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用型人才培养

第1篇: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

一、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分析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能只关注教学本身,而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与企业需求,从而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努力使学生更加接近社会需求。通过深入和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本人认为必须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1.实践实习环节。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

2.素质教育。高职校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较少,从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情况看,不稳定性太大,学生大多表现浮躁、急功近利,一旦在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稍不如意,大多毫不犹豫地选择走人,这也给负责学生实习、就业的老师带来很大困扰。企业要求毕业生富有责任心,具有踏实、勤恳、虚心和不怕吃苦的职业品德。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等工程教育中重点高校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我们高职类院校应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有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模式,强调学用结合,注重培养实际工作能力。课堂教学安排也应为本专业技能培养所必备、必须的课程。基础理论课以“适度,够用”为度,要强调教学以技能实践和实用训练为主,理论知识为岗位技能培养服务的思想。

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一线技术员,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机电工程基础知识理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创新品质和发展潜力,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

三、重视“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作为高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对改善学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第二课堂主要以兴趣小组和技能比赛的形式进行,兴趣小组在我校现在以各种社团的形式进行,但社团制度还不够成熟,活动还没有正常化,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系里今年已开始从一年级学生中培养学习、技能上的尖子学生,起步变得越来越早,值得欣喜。

四、实现学校与企业深度关联

第2篇: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

[论文摘要] 21世纪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本文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论述了培养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有效途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和商务活动日益频繁。21世纪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如何培养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成为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合理课程设置

1.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商务英语专业,作为职业外语应用型专业,其人才培养旨在培养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现代商务英语和贸易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专业设置必须遵循英语和商务两个知识领域内各自学科设置的系统性,体现语言技能与商务知识的平衡;把有关学科最新成果、理论引入课程,使教学内容紧跟并超越时展的步伐,突显人才培养定位原则。

2.课程设置合理。课程设置应根据21世纪国际商务英语外贸交流面临的新任务、新形势,依托英语语言类课程为基础,突出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应用型训练,合理增设《商务英语口笔译》、《剑桥商务英语考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等专业类商务英语课程。同时,依据国际国内外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为目的,将商务知识类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开设《商务函电》、《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国际金融》等基础课的同时,加大实践课教学力度,聘请国内外知名企业经验丰富的外贸人员或高校专家以具体案例形式,开设一系列讲座,重点传授商务英语实践中所须掌握的《商务谈判技巧》、《报关实务操作》等相关课程。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获得切身实践经验,增强对社会的感性认识,还能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使课本与实践活动接轨,提高他们日后成为贸易人才的可能性。

二、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开展商务模拟实训。为适应外贸企业对应用型商务人才“工作适应周期短,工作效率高”的具体要求,就必须加强商务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利用高科技和网络资源建立商务模拟实验室开展模拟实训,组建仿真模拟公司,明确工作章程、流程及各部门职责分工,让学生轮流担任进出口商、商务,公司老板、秘书、部门经理等角色,对不同角色进行实践训练,能有效地挖掘学生潜力,加强学生商务技能训练,如询、极盘、完单、包装、标记信函等的撰写。

2.培养学生创业设计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创业计划参加创业设计大赛,邀请外贸行业专家学者对创业设计进行评估、指导,分析创业设计可行性及操作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供客观有效的参照体系。

3.加强商务实训基地建设。开展积极有效的创业见习,组织学生到相关外贸公司、企事业单位实地考察,了解商务流程和商品产出环节,增强学生对岗位的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到企业公司等教育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或外贸公司顶岗实训,身临其境开展业务,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让学生切身体会自身专业技能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为以后从事实际工作积累经验。

三、创建科学教学评价体系

1.商务理论和商务实践评价相结合。人才培养应结合社会需求,注重培养人才实用性、创新性和交际性,改变传统考试制度,创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除掌握商务理论外,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商务实践操作技能,如各种进出口单证、外销合同等的制作;在模拟商务谈判中,制定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相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实训评价的效果评价体系,检测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小组协作与组织策划等能力。

2.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评价相结合。建立学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就业制度,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如《全国国际商务单证考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全国外贸跟单员考试》等,进一步检测学生商务技能,促进学生早日与社会接轨,成为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英语语言教学和商务技能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务英语教学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目前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已达600多家。面对学习者众多而教师匮乏,部分教师语言功底强但商务知识不足, 缺乏实践经验的现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当前我国急需高水平且能熟练运用商务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将英语语言教学与商务技能教学结合起来,便成为商务教学的主要任务。

2.加强师资商务技能培训。除英语语言能力外,还应加强教师商务理论、外贸操作技能及行业知识培训, 派教师进修国内外最新商务课程,参加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所开设的寒暑假讲座培训等。

3.加强师资课堂教学技能指导。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就业为主导,商务技能为特色开展教学,善于运用鲜活具体商务案例进行情景教学,确立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即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锻炼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将商务英语教学与英语商务教学相结合,采用边实践、边改革、边完善、边总结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商务活动中人际交往与沟通、协调与共事合作的能力。

总之,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较高商务英语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只有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3篇: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加速及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国内大部分高校受各种因素的限制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便是国内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一)国内现有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概况

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学术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其专注实践探索,是一种高层次、高要求的稀缺性人才。当前国内高校一般将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通过融合课堂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能够熟练掌握一般能力、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具有较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据此可知,当下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特点为:首先,重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实践应用与创新;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其工作能力;再次,注重沟通协调与执行开拓能力的塑造,以期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最后,开展校企结合的互助模式,为学生在校实践活动提供平台。可以说,现阶段国内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已初具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来说,很多培养方式都处于摸索阶段,存在不少问题。

(二)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存在的问题

第一,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现阶段,国内一些地方性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模式化,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且不能发扬自身的办学优势,规避办学过程中的不足,这就导致各地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大同小异,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第二,重理论轻实践。当前国内众多高校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重理论轻实践,导致众多毕业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极度不平衡,不能适应岗位工作。第三,教学模式单一化。国内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在对外贸易企业工作过的很少,对该行业的一线情况了解不多,导致实践教学缺乏依据,只能依托书本模式化的案例进行实践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与欧美国家国际贸易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国际前沿知识及各国国家政治、法律、环境相比,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的掌握及对国际贸易政策和环境的了解。而且部分高校压缩国际贸易实践课程教学时间,这样的后果是学生缺乏国际贸易实务应用能力,进一步造成高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第五,忽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项目教学不足。一方面,部分市场上的企业缺乏长远发展的目光,只关注短期经济收益,不重视接收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习生进行人才储备。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因政策不健全、效果不完善、教师科研任务重等因素,不能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市场行情、参与市场竞争、接受市场检验。高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及健全是一个长远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面对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不断实践和调整,创造性地改进高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因此,当前国内高校必须切实转变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健全和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不断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建立有特色化人才培养目标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过程中,高校一方面要重视专业教育的基础性,另一方面,要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根据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使国内地方性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贯彻落实学校教学服务型办学定位,坚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宁波某学校为例,其根据地域特点,确立了“以人为本,德能并重”的办学理念和注重“地方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方向,重点强调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充分满足宁波地区中小企业中高端技术岗位的需求。

(二)完善专业培养课程体系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培养出的人才能否满足社会需要。针对当前国内高校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高校应在全面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站在学生需求、专业需求、社会需求的角度上对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和优化,比如将课程分为通识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三类,各类安排适当的学分和学时,注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构均衡。同时,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多层次职业资格标准,帮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获得与将来从事工作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打下基础。

(三)注重专业实践课程教学

随着市场上对外贸易企业对人才要求从具有后劲的“储备型人才”转向综合素质高的“适用型人才”,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应该从单纯重视理论知识学习转向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而且应该认识到贯彻落实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高校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中,可以坚持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辅以综合素质、外向拓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前者包括专业课程及模拟操作、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后者主要有军训、暑假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工程、学科竞赛、职业考证等。同时学校应大力支持实践课程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构建专业师资队伍

第4篇: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083-04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学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这些研究大都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的共性,鲜有关注微观层面的质量观。应用型本科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新生事物,也是当前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一个难点。所以,探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观,更具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及应用型人才的本质内涵与特征

应用型本科教育概念始见于欧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则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据统计,截止2009年4月,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有770所,加上独立学院318所,共1088所,其中地方本科院校约占90%,这些地方本科院校是本科院校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可见,我国应用型本科数量众多,必须引起关注。

(一)应用型本科的内涵与特征

潘懋元先生认为,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分类标准,中国的高等学校,似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类是少量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培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研究人才;另一类是大量的专业性、应用型的多科性或单科性院校,培养有宽厚理论基础的不同层次的工程师、经济师、律师、教师、临床医师和各级干部;还有一类是更大量的职业性、技术型的院校,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实际工作的技术人才,一般为专科层次,少量为本科层次,有的可以培养硕士生②。同时,潘先生认为,应用型本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第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第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某些学科可培养专业研究生;第三,以教学为主,同时开展应用性、开发性研究。此外,还有以面向地方办学为主,某些专业可面向地区和全国等特点。

徐理勤认为,“应用型大学”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主要按行业和产业需求设置专业,而不是按学科体系设置专业;(2)以培养本科生为主,适度发展专业硕士教育;(3)以教学为主,同时开展应用性的研究任务;(4)属于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地方性高等院校④。而康乃真则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高中文化(或同等学力)基础上进行的本科教育,其所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主要是从事技术应用、方案实施及现场管理,把设计、规划、决策转化为工程、产品的物质形态,即把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主要培养直接面向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的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以教学为主,同时可以开展应用性的研究服务;(3)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可以适当培养专业硕士;(4)专业设置具有行业性或产业性;(5)课程体系应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应用型本科人才不同于纯粹的理论型人才,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说:“学校升本之后培养的是工程师、医师、教师……‘师’字号的人才,理论要适当加强,但是实践不能削弱,不能完全跑到另外一头去。”⑥可见,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以下特点: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各行各业中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级技术专业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属于“理论应用型”人才。具体规格见表1。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观

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实际上反映的是人才培养是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这问题集中体现为两个方面的“吻合度”: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和个体发展需要”是否吻合。二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人才培养规格”是否吻合。通俗地说,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越接近于实际需要(包括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需要),输出人才规格越接近于人才培养目标,则人才培养越能适应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需要,这就意味着人才培养质量越高,反之则低。从实践层面而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也就是尽可能使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相符合,以及使最后的人才培养规格与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的过程。正如一个产品若要适销对路,就是尽可能使产品的目标设计符合实际需要,以及使实际产品属性与产品目标设计尽可能相吻合。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既需要数量相对较少的研究生,也需要数量较多的本科生,更需要数量巨大的高职高专生;既需要数量相对较少的学术型人才,也需要数量较多的应用型人才,更需要数量较多的实用型人才。所以,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决定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具有的质量观。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社会适应性方面,应突出知识应用、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人才特色,强调社会分工对各种人才需求的合理分布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互补性,降低人才因为同构化程度高、相似程度高而产生的竞争;强调人才适应行业企业生产实践的能力,面对工作对象培养应用能力,缩短知识与工作对象的距离,满足社会广泛需求的既有理论功底、又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种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提高人才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所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实则就是外适和个适质量观的有机统一。

具体说,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观应从培养目标观、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培养评价观等几个方面进行确定。

第5篇: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5)01-0098-01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已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亟需向本科甚至更高层次延伸,于是近年来国家批准在专科层次院校基础上,组建起一大批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本科院校。因此,如何认清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形势,树立适应2l世纪高等教育需要的教育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和科学继承专科教育所积累的丰富办学经验,弄清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的差异,研究和探索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途径,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什么是应用型高等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可分为研究型高等教育、学术型高等教育和应用型高等教育。所谓应用型高等教育,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纯研究型、理论型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类型。应用型高等教育的产生,是高等教育面对社会需求的积极反应;是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是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运作的结果。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新世纪的人才标准不仅仅取决于知识的数量,更取决于知识的创新能力。而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重视的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作为以培养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的普通高校,必须积极探索符合国情和校情的实践教学新路子,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一种与学术型本科人才和高职专科人才不同的新型人才类型有以下特点:

(一)与行业一致。应用型本科应该面向行业设置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宽窄应该与行业发展相适应。行业发展目前有两个趋势:一方面是分工越来越细,出现高度专业化趋势;另一方面是技术复合程度越来越高,出现高度综合化趋势。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两点。

(二)重视应用性。从能力结构来说,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具有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的实践能力。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应用性”不只是继承性应用,而且是创造性应用;不只是对现有知识、技术、方法的应用,而且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三)与社会接轨。从素质结构来说,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具有更强的社会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交际能力以及考虑问题的周密性等等。应用型本科根植于社会,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其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社会性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之一。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产学研一体,政校企合作

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成功办学的前提和标志之一,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首先, 要加强企业技术实习环节, 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科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 通过项目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形式,产学研一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及社会能力;再次, 要加强在实验室建设中与用人单位的合作, 缩小实验室设备与实际工作环境中使用的设备的距离, 寻求用人单位在实验室建设中的支持;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加强校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设, 要特别重视在项目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应用性科技项目及应用性设计大赛, 培养学生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 应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直接参与实验的开发和指导工作。

(二)要构建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要根据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对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提出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依靠行业共同确定专业的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要求,制订各项技能特别是核心能力的考核标准,严格考核制度,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三)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培养现代工程师的人,首先应具备现代工程师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没有一支具有较深理论功底、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学校要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培养造就一支教学和学术水平较高、师德高尚、能适应学科和专业发展需要、具有实施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就实践教学来说,更要特别向“双专”与“双师”目标努力。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行业、企业需要大量的职业型创业人才。应用型高等教育正是适应了市场需求,借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东风,培养了大批为融入社会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的莘莘学子。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切实重视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积极为之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并逐步构建起相应的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潘懋元, 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 2003(3): 5- 9.

[2]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第6篇: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国内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如师资团队的科研服务能力不强,师资力量和结构亟需进一步加强和调整,人才培养定位和模式不明确等。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应用、开放办学的教育理念,建立以教学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教学评价作为高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不可或缺的环节,既可以对教学效果做出判断和反馈,又可以验证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科学。尤其是在以甘肃省为代表的西北欠发达地区,过去的外语人才培养的模式既难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外语类人才的需要,又难以使高校的外语学科建设取得有效突破。因此,必须探索建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2.发展定位

面向社会应用。要成功实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必须破解制约学校外语学科发展的三个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性不明确,没有系统的学科规划,缺乏针对经济转型发展中各行业对外语人才需求类型和数量的详细调研;二是人才培养定位和模式不明确,外语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不能适应目前会展、外贸和科技行业的要求:三是外语师资的结构比较单一,教师工作只针对教学一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针对外语专业存在的这些问题,学校确定了 “厚基础、强素质、重能力”的外语学科建设发展目标,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学术研究、注重地方特色、注重社会服务的办学特色,不断提升我学院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这也符合我校“教学型、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

面向用人单位培养。在“一带一路”建设春风中,张掖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排头兵,吸引了大量外贸企业落户于此。针对外贸企业逐年增加的现实情况,学校注重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采用省内外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吸引企业管理人员入课堂,根据未来学生工作的环境和内容,大力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和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无缝对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学习内容和工作相脱节的问题。

3.教学路径

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应用、开放办学的教育理念,必须建立以校内教学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学校以“三个深入”为中心,积极开展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深入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是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的基础。大力倡导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一线教学,鼓励教师和学生组成科研团队,与会展企业密切合作,开展外语培训和会务接待;根据外语专业方向的不同特点和企业行业需求,实现外语课程设置模块化,加强对学生的外语等级考试辅导。教师在外语课堂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习一些与中国节日、历史事件、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词汇,关注以反映中国发展为主的一些外文杂志和报纸,通过设计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就感。

深入教学制度改革。教学制度改革是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的保障。学校以甘肃省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为契机,加大外语课程资源开发力度,制定基于学分制的高素质外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完善选课制、学业导师制、主辅修制等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外语专业综合改革,引入专业多方向分流和跨学科跨寺业培养机制,落实外语专业方向与产业行业的全面对接。根据地方产业行业对人才需求数量、类型等变化情况,对外语专业进行合理调整与优化。同时加强外语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建立与学分制培养相衔接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学生管理等保障体系,鼓励教师投身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动学生自主培养应用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深入考试方式改革。考试方式改革是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成败的关键。一是转变外语考试思路,明确阶段培养目标。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强调综合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听说读写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在大学二年级,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重点提高学生的读写译的能力。二是转变外语考试模式。改变过去单纯的闭卷考试方式,在一些院系班级试点开卷考试、小组调查报告、案例演示、工作情景模拟等多样化考核方式,减少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增加对学生在外语课程学习环节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的测评,考核重点放在动态化的过程考核。

4.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作为高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不可或缺的环节,既可以对教学效果做出判断和反馈,又可以验证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科学。学校在推进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始终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三个注重”为要求,真正发挥评价体系服务教学、指导学习的积极作用。

注重评价内容。首先,学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在考核评价内容上严格依据教育部《大学外语课程教学的要求》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测试,从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力人手,在听力材料中引入英美流行文化语言词汇,设计多种形式的综合测试任务,将听与说、听与写、听与语言知识的测试相结合,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推动应用型外语教学新模式的深入实施。其次,加强过程监控,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要求教师的授课安排要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并且要及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进行监控和评价。通过将这些理论研讨成果融入教学评价内容,学校进一步明确虚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思路,在动态中把握住学科建设的目标,确保人才培养方向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

注重评价主体。学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明确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发展性

评价。一是立体评价,由学校教务处或教学督导组随机开展教学抽查工作,同时在院系内部

开展观摩课进行师生自评和互评。二是跟踪回访,每年毕业生离校后,学校会在一年之后对

用人单位和学生进行问卷回访,让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工作表现做出量化评价,并让学生对自

己在学校掌握的技能进行评价。通过立体、交叉评价方式,学校可以及时收到社会反馈,适

时调整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和方向。

注重评价流程。在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过程中.学校一方面强调评价的判断和验证的功能,同时也把评价体系融入一线教学课堂之中,发挥评价体系服务教师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一是将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学校将评价始终贯穿在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教、学生学、社会评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二是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学校根据具体情况督促教师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如每学期必须要记录6次平时成绩,建立学生语言技能档案,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等。三是评价手段动态化。学枝强调教师要把外语教学的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果结合起来,在一些课程中可以把过程性考核作为主要评价结果。通过这种评价流程,学校给外语教学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评价环境,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更全面地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5.结语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要求。传统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一般是按照学科范畴设计,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理论体系的培养,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构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甚至是科研工作等方面都应突出“应用型”,坚定不移地培育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本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和实施“教学管理细则”、“教师教学规范”、“理论课教学规范”、“实验课教学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毕业实习工作规范”等管理规范,使教学各环节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立教学监督检查制度,监控教学各环节,形成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各项教学奖惩制度,通过教学通报、教学事故的认定与处理等,在保障课堂教学合格率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优秀率,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制度上的保障。通过多年来不断开拓和探索,河西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重构,外语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外语专业生源质量持续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大学外语教学: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 中纲,关于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 段作章.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内隐急机制[J].教育研究,2013(8).

第7篇: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应用型工程人才;高校人才培养

一、中外合作办学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一)““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化应用型工程人才需求与日俱增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跨国工程项目合作日益增多。“一带一路”沿线合作项目占比接近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总数的50%,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交通、电力、建筑、港口及通信等领域的业务增势尤为明显,因此对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工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大连海洋大学中新合作办学项目,基于学校传统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优势,引进新西兰奥塔哥理工学院工程类专业的优势办学资源,在本科阶段实施国际化工程人才联合培养模式。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实施,新西兰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将日益增多。中新合作办学将为中新两国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开展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是开展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是“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教育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教育部于2016年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鼓励高校结合自身学科特色优势、整合优质资源走出去,选择优质资源引进来,兼容并包,互学互鉴,共同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1]。在此开放背景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有助于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实现教育互融互通。

(三)中外合作办学为区域经济开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带一路”建设为东北经济的开放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对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2010—2020年辽宁省人才发展规划》指出,为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和对外开放发展的需要,可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方式,加大对国际化、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力度,依托高校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目前辽宁省开展的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还为数不多。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环节,大连海洋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合作办学对区域经济开放发展中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2]。

二、实施中新合作办学项目,加强培养国际化应用型工程人才

“一带一路”建设对高水平外语人才以及具备一定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适应国际工程项目要求的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能够有效对接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熟悉国际工程管理规则,能够参与国际工程项目建设的综合素质人才。

(一)中新合作办学推动工程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

大连海洋大学中新合作办学的合作方奥塔哥理工学院,其工程类专业的办学水平在新西兰位居前列。奥塔哥理工学院实施独特的实践教学模式并获得国际认可,其机械工程专业采用多层次的培养体系,按照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国际互认体系要求制订培养计划,实现工程技术人员学历资格的国际互认。学生通过国际学历互认课程的学习,对其职业生涯的国际化发展、拓宽就业领域大有裨益。中新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有助于丰富对接国标标准和国际专业认证要求的地方高校国际化专业建设范例。

(二)中新合作办学着眼于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

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人才培养需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注重打造专业化、实践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3]。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在打好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需具备运用知识解决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中新合作办学项目在课程目标、教学模式、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均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置,构建全方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中新合作办学注重工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一带一路”国际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会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这对国际化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素质的工程人才需要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尤其是跨文化沟通能力;还需要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工程任务完成能力,以及较为熟练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工程报告撰写能力;能了解工程项目的开展流程、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并对工程项目具有较好的承接能力和适应性[4]。中新合作办学项目对接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注重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

三、实施中新合作办学项目,构建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新合作办学遵循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大连海洋大学中新合作办学项目借鉴新西兰奥塔哥理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按照新方学校质量标准制定严格、规范的国际化课程体系,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和较强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能力导向,将不同层面的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引进全英文课程和实行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为实现人才培养国际化提供帮助。

(二)中新合作办学对接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奥塔哥理工学院与新西兰其他几所理工学院组成工程类学院联盟,实现专业课程互通,其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质量被新西兰职业工程师联盟所认可,也被世界性的工程师认证体系《悉尼协议》所认可。《悉尼协议》是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国际互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提出的认证的具体标准成为高校专业建设的风向标,倡导重视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该协议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建立多维度“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估系统,推进动态、开放、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该协议承认协议成员相互之间的教育认证,有利于人才的国际化流动,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根据新西兰政府目前的有关规定,大连海洋大学中新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在新西兰毕业后可以获得一年的工作签证。根据新西兰职业工程师联盟目前的政策,大连海洋大学中新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毕业后可以成为该联盟的学生会员,拥有一至两年工作经验并参与过中新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可成为该联盟的正式会员,其认证资质全球通用。新西兰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目前已参与国际工程联盟认可的四大工程技术人才认证协议[5]。大连海洋大学通过中新合作办学项目在本科阶段直接引入达到国际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本校工程人才培养对接国际行业需求,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

(三)中新合作办学通过引进新方课程实施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大连海洋大学通过中新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奥塔哥理工学院课程,营造原汁原味的国际化教学环境,有助于实现本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提升[6]。本文以引进课程EngineeringCom⁃munication(工程沟通与表达)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引进外方课程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1.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对接国际认证标准根据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开设工程沟通与表达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该门课程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由外籍教师全英语授课,同时配备中方助教,其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与奥塔哥理工学院同名课程的教学要求保持一致,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其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按照奥塔哥理工学院所遵循的《悉尼协议》专业建设指导,设置与认证标准和岗位需求相结合的培养目标,根据岗位核心能力和课程学习要求,基于结果导向设置教学环节,根据国际行业标准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不断适应行业发展新需求[7]。2.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注重产教融合对于本科一年级学生而言,全英语授课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他们对此有新鲜感,同时也感觉有一定的挑战性。而大一学生往往具有适应较快的能力,设置难度适中、循序渐进的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国际化学习环境。与普通的英文沟通课程不同,工程沟通与表达课程需要结合工程专业的特点准备符合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和讲授方面,安排擅长沟通与写作的教师进行讲授,同时安排具有工程从业经验的教师结合专业实践讲授工程报告撰写方法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资源遵循持续改进的原则,教学讲义由授课教师编写设计,在做好理论讲解的基础上融入大量实践练习;报告写作教学环节将职业认证要求与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设置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项目任务。教学内容安排除要求学生注重沟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注重学生演讲能力、报告写作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课程设置口头沟通(OralCommunication)和书面沟通(WrittenCommunication)两个主要模块,将应用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教学当中。各个教学模块紧密衔接、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沟通能力。课程教学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采取讲授(lecture)和辅导(tutorial)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程知识点讲授完成之后采取小班化辅导授课形式,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应用实践。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锻炼提升其英语沟通能力。设置大量的学生练习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引进新方课程教学,学生能够较好适应全英语授课环境,提高英语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为其提升国际化能力奠定良好基础。3.实施过程性考核,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奥塔哥理工学院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其师资队伍整体上具有较为丰富的业界实务工作经验,因此他们能够结合工程实际工作需求开展教学,充分融入与业界人才能力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引进课程注重采取项目式和任务导向的考核方式,将能力培养贯穿到过程性考核的各个环节。对于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而言,引进课程所采取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给其原有的学习模式带来一定挑战,但同时也为其尽快适应应用型人才要求提供了锻炼机会。外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设计寓教于乐的实践应用环节,例如要求学生以小组团队形式,运用雪糕棍设计并搭建高塔建筑物,让学生锻炼团队协作与沟通表达能力。此外,通过全英语项目展示汇报,提高学生的演讲汇报能力。将实践教学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设置贯穿课程始终的过程性考核环节,实施教学质量控制。实施以课程为载体,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国际化应用技能提升为导向的教学模式[8]。

四、结语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全球区域经贸合作的日益深入,企业对国际化工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培养一批具备一定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的应用型工程人才。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增添新动力。

[参考文献]

[1]黄倩,刘应征,奚立峰.机械工程教育国际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72-175.

[2]李化树.“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文献述评[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4):108-112.

[3]李志峰,陈莉.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转型:历史变迁与当代实践逻辑[J].高校教育管理,2019(4):91-98.

[4]杨成,富海鹰,蒲黔辉.“一带一路”背景下交通土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110-114.

[5]王秋惠,冯志友,王家庭.国际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认证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111-117,130.

[6]范广兴.辽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特征与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45-50.

[7]曹清清,魏芬,单彦广.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提升: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与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8(17):116-118,131.

第8篇: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培养模式;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39-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各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于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是它们能够生存并得以发展的根本之道。[1]目前的培养方向有两类:一是研究型人才;二是应用型人才。既要求培养基础知识浑厚、理论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又要求这种人才能够掌握学习领域的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流程了如指掌、实践能力强,能够在步入社会后在较短时间内融入真正的工程实践。

现如今,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多数高中毕业生的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文化的大幅进步都需要各高校培养多层次的人才,特别是能够迎合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视,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领各个高校准确定位、特色发展,重新审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加快教学改革,对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

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针对现在的高校学生来说,仅仅掌握原有范畴内的知识还远远不够,因此要做到“夯实基础,拓宽范畴”,使每一个高校毕业生都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灵活的应急反应。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对于高等院校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首先是理论基础传授。人的涵养是在经过知识的熏陶后才会有所提升,因而培养专业人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求其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对自我的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拥有深刻的认识,这样有利于今后的事业发展。其次是专业素质的培养。对于一个高级专业人才来说,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仅仅是成功步入社会的一部分,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需要面对许多未知的挑战和不定的因素,在校期间就应尽量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及动手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是为了满足社会及学生本人的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3]

二、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1.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

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作用,优化课程体系内容,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起着很大作用。[4]应用型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5]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整合优化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强化对基础理论的教学,保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使教学内容具有范围广、综合性强的特点。

在专业培养的各个环节中,以教师传授课堂教学占比最大,因此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会对学生持续、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通常以理论知识为主,这些知识通常以文字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比较抽象且在遇到较难知识点时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对于这一普遍现象,教师如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实例联系起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此应重点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课堂教学改革: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应根据课程特点和自身实际进行课堂教学组织与设计,深入研究教材,及时补充最新研究成果,精练授课内容,增加学生自学学时和课堂讨论环节。二是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联想,在专业教学中,通过各种浅显工程实例使学生产生联想,加强基本理论理解与创新意识培养。三是要设计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性题目,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充分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研究讨论,撰写报告并进行汇报答辩。在此环节中,让学生充分体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乐趣,开拓学生思维,探索未知。与此同时,应该引进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已经渐渐走进了大学的课堂,成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工具。

2.实践教学的优化改革

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都将通过实践环节来体现与检验,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6]实践教学环节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同样也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包括课程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及各种学科竞赛等等。通过以上这些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目前在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强基础、弱实践的现象,对于作为高等技术人才进入社会的学生来说,这一教育模式就成了最大的弊端,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发展速度。因此,应该努力丰富学生的现场实际经验,加强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是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首次实践地点,其地位不容小觑。应打破实验室的冰冷氛围,将实验室开放给学生,通过预约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增强学生的自我思考及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充当辅导者的身份,使学生成为操作主导者。二是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是学生的第二实践地点,它承担着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重要任务。实习基地是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联系最为密切且最为相似的地点。因此,校方应积极联络可作为现场实习基地的单位、企业、公司,扩大学生的实习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创造便利条件。三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在本科毕业后都会选择就业,因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做到全身心投入,把每一次实习、实验都当做真实的工作,认真做到最好,积极思考,主动与他人交流,交换想法。

三、结论

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充分迎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将培养宗旨贯彻其中,从而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文虎.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大学教育,2013,(21):84-85.

[2]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5-8.

[3]李爱琴,肖云峰.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23,32.

[4]郑杨.卓越工程师培养恰当其时[N].经济日报,2011-2-26(3).

第9篇: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审计课程;人才培养

作为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的审计学课程[1],其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老师难教”和“学生难学”,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教学形式单一,枯燥无趣、学生缺乏实战经验,学习空洞、审计理论复杂,难以学习理解等[2]。信息化审计教学经过多年的研发与发展,其在软硬件方面也已经获得了较大的成果,基于此,信息化审计教学课程的改革,务必要以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第一要务,进而适应信息时代日益增长的实际需要。

一、审计学课程特点及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审计学课程特点

(1)理论性强。审计学课程知识庞杂冗大,理论性极强。对于毫无审计经验的学生来说,无法深入理解审计内涵、内容,学习的过程一定是枯燥、无趣、学习积极性不足的。因此,对于授课教师来说,这是非常值得深入研习探究的,除了要求授课教师有着很强的理论基础外,还必须会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做出不同的教学方案,积极总结自我内省,帮助学生翱翔审计的天空。(2)综合性强。审计学课程除了会涉猎基本的会计学理论基础外,还会涉猎管理学、税务法、财务管理等等诸多学科知识,因此,往往会给初学者带来极大的困扰,令其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3]。③实践性强。审计学课程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外,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操作,真正掌握审计工作的技法,做到可以独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在审计中遇见的各种问题,比如,审计原则、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流程等等,只有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才可以真正将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

(二)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审计之于会计,犹如水之于鱼,两者的关系不言而喻。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日益重要,对将要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有着核心作用。作为高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审计学课程也是财务会计学的重要组成理论课程。因此,审计信息化教学的改革,不仅有益于财务会计学科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还能改变传统弱势学科的教学地位,进而充分表现出审计专业信息化教学的时代优点。对于当前的审计教学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不足、培养目标及培养定位不够清晰准确、审计实践教学内容占比较小、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质量不高等等[4]。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审计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不足

审计是一门学科,其中实际工作分为政府审计、组织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具体取决于各种审计实体,其中注册会计师审计有着最大的群体,业务复杂性极高[5]。尽管专业审计课程中有相当大的理论部分,但实践操作在教学中的地位最高。但是,近年来大多数高校由改建升本的高校教师组成,这些教师主要是应届博士和硕士,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在社会领域的经验很少,即使这些高校招聘往届有社会工作经验的毕业生,这对于审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也只有很少一部分来源于专业的审计团队。在这种情况下,在审计领域经验较少或仅具有理论知识的教师在教授审计专业课程时通常由于没有足够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经验而造成教学活动过于“苍白”。对于高校如何扩大和丰富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是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定位不够清晰准确

作为高校的基础,人才培养应该尽可能发展可以与社会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当前,底层审计师人数更多,而高素质的审计师则相对较少。高级别的审计资格不仅需要更高的学历,而且还要求更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技能。当前,一些高校的目标是针对会计师和审计师的发展,忽略了实际的操作能力,锻造了一个教授大量知识但轻实操能力的环境。因此,明确的教学目标,发展方向,深化教学改革以及强调教学技能是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三)审计实践教学内容占比较小

为了成为一名审计专业人员,需要掌握更强的技能,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目前,由于高校对审计实操的重视不足,因此,尚未有标准的审计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由此造成,部分高校仍然仅开设理论课程,忽视了实操课程的开设,无法为学生模拟具体的审计场景,无法再现审计业务流程,学生无法操作具体审计训练,进而造成学生对各种审计环节不能有完全、深刻地认识到,不益于学生积累审计经验。这种教学方法就会导致这样的事实,即以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的操作能力较弱或者基本没有操作能力,并且不能迅速转换员工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四)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质量不高

毫无疑问,对于信息化审计工作的人才培养,例如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不能仅仅满足于审计学、审计实务等理论课程的教学。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不论是计算机审计还是信息系统审计都是难以做到全覆盖的,因此,要正确认识到审计,从审计实务的方向出发,将计算机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结合在一起,并在学生熟知并掌握了会计学、审计学等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开设信息化审计方向的专业教学[6]。在高校中培养合格的专业审计人员,需要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设置和高质量教材的编写,其中实习和实践培训课程对于培养专业工作技能至关重要。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审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针对在审计专业领域的教学质量,通常,可以从以下两个方向提高总体上的实践培训的质量。首先,聘请长期从事审计的专家到学校任职并参与教学;其次,选派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学习实操经验,并获得实践经验。从长远来看,最好的选择是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定期派教师进行培训[7]。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非常重视经济发达的素质,尽管国家政策明确规定,高校党政领导不得以获取利益报酬为目的而在企业中任职,但是,部分地方政策允许普通教师进行兼职或自主创业。从师资队伍力量建设的方面来看,具有注册会计师从业资格的专业审计人才在高校中任职教学对信息化环境下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百利而无一害。

(二)制定更加科学恰当的人才培养方案

审计专业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学习精神面貌,不断吸收新知识,及时更新优化自己。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云服务等准确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及时更新审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此外,必须根据职业指导和人才培养目标考虑人才培训计划,正确处理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潜力的要求,真正做到培养的审计人才可以“即插即用”。

(三)构建审计实践云平台

通过开放的交互式云平台,学生可以熟悉最新的审计软件,熟悉计算机的审计过程,掌握和依靠计算机学习最新的审计方法。通过开放的交互平台,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在复杂多变的软件模拟中提出的灵活审计方法,不同的审计软件各有优缺点,根据审计的标准和要审计的对象进行选择合适的审计软件。在开放平台的动态情况下,提供各种类型的企业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对于实务操作者,高校必须遵守培训课程的指导要求,提供符合课程实操的要求,配备复核审计课程的审计软件,指引学生内化实践理论的学习,及时改进学习中的错误。学校应加强校企之间的协作,以便从企业收集数据和审计案例,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平台上体验审计知识,并建立牢固的校企联系。

(四)创新教学方式

采用多元课堂形式吸引学生随着SDN、云计算服务、大数据技术、5G通信和人工智能的来临,社会对审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学审计方法不能仅限于理论。在理论教授中,教师不应仅仅专注于理解理论知识,应该侧重于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以及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这要求教师能够采取案例、翻转教室等教学法进行教学。在选择要审计的案例时,教师分享讲解了经典案例后,应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并要求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分享学生之间的交流结果,然后老师对它们进行汇总,以真正实现审计教学目标。通过鼓励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信息时代,必须要指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框架、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相悖于信息时代的发展,必须打开眼界,及时更新自己。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是为适应未来的工作而进行的专业准备,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之匹配,在充分发挥信息时代的优势下,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审计学信息化课程的改革,进而实现我国应用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时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邱婕.信息化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课程改革探讨[J].商情,2019(35):248.

[2]郑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职审计学课程改革探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1):27-28.

[3]杨雨晴.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审计学课程改革研究[J].知识经济,2019(20):178+180.

[4]刘文秀.新商科背景下《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0(16):173-174.

[5]郑丽英.基于CDIO理论的审计教学改革[J].会计师,2020(05):77-79.

[6]张巍,唐菊."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财经界,2020(32):251-25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