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集体经济企业范文

集体经济企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集体经济企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集体经济企业

第1篇:集体经济企业范文

【关键词】集体企业 新时代 改革

我国在2011年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指出集体企业需要在近几年内进行企业改革,顺应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集体企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加快自身改革的步伐,利用市场上的资源和相关理论经验,推动企业改革的深化。

1.集体企业特点

我国的集体企业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建立的,所以有着时代独有的特点。

首先,我国大部分集体企业创办的出资人都是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在集体企业的发展中承担着出资创办人的责任,因此在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国有企业是管理主体,而当时很多国有企业承担政府职能,政企不分现象的存在导致了企业内部职工对集体企业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缺失,进而导致职工生产积极性下降。

其次,集体企业在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时受到主办单位的约束,不能自主的经营和发展。这种比较僵化的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集体企业发展方式的落后,同时集体企业中创新技术的应用也不能顺利的进行。

2.集体企业优劣势分析

2.1集体企业发展的优势

第一,集体企业由于是由国有企业出资创办,因此在面向市场时,集体企业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导向。例如电力系统的集体企业多年来为电网企业抗击自然灾害、提供应急服务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服务对象十分明确。

第二,集体企业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始终扮演着“准国有”、“二国有”之类的角色,因此,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企业经营良好,例如电力系统集体企业无论规模还是效益都在集体经济里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在社会责任的承担方面,国有大型企业实践民生、勇担重任,这在很大程度上为集体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第三,集体企业由于有主办单位的支撑,在发展过程中享受着先进的技术和规范的管理制度。技术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集体企业在这两项优势的推动下,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业务。

2.2集体企业的劣势

首先,集体企业由于一直受到主办单位的管理和引导,在内部改革中没有完全的自主性,导致企业难以面向市场化,走真正的市场化发展道路。

其次,集体企业在三十年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所招收的人员大多是职工子女,因此企业内部员工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不能得到保证,另外,在进行集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由于人员能力的缺乏,集体企业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也相对的受到削弱。

3.集体企业改革机遇与措施

3.1集体企业改革机遇分析

第一,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地方区位优势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区域规划,在基础设施投入中,给诸如电力系统集体企业较大作为空间。

第二,国家对厂办大集体改革目标十分明确,即实现厂办大集体与主办国有企业彻底分离,成为产权清晰、面向市场、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这为集体企业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吹响了市场化的号角。

第三,集体企业能够利用现有技术资源优势,明确功能定位,大力发展核心业务,成为市场化浪潮中的主导者。

3.2集体企业改革的措施

第一,加强集体企业的战略目标的指导。战略目标是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制定的企业发展规划,立足于战略目标进行企业的相关生产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率,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首先,企业要对自身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并制定出各阶段的运营目标;其次,企业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开展内部改革,根据市场导向,积极的做出应变;最后,企业的发展要遵循内在发展规律,企业经营与管理在不断地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律,因此,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情况下进行企业改革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第二,集体企业改革需要进行企业内部业务的划分,重点发展核心业务,集体企业发展中,核心业务是关键,核心业务经营的好坏关系到集体企业的整体水平,集体企业需要提高核心业务的服务质量,并根据核心业务的特点和关联性开发出附加业务,从而推动集体企业的发展。

第三,集体企业要进行核心资源管理和企业潜力的挖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做到资源的合理与充分利用,员工、企业固定资产、资金都是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加强对这三者的管理,能够确保企业经营的集约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结束语

集体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企业内部改革,不仅要能够进行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更需要在对企业发展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相关改革工作。通过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进行阶段性的细分,并对关键性工作加强监督和管理,推动集体企业向市场化顺利转型。

参考文献:

[1]祝勇刚.基于SWOT分析的企业战略选择[J].湖北电力,2010(5)

[2]钱亮.基于SWOT分析构建战略转型实施模型[J].价值工程,2012(12)

[3]孟芳、李振甲、邱玉兴.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J].理论观察,2010(1)

第2篇:集体经济企业范文

关键词:电力;物资管理;经济效益

一、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现状

电力系统关系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电力企业应对物资管理更为严格。尤其是近些年随着能源紧张、电力企业成本不断升高的情况,物资管理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部分,电力企业应当重视在物资方面的管理,促使企业长效发展。1.物资采购运作机制存在缺陷。一般来说,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过程中,应当对供应商进行甄别,至少采取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供应商,进行对比,选择性价比最合适的一家。但是当下很多电力企业在选择供应商以及询价上都比较单一,有的直接选择一家供应商进行联系,直接订货,没有多家进行询价、比较。这使得当前物资采购存在盲目现象。并且在物资采购中缺乏必要的监管,没有对供应商的资质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使得电力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导致在采购中成本增加,物资采购询价机制运作不健全。2.缺乏完善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通常电力企业实施物资采购环节,需要采购部门对供应商进行询价对比,最终择优选取。但是由于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时对询价缺乏相应监督,使得在采购中不能有效甄别供应商。并且一些电力企业根本没有制定合理的采购标准,造成电力企业成本增加。具体表现在:2.1缺乏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通常,在采购过程中,物资采购需要提前制定计划,然后报送电力物资管理部门,物资管理部门通过询价对比,然后斟酌分析,最终批准采购计划,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电力企业没有全面分析便批准,甚至采购部门和物资部门信息不对称,一些库存数据没有理清便盲目的进行采购,导致一些物资采购过多,造成库存积压,占用流动资金,导致企业在资金周转上受到影响。2.2验收环节把关不严。目前有很多电力企业采购物资完成后,对物资的质量验收环节把关不严,导致采购成本无形增加。很多电力物资会通过长途运输最终到电力企业,在这个环节中,很多物资会出现磨损变质等情况,把关不严就会让劣质的物资进入仓库,影响整体物资品质,导致物资管理成本增加。2.3物资存储保管管理不到位。电力企业要对采购的物资进行妥善保管,才能保障物资不受到损害。通常电力物资的品种类型较多,并且不同的物资对环境要求也不一样、尤其是湿度、温度、使用年限等不尽相同。但是很多电力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将很多物资放在同一仓库进行储存、有的甚至放到室外任凭风吹日晒雨淋,长此以往,导致很多物资还没有使用便发生生锈、老化、部件失灵情况,导致电力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加强电力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策略

就当下的电力企业来说,加强物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显得尤为必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电力物资管理。1.落实电力物资招标制度。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花费巨资采购大量设备,这就需要供应商提供性价比较高的物资才能保障。电力企业在进行物资采购钱应制定物资招标制度,按照国家相关电力物资采购规定,对供应商进行公平、公正、公开招标。至少采取三家或者三家以上的供应商进行选择,根据自身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物资需求进行合理的采购,并对供应商的资质、级别和信用等进行系统归纳定位,以便以后采购物资参照。2.强化电力物资采购管理。电力企业的日常运营涉及到很多方面环节,其中电力物资采购是重要的环节,电力生产需要一定的技术性,并且投资较大,因而要维护电力的安全稳定,就需要强化电力物资的相关管理,对物资的采购价格、质量等进行严格管控。一般来说需要做到:2.1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之前应当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根据电脑显示的库存信息进行物资需求统计,然后递交物资管理部门进行核实审查,最终通过分析斟酌确定采购数量,然后由采购部门进行预算,并向供应商询价,寻求最终合理的采购方案,上报财务请款。这样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使得采购物资能够有效利用。2.2加强验收环节的管理。电力物资验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只有做好相关的验收工作,整个采购过程才算完成,对物资进行严格验收,可以降低企业不必要的损失,使得其质量得到保障。在操作中电力企业收到物资以后需要进行严格的检验,一旦发现不合格或者损坏的物资要及时联系供应商退货,并有权拒收。通过验收将物资数量和品质提高,降低一定的损失。2.3加强仓库保管环节的电力物资管理。电力企业保管物资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很大,前面的采购工作不能马虎,在存储过程中更不能出现不必要的损失。要做好物资的仓库保管工作,就需要从源头采购做好,确保适量的库存。另外物资进仓之后,要对不同的物资进行分门别类的摆放,并定期对库存物资进行盘查,及时核对数量,将库存物资及时的录入到电脑系统中,以便其他部门能及时了解物资库存情况,进一步做好采购相关部署工作。还要根据不同物资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做不同的保管。这样才能使物资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减少企业损失,降低成本。另外使用计算机对仓储物资进行实时记录和清算,才能保障物资信息的对称和准确,以便能够促使物资存储信息及时更新,有效管理。

三、结语

当前电力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市场上占据较多的市场份额,就需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其中物资管理环节是重要的环节,其能够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管控,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保障物资质量过关。通过强化物资采购环节以及物资管理环节,提升物资管理的水平以及效益,能够促使电力企业处于良好的运营状态,以便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辉.浅析电力企业物资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1(24)22-23.

[2]丁娜.浅谈改善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129-130.

[3]柳涛.浅谈如何加强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中国集体经济,2015,07:31-32.

[4]孙朝阳.加强电力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科技视界,2013,36:420.

第3篇:集体经济企业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体育用品;体育产业;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23-04

近年来,我国体育用品出口以年20%的速度递增,2004年出口额约为280亿美元,比9年前增加了10倍。根据美国体育用品制造商协会(SGMA)的调查,有33%的境外体育用品加工商看好中国市场,1996年外商在华投资近400亿美元。另据2001年北京体育用品博览会的统计报告,2000年我国体育用品产量已占了世界总产量的65%,中国已成为体育用品的世界工厂。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是同类经济活动的总和,或称是具有生产相同属性的产品的企业集合。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壮大是体育用品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而体育用品企业的发展壮大得益于所有制结构的完善与多样化。鲍明晓认为,当前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所有制结构在整体上呈现混合所有制特征,既有国营也有民营,既有中资也有外资,且非公有制经济占有很高的比重。对于“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根据文献检索并未见确切的概念。由于我国学术界比较一致认同的观点是除国有国营之外的所有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都属民营企业之列,所以根据这一观点,我们认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是指除国家直接经营管理的体育用品企业以外的所有体育用品企业的总称,这些企业是从事体育用品生产经营活动,按照商业原则和市场规则运作的企业。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我国的民营体育用品企业。为此,我们设计了“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表,首先在小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然后总结调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订并在征求同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问卷调查表再次进行调整和完善,最终编制了正式的“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表。考虑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府政策的“时间差”,东部沿海地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优先得到发展,本次调查主要以东部民营体育用品企业为主,兼顾中、西部民营体育用品企业。通过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所拥有的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数据库,获取了“首届亚洲国际品牌体育用品及运动时尚博览会”等大型体育商贸展览会参会企业的资料,通过阶段抽样与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2005年7月~8月,采取邮局寄送、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江苏、福建、湖北、陕西等省、市104家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负责人或相关部门经理,发放问卷调查表。共回收有效问卷93份,有效率为89.4%。针对回收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及数据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发展的对策。

1 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基本状况

1.1 企业经济成分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中,个体和私营经济占11.8%,集体经济占17.2%,国有民营占21.5%,股份制企业占23.6%,股份合作占9.7%,联营占8.6%,外商投资占5.5%,其他占2.1%。可见就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而言,个体及私营(即非公有制)成分只占很小的份额。原因是在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萌芽期的工商登记、税收政策以及银行放贷制度将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视同个体企业,因此,为了降低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不少民营体育用品企业采用集体企业的名义,或与集体企业共同举办。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集体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进一步分离,民营机制日益普遍地被各类企业所采用。在企业发展初期,在政府推动下最先进入的是与政府有着密切关系的公有制经济,随着公司法的出台以及对企业发展所要求的治理结构要求,一批国有与集体民营企业转制为股份制,而新进入的国有与集体资源也多采取了股份制的组织形式。这表明对于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来说,国有与集体所有是不受欢迎的组织模式,能够集合各种社会资源的股份制成为首选。

1.2 企业资产规模

在本次调查中,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较大,而大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小:资产规模5亿以上有3家,占3.2%;3~5亿的5家,占5.4%;1~3亿的有6家,占6.5%;0.5~1亿的有15家,占16.1%;0.3~0.5亿的22家,占23.6%;0.1~0.3亿的25家,占26.9%;0.1亿以下的17家,占18.3%。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规模偏小,虽然不一定没有竞争力,但是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看,规模毕竟是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竞争力不断积累的体现,也是民营科技企业效益提高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另外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2004年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578.13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26.20%;全年总收入达到1046.49亿元,比2003年增长34.33%;全年上缴国家税金159.31亿元,比2003年增长42.09%;出口创汇58.14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36.27%。到2004年12月底,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资产1亿元以上的有25家,占2.04%,其中超过5亿元的有9家,超过10亿元的有3家。

1.3 企业技术特征

从被调查的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总体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科技人才(大专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比例过低的问题。约有37.6%的企业中科技人员比例在20%以上,其中有16.1%的企业科技人员比例在20%~25%,有12.9%的企业科技人员比例在25%~30%,企业科技人员比例在30%以上的仅为8.6%,有8.6%的企业的科技人员比例小于10%,处于10%~15%也有22.6%。企业研发费用投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企业竞争力和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被调查的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比例严重不足,调查发现有48.4%的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在1%~2%,有9.7%的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在1%以下,有19.3%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在2%~3%,有14%的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在3%~5%。仅有8.6%的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在5%以上。有关统计表明: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通常保持其年收入的3%水平,高技术体育产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在5%左右,著名高技术体育产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则高达10%~30%。与之相比,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研发费用投入水平明显偏低。

根据调查,在技术开发模式上,有18.3%的企业采取购买的模式,有19.3%的企业采取委托开发的模式,有29.1%的企业采取联合开发的模式,还有17.2%的企业采取技术咨

询的模式,仅有16.1%的采取自主开发的模式,可以说目前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属贸易型体育企业或加工型生产企业,这些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多半是以国外高技术产品销售或来料加工、组装为主要业务,真正属于生产型高技术企业很少。即使是生产型高技术企业,其中也只有小部分拥有专利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

1.4 企业资金来源

为研究的需要,将本项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创业阶段(企业成立在3年以内)和成长阶段(企业成立在3年以上)。在创业阶段有73.1%的企业主要依靠自我积累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同时依靠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的占11.8%,其他的合计15.1%。究其原因在于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融资力与规模大小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企业规模越大,企业融资力越强;规模越小,融资力越弱。此外由于企业的规模与信息可得性正相关,所以企业越小,关于企业的信息就越不易获得。由于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是中小企业为主且带有经营者的人格化特征,对其评价多为“软”信息,使得民营体育用品企业与银行之间难以形成顺畅的信息传递。在信息不对称情景下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银行被迫采用信贷配给而不是提高利率来使供需平衡,这样使得很多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即使以支付高利息为条件也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被淘汰出局。

在成长阶段有62.4%的企业将自我积累与银行贷款作为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主要依靠自我积累的占2.6%。其原因在于通过一定时间的发展企业逐渐做大,实现了规范化经营因而其信用上升,打通了银行信贷这一资金来源渠道。另外,民营体育用品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股权融资在第一阶段处于末位,而在第二阶段则大幅上升,是因为根据金融交易成本理论和金融委托理论,自我融资成本最低,债权融资成本次之,股权融资成本最高。随着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规模的壮大,对融资成本的承负能力会逐渐提高,在融资结构中就会相应地减少自我融资比例,提高股权融资比例。

2 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环境评价

在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环境评价方面,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企业对各项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产业环境)的评价都选择一般。这说明政府缺乏激励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力政策措施,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还没有形成。在法律环境上,政府对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歧视性政策仍然存在,一是缺乏法规条例进行保障;二是对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合法经营权益保护不力,企业的合法经营面临重重障碍;三是市场准入的限制。在政策环境上,政府政策不完全,政府对社会经济的管理仍然主要面向国有经济,没有完全做到覆盖各类所有制企业,对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服务也不到位。在产业环境上,促进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制定、税收减免、杜绝摊派、土地占用和使用优惠、贴息贷款支持、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等还不到位。

3 影响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因素

对于影响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认为缺乏技术的占66.7%,企业首选,且有25.8%的企业认为管理水平低下也是影响企业的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从现代产业经济学揭示的现代企业的发展规律来看,现代工业出现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为技术创造的速度经济和向管理型大企业的过渡创造的组织能力。

北京2008年奥运会对于高科技体育用品的巨大需求对我国发展高科技体育用品将产生巨大的引致效应。我国加入WTO后,体育用品产业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将面临国际体育用品巨头的全方位竞争。由此可以推断,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在不久的将来将形成这样的格局:中国体育用品全行业的科技含量将大为提高,产业结构趋向优化,科技型体育用品企业逐步崛起。中国体育用品产业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从传统加工制造向现代高科技装备制造转移需要有一个积累渐变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需要发展高科技,突破发达国家对高科技体育用品技术转移和模仿设置的障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而目前由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不足(占调查总数77.4%的企业小于3%)、人才资源的缺乏(占调查总数的55.9%)、技术开发受制于人(仅有16.1%的企业拥有自有技术)、技术转让等社会中介服务的缺乏(占调查总数的45.2%)、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占调查总数的31.2%),造成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瓶颈是缺乏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

在本次调查中有62.4%的企业认为缺乏资金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具有风险高、投入大、资产专用性强、信息不对称等特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一般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不愿意对它进行投资,这可以概括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融资的技术障碍;另一方面,尽管“民营”是指企业的运行和经营机制,而不是指所有制,但长期以来来自意识形态和所有制结构理论对“民营”的歧视和干预也使民营体育用品企业难以获得量多面广的外源融资,绝大部分企业只能以自我积累或内源融资为主。政府投资、风险投资、财政借款、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支持难以在近期成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此外,本次调查中有55.9%的企业将人才缺乏列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有关资料,近几年来有1万多的硕士、博士和同等学历的留学生加入民营体育用品企业队伍。但是目前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科技人员的绝对缺口额仍较大。据统计,截止至2004年12月,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市,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共缺1万多名科技人才。

4 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前景

对于企业发展前景,被调查的大多数企业都持乐观态度。而相关专家的研究也证明了这点。李万来认为,加快民营体育经济发展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所在,同时加快民营体育经济发展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依据卢元镇的观点,在2008年后,体育产业的民营化是大势所趋。所以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在未来蓬勃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其发展前景也如日东升,不可估量。

5 结论与建议

(1)针对当前影响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缺乏技术,而且存在着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开发受制于人、技术转让社会中介服务缺乏、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问题。一方面,应发挥政府服务和导向作用,制订一系列激励措施来促进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一是建立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科技开发基金,通过采用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投入等方式,支持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技术创新。二是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加强对适合于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情况的技术研究开发。三是鼓励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技术改造,采用先

进的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对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研究开发项目,政府应同样予以立项,并给予资金支持。四是利用我国省会等中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相对集中的科研力量,创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培育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另一方面,企业要继续加大对研究和发展费用的支持和投入,逐年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核心技术。在具体做法上,可以通过并购直接获取对方企业的专利技术,通过专利技术的生产应用转化为本企业的核心技术,可以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加强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研究开发核心技术的能力,不断研究开发出核心技术取得领先竞争优势。

(2)由于当前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融资困难。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要突破融资瓶颈,所以要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投融资社会化创造条件,鼓励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政府要针对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自身的生产和经营特点,建立适合它们发展要求的金融体系和能够满足其金融要求的融资机制。一是发展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市场化融资渠道。为此,需要积极扶持和推荐符合条件的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到深圳和上海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公开发行上市;建立“民办公助”的体育风险投资目标模式,着力构建和完善体育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维护或重建信用准则的法律制度,提高社会信用水平,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体育风险投资家。二是针对中小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贷款规模小、数量多、贷款成本高的特点,可以采取利息市场化或赋予银行更多的利息浮动权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提供专项贷款;加快建立、健全激励商业银行为科技创新融资服务的信贷担保体系,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或专项基金为科技创新融资进行贷款担保,也可以成立地方性中小民营体育用品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由中小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组建成联合担保共同体,共同筹资,实行股份制,按担保比例和额度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第4篇:集体经济企业范文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 企业经济效益 市场竞争

企业经济效益主要指的是企业生产总值与成本之比的关系。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是通过其能否带动上下游供应商与客户等供应链实现经济共同发展,甚至是能否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衡量的。如果将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最大目标,那么精细化管理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与重要手段。

一、精细化管理对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十分有利的。首先,经济效益提高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企业发展与生存的空间,从而提高企业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力与竞争力。传统企业最大的缺陷就是工作效率低下、返工频繁、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以及重复劳动等,这些都属于粗放型管理的特征。这些传统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与现代化管理显得格格不入,因此,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当前企业务必重点对待的问题。

其次,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特征就是企业实现精细管理与操作,这就要层层分类将管理对象进一步量化与分解为程序、目标、数字与进度,做到责任的完全落实。精细化管理能够克服工作人员的惰性和怠工情绪,提高企业协作的有效进行和企业整体竞争力。对社会与国家而言,精细化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完善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避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再者,实现精细化管理也是企业全体成员所要求的,由于精细化管理细分到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中,这就要依靠企业员工切身参与来帮助实现。精细化管理不仅能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可以帮助员工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满足每个员工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需求。对个人而言,提高经济效益的实质就是员工创造出品质更优、品种更全以及数量更多的商品。这不仅能够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还能使人们精神需求得到满足。

最后,由于长时间以来,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与任务考核的压力,在真实的企业管理中缺乏相应的规范意识,在管理工作中仍然采用的是粗放式管理模式。因此,从概念的角度来说,精细化管理也是企业实现更好管理的一种精神理念。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切实树立“深入、规范、精细、精准”的管理思维,实现员工职业化、管理制度化、工作模式标准化以及结构组织专业化。

二、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途径

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企业日常运行的重要环节进行重点把握,这是“精”的体现;而对于管理中的各个细节,要使其进一步管理量化之后,再纳入企业考核之中。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规范的制度来考核与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进一步强化责任分配制度,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细”的体现。要想做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企业全体成员都要树立精细化管理意识。精细化管理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理念,更是一种工作的手段与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在标准化与规范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优化与细化企业日常运作的各项流程,对企业全体员工和关键环节进行准确的量化考核与管理控制。要将企业发展每个阶段的目标充分分解、细化以及落实,将绩效作为最终的目的,对企业运行的过程做到精确化与量化。

第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推动降本增效、精细挖掘政策。强化技术创新就是要全面调动企业职工干部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让全体员工自上而下参与,做好集中优化管理工作,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从管理人员自身工作出发,将流程部署、资金周转、经营决策等方面的关系进行全面协调,将管理中的失误和粗放模式作为重要改革领域,尽可能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与科学决策能力。

第三,企业要加强标准化工作。所谓的标准化工作就是指运用技术的、合理的、科学的并且被实践验证的综合成果,对企业中重复性概念与事物进行标准制定与执行,从而到达规范与统一,最终使企业获得具有最佳效益的工作。标准化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它要求各项工作相互统一协调,即便是十分细微的工作,都配有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和流程管理体系。标准化工作就是使每项工作在严密的体系中运作完成,从而有效快速地实现企业的目标,最终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第四,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离不开对信息化管理技术的运用。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技术是企业制定战略计划与进行市场判断的重要资源。而信息化的首要基础就是要使企业拥有高素质的信息人才,因此企业要切实加强员工素质建设,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通过强化基层管理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不仅如此,还要推行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企业现代化管理,并且注重风险控制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

三、结束语

现代企业管理的升级与转型,就是由传统的粗放式管理转变为现代化的集约型管理,由落后的经验管理模式转变为科学化管理模式。企业要努力实现发展创新与变革,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进一步优化企业经济组织结构,从而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冉启军.基于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经济效益提高途径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08)

[2]刘鹏.关于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意义探讨[J].中国外资,2013(22)

第5篇:集体经济企业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对策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代表了我国先进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要从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出发,持续健全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立足于农业科技企业的制度完善与新技术的运用,从而实现开源节流之目的,进而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影响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产量因素

产量是制约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价格固定的状况下,产量增加将直接造成农业科技企业收入的提高。不同的种植品种、种植方法和栽培技术对于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之影响。我国国内所培育的农产品在国内农业科技企业种植时,产量基本上是相同的,然而和国外同类企业的产量差距却相当大。这就证明了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农业管理技术亟待提升。国外农产品之所以能够得到产量的突破,除自然条件的差异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技术上差别,比如,不同环境下的因子量化控制、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高产栽培技术等均有差异。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农业培育水平已有了较大的进展。从投入产出比来考虑,我国国内企业的产出投入往往比国外企业的产出投入比更高,也就是意味着在产出一样时,国外企业投入更高。这主要是可能因为:国内劳动力成本相对偏低、农业投入上远远国外等原因。尽管我国企业产出投入比较高,但是在一样单位面积上得到的纯收入却差距甚大。这是因为国外企业在农业科技上起步更早,各项技术更为完善。

前面我们分析了在价格固定的状况下,不同的种植因素对于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生产中,价格不变之前提是不现实的。依据供求关系理论,在需求固定时,增加企业的产品产量往往会造成价格的下降,然而在需求有所增加的状况下,增加了产品的产量却不一定会带来农产品价格的下降。为此,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所生产的农产品应当以反季节优质蔬菜或者名优农业科技产品为主。同时,因为现代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消费的档次正在从低档往中高档进行提升,对于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增加。可见,产量是影响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价格因素

价格是影响到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产量不变的状况下,农业科技企业的收入和价格是成正比例的。在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科技企业的产品价格与品种、市场定位等具有相当大的关系,不同的产品价格更是差别较大。所以,要选择所生产的农产品是不是得当,会明显影响到农业科技企业的经济效益。农业科技企业要从本公司所处的环境做起,切实考虑市场的需求、地理位置、周边经济状况与当地人的消费习惯等,运用农业科技企业的自身特征,从而选择能够为农业科技企业带来比较大效益的农产品。所以说,依据市场的需求并妥善运用农业科技企业的特点进行农产品种植,均能得到极好的经济效益,但是那些种植一般性蔬菜的农业企业就无法取得较高的效益。

前面分析了在产量固定的状况下,价格对于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供应量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常常是在农产品价格比较高时,其它农业企业也会不断跟进,导致了供应量的增加与价格的下降。然而,农业科技行业自身就是一个技术壁垒与资金密集型行业,这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妨碍了其它企业进入到本行业。同时,当前消费者对于农业科技企业的产品需求也在持续加大,这就会导致供给增加的基础上,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产品的价格却不一定会降低。归根到底,农业科技企业还是要切实把握好当前市场,以市场为主要导向,生产出市场所需农产品,进而提升农业科技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生产成本因素

生产成本是影响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的又一重要因素。对农业科技企业来说,为了提升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应当尽量用最低的成本来生产出量多而且质优的农产品。然而农业科技企业也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也就是高投入与高收益,因此,农业科技企业在成本投入上相当高。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国外比较起来还具有一定优势,这是因为当代中国尚处在经济发展阶段。正是由于我国具有此方面优势,我国一部分农产品在国际上依然具有较大的竞争力。所以,要应用好自身的优势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合理规则,追求稳定的发展。同时,折旧成本偏高则是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效益偏低的又一因素。因为我国农业科技企业起步较晚,所以要积极引入更多的现代化大型温室,致力于建设适合于我国国情,集中了国内、外温室设施有时,适应于我国气候特点、环境控制能力较强和资金投入较少的新型设备设施。如今,我国一些地区陆续建立起节能日光温室和智能型连栋温室,并且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于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流通成本因素

农业产品在生产出来之后,需要在流通过程中增值,并且实现自身价值。也就是说,农产品从企业到市场也需要合理的方式,也就是农业科技企业的采后处理工程。可见,采用合理的农产品采后处理技术,这是拉近产地与市场距离,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之一。与一般农业一样的是,农业科技企业的产品也会受到市场条件、运输状况、储存、包装及加工等方面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蔬菜流通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然而因为蔬菜采后技术尤其是流通技术研究较为落后,我国蔬菜的流通损耗率达到了20%至30%之所,一些远距离运输的损耗甚至高达50%至70 %。而一些西方国家因为注重于农产品采后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蔬菜流通损耗率能够控制在5%左右。可见,流通成本问题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蔬菜种植效益以及质量,流通成本也就成为了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深入研究集采集、分级、包装和预冷等为一体的流通配套技术,能够很好地控制农业科技企业产品的成本,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提升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一)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机制建设

政府部门要强化市场的引导以及政策扶持,而不要过于干预农业科技企业的自身发展。农业企业也应当依据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健全自身的财务管理机制、人才引进机制等各类适合于本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

(二)实施科学而合理的农业项目分析

应当考虑到农业科技企业的自身特点,应用合理的方法,对公司所实施的农业项目进行详尽的可行性分析,这是提升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与基本保障。

(三)建立全新的成本核算意识

要妥善处理好成本和投入之间的相互矛盾关系,辨证地看待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这是极其重要的。要建立起全新的成本核算意识,做到合理而有效地处理好成本和收入间的相互关系,这是保障农业科技企业实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提升经济效益的重中之重。

(四)加强技术引进并实现技术创新

在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引进的过程之中,不仅要考虑到成本的因素,而且还要开展必要的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环境的实际可行性分析,从而避免出现盲目地引进,以免产生重大浪费。为切实降低因为技术引进而造成的高成本,从而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还应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的具体形式上,可依据市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技术

推动、市场拉动的创新型发展模式。要形成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技术引进以及技术创新机制,这是农业科技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获取技术创新优势和提升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

(五)强化营销以促进产品品牌的形成

鉴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完善,农业科技企业的所有活动都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才能得到理想的经济效益。鉴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也有了相当大的变化。所以,农业科技企业不仅要深入关注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以提升产品的质量,而且还要在农产品市场调研、农产品目标市场选择、农产品开发、农产品渠道选择及农产品促销、储运、销售等各个方面努力下功夫,从而形成现代企业市场营销观念,切实掌握现代企业的营销方式,建立起农业科技企业的营销流程,进而形成市场化竞争优势,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六)注重技术改造以推广先进科技

我国一部分农业科技企业的设备较为陈旧和落后,生产率相当低下,而消耗则比较高,这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农业科技企业一定要加大技术改造方面的投入,及时地淘汰一些效能较差、能耗较高,而且污染环境的相应设备,切实改进企业的生产工艺,开发出最新的产品。这就要求农业科技企业不断引进与吸收国内外各种先进设备与技术。要致力于提升生产力,强化农田基本建设以及养殖业改造,从而提升抵御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农业科技企业是当前我国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有鉴于此,实现生产管理自动化、农作物管理机械化、设施设备标准化与规模化,这是我国未来农业生产发展的一大趋势。所以,应当顺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致力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这一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优先任务。农业科技企业要适应于自身所处的实际情境,找准制约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相关因素,依据提升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找准实现公司效益提升的重要突破口,从而形成农业科技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魏文铎,徐 铭. 工厂化高效农业[M] .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任金政,陈宝峰,郭志伟. 实施绿色经营提高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J]. 商业研究,2005(12).

[3]陈 莉,赵 凤. 关于农业项目经济效益分析的几点思考[J]. 湖南农业科学,2011(7).

第6篇:集体经济企业范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状;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当前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1、管理不规范

当前我国许多的企业在管理制度上不够健全,没有制定一套符合自身发展实际需求的管理制度和办法,而且部分企业在管理上属于被动反应型的。随着对方开放程度的加深,企业面临着众多的新问题,企业管理者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在发展战略的制定上缺乏科学性,或是盲目地仿效其他企业的管理制度或办法,很少顾及新制度与原有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新制度是否适应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等等,其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不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或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和投资管理

战略经营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或影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往往忽视了永续经营的最终目标,大都盲目的、一味的追求眼前的利益。当然也有部分企业制定了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或计划,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战略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付诸实施,甚至部分企业为实现这个战略目标而陷入多元化经营的陷阱。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企业管理者也开始反思企业的战略目标,力争克服头脑发热或目光短浅的问题,逐步延长中国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不单纯追求规模,而是在市场竞争中塑造强者的形象。

3、风险控制意识薄弱

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中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企业都会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只要存在经济活动,也就伴随着财务风险。但是当前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对市场的变化信息掌握不及时同时也缺乏必备的财务风险意识,认为只要是管理好企业的生产和备用资金,企业就处于一个稳定的、安全的发展环境之中,实际上却把企业推向了财务风险之中。

4、收益分配政策缺乏规范性

在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不同时期或阶段企业所采取的发展战略以及股利政策也是不同,在分配方式的选择上也就会对投资者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对企业整体状况和企业声誉以及未来发展前途等判断上,进而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以及后期的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另外企业在对利润的分配上如果分配方法和制度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遵循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缺乏科学的分配决策,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

5、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当前在我国许多中小企业中,由于领导者自身因素加上企业管理模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业务能力较低、知识层面还处于较为缺乏的状态。在企业经济管理中未能及时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以及工作能力,影响企业管理部门职能的发挥。另外,当前我国众多企业在规模上较小,在管理模式上也与现代企业相脱节,在人才的选用、使用和考核上也缺乏一定的管理制度,使得企业整体管理能力较弱。

6、监督管理落实不力

当前诸多的企业中由于对会计控制以及财务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在理论上缺乏知识储备,在工作技能上没采用现代技术,在人员的分配没有尽其才,就造成了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的监督机制和监督效用流于形式。更为甚者一些企业中只设置了财务部门,却没有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或监督核算人员由财务部门中会计人员兼任。为个人进行营私舞弊制造了良机,是违法乱纪行为发生的温床,从近年来的企业经济犯罪中就可以发现,大部分人员都是其会计人员和核算人员,也不乏高层管理者。使企业的资金和其他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损害了企业的整体实力,影响了在市场的竞争力;另外在外部的监督上虽然形成了政府监督机构以及其他的社会监督机构,但是在具体监督时没有严格按照既定的目标和程序进行操作,甚至相关人员相互勾结,人为地降低了监督机构功效的发挥。

7、财务管理观念陈旧

在旧体制以及中小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下,许多中小企业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度较低,管理方式较为单一,思想更是守旧落后。甚至一些领导者自身缺乏财务知识,没有把财务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之中,认为财务就是记账和算账的一些简单工作,不需要专门的管理。既缺乏现代财务管理知识和认识,又没有现代财务管理技能,使得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作用没有显示出来,财务管理没有与企业的市场经营结合起来,在长远看来势必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例如财务管理不严带来的财务信息不真实、会计核算不准确、部门或个人越权违纪等现象的发生。

二、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解决措施

1、树立风险控制意识

由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不再像计划经济体制下可以享受包产包销的经营机制,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享受企业经营利润的同时也要独自承担市场的经营风险。因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就必须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在了解自身优势和劣势以及掌握市场信息的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避免当风险突然降临时企业茫然无措进而导致无法弥补的损失。因而,企业须认真分析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因素和信息,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以应对充满变化的市场环境,提升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2、制定科学的投资计划

投资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但是在进行投资的同时企业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制定出科学的投资计划,以提高投资的成功率和收益率。如在进行新项目的投资时就须要对项目进行精确的资金预算,防止建设过程中实际费用超出预算,造成项目资金缺口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在生产经营中要加强对现金流量的控制管理,严格控制各种款项的收支,科学组织生产,尽量减少库存积压,提高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以保证企业足够的备用资金。

3、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由于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将会造成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率低下。因而企业首先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完善相关工作流程;其次在我国现有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手册,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纳入正常的轨道上,确保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经济管理工作的良好进行。

4、加强对内部人员的培训

在现代企业的竞争中人才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起到核心作用的因素。在企业的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的高低就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制度的有效施行,因而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就显得极其重要。其一,要加强对内部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及必要技能的培养,提高其工作的能力。其二,企业在进行人员招聘时,要制定严格的制度。不仅要严格考察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考察其政治背景和道德水平。其三,可以制定必要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进取的积极性和创新性,鼓励员工在实际工作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以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方法。其四,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也是管理工作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加强对其政治素质的培养,提谨勤奋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使其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以及处理问题的高效工作能力。

5、优化财务结构

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应充分认识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优化财务的结构:首先要建立最完善的资本结构,在一定的时期内达到财务风险筹资成本和企业自身价值等因素之间的最佳均衡状态,在构建中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的综合影响,力求达到一个最近的方案;其次对企业债务的管理也要进行优化,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而债务则是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企业要在一定的资金流量波动的基础上,最大化的实现预期现金流量和债务到期以及数额保持一致,这就有利于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提升其发展的步伐;再次对其产业和资产的构成进行优化,达到一个科学合理的状态。由于资产结构不仅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还能影响到流动资产的周转率。

6、让企业树立健康的文化形象和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也是企业成功的必要因素,它是在企业发展中逐步积累形成的,能够让员工产生主人翁的意识,能够赋予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独特的内涵和风格。成功的、人性化的企业文化能够让企业显示出卓越、创新的特点,能够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7、要注重创新策略

企业经济管理策略的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创新观念。思想观念陈旧和落后是企业经济管理最大的障碍。因而,企业领导要切实认识到经济管理创新在当前经济竞争新形势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科学管理”的思想,更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战略部署,增强集约化经营意识;(2)创新新经济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创新使企业成为富有活力的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济细胞。经济管理创新是解决企业内部资源如何组合、使之尽可能多地产出问题,也就是建立其面向市场的内部组织框架,形成产品开发活力,行为激励体系以及高效运作的机制。制度创新能为推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增加推动力。

8、注重成本管理

现代经济的发展,成本管理的目标不再由利润最大化这一短期性的直接动因决定,而是定位在更具广度和深度的战略层面上。从广度上看,成本管理已从企业内部发展到供应链成本管理;从深度上看,已从传统的成本管理发展到精益成本管理。现代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既要求得生存,更要求得长期成长和发展。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已经扩展到企业的整个供应链之间的较量。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着手降低成本中占比例高的方面;实行全员成本管理和全过程成本控制;全方位创新成本管理意识;将成为下一步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徐君:企业战略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畅铁民:企业危机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4.

第7篇:集体经济企业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市场经济;问题;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6.24.196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困境,而民营企业发展的好坏也将威胁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民营企业在税收、财政、就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大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1 发展民营企业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对我国社会经济影响也越来越大。民营企业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尽管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是国民经济和行业发展的支柱,代表着国家的技术、经济实力,但是民营企业,包括广大中小企业仍是创造市场活力、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发展民营企业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增长。

2 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所面临的问题

2.1 融资难

与一些国有大型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自身的实力存在着一定的弱视,也正是因为民营企业实力的不足,使得企业融资存在一定的难度,商业银行在易偏向于实力雄厚的大型国有企业,而由于资金得不到保障,民营企业就得不到发展。

2.2 发展环境问题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而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又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就目前来看,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还不够好。首先,恶劣的外部环境。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许多不正当的竞争行为频繁发生,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其次,内部环境不够优化。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发展观念依然比较传统,比较保守,管理不到位,对市场的把握度不够,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形势开展企业经济活动,进而影响到自身的发展。

2.3 产业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一直采用的是以牺牲环境代价的方式去创造经济利益,企业的发展缺乏科学的战略思想,经营方式粗放,资料利用率不高,浪费较大,对环境的危害大,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 技术含量低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是经济发展的保障,然而就当前民营企业来看,民营企业的技术含量还比较低。目前,民营企业经济主要分布在第一、第三产业,而这些产业的技术含量比较低,对于那些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如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却很少涉及。另外,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其技术投入较低,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尤其是技术人才,大多缺乏自主创新。

3 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对策

3.1 拓宽融资渠道

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积极的拓展融资渠道,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首先,在间接融资上,实行公平的信贷政策;其次,要整顿担保行业,完善担保市场,建立集合债券融资担保业务监管体系;最后,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调节职能,为银行与企业搭建平台,加强政策引导,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政策保障。而作为银行,要一视同仁,切实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另外,作为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信誉,进而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1]。

3.2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为了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就必须为其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首先,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形成统一的竞争市场体系,以法律法规来约束市场行为,避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展,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进而优化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其次,民营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环境,确保企业一切经济行为有法可依[2]。

3.3 优化产业结构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依然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为了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号召,我国民营企业就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转变观念。首先,企业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在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大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企业发展道路上要树立品牌意识,走品牌化道路[3]。

3.4 加大技术投入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科技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谁掌握先进的科技,谁就能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生存下去。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加大科技的投入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为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科技投入,研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同时要增加技术设备,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而更好地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4]。

3.5 加大人才的培养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专业的技术性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5]。企业必须扩大招聘,利用网络、报纸等途径,面向全社会招聘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人才应聘过程中,要注重专业能力的考核,对特殊岗为要求执证上岗,如会计人员,必须持有会计资格证书。

3.6 管理体系的完善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自身的管理,只有做好管理工作,为企业自身带来更好的效益。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加强管理工作。首先,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以制度约束行为;其次,要加强质量管理,只有质量合格的产品才能被认可;最后,必须加强人员的管理,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另外,企业完善服务体系,将服务工作纳入到管理体系中来,不仅要注重售前服务,同时还要注重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为客户提供一条龙服务[6]。

4 结 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将面临着融资难、技术、人才、发展环境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到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而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积极地解决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纪伟,王希俊.浅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08(3):47-49.

[2]王凤联,张艳军,杜亚彬.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8(3):16-17.

[3]姜颂华,许伏生.试论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6(5):53-55.

[4]毕晓阳,綦明珠.中小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22):14.

第8篇:集体经济企业范文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一、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内涵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并逐步扩充至国际范畴,为推进企业各项经济管理工作持续提升,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经济体制管理改革,令各企业综合竞争力实现了全面提升。构建企业经济管理综合体系的科学目标旨在通过对企业各类经济活动的计划、统一、监控、组织与协调在其管理现有条件下令人力、物力资源潜在优势功能实现最大化发挥,并通过开展一系列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确保各项经济行为的有序与顺利完成。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的是否科学完善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其基本市场运作状况,在计划经济传统管理模式下,我国企业在实践发展进程中没能充分意识到其经营管理体系对自身企业发展的深远、重要意义,因而只单纯、片面的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却忽略了科学的宏观经济控制管理,因而对企业未来的良好持续发展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为杜绝弊端影响,企业唯有完善构建经济管理体系,探寻实践管理策略,才能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二、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构建策略

(一)细化设置组织机构,完善部门具体职能

经济管理同他类管理体制较为相同,其核心管理要素为人,同时实践管理过程中形成良好管理局面离不开设置合理组织机构及完善各部门整体职能。经济管理体系内设组织机构不同职能部门,依据各自实践管理任务的不同而承担各异的具体职能。企业实践发展进程中管理经营者发挥着科学作用,其决定了企业的实践发展方向,对重大企业经济活动拥有最终决定权。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内部管理经营a者行使权力并非不受任何管理限制,作为企业管理最高阶层,经营管理者核心职能集中在制定权限与对不同部门实施协调沟通,负责源头性指导管理宏观职责。由企业管理经营者权限职能层面来讲,其必须对企业发展目标与经济管理方针明确制定,面向职工广泛宣传制度规定科学重要性,并对经济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展开评估,其职能主体建立于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目标之上,因此应确保企业宗旨与经济管理目标方针科学相符,进而提升客户、合作方满意度。当前企业经营管理多采用股份制,内部董事会为最高决策部门,掌管公司对内事物,对外则代表公司实施决策,其管理工作无法实现面面俱到。为此应专门设置经济管理体系相关代表,由若干代表负责具体体系实施,其在执行权利职责范畴中面向最高管理人员负责,并享有相对一定的独立性,进而确保实施进程中良好的处理实际问题。管理体系代表应承担下达决策层相关信息、执行经管事务、反映经济管理基层问题等多重职能。

企业经济运转实践中单纯依靠执行政策无法确保经济科学正常运转,因此基层员工应积极广泛参与至监督管理工作中,同时企业管理层应科学重视基层员工看法观念与主观体验,应为员工营造可自由表达看法与主观体验的良好背景环境,为确保传递基层员工信息的可靠真实性,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相关代表应通过全面核实与二次上报作出政策管理的合理调整。

(二)编制经济管理体系文件、确保管理制度科学标准

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行需以制定文件形式并进行经济管理政策保存进而确保运行体系过程的标准化与统一性。该类文件主要包括形成的目标、背景、经济运行程序、管理手册,确保经济过程控制策划需要的相关文件以及企业从事经济管理活动需要的记录备档文件等。编制企业经济管理文件应科学遵循程序要求,发文形式应采用内部正式发文模式进行,其内容应从属于经济管理领域,针对单位运行经济程序与人们相互作用进行明确规定。文件应严格依据标准规范流程,确保其更新、、废除与修订的科学规范化,对使用不同版式文件,应良好界定使用期下的差别与时限,确保合理过渡不发生冲突问题。对于企业经济管理进程中形成的备档记录应做好清晰分类、归类保存,创建统一规范检索方式。编制企业经济管理文件进程中还应注重科学遵守相关国家经济法规法律要求,实现符合规律的标准化发展。

(三)科学开展人力资源与基础设施建设

企业经营管理效益一般通过产出与投入差值得以体现,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成本构成日益复杂,涵盖各类资源的科学管理,同时其成为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管理资源可分为两层次,一类为投入硬件,对企业来讲涵盖建设场地、基础设施、针对性工作区建设、配置核心生产机械设施及建设员工宿舍等资源。另一层次则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该环节是社会由工业传统时期向知识经济时代良好转变的重要标志,较多企业经济实体均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包含的巨大优势潜能。因此企业建设经济管理体系应全面强化对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从人才培训、选拔、考核等环节入手开发建立一套符合本单位员工、企业岗位性质的管理人力资源方式,进而最大化实现人尽其才目标,调动员工积极工作热情,并发挥优质服务效能。

(四)对经济目标实施精心策划

企业科学发展目标是保障其经济运营效益、提升综合发展水平的关键,同时企业实现总体目标与最大化经济效益还需依赖服务、生产过程中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企业制定经济目标应对其具体经济状况及所处市场经济环境实施系统、全方位的研究调查、综合分析,通过多方论证在满足合作方、客户要求基础上对经济要求展开综合评价,并同客户与合作方达成一致,借助合同与文件形式进行明确。企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涵盖合作双方就经济目标的调整与协商,因此企业在努力向着总体目标迈进过程中应注重同合作方的沟通交流,实现合作目标与企业总体发展目标的双赢,并共同维护合作方、客户利益与自身经济发展综合利益。

三、结语

总之,为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建设,我们只有立足长远,细化设置组织机构、完善部门职能、编制经济管理体系文件、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与基础设施建设、精心策划经济目标才能真正激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核心优势,促进其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集体经济企业范文

1.1优化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经济管理体系是管理者对整个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措施,所以管理者不单纯是指某一个领导,也可以是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因此,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优化经济管理体系对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优化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要求坚持系统管理、高度重视、实事求是和全员参与的原则,对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全盘考虑,制定经济管理计划和目标,对企业资源系统策划,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经济管理体系,从而提升财务监督功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和企业投资决策实现科学化,使企业能够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1.2完善企业管理制度要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就要有一个系统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是由若干个管理体系构成,而管理体系又是由若干个流程而定,有流程才会体现制度。因此,加强内部控制,从源头上减少管理偏差和错误;按照计划严格审核内部经济管理文件,并保留记录;全方位对外采集及时信息,准确完成信息传达。然而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要求由内部到对外、由计划到实施等流程,还要求企业具备符合自身发展状况的可行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监管制度,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对企业各个环节的实际管理,及时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切实解决,也能够有效地保障企业工程的顺利开展。1.3制定科学的经济目标在制定经济目标的过程中,要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对市场发展进行严格的评估和考察,制定出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具有挑战性的经济发展目标,保证符合当前市场发展要求,并生产出有广阔市场空间的产品。同时,重视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保证在双方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总之,合理的经济目标是促进企业生产的基础,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1.4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管理人力资源是指推动整个组织发展的存在于人体的智力资源的劳动者能力的总称。激烈的竞争时代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实行经济管理的关键,企业要想在巨大市场中占有优势,就必须重视企业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打造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队伍。这就需要对企业员工进行专业的技能教育和培训,适当采取激励措施,并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关系,给予员工公正公平的待遇。此外,根据实际需要,还要重视高技术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这样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发展建设中去。综上所述,要想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就要切实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围绕可行的战略目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问题,摆脱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限制,制定科学的经济目标,重视人才培养和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管理体系。

2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2.1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顺应了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发展已不可或缺,这就需要企业严格按照当前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并逐步建立起符合自身条件、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2.2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满足时展的要求21世纪,知识教育受到普遍重视,企业管理中,知识也成为重要战略资源之一。这就要求企业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思维管理模式,不断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和高技术人才的培养,以便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2.3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增长向集约型方式转变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具有独特的竞争力,就需要将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这样在新型增长模式下,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并且使企业从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2.4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经营和内部管理日益复杂,企业有必要进行现代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随着全球化经济进程加快,企业必须尽快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提高经济管理水平,逐步走向国际化、标准化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