖励,每个最高奖励2万元;对按标准建设的区域性再生资源分拣加工中心或集散市场项目,每个中心最高奖励10万元;对当年被评为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的社区,每个最高奖励3万元,对被评定为省级商业示范社区的社区,每个最高奖励1万元;对开展家政人员培训并安排就业的重点家政服务企业,经验收合格后,每家最高奖励1万元。
(三)支持市场体系建设。对新设立的放心蔬菜专营店、专柜每个最高奖励2万元;对蔬菜配送中心每个最高奖励3万元;对建设或改造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按实际投资额给予同期银行贷款利息的30%贴息,每个项目最高贴息不超过5万元;对市政府确定的新建农贸市场给予奖励,最高奖励不超过2万元;对新建和按标准改造的乡镇中心超市及农村社区超市给予奖励,最高奖励不超过1万元。
(四)支持老字号发展。对当年获得“中华老字号”、“老字号”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最高奖励不超过1万元。
六、考核与政策的兑现
(一)对完成当年商务工作目标的各镇、街道办事处,区直有关部门的奖励,由区商务局负责考核,经区财政局审核后拨付。奖金用于奖励相应的相关人员。
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也称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化导致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变化带来损益的可能性。构成汇率风险的三要素为本币、外币和时间,三者共同作用才可能产生汇率风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号召,积极开拓境外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国际化经营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金融形势对我国企业的影响愈发明显,如何有效的防范汇率风险成为国际化经营的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急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影响我国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汇率风险入手,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预期收益得以实现。
一、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
对在境外从事项目建设的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来说,如项目收入未采用人民币结算,项目涉及外币融资,或者存在境外分包工程、境外采购材料、设备、人工等时,该企业将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外币与人民币汇率变化所造成的影响。该影响既可能导致有利的后果,即企业获得了经营所得之外的额外汇率变动收益;也可能导致不利的后果,即企业预期经营所得被汇率变动所抵减,甚至发生较大程度的损失。总体而言,汇率风险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收入波动。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在未采取相关措施的情况下,由于合同货币对目标货币(通常为人民币)汇率上下波动,企业所取得的合同货币收入按变动后的市场汇率计算,实际收入相比签约之时将出现相当程度的偏差,企业预期收益将随之发生波动。当合同货币对目标货币发生贬值时,项目实际收入将缩水;当合同货币对目标货币发生升值时,项目将获得额外收益。
二是成本波动。与收入波动情况相反,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对于境外分包商、境外材料设备供应商和外籍员工等而言处于甲方的位置,需在项目运行中对上述分包商和供应商等支付外币。当外币汇率发生变动时,企业在境外项目运作中的采购成本、人工成本等将出现相应变化。当实际支付时的汇率对项目预期汇率发生贬值时,项目将获得额外收益;反之,则项目实际成本将增加,预期收益将无法实现。
三是综合影响。当项目运作期间相关货币间发生较大汇率变化时,将对项目资金筹集、偿还借款、资金汇划、项目工期、项目安保等产生较大影响。
二、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有效防范汇率风险可采取的措施
有效防范汇率风险的不利影响应贯穿于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境外项目运作的全过程中。
首先,应做好项目前期市场调研工作。由于我国企业长期以来重生产轻经营,重市场轻管理,在项目前期市场调研中往往对项目所在国金融环境、法律环境、货币政策等了解不足,这常会给项目后期运作埋下重大隐患。对新进入的市场,企业可委托所在国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专业咨询机构等,就所在国家营商环境出具咨询建议,例如:所在国家公司法情况(子公司分公司代表处各有何利弊)、所在国家银行体系情况(是否存在国际银行、国际银行经营币种是否受限等)、所在国家外汇市场开放程度(严格限制有条件可兑换自由兑换)、所在国家外汇资金进出难易程度、所在国家当地货币对美元等国际硬通货币历史汇率情况、所在国家金融市场情况(外汇工具、金融衍生品交易情况)等。
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应格外重视项目合同商务条款。一是在所在国家法律允许的情况下,选择美元等币值相对稳定的国际硬通货币作为签约货币;如受客观因素限制,必须使用项目所在国家当地货币签约结算的,应在合同中明确以美元等硬通货币作为计价货币,或在合同中增加相应的保值条款。二是在所在国家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以企业在迪拜、新加坡、香港等金融自由区所开立银行账户作为合同收款账户;如必须在项目所在国家收款的,应根据项目当地资金需求情况及外币兑换政策,减少项目资金沉淀量,同时尽可能低的保持项目当地货币存量。三是如项目所在国家外汇管制严格,资金汇入汇出受限较多时,可考虑与甲方签订抵消结算合同。即,企业为实施该项目在当地采购所需支付款项作为项目收入的抵减项,由项目甲方直接支付,抵减后的差额由甲方支付给企业。
项目运行中,为有效防范汇率风险,企业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做好项目资金筹集工作,合理确定筹资规模和筹资币种。筹资规模往往在项目前期可研阶段已基本确定,此时更应关注筹资币种的选择,因为不同的筹资币种会对企业后期经营成果带来显著的差异。一般来说,企业应本着“借、用、收、还”币种一致的原则确定筹资币种,即项目借入的货币币种与项目经营中付现币种相一致,与该项目运行后所收取的货币币种相一致,未来也以该币种作为还款货币,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货币兑换所带来的汇率风险。
二是要做好汇率风险敞口测算工作,定期测算项目汇率风险敞口大小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敞口。汇率风险敞口是指以某种外币计价的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在某一时点的差额,敞口大小直接反应了企业汇率风险的大小,敞口测算是企业采取其他手段防控汇率风险的依据。对境外工程项目而言,应重点关注以外币计价的货币资金和应收账款与长短期借款和应付账款的差值。在测算汇率风险敞口时,既可针对当期数值进行测算也可依据相关资料对未来一定期间的数值进行测算。
【关键词】国际工程税收政策对外承包
【中图分类号】F811.4
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近年来我国企业境外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发展快速,面对陌生的国际环境,境外国际工程项目财务税收管理显得更加重要。如何加强境外项目合同税务管理,特别是免税条款的应用,保证国际业务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对“走出去”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国际免税项目有关条款的解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从而化解了税务风险,维护了企业的合法经济利益,希望对国防工程企业有借鉴意义。
一、案例背景介绍
2004年,笔者所在公司通过国际竞标,中标突尼斯东北部突尼斯纳布勒垃圾站项目,项目业主是突尼斯环境部下属垃圾管理局。该项目合同总金额493万第纳尔,但是工程中需要从西班牙厂商进口10.64万平米PEHD2.5厚布及10.07万平米土工布,共计78万欧元。项目中标以后中国承包商和业主签订商务合同中有关税收条款描述如下:条款中价格明细表,根据突尼斯2005年12月19日第2005- 106号法律第16条款规定,国家垃圾管理局享有:
(一)减免为垃圾管理局提供的相关工程施工和服务内容所产生的增值税;
(二)减免工程施工所需的设备物资的增值税和消费税;
(三)减免工程施工所需的在当地没有同等替代品的设备物资的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
价格明细表要遵守上述条款规定,并按照截标之日前30天适用的材料、工资、社会福利、关税、增值税和其他税费行情进行编制。如果与工程量概算中的某个工程量对应的价格明细中的某个项目没有相应的价号,那么则认为其对应金额已经包括在其他价号中,无论与该价号相对应的工程量多少,均不得对此提出任何索赔。
二、案例解析
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和解读,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解析:
(一)在所签订的合同条款中“减免为垃圾管理局提供的相关工程施工和服务内容所产生的增值税”,可以解析为在突尼斯,中国承包商给突尼斯国家垃圾局提供纳布勒垃圾站项目工程施工任务,承包商不用给突尼斯政府缴纳增值税。
(二)合同条款中“减免工程施工所需的设备物资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减免工程施工所需的在当地没有同等替代品的设备物资的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可以解析为该项目工程施工所必需但是当地不生产的设备物资是免除增值税、关税、消费税的,如果当地有的这些设备物资,将不提供减免相关税金。联系承包商和国家垃圾局签订的合同要求,该项目合同需要从西班牙的厂商进口PEHD2.5厚布及土工布,采购合计金额大概78万欧元。根据承包商和业主签订的合同中免税规定,如果以业主的名义进口,给业主开立发票,通过突尼斯垃圾局从厂商进口PEHD2.5厚布和土工布将免除相关税金,但是根据当地的相关税法法律规定不能计入承包商施工成本。这样虽然享受到税收的免税,却导致承包商施工成本减少,利润总额年终虚增大,承包商将面临给当地税务局上缴30%企业所得税。
(三)合同条款中“价格明细表要遵守上述条款规定,并按照截标之日前30天适用的材料、工资、社会福利、关税、增值税和其他税费行情进行编制。如果与工程量概算中的某个工程量对应的价格明细中的某个项目没有相应的价号,那么则认为其对应金额已经包括在其他价号中,无论与该价号相对应的工程量多少,均不得对此提出任何索赔。”可以解析为根据突尼斯当地税法的规定,承包商在将来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量清单价格表中包含了各种税费。特别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购各种原材料、配件等开立的全部是增值税发票,承包商可以将增值税进项抵扣,后来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承包商给突尼斯政府税务局上缴30多万第纳尔的增值税(进项税)。如何解决多上缴的增值税(进项税)成为承包商面临的另外一个巨大问题,通过研究承包商和业主签订的商务合同发现,承包商在实施过程中,缴纳增值税(进项税)不提供免税,承包商要按期缴纳。面对这个税务风险,如果多交的增值税(进项税)无法退给承包商,将直接影响该项目的最终经营成果。
三、应对策略
针对第一层解析,我国承包商在与突尼斯国家垃圾局办理工程结算书时候,工程结算书中不计算增值税,即不包含增值税销项税金,就意味着不用给税务局缴纳增值税。因为根据当地税法规定,突尼斯实行全国统一的税收制度,外国公司和外国人与突尼斯的法人和自然人同等纳税,突尼斯实行以所得税和增值税为核心的税收体系,《个人与企业所得税法》和《增值税法》分别对所得税、增值税申报方式与时限做出规定。
针对第二层解析,采取应对策略就是承包商要认真研究法律规定及合同条款,积极通过与海关和税务局的有效沟通,在他们一致同意的前提下,承包商提出在发票开立的时候,将发票同时开给突尼斯垃圾局和承包商,这样承包商在商品进口的时候,就能享受到合同规定的免税,特别是商品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节约资金,同时该批材料成本合理计入到承包商施工外账成本,增加了合理的施工成本,避免年终巨额所得税的上缴,维护了承包商的合法利益,化解了税务和财务风险。
针对第三层解析,采取应对策略就是承包商积极和外聘当地会计师事务所及税务局联系。在将来项目最终完工,拿到业主的完工证明以后,通过和税务局积极联系办理多交增值税退税工作,最终退回30万第纳尔税金工作,保证承包商的合法利益。
四、总结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给“走出去”企业的巨大启示,就是承包商一定要熟悉当地的税法,依法纳税,同时合理避税,特别是像突尼斯税务政策比较繁杂,国民整体纳税意识较强,全部采取自行自觉纳税,税务部门有权随时抽查,如果发现问题,将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所以应该认真研究所在国的税务政策,避免税务纠纷;同时承包商对自己和业主签订的商务合同条款要特别熟悉,在提供给业主报价单中要包括合理的税费,努力避免漏项,并联系当地实际情况认真解析法律,联系项目实际情况开展税收筹划工作,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对带有迷惑性的免税条款,要防止免税陷阱,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奇,于来新.境外免税项目税务风险管理[J].国际工程与劳务,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