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治理培训范文

城市治理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治理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治理培训

第1篇:城市治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职;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职业能力培养;综合实训;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124-02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所涉及的技术也越来越广,对软件开发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传统单一的软件技术课程已经不能适应软件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更高的技术要求,从而造成学生综合能力差,难以掌握开发大型软件需要的隐性知识,同时也不能满足软件企业的工作要求。

但是,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从分散的知识、单项的技能到各科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从校内实训到企业顶岗实习,既是一个量变过程,又是一个从“学”到“用”的质变过程。这一转变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实践课程体系的安排是否合理。在整个实践课程体系中不仅要为单门课程设置合理的实践环节,还应该设置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的综合实践环节。因此,迫切需要设计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软件综合实训课程。

影响软件技术专业学生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因素

目前,各高职院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指导下,着重加强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些实践项目都是针对某一课程而开设的,学生在学习完独立的课程之后,对于课程之间知识的相互衔接和综合应用仍然不甚明了且无从下手。

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所学各学科知识都是独立的、分散的,针对某一课程的实训环节没有各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及过渡。同时,开发大型软件需要的隐性知识在各门课程中没有体现,导致学生知识上的不连贯、能力上的断层,没有掌握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的实训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校内实验室没有软件企业的虚拟环境,难以进行团队开发,同时也不利于项目化教学的开展,致使学生进入企业时仍然对工作环境感觉很陌生,成为制约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此,笔者提出了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为目的,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式,与企业共同研究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方案。

构建《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方案

《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以一般课程实验、实训为基础,综合运用多门实验和理论课程知识,以完整项目的选题、技术路线确定、项目研发、项目应用实施为内容,培养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完成从实训到项目的过渡。

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应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式,与企业共同开发《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首先要完成的是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由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面向专业,而校内教师所欠缺的恰是企业具体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因此,在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时,可邀请本专业领域的企业行业专家,请他们从岗位需求出发,介绍在岗位上需要做什么工作、如何去做这些工作。通过专家介绍,我们清楚地了解各项工作的过程及内容,并了解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及相互关联程度。

项目设计 根据专家提到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以企业真实软件产品为蓝本,加工成适合学生的学习项目,然后,对项目进行分解和细化,获得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并对完成工作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最后,再请专家指导,讨论我们所设置的项目、工作任务是否覆盖了他们所描述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以及我们所描述的职业能力是否符合岗位工作所要求的必须掌握的各项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体系构建 依据项目设计,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构建《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内容体系。按照真实的软件开发过程把项目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安排若干个任务,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以完成工作任务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按照行动导向的原则设计教学单元,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共同开发实训教材,共同制定评价标准,以便将“企业的内容”以“教学的形式”来完成“人才的培养”。表1是根据岗位需求和工作任务构建的《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内容及教学情境。

建立校内软件综合实训基地 与企业密切合作,将软件企业的开发环境、开发方式、开发工具引入实训基地,构建本课程的职业情境。为了开发软件公司的工作环境,软件开发综合实训室用隔板划分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有标牌指示。每个项目开发小组占据一个固定的工作区域,每个工作区域有10个工位,学生要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相应工位上开发软件。此外,实训室内还开辟了小组讨论区和演示区,利用这些区域,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方案交流、成果展示等活动。通过虚拟的软件企业环境,使学生走出教室、学习环境,走近规范的职业环境,消除对真实企业工作环境的陌生感,方便项目教学、小组学习的组织管理工作。

新建课程体系的效果

《软件开发综合实训》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设计教学任务、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共同构建课程体系。本课程通过开发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将软件开发各个主要阶段串接在一起,使学生按课程顺序和教学环节进度将分散掌握的能力贯通起来,让学生能实际感受企业的软件开发流程和规范,熟悉软件项目团队协作开发方式,逐步适应软件企业开发环境和开发方法,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软件开发基本能力的整合、迁移,促进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能够胜任软件开发岗位的各项工作,达到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对于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缓解校外实训基地严重不足的压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对其他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8(1):36-38.

[3]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42-44.

[4]路建彩,褚建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

[5]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 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第2篇:城市治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沟通能力;实验课程;律师

一、 沟通、沟通能力、培训课程的概念界定

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沟通能力指沟通者所具备的能胜任沟通工作的优良主观条件。一个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律师,他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

培训课程(Training Course)是为实现培训目标而选择的培训内容的总和。培训课程的一大特性是要求能够尽量在短时间内转化为工作绩效。本文设置的培训课程目标是提高律师与客户沟通能力。

二、 开展律师沟通能力培训课程的重要性及可行性

(一)对律师事务所

现阶段,说到底律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是内部人才之间的竞争。通过了律师资格证书的考试,说明在理论知识上每个律师都没有问题,而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是靠后期的实践得来。因此,培训往往会成为提高人才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而作为律师,实务能力的差异往往从沟通能力开始。

(二)对高校法学专业学生

长期以来,受普遍教育模式影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对实践性课程设置比较少,如浙江师范大学法学类专业的实践性课程为民事、刑事模拟法庭、法律诊所。这些课程相对于法学理论课程开课课时较少、上课比较轻松。开展该培训项目有利于法学学生在学习理论课之余学习律师接待客户礼貌礼节、为人处世之道,为今后的就业添加一个保障。

三、 律师面对的客户的共性与特性

虽然谁也无法事先决定自己会面对什么样的客户,客户会有什么样的案件;会提出什么样的要求,但是对于律师这个职业,他所面对的客户还有一些共性可循,为了总结近年来客户的共性,我们翻阅了大量书籍,并对金华某律师事务所的三名律师做了针对性的访谈,发现大致有以下共性。

首先是心理共性:当事人在言语中往往会强调对自己有利一面,说出来的话难免掺杂一定的夸张或掩饰成分,有时候甚至无中生有、颠倒是非。

其次是情绪共性:来律师事务所请求援助的当事人心理多少带有一些焦虑、怀疑、担心等消极心理。这源于当事人大多从未打过官司,缺乏确定感和安全感是人类面对陌生环境的必然心理反应。

由于当事人的文化水平、性格、家庭生活环境的不同,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我们应该不同对待。经过我们两周在5个事务所的观察和对3位律师的专访,发现律师们总能从见面开始就抓住客户的性格,并选择一种交流方式进行沟通。比如当客户抱着胳膊、轻轻咬住嘴唇时,表示他在思考问题;抖动双腿、用手转笔或不断做同一个动作时,表示他内心非常不安、正在苦思中;如果谈话中常常出现“那个……”、“这个……”的口头禅的,这些人可能是比较不自信、不善言谈、稍带点神经质的。

再比如当我们遇到文化程度低的客户,应该要注重以下三点:第一、在沟通时,尽量选择通俗易懂、客户能接受的语言方式。专业性强的法律知识以简单化的语言和方式选择性的予以告知。第二、在态度上对客户予以更多的尊重,以更耐心的方式进行沟通。第三、沟通的次数应比普通客户更多,让客户感觉到你特别关注他的案件。

四、 如何提升律师与客户沟通能力

沟通是律师职业工作的起点,沟通必须讲技巧,一个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律师,可以将他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充分发挥。为更好地了解这方面知识,我们拜访了一些资历较深的律师,经过访谈稿的整理,得到以下的研究结果。

1、在初次与客户沟通时,先尽量让客户多说,一方面可以对案件的信息多些了解,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可以了解客户对该案件的期望值以及客户的性格、交流方式等信息。很多当事人很少弄懂他们的问题真正涉及到了什么,例如,一个倍受工伤之苦的人不了解其痛苦真正根源是“医疗失误”,在被要求描述自己时,他只是局限于“我是因工受伤,我已经三个月没上班了…我没办法工作,所以公司已经停止为我支付医疗费用…”

2、在回答客户咨询的问题时,不给予绝对的承诺。但应该根据客户的心态给于一定的心理支持或将客户的期望值予以降低,如果客户有不合实际的期望值先尽量予以说服,如无法说服应该考虑放弃办理该案件。

3、在办案过程中,尽量与客户多沟通,将案件的进展情况及时与客户沟通,但应结合客户的接受能力并注意沟通方式和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客户知道自己一直在高度关注该案件。

4、如感觉该案件可能会出现预料之外的后果,应及时和客户沟通将案件对自己不利的方面予以告知,让客户有个适当的心理准备。

5、案件判决后如客户对结果不满,告诉客户进一步维护自己权利的途径及在维护权利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五、 沟通能力培训课程设置内容

律师在沟通中需要耐心、诚恳、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适当简洁、对自己充满信心。沟通的基本形式有很多,但是限于培训课程的特征:时间短、效果明显,我们主要从听、说、写三个方面对律师展开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设置如下:

(一)说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第一印象总是非常重要的,律师的形象与礼仪直接影响到律师价值、与当事人的沟通是否顺畅等等,形象与礼仪也是律师走向成功的必修课。所以培训课的第一部分——“说”包括了律师第一次会见客户时的仪容仪表培训、自我介绍时候的语音语调、面对不同类型客户的神态举止反应;

(二)听

在留下了好的第一印象后,就需要律师们用敏锐的观察力准确地推测出客户的大体性格、当时心理类型等以更好地选择说话方式,让客户尽可能地信任自己。因此第二部分——“听”包括了一部分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一方面培养律师在进一步交谈中挖掘客户的性格、心理,发现一些潜藏的话语;另一方面培养律师在交谈中理顺客户话语顺序的能力,辨别客户叙述事件时候的真伪。

第3篇:城市治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导游实训课程;导游职业能力;培育策略

1导游实训课程教学培养导游职业能力的重要意义

导游实训课程是围绕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和要求而展开的,是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课程,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专业能力从而顺利走上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因此其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方面:

1.1顺应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市场规模和相关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带来了导游这一职业的人才缺口不断加大,在要求学校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人才的基础上,也对导游这一职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根据旅游行业相关的数据看来,目前我国旅游业受到的相关投诉近半数都来自对导游的投诉,这反应了当前我国的导游整体水平还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2]。而导游实训课程的教学开展,可以有效将课程教学与导游工作的实战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导游工作的要求和状态,掌握必备的岗位技能,从而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因而导游实训课程教学的开展是顺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求而设立的重要课程。

1.2有利于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导游实训课程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结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该课程强调通过有效的职业技能指标系统建设帮助学生掌握导游这一职业所必备的职业能力,学生可以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模拟未来导游工作的实际场景,通过真实的工作场景,促进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此外,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导游专业知识体系,建立明确的职业技能评估标准,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本专业学习及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取长补短,针对性进行提升能力提升训练,从而促进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1.3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助力

导游实训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是对接学生未来职业技能要求和能力而进行设计的。高职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的设计重视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并顺利融入社会。因此导游实训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提供助力,帮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提升个人的社会竞争力,从而顺利度过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时期,迅速进入社会角色,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

2导游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中都普遍开设了导游实训课程,但因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师资情况及课程设计的不同,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参差不齐,总体来看,当前导游实训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课程设计不合理

课程设计的理念、方法和架构直接决定着一门课程的课程质量与教学效果,也影响着课程的实用性与价值性,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导游实训课程的开展存在着课程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1)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导游实训课程的内容设计对专业理论教学的内容设计过多,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影响了该课程的实践功能。虽然教育改革在我国已经推行多年,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影响极深,因此教育的改革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职业技能的培养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意义,也通过一定的手段促进了课程内容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但整体来看导游实训课程的教学工作仍然存在着过分重视理论学习,而影响学生实践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3]。(2)课程内容过于陈旧。导游实训课程的设计初衷是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导游职业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指导。但在课程的内容设计上,还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如,课程内容过于陈旧、案例老套、现代信息化手段辅助较少、实践内容流于表面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造成了这门课程在提高学生导游职业能力上的局限性,学生通过这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可能仅仅是未来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学生所遇到的案例和实践场景,也都是非常基础和简单的场景,在未来工作中的实践指导作用寥寥,不能适应当前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2实战内容较少、内容较为简单

目前各大高校导游实训课程的教学一般分为理论学习与校内实训及校外实习三部分,其中理论学习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到第二学期,校内实训安排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校外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虽然各大高校普遍开设了校内及校外实践课程,但校内实训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内容较为简单,技术手段比较落后,与实际的工作场景相差甚远,对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提升比较有限;而校外实习虽然是推荐学生到校外的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但是一方面实习企业对高校输送的实习生重视程度不足,只是安排一些简单的基础性工作,很难让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实习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表现缺乏关注,学生实习后的效果没有进行有效评估,使得校外实习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真正作用。

2.3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学手段普遍在进行创新与变革,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教育转型的关键阶段,但现阶段而言教学手段相对比较单一,对多媒体教学技术、情境教学手段、VR教学等的应用相对较少,教师的教学工作还停留在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手段为主,缺乏系统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实战型较强的课程,对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实践教学经验的要求较高,但很多教师还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要求,理论型教师多而实战型教师少的实际情况也导致了目前我国高校旅游实训课程开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阻碍了专业导游培养的效果。

3导游实训课程教学与导游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3.1加快导游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1)加强导游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导游的工作需要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游客打交道,这就要求导游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与专业能力,与此同时导游还需要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与积累在旅游过程中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及游客提出的疑问,这就对导游的职业能力与文化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学校教育应重视该专业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将能力提升与文化知识的积累作为培养优秀导游的两个重要方面,通过两者的结合提升导游专业教育的有效性,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开展奠定基础。(2)促进实践教学的有效落地。针对目前我国导游实训课程开设中的种种问题,学校教育应注重促进该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地,细化导游职业教育的课程框架与要求,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更新教学手段,开展丰富的导游实践教学活动,从而确保该课程教学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3.2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合作

校内、校外导游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有效确保导游实训课程的开展和落地,通过校内、校外的导游实训场所,为学生提供模拟工作场景,进行工作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实际工作场所中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如进行导游模拟训练,确定实训主题为“沿途导游服务”及“景点游览服务”,设定场景为“青岛海滨二日游”,进行实践情境演练,借助视频、VR、图片等工具,辅助实践教学,同时设定旅游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场景,通过这样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应急事件处理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4]。校企合作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它是学校和企业为学生架起的一座桥梁,通过校企间的合作,为企业针对性培养实用人才,实现合作共赢。一方面,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为学校提供了进行校外实践的场所,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了教学工作的实践性,了解了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并以此为指导针对性进行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对企业而言,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一线导游人员,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前挖掘和培养优秀导游人才,缓解了企业的用人缺口,降低了招聘及培训的成本,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

3.3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设备

现代化的导游实训课程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开展教学工作,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位置,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课程设计,利用情境教学、微课、翻转课堂、问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导游实训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地。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项目式教学的方式,将一项旅游工作设定为一个教学项目,如设定教学项目主题“山东半岛寻味二日游”,设立项目小组,进行项目分组及分工,确定项目执行内容及步骤,设立项目评估方案,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实施加强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导游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设备,加快软、硬件设备的优化与更新,采取有效的教学设施与教学软件,促进效果的提升。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直接关系着导游实训教学效果,学校应重视对教师队伍的不断建设,强化教师的创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多媒体教学的技术提升,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在个人工作岗位上积极深造,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不断努力;另一方面,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培训人员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到校指导,以讲座、实践指导等方式,分享教学经验,指导教学工作,为导游实训课程的开展和导游职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4结束语

导游实训课程教学的开展与导游职业能力的提升,这都离不开学校与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教师指导和引领。学校应该在体制机制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保障实训实习教学和校企合作得以顺利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加大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应与时俱进,更新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注重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场景与教学工具,强化实践教学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在个人工作岗位上不断深造,共同促进导游实训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为学生导游职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EB/OL].2019-02-12.http

[2]邱艳萍.导游实务课程教学职业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17):156.

第4篇:城市治理培训范文

1资料与方法

依据《北京地区药剂科住院药师培训细则》、《北京地区医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北京地区医院药师规范化培训考核手册》等要求,以培养住院药师药品调剂和临床药学服务能力(具备通科药师和通科临床药师的能力)的目标,总结我院9年来开展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历程经验,围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要求,综合分析影响因素,制定培训目标、优化实施过程、建立质量持续改进,多维度构建培训全程化质量管理体系。

2结果与讨论

2.1培训情况

我院2006年至今共培训学员16名,其中5名学员按期完成培训,1名学员延期1年完成培训,9名学员处于在培阶段。完成第一阶段的培训的7名学员,培训期间的各阶段基础理论知识考核均能顺利通过,但基本技能综合测试有1名学员未能一次性通过。

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方面,学员基本能够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培训阶段中掌握的新内容相结合,培训效果良好,但在药品的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实际应用方面知识掌握有所欠缺。基本技能训练虽经反复训练强化,但学员仍不能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迅速应对解决,因此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上有待加强。

2.2影响住院药师培训质量的因素分析

我院利用特性要因分析法等管理质量管理方法,梳理分析学员培训情况全过程,参考北京市住院药师培训的问卷调查结果,将影响因素按对培训质量的影响程度分为核心因素、重要因素和一般因素,为构建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依据。

核心因素对培训质量的影响培训标准制定、培训过程管理是影响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核心因素。培训标准是否符合培训目标,是否适应医院对药学人才需求,是决定培训质量的前提因素。住院药师培训作为药学生毕业后职业培训第一站,虽在培训细则中明确药学调剂、临床药学等各岗位培训标准,但由于培训基地把握程度不同,学员认知程度存在差异,导致培训效果参差不齐。因此以细则标准为基础,结合医院实践情况,在培训的开始阶段即让培训对象深入掌握标准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核心因素是培训过程管理,建立规范标准的培训过程管理是取得预定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目前虽然大多数培训基地均能按培训细则安排轮转和考核,但由于基地水平不同,培训过程管理方式多样,导致培训效果差别较大,培训质量也有明显区别。

重要因素对培训质量的影响培训方法、培训师资是落实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相关内容、计划的必备要素,也是培养学员各项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培训方法的探索是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的落脚点之一,选择何种方法使学员将医院药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会贯通,将能力培养与实践工作相互渗透,如何制定相应的效果验证与考核方案,用于衡量每个阶段培训的效果,是培训内容和计划的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使培训全程形成一个质量闭环管理的具体措施,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尤为重要。回顾培训全程,带教师资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理论传授、实践指导中“师带徒”的培训方式是培训过程中最重要的途径,虽然能够快速地达到学员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此种方式易将师资的工作中少数不规范操作潜移默化地教授给学员。因此建立师资遴选、培养和考核评估的模式,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増加师资标准化流程培训是做到住院药师培训规范化的重要保证。

一般因素对培训质量的影响培训基地软硬件基础是开展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的最基础条件,包括培训基地的规模、具有的场地设备、培训资料等。在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开展时,即对基地进行了考察,因此目前各培训基地的基础条件均符合培训开展的相关需求,各基地只需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増加软硬件配备,满足实际工作増长的需求,使学员及时更新知识提供保障即可。培训资料包括培训教材、实际案例资源、参考书籍等,在扎实学员基础理论,培养操作能力、拓宽药学知识面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帮助作用,自该培训体系建立以来,长期以各分支学科的教材作为参考用书,缺乏内容综合的统一指导教材,许多培训学员反应学习没有方向,无从着手,因此培训资料规范化是提高培训质量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支撑。

2.3住院药师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我院总结历年培训情况,分析每个学员的带教过程,结合培训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将PDCA质量管理理论运用于培训的各个阶段,以基地的软硬件条件为基础,探索从目标管理、过程管理、考核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管理5个方面构建全面、实用、规范的质培训量管理体系,并逐年改进完善形成培训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模式。

2.3.1目标管理紧贴岗位需求

针对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标准管理方面,我院发挥多个培训教学基地的优势,伴随逐步建立健全“以患者为中心”的技术、物质双重保障工作模式的过程,制定了目标管理质量控制体系。基于北京地区住院药师培训细则标准,不断细化培训标准,将具体标准细化到具体岗位,如医院门诊药房制定窗口服务、后台调剂标准;住院药房明确片剂摆药、针剂摆药、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等标准;临床药学部门分为临床药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用药咨询等标准。同时,细化考虑各岗位间的相关性,做好标准的衔接,如掌握的药品基础知识、用药咨询的技能技巧在每个阶段都是基础,因此将目标标准管理按照共用标准和岗位个性化标准进行分类,使住院药师学员从整体到局部认识培训的目标,为职业发展明确目标。

2.3.2过程管理注重细节规范

过程管理是对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各环节进行质量监控,从入岗培训、知识技能深化、理论实践熟练运用等各阶段进行规范训练,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我院依据培训各阶段能力要求,按照各工作岗位的专有特点,针对每个环节建立规范制度,每个操作制定标准流程,使学员学习规范化进行学习。过程管理方式按照不同轮转科室将带教老师质量负责制、科室内部小组质量负责制等方式相互融合,如药品调剂培训阶段将资深带教管理和小组培训管理相结合,临床药学培训阶段由指定师资带教管理。同时,针对不同学员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实施过程中,利用培训登记手册和考核手册实施了解学员知识能力掌握情况,适当微调培训计划和内容,如住院药房培训阶段依据学员对药品、操作流程、信息系统的掌握程度灵活制定在片剂、针剂、PIVAS的培训时间,使学员充分熟练掌握每一项知识技能,最终通过对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培训效果。

考核管理重在系统评价考核管理是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是质量持续改进的立足点,因此需要建立多样化、系统化的考核评价方案。现阶段按照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细则仅要求了出科考核、培训最后结束的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远远无法满足学员培训全程质量控制的需求。为能够全程化掌握培训效果,我院不断细化完善考核方案,由各轮转科室组织学员进行入岗培训考核、科室内部测验、轮岗出科考核等,由药品保障中心集中组织年度规范化考核,最终组织学员参加北京地区阶段性理论与技能考核。日常测试将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交叉进行,加强学员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会贯通;年度考核围绕“三基”培训要求全面考核学员理论、技能、外语等综合素质,做到学员培训全面检验。通过考核管理快速评价学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高效制定解决方案,不断调整培训各流程,实现培训全程“以考带改,以评见效”的持续改进模式。

方法管理强化全面实用方法管理包括培训方法、考核方法等,是住院药师各阶段培训的实施手段,也是培训的具体的操作点。通过近几年的探索,我院将理论性指导、实际性操作、导向型参与紧密结合,将传统方式和信息化手段运用其中,建立药学部门层级化培训机制,集中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支撑培训各环节开展。围绕医院药师“三基”培训内容,以集中授课的方式为学员提供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训,每年度开展涵盖药事管理与科研、药品保障、药学服务、药品基本知识等共计48课时的理论课堂,并汇编制作药师规范化培训教材,不仅为药师巩固药学基础知识,并更新药学发展热点。在技能培训中坚持做到练战结合,定期开展岗位练兵,2013年依据医院药师能力要求建立真实场景模拟训练考核模式,全方位提高住院药师学员处方医嘱审核、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药物知识临床应用、用药咨询、沟通交流等技能。同时,我院自主研发了“药学系列规范化培训考核系统”、“静脉药物集中用药调配系统”、“军队ADR监测管理系统”、“电子药历系统”等,将信息化手段充分融合运用至药师的培训中,提高培训考核的多样性。“规范化培训考核系统”将理论、技能分类制作题库,采取人机对话方式供学员训练和考核,与传统培训方法相结合基本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信息化培训平台,有效提高培训质量。

对象管理重在素质提升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对象管理包括师资管理和学员管理两部分。学员虽然作为培训主体,但其本身素质高低不是培训效果的决定因素,通过规范的培训、全面的考核评估等质量管理能够达到预定的培训目标。我院在北京地区基地与学员双向选择的原则上,经资格审核和面试后完成学员培训准入。在学员进入基地初期,采取交流沟通等方式掌握学员的基本情况、知识水平,为其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提供依据。师资队伍带教水平高低很大程度影响着培训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对象管理中的重点内容。我院明确了各阶段带教目标,通过选派学习交流,流程标准培训等方式层次性提高师资水平。在带教过程中,师资与学员共同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实践技能、完善考核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同时提高教学实施的参与性,做到教学相长。

3小结

第5篇:城市治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教师;教师专业化;培训管理机制

一、引言

从上古至今,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我国是个以农业为发展基础的超级大国,农业人口比重大,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日将突出。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移,农业人口比例不断缩小,农村城镇化逐步加快,而转变过程中的农村居民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在时下,农村城镇化,农村经济,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改变等环境背景下,农村居民的思维模式与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不协调导致农村精神文化发展的滞后。广大的农村教师成为这个时期农村教育发展的中流砥柱。故对目前国内农村教师专业化现状以及培训管理机制进行探讨和分析具有强烈的社会需求和现实意义,也关乎到国家农村教育发展。

二、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培训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涌现,农村逐渐向小城镇的方向发展。这是农村向城镇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农村在这个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居民的思维方式出现了一些时代性的变化。政府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断出台资本下乡等政策,引导更多的新兴产业向农村地区倾斜,社会对农村居民的能力和素质文化水平要求的提高,社会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的普及等都赋予了农村教师新的时代要求和使命。且城镇化过程中,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农村的教师的专业化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问题显得越发突出。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道路需要研究机构的参与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其中对于如何构建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管理机制的研究更是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缺乏科学的教师专业化培训管理机制。该问题在国家的农村教育招聘体制中表现尤为突出:大多数地方政府错误认为新教师在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经过短期的实践可达到基本的教师职业化标准要求,故缺少设置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对新教师进行职前专业化培训,导致新教师融入新的教学环境过程中相当被动。近年来,政府开始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其中把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放在重要的位置,同时教师的职业地位也相应提高,该方面政策的实施引导更多社会人才和精英加入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行列。但是,政府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缺乏建立对教师进行职业化专业培训的管理机制。目前的大多数农村教师的培训以“满堂灌”的课程方式,更流向于形式化,缺乏科学培训理论的有力支撑。在政府和社会对农村教师赋予越来越高的期望的同时,而教师专业化培训步伐却滞步不前的背景下,必定导致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育畸形发展。最后,现有学校官本位的管理机制以及对教师人文关怀的缺失抑制了教师自主能力的发挥,导致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缺乏更深层次的发展动力。下面我们主要对以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给出解决策略。

三、构建职前培训和职业专业化的一体化培训机制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属于社会学领域的概念,其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是教师教育专业化职业地位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尊重,第二是教师专业职业水平的提高。即农村教师专业化的最终目标是发展教师的知识理论能力以及教学实践水平,使其不但专业于自己所教学的领域,而且拥有多交叉学科知识。

农村城镇化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从教师的教育对象学生出发,对多领域多学科知识的向往,枯燥落后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从家长重视教育的角度出发,与外界的多方面多渠道的接触,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关心程度空前提高,对现有的农村教师的能力水和专业素养平提出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城镇化过程中,第二、第三产业往农村地区转移,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是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逐步提升.故必须建立教师职前和教师职业专业化一体化培训机制,从源头上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首先,现有的农村教师的招聘制度主要停留在针对在校应届生,而新教师在原有的知识理论和框架以及从未经过专业培训机构的职前培训的情况下投入教学实践,出现新教师无法快速融入教学环境的困境,对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产生极大的挫败感。故建立更有针对性和更切合实际的教师职前培训,加强教师在价值取向的正确指引,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促使教师的价值取向从教师职业化专业地位的追求转化为农村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

其次,“铁饭碗”的教育保障制度和缺乏上升渠道的现状促使教师产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学习的惰性。农村教师自我发展需求的降低从根本上影响农村教师主动接受新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专业水平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故政府在构建基本完善的教育保障制度体系的基础上,从制度上规定定期对农村教师进行免费的资格培训,并通过奖罚鼓励刺激制度激发农村教师自我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主动性,并从根本上拓宽针对教师提升平台的上升渠道。学校必须努力拓宽农村教师获得所从事专业领域知识的渠道,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教师专业化的再教育,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实时性更新。

最后,制定的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机制时必须强调职前和职业专业化培训的一体化,避免传统上职前培训和职业培训的知识分离,必须保证整个培训过程的连贯性,以减少教师对培训效果的犹豫和担心,影响培训主体接收培训的积极性,以保证达到满意的培训效果。

四、改革农村教师管理机制和促进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不管从国家教师“铁饭碗”管理的机制,还是教师服务对象的社会性出发,教师作为个体的专业水平的发展都离不开外在环境和外在因素的推动。地方政府和学校负责人的官本位思想以及对教师的管理模式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性。

其一,采取统一的考核机制,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教师的个人潜力发展。为了保证升学率和学校排名,大多学校负责人对教师的考核标准主要以学生平均成绩排名作为教师成绩管理的重要参考指标。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村教师探究式教学方式的积极性。教师无法试图采用现代建构理论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

其二,教师的教学方式统一化,导致教师的自主教学意识的缺失,影响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积极性等核心因素。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农村教师的主动发展思想薄弱,缺少准确的自我定位和对人生职业的系统性规划。故学校必须从整体上科学制定农村教师的考核制度,把农村教师的管理工作上升到人力资源管理学领域,以开发教师个人能力最大化为目的。

其三,由于教师本身职业的特性决定农村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多种类型的社会个体,包括学校领导,家长,学生等。这种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导致教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职业敏感。所以在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互动关系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对农村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产生深层次及的影响。故学校必须加强构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氛围,提高农村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这种人文关怀氛围的构建同时也可实现从教师正向学生的传递。

五、总结

本文从农村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农村教师专业化现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从根本上剖析农村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针对现有教育体制下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管理的弊端,提出构建农村教师职业专业化培训管理科学机制的策略,从根本上上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相适应。

(作者单位:何依霖,广东省高州市东岸小学;李文杰,广东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顺.教师专业化下中学教师自主发展现状和策略的调查研究[D].2005,05.

[2]王彩霞.教师专业化培训离他们还有多远[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3).

[3]曲铁华,冯茁.专业化:教师教育的理念和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5,17(1).

[4]张军.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02,176(2).

第6篇:城市治理培训范文

 

美国上市公司-----亿元级外企、IT培训领军企业

【北京免费咨询电话】:400-001-9911转分机28245

一、达内国际集团简介

达内国际集团是中国IT职业教育的品牌,是目前中国IT职业教育集团,2014年4月3日,达内国际集团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是中国家在美国上市的IT职业教育集团,同时也是2014年赴美上市股。除中高端IT人才实训外,达内时代科技集团同样致力于IT 人才输送、教育平台建设、软件研发等综合服务。目前,已形成包括 人才实训中心、软件研发中心、软件人才中心、IT 教育中心四大人才服务模块达内国际集团逐渐形成以IT培训为主的多元化、综合性的职业教育及人才服务领导品牌。

达内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的各个中心由软件专家负责运营,课程设计引进北美先进技术,贴近中国软件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聘请北美海外专家与来自IBM、华为、用友、亚信、东软等国内外名企的一线实战专家担任讲师,以确保高端培训效果。达内在课程设计与培训模式上不断创新,开创“零首付、低押金,就业后付款”的信贷就业模式先河,改革培训模式保持培训规模扩大的同时确保90%以上的就业率,同时高质量就业。

二、达内时代科技集团与高校和企业合作

从创建之初,达内国际集团就非常重视与高校进行学术交流、专业共建等方面的合作。经过13年辛勤的耕耘,达内国际集团在全国高校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美誉度, 达内先后与全国500多所大学的计算机或软件学院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其中20%以上为211重点大学,在100多所院校里建立了达内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并与包括北大软件学院在内的7所院校建立软件工程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近年来,达内加强了与院校开展深度合作的步伐,在人才培养模式、项目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全方位的高校开展合作,对高校的教学改革、优化高校课程体系,强化实训实习以及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实战型业务水平的提升都积极的推动作用。

达内发展离不开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达内在全国建立5大软件人才中心,300人才顾问每天不断与全国上万家企业保持联系和沟通。通过13年达内不断地探索与尝试,达内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人才推荐,人才定制培养、人才租赁与外包、校园招聘、IT猎头、企业内训等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和一站式的服务体系。截止到2014年5月底,达内与全国5万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每个月在达内全国中心有近600场的企业双选会,达内还会定期做专场招聘会,正是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达内学员保持行业的学员就业率,2014年实现了95%以上的就业率。

三、达内国际集团主要业绩:

达内国际集团作为中国高端IT培训的翘楚,从创业之初就倡导 “诚信、创新、开放、合作”的企业文化,同时经营战略一直都保持经营模式和产品保持行业的一步:率先在美国上市家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推出“先就业,后付款”IT信贷就业培训的IT职业教育;率先获得国际风险投资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入选“德勤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由IT技术专家建立和运营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全面开放课堂,随时真课试听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与“211工程”大学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真实披露学员就业率、就业品质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开辟高端课程,培养IT白领、金领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完全真实公开师资背景的IT职业教育机构。

达内国际集团由于优秀的教学效果、行业的经营模式和倾力公益事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好评,近年来达内荣获了各界机构的颁奖:达内是业界的一家2006、2007、2008、2009连续4年入选德勤评选的“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公司”、“亚太地区高科技高成长500强公司”,中关村管理委员会指定的“软件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北京市商务委、北京市教委联合评为“首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被《计算机世界》评选的“就业服务杰出贡献奖”、被《中国计算机报》评选的“影响力培训机构奖”、被搜狐评为“中国十大教育集团”、被腾讯评为“中国大学生心目中影响力的IT品牌”, 2010年更是和百度、搜狐、中兴电子等企业被欧美同学会评为中国海外归国人员创业“腾飞奖”中国50强优秀企业、2011年获得中央电视台评选的中国教育行业“领军企业”2012年9月获凤凰网、网易财经、影响力峰会组委会评选的“2012年度信赖企业”大奖、2012、2013年 荣获普华永道和高企协颁发“2011中关村高成长企业100”。2013年荣获智联招聘中国年度雇主“北京30强”企业等大奖。

四、达内国际集团IT培训课程:

1、java培训-----------java工程师;

2、UI培训-----------UI大咖设计师;

3、Android培训-----------安卓工程师;

4、IOS培训-----------IOS软件工程师;

5、Web培训-----------Web前端工程师;

6、HTML5培训-----------前端互联网工程师;

7、会计培训-----------主办会计师;

8、网络营销培训-----------网络营销经理师;

9、unity培训-----------Unity3D工程师;

10、大数据培训-----------大数据工程师;

11、PHP培训-----------PHP开发工程师;

12、嵌入式培训-----------嵌入式工程师;

13、软件测试培训-----------软件测试工程师;

14、C++培训-----------C++软件工程师

15、linux培训-----------linux运维工程师

16、Net培训-----------Net开发工程师

五、达内国际集团就业:

1、2016-02-17-------- 中南大学学生参加达内C++培训,成功转型9万年薪入职软通动力;

2、2016-02-16-------小学教师参加达内PHP培训,成功转型薪资翻3倍获10k高薪;

3、2016-01-16-------本科应届生参加达内java培训,成功入职外资软件企业;

4、2016-01-25-------电气工程师参加达内网络营销培训,成功转行获9k月薪入职搜房网;

5、2016-01-08--------公务员不干枯燥工作参加达内培训,转型网络营销师获15K高薪;

6、2016-01-07-------平面设计师遇瓶颈参加达内UI设计培训,薪资飙升2倍多获15k高薪;

7、2015-12-29------大四学员参加达内iOS培训,获10W年薪赢在职场起点;

8、2015-12-28-----中国计量大学大三学员参加达内UI设计培训,获月薪12K入职offer;

9、2015-12-18-----机械专业学员零基础参加达内PHP培训,获7K月薪成功转行;

10、2015-12-25------应届生参加达内java培训获7K月薪入职敦煌网;

 

六、达内国际集团各校区分布及具体地址:

   北京免费咨询电话:400-001-9911转分机28245

北京市(海淀区):

1、达内北京中关村中心JAVA: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18号中鼎大厦B座7—8层;

2、达内北京大数据中心才高大数据: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18号中鼎大厦B座7—8层

3、达内北京万寿路中心WEB前端: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文博大厦二层

4、达内北京清华园中心.NET/Unity3D: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小关街120号万盛商务会馆A区三层

5、达内北京魏公村中心UID: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乙12号天作国际大厦三层

6、达内北京海淀园中心PHP: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68号紫金大厦6层

7、达内北京网络营销中心网络营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68号紫金大厦6层

北京市(朝阳区):

1、达内北京潘家园中心安卓/IOS: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松榆北路7号院11号楼建业苑6层

2、达内北京亚运村中心软件测试:

---北京市朝阳区南沙滩66号院1号楼3层达内科技测试学院

3、达内北京会计中心会计:

---北京市朝阳区民族园路2号丰宝恒大厦二层

北京市(东城区):

1、达内北京南锣鼓巷校区UED:

---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15号新华文化大厦3层

2、达内北京天坛中心Linux云计算、Pyhton、红帽认证:

---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6号珍贝大厦西侧三层

3、达内北京广渠门中心C++/嵌入式:

---北京市东城区广渠家园25号楼启达大厦1-2层

第7篇:城市治理培训范文

市近六年的城市治理相对集中处分权任务理论经历通知我们,从完美法律体系体例、一致治理形式,严厉教育培训、健全鼓励机制,人本理念、加强步队本质等方面动手进行治理,是城管法律步队正轨化建立的必经之路。

完美法律根据,一致治理形式,促进步队标准化建立。

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分权是深化当局行政体系体例变革的测验和探究,是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变革行政法律系统,相对集中行政处分权,推进综合法律试点”的严重行动。市自2002年5月组建市、区两级城管行政综合法律步队以来,在城管法律范畴和步队建立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理论和探究,较好地处理了多头法律、反复处分、职责穿插、法律扰民的问题,完毕了“八个大盖帽管一顶破凉帽”的前史,并经过精简机构、削减人员、招录文明本质高的法律干部等环节,到达精兵简政、高效运转的目标,法律效率和法律质量明显进步,法律人员本质分明加强。然则和国内其他城市情临的窘境和问题一样,受法制、体系体例、机制及情况的制约,一些深条理的矛盾逐渐展现,困扰着法律和步队正轨化建立,凸起显示为法律根据不一致、省级以上无主管部分、机构编制和法律人员身份不一致、法律局限和内容不尽一样、治理体系体例分歧、法律礼服不一致等,这些凸起问题的存在,使城管法律部分的位置不及公安、工商等行政法律部分,严峻影响着步队的正轨化建立。

当时,市城管行政综合法律执行自力行使本能机能的“自力体”治理形式和“条块连系,以块为主”的治理体系体例,答应权和处分权相别离,部分之间互相别离、互相监视、互相约束,却面对新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审批治理与行政处分环节离开,呈现新的职责不明;二是曩昔多个法律部分的矛盾,现集中在一个法律部分,成为社会问题的核心;三是以块为主的治理体系体例致法律后果分歧,法律结果迥同,呈现法律偏科和法律不公的景象;四是法律人员编制严峻缺乏,每2公里城市路途均匀仅1名法律人员;五是保证机制缺掉,法律经费和配备相对缺乏,公安保证机制尚未构成;六是法律人员培训教育和轮岗机制尚未树立,法律人员综合本质不克不及完全顺应新期间城管法律的要求;七是底层法律部分指导、非指导职位数少,法律人员任务非常艰辛,待遇却相对低,严峻影响法律人员的任务热情。

上述矛盾和窘境已成为步队正轨化建立的枷锁,应从以下积垫着手加以应对:一是呼吁各级党委、人大、当局高度注重城管行政综合法律任务。尽快完美城管司法律例,明白城管法律机关的法律主体资历;国务院应确定城市治理行对集中行使行政处分权任务主管部分,以增强对全国城管行政法律任务的指导、指点、协调、反省和审核;标准法律体系体例,一致城管综合法律的局限和内容,一致法律人员的法律礼服。二是针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市委、市当局应出台《关于增强城市治理行政综合法律任务的决议》,对城市治理行政综合法律任务的位置、效果、体系体例、机制和任务准则、规范提出明白要求。三是修订《市城市治理行政综合法律试行方法》,合时提请上升为当地性律例。四是借鉴沈阳等城市的做法,成立由市长挂帅的城市治理委员会,协调处置治理和处分任务中的凸起问题。五是完美保证机制。施行城管法律、公安护法、法院司法的保证机制,树立“治理先行、法律跟进、司法保证”的行政法律形式。六是理顺法律体系体例。市行政法律局执行上位监视,偏重政策研讨、监视指点和严重运动的指点调剂,对有管辖争议和严峻违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详细法律由各区法律局承当。七“以报酬本、人城调和”的城市治理规划思维,对城市治理的效能和动态治理中呈现的新状况、新问题,要有深度论证和预见,把市民认同且带有规则性的治理理念归入总体规划。

完美治理和培训教育准则,内强本质,外树形象,增强步队标准化建立。

近几年,市城管综合法律部分在法律步队标准化建立、开展人道化法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验和探究,积聚了一些经历和领会:履行了红黑榜警示准则,对每周反省中发现的长处及问题经过新闻媒体曝光,并催促实时责改;开展法律示范街道、示范中队、示范社区的创立任务,以点带面,辐射全市;接踵开展争创“文明法律形象大使”、“城管卫士”、“创到文明言行”、“零投诉大(中)队”等教育运动,评选出文明法律形象岗、文明法律形象大使和城管卫士;开展法律交流,先后在新市区、水区召开步队标准化建立、文明法律经历交流会,推行步队建立和文明法律进步前辈经历;施行“阳光法律”承诺制,为法律一线的法律人员每人制造法律指南公示牌,承受群众监视;变革用人准则,市局机关、市法律支队和局部区局中队(科)长施行竞争上岗方法等等。接踵出台了法律责任制、首问责任制、差错追查准则、廉政放哨准则、按期审核评选准则等90余项法律、廉政、内部治理准则,经过每年全员法制集中培训和军事练习、多方式的思维教育、心里本质的培育等,不时加强法律人员发奋向上、连合协助的精力,强化了步队建立。

但受当时城管法律大情况的影响,城管法律步队准则建立和教育机制建立还存在一些问题:各区城管法律步队治理存在差距,底层中队治理准则落实不到位;长时间培训教育和轮岗机制尚不完美,法律人员还不克不及完全顺应新期间城管法律“一人多能”的要求;单个人员本质与城管法律义务和要求还存在差距,尚难顺应综合法律任务要求等,这对完成培育操行兼优、具有专业型和复合型法律人才的目的形成必然坚苦和妨碍。

对此,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任务,促进法律步队标准化建立:一是狠抓教育任务。经过教育培训路子,使法律人员不时把握新常识,总结新经历,增进新身手,优化常识构造,加强综合本质和营业才能,实在进步思维程度和任务才能。二是强化班子建立。重点增强指导班子建立,发扬其中心效果,凸起抓好两级城管法律部分指导班子的思维作风建立、组织建立和廉政建立,处理思维、组织、作风、规律等方面存在的凸起问题,并强化主旨认识,实在增强指导干部的营业才能,加强熟习本职任务、懂得治理、驾御全局的才能。三是增强法律监视。经过健全行政法律督办准则、行政法律争议处置准则等,树立起上下左右标准的、紧密的运转机制;经过执行法律公开,健全群众性监视收集;经过落实准则、告发投诉准则承受社会的监视,把严厉法律、秉公法律落实到人。四是树立立异机制。完美审核评断机制,制订行政法律责任制审核准则,凸起法律效能评价,完美错案追查机制,对法律错案或差错,依规追查其责任;健全奖惩机制,将审核后果作为审核、任用、提升干部的主要根据,保证奖勤罚懒、奖罚清楚要求的施行。五是强化法律效劳。将法律效劳作为任务的起点和落脚点,理论构建调和社会思维,盲目摆正同群众的关系,结实树立“群众好处无小事”的观念,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六是抓好准则落实。树立健全城管法律责任制,对法律人员的任务执行量化治理,将审核与练习、奖惩、干部选拔、岗亭调整、工资福利等有机连系起来;标准法律顺序,制订法律任务标准,培育优越的职业风仪,严禁脸难看、门难进、话刺耳、事难办的“四难”和“吃拿卡要”等的行为发作。

人道化法律理念,强化法律效劳和人文关心,加强步队本质,促进步队标准化建立任务。

几年来,市城管法律机关严厉法律和文明法律相连系、增强法制宣传和对治理相对人教育相连系、严厉切断和有情引导相连系、依法管理和温情协助相连系,落实“法律为民和人文关心”的法律理念,起劲做到“七增强、七加强”的目的:即增强政管理论进修,加强思维本质和理论程度;增强对现代科技常识、司法常识、专业常识的进修,加强常识型、专业型法律人员形象;增强作风规律教育,加强维护党纪政纪、执行准则的盲目性;增强廉政奉公教育,加强清正廉正、秉公法律的职业认识;增强连合协作精力的培育,加强保全大局、互相尊敬支撑的认识;增强协调治理才干的磨炼,加强擅长治理、果敢法律的才能;增强立异认识的养成,加强量体裁衣、连系实践开展任务的才能,积极煅造“城管铁军”称赞,建立“政治强、思维好、营业精、规律严、作风硬”法律步队。

但在落实人道化法律理念进程中,表露出几点详细的亟待存眷宽和决的问题:一是因法律任务义务深重,压力空前增大,底层一线法律人员超工夫、超负荷任务,招致烦燥心情大等诸多心思妨碍,遍及存在心思安康问题;二是长时间性、重复性、复杂性的任务特点,使局部法律人员逐步发生耐性缺乏、“扳着面目面貌做事”的“职业病”特征,立场僵硬甚至粗犷,轻易和治理相对人发生摩擦,激化矛盾;三是法律方法单一,法律人员热情渐渐衰退,不安心城督工作、不肯留城管法律岗亭,面对职业干涸问题;四是法律人员面对中老年化的问题,已由组建初期均匀春秋32.5岁上升到现已38岁,而底层法律人员的最佳春秋不得超出45周岁;五是一些底层法律中队办公情况欠安,甚至无固定办公场合;六是法律人员培训和教育伎俩单一的问题等。

第8篇:城市治理培训范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城乡一体化推进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农业人口转移正在发生重大转变,进入城市融入的新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民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由城乡流动向定居城市转变。处在新阶段的农业转移人口有着新的社会需求:随着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其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不断增强,逐步要求改变“贡献在城市,保障在农村;年轻在城市,养老回农村”的状态,要求与城市市民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文化生活、政治参与方面的平等共享。虽然中央与各级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提升他们的权益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然而,与他们的诉求相比,政策效果并不理想,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仍然困难重重,尤其在公共服务、社会心理方面依旧被严重排斥在城市社会生活之外(谢建社,2011:142-144)。那么,如何提升教育、就业、医疗等权益分享方面的均等化并进一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本文拟从人力资本的视角切入,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的实现路径。由此,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人力资本与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的内在逻辑机理如何?通过何种渠道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作用以进一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关于农业转移人口人力资本与其城市融入之间关系的研究,目前多见于两类文献。一是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影响因素的研究,针对20世纪20-50年代从欧洲迁移到美国的移民的融合研究表明,随着移民受教育水平和工作技能的提高、迁移时间的增长和英语的熟练掌握,移民及其后代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Chiswick,B.,1977:376-380;Greeley,A.,1976:20-36;悦中山、李树茁、费尔德曼.,2012:45)。研究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的学者也一致认为,受教育程度、技能掌握和熟练程度是影响他们留城意愿和留城能力的重要因素(张广胜、周密,2013:88)。其中,人力资本以嵌入到社会资本的方式,发挥促进经济融入的作用(刘建娥,2011:78;王文彬,2013:172-173)。二是人力资本对就业、工资收入和社会平等的影响研究,认为具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者能够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职业教育与培训能够显著提高参训者的就业概率和工资水平,提高弱势群体的经济地位(Attanasio O.,Ku-gler A.,Meghir C.,2011;Eichler M,Lechner M.,2002)。参加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者更容易在二产和三产中获取工作岗位,提高人均收入(姚先国、俞玲,2006;杨玉梅、曾湘泉,2011;王海港、黄少安、李琴、罗凤金,2009;刘万霞,2013);对河南省灌阳县和伊川县的调研表明,与未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者相比,受训者的人均收入要高出一倍(刘玉来,2003);对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调研表明,参训者比未参训者的平均收入高6541.13元,前者为9076.41元,后者为2535.28元(谢正勤、钟甫宁,2006)。已有文献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和现实参考,但这些讨论更多是基于制度整体的分析,忽略了微观主体的能动性和主体能力的差异性,从而不利于制度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更是没有清晰界定人力资本与城市融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本文试图对上述两点作出补充,在引入融城能力变量、构建农业转移人口人力资本与城市融入的逻辑机理的基础上,调研农业转移人口人力资本和城市融入的现状,剖析两者之间的内在影响机制和形成路径,进而提出进一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的政策选择。

二、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力资本与城市融入:逻辑机理

(一)逻辑机理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融城进程需要经历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城市融入三个环节(刘传江、徐建玲,2008)。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融入主体的主观意愿和相关能力的共同作用。从农民到农业转移人口的第一环节已无障碍。但在第二环节,即从农业转移人口到市民转变过程中,只有具有留城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同时具有留城能力并能在城市提高生存能力,市民化才会得以成功过渡。因此,是否具备融城能力是农业转移人口融城的关键。由此,本文假定,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力资本影响其融城能力,进而影响其城市融入。具体指,农业转移人口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能够提高其融城能力,进而提高其城市融入程度,见图1。

(二)概念操作化与变量衡量

上述逻辑机理中,人力资本是最为核心的变量。为考察人力资本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的推进作用,本文借鉴“知识人力资本”、“技能人力资本”、“经验人力资本”的类型划分(李培林,2013),并以教育程度、正规教育年限,是否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否获取技能等级证书、证书等级,来城工作时间作为衡量指标。融城能力是考察人力资本与城市融入逻辑关系的重要传导机制,具体指农业转移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可行能力,包括参与经济活动、公共治理和社会网络的能力,分别由就业行业、就业环境、合同签订,是否参与公共决策、社区治理和社区活动来衡量。城市融入是本文的因变量和落脚点,主要指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市民在经济发展成果、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文化娱乐方面的均等共享,分别由个人年收入、家庭年收入,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满意度,是否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等衡量。此外,本文还使用一些主观心理指标衡量融城程度。

三、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力资本与城市融入: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情况

本文实证分析部分所依赖的调查是清华大学农业转移人口数据的一部分。这项调查在2014年寒假、暑假及2015年上半年开展,基准问卷设计方面参考了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类似主题的问卷。本项研究相关的问卷情况是,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700份,有效问卷576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00%和82.3%。此外,笔者还分别与农业转移人口、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职业教育专家共访谈和座谈31人次。问卷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调查样本分布合理且具代表性,研究的效度有保障。就居住地看,被调查对象共覆盖包括北京市在内的全国16个省/市,样本分布广泛且均匀。就性别看,女性占比34.7%,男性占比65.3%。就年龄看,被访者平均年龄为33.5岁,20岁及以下的占比7.1%,21-30岁的占比39.9%,31-40岁的占比24.5%,41-50岁的占比24.9%,51-60岁的占比1.1%,60岁以上的占比0.5%。就教育程度看,占比最高的是初中,为39.6%,其次是高中,为13.4%,第三是小学;第四是中专/高职/技校10.9%。被访者以已婚为主,占66.8%,未婚者占比31.3%。就户口情况看,外地农业户口占比最高,为66.8%,其次是现城市农业户口,为16.7%,第三是外地非农户口,为13.9%,最后是现城市非农户口,为2.6%。就就业情况看,以从事工资性经营工作为主,占比75.4%,非农经营占比11.4%,务农占比5.4%。总体来看,样本符合当前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情况,①也符合本文以农业转移人口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设定。

(二)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力资本与融城能力

以下将基于调查问卷数据剖析农业转移人口人力资本水平、融城能力、城市融入程度之间的逻辑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来城工作时间等数据缺失较多,故有些分析中没有考虑全部的人力资本分类,只作知识型和技能型人力资本对城市融入的影响分析。1.知识型人力资本提升了农业转移人口的融城能力第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就与就业行业之间的关系看,从小学至本科及以上学历,随着被访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就业行业基本呈现从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向第三产业(包括商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和家庭服务业)转变的趋势,从事二产的比例从76.6%下降到45.2%,从事三产的比例从21.3%增至51.2%(大专),且中职时,从事三产的人员比例开始超过从事二产的人员比例(图2)。就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看,基本呈现工作危险性随着教育程度提高而降低的规律(图3)。上过扫盲班的被访者的工作环境的优势或许是经验型人力资本作用的结果,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被访者比大专学历者感知的更危险的工作环境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意识更高。就与合同签订之间的关系看,基本呈现书面合同签订率随着教育程度提高而提高的趋势。调研数据表明,具有本科及以上、大专、中专/职高/技校、高中、初中、小学学历的被访者的书面合同的签订率分别是85.5%、79.6%、70.5%、60.8%、55.5%、44.1%。第二,受教育程度提高有利于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参与社区治理和文体娱乐等高层级的融城能力。就社区选举活动看,从小学到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被访者的参与比例分别是2.8%、4.0%、2.6%、3.3%、5.5%、14.3%,除小学和初中学历者的经验型人力资本情况影响外,呈现出明显的选举比例随着教育程度提高而提高的规律。就文体娱乐活动看,从未上过学到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被访者的参与比例分别是70%、66.7%、18.3%、25.2%、27.6%、35.0%、21.8%、26.8%,小学到中专/职高/技校学历的被访者的文体娱乐活动参与比例呈现明显的随着教育程度提高而提高的规律,未上过学和扫盲班被访者推断仍是经验型人力资本作用缘故,大专与本科及以上学历被访者的情况考虑是自我认知程度更高、工作更忙所致。2.技能型人力资本提升了农业转移人口的融城能力第一,技能型人力资本提高了农业转移人口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其一,参与技能培训提高了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就与就业行业之间的关系看,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和参加过培训、当过学徒工的被访者在工业行业的就业比例分别是44.9%、42.2%,这两类被访者在餐饮和家庭服务业的就业比例分别是20.5%、36.5%,表明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行业随着技能培训的参与向第三产业转变。就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看,两类被访者中,工作有职业病风险且没有防护措施的比例分别是14.1%和10.2%;工作中没有其他危险性的比例分别是67.5%和62.8%,表明被访者工作风险因参加过技能培训而降低。就与合同签订之间的关系看,两类被访者的合同签订率分别是63.7%、66.3%,参加非农培训、当过学徒工和参加其他培训的对应比率分别是71.9%、55.4%和77.7%,表明被访的农业转移人口的书面合同签订率因接受过技能培训而提高,且其他培训(如职业教育)更明显地提高书面合同签订率。其二,持有技能等级证书提高了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就与就业行业之间的关系看,持有和没有技能等级证书的被访者在第二产业中的就业比例分别是49.4%和65.9%,在第三产业中的就业比例分别是45.3%和32.9%,表明持有技能等级证书的被访者更易于在第三产业就业。就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看,工作没有职业病风险的被访者在没有和持有技能等级证书中的分布是60.3%、64.6%,工作没有其他风险的被访者在没有和持有技能等级证书中的分布是61.1%、63.0%,技能等级证书的持有会降低工作危险。就与合同签订之间的关系看,持有等级证书的被访者的书面合同签订率远远高于无等级证书者,比率分别是70.3%和59.7%。其三,技能等级证书类别越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越强。就与就业行业的关系看,除中级证书持有者外,随着证书等级级别的提高,被访者在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逐渐降低,在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逐渐提高,尤其是当证书级别为高级时,被访者在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53.3%)超过在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46.7%)。就与工作环境的关系看,随着证书级别从初级到高级,被访者的工作环境逐渐转好,职业病危险和其他工作危险度降低,分别从72.5%和68.3%降到47.1%和41.2%。就与书面合同签订的关系看,随着等级证书级别的提高,被访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工作书面合同签订率基本逐渐提高(图4)。第二,技能型人力资本提升了农业转移人口参与社区治理和文体娱乐等高层级的融城能力。其一,参与技能培训的被访者更倾向于参与社区治理和文体娱乐活动。就社区治理/选举看,没有参加任何培训和参加其他培训的社区选举参与比例分别是4.7%和6.3%,表明参加过其他培训的被访者的参与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被访者。就文体娱乐活动参与看,四类被访者的社区选举参与比例分别是2.5%、4.1%、2.7%、3.5%,表明文体娱乐活动参与比例因参加过技能培训而增加。其二,持有技能等级证书者更易于参与社区治理和公共事务讨论。没有等级证书者和等级证书持有者参与选举的比例分别是3.3%和4.9%,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讨论的比例分别是1.4%和4.3%。其三,技能等级证书类别越高,农业转移人口参与文体娱乐活动的能力越强。特别是高级证书持有者的文体娱乐活动参与比例(58.8%)比前四者大幅提高(中级证书者的比例为35.7%)。但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的优势不明显(图5)。

(三)农业转移人口的融城能力与城市融入

1.农业转移人口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越强,则越能更好地融入城市

第一,就业于第三产业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居于10万元以上的收入段中的比重(15.5%)大于第二产业的被访者(10.6%),表明其融城潜力更大;前者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更高;②具有更好的城镇生活适应度和更强的融入感知,其占比分别比后者高出4和9个百分点。第二,工作中没有职业病危险和其他工作危险,或者有危险但有防护措施的被访者的个人年收入高出有工作危险且没有防护措施的被访者约8000元;家庭年收入方面,在3万元以上和10万元以上的收入段中,前者比后者分别高出13.7%和8.5%;前者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后者;对城镇生活适应度和融入感知比后者分别高11.8%和25.6%。第三,书面合同签订者的年收入比未签订工作合同者的年收入高约5000元;家庭年收入方面,在10万元以上和3万元以上收入段中,前者比后者的比例分别高4.5%和6.1%;前者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后者;对城镇生活的适应度和融入感知比后者分别高出2和19个百分点。

2.农业转移人口参与公共治理和社会网络的能力越强,则越能更好地融入城市

第一,参与文化娱乐活动和社区公共事务讨论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年收入高于没有参与公共治理和社区活动者,三者的年收入分别是43225元、55254元和32367元。家庭年收入方面,在3万元以上和10万元以上的收入段中,参与文体娱乐、选举和社区公共事务的被访者的比例分别达到77.7%、79.2%和76.9%,而没参与这些活动的被访者的比例为69.4%。第二,参与文体娱乐活动的被访者对上述诸项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满意度均高于没有参与者。第三,城市生活总体适应度方面,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讨论的被访者的比例(85.7%)高于没参与者的比例(79.4%)。城市融入感知方面,参与文体娱乐活动的被访者的比例(76.2%)高于没参与者的比例(59.9%)。

(四)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力资本与城市融入

1.知识型人力资本促进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

第一,农业转移人口知识型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其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增加经济收入。被访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受教育年限与被访者个人年收入、家庭年收入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受教育年限”与“被访者个人年收入”和“被访者家庭年收入”分别在0.05和0.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98和0.134。第二,农业转移人口知识型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其留城意愿和城镇归属感。被访者的受教育年限与其城市融入主观感受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与留城意愿、归属感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15和0.147;与工作、生活中所感受的歧视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129和-0.134,表明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被访者更易于得到社会认同和尊重。

2.技能型人力资本促进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

由于数据类型所限,在此采用交叉表方式分析被访者技能型人力资本水平与总体生活适应度、融入认知之间的关系。第一,技能培训有助于农业转移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总体上看,被访农业转移人口均有较高水平的城镇生活适应度和融入认知。参加过培训的被访者的城镇生活适应度更高,参加其他培训(职业教育)的群体的总体适应度和融入认知要明显高于其他群体(图6)。第二,技能证书持有有助于农业转移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持有技能证书的被访者的城市生活适应度和融入认知都高于无技能证书者(图7)。第三,技能等级证书级别越高则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拥有正式技能等级证书的被访者对城市生活的适应度相对较高,且等级越高,适应度越高;拥有初级证书的被访者的自我融入认知远高于其他(图8),这可能是由于拥有中高级等级证书者对城市生活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所致。

3.经验型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则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程度越低

第9篇:城市治理培训范文

据其介绍,日本政府批准官方开发援助(ODA)的预算后,由JICA负责实际操作、与中方沟通等具体事宜。“这次的研讨会也属于日本政府无偿援助的一种形式,即派遣技术专家来华为中国政府官员提供日方的经验。”

30多年前,东京、川崎、四日和北九州这四个城市被日本人称作“公害城市”,雾霾使天空暗无天日,光化学烟雾污染严重,当地居民呼吸道疾病频发甚至丧生。1968年东京举办奥运会前夕曾受到来自外界的质疑:“怎么能让运动员去这种空气污浊不堪的地方比赛!”

这次研讨会上,日方并不避讳自揭家丑――来自上述四个城市的环境专家们介绍了当地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除了技术问题,专家们还介绍了政府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过程。日产、TOTO等企业负责环保事务的高管介绍了行业内部降低污染的经验。由于PM2.5的污染源涉及面广而且人为的因素不大(大约10%左右),使得各国的技术都难以有效治理。日本于2009年才在《环境基本法》中规定控制PM2.5的基准数值。

“美国驻华大使馆了PM2.5的数据,但却对微小粒子的具体成分并不清楚,难以分析污染源并进行治理。日方接下来会在中国选址进行PM25具体成分的研究。”据广泽介绍,JICA正与清华大学合作收集PM2.5微小粒子数据,阶段性结果预计于2013年8月发表。不过,他也直言,北京的雾霾天气难以因为季节的转换有所减轻,今后几年将会长期存在。

“中日建筑抗震技术人员培训项目”则是汶川地震后中日两国在“城市建设”领域。的ODA重点合作项目。该项目主要通过赴日研修、国内培训以及开展研讨会等形式,组织抗震技术人员学习日本先进的抗震技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