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范文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

第1篇: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众传媒;青少年价值观;关系研究

由于大众传播技术的巨大的作用,许多研究人员对它进行了探索和总结,持续推断和证明了大众传播技术对人类和社会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由最初被称为“皮下注射论”以及“魔弹论”,逐渐成为有限效果论和宏观效果论,还包括一些理论如使用与满足理论等,这些都是人类在认识到它的重大影响力下所做出的各种效果分析总结。然而,不管是大众传媒对人类有绝对影响力,还是有限效果论和宏观效果论,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力始终与各种传播媒介共存,让人类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在现今媒介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众传媒技术将会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整个人类和社会。

一、大众传媒的含义

媒介一词也就是现在用的是media这个英文单词的复数形式,单数形式是medium。大众传播媒介简单地说就是传媒,它是职业化的信息传播机构,是在1920年前后出现了广播电台后才产生的名词,指在传播途径上用于复制和传播信息和符号的机械与传播组织之间的传播渠道,这些传播组织包括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等等,详细的可以划分为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其中印刷类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本等,电子类媒介包括电影、广播媒体和电视媒体。

二、青少年群体受大众传媒影响状况

根据青少年时期所接触到的媒介形式,可以将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受众分成三个群体,即报纸广播媒体受众、电视媒体受众、网络媒体受众。而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通常是最大的接触群体,因此青少年所受到的影响也是最大最深远的。青少年受到的影响有方方面面,婚姻观念是其中一个方面。大众传媒所倡导和报道的时尚婚恋观和时尚婚恋行为,很容易被青少年模仿并运用于实践中去。若在划分中,再细化到年龄中的话,50年代到70年代往往是报纸媒体受众,而80年代到90年代通常是电视媒体受众,90年代之后一般都是网络媒体受众。90年代之后,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传播使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成了接触网络媒体最多的群体。

三、实验证明媒介内容对青少年有深远的影响

媒介内容对青少年来说,影响非常深。有关实验表明,西方国家的心理学家曾经针对媒介中带有暴力特点的节目对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是否有影响这一课题开展了接近十年的调查研究,800多名接受试验者都是年龄位于8、9岁的儿童。结果发现,爱看暴力节目的男孩群体跟那些不爱看暴力节目的男孩群体比较而言,在人际关系交往方面的攻击性更强。此调查还显示,9岁男孩喜爱暴力电视节目的程度跟他19岁年龄时候的攻击行为息息相关,且是正相关的关系。随着各种高科技传媒产品的出现,大众传媒的影响愈来愈强,不管其形式怎样变化,扩大规模还是内容更时髦,无一例外都表现出了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强大渗透能力,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受到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用。

四、大众传媒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对策建议

大众传媒给青少年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逐渐得到大家的关注。怎样合理避免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群体的负面影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1)政府应加强诱导和管理监督,促进价值观的教育。政府应该在整个社会群体达成广泛的认识,除了学校教育方面之外,家庭教育、传媒教育、有关政府公共部门也是社会教育,既有责任也应该有义务针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行正面引导。价值观教育不能作为一个孤立存在的系统,没有任何单一机构可以独立担负价值观教育的重任。所以,务必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的作用,使他们相互协同,克服彼此之间的冲突,避免因为各种因素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降低学校价值观教育正常功能的发挥,进而导致价值观教育的低效用状态。

(2)大众传媒需要得到完善,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社会给予大众传媒的职责是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发展,促进人的全方位发展,大众传媒在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方面有功不可没的影响。所以,大众传媒的消极信息内容的控制,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体的态度和努力决定的。大众传媒不但要在乐趣中教学,让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也开心,而且不能丢掉它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大众传媒应加强提倡行业自我约束,提升文化品位,展现出人文关怀。

(3)家庭价值观教育方法策略。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比较特别,至今还没发现其他事物可以完全替代家庭对孩子的社会化功能,父母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的策略如下:在家庭中打造良好积极的媒体环境,对青少年要加强关心和培养,通过正确的方式进行家庭的建设,父母自己也要持续充电,加强媒体知识的学习。

(4)加强对青少年的传媒素养教育。传媒的素养教育或者媒介教育,就是指对受众群体传授有关广播、电视、电影或者是报刊、国际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特性、制作技术及其产品的美学欣赏和社会学评析等方面的知识,它的目的是加强大家对大众传媒信息的分辨过滤能力、承受和抗干扰能力,学会合情合理地使用大众传媒。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们在学习和生活之中通过大众传媒获得很多积极的帮助,才能培养每个人的判断能力,以及根据情况采取行动的能力。

第2篇: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长效机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1-0012-02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内容简明、内涵丰富的“三个倡导”,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国家、社会、公民等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容纳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鲜明时代精神和未来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行动引导力,是凝聚社会共识、规范全民行为、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也是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

一、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1.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同志于2014年五四青年节出席了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少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因此,只有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才能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对广大青少年寄予的殷切希望,也是青少年学生自身需要确立的成才和发展目标。

2.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是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实需要

根据时展变化,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不断创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这是当前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以各种载体和有效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到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领域、各环节,落实同志提出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要求,努力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既是适应时展的需要,也是青少年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3.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同志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因此,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推进广大青少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新时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4.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客观需要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伟大的“中国梦”,是我们全民族的共同理想。青少年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建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能够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使他们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因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实现。

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对策和思路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载体和资源,从教育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建立起比较完善、系统的长效机制。

1. 建立立体的教育机制

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机制建设,必须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工作,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校园网络和社会实践等课内课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主要渠道和方式。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战斗力。同时,充分发挥各专业课和各学科的育人作用,引导各学科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要认真做好育人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和渗透到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延伸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渠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2)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载体,对青少年学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校园文化为载体,通过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各类文化的熏陶引领作用。要积极开展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并有机渗透到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中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净化学生成长环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要注意利用重大节庆日和重要仪式,开展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要积极开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文体活动,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着力打造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优秀文化品牌。要加强校报校刊、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校内媒体和校史馆、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强化社会正能量传播,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3)校园网络。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知识,以及进行人际交流、感情沟通不可或缺的生活空间。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传播的积极作用,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渠道和途径。正如同志所指出的,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引导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传播阵地。为此,我们要创新学生思想教育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沟通传播的快捷性、多样性和便利性等特征,采用各种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广大青少年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加以形象化,提高其生动性、趣味性,在学生可触及的网站、博客、手机微信等网络平台扩大网络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4)社会实践。同志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实践教育。我们要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体验生活,积极参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三下乡”、青年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锤炼思想,锻炼品格,磨炼意志,形成良好的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要把实践环节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要认真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建立一批设施比较完善、富有文化内涵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整合和扩大教育资源,推动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之间的相互协同和有机衔接。

2. 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有机的系统工程,涉及大、中、小学的教育及其评价工作。教育部门要按照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大中小学合理分工、有机衔接的教育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具体细化为青少年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体系,有机融入到大中小学各专业各学科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和考试评价之中,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教学与评价体系。

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督导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更好地推进工作。我们可以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等各种形式,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和先进教育工作者给予表彰。通过典型示范、榜样引领来促进广大青少年向各种先进榜样学习,形成人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氛围。

4. 建立可靠的保障机制

建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保障机制,就是要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物质保障等方面入手,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组织保障。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必须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当前形势变化错综复杂,随着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难度大,影响广,单靠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建立起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协调和沟通,整合有效资源,避免各自为政,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2)制度保障。从根本上说,制度建设更带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要能够持久开展,长效推进,只有依靠完善的制度体系来做保障。为此,我们要建立健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类制度,完善各种运行机制,科学谋划、统筹安排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力量的教育协同作用。

(3)物质保障。要动员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力量,从各方筹集资金,加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经费投入力度,争取建立起专项基金和奖励基金,保证各类教育活动的经费支出和教师参观调研、进修培训的经费,为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提供可靠的经费来源。此外,还要结合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建立具有人文含量的各类场馆和活动设施,为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提供有效载体和阵地。

三、结束语

总之,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才能动员各方面力量,整合各有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才能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准则,从而不断提高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第3篇: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主体教育;主导教育;思想道德

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又逢社会转型、经济调整等各种问题,我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也随之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我校思想品德教育首要而紧迫的课题。结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实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一、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

由于我校为初中寄宿制学校,学生很小就离开了父母,加上学生年龄又普遍偏小,世界观尚未形成,有时他们的心理是很脆弱的,容易感情冲动,做事往往不考虑后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原则,循循善诱。对正确的情感要加以爱护,避免伤害学生的感情。同时教会他们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对学生要善于因势利导,对其积极的一面要加以保护和利用,以调动积极,同时要防止其消极方面的发展,切忌讽刺挖苦,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处理问题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因此,在进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时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学生,充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各个因素在发展方向上,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来实现的。在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进行指导,而且要通过不断的联系和反复的实践,逐渐形成习惯,把不太稳定的道德品质发展成为稳定的道德品质。它不仅要求向学生讲明道理,而且还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它既是学生思想内部复杂斗争的过程,也是外部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过程,而所有这些过程都是在学生全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充分弘扬民族精神

借中华“保钓”之势,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充分弘扬民族精神。落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充分弘扬民族精神月”制度,每年集中一段时间在学生中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坚持升降国旗制度,在学校唱响国歌,每年九月十八日都进行“勿忘国耻,爱我中华”主题班会教育,把升旗仪式、唱响国歌、纪念“九一八”等活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作为思想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家卫国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四、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要求,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因地制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美育、体育、科技、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与各学科充分整合,多方面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科学态度。

五、实施学校课程的全过程德育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体现各学科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进取精神、科学精神、民主法制观念、健康意识、环境意识等教育内容。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定型时期,最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成长和发展方向把握不好,可能毁了他们的美好未来。因此,我们的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远离网络、迷信、、校园暴力和各种电子游戏等,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为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

氛围。

参考文献:

第4篇: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于制定加强全乡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

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村党支部、村委会、乡直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乡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推进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任务

对小学生要着重进行法律启蒙教育,运用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普及法律的基本常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对中学生要着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二、基本要求

一是要确保课时到位,中小学要充分发挥品德课,在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有条件的地方要开设法律教育专门课程。二是要提高法制课教师的授课水平,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对法制课教师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同时要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普法教育,使教师在学法、守法、用法等各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三是要完善和规范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各中小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按照“四五”普法的要求,积极组织征订法制教育精品教材,进一步规范青少年法制教育内容。

三、方法与途径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法制课质量,注重法制内容向其它学科的渗透教育,增强学习效果。

2、积极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开展有奖征文活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组织各中小学校开展中小学生带法回家活动。

3、深入开展依法治校工作,通过制定各种制度,落实责任,保证学校有一个正常的教学、育人秩序,把学校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和犯罪的各项措施,确保师生有一个和谐、安全、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中小学要依托课外活动基地开展法制教育,加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5、要推进青少年学生网络文明行为,要结合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创建活动的开展,依托学校电教职工室以及校外管理规范的网络阵地,广泛开展在校学生网络知识培训,最大限度地清除网络不良内容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

四、保障措施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分析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要强化组织协调,建立责任机制,营造领导有力,职责明确,分工协作,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建立部门与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机制,形成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工作网络,逐步实现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要明确工作职责,切实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工作,加强青少年校外法制教育,阵地建设切实搞好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宣传教育活动中小学要建立法制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学校法制教育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确保普及法律常识的任务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完成。

三要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增强学校,教师和学生学法用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体系,把学生学法和遵纪守法的情况纳入学生、招生、招工、参军等考核内容。

四要强化监督检查,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实施“四五”普法规划目标责任制的考核范围,加强督促检查,要把协同开展在校学生法制教育,净化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社会环境工作列为重要的监督检查内容,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

第5篇: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价值取向;特点;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价值体系也逐渐清晰与完善。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也慢慢从多元复杂性走向一元引领下的多元发展。由于当前青少年所处的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可以凭借信息技术充分表达和交流自己的价值选择和展现自我个性文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将历史的接力棒接好是当今青少年的时代责任,只有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肩负起历史的重托。

一当前青少年价值取向的特点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价值取向,对未来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产生着重要影响。当前青少年在物质生活普遍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出现了积极态势。他们努力开阔眼界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锻炼各种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竞争和社会。但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又是复杂多元的,由此出现一些消极的现象,具体有如下几点:第一,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思想严重。有这类问题的青少年,其基本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的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对学习、生活的片面化认识和追求,考虑问题不周全,造成遇事行为偏激和出现消极后果。第二,以享受为目的,拜金主义思想泛滥。将金钱当作人生的唯一追求和最终奋斗目标。很多青少年在校不认真读书,走向社会只求索取不讲奉献,消费互相攀比。第三,对人生行为选择的理性认识低下。在认识与实践上有比较大的差距,言行脱节。反映出学校教育在德育方面重视灌输,轻视行为训练。

二影响青少年价值取向的策略

第一,学校教育对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影响策略。教育家说,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振动。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多样的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分辨正负,比如集体主义和利己主义并不完全对立,可以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其次,在价值观的教育方法上必须多样,除了课堂灌输之外,还应从实际操作出发,让学生受到感染,潜移默化地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身素质。第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影响策略。现实生活是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对于价值观的学习要从实践中来,也要回到实践中去。家庭教育有学校教育不可取代的优势。父母可以更好地对子女从思想和行为层面上给予引导。学校也应该多和家长取得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第三,社会教育对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影响策略。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补充,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品质。比如在寒暑假期间,社区或者青少年宫可以组织带领青少年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基地等,认识历史,不忘初心。或者可以邀请曾经在人生道路上错误选择的人员到学校现身说法,给青少年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心路历程,警醒青少年反省并规范自己的行为。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必须重视青少年价值观的培育工作。通过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引导青少年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念。只有不断地开拓创新教育手段和教育途径,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落实价值观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青少年的不良价值观念,提升他们的个人品德修养。

参考文献

[1]胡献忠.建国以来共青团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经验、反思与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5(12)

第6篇: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 键 词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路径

作者简介 冯留建,北京师范大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建梅,北京师范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和要求,此后主席在讲话中先后对全社会、大学生、领导干部和中小学生提出了要求和期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他们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或不成熟的阶段,可塑性较强,同时价值观易受外界影响,因此,积极探索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众化路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及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指在某一社会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并起支配作用的价值观,体现该社会的本质特征、价值理念及发展趋向。任何一种核心价值观都是大众集体的、慎重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诞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之中,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又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十报告中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系统阐释,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主要是对社会成员进行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与宣传,使其接受、认可“三个倡导”,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身的实践,将其落细、落小、落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众化,首先应对该价值观进行研究、凝练,力求使其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其次,应做好不同群体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路径的探析工作,结合不同群体特点制定推广策略。此外,还应重视长效机制的建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保持长久性。在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主要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信念、文明修养、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众化的现状及挑战

任何常态社会都需要一种主流价值观的规约和引导,中小学更应重视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构建与修正,尤其应加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做到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既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又为国家的持续发展积蓄了力量。

(一)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现状

青少年的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凸显了年轻人特有的活力与激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在中小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教学方法单一死板,重理论、轻实践,一味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方式;教学目标及重点不突出,未达到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的目标;中小学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理解不深,不能向青少年解释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推理。

其次,学校、家庭、社会未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的培育和践行。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学生最真实的老师,在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不应忽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更不应该出现与核心价值观相悖的理论及实践。

此外,中小学缺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长效机制。一种观念的传播除了理论宣传、实践跟进、环境构建之外还需要长效机制的保障,唯有长久才能深入人心。

(二)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挑战

在中小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唯有认识到这些挑战的存在及其形成原因,才能因势利导地找到破解方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涌入中国,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也开始侵蚀青少年的价值观。网络的普及给中小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带来便利之时,也招致了不良思想的侵入,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的大众化推广带来了阻力。其次,青少年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理性选择、辨别是非、自觉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弱,其价值观很容易改变甚至重建。此外,考试的压力和各方面的高要求使他们难以享受童年的乐趣,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发生人格扭曲。

三、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众化的路径

在中小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进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学校、家庭、青少年的共同努力。在对青少年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一)以基本原则为指导

中小学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进程之时,必须坚守基本原则,如层次性原则、示范原则、渗透原则等。

坚持层次性原则。根据受教育群体的实际情况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青少年的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仍因地域、年龄等存在差异,在教育过程中应从其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选取教学方法。坚持示范性原则。中小学教师应以身作则,同时又要树立榜样,重视同辈群体的示范作用,以一种隐性的方式提升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坚持渗透性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中小学教学、管理、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之中。

(二)以课堂内外为平台

当前中小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主要阵地是课堂,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课堂,因此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加强课堂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为提升课堂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效力,中小学应从教师素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革。

首先,中小学教师应加强理论素养,提升自身修养,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3]的好老师。教师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研究,深刻理解其内涵及意义,结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制定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难点,注重教育的科学性和渐进性。此外,教师应完善自身,重视师德的培养,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对核心价值观的坚守为学生上一堂真实、深刻的课。

其次,中小学应及时革新教育方法,摆脱单一的理论灌输方式。很多中小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生动性与多样性,不注重知行合一、知情合一。中小学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充分考虑到青少年的特点,丰富教学形式,借力于新兴媒体,寓教于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最大化。

此外,中小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青少年群体的内在差异性,实事求是地制定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任务,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差异,推动青少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在以课堂为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课堂之外也是中小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中小学在课堂之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倡导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方面,更多的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进行宣传。

校园文化的丰富与贫瘠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构建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有助于推动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中小学在构建校园文化时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其中,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打造和谐校园环境,以一种春风化雨的方式增进青少年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积极引导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推进该价值观在中小学大众化传播中的重要一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自觉地将其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并将其不断地落细、落小、落实。中小学可以根据青少年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实践活动加深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如定期参观革命博物馆、举行主题知识竞赛及征文比赛等。

(三)以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为借鉴

中小学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不能闭目塞听,应博采百家之长,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

首先,加强对古代价值观教育的批判性继承。我国古代以“仁义礼智信”为根本信条,重视道德教化和人格的养成,其基本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古代的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之中,重视学习和实践相协调,注重以身示范,以达“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效果。

中小学在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德育工作视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应注意学习古人的教育理念,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注重实践引导;应倡导社会、学校、家庭、学生齐心协力,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的大众化传播。同时,要辨清古代价值观教育中的糟粕,批判地继承与发展。

其次,注重学习发达国家开展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发达国家价值观教育废弃了单向的理论灌输方式,注重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重视情感的交流。情感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增强受教育者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双向互动有助于教学相长,共同促进教师及青少年将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信念。发达国家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注重对受教育者个性的培养。个性的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冲突,青少年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可以充分发展自身个性。此外,发达国家的价值观教育重视通识教育,注重实践引导,采用人文方法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等,这都对我国中小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进程提供了良好的范式。

(四)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

任何一种理念、政策都不可能仅通过短时间的宣传、践行而深入人心,应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群体中大众化进程的长期性。中小学应摆脱跟风式宣传,坚持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期教育,使主流价值观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同时,中小学应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避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的传播流于形式,使其效果大打折扣。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传播绝非一日之功,其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挑战。积极应对这些挑战,探究行之有效的中小学大众化路径有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各方应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的大众化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有生力量。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

第7篇: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价值观;培育;践行

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创新性地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论述了家庭的重要性,阐释了家庭建设在整个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既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和谐社会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新思考,又拓展了价值观培育的新途径,为发挥家庭在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指明了方向。

家庭在价值观培育中具有独特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建设,把家庭建设看成是和谐社会、国家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大学》指出:“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青少年将来成为什么人,其决定的因素首先是家庭教育。培养优良的家风家教,可以使个人获得进入社会的基本品质,在道德观念上进行自我约束,尤其对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作用。

一、积极应对家庭建设面临的挑战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小抓起,从家庭和学校教育抓起。上世纪60年代,国际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指出:影响孩子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孩子的学校生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就现代社会而言,家教不单是社会教育体系的第一环节,更是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德行奠基。当前,社会上呈现多元价值取向,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传统家风家教资源流失,家庭的道德建设和伦理建设不力,微博、微信、手机媒体和社交网络对家庭日常交流时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一些家庭的教育理念出现了功利化的现象。据有关调研结果显示,72%的家长热衷于请家教让孩子上课外补习班;67%的家长跟孩子的沟通只谈学习,最关心孩子考多少分排第几名、钢琴考多少级、比赛拿什么奖,至于孩子的道德品质方面很少过问,忽视对青少年思想道德、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优良家风的教育,影响了家庭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受。家庭教育就好像在一张白纸上画出的第一笔,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主基调。由于青少年成长的根基在家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在家庭、传统美德的塑造在家庭,因而这种影响是刻在骨子里不可撼动的。家长要认真分析和积极应对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承担起守护价值观的责任,自觉地为青少年道德礼义的实践提供第一个场所,大力倡导优良家风,培育核心价值观,以家庭教育促进家庭建设,以家庭建设推动社会发展。

二、家庭要担起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责任

强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庭教育是家庭幸福和国家富强的基石,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和延伸。培育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使命,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担负着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任。重视家庭建设,是中国人千百年来遵行的优良传统,也是维系中华精神的一块文化基石。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和学校比较重视家庭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但是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措施不给力,效果不理想。少数家长片面认为,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校的事,家庭教育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塔洛齐三百年前就讲,一切学校教育都应该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就是说家庭教育应该是人类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形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家庭建设的关键

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德国教育家、幼儿之父福禄贝尔曾经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在家庭建设中,家庭精神是最核心的东西。家庭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建设,是一个家庭及其成员在家庭内外活动中所信奉的是非、善恶、对错的标准建设,反映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做人准则。家庭教育是培养人格、涵养人性的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承担着抚养功能、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情感交流功能,一旦家庭教育功能缺失,就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家庭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要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青少年存正念、做正事、走正道。如果一个人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当他离开家庭走向社会时,就有足够的力量和信心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袭,就像一棵树,扎好根基后就有资本抵御风霜雨雪,继续向上生长。由此可见,家庭核心价值观建设绝不是一件小事,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成材,而且也是国家和社会层面价值观得以践行的重要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核心价值观不是口号,更不是教条,而是贴近每个人、带着温度、生动活泼的精神追求,只有植根于日常家庭生活里,体现在人人躬行中,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和领悟它,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的日常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彭波、姜泓冰等.人伦基石家国天下[J].人民日报,2015-04-03(06).

[2].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J].人民日报,2014-05-05(01).

[3][日]森重敏.孩子和家庭环境[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1-22.

作者简介:

第8篇: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范文

我国当前的发展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这一重要发展阶段,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就比较重要。多元化的思想对青少年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性的加以纠正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就有着诸多的不利。基于此,本文主要就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现状加以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探究教育的原则以及教育的优化策略,希望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保障作用。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

0引言

社会转型过程中,就会在思想价值等各方面面临着挑战,由于受到强烈的新思潮的冲击,就会对传统的道德规范产生影响,造成社会道德的无序以及混乱。青少年的发展中,如果没有充分重视道德教育,就会不利于其健康的成长,对其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的优化,才能有效保障青少年未来的良好发展。在这一改革背景下,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实施理论研究就有着其重要性。

1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

1.1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重要性分析: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要不断的对青少年思想价值观的教育方面加强[1]。社会转型期的经济增长对原有的社会关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在新的思想的影响下,对旧有的思想道德观念也有着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并对青少年的道德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加强道德教育才能保证青少年能够有效应对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挑战。

1.2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现状:

对于当前的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的空泛化,在教育的内容上没有和青少年的实际相联系,在单一化的标准上对青少年的多样化发展也有着影响。在教学的形式上也没有紧密的和现实得到结合,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不参与的问题,以及参与度不高的问题。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没有得到有效明确化,有的在价值观上存在偏离轨迹的问题。面对社会转型这一环境,青少年也比较容易形成有着时代特色的道德新质,在人际道德以及信息道德等多方面都有着其独特性。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多表现为道德反叛,这就比较容易出现道德失范的问题,对传统的道德观念会过多的否定,以及将西方的道德观念和现代的道德等同看待[2]。青少年在当前所表现出的幼稚以及消极的缺点也比较突出,对青少年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的影响也比较大。再者,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的理想信念上比较趋于迷惘以及淡漠化,而在价值观的取向上就比较的功利化以及自我化,行为方式上则是趋于不文明化等。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要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应对。

2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原则和优化策略

2.1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原则分析:

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过程中,要能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效保障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将学生为主的原则得以遵循,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性在教育中得以展现,才能有效保证教学的效率提升[3]。道德教育过程中,要能将科学化的原则得以重视,道德教育不能盲目的进行说教教育,要能采取合理化的教学方式,针对性的实施教育,让不同性格差异以及群体等在道德教育的作用上都要能够得到积极的发挥。

2.2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优化策略:

第一,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过程中,要能充分重视对学校的教育加以改革,优化学校的道德教育环境,这才有利于青少年的道德优化[4]。从具体的措施实施来看,就要能够对学校的监督机制进行完善建立,要能够将教师和管理员间的关系以及学生间的关系等都能得到平衡的发展,通过相应的标准来加强学校教育,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水准得到提升。在学校的道德教育过程中,也要能将工作的实施有效落实。第二,对青少年实施道德教育,就要能够将奖励以及惩罚措施得到合理化的应用。通过奖励措施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纪律的遵守,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习惯等。在进行道德教育中,要能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将传统道德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下,能够有新的时代内涵,将传统的道德得以有效发扬等。第三,为能够对社会转型期中青少年道德教育进一步的深化发展,就要将相关的法律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良好建立[5]。将各项的法规得以健全和有效的执行等。还要能够在道德观念的整合上能得到充分重视,从而结合实际建立新的道德体系。还要能够在青少年自身所处的环境认识上能得到有效的加强,只有从这些方面得到充分重视,才有利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第四,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让青少年能够在思想方面不断成熟。老师要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的教育不断强化,从而让青少年能够在远大的理想上得以树立,这样才能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还要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的教育能不断加强,这对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就比较有利,让青少年能够在爱国思想上不断深化。第五,对强少年的道德思想的教育,要能充分的重视对青少的艰苦奋斗以及勤俭节约方面的教育,让青少年能够对艰苦奋斗的传统得以充分的发扬。还要在法制纪律方面的教育得到有效加强,通过法律来对青少年的行为进行规范,以及在礼仪教育方面进行加强。只有多方面的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才能更好的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结语

总而言之,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的强化,要能充分保障措施实施的科学性,在社会的转型发展时期,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必要的,道德教育的良好实施,才能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此次主要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以及原则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然后结合实际探究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措施,希望对实际的教学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作者:李程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景园中学

参考文献

[1]姜玉峰,徐爱玲.试论青少年道德教育向度的转变[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4(02)

[2]文利,王颖.“中华美德与青少年道德教育”暨纪念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伦理学研究,2014(02)

[3]李玉冰.青少年道德教育要从“人格化培养”抓起[J].宝鸡社会科学.2014(01)

第9篇: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校教育 价值观教育 教育内容

整体把握学校价值观教育离不开对教育内容进行解读。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把教育理解为观念和知识的贮存也是合理的,没有一定的内容作基础,任何价值学习都是一句空话。”为此,我们应该根据价值观教育的需要合理选定教育的内容,并依据时代特征对教育内容进行展望。

一、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内容的解读

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及基本理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等十大方面。这些教育内容的先进性和正确性是无容置疑的,然而在内容安排上却有失偏颇,忽视了层次性,急于求成,甚至出现内容序列的“倒金字塔”现象。例如,在小学阶段要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而在大学阶段却教学生讲文明、讲礼貌,导致了学校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目中无人”,甚至出现了理想高尚,却行为失范的伦理道德悖论。最常见的是不按照人的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选择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强行灌输,这十分不利于教育的育人功能和作用,因此,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价值观理论应用到实际行动上,达到知行统一。

此外,我国当前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冲突,主要体现在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长期不变,排斥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价值观,甚至对于流行于青少年生活中的那些已具较大影响力的价值观视而不见。在现时代国际化背景中,大量存在的价值观应该成为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之一,甚至于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服务,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挥作用。

二、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内容缺乏灵活性。教育内容要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内容的选择依据目标而定。目前,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目标的特征是从政治化向生活化的转变,这就决定了教育内容也存在同样的转变过程。然而,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和制度等因素,使学校经历着长期不变的教育模式,这对以更新和与时俱进为特征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来讲无疑是一种制约,反映在教育内容中就更为明显。

2.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学生同外界交往变得越来越便利,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相伴的是学生客观需要的日益多样化。主体意识增强与主体需要多样性造成了主体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而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较单一,并不是针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广泛接触的价值观选择和安排教育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政治价值观只是诸多价值观中的一种,过于强调政治价值观势必使价值观教育内容缺少针对性。

3.教育内容缺乏创新性。在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学生的价值观也相应地出现了多元化,然而价值观教育内容上并没有对社会中出现的诸多新情况作出及时的反映,造成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的思想状况脱节。比如,现在学生的价值取向中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兼顾、效率与公平协调、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等,这些积极的价值取向在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中强调不够,造成了价值观教育内容与多元化现实的矛盾。此时,学生会觉得这种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问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消弱了学生价值观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三、对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对策与展望

1.强调“接受”理念下的内容设计。无论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如何发生变化,学生对课堂上传播的价值观念只有两种结果,即要么“接受”,要么“背离”。当学校价值观教育内容与学生自身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相近或相符时,更容易引发师生间的共鸣,从而形成一种“接受”的学习氛围;反之,会形成一种“背离”的学习场景。所以,在以后的学校价值观教育当中,应当将教育内容与当代学生容易接触到的价值观相结合,鼓励教师努力营造“接受”的学习氛围。

2.增强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学校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多样性要求将教育内容融入各种具体的课程当中,以便引起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传授内容的实用性与生活性。如在某中学,学生们要求学习一门为期一学期的“参与行政管理”类的教育课程,目的在于提高青少年的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从中得到相应的诸如民主、平等、公开、公正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进行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不仅可以获得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教育界的热议,同时也得到了青少年和家长们的认可。

3.扎根生活,放眼未来。教育内容是教育目标的载体,是青少年实现个性的舞台,它应成为社会风尚、道德伦理、自我风采的集中体现,也应扎根于个人生活,迎合个人兴趣,这将是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在内容选择上的努力方向。源自生活的价值观才是最为真实的价值观,是贴近学生主体意识的价值观,也是教育无法回避的使然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作为教育主体的青少年将自身的主体意识带入课堂,开拓自己的思维空间,展现自我的人格,都离不开扎根于生活,放眼于未来的价值观,这些将成为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集中表现。

参考文献:

[1] 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468.

[2] 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