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价值观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环境教育得到了愈加广泛的重视。当前我国环境教育的内涵逐渐由“保护环境”发展为“尊重自然,和谐共生”,旨在培育生态价值观,践行内化的生态文明意识,通过人与环境的和谐循环互动,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价值观作为一种良好的社会共识,体现了人们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的价值选择,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支柱。[1]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生态价值观的探索成为践行生态文明、珍惜自然、保护环境的必经之路,而生态价值观教育则为环境教育提供了更全面的内容。
一、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生态价值观教育离不开生态文明的承载和孕育。生态文明是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徘徊与反思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其核心是从统治和奴役自然过渡到爱惜和保护自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
生态文化是人与环境稳定发展的文化,这里的“文”指包括个体与群体的“人”和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脉络,“化”指育化、教化和进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过程”和“发展进步”。[3]而动态发展的生态文化的结果就是实现生态文明。
基于以上背景,生态价值观的内涵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微观层面的生态价值观,指对于自然生态和环境系统的价值认识,这是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对于生态的感知。这种价值观会让人们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中观层面的生态价值观,指除了自然生态领域,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学习和借用其运行方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追求互动的、和谐的、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宏观层面的生态价值观,则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统一起来的价值观,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4]
同样地,生态价值观教育也包含三层递进的内涵:
一是以生态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即教育人们理解和领会何为“生态价值观”。
二是遵循生态价值观理念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即在教育中渗透和融入对生态价值观的阐述,将生态价值观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关注和考察此种教育方法对于受教育者习得相关观念和改变行为方式的影响和作用。
三是具有广义生态价值的教育,即将教育作为社会生态系统里的一员,将其与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发展紧密联系,使得教育和其所处的社会系统,以及系统里其他因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5]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实施现状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背景下,生态价值观的培育已经成为公民意识培育的一部分。媒体宣传是生态价值观通过社会教育进行传播的重要渠道,学校教育则是学生接受生态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二者各具特点。
生态价值观的社会教育以宣传为主要手段,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主要通过身临其境、耳濡目染的讲述来进行价值传递。公益广告、宣传画册、图示标语、传单活页等,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周围人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也是传播生态价值观相关信息的渠道。这种形式方便、即时、高效,但缺点也不容忽视,信息泛而不精、准确性受限。以我们目前接触较多的生态价值观宣传为例,主要内容是爱护环境、珍惜资源,但大多只是口号标语式的宣传,缺乏具体可行的途径说明和深层次的原因阐述,对于生态价值的重要性,很多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生态价值观教育不仅要通过社会传播的途径进行,还需要学校教育来融会贯通。大学生是受过系统的教育、即将走向社会的知识群体,而中小学生正处于思想行为习惯逐渐成型的阶段,好奇心、求知欲和可塑性都很强。对各阶段的学生进行良好的生态价值观教育,能对社会主体的生态意识的内化起到铺垫和引导作用。
笔者所作的一项调查反映了我国大学生生态教育的现状,其特点是:目前大学生接受生态教育的意愿强烈,对现状的满意度中等。在调查中,9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接受生态教育,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生态教育的了解程度一般;目前大学生接受生态教育的途径主要是电视和媒w等社会渠道,仅17%来自于学校教育;而在学校教育中,约34%的高校有开设独立的生态教育选修课程,其余的高校则在相关课程中采取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当被问到影响生态教育实施的因素时,七成受访者表示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环境。[6]该调查反映了我国大学生接受生态教育的渠道较多,但缺乏固定形式和有效途径;而学校的生态教育若能得到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和配合,则会事半功倍。同时也表明了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另外,目前在中小学,生态教育的实践课程相对较多,以户外清洁、接近自然、节能环保为主,也有以生态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和比赛等。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正处于从起步走向发展的阶段,人们对其意义的认识已经达成了共识,一些学校也正在进行探索,但若要形成系统、完善、成熟的生态价值观教育体系,具体做法和实施路径还有待深入研究。
一、端正教学价值观念,充分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组成。
长期以来教师们总习惯把“生物教学”与“德育”分开,觉得生物教学只要学生学习了生物学知识就可以了。尤其是高中生物由于知识点烦琐、课时紧张,老师们在高考指挥棒下更加不愿意利用宝贵的教学时间来进行“德育”。其实这些都是对学科教学价值的扭曲认识,也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从而影响了人才素质的整体发展和全面提高。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的价值不在于单一的传递科学知识而在于培养能在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所以,要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适应时展的需要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动力和源泉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新课标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的学习要远远比被动地被老师“灌输”更加重要。而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就来源于他对该课程的爱好与兴趣,学生如果喜欢这一门课,觉得这一门课有意思,那么他上课必然会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因此,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突破单纯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学习动机,不仅对于情感目标的实现而且对于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达成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形式
高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开始具有独立意识,开始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他们对他人的观点会进行自主的选择。对他们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决不能依靠简单的说教,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如果强加式地,直来直去的对他们进行理性教育,往往会招至学生的厌恶或心理对抗,产生逆反心理,效果也可能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中充分运用隐性艺术,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自然渗透,隐而不露,使受教育者在无对抗中获得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多种多样,要将目标意图和知识有机结合,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如在《人与生物圈》一章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调查、收集生物圈的有关资料,通过让学生观察本地生物圈的变化,联系实际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生物圈,从而使学生充分认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珍爱生命是人类的共同责任等等。实验教学同样也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教育的良好形式,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1、“师者,生之楷模”。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示范学生,用广博的知识熏陶学生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文明、进步、正义的化身。教师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衣着打扮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下,都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种榜样的力量正是教师伟大人格的表现,它将激励学生在成长成才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正确的导向。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业务水平,努力做到言行规范、品德高尚、以身示范、注重身教,以自己高尚的品德、饱满的热情、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勤奋的工作作风来感染、影响学生。
2、教师要认真备课,充分挖掘素材,合理选择教学手段
中学生物教材中蕴涵许多德育功能的内容,这些内容除个别部分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外,绝大部分都是不带有明显的感彩的,但在反映客观的科学事实中往往仍会隐含着某些“隐性”情感。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应用好显性的材料外,更需要充分挖掘出隐性材料,并作一定的引导和设计,从而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和社会性都非常强的学科,知识点包罗万象,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常常有事半功倍的效用,像多媒体教学、野外观察、实验操作等等都是可供选择的教学手段。
3、教师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注重过程性评价
[关键词]数学教学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学习态度 体验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28
积极的情感态度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把知情融为一体,让认知和情感彼此促进、和谐发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开放设计,培养学习情感
数学学习情感是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习动机等内心的多种体验,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求知氛围,把学生引入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然而,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兼顾每个学生的发展,采用开放性的教学设计,让他们都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对一个长和宽都是4厘米、高8厘米的长方体木块,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呢?
生1: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列式为8×4+4×8=64(厘米)。
生2: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列式为4×4×4+4×8×2=128(平方厘米)。
生3: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列式为4×4×8=128(立方厘米)。
……
在学习过程中,数学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解决难度较小的问题,数学水平较高的学生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课堂上,学生高高举起的小手、自信的笑脸,说明他们都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善用知识,养成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良好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数学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光辉灿烂的文化,数学教材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如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到以下信息:秦汉以前,人们将“径一周三”作为圆周率,后来发现圆周率的误差太大,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和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和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所具备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认真勤奋的态度,无疑会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养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走进生活,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带领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教学“购物”这一内容时,虽然学生对购物比较熟悉,但还缺乏具体的经历和体验。于是,教师组织这样一个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一起去购物,让学生感受购物的方法以及经历购物的过程,然后回到课堂上互相交流自己的收获与感想。交谈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样教学,既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之,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一个隐性的过程,又具有显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促进学生更喜欢学习数学,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金成梁,刘明祥等.《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朱学燕,徐光考.数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探索[J].数学教学通讯,2007(8).
[4] 濮建军.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发展的动力[J].师范教育,2004(5).
Abstract: Network has a subtle influenc on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ways of thinking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In the era of multicultural intertwined networks, using network platform and resources to achiev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leading the campus network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tudy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law of 90 university students, relying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platform, innovating methods of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twork conditions and strengthening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m to strengthen the leading values education whose core is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关键词: 主导性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络文化
Key words: leading values;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network culture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225-01
0引言
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丰富生活的同时,隐藏在互联网络中的某些不良因素也在悄然增长,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了影响和冲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文化生态,强化大学生对主导性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是高校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1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和行为规律研究是开展主导性价值观教育的前提
1.1 网络媒体对90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及价值判断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90后大学生普遍个性独立,心态开放易接受新鲜事物,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大学生正处在思想和人格的形成阶段,多元化网络信息在拓宽大学生知识视野,培育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同时,容易诱发大学生内心世界产生激烈的思想冲突,大学生因为洞察力和研判能力缺失,易接受物质化、功利化等不良思想。
1.2 高校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主导性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其挑战突出表现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实用化和价值判断模糊化的特点;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以及彰显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的文明新风没有很好的统摄校园网络文化阵地;以商业化思潮和“快餐文化”等为表现形式的网络多元价值观消解和弱化了大学生对于主导性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
2优化网络德育教育平台是开展大学生主导性价值观教育的基础
2.1 校园网络思想教育平台的搭建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诉求,覆盖大学生成才的各个方面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校园网或专题网页存在内容形式单调,吸引力不强的问题。校园网或专题网页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学生的特点和网络特征进行建设,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和服务三大功能,不仅要成为对外宣传的窗口,同时还要建设成为教师教研的平台和学生成长的乐园。网站的规划应着眼于三个结合:促进学生专业成才和全面素质提升相结合;解决思想意识困惑和满足日常生活学习相结合;激发道德思辨与引导知行合一相结合。
2.2 网络舆情引领和导向要以弘扬主导性价值观为方向由于网络信息共享的迅捷、发散和容易放大等特点,校园网络舆情的实时关注和引领尤为重要。校园网络舆情的动态跟踪、快速反应和纠正引领是开展主导性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
2.3 主导性价值观教育要采用生活化和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从90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主导性价值观教育应该区别于过分强调红色、政治色彩浓厚和口号式的教育方式,应充分挖掘整合主导性价值观教育资源,丰富主导性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融主导性价值观教育于社会热点事件和焦点话题的校园辩论、教师点评、撰写心得等途径中;融主导性价值观于传承大学校训和大学精神的载体活动中;融主导性价值观倡导的“八荣八耻”思想于文明校园风尚主题创建活动中;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富于感染力和催人奋进的优秀事迹等教育素材中。
3创新网络条件下德育教育方法是开展主导性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要求
3.1 单向式灌输教育转变为互动式启发教育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思想宣传方式效果弱化,单纯地以正面灌输的形象示人很难吸引大学生的“鼠标走向”。 只有通过交往、对话、厘析与明辨,才能在多样性价值世界中找到主导性、科学性价值。从实践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弘扬社会主义主导性价值观方面都有初步的探索,如建设辅导员BLOG,主题交流论坛,校内新闻网互动平台等,充分发挥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主导性价值观。由“显性”转向“隐性”的网络互动教育模式,正在使网络思想宣传教育由“平面”变成“立体”,由“单调”换作“多色”。
3.2 网络舆情技术防范与网络教育产品创新紧密结合网络技术防范作为一种被动的控制方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思想政治引领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与引领作用的发挥,必须直面网络文化多样性价值挑战,探索创建自身的“网络教育产品体系”,主动掌握网络平台主导性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权,要在已有的理论宣传、交流论坛的教育形式基础上,通过网络对话、在线访谈、flas故事、专题教育DV片下载等形式,使网络教育产品更加形象化、立体化、多维化,富于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
4打造专业化网络思政工作队伍是开展主导性价值观教育的保障
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该充分掌握网络教育手段,走进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了解大学生的 “网络语言”,通过对话、讨论、解析教给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信息判断和制作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良莠不齐网络思想慎思明辨和击浊扬清的能力。要将教师主导和学生自主紧密结合,不断改进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一、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情绪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心旷神怡,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不良情绪则相反,会诱发学生紧张焦虑的心理,使课堂气氛压抑、沉闷。所以,上课时教师如果精神饱满、举止大方,学生就会深受感染,并尽快进入学习角色。此外,要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特点,尤其对后进生要一视同仁,要以极大的耐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表扬。
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
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自身的求知欲、渊博的知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去吸引和感染学生。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用教育教学的艺术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向英语学习领域,用兴趣的火花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我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努力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多样的题材开展语言交际训练。还创设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如我们在高一年级进行了演讲比赛,高二年级进行了阅读竞赛,高三年级进行了词汇及写作竞赛,这些活动都是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良好载体。再如,圣诞节时高一的英语教师要求学生每人设计一张贺卡,用英语写上祝福语、签名、日期等并收集起来评出最佳设计奖、最具个性奖,然后互相转送到同学手里。这些活动既激活了学生的英语思维,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
三、挖掘课本中蕴含的教育素材
一、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简单、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要眼、心、口、耳并用,以实现学生与文章之间心灵的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文章的内涵,与作者的情感相交融。走进坡笔下的《水调歌头・中秋》,学生对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产生了困惑。于是,我向学生提供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每逢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都要赏月、吃月饼,这已成为我国的一大习俗。这里“婵娟”就是月亮的意思,整个诗句也就容易理解了,用这种方式进行讲解可以拉近学生与古诗文的空间距离和心灵的距离。
教师还可以设计特定的情境让学品味文章意蕴,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还原、再现语言文字,让学生进入文章意境,品味语言的魅力。文章作者往往是先感悟生活,再用笔抒怀,而读者却恰好相反,他们是先看到文章才能有感而发。在学习《地下森林断想》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体验森林之美,感受森林的“品质”。把森林的骄傲和顽强生命力转化成具体意象,通过意象在大脑中再现森林的生机,再现大自然的伟大,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从而实现情感的迁移。
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情感,增加学生的情感厚度,对身边的人和事多一点关心,为幸福开怀大笑,为不幸失声痛哭,这样的人生才会精彩!
二、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简单的说教是没有效果的。语文老师要及时抓住一些德育素材,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音像材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在学习《敬畏自然》时,我先播放一段有关大自然的音像资料,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到敬畏自然的段落和语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学生在音像的熏陶下,很快进入到文章所表达的情境中,对大自然之美和宇宙之美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课文深刻地感知后,学生会兴致勃勃地进入到“敬畏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为大自然做“讲解员”,从而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体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语文教学绝不能因为价值观复杂、不可触摸,而丧失语文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从与语文教学有关联的方面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营造利于学习的氛围,教师还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把文本展现给学生,深化学生对价值观的理解。在学习《夸父追日》时,教师可以渲染神话情景:很久以前,有一位善于奔跑的巨人,叫夸父,他与太阳竞赛……。、并伴有跌宕起伏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夸父的倔强与顽强,为挖掘《夸父追日》的内涵奠定基础,并在朗读中感受神话中表现的“夸父精神”,反映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这样的文章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深入分析课文内容,设计悬念问题,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好奇心,有一种急于了解、急于探索的欲望。例如,在教授《海燕》时,我播放一段轻松的乐曲,用课件出示海燕的图片并提问:“海燕是什么形象?”学生说到了海燕的美丽。我为同学们展示大量海燕在暴风雨中飞翔的图片,在学生为之震撼时开始进行课文阅读,学生没想到海燕这么坚强,从而对海燕充满好奇心,“文中还描写了海鸥、海鸭、企鹅,通读课文说一下他们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设置这样的悬念,可以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参与到学习中来。只有学生亲自去读、去思考,才能真正体会到“海燕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物理学家的生平事迹、高尚情操、成功与挫折、智慧与幽默、分歧与争论,物理学思想与方法的演变、物理学发展跳动的脉搏,都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奋发向上的激情,引起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思考。例如亚理士多德,他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最先把哲学从其他科学中独立出来,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例如伽利略,他利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理想实验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亚理士多德的错误理论。另外他还证明了摆的等时规律,他是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他在许多科学领域都卓有成效,是世界上首先融会贯通数学、天文、物理三门科的科学巨人,他将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所以说象这样物理学史的教学,有助于活跃思维,增强胆识,学生更加自觉地继承前人的事业,有效地进行学研究,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学习动力。同时引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浓厚兴趣。这样,我们就能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并不断发展学生学习物理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兴趣和信心。
2、促进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科学态度是指从事科学活动应具有的稳定的行为倾向,包括: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谦虚谨慎善于合作、独立思考追求新知、关心社会关心环境、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等。
物理学史上大量事例表明,科学的探究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都是经过曲折和磨练,这需要科学家顽强的意志甚至是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笛卡儿、牛顿、惠更斯、卡文迪许等为了科学研究终身不娶;富兰克林为了研究雷电而冒险进行“费城实验”,科赫曼为同一目的而遭雷击身亡;法拉第经10年的不懈努力做了三百多次的实验,最终得出电磁感应的条件。这些感人的事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顽强意志及忘我牺牲的精神非常有感染力。物理学史上大量事例表明,追求真理的科学思想和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是科学伟人们取得成就的崇高思想境界的支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入一些科学家的光辉言行、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高尚品格以及丰富的个性,这些介绍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3、有利于养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当前,教育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社会信息化和高科技的加速发展,教育从人文科学到科学化再走上科学化与人文兼容互补的历史发展轨迹。而物理学史是自然科学、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文史哲的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体。决定了物理学史在实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中的特殊作用。
人文精神是“爱”的精神,热爱科学,热爱科学事业,热爱自己的祖国。科学家在致力于科研活动的同时,处处重视人的价值,孜孜不倦地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的楷模。牛顿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既表现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也体现了谦虚诚恳的态度。爱因斯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人类的正义感出发,劝说美国总统罗斯福抢在纳粹德国以前研制原子弹,当研制成功以后,他又从人类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和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一起,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居里夫人和她的女儿长期从事核物理研究,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科学事业和自己的祖国,并三次获得了诺贝尔奖,最后均因长期接触放射物质而死于白血病,因而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献身精神。爱因斯坦就曾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人文精神还体现为团结、合作、民主的精神,曾任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的汤姆孙总是把他所知道的和所能想到的全部告诉助手和学生,甚至把他自己设计的方案无代价的给予学生,在他任期内共培养了84位物理学教授,27名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诺贝尔奖获得者7人。教学中将这些物理学史内容与物理知识相融合,其中蕴涵的科学家充满人文主义的态度和精神将激起学生心灵的震动。
4、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对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很有帮助。比如可以通过物理学史实例向学生反复阐明偶然与必然的关系,指导学生正确看待机遇、使他们明确今天的准备正是为了明天抓住机遇;例如伦琴发现X射线和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和昂纳斯发现超导电性、钱三强发现重核三分裂以及某些科学家的挫折和失误,分析其偶然性与必然性、机遇的得失、经验与教训,并联系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让学生们树立向科学进军的决心和信心。
一、建立和谐真诚的师生关系,解除学生心理障碍
心理快乐能使人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课堂上,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要爱护学生,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好心情,面带微笑的进课堂,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教师要经常在每节课的课前问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了吗?在课将结束的时候问学生:这节课,你快乐吗?然后根据学生是否快乐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的参与数学活动。
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首要面对的问题是帮助有心理困扰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大多数表现为后进生。作为教师要正确对待这部分学生,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建立起自信。教师要和他们交朋友,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试问在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在宽松、自在的气氛中学习,学生怎会不对他任教的学科感兴趣呢。要学生亲近老师,老师必须首先热爱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我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特别是后进生,经常多问几次“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鼓励学生有不懂的问题要主动问,弄个明白,随时随地见到老师都可以问。不懂就问说明学生学习认真,乐于学习。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我会想办法帮助他们克服。如四年级学生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后进生往往是望而生畏的,我教会学生把这些题目分解成几道一步计算的简单问题进行解答,教给思考分析的方法,使之化难为易,让学生逐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教师真诚对待学生,对学生的喜爱之情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现,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且能转化为学习动机,使学生解除心理障碍,由怕学到爱学。
二、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
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熟悉的学习素材,能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样,我们就拥有了良好的开始,激起了学生积极学习的情绪。就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的: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在设计《旋转与平移》一课时,我就力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本课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我精心录制了转盘、观光车,缆车,电梯等视频来揭示课题;然后呈现游乐园的照片,让孩子们在其中去寻找旋转和平移现象;接着让孩子观察水龙头,风车,陀螺等实物;并欣赏录像《生活中的旋转》,将孩子们带进“旋转和平移”的世界;最后还让学生玩玩具,去发现并制造出旋转与平移现象,让抽象的数学和孩子们丰富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探索真实世界中的数学,这比单纯的数学学习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三、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讨论、交流,展现自我
数学学习过程是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判断推理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多创造一些让学生展示自我个性,展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和交流的机会。不能让少数优生包揽课堂的发言权,有意识地让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把发言机会多让给学习一般的同学,经常发言的同学把发言机会多让给较少发言的同学。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在实践运用阶段老师提出有长6米、宽4米的房间需要铺地毯,现在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说说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看!学生的回答多精彩啊!不仅自己有了选择购买的方法还大胆提出观点帮助老师省钱。课堂中让学生质疑问难,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四、 鼓励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识强,不善于与人合作。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快乐。要变传统的学生“认真听讲”为“小组合作”、“同桌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群体学习方式与独立思考的个体学习方式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学生自主求知。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节,按不同标准来分类时,我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想了几种分法?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例如:1、按铅笔的颜色分;2、按铅笔的长短分;3、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4、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5、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棱分;6、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7、按有铅笔尖和没有铅笔尖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当我把学生的方法介绍给其他教师时,他们无不为学生的创造才能而惊叹、称赞。我认为,这样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五、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认识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使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虽然大部分孩子对人民币很熟悉,但还是有很多的孩子没有经历过买东西的过程。于是,我便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模拟市场。让学生在周末的时候跟家长一起去买东西,熟悉买东西的程序,然后让学生自己在家里做一些手工制品作为商品,带到数学课堂上。这样,数学课堂就成了一个模拟市场,孩子们用自己的人民币(学具)进行商品的买卖活动。大家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热烈,有的在叫卖,有的在讨价还价,还有的在算找补……学生的喜悦与收获可谓大也。象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真实而强烈地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有效的评价方式,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态教育 价值观
生态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对教育的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思想,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生态意识的双重发展,是时展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也是我国开展生态教育的有益探索。
一、生态教育
1、生态教育的背景和定义
教育“生态化”是苏联学者创用的概念,其内涵是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中,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和认识问题,并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1]生态教育提倡一种整体的、系统的观念,人类应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的一举一动都会对生态系统的其他构成部分产生影响。因此,人类的行为必须对整个生态系统负责,人类活动应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
2、生态价值观
在人类思想史上曾出现过自然中心主义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生态整体主义的生态价值观三大类型[2]。自然中心主义价值观认为人类活动应该顺从自然而不能改变自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产生。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高度评价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价值,认为自然的价值就是满足人类的需要。自然中心主义价值观忽视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能动性,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虽充分肯定了人的主动性,却无视生态环境的存在价值,造成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膨胀和野心,是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生态教育的原因
1、全球生态问题凸显迫使各国加强生态教育
21世纪人类面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威胁着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1987年,“环境和发展世界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既要又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后代人要求的可能性和能力,并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全球性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和生态危机的凸显,推动了各国对生态教育的关注和研究。
2、传统教育价值观受到挑战
以往的教育价值观局限于“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价值观,忽视了对自然的关注。传统教育价值观在认识上的缺失导致教育只考虑人类自身和社会的进步,无视自然的价值,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并危及人们自身的生存。
传统的教育无法帮助人们解决生态危机,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生态教育价值观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它将人、社会、自然三者结合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指出生态系统均衡发展是衡量人与自然的价值尺度。教育的“生态价值观”是对传统教育价值观的超越与提升,教育活动以此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3]。
3、信息时代,生态意识与信息素养同等重要
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重要特征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然而科技带给人们物质生活进步的背后却是生存环境的破坏,如果人们一味地沉浸在征服自然的得意中而不做出改变,最终后果将难以预料。近几年国际会议和世界环保运动不断呼吁人们提高生态意识,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
我国正处在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时期,党和国家在提出了具有长远意义的“科学发展观”,给我国生态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指导。在经济发展要求迫切和生态教育思想缺乏的情况下,依据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灵活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三、对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生态教育的途径的探索
1、教师要有生态教育的意识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生态教育,首先应从教师开始。教师应以一种远见的态度,关注全球生态危机的严重性,深刻意识到进行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教师应努力学习生态教育的思想,将生态教育观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念,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优势,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
2、在教学过程中给予生态问题足够的关注
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我国在长期应试教育中形成的问题。生活和网络中关于生态问题的信息大量存在,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常被忽视。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生态问题和环保信息不失为培养学生搜集、运用、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的好素材。如在教授幻灯片制作时,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制作环保主题的幻灯片。网络中关于环保主题的文章也可以用来指导学生学习word文字编辑处理的知识等。在教学过程中给予生态问题足够的关注,这样不仅可以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也提高了学生的生态意识。
3、进行信息技术道德规范教育时也应重视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
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人们已经意识到要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道德规范教育,以规范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用信息技术的习惯,负责任地运用信息技术。然而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仅以是否满足人们的利益为准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必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生态价值观突破人类利益中心的狭隘视角,主张科技发展和应用不应以损害人类与其他生物共处的生态系统为代价,是传统教育价值观的革新。因此,进行信息技术道德规范教育时也应重视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在生态教育成为世界教育热点的今天,随着我国生态教育的不断开展,培养学生形成生态价值观必将成为信息技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正处于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迫于国际竞争和社会发展的压力,生态教育的开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思想在当下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生态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实施生态教育是更时代的要求,在不久的将来生态教育的思想一定会在我国教育中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马建滨,都玉蓉.中小学开展生态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J]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