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重点难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几点做法:
一、抓住强化感知参与,运用直观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鉴于小学生的思维一般地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他们要接触并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却是抽象的,这就需要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设一道桥梁。直观正是解决从具体到抽象这个矛盾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新知、获得表象,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的本质特征。可让学生通过动手画、量、折叠、剪拼几何图形,做一些立方体模型,使学生感知几何形体的形成过程、特征和数量关系。如学生在用圆规画圆时,通过固定一点、确定不变距离、旋转一周等操作,对圆心、圆的半径和圆的特征、怎样画圆就会有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二、抓住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联系生活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所以,我们数学教师应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我们都知道“利息”知识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我在教学“利息”时,让学生通过5000元存入银行,计算整存整取三年期、整存整取五年期到期后会取得多少利息等。只有让数学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愿学、乐学,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三、抓住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游戏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对游戏有很大的兴趣。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注意力只能保持15分钟左右。在教学中,如果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使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课堂气氛妙趣横生,师生感情融为一体。如学习“倍”的概念时,和学生一起做拍手游戏:教师首先拍2下,然后拍4个2下,让学生回答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接着,按要求师生对拍,进而同桌同学互拍。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始终精神集中、情绪高涨。这种简单易行的游戏深受学生喜爱,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抓住知识间的异同,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如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造成了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的不良后果。这样其实是教师对教学难点没吃透、对教学难点没突破的反映。
五、抓住知识间的联系,采用转化的策略突破重点和难点
本学期的教科节上数学要展示一堂“同课异构”的课堂,上课的内容是“年月日”的第一课时。年月日的教学属于“常见量”中的一个内容,是一节典型的常识性内容教学课。此课的教学重点是时间单位年、月、日,各月的天数,教学难点是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而要把握好这重、难点是有点难度的,因为年、月、日的知识包含着许多规律,它虽然包含很多天文知识,但与数学密不可分。因为是常识性的内容,所以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但是学生的经验往往是零碎的、表层的、联系不紧密的,而且越是这样的常识性经验,学生间的差异越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思考的是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知的、明确的,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教学?哪些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获取?如何整合“多而散”的知识点,增强教学的整体性?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要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初步设计教学课件,让学生自己得到信息
由于年、月、日是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在课件设计中出示一张2003年的年历表,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到信息。学生能够说出年历表中一年的月数和每个月的天数,在这些学生自己完成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和归纳,把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把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再出示2000年和2002年的年历表,让学生观察发现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从而让学生自己明白大月和小月的天数是不变的。在教学2月这个特殊月的时候,根据刚才几张不同的年历表,问学生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有些学生说是大月,有些说是小月,有些说都不是。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对于大、小月的理解还不是很明白,没有真正掌握。通过几张年历表的对比,学生发现2月份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这时学生心中有了疑问,迫切想要去探究,教师可以适时提出2月是特殊月,当是28天的时候这一年就是平年,当是29天的时候这一年就是闰年。建立平年和闰年的概念后,让学生计算平年一年的天数,从课堂教学反映情况来看,学生计算的方法有3种。第一种: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第二种:31×7+31×4+28=365天,第3种:28×12=336天。从学生的计算方式来看,学生对于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是不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经过反思,发现学生不能掌握课堂的重、难点,主要是在课堂上学生自我探究的机会很少,设计的教学活动不能很好地让学生进行探究获取知识,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
二、立足问题解决,促进主动探究
出示一张2014年4月的月历表,先从月历表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整合,把学生积累的数学生活经验进行整理并展开教学。设计的问题有:(1)这个月有几天?(2)有几个星期?下个月1号是星期几?点点今天的日子。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的知识。随后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年历表,第一组的是2011年的年历表,第二组的是2012年的年历表,第三组的是2013年的年历表,第四组的是2014年的年历表,让学生同桌合作记录这一年每月的天数。这种合作记录的方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记住每月的天数。
关键词:小学数学 难点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73
什么是数学教学难点?有学者认为,数学中的难点是指学生不容易明白的知识,或不容易掌握的解题技能。也有的学者认为,数学教学的难点一般是指教师比较难给学生讲清楚的、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或容易产生混淆的知识内容。笔者认为,数学教学难点可以从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两方面来确定: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有关数学概念、原理、定律法则、公式等知识可以认为是数学教学难点;通过多次训练后学生还很难“消化”的知识,或是对于一些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感到困难的也可以认为是数学教学难点。 但是,教学难点不一定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也不一定是教学难点,而有些内容既是教学难点又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这个班级是教学难点,而在另一个班级则不一定是教学难点。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教学难点呢?笔者从教这么多年来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如下:
1 设数计算法
即运用设数的办法,通过计算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有些问题似乎缺少条件,给解决问题带来了很大困难,这时如果运用设数的办法,就可以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五(2)班的人数比五(1)班的多10%,五(1)班的人数比五(2)班的少百分之几?”可以设五(1)班有50人,则五(2)班有50×(1+10%)=55人,这样五(1)班的人数比五(2)班的少的百分率很快可以求出:
(55-50)÷55≈9%。
2 运用比喻法
有些知识,学生尽管能记住,也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问题,但要让他们说出其中的道理,往往表述不清楚,这说明学生还是没有真正理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常常运用比喻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
例如,解方程2x-6=18,有些学生对于把2x当作整体,理解起来有难度,那么我们把x=?比喻为最终目标,把2x=?比喻为小目标。为了得到最终目标,我们必须先实现小目标2x=?,这样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还比如解方程6x-2x=8。首先,我们要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逆用将左边变成(6-2)x,但有些学生就是觉得难理解。我们就把x比喻为苹果,那么6x就表示6个苹果,2x就表示2个苹果,故第一步就是算6个苹果-2个苹果=4个苹果,所以方程可以直接得到4x=8,问题就简单多了。
3 画图观察法
画图往往能使问题一目了能,很清晰地反映数学信息之间的联系,这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
如:甲桶的油是乙桶的3倍,如果从甲桶倒10千克到乙桶,两桶油同样多,原来甲乙两桶各有多少油?画图分析。(见图1)
画完图后我们很快就明白1倍就是10千克,3倍就是10×3=30千克。如果要列方程解答,那么我们可以设原来乙桶有油x千克,那么原来甲桶有油3x千克。可以根据甲桶-乙桶=2×10来列方程,即3x-x=2×10。再解出这个方程x=10,那么3x=3×10=30(千克)。
4 对比分析法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正确处理类似问题的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求出右边(图2)这个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
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觉得这道题还缺少条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可示一个长方形(图3),让学生们对比这两个图形后思考:原来这个图形的周长可以怎么求?学生可能会想到将线段移动的办法,使图2变成图3。接着我们可以进行动态演示,将两条竖线段平移到最左边,两条横线段上移到最上边,这样学生们就会忽然明白:求图2的周长就是求图3的周长,即它的周长为(10+5)×2=30(厘米)。
5 启发讲解法
对于一些难懂的知识或问题给学生一些有效的提示讲解就能使学生明白,这是数学教学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学生对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很难理解。因此,笔者运用启发讲解法进行教学,效果不错。
在讲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之前,笔者首先呈现一幅图,然后提问图中有几个正方形和几个圆?(生:有4个正方形和3个圆。)接着笔者又呈现一幅图(篱笆图),然后提问图中有几个正方形和几个圆?(生:有4个正方形和3个圆。)接着又呈现一幅图(篱笆图),提问图中有几棵数和几个间隔(相邻两棵树间的距离)?(生:有7棵树和6个间隔。)接着让学生完成一张表格:
[[\&两端的物体\&中间的物体\&图A\&4\&3\&图B\&9\&8\&图C\&7\&6\&]]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3幅图中两端物体和中间的物体的个数并对比,最后找出规律。(生1: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生2: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样难点也就突破了。
6 巧用转化法
就是把原来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巧妙地转化成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这种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红声电子厂要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小时加工80个,但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加工20个,结果提前5小时完成任务。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大部分学生可能会采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但不管怎么设未知数,所列出的方程,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却很难正确解出所列出的方程。设原计划需要x小时完成任务。可列方程为:80x=(80+20)(x-5)。设这批零件有x个。可列方程为:x÷80=x÷(80+20)+5。而如果我们将提前5小时完成,转换成完成任务后继续再加工5小时。这样的话我们就会知道总共多加工零件:(80+20)x5=500(个),也可以理解是在原计划的时间如果每小时多加工20个,总共多加工的零件数。所以,原计划的时间为:500÷20=25(小时),这批零件有:80x25=2000(个)。
7 变换叙述法
也就是将原来实际问题通过变换叙述的方法来降低难度,攻破难点。学生们常常会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对于一些“普通性”的问题都能顺利解决,而对稍有变化的实际问题则出现困难。这时,如果我们能及时变换叙述形式,让学生从中比较,他们就会很快知道问题该如何去解决。
例如:“一项工程,先由黄师傅单独做5小时,再让黄师傅和范师傅两人合作4小时就可以完成,如果先由范师傅单独做5小时,再让黄师傅和范师傅两人合作3小时也可以完成。问如果让黄师傅和范师傅两人合作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几小时?”
为攻破难点,可将由黄师傅单独做5小时,由范师傅单独做5小时,可以认为是黄师傅和范师傅两人合作5小时可将此题的叙述形式变为:“两项同样工程,先由黄师傅和范师傅两人合作5小时,再让黄师傅和范师傅两人合作(4+3)7小时就可以完成。问:如果让黄师傅和范师傅两人合作完成一项这样的工程,需要几小时?”很明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很容易了。黄师傅和范师傅两人合作完成一项这样的工程需要:(5+4+3)÷2=6(小时)。
显然,这两道题的表述形式不一样,但实际问题是一样的。所以,问题就很快得到解决。
8 演示实验法
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从动态的操作过程中观察思考,从而达到更好地理解知识的目的。
例如,对于小学六年级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时,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很难理解代数的推导过程,而相对于直观的演示实验他们更容易接受。实验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圆柱形玻璃容器(内部空间刚好能容纳准备好的圆柱)和两个水桶(其中一个装有适量的水)。在课堂上,首先,我们将准备好的圆柱形玻璃容器装满水,将圆锥缓缓倒放入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容器中,直到整个圆锥刚好浸没在水中。然后,取出圆锥,容器的水减少了,为什么会减少呢?在这个演示实验中,学生很容易明白水下降的体积就是圆锥的体积。这样难点也就攻破了。之后再通过尺子测量下降的高与容器的高,就会发现下降的高是容器高的[1
3],所以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x[1
3],用字母表示为:V=[1
3]πR2h,其中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h。
【关键词】西医教学;教学方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86-01
在我国,中医学的高等教育已经有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所寄予中医学的希望也逐渐提高,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中医学已经逐渐显现出一些局限性。与此同时西医学经历了百年的磨合及发展后,逐渐与现代科技有了完美的结合,所以中医学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中医、西医院校中,其在教学目标方面便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教授的内容、形式便有所不同,对于中医院校来说,如何对西医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质量,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内容,本文便针对这一问题做出如下探讨。
1 西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分析
在对西医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多存在着以下一些较为常见的问题,比如在学生学习方面,对于西医学的理论体系在理解与认识方面便存在着一些难点,因为目前教学多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在学习目的方面便存在误区,所以学习热情较低;而在教师方面,则存折教学的内容及课时相对较少,教学方式、手段相对较为落后的缺点。具体表现为:
1.1 教材落后 在教学教材方面,其编写较为落后,尤其是在西医的进展、疾病的治疗进展及产生机制等方面相对落后,同时因为中医院校中的教学教材多是根据西医教材进行编写的,所以教学内容便无创新点、无突出特点,过于陈旧,难以和临床治疗的发展现状相结合,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直至学业结束,仍无法完全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及特点等。
1.2 课时少 在中医院校中的西医教学,课时相对较少。一般情况下若对西医内科进行系统的讲解教学,那么两个学期加起来至少需要550课时,但是在中医院校中此学科却只排了90课时,这便导致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挑选一下较为重要的疾病进行重点讲解。但是由于西医的实践性较强,课时较少的化便难以将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便导致学生在实践方面与临床现状严重脱节,使其在实际操作中,能力较低。同时由于单纯讲解理论知识,无实践课程配合,课程则较为难以,在学生难以理解的情况下,更加缺乏趣味性,使得课堂效率较差,使得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
1.3 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性 两者的产生有所差异,促进现代医学产生的是近代资本主义,促进中医学产生的是古代文学、哲学及天文学等,所以两者在根本上便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理论体系方面便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存在。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在西医课程开设前,其所学习的课程便是以中医为主的,所以开始学习西医学后,难免会使用一些中医观点来学习,但是由于两者之间难以完全对应,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脱节现象[1]。
2 改进中医院校中西医学教学的措施
2.1 加强西医教材的规范性 在中医院校中,对西医学教学进行改进,那么必定要对其教材内容进行规范,因为其属于进行有效的教学的首要条件,对于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目前多数中医院校西医教学所使用的教材都较为陈旧,且具有不同的版本,导致教师在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适从。所以一定要对教学教材进行整合规范,使其在保留中医院校特色的前提下,和西医临床现状、西医院校教材靠近结合,在内容上更加新颖与贴合实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可有效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2.2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任何学科来说,若要进行有效教学那么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可谓是最好的老师,其可带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效率;同时在学生学习兴趣高的前提下,还可对其潜能进行开发,使其能够在后期的临床工作中,均有踏实的实践基础与理论知识。
2.3 中西适中汇参 中医院校中,在开设西医课程前,学生必定已受到了一些中医课程的影响,存在的一些中医理念与固有的思想模式,所以在进行西医教学的过程中,可讲中、西医知识汇总参半进行教学。即对中医学的治疗效果有所认同,又可明确西医学治疗方面的有点,两者综合使用,如对脑出血、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治疗时,便可中西医辩证治疗,两者结合发挥各自优势,达到相辅相成。
2.4 加强实践教学与示教,促进感性认识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增加见习性示教,重视实践教学,所以教学内容中应对以上因素进行考虑,教学时尽量将重复内容整合、归纳及适当删除,以便增加单个课时有效率,同时在示教时可将一些较为直观的内容加入,比如针对视、触、叩、听、嗅等部分内容的教学,便可将纸上谈兵变为临床实践教学或病例示教,然后教师在对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将其与理论知识有效结合,将所学到的知识更加形象化、深刻的记住。但是在示教教学时,定要做好充分的课程准备,在典型病例的选择方面,尽量贴合实际,并可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3 展 望
近年来,随着知识的增长和更新,各个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趋势也在日益突出。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对中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上述教学模式改革措施,不仅有效节省了教学时间,减轻了学生负担,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西医的兴趣,充分提高了教学质量。总之,西医内科学教学在中医院校教学中占一定比例,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西医内科学理论知识,是每一个西医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一、教材的地位
“减数分裂”这一课题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前承遗传的两个基本定律,后接生物的变异,是遗传变异的细胞学基础。它既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全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而生殖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抽象、复杂,难以理解,它以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遗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为基础,尤其与有丝分裂的比较和图形辨析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之一。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更能加强对遗传定律实质的理解,也为以后生物的变异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难点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分析,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概念多而集中,理解难度大、易混淆,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2)减数分裂中连续进行了两次分裂,过程复杂抽象,理解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变化是学好遗传和变异的关键,再加上有丝分裂知识的干扰,这些都会影响新知识的构建。(3)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即分离、自由组合及交叉互换等,多种变化交织在一起,加大了理解的难度。
三、难点的突破
1.分散难点,化整为零
因为学生没有学习减数分裂的知识,要理解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就很困难。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两种处理方法:(1)照本宣科,学生囫囵吞枣,待后面知识讲完后再回过头来理解概念中的内容;(2)教师花费较大的力气生硬解释,两种方法都不妥。前者学生心存疑虑,影响后面的听课效果,后者在讲解“减数分裂”这一知识中概念理解占用大量时间,使整个教学过程的讲述不能一气呵成,内容松散、不连贯,增加了听课难度。经过考虑,我采取了分散难点、化整为零的突破难点法。
(1)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以同源染色体为主线组织教学,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在这一部分的处理上,利用一张投影片,从分析受精卵中一对同源染色体入手,引入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再出示第二对同源染色体,引出非同源染色体的概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理解“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作好铺垫。而四分体和联会则仍然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加以理解,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
(2)将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导致类型多样性放在形成过程的教学结束之后,避免了学生第一次学习时对减数分裂完整过程理解的干扰,也有助于对类型多样性的理解。
2.找出关键,删繁就简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图形的判定,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根据以往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都无法准确地判断出来,容易把相似的内容搞混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首先是利用电脑投影出多个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形,让学生进行判定,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两次分裂相同时期的细胞图形之间的差别,找出突破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源染色体及其行为。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如下判断步骤,称之为“三看”:
方法总结出来之后,再回到一开始投影出来的细胞图形,让学生根据“三看”步骤再判断一次,进行有目的地训练,达到掌握的目的。
3.动态展示,完美演绎
的形成过程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在减数分裂的教学中,没有合适的动画辅助教学,效果一定大打折扣;而采用不合适的动画或动画运用得不合理,则会适得其反。分裂的过程如果是教师逐个讲解,就显得枯燥无味,达不到理想的记忆效果,于是观察、口头描述和有目的性的提问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讲解完减数分裂的全过程后,请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静心体会的形成过程。然后,教师逐步将动画定格在各个时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描述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和着丝点的变化上,同时引导学生从“用眼看”到“用脑想”再到“用语言描述”,从零星的表述到关键词的概括提炼,从主线的演绎到细节(联会、四分体、自由组合)的穿插……媒体的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突破反思
在教学安排上,教师可以打破教材的原有顺序,适当改变课本内容的呈现顺序: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借助学生熟知的受精过程引出,同时和联会、四分体等概念穿插讲授,从而分散难点,并以学生为主进行总结、归纳,增加学生的思考容量。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结合起来后的细胞分裂图形的判定,历来是学生感到头痛的一个内容,为此,笔者通过“三看”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这类问题。但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抹杀学生的闪光点,笔者在这节课中就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比如,在后期的三个图中,有学生提出不用看着丝点是否断裂,而直接看一极中的染色体就可以区分出来:如果有同源染色体,就是有丝分裂;如果没有同源染色体,而有染色单体,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若同时没有染色单体,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此时,我们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判断。
当然,本节课难点的突破还有很多方法,只要教师做一个刻苦的人,认真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就一定能走进学生的心,指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知识、构建知识。
参考文献:
[1]董君香.“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学案[J].中学生物学,2007(04):25-26.
[2]王春易.“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教学组织[J].生物学通报,2009(10):31-34.
关键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难点
在生活中,不少家长都和老师反映过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现在的学生在品德教育上其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不守规则、产生暴力行为、欺凌他人等现象存在,而这些孩子的年龄还处于8~13岁左右,因此上好思想品德课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其中的难点,真正为学生树立好的学习榜样和学习信心。
一、思想品德课程教育遇到的难题
从老师的角度去讲,我们在上思想品德课程的时候,遇到的难题又有哪些呢?也就是说我们要怎样去上好这个课程,在课程中我们需要发现的障碍是什么。首先,我认为遇到的第一个教学上的难题就是知识课本当中的内容与生活结合的不到位。比如说,我们告诉学生做一个尊老爱幼的榜样,这个思想品德课程中经常会提及,但是真正投入到生活中,我们的学生虽然有这样一份心情去照顾老人和幼童,却不知道如何去执行这个行为。所以我认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是一个部分,做又是另外一种事情,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是接下来的课程中需要探索的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的难题就是如何把课程当中的内容真正投入到生活中,并且从心灵去感化我们的学生。其次,我认为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容过于守旧和死板,往往还停留在几年前比较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而不少学生也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把它当成了一种背死记硬背的方式,却忽略了它最深刻的意义,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根本在课程中不能够完全地抒发起来。所以如何让思想品德课程丰富精彩是教育当中需要面临的问题。最后,我认为现在的学生心理状态发展较为成熟,并且受社会的影响较大,思想品德的课程紧扣教材内容是不能够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与社会和当代的一些现状结合,这就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反思能力,就课程本身来说,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思想内容有所匮乏,不能够满足现在中学生的心理。针对于这三点而言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改变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从基础和实践出发,慢慢让思想品德课程的效率越来越高。
二、提升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策略
1.让知识内容与生活结合。想要提升思想品德课程的效率,我认为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让这些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学习《遵守信用》这课时,老师必须列举一个在生活中经常能够发现的例子,如,当我们约定好同学一起去公园玩的时候,却因为不守信用,让同学等了一个多小时。那么从这个小例子当中就可以知道信用其实就是言出必行和对朋友的承诺与尊重。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确看出思想品德教育要从生活出发,也就是说,老师要不断提出生活当中的案例,让学生主动投入其中,也就是采用与生活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懂道理,做一个心理健康且成熟的人。2.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兴趣。我认为兴趣的培养也很重要,其实我们可以告别较为枯燥的模式,采用互动与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去了解思想品德。比如现在一些老师非常喜欢用多媒体讲课,也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一些与课堂知识内容相关的资料,大家主动去用多媒体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比如说对社会道德、环保现象的一些见解,然后老师做一个总的评价。这样不仅仅能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样也会让课程充满乐趣。我们应该告别枯燥的课堂模式,真正带动学生的兴趣,从创新出发,不断改革固有的教学方式。3.让思想品德课程具备实践性。我们的教学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性,也就是说他们能够应用在哪些方面,比如当下的生活实践中我们能看出现在学生的心理问题。针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去展开课程教育非常关键,让思想品德的应用跟学生的内心发展结合在一起。以塑造高尚的人格和品德为目的,逐渐把学生的心理模式带到一个健康的氛围之内,这就是我认为教学实践最为关键的部分。与此同时,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思想品德的学习,主动投入到他们自己的生活和学校环境中,用思想品德内容与其他人交流,以此来产生一个课程效果,我认为这是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就是把知识投入到应用与实践中,用最明确的生活态度去学习这门课程。
总的来说,想要上好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实际出发点开始,并且针对于现在学生的身心特点展开教育,让教学充满生活价值与意义,就能取得我们想要的成果。
作者:申永湘 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丁肇中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郭春颖.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浅析[J].亚太教育,2016(1).
关键词:档案管理;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30日
为促进办学资源的整合,许多地方的中专学校进行了合并。但是,合并后不少学校的档案工作却出现了管理混乱、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尽快解决,档案部门将无法做到为教学、科研服务,影响学校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合并中专学校档案工作中的难点
1、有制度,缺管理,没有做到依法治档。一般来说,所有的学校包括中专学校都会制定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如档案收集、整理、归档、鉴定、保管、编研、利用等)、档案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规章制度,每年也例行撰写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但是,在不少中专学校中,这些规章制度往往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往往是为应付上级的检查,真正得到贯彻落实的并不多。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也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
2、档案排序不统一,重新理顺问题明显。合并中专学校大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规模相当、类别相近的学校并建而成,原各学校的办学宗旨及基本职能差异很大。相应的,各学校的档案类目设置、类别排列及档案号的编制也各有不同,导致合并后档案排列顺序及管理的重新理顺问题。另外,合并前各学校档案管理体制不统一,有的学校实行档案集中管理,而有的学校实行职能部门管理,人事、科研、教学等部门各管自己的档案;有的学校实行专人管理,而有的学校由兼职档案员管理。这些问题导致了工作效率低下,对合并中专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3、专业档案人员缺乏,队伍不稳定现象突出。在中专学校,档案部门属于教学辅助部门,档案管理人员属于教学辅助人员,这一机构往往不受重视,再加上档案工作本身枯燥、乏味,不易出成绩,需要有较强的工作耐心。因此,这一岗位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所以,很多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由其他部门人员兼职,缺乏专业背景,而且许多人年龄偏大,学历低,知识比较单一。再加上日常工作的忙碌,造成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钻研业务,缺乏必备的专业技能。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档案管理人员结构老化,甚至档案队伍不稳定的局面。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技术利用有限。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不少中专学校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严重不足。收集的档案材料仍以纸质为主,电子文件的收集整理步伐缓慢,查询起来非常不便;此外,一些年龄偏大的档案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主动,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化管理的方法掌握程度较低,有的甚至不想了解,更不想接触,要想掌握更是无从谈起,这种得过且过,不求进取的想法对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是非常不利的。
二、合并中专学校档案管理应当把握的几个方面
针对合并中专学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并落实档案管理制度,依法治档。档案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是合并中专学校搞好档案工作的关键。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的指导下,制定并完善学校的《档案室工作职责》、《档案人员工作职责》、《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教学档案管理规范》、《科研档案管理规范》、《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损坏、丢失档案材料处罚条例》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做到归档有范围,立卷有标准,借阅有规定,保密有条例,库房管理有措施,开发利用有目标,使中专学校档案工作按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运行。
2、提高档案意识,加强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合并中专学校应该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的档案意识,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学校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要从学校长远发展的目标出发,制定出统一的档案管理方法,便于档案的集中统一保管、利用,以形成档案工作的良性循环。同时,还要建立一支稳定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注重对他们的培训,依照学以致用的原则,结合他们的年龄、文化程度、业务熟悉程度来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有关档案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了解档案界的研究动态、档案工作发展趋势及现代科学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运用等内容。
关键词: 中小学课堂教学 质量监控 难点 对策
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学校教育中最主要、最直接的教育形式,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总体教育教学质量,因而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也就成为整个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学校可以通过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动态监测和精确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并反馈监控结果,提供各种帮助信息给教师,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改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模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提高学校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然而,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存在诸多问题,“如何针对当前课堂教育质量监控难点,建立更科学、更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已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关键问题。
一、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难点
(一)难以构建科学的、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
分析现有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以及各种教学评价表,不难发现大多存在诸如指标不够全面与科学、操作性不强等问题。首先,从监控指标体系的内容上来看,一般性的、笼统的、宏观的指标太多,内容过于僵化,重静态轻动态,而一些真正能体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心指标,如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等内容在监控体系中很少被提及,更没有提供实操性较强的界定。其次,监控指标体系的专业针对性不强。目前的监控指标体系的设立很少关注到不同课程的特点、教师之间的差异,基本上采用“一锅烩”的简单形式。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复杂性及动态性,我们很难以一个统一的模式来进行监控,诸如“依据怎样的标准建立监控指标?”“应监控哪些具体要素?”“各指标具体如何操作?”等问题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二)难以选择恰当的监控时机及周期。
如何选择恰当的时机或周期是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另一个难点。从基础教育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我们无法做到对每堂课都进行即时监控,只能有选择性地在部分时间段对课堂教学进行监控。因此,要能在短时间内准确监控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监控时机和周期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只有及时、准确了解教师授课水平、教学互动情况、学生学习效果等重要的教学质量信息,才能从根本上加固整个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根基。
(三)难以对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形成一致性的评价结果。
通过课堂监控所呈现的评价结果,就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给予指导,但是由于目前监控形式的多样化(如专家评价、领导评价、教师互评、教师自评、学生评价、考试成绩等),且每种评价方式都有各自不同的关注点,往往会使同一课堂的教学情境出现不一致甚至相反的评价,导致评价结果难以汇总和统一,最后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如何确保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做到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精准评定,是另一难点。
(四)难以对监控结果进行及时的有效反馈。
任何评估监控的终极目的是教师更好地发展、更快地提升,如果失去这个终极目标,评估的意义就无从体现,因此如何将各评价主体的意见及时、准确地反馈给教师是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中尤为关键的环节。然而,一线教师由于工作繁重、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每条意见都反思改正,他们最需要的是能切中其要害的缺点性评价与改进建议,因此开发合理、便捷的反馈模式势在必行。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反馈模式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都有待提高,如何做到评估信息反馈的“快、准、真”是整个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又一大难点。
(五)难以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进行监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应该建立在这两个基础之上,因此,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课堂学习质量、课后学习质量等是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较大,我们很难以单一的标准来有效地监控不同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目前除学习成绩的监测外,还未找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有效监控的途径。因此,如何监控学生的学习,形成科学的教学质量(包括教与学)监控体系是我们面临的另一难题。
二、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监控的策略
(一)完善制度保障,推进制度创新。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由于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备而科学的质量标准体系,因此,对于中小学教育质量管理、课堂教学质量管理大多处于无序状态。而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从上好每一堂课抓起。因此,只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简约、可操作、可控制、可检测的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估制度与程序,才能使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管理实现规范化、有序化,从根本上促进全体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二)健全实施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
在明确责任目标的前提下,可以对教学质量的监控采取分级管理的组织体系。校长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全校的教学工作负主要责任;各教研组长直接在校长的领导下,组织对本教研组教师的评定,拟定评价的对象、听课人员的名单、听课的形式和评价的方法,并做好最后的效果反馈与汇报。教研组长可直接向校长负责;副校长或者教务主任负责配合教研组长开展评定时的各种关系的协调,起到后勤保障的作用,包括对听课教师的协调、学生的协调、设备的保障等。
(三)建立多元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可以采取多方位、多元的教师教学信息收集办法,包括同行评定、教学督导评定、校外专家评定、大学研究者评定、学生评教及不同学科间教师互评,甚至是家长评定等。因为不同群体的观测点和注意点可能不尽相同,更有可能全方位地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做到清晰把握。另外,还可以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方法,不仅对教师的授课过程中的情况进行评定,还可以在课后进行跟踪调研,了解其教学准备情况、作业反馈情况、教学方法设计等,从而多角度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四)采用不定时评估与定时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定时评价的一个缺点即教师会清楚地知道自己会在特定的时间处于监控状态下,因此,其课程的进行很有可能成为一种表演性的展示。比如,上公开课前教师肯定会采取悉心准备教案,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内容等优势化策略,甚至有些教师采取“背教案”而非“备教案”的策略。因此,定时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失真。而不定时评估则能从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评课人员随时进课堂,教师在毫无事先准备的情况下展示其最本真的教学,因此,此时搜集的评价信息才更具真实性与可靠性。
(五)注重监控结果的及时反馈。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最终环节是将结论及时反馈并监控整改,同时将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总结和推广。因此,在日常的对教师的评估结束后,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将搜集到的教学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然后通过教学例会、反馈通知书、个别谈话等形式分别回馈给教学管理者、教师及学生,并对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必须摒弃那些只重视评价标准的研究及监控评价结果,不重视结果的信息反馈和利用,使教学质量监控沦为一种形式的做法,保障一个制度化的、良性运转的教学质量动态监控体系。
(六)借助先进的课堂观察设备――课堂观察者系统。
课堂观察者系统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借助一些特制的观察工具(录音、录像设备,以及单向玻璃等),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具体而言,在课堂观察中,研究者将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具体化为观察点,借助录音、录像等设备将课堂中的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并将课堂中的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每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整理与记录详细的信息,然后进行编码研究。
建立课堂观察者系统除了可供研究所用外,还可以通过录像回放等措施让教师意识到平时所没有留意的事情,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或自己的课堂教学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通过课堂观察者系统,还可以观测到学生的实时学习状况,这与传统的听评课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利用课堂观察者系统对实际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动态监测和精确评价,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
总之,在基础教育不断深化与改革的背景下,要保证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就必须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多方法、多反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因为这不仅是保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更是保障良性课堂教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杜祥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04,1:47-48.
[关键词]课余体育训练;难点;对策
[作者简介]万 喜(1983-),男,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市海宁中学,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体育教学。
我国的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已形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已逐渐发展为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课余体育训练的规范化,积累了经验的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暴露,且趋势越来越明显,并形成了一定的恶性循环。这些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与提高。作为基层的体育工作者,有必要对其问题进行概括、分析,为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相对应的策略。
一、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
现在全国很多中小学都有了自己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申请为传统项目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由教育和体育部门共同创办的,其目的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使体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经常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我国各级优秀运动队和体育院校输送大批的后备人才,为振兴和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作贡献。”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训练与学习的矛盾。但是除了体育传统项目以外,其他的课余体育训练就更是规模小、水平低。据了解,大多数学校都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比赛,许多地方的教育工作者还存在着重智轻体的现象,在学校体育中忽视课余体育训练,而对于课余体育训练本身,训练过程中科学化水平低,许多体育教师没有系统的训练计划和完整的长远规划,训练时凭经验、靠感觉,依据死条条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成才水平低。
二、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的难点
中小学时期是选好苗子从小培养、系统训练、打好基础和输送后备人才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大多数教练员只注重比赛时的成绩与排名,存在着严重的急功近利思想;再由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少年业余体校办学的影响,许多老师忽视了系统训练和培养输送。具体表现在,选材只注重运动成绩,忽视学生的基础训练;训练缺乏系统性,未能发挥学校课余训练的铺路石作用。
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决定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部分中小学领导对体育认识不足,“重智轻体”的思想严重,唯恐运动队训练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不愿开展课余训练,认为参加训练或比赛会影响学习,同时运动员的课外补习与训练时间发生冲突,影响了参训同学课余训练的积极性。再加上课余时间的运动训练任务,对学习造成一定的冲击,导致学校、班主任、家长反对课余体育训练,阻碍课余体育训练的顺利开展。这无疑将影响到课余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许多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体育这条道路,有些家长送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目的仅仅是增强体质,而并不希望孩子在体育方面进行发展,只有那些认为自己孩子不是学习的料、文化课较差、顽皮的家长才将子女送到体育训练队,希望能通过体育训练约束孩子的行为,并使他们能有一技之长,在体育上有所发挥。这些现象,造成了课余训练的生源不足。
学校体育条件是保证课余体育训练顺利开展的物质前提,课余训练对条件的依赖远远超出体育教学对场地、器材的依赖。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条件一般,使训练计划、方案无法落实,影响体育教师和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以及效果,同时运动项目的开展也受到局限,这对于竞技体育的发展极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