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轨道交通教学范文

轨道交通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轨道交通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轨道交通教学

第1篇:轨道交通教学范文

关键词:仿真系统;轨道交通;培训;教学;功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 9/j.issn.1003-6970.2012.01.037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轨道交通因其无污染、低噪音、高速度等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城市采用,已经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标志之一。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利用轨道作为车辆导向的运输方式。并以客运为主,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转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之总称,一般包括有轨电车、地铁,轻轨交通、单轨交通和市郊铁路5种子系统。然而由于轨道交通行业的特殊性,操作人员既不能在运行着的系统或设备上进行实际操作试验,也不允许人为地设置学员观察处理,这就使得操作员难以在变电站的正常操作及事故处理中得到炼。传统采用的方法是通过书本讲授,在图纸或模拟板上练习操作和进行习,以培养运行人员的操作技能以及处理事故的能力,虽都起了一定的作缺乏真实感,培训效果不佳,一旦事故来临,因运行人员见得不多,往往乱,不知所措,常常处理不当,造成事故扩大。为了解决上诉传统培训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设计了改仿真培训系统,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与科学的迅速发展,仿真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仿真培训是一种现代化的、高效率的培训手段,是提高操作工技能的一种有效途径。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模拟轨道交通的供电系统的运行模式,正常状态下的的倒闸作业以及事故状态下的处理手段,该系统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培训从事轨道交通的员技术操作技能和在设备维护人员的故障判断能力,通过仿真培训,使工作人员短期内掌握日常正常操作和常见异常状态下的出来操作流程,掌握设备的操作流程和异常设备的处理方法。

1轨道交通仿真系统的硬件结构

仿真培训系统主要包括教师机、学员机、模型服务器三个部分,结构如图1所示。殊需要,教员和学员,不应该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应该能同时满足几位甚至几十位学员同时独立地接受仿真培训,故采用“一对多”的方式,教员通过教员机给各个学员下达指令,学员在独立的学员机上完成操作。教员站与学员站通过互联网连接。

仿真培训系统采用了C/S结构,运算服务器是实现各种逻辑运算的核心设备,在系统仿真运行过程中,它将实时实现自动进路办理、进路搜索、进路解锁、列车自动驾驶、自动防护、车流管理等的运算功能。运算服务器采用高性能的工作站或计算机充当,教师机和学员机使用普通PC机。

2轨道交通仿真培训系统的软件结构及功能

本仿真培训系统的软件有应用服务器、教员机和学员机上的软件部分组成,这些软件之间相互协调工作,最终实现仿真培训的目的。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数据交互采用OPC通信技术。模型服务器端配置有工艺模拟软件,可动态响应教师机和学员机的操作指令,产生仿真数据。

2.1学员机结构及功能

学员机由多台PC机组成,主要进行轨道交通的理论学习,以及培训技术人员操作技能和故障判断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功能。

2.1.1显示功能

(1)显示教员站发送过来的各种信息提示

(2)查看图纸功能:在屏幕的右上方设置了查看按钮,方便学员随时查看故障信息以及图纸,使学员能够通过图纸更快捷的找到故障。显示主控系统的示意简图及电力设备机电设备,备报警设备示意图等根据操作处理模块传送来的数据信息在对应工作站界面的示意图上设置不同的颜色或符号更直观地表示状态的变化动态反映出系统的运行情况。

2.1.2报警功能

当教师选择题目并确认出题结束后,学员机弹出所对应故障的报警界面,并将运行人员需对检修人员提供的信息显示给学员,方便学员对故障的判断,学员了解题目后,选择“开始答题”。

2.1.3操作模块

负责响应学员的操作命令,通过对学员的各项操作进行采集后,传给逻辑运算服务器,实现相应的逻辑运算。

2.2教员机结构及功能

2.2.1系统管理功能

教师可以对学员机和教员机的IP地址及输出端口令进行修改,设置教员机和学员机的密码,增加题目或修改已有故障题目,以及教师机可发送信息的编辑工作。

编制多种教案,灵活设置各种事件,选择各种教案进行演示、培训考核和研究。

2.2.2教师出题功能

各种障碍或异常情况的设置,故障设置:可利用鼠标在教练机界面的示意图上选定单个或多个系统部件发生故障或异常通过该模块处理使所选部件的状态信息发生相应变化传送至图形显示模块同时生成故障操作参考即故障的相应处理流程传送至评分模块。

2.2.3显示功能

显示主控系统的示意简图及电力设备机电设备,备报警设备示意图等,根据操作处理模块传送来的数据信息在对应工作站界面的示意图上设置不同的颜色或符号更直观地表示状态的变化动态反映出系统的运行情况。

2.2.4教师演示功能

教师可以选择所要启动的学员机和要演示的题目,确定出题以后,被选中的学员可以通过学员机的屏幕或者是大屏幕投影学习教师在教师机上的整个操作过程。

2.2.5教师机监控功能

当教师出题结束后,教员机自动转到监视界面,可以通过窗口统一监视或单窗口分别监视学员的操作情况,并可以对学员发出警告和其他提示信息,若学员出现严重错误,教师可以直接结束学员答题。

干预学员的操作过程,培训过程中,教员可以方便的设置、修改、插入、保存和删除各种事件、下达调度命令。

3系统特色

3.1学习模式

3.1.1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轨道交通领域的信号、通信、电力、环境与设备系统、防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售票、屏蔽门、乘客资讯等系统的自动化技术的讲解,可以通过教员制作课件,通过讲课模式或是实际演示来实现这些轨道交通知识的讲解。还可以通过监控软件,使得一个指导教师能够同时指导多个学生的操作,各个学员可以同时独立通过各自学员台访问教师台,观看教员的实验演示,教员也可以随意切方便的通过监控软件查看学员的仿真实验操作窗口。

3.1.2自学模式

在学员机加上教师教员系统,便于学生把课堂上教员设计的教案重演,达到自我学习目的,且每个学员之间互不干预。

3.2培训模式

培训内容以关联的方式存放,这样使学员在学习某个部分的内容时,可以调用其他部分的内容,例如:在培训轨道交通的供电设备维护界面时,可以通过点击设备名获得该设备的电路图等相关内容,这种关联方式与人脑的思维关联性相似,所以更适合培训的需要。

在该系统的培训中,为了使仿真过程更加趋于现实环境,

我们还设计了两种培训模式:分工培训和协作培训,分工培训,就是学员独自完成教员分配分任务,以下是对协作培训的具体介绍。

协作培训。轨道交通中,许多工作需要多人协同完成,故培养和提高工作人员的协作能力是及其必要的,在该仿真培训系统中,引入轨道交通系统的协作特点,实现协作式培训,提高了仿真系统的真实性。

协作培训包括协作学习和协作操作,协作学习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习,学员A解决问题时,学员B担任教员,其他学员观测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过程,注意他们解决问题的技巧以及在该过程中的不足。协作操作是模拟现实中值班人员协同完成操作任务的一种演习。图3是以地铁中倒闸为例,实现学员的协作操作。

为实现协作机制,采用OPC技术实现学员间操作信息的传输,使客户端与服务器端通过OPC实现网络间的连接和数据通信,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利用了计算机仿真技术,设计了一个轨道仿真培训系统,阐述了仿真培训系统的体系结构、软件结构和主要功能,轨道交通仿真系统为轨道交通的工作人员提供了一套生动的培训教材,强化了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对新设备新技术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了轨道交通的运行的安全性。通过仿真培训,可以缩短工人的技术培训时间,提高在岗职工技术素质和处理事故的应变能力。

再者,这种方法使培训效果与实际需要相吻合,又避免了对现实作业的干扰,对于一些特殊的领域还有助于节省费用,减少危险。如宇航员、深海潜水员、各种运输工具的驾驶员等,仿真培训正在越来越多的工作中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张炳达,邓粟,刘长胜.实物性与虚拟性相结合的变电站培训仿真系统[J]天津大学学报,2003 36(1)122 123

[2]吴超,何正友,钱清泉.地铁主控仿真培训系统的初步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5 3(3)106-107

[3]王旭,张媛媛.变电二次设备仿真培训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

东北电力技术2005(2)48-48

第2篇:轨道交通教学范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教学改革

1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道路交通的建设蓬勃发展。铁路运营里程的大幅度增长、高速铁路的大规模兴建以及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升,轨道交通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行业需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作为自动控制领域和可靠性工程领域的一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相应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1]通过学习该专业课程,学生可以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信号与通信技术的作用、原理、结构等有清晰的理解,并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具备较高的实践水平,从而促进轨道交通领域高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

2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课程内容概述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课程在不同的院校定位有所区别,部分院校将其作为铁路信号、轨道通信、城市轨道运营等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进行开设,其余院校则将其作为城市轨道通信信号专业的专业课程而开设,由此带来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方式等的差异。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说,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课程内容基本上都包含五个部分,[2]。

3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课程改革建议

通过对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的分析发现,当前该课程的教学上存在着一些较大的问题,如院校教育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教学设备落后、学生实践能力弱等,这些问题会导致学生就业存在困难或者在岗位的磨合期延长。因此,针对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教学改革方案,以期培养新形势下的高级人才。

3.1从实际需求出发优化教学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作为一项应用型技术,偏重于在轨道通信系统中实际操作能力,要求相应的工作人员能够对相关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有清晰的理解,能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摒弃“大而全”的内容,遵守“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企业需求与实际教学能力,参照行业资格标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从而开展相应的教学体系改革。

3.2多方式多手段改变教学模式

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教育,而当前院校对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偏重于理论知识,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以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项目流程为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在项目参与的过程中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强化相关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并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有能力的还可以借助3Dmax等三维建模软件对相关设备以及信号运行系统进行建模,以使学生对通信设备与通信系统运行等有更直观的理解。而在最后的考评环节,要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双重考核,严格把关其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掌握程度。此外,由于高职院校招生的生源多样化,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课程教授时可采用分层教学方式,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学习,对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教师也可以借助慕课等网络平台,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来加强学生自学能力以及进行具体问题的指导。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通信技术的和通信设备的发展变革速度极快,几个月的时间就可能有新技术或新设备的应用,新技术和设备一般在产生于企业的实际应用变革而非科研院校,因此院校教师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适应能力要相对落后,导致学生在进入岗位实习后需要较长磨合期来学习新技术。对此,院校教师需要积极跟进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动态,以新的知识来优化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院校也可以聘请具备相关新技术和设备操作经验的企业员工进行授课,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育与建设。

3.4强化专业实训平台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课程对学生实践水平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专业平台的建设。专业平台的建设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顶岗实习实训平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用于院校在教授过程中进行初步的实践操作能力训练,以使更快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了解相关设备技术与通信系统运行原理。企业顶岗实习实训基地是在学生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和初步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与一线工人进行混搭,实际参与整个系统的运行,增强其实践水平。

第3篇:轨道交通教学范文

    关键词:公共产品;生产力;资源配置

    轨道交通由于具有快速、环保、运能大等特点,已成为各大城市发展公共交通优先考虑的项目。据统计,我国现有2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地铁等轨道交通项目,在建线路总长度超过390公里,有1500公里线路正在规划建设中。轨道交通在给人们带来便捷舒适的同时,也面临着由于人、车辆、机电以及社会灾害等因素而导致的安全问题。

    轨道交通的安全性,对城市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有必要从经济学角度对轨道交通安全问题作出一些思考。

    1轨道交通安全的“公共产品”特性思考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非竞争性是指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就是同一单位的公共产品可以供许多人共同消费,某些人对该产品的享用,并不影响他人的享用;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一旦提供给公众,不论何人都可以享用,任何人不得加以排斥。

    安全属于社会秩序的范畴,是对人、对财产、对环境保护类的无形产品。轨道交通安全具有“公共产品特性”,表现在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不会因一些人的“消费”而影响其他人的“消费”。但是,会因某个人或某一些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安全这一公共产品的隐性短缺或显性短缺。例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在没有形成事故以前,个人是“免费”消费着他人所制造的“安全”这一产品。但若个别人不遵守安全规程甚至违法犯罪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将会危及无辜,不仅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同时会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例如,今年7月份英国伦敦地铁爆炸;1995年3月日本东京地铁毒气;2003年2月韩国大邱地铁纵火;2004年2月莫斯科地铁爆炸、大火等案件,伤亡惨重,损失、影响巨大。

    地铁公司作为企业,其力量毕竟有限,不可能无限制地承担这类公共安全的社会责任。市场取向的改革带来了发展和繁荣已被实践证明,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公共产品的特性导致市场失灵,使政府调节成为必要。关系到社会整体利益的公共交通安全问题,单个企业无力承担起全部义务,政府应当作为公共产品来供给。

    公共产品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公共产品是指政府通过微观参与提供生产性基础设施。轨道交通的投资与建设可由政府部门负责,授权地铁运营公司以经营权,并将基础设施以租赁形式租赁给地铁运营公司,象征性地收取租赁费。由于轨道交通安全所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完成相关任务。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国家比任何个人更有全局观念,更关注社会的均衡发展与民众的利益,能够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考虑社会效益。相对而言,非国有市场主体往往更注重经济效益,不愿意为承担社会责任而承受利益损失。因此,从轨道交通安全所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出发,经营轨道交通产业一般仍应以国有经济为主,有条件地允许一部分非国有经济的介入。

    广义的公共产品除了基础设施外,还包括立法执法、反恐防暴、公共政策、各项制度安排等。针对地铁运营中可能发生的灾害性事故,需要政府向社会提供防治这些社会性灾害的公共产品。为保证轨道交通运行的安全,越来越需要政府提供如公共政策、政府规制等广义的公共产品。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调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可以为轨道交通各经营主体提供行为规范、基本准则和行动指南,并为广大乘客制定安全乘车的行为依据。政府规制作为政府的一种治理工具,意味着政府通过制定特定规则约束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也就是要约束因为个人利益最大化动机的过分膨胀而导致他人与社会公众安全利益受损。

    在保证轨道交通安全问题上,政府的作用应当进一步加强,要根据需要和可能不断推进政策创新,保证公共产品供给的安全性。

    2轨道交通安全的生产力特性思考

    安全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物态和条件,还是一种具有经济效益的活动,是通过对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合理组织、控制和调整,以减少事故和降低事故损失,达到人、技术、环境的最佳结合,间接促进了经济增值的一种活动。安全活动既具有自然属性,又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它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还受到社会生产关系的影响,因此,安全具有生产力的特性。

    生产力是生产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有用物品的能力。轨道交通安全具有生产力特性,一方面是指它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属性,由于轨道交通安全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已成为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轨道交通安全状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从一定程度上讲,轨道交通安全程度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生产力是由人的要素和一系列物的要素结合而成的有机体系,轨道交通安全也是受到人、车辆、机电等人的和物的因素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轨道交通事故分析证明,这些因素是导致轨道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从人的因素看,既有因乘客未遵守安全乘车规则所导致的事故,也有因为工作人员职责疏忽而引发的险性事故。从物的因素看,车辆、轨道、供电、信号等故障都可导致事故的发生。

    生产力反映的是人类的劳动能力,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类劳动能力的发展,是人类科学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社会结合能力不断累积和提高的结果,因而人是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

    统计表明,几乎每一起重大事故都与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有关,所以抓运行安全首先要抓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包括法制教育,技术教育,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工作人员牢记“安全第一”的运营准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心存侥幸和麻痹大意。

    迅速的反应和正确的措施是处理紧急事故和灾害的关键,只有增强员工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才能把事故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为了保证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除了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还必须进行事故应急处理模拟演练,逐步提高各有关专业和工种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协同配合能力和对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

    达到锻炼员工队伍的目的。

    为了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和运输效能,提高生产力水平,还必须抓住其他车辆、轨道、供电、信号设备等一系列物的因素,因为这些因素都直接关联到列车的安全运行,必须引起建设和运营企业的高度重视,采取相应对策。

    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能力的发展,而人的能力的发展又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通过革新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扩展新的劳动对象、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管理的科学化等多种途径,被运用于生产过程,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取决于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取决于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作用渗透于轨道交通安全的每一个要素,离开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安全运营就不可能得到强有力的保证。首先要用科学技术促进人员素质提高,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广大员工,使他们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方法,掌握岗位所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其次要提高车辆等装备的科技含量,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运营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其中采用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能好的系统设备,是提高运营系统安全性的重要基础。现代城市中,地铁是人流最为密集的公共场所之一,其可靠运行是地铁安全运营的前提条件。把这些机电设备纳入统一的智能化的管理,通过自动化系统对这些设备进行科学高效的监控管理,是确保地铁内安全的关键因素。

    3轨道交通安全的资源配置特性思考

    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可分为“自由物品”和“经济物品”。“自由物品”是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它的数量是无限的;“经济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是不足的,稀缺的。从经济资源稀缺性的事实出发,就产生了资源配置的问题。

    轨道交通安全属于“经济物品”,它是通过政府、企业、乘客和车辆、轨道、控制系统等一系列因素相结合而生产出来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社会对安全的投入受到客观经济水平的限制,它的数量不是无限的,如何在有限的安全投入下,获得最大的安全效益?这使轨道交通安全具有了资源配置的特性,即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增进轨道交通的安全,实现最优化。

    安全资源配置是安全活动与安全产品生产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和安全活动各环节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问题。可以这样认为,轨道交通的设计和建设属于安全产品的生产,而轨道交通的运营则属于安全活动。

    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可控资源是一定的,这些资源一部分配置在产品生产上,另一部分配置在安全活动上。产品生产与安全活动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决定着生产与安全之间能否协调统一,决定着轨道交通安全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所以,在安全资源配置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安全资源配置问题首先要解决多少资源配置在产品生产上、多少配置在安全活动上,安全资源配置应该以最优化作为配置效率的标准,以实现安全产品生产与安全活动的协调统一。

第4篇:轨道交通教学范文

摘 要:《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检测技术》是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信号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作用,掌握信号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系统组成,并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之中的能力。该课程具有专业性强、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知识点繁杂、不易理解等特点。该文梳理了课程架构,研究了课程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规划教学顺序、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及采用多媒体技术三种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

关键词: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工程实践 教学策略 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c)-0116-02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检测技术》课程是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信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确保行车安全、指挥列车运行、提高行车效率的核心控制系统。该课程内容基本覆盖了道岔、轨道电路、信号机、联锁系统等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各组成设备及信号控制技术。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了解信号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作用、信号系统的组成及各设备之间的联系;掌握车站、区间、联锁、闭塞等基本概念,熟悉信号系统各组成设备的工作原理、现场应用原则,掌握简单的设备调试方法,进而对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为学生牢固树立故障导向安全的信号设计、应用理念。

1 课程特点

该课程作为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专业课程,课程特点跟其它基础课不同,课程内容与行业联系紧密,具有其特有的专业特征。

(1)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行业动态,专业性强。

该课程主要讲述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中各设备的组成、作用、工作原理及现场应用特性。课上所授设备均在全国各城市的地铁、轻轨、有轨电车中广泛应用,授课内容与工程应用和行业动态联系非常紧密,专业性很强。

(2)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

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以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为主线,面向工程实际,注重理论知识、能力与工程实践的融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着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知识点繁杂,不易理解。

该课程内容几乎覆盖了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所有设备和控制技术,共讲述信号设备/控制技术28种,每种信号设备/控制技术应用场景、工作原理各不相同,知识点繁杂,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 课程内容

该课程内容共包含6章,28个知识点,知识点分布详见表1。其中,第一章和第三章的内容为信号系统的基本概念,为信号系统设备的讲解做铺垫;第二章为信号系统的基础设备,此章讲述的设备是为信号系统控制行车提供基本支撑的独立信号设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为信号系统控制的核心设备,包含信号控制的原则和原理。

3 教学策略

鉴该于该课程的上述特点,研究人员经过多次课程实践教学与探索后,特针对该课程制定了以下3项教学策略,用以提升教学效果,使其能够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1)合理规划教学、实验顺序,做到课堂教学与动手实践相结合。

由于该课程讲授设备繁多,因此需要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和实验顺序,以使学生能够顺畅、有条理地吸收、消化各知识点。如图1所示,该课程的教学顺序采用了“由易到难、先基础后系统”的原则,先介绍原理相对简单、应用较独立的基础信号设备,再逐步深入,讲解结构、原理复杂的系统设备,使学生掌握起来较容易。另外,在实验的安排上,也遵循了由简入深的原则。先安排基础实验,用眼看;再安排生产实习,动手做。学生经过“用眼看―课堂理论学习―动手做”三步以后,基本能够掌握每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并且能亲自动手操作、应用。

(2)课堂教学中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该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非常紧密,因此研究人员在课堂理论讲解的过程中,采用发现教学法,为每个知识点设计实际案例,并将实际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引入,提供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发现事件发展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学到原理。例如,在讲述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作用这个知识点时,先以“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这个实际案例作为引入点,引导学生分析事故原因及影响,再从事故原因中分析出课程知识点,即“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最重要的作用是确保列车行车安全”。这种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的技巧,也有利于学生记忆的保持。

(3)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该课程专业性强,涉及多种设备硬件原理和控制技术,一味采用传统教育手段讲解,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研究人员在传统教学中穿插采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多种表现形式,将复杂枯燥的原理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增强学生的感官效应,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4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检测技术》这门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零散、专业性强、不易理解。文中探索的教学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但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在其它方面继续努力探索,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活动组织,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郭增平,朱纯义.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J].教育探索,2007(8):134-135.

第5篇:轨道交通教学范文

关键词:情景教学;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礼仪;基本礼仪规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094-02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客运人员与乘客具有面对性、高接触性的服务特点,客运人员的礼貌程度直接影响着乘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提高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学生服务礼仪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便成为了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礼仪课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该课程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实践操作与训练,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或社交中。鉴于此,教师应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针对工作情景进行教学,结合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拓展,探索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及服务礼仪技能的操作和运用能力。

一、应用情景教学法的必要性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情景教学法就是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创造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激发阅读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创设出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客运人员的工作情景,从实际上解决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情景教学法能够帮助教师模拟真实情景,促进学生对教材和实际工作的理解。由于受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的影响,单凭晦涩的书面语言很难与文章产生共鸣。教师运用情景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大纲要求,利用各种手段模拟教学需要的真实情景,再配以图像和声音来辅助教学,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感性认识。

二、情景教学法在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礼仪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应用情景教学法时,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来实行,即“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学过程与程序的活动,以便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教学系统各要素的合理选择与安排,使教学结构最优化,使教学系统的功能最大化,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目的。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礼仪以树立学生的服务意识为主导,侧重改变学生的外在形象和行为。在理解“模块一:服务礼仪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模块二: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人员的基本礼仪”为例,说明如何进行该单元整体设计,本课情景设计是真实性和准真实性情景的结合。学生需掌握的知识点是城市轨道交通客运人员的仪容、仪表和仪态礼仪,具体情况如后表。

三、总结与反思

通过2011~2012第二学年在城轨运营管理专业301118~301121四个班的教学实践,明显发现: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教学设计的关键点,使用情景教学法设计课堂教学,日常生活情景自然而然地对学生产生亲和力和感召力,使学生体会到服务礼仪与生活的紧密和谐关系,能有效激发、促进学生学习服务礼仪的兴趣。同时,紧紧相扣的各个环节使得师生在整节课都很开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情景教学法对服务礼仪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值得注意的是,运用情景教学法时不能忽视教学实质,一定要把情景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自身的发展。对于笔者而言,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一是缺乏理论基础,深入研究尚有困难;二是在教学改革中害怕失败;三是对学生的评测体系有待完善;四是虽然在教学中使用情景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在实际教学中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还有一定困难,课堂教学时间往往不够。最后,在操作过程中还应注意“度”的把握。总之,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更多、更深入地对情景教学法进行研究,为学生全面的发展创造必要条件,为他们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轨道交通教学范文

【论文摘 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对相关轨道专业的技能人才需求也与日俱增。按照重庆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至2013年,建成1、2、3、6号线共197公里的运营网络,日运量达150万人次,基本形成轨道交通骨干网架,完成“畅通重庆”建设任务。至2020年,建成“六线一环”364公里轨道线网和60个重要换乘枢纽,日运量达600万人次,成为主城区客运交通骨干。2020年后,建成“九线一环”513公里线路和270座车站的轨道交通网络,日运量达800万人次,成为都市区客运交通骨干。对相关中职学校而言这既是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现阶段培养出来的学生已远不能适应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及企业用工的需求,因此,现有的中职学校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 中职学校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原有的信号专业教学已远不能适应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

由于历史的原因,绝大部分开设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中职学校都是从各铁路局剥离出来的,信号专业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及实训设备的建设都是按各铁路局的要求来进行的。而这些中职学校的轨道交通信号专业也沿袭铁路信号专业的固有模式,虽然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和铁路信号在许多方面存在相似的地方,但毕竟不能等同。特别是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信号领域大量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及设备,其中涉及现代通信、数字处理、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同时包括大量的新型信号设备。

2.中职学校原有的信号专业的教学模式及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已严重滞后

中职教育主要以就业为目的,也就是说,为相应企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对于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来说,就是要培养能够维护好信号设备、处理好设备故障、保障好信号设备正常运用,进而确保轨道交通安全高效运行的高技能人才。就中职学校而言,如何有效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处理能力,达到相应企业的用工要求尤为重要。由于中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仍是薄弱环节,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中职教育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力度,中职教育的办学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目前中职教育所培养的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

3.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中职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招生持续升温,许多家长及学生对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有良好的就业期望,但就学生本身而言,基础知识较薄弱,这就给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4.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合理的教材

由于大部分中职学校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师资来源于各铁路局,加上信号专业本身专业性较强,造成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师资较薄弱,跟不上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快速发展的步伐。另外,中职学校有关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所选用的教材不合理,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缺乏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由于中职学校资金有限,用于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教学和学生实习的经费不足,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职学校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大纲的限制,未能向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这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中职学校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加强对学生信号专业基础理论、安全规章及标准作业程序的培训

由于信号专业本身的专业性较强,要使培养的学生能满足企业的用工要求,就必须对学生进行信号专业基础理论、安全规章及标准作业程序的强化培训。对此可以借鉴铁路信号专业的相应基础知识、安全规章及作业程序。由于信号设备维护质量的好坏及维护人员的责任心直接影响行车的安全和效率,有时甚至关系到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铁路信号系统经过了几十年的运用,实践证明,它的理念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作业程序都是完全可靠的。事实上,轨道交通信号的基础理念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等方面沿袭了铁路信号专业的相关要求。

2.大胆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坚持企业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有机统一

鉴于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快速发展,如果仍照搬铁路信号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定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为此,我们可以同相关企业紧密联系,听取他们对轨道交通信号专业课程设置的意见,明确课程设置的种类及难易程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满足企业的需求。另外,由于中职生的学习目标明确,这些学生平时可能还比较关注相应企业的发展状况,相对也比较关心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说,动机和需求是紧密联系的,如果能较好地解决需求问题,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意义重大。

3.教材的合理选用

信号专业毕竟是一门完整的学科体系,教材的选用也十分重要。现阶段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教材基本和国内的大专院校一致,由于中职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较差,学习起来很吃力,久而久之,就会完全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有的甚至完全放弃学习。在选用教材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把握信号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另外,可适当补充一些有关轨道交通信号专业较为前沿的知识,比如,现代通信﹑数字处理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总之,要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

4.坚持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中职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较弱,大多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不理想。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知识点和学生不需要系统学习但需要部分掌握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领会相应的理论知识,不要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完成该项目的整个活动过程,以便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对于轨道交通信号专业而言,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信号设备的使用及维护、设备故障的处理等应贯穿于整个信号专业的学习过程,也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要求。

5.改革现有的轨道交通信号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

鉴于中职生的特点,对于现有的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应进行改革,不能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来进行,要尽量防止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应采用分阶段、分比重的方式来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如,可采取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适当加大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分数等。总之,在做到客观评价学生学习的同时,应通过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积极开展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专业教师的培训,大力提升中职轨道交通信号专业课教学的师资力量

由于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中职学校信号专业的师资都较薄弱,急需进行相应的培训。这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专业教师本身的需要,更是中职轨道交通信号专业学生的需要。培训的方式要灵活,既不能因为培训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也不能因此放弃专业培训。比如,对于刚进校的或年轻专业教师可采取外出集中培训的方式,对于担任专业课较多的教师可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进行相应的培训。

7.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随着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快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及新设备的日新月异。中职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教学要紧跟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步伐,开展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这是由中职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就读中职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由于中职学校普遍存在资金有限的情况,特别是对于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学习,需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教学活动,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中职学校的资金和场地的问题,不可能短时间内建立起完全满足轨道交通信号专业发展所需的实训设备,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这就促使我们和相关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进行紧密联系。比如,可以和企业建立共有的轨道交通信号专业实训基地,学校也可以承担一定量的员工培训或提供培训场地等。另外,开展校企合作后,学校可以较快地掌握相关企业的发展状况、用工意向等方面的信息,这对学校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是十分重要的。这对学校、企业、学生来说,应是一个“三赢”的局面。

三 结论

现有的中职学校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要想培养出适应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专业发展的合格的技能人才,信号专业教育教学各环节必须紧密配合,加强校企合作。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中职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教学改革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只有认清自身能力,弄清企业的发展和需求,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才能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丕涛、袁志新.职业中专学校教改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8(6)

[2]焦桐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相关政策[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6(5)

第7篇:轨道交通教学范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三线交路;数学模型

1 概述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轨道交通线路日趋成网,且一条线路上的客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越来越不均匀,这就需要轨道交通线路摆脱传统的单一交路开行模式,转向更为复杂的共线交路的行车组织模式。城市轨道交通共线交路是指基于线路的客流分布特征,组织列车开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路方式,并且在两交路上存在一段共同区段[1]。

对于共线交路的研究,很多文献提出了优化与编制模型。文献[1]提出了车底交路优化模型,并设计了有效的优化算法。文献[2]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通用数学模型,并以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文献[3]在四种基本的共线交路模式上,构建了在车底独立与套跑运用条件下的多目标规划模型。文献[4]建立了共线交路运行图双层规划模型,实现了列车运行线和车底交路的一体化编制。

然而,绝大多数文献所建立的共线交路运行图编制模型都是基于两层交路的,对于更为复杂的交路如三线交路,模型不再适用。城市轨道交通三线交路是指在某条线路上开行三种交路形式,且这三条交路存在一段共线区段。因此,本文针对比较复杂的三线交路,构建了以一天内所有运营列车总旅行时间最短为目标,列车折返、区间追踪间隔等为约束条件的列车运行线编制数学模型。

2 数学模型

2.1 符号说明

3 结束语

本文在已有文献建立的两层交路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的基础上,针对更为复杂的三线交路模式,以全日内所有运营列车总旅行时间最短为目标,折返间隔、追踪间隔等为约束条件,构建出城市轨道列车运行线编制的理论数学模型。本文所建立的数学规划模型是理论上的,其求解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无法用实例去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但此模型对复杂交路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的编制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I

[1]张晓倩,崔炳谋.城市轨道交通共线交路运行图的优化与编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6,33(3):248.

[2]许红,马建军.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编制的数学模型及方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6,30(3):10-14.

第8篇:轨道交通教学范文

突出优势,强化内涵,奠定轨道交通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

学校依托轨道交通类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一批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以行业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为引领,通过学科专业交叉、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联合,深化课程平台、精品教材、实践平台和师资队伍内涵建设,为轨道交通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1.构建轨道交通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以行业先进技术为引领,鼓励教师积极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带入课堂和实验室,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了一批与前沿技术接轨的特色专业课程群。在课堂教学中加大双语教学课程比重,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2.编写轨道交通特色教材

以精品教材建设为核心,吸收最新科技成果和前沿理论,不断加强轨道交通特色系列教材建设,编写出版了《交通运输》《车辆工程》《铁道工程》《铁道信号》《轨道牵引电气化》等特色专业系列教材,保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先进性。

3.搭建科研教学一体化实践平台

学校在现有的科研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和校外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及时将科研最新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系统,自主研制一批与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发展同步的实验系统,实现了校内优质科研资源、行业企业先进技术条件和实验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共享,为轨道交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4.培养一支掌握轨道交通前沿理论与先进技术的师资队伍

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承担学科前沿理论研究课题与行业先进技术项目开发相结合等方式,培育了一批掌握轨道交通前沿理论与先进技术、学历层次高、结构合理、教学科研一体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聘请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授课,让学生感受大师风范,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拓展途径,营造氛围,探索多元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在原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改革建设基础上,持续探索“研究型、复合型和工程型”三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拓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1.通过“2+2理科试验班”“通信工程本硕及本硕博连读班”“土木工程茅以升班”,开展专业特色鲜明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2+2理科实验班”是从全校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招生规模由原来的60人扩展到现在的180人,这些学生在理学院完成2年深厚理科基础培养后,于第3年根据其兴趣进入相应专业学习;土木工程专业每年从本专业选拔优秀本科生30人进入“茅以升班”;通信工程专业每年从本专业选拔70人进入“本硕博一体化实验班”。这些实验班通过加强基础学科学习和配备学业导师个性化指导,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兴趣浓厚、科研创新能力突出的具有学术带头人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

2.通过“轨道交通复合型实验班”开展“运―电、运―控、运―建、运―车”等主学科专业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该实验班依托北京市级“轨道交通复合型工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每年从相关专业选拔优秀本科生30余人,从集成线桥隧站、机车车辆、供电传动、信号控制于一体的轨道交通规划与运营管理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要求出发,实施“3+1+2”本硕连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即在土木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等专业进行3年的专业教育,选拔优秀学生进行1年轨道交通综合理论与实践学习,再进行2年研究生阶段学习,培养基础宽厚、特色鲜明、视野开阔、个性突出、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优秀、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运―建”“运―车”“运―电”“运―控”等轨道交通复合型工程拔尖人才,满足轨道交通关键技术领域的高端人才需求。

3.通过“卓越工程师产学联合培养试点班”校企联合开展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依托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试点项目和“探索行业高校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从全校工科专业选拔100余人,通过校企双导师制,开展“3+1+2”卓越工程师产学联合人才试点培养,要求学生1年在企业开展本科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后2年研究生论文要在指定企业进行实习和工程项目研究,突出了学生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卓越工程人才。

科教融合,注重实践,建立一套系统的科研训练方法

通过开设研究方法论课程群、主干课程研究型教学、自主创新实验、专题讲座等,及时将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引进课堂、引进实验、引进教材和引进毕业设计;通过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学科竞赛、企业实践等固化到培养方案中,引导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企业,形成了“四引进”和“四早进”的科研训练方法。

1.研究方法课程群

包括专业导论课程、科技文献检索课程、学科专业研究方法论课程、产品创意设计与实践课程等,是指导学生认识学科、了解专业、明确专业取向的引导课,是吸引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参与科研项目、探究未知领域、激发科研兴趣的探索课,是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系统的研究方法、务实的科研作风和活跃的创新思维的训练课。

2.推行主干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载体内容主要来自教师实际科研项目或专题研究项目,在教学内容与科研充分融合的同时,也将科研方法融入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3.创建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科研训练体系

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科竞赛、专题研究和自主创新实验为载体,设立了3个层次的科研训练内容,通过学生创新实践给予自主教育学分,引导学生系统参与科研训练,参与到导师的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研究技能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完善制度,提供保障,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组织制定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的相关管理文件,制定不同模式下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指导等运行管理办法,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和科研创新的激励措施及经费保障制度,形成了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第9篇:轨道交通教学范文

     1内容与方法

     1.1内容对评价类型、依据、方法、程序、内容进 行探索和研究。

1.2方法对以往轨道交通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 学评价实践工作归纳分析;参考文献和著作;参考建 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等标准;研读 公共场所卫生法规、规章、卫生标准和技术规范以及 与轨道交通相关的专业标准。

2 结果

    2.1评价类型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第 十二条“卫生行政部门对新建、扩建、改建的公共场 所的选址和设计进行卫生审查,并参加竣工验收”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公 共场所进行新建、改建、扩建的,应当符合有关卫生 标准和要求,经营者应当按有关规定办理预防性卫 生审查手续”的规定,对应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进行 预防性卫生审查,提供技术依据,预防性卫生学评价 的类型按建设阶段分为设计卫生学预评价和工程竣 工卫生学评价,其他阶段(如可行性研究)可参照评 价。

2. 2 评价依据

     2.2.1法规和规章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 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公共场所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应急条例》等卫生法规、规章规定公共场所卫 生管理要求,可作为评价的法规和规章依据。

2.2.2标准和规范依据《公共交通等候室卫生 标准》(GB 9672 - 1996)、《公共交通工具卫生标准》 (GB 9673 -1996)、《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测方法》 (GB/T 18024 -2000)、《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 范》(GB/T 17220 - 1998)、《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 - 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 5750 -2006)等,卫生部的公共场所集中 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和卫生规范等规定了 公共交通场所的设计要求、卫生设施和措施要求、卫 生指标标准值、采样与检测检验技术要求;其他与轨 道交通相关的专业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 -2003)、《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 50490 -2009)、《轨道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 (GB/T 7928 -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 范》(GB 50019 -2003)中有公共场所卫生学意义的 条款;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和规范规定的企业卫生防 护距离等,均可作为评价的标准和规范依据。

2.2.3基础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基本资料、项目 概况资料、技术资料、卫生管理资料以及各建设阶段 的审查材料,可作为评价的基础依据。

2.2.4其他依据与评价工作相关的国内外文献 资料,可作为评价的参考依据。

2.3评价方法

    国内对轨道交通工程公共场所预 评价采用检查表分析法、类比法^3〕,对地铁站厅站 台竣工和车辆卫生学评价采用检测检验法M_5〕,对 地铁站站台公共区域空调系统工程竣工卫生学评价 采用卫生学调查、检查表分析法、工程卫生分析、检 测检验法〔6〕;环境影响评价采用工程分析m ;建设 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放射防护评价采用的风险评 估法、类比法、检查表法、卫生调查、卫生学检 测〔8_w〕。上述的评价方法技术较成熟,故预防性卫 生学评价可根据评价类型和项目特点灵活采用卫生 学调查、工程卫生分析、检查表分析、类比、检测检验 和风险评估等6种方法。人机工效学、遥感调查、数 学模式、物理模型等评价方法,在公共卫生领域技术 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探讨。

2.4评价程序

   有学者_认为项目的一个完整评 价程序应由危害分析、风险表征或评价、风险管理三 部分组成;职业病危害评价程序由准备阶段、实施阶 段、报告编制和评审阶段3个阶段组成;环境影响评 价程序由第一个阶段(编制评价大纲)、第二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第三阶段(完成报告)3个阶段组 成;疾控工作规范的评价程序包括受理和资料收集, 调查、检测、分析、评价,提出评价意见三个部分。参 考上述的评价程序,结合工作实践,预防性卫生学评 价程序应分准备、实施、完成三个阶段。

2.4.1准备阶段主要任务确定评价方案。内容 包括接受委托、明确职责、研读资料、必要的现场勘 察、初步工程分析、危害因素分析、项目公共卫生特 征分析、明确评价依据、范围、方法和质量控制、筛选 评价因子和明确评价单元(内容),确定评价方案。 2.4.2实施阶段主要任务对各评价单元分析评 价。内容包括必要的工程卫生分析、卫生学调查、类 比调查、检测检验;汇总分析资料,危害因素定性、定 量评价及各单元分析评价。

2.4.3完成阶段主要任务完成评价报告。内容 包括总结各单元分析评价的结果,得出评价结论,针 对问题提出建议,完成评价报告并通过专家评审。 2.5评价内容2.5.1评价因子把能定性、定量描述评价项目卫 生质量特征的危害因素或特征值作为评价因子〔12〕, 筛选重点评价因子,依据国家标准的卫生限值,作为 必需评价的危害因素及其控制目标。

2.5.2评价单元及其内容轨道交通公共场所包 括车站公共区域(站厅、站台)和车辆,根据建设项 目的组成特征(与卫生学相关的设计单元,如客流 预测、平立面、暖通、通信、供电与照明、给排水、环控 等等)或规划设计篇章、公共卫生学特征和评价需 求,把项目划分若干相应的评价单元,对各单元有卫 生学意义的要素,作为评价内容进行评价。

2.5.2.1车站选址主要内容调查车站位置,地面 出入口和风亭(或新风口)设置与周围环境、交通状 况、可能存在污染源之间的关系,是否国家确定的自 然疫源地。

2. 5. 2.2车站建筑卫生学主要内容包括车站建 筑规模、总体布局,车站建筑装饰材料和轨道材料。 2. 5. 2. 3车站公共区域平面布置主要内容包括 车站形式、客流量预测、建筑规模、乘客出入车站流 程、车站各层平面布置和公共区域布置、车站内交通 及出入口。

2. 5. 2.4车站公共区域微小气候主要内容包括 设计参数,微小气候指标检测结果(或类比项目检 测结果)。

2. 5. 2. 5车站公共区域室内环境卫生质量主要 内容包括室内空气物理、化学、微生物卫生指标检测 结果(或类比项目检测结果)。

2. 5. 2. 6车站公共区域空调通风排气设施及卫生 质量主要内容包括设计参数,预测高峰小时(含 高峰系数)客流量,空调类型、数量、机组配置、风量 设计及负责区域,运行工况,风系统配置和分布,风 亭(或新风口)位置、设置及周围环境关系,气流组 成和气流形式,风管材料,卫生设施设置,分区域运 行调节装置,水系统配置、冷却塔位置和设置;非空 调系统的通风系数和换气量、风量等设计参数,自然 通风和机械通风设施设置;空调系统卫生指标检测 结果(或类比项目检测结果)。

2. 5. 2. 7车站消声防震设施及卫生质量主要内 容包括噪声控制设计参数,轨道结构减振降噪设施, 各类机组、风管风口等可能产生振动和噪声的隔振 减振消声设施,机房、功能区域之间的消声防振设 施,室内噪声检测结果(或类比项目检测结果)。

2. 5. 2. 8车站环境电磁场防护设施及卫生质量 主要内容包括电磁场频率及控制设计参数,产生电 磁场设备、区域以及防护设施,电磁场暴露值检测结 果(或类比项目检测结果)。

0. 5. 2. 9车站给排水设施及卫生质量主要内容 包括供水水源,给排水系统设计参数,给排水系统设 置,涉水材料、二次供水设施,直饮水管网、水处理器 及涉水材料、水处理机房、辅助卫生设施;水质卫生 指标检测结果(或类比项目检测结果)。

2.5.2.10车站采光照明设施及卫生质量主要内 容包括采光、照明设计参数,照明系统设置和分布, 照度检测结果(或类比项目检测结果)。

2.5.2.11车站辅助卫生设施主要内容包括辅助 卫生设施布局和设置,卫生间的位置、设置以及卫生 设施,预防控制病媒生物设施。

2.5.2.12车辆卫生主要内容包括与卫生学相关 的设计参数,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列车载客量和运输 能力、车型和列车编组,客流组织、运营组织和管理, 车体结构、内装材料和车内设备,车辆空调系统设置 及其卫生设施;车辆卫生指标检测结果(或类比项 目检测结果)。

2.5.2.13卫生管理组织与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卫 生管理组织、职责、制度,操作规程、定期检测和告 知,卫生档案(含证件)管理、事故管理,从业人员卫 生管理。

2.5.2.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措施主要 内容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预防空气传 播性疾病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