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企业发展规划范文

旅游企业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企业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企业发展规划

第1篇:旅游企业发展规划范文

——⒈⒉⒊齐步走,建设企业文化见成效

进入企业文化建设误区的企业需要“正步走”,尽快走出误区;

准备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需要“正步走”,一开始就走对;

希望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需要“正步走”,将会又快又稳。

企业文化建设自世纪年代引入我国以后,在一些企业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许多企业因为没有形成科学的企业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和观念、意识,没能采取适应、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法,导致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没有产生应有的作用,还有的走入了误区。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呢?

笔者结合多次指导大型国营施工企业、农业产业化的养殖、种植企业、粮食加工企业、股份制化工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研究、总结出了“企业文化建设正步走论”的观念与方法。所谓“企业文化建设正步走论”,是借用部队军人训练正步走时常用的“⒈⒉⒊”口令。

学习“企业文化建设正步走论”,主要意义有两点:一、可以准确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观念、思想,并以这种”正步走“(规范性)的观念、思想作为建设企业文化的正确指导;二、可以依循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律,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规范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企业文化建设。

经实践运用,证明了这种观念与方法具有实效性,《中国企业报》年月日发表的“和威集团企业文化建设推陈出新”文章,对本人应用这种思路和方法指导的案例给予了很高评价。

“企业文化建设正步走论”中的“⒈⒉⒊”分别代表:“一化、二划、三画、四话”。

一化:潜移默化(首先是潜、移:企业文化建设一定是在企业成立之日起就有潜在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一定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一定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树立这一观念说明了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立足与于企业实际,一方面要依靠企业的全体员工这一主体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又要作为客体来研究和训练、提升,同时说明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期性、过程性、阶段性,也说明了一定需要规划和策划。其次是默、化:⒈领导的榜样力量时刻默默地影响着周围员工,需要及时有效发现和产生默默的榜样和典型,显现并用好榜样的力量;⒉企业文化建设的牵引力和推动力须与员工自我发展的源动力默契结合;⒊企业文化中的组成部分是不能分割开来的,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尤须默契结合;⒋优良的企业文化能化作企业的生产力,劣质的落后的企业文化阻碍企业发展;)

二划:规划:

⒈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如何与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相结合:企业文化发展规划一定要服务和服从与企业发展战略,建设企业文化的发展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是促进其他系统战略规划实施的重要纽带。

⒉企业文化规划一定要有机地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拟订企业文化发展规划的主要依据之一,企业文化发展规划同时也是促进员工制定和实施员工职业规划的方向和平台。

策划:建设企业文化一定需要策划,但策划不一定能造就企业文化,有时不合适宜的策划会损害企业文化的建设,所以选择策划人,选用策划方案,一定要慎重。

举例:潍坊富瑞德化学品有限公司“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团队训练”活动的成功运作案例。包括如何从企业文化的角度产生旅游人员?如何从体现企业文化、进行企业文化培育的目的出发来设计旅游景点?如何从培育企业文化、团队训练的角度来设计旅游过程中的项目或节目;如何在旅游景点设计合影;如何在整套活动过程中大做代表企业的“旗帜”的文章,如何帮助员工通过活动接受企业文化的洗礼和提升自己,等等)

三画:企业环境(绿色管理、定置管理、艺术手法等方法的运用);徽标(建立企业识别系统须注意的问题);书法、摄影、幽默画(如何从建设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用好这些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图画幽默图画是生动活泼反映理念的灵活方式,这种图画可以由员工来画,可以通过总结员工的语言请他人来画,书法、摄影、山水画也可“托志”而反映企业精神)

第2篇:旅游企业发展规划范文

在业界人士看来,对于民营快递企业来说,以上海、广州和北京为核心的泛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京津冀地区是企业发展的三个支点。其实,从国家层面来说莫不如此。

京津冀快递规划将出台

6月11日,国家邮政局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快递服务发展规划》(2010~2014年),这也是在国家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之后,国家邮政主管部门基于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以及鼓励做大做强快递物流,促进重点区域快递服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而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

与国家邮政局于今年3月23日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快递服务发展规划》(2009~2013年)一样,这两个规划都是为了促进本地区快递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地区快递服务发展规划编制已经进入了相关部门的工作日程,并于5月12日和13日举行了二次论证会,相信不久《京津冀地区快递服务发展规划》也会出台。可以说,在国内快递业历经《快递服务》标准出台、《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出台、各地方和中国快递协会成立、新《邮政法》出台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之后,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浪潮。

只是,在国内快递业经历了粗放式发展之后,已经进入了规范化发展阶段。无论是已经出台的《快递服务》标准和《邮政法》,还是即将出台的《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都为国内快递业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发展铺平道路。而在此基础上的三个《规划》则“三”驾齐驱,为国内快递业的发展“加速”。

三规划重点不一样

但是,我们注意到,已经出台的两个《规划》的规划期是不一样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快递服务发展规划》的规划期是到2014年,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快递服务发展规划》的规划期是到2013年。其实,国内快递业的真正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也是在国内民营快递兴起之后。国内第一家民营快递企业就诞生于当时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也就是说,那里是国内快递业的发源地,在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之后,现在依然是国内快递业最发达的地区。国内许多大型快递企业都是从那里成长并走向全国的。如顺丰速运。当然,虽然像圆通、申通这样的加盟制快递企业的总部在上海,但是,从企业发展战略上,无一不对珠江三角洲地区高度重视,不但在此地区舍得投入,而且,将各自企业在此地区的发展视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战略要地。

因此,从规划期的不同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快递服务水平已经非常发达。由此看来,对于将来出台的《京津冀地区快递服务发展规划》的规划期会或许更晚一些,因为,京津冀地区的快递服务起步更晚。

无疑,这三个《规划》将为国内快递业“加速”。当然,作为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苏,已经出台了《江苏快递服务发展规划(2009~2015)》。

据悉,2007年江苏省快递企业有418家,2008年达到730家,从业人员数量达到5.1万人。2008年江苏全省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1.2亿件,完成营业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19.1%。江苏省快递服务呈现国有、民营和外资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竞争格局:外资快递企业在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中占据绝对优势,内资企业的竞争市场主要集中在国内异地快递及同城快递业务上,同时,快递服务企业的经营模式兼纳了“加盟制”、“直营制”、“混合制”等多种模式,营造了各施所长、竞相发展的市场氛围。

作为在2008年快递业务量和营业收入均列全国第四位(位于上海市、北京市和广东省之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江苏省,能够及时出台《江苏快递服务发展规划(2009~2015)》,这将进一步促进江苏省快递业的快速发展。

除《江苏快递服务发展规划(2O09~2O15)》,其它三个《规划》都是以区域为规划范围,也可以看出国家注重通过发挥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促进区域快递发展。这也与上半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纵观几个《规划》的内容,都是围绕充分发挥规划和引领统筹作用、着力消除快递发展瓶颈性制约、积极推动快递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快递物流服务、有效构建邮政业监管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进一步加强邮政业统计和标准化体系建设、支持企业稳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快递人才培养和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方面来推动快递服务发展的。

快递协会的推波助澜

而于今年2月11日成立的中国快递协会也将发挥更加建设性的作用。中国快递协会计划利用2年时间,到2010年在国内培养出一批较大型的、有国内竞争力的网络型快递企业:利用3年时间,到2011年培育3~5家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快递企业集团,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据悉,中国快递协会将在提高城市快速配送时效,解决城市快递车辆通行难、停靠难的问题:加快快递企业的兼并重组步伐,争取全国性的网络型陕递企业在工商进行多级分支机构登记注册的政策:加强快递行业市场规范管理,防止低价竞争;统一营业税率、合并缴纳所得税;建立机场快递绿色通道:积极推进快递物流园区建设:支持快递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创建融资环境,拓展融资渠道:优化海关口岸作业流程,实现快件快速通关:实施国家化发展战略:加强快递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国内快递业的发展进程。

无疑,一系列的好消息将促进快递这个朝阳产业驶入“快车道”,而一些地方政府在促进快递发展上也纷纷出台了利好政策。

早在2008年5月上旬,湖南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扶持快递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在政策导向上明确了促进快递发展的9条支持政策。其中包括鼓励非公有制资本参与快递服务经营等。

同月22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审定同意省邮政管理局的《关于加快快递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优化行业环境,明确行业定位,在“十一五”期间,培育一批“经营有道、管理有方、竞争力强”的快递企业的目标。

第3篇:旅游企业发展规划范文

全省水利系统有2000多家企业,资产上亿元的企业不多,打入市场的拳头产品也少,有些以水资源为经营重点的产品还没有形成强势,譬如供水、水利旅游等。水资源利用程度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产业化程度低,开发力度不大,也缺乏完整的、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管理体制不顺,发展机制欠活。水管单位的防洪保安、排涝抗旱等社会公益支出缺乏补偿机制,水价、电价不合理,水、电费也难于收取到位,支出缺口越来越大,负债包袱越背越重,面临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水利工程的管养分离,虽然已作政策规定,由于各级财政资金紧张,进展缓慢。其次是中小水电、乡镇水管站的管理体制复杂,问题也较多。

筹资力度不大,缺乏有效的投资策略。中小水电、城镇供水、水利旅游和种养业是水利经营的重点,潜力巨大,一大批项目亟待开发,但资金缺乏,同时也缺乏筹资策略,筹资数额远远跟不上需求,严重制约着项目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政策不配套。经过努力,先后争取省政府出台了几个产业政策文件,但还有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如城乡供水、水利旅游、管养分离、水权、水价和水市场问题;其次,省里下发的政策文件,具体贯彻执行难度较大。发展水利经济要靠政策支持。要加大水利经济发展政策的出台和配套的力度,要为发展水利经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加速发展水利经济的措施

1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各级政府要把水利经济纳入本地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框架,使其成为地域经济增长点。

2配套产业扶持政策。要利用税收、财政、信贷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源流向水利行业。

3水利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实行发展水利经济与水利建设有机结合。全省水资源要做到科学、合理和有序开发,要切实做好前期工作,特别要做好水利经济工程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同时要把水利经济发展规划与水利发展规划相衔接,把水利经济发展规划纳入水利建设的总体规划。总之,各级要在水利建设和城镇建设规划、计划、用地和资金投入方面给水利经济留足发展空间。

4建立多元投资体系,不断增加资金投入。解决水利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政策文件规定各级政府用于发展水利经济的资金一定要到位,除定的几个投资外,建议再从征收的水资源费中拿出10%来;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三是引导和引进民间社会闲散资金。中小水电建设筹资已有成功的先例,可供借鉴;四是通过国内外银行取得信贷资金。

5提高资本运营能力。深化改革,全面开放水利产业市场。采取并购、租赁、托管、BOT、TOT项目融资等方式,促使水利产业资本营运走向科学、良性循环。要进行整个水利产业资产的整合,做大做强水利产业中的优势企业,争取其中部分企业成功上市融资。

6重视管理人才培养和引进。要快速发展水利经济,使水利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必须加大经济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在产业策划、企业发展、引进外资和技术、参与国际竞争方面急需复合型的人才,要不断引进熟知经济管理、会外语、会计算机、懂法律的人才。

第4篇:旅游企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旅游业产业要素旅游规划理论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要素所做的安排。在国家“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政策背景下,我国正在掀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一轮旅游规划热潮,从旅游发展规划转为旅游产业规划是一大趋势。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是各地旅游业实现协调发展并形成竞争优势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内第一部省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由王兴斌教授主持完成,其成果对编制旅游产业规划特别是建设大旅游产业群,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但在旅游规划理论研究上存在缺陷。本文结合广西桂林和湖北宜昌旅游发展实践,从“水桶效应”、产业集群和核心竞争力等三个方面,构建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以期指导新一轮旅游规划的编制。

旅游产业规划特点

旅游业是个涉及面广、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群,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以及由六要素外延拓展形成的旅游产业链,如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商务会展旅游、文娱体育旅游等。在旅游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往往成为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和带动性的产业。可见,旅游业不仅仅是一个单一行业的产业,而是涉及众多行业的成长性产业群。旅游业这种特殊的产业群是通过产业波及线路来联系的,一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的上游依赖产业”的线路产生逆向波及;二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的下游后续产业”的线路产生顺向波及;三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相关联的消费互补性产业”产生间接波及。

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旨在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健康、和谐发展。基于此的旅游产业规划,也应具有综合性、协调性、关联性的特点,也就是要把旅游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综合考虑旅游业发展的上述三大波及领域,协调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关系,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优势,重点强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聚集性和竞争性。只有这样,所编制的旅游产业规划才能指导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

(一)“水桶效应”理论

“水桶效应”理论,是指水桶由多块木板绑成,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据此一个水桶装水的多少不取决于组成它的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水平;而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质部分往往又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旅游产业要素规划就犹如设计一个“水桶”,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是组成“水桶”的木板。因此,制定旅游产业规划,研究的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发现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要素);规划的重点就是要以此为突破口,并以最长的木板(要素)来统筹安排其它组成部分(要素),使“容量”(目标)更大化。

(二)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被誉为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波特把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实质上,产业集群理论是以新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关于产业空间结构布局的理论,是同一地区相同或相关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聚集效应,竞争的结果是一种正和博弈。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优势来自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并在交往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和维系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关系网络,因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降低而构成了产业集群价格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理论在旅游产业要素规划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各要素在空间布局上的聚集。因此,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分布现状进行评估,发现产业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趋势;规划的重点就是顺应这一聚集趋势统筹安排产业要素布局,使之发挥产业聚集优势。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最早由普拉哈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并把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心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组合多样技术流派的学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发展战略从多元化到归核化转变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具有价值优越性、资源集中性、文化异质性、整体完整性和模仿高成本性等特性。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力,特色的形成源于旅游核心竞争力。所谓旅游核心竞争力,就是某一旅游目的地内部诸要素的整合,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能力。某一旅游目的地要保持竞争优势,关键就是要在旅游发展中某些“战略环节”上保持核心竞争优势,以形成和巩固这一独一无二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进行评估,发现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要素;规划的重点就是围绕这一核心竞争力要素统筹确定发展战略重点,从而增强该地旅游竞争力。

上述旅游产业规划三个理论在实际规划的运用中各有侧重。“水桶效应”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各要素之间统筹发展,讲求的是均衡发展,即各要素之间在量上的协调;产业集群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布局,讲求的是聚集优势,即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核心竞争力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要素内某些环节的突破,讲求的是核心竞争优势,即要素在质上的明显优势。可见,三者在旅游产业规划中的配合运用,既能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又能形成旅游业的聚集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优势,从而实现旅游业量的增长、质的扩张。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的实证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的桂林旅游业曾一度出现大滑坡,床位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客源市场的增长幅度,客源市场的不足导致桂林旅游饭店床位过剩,旅游饭店纷纷采取削价或变相削价等手段争夺客源。依据“水桶效应”理论来判识,交通瓶颈成制约桂林旅游业发展的“短板”,大量的游客进不来,散不开,出不去。20世纪90时代随着桂林两江机场和火车新站的建成,交通“短板”问题得到解决,客源大幅增长。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桂林城市景观和公交容量变成了“短板”,这一问题又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两江四湖”为代表的旅游城建项目完成而得以解决,自此桂林旅游产业要素又在更高的水平上寻求新的平衡点。当前宜昌旅游产业要素的配套问题与桂林20世纪末的情况类似,游客尤其是入境游客的可进入条件和城市景观建设的滞后,成为宜昌旅游业发展的“短板”,突出表现为旺季出现“一票难求”和城区旅游“空心化”的矛盾,这是宜昌旅游产业要素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又如桂林的旅游购物聚集在瓦窑旅游商品批发市场,旅游产品聚集在漓江沿线,旅游饭店及夜间文娱活动聚集在桂林城区。相比之下,目前宜昌旅游产业各要素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集群,旅游饭店尤其是高档星级饭店还没有在城区得到聚集,难以满足规模稍大的商务会议团队的同一接待规格和水平的要求;环坝(三峡大坝)旅游产品具有聚集的潜质,但聚集优势仍未形成;旅游商品、城市景观、夜间文娱活动等产业要素亟待规划和聚集开发。能否形成有效的产业要素集群是宜昌旅游产业发展的另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在山水同构产品的竞争中,阳朔旅游曾一度缺乏竞争力;自从策划并推出“印象·刘三姐”之后,阳朔一跃成为桂林旅游圈中新的旅游目的地,这是因为旅游文化产品“印象·刘三姐”成了阳朔竞争桂林山水风光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在传统的三峡旅游产品中,葛洲坝船闸、三游洞、中华鲟、屈原祠等产品的竞争优势平平,宜昌旅游在产品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使之在与重庆竞争三峡旅游中占居下风。三峡工程建在宜昌,三峡工程实现蓄水通航发电后,三峡大坝是宜昌建设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离开了三峡大坝,宜昌难以与重庆旅游相抗衡。为此,要举全市之力支持三峡大坝建成宜昌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但目前三峡大坝还是较为简单的工程观光型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工程文化的挖掘和展示,游客参与性体验不够,游客实际的体验经历与其旅游期望值存在较大的反差,这是三峡大坝旅游应解决的首要问题。

结论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规划的三大理论中,“水桶效应”理论解决旅游产业要素的协调发展问题,产业集群理论解决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布局问题,核心竞争力理论解决了旅游产业要素的市场吸引力问题。这三大理论配合运用于旅游产业规划,可以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吴议.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EB/OL].中国新闻网,2006年1月10日

3.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4.Michael·E·Porter.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s,Nov-Dec,1998

5.西韦尔(英)著,姜法奎译.核心竞争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阚如良等.转型期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2004,26(5)

第5篇:旅游企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突出一个主体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在企业,落脚点也在企业。市委、市政府突出企业这一主体,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齐头并进、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抓“顶天立地”,培育行业龙头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要在各行业中选择一批规模优势明显,技术领先的骨干企业,重点加以培育,帮助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措施和途径,组织科学论证,并开展跟踪服务,对完成目标任务的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和扶持,使之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推动者。继续抓好“128工程”和“一企一策”,争取启动“513工程”,即争取到2010年,全市有5家企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10家超50亿元,30家超10亿元,且入库税收各占销售收入的6%以上。二是抓“铺天盖地”,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台州市工业经济的基础,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形成配套协作的产业链优势是台州经济的特色,支撑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要进一步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落实扶持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千方百计拓展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以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兴建标准工业厂房等多种形式,切实解决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台州作为国家小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5个试点城市之一,2004年要完成2000家小企业征信活动和800家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在现有担保公司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质的提高,促进规范化运作。继续开展对全市金融机构的信贷考核,促进金融机构扩大工业信贷业务,组织召开各类银企座谈会,向金融机构推荐一批信誉和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

二、推进二大创新

民营经济是台州市经济的主体,民营经济的体制先发优势是前期赢得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区域竞争的加剧,迫切需要从主要依靠先发性体制优势向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转变。一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正确处理好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技术开发和区域产业整体协调配套之间的关系,形成具有鲜明产业集群特点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新产品开发设计平台,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申报实施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技术创新项目,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当前,要紧紧抓住工业性投入不放松,举全市之力,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引导拉动全社会的技改投入,通过设备引进、技术引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鼓励企业管理创新。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通过公司化改造和规范章程等方式,引导企业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探索组建控股集团公司,实现跨行业经营、跨地区兼并。

三、明确三大规划

一是修订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台州市产业特点和《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以“精心打造十大之都,努力打响台州制造”为目标,进一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重点抓好汽车、医药、缝纫机、家用电器、塑料模具、阀门泵类等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带动效应明显的六大产业,逐一开展调研,制订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重要目标和培育措施。二是编制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规划。区域块状经济发达是台州的一大特色,各县(市、区)要针对自身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合理的布局导向,进一步拓展壮大和提高区域特色经济,重点抓好温岭的鞋业和泵业,玉环的阀门和家具,黄岩和仙居的工艺品,临海和三门的旅游及户外休闲用品等。三是制订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台州沿海港口优势,抓住世界制造业中心加快向中国转移、上海等周边地区加速进行产业布局调整以及浙江省加大力度实施海洋经济战略与温台沿海产业带规划的机遇,认真做好临港型工业的规划布局工作,确保资源合理配置并发挥最大作用。重点要制订好船舶工业、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电力能源等行业的发展规划。

四、实施四项工程

第6篇:旅游企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字]资源 矿产 工业 环保

[中图分类号] F4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0-43-2

1 宜昌区域资源优势:

宜昌,古称夷陵,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为湖北省副省级城市。宜昌全市共辖五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三个县级市(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五区(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总人口415万;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城区面积828平方公里。作为中部的重要城市,宜昌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宜昌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作为长江上中游分界点,宜昌上控巴蜀,下引荆襄,自古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境内的汉宜高速公路、宜(昌)万(州)铁路、焦柳铁路,以及国家"7918"高速公路网规划的沪渝高速(原称沪蓉高速公路),使得宜昌成为东西向陆路运输交通重镇,而随着三峡工程蓄水至175米以及国家重点对长江中上游航段进行整治,长江干线重庆至城陵矶段将由Ⅱ级提高到Ⅰ级航道标准,通航条件大为改善。宜昌作为水陆中转中心也已确定无疑。

其次,宜昌具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宜昌拥有长江、清江等大小99条河流的重要河段,是我国乃至世界水电资源最富集、开发前景最好的地区之一。在以宜昌城区为中心的方圆100公里范围内,目前已建或在建的有三峡、葛洲坝、隔河岩和水布垭等4座大型水电站。

宜昌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在市内发现的各类矿产地1000余处,矿种十类88种,其中探明储量的八类49种,占全国探明储量矿种总数(156种)的31.4%,矿床数377个。矿产资源潜在总价值1843亿元。特别石墨是中南地区唯一的鳞片石墨大矿,在全国品位居第一位,储量居第三位。而磷矿更是全国六大矿区之一。

宜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秀丽的三峡自然风光也赋予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三十六个故事发生在这里。被誉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王昭君都出生在古宜昌境内,并在2005年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

宜昌因其丰富的区域资源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拥有许多优势发展条件,这给宜昌地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广阔的基础,同时也使宜昌在区域发展规划上的选择自然变得丰富。2005年,宜昌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最适合开设工厂的20座城市之一,2006年又被浙商评为十佳投资城市。

2 宜昌市工业发展现状:

宜昌工业经过"十五","十一五"期间的高速发展,积累了深厚的工业基础。如今,宜昌已经形成了磷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主导产业。

2.1 化工产业:

宜昌磷化工、水泥工业所需矿产资源配套程度高。化工一直以来都是宜昌市支柱产业之一。至2008年底,仅宜昌市夷陵区一个区县就有磷矿山企业45家,设计生产能力达到480万吨。宜昌拥有全国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基地-湖北宜化集团

2.2 食品及医药产业:

宜昌人福药业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制造基地。安琪酵母拥有国家级酵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的安琪酵母、湖北稻花香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稻花香白酒、湖北枝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酒的枝江及图商标已经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3 机电一体化:

宜昌拥有全国唯一全系列大型插齿机生产商-宜昌长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世界最大的金刚石锯片生产基地-宜昌黑旋风科技园。

2.4 新材料:

随着宜昌南玻硅材料有限公司投资60亿元的多晶硅及太阳能电池组件项目的兴建,宜昌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多晶硅及光伏产业基地。

3

宜昌工业发展规划现状:

2004年开始,中央政府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和早就提出的三峡开发战略的实施,给宜昌带来了多重机遇。湖北省也把宜昌确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基地。宜昌市政府自十一五以来所有的工业发展规划思路一直很明确,就是紧跟国家战略,紧紧抓住这次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产生雁型模式效应的黄金机遇,让宜昌的经济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宜昌的工业发展规划则强调立足本土优势产业,在加强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高耗能重工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一直以来,电力、化工、食品医药是宜昌的三大传统支柱产业。而在十一五规划中,宜昌市明确提出发展重点偏向矿产,重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2008年,宜昌市又明确提出宜昌工业发展的重点是载电体工业。发展以高耗能、大耗水、环保型为特征的载电体工业。

宜昌的工业规划中将发展突破重点放在高耗能重工业和先进制造业无疑是其立足于自身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作出的选择。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则是出于其产业布局的需要,力图在产业链中占据上游地位,获取高附加值。这样的发展战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号称国内最大的电解铝项目、深圳南玻集团先后落户宜昌。2008年4月18日,省政府批准在宜昌开发区设立湖北深圳工业园。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多晶硅及太阳能光伏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工业物流及装备制造业。

4

宜昌工业发展规划分析:

4.1 对物流和旅游缺乏重视和综合考虑

宜昌的工业发展规划缺乏对整个区域规划的综合考虑。宜昌在拥有丰富水电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同时,还拥有大量的旅游资源,同时也具有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极大潜力。因此,旅游业和物流业也是宜昌具有区域资源优势的产业。但是宜昌现有的工业规划除了必要的道路和港口建设以外,并没有其他实质性规划和措施来支持物流业的发展,这降低了宜昌对周围地区乃至周边省份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此外,宜昌的工业规划重点扶持的先进制造业和重工业都是意在以丰富的水电资源吸引高耗能产业。这类产业对环境的影响是否在生态系统承载的范围内还有待评估,如何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考虑到环境保护,同时实现与人民生活条件提高和旅游业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

4.2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利因素:

第一,缺乏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宜昌的经济开发区属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根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收政策的规定》,只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这样,宜昌开发区内的企业就算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称号也不能享受以上优惠。另外,由于宜昌开发区内的企业由国税局征收所得税,而国税局并不参照执行《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和优惠办法( 试行) 》, 因此宜昌开发区内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也不能享受到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有关所得税优惠政策。这对宜昌地区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十分不利。

第二,缺少人才吸引条件,没有人才聚集效应。作为湖北省副省级城市,宜昌仅仅拥有三峡大学这一所综合性二类大学。宜昌没有形成足够规模的高新产业集群来吸引和容纳人才。以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集成电路设计为例,宜昌仅有东方微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一家企业,规模不过30人。高科技人才没有储备,也缺乏成长的空间。

第三,不是信息和技术集散中心,技术力量薄弱。2007年抽样调查显示宜昌经济开发区内有三分之二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低于6%,而剩下三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无形资产大部分都来自于土地使用权。这清楚的显示在宜昌即使是所谓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技术资产也十分有限。缺乏高科技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4.3

发展高耗能产业不利因素

第一,发展高耗能产业尚需仔细论证。高耗能产业一般拥有低附加值、对原材料及能源价格敏感的特征,且竞争激烈。在目前全国节能减排成为工业主题的情况下,高耗能产业也很难得到国家层面政策的支持。因此发展高耗能产业需要经过认真调查和仔细论证。以宜昌2003年准备上马的50万吨电解铝项目为例。该项目得到了宜昌市政府不惜一切的支持。而据统计,2002、2003年电解铝新增产量超过260万吨,全国25个省市都拥有电解铝产业。明显出现投资过热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先后通知要求控制国内电解铝投资过热的现状。国家政策的变化和产能的急剧增加使得宜昌的电解铝项目一度搁浅。

第二,发电丰富用电难。宜昌虽然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但所发电力全部外送而当地无法分享。三峡电力先全部通过国家电网外送,宜昌用电再由湖北电网输送回来。有关资料显示,使用"回头电"每年线损率高达7.6%。同时,所有电力上网统一调配使得宜昌也变成了缺电城市。随着宜昌用电量年增长达到25%以上,预测未来几年,宜昌每年电力缺口将越来越大。用电难的问题甚至逼迫宜昌这所水电之城不得不建设火电厂来填补电力缺口。

第三,高耗能产业不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宜昌地处三峡库坝区内,生态环境非常敏感,高耗能产业产生的工业废弃物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压力,进而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另外,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国共识的情况下,如何在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达到可持续发展也是宜昌急需考虑的问题。

5 总结:

宜昌具有丰富的区域资源,坚实的工业基础,并在工业规划中一直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耗能产业,在保持自身优势产业的同时需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同时,现有的宜昌市工业规划没有充分发挥和综合考虑整个地区所有的资源优势。规划的发展重点仅仅着眼于这两个产业,对其他更有潜力的产业考虑甚少,甚至有可能让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影响到本来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目前,宜昌已经具备河港、空港、铁路、公路的综合交通方式和对外经济联系优势,已为宜昌市大力发展物流业,建设物流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宜昌的工业规划应更多的结合自身的交通优势,发展物流业,不要一味的追求东部沿海产业集群转移,力图打造一个重工业城市,最终会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 封林, 何伟军,宜昌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结点设计初探[J],湖北社会科学,2008(7),72-74

[2] 龚光梅,王小宁. 宜昌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研究[J],科技与创新,2007(6),24-27

[3] 李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宜昌市城市定位问题[J], 长江论坛,2005(2),28-30

[4] 王子,湖北宜昌实施"668 工程"做大产业集群[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7),B03

第7篇:旅游企业发展规划范文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在新闻会上表示,根据统计数据,2010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约有4000亿至4300亿元。按照文化部文化产业“十二五”期间实现倍增的目标,也就意味着,到2015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超过8000亿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倍增计划》从资金投入、财税、融资等多方面提出了相应保障措施,强调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增加公共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提高文化产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扩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规模。”此外,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扶持文化企业发展、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鼓励技术创新的税收扶持政策。争取将文化产业列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西部文化企业所得税减按15%的税率征收。值得注意的是,《倍增计划》强调,要推动优质文化企业利用公开发行股票上市融资,扩大文化产业直接融资规模。加强文化企业上市的培育储备和推荐机制,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发行一批”的文化企业上市梯次推进格局,培育30家上市文化企业。

在产业发展方面,《倍增计划》提出,要重点发展演艺业、娱乐业、动漫业、游戏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品业、工艺美术业、文化会展业、创意设计业、网络文化业和数字文化服务业等11大行业,明确了各自发展目标以及相应扶持措施。其中,对动漫、网游等数字文化内容的扶持最引人关注。《倍增计划》指出,力争到2015年,动漫业增加值超过300亿元,动漫创意和产品质量有很大提升,着力打造5至10个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产动漫品牌和骨干动漫企业。

文化部表示,除了制定动漫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外,还会有更多财税优惠政策。继续在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进口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等税种实施优惠政策,扶持动漫企业发展。推动出台动漫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认定管理及进口税收优惠政策。此外,在文化部今后五年要实施的9大文化产业重点工程中,涉及动漫产业的就有两项:国产动漫振兴工程和国家动漫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第8篇:旅游企业发展规划范文

昨天,我们发改委全体同志认真听取了市委孙书记的工作报告,大家感触很深,启发很大,一致表示要以本次会议为动力,进一步在创新机制,优化服务上狠下功夫,解放思想谋跨越,凝心聚力促发展。具体要做到四大创新:

一、要创新合作联动机制,科学制订发展规划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当今经济建设的主旋律,是桥港时代、沿江沿海开发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建立健全“发改委牵头,部门配合和部门负责,发改委参与”等规划编制整体联动机制,拓展思维,与时俱进,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统筹考虑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等各类规划,进一步完善沿江沿海及大桥大港的区域规划。要以国务院最新通过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为契机,集中精力做好沿海板块产业发展规划,集中布局好临港产业,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要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海域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积极参与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要抓紧启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以科学规划来推动科学发展。

二、要创新产业壮大机制,认真落实产业规划

“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今年国家、省和南通市陆续出台了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我们发改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牵头组织编制了《*市关于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工业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市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下一步,我们发改委将迅速贯彻落实好“一个意见、规划”,将意见和规划中的各项任务逐一分解,明确责任,凝心聚力发展好电子信息、船舶与重大装备、电力能源、临港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和医药与精细化工、电动工具、精密机械、纺织等四大支柱产业。以全新的产业调整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以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强有力的发展后劲应对当前的一切阻碍发展的不利因素,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加大与国家和省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的计划盘子,争取更多的资金扶持。要进一步加大已获中央扶持资金项目建设的推进力度,力争早日见效。

三、要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全面激发内在动力

创新体制机制,能决定一个部门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工作中,我们发改委将在“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的总要求下,以全新的工作思路全面激发内在工作动力,进一步完善和严格落实市重特大项目挂钩制度、现场办公制度、重点项目推进市长会办等各项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的工作机制,努力做到“一个确保、两个加大、三个提高”。一个确保:就是紧抓全市年初计划干实劲,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两个加大:加大重点项目的推进力度,加大扶优扶强的工作力度。全面落实“222”培大扶强工程,通过三年的努力,新培育亿元企业200家以上,10亿元企业20家以上,百亿元企业2家以上。三个提高:一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加强对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强化节能减排,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二是提高项目建设成效。优化规划引导、优化项目准入、优化绩效管理,加速优质资源向优势产业、优秀企业、优质项目集中;三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部门之间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全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开发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

四、要创新高效服务机制,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第9篇:旅游企业发展规划范文

打造产业亮点,助推特色经济

东方农商银行坚持“有扶有控”,重点为工业强市、现代农业、项目支撑、旅游发展及海洋产业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打造现代农业经济亮点。加强与农业协会、外贸公司合作,创新农业信贷模式,着力打造“养殖园”、“花卉园”、“生态园”、“蔬菜园”的四大特色贷款,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高的高效农业、创汇农业,农村种养殖大户及高效农业产业,重点支持云台农场万亩浅水藕种植基地、南云台林场樱桃水果培育基地、花果山乡茶林基地等高效农业项目,培育了如康顺畜禽养殖、金辉农业、泓盛泥鳅养殖等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推进“阳光信贷”工程,实现农户信息电子化管理45711户,建档率达100%;授信农户12821户,授信金额4.97亿:用信3384户,用信余额1.55亿元,累计用信3.2亿元;金融便民服务到村”工程,在92个行政村建立服务站97个,使农村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农区自助银行基本实现全覆盖。

打造城市经济亮点。积极参与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工作,严格落实市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协调贷款,对徐圩新区连云港苏海公司投放贷款4200万元,为BRT项目建设的交通局下属公司投放资金1亿元,支持安置房建设向连云港市住房保障中心投放贷款8000万元。先后为宁海工业区、徐圩新区、新浦工业区、锦屏工业园区等投入近9亿元的信贷资金。

打造海洋经济亮点。支持沿海产业发展,采取紫菜加工企业联保加设备抵押贷款等方式,累计支持了68家紫菜加工企业发展,发放贷款5.3亿元,占全市紫菜行业贷款的75%。为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累计发放贷款8.7亿元。

打造旅游经济亮点。抓住辖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延伸信贷服务触角,通过开办应收账款等质押贷款业务,支持花果山风景区、连岛旅游度假区、渔湾风景区“三大旅游景区”的扩建、开发和改造。近年来累计对各大旅游景区贷款8.12亿元,有效提升港城旅游业的内涵和品位。目前,东方银行已成为全市金融机构中投入旅游业资金最多的银行。

搭建服务平台,完善营销架构

东方农商银行建立由总行专营部门牵头专业市场(园区、行业协会)批发式营销的客户营销,基层支行开展分散式营销整体管理框架。

建立专职部门营销平台。为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特设了公司银行部,直接负责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经营和管理,全面制定全行中小企业客户业务整体发展规划并筛选企业目标客户,同时指导和帮助各支行制定拓展计划和融资方案,增强营销指导工作的有效性。积极加强与市政府有关部门、三区政府等部门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支行营销平台。东方农商银行基层支行不断地以存量客户为支点、扩散营销其周围的客户资源,形成以点带面的分散式营销。以推进“客户定点、支行定向,存、贷款规模双扩张”工作为切入点,共梳理出57个各类商协会、工业园区、专业市场等客户资源,建立1200余户小企业客户基础信息档案,为其中600余户重点营销客户建立重点营销档案,积极为建档实体小企业客户或个体工商户办理授信业务,不断拓宽客户批量化营销渠道。

实施三大工程,提高服务效能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训、晋升机制。在人才引进上,东方农商银行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内部竞聘、外部招聘、专门引进等形式相结合。在人才培训上,既注重业务培训又注重道德培养,与南京审计学院合作建立了“金融人才培养教育实践基地”,使培训更加连续化、系统化、科学化。完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为优秀人才提供晋升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