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技术调研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银行融资困难的问题,究其成因主要涉及到企业自身方面以及金融机构方面。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的阶段中,由于投资项目自身包含多样复杂的技术知识,因此较难被金融部门全面的掌握了解。倘若缺乏专业水平,则一般的金融部门不能良好地逾越技术知识的障碍。再者,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涉及的项目多属于新产品领域,体现了市场定位的超前性,可参考的案例不多,因此令金融部门较难获取相应的调研标准,使制定决策的难度大大增加。基于高新科技项目拥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因而金融部门尤其重视对管理团队的调研考察。经营人员的能力以及素质水平对项目的成功与否发挥了决定作用。然而,基于我国不具备全面的信用评价体系,因而所反映的经营人素质并不充分。一些单位为了避税,不规范履行相关财务制度,进而令信息的不对称性更加明显。再加上一些企业欠缺诚信,对项目过分包装,作出误导宣传,因此在融资市场之中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讲,由于欠缺科学的管理体制,操作方法不够灵活、采用的工具欠缺创新性、工作人员欠缺能动性,因而也增加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经营的难度。
2重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的科学必要性
与一般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爆发力,一旦项目成功通常销售得到的收入以及利润率均呈现出翻倍增长的趋势,成长发展速度无法估量。由于中小企业不会像大型企业那样同一时间同数家机构合作,而是相反金融单位通常会成为主办单位,因此基于企业具有的较强忠诚性,可发展成为金融机构的基础客户,负责的业务不会轻易流失。金融机构相对企业来讲处在强势地位,因此掌握着议价的主动,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借款的规模并不大,因此即便出现问题,也不会对金融机构产生较大的影响。加之银监会颁布的较多措施,更是通过差别化的管控监督以及有效的激励管理政策对银行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创建了良好的环境。再者,伴随股票、债券市场的迅猛发展,更多大型良好的企业融资同信贷资金距离更远。为此,各类金融单位均组建了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中心,致力于对该部分市场展开激烈的争夺。
3积极应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3.1主动分析高新技术
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基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成长期以及种子期技术并不成熟,管理经营还没能全面规范,因此市场前景有可能并不明朗。倘若贸然投资,会使自身陷入较大风险。为此,金融单位可选择在其成长以及成熟阶段介入。虽然不同企业生产方法、资金走向、推广模式在该时期并不相同,然而却万变不离其宗,即更多的企业融资需求主要集中于市场推广以及采购设备材料。
3.2优化流程基于高技术存在的壁垒与障碍
金融授信工作人员对企业做详细的调查研究具备较大的难度。再加上中小金融机构人员有限,通常不划分大客户与小客户经理,因而要将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调查研究同一般大规模企业做有效的区分。另外,金融机构应联合内部调研机构并积极与外界咨询单位联系,以获取到高新技术行业领域之中重要的调研分析数据,令授信人拥有更多的研究参考依据,并高效、优质地完成对行业风险等级的探究分析。针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应履行快速审批的管理制度,事先订立具体的审批办理流程,并利用网站上传相应的表格模板。针对契合标准的企业项目应实施线上优先快速审批,相反对不契合企业标准的项目则应采用个别线下管理审批的工作模式,通过AB角工作体制,保证各个环节均能够紧凑、快速、优质地完成。另外,金融机构可在组织分工层面,有效地分开客户营销以及贷款管理,履行同大型企业存在本质区别的中后台集中处理工作模式,使运营管理体现一致性与标准化。还应积极主动地引导培育员工形成面向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工作意识,创立良好的考核激励管理制度,激励他们形成良好的主观能动性,进而真正拓宽针对高新技术单位的授信业务。
3.3创新担保管理方式
满足融资需求当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采用的主要担保方式为政策性担保部门担保。该部门即通过政府单位与相关机构以全资的方法或是控股的模式设立,全面履行我国有关政策意图,将其作为最终追求的价值目标,并不存在追逐利益问题。通过市场化运作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担保。该类型公司的兴起,进一步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单位扩充融资渠道作出了必要支撑。另外,还可引入园区联保的模式,效仿上海地区,创建不同规模的高科技园区,同时发挥管委会的积极作用。即可通过园区联谊模式或是定期地组织日常交流互访活动,使园区之中的各类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加强互动,增进感情,更加熟悉和了解,并积极拓展形成园区之中企业互保的良好模式。再者,可引入保证金信用互助经营模式,同样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执行的扶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履行信用互助计划。即政府单位出资50%,企业负担40%,剩下的10%由银行承担,这样不同的主体互相融合共同分担风险。企业则需要交纳少则20万、多至100万的互助金,进而构建形成资金池。而政府单位则可通过成立专项的信用互助资金辅助中小企业获取不高出交纳保证金额度五倍的贷款支持。这样一来可为参加该互助计划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有效地化解欠缺流动资金的矛盾问题。
4结语
关键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融资环境;担保管理方式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4-000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288
1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不同时期的融资需求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经营发展阶段中,包含不同的时期,因此对融资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具体来讲可划分为种子期、创建期、成长以及成熟期。在种子期,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处在研究开发产品与技术的时期。由于难度较大,因此会出现成果以及商业目标的不清晰性,因而投资成功性势必较低。虽然所需投资的经费不多,然而却包含较大的风险,会面临前功尽弃、入不敷出的危机。在创建期,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通过种子期研究开发的新技术手段完成产品的研发。该时期企业需要采购或租赁一定的用具、设施、厂房以及原材料,并为开辟产品市场、扩充营销渠道而付出努力。因而该时期需要大量的经费,如果该阶段选择商贷融资模式,将令企业背上较大的债务负担,同时,银行也不会轻易地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进入成长时期,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研发新产品逐步向市场投放推广,其经营业绩逐步显现出来,并受到了市场的一定认可,渐渐转为盈利。因此,该时期投资风险持续降低。由于其有形资产不多,因此银行可通过创新贷款模式满足其融资需要,例如存货、证券或是知识产权等。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至成熟期,风险进一步下降,并迈入了大量盈利的阶段。其融资空间不断扩充,结构更加优化,融资渠道也不断扩充。例如,可面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也可向资本市场进行股票融资或是通过并购以及转让,完成资产重组,实现间接上市。
2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银行融资困难的成因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银行融资困难的问题,究其成因主要涉及到企业自身方面以及金融机构方面。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的阶段中,由于投资项目自身包含多样复杂的技术知识,因此较难被金融部门全面的掌握了解。倘若缺乏专业水平,则一般的金融部门不能良好地逾越技术知识的障碍。再者,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涉及的项目多属于新产品领域,体现了市场定位的超前性,可参考的案例不多,因此令金融部门较难获取相应的调研标准,使制定决策的难度大大增加。
基于高新科技项目拥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因而金融部门尤其重视对管理团队的调研考察。经营人员的能力以及素质水平对项目的成功与否发挥了决定作用。然而,基于我国不具备全面的信用评价体系,因而所反映的经营人素质并不充分。一些单位为了避税,不规范履行相关财务制度,进而令信息的不对称性更加明显。再加上一些企业欠缺诚信,对项目过分包装,作出误导宣传,因此在融资市场之中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讲,由于欠缺科学的管理体制,操作方法不够灵活、采用的工具欠缺创新性、工作人员欠缺能动性,因而也增加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经营的难度。
3 重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的科学必要性
与一般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爆发力,一旦项目成功通常销售得到的收入以及利润率均呈现出翻倍增长的趋势,成长发展速度无法估量。由于中小企业不会像大型企业那样同一时间同数家机构合作,而是相反金融单位通常会成为主办单位,因此基于企业具有的较强忠诚性,可发展成为金融机构的基础客户,负责的业务不会轻易流失。
金融机构相对企业来讲处在强势地位,因此掌握着议价的主动,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借款的规模并不大,因此即便出现问题,也不会对金融机构产生较大的影响。加之银监会颁布的较多措施,更是通过差别化的管控监督以及有效的激励管理政策对银行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创建了良好的环境。再者,伴随股票、债券市场的迅猛发展,更多大型良好的企业融资同信贷资金距离更远。为此,各类金融单位均组建了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中心,致力于对该部分市场展开激烈的争夺。
4 积极应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4.1 主动分析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基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成长期以及种子期技术并不成熟,管理经营还没能全面规范,因此市场前景有可能并不明朗。倘若贸然投资,会使自身陷入较大风险。为此,金融单位可选择在其成长以及成熟阶段介入。虽然不同企业生产方法、资金走向、推广模式在该时期并不相同,然而却万变不离其宗,即更多的企业融资需求主要集中于市场推广以及采购设备材料。
4.2 优化流程
基于高技术存在的壁垒与障碍,金融授信工作人员对企业做详细的调查研究具备较大的难度。再加上中小金融机构人员有限,通常不划分大客户与小客户经理,因而要将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调查研究同一般大规模企业做有效的区分。另外,金融机构应联合内部调研机构并积极与外界咨询单位联系,以获取到高新技术行业领域之中重要的调研分析数据,令授信人拥有更多的研究参考依据,并高效、优质地完成对行业风险等级的探究分析。
针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应履行快速审批的管理制度,事先订立具体的审批办理流程,并利用网站上传相应的表格模板。针对契合标准的企业项目应实施线上优先快速审批,相反对不契合企业标准的项目则应采用个别线下管理审批的工作模式,通过AB角工作体制,保证各个环节均能够紧凑、快速、优质地完成。
另外,金融机构可在组织分工层面,有效地分开客户营销以及贷款管理,履行同大型企业存在本质区别的中后台集中处理工作模式,使运营管理体现一致性与标准化。还应积极主动地引导培育员工形成面向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工作意识,创立良好的考核激励管理制度,激励他们形成良好的主观能动性,进而真正拓宽针对高新技术单位的授信业务。
4.3 创新担保管理方式,满足融资需求
当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采用的主要担保方式为政策性担保部门担保。该部门即通过政府单位与相关机构以全资的方法或是控股的模式设立,全面履行我国有关政策意图,将其作为最终追求的价值目标,并不存在追逐利益问题。通过市场化运作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担保。该类型公司的兴起,进一步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单位扩充融资渠道作出了必要支撑。另外,还可引入园区联保的模式,效仿上海地区,创建不同规模的高科技园区,同时发挥管委会的积极作用。即可通过园区联谊模式或是定期地组织日常交流互访活动,使园区之中的各类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加强互动,增进感情,更加熟悉和了解,并积极拓展形成园区之中企业互保的良好模式。再者,可引入保证金信用互助经营模式,同样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执行的扶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履行信用互助计划。即政府单位出资50%,企业负担40%,剩下的10%由银行承担,这样不同的主体互相融合共同分担风险。企业则需要交纳少则20万、多至100万的互助金,进而构建形成资金池。而政府单位则可通过成立专项的信用互助资金辅助中小企业获取不高出交纳保证金额度五倍的贷款支持。这样一来可为参加该互助计划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有效地化解欠缺流动资金的矛盾问题。
5 结语
总之,针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问题,我们只有分析内在成因,由各方主体入手,探讨支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性,积极应对其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创新担保管理方式,优化流程,方能真正缩减风险隐患,提升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规范融资市场,进而实现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永婧.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瓶颈问题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8,(2).
[2] 杨东.我国创业板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3] 刘淼,杨楠.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需求测定[J].企业导报,2012,(24).
技术创新是一项站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思维创造力、开拓创新的过程,研发人才、新技术成果的掌握与利用是提高科技攻关项目研发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一些技术创新成果的水平与价值不高,多多少少都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1技术调研不足
“任何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科学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1]。”《简明科学技术史话》的这段文字十分明确地指出了调研学习的重要性。一项技术研发工作起步于国内外相关技术情况的调研,需要了解和掌握研究进展和成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研发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调研、学习是技术研发的起点。通过技术调研分析,形成项目研发思路和攻关研究方案设计,确立研发目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集成已有研究成果,生产高效、高水平、高质量的研发成果。技术文献调研充分与否,将影响整个项目的工作目标水平和研发工作效率。翻检以往众多项目开题设计报告,我们经常发现对项目技术状况的描述篇幅不长,一般仅为概括性的,缺少对相关学科与专业技术进展的具体和准确描述。科技查新是对开题设计中的技术创新点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既可证明项目成果是否有创新,也能从中发现他人的研究成果,为自己提供借鉴[2]。但目前的项目开题设计报告中罕有附带技术查新资料的,项目人员和管理人员也较少意识到项目开题设计时进行技术查新的重要性,导致这项工作受到忽视。由此可以看出,项目技术人员只从项目开题设计管理需要出发,单就研究内容和目标进行必要描述,埋头在如何做好项目研究的计划安排,对支撑项目研究的相关学科和专项新技术进展调研了解较少,这会错失一些已有的可以应用和借鉴的研究进展和成果,降低了项目研究起点,甚至会重复不必要的技术研究工作,浪费人力物力资源,造成研究工作效率与效果不佳,最终科研成果的生命与价值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1.2难以摆脱跟踪模仿思维
我国石油工程技术长期以来是在跟踪模仿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跟踪模仿是一种后进赶先进的技术研发模式,在市场竞争越演越烈的今天,技术已成为竞争的最有力手段,技术上的封锁与市场的限制也越来越强化,对跟踪模仿式的技术研发带来严重制约。因此,我国早就提出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其重点在于再创新。我国油气企业面对来自各方的技术挑战,必须努力实现技术创新,赶超先进,才能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必须立足再创新,以推进技术进一步发展。油气行业科技人员专业性强,互动较为活跃,行业专家或科技人员一般乐于关注同行或竞争对手的技术进展情况。在参加一些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展示活动时,常会集中在同行或竞争对手公司的展台前,进行观摩与交流。由于视线聚焦在对手与同行的专业技术成果,创新思维往往会受到影响,技术创新中难以跳出已有的技术框框,一些技术研究虽就此得到一些借鉴和参照,但也经常因为有些关键技术相似而受到异议和诟病。甚至我们的一些创新技术研究竟然以应用较为广泛的同类技术作为标准,来肯定或评价研究成果。不以实际研究结果或现场应用效果评价自身的创新技术,导致真正的创新技术可能被误导,引起技术方向性错误,进一步束缚了创新研究。总之,我们的研发思维和创新工作一时还难以摆脱跟踪模仿的思维定势。
1.3对外技术合作不足
对外合作是一种以我为主、取长补短、加快研究进程、提高研究质量和效率、提升研究水平和成果价值的重要手段,在公司以往重大技术研发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垂直钻井系统和随钻电磁波测井的研制工作与国外公司的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大大加快了我们的国产化进程。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在研制钻机顶部驱动技术装备过程中就曾提出“采用中国人的智慧、全球资源,打造北石顶驱”的口号,吸纳了很多国际知名厂商的产品和配件,形成了目前赫赫有名的“北石顶驱”。但我们在追赶国际先进技术、加大自主创新技术研究的科技创新工作中,对外合作力度和领域还明显不足,同时还存在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不积极开展对外技术合作。少数科研单位和技术人员习惯于能做的都做,而不考虑该做不该做,对项目研发工作实行大包大揽,不能充分吸纳外部优势资源和技术特长,弥补自身不足,造成项目研究工作效率低下,整体成果水平不高。在专家鉴定或验收意见中常常可以见到成果某某部分或某单项技术处于领先水平的评语,这既是专家一种婉转表达肯定的方式,也说明我们的研究工作没有在整体上进行系统优化设计,在每个技术环节未能都实现内外部资源优化配置、优势技术集成,从而导致科技成果的整体水平难以获肯定评价,科研成果竞争力不强,应用价值也因此打了折扣。二是对外合作实行“大撒手”。科研项目全部或主体技术研究外包给一些科研机构,自身的科技人员不介入项目研究工作。项目研究结束,而实际技术却依然掌握在他人手里,没有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目标,或者只有名义上的知识产权,不能实际控制和掌握关键技术,无法摆脱外部关键技术的束缚与限制,也难以实现后续研究与升级。
1.4忽视非关键技术环节
一些技术装备与仪器研究成果在研究、试验与现场应用中,经常发现一些非关键技术环节的问题,导致研究进程迟缓或技术评价不高。例如,在一些井下仪器或工具研究中,曾经发现外购密封圈不合格问题,导致下井仪器被迫中断实验或应用。在柴油机产品性能指标对比上,仅是重量问题,引起用户的一些诟病。一些重要设备与仪器用的高温高压电子部件质量不稳定,造成试验研究失败。同时对重要设备的表面处理、仪器的电子线路、液体线路的设计与梳理等一些细小环节不重视,给人们一些毛糙、凌乱的观感,影响了设备与产品的形象。这些并非主要技术原理、方法和工艺技术自身问题,而是非技术因素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认定和评价,也延误了研究的时间和效率,实在得不偿失。公司在测井设备研制过程中,曾经专题开展仪器可靠性研究,将仪器研制与应用过程中发现的上百个问题,分门别类地研究分析,针对性采取补充原理方法研究、改进仪器设备设计方案、加强外购器件检测环节、提高质量控制标准等多种方法加以解决。最终,研制的仪器设备焕然一新,大幅提高了仪器的可靠性和应用成功率,获得用户好评。
2关于创新思路与方式
科技创新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是聚集人类智慧与思想的探索活动,活跃的思想、缜密的思考和理性的创新方式在技术创新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要十分重视创新思想与思维方式的培养,科学合理运用科技创新方式,推动技术创新工作取得更好效果。
2.1积极调动创新性思维
“近代科学兴起的突出特征是思想获得解放[1]”。探索创新的科技人员首先要有创新的思想,随时随地思考如何实现创新;没有思维的突破就不可能有科学技术上的创新突破。在技术创新实践中,要灵活运用如下5种思维模式:一是引入式联想思维,即如何把“你”用在我这里。对待所获取的新技术信息和新技术成果,细心琢磨如何把它引入到自己的创新技术里,成为创新技术的一个亮点。二是外向式寻求思维,即我要如何寻找到这样的“你”。依据创新技术的需要,对外寻找合适的材料、产品、部件和相关技术成果,形成自身创新性技术。三是借鉴式同理思维,即通过一些创新技术原理或模型的启发,或直接借鉴相同原理或模型,拓展自身方法创新和概念设计,从而获得技术创新。四是集成式设计思维,即不断思索如何将已有的新技术有效结合,形成一种新功能或新用途的应用技术,达到集成式创新的目的。五是重点突破式思维,即在技术创新总体设计思想上,时刻把关键技术的解决放在首位,以关键技术创新带动总体技术的创新,通过集中各种资源对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取得核心技术的实质性突破,从而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因此,实现技术创新,需要打破尽我所能、埋头苦干的思维定式,活跃思维,多元创新,首先要有思想与思维模式创新。
2.2综合应用科技创新方式
从形成的科研成果看,技术创新方式通常归纳为3种方式,即:原始性创新、集成性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其根本在于采用不同方式去达到创新的目的。高等院校和专业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一般注重技术机理与科学方法,多开展基础性和原理性的研究,即原始性创新为主,以技术专利等成果为载体,具有科研成果的完整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和生产单位科技人员多从解决实际问题角度出发,更多地进行应用技术研发和应用研究,以集成性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以形成应用技术为载体,通常拥有技术的不完整知识产权。技术创新从研发到应用形成一条产业链,集合大量的各类科技人才开展研究与实验,相互传递研究成果,从而完成一项创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从这条产业链看,基础学科研究与前沿技术发展带来关键技术进步,而关键技术的进步与集成推动了应用技术创新。在一项应用技术创新过程中必然凝集原始性创新、集成性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3种方式的创新成果。没有原始性创新,也就没有集成性创新的基础,更没有以参照和学习为前提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途径。因此,三种科技创新方式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具体实践中综合应用、优化结合的,既不要因为片面强调自主知识产权而突出坚持原始性创新方式,过多包揽不擅长的基础性研究和不专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也不因采用集成式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完全依赖外部技术资源,忽略应该开展的应用基础研究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研究。从企业研发需求定位和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看,以集成性创新为主,把握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适当开展关键技术的基础原创性研究和关键技术的超前研究,夯实技术基础,在新学科与创新技术领域,适时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式,提高专业技术创新起点。尤其是当今新学科、新技术发展迅猛,学科与技术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相对薄弱的专业技术领域和不熟悉的关键技术也越来越多,更应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油气企业科技创新更多的是要把握应用技术创新环节,灵活运用3种创新方式,传承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成果,吸纳和集成新技术,这对油气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创新尤为重要。
3几点认识与建议
3.1开阔视野,培养创新前瞻性
正确判断科学发展的趋势和掌握新技术动态,对前瞻性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处在现代社会的人,如果一点也不知道科学发现的情况,一定会觉得不妥,感到没有能力判断问题的性质和提出解决的途径[3]。”当今新技术爆发性增长,大量创新性研究成果进入到应用技术阶段,为各领域技术进步提供了强力支撑。加强技术信息的收集和掌握,通过活跃的技术交流和广泛的技术调研,了解当今技术创新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对科技人员的前瞻性创新思想的培养和取得突破性技术创新成果十分重要。从当前技术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看,一些新技术发展对油气行业技术创新与发展将会带来重要影响,其中包括:一是当今材料研究领域最为热点的石墨烯材料,被誉为新兴产业中的新兴材料。目前石墨烯应用前景比较明朗的产业领域有:电子材料、散热材料、环保监测、生物医学等。纳米材料研究进步显著,澳大利亚科学家新研制出一种由氧化钼晶体制成二维纳米材料,可望成为电子产品的标准材料。材料研究呈现各类环境性能更优异、规模尺寸更微观、各种敏感特性更突出的特点。二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发展最为迅速。美国斯坦福大学建成世界第一台碳纳米管计算机,由此可以制造出体积更小、速度更快、价格更便宜的新一代电子设备。布里斯托尔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超触觉系统,能让用户在一个交互界面上体验到多触点的触觉反馈,而无需与设备发生实质性接触。这种系统将颠覆目前人机交互系统状况。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发展呈现硬件更小型化、存储大容量化、通信高速大通道、大数据信息简单高速处理化、系统互动便捷、友好化趋势。三是电池能源技术发展将不断改变能源消费的方式和成本,冲击传统能源产业,也会打破人们对电能应用的技术束缚。法国新能源集团成功研发了一种低成本透明薄膜,可以安装在触摸屏表面,将电子产品的透明外壳变成太阳能电池。西班牙研究出石墨烯电池,其使用寿命是传统氢化电池的4倍、锂电池的2倍。用它来提供电力的电动车最多能行驶1000km,而将它充满电只需要不到8分钟的时间。电池技术研究趋向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呈现环保便于携带、容量大便于充电、小规模大能量的现象。跟踪和了解这些新技术发展趋势,密切关注其应用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前瞻性地部署技术创新,准确地把握和判断新技术推动下的油气专业技术发展的未来。
3.2注重与中小创新企业的科技合作
技术合作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高效途径,通过科技合作,传承研究进展和成果,集成应用各学科与技术的研究成果,实现技术创新发展。油气行业涉及广泛的应用技术领域,与基础学科核心技术成果联系紧密。声、磁、电、热学等基础研究进展直接推动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步,也与油、气、水及岩心测试分析技术发展关系密切。新材料、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与石油钻井、作业机械装备、控制仪器和井下工具进步关系明显。随着科技发展,学科分类越来越细,技术划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跨学科与技术门类的技术创新成为一种趋势,客观形成技术研发合作的要求。实际工作中,我们组织实施的对外技术合作项目,也取得了较好的合作效果,成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在技术创新的合作过程中,我们一直较为重视与一些大型公司的合作发展,与不少大型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开展了一些科技合作项目。但创新应用技术需要的关键技术与部件一般属于专业性强的技术成果和小批量技术产品,适合中小企业或创新性专业技术公司研究,如一些高温集成芯片和耐温耐压电子器件,甚至一些探测用敏感材料等。在油气领域重要仪器设备上,这些关键部件往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能决定项目研究成果的价值与成败。当今,一些较小规模的专业公司掌握了一些高精度、高技能加工人才和手段,已成为国际性大公司在技术创新上不可或缺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要打破同行技术封锁,实现技术创新,必须要加强技术合作,尤其是重视与一些专业性小公司合作,可以提供更加优异的专项技术支持,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
3.3把握好油气技术发展的需求
重大技术创新或发明并非都是时尚的“高大上”,世界发明前100名排行中,首列第一个的是“轮子”,看起来很不起眼,但由于人们生活的强烈需求,导致车轮的发明与应用,改变了世界。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发明或发现就是满足人们生活的简单用品[4]。也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需求,驱使人们发明创造,逐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了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享受自然的生活目标。当今技术发明创造日趋复杂,但需求导向的创新方向没有变化。立足油气业务自身发展条件与环境,要清醒地认知和解决应用技术需求问题,不迷失于眼花缭乱的新技术世界。通常,我们要面对高温高压环境和狭窄的物理空间,需要解决高温高压材料、电子芯片及器件问题、小空间大能源的技术问题、微小型的仪器与机械工具的技术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储层地质条件和流体性质,需要提高参数采集与复杂信息处理技术的准确性问题,需要发现或发明新的信息采集技术,需要应用大通道的信息传输技术与大数据处理技术;面对各类油气勘探、开发与炼油化工各环节需求的工作液体与化学药剂,需要高效、环保、低伤害、低成本的配方与复配技术;面对艰苦简陋的作业环境、偏远的矿区与崎岖的道路交通条件,需要提高设备材料性能和自动控制系统技术,减少人员劳动强度,提升技术装备的可靠性和操控性,提高大型设备自动化、可迁移性和安装灵活性。同时,我们也要把握一些软硬件技术发展趋势,如专业应用软件系统由专业功能化向综合集成多功能化发展,逐步形成大数据资源应用,可灵活拓展的系统平台与专业功能模块化的软件技术。工具与设备由综合多功能化向专业功能强化发展。减少设备故障和维护难度,增强工具的针对性和专用性,简化设备与工具结构,配套先进的智能操控系统。这些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就是油气行业科技工作者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和推进技术发展的方向,这些技术的本身要求我们必须时刻把握需求,关注相关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油气领域专业技术进步。
4结语
关键词:实地考察;教学理念;创新能力;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54-04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是我国工科院校最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之一,具有知识面宽,受益面大,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实践性、创新性强,要求会动手、能操作等特点,是工科学生素质培养、能力提高、加强通识、衔接社会、实现宽口径专业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该系列课程经历了缓慢而坚韧的“六五”至“八五”15年间(1981―1995年)的改革与发展过程。后来,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后期实施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项目以及连续多年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使得该系列课程改革从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的大跨度变革开始,逐步深入到系列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技术建设和教学管理等各个层面。此调研目的是找出《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长期发展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以形成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相应的措施。
一、调查方法和具体举措
调研范围为:华北地区7所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华东地区8所高校,包括山东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北地区6所高校,包括吉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北华大学、东北电力大学;西北地区6所高校,包括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被考察对象既有“985”、“211”工程院校还有一般院校。调研方式采用了以实地考察,与所在高校教学院长和相关任课教师直接谈话交流,当场填写调研报告以及收集《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文件为主,以随后电话、邮件资料证实和补充为辅的形式进行。其中调研报告内容具体包括:系列课程的上课学期,系列课程的理论学时数,系列课程规划教材采用情况(包括“十五”、“十一五”以及“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在系列课程讲授内容中“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反映的比例,系列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数(包括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项目数)以及系列课程的建设情况等内容。
二、实地调查结果与分析
图1表示各地区《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的具体上课学期。由图1(a)、(b)可知,各地区《工程材料》课程和《材料成形工艺》课程的上课学期基本在第4学期或第5学期。个别院校把这两门课程开在了第6学期或是第3学期,甚至是第2学期或是第1学期。由图1(c)可知,各地区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基本是在第6学期上课,个别院校安排在第5或第4学期。众所周知,《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形工艺》课程属于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应该以金属工艺学、大学物理、工程图学、机械工程导论以及金工实习等公共通识课程和金工实践课程为前期基础课程。这些先修课程是学生学好《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形工艺》课程的核心和基础,而《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形工艺》课程的学习又反过来从工程应用角度巩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因此,《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形工艺》课程安排在第4或第5学期符合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规律,而第6学期、第3学期,甚至是第2学期或是第1学期的课程安排就缺乏理论依据。而且,根据“认知实习―理论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探索性认知实践”这一工程知识认知和掌握的基本规律[1-3],《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形工艺》理论课程也应该安排到金工实习(一般都在第2或第3学期进行)之后。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个别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缺乏工科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还有一个原因是“各自为政”的教学管理体制约束课程设置。例如,一些院校机械专业的《工程材料》课程是由材料学院的材料学专业课教师讲授,《材料成形工艺》基础课程是由材料加工专业的教师讲授。这样就产生了由于行政所属不同造成的课程设置缺乏统一和科学管理问题。
图2所示为各地区《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的理论课学时数。由图2(a)、(b)可知,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形工艺》课程的平均学时基本在30~40学时之间,而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这两门课程分散在22~50学时之间。另外,4个地区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平均学时基本维持在50~60学时。总之,各地区《工程材料》、《材料成形工艺》以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平均学时分别为37.6学时、37.2学时、49.5学时。与“十一五”之前相比,系列课程的理论课学时明显减少了,这与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学生“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高能力”要求下的缩减专业课学时、拓宽知识体系是相一致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解决“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不断增加,而学时却不断缩减的矛盾。这就要求每位任课教师要认真分析总结该系列课程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在工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去解决相关的矛盾。例如,如何处理好精讲与以点代面的关系、课内教师讲授与课外学生自学关系、MOOC与反转课堂的关系等。
图3所示为各地区《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的规划教材采用情况。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工程材料》课程基本都采用了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而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工程材料》课程少有采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图3(a)所示。在《材料成形工艺》课程上,全国各地采用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比例相对要少,图3(b),在调查的16所高校中只有6所院校采用了国家级教材,仅占37%。另外,各地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基本都采用了国家级规划教材。因为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所以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的高校基本都采用自编公开出版的规划教材或选用优秀的规划教材。部分高校没有采用规划教材的主要原因是通过使用自编或一般教材,无论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上,还是在编排顺序上都符合本校的实际状况。另外,《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的教材种类与数量的快速增加,给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高校提供了优越的可选范围,也反映出不同院校的专业特色与侧重点的不同。
在各地区《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中反映“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比例的调查中可知(图4所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和一部分西北地区的《工程材料》、《材料成形工艺》课程反映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比例较高,华北地区有3所、华东地区有2所高校在教学内容上注入的先进知识体系超过30%,而东北地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一般低于10%。另外,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方面,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反映了一定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但华东地区高校的教学内容中,反映先进教学内容的比例在5%~10%,相对低一些。在调查的所有院校中,绝大多数院校《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形工艺》的最新内容不足5%,图4(a)、(b),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最新内容只有5%~10%。这个结论与当前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大工程背景下,工程领域对工科人才的先导性知识和能力体系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未来工科人才的创新潜力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低靡现象,需要工科院校的教务部门、相关的任课教师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要求。
在各地区《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开设实验项目数的调查中可知(图5所示),《工程材料》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实验项目基本在2~4项之间,但各地区《材料成形工艺》课程的实验项目数非常分散,如图5(b),有些地区高校的实验项目达到了4项或6项,有些高校根本未开设实验。另外,在被调查的东北地区4所工科院校中,无一所高校开设相关的实验项目。总之,各地区《工程材料》、《材料成形工艺》以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平均数分别为2.2项、1.7项以及2.6项。在开设的实验项目中,体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项目数就更少。具体来说,《工程材料》的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项目在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分别为1项、0项、0项、2项;《材料成形工艺》的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项目在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分别为0项、0项、0项、1项;《机械制造基础》的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项目在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分别为2项、2项、4项、0项。
清华大学基础工程训练中心傅水根教授在多次的报告中指出[4],直到今天,在我国的高等工科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设计轻工艺、重软件轻硬件”的传统习惯势力和偏见仍普遍存在。随着国家提出大工程背景下的“中国制造2025”,“教育回归工程,教学回归实践”成为当代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5-7]。因此,我们应当摈弃“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的落后于时代的教学理念[8]。《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是工科专业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的最具代表性的系列课程,因此,该系列课程应该大力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加强学生的亲自动手实践能力,尤其是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的操作能力。但从目前的调查中可知,高校对工科院校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还没有达到国家对工科院校的期待水平。
图6所示为各地区《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的建设情况。由图可知,除了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材料成形工艺》课程还处于校级精品课或一般课程之外,全国范围内的《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建设情况喜忧参半,即有不少国家级精品课程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一般课程,但从该系列课程在工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和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来看,课程建设力度还需要不断加强。
三、结论
从以上实地调查中可知,尽管《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是工科学生素质培养,能力提高,加强通识,衔接社会,实现宽口径专业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但从以上各地区工科院校的实地调查中,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各地区部分院校的《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在学期安排上缺乏科学性。其主要原因是个别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缺乏工科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还有一个原因是“各自为政”的行政教学管理体制制约着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2.针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不断增加,而学时却不断缩减的矛盾,要求教学主管部门通过认真分析系列课程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在工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去解决相关的矛盾。
3.必须扭转工科院校“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以理科的培养模式替代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错误思想,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
此外,调研还存在不足和改进方向。此次调研是课题组在实地考查、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在调研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数据可靠性。但调研院校只有21所,从全国范围二百多所工科院校的角度来说,此次调研的数据还不够充分。因此,今后的工作方向是进一步扩大调研范围,把《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在全国范围的发展情况分析做到更加有理、有据、翔实、信服,为该系列课程的发展提供更加客观的数据。另外,有些调研内容的界定是课题组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的,可能缺乏专业认同性。例如,如何界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教学内容,如何认定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项目等。因此,调研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也是今后与相关专家进行探讨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傅水根,武静.深化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全面促进可持续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7-11.
[2]刘思嘉,王冬.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意义与实施条件探究――于默会知识理论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79-182
[3]孙康宁,张景德,李爱菊.高校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究与实践[J].山东高等教育,2015,(1):38-43.
[4]傅水根,张学政,要家枢,张万昌.论“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深化改革与发展方向[C].探索工程实践教育,2007:159-161.
[5]李志华,陈正伟,朱建华.德国“双元制”模式在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172-174.
[6]周玲,孙艳丽,康小燕.回归工程 服务社会:美国大学工程教育的案例分析与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6):117-124.
人才市场调研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就业需求的动向,能够更好地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参考依据。对于计算机人才而言,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高职院校更加需要借助人才市场调研,为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培养模式等多方面的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此帮助学校提高计算机人才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此,本文对计算机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城市进行调研,涉及调研单位和企业包括软件开发公司、传统制造业企业、服务类企业等,以此,提高计算机人才市场调研的广泛性、代表性和合理性,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分析。通过对调查企业管理人员反馈意见的整理,计算机相关管理技术人员认为市场对于计算机专业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同时计算机人才市场对于人才在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层次结构、就业意向、综合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在就业市场需求大、人才素质要求高与各类计算机人才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换言之,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是由于就业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与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的缺陷造成的,导致人才市场的供需结构不合理。通过对计算机人才市场的调研,我们发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需要学习文化知识、技术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等。在就业市场的客观要求下,突出呈现出部分大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不扎实,忽视对于文化知识的掌握,技术技能同工作实际需求相脱节,部分教师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际相互脱节的现象。最终导致学生对文化知识与技术基础知识的忽视,造成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能力不足,不能迅速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此外,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基本能够满足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网络、编程以及多媒体等方面的技能表现出应有的能力,能够满足公司对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但对于公司而言,公司仍然需要对刚刚步入工作的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强化培养,绝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工作过程中,都是担任基本的公司任务,无法独立参与或者承担一个具体项目,日常工作中从事重复性简单工作,导致企业人才资源的浪费和学生创新能力的短缺。并且,大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相对匮乏。软件编程、网页制作、网络维护、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工作岗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主要从事的工作,但在同客户和上下级沟通过程中,大学生表现出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匮乏,这些能力给职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是毕业生必须从自身出发努力克服的缺点。
(二)学生课程体系。本次计算机人才市场调研的主要领域和企业集中在软件公司、网络公司、网络安装与维护公司、物联网公司。而这些公司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软件公司。对于软件公司而言,现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开设的C、C++、JAVA、SQLSERVER、JSP等专业课程对于实际工作而言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是软件工作需要的专业技能。但是学生在学校学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导致理论脱离实践,需要学生在毕业前到企业进行实习,以此帮助其在步入工作时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此,高校在开设编程方法、编程理念等专业课程和授课过程中,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网络公司。通过网络公司的反映,我们发现网络公司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网络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公司变革加剧。然而,学校在授课过程中,教程改革和授课创新速度滞后,致使学生在步入工作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应对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方法,为此,为适应网络公司的发展,高校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市场和社会发展方向,提高学生对于新技术的接触和了解,在高校计算机专业引入最新的技术和知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和市场需求的能力。3.网络安装与物联网公司。目前,高校针对网络安装公司和物联网公司开设的课程大多数是应用型的,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综合布线等等。这些课程原理性内容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基础。但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欠缺动手能力。同时企业需要兼具计算机编程、网络软件设计与阅读等能力,换言之,复合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
二、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为应对我国信息化建设浪潮的来袭,同时提高我国信息化技术的综合竞争力,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国家信息化建设需要,培养市场需求和认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此,本文结合市场调研发现的问题和就业现状,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开设心理分析课。心理分析课程的开设帮助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历、知识与兴趣等多方面因素对于未来个人择业和成才的影响。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学历再高,若无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一方面心理分析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分析、自主阅读、个性养成、艺术素养的培养等,提高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社会、思考人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二)创新计算机专业课程。以市场为导向,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方向和信息化技术变革,在学校开设有针对性的计算机专业课程,除必需的软件、网络课程以外,还需要在不同计算机方向进行交叉学习,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邀请企业、产业等领军人物到高校开展讲座,提高学生对工作的认识。同时积极开设部分管理课程,为未来学生独立负责项目提前做好管理知识的储备。
(三)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科技文档、演讲文稿的编写,在写作课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写作能力、修辞技巧、专业术语等的使用和表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公众演讲活动中,构建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程设计、编程、网络管理等小课程,以此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写作能力。
三、结语
省蚕业研究院的帮扶对象是东辽县安恕镇李趟村,该村共有农户350户,1210口人。由于种植业结构单一,养殖业没有形成规模,村民文化素质不高,全村农民收入一直增长缓慢。针对这些问题,李金志院长亲自带领班子成员到帮扶村开展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与农民一起研究,寻找帮扶工作切入点。
在调研摸底过程中,了解到李趟村有12户柞蚕放养户,通过和养蚕户交谈,得知这些养蚕户的放养技术比较落后,蚕茧产量和质量都很难保证。7月下旬正实施秋蚕上山前蚕场药杀等环节的时候,错过了一时,就可能错过了一季。李金志院长和下派干部、研究员吕继业当即决定抢在秋蚕上山之前的关键时刻,办一期有针对性的蚕业培训班。7月21日,院里派分管柞蚕育种的副院长作为主讲,就柞蚕放养实用技术(包括清理蚕场、虫害防治、鸟害防治、蚕卵保管、蚕卵消毒、蚕期管理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培训养蚕户和村民代表20多人。培训班不仅传授了柞蚕放养实用技术,还传授了新思想、新观念。培训班结束以后,村民反映,学到了很多新东西。蚕民表示:这次培训班讲述的内容通俗易懂,介绍的操作方法简单实用,易于掌握。例如,在蚕场清理问题上,传统做法是“三光政策”,费工费时,不利于蚕生长发育,而新技术要求在不影响匀蚕移蚕操作的前提下,尽量保留一定的植被,可防止水土流失,减少蚕场辐射热,保持蚕场小环境,有利于蚕生长发育。在蚕病防治问题上,以前蚕民根本不知道蚕发病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病就素手无策,眼看着蚕大批的死掉,有的即便勉强做个小茧,不久也会死在茧里。这次培训使农民懂得了,防止蚕病首先要严格按照卵面消毒操作规程去做,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药品,保证消毒温度和时间,选择阴凉通风无菌处晾晒蚕卵,防止二次污染;其次,从放养技术角度讲,在收蚁方法上,要求拢把收蚁,及时匀蚕,减少相互抓伤,良叶饱食,可防止或减少后期蚕病大发生。目前,秋蚕已于7月25日以后陆续上山。今年,该村秋蚕通过采用新技术,使用新方法,使蚁蚕保苗率提高了10%,即由原来的70%提高到80%以上。使蚕期发病率减少5%以上。目前,蚕长势良好,现已顺利度过三龄,再有40多天就要吐丝结茧了。蚕期测产预计至少平均增产10%以上。
(省农委人事处供稿)
关键词 中水处理;公园景区;调研;示范
中图分类号 X7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147-02
Investigation and Demonstration of Reclaimed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in Park Scenic Spot
GE Yu-xuan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Beijing Fragrant Hills Park,Beijing 100093)
Abstract The reclaimed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was investigated by literature retrieval,field investigation and telephone counseling and so on.The process of reclaimed water treatment,principle and classification were summarized.Through investigation of reclaimed water treatment facilities application,the construction objective and form,water source and use,mainstream technology were compared,and the key technology,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reclaimed water toilet were analyzed.On the basis of research,one demonstration project of reclaimed water treatment was completed in Fragrant Hills Park.
Key words reclaimed water treatment;park scenic spot;investigation;demonstration
面对全球淡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中水处理技术已经应用于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中水是指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公园景区是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北京市政府明确要求公园景区要作为节能节水降耗减排的示范窗口。从对公众的影响和教育层面讲,公园景区做好中水处理及回用,具有积极的科普示范作用。一些新技术、新成果,如果在公园景区得以利用,会在社会上产生很好的影响。当前,在公园景区的建O和管理上逐渐注重节能减排的应用,特别是中水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景区公共卫生间。但是在应用新技术时往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后期维护存在问题、使用连续性不好等也影响其进一步推广。
本调研课题旨在对公园应用的中水技术进行针对性调研,分析比较各项工艺技术在实际应用上的优缺点,特别是对后期维护的便利性和使用的可持续性进行考察,从而总结适合在公园中推广应用的中水技术,并以香山公园为例,进行一定的推广和实践。
1 调研对象及方法
1.1 调研对象
南馆低碳生活示范园、长辛店公园、奥林匹克公园、八达岭长城、古崖居风景区、东四九条小学等7家单位,涉及6 家中水回用建设单位。
1.2 调研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实地考察、电话询问等多种方式全面、细致地调研中水处理技术,重点对中水厕所的关键技术、运行情况、后期维护等方面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常见工艺分类
中水处理流程分为预处理、主处理和后处理3个阶段。其中,预处理阶段主要有格栅和调节池2个处理单元,主要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杂质,均匀水质;主处理是通过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膜处理等去除污水的溶解性有机物;后处理以消毒处理为主,以保证出水达到水质标准[1]。目前,污水预处理工艺已很成熟,差别不大。主处理归结起来主要有4种工艺[2-3],即氧化沟工艺、生物接触氧化法(A/O)、序批式活性污泥处理法(SBR)、膜生物处理技术(MBR),其优缺点比较见表1。
2.1.1 氧化沟工艺。氧化沟是在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的基础上发明的一种新型活性污泥法,既可去除 COD、 BOD,又能脱氮除磷。其具备以下优点:一是处理流程简单,操作管理方便;二是克服了高浓度工业废水抑制活性污泥菌活性的缺点;三是脱氮除磷时,氧化沟运行费用和能耗较低;四是出水水质好,运行稳定。缺点:一是由于氧化沟一般不建初沉池和污泥消化池,所以增加了反应池的负荷,会增加部分能耗;二是检修工作量较大[3-4]。
2.1.2 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接触氧化法一般用于处理生活污水,是在有氧条件下,污水与填料表面的生物膜反复接触,使污水获得净化。优点:一是耐冲击负荷的能力强,不需污泥回流设备,同时也不受污泥膨胀的影响,产泥量少;二是处理能力较高;三是工艺设备较少,操作运行简单,便于维护。
2.1.3 序批式活性污泥处理法。序批式活性处理污泥法简称 SBR,用于处理大型工业污水,日处理量大。优点:一是无二沉池和污泥回流系统,操作简单,管理方便;二是不受污泥膨胀的困扰;三是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四是可以实现好氧、缺氧、厌氧状态交替出现,脱氮除磷的效果好。缺点:一是由于滗水深度一般是1~2 m,因此污水提升的说水头损失较大;二是设备对自动化控制要求严格,因而对管理人员的要求较高;三是SBR工艺不设初沉池,易产生浮渣[3-4]。
2.1.4 膜生物处理技术。该技术是一种由膜分离与生物处理相结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最大的特点是节省占地面积、处理效果好。处理后的中水水质清澈,不含悬浮物,有机物含量极低,只需投加少量消毒剂避免管道的二次污染即可。这种工艺的核心部分是MBR膜,更换周期为3年[3-4]。
2.2 中水处理站建设情况
2.2.1 建设目的。调研涉及的中水处理站大多数立项目的明确,紧密结合单位实际应用。如八达岭长城风景区在北四楼和北八楼处建设的卫生间中水处理回用冲厕系统主要解决上下水不方便,没有市政排污管线接入的高海拔地区污水排放污染问题;东四九条小学建设中水循环系统是为净化鱼池水体质量,营造优美环境,同时具备示范展示效果。中水处理站建设不能为了示范而示范,这样项目的延续性就不好,如奥林匹克公园的中水厕所建设初期目的是本着节能减排的理念,但是使用中维护不到位,最后弃用,直接用自来水冲厕。
2.2.2 建筑形式。有地上、地下、半地下3种形式,一般采用地下形式多,成本相对低廉,如古崖居风景区、长辛店公园等处卫生间中水系统。地上及半地下形式可视性好,管理方便,同时具有示范参观效果,如八达岭长城风景区和东四九条小学。
2.2.3 中水水源。依据《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中水水源按水质从优到低按以下排序:①冷凝冷却水;②沐浴排水(卫生间、公共室的浴盆、淋浴等);③盥洗排水;④空调循环冷却系统排水;⑤游泳池排水;⑥洗衣排水;⑦厨房排水;⑧厕所排水。中水水源一般不是单一水源,大多有3种组合方式:①盥洗排水和淋浴排水(有时也包括冷却水)组合,通常称为优质杂排水;②冲厕排水以外的生活排水的组合,通常称为杂排水;③生活污水,即所有生活排水的总称,这种水质最差。公园景区中水水源一般采用第一种组合[3-4]。
2.2.4 下水用途。中水虽然不能饮用,但它可以用于一些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场合,节约水源。调研的中水处理站主要用于厕所冲洗、绿化灌溉、景观补水、道路保洁、汽车洗刷等。其中在厕所冲洗上应用的最多。南馆公园中水处理站与东城区环卫局合作,在道路边上设置取水口,每天有环卫清洗车来取水,运行稳定良好。
2.2.5 主流工艺。景区应用主流工艺为生物接触氧化法+MBR,工艺流程见图1。调研中除建设较早的南馆公园使用的SBR法,其余均在用此方法。若下水用于厕所冲洗、景观补水等方面适合使用生物接触氧化法+MBR;若仅用于绿化灌溉,可只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节约成本,后期维护方便。
从技术类型、设计规模、建成时间、投入成本、中水水源、回用方式、年维护成本等方面总结调研的中水处理站情况见表2。
2.3 示范建设
2015年8月在香山公园苗圃基地建立中水处理站,水源为碧云寺罗汉堂卫生间排泄物。日处理容量5 t,投入成本5万元,日耗电6 kW・h。中水处理水质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目前运行良好,下水水质稳定达标,满足绿化浇灌需要。
3 结论与讨论
公园景区建设中水工程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选择合理的中水处理工艺并进行有效的后期维护,可以在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实现资源化综合利用,节约水资源。中水处理站在使用中的关键问题主要有:工艺稳定性、稳定的上水与下水,设备及配件的质量和后期维护。通过调研比较发现接触氧化法和 MBR 工艺是最适合景区应用的处理工艺;稳定的上下水是中水处理站运行的根本,保证微生物持续发挥作用;公园景区经济预算有限,缺乏专业的污水处理工作
者,污水处理的核心要点是运行费用少、造价低,工艺流程操作简单、便于维护[4]。
本次调研拓宽了新型技术与景观建设有机结合的引进应用形式,可为同行业内公园及L景区的清洁节约型景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通过应用示范推动清洁节约型景区建设,公园作为面向社会的窗口单位,借助成熟的科普平台对中水处理技术进行应用和展示,将有助于新技术的推广,并对社会起着很好的引领作用。
4 参考文献
[1] 张少梅,段玉林,张汉亮,等.几种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比较[J].轻工科技, 2012(9):96.
[2] 陈 冬,陶豫萍.不同污水处理工艺对水质净化效果的比较[J].环境科学导刊,2008,27(6):69-70.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生命周期;人力资源
一、企业成本控制的含义
成本问题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问题。成本控制是确立成本标准,衡量成本绩效,纠正成本偏差,不断降低成本的过程。对于控制的过程来讲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事先进行成本规划,使得产品成本在设计、开发等投产前阶段得到有效控制;(2)事中进行具体指导、限制和监督,使之符合事先制定的规划和关于成本的相关政策和标准等,及时发现偏差,纠正过失,使各项费用控制在预定范围内;(3)事后进行评价,并在总结经验和实施改进措施的基础上,修订和建立新的成本目标,促使企业严格控制成本。
二、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的特点
高新技术企业是一批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人类未来的经济及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并能够推动其他学科发展的技术群体企业。它们拥有相对普通企业而言非常显著的特征。一方面,高新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以及员工素质都比较高;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其产品更新换代快,经营风险大,从而加快了企业兴衰的速度;同时这类企业对科学技术发展、环境变化的反应也十分灵敏。
鉴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这些特点,其成本控制相对于普通企业而言具有很大的差异,这样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成本控制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高新技术企业更重视知识资产管理,人员组成以高素质员工为主体 ,资产组成以科技人才和先进技术物化的无形资产为主体。(2)成本控制战略发生了变化。与传统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的规划开始由局部到整体,由短期到长期,由静态到动态进行转变。(3)成本控制方法发生了变化。以“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为主导思想的作业成本管理将在未来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作业成本法的运用,使得传统成本计算法下许多间接费用变得具有可追溯性,极大地提高了成本的精确性,同时也向管理人员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成本信息。
三、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方法
由于有着与传统企业显著不同的特征,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用于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这时候需要一种与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特点相匹配的成本管理方法。战略成本管理是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为根本目标的成本管理,同时会计人员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人员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以达到企业有效的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战略成本管理以价值链分析为主要工具,它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其成本管理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总之,战略成本管理将传统成本管理的范围由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使成本管理由日常操作层面扩展至战略层面。由此可见,战略成本控制的这些特点与以高风险、高收益为经营特征的高新技术企业高度耦合。
战略成本管理由以下几个重要部分组成
1、战略定位分析。根据企业所选择的战略制定相应成本管理策略。
2、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方法。价值链是指企业为客户创造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一连串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具体的,这些活动可以划分为主要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主要活动可以分为五项价值活动:(1)原料供应;(2)生产作业;(3)成品储运;(4)市场营销;(5)售后服务;辅助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项价值活动:(1)投入品采购管理;(2)技术开发;(3)人力资源管理;(4)基础管理。可以通过图表说明:
该图表明,企业利润的大小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企业创造的总价值,二是各项价值活动的总成本,两者之差便是利润。
价值链不是相互独立的价值活动的集合体。企业价值链中的各项价值活动需要进行有效的协调。为寻求竞争优势,企业必须从更广的角度――产业角度来展开价值链分析。企业的价值链蕴含在一个更为广泛的系统中,该系统既包括供应商的价值链,同时也包括客户的价值链。企业不仅应理解自身的价值链,而且还要理解自身价值活动对供应商及客户的价值链的适应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获利能力。通过价值链分析,了解企业在整个产业中的位置,寻求利用上下游价值链管理成本的可能性。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发现不增值作业,并尽量予以消除;通过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可明确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弱点,扬长补短,利于不败之地。
3、成本动因分析。战略性成本动因分析就是要判断和确定价值链中每一价值创造活动的成本动因。传统成本管理认为业务量是唯一的成本动因,而战略成本管理认为,影响成本变化的因素不具唯一性。按美国学者瑞利的观点,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基础经济结构的因素,包括规模、范围、经验、技术、多样性。执行性成本动因是与企业执行价值活动程序有关的动因,即影响企业战略成本态势与执行价值活动程序有关的驱动因素。
4、成本标杆管理。成本标杆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生产经营过程成本标杆管理、组织成本标杆管理和运行过程成本标杆管理。
四、企业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
1、种子期
现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成本和企业成本控制的重心逐渐前移到产品研发和设计阶段。价值工程是在产品的设计阶段用于设计目标成本的重要方法,其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或创造某种产品或作业应具备的必要功能,以使该产品或作业达到最佳的价值。价值工程中的“价值”不同于传统的价值,不能从价值构成的角度去理解,而要从功能与成本的关系上去理解,即产品的价值是产品的功能与成本的比值。价值与功能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如下:价值=功能/成本。价值工程就是要根据产品成本和功能的内在联系,通过科学的比较分析,从中找出最佳价值。由于产品功能受用户需求的限制,而用户的需求又受产品或作业生命周期成本的制约。因此,开展价值工程,既不能脱离用户的需要,片面追求不切实际的高功能,也不能片面地为降低成本导致产品必要功能不足。价值工程的核心问题是对产品或作业进行功能分析。
2、初创期和扩展期
技术上的成功并不代表能够进入市场,更不能代表新产品可以赢利。这个阶段产品成本的控制重点在于成本避免这样一个概念,即避免可能发生的无效成本,节约各项费用支出的管理活动。大规模生产前,对各项成本动因展开深入调研和透彻分析。在这个阶段成本控制的核心是以改革的理念思索刚刚规模生产的现存成本管理、成本控制标准的合理性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善和提高。
3、成熟期
企业进入成熟期,上述的成本控制理念显然已不再适用,对应地应该执行成本抑减战略。它是指对本企业产品成本环境进行改造,以消除和减少无效成本的管理活动。在整个成本控制体系中,它属于成本控制的后期形态,可以分为成本维持控制和成本改善控制两种执行方式。前者是在目前的生产经营环境下降低成本,节省费用开支。后者是较高层析的成本抑减战略,其核心在于作业成本管理以及成本标杆管理。
五、人力资源成本控制
人力资源是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对员工的创新和研究能力要求比一般企业高,普通生产型企业员工只需进行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岗,而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其自身对研发能力和技术的高要求,对新的人力资源要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培训,才可以使他们具有一定的业务水平并且能够很好地融入企业。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将战略方法融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之中是十分必要的。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可以看成是“有计划的人力资源使用模式以及旨在使组织实现其目标的各种活动”。其承担的任务包括:对员工运行企业系统的技能进行评价和控制;同时通过挑选和培训等实践在员工中培养这些技能。不同企业生长周期会对企业人会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必备素质及其配置结构提出不同要求,进而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各个职能提出不同要求和侧重点。因此,从战略适应性的角度看,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是要考虑如何充分运用各种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具(工作分析、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薪酬设计等)来获得、培养、使用和激励员工,使员工满足企业对员工能力素质、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要求,并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为企业战略的达成服务。为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体系。可以通过标准成本法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制定出相应的预计成本。标准成本为实际成本的耗用提供了一个成本尺度,可以衡量企业成本的控制情况。整个成本控制体系示意图如下:
(2)生产经营阶段产品结构的调整。生产经营时选择能够扩大销售额和高附加值的产品进行集中生产;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产品结构、采取有效的产品组合策略,大幅度增加科技的投入。科技含量的高低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减少冗余成本、降低离职成本。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要严格限制无消耗无意义的人力资源成本支出。提高企业招聘质量,利用严谨的招聘程序尽量避免选错成本。录用的失误将造成对于新人的低效率成本,而不合格人员的离职又会导致新的补充成本。为避免企业人才的跳槽,在保证企业成本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经济激励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一些关键岗位的核心人才,要通过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降低其离职风险和企业的离职成本。
总之,如今的高新技术企业须对人力资源进行及其细致的成本管理,通过调研考察等手段细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全面了解其各组成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要想很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就必须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有效地把握。
参考文献
[1]孙毅.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
[2]王隶华.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J].东北财经大学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2005,9.
[3]常华兵.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2007,11.
[4]徐玲茜,袁卫彬.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有关问题的探讨[J].财务与管理,2009,9.
[5]周宝源.管理会计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0.
关键词:税收政策税收优惠技术创新
近几年来,国家为了鼓励技术创新、转化科研成果,在出资入股、个人奖励、税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和优惠政策,其中税收政策涉及到技术创新工作的各个阶段,对技术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税收政策优惠并具有可操作性,极大地鼓舞了科研人员从事技术创新工作的积极性,一批批实用新颖、经济效益卓著的创新技术应运而生。由于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经历的几个阶段以及今后技术的进一步深化、可持续研究方面时刻与税务发生关系,因此税收上得到政策的支持更有利于保证技术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技术创新的实际运作中在税收方面遇到一些问题,对技术创新有所影响。
一、影响
技术创新一般要经历开发(小试)、中试、产业化生产等几个阶段。在技术创新项目开发阶段,科研实力较强的企业自行组织科研、市场经营销售等方面的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技术项目,企业给予相应的研究经费,在资金、人员、场地等方面的条件都有利于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高校作为技术创新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于学校自身的科研体系特征,在技术创新研究起步阶段,都是由高校教师根据自己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对国外信息资料的查阅来确定自己的研究目标,然后筹措研究经费,学校不参与项目的调研和投资。目前教师科研经费来源主要靠:一是申请各类纵向科研基金,二是从企业方寻求研究资金并与企业共同享有科研成果。由于科研开发费的支出很大,研究开发失败的比例也很高,因此风险较大,企业对投资何种创新技术发展企业非常慎重,不轻易对研究项目进行投资。从目前技术创新投资风险大大高于传统意义上的投资来看,企业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更倾向于投资简单的扩大再生产(只要能获利),缺乏参与从当前看来还不能获得经济利益的技术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高校从企业获得研究资金投入较难。
在此阶段我国对投资技术创新出台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但限制条件很多,如:纳税人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实际增长10%以上的盈利企业,允许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且其50%的超额扣除部分不应超过其应纳税所得额。而当前我国一些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盈利企业不多,优惠政策要求技术开发费必须增长10%以上,而对经济效益欠佳的企业来说能有5%的增长都不易。因此,这些企业无法享受技术创新在税收上的优惠,而恰恰是这些企业特别需要创新技术,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付给企业一定的造血功能,给企业输血,使它们有可能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大多数企业由于技术力量的原因,进行技术创新有一定的困难,应当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利用高校的科研力量进行技术创新投资,发挥高校和企业双方各自的优势,为技术创新铺平道路,高校能获得研究经费的投入,企业通过投资于新技术和高校得到税收优惠。目前由于缺乏此方面的政策,企业只注重对成果的应用,而不愿意对科技开发的资金投入。虽然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签订技术协议,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每年能提供一定的经费用于技术创新工作,但从总体上来说合作的规模和范围不大。
研究成果在实验室完成小试以后,对成果进行中试。中试是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或产品的桥梁,在此阶段的资金、设备、人力的投入都很大,并且实施技术成果使用的生产设备淘汰速度快,成本高,风险大。
目前我国传统的计提设备折旧费的速度根本赶不上新技术设备更新速度,创新技术投入的设备成本很难在实施阶段尽快全数收回,致使创新技术所涉及的设备折旧费偏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被降低,盈利虚增,上缴税金增多,不利于创新技术生产设备的更新。高校缺少科研中试基地,需要依靠企业在人员、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如果能在税收上给与企业在创新技术中试阶段的投资一定的税收优惠,企业会积极参与创新技术的中试:一方面企业能通过中试得到税收优惠,另一方面企业有可能通过参与项目中试获得一项新技术。
中试成功后创新技术就有产业化的可能。实施项目产业化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把创新技术成果转让给企业,由企业支付技术转让费。根据我国的财会制度,技术转让费可以按年度分摊入产品成本,但不能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对企业购买实施新技术缺少税收优惠;企业也可以利用创新成果新办企业,按照我国的税法规定:新办高新技术企业在投产年度开始两年内免征所得税,但新办企业采用创新技术的试运行阶段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也非常大,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有限。因此,新办企业在投产年度开始两年间享受到的税收优惠并不多,没有充分发挥税收优惠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在创新技术成功产业化获得巨大经济效益之后,将面临进一步发展技术、提高技术水平的问题,拥有雄厚的研究资金作保障必不可少。由于技术创新带来的巨额利润,技术升级的资金来源主要靠项目所获得的收益加以解决,税收政策的优惠与否直接关系到投资者是否愿意进一步投资创新技术的升级,科研人员是否有积极性继续对技术加以改进,使技术更上一层楼。目前缺乏此方面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作为创新技术的投资者和参与者,其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或许因为投资成功而获得巨额回报,也可能投资失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作为创新技术研究人员从事项目的开发需要经过若干年的时间,若项目失败,研究人员将一无所获,一旦成功,个人能得到丰厚的回报,但在项目顺利实施转让之前,研究人员很难获得经济收益。对于技术投资者来说,投资成功可以得到很大的利润,同时必须承担较多的税赋,但一旦失败造成较大亏损时,不会有任何经济补偿,只能自我消化;研究人员在获得收益后,由于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制,因此需要支付高额的个人所得税,而实际上他的所得收益是几年劳动的成果,集中在较短时间内计算收益有所不妥,这样不利于调研人员和投资者进行创新投资的积极性。
二、对策
由于国家的税收政策对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税率等产生很大的影响,导致税后利润产生变化,企业的收益发生波动,因此国家对投资技术创新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从政策上对技术创新起步阶段予以扶持,使企业通过投资技术创新获得实惠,减少企业的技术投资风险。
为鼓励技术创新,日本规定,企业技术开发基金比上年增加的部分,按增加额的70%减征所得税。在美国的“经济复兴税法”中规定:纳税人可以把与贸易或商业活动有关的r&d支出直接作为可扣除费用予以抵扣,而不作为资本性支出。1999年“r&d减税修正法案”中鼓励企业对科技的投入,政府给予一定的免税。免税的额度取决于企业实际的r&d支出,并允许企业以后一定时间逐步实现其过去未能使用和尚未用完的免税r&d额度。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对创新投资给予一定税收减免,使创新投资的成本减少,风险降低,提高企业对技术创新投资的兴趣,使企业乐于参与对创新技术的投入。借鉴国外在技术创新投资税收方面的经验,我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税务优惠政策,如:在开发阶段对于企业的研发投资,不区分企业的盈利或亏损,都给予一定的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优惠,给予技术转让费等一些技术投资一定的抵扣比例;中试阶段允许加速设备的折旧,产业化阶段降低新技术、新产品的税率,帮助创新技术在中试和大规模生产的起步阶段得到扶持;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的产品或产业可以考虑在创新技术盈利的第一、二年能减免一定比例的税收,吸引企业积极寻求有良好市场发展前景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投资,使科研工作能从企业方在经费上得到一定的资助,企业能通过赞助科研而获得一定的税收优惠,从投资技术创新得到先进的技术,促进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
在创新技术的投资获得高额回报后,可以考虑从技术创新所获得的收益中在税前提留一定比例的技术创新发展基金,明确规定企业可以利用这笔经费投入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这样能扩大创新资金的经费和来源渠道,为以后的技术进步提供资金上的保证。另外由于技术创新工作的高风险性,创新的成功牵涉到很多环节,如技术研发、生产、市场销售等等,开发创新基金的提取也可以弥补由于技术投资失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还可以考虑投资再退税的方法,用项目的未分配利润再投资技术升级,可以按一定比例退税,使企业在资金的筹措上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
对于创新技术的投资者和参与者,在美国风险投资所产生的利润和亏损都直接计入投资人个人名下,不征收公司税,适用较低的个人所得税率。我国个人所得税和投资收益方面对税收应加以改进,对技术创新的投资者和研究者的收益采用较低的税率,以激励投资者和研究者投入技术创新工作。
从国家总体上看,在短时间内税收优惠政策会导致上缴税金减少,国家可能会损失一部分税收;但从长远看,技术创新为税收的增长奠定了基础,一方面积累创新资金增加了用于技术创新的经费,为新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资金上的扶持,国家整体的技术创新资金增长;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企业的技术或产品的附加值会提升,经济效益相应提高,获得的利润能呈现大幅度的上扬,上缴国家的税金必然上升,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综上所述,切实从技术创新工作各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出发,在税收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税收优惠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基本手段,以促进所有企业自愿进行技术创新,得以享受到税收优惠,使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能获得最佳的效果。以利于技术创新能持久发展,为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2002年注册会计师辅导材料。税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