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9—0030—04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可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国际上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高等教育精英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从2002年起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已达到或超过15%,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图1 2001~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数据来源:教育部2001~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也要满足所有受教育者成长与发展的不同需要[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要由过去培养研究型精英人才,转向主要培养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一定的培养目标要求一定的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调整也可引起培养模式的变革[2]。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改变理念、扩大教育功能,与之相适应的培养和教育模式也要实现多样化,即重新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3]。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4]。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在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5]。
二、围绕“知行统一”要求的培养模式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理论是基础,能力是关键。健全的实务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理论能使从业人员更好地履行其职能,因此理论教学不可或缺。但理论知识要转化为专业能力,指导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学生的动手来实现,因而实践教学同样重要。理论教学可以告诉学生“是什么”和“为什么”,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明白“怎么办”和“怎么做”。只有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知行统一”。
(二)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课内教育课程设置具有系统性、固定性,课程内容相对稳定等优势,缺点是难以随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而迅速调整,无法及时反映学科的新内容、新动向。利用课外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课外教育是学校开发内容不固定的讲座式课程,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动态、学科动向及就业形势,实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与补充,达到与时俱进。
(三)学历教育与从业资格教育相结合
我国目前对许多行业从业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是获得职业资格,因而必须把从业资格教育纳入高校的培养计划。即在学生学历教育过程中,在保证专业学习的前提下,结合职业资格认证要求,增设附加课程或将从业资格的内容与模块嵌入教学体系中,鼓励学生参加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的学习与考试,通过职业资格认证,获得相应证书。这有利于学生较早地理解和掌握专业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认可度,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
(四)学校培养与社会培养相结合
学校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学校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要和谐统一。因此,在以学校“内培”为主的同时,也可以“走出去”,让社会、企业参与培养。方式可以是利用假期社会实践与毕业实习让学生融入社会;也可以是从社会聘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兼职培养学生;还可以是让学生参与各种社会竞赛和研讨。通过这些途径一方面有利于了解企业的具体需求,改进培养模式和方法,实现零距离对接;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和实务工作、找出自身不足,促进他们主动学习。
关键词:高职 成人教育 教学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310-02
高等职业院校成人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对提高成人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前存在着不少影响高职成人教育质量的问题,严重地制约着成人教育教学质量效益的提高。如何保障高职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的培养质量,这一领域的研究亟待加强。
一、制约高职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成人教育事业的生命线,没有质量,就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学院成人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的培养质量。随着高职成教人数的不断增长、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出现了诸多制约高职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但当前在高职成人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人才类型和层次上定位不明,未能完全摆脱普通高校培养目标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的成人教育基本上是“学历”教育,成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最终获得相应的学历和文凭,因此学校往往更重视从学科角度分析学生需求,而忽视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或不能较好地把行业企业的技术要求转化为教学中的具体目标,没能切实制定符合高职成教特色的教学计划,造成人才培养脱节,教育与需求的矛盾。
2.人才培养模式略显陈旧。高职成人教育人才培养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化,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应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去构建。目前高职成人教育教学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建设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没有突出实践性,技能性、行业性这些优势,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培养的学生学历虽然有所提高,但技能无多大长进。
3.教学资源相对紧张。中国不少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学校整合、升级生成的,办学条件先天不足,教育教学的基本建设比较薄弱,无论是实践教学的设施资源环境,如实训基地的建设,还是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都未能很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另外,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上不合理,特别是缺少一支有实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再加上高等教育扩大招生,就显得教学资源相对紧张,难以保证成人教育教学的需要。
4.教学管理过程缺乏监控。目前,高职成人教育的办学形式大都为业余为主。由于对每一个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缺乏监控,教学中因监管不能到位而存在的“教无压力,学无动力”的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另外,高职成人教育尚缺乏对教学质量管理的积极主动的自我约束机制,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行为随意,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合高职成人教育教学的管理体系和制度。
5.教学质量管理思想老化。传统的教育学教学过于注重系统化、理论化的教育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教育经历在教育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当前,高职成教质量管理思想还基本停留在“质量控制”阶段,过于注重外部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发展需要,过于注重教育的结果而忽视教育的过程。
这些因素都客观要求高职院校以更加先进的手段、方法对成人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为此,建立起健全、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研究建立科学、可操作的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理论上可以充实教学质量研究,实践上将可作为保障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可有效保障成人教育正常教学工作的整个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规范教学管理过程,从而真正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高职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不仅阐明了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设置了切实的目标,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类型特点。高等职业院校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需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观念、教学监控、后勤保障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努力提高高等职业成人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当前,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和树立教育品牌。为提高高职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更新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要在管理理念方面做到与时俱进,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运用符合成教特色的教学管理理念,避免“普教化”,办出成人特色,不断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在教育管理上,高职院校成人教育要主动面向市场办学,紧紧围绕地方经济、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意识。
2.完善教学管理过程监控。由于对每一个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缺乏监控,教学中因监管不能到位而存在的问题依旧存在。因此,高职院校要成立成人教育教学督导小组,加强教育教学督导,营造良好教风学风。要充分利用信息与教育技术的最新成果,引入先进的教学教务系统管理软件,建设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网络管理平台,对成人教育教学全面过渡到网络化管理,逐步试行教师网上备课、出题,建立试题库,加强后台管理服务,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提高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3.加强成人教育科研工作。高职院校要加强成人教育科研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对成人继续教育全局性、方向性、规律性的认识,自觉掌握现代成人教育发展的战略、策略和方法,打好主动仗。要积极探索成教规律,塑造成教特色,创新成教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成人教育质量。
4.建立师资保障机制。要保证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要逐步建立一支熟悉成人教育特点和规律,具有“双师型”结构的教师队伍,还要聘请在生产、管理第一线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里来,使成人教育教师都能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熟练的实践技能,既能讲授理论课又能教授实践课。这样一支队伍是高职成人教育完成“学历+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另外,积极鼓励高职称教师和“双师型”教师走上教学第一线。
综上所述,高职成人教育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高职成人教育质量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只有充分认识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性,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成人高等教育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正确处理好规模、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推动成人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仕君.抓好高职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职教论坛,2010,(5):18-19.
[2]张炳南.对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1):42-43.
[3]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J].西北职教,2006,(9).
[4]罗新华.试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1,(2):34-35.
[5]宋荷英.谈成人高职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职业时空,2008,(8):34.
[6]峻松.构建高职院校成教教学管理的新格局――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
2009,(20):21-22.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25
一、以创新发展激发高等教育活力
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发展动力的途径。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争创世界“双一流”的基本保证。首先,创新高等教育理念。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除了科学地发展高等教育,还要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发展,高等教育的接受者不再是单一的学生群体,还包括各岗位在职员工及其他劳动者。在多样性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扩展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学习需求,实施素质教育。其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根据各高校所在区域发展水平,明确高校办学定位;通过社会需求导向合理调整优化设置高校专业结构,健全相应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师资队伍结构,树立科研与教学并重的理念,从而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再次,创新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使高等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化的时代,通过新技术改变学校教育和学习方式也是高等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MOOC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和小班教学。高等教育可以与“互联 网+”深度融合, 实行“互联网+教育”扩宽高等教育市场,打破高等教育地域局限。最后,落实高校简政放权,扩大高校办学自,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治理体系,规范高校管理模式,提高社会参与高校管理的有效性,使高校管理体系更加专业化和合理化。
二、以协调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坚持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就是实现高等教育辩证发展、系统发展、整体发展,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首先,高校应通过高校自身的内涵建设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高校应明确办学理念及办学方针,倡导科学办学理念和创新办学理念;进行专业设置改革,设置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引领社会发展的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教学与科研并重,不能因为科研而影响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次,进行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结构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高等院校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使得大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与此同时,用人单位也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留学低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因此,高等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建设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办具有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的优质高等教育。第三,对于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应积极构建吸引人才的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与地方政府积极合作,减少人才向东部地区流失。最后,改革和健全高校财政拨款制度,鼓励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并根据各地高校的不同发展水平,制定各地方高校的生均拨款份额标准,以确保不同高校合理发展,公平发展。
三、以绿色发展引领高等教育风尚
坚持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可持续问题。落实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与高校自身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息息相关。第一,坚持教育以人为本。高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深入研究、切实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及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规律教学,按规律育人。第二,扩展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加速推动高等学校转型,促进高校培养面向地方和社会不同行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提升高等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三,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大力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缩小不同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跨地区跨行业共享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第四,优化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培养师生绿色行为观念,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建设绿色文明校园,营造浓厚人文环境,积淀深厚文化底蕴,提升高校办学品质,促进高校与社会共同进步,和谐可持续发展。
四、以开放发展拓展高等教育资源
坚持开放发展,深度融入世界高等教育,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合作,注重的是解决高等教育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第一,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开放式在线高等教育体系,主动将高等教育资源对社会进行开放,深化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渐向国际教育市场开放。通过学习借鉴国际先进高校的教学理念和办学体制,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加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继续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提升合作办学质量。第四,优化高等教育服务,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和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大我国文化输出,促进国际合作,人文交流,扩大汉语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第五,加强高校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开放共享,促进校校协作、科教结合。
要坚持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以我为主、兼容并蓄,双向交流、合作共赢,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
五、以共享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第一,坚持共享发展,促进社会共同进步,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是高等教育公平的前提和核心。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失衡,使得东部地区高等教育无论是在规模还是质量上都远远高于西部地区。因此,在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上,要加大对中西部教育的支持力度,使这些地区教育资源薄弱的中小学校学生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平等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缩小东西部地区差异,从而增加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第二,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农村地区定向招生规模,提高农村学生比例,让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孩子。加强政府及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实施“高等学校精准扶贫”,使高校贫困生助学金精准到位,同时高校也可与企业、社会联系,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的机会。第三,国家在保证重点高校发展的同时应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第四,在普及职业教育问题上,要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五,发展继续教育,为农民工、现代职业农民、产业工人和退役军人及其他劳动者提供便捷、有效、个性化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
参考文献:
[1]朱兴国.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视野下的创新教育[J].教育探索,2015(11).
为进一步深化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成人高等教育特色,立体化推进全省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鲁教职函(20*)8号]要求,经研究,决定自2009年开始在全省高等学校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的遴选与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标
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高等学校分期分批遴选建设300门左右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要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及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规律,适合成人业余学习和终身学习,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学习支持服务到位,教学效果显著,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辐射作用,实现优质资源全省共享。通过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全面推进全省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提升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建设教育强省、人才强省服务。
二、建设内容
(一)教学队伍建设。选派本校本学科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本校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逐步形成一支热爱成人教育事业、熟悉成人教育教学规律、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课程设计能力强、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包括教学、辅导、研究、设计和技术等专业人员的特色课程建设团队。
(二)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应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和针对性,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成人业余学习的特点,正确处理教学内容实用性与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关系,正确处理理论基础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的关系,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三)教材和教学课件建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设计研发教材和教学课件。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媒体形式,要重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探索形成反映成人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的成人教育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模式探索、教学环境创设、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有所创新,充分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提供支持学生网上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条件,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管理和实施。探索形成反映成人教育教学规律的课程教学实施模式,加强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遴选条件
(一)在本校成人高等教育中连续开设3年以上,且目前仍在使用;面授课程学时数不少于30学时,每年至少开设一次,每次授课学生不少于100人。
(二)课程负责人及教师队伍的条件与要求
1.课程负责人要由本校教师担任,本科课程的负责人要求具有正高级职称,要具有本课程相同学科的学术背景,且是课程主讲教师之一,应是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设计者和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者等,要负责组织课程资源的及时更新和应用等。
2.由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具有丰富成人教育教学经验的副教授以上的本校教师担当主讲,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
(三)课程应有较好的建设基础,教学计划针对成人教育特点,教学大纲符合本专业特定办学形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教学内容体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相结合的原则精神,具有明显特色。
(四)有适合成人业余学习的纸质教材和自学辅导材料,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网络教学课件且效果良好。
(五)具有健全的课程管理制度,教学文件和教学档案完整、规范,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库、试题库、实验指导书规范齐全。
(六)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改革和创新,教学效果良好。
四、申报要求
(一)申报范围。全省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普通高校和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均可申报,涵盖函授、业余、网络教育等学习形式。申报课程要兼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重点是已立项建设的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的主干课程,应是全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和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建设的校级特色课程。
(二)申报限额。根据学校类别实行限额申报。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普通本科院校每校限申报3门特色课程(已有1个或2个品牌专业建设点的学校可分别增加1个和2个限额);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高职高专院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每校限申报2门特色课程。超额申报不予受理。
(三)学校应在课程网站上提供所申报课程的教学大纲、网络课件(能够支持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多媒体教学内容)、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并为学生提供远程学习支持服务。
五、建设管理
(一)2009年度拟遴选建设60-80门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
(二)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的遴选,采取学校申报、专家评议、省教育厅审定的方式。学校依据条件、按照限额择优申报;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择优遴选,并依据公示结果,审定后正式公布,认定为“*省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并颁发证书。
(三)各高校要加强对特色课程建设与完善的指导和支持,加强监督,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积极参与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建设与完善工作。要建立健全特色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促使特色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四)申报课程被认定为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不断更新和维护网站内容,免费对外开放。
六、申报材料及程序
请各高校对照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的申报条件和建设标准,按学校类别和推荐名额进行申报,并认真准备以下申报材料:
(一)*省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申报表一式5份;*省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申报汇总表1份,并加盖学校公章,同时将EXCEL格式的汇总表电子文档发送至zcc@。
有关表格可到省教育厅网站()“下载专区”栏目中下载。
(二)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纸质教材、自学指导书等辅导资料,音频视频(教学课件)光盘各1份。
(三)相关证明材料(含教师学历、职称,课程建设成果等)复印件1套。
关键词:高教改革;基础教育;能力培养;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010-03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研究学者就高等教育进行了相关改革研究,1993年,教学改革的“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始,而1999—2002年全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达到了国际认可的大众教育阶段,入学率超越了15%。并在连续六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不仅仅要从高教系统内部出发,同时还得考虑我国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所以要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首先分析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
一、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因素
教学改革是考虑众多教育隐私的复杂工程,其影响因素较多,纵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观念及教学管理体制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
(一)教学观念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
目前,一方面,我国传统的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方式,这往往造成教学双方难以互动,使得教学过程难以很好的开展。而实际上,在教和学的双方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和学充分互动,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思想观念支配着人的行动。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其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较为看重“知识传播”,而在学生能力培养上还关注不够。这也直接导致在目前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上,过于强调统一和刚性的教学,很少会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适宜性教学;而在传统的教学内容里,我国高等教育又太过于强调“专业”,不能根据学生自身需求来培养其知识体系。当然,这种影响是跟目前的社会经济大环境分不开的;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我国高等教育中还有一大部分是沿用中学教育的教法,以填鸭式为主,而不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设法调动其积极性,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些都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因此,要更好地开展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首先就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
(二)教学管理体制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
相比众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我国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较为奇怪的是,我国的知识分子失业率却是相对较高的。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我国人口多,而是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体系,这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明显存在着矛盾。一方面,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学管理体系大多是以国家计划为指挥棒,这就容易出现高等教育与时代社会发展需求出现脱节,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只是一些理论知识和,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使得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不太容易找到相应的工作,造成大量的毕业生失业,另一方面,众多的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导致我国人力资源的浪费。这也是造成毕业生失业率高的根本原因。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要求各教学环节严格根据计划执行,这种形式曾经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转入市场经济体制形式,这种教学管理体系弊端就开始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计划经济形式的影响,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着重关注管理过程,行使其对高等教育教学的监督职能,而忽视了教学管理体系本应该服务教学的职能,这种体系难以对高等教育教学产生积极的效果。
2.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中,由于各职能部门交叉管理,导致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问题“踢皮球”,这也将直接阻碍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因为,教育教学改革本身为创新性尝试,难免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而有效的管理体系应该需要能及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出现问题能及时解决。这是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难以达到的效果。
3.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成绩来进行,进而得出教学效果的优劣,而目前我国大多数考核均通过试卷考核方式。因此,这种评价方式将直接导致学生将其主要精力放在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上,从而难以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对相应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进行培养。同时,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教师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教学,难以调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这种考核方式大大局限了教师的教育能力,只能使教师循规蹈矩,难以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宜性教学。
4.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中,其资源配置方式也存在较大的问题。传统体制中的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根据单位出发,而非根据需求出发。这种资源配置方式难以根据实际需求对高校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不仅困扰着高校教育教学,同时也将极大的影响一线教师的教学的积极性。
影响教育教学改革的因素很多,由于高校实际情况的不同,其教育教学改革也有其独特的因素。因此,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应该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找出相应的制约因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才能保证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
二、突出能力培养,实施创新教育
高等教育的一大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发展提供创新性人才,这就需要高等教育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体,实施创新性教育。同样,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着重注意学生素质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教学改革急需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在西方教育领域兴起了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这种理论尽管在西方应用的时间并不长,但对我国的教育管理,却有着借鉴作用。近十多年间,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扩张,民办高校数量激增,高等院校的总数量在急剧扩大,片面追求高校数量规模化的结果必然导致高校质量的下降,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与高校的现状相背离。高等教育质量、招生以及经费被并称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三大议题,提升教育质量更是重中之重。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提出,提高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需要以全员的参与为基础,即在高等院校中,行政管理者、教师、职工和学生等主体共同参与管理,尤其是学生,作为高校的顾客实体,作为被教育的对象,学生的想法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考虑,学生的需求应得到及时的关注和满足,通过让学生以及高等院校组织中其他主体和成员共同参与管理,共同受益从而实现组织目标。鼓励学生参加高校管理的管理理念应运而生。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指在校大学生以管理主体的身份,参与高校计划、组织、决策等活动的一种管理方式,遵循高校教育规律,坚持高校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倡导高校学生积极主动的行使自身的管理权,承担一定的管理责任的一种民主化管理模式。从理论上看,学生参与管理可分三个层次:以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和建议权为核心的初级层次,以行使行动权、质询权和评议权为核心的中级层次,以行使表决权、投票权、决策权为核心的高级层次[1]。
二、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会见清华大学委员时说:“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兼收并蓄,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高等教育宣言:观念行动中》明确说明,需要彻底革新有关教育内容、方法、实践和教学手段的政策。《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更是直接指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新的模式。国家和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这应包括学生参与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讨论,参与评估,参与课程和教学法的改革,并在现行体制范围内,参与制定政策和院校的管理工作。”[2]让学生参与到高等教育的管理中来,在高校发展方针、政策制定,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听取吸纳学生的建议,满足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进学生、教师、管理者多方的沟通,打破僵化体制,改变混乱落后的局面,增强高校的活力,是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全球趋势,也是必然趋势。
2.对学生权利的必要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8条规定,教师应履行“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学生有表达自由的权利和人身自由的权利。综上可见,学生作为合法享有接受教育权利的群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同样享有表达自由的权利。高等教育院校必须在尊重和爱护的基础上,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但学生获得上述权利需要建立在学生同教师、管理者享有同等的地位,对于高校的教育方针政策有知情权、参与权,对于教育教学质量有话语权、监督权,对于自身利益受到的损害有申述权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一直以来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能够依法享有并捍卫自己的权利。
3.高等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
高等院校中存在两种权力,即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而我国高校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就是重行政化,轻学术化,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二者对立,行政权力一权“专制”。在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民主化被确立为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学生对高校管理的介入,调和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矛盾,成为二者融合的媒介。高等教育民主化的内涵是要体现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和非行政管理层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我国已经进入了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即意味着高等教育中受教育的权利不再是过去的精英人群的独享,不分贫穷富有,身份阶级,地域民族,皆为接受教育的群体,皆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要公平平等地满足一切学生的权利,就必须充分实现教育的民主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水平有差异,在教育管理中很难达到一定的共识,但必须提供沟通的平台听取吸纳高校一切主体的意见建议,实现民主决策,民主教育。
4.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要求
少数民族数量较多,并且是我国蒙古族的主要聚集地。因此区内各高校中,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占比人数较多。以蒙古族为例,蒙古族有其特有的饮食习俗、生活习惯、语言文化等。虽然各高校都开设有民族预科班,但是学习、生活、饮食等方面,学生入校后实行无差别统一管理,这就导致不同的学生之间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以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为例,蒙授学生入校后,不经过一年预科的学习,直接编入正常班级上课,导致学生对于数学语文等基础课程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管理更应该注意工作方法,加强对于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权利的重视,充分尊重吸纳学生的意见。5.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性人才。我国进入大众化教育的十多年间,受到高等教育的人群数量逐年递增,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下降,师资力量薄弱,扩招所带来的教学投入不足等问题凸显。因此新形势下,教育必须遵从学生作为被培养主体的意愿,教育要建立在对学生的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需求予以满足。
三、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路径
1.建立学生评教体系
高等教育改革就是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教育教学的根本就是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育目标。改变传统被动的受教育方式,将教育教学工作从填鸭式变为启发式这一过程,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关注性和参与性。目前国内很多的高校在教学上都采用了学生参与教学评教这一管理模式,学生参与评教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观念里,尊师重教的思想根深蒂固,但是伴随这种思想的深入,教育领域里也产生了师尊生卑的现象,学生作为受教的弱势群体,不敢主动发表观点意见,也就无法实现师生双方的交流合作。教学评教的实现形式是让学生参与到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教育管理活动中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吸纳学生的意见,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的内容、形式,教科书、辅导用书的选定等方面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便于师生双方达成教学目标的一致。
2.建立学生参与管理路径
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参与学校的政策制定,需要给学生提供参与的平台和路径,要有一套系统、科学、操作性强的运行机制作为民主化管理的保障。实现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路径有很多,但归根结底,就是要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参与作用,将学生参与管理这种新的管理方式落到实处。学生参与管理可以借鉴以下方式:
(1)可以开设校长交流平台,例如山东科技大学采用的沟通机制,让院长面对面地和学生定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意见,并针对未来学校的发展,拟制定的政策展开讨论;
(2)建立学生参与管理的路径可以采用听证会的形式,征集部分学生代表,对学校的管理制度、方法方式、教育教学等方面政策听取民主意见;
(3)东北大学采用学生“校长助理”方式来实现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民主化,学生校长助理就是在校长的指令下开展工作,并且对校长负责;
(4)设立学生申诉委员会,当学生的权利利益遭到侵犯,或者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时候,设置专门的以学生为代表的权力机构,解决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3.增强信息的公开透明化
鼓励提倡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借助民主化的方式改革僵化的教育体制,需要贯彻执行高校政策公开透明原则,让学生充分了解高校的发展方向、改革原则、教育宗旨和管理理念,充分借助校园网、广播、校报、展板和学生会等多种媒体平台,让全体学生能够充分掌握信息,增进了解,切实参与到各项管理中来,另一方面,增强信息的公开透明,信息的及时共享,可以加强监管的力量,提升高校的可信度。
4.转变观念,明确大学生的主体权利
关键词: 成人学历教育 教学质量 教学策略
成人高等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延伸,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分子,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得到充分重视并促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成人学历教育教学现状的探究
由于社会上流传着重视一个人的文凭超过一个人的真才实学的风气,从成人高等教育现状看,重视规模与效益,而忽视教学质量的“本末倒置”的现象普遍存在。与此同时,五花八门的教学机构采取形形的手段抢夺生源,加剧了生源市场的无序竞争状态,使得“多快好省”成为评判成人教育的主要标准。这样带来的恶果就是学生管理松懈,教育教学质量断崖式下滑。
此外,与数目众多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政策相比,成人高等教育相关政策的缺乏也成了限制成人教育的发展的“拦路虎”。据了解,在一些高等院校的成人学生与在校普通学生在数量上已经持平,繁重的教学任务往往无法按照既定的规划完成。
二、针对当前我国成人学历教育所面对困境的探究
(一)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基层教学管理缺失。
我们要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如今国家依旧没有形成一套正式的成人教育法规。没有专门法律规范成人学历教育是导致多头管理的根源。上世纪末进行的教育部门大整改,使得教育部分管成人教育的职能部门被裁撤,其职能也因此被分散在各个职权部门。行政主管不明确,日常监管形同虚设,成人教育的“上层建筑”坦然,办学质量、办学行为极为混乱,良莠不齐从此成了成人教育的标签。
(二)成人教育难以兼顾学院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不是大众化、个性化的阶段,集群式的学习已经不再适应这个时代的需求。特别是在成人教育中,由于学员来自不同的领域,职业化背景显著,学习目的更强。成人学院往往要照顾日常工作,很难抽出大块时间学习,时间矛盾突出。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巨大,很多人放弃学习机会而为了不可停歇的工作,如何科学地处理好这一矛盾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三)成人学历教育目的性过强。
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成人学历教育倾向于商业化与利益化,背离传统教育教学的本质。加之成人学院普遍存在只为一纸文凭的观念,成人教育为了争夺利益也努力迎合这一点。此外,低价格、短学时、快速拿证也成了这个日趋饱和市场上各个办学机构争揽生源的噱头。
(四)学院在学习中遇到学习效果问题。
我们首先要明确,成人教育中的绝大部分学员采取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许多课程自学的时间占到课时的一半以上。成人除了要学习外,还要应对繁忙的生活、工作琐事,对自学的兴趣不浓厚,长此以往,极易导致学员放弃学业。此外,所学非所用现象明显。成人职业化的特点表明,成人教育目的性更明确,实用的知识而非理论的知识更能够使得所学为所用。最后,学习监督乏力,仅仅依靠学员自生的自学精神与自我监督是远远不够,教育教学机构应该在制度上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三、针对当前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提出的对策
(一)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教育教学的本质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教学是不能贴近教育本质的。改变旧有的工作习惯必然带来“阵痛”,这就需要领导层解放思想、转变思路、破除旧习。正所谓不破不立,应开创性地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工作,进而紧跟上时展的步伐。
(二)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施用先进的管理手段。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从根本上着力。针对当前成人学历教育的惨淡局面,追加使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办学设施,同时兼顾传统教学的优点,形成互补优势,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教学结构。
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专业教育培训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提供更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更贴合行业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是成人教育行业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产业结构大调整带来崭新的社会化专业,适应市场需要而设置新的职业课程,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设置新的专业课程前应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并切合实际地考虑办学实体自身的实际条件,不能操之过急,为了利益而不顾一切。
四、结语
我国成人学历教育现状混乱,质量堪忧。只有对整体教学质量具有全面的认识,才能明确成人教育的前进方向。综上所述,提高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质量要从多个维度出发,多种手段并用,上下齐心合力,共同推进我国成人学历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成人教育;转型;思考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造就了数以万计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以其鲜明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在提高全民族素质和文化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成人高等教育完成了“补偿学历教育”的特定历史使命,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但目前大多数成人高等教育院校还以学历教育为重心。从而导致出现了地位不明、生源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成人高等教育的作用。并对成人高等教育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同时成人教育也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知识社会的悄然兴起,人才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而这些人才不可能通过普通学历教育而一劳永逸,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培训新技能。通过继续教育开发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造就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高等教育,在优化智能结构、提高智能素质、促进入的创造力的发展、挖掘人的潜能、激励人才不断升值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要在市场化进程中获得发展,要在新世纪作出应有的贡献,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用终身教育思想重塑成人高等教育。
一、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成人高等教育
传统教育将人的一生分成职前职后两个阶段,职前在学校集中学习,之后则一心工作。这种“前端模式”的传统教育是一种不完全的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因为教育不应仅仅是单一的、阶段性的学校教育,而应是在任何时刻都能以最恰当的方式为任何人提供必要知识和技能的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它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在时间上突破了学习时期与工作时期的界限,包括正规和非正规教育教学和技能培训的过程,在空间上突破了正规学校教育的固有框架,终身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发展的过程。终身教育理论一经提出就被国际社会和文化教育界普遍认同和接受。它不仅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念与原则,而且成为日益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指出,“教育过程的正常顶点是成人教育”,并指出要“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如果研究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我们不难看出,成人教育所具有的广泛性、终身性、多样性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同终身教育是相吻合和一致的,也是别的类型教育所无法替代和比拟的,成人教育发展的最高层次是终身教育。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大量的、富于开拓性的终身教育实践,但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实践终身教育理念最活跃、最富于成效的还是成人教育领域,正如(终身教育引论)一书所指出的,正是由于成人教育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才提出和制定了终身教育的理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发展了终身教育的实践。”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总会通过的《关于发展成人教育的劝告书》也指出,由于科学、技术及经济的急速变化,为了人格的完善。教育必须贯穿人的终身。而实行终身教育,首先就要实现成人教育的发展,作为终身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人教育,它对经济及文化发展、社会进步、世界和平等都有不可估量的贡献。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汉堡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主题确定为“成人学习是21世纪的关键”。大会发表的《汉堡宣言》称:“一个温和的建设性的以成人教育为主体的全民终身教育、全民终身学习的时代,正向我们大踏步走来,”在我国,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所面临的新使命,党和国家适时提出了“发展终身教育”的新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成人高等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任务,成人高等教育转型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二、突出建设重点,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成人高等教育以往主要承担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基础厚实,体系完善,发展较好,但未来成人教育应该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如对在职人员的技术培训、岗位培训、新知识培训等。应定位于“社会需要什么人才,人们需要什么新的知识技术,成人教育就提供相应的服务”,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转型的关键是加强非学历教育比重。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此,要按照以重点突破带动教育转型全面发展的思路,突出建设重点,鼓励以就业、上岗、转岗为导向,走“定单培养”、校企联合、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培养技能型、实用型、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等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
一是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岗位教育、职业培训是学历教育的延伸和继续。据统计,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只能维持5年,之后知识就需要更新。大量的企业、公司员工需要专业知识更新,需要进修或短期培训,人们不可能脱产去学习。只能边工作边学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有普高、职高、夜大、电大等,办学形式丰富,但缺乏相互认证、衔接,不能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因此在教育转型中,应加大各类型教育与成人教育、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等的接轨与沟通,促进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教育的相互衔接,构建与学历教育承接、与岗位教育、职业培训对接的培养模式,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高层次和高素质人才。
二是建立“学历+技能”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实现最佳结合的载体。也是成人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目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方面基本上照搬了普通高校的做法,难以达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要求。因此在专业设置上摈弃传统的以学科体系来建构专业、课程的旧观念。应确立以社会需求为主导。以学以致用为目标,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二是要注重专业结构及专业内涵建设,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专业,从中提升成人教育品质,扩大影响;三是改造旧专业,或宽厚基础,或强化应用,使专业重现生机活力;四是积极调研,捕捉信息,创新专业设置,强化前瞻意识。“专业跟着产业走”,“跟着毕业学生需求走”。根据不同专业岗位需求,设置专业教学专题。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三是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要保证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要逐步建立一支
熟悉成人教育特点和规律,能够针对成教学生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样一支队伍是成人教育完成“学历+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同时制定优惠的政策,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大对成教教师的培训和政策支持力度,使教师专注成教教学工作。还可以聘请社会上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为成教兼职教师,充分利用他们在社会实践方面的优势,联合培养人才。
四是优化教学环节
成人教育学生在校时间尽管较短,但也有比较明显的阶段区分。要针对学生特点,加强教学过程控制,按照入学教育、理论教学、专业实践、毕业考核四个阶段,设计教学环节。要严把“过程关”,通过学习教育,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五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来临,成人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采取多样化得教学方法,使其朝向多元化的途径,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将是学习化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但是目前成人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仍然偏向在基础理论之上获得能力。哈伯玛斯曾将学习分成三大类:即技术的学习、意义的学习及解放的学习。所谓“意义的学习”系指在教育的经验中获得新意义、新价值或新观点。所谓“解放的学习”是超越个人、机构和环境的控制与限制,而在生活与自下而上的目标上,获得更高、更广、更深的认识与了解。它包括了批判、统整和行动三层面。此三大类的学习与教学方式的选用有关。例如电视、广播等单向教学方式已成为技术性学习的重要方法;而课后讨论、小组学习、讨论和计算机教学等师生互动式的方法也已成为意义学习的方法,而所有这些方法,如能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批判的、统整的和行动层面的学习,就可产生解放的学习,成人高等学校应多提供成人学习者能够产生意义的和解放的学习。
三、把握转型规律,推动成人教育转型协调发展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不是矛盾和孤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性,是学历教育向学历与非学历并重转型的优势所在,发挥得好。能整合教育资源,使两者相得益彰,和谐发展。因此,要积极探索规律,推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使之从根本上由学历主义向能力主义转变。
一是要遵循非均衡发展规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成人高等院校转型的起点。由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转型,就是要实现由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起点。向均衡的方向转变,形成并重的格局,符合非均衡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利用高水平的学历教育带动非学历教育发展,将学历教育优势扩散到非学历教育之中,借助学历教育成熟的学科理论、教学方法、设施资源,带动非学历教育快速发展,逐步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要遵循协同发展规律。在多元化体系中,要实现“2+2=5”的效益,就必须加强各单元构成要素的有机联系,实现各单元之间相互协作,是现代社会的协同发展规律。近年来职业教育在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方面发展迅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人高校可以在部分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引入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选择信誉好,有实力的职业培训机构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优势互补,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过程实施等方面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相结合,采用课程学分互认的方式,开展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教育”,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职业竞争力。同时也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重视质量建设,建立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系统针对影响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包括教师水平、学生素质、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水平等因素加以协调和控制。力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内容上重视对学生的素质发展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和监控;在监控过程上。贯穿于从招生到毕业整个教学过程的全程性质量管理和监控;建立教学质量检查信息反馈制度等环节。例如对成人教育教学采用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相结合方式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推进开放办学,提高教育转型效益水平
【关键词】科学理念;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高校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六个部分30条政策举措。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选择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
1 以人为本的教育必然是引领人的追求和发展的和谐统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核心追求,如何体现教育以人为本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在教育目的问题上,一般划分为社会本位、人本位、学科本位。但纵观浩如烟海的学术论文,当前将三者对立起来而强调某一方面的论述颇多,表明我们还没有真正地理顺三者关系,从而也不可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和真正的以人为本。
1.1 以人为本的教育必然是社会需求与个人追求的和谐统一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进步归根到底是人的进步;人的进步是自身的本质要求,也必然包含着社会进步;人的进步与社会的进步一定是和谐相容、对立统一的关系,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1.2 学科发展受制于人和社会的发展,必须适合和引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需求
高等教育的学科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随着生产、科技与教育不断发展积累起来的,在一定阶段成为相对独立的体系,依赖人的智慧结晶和社会发展,同时又支撑人和社会的维持与进步。学科体系在一定时期偏重学科自身的学术发展,在一定时期又以服务社会(包括人)为主要特征,或在一定时期以引领社会(包括人)为主要特征,而且几种动能常常是交织并存、相互制约与促进。
1.3 教育应该通过促进文化科技进步而适应和引领市场经济的发展
上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产生了一些误区,其原因在于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导致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方法论上的实用主义与浮躁的非理性思维。如起因于解决就业困难,加之对“全人”、“完人”教育理念的曲解或极端化,以及人才市场的显性表现和应对大众化教育阶段而提出的“淡化专业”,片面强调教育被动地服务于市场经济而忽视其引领作用,这已经为实践和时间的考验所证伪!
1.4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本质上是培养出符合社会行业认可的优质人才
从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关系层面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本质上是培养出符合社会行业认可的优质人才,最大限度地提升符合学生生涯志趣的就业和长期发展的素质、知识与能力(技能),我将其称为学生发展的两个核心竞争力,即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 遵循规律、把握内涵、理顺关系,精心设计和实施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的价值取向、类型定位、运行机制、质量保证的基本规范,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制订好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和关键。
2.1 能说、会做、善为人是普适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能说、会做、善为人”,它既是普适的,又是普世的。此七言是大实话,但内涵丰富。三者缺一都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三者尽善,实为难事。但对人才培养的设计者而言,这个理想目标是应该恪守的。
2.2 国家战略要求是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战略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教育部也提出“创新人才”“拔尖人才”以及创业教育培养的目标。这些战略要求非常明确,但如何在教育、教学方案中体现,以便在理论教学、实践环节、课外活动中甚至整个学生生活中,通过学校机构支配或指导、师生互动、在合理的时空范围内实施,培养出在社会面向定位领域“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人才,却是值得反复思考和实践才能实现的。
2.3 理顺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形成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执行有力的培养方案
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应该处理好八个关系,即以国家战略与行业面向匹配、通识教育与精英(专业)教育共容、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通融、素质提升与创新潜能协调、基本标准与个性发展相宜、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行相济与知行合一兼具、校内与校外资源配置合理、规范性与灵活性互补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准则,根据专业的特点精心策划、精密设计、精细实施,才能在最基础的环节保证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上述八个关系,第一个是在培养方案层面体现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第二到第五个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第六到第八个是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任何学校的培养方案都难做到尽善尽美,但如果能够基本把握好上述八个关系,而在某些方面做出特色,就可以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进而不断优化,达到相对理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2]方丽.浅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04(1).
[3]杨移赔,徐维忠.论高等教育核心质量[J].大学教育科学,2009(6).
[4]胡莉芳,王亚敏.理念和行为的矛盾与思考:基于某研究型大学师生通识教育观念调查的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