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激励机制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微课 主导 主体 关系
一、微课的兴起及制作和使用误区
在教育信息化和“微时代”的潮流中,微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微课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热点。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应用面广、交互性好”标志性特征,正在教育领域迅速地传播开来。运用微课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拓宽时空概念,翻转教学课堂,有助于学生发挥主体性,使教师以学定教,优化教学内容、方式和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应该具有设计、制作、运用微课的能力,应该边学习、边应用、边提高专业能力,实现微课与数学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但是,在一片叫好的背后,也存在一些不足,随着微课教学的进一步深化,我们不难看到很多对微课的制作运用走入了误区,存在很不合理的现象,完全偏离微课教学的宗旨,没能发挥微课的独特功能。
二、微课制作中所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怎样才能发挥微课的优势呢?在制作微课时应恰当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不论是传统教学,还是微课教学,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决不能改变。
与国际上著名的微课平台可汗学院相比,国内的微课平台大多仅仅是视频展播,没有从学习者的角度及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开发设计,微课的交互性较为欠缺、微课学习平台缺乏对学生学习必要的记录和诊断功能,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的微课作品还比较少。一些微课只注重呈现知识,忽视在微课的过程中提出一系列逐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使学习者仅仅停留在了解知识、接受知识的较为粗浅的层次。若不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只站在教师“教”的立场的微课,必定缺乏真实的问题情境设计,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制作和设计微课,教师首要的是把握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地位,微课本是一种教学平台,微课的设计、制作及使用都应考虑到师生双方面的因素,要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进行双边服务。微课是“大家”的,而不仅仅是教师单方的。一节真正服务于有效教学的微课,在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此微课适合哪一类型的学生进行学习?要实现何种学习目标?适合什么时候学习(如课前还是课后,抑或是单元学习后)?适合哪一种学习方式?在应用微课时,还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课程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这都需要教师加以必要的说明或引导。
微课本身鼓励学生走向计算机,自我探索和挖掘,巩固旧知,获取新知。微课中既要体现教师利用微课对学生进行传输、训练,又要有利于学生从微课中获取点拨、帮助,亲自验证自己内心中的设想,自己动手构筑自己的知识基础,用自己的学习思维和意图沿着微课提示去探索新知。
(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微课制作中“形式大于内容”现象还普遍存在。
在第二届福建省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教师“微课堂”网络评选活动中,有一部分老师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技术表现上,如视频、课件制作等。
微课制作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多媒体微课,集音乐、视频、文字、图表等多种教学媒体于一体。一个优质的微课应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能调动人的多重感官刺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微课,使某些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欣喜之余,往往将多种媒体统统用到教学中,这样就忽视了心理学中的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规律。
目前微课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师出镜或是出声过多,这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习的有效性。若是教师的形象、声音效果并不理想,教师过多地出镜、出声,则会导致学生提前放弃学习。
有的微课是片头或片尾过长,有的微课则是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完整性,甚至将学生起立、师生问候及下课礼仪一起录制,导致微课冗长且乏味,失去微课应有的短小精悍的优势。
技术仅是手段,教学才是真正的本质。出于服务于有效教学的目的,微课制作及评价必将从重技术表现逐步过渡到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上。
在微课中对多媒体使用得不当和过度,必将成为教学的干扰源。因此我们在设计制作微课时绝对不能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应统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恰到好处地用好。不能片面追求微课形式上的艺术性,而应该更多地讲求服务于有效教学的实用性,做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有的微课形式不到位,制作技术和视频拍摄有待加强:有些微课视频画质不够清晰,影响教学效果;有些微课缺少必要的后期加工环节,如没有进行必要的删剪,添加特效、字幕,等等。这就需要在形式上、技术手段上加以提升。
(三)容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微课制作当中,应当注意容量与质量的关系,这是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微课程的核心资源就是“微视频”,“微视频”的时间以多长最为适宜?
作为中小学微课,视频长度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5~8分钟最为适宜。时间长度适宜的微课既有助于教师把一个知识点分析清楚透彻,对学生而言,又能够花费较少的时间掌握最关键的内容而不会感到疲惫和注意力的分散。通过心理学相关研究证明,这个时间长度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和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同时应注意的是不同学科,微课视频长度需要区分对待。一般来说,理科的微课平均视频时长要小于文科。相同学科不同的知识点,不能以一种固定式的时长标准限定微课。另外,还要考虑到微课程的视频时长对不同学情基础的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在第二届福建省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教师“微课堂”比赛中,有的微课存在选题不当的弊病。如有的微课以“理学简史”为选题,让学生在短短10分钟左右了解理学概念、理学产生、理学性质、理学流派、理学演变、理学地位与影响六个部分,这样的微课选题过大,没有聚焦到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点,难免会陷于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困局。有的微课以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为题,包括原因、首先爆发的国家、特点、影响、启示,追求大而全,这明显不是一个微课所能解决的问题。有的微课知识点划分得过细。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像一个知识孤岛,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也不利于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有的微课选取的是显性知识,有的微课选取的是小组讨论、小组汇报、老师点评等课堂活动,这些实践是没有太大价值的。
在微课制作中,应如何处理好容量与质量的关系?微课设计既要牢牢抓住一个“微”字,又要兼顾微课的完整性。一节微课只教授一个知识点,在微课制作过程中,首先创设吸引学生的学习或问题情境,注意与之前所学知识的联系,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习者破解新的知识点(重、难点),并为后续知识点做铺垫。同时,要设计好学习任务单、进阶练习等一系列配套教学资源。
(四)程序化与创造性的关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微课教学中应给学生留下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空间。
微课固然能使我们的教学如虎添翼,但若把握不当,就会压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师生之间在特定情境中的双边交流就会变成人对计算机毫无情趣的信息接收,而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如果学生为微课的程式化所缚,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另外,微课中的多媒体技术过多地化抽象为形象,这固然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接受程度,但长此以往,必然出现学生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训练不足的问题。
实践证明,真正优质的微课课应该是师生双边互动、师生共同创新的过程,而不是呆板地陷于某种既定的程序当中。所以,我们在设计和制作微课时应当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提高学习者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应增强微课的互动,在微课学习过程的关键节点留下必要的时间让学习者思考(如果在视频中提示学生“请按下暂停键进行思考”),在微课的表现形式上不可过度动态化和可视化,而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具象抽象结合,让学习者留有充分的主动思考的空间,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以此提高学习者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三、制作优质微课所应遵循的标准
究竟什么样的微课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教育部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优秀微课征集活动评审标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说明)。
教学选题(10分):选题简明 选题典型
教学内容(20分):科学正确 结构完整 逻辑清晰
视频规范(20分):技术规范 语言规范
教学活动(30分):目标达成 精彩有趣 形式新颖
网络评价(20分)
关键词: SOPC技术;AD采样;接口电路
中图分类号:TP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0-2533-01
A Design Based SOPC-control for Data Acquisition Signal Processing Interface
XIANG Rong, QIN Yan-zhi, JIANG Cun-bo, CHEN Jun-da, ZHANG Shu-zhen
(Information & Control Engineering College, Gui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 Nowdays the transport of the powder material is controled by SCM,but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design is too complex so a design based on SOPC technology is proposed.It is set AD sampling, switching value, the control of the keyboard and LCD in one.It has some advantages such as flexible design,cut, expanded, upgrade online.The flexible circuit of AD sampling interface makes the transport of the powder material practicability.
Key words: technology of SOPC; AD sample; interface circuit
对于粉粒状物料的运输,当运达目的地后,需要将运输车料仓中的粉粒状物料卸出并装入到目的储料仓中。卸料转储过程需要监测气压,并依据气压值及当时卸料过程所处的状态,反复多次操作卸料阀开启或关闭,其卸料过程主要由手动操作完成,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操作复杂且存在不安全因素。使用单片机的卸料自动控制方法部分解决了上述问题,但由于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复杂,因而存在系统可靠性低和维护困难的缺点。本文就是基于这个问题,利用可编程控制芯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嵌入式微处理器系统构成了卸料过程智能控制器,该控制器融合了SOC和FPGA各自的优点,并具备软硬件在系统可升级,可裁剪,可扩充,可升级的功能,除了可以按规定的卸料流程自动完成卸料过程控制外,还可在运输过程中监测料仓的状态,提高运输的安全性。
1 SOPC控制装置总体结构
整个控制装置针对粉状物料运输车卸料的操作要求对操作类型及执行条件进行分类,制定了用硬件描述语言和原理图方式实现的卸料过程控制,确定满足该流程需要的SOPC系统资源构成和数据通路,并用CPLD/FPGA器件实现所需要的功能。首先是对IP核功能模块的划分,然后进行具体模块的设计。整个控制装置结构如图1所示。虚线框内为AD接口模块,SOPC控制模块,人机交互SOPC模块,这三个独立的SOPC模块由一片可编程控制器实现,模块间通过内部总线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SOPC控制模块控制开关量输入与输出的隔离与驱动;人机交互模块用于实现LCD的驱动和数据显示以及键盘的控制;AD接口控制模块产生AD采样所需的时钟信号和控制信号。可编程控制器可从AD读取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将计算所得的结果在LCD上进行显示。本文主要介绍AD芯片与可编程逻辑器件的接口设计。
1.1 AD接口SOPC模块
系统是通过串行接口与外部AD连接实现对气压信号的采样,气压的检测是本系统的关键所在,要实现高速、精准的数据采集,就必须有高效而灵活的接口控制,其AD接口SOPC模块的组成如图2所示。
1)AD控制接口由:①接口选择逻辑和接口信号逻辑电路、②运算器电路、③总线宽度控制逻辑、④寄存器组、⑤滤波算法逻辑等组成;
2)使用平均值滤波算法,AD0~AD3存放前四点采样值,每次采样,先进行移位处理,AD0AD1AD2AD3,原AD3移出队列丢弃,新的AD值送AD0,利用运算器实现S=∑ADk(k=0,1,2,3)运算,通过将S错2位传送到寄存器RAD实现平均值运算,RAD保存的AD值供SOPC控制器其它功能模块读取使用;
3)由DW1,DW0选择总线宽度,可以选择8位、12位、16位、24位AD芯片,为了避免求AD∑溢出,内部总线比AD位数多2位,除寄存器AD∑外,对寄存器读写位数与总线宽度匹配,读写AD∑的位数比总线宽度多2位,总线宽度最大24位。
4)接口信号逻辑电路可以选择SPI接口,IIC接口,单总线接口,支持算选择总线宽度位数传送,将接口信号处理后,将AD转换结果按(2)所述方式送AD0寄存器。
2 数据采集流程
在数据采集系统中,上电复位后,首先初始化全部寄存器,然后依据DW1,DW0确定总线宽度,锁存总线宽度控制信号,在下一个时钟周期来临时依据FS2,FS1,FS0确定串行接口控制信号,从而启动AD配置与初始化,完成数据采集和滤波过程。 图3为本数据采集单元控制流程图。图中Txx为时序编号,TR0~TR2为复位所需三个时钟周期。TI0~TIm为外部所选AD配置和初始化所需要的时钟。T0~Tn+2为采样控制周期所需的n+3个时序信号,每个时钟周期传送1位二进制信号。
3 结束语
该文提出的基于SOPC控制系统的数据采集接口设计,利用SOPC技术通过单片CPLD/FPGA器件来实现单片机硬件和软件的功能,不仅具有单片机控制系统的优点,并还具有电路简单、系统可靠性高的特点。同时利用SOPC技术的数据采集接口可以达到较高的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速度。
参考文献:
[1] 杜婷婷,蒋存波.基于SOPC的运动控制器总线接口层设计[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8(2):40-42.
关键词:钢材利用、余料管理 制造业
对汽轮机制造业的钢材利用和余料管理进行,
1 筑牢基础——统一并规范钢材余料及废料基础管理
1.1进一步细化、明确、统一全公司余料、废料判断标准。相关单位在原制度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余料、废料的范围、定义、确认标准,统一确认流程。
1.2各分厂、事业部全面清查,摸清家底,建立余料、废料动态分类管理机制。
各用钢生产单位以实施精益制造为契机,区分不良资产、积压品、短期内不使用的材料,全面清理现存原材料、余料、废料等生产现场钢材,建立现有量帐,将不良资产、积压品、短期内不使用的材料报物资管理处。
1.3规范废料回炉及处置程序。在对废料进行回炉或处置前,对是否作为废料进行回炉或处置要有物资管理部门的鉴定和监督,避免将可再利用的材料作为废料进行了回炉或处置。
1.4积压钢材及余料应采取多渠道处置,规范处置过程。对积压物资进行技术鉴定,确实无法再用的应按子公司、集团关联方或外扩厂家、周边机加工民营企业、废旧回收单位这一优先顺序,通过合理定价、规范处置程序,消化公司积压钢材,减少以废钢形式处置带来的材料变现价值损失。
1.5进一步清理库存物资,开展对主要材料的经济库存量评估,进一步降低库存资金占用。加大力度进一步及时清理库存材料情况,积极联系工艺、材研等单位对因改型和代用导致库存材料积压问题进行分类确认,对长期不用、不良资产、报废资产分别情况及时进行处置,减少库存资金占用和库房积压。同时,对主要库存材料应结合订货周期、材料周转速度、材料特殊性、价格波动幅度等因素进行经济库存量评估,控制超量储备。
1.6健全并落实钢材余料利用的激励机制。公司应修订涉及钢材激励的两个制度,使之更具操作性,并强化制度执行力的监督检查,才能有效推进钢材利用工作。
2 健全体制——完善余料管理制度,规范余料再利用及调剂流程
充分利用KG6Y余料库的信息集成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公司余料管理、再利用及调剂机制:
2,1物资管理处归口管理全公司余料库,牵头组织各生产单位梳理钢材原材料领用流程、原材料入KG6Y余料库及下料出库流程、余料与废料判断流程、余料再利用及调剂审批流程、废料出库处置审批流程、余料定期清查核对流程等管理流程并形成规范文件,健全余料管理制度体系。
2,2物资管理处牵头组织资产财务处、ERP项目组等单位,按钢材的型号及规格尺寸启用批次管理,将钢材原材料入库及项目领用(含任务领用)、余料出入库、调剂等涉及KG6Y余料库的操作流程实现信息化操作。
2.3通过充分发挥KG6Y余料库的再利用及调剂功能,使之成为全公司钢材余料形成及再利用情况、调剂情况的信息共享平台,与一级库库存、废料台账一起,构建起完整反映全公司钢材消耗、再利用、结存情况的信息系统。
3 解决瓶颈问题——建立虚拟下料中心从源头解决超量领用问题
建立虚拟下料中心源头解决超发料带来的余料过剩及管理问题。目前各分厂、事业部的余料产生主要源于物资管理处不具备下料能力,采取整张整根的方式进行发料,而由于超发料带来的余料一般也不作退库处理,故使得各生产单位存量余料较多,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在目前用钢较大且具有下料能力的四个单位,作为集中下料点,同时在下料点配备相应物管处库房及库房管理人员,下料过程综合考虑全公司用钢单位提出的用料需求,考虑任务时间要求、生产处提前下料控制要求对产品零件做好套裁拼接统一下料,由这四个下料点进行集中下料后,配送到各单位,余料在下料现场直接通回物资管理处,从而减少在各分厂、事业部现场余料的产生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管理问题。
4 实现管理提升——深化定尺及材料优选管理
4.1材料消耗定额的标准化,与市场实际交易材料品种实现动态对接。首先,物资管理处对ERP底层金属材料数据库的信息进行全面清理,提出钢材归并取消采购品种的建议方案,总师办牵头组织设计、材研中心和制造技术处对建议方案进行评审鉴定;其次,结合多产业、多产品需用材料品种规格多的特点,采购处、物资管理处应与设计部门、总师办标准化科、材研中心共同努力制定材料推荐优选标准,在设计环节完成材料优选工作。最后,总师办牵头组织采购处、物资管理处与设计处建立信息沟通及动态调整机制,采购处定期向物资管理处反馈钢材市场交易品种、市场份额、采购难易程度等分析信息,物资管理处及时对市场交易品种与设计选材品种的差异性、材料优选目录的适当性进行动态跟踪,形成分析报告反馈总师办、设计处及材研中心等单位,如出现较大偏差,则由物资管理处提出调整方案,提请总师办召开材料优选评审会,适时调整材料优选目录并实施。
关键词:智能化;信号信息处理;无线通讯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6-0057-02
智能化信号信息处理技术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一种新兴的信息处理技术并且发展势头很迅猛,引起了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广泛的关注并做了大量的工作。智能化信号信息处理是由分布在监测区的大量节点组成,每个节点采集周围环境的物理量并进行处理和传输,采集的信息最终达到中端观察者,实施对监测区进行数据采集和监测,可探测的物理量有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压力、移动物体的速度、方向、体积大小等物理量。利用它的节点部署简单、抗毁性强、组网快等特点智能化信号信息处理被广泛应用在在军事国防,医疗救护,地震预警,建筑振动,交通运输等领域。
1 智能化信号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1978 年 WSN 起源于美国军方的需求,20 世纪 90 年代各国陆续也启动 WSN 项目的研究。由于 WSN 要应用在不同的应用背景下,单一的路由协议不能满足应用的需求,路由协议可分为平面路由和分簇路由协议,他们各有各的特点。我们着重说分簇路由协议,在分簇协议中,WSN 一般由传感器节点、汇聚节点和管理节点组成,大量的廉价的传感器节点通过智能化通信的方式自组织的形成一个多跳的网络系统,传感器节点把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传送给汇聚节点,然后汇聚节点通过特定的网络传给观察节点。
网络的形成主要的作用就是数据收集和传送,网络数据的传输离不开路由协议,WSN 的基础和关键技术也是路由协议,传感器节点的能量主要消耗在智能化通信中,所以网络层路由协议设计的好坏对网络的能耗、数据处理效率和网络寿命周期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很多研究机构对 WSN 通信协议展开研究,很多种路由协议被提出,如Flooding、Gossiping等一系列平面路由协议以及 LEACH、LEACH-C等一系列层次路由协议。
数据融合技术也叫信息融合,也就是对节点接受的信息进行融合,能明显减少网络要传输的信息,以降低网络能耗,网内压缩技g是一种有效提高网络数据处理效率和降低网络能耗的方法,然而现有的数据压缩技术如分布式变换编码,和分布式信源编码等,都有编码复杂,解码简单的特点,无法满足 WSN 节点能源受限的特点。
自从 2006 年,Candés、Romberg 和 Tao 等人提出压缩感知理论,CS 就吸引各国的专家和学者的关注,是压缩采样的新的发展。该理论认为只要对可压缩的信号进行少量随机投影就可以恢复绝大部分信号,突破了传统的香农采样定理:要恢复原信号,采样频率必须高于被采样信号最高频率的二倍。CS 是将采样和压缩同时进行,还将编码端的复杂度转移到解码端,使得符合 WSN 的特点编码端实现很简单。CS 用于在 WSN还仅限于简单的数据收集中,加上 CS 也是新兴的数据获取理论,也在快速的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等待完善,所以其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术意义。
目前 CS 主要采用感知数据内部相关结构进行压缩解码的,而 WSN 中节点分布密集并且节点能量有限,我们要充分利用节点采集信号的内部相关性和信号间的相关性结构特点设计特殊方法和技术,由此产生了分布式压缩感知处理技术。
2 智能化信号信息处理技术的展望
2.1 数据融合技术在智能化信号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数据融合在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题,它是交叉性极强的学科,与当今很多新的研究方向都有交叉,并融会这些方向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数据融合就是对数据或信号进行处理、控制和决策得到更高效、更满足用户需要的数据的一体化过程。信号信息处理融合也叫多传感融合,通过对空间分布的节点信息,以及各种采样,对目标进行检测、跟踪、关联和综合等处理以更高概率、精度和置信度得到原始数据以及完整及时的状态评估,提供决策信息。能支撑融合技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为数据融合有以下重要作用:
能量节省。在 WSN 中部署大量冗余节点一保证网络精度,因此产生很多节点采集的数据相似度很高,如果把所有节点采集的数据直接传送到 SINK 节点,会造成大量的数据冗余,消耗大量网络能量,并不能提高数据恢复精度,用数据融合处理这些数据就可以去除大量的冗余数据并节省网络能量。目前很多学者提出了 WSN 的数据融合算法,例如 D-S 算法和贝叶斯算法,贝叶斯算法是重要的对不确定性问题处理的数据融合算法,已广泛运用到数据融合系统中了,但此算法融合的精确度不高。
数据融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像素级融合,也是直接的融合原始数据,属于低层的数据融合,以像素为单位的传感器节点的原始数据进行融合,然后用于中央级融合中。
2)特征级融合,对每个观测数据提取特征向量,实际就是压缩数据的过程,然后把特征向量融合起来,一次来身份判定。
3)决策级融合,在决策级融合中每个节点独立处理自己采集的信息,然后节点汇聚到一个点并将来自所有传感器节点的数据进行融合决策。
2.2 压缩感知在智能化信号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自从 2004 年,Candés、Romberg 和 Tao 等人提出压缩感知理论,正式成为独立的理论,短短十年间压缩感知理论给信号处理带来巨大的变化,此理论最早运用在研究核磁共振成像问题上,后来被运用到智能化信号信息处理、工程数学以及图像处理等多个学科,目前 CS 发展很迅猛,以美国为首,各国的著名大学都开始 CS 理论相关应用的研究。信号可以压缩的前提是信号是可以稀疏的,这样可以使信号的采样和压缩同时进行,通过测量矩阵把高维信号投影到低维信号,这样减少了信号传输的量,减少了网络能量和解决了信号传输的拥挤,然后从低维的信号通过重构算法重构高维的源信号,并且比传统定理更精确的重构。
Candés、Romberg 和 Tao 等人得出一重要的结论:当 CS 模型中的测量矩阵为部分傅里叶矩阵是,可以对原信号精确重构,也就是可以用低维信号精确重构高维信号,经过学者对测量矩阵的研究,很多测量矩阵被提出,这些测量矩阵大致可分为三类:1)贝努利随机矩阵和高斯随机矩阵等,这类矩阵独立服从某一分布,随机性能好,重构是所需测量数小,但在重构时复杂,运算量大。2)部分傅里叶矩阵和哈达玛矩阵,这类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哈达玛矩阵的维数 N 必须是 2 的 a 次方,傅里叶矩阵仅与时域信号或者频域稀疏的信号不相关。3)根据某些特定信号专门设计的测量矩阵,这种信号普适性很低,例如二进制稀疏矩阵、循环矩阵等。CS 另一个核心就是重构算法,常用的主要有凸优化算法、贪婪算法、非凸优化算法和组合算法。
分布式压缩感知理论在 CS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不同于 CS 理论,它主要可以在同时对信号的外部和内部的相关性进行有效的利用。Slepain 和 Wolf 提出了分布式信源编码,他们指出信号在无损压缩的条件下,联合编码和独立编码同样有效的,信源编码是DCS 的基础。随后 Ziv 和 Wyner 又详细证明出在有损情况下的正确性。DSC 理论得出,在发射端不论信源是否联合编码,接收端都可以用联合解码得到等效的结果。分布式压缩感知系统是在 CS 和 DSC 理论结合的新领域,D.Baron 在 2005 年第一次给出了 DCS 基本的理论概念。运用 DCS,先在编码端对信源进行独立测量,然后采集信源的相关特征值,最后选择合适的联合重构算法,对信源信号恢复。
3 结语
智能化信号信息处理技术有自身的特点也有缺陷,如节点能量有限、易受环境影响和对数据处理能力有限。首先,网络中节点会产生远大于自身处理能力的数据,融合会造成网络的堵塞和数据的丢失;其次,就是能量有限,很难进行能量补充,因此如何降低能耗,延长网络存活时间就成为 WSN 领域中的一个热门问题,分簇路由协议和提高节点的信息处理能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针对这些问题最近兴起的智能分簇和核醺兄理论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张树群.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及前景分析[J].科技资讯,2011(23):56-57.
[2] 马少平.发挥技术优势――抢占智能信息处理前沿[J].科技成果纵横,2004(3):168.
[关键词]压缩感知;无线通信信号;;概念;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TN9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179-01
随着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和网络规模的扩张,传统的变换压缩技术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面临了巨大挑战,主要表现在所要求的采样率过高以及先高概率采样后压缩造成的资源浪费等。压缩感知理论作为一项新兴的利用信号的稀疏性进行信号采集、编解码的理论,可以以远远低于奈奎斯特采样率的速率同时实现信号的采样和压缩,且最终可对原始信号进行精确重构。压缩感知理论己被成功应用到图像处理等领域。在解决通信网络中的相关问题时,压缩感知理论也逐渐体现出其优势。
一、压缩感知理论
压缩感知(Compressive Sensing,CS)理论可以描述为:若某一未知的信号是可压缩的或者在某个已知的正交基或完备正交基下可以稀疏表示,那么能通过一个与变换基不相关的观测矩阵将高维度的原始信号投影到一个低维空间中,理论上已证明信号在低维信号空间中的投影包含了重构原始信号所需的足够信息,通过求解某一最优化问题即可通过低维投影值以高概率重构原始信号。
二、基于压缩感知的无线通信信号处理方法
目前,CS 理论在无线通信信号处理方面的典型应用主要包括:稀疏信道估计、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信号处理、稀疏信号检测、宽带频谱感知、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系统的干扰抑制等。接下来针对这些应用逐一展开介绍。
1、稀疏信道估计中的应用
由于许多现代通信技术都是建立在信道状态信息是可用的基础上的,这使得信道估计已成为无线通信领域最重要的技术之一。目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信道估计过程往往是通过发送已知信号来完成的,这些已知信号称为导频信号或者训练序列。由于这些已知信号不传递用户数据但需要消耗功率和带宽,所以如何在保证足够的估计精度情况下减少这些已知信号的使用一直是信道估计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许多研究工作表明无线信道的脉冲响应在带宽较宽的情况下通常会呈现出一定的稀疏特性。此时,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稀疏特性,采用 CS 理论来估计信道以减少训练辅助信号的使用。
2、UWB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UWB技术利用极短(纳秒级)的脉冲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短距离高速通信技术。UWB系统的优势是其不仅能够提供高速连接和高带宽传输业务,而且具有低功耗的特点以及良好的抗干扰能力。然而,由于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对UWB信号进行数字化时需要极高的采样率(通常达到几GHz)造成了较高的硬件成本,使得UWB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遇到困难。与此同时,研究表明在UWB信道中传输一个非常窄的脉冲会导致接收信号呈现出稀疏特性。因此,利用CS理论的欠奈奎斯特采样优势去解决UWB信号的采样困难问题是目前UWB信号处理领域的一个研究方向。
3、稀疏信号检测中的应用
CS的采样过程是一个压缩采样的过程,其采集的样本是来自于未知信号向量和一组用户自定义的测试向量的内积。这种采样过程使得CS理论能够通过较少的观测样本来重构任意的稀疏(或近似稀疏)信号,而且即使在观测样本中存在加性噪声时也能较好地完成这种重构。因此,若利用CS理论去检测被噪声污染的观测样本中是否存在稀疏信号向量,则会由于其所需的采样样本较少而比传统的信号检测方法更具优势。
4、宽带频谱感知中的应用
动态频谱接入(Dynamic Spectrum Access,DSA)技术是解决当今无线电频谱资源稀缺问题的一种新兴技术。DSA的关键是要求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CR)能够感知周围的环境并且依据不干扰相同频率上的其他授权用户的原则来调整其发射行为。由此可见,频谱感知是CR的一种关键技术。同时,由于未来CR需要扫描较宽(达到几GHz)的频谱,所以宽带频谱感知技术将是未来CR中所必须的技术。
5、OFDM系统的干扰抑制方面的应用
目前,CS理论已被成功地应用于OFDM系统内的脉冲噪声干扰抑制和窄带干扰抑制方面的研究。第一,脉冲噪声干扰的抑制。由于脉冲噪声在时域上具有稀疏特性,因此Caire等人在2008年基于CS理论提出了一种非参数化的OFDM系统脉冲噪声抑制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CS理论来估计脉冲噪声向量,然后从接收信号向量中减去脉冲噪声的估计值以实现对脉冲噪声干扰的抑制。此外,Lampe还在2011年利用分块压缩感知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块压缩感知的OFDM系统脉冲噪声干扰抑制方法。第二,窄带干扰抑制。由于窄带干扰信号在频域内呈现出稀疏性,Gomaa等人在2010年提出了一种基于CS理论的移动OFDM系统的窄带干扰抑制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一个信号接收窗来增强窄带干扰信号在频域内的稀疏性,然后利用CS重构算法对窄带干扰信号进行估计,最后从频域接收信号中减去窄带干扰的估计量以达到抑制窄带干扰的目的。另外,Mithuna和Prema还在2012年利用一种基于CS理论的零填充方法有效地抑制了多输入多输出OFDM系统内的窄带干扰。
综上所述,CS理论目前已在无线通信的信号处理领域展现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如何进一步的结合CS理论自身的优势去设计更加实用、有效的无线通信信号处理方法将是未来信号处理领域的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喻玲娟,谢晓春.压缩感知理论简介.电视技术第犯卷第12期,2008年:16-18.
[2] 石光明,刘丹华,高大化,刘哲,林杰,王良君.压缩感知理论及其研究进展.电子学报,VOI.37,No.5,May2009.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关系处理
数学教学内容与当今的生产生活的联系十分的密切,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基础数学内容,在小学教学当中至关重要。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当中,有效的将信息技术利用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能够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增加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与积极性,并且在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具体的模型形式,将繁杂的知识体系转化成简单的认知体系,有效的帮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当中进行理解与认知。
1教师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模式的关系
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教师在教学模式上一味的全权包办课堂,通过针对数学知识点的相关讲述,让学生能够从中得到知识的充实,这样填鸭式的教学理念,导致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尤其是面对数学这一思维逻辑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会听的一头雾水,从而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排斥的心理。
伴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当中的融合,教师在运用信息技g的过程当中,有效的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枷锁,避免教学模式的单一,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模式,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会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将传统的从“教”到“学”这一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将“教”与“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改变以往“填鸭式”学习模式,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被动学习,而是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数学学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
例如在学习认识几何形体的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施进行各种几何形体的展示,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几何图形的组成,将抽象的事物转化成为具体的认知,提高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教师课堂地位与学生课堂地位的关系
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教师一味的引导课堂,在课堂上大包大揽,占据了课堂学习的主题地位,完全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忽视学生的在课堂当中的主题地位,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并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教师利用PPT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出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结合PPT上所显示的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良好的提高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一元一次方程方程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常设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设施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指引进行后面的学习,以此促进小学生逻辑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信息技术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工具。
3教师知识素养与学生知识体系的关系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成长时期,小学生在心理、身体等各方面发展的都十分的不成熟,因此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当中过多的对周围人、事、物的模范,并且针对周围各类新鲜事物都十分的好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通常会不断的询问出各种的“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当耐心的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讲解,然而教师由于在某些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足,面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当中的一些细小的问题进行忽视。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之下,教师利用互联网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搜索,然后为学生进行相应的解答。
例如小学四年级有一个“烙饼问题”,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迷茫,教师由于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无法用正确的方式为学生进行相应的讲解,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或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不但能够有效的为学生解答疑难,并且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4教师科学辅导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在素质教育的引导下,教师开始逐步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心理、身体、学习等多个方面进行相应的分析与思考,展开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个性化全面发展。尤其是在课下辅导的过程当中,教师利用微学平台,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当中所遇到的不同困难,进行相应的解答,让学生能够及时的查漏补缺,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5总结
在信息技术运用下,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注意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关系,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个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让小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意识,促进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促进小学生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小敏.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8):115-119.
关键词: 图像处理;交通信号灯;智能控制系统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8-0019-02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智能系统应运而生,为了改变交通状况,使各方向的车辆均匀地流通,研制出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交通信号灯的实时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根据现场车辆的流通情况调整红绿灯的变化,这种方法主要反映了某段时间的车辆情况,对该段时间的交通状况进行调整,从而保证道路的畅通。
1 系统硬件设计
基于图像处理的交通信号灯的智能系统设计理念主要是对交通信号灯因地制宜地进行有效的调控,从而使交通更加畅通,实现智能化的设计目的。基于图像处理的交通信号灯的硬件系统组成主要包括信息采集系统、通讯系统以及控制模块等,信息采集系统主要是通过传感器的作用将车辆的信息进行动态的采集,通讯系统主要负责将采集完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终端,最终有控制系统进行有效的调控。
1.1 传感器子系统
传感器子系统由许多的传感器和相应的信号调理电路组成。传感器中有很多的节点,这些节点的作用主要就是对交通覆盖地区信息的感知,在信息的采集过程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高效地完成相应的任务,最后在传感器节点的作用下将采集的信息传送到计算机的管理节点中。用户可以根据管理节点中的数据进行管理,可以监测信息或收集数据。图像采集设备是通过图像采集卡,将模拟制式的视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采集到计算机中或者是通过摄像机本身的数字化部件,利用计算机端口以及标准的设备将数字图像传输到计算机中。
1.2 通讯模块
数据采集仪将采集到的车流量数据存放到存储器当中,需要通过在通讯模块的作用下传到上位机系统。通讯模块能够与局域网网络联系进行信息技术操纵。这种系统能够利用在生产中所用的网络设备,为系统扩展应用技术,这样可以减少很多设备资源的使用。同时,信息传输的过程中采取一般的网络通讯协议能够保证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的及时和精准性。通讯模块采用光纤的原料提高了信息的传输速度,在传输的过程中误码低于8,而且外界因素也不会对该模块起到任何的干扰,确保了信息通讯的可靠性。在通讯网络中的使用权限很广泛,一般的TCP/IP在局域网或者计算机的通讯功能中作为基础的技术,只要满足网络的传输要求,就可以实现对农业信息的在线传输。除此之外,该系统利用局域网在其他设备上实现了信息共享的功能,很大程度上优化信息资源。
2 软件系统设计
2.1 软件开发环境及程序语言的选择
为了实现系统的智能化调控,使用了CCS的开发环境,能够实现代码的编译、文件管理以及测试等功能,而且具备良好的用户界面,操作便捷。由于C语言的编程开发周期短、可移植性强,所以比较利于维护,在软件的程序语言设计中,可以以C语言和汇编语言混合编程的方式实现系统的调度,C语言的出现形式主要是内联代码或者函数的形式,就能够实现核心算法和反复的访问功能。
2.2 用户界面
浏览电子系统主要是接收测量的数据,然后进行动态的分析,对于道路交通信息可操作性强,而且具备了浏览器、服务器以及数据处理等系统,在这种系统的作用下主要的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数据库服务层。数据库服务层是对接收的数据进行整合,由Windows NT服务引擎提供的技术支持,减少了用户的操作时间,可以快速地浏览道路交通车流量的信息,所以该服务层的安全、可靠性非常的高。(2)应用服务层。应用服务层主要是由WESGIS组成,是在数据服务层的下一步骤,但是所有的操作平台以及技术都是与数据服务层一样的,该服务层主要的功能就是让工作人员直接查看信息,同时能够实现数据的处理功能,属于操作环节。(3)浏览器层。浏览器层是将最后的处理信息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所有的交通信息都要经过传送、处理最终达到浏览层。所以浏览层能够方便用户的查询、浏览,而且操作上很简单。
2.3 PLC程序设计
在PLC程序设计中采用了STEP7软件编制,可以进行梯形逻辑图、功能块图以及语句的编辑。同时PLC对于不同的工作环境会有不同的I/O模块以及相应的设备,在这种系统中安装了人-机对话的接口模块,可以提高操作性能,使操作更为简单便捷;在工业局部网络中为了使通讯更为畅通设置了网络的接口模块,这些不同类别的I/O模块为PLC的应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在输入接口要注意隔离的防护,为了避免输入端的电磁干扰或者辐射干扰等现象的发生,一般采用的是光电耦合器作为电流的输入端。在解决触电振动的问题一般采用RC滤波器可以有效地防止这种误动作的产生。在PLC输出接口包括继电器输出、晶体管输以及晶闸管输出三种模式。在每一种线路上都采取了相应的隔离措施,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3 智能化控制功能模块
3.1 设备库的建立
设备库的建立是在系统前期管理中,属于设备入库记录的子模块,在这个模块的作用下能够实现对交通车流量运行状态的记录,然后设备的运行信息录入到系统的基本参数以及维护的历史情况中,在设备以后运行中出现的参数不准或者突发事件中可以提供有利的参考。通过设备库中设备的编号、类别、安装号等能够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查询或者输出,提高了设备的运行可靠性。
3.2 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库是对相关联的数据进行集成的资源系统,在数据库的系统设计中主要有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两方面。空间数据库的特点就是容量大,能够快速地查询到所需要的数据,同时还能够对数据进行修改,但是它的模型很复杂,在整个数据库中按照不同的关系等级分为了几个数据层。平台数据库中就会以数据库格式存储设备的运行信息,属性信息全部存储在数据库中,而且有对应的空间数据。在数据库中二者是不可分割的,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维持数据库整个系统的运行。
总而言之,基于图像处理的交通信号灯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根据车流量对交通信号进行实时的调控,实现了有序的交通管理,采用图像处理技术的交通控制系统具有硬件成本低、标准化程度高等特点,在现代的交通管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关键词:污水处理;AAO工艺;节能;降耗
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0-0022-01
1 生物脱氮除磷原理及应用评价
污水处理过程中,生物脱氮的完成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三个阶段具体过程如下:第一,好氧条件下,通过氨化菌将污水中的蛋白氮、有机氮转化为氨氮,这一阶段称为氨化作用;第二,氨氮在硝酸菌的作用下又转化为硝酸盐氮,这一阶段称为硝化作用;第三,缺氧条件下,通过反硝化菌,硝酸盐氮又变成氨气,从污水中冒出来,这一阶段成为缺氧反硝化作用。
AA0工艺在脱氮除磷和去除有机物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在处理高浓度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方面效果更为显著,在低温、恶劣条件下,仍然可以保持稳定工作状态,不足之处在于此工艺有效发挥作用对C源要求较高,否则在脱氮和除磷之间就会产生严重的碳源矛盾,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当前主要做法是通过改进AA0工艺得到倒置AA0工艺,采用亮点进水方式,有效减少初沉池停留时间,并且增加进水碳源有机物,促使C源不足问题得以初步解决。此工艺的优点是操作简洁、投资少、能耗低、运行状态稳定,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常用处理工艺之一。
2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控制
当前,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采用的运行控制技术是反馈和前馈控制,如图1所示。反馈控制基本流程是科学控制系统设置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偏差,从而实现有效控制变量的改变,最终消除偏差。前馈控制流程是通过科学测定干扰,灵活调整控制变量,消除干扰对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影响。实践证明两种控制技术都能够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产生良好效果。与前馈控制相比,反馈控制优点更为突出,在实践中应用也较为广泛。
3 AAO工艺节能降耗过程
AAO工艺污水处理过程中,DO、内回流比R,外回流比R、泥龄SRT、水温以及PH值等都会对脱氮除磷效果产生影响。污水处理过程中耗能较大的环节是回流和好氧段曝气。污水处理过程中如果水质得到保证,则可以以入水量和水质作为参考,对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包括:工艺构型、处理单元性能、硬件条件等,从而优化整个工艺流程和提高AAO工艺运行的精度,反应池的生态环境才能够达到最佳状态。污水处理过程在精确的曝气和回流作用下,需氧量和回流量大大减少,在出水量达标的情况下,运行效率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实现节能减耗。
AAO工艺污水效果主要通过三个变量来控制,分别为:外回流量、内回流量和溶解氧设定值,三个变量都可以通过进水负荷的调整得到科学控制。在实际污水处理过程中,氨氮浓度测量工作比较容易开展,并且同一污水处理厂进水氨氮总量较为稳定,因此,进水氨氮负荷可以反映出总的氮负荷。由此可见,前馈控制中AAO工艺的各项运行参数可以通过COD负荷、氨氮负荷以及两者的比值进行科学调整。
4 控制策略的实际应用
污水厂污水处理过程中采用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运用上述策略科学控制AAO工艺运行过程,发挥AAO工脱氮除磷的最佳效果,既能够确保污水处理水质,又能够充分降低能耗。实践证明,采用污水处理厂前馈―反馈控制系统污水处理水质,可以有效保证出水的水质质量,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除了出水的含磷量较高,需要进行化学除磷之外,污水总含氮量可达到排放标准。因此,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一旦进水负荷发生变化,就可以实现供气量的科学调节和控制,并且能够保持较稳定的氧浓度,加上适时调节曝气量能够降低动力消耗,因此,最终可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5 结语
综上所述,AAO工艺节能降耗技术在在污水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使污水处理厂提高水质的同时,还获得了巨大经济效益,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新型的污水处理工艺将会出现,与AAO工艺结合使用就会获得更好的污水处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崔晨,王伯铎,张秋菊.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的研究[J].地下水,2011(02).
关键词: 信息化 人防指挥与通信 人才培养 关系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美军的信息化建设之所以推进得快,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人的信息化素质高,拥有大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专门人才。目前人防系统信息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信息化建设需要,是人防信息化建设的瓶颈。信息化人防指挥与通信人才培养必须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把握正确方向,加强统筹协调,切实推进人才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信息化人防指挥与通信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处理好素质与知识的关系
与我国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一样,人防指挥与通信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以提高人防干部的综合素质为主导方向。因为面对的是整个人防单位,所以人才培养目标也应面向整个人防单位,能经得起人防单位的选择。这种要求突出地表现为提高学员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使人防指挥与通信干部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素质的提高与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尽管对个体来说知识与素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的联系却是显而易见的。很难说一个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的人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更重要的是素质与能力提高的基本途径就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训练。国家人防办认为人防指挥与通信专业人才应该培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娴熟的分析技巧、系统的思维方式的人才。其实,这主要就是针对人防指挥与通信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与相关能力而言的。显然,这些素质和能力的获得离开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是不可能的。
二、处理好通才与专才的关系
“通才”,主要是指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防指挥与通信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该是较宽的知识和精深的专业技能的结合;在能力上,应该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结合;在意志品质上,应该是创新精神和求实态度的结合;在身心素质上,应该是强健体魄与智勇兼备的结合。
在“通才”的培养上,应把主管指挥通信的副主任、指挥、通信处(科)长的领导干部作为主要对象,采取反复培训,多岗位、多层次地交叉任职等有效途径。在“专才”的培养上,要着眼人防信息化建设需要,把各单位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重点突出来,进一步加大引进、培养和保留工作的力度,尽快形成适应人防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群体。
三、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人防指挥与通信人才培养最关键、最核心的是质量问题,人才培养任何时候都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都要把提高能力素质作为着力点。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坚持以能力为核心,以学习和实践为主要途径,增大能力素质的含“金”量和含“新”量,努力培养与履行新使命相适应的高素质新型人防指挥与通信人才。抓人才培养,院校必须强化质量意识,贴近人防实际,深化教学改革,从源头上确保人才队伍的高质量、高素质。
数量不等于质量,但一定的质量要以一定的数量为基础。人防指挥与通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事关长远和全局的战略任务,仅仅局限于培养若干精英,物色部分后备人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着眼于整个年轻一代,坚持不懈地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合格人防指挥与通信人才。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人防指挥与通信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应定位于数量上的“一大批”,确保人防信息化建设长远发展。各个领域、各个层次都有一大批高素质新型人防指挥与通信人才作为主体、骨干和中坚力量,形成规模宏大的科技密集、知识密集型人才群体,真正担负起传承历史、开拓未来的历史重任。只有培养数量充足、规模宏大的人防指挥与通信人才队伍,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开发和结构性调整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充分的保证。
四、处理好学历与能力的关系
一般来说,学历是衡量人才素质的基本尺度,高素质新型人防指挥与通信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学历。学历不等同于学识,知识不等同于能力,高素质的人防指挥与通信人才不简单地等同于高学历的人才。对于各地人防干部要特别加强实践锻炼。如通过执行重大任务进行实践锻炼,紧密依托科技训练、综合演习、抢险救灾等近似实战的环境,把那些文化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干部,放到重要岗位上摔打磨炼,提高他们的组织指挥和统筹决策能力;通过换岗任职进行实践锻炼,针对干部参加学历教育、院校培训的不同专业和个人发展潜力,积极做好指技之间、机关和基层之间的换岗交叉任职,增强干部的复合素质。
把高学历转化为高素质,要完善激励机制。对那些有学历、有能力、有潜力的干部,要搞好发展设计,大胆选拔任用,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要建立健全优胜劣汰、奖优罚劣的良好机制,对那些素质优秀、政绩突出的,进行大力表彰,予以重奖;对那些不思进取、平庸失职的,该鞭策的鞭策,该淘汰的要及时淘汰,以此激励广大干部在努力提高学历的同时,切实增强实际工作能力。
五、处理好成本与效益的关系
人防指挥与通信人才培养成本,不仅包含培养人才所需要的经费投入,而且包含在培养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价值。不难发现,在人才培养中不计成本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一是人才培养缺乏计划性。有些人防单位明显缺乏系统明确的人防指挥与通信人才培养计划,更没有制定一个经过科学论证的课程设置,强调人防指挥与通信人才培养目标时,急于求成,追求短期效应。二是培养与实际不符。一种是一些单位领导片面追求培养数量,至于学什么,如何学,起什么作用却少有考虑,结果是付出了成本,但培养效益并不明显;一种是上面下达培训指标,指标的分配不是根据下面各单位实际需要而分配,而是为了让本单位人员外出游玩,这样想学习的没有去,不想学习的去了也不学。三是培养与使用脱节。一种是上级下达的培养计划、目标很明确,但却不按要求选送对象,结果该培养的没送学,经过培养的却用不上;一种是按要求选送了,回到单位却因各种原因未能得到妥善安置,合理使用。这两种情况都是付出了成本,却未兑现作用,在经费有限又急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的情况下,如何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效益,这就是人防指挥与通信人才培养成本的关键所在。
关注人防指挥与通信人才培养成本,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当前,提高人防指挥与通信人才培养效益要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在训用一致上下功夫。各地人防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坚持把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苗子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把履行职责必需、工作岗位急需的知识技能作为重点培训内容,切实增加培养的针对性,做到“用谁就训谁”“用什么就训什么”。二是要严格把好送学关。选送院校培训的必须是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人防干部,防止造成培养资源的浪费。三是在经费投入上,要在追求效费比上下工夫,在加大人才经费投入的同时,综合考虑“投入”与“产生”的交费比,做到投向重点保障急需、专款专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投入的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