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作物栽培新技术范文

农作物栽培新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作物栽培新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作物栽培新技术

第1篇:农作物栽培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无公害管理栽培技术;农作物;应用

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出现,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在绿色和无公害理念的指导下,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1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现状

在农作物的生长进程中,对使用的化学物质进行控制或者替代的方式,尤其重视对肥料的使用和病虫害的防治,被称为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农作物的栽培中,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而且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成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无公害栽培的管理中,相应的结构设施很重要,可是在设计和构建中没有统一的规范,在建造档次和设施的配套方面追求大型化,可能会制约无公害管理技术的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理论指导,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一些技术的效果都没有实际发挥出来,缺乏一定的集成效益,缺乏发展的规模和优势,特别是在栽培园区的技术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效益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效益的提升必须依赖管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现阶段的中国无公害栽培技术处于瓶颈时期,效益比较低,在资金、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等方面均有不足,同时,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存在着重视数量和建设,而轻视质量和管理的问题,影响了产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1]。无公害蔬菜栽培管理主要依靠的是农作物栽培来创造效益,但是这种方式并没有太高的效益。因此,必须加强农作物的加工环节。农作物的深加工、储藏和运输等方面的滞后都影响了市场的竞争力,进而影响了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经营。此外,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中,基础设施投资大,但政府的补贴又非常有限,加之市场的波动又比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对栽培管理技术是一个制约因素,并会阻碍管理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2管理技术的创新应用

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是新型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受到广泛的关注,不仅能够保障食品的安全,而且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和土地污染。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历史背景下,应该加快创新的脚步,提升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根据技术管理的需求,要想做好增效工作,政府必须加大对温室和大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支持,促进建设的设计标准化以及完善化,改善生产设施的建设,进而达到增值和增产的目的;在管理方面,促进栽培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建设,扩大生产基地和园区的规模,进而提升市场的竞争力。各地的无公害栽培技术存在一定差距,应该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打造本地区的特色化和品牌化产品,重点开发一些生产条件较好、生产基础较好和市场前景较好的农作物产品,不仅能够打造该地区的特色产业,而且能够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打造,在管理的基础上做好生产要素的建设,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到项目带动地区产业的发展,为打造无公害农作物的生产基地奠定基础。同时,不断加强对生产大户的教育和培训,从整体上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利用经营大户的榜样作用,加强对其他经营户的帮扶,做好示范和带头作用。做好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宣传,比如积极引用一些新型的品种,在耐低温和抗病方面有种植优势的品种。在技术模式的发展方面,应该以高效、节能、安全和可持续为指导来提高农作物的发展水平。同时,应该不断加强对种植技术的培养和宣传,可以定期组织培训加强种植人员的种植技术和水平,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园区的管理以及品种的选择等方面的培训来加强种植户的素质。在进行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质量和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加强产业园区的升级来提升农作物的生产水平和管理质量,打造从生产到经营一条龙,在增强产业基础和地域特色的基础之上打造品牌的优势[2]。提升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带动产品的区域化发展,进而提高自身品牌的价值和知名度,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打下基础。从技术推广方面来说,如果以蔬菜为例,在育苗的过程中,加强对育苗场的建设,而且政府也应该加强对技术的支持力度,提高育苗水平,对技术和设备进行补助和补贴。此外,还应该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对技术过硬和规模较大的育苗场进行奖励,同时政府也应加强对育苗场的扶持和帮助,提升优质种苗的开发。在无公害栽培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必须做好事先的防范工作,尽量降低风险给市场供销带来的影响,依据气候和市场的变化对可能出现的危害进行及时的预防。另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保险工作的投资力度,提高无公害栽培的抗风险能力。

第2篇:农作物栽培新技术范文

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基础,以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科技典型示范和技术培训为手段,以创办区域特色产业为支撑,以省农业厅《科教兴村富民计划实施方案》为指导,实施“科教兴村富民计划”以农业部《关于推进科教兴村的意见》为依据。以优化品种为先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合理规划,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效益型农业,带动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目标。

二、现状分析

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镇村位于镇北,县是全国粮食主产区。条件优越,现有耕地1889亩,其中水田1470亩,山地面积6626亩,辖16个村民小组,农户508亩,总人口1913人,将其作为全省“科教兴村富民计划”示范村建设,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

1地理位区优越。该村是镇的大村。国道、铁路穿村而过,北与市相距40公里,南与市镇相距仅4公里。受城市经济、文化辐射带动较大,市“一线一圈”现代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重点示范区。对周边地区和国道沿线的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2基础设施较好。村级公路全长3公里。220千伏大型电站在该村征地57亩,已开工兴建;水利设施配套齐全,一座库容4.9万方的小一型水库提供充足的生产灌溉和生活用水,灌渠纵横交错,总长达8000多米;通讯比较发达,已安装程控电话62门,移动电话18台;有线电视网较健全,入户率已达85%

3农业生产结构趋向合理。其中葡萄1000余亩,草莓400多亩,柑桔300亩。葡萄栽培水平较高,形成了以巨峰葡萄为主,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的格局,采用标准棚架、篱架、无公害套袋、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技术进行精细管理,品质优良,1988年该村生产的葡萄被评为省名优水果优质奖;草莓广泛采用了塑料大棚配套栽培技术,果品上市早,质量好,价格高。畜牧水产方面,推广了三元杂交猪、雪峰乌鸡、工程鲤等优良品种。

4农民科技文化基础较好。该村实有劳力1109人。占18.8%初中文化617人,占55.6%小学文化247人,占22.3%通过了扫盲、脱盲达标验收,消除了文盲。全村80%以上的劳动力掌握了1-2名实用技术。村里每年还请农业、畜牧等专业技术部门的专家,开展种养实用技术培训6期以上,培训农民300-500人次。由于从学习农村实用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尝到甜头,农民学文化、钻科技的热情空前高涨。

5产业化多种经营已有基础。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形成了农产品加工、运输、商贸等多种产业。目前,该村有植物油加工厂一家,面粉、面条、米粉加工机械四台,家庭打米厂6家,藕煤厂2家,加工业平产值30多万元。另外,全村拥有手扶拖拉机8台,大中型翻斗工程车4辆,双排座农用车4辆,中巴车2台,三轮栽人摩托车5辆。全村脱产或利用农闲时节从事餐饮业、副食批发零售业、农产品销售等的农民达40多人,年收入200多万元。

村有明显的区位、交通优势,总之。有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较为先进的技术基础,有一定的产业化经营经验,为建设“科教兴村富民计划”示范村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该村整体经济实力还不强,尤其是农业的发展速度和科技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人口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不成规模,农业生产装备现代化水平低,科技含量有待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尚未形成。这些都将通过实施“科教兴村富民计划”加以解决。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年分别完成如下经济目标:通过实施该计划。

1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使其产值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20%以上。

2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明显提高。根据市场取向大力发展优质品种。以后3-5年更新一次。畜、禽、水产殖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3发展贮藏加工业。

4劳动者素质有较大提高。全村要有300名农民获得“绿色证书”农业科技示范户达40户以上,农民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率达90%以上。农业科技总体水平有大的提高,种养新品种、新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的引进推广和推行农业集约化经营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主要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

5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确保村级经济实力增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学文化、用科学、破除迷信的社会风气普遍得到弘扬,成为时尚;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秩序稳定;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四、实施重点

以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为原则,科教兴村富民计划”示范村的建设。坚持依靠科技,依靠人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重点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村农民科技培训基地。计划利用该村提供的场所。添置部分培训设施如课桌椅、黑板、电视、vcd光碟等,开辟农民科技培训室。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有计划地开展“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及农业实用新技术培训。全面提高该村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该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建立优质高效葡萄栽培示范园。计划以该村x现有450亩葡萄园为基础。逐步引进、发展京亚、红提、高山葡萄等新品种,做到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栽培管理上,推广搭建标准棚架、篱架,推广果实套袋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避雨栽培技术,无核栽培技术等,推广绿色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创立双溪葡萄品牌。

3建立优质特种水果展示园。计划在该村一带利用20亩比较集中且土质较好的稻田。面向全市及周边地区提品。

4推广柑桔品种结构改良技术。计划通过五年努力。采取高接换种方式,全部改成适销对路的优质柑桔新品种,提高柑桔生产的经济效益。

5推广粮油作物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新技术。水稻生产上。推广旱育抛秧栽培、保优栽培等新技术;油料作物栽培上,推广以湘杂油系列为主的优质油菜新品种和育苗移栽、科学施硼等,并利用部分高岸田,进行稻田改种玉米示范。

6推广农作物专用配方肥。搞好土壤养分测定的基础上。提高施肥水平和农产品的品质,保护地力。

7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计划在抓好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基础上。推广农作物健身栽培技术。减少灾害损失,增加农民收入。

8推广畜禽水产新品种及养殖新技术。计划在该村大力推广高产优质良种畜禽。疫病防治技术等,推动畜、禽、水产养殖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牲猪以二元、三元杂交猪优良品种为主,五年内全部进行改良,家禽以雪峰乌鸡为主要品种,开发冬季养鸭,发展地方特产。同时积极推广饲养配套技术,提高出栏率和产肉率。并适度发展种草养畜,培养一批养殖大户。

9推广农产品保鲜。产量多,上市集中等特点,积极引进推广水果贮藏、保鲜、包装新技术,并有计划地抓好农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大幅度提高该村农产品的附加值。

10发展网上农业。计划投入部分资金。市农业局农业信息网站设立双溪网页,向外宣传双溪,推介双溪,农产品销售信息,并快速获取种子、种苗及种养新技术、农民致富新经验等多方面的信息,促进双溪农业发展。

五、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成立村“科教兴村富民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技术指导小组。由农业局局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督促检查各项计划任务的落实,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等;由市农业局总农艺师担任专家技术指导小组组长,技术指导小组主要负责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

2搞活机制。一是建立“政府引导。吸引相关涉农企业和农业大户进行投资,创办经济实体,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二是设立“科教兴村富民计划奖”奖励在实施该计划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

3加强科技示范。要在每个重点项目开发中建立科技示范点和科技示范户。以点带面,推动项目实施。

第3篇:农作物栽培新技术范文

1 自然概况

昆明市东川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东邻会泽县,南接寻甸县,本靠禄劝县,北隔金沙江与四川省会东县相望,总土地面积1858.79 km2,境内山高谷深,高、低海拔高度相差3 649.1 m,气候随海拔呈明显的垂直变化,境内既有长夏无冬、干燥高温河谷区,又有气候温凉的半山区,更有长年如冬的高山区,立体气候特点较为典型,为多种不同属性蔬菜生长提供合适的生长空间,自然区域的有效隔离也为无公害蔬菜生长提供较佳的环境。

2 当前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趋势

2.1 无公害蔬菜的概念 无公害蔬菜属绿色食品,即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硝酸盐含量均不超过国家规定的食品卫生标准,生产上允许限量使用某些化肥、低毒农药和激素等。作为绿色食品中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必须符合以下4项标准:①生产基地必须符合生产绿色蔬菜的生态环境,各种有害物质的残留量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允许标准;②栽培管理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技术规程,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安全使用标准,灌溉水质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③必须经过国家有关食品监测部门按标准检验,达到合格标准;④产品标签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志设计标准手册”中的有关规定。

2.2 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基本要求

2.2.1 建立元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要求选择交通方便的城市近郊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基地周围不存在环境污染,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富含有机质,排灌条件良好。基地的建设要切实做好工业“三废”的污染及城市污水、废弃物、污泥垃圾和农药、化肥等的污染。

2.2.2 加强蔬菜检疫和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防止危害性的病虫及其他有害生物随着蔬菜的种苗及蔬菜植株传播和蔓延。根据蔬菜病虫害的发生条件和发生规律及时进行田间定点调查和天气预报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将病虫害防治在发生之前或消灭在初期阶段,落实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2.2.3 合理应用综合农业技术措施。通过选育抗性强、高产优质的蔬菜品种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及时清理田园和实行合理轮作可减轻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通过适当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来改良和培肥土壤,应用蔬菜栽培新技术减少蔬菜病虫害的发生率增强产品的安全性。

2.2.4 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技术和物理防治措施。利用生物的天敌以虫治虫,以菌治菌,以菌治虫,减轻农药在蔬菜生产中的使用量,降低毒性。通过温烫浸种和变温处理蔬菜种子和幼苗将苗期病虫害降到最低。利用太阳能高温消毒和冬季低温杀死病菌虫卵。推广嫁接技术,增强蔬菜的抗性。利用害虫的趋避性驱赶或诱杀。

2.2.5 严格控制化学防治措施。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安生可靠的低毒少残留农药。

2.2.6 广泛利用生物技术。利用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研制的新农药进行蔬菜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3 东川区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的优劣性

3.1 优势

3.1.1 地理位置。东川地理位置特殊,处于“两省四县”的交汇点。把东川建设成为进川入渝的北大门和转型发展新铜都和生态修复示范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东川成为昆明连接川渝经济圈、连接长江沿线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农业产业向优质特色、绿色生态、集聚集群方向发展,给东川农业转型提供了机遇。

3.1.2 自然条件。东川独有的立体气候资源是不可多得的优势条件,东川的海拔从最低点695 m延伸至最高点4 344.1m,含盖了从南亚热带到北温带的各种气候类型,具有适应不同种农作物栽培的地带,为需要不同类型的蔬菜基地选址提供了条件。

3.1.3 农业技术力量有较坚实的基础。东川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本地的农业技术力量的配备,东川市农业局成立以来引进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人员,成立了相关的农业科技机构,农技人员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例日益增长,对本地农户的科技培训也从未中断过,农村劳动者接受新科技、新技术的能力也较强。

3.1.4 无公害食品的发展趋势是大势所趋。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新的变化就要求进行蔬菜生产的人员适应这个变化,把蔬菜的无公害生产提上日程,东川区蔬菜生产也必须适应新的形式,转变旧的生产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3.2 不利因素

3.2.1 东川是因矿而设市的老工业城市,多年来东川农业一直处于服务于矿山的境地,发展范围小,经济规模弱,品种单一,进入市场能力弱,开拓精神不强,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大潮。

3.2.2 东川因矿山资源枯竭撤市建区后为振兴经济,建设工业园区,工业污染物对农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拖累,对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有一定影响。

3.2.3 自然灾害对蔬菜生产有一定的制约性,因该区地处矿山,长期的开发对自然地貌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再加上山体高差悬殊,气候多样,植被稀少,又处在地震带上,水利化程度不高,因此,制约农业生产的各种自然灾害如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地表灾害和地质构造灾害等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成为本地农业生产的一种不确定因素。

3.2.4 东川地处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小,粮、经争地现象重,对蔬菜发展是一制约因素。

4 东川区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所需条件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